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优势范文(精选8篇)
1、广东模具企业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对于以外向型为主导的模具企业,将失去成本优势,一些中低端的出口模具企业将难以生存,高端的模具企业影响不大;
2、各国因金融危机而保护本土企业,所以以出口为主的模具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3、中国的模具企业很难直接进入国际品牌的产业链;
4、广东模具从家电塑料模具转向汽车塑料模具需要一个过程,家电塑料件讲究塑料件之间的配合,汽车更强调塑料件与其他材料件的配合;
5、广东模具人才在全国同行内比较抢手,许多人才被全国大开放的格局吸引到各地;
6、广东模具企业多数属于小而全,缺乏相互协作,更谈不上在资本层面的整合资源。而汽车模具数量多,一个企业吃不下,又整合不了其他企业的合作,也势必成为弱势;
7、广东模具还面临着广东战略转型的阵痛期,在双转移及腾笼换鸟的过程中,由于模具服务的下游企业多数因为环保问题或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迁往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对模具企业来说,服务成本加大。有些模具企业也因为收益低等原因被迫迁往欠发达地区;
8、虽然各地模具产业园建立,但因缺乏引导,不但形成不了模具的产业链和集聚效应,相反变成模具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9、广东模具企业管理方式往往追求人的技能多而不专,在工艺上难以形成专业的沉淀和积累;
所谓企业的伦理优势, 顾名思义, 即企业在伦理道德方面所具有的领先于其他企业的能力。伦理优势体现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企业的无形资源方面更能显示出企业的伦理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 就是企业通过其资源配置的模式与经营范围的决策, 在市场上所形成的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地位。
在区分伦理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时, 本文认为, 应当把竞争优势划分为广义竞争优势和狭义竞争优势, 广义的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 而伦理优势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狭义的竞争优势仅仅指的是企业在经济实力方面的优势, 并不包含伦理方面, 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
一、狭义竞争优势和伦理优势的“互补关系”
从狭义的竞争优势来看, 二者相互补充。所谓狭义的企业的伦理优势, 即企业在竞争中运用的内外伦理准则方面是否独树一帜, 与其他企业相区别。其外在表现主要包括有远大的企业目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形象等等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即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为企业提供独特的或能够超越他人的竞争能力的多方面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等。
伦理优势与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取长远发展的两个方面, 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竞争优势可以淘汰那些无竞争力的企业, 而伦理优势则淘汰那些无道德的企业。二者的关系可以用表3.1表示。
从现实生活来看, 第一类企业属于双赢企业, 他们既具有竞争优势又具有伦理优势, 这一类企业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第二类企业是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但是他们的伦理实力较弱, 这样的企业只能够得到短期的利益, 终将为社会所淘汰;第三类企业是具有伦理优势的企业, 他们具有较高的伦理实力, 但是竞争实力较弱。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四类企业是既不具备竞争优势, 又不具备伦理优势的企业, 这类企业的存在对社会极为不利, 将很快为社会所淘汰。
二、广义竞争优势和伦理优势的“蕴含关系”
从广义的竞争优势来看, 伦理优势是竞争优势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图2。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产品、技术、营销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 不是单独的某一方面。拿企业的资源来说, 有财务、技术、人力、创新、信誉等多种。其中的人力、信誉、组织、文化等方面, 都包含着企业伦理的成分, 或者本身就是企业伦理的组成部分。从企业的内部管理来看, 是不是讲究人性化的管理, 企业有没有伦理领导, 伦理领导的能力及管理方式如何, 关系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职工的积极性又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 关乎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售后服务, 服务的态度都是企业伦理的体现, 能不能将这种伦理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企业伦理, 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有较大的优势可言, 这种伦理优势的发挥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信誉, 树立更良好的企业形象, 加强企业内部团结, 为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持续提供支援。创建自己的伦理优势是创建竞争优势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伦理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关系”
在伦理优势是否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问题上, 阿兰??斯坦纳 (Alan Stainner) 和劳瑞斯?斯坦纳 (Lorice Stainner) 分析认为, 短期的、基于经济利益的投资仅仅是一个最低的界限, 而伦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长期投资, 这种投资是一种逐渐显现效果的行为, 可以使企业得到长期的回报, 在伦理方面投入的越多, 得到的长期回报就越多。企业经营中的伦理问题, 最终都将会演化为如何将今天的所得转化为明天的收益的问题。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伦理的投入可以得到长期的汇报, 伦理优势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
通过对伦理优势和竞争优势关系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 能够长盛不衰的只能是那些既具有经济实力又具备伦理实力的企业, 其他任何形式的企业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淘汰。这样的结论可以为我们的企业作一个提醒, 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的同时, 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企业应当应用经济和伦理两种方式来谋划未来的发展大计, 建立起独特的企业伦理优势, 并将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才能在变幻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08
[2]陈炳富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3]万俊人:义利之间[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3
