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元素(精选8篇)
在台湾考察期间,福建旅游业者发现,为使本地乡村旅游项目成功经营,台湾各地业者都会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景观、农林渔牧等产业,融合文化要素来发展自身特色。“地方文化入菜香。”谈及金都餐厅制作佳肴秘诀时,林素贞如是说。梅子酒庄开发出的酒制品除了传承信义当地传统佳酿技术与风味外,酒类产品的命名以居民生活故事作为主轴,例如:“忘记回家”、“梅子跳舞”、“山猪迷路”等活泼的命名,让农特产品不再只简单的土产,而是将生活文化与土产结合在一起,购买者感受到的也不只是单一的商品,还能透过商品了解产地的生活故事。在头城农场,文化元素是卓妈妈藏酒屋一大特色。主人十分注重对酒的形象展示,有的酒有独特的外包装设计,将个人照片印在瓶身上,赋予每瓶酒以个性;在酒的陈设上注重与农场自身特点相结合,将形态各异的陶制动物形象或农家器具与酒品搭配,打造出一副别样的农家酒庄风味。
此外,在伴手礼的打造上,也凸显主题文化元素。比如姜麻园,以生姜为主题,游客可体验生产过程、品尝姜汁养生茶、购买姜饼等伴手礼,成为独特的生姜文化体验园。
很多福建业者接受记者采访时反映,福建乡村旅游的产品更新换代比较缓慢,本地文化挖掘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一、赫哲族鱼皮纤维艺术的独特魅力
“鱼皮文化”独具特色。赫哲族并不是唯一拥有“鱼皮文化”的民族,很多民族在历史上都出现过“鱼皮文化”,只是赫哲族坚持并做到了传承它,民族气息、艺术特色、民俗风情、宗教文化都在传承过程融合进去了,这样的赫哲族“鱼皮文化”自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存在。
“鱼皮文化”蕴含萨满文化。赫哲族的鱼皮纤维艺术中常常出现一些关于自然、动物、图腾的绘画,这些绘画是一种原生态的古老的宗教文化。在我国东北的一些古老民族如满族、蒙族、赫哲族,这些民族拥有的特色的萨满文化中特别注重宗教文化的宣扬,诡异的绘画内涵正是赫哲族“鱼皮文化”所推崇的萨满文化典型。
“鱼皮文化”蕴含渔猎文化。“鱼皮文化”源自鱼皮服饰,而能将鱼皮大量作为服饰,则是赫哲族的渔猎生活习惯所致。几千年来,赫哲族的生活环境都离不开鱼,形成的渔猎文化则是赫哲族淳朴的生活写照,展现了赫哲族人辛勤且朴实的智慧和精神风貌。
二、赫哲族鱼皮纤维艺术的开发利用
生产特色纪念品。据调查了解,在全国各地区(包括东北地区)都很少出现鱼皮纤维艺术作为纪念品在市场上流通,这说明了鱼皮纤维艺术作为纪念品在市场上出售的前景很好,既然赫哲族鱼皮纤维文化极具民族特色,艺术创作者就应该推广它,使其具有品牌效应。
发展旅游观赏。赫哲族“鱼皮文化”是渔猎文化的衍生,想要真正深刻的了解它,应让更多的人走进赫哲族,近距离感受渔猎文化的质朴、萨满宗教文化的诡秘、鱼皮纤维艺术工艺的制作过程。
启动鱼皮纤维艺术展。鱼皮纤维艺术的艺术性和特色的文化气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启动鱼皮纤维艺术展正是将其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平台和手段;为艺术家提供交流与宣传的平台有利于鱼皮纤维艺术的创新。
三、东北大花布在纤维艺术中的价值
东北大花布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已然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意蕴,红绿的强烈色彩、浓厚的民族风味,正被当前追求个性和崇尚淳真的人们热捧。这阵热潮不是突如其来,是东北大花布经过长期的工艺积淀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目标换来的,东北大花布采用传统纤维工艺的印染,着色艳丽、持久;图案多见牡丹和凤凰,寓意长寿、吉祥;现在东北大花布编织技法增加了刺绣工艺,图案较之前会有纹络肌理感。作为文化元素东北大花布将进一步丰富现代纤维艺术的形式和内涵。
四、结语
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为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现代纤维艺术的存在以其独特的风格、材质、工艺和内涵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实用的双重功能。作为东北地区现代纤维艺术文化的代表——“鱼皮艺术”、东北大花布,既是手工艺术的结晶,也是特色文化的凝结成果,我们关注它、研究它,是为了促进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进步,更是对中华特色传统工艺的传承和推广。
摘要:现代纤维艺术属于现代造型艺术的一个分支,虽然在当前学术界中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但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探讨一下。广义的纤维艺术既有欣赏价值又有使用价值,可以大面积的织、印、绣,也可小面积的编、刺,这些由各种不同类型的纤维通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平面或立体的造型就是广义的纤维艺术。狭义的主要是指编织艺术的延伸,注重它的欣赏价值。虽然无法给纤维艺术明确定义,但是总结业界人士对纤维艺术的不同认识可以得出对纤维艺术的一个大概理解:现代纤维艺术是一门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以天然纤维、人工纤维、有机合成纤维等纤维材料为基础,以编、缠、绕、缝、扎印等手法来完成艺术品,是一门综合性、多元性的艺术形式。在当前的发展态势里,纤维艺术如何充分体现文化性是艺术家创造过程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关键词:赫哲族,鱼皮文化,纤维艺术,东北大花布
参考文献
[1]关荣波,宋纯路.赫哲族“鱼皮服饰”及其旅游资源的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8).
