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教案第七章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基础教案第七章(精选6篇)

法律基础教案第七章 篇1

教学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教学重点

1、法律的内涵及本质特征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教学难点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教学内容

从第七章开始我们要了解与法律相关的内容。人们常说,法律是空气、水,或者是面包,是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东西。法律本来是生活本质的呈现,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为证明这一说法,请听一则所罗门的故事。据希伯莱传说,神赐给所罗门王极大的智慧,“如同海沙不可测量”。天下列王都差人听他的智语。《圣经·列王纪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日,两妓女争夺孩子,久执不下。所罗门王令人将孩子一劈为二,各与半,一女愿劈,一女不愿,宁送子与彼。王遂判子归后者。而相同的智慧故事也在中国上演。《灰栏记》第四折中的包拯断子案等等。裁判者与所罗门王使用的技巧完全相同。在故事中,所罗门王判案依据什么呢?(用2分钟,先让学生们自己相互交流和讨论,然后老师再深入引导。)

总结所罗门王依据的是一种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生母一般比其他人对孩子有更深厚的感情,舍不得让孩子被劈而死。这种生活常识与生活经验是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可以超越时空岁月,为后世人们所用。所以说,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伴随我们从摇篮走向坟墓。从出生时起我们就穿上法律的外衣,直到临近死亡脱下法律的外衣并通过遗嘱加以处置,法律伴随我们人生的始终。因此,那些觉得法律离自己比较遥远,“法律与我何干?学法干什么?不犯法就行”的想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不成立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或者说是一个法盲,那么在很多时候都是会受到惩罚的。(案例:

1、失而复得的小英;

2、帮人帮出罪名来)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今天,大学生应该懂得用法律、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合法合理、适时适度处理大学学习阶段的问题;知道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去维护自身的权益。了解法律知识,领会法律精神是其中的一条基本途径。

一、法的一般原理

(一)法的词义和概念

1、词义

古汉语中对“灋”的解释是“刑也”。按照《说文解字》,“平之如水,从水。” 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能够分辨当事人有罪还是无罪,对有罪的就“触”,对无罪的则不“触”。从词源看,汉字“法”意指“平”“正”、“直”和“公正裁判”,有实体和程序两种含义。与“法”字有关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解释,“律,均布也”。所谓“均布”,古代调音律的工具。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如果法与律连用,法强调平、正、直。律强调“人人必须遵守”、“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①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的标准(法)

②体现国家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曲直标准的人人必须遵守的文件(法律)

2、概念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应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制定,即由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在我国,国家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们须按法定程序,依据宪法,创制国家的刑法、民法通则、教育法等法律。

二是认可,即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的活动。换言之,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依据实际需要,对社会已存在的风俗习惯、道德规则、宗教教规等加以确认。例如,我国建国初期,婚姻法有关结婚年龄的规定,即女18周岁,男20周岁,就是依当时的实际情况对人们的习惯予以确认的。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的本质)

从法律的起源和发展看,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随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随着社会关系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展。法律的产生和存在与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它不是永恒存在的,它以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存在为前提。法律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必将消亡。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一,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法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因此,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那么,什么是意志呢?意志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如满足一种要求,获得某种利益)而产生的自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是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并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精神力量。意志的形成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归根到底受制于客观规律。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过程、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是法,只有表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才是法。所以说,法是意志的反映、意志的结果、意志的产物。正因为法是意志的产物,所以才可以说法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第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把法看作一种意志的反映,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首创,如果停留在这里,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剥削阶级思想家就曾经说过,法是“神的意志”、“民族意志”、“公共意志”、“主权者的意志”,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次指出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或反映,是被奉为法律的阶级意志。所谓“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因此,“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不过,需要指出,虽然统治阶级意志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所决定,但其形成和调节也必然受到被统治阶级的制约。统治阶级在制定法律时,不能不考虑到被统治阶级的承受能力、现实的阶级力量对比以及阶级斗争的形势。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被奉为法律之后,在其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来自被统治阶级的阻力。这种阻力会作为一种反馈信息,促使统治阶级调节其立法政策和法律规定。应当清楚地看到,在任何情况下,被统治阶级的意志都不能作为独立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法律里面。它只有经过统治阶级的筛选,吸收到统治阶级的意志之中,转化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才能反映到法律中。所以,归根到底,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第三,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法所反映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有些剥削阶级思想家在谈到法的意志性时,往往说法是“统治者”或“强者”的意志。这是非常含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不论是由统治阶级的代表集体制定的,还是由最高政治权威个人发布的,所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不纯粹是某个人的利益,更不是个别人的任性。当然,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员的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统治阶级的正式代表以这个阶级的共同的根本利益为基础所集中起来的一般意志。借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术语,就是法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公意”,而不是统治阶级的“众意”。统治阶级的意志虽不是各个个人的

意志的简单相加,但也没有脱离个人的意志而产生和存在。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统治者中的所有个人“通过法律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意志,同时使其不受他们之中任何一个单个人的任性所左右……由他们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的表现,就是法律。”

