农牧业生产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牧业生产(精选8篇)

农牧业生产 篇1

(2011年5月12日)

尊敬的辛盛鹏副厅长及各位领导:

今天,辛副厅长率领各位领导莅临我县,开展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在此,我谨代表县四大班子及全县4.6万干部群众对各位领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下面,我就全县农牧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类乌齐县基本情况

类乌齐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昌都地区北部,幅员面积61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县城所在地桑多镇热扎卡海拔3840米,县地处国道317线和214线交汇处,距昌都105公里,距拉萨947公里,距成都1400公里。全县辖8乡2镇,82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7413人(其中农牧民44163人,7871户)。属以牧为主的半农半牧县,年平均气温在2.6℃。格曲河、紫曲河、吉曲河三大水系流经全县各乡镇,年平均流量为23亿立方米。全县总耕地面积

4.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3.6万亩,元根播种面积0.7万亩,蔬菜0.13万亩。2010年末牲畜存栏23万头(只、匹),牦牛15万头,可利用草场总面积497万亩,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220万亩。

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2010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54030万元,是1978年的152倍;财政收入完成1365万元,是1978年的56倍;固定资产投入11000万元,是1978年的97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249元,是1978年的8.6倍。“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年均增长17%,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4%。

三、农牧业生产情况

(一)种植业工作

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我县立足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同时,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2011年3月初我县派农机具维修专业人员下乡进行农机维修,维修农机具共计415台;4月中旬,春播工作全面铺开,完成机耕

1.3万亩,机播1.3万亩,我县完成春季粮食播种3.6万亩,蔬菜0.1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0.3万亩,化肥使用量247吨,针对我县部分乡镇青稞良种退化问题,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筹集资金,从昌都采购了2万斤青稞良种(藏青320、喜拉19号)良种覆盖率84%,保证了春耕春播的顺利进展。

4月2日举办了首期以农业防雹为重点内容的培训;4月10日至15日举办了虫草采集管理方面的培训;7月份至10月份将进行后3期,培训内容主要是:青稞高产栽培技术、化肥施用技术、除草剂正确使用方法、常见农机具维修、普遍蔬菜栽培、牦牛育肥等,7月份实施“安居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石砌、木桨、绘画等。培训方式主要是派专人到各乡镇进行集中讲解与现场示范相结合,师资力量主要是聘请地区农牧局专业人员与我县技术骨干一道进行。我县认真抓好农牧区劳动力输出,多渠道、多方面增加群众收入。一年来积极为剩余劳动力想办法、找路子,为他们联系施工单位,共输出劳动力10200人次,收入达1244万元。

(二)畜牧业工作

2010年末牲畜存栏23万头(只、匹),牲畜综合出栏率达到了30%,其中牦牛出栏4.9万头,上市3000头,新生仔畜成活率达到96%,成畜死亡率控制在1.8%以内,总增率达到28%,肉产量5064吨,绵羊毛产量21吨,山羊绒产量1.6公斤,奶产量8100吨。

防抗灾工作情况:落实防抗灾饲草料贮备工作,要求农牧户按照大牲畜100斤/头,小牲畜60斤/只的标准贮备饲草料,确保牲畜安全越冬;五是加大兽防员培训力度,具体由县畜牧技术推广站负责培训,提高兽防接生幼畜技术,从而加大牲畜初生成活率。历年来,我县对防抗灾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防抗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我县防抗灾工作应急预案,细化救灾措施,做到防抗灾思想,组织、物资、资金,措施“五落实”,严格易灾区和易灾期的督查和报告制度,着重强调农牧、发改、财政、民政、粮食、卫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并要求各乡镇检查农牧业抗灾物资储备情况,特别是饲料储存、燃料储存,牲畜暖棚维修等工作。去年,我县共发放防雹火箭弹800发,三级高炮弹300发,为了提高防雹人员的素质,我县在地区人影办的支持下,于4月2日举办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培训,参训人员18人,为今年有力防止冰雹袭击提供技术基础。动物疫病防治:动物防疫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县畜牧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我县在搞好常规疫病防治的基础上,把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五号病、禽流感之类的重大疫情,我县更是高度重视,设立了重大疫

情防控应急预案,成立了动物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严格执行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和动物检疫、监测制度,高度重视动物免疫苗注射工作,按照“精心组织、综合治理、群防群控、全面免疫”的方针,严格实行“五个强制,三个统一,六个不漏”,今年春季,我县的免疫注射工作已于3月26日全面展开,4月10日全面结束。

四、下一步打算

(一)认真抓好出栏工作、统计工作以及防抗灾工作,以及各类疫病的防治工作,确保牲畜出栏率达到30%,总增率达到30%,成畜死亡率控制在1.2%之内,新生仔畜成活率达到98%以上。认真搞好饲草料的储备工作,切实抓好防抗灾工作。切实抓好春秋两季“W”号病疫苗的注射工作,确保注射密度达到100%。

(二)进一步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农牧民科技培训达到2300人(次)以上,努力提高农牧民的劳动技能。

(三)切实抓好农牧业项目的实施及管理工作,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类乌齐县同地区一道,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六个成效明显”。即: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民生改善成效明显,社会事业成效明显,维稳工作成效明显,党建工作成效明显,援藏工作成效明显;

农牧业生产 篇2

关键词: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前言

我们在不断的推进农牧业发展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对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尤其近些年来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 建立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工程就尤其的重要。本文主要从3方面对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工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建立良性循环工程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工程的主要流程;分析了良性循环工程的技术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下面就对这3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1 实施良性循环上工程的重要性

我国饲养的草食牲畜比例很大, 根据现在畜牧业的发展形式和在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上仅350kg左右的条件, 我国应该要协调畜牧业上的布局和结构, 把发展畜牧业从牧区着手的方针调整到农区以及半牧半农区。我国草原占地面积较大, 但是草场的更新达不到畜牧业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在河西走廊位置, 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附近地区都频繁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沙尘暴现象。目前为止, 我国现在可利用的草场面积仅有0.86亿hm2。草原的面积每年也在退化, 具可靠数据, 现在每年草原的退化面积大概为66.7万hm2, 如果草原照这样退化下去, 那么我国今后也会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所以, 现今主要解决的是草场“三化”的主要策略:降低过载和过牧的现象, 更好的提高家畜的增强力, 而且多方面的发展良种家畜为主要手段;要加强草原面积的建设, 植树种草;要整顿牧区和农区畜牧业相对之间的比重, 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 发展农区畜牧业, 减轻牧区负担, 使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封育建设, 达到良性循环。

