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困惑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下的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困惑(共10篇)

新课标下的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困惑 篇1

新课标从现实意义出发,提出了多认少写 识写分开的理念。它关注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多认少写,增加识字量,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这也是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我觉得新课标这样的修改非常合理。可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识字任务也非常艰巨。就拿本学期来说吧,要认加要写的字共有500字。前面的一个多月时间要教孩子拼音。剩下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除了要巩固拼音教学成果,还有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训练等任务。那么留给学生识字写字的时间也非常有限,每课基本上要求会认会写的字都有10——14个,课堂上如果就走马观花地一带而过的话,那么学生无疑是掌握不了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识字率?这成了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于是,在日常教学中,我采用了种种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一、游戏参与,体验快乐,培养兴趣

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体系,为了让孩子喜欢上汉字,因此,我总是会想方设法地使这些枯燥的字变得形象生动,甚至富有故事性、情感色彩,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然而然地掌握生字。如在教学拼音时,可以利用拼音卡片进行“猜一猜”、顺口溜、“快找同伴”等游戏,帮助学生掌握拼音,学会归类; 再如在教学第一册识字《口、耳、目》时,可以利用手中的图片、生字卡组织学生玩起有趣的“点鼻子”,遇到容易错的生字,我就经常请“小医生”帮忙纠正。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大脑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猜字谜,根据合体字的构成做加减法,自编儿歌或顺口溜,把字编成故事来记。通过猜谜语来巩固已经学过的字,既可调动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一点一横,叉叉顶门。”(文)“一人胆子大,敢把大王压”(全);“两个人土上坐”(坐);小朋友们要坐直,身体不正就要歪(歪);大口妈妈等小口,小口要回家(回)„„”。这样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带着兴趣,带着我要识字的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学也事半功倍。

二、字理分析,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著名汉字研究专家唐汉说过:“几乎每一个汉字,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都是一种实物的摹绘,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代表着一套独立的宇宙观、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体系,代表着一种艺术传统和一个民族对世界的独立发言权。”因此,从某个角度而言,指导学生进行识字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文化熏陶、理解、认同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过程。我们老师也应该主动去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更得心应手。

特别是一些基本字很多是象形字、会意字、指示字、形声字。对于这些类型的字,学生非常感兴趣。通过观察(插图、字型)分析字形,了解字意,很容易就能帮助学生认识该字。当学生掌握了这些类型的字,还可以进行“学法迁移”,掌握更多的汉字。

三、开展比赛,扩宽平台,激励探索

小孩子大都喜欢争强好胜,针对孩子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把比赛活动引入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如在“展示台”中比比谁识的字多,再如,为了鼓励孩子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识字,我就开展了识字比赛,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家里的、街上的、超市里的等其他地方能看到的字或说明等,在班会课上,食品包装袋、广告牌、街标、路标、单位名称牌、电视、卡拉OK等等都成了学生比赛的考题,让生上台认读,介绍识字经验,给于表扬奖励。把他的照片贴在荣誉栏上。在比赛的带动下,每个学生都产生的竞争的心理,都不知不觉地留心识字,争着上榜,从而让学生把识字的舞台从课堂拓展到广阔的生活当中去。识字的方式和途径也就更加多样,识字量也越来越大。

当然,自主识字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尽早教学生学会查字典,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通过种种教学方法,课堂也取得一些效果。学生在每堂识字课上,许多生字都能对同一个字找出两三种识记的方法,有的同学还会绞尽脑汁地去想出更多的办法记忆。当然课堂上所花的时间也较多。有的时候他们的记忆方法并非合理。所以我们仍在探索着到底怎样教才能省时高效?而且我们发现,学生的回生率极高,尤其学生间存在差异,那些学困生或记忆力不是很好的学生,学习本来就吃力,再加上每天不断都有新的字要认要写,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生字自然无法掌握。因此,我们又产生了另一个困惑,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有何好方法能更好的防止生字回生,做到有效巩固?

新课标下的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困惑 篇2

一、明确课标要求, 把握低年级识字

课程标准提出, 小学语文低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 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可见, 教学中如何把握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的要求就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1~2年级要多认少写。”

遵循识写分开, 多认少写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的不同教学要求。要求认识的字初步形成字音、字形、字义的联系, 但对字形、字义的认知还不是那么精细, 见其形能知其音, 但听其音不一定能知其形 (精确的形) 。只要求认识, 不要求书写。达到“再认”的水平, 而不是“再现”的水平。要求会写的字就要做到读准音, 记清形, 写正确、端正, 了解大意, 并要练习口头与书面运用。

