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基本常识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民道德建设基本常识(精选11篇)

公民道德建设基本常识 篇1

————摘抄版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答:为人民服务。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和重点是什么?

答: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

答: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什么?

答: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6、做一个好公民,应该遵守什么样的社会公德?

答: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7、在工作岗位上要做好本职工作,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是什么?

答: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8、我们要自觉遵守什么样的家庭美德?

答: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是咱们都要遵守的家庭美德。

9、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我们倡导开展哪些公益活动?

答:“计划”、“扶残助残”“扶贫济困春风行动”等公益活动。

10、当前我们要注意克服哪些突出的不文明小毛病?

答:克服乱吐乱扔、随地吐痰、上车乱挤、球场“京骂”、乱吐口香糖等不文明行为。

11、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要开展哪“三礼”教育活动?

答: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活动。、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是什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是什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妻求是什么?(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是什么?(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基础是什么?(教育)、目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指的是什么?(计算机互联网)、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的是什么,发挥主体作用的是什么?(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什么?(法律、政策 和规章制度)、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什么?(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关系的重要原则是什么?(集体主义)、什么是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规定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叫什么?(职业道德)26、什么是职业道德,涵盖了哪些关系?(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什么是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人们 道德教育最旱的地方是什么,(家庭)

31、高尚品德必须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32、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是什么?(社会)

33、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什么?(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34、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担负着指导、协调、组织的具体职责的部门是什么?(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

35、江泽民总书记所提倡的五种时代精神是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36、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 “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 的基本道德规范)37、我们在各种文艺评论、评介、评奖活动中,要把是否合乎什么作为一条重要标准?(社会主义道德)

38、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什么?(规章制度)

39、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的主题是什么?(以 “ 讲文明、树新风 ” 为主题)

40、公民道德建设应该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利与什么相统一?(应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利与承担效会责任相统一

公民道德建设基本常识 篇2

一、政府和国家工作人员要在道德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欧美国家的社会结构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政府的力量, 另一部分是基层社会组织的力量, 各种自治组织、公益团体在慈善事业和基层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宗教完成了道德教化职能, 所以学校教育没有承担太多的道德教育职能, 而是侧重于公民教育。我国社会与欧美国家有着重要区别, 是政府主导的社会, 没有宗教传统, 自下而上的公益组织发育不健全。我国的社会结构决定我们的政府应该是全能型政府, 政府不仅要掌管经济等各项社会事务, 还要掌管人的精神世界, 承担道德教化职能。政府要改变工作作风, 树立诚信的形象, 树立公正、公平的形象, 树立法治政府的形象, 树立民主政府的形象。另外, 政府应该切实负起监管职能, 改变虚假广告泛滥大众传播媒介的局面;应该尽快建立分级制度, 降低电影电视中的黄色和暴力内容对未成年人心灵的影响。公务员要成为道德楷模, 不论在工作、家庭还是社会, 都应该以道德模范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公务员的要求不应该只是守法, 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 对公务员应该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对于政府的不诚信行为, 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公务员违反道德的行为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如果政府和国家工作人员没有在群众中树立起道德楷模的形象, 就会形成言与行割裂的局面, 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不会被群众接纳, 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二、充分发挥共产主义信仰在党员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

对于群众来说, 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性需要通过党员的先进性得到证实, 党员的先进性, 主要看其在道德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看其在家庭、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因此, 目前党应该完成一个重大转变, 就是将共产主义信仰落实到具体的道德行动。我们注重党员的政治素质, 重视干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但对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重视不足。我们有对党员的道德要求, 但太简炼, 标准太低, 应该制定全方位高标准的道德规范, 尤其对于党员中的干部, 要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并落实到每个党员的行动中去。任何信仰都必须以道德为基础, 否则信仰将成为空中楼阁。道德建设最重要的力量是信仰, 要充分发挥共产主义信仰在党员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 我们拥有八千万党员, 这是一支强大的道德建设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道德建设方面, 党必须发挥先锋队作用。