第四,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马克思恩格斯说,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意味着统治阶级意志本身也不是法,只有“被奉为法律”才是法。“奉为法律”,就是经过国家机关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客观化为法律规定。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带有政治形式。”而“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我们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中使用的是“法律”。他们之所以用“法律”,是由于法律是法的“一般表现形式”。但通观法的历史,法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只有法律这一种。除法律之外,还有最高统治者的言论、由国家认可的习惯、判例、权威性法理、法学家的注解等。所以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所用的“法律”普遍化为所有法的形式。这样就可以说,统治阶级的意志只有表现为国家有权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才具有法的效力。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取决于经济基础。法律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法律由经济基础决定。法律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但并非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刻板摹写。法律和上层建筑其它因素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基础并不直接创造法律规范,它只是从最终意义上和总体上对法律起决定作用。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内容。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力代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代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伟大功绩,是发现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因素的决定意义。生产方式之所以是根本因素,是因为一方面正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成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为社会成员,创造了社会;另一方面,生产过程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根本的社会关系(包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生产过程的交换关系,对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其他一切关系包括法律关系在内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水系、矿藏、动植物分布等地理环境因素和人口因素一般说来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作用于法。

注: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没有脱离法德一般本质。

二、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另附)

三、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法治:与人治想对应。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指一种社会状态,如果一个社会中能够完全做到依法治国,那么这个社会就达到了法治社会。而人治是基于对人性的乐观估计,认为某个人或某些人具有超常的能力和良好的美德,把最高权力交由他们来掌握,就能很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治社会中掌握权力的人随时都可能滥用权力,对人类社会构成极大的伤害。而法治则不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富有智慧而免除情欲”,“如果要求法律来统治,即使要求神氏和理智来统治;如果要求有一个个人来统治,便无异于引狼入室。因为人的情欲如同野兽,虽至圣大贤也会比被强烈的情欲引入歧途,唯有法律拥有智慧而免除情欲。”

现代法治社会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社会最高权威非人格化,这个最高社会权威就是法律,法律是规范、限制人们行为的主要规范。

法制,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的法律和法律制度,它和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共同组成

一国的上层建筑,是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所以,我们可以说,有了国家就有了法制。

法治,即“法律的统治”,是法律制度的一种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法制不再仅仅是现存的法律和制度,而是指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法律具有至上的地位,国家以法律和制度来组织、管理、协调一切事务,使整个国家呈现出有效、有序的状态。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而法治则是对一定的法制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有了国家就有法制,但未必实现了法治,而要实现国家的民主管理,必须实现法治,所以,法治就是民主的法制。

四、法律修养和法律思维方式

“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法律的存在或运行。我们付款,是认为这是应该的;我们尊重邻里的财产,是因为那是他们的;我们靠马路右边走,是因为这样做是谨慎行事。我们很少去考虑这些我们界定为„应该的‟、„他们的‟或„小心驾驶‟的集体的判断和程序。”在一般公众的心目中,法律离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很遥远。“然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随时随地渗透着一种平常而实在的法律。”诸如出生、死亡、婚姻、停车标志、警服、证书等无不显示着法律的存在。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对法律的体验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既是我们生活插曲式的事件,又是一种恒常的特征;既非常严肃,又是幽默和消遣的源泉;既与我们的生活不相干,又是组织我们生活的中心方式。”法律既平常又神秘,平常是因为其到处可见,而神秘则是因为其规则数量庞杂、原理高深难测。在推进法律职业化的进程中,法律的神秘又被推到了极端,出现了法律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分裂。与这种分裂倾向相反,在法治社会中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即日常生活中又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法律性。这样,大众的日常思维与法律人的法律思维、生活的“自然”性与法律性就经常处于矛盾之中。我们该如何认识这种矛盾呢?

法律思维是人们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去思考问题,表达和阐释法和法律现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法律知识固然重要,法律思维却是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是法律知识价值的体现。

我国传统观念“重义务,轻权利”,人们权利意识淡薄,如一些侵权案件,侵权者不以为非,被侵权者不知道权利被侵犯或者知道了而不愿寻求法律的保护。我国大学生同样存在忽视自身权利或被侵权而不知维护权利的情况。如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署上导师的名字发表而沾沾自喜,找工作时签订不利于自身条款的合同而无动于衷等。时代的变迁要求大学生改变过去“漠视”法律的态度,不能把法律仅视作抽象条款,而应真正认识到法律的本质不仅具有制裁性和强制性,同时也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违法行为侵犯的一种手段。“让法律为自己服务,让法律保护自己”是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大学生积极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一种体现。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1、讲法律

(1)法律思维要求以法律为准绳来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

某种行为是合法行为还是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都应当以法律为标准做出判断。如果脱离开法律来思考与处理问题,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法律思维。请看一则案例(材料案例2)。某年山东省日照市一次110特别行动中,公安人员追歹徒到男青年甲的菜园里,并发生了搏斗。公安人员最终制服了歹徒。正当公安人员押着歹徒准备离开时,甲对着众多记者和摄影机突然提出,要求公安人员赔偿被损害的20多棵萝卜。此事经媒体报道后,社会舆论一遍哗然,邻居谴责说:“公安人员是为了抓坏人,是为了大家,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应当要求赔偿20多棵萝卜。”当事公安人员也表示不可理解,说:“当时我们一个同

事身负重伤,鲜血直流,可甲居然提出赔偿他20多棵萝卜。”甲所在单位专门召开了一周的批判会,批判甲。在当年日照市评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中,甲所在单位也因此而失去了资格。甲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下,不得不离家住到姐姐家中,并且对记者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和反感。

讨论:人们为什么对甲的行为都只有从道德而没有从法律视角去评价呢?