如果教师把握不准, 就很容易造成把会认的字当作会写的字去教, 拔高教学要求, 加重师生负担, 影响语文的其他教学内容。结果是要认的字没记牢, 要写的字没写好, “认”“写”相互制约。教师们切莫把“会写的字”看成是过去的一类字, 把“认识的字”当成是过去的二类字来进行教学。根据教学要求, “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的, 只是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二、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识字兴趣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 对于枯燥的事物, 人们的情绪总是比较消极和被动。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 不仅识字效率低, 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 顺应儿童心理, 巧妙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识字的情境, 设计多种教学形式, 以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如《自选商场》一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出自选商场的情境, 在教室里摆放各种食品、日用品和学习用品以及相应的字词卡。学生拿着贴有字词卡的袋子去取相应的货物, 在挑选商品的活动中愉快地完成识字任务。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 教师用吹塑纸把黑板布置得像菜园, 菜园里种的是“茄子”和“冬瓜”。老师将生字巧妙地藏在“茄子”和“冬瓜”背面, 学生从黑板上摘一个“茄子”或“冬瓜”, 读对背面的字词卡, 表明学生就得到一个“茄子”或“冬瓜”。整节课的识字教学在学生摘蔬菜的过程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一年级下册“多彩的春天”一组课文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 到公园、田野里学习, 让春意浓浓的大自然做我们的教具, 让学生与春风轻吻、感受““春雨贵如油”、沐浴着春光学习这组课文。

在识字教学中,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课上可以设置一些游戏, 把学生带进“游戏乐园”, 让学生乐在其中, 获在其中。“登山”、“过桥”、“生字转转转”一类闯关游戏让孩子们百玩不厌。而“猜字谜”和“编字谜”识字以其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的特殊魅力也深受小学生喜爱。有位教师在教学“美”字, 他首先编了一句歇后语“大王头上戴俩花——臭美。”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接着编:“羊字没尾巴, 大字在底下。”“王家大姐最漂亮, 两朵鲜花插头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领悟到猜字谜和编字谜也是识字的好办法, 并激发了他们爱猜、乐猜的愿望。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鼓励孩子善于观察汉字, 积极开动脑筋, 展开想象创编字谜。如“两个月亮并排走, 一会就成好朋友。” (朋) “一个人, 他姓王, 口袋装着两块糖。” (金) “四四方方两座城, 小城藏在大城中。” (回) 孩子们在编字谜的过程中反复对字形进行推敲, 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中, 就会把汉字牢牢地记住。这样, 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识字, 在游戏中学会了动手, 在游戏中展现了自我。从而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 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兴趣。

三、教给识字方法, 培养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中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外, 还必须大力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 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 独立掌握它们。”课堂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 通过课堂识字教学使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 培养识字的能力。

汉字本身有一定规律, 人教版低年级课标教材的识字课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中, 教师授学生以“渔”, 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 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例如《口耳目》一课全是象形字, 上课伊始, 教师可利用课件先出现“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和竹”的象形字, 告诉学生这些全是象形字, 是我们的祖先在最早的时候按照实物样子画下来的“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把象形字和现在的字进行比较, 在对比中发现规律, 这些字和图很相象。学生不仅很容易记住, 而且以后遇到象形字还会运用所学的规律来记忆。《比尾巴》一课里的“巴——把”和“公——松”这两组字, 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学习“巴——把”这一组,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公——松”这一组。从中总结出“加一加、减一减”或“换一换”的识字方法, 并把这一识字方法延伸到课外, 培养识字能力, 增加识字量。再如一下识字4一课里的 (蜻蜓、蝴、蚂蚁、蚯蚓、蝌蚪和蜘蛛) 全是偏旁相同的形声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特点,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形声字“声旁多表音, 形旁多表义[1]”的特点。鼓励学生分组学习这些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动物的名字, 然后全班交流。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目的。另外, 还有会意、指事、联想、比较等方法。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自然渗透这些方法, 让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四、鼓励生活中识字, 拓宽识字渠道

语文是母语教学, 学习资源无出不在, 无时不在, 我们要把识字教学放在生活的大环境中。人教版教材在识字方面的编排也体现这种精神, 采取种种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如在“语文园地”中鼓励学生认姓氏、牌匾字,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识记身边的汉字。人教版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时时、处处用语文的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以此为契机,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如逛街时看招牌;看电视时认广告;到商场、超市认商品名称……班级建识字墙、学生自做识字储蓄罐、识字档案袋;评选谁做的识字剪贴本最好、举行识字擂台赛、比一比谁办的识字报最好……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途径, 让学生尝到了识字的甜头,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问题;根源;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能力最强,以后逐年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在我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有二三十种。但在这些庞杂的教学法中也透射出一些问题,笔者将分析这些现象,探寻新课标下识字教学法在低年级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一、我国识字教学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识字教学法单一

执教期间,我听取了一些低年级语文教师的公开课,发现有些老师抓住课堂仅有的40分钟,为了完成既定的识字任务,采用较为单一的识字教法。学生听着无味、教师教得吃力。

(二)忽视了学生自主识字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识字教材和研究资料越来越丰富,国内外识字教学研讨活动也随之频繁。但有些过于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三)不够重视阶段性学习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在阶段性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识字的要求。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就要受到“识字数量无法满足识字需要”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多数教师求胜心切,但他们忽视了识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识字数量难以满足阅读和写作的需要,出现了不少错别字和不会写、不会读的字等现象。

二、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途径

(一)灵活选择方法,综合运用知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法,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1.根据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化抽象符号为具象