以思想道德为主题过组织生活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高党员思想道德水平的制胜法宝。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怎么提高?一方面是对党员严格要求,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批评与自我批评, 使组织成员相互影响。我们党的思想工作有一个重大法宝, 就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从建党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党员组织生活制度一直没有间断, 以党支部或者党小组为单位, 每周在一起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反思是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党员的必备课程, 党员的思想问题就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解决的, 党员的思想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的。现在, 党的组织活动减少了, 很难看到基层支部坚持每周开组织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了。应该从现在开始, 党员每周坚持过组织生活。这种组织生活不是领导开会, 而是每个党员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生活的主题应该是思想道德,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 延伸到工作、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组织生活会应该以党支部或者党小组为单位, 每个党员平等地发表见解, 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生活会应该每周做, 坚持长期不间断, 即使出差, 也要到所在地的支部过组织生活。长期坚持, 自己反思, 大家批评帮助, 就能形成一个自省的氛围, 形成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 形成一个互相监督的机制, 党员的道德水平就会提高。

三、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对未来生活的影响力都是其他教育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德育必须占领学校教育这片阵地。我国传统文化认为, 德才兼备是圣人, 有德无才是君子, 有才无德是小人, 无德无才是愚人。圣人和君子是做人的目标, 小人最让人唾弃。愚人虽然没有道德, 但往往对社会不会造成大的危害;小人则不然, 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危害。在德与才的关系上, 将德放在才的前面, 原因在于此, 将德育放在首位, 原因也在于此, 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但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存在德育的位置旁落的现象, 更有甚者, 考试结果张榜排名已经成为很多学校提高成绩的法宝, 这种方法的受益者是少数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其他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则一次次受到伤害, 造成大多数学生的消沉和学生之间的对立, 走向了德育的反面。国家办教育的原因是教育具有公益性, 德育是实现教育的公益性的重要方面, 忽视了德育, 国家办教育的目的就不能得到全部实现。应该改变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中心的做法, 使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必须培养出品德合格、具有担当意识的人, 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应该严肃处理违反教师道德的行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反之亦然, 因此, 教师的道德水平应该比其他行业有更高的要求。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比较高的, 但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满意的现象, 比如, 大学教师的剽窃、抄袭现象成为近些年来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涉及的人员不乏学术带头人和学校领导。对于有道德缺陷的教师, 应该严肃处理, 比较严重的, 应该将其清除出教师队伍。有人说司法不能腐败, 如果司法腐败了, 就失去了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其实, 教师的不道德行为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司法腐败的后果, 学校是道德的源头, 学校德育不尽其职, 则社会缺少道德;学校容纳了不道德行为, 就会污染学生的思想;源头被污染了, 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怎么提升?

四、充分发挥网络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增加而使得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陌生的情况下, 网络为人际交往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 网络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同时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公共空间。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传播, 通过网络不仅在公民间达成了道德共识, 还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起到了道德监督的作用。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习俗和舆论监督, 网络使道德的舆论监督功能重新变成了现实。因此,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 通过建立网站、公民个人的博客、公共道德事件的发布和讨论、网上沟通等方式, 搭建传播、讨论、监督的平台, 使之成为推进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应该理性看待有人提出的人肉搜索立法问题, 慎重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不要混淆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 隐私权保护范围的扩大可能会影响道德的舆论监督职能的发挥。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个人利益至上、道德沦丧等不良现象开始出现, 严重威胁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 本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要加强我国道德建设, 要营造良好社会道德环境。

奏响公民道德建设之歌 篇3

一、公民道德建设必要性的的学理分析

公民道德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通过修身养性,确立和完善自身的价值人格。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对修身的种种论述形成了中华民族价值人格的主流观念。