2 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工程主要流程分析

种植业可以采用先进的节约成本和高效增产的机械化作业, 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并且可以利用农作物的秸秆经过调制进行处理, 从而成为饲养羊和牛等牲畜的饲料。通过对羊和牛等粪便的收集和发酵, 进而成为农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如此建立农牧业生态循环的整个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3 良性循环工程的技术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3.1 太阳能暖棚和饲喂青贮饲料技术相结合

在养奶牛和养羊时, 可以建立太阳能暖棚。太阳能暖棚虽然投资比较多, 但是与普通的畜棚相比, 太阳能暖棚使用寿命能比普通的畜棚长10a左右。通过饲喂青贮饲料能够提高奶牛产奶的数量, 以及促进牛羊的成长, 与普通的草料相比, 饲喂青贮饲料能够增加牛羊的体重, 从而获得更多经济上的效益。另外, 采用太阳能暖棚, 既生态又环保, 也相应的实现了经济效益。

3.2 厮肥效益

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工程能够实现厮肥效益。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配比应该是每0.2hm2地养1头牛, 即每0.2hm2的秸秆能够满足1头牛全年的饲料。并且1头牛每年产下的厮肥大概10000kg左右, 每667m2地大概需要3300kg的厮肥, 每头牛1a产下的厮肥能够施0.2hm2左右, 如此就会达到1个农业和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1个养殖户在投资不大的情况下, 通过利用种植物的秸秆作为牛羊等的饲料, 从而能够实现很大的经济效益, 能快速致富。通过建立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工程, 不仅能够缓解畜草紧张的情况, 还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而且又能培肥地力, 进一步的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因此, 建立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工程是一项实现农业、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农业区发展畜牧业, 能够使畜牧业的结构更加合理, 也可以减轻草场的负担, 使草原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进而恢复草原的生态, 减缓草原“三化”速度。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工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从而了解到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系统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因此, 日后我们还应该大力的建设农牧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工程, 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祥.同心北部地区发展农牧业的几个技术经济问题[J].宁夏农林科技, 2008 (10) .

[2]麻高云.宁夏盐同香山地区农牧业生产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10 (8) .

[3]曲绪奎, 李广玉.大寨山林场林、果、牧形成良性循环[J].山东林业科技, 2007 (2) .

农牧业生产 篇3

关键词:西域畜牧业;中原农牧业;贡献;唐代

我国古代农牧关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耕民族同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相互依存,通过交换等方式实现经济的交往。就唐代而言,中原与西域地区各民族的这种交往十分频繁,西域畜牧业对中原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如下:

1.推动了中原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西域地区地域广大,草场辽阔,牲畜资源丰富,品种优良齐全,其中以马、牛、羊、驼、驴、骡等数量最多。在民族间友好的经济交往中,西域输入中原的牲畜以马为最大宗,此外还有牛、驼、骡、驴等。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是中原王朝良马的主要供应地之一。历史上的西域良马,最著名者当为大宛马和乌孙马。据史载:“(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而乌孙马则是乌孙人培育的优良马种,这种马毛色润泽,骨骼高大,经久耐用,汉人称之为“天马”。此外,西域良马还有龟兹马、于阗马、结骨马等。

对此,唐政府积极引进。如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从康居国引进大宛种骏马四十匹。史称其马“形容极大,……今時官马,犹是其种”。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瀚海骨利干种族遣使来朝贡,献良马百匹,其中十匹尤骏,唐太宗奇之,各为其名,号为“十骥”。唐玄宗时,还从突厥引进蒙古马,“其后突厥款塞,玄宗厚抚之,岁许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石牧之。既杂胡种,马乃益壮”。通过努力,西域大批良马由此引进中原。西域良马的引进,促进了中原畜种的改良,进一步发展了中原地区的畜牧业,支援了中原的农牧业生产。

除了大量引进西域良马,唐政府还引进不少骆驼、牛、羊、骡、驴等。这些牲畜主要在西北边郡今陕、甘、青、宁等地宜牧区饲养,并设有48个监牧。据史称:“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置八坊岐、豳、泾、宁间,地广千里……八坊之田,千二百三十倾,募民耕之,以给刍秣。八坊之马为四十八监,而马多地狭不能容,又析八监列布河西半旷之野”。此外,其他各地还有六十余所监牧。至于饲养的数量,据《唐会要》卷66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一日,陇石群牧都使奏:牲畜“总六十万五千六百三头(匹口):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九下二匹,牛七万五千一百一十五头,驼五百六十三峰,羊二十万四千一百三十四只,骡一头”。同书卷72还载:“开元中,尚有(马)二十七万,杂以牛羊杂畜,不啻百万”。同书《王毛仲传》亦说:“初,监马二十四万,后乃至四十三万,牛羊皆数倍”。可见数额之大。

西域畜牧业对中原农牧业的支持,在半农半牧区反映得特别明显。上述陕、甘、青、宁边境地区是秦、汉以来直至唐代的半农半牧区。从西域引进的大量牲畜在这些地区的官私牧场中畜养繁殖,不仅成为中原王朝战马和其他军事用畜的重要来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农区的农耕和运输提供了动力。尤其是耕牛等役畜直接支持农区的农业生产具有特别意义。唐代,耕牛已成为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畜力来源。官民饲养大量的耕牛,不但发展了中原畜牧业,而且为中原农业生产中的畜力耕作提供了保障。如武德八年(625年),突厥与吐谷浑请求与唐互市获准,其牛马杂畜的输入,对恢复唐初受战乱破坏而凋敝的经济,曾起了很大作用。史称:“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5]说明农业离不开耕牛,耕牛对农业生产有特殊意义。

此外,骆驼、驴、骡等“奇畜”的传入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如前所述,陇右地区即养驼500余峰,它们是西域与内地之间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被誉为“沙漠之舟”,在加强国内各民族经济联系以及促进中外经济交流方面,其作用不可低估。还有驴、骡,早在汉魏时期已被用于军事运输,以驴挽犁驾车的现象亦已出现。唐天宝年间,交通道上的客店都设有“驿驴”供交通运输之用。唐人杜佑在描述“开元之治”的盛况时曾说:“每店有驴凭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欧阳修也把“店时即驿驴”作为当时太平盛世的标志。唐代以骡作为运输工具同样有所记载,当时即有所谓“骡子军”。可见驴、骡在中原所起作用不小。它们利于山区使用,适合农村耕作和运输。

