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

2024-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共贵州省委(共8篇)

中共贵州省委 篇1

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人口和计划

生育“一票否决”制的规定

黔党发[2007]14号

第一条 为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和《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是对因工作不力导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任务未完成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有关资格予以否决的制度。

第三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的适用范围: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党委、政府及其第一把手、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负责人。

第四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的适用内

容:被“一票否决”的单位,取消综合性荣誉称号、评先评奖资格,其党政第一把手、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负责人不得被授予个人荣誉称号、评先评奖、晋职、晋级和提拔。连续两年被“一票否决”的单位,对其党政第一把手、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负责人予以免职、责令辞职或降职,直至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一)未完成上级下达的人口计划或者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低于责任目标值3个百分点以上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

(二)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因违法行政发生重大恶性案件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

(三)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严重弄虚作假行为或者严重干扰考核评估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四)因措施不力、连续两年工作严重滞后、又没有切实改变被动局面的县(市、区、特区)。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尚未达到“一票否决”的,予以“通报批评”:

(一)不符合政策出生人口统计满报率高于5%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

(二)本级财政投入未达到责任目标,或在财政投入上弄虚作假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

(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连续两年未达到责任目标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四)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未达到责任目标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

被“通报批评”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对其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及其第一把手、分管入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尚未达到“一票否决”的,予以“诫勉谈话”:

在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考核中,党政线或者人口计生线综合责任目标被认定为严重滞后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

被“诫勉谈话”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分别由省委、省政府、市(州、她)党委、政府(行署)对其第一把手进行“诫勉谈话”,责令其限期改进工作。

第八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按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执行期限为一年,自作出否决决定之日算起。作出“一票否决”决定时,被“一票否决”的党政第一把手、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负责人已离开原工作岗位的,要视其情况予以跟踪否决。

第九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和主要指标以当年各级政府与上一级政府签订的人口和计划生

育目标责任书为主要依据。

第十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考核由省入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经审核认定后的考核结果,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依据。

第十一条 对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党委、政府实施“一票否决”,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意见,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审核,报省委、省政府审定。

第十二条 市(州、地)、县(市、区、特区)党政领导班子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情况要作为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组织部门要把党政第一把手、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负责人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的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考察内容。

第十三条 对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各级党委、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对党政第一把手、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负责人中成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要注意培养和使用。

第十四条 组织部门在考察各级党委、政府第一把手、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负责人时,已被“一票否决"的不能选拔任用;列为后备干部的取消其后备干部资格。

每对各级党委、政府进行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结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在组织、人

事、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职责的审核结果,应当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被“一票否决”应当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本规定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给予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

第十六条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各地贯彻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督促检查结果报省委、省政府审定,予以通报。

第十七条 组织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对其提供的材料和数据负责。凡弄虚作假以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第十八条 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按干部管理权限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省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中共贵州省委 篇2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9]1号) 精神, 结合贵州实际, 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形势, 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充分认识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政策措施。中发[2009]1号文件, 是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6个1号文件, 对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 充分认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的重要论断。充分认识“扩大国内需求, 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难点在农民”的科学判断。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千方百计保持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正确把握我省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2008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 战胜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效:粮食再获丰收,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继续深入, 社会救助成效显著,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 为保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机制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还依然存在。今年我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较为艰难。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民工大量回流,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因素更加突出;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执行国家新的扶贫标准, 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继续拉大, 农民增收的愿望和要求更加迫切。我们必须更加解放思想, 增强危机意识, 采取果断措施, 培育积极因素, 变压力为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努力保持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3.明确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 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 增加投入, 夯实基础, 调整结构, 重视民生, 强化扶贫, 深化改革,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 实际增长6%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二、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1.认真落实对“三农”的各项补贴政策。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奶牛良种补贴政策。从我省实际出发,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将脱毒马铃薯、茶叶、特色畜产品纳入良种补贴范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增加补贴种类, 将更多适合贵州山地特点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开展农机具补贴县级采购试点, 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 依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 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农业生产的要求, 完善补贴管理办法。

2.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按照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 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009年省级安排财政支农预算27.7亿元, 比上年增长40.75%。市县两级财政支农预算增幅要达到20%以上。拓宽投资渠道, 优化投资结构,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落实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 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的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土改造,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 逐步减少市 (州、地) 资金配套, 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开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投入试点工作, 扎实抓好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 逐步建立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涉农支农资金监管。积极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工作, 建立和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支农资金分配使用制度。

3.增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能力。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 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主要服务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实现每个乡镇均有网点。积极协调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 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支持“三农”。发挥好其他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积极争取、支持创办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 切实解决银行机构网点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 进一步改善惠农资金支付服务, 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不断扩大农村信贷总量。落实好农村动产、不动产的贷款抵押、质押政策。发挥好贵州乡镇企业担保中心的作用, 继续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探索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信用担保试点, 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信用担保机构, 为“三农”发展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进一步扩大农畜产品的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意见, 制定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政策措施。