(一)从儒家传统道德角度分析

传统儒家道德中对于“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非常重视,认为这是调节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孔子认为,在一切道德规范中,“仁”乃是最高、最基本的道德。孟子重“义”,将“仁义”并称,进而提出并列的四德:“仁”、“义”、“礼”、“智”。西汉初,贾谊又在“仁”、“义”、“礼”、“智”之后增加了“信”,将五者并举。经过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家“五常”之所以能够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有着自己的道德优势。到了汉朝,实行了“举孝廉”的选官制度,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中国文化以孝治天下,所以称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是用孝廉公这个名称,那是沿用汉朝的。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强调仁的理念,“仁者爱人”需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如今,依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孔孟思想是最突出的体现,其精髓主要包括“礼乐”思想、“仁”的思想和“中庸”思想。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中对于仁义道德的不懈追求。

(二)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分析

在西方,从古希腊至今,古代(古希腊和古罗马,下同),西方公民道德教育强调责任、义务的履行和对至善道德、完美人性的追求,强调教育之于公民个体道德而言的非全面性和层次性;中世纪,因公民身份消失,道德教育也最终消亡;文艺复兴时期,古代公民道德教育得以复兴,继而转型并最终让位于自由主义价值观主导的现代公民道德教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第一次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伦理道德问题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立足主体人的价值存在和价值关系,把人的价值实现和完善作为伦理思考的最高对象。马克思认为合理的社会或国家应该是“相丐=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是充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快乐的状态。是超越了剥削阶级的道德教育,即共产主义形式的公共道德教育。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1、积极的现象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面临好的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善大爱的英雄人物。

小善成就大爱,大义触动心灵,“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奶奶”陈贤妹等等一个个美德故事、一系列先进事迹不断深入人心,“这些草根人物,以实际行动诠释道德和人性的力量、承载国人内心向善的渴望。”从十八大代表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最美妈妈”吴菊萍、“草原之子”巴特尔、“当代雷锋”郭明义、“马班邮路坚守者”王顺友、“孤寡老人的好女儿”林秀贞、“索道医生”邓前堆、“法官妈妈”詹红荔……从这些名字中,我们看到了高尚道德的无限光彩。

2、消极的现象

在我们经历一幕幕感动的同时,我们也不时遭受着道德缺失带给我们的痛心。老人跌倒扶不扶?公交车让不让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多元发展,做好事反被诬陷的实例实在太多,道德背负着太多的“罪过”。有人说,道德在不断滑坡,有人说道德体系正走向崩溃……无论是否偏激或夸张,但是当我们走过摔倒老人的身边,却踌躇着要不要扶的时候,当我们被请求出庭作证,却无情地拒绝时……我们能深深感受到道德被我们无奈地边缘化了。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对道德建设的进一步提出,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央对道德提升、诚信构筑的决心,它在国人心里奏响了“道德建设”的最强音。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从塑造道德标兵开始,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公民的道德自觉。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公民自身

1、树立坚定的道德信仰

对于怎样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郭明义认为人们应知行合一参与道德实践。契诃夫说过:“我觉得人应该有信仰,或者都应该去追求信仰,不然他的生活便空洞了。”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站立在历史与时代前沿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言,我们永远坚信:离开了信仰,人和动物无异。作为公民,我们要把责任感、责任心和道德感摆在首要位置,这才是构筑现代化和谐强盛的公民社会与文明世界的精神灵魂。

2、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勇气的,有时还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出来的。我觉得我们要想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除了要积极参加中心开展的做四德人等活动外,还必须从小事做起。比如说,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这都是道德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变的更加美好。

(二)学校方面

将道德品质纳入学校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邓小平说,“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我们要把道德品质纳入学校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学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基础上,在学校积极开展传统道德教育。还要注意将传统德育内容与现代德育内容的有机结合。着重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遵循其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道德品质教育,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一切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把道德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篇4

含义

一、“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二、“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三、“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四、“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五、“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为公、服务社会。

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公民道德建设基本常识 篇5

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讲,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道德素质。然而,当前社会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出现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造成一定影响。可见,要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就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以学习教育提高道德感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学习型领导干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需要。一方面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学校德育建设。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必须坚持从孩子抓起,从青少年抓起,把道德知识的学习作为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关键环节来落实,使良好的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典型示范引领道德风尚。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具有示范意义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为整个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求真向善的精神动力。我国拥有题材丰富、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对于当下的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以学雷锋活动为载体,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的时代呼唤。杭州市通过宣传一批来自普通岗位的先进典型经验,开展“最美现象”思想道德建设的成功做法,可以此为鉴,以典型示范彰显时代风采、培育人文风范。