唐代,西域畜物业对中原农牧业生产的支援,还有苜蓿的推广。当时,苜蓿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如陇右“莳商麦、苜蓿千九百顷,以茭蓄御冬”;“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苜蓿为豆科植物,适应力强,产量高,其茎、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以及胡萝卜和多种维生素,营养全面,适口性也好,是饲养牧畜的优质牧草。唐中原地区广为种植,并使之成为农作制度的有机一环,这对于发展中原畜牧业,推进中原农业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

2.促进了中原畜牧技术的提高

随着大批西域良种牲畜的引进,在积极的饲养实践过程中,唐代的畜牧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首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马籍和马印制度。

马籍的建立,在我国起源很早。到了唐代,马籍制度更加完备,并以登记马种优劣为重要内容。对于马种的选留,知道“十三岁以下可以留种”,马种的标准为“戎马八尺,田马七尺,驽马六尺”,并建立马籍。据《新唐书•百官志》:“马之驽良,皆著籍,良马称左,驽马称右。每岁孟秋,群牧使以诸监之籍合为一,以仲秋上于寺”。与马籍制度相配合,唐政府还建立了马印制度。《唐会要•诸监马印》说:“凡马驹以小官字印印右膊,以年辰印印右髀,以监名依左右厢印印尾侧”;“至二岁起脊,量强弱,渐以飞字印印右膊,细马、次马俱以龙形印印项左”;“其余杂马齿上乘者,以风字印左膊,以飞字印左髀”。显然,唐代的马籍和马印制度,把良马与驽马、强马和弱马区别开来,不仅为了征调的便利,同时含有去劣存优的意义。

其次,掌握了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

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对于牲畜的饲养管理,唐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说在《大唐开元十三年陇石监牧颂德碑》中对马的生活习性及饲养要点曾作了生动扼要的说明。碑文云:“日中而出,日中而入,焚原燎牧,除蓐宜厩,时其事也。洁泉美荐,庑凉栈湿,翘足而陆,交颈相靡,宣其性也。攻驹教姚,讲驭藏朴,记得之剔之,羁之策之,就其才也”。指出了养马值得注意的关键要素。还有,从唐代使用的牲畜饲养工具看,也反映了饲养技术的提高。如养马工具,主要有马勺、马槽、马刷、铡刀、簸箕、背架及拴马桩等。就其中的铡刀而言,作为切草的工具,由固定的木质底座上带刀具,带长柄的上切刀与座刀顶端相铆而结合为一体。铡刀既省力,又使工作效率高,堪称较先进的养畜工具。唐代铡刀,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直到近代,中原农村还基本保留着唐代铡刀的使用方法。另外,对于各种牲畜饲养和饲料的供应,唐代也有较严格的标准,规定详细具体,《唐六典》所载充分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在此略论。

再次,提高了一定的兽医水平。唐代,在中央政府和监苑牧场中分别设有行政畜牧兽医官员和专职兽医师。太仆寺内就有专职兽医六百人,尚乘局内有兽医七十人。而民间兽医则更多。他们不仅做兽病的防治工作,而且还从事畜养技术的指导。至于兽医的来源,民间一般为师徒相传,父子相授,政府则在太仆寺内设立兽医教育机构,“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百人”。由于畜养的牧畜增多,刺激了兽医科学的发展,使唐代的兽医科学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有专门兽医著作问世。如唐人李石所著《司牧安骥集》,即集中体现了唐代兽医水平的提高,此书成为我国现存较完整的一部兽医古典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教科书,对后世兽医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123)[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王 溥.唐会要(卷72)[M]北京:中华书局.1955

[3]欧阳修.新唐书(卷50)[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农牧业生产 篇4

一、考察概况

经省政府批准,省农机办组团由林建华主任带队,于5月7日至21日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农牧业生产机械化进行了考察。考察团成员有烟台市农机办主任耿玉通、潍坊市农机局局长孙向林、滨州市农机局副局长李军、莱阳农学院教授尚书旗、省农机鉴定站站长石宝成、省农机办科技处处长韩永平。考察的重点有三个:一是以播种、收割、打捆为主要内容的牧草生产机械化;二是以售后服务和机具租赁为主要内容的农机服务网络建设;三是农机新产品的科研开发。期间,考察团访问了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参观了纽荷兰(CNH)农机公司亚太总部、约翰迪尔农机公司地区代理商、新西兰农业装备研究所试验基地、惠尼粕里尔(LILL)农畅迪克森(DIXON)农机有限公司、林肯大学及所属的农机投资公司,并就双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为下一步加强合作打下了基穿



二、两国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农牧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1)农牧业发展产业化。近年来,两国注重组织引导农牧民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品种,改进品质,优胜劣汰,实施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牧草的种植、牛羊鹿的养殖、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个环节,布局合理,环环紧扣,产业链越拉越长,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据了解,目前两国70%以上的畜产品用于出口,其中新西兰畜产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达90%,畜产品出口值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44%。

(2)农牧业生产机械化。两国的牧草生产基本上是以农场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生产规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顷,每户分别养殖牛、羊大约在200头和2500头左右。自然放牧草场一般每10年播种一次,每年需施肥2至3次,如需品种改良,则播期缩短;专门收割用作干草饲料的草场,每年播种、收割一般3茬左右。从两个国家的情况看,草场耕翻、牧草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捡拾、打捆、挤奶、剪毛等各个环节都使用机械来完成,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考察团访问的新西兰惠尼粕里尔(LILL)农场,经营草场面积400公顷,主要从事牧草种子生产加工,同时养殖1000只羊。农场拥有140马力以上拖拉机2台,70至100马力拖拉机5台,180马力联合收获机2台,各类配套机具20多台件。平时由4个长期工负责农场的管理和机械的使用,牧草的种植、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种子加工高峰期临时雇用12名季节工,使用2套种子加工设备进行牧草种子的加工、筛雪烘干、混合和包装计量。这个农场无论是牧草种植、羊群饲养还是种子加工,都体现了较高的机械化水平。从面上看,由于两国的农机工业不多,大型农业机械如大马力拖拉机等主要依靠进口,而中小型农业机械如割草机、捡拾打捆机、牧草播种机等,一般国内都有生产,能较好地满足农牧业发展的需要。