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特征。因此,教师在掌握这一规律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采用实物、图画、卡片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教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时,可以把课文中“猴、兔、鸡、鸭、松鼠”等的图像画在卡片上,并标上相应的名称,在第二组卡片上画出这些动物的尾巴,第三组卡片上则是缺了尾巴的动物的图像。此时,老师要带着学生认真读课文,让他们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第一组卡片,然后请学生依据文段解说,运用想象和联想,给这群可爱的小动物加上属于自己的尾巴,让它们变得更漂亮、更完美。

2.课外实践,拓展识字空间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兴趣入手,开展实践活动。每次活动要有一个主题,以引导学生围绕着这个中心,自己动手、动脑收集资料。例如,举办“动物世界”“玩具天堂”“四季之景”等识字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尽快地从“自我”的世界里迈出去,以吸收各种信息。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识字面,还能让他们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词。

(二)鼓励、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形成自学的能力。

1.把握汉字规律

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汉字的构字规律。现代汉字中90%以上是合体字,其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利用这种类型汉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引导学生先读准作为声旁的独体字,再学形声字,然后出示一些形声字来辨认。例如,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构成,从声形旁在汉字中的位置看,一般有右形左声如“刊”、左形右声如“饱”、上形下声如“筷”,等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换部首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例如,学习了“分”,可以运用换部首的游戏,引出“份”“粉”“纷”等几个以“分”为声旁的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汉字的构字规律,课下再按照这些规律自己独立分析字形、理解字义,从而增大识字数量,提高识字能力。

2.提前阅读写作

一年级上学期学生重点掌握汉语拼音,为提前阅读打基础。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买一些注音读物,如,《成语故事》《安徒生童话》等等,并开展多种读书活动,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科学地组织阶段性识字教学

低年级识字任务集中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根据学段、学生年龄的不同,要注意有所侧重,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有层次、有重点地完成识字任务。

1.激发识字兴趣阶段(一年级上学期)

一堂课要尽可能地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并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游戏中识字。例如,通过肢体语言来演示,有些汉字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辅助动作帮助理解字义,以加深对字形的记忆。

2.引导学生自学阶段(一年级下学期)

第二学期是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转折点。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结合汉字的规律和识字工具,教给学生理解字义。

(1)勤查字典

帮助学生掌握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是识字教学的重点。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使用部首查字法、数笔画查字法等方法,取长补短,多种查字法相互结合使用。

(2)善析部件

形声字在汉字中的比例很大,在教学中需要教学生做部件分析。首先,纵观整个字后分析字形结构;第二,根据字形结构确定不同的位置;第三,分析部件;最后,将部件组合成整体。例如,“翼”就由“羽”“田”“共”组成,“闻”字是由门字框、耳朵旁组成。再者是对常见常用偏旁含义的理解。

3.指导自学阶段(二年级)

经过一年的学习,低段儿童对汉字的规律已有了内在认识。对此,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习归类总结,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

(1)归类集中识字

这种识字方法是把要学的汉字分别进行归类集中编排,通过汉字的构字规律,逐步掌握识字方法。首先,可按偏旁部首归类,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偏旁的认识,识记大量相同偏旁的字;其次,也可以以部首字为基础,通过变换不同的偏旁来增加新字。

(2)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

利用电脑动画把汉字的书写和图像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感知汉字的组合结构,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使静态的汉字鲜活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通过建立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的联系,学会了生字,并把难记的汉字赋予了生命和活力。

识字、写字教学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遵循儿童尤其是低段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识字心理,有步骤地组织他们进行阶段性识字学习。在教法上,要依据汉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大胆联想,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运用各种识字法,调动和发挥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但学习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习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在自主、快乐的基础上识字,让学生插上翅膀在汉字的王国中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戴汝潜.识字教育科学化教学汇粹[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01:244.

[2]杨九俊.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09:53.

新课标下的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困惑 篇4

张军田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困难是学生早已形成的对历史科目的轻视态度以及对其重要性认识单一导致的课前不预习或预习不细致,这与新课程标准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是对课本基础知识不知道,甚至发现重点知识的能力不足;基础知识的欠缺导致课堂上不积极参与讨论,思维上不活跃;上完课后及时复习。对策是:首先是在高一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就给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讲述和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员。其次在每次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复习并组织学生课前复习,进行学习历史主动意识和习惯培养。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对已经学过内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设计具有吸引力的题目,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个方法在高一尚可进行,至于在高二理科班是否有效就很难说。第四课前利用PPT展示本节内容的基本知识框架,明确告诉学生这些是应对考试的最低水平要求。即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学生所必需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迅速在书本上查找,熟悉知识。为老师进一步突破难点和重点打下基础。