三、抢抓扩大内需机遇,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以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和“滋黔”一期8个中型水库工程, 实施18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加快8个在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争取开工建设盘江灌区。完成13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100个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和烟水配套地下水开发利用项目。开展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长距离管道送水的高效集约用水项目建设试点。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做好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加强水资源费和水能资源有偿出让金征收工作, 拓宽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实施好国家水利部在铜仁、毕节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 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 继续实施洼地排涝工程, 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面积40万亩, 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面积40万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 提高耕地质量。

2.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开工建设通乡油路3194公里, 使“十一五”规划的1万公里通乡油路提前1年全部开工建设, 新增90个乡 (镇) 通油路或水泥路。建设通村公路1.3万公里, 新增1000个行政村通公路。到2010年, 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公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农村通组公路建设。继续建设农村乡 (镇) 客运站, 改造农村公路渡口、码头以及渡改桥, 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完善扶持农村客运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农村客运, 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公路养护制度, 逐步实现有路必养。

3.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治理石漠化面积7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加快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防二期等林业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长治、珠治和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 完成营造林300万亩以上, 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区和重要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 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发展林业产业, 推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节能减排工作, 鼓励发展循环农业, 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 支持养殖场和人口密集村寨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新增使用沼气农户26万户以上, 建成200口大中型和联户沼气池, 新增2800个农村沼气服务站 (点) 。加快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步伐, 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 新增农村小水电装机34万千瓦。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 年度完成县级电网建设改造投资40.27亿元, 新装农村“一户一表”8万户, 农村户表率提高到87%以上, 解决2.9万户无电户通电问题, 电网可覆盖范围内实现“户户通电”。妥善解决农村燃煤问题,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的研究开发利用。

4.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寨整治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加快改善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完成3.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任务, 其中, 最具现实危险和威胁的地质灾害危及户搬迁1万户, 其他重度危房改造2.2万户。做好村寨整治规划, 引导和帮助农民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绿化美化村寨环境, 维修改造住房圈舍, 整治村寨环境卫生, 形成一批布局基本合理、设施基本配套、功能基本齐全、环境较为整洁、村貌总体美化、社会治安良好、民族特色浓郁、展现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新村寨。继续推进103个省级“百村试点”村建设,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促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围绕农业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科技研究, 提高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防汛抗旱、农作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病、森林火情和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农村雷电防护、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工作。注重防洪排涝抗旱、动物防疫、森林防火、农村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房、医院、学校和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的抗灾保障能力。健全处置预案, 完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群众避灾自救能力。加大地质灾害多发地带的综合治理力度, 依法督促企业足额缴存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 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四、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保障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 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管和绩效考核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确保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0万亩, 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扩大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实施规模, 实施水稻、玉米粮食增产工程1000万亩, 扩大优质高产水稻、专用玉米、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普及推广良种良法, 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好《贵州省中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提高最低收购价格, 落实好粮食主产地利益补偿制度。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 鼓励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加强粮食购销工作指导, 建立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粮农利益相适应的粮食购销体制。加强地方粮油储备管理, 完成70万吨粮食和5.5万吨食用油储备指导性计划。

2.突出抓好油料生产。以国家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契机, 加强黔中、黔东北“双低”油菜基地建设。根据国家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我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支持黔东南、铜仁、黔西南的部分油茶生产重点县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 建设2至3个具有区域供种地位的木本油料良种繁育基地, 加快培育推广高产优良品种。落实国家扶持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3.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 选准特色优势产业予以支持,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烤烟生产, 提高烟叶质量。落实好鼓励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 稳定发展生猪养殖。加大力度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推进行动方案, 做强做大草地生态畜牧业, 确保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大对蔬菜、马铃薯、茶叶、中药材、干鲜果、花卉苗木等产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 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000万亩, 新增茶园50万亩, 中药材种植20万亩, 干鲜果8.5万亩, 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低产改造工作, 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规模, 增强竞争优势。鼓励各地重点扶持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 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努力使各地形成不同的特色优势产业板块, 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专业县。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每个特色优势产业都有一批支柱型龙头企业带动的要求,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贮运保鲜业。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对农户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要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使其快速发展壮大。着力发展乡镇企业,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技术改造, 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支持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精深加工程度,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参与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名牌战略, 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黔”系品牌, 把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 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行产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创新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 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认真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加强动态监测, 及时准确掌握回流农民工基本情况, 加强组织、引导与服务。努力巩固现有输出渠道, 开辟新的劳务市场, 稳定农民外出务工规模。引导回流农民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要优先、就近使用当地农民工。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第二产业和以旅游业为重点第三产业, 增加就业岗位, 不断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落实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 创造条件支持农民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服务业。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等培训项目, 推进各种培训资源的整合, 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 着力提高农民工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提高农民工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做好农民工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 让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围绕确保粮食、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品种选育、丰产栽培、高效养殖、优质无公害生产、标准化建设、病虫害和疫病防治、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 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办好农业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园。

2.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按照3年内在全省普遍健全乡 (镇) 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开展村级服务站建设试点。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择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将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大胆放活经营性职能, 鼓励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创办、领办农业企业, 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经营, 带动农户发展。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三百工程”, 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强岗位培训, 提高农技服务人员素质, 增强服务效能。创新管理体制, 改革考评、分配制度, 将服务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增强服务活力。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 建立和完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 重点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维修网络,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实施农村通邮工程, 争取用3-5年时间在所有行政村建成新型村邮站。