(3)草场管理科学化。绿色农牧业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大特色。两国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国家在发展政策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发挥本国优势,将发展的重点锁定在畜牧业,而国内所需的粮食等则基本上依赖进口,不存在毁草种田的状况。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草场管理的科学化,减少了对土地的耕作,几乎所有的国土面积都被绿色植被覆盖,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两国的农牧场完全实行私有化,农场主既种草又放牧,时刻注意牛羊的饲养量与草产量的平衡,避免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实际运行中,农场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定期测算出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牧草的产量,再根据牛羊的食草量,计算出草场宜放牧头数和放牧时间,进行科学轮流放牧,保持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农机服务社会化。一方面是农机作业服务的社会化。两国农场规模较大,各农场虽拥有不少经常使用的拖拉机、施肥机、除草剂喷洒器等农业机械,但一些成本较高、使用时间不是很长的农业机械,如割草机、打捆机、播种机等,一般由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拥有,根据需要为农场提供机具租赁服务。在澳大利亚,考察团参观了一个农机服务公司,公司既直接提供作业服务,又开展机具租赁服务,还回收旧机具,服务范围覆盖方圆40至50公里。据了解,新西兰有专门的农业合作协会,约有200个农机签约服务组织为其成员,以签约服务的方式向农场提供机械作业等服务。另一方面是农机售前和售后服务的社会化。考察团访问了约翰迪尔农机公司设在黄金海岸郊区的一个地区代理分部,分部共有9人,拥有4辆专门的服

务车,90%以上的精力是跟农民联系,了解市场,讲解传授技术,宣传约翰迪尔公司的新产品,并对售后机械进行跟踪服务,服务范围涉及方圆100公里,每年的经销额达到600多万澳元。在新西兰,类似的服务组织也相当普遍,多数由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来承担,一般情况下一两个月上门服务一次,遇有故障随时服务到机。



三、收获与启示

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宣传了山东。考察团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山东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山东农业和农机化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宣传山东良好的发展前景,使澳新两国有关方面对山东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在农机发展方面,山东的市场大,发展的潜力大,引起了有关方面和部分知名企业的高度重视。

(2)相互交流了经验。澳新两国有关方面向考察团重点介绍了牧草生产机械化的情况,考察团着重介绍了山东发展牧草生产机械化和玉米生产机械化的体会,双方就机具配置、生产规模、科研开发、示范推广等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探讨,达到了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3)就有关项目达成了部分合作意向。纽荷兰(CNH)农机公司同意与山东省农机部门合作,共同开发山东市场,并决定安排玉米青贮收获机参加8月份在山东召开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商定,建立牧草生产机械化信息交流渠道,不定期开展学术探讨和信息交流活动。与林肯大学就加强农业院校之间合作问题达成了初步意向,双方同意就互派留学生和外教等事项进行进一步磋商。此外,还就邀请对方参加烟台果蔬会、潍坊蔬菜博览会等,与澳新有关单位达成了意向。

(4)得到了不少启发。一是由于国情不同,我们在发展牧草生产机械化方面与澳新两国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但侧重点不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有所区别。在主攻方向上,应当坚持发展牧草与利用农作物秸秆并重,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发展牧草,大面上还是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作物秸秆特别是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上。在机型的选择上,应当从实际出发,以中小型为主,着力引进开发播种、收割和打捆机械,不能贪大求洋。

二是要不断改革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目前,我们的农机总量不少,但化的水平不能与之相适应,根本原因在于机械利用率不高。在这方面,澳大利亚的农机租赁公司、新西兰的农机签约公司办得都很成功,值得我们借鉴。应当以市场为取向,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改革创新力度,打破行政区划,在现有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本着扶大扶强的原则,对重点和龙头农机组织予以扶持和引导,大力发展以股份合作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和机具租赁等多项服务。

农牧业生产 篇5

【发布日期】1996-04-03 【生效日期】1996-04-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加强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经营和价格管理的决定

(1996年4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为了加强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管理,切实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调动农牧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的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本决定所称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是指化肥、农膜、农药、兽药、种子。

二、二、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计划、组织、协调工作,依法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各级工商、物价、技术监督、进出口商品检验和农牧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严肃执法,建立明确的执法责任制,对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格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各种违法经营行为,维护正常的生产、流通秩序,保证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的有效供应、质量合格、价格稳定。

各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和新闻单位要对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质量、价格实施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对损害农牧民利益的违法行为要公开曝光,以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三、三、农牧民购买、使用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时,因质量、价格发生纠纷,可以向工商、物价、技术监督、农牧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有关部门要及时受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鼓励农牧民和其他单位、个人检举揭发违法经营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对检举揭发有功者,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奖励。

四、四、凡法律、法规规定实行许可证经营的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经营者必须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专项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经旗县级以上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登记后,方可在规定范围内经营。

化肥、农膜、农药、兽药必须由国家指定的部门或者单位经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各级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要充分发挥在化肥经营中的主渠道作用。基层供销社无力承担化肥经营任务的,可以由农资公司设点经营,也可由旗县级以上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登记的其他经营单位与主管部门联购联销,但不能由个人承包经营或者变相转为其他单位经营。生产企业自销化肥和农业植保站、土肥站、技术推广站开展技术推广、有偿技术服务所需化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违反以上规定,擅自非法经营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权责令其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额一至二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五、五、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者、经营者必须对其产品质量负责,不得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违反者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权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三至五倍的罚款,并可以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因产品缺陷造成购买者、使用者和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当地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销售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应当附中文说明书,产品或包装上应当用中文标明质量检验合格证、产品名称、厂名、厂址、规格、等级、成份含量、登记证号、标准号、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违反者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权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并处以违法所得百分之二十的罚款。

