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课文教学设计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祝福》课文教学设计(推荐11篇)

《祝福》课文教学设计 篇1

【问题】“祝福”的隐喻意义是什么?

【材料】 教科书《祝福》,《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洗澡》,《家——鸣凤之死》,《绳子》

【教学设想】要理解《祝福》言语的隐喻意义,需要有展现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阅读材料,将学生带入到《祝福》的阅读语境中,通过主问题牵引、挖掘细节来领会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摧残和迫害的农村妇女的悲剧。基于此,本文的教学计划拟用四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材料进入《祝福》教学语境,其余三课时分析文本。

【学习目标】 通过挖掘细节、品读语言能深入文本,理解“祝福”的隐喻意义。

【过程设计】

1.导入

祝福,祝愿美好之意,在文中是一种祈求吉祥如意的祭祀形式。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在祝福狂欢下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不妨先来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巴金的《家》中的截取的两段材料。

PPT展示《小团圆媳妇之死》(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

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羞不羞!” ……有的竟觉得困了,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喷了几口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从腰里拿出银针来,刺着小团圆媳妇的手指尖。不一会,小团圆媳妇就活转来了。大神说,洗澡必得连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的。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

思考:(为什么要给小团圆媳妇洗澡?

(“有的竟觉得困了”说明了什么?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PPT展示《鸣凤之死》(节选自巴金的《家》)

“鸣凤,你在公馆里头做了这几年,也做得够了,”周氏开始慢腾腾地说,“我想你一定愿意早些出去。今天老太爷吩咐说,要送你到冯家去,给冯老太爷做小。下个月初一是个好日子,冯家就要在那天接人。今天是二十八,离初一还有三天。明天起你不必做事情了,你好好休息两天,等着到冯家去……这些话的每一个字都像利刀刺进鸣凤的心,她只得任它们乱刺,没法防卫自己。她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人们甚至连她所赖以生活的爱情也要给她夺去了。把自己的青春拿去服侍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子,得不到一点怜惜。在那种家庭里做姨太太的人的命运是极其明显的:流眼泪,吃打骂,受闲气,依旧会成为她的生活里的重要事情。所不同的是她还要把自己的身体交给那个脾气古怪的老头子蹂躏。……于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绝望的感觉紧紧地抓住了她。她忍不住伤心地哭起来。“太太,我不愿意去!”鸣凤的口里迸出了哭声道。“我宁愿在公馆里做一辈子的丫头,服侍太太,服侍小姐,服侍少爷。……太太,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在公馆里事情还没有做得够!……我才只做了八年。……太太,我年纪还轻,请你不要把我送出去。……”“太太,我宁愿受冻挨饿,我不情愿给人家做小……”鸣凤吐出了这句话以后,觉得自己的全身的力量都用尽了,她站不住,跪下来,抓着周氏的膝头哀求道:“太太,请你不要把我送走,我愿意在公馆里做一辈子的丫头。我愿意服侍你一辈子。……太太,可怜我,我年纪轻!……你打我、骂我都可以,只是不要把我送到冯家去。……我怕,我怕过那种日子。……太太,请你发点慈悲,可怜可怜我吧。……太太,我不能去啊!”她说到这里,一阵更大的悲哀压倒了她,她觉得有什么东西潮也似地从她的心底直涌上来、无数凄惨的话到了她的喉边又被她咽下去,她的口已经被什么东西塞住了。她不能再说一句话,只顾低声哭着,愈哭愈伤心,她觉得要把她的心哭出来才痛快。鸣凤把周氏的腿抱得愈紧,她觉得这时候只有这一双腿可以救她。她绝望地作最后的努力,哀声说:“太太,你当真不肯救我?你一点也不可怜我吗?……救救我吧,我宁死也不要到冯家去!”她抬起头来把满是泪痕的脸对着周氏的眼睛,她拉住太太的一只手哀求地说:“太太,救救我吧。”声音非常凄惨。周氏不住地摇着头凄然说道:“现在实在没有法子可想。我自己要不放你去,也不行。老太爷的话,连我也不敢不听。……快起来,好好地去睡吧。”她说着便挣开手去拉鸣凤的膀子。……她顺从地接受了一切灾祸,她毫无怨言。她爱生活,她爱一切,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只给她留下那一条堕落的路。她想到这里,那条路便明显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带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虽然在黑暗里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好像有什么人要来把她的身子投到那条堕落的路上似的,她不禁痛惜地、爱怜地摩抚着它。这时候她下定决心了。她不再迟疑了。她注意地看那平静的水面。她要把身子投在晶莹清澈的湖水里,那里倒是一个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

思考:(鸣凤为什么要嫁给冯老太爷?