3.提升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 健全全程监管体系, 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实现主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快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解决检测手段滞后的问题。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 提高检测机构的合法性和检测工作的准确性。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 逐步清理并降低强制性检验检疫费用。建立农资生产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质量保障赔偿制度、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健全饲料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村食品经营示范店建设, 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质量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4.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好《贵州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规划》、《贵州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 加强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专项建设, 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物流和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城市集散地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着力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整合贵州农经网、贵州农业信息网、贵州新农村网、现代远程教育网、文化信息共享等涉农信息化工程资源, 实现网络资源、通道、终端的结合,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工程建设, 实施“家电下乡”, 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搭建起工业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 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大农产品出口扶持和营销力度, 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奖励范围, 增加奖励贴息和补助金额。落实好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加强市场监管, 健全农资淡储制度, 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 推行农资信用销售。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建立农资打假联动机制, 加大农资打假工作力度, 严惩坑农害农行为。

六、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繁荣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 (镇) 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民文化家园”、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完成20个乡 (镇) 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 新建农家书屋3000个。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0个。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注重丰富偏远地区群众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2.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 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倾斜。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机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 稳定师资队伍。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3.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实行住院统筹结合门诊统筹模式的县达到50%以上, 坚持保大病与防小病、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 完善补偿方案, 降低补偿门槛, 简化补偿程序, 严格控制新农合基金结余, 当年结余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 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总额的2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新建和改造34所县级医院、16所县中医院、14所县级妇幼卫生保健院和378所乡 (镇) 卫生院、4000所村卫生室。启动建设74所中心镇卫生院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管, 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 提高县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 救治能力。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2009年补助标准提高到400元。加强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 不断提高住院分娩率,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大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 完成50万户地氟病病区家庭改良炉灶任务。

4.全面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回升压力, 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 着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 不断完善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体系,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农民工返乡带来的新情况, 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适当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新建、改扩建150个中心乡 (镇) 计生服务站。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之基,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实现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全覆盖, 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确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 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提高集中供养率。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完善和落实面向低保家庭及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困难返乡农民工等农村贫困家庭的救助措施, 增强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加快建立对农村自愿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家庭奖励保障制度, 积极开展农村计生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1.调整和完善扶贫工作思路。按照新的扶贫标准, 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 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 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重点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逐步缩小群众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按照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推动扶贫开发从注重产业开发向注重产业和智力开发并重转变, 从注重资金扶持向注重资金和科技扶持并重转变, 从注重政府推动向注重政府和市场推动并重转变。推进专项扶贫计划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 搭建合作平台, 形成“大扶贫”格局。

2.提高扶贫开发效果。以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 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大力开展整村推进, 优先完成革命老区贫困县和人口较少民族 (毛南族) 所在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万人, 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10万人。继续加大扶持33个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和50个产业化扶贫乡 (镇) 抓好示范项目, 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力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力争2010年前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村中的35个贫困村达到小康村水平。

3.完善扶贫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 积极整合扶贫资源和支农资金配套投入。探索和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机制, 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深化信贷扶贫体制改革, 为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 解决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创新科技扶贫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健全党政机关帮扶机制, 继续开展定点挂钩扶贫、驻点扶贫, 确保帮扶到村、到户, 探索建立“一户一策”帮扶制度。改进对口帮扶机制, 强化帮扶资金管理, 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和定点帮扶我省的中直单位的联系, 积极开展经贸协作、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完善社会动员机制, 做好社会扶贫工作。

八、深化农村改革, 增添发展活力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确保农民拥有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 完善征地程序, 实行农民利益优先的征地补偿原则, 依法、合理制定征地综合补偿标准, 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住房问题, 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做到先补后征、先保后征, 使被征地农民收入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 对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的非公益性项目, 鼓励农民依法通过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有序开展试点工作, 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 以公开规范、严格依法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按照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要求, 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 (镇) 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目标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县乡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例, 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 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 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总结经济强县建设经验, 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 (市、区) 的体制, 创造条件开展好扩权强县试点, 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继续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 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以减轻基层负担为目标, 稳妥化解乡村债务, 完成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深化毕节、湄潭试验区改革试验, 按照“省委领导、县为主体、部门配合、探索创新”的要求, 推进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

3.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勘界发证, 加强林权纠纷调处, 全面完成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主体改革, 进一步明晰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林地经营权、落实林木处置权、保障业主收益权, 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 推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拓展和延伸。加快推进配套改革, 抓紧建立审批程序简便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地林木流转制度, 完善地方公益林补偿制度, 探索建立森林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林业经营服务体系、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和流转体系, 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1.提高领导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认真开展“更加解放思想, 推动跨越发展”大讨论, 切实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推进工作的手段, 理清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市场意识, 适应市场、走向市场。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把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 严格督促检查。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 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 深化和拓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建立健全村党支部书记培养选拔、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管理监督机制, 积极推进乡 (镇) 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拓宽农村干部来源, 下决心解决支部有能人, 能人进支部, 党员是能人, 能人是党员的问题。以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标准确定村干部基本报酬, 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业绩考核奖励制度, 逐步解决好村干部养老保障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任乡 (镇) 领导干部、考录乡 (镇) 公务员、招聘乡 (镇)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力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推广“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村监事会”三会制, 坚持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深入开展“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活动, 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深化“三创三强”活动, 探索扩大“三级联创”范围, 大力推进100个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省级示范点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保障机制, 逐步改善村级组织办公和活动条件。重视和加强流动人员党的工作。全面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认真抓好县 (市、区、特区) 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工作。