以深入实践增强道德责任。近期,在国内外频现的中国游客在文物古迹上刻“到此一游”的行为,以及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领域中,公民公德与企业职业道德的严重缺失,恶劣的性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道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工程,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润物无声的积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紧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践行;借鉴上海诚信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社会氛围,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篇6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让文明引领风尚》

今年,要说群众心目中最耀眼的明星,我想应该就是道德模范,而最引人注目的事就是道德模范评选,这些从群众中走来的道德模范,必定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也是大众对良好道德行为的广泛支持和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关注。

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加强,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断深入,我相信,越来越多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模范人物涌现出来。

但是在我们身旁,也存在着一些不道德、不和谐的因素,有些人放松道德建设,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欺骗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淡薄,有损国格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和举止,严重损害了社会道德。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所不容之事。

孔子曾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的意思是,官员有什么样的风气,就会影响平民百姓,不管这句话有多大程度的正确性,但当前一些官员,官风、官德不正,对社会道德有着巨大的杀伤力,这更是社会道德建设面临的一大障碍。

道德行为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要建设好就必须抓住重点,抓住主要源头,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几个方面出发,弘扬社会风气,培育文明风尚。

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要大力倡导职业道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要大力倡导家庭美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同时也要要大力倡导个人品德,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加强道德建设的个体因素。

除上述道德建设内容外,我们还应该注重从形式和制度方面加强道德建设,保证道德建设的顺利推进:

一是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要把道德建设贯穿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把道德宣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营造道德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反映新时期良好道德风貌的文艺作品,给人以鼓舞和启迪,同时利用重要节日,组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 1

比赛等进行生动活泼的道德和法制宣传教育。

二是制定和完善各行各业的职业行为准则,使道德建设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市民公约、社区公约、乡规民约以及行业道德公约,同时把修订完善行为准则的过程,作为道德宣传教育的过程,作为干部群众参与道德建设的过程。

三是从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其处理结果,对公众的意识影响很大,要重视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在社会舆论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必须大力打击官员腐败行为,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做到道德建设从干部抓起。

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引导人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一方面要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让道德模范产生于大众,回归于大众,引导好大众。另一方面,行政部门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依法对各种不良行为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处罚。通过发挥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耻辱,讲道德受人尊敬、不讲道德受到批评的良好社会风气。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仁、义、礼、智、信始终贯穿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要让礼仪之邦名副其实,就必须把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抓紧抓好。

公民道德建设基本常识 篇7

笔者于2010年3月对徐州部分高校的23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德育工作实际, 努力探索《纲要》实施十年来高校青年学生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纲要》颁布实施后, 很多高校根据其要求, 专门成立两课中心, 发挥“两课”的主导功能, 讲授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课的主要内容, 或通过专题讲座, (公共) 选修课、宣传刊物等形式强化道德认识, 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观念。一些高校还在学生中建立“三个代表”学研会、“双学”小组, 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研讨会等理论思想的阵地, 利用这些阵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把《纲要》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需求。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的突出表现, 良好的学风是孕育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一些高校通过抓学风来促进道德建设, 应该说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德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认识到了网络带给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 因此他们积极探索, 全力打造网络教育的新平台, 抢占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红色网络、专题网页以及一些综合性网络中的主旋律教育内容等, 对于增强上网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道德建设主要阵地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并把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从总体上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 由于信息的多样、文化的多元、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因素, 高校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 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正在侵害校园, 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德育的效果。