(周氏是否真的帮助不了鸣凤?

(鸣凤自杀是妥协还是反抗?

(设计意图:两篇课外阅读材料都是讲述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藉此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背景,把学生带到《祝福》的教学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祥林嫂的遭遇和不幸。)

《祝福》的隐喻意义

理解《祝福》的隐喻意义,需先引导学生从祥林嫂的生存境遇分析,然后领会在祝福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摧残的农村妇女的悲剧,从而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走进祥林嫂:

提出主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 谈谈小说通过哪些情节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命运。

《祝福》课文教学设计 篇2

一是“课文”最早记录在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指瑕》中, 郭晋希 (1916~1998) 在其专著《文心雕龙释注十八篇》 (1963年出版) 中注:“课, 责也。引申有推求之义。课文, 推敲文字。”

二是在明朝唐顺之 (1507~1560, 武进人) 的《章孺人传》有这么一段文字:“两弟夜读书, 课文夜过半, 孺人即又虑其劳以病也。”这个课文是何意呢?是督促读书做文章的意思。

三是中国木半湖文派的创始人、清朝吴敏树 (1805~ 1873) 在《业师两先生传》中写道:“先生怪其课文有异, 召诘之曰:‘汝年少, 文字当令生嫩秀发, 奈何作如许老成状?’”这里的课文却是“窗课”的意思 (窗课, 旧称私塾中学生习作的诗文) 。

所以从“课文”的发展, 看今天的课文教学, 其实做好三件事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课文中的字句需要推敲;

二是不要把课文教成终点, 要教成起点, 要有课程意识, 让学生去读整本书;

三是每篇课文如果能算作写作的范文, 就应该把课文中的写作“范儿”弄出来, 以促使学生做真正的文章。

下面以《第一朵杏花》为例来谈一谈如何以课文的方式教课文。

《第一朵杏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 讲述他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赞扬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 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初读课文, 没有曲折的情节, 没有扣人心弦的场面, 也没有激动人心的话语。但是越读越喜欢, 越读越感觉它的美。

一、推敲文中字, 感受精妙, 体会首朵杏花美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阳光下的杏树, 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一个“泛”, 一个“绽”, 一个“捧”, 都是写杏树开花了, 但是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这三个动词, 既动态地写出了杏花不同的样子, 又让人充分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准和巧妙。“一片淡淡的粉红”, 说明人离杏树有一定的距离, 是远远地看, 所以是“一片”;“淡淡的粉红”, 说明杏花刚刚吐红, 可能有的是刚刚开出一两片花瓣儿, 有的还是饱胀的花苞, 所以颜色也是“淡淡的”, 这“淡淡的粉红”是花朵和花苞“透出”的颜色, 因此, 这个“泛”字准确地点出了此时杏花的样子。“绽”是“开放”的意思, 竺可桢爷爷看到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后, “便走近杏树数了数”, 这时他看到了“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所以, 此时是近看, 是面对着这几朵花, 对于它们“绽开”的状态一目了然。杏树开出了第一朵杏花, 作者用了一个“捧”字。“捧”是“用双手托”, 拟人化的手法显得很形象, 因为竺可桢爷爷经常来看花, 这杏树似乎也认识他了, 也知道了他的心思, 知道这一朵杏花对他的重要, 于是小心翼翼地虔诚地“捧出”, 回房后竺爷爷郑重地记下这个日子。通过品读研究, 这三个字从平面变得立体化, 充满生机, 也能让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意思, 读懂作者的内心。

