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案(共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及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数学课只讲数学知识的传统,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所要求的想像、猜测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更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能够得以锻炼,空间观念会得到发展。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设计意图]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或不成比例.1.实际距离必定,图上距离和比例尺.()
2.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
3.一个因数必定,积和另一个因数.()
4.一条绳子长度必定,剪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
5.长方形的周长必定,它的长和宽.()
三、根据下面条件,分别写出一个正比例联系和一个反比例联系.1.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正比例联系 反比例联系
2.被除数、除数、商
正比例联系 反比例联系
四、解比例.1.2.3.4.五、应用题(比例解答).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长49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2.一个修路队,原来计划每天修400米,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参考答案
一、填空.1.0.7
52.6
3.内项外项
4.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5.正比例
6.不成比例
7.反比例
8.80
9.1∶200000
10.二、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或不成比例
1.正比例 2.不成比例
3.正比例 4.不成比例 5.不成比例
四、根据下面条件,分别写出一个正比例联系和一个反比例联系
1.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正比例联系:
反比例联系:底面积×高=长方体体积(必定)
2.被除数、除数、商
正比例联系:
反比例联系:除数×商=被除数(必定)
五、解比例
1.0.42.3.24.8
六、应用题
1.解:设需要
小时.140
=490×2
=7
答:需要行驶7小时.2.解:设实际每天修
米.12
=400×15
=400×15÷12
=500
一、我会填:
1、如果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 )。
2、每份分得( )叫平均分。
3、30 ÷ 5 = 6
: : :
( ) ( ) ( )
4、有( )个 ,平均分成( )份,每份有( )个。
列式: ( )÷( ) =( )
5、
有( )个 ,每( )个为一份,平均分成( )份。
列式: ( )÷( ) =( )
二、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 ) ÷6=3 36÷( )=6 4×( )=24
( )-15=27 ( )÷1=8 4÷( )=1
三、判断题:(对的.打 √ ,错的打 × )(4分)。
1、在算式24÷6 = 4中,6是除数,24是被除数,4是商。 ( )
2、算式12÷6 = 2,表示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 ( )
3、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列式是18÷6 = 3 。 ( )
4、把18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是9个,叫平均分。 ( )]
四、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12个杯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3 )个。列式为( )。
① 12÷3 = ② 12 ÷4 = ③ 12-4 =
2、18个萝卜,每6个为一份,分成了3份。列式为( )。
① 18÷6 = ② 18 ÷3 = ③ 6×3 =
3、有15个苹果,小明吃了5个,还有几个?列式为( )。
① 15÷3 = ② 15 ÷5 = ③ 15-5 =
4、商是4的算式是( )。
① 12÷3 = ② 12 ÷4 = ③ 4÷4 =
5、除数是6的算式是( )。
① 6÷3 = ② 12 ÷6 = ③ 2×3 =
六、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
3、感受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 自然段。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师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们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板书设计:
1、草原
景色美——风景如画
草原民族团结互助
人更美——热情好客
课后反思: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五品读文章,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3.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四 提出疑问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2 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3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结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4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准备:1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教师收集有关图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2.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师: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六品读文章称赞挑战精神置留作业
1再一次感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座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
板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约分教案12-13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及反思07-06
人教版五年级英语单元07-18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复习题五07-11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12-1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考试题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