20世纪80年代,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和产业结构学派的追随者将超额利润的来源归结于产业结构要素,“规模经济”、“经验曲线”、“进入壁垒”等与产业结构息息相关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20世纪90年代,随着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等人提出“核心竞争力”,以及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的崛起,人们的视角开始转向企业自身,关注“核心竞争力”、“动态能力”等与企业价值链活动相关的经典概念。
最近几年,在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产业环境日趋动荡、消费者对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期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跨界合作与价值共创成为潮流,使商业生态圈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
然而,构建或重构生态圈能否为企业带来持续的超额利润?它与竞争优势有什么关系:是“鱼与熊掌”,还是“缺一不可”?生态优势是否能够替代竞争优势?这些问题迫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企业优势的来源。
经典战略框架的竞争优势
要厘清生态圈时代下竞争优势的来源,首先就要对它的参照系——经典战略框架及其对竞争优势的阐述——进行梳理。
经典战略框架的观点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烙印。该理论体系成熟于20世纪80—90年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工业化深入发展、全球化浪潮来袭、企业竞争开始加剧。但是产业界线清晰、结构也相对稳定。在此时代背景下,经典战略框架认为企业的利润率主要由两个部分决定:一是行业结构,也就是行业内竞争、供应商与买家议价能力、新进者和替代者威胁这五股力量的综合影响。波特的“五力模型”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并且用“规模经济”、“进入和退出壁垒”等因素来预测“五力”的影响方向。这些因素的合力最终决定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第二个决定因素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这可以帮助企业保持成本领先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获得好的定位。如果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价值、稀缺、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就构成了核心竞争力。它决定了企业是否能持续获得高于行业平均的超额利润。
由此可见,行业结构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共同决定企业的利润率。由于行业结构被视为既定的、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核心竞争力”一直是人们考虑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强竞争优势时使用的主流概念。
经典战略框架整套逻辑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假定:
其一,是“零和博弈”。因为核心资源非常稀缺、非此即彼,企业必须你争我夺。这体现在与竞争对手的关系上,是短兵相接、互不相让;体现在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上,是提高谈判力量,争抢利润池中更大的份额。
其二,核心竞争力非常强调对内部资源的占有和控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时,把它定义为“企业内部具有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可见核心竞争力是内生的。也就是说,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价值链活动上所拥有的资源。这两个假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个局限。
第一是核心竞争力的单一性。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无法在价值链的方方面面都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事实上,能够真正培养起一个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已经相当优秀了,能有多个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几乎不存在。
另一个局限是:核心竞争力往往会变成核心刚性。核心竞争力需要结构、流程、文化等系统性组织体系的支撑。核心竞争力越强,组织流程、文化和人等方面系统性的耦合也越强,从而形成组织的路径依赖。当行业发生变革的时候,核心竞争力越强的企业往往改变起来越困难。柯达公司就是受制于核心刚性的经典案例。20世纪90年代,柯达胶卷年销售额高达190亿美元,其品牌深入人心,利润丰厚,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但是,在胶卷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反而成为了其转型数码技术的最大掣肘。柯达公司首先发明了数码相机,但是由于数码技术的普及会损害其核心业务胶卷的销量,柯达对于数码技术的推进一直踌躇不前,最终反受其害,错过了数码时代的新机会。
经典战略框架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局限都相当明显。在大工业时代的背景下,产业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消费者对产品诉求也相对简单、单一。因此,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和单一性局限表现得不突出。企业在固定的价值链环节上发展核心竞争力是获取竞争优势最通用、稳妥的方法。这也是经典战略框架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新竞争环境下的生态优势
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普及后,产业环境、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整合性的需求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产品功能,而是希望通过简单、极致的交互,从极小的接触点上获得一揽子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行业跨界增加了竞争的不确定性。2007年左右,移动互联网诞生后,行业环境进一步变得复杂和模糊。对于身处其间的企业来说,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可能来自意想不到的跨界领域,它们必须时刻准备进入陌生领域、应对跨界异业者的挑战。
也就是说在今天,核心竞争力的刚性和单一性问题成为了主要矛盾。产业的融合和动荡不允许企业固步自封,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也迫使企业必须保持开放、灵活。显然,经典理论的适用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新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所以,我们提出“生态优势”的概念。这里的“生态”是指具有异质性的企业、个人在相互依赖和互惠的基础上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价值循环系统。企业的优势不仅仅来源于内部价值链活动的优化和资源能力的积累,还来源于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就是企业组合商业生态圈元素,协调、优化生态圈内伙伴关系的能力。与内生的竞争优势相反,生态优势强调的是“外部关系”,不仅仅关注自身的价值链,还要重新定义和优化价值网上的活动,管理好外部资源。
生态优势背后的假定不再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了。它强调共赢——把饼做大,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利益共同体。生态优势不追求“为我所有”,而是“为我所用”,有效地与外部资源发生连接。腾讯并不拥有微信平台上公众大号的所有权,但是公众号文章的阅读量会推动微信平台的繁荣;亚马逊Kindle不做内容出版业务,但是优秀出版商的电子书籍下载量会惠及Kindle产品的号召力。一方的繁荣并不是以另一方的萧条为代价,而是你中有我、互惠互利。