“时间像飞箭, 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 吹青了小草, 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一共两句话, 第一句是说时间过得飞快, 可是第二句却又像蒙太奇组合的慢镜头, 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快?因为竺可桢爷爷和孩子都期盼着春天的来临, 都想知道第一朵杏花究竟是什么时候开的, 尽管孩子根本不知道爷爷为什么要知道。四个“吹”字, 描绘出了春天降临时的姿态以及所到之处万物苏醒的动态美。“绿、青、皱、鼓”, 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柳梢、小草、河水和花苞的特点, 分别从颜色和动作两个角度着手, 但是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加了一个“吹”字, 借助排比的表达方式, 一气呵成, 让读者的眼前浮现出由枯黄变嫩绿的柳梢, 小草从泥土中探出了青青的小脑袋, 河水解冻了, 泛起阵阵涟漪, 杏树的花苞慢慢地鼓起来鼓起来……这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春风还唤醒了哪些事物, 并用同样的句式练写。

二、读书做文章, 关注细节, 感悟花美人更美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作者却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这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研究的, 课后也有这样的一道题。笔者认为, 本文起于“第一朵杏花”, 终于“第一朵杏花”, 文中多次写到“第一朵杏花”, 而且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竺可桢爷爷的科学态度, 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只是他在物候学研究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例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例子, 折射出的是他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正所谓“以小见大”。所以读书要先读题目, 要读懂题目, 逐步学会提炼题目。

主人公竺可桢爷爷的出场是个值得关注的细节, “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 看到杏花开了, 便走近杏树数了数, 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便”字知道一看见杏花爷爷就去观察, 而且显得很自然。他观察得很细致, 开了四朵花, 开的程度不同。这也是在告诉学生观察应该是这样的, 而不是简单地看一下。“习惯地问”, 不但写出他经常问杏花的开放情况, 四季轮回, 他经常会发问, 这已然成为他的“习惯”。当得知第一朵杏花开了时, “竺爷爷, 立即走到前院。”虽然不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一年, 但小男孩称他“爷爷”, 说明他已年过花甲。“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地快步”, 竺爷爷当时的心情可以想象!每次的观察他都会认真地做好记载, 他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22个年头, 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观察杏花的开放, 只是其中的一个点, 要更好地了解竺可桢爷爷, 了解他所做的研究, 建议学生去读读他的《竺可桢日记》《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物候学》等著作。《第一朵杏花》的学习, 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竺可桢、关心物候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起点, 说不定N年后, 我们真成就了一个物候学家。

文中的小男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 是他帮助竺爷爷发现了这第一朵杏花, 功不可没。对于邻居竺爷爷提出的一个问题, 他牢记了整整一年, 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更何况他根本不知道爷爷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可以想象, 在冬去春来的日子里, 孩子肯定天天在等、天天在看, 真正养成了认真观察的习惯。

三、品写作之范, 抓住对话, 领悟写作的真谛

阅读教学中永远不为过的写作关注就是对文章对话句、说话句的创作奥秘的理解。没有说话句、对话句的文章自然不要关注说话句, 只要有的, 我觉得篇篇关注都不为过, 主要原因:一是说话句是绝大多数文章、书籍不可缺少的;二是说话句看似容易写, 其实越写越难, 越写越要智慧。如果只是简单教了, 偶尔关注一下, 学生是很难体会到说话句的价值所在的。

《第一朵杏花》文中的对话很有特点, 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范本。文中共有两段对话, 第一处出现在第一次看杏花时, 第二处出现在第二次看杏花时。首先让学生找到这两处对话, 自己认真地读一读, 思考一下这两处对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并不难, 学生很容易发现。第一处对话作者既写好了人物的语言, 还抓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等写好提示语, “仰起脸”“天真”“弯下腰”“奇怪”等, 而且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三种情况都有。第二处对话只有人物的语言, 没有提示语, 而且语言明显简短了。提示语是可以加上去的, 但是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不用提示语呢?学生稍作讨论后明白, 因为两个人的对话很急, 小男孩急于要找到竺爷爷告诉他第一朵杏花开了, 竺爷爷也急于要得到准确的信息, 所以来不及用提示语了。