凡自治区内生产的或者区外调入和进口的未经合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的化肥、农膜、农药、兽药、种子,必须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部门依法确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未经检验销售的,由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权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三至五倍的罚款。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接到检验申请后,应在7日内提出检验结果;超过7日未提出检验结果的,视同已经检验合格,由此造成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损失的,追究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六、六、化肥、农膜、农药、兽药的价格由国家制定,自治区各级物价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管理权限和统一价差率制定价格和作价办法,并定期通过新闻媒介等渠道向社会公布。经营者销售化肥、农膜、农药、兽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定价,实行挂牌经营,不得超过国家定价或变相涨价。基层合法经营单位必须将经营的化肥、农膜、农药、兽药直接售给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中间加价和转手倒卖。

违反以上规定,超过国家定价和收费标准收取价款和费用的,购买者和使用者要以按照超过部分的三倍数额要求销售者退赔,由此造成的实际损失大于三倍的,按实际损失退赔;并由物价管理部门通报批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处以违法所得五倍的罚款;情节严重或者屡犯的,处以违法所得十倍的罚款,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对直接责任人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七、七、工商、物价、技术监督、进出口商品检验、农牧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执行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当地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上述违法行为,推托和袒护不及时依法处理的,一并追究部门有关领导的责任。

八、八、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林牧业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 篇6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强化管理。

首先成立了“安全生产月”活动领导小组,由书记付思明同志全面负责,建立了监督、监管体系,制定了相应的职责制度,明确责任、层层分解、逐级管理。让广大干部职工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认识转变为高度警惕融汇到日常工作生产中去。形成安全生产无小事,人人关心安全,安全关系人人的良好氛围。

二、采取多形式、多样化、全方位宣传教育。

活动期间,我单位安保部根据实际情况,广泛的利用企业内刊、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大力宣传各种安全知识、预防事故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素质,保证安全生产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将各类隐患事故降为零。

三、补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防患于未然。

各单位在“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针对各自的工作实际,补充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对重点部位的薄弱环节进行整治。将制度张贴到各个岗位,让广大职工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杜绝了违章作业所造成的各种不良后果。

四、根据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单位全面大检查。

根据方案要求各单位进行自查、自纠的同时,项目部组织了全方位的安全大检查,检查组织有分管理领导带队,组织主管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了横到边,纵到底,细致入微的检查,特别对小型机动车、小四轮进行了日常跟踪和针对性检查。对本单位人员住房用电进行了全面检查,漏电保护装置是否灵敏,线路是否整齐。本次大检查,随查随纠,立即整改,不流于形式。有这次活动的督促给安全生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在林牧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增强了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努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达到以月促年,全年无事故的目的,使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农牧业生产 篇7

鄂托克前旗位于内蒙古西南端, 全旗地下水资源丰富, 对发展放牧与舍饲养畜, 建设现代农牧业基地、草原畜牧业示范户,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

近年来, 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生产创新工作在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农村牧区社会保障类政策、农村牧区公共基础建设类政策、农村牧区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类政策的同时, 结合城乡统筹试点建设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推进, 全旗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和提高, 生产力快速发展, 农牧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初步形成了产业化、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设施装备化的现代农牧业体系。从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生产创新工作来看, 荒漠化草原类型区现代农牧业建设的实践表明, 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脆弱的荒漠草原生态保护与实现大幅增产增收的矛盾还在体现,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加快提高科技贡献率等生产领域的问题成为新的挑战。在这种新的生产条件下, 面对新的挑战, 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生产创新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显著降低放牧草场压力、大幅提高产出、实现增收的生产格局已经形成, 并结合城乡统筹试点工作及现代农牧业建设“5528”目标, 不断完善建立现代经营机制, 装备现代生产要素, 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养殖园区、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和设施农业基地, 使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惠农惠牧及生态补奖机制项目效益最大化,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截至2013年, 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48.94万亩 (其中饲草料基地40万亩) , 牲畜饲养量达到219万头只, 家畜改良率99.7%;平均植被覆盖度比2000年前提高近17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862元, 连续九年位居鄂尔多斯市第一, 高出全区平均水平4266元。

2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生产创新模式

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生产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内涵的农牧业标准化生产新模式。具体分为以下10个类型。

(1) 生态养羊模式。是在荒漠化草原类型区研究的一种遵循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根据气候变化和牧草生长成熟及枯草期状况, 建立的生态型、科学型、环保型的新型养羊模式。该模式为每年3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舍饲养殖期;6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全放牧期;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为半放牧半舍饲期。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放牧方式, 执行36项农业标准, 已覆盖全旗, 形成了顺应自然、有章可循的标准化生产模式, 建立了“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新型良性生产方式, 确保了在实施禁牧、休牧、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等草原保护政策的背景下, 科学合理地解决农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的问题, 实现了草原生态环境改善、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是切实保障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新的生产途径。

(2) 绒山羊增绒养殖模式。绒山羊增绒技术是一项发明, 也是一次创新, 是在暖季通过光控技术, 促进羊绒生长, 使暖季 (非长绒期) 羊绒生长如同冷季, 其特点是使暖季放牧时间每天缩短到6~7小时, 大大减少了牲畜对草牧场的践踏破坏时间, 实现了在减轻生态压力约50%的基础上, 使内蒙古白绒山羊平均个体产绒量年增加50%~70% (绒山羊增绒技术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之后通过了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两次现场鉴定, 其综合评定结果为:平均每只羊增绒率达到50%~70%, 增绒饲养对绒山羊生产性能、生长发育、发情率、受胎率、初生胎儿重量均无任何不良影响。暖季放牧草场压力减轻约50%以上, 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 。其生态效益, 草地产草量 (欠年、平年、丰年) 平均增加5~71kg/亩, 草丛高度提高4~7cm, 盖度提高5~11个百分点, 明显改善了暖季放牧草场的生态环境。其经济效益, 年平均每只羊因科技纯增收益141.85元 (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团队在项目区牧户随机抽样30户测算结果) 。

目前, 鄂托克前旗出台“三补政策”, 按照试行技术规程规模化推进。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放牧营养岗位科学家赵存发团队将绒山羊增绒技术纳入“十二五”规划, 在我国北方绒山羊主产区开始推广, 并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荒漠草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在新疆的巴州和昌吉市, 陕西的神木、横山、榆阳, 甘肃的张掖市, 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 蒙古国中央省等地试行推广。