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保持农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村权益机制, 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做好农村信访工作, 加强人民调解, 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基层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 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深入开展“平安贵州”创建活动, 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工作, 推进农村警务建设, 实行群防群治, 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 提高危机处置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严格依法行政,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贵州沿革与贵州文化 篇3

“黔为边徼,三代前未入版图。逮汉设郡县,初有人治,而书缺有,间传者寥寥。五胡之乱,复沦蛮族。唐宋仅有空名,羁縻而已。元虽设宣慰司,尚无流官。明清两代,辟为省治,移风易俗,官斯土者,循良继轨,粲然可观。”这段话把上下几千年的贵州历史沿革勾勒出来了。

关于历史上的贵州,有几点是值得重视的。

第一,土流并治,分和无定。明之前,贵州从不是一个统一的政区,不曾有一个统辖贵州高原全境的行政机构。就以“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而言,那个最大的夜郎国,也不是贵州高原独一无二的政权。《史记》说的“君长以什数”,其中有些“君长”(部族政权)就与夜郎并立于贵州高原。秦汉在贵州地区设郡县,也是归属不一。秦代贵州北部,西北部属巴郡、蜀郡、东部属黔中郡,南部属象郡,全境分属四个郡。汉代贵州地区大部分蜀牂牁郡,其余分属武陵郡、犍为郡和巴郡,亦互不统属。从西晋到南北朝,中原动荡不定,贵州地区大姓势力割据称雄,更不统一。唐宋中央王朝在贵州设经制州(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和羁縻州(由少数民族首领间接治理)这两种政治体制。这些经制州和羁縻州,也分属于好几个行政区划,唐时称为道,宋时称为路。今贵州地区宋代就分别隶属于夔州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潼川路。元代贵州地区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个行省。到了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才成为全国十三个行省之一的统一政区。在元明之前,贵州除分属不同州郡外,境内还有一些空白地区的部族政权未纳入郡县管辖,带有化外的性质。

第二,明之前的贵州,地方政权的兴亡更迭不是与各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改朝换代同步发生。夜郎国就跨越战国、秦、汉三个历史时期,延续了二百多年。不管中原王朝怎么改朝换代,夜郎国都是我自依然如故,真有点“帝力予我何有哉”的味道。黔北播州杨氏政权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到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延续了七百余年,更是跨越了好几个朝代。水西少数民族政权从三国时期蜀汉封济火为罗殿国王算起,到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废水西土司建制,经历一千四百多年。所以,有人认为研究贵州历史不好套用中国朝代分期来给贵州历史分期。你说,夜郎是秦还是汉?播州是唐、是宋,还是元明?应该说,都是,也都不是。它是跨朝代的独立藩国。山高皇帝远,中央王朝的改朝换代对贵州地方政权虽有影响,但与那些中央朝廷直接管理的中心地区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所以,有人称贵州土司首领戴的是“铁纱帽”,不像中原地方官员乌纱帽易于摘落,这个说法很形象而恰切。

第三,历史上的贵州疆域范围不等同于现在的贵州省。历史上的贵州境内的地方政权往往跨越今天的省界,包括今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的不少边境地区。应该说古代就没有今天意义上的贵州这个概念,只有生息在今贵州高原境内的夜郎人、牂牁人、播州人、湖广人、云南人、巴人、蜀人等等。

上文主要就贵州历史地缘沿革情况做些简介、明了贵州历史的沿与革,才好研讨贵州历史上文化积淀、人才产生的历史因缘和多元化的贵州文化。

应该说,秦皇汉武把目光开始射到西南夷以来,贵州文化的发展都与贵州政制的变迁相联系。贵州发掘的大量汉墓及其文物,就证明汉移民对贵州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到了“明清两代,辟为省治”,情况就更加清楚。距今六百年前,明朝大军入黔入滇,这支号称30万的大军,是长江流域汉民族最大规模进入西南边徼的第一批人马。后来这批人马一部分留守贵州,天长日久,他们所具有的先进的汉民族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和贵州的少数民族或通过战争,或通过商贸,或通过虽不普遍却也存在的婚姻,建立了密切关系。从此各省来经商的多了,会馆遍及城乡,单是贵阳就有十数个。贵州文化逐渐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也就是常说的各种文化的对撞与融合,这对贵州的开发与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由于建省,由中央王朝派来贵州的一大群文官、武将中,不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这里略举几个:江西人郭子章、山东人田雯、湖南人贺长龄等抚黔大员,从学术上来说,他们当时在国内都有一定名声。郭子章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以右都御史巡抚贵州,参与平播有功,著有《黔记》60卷,贵州人曾为他建生祠七所。田雯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以江苏巡抚改任贵州巡抚,他在贵州讲学兴教,将所藏近万卷图书留于书院,还著有《黔书》二卷。贺长龄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由福建布政使调任贵州巡抚,史称长龄“抚黔九载,咨访民瘼,勤求吏治,吏民服习其教,风化为之一变”。贵州的提学使如明代的席书,清代的洪亮吉、严修等,培育贵州学子,功亦不可没。洪亮吉一次考试举人得29俊士,他长以诗贺之,中有“谁云鬼方恶,直欲胜宣歙”之句。他留下一部游历贵州各地写下的诗篇合集,严修留下的《蟑香馆使黔日记》,都是贵州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也是贵州文化现象与教育设施的翔实史料。还有如段玉裁、吴兰雪、张澎等名家在贵州任地方官,流风余韵,影响至为深远。至于人所共知的明代王阳明谪迁修文,在贵阳讲学;东林党首领之一邹元标,遭贬黔南等等,他们对贵州文化的影响更不待言。