教师小结:人们的意识和观念还局限于道德领域,没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学习法律后,就应当树立相应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结论: 以法律为准绳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而这就是法治思想

(2)当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时,要遵守有效的法律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法与理、法与情的冲突,遇到合理不合法或合情不合法的情况。但是,即使人们感觉到法律明显不合理,也不能随意地抛弃或搁置法律。一项法律规定,只要它没有被修改或废除,就是有效的,人们就有义务遵守或执行。如果人们觉得某项法律规定不合理,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修改或废除的建议,由有关国家机关修改或废除该项法律规定。但在国家修改或废除之前,我们仍然必须遵守或执行。

2、讲证据

法律思维要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正确地分析与处理法律案件,就要抓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查清案件事实;二是正确运用法律。其中首要问题就是证据问题。只要收集到充分的证据,才能查清案件事实。一般来说,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讲证据,意味着思考与处理法律案件时,既不能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

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事实。首先,证据要具有合法性,即证据的形式、收集和查证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说明证据的收集不仅要符合其形式要求,而且在收集的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不具备合法性。

提问:非法言词证据能否作为证据?

《刑事诉讼法》规定:以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8条: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其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

再次,证据还要具有关联性。也就是说,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联系,从而对案件事实具有证明作用。

例如:甲故意杀人案件中,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除了其他证据外,还收集到了下列材料,如果要认定甲犯有故意杀人罪,下列哪些不具备证据的相关性? A 甲写给被害人的恐吓信。

B 甲在10年以前曾采用过与本案相同的手段实施过杀人行为(未遂,被判过刑)。

C 甲吃、喝、嫖、赌,道德败坏。

D甲的情妇证明,在本案的作案时间中,甲曾与她一起在某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名字是《泰坦尼克号》。

3、讲程序

(1)程序的含义

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程序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

(2)讲程序的重要性

法律思维要讲程序,从程序出发思考与处理法律问题。程序问题在法律领域居于非常

重要的地位。法律是通过规定明确的程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可以说,与其他类型的思维方式相比,法律思维更为关心行为的程序问题。

(3)实践分析

用行政处罚程序的设计来说明法律如何讲程序。

举例:佘祥林案(材料案例3)

启示:它给我们的反思并非仅仅是冤狱、国家赔偿,更重要的是对法律程序的重视。

4、讲法理

法律思维要讲法理,为法律结论提供充分的法律论证与法律理由。法律思维的任务不仅是获得处理法律问题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提供法律结论的理由。当然,任何理性的思维都应当用适当的理由来支持所获得的结论。而法律思维对理由的要求有特殊之处。

(1)理由必须是公开的,而不能是秘密的。

(2)理由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

(3)理由必须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

就此而论,与其说法律思维的首要任务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结论,并寻求据此作出结论的理由——那些认同法律并依赖于法律的人们能够接受的理由。那种只提供结论而不提供理由的思维方式,不符合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

在讲证据中加入:偷拍偷录的录音录像资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录音录像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即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但是有前提:

1、不能侵犯他人合法权益,2、没有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二)培养法律思维的途径

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培养法律思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1、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性条件。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知识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法律规定的知识,二是关于法律原理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都很重要。只有了解国家在某个问题上的法律规定,才能对该问题进行法律思维。只有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和规范,才能把握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律。

观看视频《冲动的代价》(材料案例4)

提问:为什么黄大哥解决问题采取那样自觉的合法的方式

总结:说明人们要解决自己权利受到侵害,不仅要有法律意识,而且还要学习法律知识,采取合法的方式去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2、掌握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因此,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

应当指出的是,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每一种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普通公民不可能像法律工作者那样深入而系统地掌握各种法律方法,只能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如掌握法律解释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法律。

3、参与法律实践

第七单元《法律你我他》教案范文 篇2

法律你我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的概念、特征、主要内容以及对法律体系有初步了解。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法律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法律的概念、特征、内容及法律体系

2.教学难点:权利和义务——法律的主要内容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向学生介绍法律的整体框架结构,使学生对整个法律体系有一个初步的 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法制意识。

四、学情分析

教材中的内容,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已有了初步了解,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图 表,问题设计、知识链接、阅读材料等教学内容和手段,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寓 教于乐,让学生轻松尝到知识。

五、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六、设计思路

方圆大赛 要求:让二位同学到黑板上徒手和用工具画上一个圆与一个方块,比较它们有什么区别?

结论:无规矩不成方圆 内容:生活中的规则与法律 比较规则与法律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谈谈对法律的认识,由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目的是加强学生已有的法律知识的认知。

(二)新课教学: 1.法律是什么?

法律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引导学生从法律制定的机关,产生的两种方式和来源,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特点,调整的内容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得出法律的特征,进一步加强对法律概念的认识。

2.法律的特征:(1)国家制定可认可(2)强制性

(3)普遍约束力

引导学生对法律法规认识,以及和一般的规章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并强调对法律的敬畏意识和底线意识。

3.权利与义务:

(1)法律权利 是指依法享有的权利(2)法律义务 是指依法必须承担履行的义务

引导学生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结合案例分析对权利保障和义务履行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八、作业布置:课业手册