(3) 肉羊三元杂交生产模式。是将适应性强的本地单胎羊和具有多胎性、性早成熟性、四季发情性的小尾寒羊杂交后代作为母本, 再与国外纯种肉羊为父本进行杂交, 生产羔羊。此模式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打破了每只基础母羊一年一胎一羔出栏一次的传统养羊模式, 建立了在生态减压的前提下, 大幅度提高产出, 提高收入的新的生产方式, 有效发挥了中央到地方各项惠及三农三牧政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效益最大化, 提高了科技贡献率, 实现了科技创新。该模式生产过程执行6项标准。其特点是在限制基础母羊头数的基础上, 形成一胎双羔、一年两胎, 缩短空怀期, 提高产出率, 提高肉品质, 羔羊短期舍饲育肥出栏的生产新模式。舍饲育肥羔羊的特点是饲料报酬率高、生长速度快、肉品质好、有效降低舍饲成本, 提高效益。肉羊三元杂交生产模式, 实现减轻生态压力约60%的基础上, 提高净产出200% (已获得了国家商标“宝日套亥”) , 目前已在全旗肉羊养殖区普遍推广, 形成鄂托克前旗“百万只宝日套亥肉羊羔羊”生产基地。据统计, 养殖户户均增收近4万元, 人均增收近1万元 (以户均100只F1代基础母羊为例) , 放牧草场 (欠年、平年、丰年) 平均草丛高度提高5.5~7.5cm, 产草量增加59~78kg/亩, 植被盖度提高7~15个百分点, 明显改善了放牧草场的生态环境。

(4) 应用“3S”技术监管草原模式。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从事畜牧业生产, 不断依靠科技创新, 推进数字化草原管理, 鄂托克前旗研发启用了“3S”现代信息技术, 对草原进行动态监测管理。按照荒漠草原一年四季明显气候特征和牧草萌芽、生长、成熟、枯草规律, 以3S (RS、GIS、GPS) 系统处理数据为依据, 制定出牧户为单位的暖季放牧草场植被状况参数和冷季换算参数, 进行适时以草定畜, 实施天然草原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对植被覆盖度、草地牧草生产力、牧草产量下降进入警戒线 (三等七级以下) 的草场, 探索依靠村民自治制度和“四权四制”议事制度, 责令限期减畜;对出现重度“三化”草场的, 进行封闭治理。通过应用“3S”技术监管草原, 取代传统的一年一度的繁琐的人工测产、运算等复杂过程, 显著提高准确性、公平性、合理性, 降低成本、快捷高效、灵活掌握草原监管, 实现了草原监管由人治、法治走向数字化监管。

(5) 牧业机械化作业模式。积极探索牧区、牧户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发展, 自主研发了自动饲喂机、自动饮水器、自动控制畜棚等多项自动控制装置, 均获得国家专利, 并投入到生产实践, 饲草料加工、配方搅拌、投料全程智能化、机械化, 填补了牧区畜牧业生产管理的一项空白, 有效提高了牧区舍饲环节的生产效率, 大大提升了牧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这些自主创新成果与国家农业机械化政策结合, 基本实现了饲草料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 节水灌溉、施肥、除草全程智能化机械化, 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科技贡献率和农牧民的幸福指数。

(6) “三化”草原快速治理模式。研究与探索了退化、沙化、盐碱化特别严重的“三化”草牧场快速治理途径, 采用短期禁牧、多种牧草种加密免耕混播、大型喷灌补水等措施, 快速恢复植被, 短期 (4~5年) 实现理论载畜量提高10倍左右。

主试验区为鄂托克前旗哈日色日嘎查, 草原属于三等一级 (旧的等级划分方法) 以下的应封闭治理的退化草场, 其位于北纬37°59′16.2″、东经107°40′22.1″, 海拔高度1360m, 年平均降水量247mm。试验区采用禁牧 (每年3月20日至8月底, 待试验期结束后再做调整) 、多科牧草免耕混播、喷灌人工补水等措施治理“三化”。同时, 为避免对草地原生植被和根系的破坏, 实施免耕补播多科优质牧草 (柠条、苜蓿、草木犀、沙打旺、沙生冰草等) , 以提高草地生产性能。试验区给水量上限达到玉米灌溉需水量为止 (玉米从播种到收割喷灌约10~12次, 需水量700~750mm) 。通过试验观察, 对喷灌补水补播试验区、补播封闭试验区、放牧试验区草地进行对比分析。

项目实施以前, 该草牧场从春季返青到秋季枯黄期, 各种牧草平均高度低于7cm, 沙化现象逐年有增无减, 属于严重退化草场。

实施项目后, 优良牧草群比例开始占优势, 有较强的侵占势力, 使地上植物群落得到调整, 生物量迅速提高, 补水区生长更加旺盛。

经短期治理之后, 项目区地上植物种类由原先的7~8种增加到24~26种 (其中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 高度、盖度、多度显著增加, 提高载畜量近10倍, 其中补水区植物种类增加特别显著。

严重盐渍化的地面盐碱逐渐消退, 并开始生长牧草。根据试验结果分析, 因盐碱滩周围较高处草丛高度和生物量达到一定程度时, 自然产生一定量的草酸和枯落物腐殖酸, 在降雨和喷灌补水时, 这些酸类物质被不断地冲到低洼的碱滩中和盐碱, 随之各种牧草开始生长。

在项目区退化沙地实施项目措施后, 牧草先从低洼地开始生长且长势旺, 周边突出沙地随风逐渐填埋, 低洼地最终被植被覆盖。

2013年8月份进行对比监测结果为:全旗暖季放牧草场 (严格的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的前提下) 牧草平均高度16.2cm、多度87株 (丛) /m2、盖度48.8%、地上生物量124.2kg/亩。项目区三化草场治理前, 平均高度7.1cm、多度23株 (丛) /m2、盖度31.3%、地上生物量38.3kg/亩;项目区三化草场治理后, 平均高度46cm、多度247株 (丛) /m2、盖度85.4%、地上生物量376.2kg/亩。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沙转草场”, “等于流转来一块赛汗塔拉 (蒙语意思是好草场) ”。