[2]高晏卿,赵磊.东北地区赫哲族鱼皮艺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17).
[3]贾慧萍.赫哲族鱼皮文化视角下的现代纤维壁画创作探究与传承[J].才智,2014(28).
[4]丁思尧,袁莉莉.赫哲族鱼皮纤维艺术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3(8):30-30.
[5]李立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工艺美术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艺术百家,2008(4).
有共同信守的目标追求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和巩固的前提,是维系师生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班集体前进的动力。确立班级目标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接受教育,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的过程。
1.凝练班训引领目标
班训对全班同学能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一条好的班训,需要全班师生集思广益,认真打磨。一要对症,体现班级特色,有鲜明的个性。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了解班级、了解学生,准确把握班级实际情况,结合班级文化价值取向,学生培养目标取向等方面的因素,因时制宜、因班制宜,使制定的班训与班级相匹配。二要文美。好的班训是将学生认可的班级目标和班级精神用出彩的语言浓缩而成的精华,文字凝炼有魅力,便能扣住心弦,引起共鸣,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如“激情澎湃,十九不败,斗志昂扬,十九最强”;某体育班“别人瞧不起,我们更努力”;某新疆班“聚似一团火,散做漫天星”等。
2.营造氛围警示目标
班级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氛围来烘托和警示。班级目标的实现需要营造一个整洁、美观、安静、竞争、和谐的空间环境,学生置身其中,犹如处于一个无形的磁场中,能滋润人,感染人,激励人。教室的布置,一要视觉美。教室要整体规划,布局合理有序,切忌脏乱差;形式与内容要统一,简洁明快,美观大方,注重映衬美。如果条件许可,可以适当摆放花草等绿色植物,美化教室。二要内容精。如名人名言、班规班训、班级目标、心愿墙、龙虎榜等体现班级精神和班级奋斗目标的内容。三要相对稳。带制度性、核心价值的内容一般要具有稳定性,不要随意更改,黑板报、心得体会等阶段性的内容则要时时更新。整个室内布局要稳中有变,适时求新求异,给学生耳目一新,进取创新的积极影响。
有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目标的达成,需要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来保障。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价值尺度,使学生自我约束,朝着符合班级整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1.学生自主形成班规
学生自主形成班规是班级民主管理原则的重要体现。班主任帮办不包办,在老师引导、班干部的组织下,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民主制定,将班规的制定过程变成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省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确立的班规,才能真正成为全班同学共同的担当,散发具有约束力的“正气息”,执行起来更容易。
2.持之以恒落实班规
由于班规更多的是班级日常管理,因而难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落实班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以班干部为骨干,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检查监督管理机制。具体的策略上可以采取班内职务竞选、值日班长制、任务承包制、总结评比等形式,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班规的管理中来,提高全班学生遵守班纪班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集体舆论导向班规
班规类似于班级“法律”。“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必需成为班级主流舆论导向,是班级所有成员都不能碰的“高压线”:对班主任来说,维护班规的权威,便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对学生来说,维护班规的尊严,便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对班级好人好事,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和肯定,对班内出现的一些违纪违规等不良现象,则要及时启动“纠错”机制,采取班会研讨、批评与自我批评,让犯错误的同学出出汗,红红脸,自觉认识危害,改正错误,弘扬正气,遏制邪气,确保班内风清气正。
有和谐共荣的团队意识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培养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将班级打造成为学生的亲情家园。班集体和学生个体之间要形成一种正相关的良性互动关系,能量转换关系。