法律基础教案第七章 篇3

聋校语文第七册教案-第十五课和基础训练三

15*小猫钓鱼 教学内容:1篇阅读课文 教学目的: 1、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使学生懂得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做好。 2、在理解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懂得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3、能把写图意的句子画出来,并能讲讲意思。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解“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的意思。 教学准备:放大课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是怎样钓鱼的?今天,我们来看看小猫是怎样钓鱼的?板书课题:15 小猫钓鱼 二、初读课文。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图上画的是谁?它们在干什么? 2、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 3、帮助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4、学习第一自然段。这段讲什么? 5、学习第二自然段。 (1)思考:小猫看见了什么?它是怎样做的?小猫捉住蜻蜓了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小猫没捉住蜻蜓,回到河边,看到了什么? (2)这一段讲什么? 6、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巩固练习。 1、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说说这两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四、作业:熟读一、二自然段。 课后分析:课文内容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表演也是孩子们热衷的学习形式,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学习效果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使学生懂得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做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说说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指导看图,读讲第三、四自然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并回答:小猫又看到了什么?它又是怎样做的?它捉住蝴蝶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猫没有捉住蝴蝶,回到河边的时候,它看到什么?它说什么? (3)说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 (2)思考并回答:老猫听了小猫的话,怎么样,说了什么?(联系前面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小猫听了老猫的话,怎么样?蜻蜓飞来了,蝴蝶飞来了,但小猫怎么样?小猫最后钓到鱼了吗? (3)说说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3、读三、四自然段。 三、巩固练习。 1、读第三、四自然段。 2、讲讲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四、作业:熟读课文。 课后分析:在表演中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在理解每个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懂得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二、完成课后习题1 1、朗读课文。 2、回答问题: (1)小猫开始为什么一条小鱼也钓不着? (小猫一开始,三心二意的,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所以一条小鱼也没钓着。) (2)后来小猫为什么能够钓着一条大鱼? (因为小猫听了老猫的话,一心一意地钓鱼,所以能够钓着一条大鱼。) 三、完成课后习题2 1、看课文插图,把讲图意的句子画出来。 2、读一读这些句子。 四、完成课后习题3 分角色朗读并演示下列的对话。 小猫说:“真气人!我怎么一条小鱼也钓不着?” 老猫说:“钓鱼就钓鱼,不要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三心二意,怎么能钓到鱼呢?” 五、完成习题4 1、读词语。 没捉着 空着手 一心一意 三心二意 2、用“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各说、写一句话。 六、作业:习题1、4 课后分析:用词语写句子需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基础训练3 教学内容:字词句、对话、阅读、叙述四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的: 1、掌握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2、认识动词,并区分名词与动词。 3、能正确的连句子。 4、读一段话,找出这段话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5、阅读短文,并能正确回答问题。 6、能看图说、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教学重、难点:2、3、4、5、8题 教学准备:看图说、写话的图画 教学方法:练习法、观察法、讲解法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字词句部分的习题一、二 教学目的: 1、掌握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2、认识动词,并区分名词与动词。 教学过程: 一、完成习题一 1、复习音序查字法的步骤。 2、出示题目: 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里查出下面的字在正文第几页,把页码写在字下的括号里。 3、读题,理解题意。 4、让学生查字典。 5、小结。 二、完成习题二 1、出示题目: 认识动词。下面七个词都是动词。再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十个动词。 看 飞 问 想 搬 喂 表扬 2、让学生读词语,想想词语的意思,并演示。 3、告诉学生这些词语,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我们叫它“动词”。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如:吃、跑、找等。 4、在课文中找动词 同学们,你们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像这样的词语吗?试着找一找吧! 5、指名说说自己找到的动词。 6、学生交流找到的词语,小结。 三、巩固练习1、从字典里查出下面的字,把查到页码写在字下面的括号里。 lǜ niē zhōu guì tiān xiǎng 露 捏 周 桂 天 响 ( )页 ( )页 ( )页 ( )页 ( )页 ( )页 2、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动词,比比谁找得多。 四、作业:习题一、二 课后分析:学生能熟练地查字典,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字词句部分的习题三、四 教学目的:学习组词造句,能正确的连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点学生说动词 二、完成习题三 1、出示题目 照样子用下面的字各组三个词语,再各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例:动(劳动)(移动)(动手) (劳动)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地里劳动。 发( )( )( ) ( ) 听( )( )( ) ( ) 整( )( )( ) ( ) 2、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选词说、写句子。 5、讲评、总结。 三、完成习题四 1、出示题目 把可以搭配的句子用线连起来,再加上标点。 教室里静极了 小红把座位让给她坐 夜很深了 同学们都在认真读书 老奶奶上了车 老师还在灯下批改作业 2、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3、想想分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用线连起来。 4、讲评、总结。 四、作业:习题三、四 课后分析: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习题,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导才能根据内容顺利完成连线题。组词对学生来说也比较简单,但是造句还是要老师的帮助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字词句部分的习题五、看(听)话 教学目的: 1、读一段话,找出这段话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 2、能看(听)话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从下面的词语找出动词,用线划出来。 跑 拿 教室 看 仔细 夸 晴朗 2、用下面的字组三个词,再选一个词写句子。 发( )( )( ) ( ) &nbs

法律基础教案第七章 篇4

教学课题:5.2电子认证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 掌握数字证书的和电子认证的概念,了解并熟悉电子认证机构的设立条件及认证机构的职责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数字证书的和电子认证的概念,认证机构的职责 教学难点:电子认证机构的设立条件及认证机构的职责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每日一课:由袁霞同学提供“叶延滨诉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

原告叶延滨,男,1948年11月17日出生,《诗刊》杂志副总编 被告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住法定代表人王志东,董事长。

原告叶延滨诉被告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不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委托代理人乔冬生,被告委托代理人童明友、崔国斌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叶延滨诉称,原告系《路上的感觉》一书的著作权人,2001年1月2日,原告发现多来米黄金书屋网站未经原告许可,擅自刊登了该书,被告进行了链接。原告为此致函被告,要求被告停止侵权,但被告却置之不理。2001年1月16日,原告通过互联网在中国新世纪读书网网站上仍能全文查阅《路上的感觉》一书,被告仍未断开链接,其行为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故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权,在其网站显著位置刊登致歉声明以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万元并承担公证费、调查取证费等。

原告提供下列证据支持其主张:

1、《路上的感觉》版权页;

2、00035号公证书;