课文教学的心得 篇3

一、对生词较少,没有新语法现象的课文,就先用英语口头介绍课文大意,边叙述边借助实物、图片、动作、表情、手势或学过的同义词把生词的意思演示出来。同时把生词的音标写在黑板上,拼读两三遍后,联系读音规则在音标下方拼写出单词来,例如:['mainэ]['laibrэri]

miner library

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从词的拼法判断其读音和从词的读音判断其拼法的习惯。

对生词和新句型较多,尤其抽象名词较多又有新语法现象的课文,就先教学生词,后讲解课文;或让学生先自己对照单词表初读课文,然后学生拼读生词,轮流口译课文,由教师纠错。

二、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使学生注意到英语与汉语不同的地方,逐步掌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习惯表达法。用英语叙述课文时,速度要慢,让学生有思考的进间。先让学生把句子字面上的意思说出来,再由教师译成规范的汉语;或教师先说出字面上的意思,启发学生说出规范的汉语。例如Before liberation Comrade Wang Ied a dog's life.学生泽成“解放前王同志过着狗的生活。”这时其他学生听了笑起来。我就提示学生选用合乎汉语习惯的说法,译成“王同志解放前过着困苦的生活。”经过这样的翻译和比较,学生就能懂得用to lead a dog′s life来表达“过困苦的生活”了。英汉对比还包括词序上的比较,这点对高年级学生很有必要。有时我们让学生进行下面的比较,

[汉语]他们在工厂开机器。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英语]They run machines in the factory·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在讲解课文时,我们把句子的汉语意思先按英语的语序说出来,例如:We studyEnglish hardfor our motherland·我们学习英语努力为祖国。跟着要学生说出规范的汉语:“我们为祖国努力学习英语。”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一般就不会写出“Wefor our motherlandhardstudy English。”这样的句子了。实践证明,这样有选择的适当的比较,有利于学生逐步领会英语的一般词序。

三、在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下面几种方法可交替使用:

1、教师有感情地进行示范朗读,学生看着课文静听;2、教师读,学生小声模仿着读;3、教师带读;4、一半学生读,一半学生听;5、学生齐读,教师听;6、个别读,大家听;教师纠音或让学生互相纠正。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复述和进行问答。对话式课文,我们要求学生整篇背出来,并且让他们两个一组地到讲台上表演;其他课文,有些全背,有些背主要的一两段。背诵对提高学生记忆习惯用法和运用英语的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连贯表达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最初,教师可以不断用问话提示学生,让他们说下去。以后逐步过渡到不提示,由学生独立根据课文的意思复述。

《大纲》指出:“在进行问答时,不但要求学生能答,而有要求他们能问,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语法练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让学生提问,教师或其他学生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有个学生问“Do you go to school every day?”另一个学生答:“Yes,I do·这个学生马上说:No,youareWrong·You don′t go toschoolonSundays.有些学生还问了不少课文没有出现的问句,例如:How many days/weeks are there in a Year/month/?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undays?这样的问答练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爱做。

浅谈中学课文《祝福》的写作特点 篇4

作者对小说的命题,对时节、情节的精心安排,突出了对立的阶级关系,加强了对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的控诉力量,也使小说的悲剧性更加深刻。

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做《祝福》,全文的情节开展也大都在祝福或祝福前后的时节,紧紧环绕着题目。祥林嫂第一次来鲁家是在冬初,而最能表现她勤快的是年底的劳动;她被婆婆劫走是在新年过后不久;祥林嫂被卖改嫁的情况是卫老婆子在新正将尽到鲁家来拜年的时候说的;祥林嫂第二次来鲁家后柳妈恐吓她是在腊月二十以后;我回到鲁镇是在送灶之夜,不几天遇到了祥林嫂,在祝福的当天听到了祥林嫂的死耗。这些情节开展的时间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

在这样构思和安排下,作者又着意在处处点染新年的气象和景物,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如一开头就写出灰白沉重的晚云,爆竹的钝响和震耳的大音以及幽微的火药香,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及其特点,简洁地勾画出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的新年气象。下面描述祝福的礼仪和福礼,又描写了年底常有的大雪天气,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飞舞的雪花和新年气象融汇在一起了。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忙碌的新年而又是沉寂的雪夜,互相映衬,为下文抒发悲愤的感情渲染了气氛。在柳妈恫吓祥林嫂时,作者也带了一两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祥林嫂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起了点明时节,并和全文中的写景相呼应相协调的作用。结尾一段,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写出祝福时刻繁乱喧闹的景象,扣紧题目,并为最后抒情渲染了气氛。