nlc202309090541
在经典战略框架下,企业通过占有和控制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无法替代的资源,培养核心竞争力,从而持续地提供成本领先或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在生态视角下,企业应不断地增加生态圈内伙伴的异质性、嵌入性和互惠性。异质性对应了“共生”,使生态的功能更加丰富多元;嵌入性对应了“互生”,使生态伙伴之间彼此依赖、相互扶持;互惠性则对应了“再生”,是整个生态在个体与集体、当前与未来利益之间的平衡和放大。异质性、嵌入性和互惠性高的生态圈具有适应能力和放大效应——灵活地组合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形成协同和放大竞争优势。
生态圈的价值在于:第一,为企业提供了在传统的行业结构、竞争地位之外的价值来源;第二,有利于行业结构的优化、核心竞争力的建立,也就是巩固传统的价值来源。最终,这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企业优势全景图
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是两个平行的概念。从定义上比较,竞争优势主内,生态优势主外,在各个维度上两者都有本质的区别;从影响企业利润率的路径来看,竞争优势直接影响的是竞争地位,生态优势则改变集体行动、并通过集体行动间接优化行业结构、改善竞争地位,分别从不同的路径影响企业的利润率水平。
由此可见,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不具有相互替代的作用,是解释企业利润率水平的不同维度。
我们以“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为两个维度,可以勾画出不同企业的优势图谱。根据企业在图谱中的不同位置,可以区分为“熊猫”、“猛虎”、“蚁群”、“狼群”这四种类型。
熊猫
自然界的大熊猫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差,只能在自然保护区才能延续种群的生存。与此类似,熊猫型企业指的是那些自身核心资源较弱、也无法调动和充分利用商业生态圈内合作伙伴能力的企业,通常只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政策保护等因素模仿跟进,以求生存。
例如,我们国家的很多产业园区、孵化器内和享受垄断地位的企业就属于这种情况:它们的生存依赖较低的要素价格(有时候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相关方的特殊关系或政策保护下的垄断地位,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
猛虎
老虎凶猛异常,独来独往,是山林里当仁不让的王者。但如果在开阔地带面对行动敏捷的群居猎物,单兵作战的老虎胜算寥寥无几。类比到企业,猛虎型企业指的是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在既定的轨道上不断创新、实现突破,但是不善于接连外部资源和伙伴、生态圈优化能力较弱的企业。如果猛虎型企业所处的行业结构相对稳定、产业的发展轨迹主要由渐进式创新来推动,那么它们的竞争地位很难受到撼动。
蚁群
蚂蚁的特点是虽然身躯弱小,但是有极强的协同组织能力,因此作为一个群体,蚁群的力量不容小觑。蚁群型企业也是如此:尽管作为个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但是它们对产业变迁的趋势有灵敏的洞察力,对生态圈伙伴有强大的号召力,善于调动和利用外部资源为己所用。这样,凭借生态优势,蚁群企业很有可能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下超越以核心竞争力见长的猛虎型企业。
例如,亚马逊在推出第一代电子书阅读器Kindle的时候,硬件的性能和设计都不算顶尖;小米手机发布时,也只是对一些现有模块整合和系统优化,并没有独一无二的核心资源。但是凭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业内资源的组合,亚马逊和小米以生态圈取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生态优势只是企业优势的一个方面,无法取代核心竞争力带来的竞争优势。当受到新技术的影响,产业融合、跨界合作变得频繁时,蚁群型企业很可能凭借生态优势在与猛虎型企业的竞争中占得上风,但这只是暂时的。长期来看,产业环境的变化是间歇性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主要还是依靠核心竞争力。
另外,当打盹的“老虎”苏醒过来,着力构建生态圈时,也会给蚁群型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小米手机虽然擅长构建生态圈,但是多年来一直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近它受到了来自华为等传统明星企业的挑战,业绩不如预期,质疑小米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可见,即使生态圈再完美,也不能放弃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否则很可能是昙花一现。
狼群
狼的速度、耐力都很出众,难能可贵的是协作能力也极佳。对应到企业,狼群型企业指的是同时具备竞争优势和生态优势的企业。今天异常动荡、不确定、复杂、模糊的环境越来越要求企业具有“狼群”的特征。
亚马逊推出第一代Kindle时设计和性能都不如索尼阅读器,饱受诟病,但是之后其性能不断提升,先后推出背光屏幕、彩色屏幕的Kindle Fire系列等创新产品,其极简主义的设计也备受外界好评,这说明亚马逊从根本上加强巩固了竞争优势。其实在第一代Kindle大获成功后,美国最大的书籍零售商巴诺书店就效仿推出了自己的阅读器Nook,苹果公司也发布了iPad和配套的电子书市场,迎战亚马逊。但是这些后来者无一能够撼动Kindle的领导地位,这与亚马逊不断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筑护城河密不可分。电子消费品行业背景具有典型的高度竞争、复杂模糊动荡和不确定性高的特征,要求企业同时具备生态优势与竞争优势。亚马逊正是因为具备生态优势,才能在与索尼的竞争中取得胜利;也正是因为迅速培养了竞争优势,才能在之后与巴诺书店和苹果公司等巨头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优势图谱要表达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未来优势的来源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是外部,是竞争优势与生态优势的组合。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根据企业优势全景图来评估自己在图谱上所处的位置。有的企业用外部资源来弥补内部资源能力的不足,有的企业则用内部资源能力来弥补外部连接的不足。图谱不是要比较熊猫、猛虎、蚁群和狼群型企业的优劣,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所处环境不同)并不具有可比性。其实,无论是熊猫、蚁群、猛虎还是狼群,只要与行业的竞争环境相匹配,都可以生存和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两点:
摘要:如今,在广告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电视广告拥有了经济晴雨表的称呼,电视广告是一种经由电视传播的广告形式,通常用来宣传商品、服务、组织、概念等,做电视广告也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行业
如今,在广告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电视广告拥有了经济晴雨表的称呼,电视广告是一种经由电视传播的广告形式,通常用来宣传商品、服务、组织、概念等,做电视广告也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行业。目前大部份的电视广告是由外面的广告公司做电视广告,并且向电视台购买播放时数。
2003年6月9日茂名市广播电视台正式建立,归属茂名市广播电视局管理.茂名市广播电视台所播出的自办广播、电视节目分别使用“茂名人民广播电台”、“茂名电视台”呼号,该台由于广告业务多,因此茂名电视台本港台广告代理数量持续增加。
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品的形象和广告演员的模样是电视广告的特征,观众可以在很深程度上自主对商品作出评价,广告具有很强的直观效果.现在利用名人作的广告也大走其俏,大腕们的价值观变了,普通劳动人民的价值观也和过去不一样了.商品经常因某位名演员爱吃或爱穿而走俏,广告效果自然非凡.做电视广告透过视觉、听觉、动态来诉说其内容,这样是电视广告效果大幅度提升,它的效果自然是收音机的三倍以上.目前,电视广告的费用高于广播,原因就在于此.(当然,还有电视覆盖观众更广泛更集中的原因.)