1.在集体活动中增进同学情感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课内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协作,增进同学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形成和谐共荣的团队意识。班级集体活动既可以是传统的形式,如主题班会、小组辩论赛、体育比赛、励志活动等;又要推陈出新,多组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活动,如小品、趣味游戏、课本剧和各种社团活动等。在活动中,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多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教育自己。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只需做参谋甚至观众。在活动中,班主任可适当引进多元公平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
2.在培养骨干中凝聚班级力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支精练、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班干部的选用上,可采取个人自荐,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把工作能力强,同学威信高的好学生选出来,为同学服务。班主任要加强对班干部的管理,既严格要求,定期召开班干部例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商讨班级活动等,又要给班干部以自主权,给机会,给舞台,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提高班干部的威信。同时,班主任还要知人善任,设置多种角色或者采取岗位轮岗方式,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一定的责任,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证明,一支作风过硬,能起“领头羊”作用的班干部队伍,会使全班同学更加团结,参与班级事务的热情更高,班级凝聚力更强。
3.用诚信友善优化同学关系
一个班级由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家庭,甚至性格迥异的学生组成,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小系统,既相对封闭,又无限开放。如何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让学生迅速融入班集体,认同班集体,是衡量班级文化建设成功的标志之一。班主任作为主导,既要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平等相待,因人制宜,又要倡导主旋律,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就是班主任应该倡导的,它将是滋养优化班级人际关系的良药。班主任要首先讲诚信友善,平等对待每一个同学,真心实意关爱每一个同学,不要轻易给学生贴标签要深入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密切关注班级学生的身心状况,及时化解学生中出现的矛盾和隐患;要建立稳定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如学生生日寄语祝福活动,困难生送温暖等活动,让诚信友善成为班级人际关系的底色,在此基础上合作、竞争、进步。只有这样,中学期间酿造的同学之谊、师生之情才会纯净、有味,成为人生路途中最温馨、最值得回味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在班级文化的打造上就是要抓住班级文化的核心元素,化繁为简,由表及里,由外入内,逐步在学生的内心建立一个稳固正确的价值取向,给学生的精神追求和未来的发展以持久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选自1月21日《人民》,作者冯天瑜,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质素,它发育并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
B.中华文化门类众多、级次不同,各有不同的个性化元素。如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属于民间风俗文化中的个性元素,刚柔并济、讲究武德、技艺合一属于武术文化中个性化元素。
C.随着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中华文化元素在世界视野的观照下,也被外域文化所吸纳,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夹杂着中华文化元素。
D.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元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世界上各种文字都是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汉字从象形文字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形声字便是属于这种类型的文字。
B.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旺盛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有学者称之为东亚的拉丁文,可见其在汉字文化圈诸国影响之大。