第二大困惑是学校教务处给与教师每周两节的教学时间与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对学生能力培养所需时间之间的矛盾尖锐。表现:为了落实新课标下教学是教学要求导致进度缓慢,无法完成必修(Ⅰ)教材的教学任务;目前我校高一学生和高二理科班学生仅仅凭借课堂所听内容应付考试,教学测试成绩低下,在课堂上对学生应该进行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因为学生的轻视,教学内容量等因素的叠加难以进行或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使得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教师的教学日益艰涩。为此,老师要采取的对策:第一侵占学生的自习时间进行补课。出现进度缓慢原因是教师对于新课标下高考研究不清晰和没有经历新课标下高考所致。高考到底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并未给与指出。课程标准所给出的仅仅是学生达到学业水平测试的基本标准。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据高考试题命题中体现出的倾向和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高考信息备课。对策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上课后老师先利用PPT展示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这样可以构建知识框架,然后老师将自己整理的本节完整的知识框架呈现出来进行巩固。最后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先通过PPT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再鼓励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部分题目以高考方向为依据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新出现的问题是:通过讲解某些基础的概念学生终于弄懂了,由于课时的限制使得这些知识的在拓展应用却无法进行,使得刚刚建立的知识无法巩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化为乌有。因为老师要赶进度。对策三是老师降低教学要求简单地过一遍教材,让学生知道本节的主要和重点知识即可,这种做法既可以提升教学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成绩,可是久之就会使历史教学陷入照本宣科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恶劣处境。而第三种做法是老师们极不情愿去做的。

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容量以及学生能力要求与高考考试要求之间取舍标准让教师深感困惑。如何把握对新课程教学下教学容量、思维能力培养对教师来说是并不是十分清楚。教师通过做银川近三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动向,市教育局从银川请来专家给老师们讲解了银川一中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做法的理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更希望得到学校或真正研究高考的专家方向性的引领。可是这些真正期盼无法实现,教师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摸索着新课程下的高考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的高要求和将所掌握理论落实到教学实践积极性不高的矛盾。教室有了多媒体设备,教师手中有了电脑和网络资源,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是新课标下的教学,这些仅仅是外在表现,关键是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等。这些改变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还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课堂积极性、主动性的多寡,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堂上动态的生成性问题处理的态度方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以及改进办法等都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在历史课堂上具体呈现出来是什么样子或者是什么模式教师并不十分清楚。这种矛盾具体体现:第一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学生回答后就让该生坐下。教师没有对其追问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或理由是什么。我认为如果学生答对了,教师对应该对学生进行追问,问其得出结论的依据或理由是什么,这样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学法指点。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老师进行热情表扬,这种做法既可以激发回答者的积极性也可以使那些追求上进的学生效仿这种做法。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没有给其指出错在哪里。第二有时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些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问题,教师没能给予耐心细致解答或者解答了但没有抓住教育的契机。面对这种情形我认为应该心平气和地给予解答,并表扬学生这种敢于提问的勇气,这种做法可以无形中鼓励学生对于自己的疑问勇于质疑并开口询问,有利于课堂民主气氛的形成。第三对于课堂上生成性的东西教师不敢拓展或不善利用。比如讲授汉代察举制度选官制度弊端时我举了“为母埋儿”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上开始了各种议论,其中一个学生要求重新讲解这个故事,我满足了其要求。他对这一故事细化,讲述了许多具体情节既形象又生动,学生听的很认真。这一版本的故事和我PPT上展示的情节差别很大,我的故事来源于史书,情节简单,而他的故事来源于故事书。我当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真伪鉴别方面的教育,而是让其坐下。面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教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牢记每天上课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基础,这样教师就会在备课时设想自己这一教学效果采取预防措施。

新课标下老师的备课时间与教师教学理论学习时机发生了冲突,教师的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新课程标准下对老师备课、熟悉教材,设计教学思路、搜集教学展示所需材料、制作并修改课件是十分费时间,可是学校组织的各种频繁教学听课和部门安排的事务繁多,使得教师无法静心学习理论。这种冲击对班主任的教学、备课和教学思考影响尤其很大。面对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只求粗略带过不求精细、应付差事弄虚作假者也有、面对什么都必须做什么都做不好的局面,教师只能在叹气和无奈中疲于应付。对策认为学校教研室在制定听课数量依据讲课和点评所起到的效果,而不是仅仅是要求听课的数量。对于备课的组备课活动应考虑备课实效而非每次开会的记录。对于班主任工作应该做一些解放,加强班级自主化管理程度,让学生自主管理而非什么事情都是班主任亲历而为。

低年级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困惑 篇5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还是有着许多问题。

1.教材编排上存在的问题

低年级识字与写字是教学的重点,但在教材的编排上似乎不符合儿童由单一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许多字形都比较复杂,是旧教材高年级的识字内容,学生年龄上存在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多认少写”,但复杂的字形结构本身就加深了学生识记的难度。

2.在识字教学中,耗时与低效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一节课结束了,有时生字还未认完;有时字学完了,课文没时间读了。在内容的安排上存在耗时与低效单位问题。

3.在写字教学中的问题

(1)学生缺乏写字兴趣

学生不喜欢写字,没有兴趣去做的事,会直接影响写字的质量。

(2)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但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提高身体素质的关键。而现在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是个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一”大都不到位: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着桌边;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不好纠正。

在新教材的使用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以上几个方面总觉得自己在落实的过程中,不尽人意,尚需努力。现针对问题二:低年级识字的耗时与低效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在低年级必须给学生打好识字的基础,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为其早日读写奠定坚实的根基。为了解决识字教学中耗时与低效的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课前师生共同准备