人才新政有利于建立人才制度优势
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发表于
03/16 06:30
约14分钟王辉耀:人才新政有利于建立人才制度优势
人才新政有利于建立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月份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此外,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3月1号起正式实施,上海前段时间也出台了人才新政20条。我们能看到最近半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有国际人才方面的新政策出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创新人才,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这次工作报告一个重点。这实际上说明了中国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这次的“十三五”规划草案里面,专门有一个章节是关于人才工作的,同时还提出了很多的人才项目,提出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最近中央和地方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国际人才的政策,都体现了中国在不断地加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目前,中国的外籍人才从比例上来看还是偏低的。按照联合国和有关人口普查的统计,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大概只有0.04%。而在全球平均来看,国际人口在全世界其它国家的比例是3%,发达国家是10%以上,发展中国家是1.6%,印度的比例也达到0.6%。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本身国际人才的流动和比例都是非常低的。
中国过去30年是全国人口的流动,未来可能需要全球人才的流动。中国现在的货物流动做得最好,资本流动现在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多优势,中国也在迅速发展。人才流动方面,中国如果没有很好的机制和新的政策、框架来吸引国际人才的话,会处在一个不利的局面。未来建设创新性国家,要进一步转变增长模式,提升经济,更加关注人才特别是国际人才的吸引和使用,让他们有更便利的渠道来中国,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现在中国与国际上的交往越来越密切。现在中美之间每天往返的人数就达到两万人,中欧之间每天是1万5千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去的新移民达到了1千万,出去的留学生也达到了4、5百万。中国在海外的国际人口群体越来越大,约有6千万华人华侨。如果他们的二、三代都算上,可能有7、8千万。这么大的一个群体与中国的合作与往来是越来越密切的,近期的国际人才政策非常受到关注。
例如这次的政策中提到,海外华人的博士就可以申请绿卡,以往的很多限制取消了。不仅是华人华侨,还包括外国人、外国留学生,如果在北京工作,年薪能达到50万、纳税达到10万,就可以申请中国的绿卡,在上海是年薪60万、纳税12万就可以。这项政策实际上对于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和广大国际人才,都是非常利好的消息,说明中国朝着真正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迈进了一大步,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企业来讲,无论是参与国际竞争,还是经济转型、创新经济,现在特别缺的就是人才。近期人才新政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吸引到大批新的国际人才,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优秀的来华留学生也可以留下来为中国企业所用。对于很多事业单位来说,也是可以更好地吸引国外人才。而对于国际人才来讲,他们也有机会到中国来,为中国的发展出力,为中国的走出去提供更多帮助。中国现在对外投资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更多的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如果没有国际化的团队和国际化的人才做支撑,很难成功。包括华为、万达、中兴、联想、阿里巴巴、小米等大量的企业走出去,首先要有一系列的国际人才做支撑,不仅是中国人,也需要外国人,需要国际人才。人才新政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特别是像中关村的创新企业,对于这些要打造中国的硅谷、打造中国的创新引擎、带动中国创新发展的高科技企业,吸引国际人才的政策支撑来得非常及时、非常到位。
继续放开国际人才政策 发起设立国际人才组织
政策进一步放宽
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政策虽然很早就有,但是一直在政策的力度、宽松度上有限,这次相对来说是迈出了比较大的步伐,但是仍然有一些可以不断改进的地方。对于华人来说,现在申请绿卡要求有博士学位,今后可以让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华人也可以申请绿卡,不一定非要有博士学位的限制。现在的很多政策还只是局限在中关村等试点,希望可以尽快地向全国复制、推广。北京的政策开放了投资移民,边远省份可以因地制宜地出台当地吸引国际人才、吸引国际投资的政策。总的来说,政策还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多的地区性差异。设立国家移民局
随着外国人永久居留工作的不断展开,工作量会慢慢上来,我们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做这方面的工作。这项工作基本上各个国家、地区都有专门的机构。像中国的台湾地区,6、7年前也成立了移民署,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国际人才。因为吸引一个国际人才,往往涉及很多方面的工作。例如,他不仅要办签证,也要办工作许可,有的还要办外国专家证,办家属的证件,还要提供很多福利便利,也就是说政策包括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涉及很多部门。前些年中国的绿卡政策,涉及了25个部门会签,所以有必要把具有国际人才管理经验的部门和人员汇集起来,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加强这方面工作。成立中国的国家移民局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时机也比较成熟。特别是在这次中办和国办发布的《意见》中专门提到了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移民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从这个工作角度来讲也是有需求的。这方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例如美国有专门的移民管理部门,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都有类似的机构。设置这样一个机构,主要是向全世界释放一个信号,中国欢迎全世界的人才来落户、来发展、来寻找机会,来帮助中国走向世界。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原来是由不同的部门分别在做,如果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能够协调,综合管理,会极大地提高效率,也简化了国际人才各种手续的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工作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新的领域,这方面的服务,包括政府的管理都要跟上。同时除了正常的移民之外,可能还有一些非正常的移民,甚至包括偷渡等特殊情况,需要参照国际标准来处理。包括未来有可能还会接纳部分国际难民,这都需要一个专门的移民管理机构来做。现在首次从国家层面出台这样一个政策文件,表明了中国要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那么建立一个专门的移民管理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时机也比较成熟了。设立国际人才组织