C.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它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D.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具有原创性和传承力的特点,在古代,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国长期是其文化供应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元素蕴藏于中华民族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因此中华炎黄子孙身上就流淌着中国文化因子的血液,他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
B.中华文化元素依托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它无法独立存在,从来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
C.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既是经典的、又是时代的,因为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同时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开掘、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的敬畏感,提升民族的自信心、认同感。
参考答案:
1.A
2.C
3.A
【解析】
1、【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选项A源自文章第一段,文中的表述是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可见选项中它发育并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的表述有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C项,汉字及汉字文化它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有误;概念错误,原文是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而不是汉字及汉字文化。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的C项,源自文章第三段,文中的表述是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并非是汉字及汉字文化造就。
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
中华礼赞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是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她;黄河落天,采菊东篱还是她。她就是我的祖国,东方,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那人间仙境般的黄山雄峰,庐山秀影,那秀丽的漓江山水,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千年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皇家宫殿北京故宫博物院……幅员辽阔,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她是幅永远看不厌的画,处处景色旖旎,引人人胜。
画中有个风姿绰约的姑娘,如秋水湛芙蓉,若海棠笼晓日,那是江南吧。绿水萦绕着白墙,红花散落于青瓦。烟雨蒙蒙,涤荡着过往的沧桑。一袭袭雨帘跌进历史的长河中,在漾漾的碧水上打着圈儿,泛起阵阵涟漪。古老的青石板上响起的足音是行人长长的叩问,布满苔草的老石墙下必定刻满伤痕。千年前紫色的愁怨已在这条雨巷开成淡淡的丁香。唯独不变的是那泛黄的剪影:小巷尽头一座模糊的石拱桥,桥下幽幽泊着一个小舟,船头甲板上俏立着一个婉约的女子,手中撑着一把淡青色的油纸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清影如梦。
随着画面变幻,呈现出祖国千百年来不屈不挠、坚强伟岸的英雄身影。边塞无数战士为保家卫国,前赴后继。古有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风卷起漫漫黄沙,号角四起,遍地悲声。重重叠叠的山峰上,长烟直上,落日斜照这紧闭的孤城。染血的旌旗在风中飘扬,耳畔是战马凌厉的嘶鸣……如今,不见了金戈铁马,告别了刀光剑影,但战争的创伤仍旧清晰可见,痛人她的骨髓。
她是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页页离合悲欢,生离死别。
时光倒转,思绪纷飞,旧时段段缠绵悱侧、荡气回肠的传奇令人长叹不已。温文尔雅的梁山伯和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秉烛夜读,十八相送,双蝶飞舞;文质彬彬的许仙与只为报恩的白素贞,共结连理,不惮天谴,片刻幸福,足以让白娘子在塔中回味千年;(作文大全 )刚正不阿的.牛郎和美丽勤劳的织女,男耕女织,隔河相望,七夕团聚,亦谱写了一段妇孺皆知的佳话……一切的一切,书写了感天动地的传说,千古回荡,也造就了不一样的中国,不一样的历史。
她是首永远赏不尽的歌,段段儒雅淡泊,波澜不惊。
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有深沉粗犷,激越高昂的马头琴;红高梁,信天游,大风起兮尘飞扬的黄土高原有热烈豪放、壮阔磅礴的安塞腰鼓;青石板,乌篷船,杏花春雨柳无边的江南有清脆明亮、空灵纯净的琵琶。
高山流水里,俞伯牙的焦尾琴在一诉衷肠;浔阳江边,白乐天的琵琶正轻吟浅唱;《二泉映月》中,谁又听见阿炳二胡的一声长泣?