3、00643号公证书;

4、稿酬证明;

5、公证费收据。

被告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辩称,原告的著作权侵权通知因其自身缺陷不具备法律效力,原告在通知书中表达的意思是“要求被告停止将原告的作品直接上载到被告自己的网站上”,实际上,被告从未将原告作品直接上载,也就无从停止;另外,搜索引擎的工具性、公共性决定了法律不应该对其提供的链接承担责任。原告的诉讼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法院依法驳回。

被告提供下列证据支持其主张:

1、门户服务合同;

2、情况统计;

3、搜狐网站页面;

4、网络时代页面;

5、技术说明。

经审理查明:2000年1月,天津新蕾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路上的感觉》一书,作者署名为叶延滨。2001年1月3日,原告致函新浪网站,以该网站未经其同意上载了其作品《路上的感觉》为由要求该网站停止此行为,随函附有作品的版权页和相关的网页,说明通过该

《电子商务法律基础知识》教案

网站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路上的感觉叶延滨”,可在国际互联网上的他人网站上检索到该作品。同年1月16、17日,通过相同的检索方法,原告亦检索到位于中国新世纪读书网站上的该作品。

2000年8月16日,被告与案外人百度公司订立合同,约定百度公司向被告提供相关的搜索引擎技术服务。涉及本案的是该搜索引擎中的网页全文检索系统部分,其技术特征为:通过一个从互联网上自动收集网页的数据搜集系统得到大量的网页数据,交分析系统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和用户检索相关的网页信息(包括页面包含的关键词、编码类型、大小、被其他网页链接的次数等),然后由索引系统对分析好的抽象数据建立索引,并通过检索数据库保存相关的数据信息;检索数据库并不保存网页内容本身,其中的信息也不能通过点击链接进行网页游览的方式访问,只有当用户提交了对关键词的检索请求后,与该关键词有关的检索数据信息才会被组织起来,生成临时链接提交给用户。所有过程均由系统软件自动完成,临时链接并不在数据库中作永久保存。

另查:在“搜狐”网站上通过使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路上的感觉叶延滨”,用户不仅可在国际互联网上检索到位于其他网站上的原告的该作品,亦可检索到包含此关键词的其他网站上的网页,网页内容不仅限于原告的作品。原告认可该搜索引擎与被告的搜索引擎是同一技术。

被告提交的证据2、4,与本案不具有关联性,本院不予采用,双方提交的其余证据,具有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可以用于认定本案事实。

本院认为:著作权是作者享有的专有权利,作者有权限制他人未经其许可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作品,但作者必须证明使用事实的真实存在。使用被告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路上的感觉叶延滨”,检索原告的作品,是通过网页全文检索系统检索到其他网站编排的页面的相关信息后与该页面生成临时链接实现的。这种相关信息,仅限于关键词“路上的感觉叶延滨”等特定的信息,而不包括作品本身;这种相关的网页,并不排除其他含有类似的相关信息的网站的网页,而且网页的内容也不限于原告的作品;这种临时链接,并不在数据库中作永久保存。因此,这种检索服务,并不等同于作品的使用。在原告未能明确其他网站上载其作品的行为的法律性质的情况下,原告以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为由要求被告承担责任,证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据此,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叶延滨的全部诉讼请求。一)复习引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电子签名?电子签名有哪些种类? 二)讲授新课

一、电子认证概述

1、电子认证是指特定机构对电子签名及其签署者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服务.《电子商务法律基础知识》教案

2、数字证书:是由权威性的、公正的认证机构来颁发和管理的,它在证书申请被认证中心认证中心批准后,通过登记服务机构将证书发放给申请者,这个权威性的证书管理机构就是认证中心,简称CA。认证中心就是一个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的权威机构。

二、电子认证机构的设立

美国犹他州《数字签名法》规定电子认证机构设立的条件有:

1、发起人资格:4条规定

2、程序

3、从业人员资格:3条规定

4、经营担保

5、软硬件设施

6、营业场所

7、必须遵守主管机构的所有其他规定。

三、对认证机构的管理

1、监督

2、监管

3、审计监督

三、认证机构的职责

1、签发证书

2、验证并标识证书申请者的身份

3、证书库

4、证书的更新

5、证书的查询

6、密钥备份及恢复系统

7、证书的归档

8、作废处理系统

根据《上海市电子商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数额证书部分)第5条的规定,认证机构提供下列服务:(1)申请开户(2)证书更新(3)证书挂失(4)信息查询(5)技术鉴定(6)特殊服务

四、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

《电子商务法律基础知识》教案

1、如果因为认证机构的原因,给申请人和相对人(指基于对证书的信赖而从事交易的人)造成损失的,认证机构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但是认证机构到底应赔偿多少损失,是全部赔偿还是限额赔偿,这是一个风险的承担问题,需要在立法的时候做到利益平衡。

2、关于证书的错误陈述,认证机构只对证书中写明的信赖程度负责,而且认证机构只对直接损失负赔偿责任。课堂练习:教材P73案例评析

请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课堂小结: 数字证书的和电子认证的概念,电子认证机构的设立条件及认证机构的职责 作业布置:

1、完成下列练习(作业本上)

(1)数字证书的和电子认证的概念

(2)电子认证机构的设立条件及认证机构的职责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篇5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退还消费者已付购房款及利息,并赔偿已付购房款1倍的损失。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

(一)不向消费者告知应当告知的有关事项;

(二)设定最低消费数额;

(三)强迫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四)短缺商品数量或者将包装物计入作为商品的净含量;

(五)不提供购货或者服务凭证;