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人才大国,也是一个贸易流动大国、资本流动大国。贸易流动领域有WTO进行全球治理,资本流动领域有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是现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关于全球高端人才流动的组织。包括学历的互相认证、工程师资格的认证、甚至未来移民的配额、留学生的管理等,特别需要一个国际组织来协调,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的管理和提升。中国发起了亚投行,发起了“一带一路”,发起了丝路基金,还有之前的上海合作组织、“金砖五国”,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现在是人口流动大国,每年出去几十万的留学生、移民,现在又接纳外国人才到中国来,要从过去30年的吸引外资,到未来30年更多地去吸引外才。中国现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今年又举办G20峰会,建立一个“人才WTO”,也就是世界人才组织(World Talent Organization)很有必要。而且中国主动发起一个国际组织的话,包括人员设置、机构等会像亚投行一样占据较大的主导地位。中国本身就是个人才大国,如果能够发起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同时能够让中国为全球治理和国际人才流动做出独特贡献,也是很有必要的。王辉耀:未来中国要转型,要开始考虑利用全球的人才红利
中国过去30多年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把全国的人才流动调动起来。每年毕业的700万大学生可以去全国各地,可以在任何城市工作,人才流动是非常自由的。农民工可以去全国任何地方打工,也是非常自由的。全国的人才流动和劳动力流动,带来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辉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人口老化已经占到很大比例,沿海劳动力短缺已经让很多工厂停产。未来中国要转型,要开始考虑利用全球的人才红利。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国家移民局,在国际上建立世界人才组织,可以让中国更好地在未来打下机构的基础和制度的优势,来吸引全球人才,让中国未来的软实力、创新转型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过去的全国人口流动、人才流动,到未来的全球人才流动,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机遇。怎样抓住这个机遇,也就是要怎样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指中国人,也需要全球的人才参与进来。这方面工作做好了,对我们未来的转型、经济的增长,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关键作用。
现在国家很重视这方面工作,中央也已经在考虑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的建议。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进来,开展更多的国际人才比较、国际人才研究。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专门从事人才研究以及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研究工作,可以做很多这些领域前期的研究和准备工作。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国际人才来从事国际人才组织的工作。我们还要联合一些国际人口大国,可以从双边交流开始,例如可以与澳大利亚开展双边的人才交流,可以和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分别开展双边交流,然后逐渐形成一个多边的机制,建立一个国际人才组织。就像与金砖国家有经济方面的组织,有亚投行是关于投资方面的组织,中国与其它国家也可以建立一个关于人才流动的组织,可以对未来人才流动起到引领和治理的作用。正如OECD这些国际组织对全球治理和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中国来成立一个世界人才组织也是非常必要,而且中国非常重视人才,“人才”这个词汇本身也是中国的一个发明。
设立移民局和吸引国际人才并不矛盾,可以同步进行。中国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国际人才吸引工作,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办从国家层面出台的文件,意义非常重大。正如1979年中国出台了《中国合资经营企业法》,对吸引外资、外商来华投资起到推动作用。现在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外国人永久居留和服务管理的意见,也对未来外国人到中国来发展、外国人才到中国来发展起到决定性、推动性的作用。如果设立国家移民局,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在这一方面建立制度优势。同时在国际治理方面,在国际人才流动、国际人才发展、国际人才使用和未来国际人才的学历认证、资格认证和留学生往来、人才互派、交流等方面,如果有一个国际人才组织发挥作用,将是非常大的进展和极大创举。中国本身有巨大的人才基础、人才流动,完全有资格,也有能力、有必要来建立一个世界人才组织,这对世界来说也是重要贡献。
鼓励多元智库发展 推动形成政策采购市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推动政策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CCG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在关注国际人才研究,也为中组部、统战部、科技部、教育部等与人才工作相关的部委做了大量的课题,提出很多建言献策。一直参与国际人才领域的研究和政策推动,CCG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在人才工作上迈出这么大的步伐,也看到中国的人才工作开始不断地迈向新的高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正在不断形成。
中国体量巨大,中央和政府的影响力很大,从中央到地方集中力量办大事。从政策来讲,如果一个政策设计的好,可以带来很大的效果,这是政策红利,但如果一个政策设计的不好,也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能比别的国家更有需求建立智库体系。通过智库体系的建设,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民主协商。加强智库体系的建设,能够在各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政策竞争的市场,同时又能够帮助形成科学民主决策的体系,避免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出现偏差或者失误。中央提出加快智库建设,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是非常及时、到位的建议。中国体量巨大,任何决策都会牵一发动全身,需要多家智库参与政策,形成一个智库的政策采购市场,便于政府更好地优化决策,同时也能帮助中国打造力,对中国的思想走出去、智库走出去都将是非常好的载体。所以智库的建设对于现阶段中国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建国以来也有很多的官方智库,但是我们现在需要更多地鼓励多元化的智库。就像中央文件里面提到的,既要有国家的智库,也要有大学的智库,有企业的智库,更要有社会的智库,就是民间的智库,智库的多元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智库间应该有一些竞争,或者政府在政策采购方面,可以更多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智库,有意识地让不同智库来参与决策,而不是说只依靠某个部委的研究院,或是依靠传统上的研究中心,那样时间长了后可能会有一些弊病。鼓励多元化,同时更多地鼓励社会智库、民间智库是很有必要的。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民营经济搞活了中国的经济市场,现在如果更多地鼓励社会智库、民间智库,就能搞活中国的政策市场、思想市场。同时,就像当年发展民营经济带动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发展民营智库,也会带来中国智库的大发展。任何的市场里面,有一定的不同体系、不同载体的话,会加快、促进良性的循环,促进他们之间的共生和竞争,同时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优化的机会,这是中国智库应该更多努力的方向。推荐 2
官网: 2018苏州个人注册公司的优势、条件与流程
苏州个人注册公司是需要很大的魄力的,毕竟这不是像有限公司破产可以申请保护。下面苏州春语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苏州个人注册公司与有限公司的区别和个人公司的优势以及注册流程和条件。