上述情况,说明政治变迁带来了外来先进文化;也说明贵州在六百年间兵荒马乱的年代,仍然是智慧在开发、文化在发展、人才在涌现,远非建省前可比。

中共贵州省委 篇4

【发布日期】2005-12-15 【生效日期】2005-12-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

施意见

(2005年12月15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省情、了解基层、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发扬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积极主动到艰苦地区就业,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党和政府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典型,唱响到基层、到我省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三、进一步完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对到县(市、区、特区)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移到工作所在地。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将户口迁往原籍,流动到市、州、地政府(行署)所在地工作并落实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应准予落户;需要人事代理服务的,由县以上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代理服务。从2005年起,对到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村工作满5年,到非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村工作满7年的高校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财政代为偿还,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制定。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村就业的,不实行试用(见习)期,自起薪之日起高定2档工资;在非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村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试用(见习)期为半年,并自起薪之日起执行转正定级工资,试用(见习)期满后高定1档工资。工作满5年并经考核合格的,其高定的工资转为固定工资。

四、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职业技术资格培训,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劳动事务代理等服务,并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劳动保障维权工作。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力培训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再就业资金开支。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由市(州、地)或县(市、区、特区)政府指定的机构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对于高校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或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各级政府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经纪人等中介服务工作,鼓励他们到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就业或创业。

五、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

对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非本地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取消落户限制。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要与国有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对他们当中从事科技工作的,在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奖或荣誉称号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认真贯彻《人才市场管理规定》和《贵州省人才市场条例》,为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提供良好的中介服务。对于从事短期职业的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要与其签订平等的劳动合同,劳动报酬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坚决查处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切实维护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时间可合并计算为工龄。

六、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各级政府要负责制定规划和综合协调,落实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或联系安排见习岗位。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1000名左右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见习培训,见习期一般不超过1年,见习期间的基本生活补助由见习单位与同级财政共同承担,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其中同级财政提供100元。高校毕业生在事业单位的见习基地由人事部门负责落实,在企业单位的见习基地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落实。见习期满后,可招录到见习单位工作;也可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为其免费提供人事代理和就业指导等服务。要加强对见习生的考核,并将考核情况列入个人档案。

七、逐步实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从2006年起,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要对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采取预留部分职位或适当加分照顾等方式,使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对在乡(镇)、村工作2年以上的“选调生”和参与“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在乡(镇)、村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推广、中介服务、自主创业和在乡镇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要根据他们在基层服务的年限,实行加分照顾。对2000年以后考录到县以上党政机关而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从2006年起,要采取选派参加党建扶贫工作队驻村工作,到乡、村学校、卫生院(所)帮助工作,到村任职(或挂职)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乡(镇)、村(社区)工作1至2年。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

八、进一步加大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力度

逐年增加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派300名左右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村和社区工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选调生的管理和培养,在他们到基层工作2至3年后,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岗位需求,从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任用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今后,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应优先从选调生中选用。

九、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在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同时,组织实施我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从2006年起,每年招募1000名(含“西部计划”中的贵州计划数)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工作,时间2至3年,工作期间比照国家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所需经费由财政专项安排。服务期满后,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有关部门应协助在系统内推荐就业,原系统内补充工作人员时,应优先接收。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时,其在乡(镇)工作的时间视为专业技术工作年限,工作业绩视为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评审和聘任。对报考本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的,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报考公务员的,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对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为其保留学籍2年。

十、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从2006年起,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每年选拔1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进村和社区工作,力争到2010年全省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大学生。对进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由县(市、区、特区)组织、人事部门公开选聘,合同管理,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也可在村和社区从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农技推广、中介服务工作以及在村(社区)办企业工作,其聘期一般2至3年,人事档案由县级人事部门免费代管,户口根据本人意愿可留在原籍,亦可迁到工作所在地。在村和社区工作期间的报酬,参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生活补贴标准执行,所需经费由省、市(州、地)和县(市、区、特区)按3:3:4的比例分担。要把到村、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作为将来补充乡镇、街道干部的重要来源,今后他们考录或招聘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在村工作的时间可连续计算工龄。对工作2年后报考公务员的,要采取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报考研究生的,应当给予优惠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十一、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艰苦地区基层单位适当安排周转编制

为缓解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艰苦地区基层单位急需人才与编制紧缺的矛盾,在严格控制总编制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从2006年起连续3年,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由省编办商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艰苦地区的乡镇安排部分周转编制,用于接收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十二、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