课前教师尽量做好识字卡,做到书写大方、美观。

学生要读读课文,并圈出生字,并选几个字想想怎样能记住它,还可以做生字卡。也就是要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如果能得到家长的配合,效果一定很好。这样就可以分担课堂上识字的任务,抢占识字的时间,提高识字效果。

二、识字方法要灵活多样,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1.给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

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有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把本课生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和大家交流的字向大家汇报,可以引导学生从音、形、记忆方法、扩词等方面交流,学生有了可以展示和表达的机会,从中体验到了识字的快乐,学生的积极性极高,识字的效果也比较好。

对于学生易错的字,教师再加以强调。

2.在比较中识字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可以把相同或相近的字一并出现。

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如学习“地”字,可与“池、他、她”相联系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自己总结出:这四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各有不同,有水(氵)是池,有土(土)是地,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再混淆了。

再如,在二年级汉字家园“三点水旁”生字的学习过程中,当学到“浪”字时,可以同时认识“良、娘、粮”这几个字,使学生明确:良的韵母“iang”是表声,“浪”跟水有关,部首是三点水,“娘”是指女性,部首是“女”旁,“粮”是粮食,包括大米、面、豆,部首是“米”旁。

这样利用汉字特点,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字义。在理解中加深字的饿音、形、义的联系,识记也就更加容易。

在比较中识记生字,可以扩大课堂容量,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大其识字量。

3.做动作识字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表示动作的字。如:二年级上册中的“抬、吹、打、趴、系、抓、叼、扑、拍、咬、扫”等,二年级下册中的“捧、抖、追、拉、捡、瞪、笑、唱”等。都可以让学生实际做一做来体会,来学习,既理解了字义,又加深了印象。

4.猜谜语本身就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学生都喜欢。因此,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教师编字谜、学生编字谜的方式识记生字,如:教学“全”字时,可让学生猜字谜“一人胆子大,敢把王子踩在脚下;” “牛”在桥上走,打一字(生);两个月亮爬上来(朋)等,使有形的文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能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

5.游戏中识字

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无论学生大小。所以在识字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巩固生字。如:“加一加”(即两个或几个熟字相加变成一个新字)、“减一减”(即用合体字减去一个独体字变成一个新字)、“换一换”(即变换部件得到新字)。再如当“小老师”识字、开火车识字、比赛识字等,都是学生喜欢的。

6.在写话中识字

新课标下的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困惑 篇6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九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呢?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见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是否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研究是否进行适时的启发和指导,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要合理地补圆,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也就是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加强学生对学数学的反思。要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将所学数学知识具体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讲“代数式的意义”时,我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代数式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碗的高度与碗的个数之间的关系,门票问题,学生买铅笔,本子的问题等等,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过程地体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应用新知。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又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⑴组织一次对称图形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⑵收集有对称图案的蝴蝶、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⑶教学中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操作性。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例如:在图形的全等中,学生通过积极开动脑筋,交流合作,找出多种不同的分法,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同时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学生内在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懂得去挖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质量。

如:在学完《二次函数的图象》时,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在画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谈谈今天怎样与人合作,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让学生谈这节课你最深地感受,在生活中你有这种经验吗?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学生就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五、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带着微笑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师对学生要正确的评价与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与赏识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大力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在这种理念背景下,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把握和挖掘课堂中的有效资源,想方设法地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根本的改变,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异想不到的惊喜,亮点和效果。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求学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新课标下的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困惑 篇7

现在许多学生对数学厌学的现象严重, 数学课成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数学合格率急剧下降;数学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甚至有时一堂课也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因此, 对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势在必行。而如何让学生“乐学与爱学数学”也一直是我们力图解决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要求实际上废除了学科中心论, 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理念

要让兴趣与信心恒久保持, 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先决条件, 让学生“会学数学”是多年来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进入新课程后, 达到这一目标的希望更大, 用数学教师的语言来说就是“数学学习能力更易提高”。这里的数学学习能力, 不是仅拘泥于原来会听讲、会做笔记、会记忆、会做题这些方面, 而是指自主地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不仅要关注学生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 以及运算、空间观念、统计、解决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 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 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 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业务水平、文化修养、教育观点、师德和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意识

1. 整体意识。

一节课是一个整体, 一门学科是一个整体, 各门学科又构成了一个整体教学内容, 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 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绝不是单靠某一门学科所能完成的。教师要淡化学科的个性, 强化各门学科的共性, 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就一门学科而言, 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也必须着眼于整体, 要有整体意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跳出认知技能的局限, 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 应用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的应用也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很少讲到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 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 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 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 不懂得怎样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 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很多学生只是在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 而走出课堂, 离开考场, 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 根据教育目标,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 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教师的创新欲望和信念, 其核心是自我批判意识, 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 勇于立新。

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从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来看, 尽管许多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 但无论在教学的模式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继承多于创造”, 也鲜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特色。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 (1) 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如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或不同的数学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 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 (2) 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 更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 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3) 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4) 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 课件编制更富创意等。