一、个人独资企业与一人有限公司的区别:
1.一人(一个人或一个公司出资)是有限责任公司 ;个人是非责任有限公司(自然人出资)2.一人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个人独资企业是非企业法人
3.一人有限公 司有注册资本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无出资额规定
4.一人有限公司是负有限责任(以出资额为限),个人独资企业负无限责任(个人财产捆绑)
5.一人有限公司盈 利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老板分红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只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苏州注册公司的优势
独资企业是企业制度序列中最初始和最古典的形态,也是民营企业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优点为: 1.企业资产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高度统一。这有利于保守与企业经营和发展有关的秘密,有利于业主个人创业精神的发扬。
2.企业业主自负盈亏和对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责任成为了强硬的预算约束。企业经营好坏同业主个人的经济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紧密相连,因而,业主会尽心竭力地把企 业经营好。
3.企业的外部法律法规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进入与退出、设立与破产的制约较小。
三、注册苏州个人独资企业条件
1、身份证明:申请人应提供本人身份证。
2、职业状况证明:
公司注册网
官网:(1)待业证明或下岗证明(原件)(2)离、退休证(原件)(3)辞退职、停薪留职人员证明件(原件)(4)农村村民凭村民委员会证明(原件)(5)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人员的证明(6)个人银行U盾
四、苏州注册个人独资企业流程
1.投资人签署的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登记申请书 2.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3.申请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4.职业状况承诺书
5.企业住所证明:租房协议书(协议期限必须一年以上)、产权证明 6.从事国家专项规定的行业或经营范围,应提交有关部门的审批件
这就是苏州个人注册公司的优势、条件与流程。看完之后是不是对个人注册公司有可更深的了解了呢。苏州春语代办苏州个人注册公司10年,对苏州注册公司的流程与政策都是忒别的熟悉,最快3天可出执照,正常时间都是一个月左右。对苏州注册公司有什么疑问可直接咨询春语的客服人员。
苏州春语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是经苏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成立,并经苏州市经纪人协会备案认可的专业工商登记注册及相关业务代理机构。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内在写照, 伴随企业的发展而产生, 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个企业要想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 就一定要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1]。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消费观念不断转变, 这对企业来说既是一个发展机遇, 同时也是一种对生存、发展的重大挑战。企业要想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发展, 必须不断更新自己企业的文化理念, 适应甚至引领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断发掘新的竞争点, 为其发展创造更多的优势[2]。本文主要就企业的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并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1 研究对象
1.1 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之初并没有得到显著的发展, 而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对于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其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 有观点将企业文化总结为企业的物质、制度以及精神文化,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企业文化只涉及企业的精神以及行为方面, 总之社会上对此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规范。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文化和发展实践的一个完美结合, 其综合企业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企业在发展实践中的成长和收获, 可以体现出企业发展的历程以及内涵。
1.2 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1.2.1 具体性
企业文化的具体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以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 企业的文化风格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3]。企业文化是由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这些客观条件以及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管理模式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共同决定的。所以, 不同的企业有着独具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具体性。
1.2.2 时代性
企业文化不但是一个企业的内在代表, 更是一个企业所处时代下的产物, 因此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企业文化就会具有时代性, 企业文化也会受到当时经济文化这个大背景的影响, 而具有企业发展那个时代的特点。
1.2.3 共识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体现, 是企业大部分成员所共同遵循的[4]。在通常情况下, 企业每个员工的思想观念是不相同的, 企业文化体现的就是企业成员之间的“共识”, 因此企业文化具有共识性。
1.2.4 人文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的不断实践中形成的。企业要想长久、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 在发展过程中也要不断强调人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通常情况下都会体现出企业倡导的人人平等,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友善以及尊重个人价值等人文色彩, 因此企业文化中会带有一定的人文性。
1.2.5 可塑性
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要用战略的眼光去引导企业发展的方向, 为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5]。企业中的领导干部是企业发展的带头人, 其个人素质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这些都会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企业的发展具有可塑性。
1.2.6 相对稳定性
企业文化是伴随企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其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 因此在一定时期和社会背景之下, 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 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以企业文化更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文化上的支撑。