(六)未在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场所设置警示标志或者采取防范措施;

(七)不履行商品召回义务;

(八)未经消费者同意,向第三人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

(九)向消费者收取开瓶费等不合理费用。

第六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返还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并支付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费用1倍的赔偿金:

(一)销售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旧充新、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的商品;

(二)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销售份量不足的商品;

(三)销售的商品是“处理品”、“残次品”、“等外品”却未予标明或者谎称是正品;

(四)以虚假的“清仓价”、“甩卖价”、“最低价”、“优惠价”或者其他欺骗性价格销售商品;

(五)以虚假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六)不以自己的真实名称或者标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七)采用雇用他人等方式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八)作虚假的现场演示和说明;

(九)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其他手段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

(十)骗取消费者预付款;

(十一)利用邮购、电视购物、网上购物等方式骗取价款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

(十二)以虚假的“有奖销售”、“还本销售”等方式销售商品;

(十三)采取其他欺诈手段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六十一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营者应当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消费者元以上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并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一)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消费者;

(二)搜查消费者的身体或者携带的物品;

(三)限制消费者人身自由;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二条 经营者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三条 经营者以威胁、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阻挠有关行政部门、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法律基础教案第七章 篇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法律的定义和本质,清楚法律的体系和运行;树立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自觉加强法律修养。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3学时)

一、法律的内涵

(一)法律的含义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法”在古汉语中有公平正直的含义。“法”与“律”最初是分开使用的。直到清末,“法律”一词才被广泛使用。

广义上的法律与法同义,而狭义上的法律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狭义上的法律专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而法既包括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在一般情况下,法与法律没有严格的区分,可以通用。

1、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最初,人们处理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某类事件时,首次找到一种解决方法并加以采用,于是形成了带有偶然性和任意性的“个别的社会调整”,其后,随着同类关系或事件的出现,人们又会援用首次采用的方法。久而久之,那种方法就成为习惯固定下来,成为人们共同遵行的行为规范。于是,便由个别调整过渡到经常的规范性“一般的社会调整”。法律规范形式的演进是从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性调整,从习惯法调整发展为成文法调整。这反映了法律从原始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产生新规范。法的认可是指国家机关赋予某些既存的社会规则或先前的判例以法律效力。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国是欧洲大陆上最早产生成文宪法的国家。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8月,国民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这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纲领性文件。他宣布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主权在民”、“分权”等原则,确认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罪刑相适应”、“法律不溯及既往”等法制原则。1791年,制宪议会通过了法国第一部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序言,废除了封建制度的一切等级爵位、称号和特权,赋予公民以迁徙、集会、请愿、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这部宪法也明确的反映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确认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规定了在法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等。列宁:“意志如果是国家的,就应该表现为政权机关所制定的法律,否则‘意志’这两个字只是毫无意义的空气震动而已。” 任何统治阶级都必然借助他们执掌的国家政权,将自身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否则,统治阶级的意志就不可能成为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不能名正言顺地运用以国家名义出现的法律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的本质

“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共产党宣言》

法律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法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相对应的4中性质的法律。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法律的发展程度。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才有可能制定《证券法》、《公司法》、《保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1、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宪法—根本大法

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宪法又被称为“母法”,普通法称为“子法”,说明二者在法律效力上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与宪法相关的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立法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选举法》等。

案例1:乔玉贵等人侮辱国旗案

乔某、吴某、蔡某等人,均系福建省某地质学校学生。他们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学校领导的批评教育和处理。为此,他们对学校的严格管理制度感到不满,尤其对学校学生护校队产生对立的情绪,企图伺机报复。

经过预谋,五人于1992年11月10日凌晨2时许, 被告人乔某、吴某、蔡某等三人,到学校操场上把该校升挂在旗杆上的国旗降下,换上两条偷来的男式长裤升挂在旗杆上。随后把降下的国旗浇上少量煤油,点燃后扔进护校队的值班室。

福建省福州市郊区人民法院经过公开审理认为,被告人乔某、吴某、蔡某3人,竟然将国旗降下烧毁,又把长裤升挂在旗杆上,其行为均已构成侮辱国旗罪,应予惩处。考虑被告人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有悔改表现,且被告人蔡某犯罪时未满18岁,决定均从轻处罚。1993年4月8日,该院依据《关于惩治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做出判决:以侮辱国旗罪判处被告人乔某管制一年六个月,判处被告人吴某、蔡某各管制一年。

2、行政法—依法行政的根据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调整国家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一般行政法主要有:《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

3、民商法—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规范

民商法是调整民事和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分为: 民法:《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知识产权法等。我国尚无一部完整的民法典。

商法:《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证券法》、《信托法》等。

4、经济法—宏观干预经济的法律

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 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农业法》、《人民银行法》等。关于规范市场主体方面的法律: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个人独资企业法》、《公司法》等。关于规范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

《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价格法》等。关于劳动、社会保障的法律: 《劳动法》、《保险法》等。

5、刑法—打击犯罪、保护人民

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及其修正案、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犯罪的决定等。

6、程序法—解决争议、保障诉讼权利

包括:

《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法律的制定

我国的立法体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立法流程:法律制定的程序,也称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及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或阶段。

法律案的提出。有立法提案权的组织和人员提请立法机关将制定、修改或废除的提案或建议列入日程讨论。

法律草案的讨论。法律制定机关对列入议事日程的法律草案正式进行审议和讨论,是立法程序的第二个步骤。

法律草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法律的生效。法律的公布并不等于法律的生效,可以在法律中规定一个生效日期,到达该日期时生效。也可以在法律中规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未经过公布的法律是没有效力的。