冯天瑜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削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③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 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 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月21日)
6.关于“中华文化元素”,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中华文化元素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C.中华文化元素既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又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它是经典的,又是时代的。
D.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敬畏感,提升综合国力。
7.文中说,“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下列与此相关的内容表述正确一项是
A.汉字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与从象形走向拼音的多数文字有别。
B.在古代,中国是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这些国家新产生的的汉字词中国也多有引入。
C.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因此能够造就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D.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是因为汉字文化圈在发展和传承中受到了拉丁文字的重大影响。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②两段首先解释了中华文化元素的内涵,然后举例证明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B.第③段紧承上文,以“汉字及汉字文化”这一典型案例为依托进一步展开论证,彰显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C.第④段中用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获得成功的事例,证明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仍然可以精彩展现。
D.第⑤段在论述中华文化元素特点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论证了 “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6.D(“无论哪个层级的微电影,都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制作和传播”与文意不符。)
7.A(“凭借‘奇幻化’‘平庸化’审美构造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与原文不符。)
8.D(“传统电影只关注审美真实”文中没有依据。)
文化创意产业 (Culrural and Creati Ve lndustry) 是将文化内容作为资源, 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加工, 转换成满足人们对精神情感、兴趣爱好所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获得商业利润的行业集群。它广泛包括文化艺术, 如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设计, 如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等;媒体, 如电视、广播、网络与移动通讯;娱乐, 如电影、动画、网络游戏等;出版, 如书籍出版、音乐、数字读物等。文化创意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 是跨越多个行业、渗透诸多领域的产业。
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趋势, 就是文化、教育、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 并逐步延伸和发展。而文化在当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 纵观发达地区具有生命力和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区域经济, 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注重文化和文化审美的投入, 重视提高文化为核心的教育、科技、审美在投入产出中的比率。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为:
1.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
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 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 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
2.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 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创意产业在全世界每天创造出220亿美元的价值, 并以5%的速度递增。创意产业以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 成为一个国家及城市在未来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3.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 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 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正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质, 它对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首先,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方式。文化创意产业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产业形式。知识、文化、科技高度密集, 融合、创新、传播提升产业价值, 可逐步替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物质生产要素, 具有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其次,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科技与文化相交融, 能够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有利于充分发挥北京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厚的科教资源、密集的人力资本优势, 把高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通过推广和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率, 降低制作成本, 用现代科技手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增强首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再次, 大力发展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以产业为落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 有利于发挥首都文化、科技、智力资源密集优势, 充分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 推动文化、科技、制造、服务融为一体,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进一步优化首都“三二一”产业格局, 壮大并提升首都经济。最后,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增强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智力、技术、人才等资源日益密集, 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则逐渐稀缺, 这就要求推动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适应这一资源变化的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充分发挥软实力优势、摆脱硬资源约束的有效载体, 借助奥运机遇做大广告会展, 做强文化旅游, 做活文艺演出, 彰显城市发展活力和文化魅力, 壮大产业规模, 从而成为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北京文化的贡献力
“十五”以来,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逐步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成为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 新闻出版, 设计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等四大优势行业支撑的产业新格局;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新媒体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发展迅猛, 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规划为引导, 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 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步加深, 产品出口规模日益扩大, 尤其是软件、图书、影视等行业的产品出口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为3827亿元, 同比增长19%, 高出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设定的年均增长15%的目标;此外, 利润增长28.7%, 增速大大超过总收入, 显示出文化创意产业“高利润率”的特点。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与蕴含其中的北京文化元素密不可分:
1.北京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