(7) 节能、环保农业发展模式。联合研发推广全日光节能温室, 使冷季茄果类喜温性蔬菜的生产不再使用人工取暖 (燃煤、燃油等) 设施, 可安全越冬, 解决了传统日光温室因取暖排烟、耗能的问题, 节省劳动力、降低成本。全日光节能温室生产过程执行3项标准, 采暖全靠日光及保温性能达到冷季日光温室生产蔬菜的小气候环境要求, 解决了日光温室在生产中因取暖排放温室气体的问题, 有效解决了北方冬季蔬菜安全生产问题、环保问题,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科技贡献率,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8) 大行距高低套间作高产栽培技术、全营养蔬菜种植增产模式。大行距高低套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跨越了增产技术在作物种子上作文章和超量使用化肥的传统束缚, 探索出了农业增产新途径, 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 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环保型、无公害农业生产模式,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效益, 已获得了国家商标“马兰花”品牌。生产过程执行2项标准。以上两项成果于2011年11月在海口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果菜产业发展论坛会上, 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和论坛组委会对鄂托克前旗颁发了“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旗”、“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旗”牌匾。

(9) 按方种植、配方饲喂、四季营养平衡种养结合模式。已经形成了科学养殖的观念, 改变传统的种、养模式, 实现了饲草料按方种植、配方饲喂、机械加工、自动投料、营养调控的牧区放牧与舍饲补料养殖管理。该模式生产过程执行7项标准。补饲时根据家畜营养需求, 对不同的畜种、同一畜种不同生产期, 按不同的营养需求, 进行配方加工搅拌饲喂, 老百姓称为“按方种植、配方饲喂”。这满足了牲畜在补饲期的营养平衡, 实现了科学种、养的有机结合。

农牧业生产 篇8

一、生猪生产总体概况

1、产能止跌回升。据全省300个生猪定点监测村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月养猪户数为32956户,环比减少606户,减少幅度1.81%,同比减少9.19%;存栏生猪580368头,环比增加2103头,增加幅度0.36%,同比减少4.66%;出栏生猪108801头,环比增加7005头,增加幅度6.88%,同比减少4.96%;能繁母猪存栏59901头,环比增加715头,增加幅度1.21%,同比减少5.30%。从数据来看,从今年起生猪存出栏、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止跌回升,产能处于缓慢恢复中。

2、养殖效益持续高位。2015年,上半年市场效益跌至谷底,3月底生猪价格最低时全省均价12.47元,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生猪亏损200元左右。从4月份起生猪价格持续小幅回暖,5月达到盈亏平衡点,8月最高全省均价达到19.21元,此后持续高位震荡,到春节前后达到另一个高峰期。2015年的价格最低点未低于上一周期2010年的最低值,最高点也未能高于2011年的最高值,市场疯狂难以再现,国家调控也以温和为主。据当前第7周价格监测数据,全省生猪、仔猪、市场猪肉价格分别为18.93元、37.71元、30.01元/kg,同比去年分别上扬49.41%、76.88%、33.74%。综合全年来看,猪粮比价平均达到6.15,其中低于5.5的有14周,高于7.0的有34周,养殖户全年养殖效益头平达到350元左右。

3、养户理性补栏。由于2012-2014连续三年的低迷和亏损,我省养殖户比重呈现刚性下降态势,养殖户数连续20个月减少,减幅总量达到26.85%。随着去年二季度养殖效益快速上扬,沉寂两年多的种猪销售市场重新启动。但全年二元母猪全年均价保持在1500元左右,并未出现预期的暴涨现象,能繁母猪数量也未出现大幅攀升,处于正常更新过程,据种猪场反映,补栏主体绝大部分是单次购买20头以上母猪户,也就是规模户为主。此前中小户流失严重,即便是行情回暖,这部分养殖户也再未重新进入养殖业。因而,2015年在养殖效益恢复的情况下,能繁母猪、生猪存栏仍然持续小幅下滑,到年底,我省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谷底,达到2008年以来最低水平。

4、养殖成本降低。据统计,我省去年全省饲料总产量为1047万吨,同比减少0.67%,其中猪料759万吨,同比减少2.10%;蛋禽料94万吨,同比增长11.63%;肉禽料90万吨,同比增长11.67%。除家禽料有所增长外,其它品种饲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也从侧面印证今年生猪存栏数量同比下降,而蛋禽养殖增长较快。此外,去年二季度以来,全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下降,当前玉米、豆粕价格分别为2250元/吨、2600元/吨,同比大幅下跌20%、35%。在生猪价格上扬同时,饲料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养殖效益空前高涨。

二、生猪生产形势分析

1、能繁母猪存栏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我省生猪市场累计亏损21个月,生猪市场经历了亏损期最长、亏损程度最深的时期,中小散户剧烈退出、规模养殖场削减规模,养猪业元气大伤,生猪市场过剩产能完全淘汰并出现缺口。2015年7月份涨破16元/kg后,母猪的补栏却并未像2007年、2011年那样出现过热现象,从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下降了28个月,母猪存栏基数过度下降,制约着后期生猪出栏量难以大幅度增加。

此外,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陆续实施,南方和沿海发达地区对禁养区内养殖场进行拆迁,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生猪产能调减力度。这对2016年的生猪供应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生猪供应将很难快速恢复。

预计从今年起,母猪补栏量才逐渐大于淘汰量,母猪存栏将转为上涨态势,其传递至生猪供应增加需13个月左右的滞后期,因此供应减少导致的猪价上涨或将持续一年甚至一年半以上,生猪供应恢复增长至少要到2016年秋季。

2、仔猪存栏分析。由于能繁母猪的过度淘汰以及去年冬季低温天气仔猪疾病增加,导致自去年下半年起仔猪供给逐步减少,春节过后我省仔猪市场异常火爆,市场上有价无市,部分地区已涨至800元/头的历史高价位。仔猪成本的推高限制了生猪补栏,因此,2016年夏季仍可能出现连续第4年消费淡季上涨。

3、行业门槛加高。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相继颁布实施,养殖场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明显增强,一大批养殖者在严厉的监管环境下选择退出,畜牧业进入门槛不断加高。我省从前年起开始实施湘江流域污染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共拆迁畜禽规模养殖场2273家,退养家畜92.6万头、家禽94.4万羽,约占全省出栏量的2%。按照规划,养殖退出涉及范围将逐步扩展到湘江干流1km范围以及支流流域,且根据农业部南方水网地区生猪产业规划布局,以及今年我省即将启动的洞庭湖区生猪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生猪行业洗牌将达到空前力度。