第一, 学生的道德理论认同与具体实践、日常行为脱节, 即“知行不一”。根据调查, 100%的学生强烈反对大学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 但他们也100%的承认, 这些不文明现象就发生在自己或其他同学身上, 这说明很多青年学生只强调“他律”不注重“自律”。对于“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的理解, 57.1%的学生认为“不过度浪费就是勤俭节约”。在回答“当你碰到校园内有人打架斗殴, 你该怎么办”时, “敢于上前阻止”的占12.1%, “看看热闹, 袖手旁观”的占32.7%, “已经有人制止时参与”的占31.8%, 后两项合计64.5%。这些数据表明, 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地位缺失, 缺乏主体道德“知、情、意、动、行”的实践环节, 自我约束能力差。

第二, 青年学生受我国经济转型的影响较大, 历史的嬗变, 经济的转型、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人们生产了道德上的迷惘, 对原来坚持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动摇, 道德判断无所适从, 不少学生陷入道德思想和行动的苦恼之中。调查中我们发现, 28.7%的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讲金钱不讲道德无法判断的学生对道德失范不是社会主义的判断模棱两可。大学是社会的“缩形”, 一些家庭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社会中不良因素也难免会带到校园中来, 这些消极因素时刻在与大学生道德认知做激烈的碰撞, 如果学生麻木或松懈, 学生就会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

第三, 施教者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影响着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现在师德主流是好的, 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但不容回避的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价值多元化的形成, 社会不良风气及教育管理体制中弊端的消极影响, 师德师风依然存在问题。个别教师淡化自身道德修养, 认为只要把业务搞上去是主要的, 其他都是次要的。调查中, 学生选择“任课教师中很少有优秀的师生形象”有21%, 认为“教师经常利用教学进行思想与道德教育”的只占8.9%, 调查的结果很好的说明了施教者自身问题对青年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

另外, 大学生公寓园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及道德建设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 也是影响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 道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领会并贯彻执行《纲要》的精神, 从教育机制、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手段、全面实现学生的需要, 着力创新德育的机制, 以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 要进一步浓厚德育的氛围, 净化德育的环境。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要进一步正面强化道德教育,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性与文化品味, 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这些活动, 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 使学生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 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之道。

第二, 要进一步强化德育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要优化教育工作队伍, 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与工作能力, 全面促进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第三, 高等学校要努力扩大德育的视野, 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一体化建设。尽管当前一些高校在这方面有一些具体的行动, 但是常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够, 没有形成道德教育的强大合力, 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四,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要按照《纲要》的要求, 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 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品德素质, 规范教师行为。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良好、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第五, 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教育, 改变教育方法。高校在德育的内容上要作某些修改和调整, 可以多增加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遗产与经验等内容, 并贯之以新的时代内容, 辅之以现代教育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培养学生具有一般的道德精神

摘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颁布其十年来, 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青年学生的德育建设,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不容否认, 高校青年学生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问题,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公民道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R].2001.

[2]黄向阳.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3]罗国杰, 关键英.高校道德教育与以德治教[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23) .

[4]袁敬传, 张军.大学生德育与公民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5) .

[5]苗相甫, 杨浩文.道德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

公民道德建设基本常识 篇8

关键词:道德建设;法制社会;道德素养

一个国家能否长久治安稳定发展,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安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道德素养。只有公民道德水平得以提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加强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公民素养的基础性条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已明确提出“增强全民道德法制观念”刻不容缓。广大人民应从自身做起,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要求自己,培育社会文明道德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我国公民道德素质所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传统道德文化缺乏科学性、平等性

在我国古代,理学思想的核心要求“三纲五常”常常被作为检验人们是否忠心、听话、孝顺的行为准则。无论对与错,臣民必须无条件听从皇帝之言,子女必须服从父母之命。人们丝毫没有追求自我决定自我选择的权利。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听到“你们的婚事我坚决不同意”“要是执意在一起就断绝父子关系”等等沟通中缺乏平等性的言语。这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从小就被灌输脑中根深蒂固,禁锢了人们前进的脚步,阻碍了公民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公共道德的缺失