根据基层的实际和需要,适当采取优惠政策,安排部分招生指标,继续推行面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及企业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要严格招生管理,严格执行定向就业协议,保证招生工作公平公正,保证这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后到协议单位服务。高等职业院校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通过“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合;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努力为基层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实用人才。

十三、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与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努力实现各级就业网的联通和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及时发布供需信息,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积极推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相互贯通和资源共享。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开辟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市场,提高供需对接的针对性,既方便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也帮助用人单位选用合适的高校毕业生。

十四、面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和层次结构,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进一步解决好高校人才培养定位问题。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面向市场培养出更多适应基层需要的人才。要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和预测,保持合理的招生规模。要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开设有关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创业政策,确立面向基层的职业意向,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把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整合校内资源,形成所有部门和教师共同关心和促进学生就业的强大合力。

十五、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把这项工作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帮助到乡镇工作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省和市(州、地)要建立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制度,每三年表彰一次,表彰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承担。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为他们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贡献才智创造条件。

中共贵州省委 篇5

(2011年11月6日)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政协最基本最主要的职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要求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2006]5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的《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报告》(中办发[2011]16号)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快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政治协商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选择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

题展开充分协商,以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2.坚持党委在政治协商中的主导地位。各级党委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全面统筹协调人大、政府支持人民政协依据《政协章程》开展协商活动,善于运用并不断完善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发挥党委在政治协商中的主导作用,把政治协商工作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统一安排部署并认真组织实施。

3.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议事决策规则,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进行协商,广泛听取政协及其参加单位、政协委员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4.坚持把加强团结和发扬民主贯穿于政治协商的全过程。各级党委在政治协商中,要切实贯彻“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重视和支持政协反映社情民意,畅通社会利益表达渠道,鼓励和保障各种意见的充分表达和沟通,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安定和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二、主要内容

5.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内容主要包括:

(1)党委制定的事关全局的重要决议、决定和意见;

(2)人大起草和修订中的重要地方性法规;

(3)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起草和修订中的重要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和规章;

(4)各党派和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参加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政协内部的重要事务,以及有关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其他重要问题;

(5)党委提出的有关重要领导干部人选;

(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重要专项规划、重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7)重大体制改革方案、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8)事关民生和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重大问题、重大建设项目、城市和农村建设重要规划和重点控制性详规;

(9)需要进行协商的其他重大问题。

三、主要形式

6.会议协商。会议协商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主要有: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协商会议;政协党组受党委委托召开的座谈会,秘书长会议,各专门委员会会议,根据需要召开的由政协各组成单位和各界人士代表参加的内部协商会议,政协主席、副主席与政协委员约谈会;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与政协委员座谈会。

7.书面协商。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以书面形式征求政协意见,政协应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各界代表人士协商讨论,并将意见汇总以书面形式反馈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政协也可就各参加单位和各界代表人士关心的重要问题,以建议案、提案和调研报

告、视察报告等形式,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协商意见和建议。

8.恳谈协商。党委、政府领导同志或有关部门负责人可采取约请面谈的形式,约请政协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就某些专业技术性强的重要工作沟通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四、基本程序

9.确定协商议题。党委根据工作重点或政协党组提出的建议,研究并确定政治协商的议题。一般于每年12月前,由党委秘书长或办公厅(室)主任主持召开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秘书长或办公厅(室)主任联席会议,研究提出下政治协商议题方案,报党委研究确定后,书面通知政协党组。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党委可适时提出协商议题。

10.制定协商工作方案。协商议题确定以后,政协党组应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及时提出协商工作方案,报送党委、人大和政府,并书面通知政协各组成单位和政协委员。

11.组织协商活动。政协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协商活动,党委、政府、政协有关部门承担相应具体事务。需要会议协商的议题,有关方面一般应在协商会议召开15日前,将协商相关材料送交政协。根据协商议题,政协要认真制定具体协商方案,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和视察等,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作好协商准备。政协全体会议期间,党政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和闭幕式,分别参加分组讨论和联组讨论,听取大会发言,参加会中提案协商办理活动。政协召开常委会议进行专题协商期间,党政有关领导同志及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到会参与协商,就

协商的议题作出具体说明,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凡列入计划的协商会议,政协办公厅(室)至少应提前10个工作日通知与会人员;临时召集的协商会议,应尽量提前通知与会人员。

12.汇总和报送协商成果。协商成果均以书面形式报送。其中,政协建议案和重要的调研、视察报告,经政协常委会议或主席会议审议后,以政协委员会名义报送党委和政府;各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或有关报告,以政协办公厅(室)的名义报送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议等协商成果,一般在会议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由政协办公厅(室)整理后报送党委、政府。对重要地方性法规的协商意见,也要在会议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由政协办公厅(室)和相关专门委员会整理后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