祝福,过新年,是快乐的日子。然而在旧社会中,只有像鲁四老爷那些地主豪绅才能准备得起丰厚的福礼祭祖祭神,拜求来年幸福,全家欢度新年。而穷苦的劳动人民,像祥林嫂,却在这时被劫、被卖,受辱受惊,以至惨死。这是鲜明的阶级对比。

2、运用简洁而多样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

作者运用简洁而多样的方法刻画人物的典型性格,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

写鲁四老爷,是从他屡屡皱眉的细节,可恶!然而的吞吞吐吐的对话来刻画他那副虚伪自私的道学先生的面孔的,表现出他对寡妇的厌恶和对封建礼教的维护,而且这样的动作和对话正恰合他的身份,是含而不露的、能保持他的尊严的。

对书房的描写一段,正是他做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的性格的说明。这段通过环境描写来刻画性格是极其成功的。其他如俨然的态度,临近祝福时的种种忌讳,对四婶的告诫,一年之中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祭祀,不是祭祖,就是祭神等情节和对话,都丰富了做为一个封建势力的代表的人物性格。

对祥林嫂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3、倒叙的写法:

其一,将祥林嫂的悲惨形象、悲惨结局置于祝福的背景前面,给人的印象特别强烈,特别鲜明,特别怵目惊心。这是为社会的不平和妇女的不幸而发出的血泪控诉,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其二,悬念丛生。读者急于知道祥林嫂的一切,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其三,倒叙之后,说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把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的故事,在叙述者脑海里像过电影似的过一遍,结尾祝福的声响又和开头呼应,使全文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一气呵成。

4、采用第一身叙述故事的方法:

课文中的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的目击者,根据我亲身的见闻展开故事,这样就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加强对读者的感染力量,而为故事的主人公争取到更大的同情。

课文教学设计 篇5

第三册Module 9 Unit 1第一课时课文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围绕“Amy 过生日”这一话题展开的对话。主要学习的单词soup,sorry,sweets,bread,biscuit,fruit,light;主要的句子是“Can I have some„? Yes, you can./ Sorry, you can’t.”通过情景、任务、游戏的创设让学生达到对can用法的感悟,并会应用该句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听懂、会读、会说 soup,sorry,sweets,bread,turn,on,light,biscuit,fruit.能掌握和运用句型:学习运用Can I„?的句型:Can I have some sweets? Yes, you can./ Sorry, you can’t.2、技能目标:

能够让学生听懂并运用含有情态动词can的句型并对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进行相关的对答。

3、情感目标:

通过参与具有真实情境的课堂词汇学习,让学生切实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

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的单词,及目标语句“Can I have some„? Yes, you can./ Sorry, you can’t.”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视频短片,单词卡片,实物及其图片。

五、教学流程

Step 1.Warming up

1、师生亲切问候。

2、T:Boys and girls,Can you run fast ?

Ss: Yes I can.T: Ok!Let’s pk(老师可从班级中挑选几组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一个短跑比赛。)

T: Oh!You are the winner!设计意图: 简单的一个游戏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并能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can”上。Step 2.presentation

1、播放关于食物介绍的英文版的的一个视频短片。(可以使自己做的ppt 动态图片)然后将画面定格在本单元要教学的实物图片上,利用相应的画面出示单词,并一一认读,利用图片和单词卡让学生进行认读。

设计意图:直观呈现有关食物的视频,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学生的参与意识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1、出示ppt 图片 小猫和猫妈妈的对话 Cat:mum I’m hungry,Can I have some fish? Mum:“Yes,you can”

继续出示猴子间对话的ppt图片

Monkey1:I like banana,Can I have some bananas? Monkey2:Sorry,I can’t.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动物对话,让学生初步感知目标语句“Can I have some„? Yes, you can./ Sorry, you can’t.” There are some food and some fruits。I am hungry.Can I have some……?板书句型 Can I have some……?指板书和图片,不断机械操练句型Can I have some……?