4. 主体意识。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 在自主性上, 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 缺乏积极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 不善于独立思考, 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体意识,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 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 讲得痛快, 要关注在40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

5. 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只有40分钟, 要完成教学目标, 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 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 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 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 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 而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 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有训练意识, 要提供足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6. 反思意识。

反思意识是教师自觉产生对自己的活动目的、活动计划、活动策略、活动过程及活动评价的反思欲望和信念。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 还应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首先, 要对教学目的进行反思。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等, 都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 确定多个教学目的, 有的是主要目的, 有的是次要目的;有的是直接目的, 有的是间接目的, 设计时要统筹把握。其次, 要对教学程序第二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反思知识展示的顺序是否合理;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能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程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 等等。第三, 教学实施后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反思,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的反思。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

1. 重学习环境, 让学生参与数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 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 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 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 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 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 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 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 重问题情境, 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 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让学生亲近数学。

3. 重动手操作, 让学生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发展思维能力。

4. 重自主探索, 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关于“再创造”,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是这样解释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 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也就是说, 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因此,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 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5. 重生活应用, 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 想身边的事情, 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浅谈新课标下的识字教学 篇8

关键词:挖掘深度;开拓宽度;增加广度

回顾以往的识字教学,识字时只为识字,只是单一地向学生灌输字的音、形、义,枯燥无味,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走进新课程,我们意识到:识字要与阅读结合,读中识字已成为当今识字教学的潮流;识字教学要分步处理生字;识字应贯穿在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怎样实施高效而有趣的识字教学?我觉得适时关注几个“度”会助我们的识字教学一臂之力。

一、挖掘深度,让识字别有滋味

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每一个字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充盈着人类的大智慧。识字教学不仅要关注生字表象的字、形、义,适度来点深层次的挖掘,而且要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渗透汉字的博大精深,用儿童的方式来解读汉字的奥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又能巧妙克服难点。曾看到一位教师这样教学生字“巢”,学生不明白上面“三折”的意思。在学生的猜测中,教师出示古文字演变图,学生马上意识到“三折”原来表示三只小鸟,是雏鸟在巢中盼母归哺的象形化表达,难点迎刃而解。其实,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汉字的形与义清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化繁为简,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激发了识字兴趣。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偶尔有针对性地展示图画,溯源古文字,挖掘一点深度,让汉字增加一层朦纱,体现一丝神秘感,这样的识字充满内涵,别有一番滋味,更会让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充实化、简单化。

二、开拓宽度,让识字富有张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二年级《猴子种果树》一课中,随文学习生字“浇”后,师导:“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浇’?”学生提到把“晓”的日字旁换成三点水,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一会儿“浇、晓、绕、烧、饶”几个形声字被列举在了黑板上。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教师因势利导:“这几个兄弟真难区分,我要编个歌谣来记住它们。有水是‘浇’,浇水。”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举手:“有绞丝是绕,围绕;有火是烧,烧饭……”我们赞叹学生的回答之精妙,更感叹教师的设计之绝妙。教师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在识字的基础上授之以法再次创新,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使学生在生动的语言中学会运用所识的生字,自主创新地进行了区别。

显而易见,识字过程不能局限于所学的生字,它需要适当的宽度,进行发散的教学。宽度能引起学生的联想,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已知与新知进行碰撞,激起异样的火花,新授与复习双管齐下,从而产生较强的冲击力,加深记忆。我们要把握住这个“度”,找准教学的切入点,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换换偏旁、辨辨同音字、找找近义词、说说同类词等,拓宽教学思路,开阔识字之门,只有这样才能扎实识字基础,让识字变得张力四射。

三、增加广度,让识字含有情趣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的氛围,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课堂才能达到情趣高效的境界。

二年级《云房子》的第二课时教学中,学习到“你到我的房子里来作客,我到你的房子里去玩耍”时,教师巧设情境,把学生带到文本所描绘的玩耍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师问:“小鸟,你们飞得这么着急干什么去呀?”生:“我去作客,我去玩耍。”……“今天我们来玩识字游戲吧。”教师立刻出示“耍”认读,学生争先恐后地读后,接着又出示字卡“要”,比较“耍”和“要”,强化书写了“耍”。这一过程,学生在有趣的语言环境中,在玩耍的游戏中学习了“耍”,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情境中识字,在情境中游戏,兴趣盎然。

又如,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中的“拔”这个字时,教师妙用了学生熟知的一首儿歌解决了难题:小白兔,拔萝卜,伸出手,拔不动,好朋友,来帮助,流点汗,拔掉了。学生唱得兴趣盎然,学得兴致勃勃,在游戏中记忆了字音、字形、字义。如此走进心田的教学才是记忆深刻的。

识字教学需要多元化的识字方法与形式,这就是识字的“广度”。多样化的手段,使学生置身于情趣的识字环境,不断更新识字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愉悦的心理去体验。我想,有情有趣的过程才会产生高效的识字。

在识字教学的研究中,我们不断探索着。但我们知道,扎实、有趣的识字才是有效的,开拓、创新的课堂才会更出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