(二)法律遵守

守法主体:谁来遵守法律?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遵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守法内容:“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例:做守法的好公民

2002年11月成都市市民甲开车在三环路上行驶时,将路旁的市政工程花台等撞坏,尽管当时无人看见,甲仍然立即打电话给有关部门,几经周折,才找到直接的管理部门,甲表示自己使市政工程受到损害,要向该部门赔偿。由此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争做好市民活动”,人们高度赞扬甲有公德意识。

(三)法律执行

如果法律不能被执行,那就等于没有法律。——洛克

广义上,执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又称行政执法。

执法主体:在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是行使执法权的主体。此外,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执行法律。

执法具有国家强制性、主动性和单方面性的特点。

执法依据:在法律授予的权限内实施法律。忠实于法律制度,严格办案;忠实于事实真相,严肃办案;忠实于人民利益,严明执法。执法程序:执法人员应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执行法律。

(四)法律适用

司法机关

司法是一种裁判活动;司法的主体是国家的司法机关,即人民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司法与法律纠纷、违法的出现相联系。

我国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确:所依据的事实全面真实,法律适用准确无误。合法:对案件的处理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得主观臆断,更不得借口情况特殊而背弃法律。及时:指司法活动的每个阶段和全过程,都要符合法定的时间要求,努力提高办案效率。

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表现在:司法活动是严格按照诉讼程序进行的,遵守基本的原则是: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应该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秩序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

“法治”的含义:法治是与民主密切相关的,它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法律;另一方面这种良好的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要得到普遍的服从和遵守,核心是依法办事。

“法治”与“法制”——

法制(legal system):法律制度的总称。它只是一种制度工具,可以存在于任何性质的国家中。

法治(rule of law):法律的统治。它反映了一种重视人文关怀、追求公平正义、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的价值观、原则和精神。

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要求完备法制,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江泽民

(一)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有法可依是任何一个国家法制的前提条件。加强立法工作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2、3、4、5、立法与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立法严密、细致的原则; 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的原则;

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科学研究,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

(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方式。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执政具体体现在: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各级党组织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都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案例2:河北省党委对行政官员的任免案

据新华网2003年4月24日报道,针对个别地区“非典”疫情汇报不积极的现象,中共河北省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全省11个地市在疫情汇报上如果达到3次不报、3次不按时报的,市长就地免职。讨论:河北省委常委会是否有权直接免去市长的职务?

本案涉及到地方行政机关领导的任免权的归属问题。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10条、第26条的规定,要罢免一位市长的职务,必须符合以下程序:在该市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期间,由大会主席团,或者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10以上代表联名提出相关罢免案,然后由主席团提交大会审议表决。显然,我国法律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正职职务的免除,在权限、程序上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外,任何组织、机构、任何个人都没有罢免一省、一市或一县之长的权力。

此案表明,执政党必须以宪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其对国家的领导只能通过宪法设定的权力运作程序来实现。对于行政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党组织不能凌驾于人民代表大会之上,但可以通过向人民代表大会推荐候选人,或通过人大中的党员代表联名的合法途径实现党的领导。而对于渎职或不负责的党员领导干部,则可以通过向人大提出建议的方式,要求人大罢免其职务。

(三)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特点是: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高效、廉洁、诚信、公正的政府。

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等等。

案例3:震惊全国的嘉禾滥用行政权利事件2003年,嘉禾珠泉商贸城开发公司承包了当地商贸城的建设项目。按照开发商给出的条件搬迁,为了让工程范围内的1100户居民迅速迁出,嘉禾县创造性地推出了“四包”“两停”政策。

8月7日,嘉禾县委、县政府办联合下发“嘉办字[2003]136号文”,要求全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做好珠泉商贸城拆迁对象中自己亲属的“四包”工作。所谓“四包”是指,包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拆迁补偿评估工作、签订好补偿协议、腾房并交付各种证件,包协助做好妥善安置工作,不无理取闹、寻衅滋事,不参与集体上访和联名告状。“两停”是指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将被暂停工作、停发工资,甚至被开除或下放到边远地区。

(四)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

廉洁、公正、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 完善的诉讼程序; 独立而公正的司法。

(五)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

案例4:改变中国法制进程的孙志刚案件

被害人孙志刚,男,汉族,27岁,湖北省武汉市人,2001年在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结业。2003年2月24日受聘于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

2003年3月17日晚10时许,孙外出上网,途遇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民警检查身份证,因未带身份证,被作为“三无人员”带回派出所询问。孙的同学成先生闻讯后赶到派出所并出示孙的身份证,当事警官仍拒绝放孙。3月18日,孙被作为三无人员送往收容遣送站。(这里公安派出所民警执法的依据是1982年由国务院颁布实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18日晚,孙因“身体不适”被转往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护站。20日凌晨1时13分至30分期间,孙志刚遭同病房的8名收容人员两度轮番殴打,当日上午10时20分,因大面积软组织损伤导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事件。次日,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此文,并开始追踪报道。

6月5日上午,孙案开庭。6月9日孙案一审判决:主犯乔燕琴被判死刑,李海婴被判死缓,钟辽国被判无期。其他9名被告人也分别被判处3至15年有期徒刑。同日,孙案涉及的民警、救治站负责人、医生及护士一共6人,因玩忽职守罪,被分别判处2年至3年的有期徒刑。

2003年8月7日,公安部副部长白景富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孙志刚案件的处理,是迅速的,是坚决的,也是非常严肃的。

公安部部长***曾先后作了7次重要批示。该案件之后,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收容站变成了社会救助站。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