2、设计一个传图片游戏,老师说:“stop”向老师问询: S1: Can I have some …?

T: Yes, you can./ Sorry, you can’t.(老师可以选择将实物图片给学生)。

设计意图:在游戏型活动中强化本单元的语法知识点。4.课文呈现

(1)Listen and answer 老师播发课文录音,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边听录音边找答案,看谁又快又准。whose birthday is it today? What does Amy want to eat? 跟录音朗读课文, listen and answer my questions.设计意图:通过回答问题学习课文的里的句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跟录音朗读课文,讲解、操练句型,Step 3.Consolidation 小组合作进行对话练习,根据各自手中的图片,比赛看谁能得到的食物多。模仿,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练习中强化目标语句。Step 4.Practise 1.请同学以 “

Can I have some„?”为主题编演对话。2.学生上台表演。设计意图:创设任务型的教学活动在该活动中巩固目标语句。Step 5.Summary 根据本节课的进展情况进行小结并评出优胜小组进行奖励。Step 6.Homework 利用本单元学习的单词,重点句型制作一个chant。Such as“ soup,soup,can I have some soup?”

《马》课文教学设计 篇6

1、整体感知、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的特性以及马与其他一些动物不同的共性。

2、学习对比手法。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3。

1、自找并结合课后生字词,、词典并结合课文具体语境理解。

2、文中写经过人工驯化的马与天然野马,从品格、形貌、表现及马与其他动物不同有哪些?结合具体关键词句概括?

3、文中写天然野马特性时用了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写?

4、文中描写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另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你更喜欢哪种马?为什么?

6、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深刻含义。

一、导入

1、作者介绍:自小热爱自然,以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用40年时间写成科学巨箸《自然史》一书,该书是一部博物志。

2、导语: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马的描写、赞美的篇章、名句当你看到影视上的战马或拉车的马时,你想到那些天然的野马吗?下面让我们共同品读布封的《马》吧。

二、品读课文,师生共同研讨预设问题

1、自我查找并结合课文注释、具体语境理解课后生字词。

2、师生共同研讨问题2、3,归纳文章层次层大意。

板书:

人工驯良的马 天然的野马

品 勇敢,驯良而克制 豪迈、狂野、和平

格 迎合别人的心意

外 带有奴性的的标志、劳 强壮、轻捷、遒劲

形 动和痛苦所给予的残酷 身材高大而各部分配

的痕迹 合得最匀称、最优美

表现 技巧性、妍媚 精力充沛、精神高贵

层次概括:

第一部分:描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描写天然野生的马。

结合重点词句品读:

驯良的马:

⑴ 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

擞、耀武扬威

⑵ 驯良的性格:克制、服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天然的野马:

⑴ 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有着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⑵ 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狂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平凡而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⑶ 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头:整齐;神情;轻捷;眼:闪闪有光、坦率;耳朵:不大不小,鬣毛:装饰颈;尾巴:美观。

3、师生研讨问题4:

归纳要点:通过比较,突出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其高贵的姿态。

4、师生研讨问题5:

据课文描述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师生研讨问题6:

如句①课文说: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为什么?

归纳: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了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条、把马的项鬣编成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马成了人的玩物。

句②课文中说: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归纳:①教育是拟人说法,指马接受人的驯养。②以丧失自由开始,指马终生接受人的照料、喂养,而不能自由地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指a、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b、马以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了马的性格。这句话概括了人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马的深刻同情。

6、课文小结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各什么思想感情?