社会公共道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维护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作用。从 “三鹿奶粉”到“毒胶囊”再到“染色馒头地沟油”。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社会公德严重缺失,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有待提高。在利益的驱使下个别企业不讲商德,为了追逐高额的利润丧失诚信理念,制假贩假的案例屡见不鲜。路边摔倒的老人如今连儿童都不敢搀扶;旅游景点总是在人声鼎沸后留下一片片垃圾。种种现象表明经济的进步却未能促进公民道德素养的提高。社会公德不但没有深入人心,更使当代国人的道德素养缺失问题暴露至极。

(三)社会主义道德法制制度不够完善

确定法律的权威并加强道德法制制度的完善是促进法治社会基础性建设的重要条件,既体现人民意志又体现党的主张。由于国家监督机制不健全、道德法制制度不完善,存在着一些官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的行为,且时有发生,对社会正风气的形成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好人好事、见义勇为者得不到及时的表彰,失信谋利者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因此,加强社会道德法制完善,加强社会制度完善,在公民遵守法制制度的条件下,不断加强道德法制制度的管理成为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完善道德法制制度,让法律和道德互为依存相互促进。通过道德制度的完善强化个人道德意识,让外在化的他律和内在化的自律有机结合,才能对社会的稳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加强道德建设促进法制社会基础建设的参考建议

(一)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增强全民道德法制观念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度变革、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情势下,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也朝着多元化发展,道德观念呈复杂多变的特征。部分人的思想道德取向出现偏差,是与非、对与错分辨不清,公民法制观念薄弱。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在人民群众中大力普及道德知识,帮助人们辨别是非。可以开展表彰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活动,评选出优秀的道德模范,用道德模范的行为影响人们,从而鼓舞人们见贤思齐、积极向上,增强道德法制观念。

(二)发挥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

导向性是新闻媒体独具一格的特征。针对社会中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感动事迹能够以一定的宣传手段来进行宣传,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理念。弘扬社会精神文明的主旋律。传播社会积极的信息,更正人们的错误观念,用新闻媒体报导出的先进事迹、模范代表激励人们争做好事,追求真善美。对不道德的行为能够进行有力抨击。不断发挥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对社会中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加以宣传,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三)发挥思想道德法制化的时代价值

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化是加强道德建设,促进法制社会基础建设的重要途径。将不道德行为逐一纳入法律程序,赋予道德明显的法律效力,让“道德”不再是纯粹的“道德”。明确的规定道德的主体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比如随手乱扔垃圾,仍一次罚款十元、扔两次罚款加倍;让看似只是公民缺乏道德素养的行为变成法律行为,让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由此,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道德法制化的价值,让受罚者引以为戒,受罚的同时能够提高其基本道德素养。

大力倡导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民族道德素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也总以良好的公民道德为支撑,只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才能促进法制社会基础建设。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能够树立社会新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参考文献:

[1]曹金荣,柏正杰.浅谈我国公民道德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64).

[2]孔玉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J].中共河南省委,2006(01).

公民道德建设内容 篇9

一、公民道德建设部分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本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方针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3.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4.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5.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6.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7.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社会公德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三)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四)家庭美德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公民道德建设方案 篇10

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四德”建设的实 施 方 案

为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发挥道德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建设文明和谐新通化,在全镇组织实施“四德工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增强博爱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为重点,以解决突出道德问题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加快推进通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道德支撑。

二、基本内容

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实施“四德工程”,“四德”是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建设主要是开展社会

志愿服务,改善城乡人文环境,引导人们心存博爱之心,以真挚的爱心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己,人人争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在全社会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风尚。职业道德建设主要是广泛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引导人们心存诚信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对待职业,人人争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操守。家庭美德建设主要是大力开展孝老爱亲活动,倡扬文明家风,引导人们心存感恩之心,正确处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人人争做一个有孝心的人,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和谐氛围。个人品德建设主要是提倡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增强责任意识,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人人争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形成爱国明礼、自立自强、公道正派、勇于担当、团结互助的个人品质。