13.处理和反馈协商意见。对政协报送的意见和建议,党委、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认真研究处理。政治协商后的事项在提交党委、政府决策时,应附上政协报送的协商意见。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对协商后形成的报告、建议,以及政协报送的建议案、重要提案摘报和重要调研、视察报告要亲自阅批,对政协重点提案要亲自督办,明确落实办理部门并及时反馈。重要的协商成果应列入党委常委会议或政府常务会议议题进行研究,作为党委、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党委、政府督查提案办理部门要将党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对协商成果的讨论决定,以及党政领导同志关于协商意见办理的相关批示列入督办事项。各承办单位要及时向督查提案办理部门反馈处理情况,并向政协办公厅(室)进行反馈。

14.实行跟踪问效。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同志督办政协重要意见和建议制度,明确分管领导同志和责任部门,对协商成果实行限时办理和问责制,并纳入目标考核。提案工作是政协的一项全局性工作,对提案反映的重要问题,党委、政府提案办理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并建立直通车制度,以提案工作要情等形式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或分管领导同志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对党政有关部门吸纳政协意见建议的落实情况,政协办公厅(室)和相关专门委员会可通过视察、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进行跟踪问效,及时将情况汇总整理报送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同志阅示,并由政协常委会在次年召开的政协全体会议上向全体委员报告。

五、保障措施

15.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并纳入工作总体部署。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政协党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政治协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党委、政府都要确定一名领导同志联系政协工作,经常关心政协工作开展情况。要把是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能否发挥好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作用作为检验党委、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同志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内容。要严格按照本意见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政治协商,凡规定需要经过人民政协协商而未协商的事项,原则上不得提交党委决策、政府实施。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新闻媒体宣传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活动及其成果。要加强人民政协理论和实践的综合研究工作。

16.进一步发挥政协党组在政治协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要善于通过政协党组加强对政协工作特别是政治协商的领导,充分听取政协党组的意见和建议。各级政协党组要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发挥在政协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做好政治协商的部署、协调、安排和组织工作,引导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党的主张成为广泛共识。

17.进一步为政治协商搭建知情平台。不是同级党委常委的政协主席或党组书记,列席党委常委会议和其他有关重要会议;党委全会、党委常委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及有关重要会议,应根据需要邀请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或有关领导同志列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政府有关部门召开的重要会议,应邀请政协有关同志列席。根据需要,党委中心学习组可吸收政协党组有关成员参加;政协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可与同级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享有同等的政治待遇。

18.进一步为政治协商提供组织保障。健全完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工作机制,支持和创造条件让他们全面履行职能、积极参与讨论协商。进一步研究合理设置界别,突出界别特点,提高界别组织化程度,创新界别活动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完善党委有关部门与政协党组在政协委员产生、管理及履职考核等方面的联系与沟通机制。严把政协委员的素质关,既注重委员的代表性又注重委员的履职能力,既强调委员的光荣更强调委员的责任,真正把有代表性、责任感强、廉洁守法、有议政建言能力的人士推荐到政协组织中。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篇6

英语2007

政治理论2007

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2007——2008 党的建设理论2006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2007——2008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08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200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7——200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007——2008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6——2008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2007——2008 西方哲学2007——2008 中西哲学史2006

政治经济学原理2007

政治经济学2008

政治学2007——2008

贵州省贵州市加强建筑节能管理 篇7

据悉, 2015年7月21日, 贵州省贵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组在市政府举行座谈会, 开展《贵阳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执法检查。

贵州省贵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纪鸣指出, 加强建筑节能工作,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对促进贵阳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贵州省贵州市政府在贯彻落实《条例》中, 强化建筑节能目标考核, 加大工作经费保障力度, 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推广绿色建筑, 健全服务体系, 各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成效。今后,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持续加大对《条例》贯彻执行的力度;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统筹协调, 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推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发展;推进市场化运作, 积极引导和培育绿色建筑相关产业, 促进建筑节能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中共贵州省委 篇8

可关英一踏上磨盘山,就一去不复返。此后,杨文翰红军游击大队更加猛烈地袭击国民党军队的补给线、兵站、仓库,到处打土豪、炸炮楼。

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连连与我党交涉,蒋介石也向中共代表周恩来提出抗议,我东南分局项英、陈毅、黄道也多次派人了解,其结果无功而返。

关英到底去哪里了呢?杨文翰红军游击大队为何向国民党军队频频出击,这对中共中央、中共东南分局仍是个难以猜测的谜……

关英(1906—1938年),上海工人出身,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担任共青团江苏省委组织干事、党中央派驻上海闸北区巡视员。1931年5月,中共决定由曾洪易、关英、聂洪钧3人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传达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即“王明路线”)并参加苏区党委的领导班子。他们在离开上海之际,王明特地交待中央代表曾洪易说:“关英是工人出身的布尔什维克干部,你们到达赣东北苏区后,可以给他肩上多压一些担子,这不但是中央的意见,也是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意见。”

曾洪易一行3人踏进苏区首府——横峰葛源后,曾批评方志敏领导的苏区党组织是“农村宗派党”,执行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富民路线”。接着报请中央同意,将原赣东北特委改为省委。根据王明的旨意,在曾洪易的一手操作下,由万永诚担任省委书记,聂洪钧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关英为省委常委兼团委书记,把原组织部长黄道排挤出省委领导班子。曾洪易自己作为中央代表凌驾于省委之上,成了赣东北苏区的太上皇。但曾是书生出身,不会领兵打战,更贪生怕死。当时苏区战事繁忙,领兵打战全靠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等人,因而曾洪易不得不保留方、邵二人的常委职务。方志敏兼任省苏区主席、邵式平为省苏军委主席,兼任红十军政治部主任,周建屏为红十军军长。