北京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它作为城市的经历可以追朔到3000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燕国就在北京地区建立都城, 名称叫“蓟”。秦、汉和三国时期北京地区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西汉末年王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大燕国。南宋时期的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 金正式建都于北京。从此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 共有34位皇帝在此发号施令统治全国。悠久的历史给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宏伟的万里长城和规模巨大的紫禁城是闻名世界的旅游景点;颐和园、北海、香山、天坛等皇家园林的优美景致和瑰丽建筑使游人流连忘返。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的北京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因此, 要善于发掘北京历史文化, 使其成为发展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资源。中外艺术家已经开始借助独特的北京古老城区魅力提升艺术形象, 比如在东城地坛公园恢弘的明朝古殿里包容着抽象艺术画廊;在气势雄伟的钟鼓楼城墙下聚集着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品;在历史久远的皇家粮仓里人们畅谈着现代艺术话题;陶然在四合院里的艺术家、收藏家“大隐隐于市”;元大都时代建成的胡同深处也出现了一个个时尚“创意工厂”。从发达国家经验看, 改造老工业区和旧城区既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切入点, 也是城市发展中一个紧迫的命题。资料显示, 英国的泰晤士河南岸、纽约的苏荷等旧城区经过改造以后都变成了城市的亮点。随着后奥运时期的到来, 北京着力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激活历史文化资源, 使文化创意园区与城市旧区建设有机结合, 使古老都市中心区的传统文化得到完美的价值体现和长久流传。
2.北京现代文明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当然, 历史文化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变成经济与文化实力, 只有通过包括科技的转换、经济的转换、产业的转换等转换过程, 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才能够发挥出资本效力。新中国成立以后,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各项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有了长足进展。特别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里, 北京的面貌一直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九五”时期, 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首都经济”的概念。循着北京经济发展要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思路, 对经济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制造业、高度加工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 经济增长方式的加速转变, 使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形成我国最大的国际、国内航空枢纽顺义临空经济区、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等产业聚集区域, 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各种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 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北京古老的历史积淀和现代风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充满历史印记和文明符号, 地理和人文环境条件符合发展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要求。
北京文化名城和首都的优势吸引了大批文化人才, 管理人才, 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北京是国内设计人才储备最充足的地方。各类专业人才聚集北京, 不断开展各类创意、创新活动, 不断推出新作品、新观念, 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批高科技企业云集北京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成为促进创意灵感物化、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 北京又是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 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频繁。近年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音乐节、艺术节、设计展览等大型国际文化活动, 为北京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新创意、新思潮和新理念。具有国际化特色的现代文化与北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深厚独特、宽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充分发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初步确立, 但是受体制、人才、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诸如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文化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整合能力较弱,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增强;创意人才不足,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由于地方文化对创意产业有很强的贡献力, 因此, 充分发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弘扬北京特色文化, 创造品牌比较优势。
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品牌价值对于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地位也日益凸现。好莱坞、迪斯尼等国际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和区域正是通过多年培育起来的品牌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北京应该充分挖掘、整合、转移和利用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创造性、开拓性的创意把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资本, 扶持具有浓郁北京特色和中国特色的首都文化创意品牌。充分利用现代点击数、设计、创意和工艺, 开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审美形势的文化创意品牌, 形成打造知名品牌乃至世界级品牌的战略思维,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同时, 北京文化创意企业要加强多元化经营模式下的品牌管理, 加强品牌整合, 建立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 以及不同产品品牌之间的适当联系, 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品牌整合的优势, 实现多元化经营下品牌对市场的最优影响。
2.培育特色产业链条, 释放文化因素在创意资源中的整体经济效应。
文化的作用力辐射范围广泛, 渗透在各个产业链条中。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 要发挥产业的关联效应, 积极拓展产业链条, 加强创意产品的研发商、运营商、发行商、销售商及周边服务商之间的紧密联系, 形成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环环相扣, 创意、制作、专业销售代理、版权转让、开发衍生产品以及产品销售一条龙的循环系统,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应该努力推动龙头企业发展, 鼓励本地企业之间、本地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 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 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与北京文化密不可分:北京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源泉;北京现代文明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要弘扬北京特色文化, 释放文化创意资源的整体经济效应。
关键词:北京文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弘, 梁昊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今天与明天.北京观察, 2008 (2)
[2].孔建华,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 (2)
[3].国家发改委网站.北京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07.12.28