三、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及要求

(一)社会公德教育实践活动及要求

1、开展“大家行动,告别不文明行为”活动。突出解决四

个方面的不文明行为。一是在全体公民中开展“告别手中的不文明行为”,重点解决乱扔乱倒、乱贴乱画、损坏公物等不良道德问题,培育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思想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二是开展“告别脚下的不文明行为”,重点解决乱穿马路、乱停乱放、加塞抢座等不良道德问题,引导人们讲秩序、讲礼让、讲爱心,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秩序;三是开展“告别口中的不文明行为”,重点解决随地吐痰、大声喧哗、谈吐不雅等不良道德问题,倡导人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全社会营造讲

究卫生、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社会优美环境;四是开展“告别脸上的不文明行为”,重点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待人冷漠、推诿拖拉、诚信缺失等不良道德问题,倡导工作人员养成谦虚待人、热情服务、尽职尽责的良好品行,在全镇构建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2、开展城乡志愿者服务活动。围绕迎接庆祝建党90周年等

大型社会活动,组织广大志愿者广泛参与普及文明礼仪、维护社会秩序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3、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评议活动。在机关、农

村积极组织开展道德评议活动,对发生的不道德、不文明的事和人进行揭露批评和教育劝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破除封建迷信和各种陈规陋习,引导居民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道德评议会吸纳老党员、退休老干部、道德模范和居民优秀代表参加,充分发挥其对思想道德建设进行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二)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及要求

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行为普及活动。机关内广泛开展普及行

动,与机关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将宣传横幅、标语置放于醒目位置,发放到广大干部职工增强规范规则意识,并自觉践行。

(三)家庭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及要求

1、开展爱老敬老献爱心活动。利用母亲节、父亲节、老人

节等爱老敬老节日,大力宣传爱老敬老的模范事迹、模范人物,营造爱老敬老的浓厚社会氛围,树立爱老敬老的道德榜样。

2、开展感恩奉献活动。家庭主要成员要弘扬敬老爱幼的中

华传统美德,带头加入到感恩活动中来,在家庭感恩父母,在单位感恩同事,在社会感恩他人。主动奉献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教育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他人,爱社会的思想,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责任之心。

(四)个人品德教育实践活动及要求

开展个人品德提升行动。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党性、重品

行、作表率”活动,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做公民道德建设的表率。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中开展“读经典善文、做高尚公民”活动,塑造个人道德情操,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五、评选组织

本次“四德”建设共评定道德模范20名,经过个人申报、组织评定、社会公示方式进行筛选评定。

六、领导组织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实施“四德工程”建设是一项长

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每一名成员,要把“四德工程”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单位、各部门要指定专人对此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是加大宣传,注重实效。充分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月”,为道德建设进行集中宣传,让“四德”宣传教育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真正将此项工作作为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润滑剂,抓出实效。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三日

公民道德建设基本常识 篇11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道德建设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道德建设提高到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并与法制建设并列,倡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如此完整明确的治国方略,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和治理国家的历史过程中还是第一次。这一理论概括,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治理、建设国家进行创造性理论探索的伟大成果,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总结、升华和创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这个方略,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领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精神,并在实践中正确的贯彻执行这一治国方略,首先,必须要正确认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首先,他们具有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都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都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而形成和发展的;它们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两者的一致性还体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从实质上说也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如:我国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法和诉讼中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要求就反映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等共产主义道德的要求。我国《监狱法》中所规定的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行政处罚法》中所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合等政策和原则,就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一致性还体现在:遵纪守法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这种一致性也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和极大的优越性。当然,这是就社会主义法律的整体或本性来说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是极为复杂的。如果党和国家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或其他方面有失误,因而导致某些法律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说这种法律还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或极大的优越性。

再次,两者的一致性还体现在:法治和德治是两个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的治国方式。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不同的重要手段。法治就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就是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虽然法治与德治的功能、作用不同,但两者却是国家治理中两种不可或缺的方式,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既不能互相替代,又不能相互割裂;法治以德治为基础,德治又需要法治的保障;法治、德治在功能、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时,法治和德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不仅道德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法律问题,法律问题同时也就可能是道德问题。历史和现实证明:法治和德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从来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才符合治理国家的规律,才是完善的治国之道。