1.3 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努力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同时也是企业成员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体现[6]。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3.1 对企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对企业的导向作用是指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企业的发展遵循一种文化定势, 这样企业的成员都会按照这种文化定势来要求自己。
1.3.2 对企业成员的教育功能
企业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指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成员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念造成影响, 使企业成员在遵循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对企业作出贡献, 对企业成员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1.3.3 对企业成员的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战斗力的重要表现, 其对于增强企业成员的主人意识以及工作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会在无形中增强企业成员的凝聚力, 使企业成员全心全意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3.4 对企业成员的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成员的思想行为作出了一定的约束。企业成员自觉遵循、践行企业文化就是自觉遵循企业文化对其思想以及行为的约束, 这样就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作出努力和贡献。
2 竞争优势
2.1 竞争优势的概念及特征
最初人们认为, 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为客户创造超出他最初投资的利益, 这个企业就存在竞争优势。随着对竞争优势定义的不断丰富, 竞争优势被人们定义为因企业之间的差异而为客户创造的更多的价值。在这种定义下的企业优势存在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一种基本的分析单位[7]。在企业之间一般都会存在持续的竞争, 当其中一个企业存在对其发展有利的特点, 那么这个企业就存在了竞争优势;第二, 企业间的竞争优势存在一定的关联, 这是说企业间的竞争优势并不是仅存在于一方面的, 也可以是企业间两两对比下产生的竞争优势;第三, 企业间存在的竞争优势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企业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为了超越行业中的竞争对手努力优化自己企业而产生的一种优势, 其目的就是提高自己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2 关于竞争优势理论的研究
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存在两方面的主要观点:一种是战略管理学派的观点, 一种是资源学派的观点。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张伯伦在20世纪中期最先发表了关于竞争优势的定义, 之后张伯伦所提出的竞争优势定义被经济学家霍弗以及申德尔延伸到了战略管理领域。在此基础上, 波特又对竞争优势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并作出了巨大贡献。战略管理学派的观点就是基于波特观点的基础之上提出和完善的。资源学派对企业竞争优势作出了不同观点的解释, 其观点的主要依据是Wernerfelt在1984年提出的概念。之后又有很多的学者对此观点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逐渐衍生成了一个对竞争优势统一的概念和观点, 这就是资源学派的主要观点[8]。战略管理学派的观点在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方面更加注重企业的经营战略以及企业的经营效率, 而资源学派则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拥有的资源和力量有着密切关系。在2002年, 我国的经济学者余光胜对前人提出的竞争优势的各种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并作出了全新的总结: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企业带给顾客的超额利润率的竞争优势并不是由外部市场造成的, 而是由企业自身的某种因素形成的, 所以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内部产生, 所以资源学派所持的企业竞争优势是以企业的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就不能够充分地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之后的2005年, 蒋峦、蓝海林以及谢卫红等人又在余光胜观点的基础之上针对企业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使企业“外部”和“内部”所涵盖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3 企业文化与竞争优势
3.1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物竞天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法则, 所以在企业发展中最基本的战略就是要让企业适应这个法则。企业的战略因素是影响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主要因素, 所以在研究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的时候首先要分析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为了发展而从比较宏观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未来发展走向以作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 企业的精神文化在企业的大部分战略决策中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 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战略决策是在企业的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实施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制订的基础。企业的发展战略一般是为企业制订一个短期或是长期的发展目标, 而企业精神文化则阐明了企业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目标发展。如果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与企业传承的精神文化出现了分歧, 企业文化就会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9], 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发展目标不能够按照预期的效果实现。这时候需要调整企业文化或是企业发展战略, 促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符, 这样才会使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而且对于企业成员有着教育、约束以及凝聚的作用。企业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主要依靠的就是一个正确的发展导向和企业员工的积极奉献, 所以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两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匹配性, 这样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战略才能够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3.2 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表现