归纳:对驯养的马的深切同情,对天然野生的由衷赞美。

三、课后作业

1、笔答课后习题一、二。

2、抄写并理解课后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教学后记】

该课教学计设置有梯度的可行性问题,以激发学习阅读兴趣为契机,以实现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为宗旨。教师预设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

经典类课文教学策略 篇7

1.诵读积淀中育人。学习经典类课文的过程就是熟读乃至诵读的过程。经典类课文的教学任务大致可以用“教好课文”来概括。“ 教好”的标志是什么? 课文读熟了,能够诵读,牢记在心。古人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样的学习正适合经典类课文。

2.通过实践学语言。于永正老师教《月光曲》时,为了渗透“事物和联想”的读写知识,于是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画出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然后把联想的句子全去掉,读一读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觉得没有联想, 课文就丧失了90%的美。于老师这时才告诉学生“: 这就是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样读就能理解文章表达的精彩之处。”之后,他又补充了一篇课外文章《大公鸡》 ,让学生感受联想在语言表达中的妙处,然后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运用联想,给短文《荷花》加上联想,写生动。可见,学习“事物与联想”这一知识,《月光曲》只是一个例子 , 学生朗读、思考、 感悟 ,获得相关认知,然后迁移,在实践中巩固知识。于老师的教学,围绕语言学习点,通过实践来提升语言能力,可谓扎实而有效。

3.把握主旨不多元。经典类课文滋养着一个个学生成长成人, 哺育着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小说《最后一课》的主人公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更准确地讲,经典才是打开健康成长、人之为人、茁壮发展、国之为国的屏障的钥匙。因此,教这样的诗文,其承载的人文价值是明确的、唯一的,这与现代阐释学提倡的“多元解读”并不矛盾,后者强调的是个性解读,前者强调的是教育传承。如果我们把《狼和小羊》定为经典,那么所有学生都懂得跟“狼这样的敌人”讲道理是没有用的。现在一些语文课堂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续编出诸如“小羊”逃出“狼”口这样的结尾,都与经典类选文教育背道而驰。

阅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篇8

一.以精讲带阅读课

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单元的课文分精讲和阅读两类,精讲课文教学,一般是教师重在示范,按照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来揭示同类课文的规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促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从而获得阅读规律,从训练中来深化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自学能力。因此,阅读课文的教学,教师重在指导点拨,让学生自己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

我在讲《药》《项链》《荷花淀》这三篇小说时,前两篇是精讲课文,后一篇是阅读课文。讲前两篇课文时注重介绍有关人物描写的基本知识,讲清记叙和描写的关系,在讲后一篇阅读课文时,让学生按课文“思考与练习”的要求阅读并进行思考,对如下问题作了指点:1、《荷花淀》反映了白洋淀人民坚持抗日爱国这一主题,主要是通过对水生嫂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的。2、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较多,但主要人物有两个,一是水生,另一个是水生嫂。文中对水生的描写比较集中,用笔不多;对水生嫂的描写用笔虽多,但多中有变。即在小说前半部分有较多单独形象描写,后半部分是把她结合在青年妇女的群体中来描写的。水生热爱祖国积极带头,机智勇敢的性格很鲜明,一目了然;而水生嫂的性格是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逐步揭示的。她与水生都有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痛恨日寇,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品质,但又是比水生性格更复杂的人物。3、水生嫂的形象是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的,她的性格几乎在故事的每一个情节中都有所体现。“话别”与“遇敌”两节是对水生嫂形象分析的突破。“话别”一节,是水生嫂基本性格的一次集中体现,勤劳、朴实、温柔、识大局、明大义,积极支持丈夫参加抗日。“遇敌”一节,又是对她性格描写的一次飞跃,即在遇见敌船后又表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机智勇敢,同时她在抗日的态度上由对丈夫的积极支持,发展到自身抗日的激发阶段。在写作手法上,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药》、《项链》、《荷花淀》这三篇小说在题材、内容方面不一样,但在写作方法上有个共同点,就是用各种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文章的中心。因此,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记叙和描写的关系,掌握有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基本的方法。

二.要重视预习

我认为预习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非抓好不可。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学生预习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以前,对阅读课的处理是让学生自己看,看完后提问题,但学生不能一一回答,每次的阅读课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课教学的失败,其因是事先没有提出问题,让学生去预习。找出阅读课文失败的原因,我注重抓好预习,在预习中通常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如阅读《华威先生》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1、概述课文基本内容。2、通过对华威先生一系列言行活动的描写说明了什么?3、写华威先生是活跃在国统区抗日文化界的一个“忙人”;写到处兜售他的“一个领导中心”;最后写终于碰壁。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4、此篇采用了记叙文的哪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预习的另一种方法是学生看书提问题,老师汇总,课堂解答。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预习,必须做到坚持落实。