王明将关英等人调往赣东北苏区,其原意是向方(志敏)、邵(式平)、黄(道)分权,为其在党内搞宗派主义服务。可是关英到苏区以后,通过一段时间与方志敏等人的接触,发现王明派曾洪易来到这里,给赣东北苏区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福星。而具有坚定无产阶级信念,敢于斗争、敢于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团结同志的方志敏才是“赣东北人民的领袖”,尤其是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更是共产党人的楷模。于是他开始抛弃原有的观点,自觉地站在方志敏正确路线一边,对王明路线进行了抵制。

1931年9月,赣东北第一次党代表会在葛源召开。会上曾洪易又点名批评方志敏,说他“执行的是退却保守路线,是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是对中央六届四中全会的怠工”。而关英马上在会上予以反驳,他说:“方志敏是灵活地执行党的进攻路线,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实实在在地解决苏区的实际问题。正因为如此,赣东北苏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赣东北苏区的经验应向中央汇报,向各苏区推广,方志敏本人应该得到中央的嘉奖。”

曾洪易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大搞“肃反”扩大化,在吴先民问题上(注:吴先民,横峰青板人,1926年入党,参与组织弋横农民大暴动,曾任特委书记、省苏执委、红十军政治部主任、赤色警卫师政委,“肃反”中被打成“改组派省委书记”,1932年12月被曾洪易杀害;1945年,党中央给予平反昭雪)指责方志敏、邵式平包庇“AB团”、“改派组”分子,对抗中央,要向省委作出深刻检查。

方志敏、邵式平与曾洪易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关英坚决站在方志敏一边,他拍着桌子对曾洪易说:“你这个书呆子,到处煽风点火,打击党内革命同志,你把列宁、斯大林的书读到哪去了,我倒怀疑你才是‘AB团’、‘改组派’。”当时在赣东北苏区敢与曾洪易拍桌子叫板的惟有关英一人。由于关英原则性很强,人缘关系也好,青年团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身上还扛着一块“工人出身”的牌子,尽管曾洪易对他很恼火,但也无可奈何。

1933年初,赣东北苏区与中央苏区打通,并连成一片,中央电令邵式平、周建屏率红十军赴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主力部队一走,赣东北苏区的兵力更是显得单薄。“扩红”成了当时一项重要任务。关英积极动员苏区青年参军、参战,协助方志敏创建了新红十军。关英被任命为新红十军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方志敏奉中央电令,率红十军团向皖南进击,留在赣东北苏区的只有红三十师和省军区独立团。此时曾洪易被来势汹汹的敌人吓破了胆,对革命前途完全丧失信心。中共闽浙赣省委报请中央局同意,责令曾洪易停职反省,省委书记由关英代理。关英临危受命,担当起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艰苦游击战争的责任。

1935年2月,闽浙赣省委获悉红十军团在皖南作战失利,方志敏不幸被俘的消息后,关英立即在横峰槎源坞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并作出具体措施:(一)、实行战略性转变,根据地居民全面转入游击战争,把苏区划为三大游击区,成立信河、乐河、(开)化婺(源)德(兴)三个特委,特委书记兼任游击大队政委;(二)、原省委书记曾洪易已叛变投敌,经中央同意,由关英正式接任省委书记;(三)遵照苏区中央局1月15日电示:将红十军团在皖南突围出来的部队和红三十师一团共800余人,编成红军挺进师,由师长粟裕、政委刘英带领挺进浙西南,开辟新苏区。省委率红军独立团和直属游击大队在磨盘山、三县岭一带就地打游击。

1935年11月,国民党四省“剿总”颁布第二期“清剿”计划,又一次叫嚣“3个月内要把苏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一举肃清”,在国民党重兵的包围之下,省军区司令员唐在刚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军区参谋长邹琦负伤被俘,遭敌人杀害。苏区的游击战争面临着更加艰难、更加困苦的境地。为了粉碎敌人的“清剿”,省委决定:将闽浙赣省委改称为皖浙赣省委,省委机关与独立团跳出包围圈,到婺源的鄣公山一带安营扎寨,再图发展;杨文翰游击大队留下继续坚持游击战争,拖住“进剿”敌人。

以婺源鄣公山为大本营的皖浙赣游击根据地是红军主力长征后,南方8省13块游击区之一,也是我们党领导下的3年游击战争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以关英为书记的皖浙赣省委就设在这里,自1935年2月,电台在突围战中丢失,省委就与中央失去了联系。根据地的红军一直是各自为阵、孤军作战。1936年12月25日,军区独立团为筹划给养,攻取了安徽宁国县竹峰区公所,独立团政治部主任邵长河(江西弋阳县人,参加过弋横农民大暴动,解放后曾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县长)在清点战利品之时,顺便拿了一大把报纸。他回到驻地,就向团政委刘毓标嚷道:“快看报纸,蒋介石被抓起来了。”

上一篇:临床输血申请流程下一篇:镇年度工作计划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