企业文化是伴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体现企业内在特殊文化, 是一个企业的内部理念的写照。企业文化不仅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2.1 凝聚功能使企业员工具有团队精神
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强烈的团队意识是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企业成员的团队意识可以说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黏合剂, 能有效增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 使企业成员的团队意识更加强烈, 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努力。
3.2.2 约束功能超越一般的制度约束
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从一定程度上作出了约束, 企业成员在制度的制约下都会自觉遵循、践行企业文化, 主动参与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 这样更加有利于发挥企业成员的主人意识, 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增强以及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10]。
3.2.3 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有一定的刺激和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成员的积极主动性, 使企业员工的热情得到充分调动, 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可以促使企业的每个成员产生自觉为企业献身的意识, 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 促使企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实现。
4 企业的文化建设
4.1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误区
企业文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第一竞争力, 但是有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存在着一些错误, 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常常会把“企业”和“文化”分开, 造成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协调。如果将“企业”和“文化”分开来进行建设, 就容易使企业文化政治化、表象化、空泛化, 甚至使企业文化趋同化, 这样对于企业发展不但不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将“企业”和“文化”相融合, 两者共同发展与进步, 增强企业的内涵, 使企业文化引导企业的发展, 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4.2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系协调
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11], 而企业文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第一竞争力, 所以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4.2.1 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 其倡导的每一种企业文化都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而企业的文化建设又可以存在多种方式和方法, 为了促进企业适应时代而有所发展就要做到将企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 使企业的传统文化融进市场经济意识, 使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代相结合[12]。
4.2.2 正确处理借鉴与吸收的关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改革自身企业文化中落后机制, 实现与外来先进企业文化的沟通。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并不是要盲目地学习外来的企业文化, 而应分析其是否符合我国企业的发展, 学习其精华并加以创新。
4.2.3 正确处理企业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
企业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都是企业文化的分支系统,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企业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互交织的地方, 两者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的企业文化体系[13], 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同等重视, 不能有所偏倚, 使二者平衡发展。
5 结束语
君特·格劳里希1926年出生,德国人,四十年前与妻子瓦尔特劳德创办了Carus出版社。出版社主攻乐谱出版,而他原本的职业与音乐就有很大的关系——格劳里希曾在斯图加特市马太教堂(新教)担任了多年的首席音乐总监。1951年,他在该教堂内创立了斯图加特经文唱诗班,不过却遇到了一点不顺利:当时所能获得的乐谱资料非常有限,特别是要搞到一份早期音乐谱件是难上加难,这便促发了格劳里希自己出版乐谱的念头。
一开始的创业条件简陋寒酸。据君特·格劳里希的儿子约翰内斯回忆,一开始的十年,所有大小事务都是由父母两人负责。儿子约翰内斯呢,当时只是一个快毕业的医学博士,还在柏林念书,原本要在一家儿童诊所从事一份收入不菲的职业,与音乐出版行业并没有多大关系。但看到父母那么忙碌,约翰内斯思前想后,决定“转换前线”,弃医从乐,接下了出版社的大部分工作。就这样,一个小型却货真价实的家族企业就这样在斯图加特成立了,出版社雇佣的人手长期稳定在五十人左右。根据维基百科统计,最近几年,Carus出版社已经为德国各地的唱诗班和演奏团体提供了超过两万四千种乐谱,成为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
约翰内斯·格劳里希是这么看待家族企业这个概念的:“在我们这里,资产所有关系一目了然,决策过程简明扼要,只需要一拍即合即可开始操作,而互相之间的利益关系长期稳固,这就是家族企业的好处。”
Carus出版社的业务范围大致有如下这么几个重点:
第一是传统的。巴洛克、古典或浪漫时期作曲家的乐谱,特别是一些小众的巴洛克作曲家的乐谱全集,比如前些年的海因里希·许茨(Heinrich Schuetz)的乐谱全集就为Carus出版社在乐谱出版行业赢得了相当高的声誉。另外,德国近代小众作曲家莱茵贝尔格(Josef Rheinberger,1839-1901)和雷格尔(Max Reger,1973-1916)的乐谱也算得上他们的拳头产品了。
第二是唱片。别以为乐谱出版社就只盯着枯燥的纸张,与声音媒介无关了。比如上面提到的许茨全集就有Carus版本的录音与之搭配,可谓珠联璧合。由于老格劳里希曾经的工作是教堂指挥,所以Carus出版社将录音出版的重点放在了宗教合唱与管风琴两者之上。此外,较为小众的W.F.巴赫曾写过不少纯器乐作品,一向罕有厂家录制过,Carus就择机而行,聪明地填补了这个空缺。
第三就是专门为孩子与家长准备的图片/音乐组合套装了。这其实是老格劳里希最喜欢的一个产品系列。Carus出版社特地邀请来了安德烈斯·肖尔(Andreas Scholl)、尤利安娜·班赛(Juliane Banse)这样的大牌歌唱家,为孩子们录制了许多清纯甜美的儿童歌曲,不仅让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到标准的语言发音、灵动且有新意的音乐,更可以让家长在忙碌之余,听着高质量的录音休憩身心。
【企业优势范文】推荐阅读:
发挥企业工会优势、推动企业文化建设07-23
培养形象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09-21
绝对优势教案05-26
优势评价方法06-16
多元评价优势10-09
竞聘自身优势10-20
芬兰留学预科优势06-12
思想品德学科优势07-03
公司的优势介绍07-04
柔性管理的优势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