三、猪肉消费形势分析

1、消费逐渐企稳。宏观经济环境不佳导致去年猪肉整体消费持续低迷,旺季不旺的局面一再出现,消费能力的减弱以及消费结构的改变导致终端消费持续平淡。从农业部屠宰企业统计监测情况可以看出,2015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生猪21400万头,同比减少9.49%。但从2016年1月份,全国企业共屠宰生猪2337.43万头,同比增加1.93%。从需求端来看,中央“八项规定”对餐饮消费的压缩效果正在递减,宏观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逐步企稳,在供应减少的基础上,与消费需求形成了新的供求平衡。

2、贸易逆差扩大。据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1-12月,我国畜产品进口185.0亿美元,同比减9.5%;出口53.0亿美元,同比减14.8%。其中,猪肉进口68.2万吨,同比增34.2%;猪杂碎进口73.4万吨,同比减0.8%;牛肉进口41.1万吨,同比增48.2%;羊肉进口20.3万吨,同比减22.1%。2015年全国猪肉进口量大幅增长,尤其是下半年进口量逐月增长,猪价高涨导致国内外猪肉价格差距进一步扩大,巨大的利润空间刺激进口猪肉大幅增长。今年1月份中国进口猪肉9.7万吨,同比增加56%,国内市场需求缺口加大,导致猪肉进口量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此外,根据WTO协定,我国从将进一步放开猪肉进口限制,对国外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同时建立自贸区后国际间产品可以在自贸区内流动,养猪产业格局面临一场大变革。据调查,由于美国生猪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更高,即便算上运输成本到我国口岸价格也仅有10元/kg,由于国内猪价高涨,美国提高了中国市场重视程度,成立了专门的运通国际公司,加强了贸易对接,计划每年屠宰生猪1200万头出口中国。中国养猪业将面临与国外畜牧业直接竞争,面对国内外养猪生产条件、生产效率、养猪成本等方面的差距,我国畜牧业将受到直接冲击,市场将进一步被洗牌。

3、猪肉走私减少。去年6月份媒体大肆报导“僵尸肉”事件,猪肉走私这一灰色地下产业才曝光在社会公众面前。据海关公布,去年我国进口猪肉数量为56万吨,实际上,单就长沙红星大市场进口冻肉储备数量就超过20万吨,伟鸿公司去年冻肉储备也达到10余万吨,走私数量由此可见一斑。针对“僵尸肉”现象,全国大多省市食药监局开展了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猪肉走私行为,进口冻肉市场份额大幅缩水,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程度,这也是三季度猪肉暴涨的因素之一。

四、后期走势预判

春节过后是传统淡季,供求双降,预计生猪价格可能从节前的19元/kg左右开始一路下滑,但下跌空间有限,很难跌破15元/kg,而且持续的时间不会很久,4-5月份再继续上涨。

进入夏季和去年情况相似,虽然是消费淡季,但是由于冬季仔猪成活率的降低及能繁母猪基数的下降,导致可供出栏生猪数量减少,预计进入7月份后,猪价仍会呈上涨态势,但涨幅很难超越2015年同期水平。

由于2015年猪价快速上涨,养猪盈利一直保持高位,头平盈利400元以上的高效益水平已维持大半年,因此2015年下半年能繁母猪淘汰量减少,且母猪存栏结构调整,老弱病残母猪被淘汰,剩下的均为中坚力量的青年母猪,因此进入下半年后,生猪供应下降幅度将减少,甚至可能出现同比小幅增加或持平,9-10月份猪价再次震荡徘徊甚至出现下调。进入年底消费旺季后,有望再度迎来止跌回涨至春节。

预计2016年生猪价格整体将低于2015年,但又保持良好盈利的理想状态,全年瘦肉型猪出栏均价将长期保持在15~17元/kg,对应的自繁自养猪场头均盈利在200~300元。

五、家禽生产情况

1、产能保持增长。由于受到H7N9疫情反复冲击,导致我省中小型养殖场户减少了三成甚至一半,蛋肉鸡存栏数量急剧下滑,此后,虽然养殖效益高涨,但创伤难愈,且每年年初仍有疫情零散发生,大多数小散户再未进入养殖。近两年来,我省家禽养殖主要以大型标准化养殖场抄底扩张为主,这些大型养殖场均为大型企业集团支撑建设,存栏量单场均在七八万羽以上,一旦进入到肉鸡养殖业,即使面临亏损,也不会轻易退出。由于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我省蛋肉鸡养殖产能持续增长,蛋肉鸡业成为畜牧行业中效益最好、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

2、养殖效益高涨。从去年全省价格监测情况来看,由于前两年全行业产能全面下降,导致肉鸡、禽蛋产品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2015年我省蛋肉鸡产业生产效益良好,鸡蛋和淘汰鸡价格处于历史高水平。上半年鸡蛋出场均价为135元/箱(合6.75元/kg),肉鸡均价9.2元/kg,处于保本经营。但进入7月份后出现转折,大多时期鸡蛋出场价格在200元/箱(合10元/kg)左右徘徊,肉鸡养殖效益也随着猪肉价格升温,出场价持续维持在12-14元/kg左右。全年商品蛋鸡养殖利润超过30元/只,肉鸡出栏利润也能达到2-3元/只,养殖效益为近年来罕见。

3、种源引入受限。从种鸡供应源头来看,自2014年起祖代鸡引种受限,引种数量117万套,同比下跌22.73%,2015年祖代鸡引种数量70万套,同比再下跌32%。祖代鸡的引种数量,直接影响到第二年父母代鸡的存量,决定第三年商品代鸡苗的数量。因此,2015年下半年种鸡存栏量持续下降,2016年商品鸡市场供应量将逐步减少,肉鸡价格将出现实质性好转。

4、家禽消费情况。家禽消费一直从属于猪肉消费,并随着猪肉市场波动而涨跌,有关统计表明,近年来鸡肉的整体消费量一直是猪肉消费量的1/3左右。从消费方面来看,这两年的经济形势决定了消费仍将持续低迷,家禽消费量与供给减少形成了低位平衡。

5、后市预测。春节前夕,我省发生几例H7N9流感,官方作了通报,恰逢节日对家禽消费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媒体未跟进大肆报道,因此家禽价格虽有所下跌但尚可控制,随着近期气温上升,流感影响已逐步消除。

上一篇: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下一篇:项目部安全员岗位职责及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