2003年7月21日,民政部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8月1日起施行。

(六)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继承中国优秀的法律传统,又吸收外来有益的法律文化;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法治能力;

3、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民法律意识。

第二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2学时)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标志。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根本保证

脱离党的领导、放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就不可能建设好。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又领导人民通过各级国家机关执行和实施宪法和法律。

(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二、权利与义务观念

(一)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性质

行为的空间和界限。

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使人们获得某种合法的利益或自由。法律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依法作或不作一定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

法律通过规定义务,使人们承受某种约束或负担。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都应该在法定界限内进行。

(二)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数量上的等值关系:一个社会法律权力总量与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相互包含,法律权利的范围就是法律义务的界限,同样,法律义务的范围就是法律权利的界限。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有时相互补充的功能。法律义务的功能主要是建立社会秩序,而法律权利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人的自由,两者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价值目标。

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平等”包括:

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平等保护。

思考与讨论:“同命不同价”的司法解释要不要修改?

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5月1日实施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司法解释》中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一些地方在处理交通事故赔偿时,出现“同命不等价”现象。例:(1)2005年12月,重庆市3名户籍不同的女同学搭乘同一辆三轮车遭车祸身亡。肇事方向具有城市户籍的两同学的家人各赔付20万元,而农村户籍的受害者家属,仅获得了5.8万元赔偿金。

(2)2005年10月23日,北京市朝阳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同坐一辆夏利车的两名乘客死亡。男乘客金某是城市户口,女乘客赵某是农村户口。朝阳区法院就此做出一审判决,判令肇事方赔偿金某家属41万元,赔偿赵某家属17万元。

最高人民法院“同命不同价”的司法解释要不要修改?依据所学的理论,并说出理由。

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马丁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略)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 经济安全; 科技安全; 文化安全; 生态安全; 社会公共安全。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一)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

(二)国防安全法律制度

(三)经济安全法律制度

(四)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

(五)生态安全法律制度

(六)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制度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一)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名并民兵组织的义务

(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三)提供便利或其他协助义务

(四)如实提供证据义务

(五)及时报告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义务

(六)不得非法持有、使用专用间谍器材的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1学时)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1、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讲法律:处理法律问题以法律为准绳。讲证据:以证据为根据。讲程序:从程序出发。讲法理:符合法律原理和精神。案例1:不该发生的事

博士生杀人了!董秀海杀人了!浙江缙云县新建镇山岭下村的村民们纷纷议论着《时报》上登载的报道,感到难以置信。

2004年正月间,董家要翻新旧房,但新砌的砖墙可能挡住隔壁邻居马开亮家的采光,遭到马家的反对。马家多次要求董家停止建墙,董家不予理会。后经镇城管、土管部门的干预而停建。2005年2月5日,董家又偷偷重建。马开亮连忙上前阻止。双方发生冲突,斗殴中董家在清华大学读行政管理学博士的小儿子董秀海将马某砸翻在地。马被几个邻居拖出送往医院,3天后不治身亡。

2、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例2:大学生在饭店门口讨要工钱(图)

2006年2月15日下午5时许,在兰州市五泉下广场附近的芳馨茗苑茶楼门前,兰州商学院大四学生刘某,浑身贴满标语,手里拿着茶楼不给发工资原因的说明,向茶楼讨要他的工钱。

当街讨要:茶楼无理扣除工资

刘某告诉记者,他是兰州商学院大四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还欠学校学费没有交全,于是过年期间找了一份茶楼的工作,辛辛苦苦干了一个多月,2月3日晚上,他没有按照公司的规定时间,让4名不愿走的顾客离开茶楼,老板就辞退了他,并将他的工资全部扣除。茶楼:严茶楼:严重违反公司规定

茶楼的一位负责人说,茶楼规定晚上12时后,大厅不允许客人消费,但刘同学没向顾客说明原因,一直到第二天早上7时许,4名顾客才离开,严重违反公司的运营程序。而且4名顾客应收40元费用,但刘同学只报了20元,公司是按规章制度办的。而刘同学说,当晚客人拒不离开,且茶楼包厢里还有客人,就去照顾包厢的客人了。第二天早上客人只给了他20元,他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知道该如何收费,就只收取了20元。随后,记者对双方进行了协调,茶楼考虑到刘同学的实际情况,额外给刘同学补偿300元,最后刘同学也表示接受。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 敢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案例3:女大学生依法维护自己的肖像权

女大学生张某很喜欢照相。有一次,她在一个照相馆拍了一张艺术照,照得非常满意。不久,同学告诉她,她的照片被放得很大,放在照相馆的橱窗内做广告。张某认为照相馆侵犯了她的肖像权,遂向照相馆提出要求:第一,将照片从橱窗撤下,照相馆向她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3千元;第二,照相馆与她补签肖像使用协议,使用期2年,使用费5千元。

经协商双方同意:照相馆使用其肖像3年,费用3千元。

案例4:大学生自毁前程抢金项链被判刑一年

小樊是中部某省某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学生。2004年的暑假,他到广州游玩,7月27日傍晚,他竟然抢了一名路人的铂金项链,但在逃跑的路上被抓获。在庭审中,小樊对自己的糊涂行径追悔不已,可惜为时已晚,荔湾区法院于11月11日以抢夺罪判处小樊有期徒刑1年。十年寒窗,好不容易考进理想的大学,却因一时的贪念而违法犯罪,落得坐牢的结局。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性质?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什么是法律思维?大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的法律思维?

参考书目

1、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孙国华《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上一篇:生产标准化工作总结下一篇:环保局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