新课标下的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困惑 篇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选取了包括《滕王阁序》在内的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其中《滕王阁序》是传统名篇。大部分教师是采用学生预习,课堂精讲的方式学习。殊不知,这种教师掌握课堂话语权的做法,违背了课堂教学的规律,无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滕王阁序》这样的优秀美文,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创造性地开启导学之路。

《滕王阁序》可谓千古绝唱。王勃才情四溢、挥毫泼墨、一蹴而就的壮丽诗篇,让无数后学者“竞折腰”、“同扼腕”。面对如此出色的篇章,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得其深韵呢?一个字:读。很多教师可能觉得“读”很简单呀,早读的时候就完成了。其实,我说的“读”,是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在老师的引导下的读。这个读,不是简单地朗读,而是“得其概”、“探其韵”地读。

其一:高声朗读得其概

作为抒情散文,《滕王阁序》的篇幅较长,学生对结构、内容的理解比较困难。那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理思路。正所谓“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曾国藩语)。所以,老师在讲解之初就应该要求学生高声朗读,此时的朗读,就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用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强化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当然,此时还需要老师适当引导:把课文知识信息拓展,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朗读时把这些信息融入正文,更迅速有效地把握文章内容。首先是解题,关于滕王阁,点名它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黄鹤楼、岳阳楼还位列其后。学生对其他两座都已经有了解,在诗文中领略过其风采,略加点拨,他们就会忆起“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的神秘悠远,就会浮现出“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的壮阔豪迈和“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浩淼壮观,胜景如斯,令人神往。那么,作为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又是如何呢?在朗读时学生对其景致描写必会格外留意。然后是作者介绍,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刘勰《文心雕龙》),《滕王阁序》中抒情议论的内容很多,怎样让学生在朗读时尽快感其情、知其论呢?必须“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 万章下》)对王勃,主要从其身份变化上观其一生,可板书以下示意图:

六岁能文——未冠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侍读——被逐,漫游蜀中——后补虢州参军——私杀官奴,被判死罪,遇赦除名——父贬交趾,勃渡海省父,溺水而死。

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一个空负文才却报国无门的失意者,是一个写完《滕王阁序》就英年早逝的不幸者。如此遭遇的古代文人,学生应该了解很多。如何去感受他的内心情感,学生就做到了心中有数。有了老师的这些点拨,相信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把课文的思路理清了。高声朗读结束后,很多学生对文章内容已了然于胸,这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朗读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标,并且,此时提问也能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课文思路如下:

滕王阁序》导学的一点建议“ src=”///pic/original/allimg/06/7-150616195GYO.jpg“ style=”width: 401px; height: 257px;“ />

其二,密咏探其韵

《滕王阁序》是一篇优秀的骈文,多用对偶,词采华美,句式整中见散,摇曳多姿,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如此美文,作为老师,应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在朗读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自然而然地进入“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艺术境界,深刻领略作品神韵。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内涵,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从文中的精彩描写处入手,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其联想和想象。因此,“密咏” 的.要求就是有感情地读,充满想象地读,反复地读。

有感情即要求诵读体现出情感内涵。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节奏,平仄抑扬,语气急缓,音调高低,可先进行部分范读,使学生大致了解节奏的划分,然后齐读或散读,提高诵读的感悟力。就全文而言,学生已在第一环节里把握了文章思路,再按照此时教师的引导和要求,以自如的声音赋予文章生动鲜活的生命力,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同时流入诵读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此时学生便是读出了感情,读出了韵味。

充满想象即要求诵读时多联想多想象。联想和想象是深化语感,提升鉴赏力的重要手段。以第二部分绘阁景为例,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极具美学特征。如果学生在诵读时充分发挥想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颇具色彩之美。善于联想的学生,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清澈的潭水,紫气缭绕的群山,就很容易感悟出这里描写的水光山色之变化,体会出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的强烈对比。而接下来更是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立体化的写法尤其需要学生在想象中细细品味,方能感受这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才能和景物融为一体,达到人在景中,景中有人韵致。如果做到了这种充满想象的诵读,文章的神韵就呼之欲出了。

最后是反复地读。《滕王阁序》的文字意韵深远,反复读以至熟读成诵是感受典范语言,产生美好语感的有效途径。熟读成诵,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词语概念、语法修辞、构思布局、情景描写、韵律搭配就会在诵读者的心里留下许许多多具体生动的范例,启迪每一个诵读者时时体味,用心领悟。

新课标下如何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篇10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高考作文中每写一个错别字扣一分。”——身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我们应如何应对?

“把字写好,就是在增长分数。”——这是高考评卷老师的心得体会。面对这样的心语,身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我们又该如何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1~3年级是识字的高峰,要抓好这个阶段,应该把识字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而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了写字教学,直至初中。面对课程标准中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又该如何高效落实?

一贯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大都以“认读生字—组词—再读—听写”为主。这种模式下的识字教学,显得单调、枯燥,令学生“望字兴叹”,识字教学效果也令人汗颜。

笔者所带的是人教课标实验版教材,教材课后的生字表列出两类生字:一类是要求认识的,一类是要求会写的。仔细阅读《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师教学用书》,我们可以看到多处这样的描述:本课要求认的字大多是形声字,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自主识记;要求写的字比较多,尤其是不容易写好或容易写错的字比较多,教师要加强指导。描述中提出的“形声字自主识记,指导书写”的要求足以表明:字词教学,岂能“浮光掠影”?