[4].尹晴碧.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策略.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8)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元素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我国也不例外。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往往面临着东道国民族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差异,导致双方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如经营目标、管理方式、处事作风等方面往往持有不同的认识和态度,在企业决策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冲突。文化冲突给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提高了管理成本,因此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及区域化之间,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找到合适的文化平衡点,找到适合公司发展的跨文化管理方式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正在不断发展,企业经营国际化日益成为一种趋势。通过跨国经营,企业可以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充分利用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跨国企业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中,必然遇到文化冲突,能否通过有效的跨文化管理,处理文化冲突,提高跨国企业的运营效率,成为跨国企业全球化经营成败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外市场的日益发展和不断成熟,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等各种形式的横向联合经营行为日趋增多,但其失败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往往忽视了文化层面的问题,忽视了管理、人员、文化等非实物资产的整合,忽视了对两个不同质的企业文化相互交汇和碰撞所导致的文化冲突的协调,因而难以取得预期目标。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将会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促进,中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将在更高的层次和维度上全面展开,如何通过跨文化管理达到跨文化的参与及融合,己经成为中国企业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化差异具有两面性,既能够导致文化冲突,使得经营绩效下降,若处理得好,则能充分发挥多元文化的潜能,制定出更具前瞻性的全球化战略,使跨国企业在全球化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跨文化管理是避免文化冲突、发挥文化差异优势、形成文化协同效应的重要手段。解决文化冲突是跨文化管理的中心任务,通过跨文化管理解决文化冲突的具体策略如下:
第一、识别文化差异,发展跨文化理解和尊重意识
文化包括基本的价值观(文化的核心)和行为规范(文化在人的行为方式上的外在表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的差异,比较容易识别,也很容易改变。而深层的价值观差异,很难识别,需要有意识地总结和体会。跨文化培训是比较快捷的识别文化差异的途径,通过培训提高大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员工能够在识别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意识,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建立工作和生活关系,促使不同文化的更快适应。比如日本富士通公司为了开拓国际市场,早在1975年就在美国檀香山设立培训中心,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Henkel公司也在上海建立了经营培训中心。在识别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发展对不同文化模式的理解和尊重意识,是实现跨文化管理的基础。
第二、通过全球地方化策略,加速文化适应
全球地方化是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指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时,依据“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运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文化进行管理。实行全球地方化的策略,需要雇用相当一部分当地的职员,利用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的优势,迅速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这种策略,一方面能够降低海外派遣人员和跨国经营的高昂费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当地社会对外来资本的危机情绪,能减少与当地社会文化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第三、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实现文化融合
企业文化是一种比较持久的理念,是企业依据发展环境和公司战略建立起的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其核心是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在工作环境中,以一个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相互协作和沟通,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有了共同价值观这一沟通平台,可以减弱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跨国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创造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员工文化、管理者文化和企业的制度文化这三个层次的文化实现有机融合,建立合金式的企业文化。这种合金式的企业文化,承认差异的存在,互相尊重,主动协作,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全崭新的组织文化。
第四、从不同维度识别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人们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要管理好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就必须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不同价值观和不同行为模式,也就是对企业中存在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文化特质,以便在管理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文化冲突和矛盾,推进文化融合。文化维度分析有利于从各个侧面把握文化的特点,从而找出解决文化冲突和矛盾的有效方法。
第五、把文化差异视为优势
把文化差异当作一种优势而非劣势,其优势在于:提高跨国企业在东道国地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减少跨国企业外派员工等方面的成本。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充分利用东道国优质的人力资源,以更广阔的视角制定生产动作战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决策质量。使得总体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之和优于各部分的简单作用相加,企业可以从文化差异中获益,增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六、建立跨国企业文化沟通机制
跨国企业文化沟通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跨国企业文化沟通的实质,是对彼此尊重和理解。尊重的含义是指对相互间文化差异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建立多层次、制度化、正式及非正式沟通形式,是确保信息畅通、保障有效沟通的基础,也是确保跨国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时也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产生理解和信任,形成文化整合。
第七、加强跨国企业文化培训
跨国企业文化培训是解决跨国企业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当前很多企业偏重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国企业文化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认识和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和母公司文化的;学习对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及经营理念;开展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训练;进行语言沟通、风俗习惯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等。通过全面系统地讲授对方文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等,提高员工对对方文化的认识和文化敏感性,引导员工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减少文化冲突以及提高文化冲突的解决能力。同时,跨国企业文化培训还包括培养和发展员工的观察能力和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使员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
第八、谋划跨国企业文化的融合
文化冲突的一般解决方法有三种:一是凌驾,即组织内的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而成为统治文化,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企业内部文化的一致,避免纷争,但从长远看来,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成员长期积压的反感,可能会导致最终更加严重的冲突。二是折衷,即不同文化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由于这种回避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冲突,实际上仍然潜藏着危机。三是融合,即不同的文化在承认、重视彼此差异的基础上,融合而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这是一个较为复杂、困难和漫长的过程,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这又是必需的,通过这种文化的融合,将形成跨国企业文化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并逐步形成跨国公司的管理文化,最终建立起以公司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总之,跨文化管理是企业经营全球化、高效化和多元化的基础,也是避免文化冲突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必须利用跨文化管理,才能有效规避跨文化差异带来的经营风险方面,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和全球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