当然,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之间的一致性及其相辅相成的关系决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等同的,没有差别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在我国,违反法律的行为一般来说也是违反最低层次道德要求的行为,特别是犯罪行为,更是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但不能反过来说却不能由此认为,一切违反道德的行为也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不可能也不应该将社会主义道德的一切要求都制定在法律中。道德与法律之间仅仅是不道德行为与违法行为(一般也是不道德行为)之间,道义上的义务与法律上的义务之间,毕竟是有着严格界限的。混淆它们之间的界限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将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错误的当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因而放弃就有的法律制裁;另一种是将违反道德的行为,错误的扩大为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从而加以法律上的制裁,甚至是加以刑事制裁。这两种混淆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被坏。

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差异还体现:法律和统治阶级的道德虽然都代表了同一阶级意志,但法律是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的,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一经产生就具有普遍遵行的效力,并可通过一定法律程序修改或废除;道德所反映的阶级意志是以群众意识、社会舆论形式出现的,其一般产生在本阶级先进分子中,然后逐步为整个阶级甚至是整个全社会所接受,其改变和消失也是较为缓慢的,不可能由个人或者组织下令修改或者废除。法律一般是体现为国家机关制定的成文法,是条文化的,比较具体;道德一般体现在人们的意识或者社会舆论中,比较原则、抽象。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而道德一般仅指义务而言。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而道德则由人们的内心和社会舆论保证执行。所以人们通常说,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自律,后者是他律。

二、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讲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治身,德治治心,法治治近,德治治远,法治与德治两者不可偏废,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所以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在治理国家中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社会主义法律的充分实现必然会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反过来,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必然会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实现。为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法治来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实现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

首先,切实加强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的道德建设,奠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即使是制定得再好的法律,也需要合适的人正确地去执行和适用,如果一个执法者或司法工作者不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水平,法律的有效实施是难以想象的。法律是概括的,它为一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或方向,而实际生活却是具体的,因此,执行和适用法律只能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工作人员,如果不具备相应的道德水平,又如何能正确地理解和执行与社会主义道德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呢?如果一个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德水平,就可能滥用法律,从而影响到法律的权威,甚至会导致人们对法律丧失信心,又如何能保证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呢?

其次,通过公正执法,惩治不道德行为,可以增强全社会公民的道德意识。例如:通过依法惩处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的行为,可以促进家庭美德的培育;通过打击各种商业欺诈行为,可以提高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和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的自觉性;通过实行政务公开,既可以培养政府的诚信意识和公民的监督意识,又可以强化公务人员的廉政意识。此外,具有良好法律知识和道德素养的执法人员的公正执法行为,不仅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遵纪守法,同时,又会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

再次,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公民是守法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教育。尤其要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加强“三个代表”教育。形成为政者“为政以德”、“仁政爱民”、“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商者“诚信无欺”;为民者“重德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了消除一切旧的、腐朽的道德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同时用新的、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教育他们,党要依靠各种国家、社会的组织以及家庭,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其中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法律。它将清楚的教育广大人民:国家保护什么,反对什么,什么行为是合法行为,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等等。同时它也将及时的警告,也可以说是教育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为非作歹的行为将会得到什么法律上的后果;同样也可以说教育违法者,甚至是犯罪者:为什么他们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如果他们能改恶从善,仍是有出路的。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真正的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那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水平,整个民族的素质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取得极大的成功。

最后,加强监督检查,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没有监督机制,就不可能使法律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就不可能使道德建设的各项内容得到贯彻落实,也就不可能使各项规范得到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因此,我们要依法建立健全监督机构,完善监督职能,要针对道德建设的特定任务建立一些必要的监督机构,加强监督的力度。要充分发挥以电视等为主要载体的舆论监督,及时地反映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中的各项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对在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和批评。通过大众传媒对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进行监督,是促进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一种成效显著的方法。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是一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教育、法律等形式,把他律、自律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徐建波主编.法学家眼中的中国法治[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3]夏勇等主编.中国法治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吹牛大王历险记》读书心得感悟下一篇:中国电力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