三.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要把阅读课真正教成阅读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解放思想,消除顾虑,做到放心、放手。阅读课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因为,阅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巩固精讲获得知识,培养他们读书的能力。正如教人游泳一样,教者讲了游泳知识,作了示范动作,关键是下水实践,那种提心吊胆,只怕人家淹死,而不让下水,是永远也教不会游泳的,人家也就永远学不会游泳。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教师再加些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学生是完全能够掌握的。当然,要使学生练有效果,真正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如讲老舍《茶馆》的第一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由学生复述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对话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进行课堂练习,用对话形式写一段话,要求从人物的对话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后,同学们反映效果好。

课文《穷人》教学设计 篇9

1、学会是个生字,正确读下列词语“隔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

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反映人物的性格及思想感情的句子。如:

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及渔夫的话。

3、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准确、朴实的语言,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的。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

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桑娜抱回孩子的经过)是重点段。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是个生字,正确读下列词语“隔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穷人是受苦的人,是生活贫困的人。在我们小学 阶段的

学习中,学过哪些课是讲穷人的故事的?(《卖火柴的小 女孩》、《小音

乐家杨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这些课文,有的揭露了资本主以

社会的黑暗,反映了穷人生活的悲惨;有的表现了穷人向往幸福,追求

美好境界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

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读正确词语(略)

隔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

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称赞课文教学设计 篇10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称赞》,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知道通过读书要明白那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通过自学初步学会生字,再读中学会生字。学会生字后在去读课文,这样读文和识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学生从读中感悟,并能回答出相关的问题。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的意图,使学生受到启迪。】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读,然后在向大家汇报。】

(五)写字指导

学习本课中的“采”、“背”

指名认读,组词。

师范写,学生写仿。

紧扣课文教学 提高写作能力 篇11

一、阅读前的演讲导入

在课文教学前布置演讲题目,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收集与课文话题相关的素材,然后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讨论、修改、组织拟稿等信息加工,最终成文。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讲比赛,在全班评出最佳演讲组。通过这种方法,不仅给了学生一个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情感的好机会,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例如在教“Feed the world”这课时(SEFC BOOK3),首先,我给了学生以下几个讨论话题:

1Have you ever felt hungry?

2What is starvation? Have you ever seen any starva-tion?

3Do we chinese have enough food to eat everywherein the eountry?

4What is agriculture like in china?

5If you are an official of FAO, what will you do tosolve the starvation problem?

然后,让学生对这些话题进行讨论,并写出讨论结果(即问题答案),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连词和过渡词汇将这些单个的句子串成一段话。如果需要,学生还可补充些信息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演讲导入法,提高了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阅读中的语篇分析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种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书信、通知和少量诗歌等。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写作角度分析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课文的以下信息:

1文章的体裁和文体特点。

2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3语篇结构。

以上教学活动,要求建立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同时这种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知识和提高写作构思能力。

例如:Unit 7 Lesson 26是关于柬埔寨吴哥寺(Angkor Wat)的介绍,此篇文章结构很有特点。首先,让学生迅速通读全文,掌握大意。然后,让学生再次重读全文,从语篇结构人手,将全文分成若干部分,并用英语概括每一部分的主题。

Part 1(Para 1):The poorlook of Angkor Wat in thepast(说明吴哥寺的过去,即寺庙荒芜,房舍倒塌。)

Part 2(Para 2—4):The new look of Angkor Wat atpresent(本部分着重说明吴哥寺的现状,即一派繁忙的修复景象和修复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

Part 3(Para 5):The beautiful scene of Angkor Watat sunset(描述吴哥寺傍晚时的美景。)

三、阅读后的仿写训练

学了这篇文章的结构后,我在课堂上布置了一篇模仿课文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某个城市内寺庙修复情况的短文。

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The history of the temple.

2Facts about it.

3The difficulties with its repairing.

4The work which has been done and the work whichhas not been done.

请看下面一则仿写范例:

上一篇:理论热点读后感下一篇:水浒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