一、掌握字理,“逐类旁通”才是硬道理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就是汉字的字理。掌握了字理才能形成真正的识字能力。如草本植物从“艹”,木本植物从“木”,“江河湖海”从“水”,“忧愁思想憎恶愤怒”从“心”等等。

在祖国语言文字中,形声字占了83%以上,学好形声字就学好了大部分的汉字。而学好形声字,关键是掌握它“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

如一位教师执教《趵突泉》,这样问道:“趵”是生字,你能联系“趵突泉”的水势和根据字形猜到它的字义吗?生答:“趵”是“足”字旁,足就是脚,我猜是跳跃的意思。师又问:“突”是三年级学过的生字,谁能说说它的字理?生答:“突”指“犬”突然从洞“穴”里窜出来,是奔跑的意思。师:顾名思义,趵突泉是怎样的泉?生1:趵突泉是跳跃的泉。生2:趵突泉是奔涌而出的泉。在这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趵”与“突”的形义从字理上进行了分析,使学生既形象地理解了课题,又学会了生字,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字理。因此,在下边的教学中,学生对“没昼没夜”“煮沸”“晶莹”等词语的意思无师而自通,自己扫除了阅读时的拦路虎,使识字教学深刻而精彩。

再如,一位老师在执教《穷人》一课时,抓住课题中的“穷”字,让学生先分析其字形,再猜测其含义,然后自己默读课文,在默读之后再次理解“穷”的意思。因为教师经常进行字理教学,再加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穷”就是“人”困在了“穴”中,无论你有多大的力量,都使不出来。很容易便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牵一“字”而动全“文”,事半功倍。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倡导在一定的环境中,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内容理解、记忆生字、词,这样既能使识字课不枯燥,也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更能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在识字教学中,除了用字理识字之外,我们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或者容易读错的生字;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通过熟字带生字识字,如:普——谱,聚——骤,隆——窿;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偏旁的方法识记,如杆——秆,据——剧——距——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重难点指导,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当堂书写3~5遍,从而加深学生印象。识字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多种方法并用,让学生自主地理解、记忆,将识字课上得精彩、高效。

二、抓住重点,“规范书写”才是真功夫

“时间太紧张了,还没有教完就下课了。你看我班孩子写的字,哎……”。凡是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总感觉写字教学难落实。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量大,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因此在教学时,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写字指导这一重要环节。教学时间再紧张,我们也一定要进行书写指导。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我总会用自己标准、规范的板书认真书写好每一个汉字,给学生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结构较复杂、难写的生字,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最后指导临写。这样的指导不要多,抓重难点就行,切不可每个字都指导,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容易使人倦怠。如左右结构的字,一般都是部首稍窄一些;上下结构的字,一般下边都要稍大一些等等。对于需要特别说明的字,我会要求学生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并指导学生书写。如“蹈”的第十四笔是“┓”,“佛”的第四笔是“一”等。在写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好汉字的结构,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的每一个笔画,切记“写得越多不一定越好”,要把注意力放在写字的质量上。

写字教学不仅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还要注意发挥评价的作用,以表扬鼓励为主,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上都有成功的体验,多措并举,夯实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基础,练就规范书写汉字的真功夫,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训练表达,“灵活运用”才是终点站

于漪老师说:“语文课不只是浅显的文字阅读,所谓的文情并茂,即指文字中有深刻的内涵。

如四年级上册《白鹅》和《白公鹅》这两篇课文,两位作家在写同一种动物时都用到了一种写作方法:运用贬义词来表达自己对鹅的喜爱之情。如“叫嚣”“扬长而去”等。在总结了两篇课文的写法之后,我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一位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写到:“当有陌生人进入我家的时候,我家的狗少爷会大声叫嚣,直至主人吆喝一声,才‘哼哼’地离去。当你给他喂了骨头之后,他会叼着骨头,大模大样地扬长而去。”学生运用得恰到好处,表达了他对狗狗的喜爱之情。

而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张旧照片》的作文教学课上,我又一次将这两个词语板书在了黑板上。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日本人的飞机在上空中高傲地叫嚣着,疯狂地投下一枚枚炮弹。火车站毁了,到处是哭声,到处是哭喊声,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而日本人的飞机,在犯下这滔天罪行之后,却不屑一顾地扬长而去……

同样的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却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效果明显。

中国汉字承载着6000多年来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以顽强鲜活的生命力,在求变求新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自身的文字学基础上下工夫,对于学生识字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会写”上,而应把目标放长远,将教学目标定在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教学时,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识字效率,如何指导学生达到逐类旁通,无师自通上;将目光放在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上;将重点放在如何促使学生灵活运用上。这样,识字写字教学才会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参考文献】

[1] 黄波. 趣味识字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 越红丽.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探讨[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上一篇:小星星幼儿园各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下一篇:椅子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