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格式(通用12篇)
调查诊断书
××异诊【20××】××号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调查诊断专家组
年 月 日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
XX异诊【20XX】XX号
受种方:
受种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监护人姓名: 性别:
身份证号码:
住址: 联系人姓名: 与受种者关系: 联系电话: 接种方:
接种单位名称: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生产企业方:
接种疫苗名称:
批号:
生产企业名称: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调查诊断地点: 调查诊断时间: 年 月 日
第 页,共 页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
XX异诊【20XX】XX号
一、调查诊断材料及说明
(一)受种方提供的材料及说明
(二)接种方提供的材料及说明
(三)生产企业方提供的材料及说明
(四)其他材料及说明
二、接种实施和发病诊治经过
(一)接种实施经过
(二)发病诊治经过
三、调查诊断过程说明
(一)调查取证的经过和人员
(二)调查诊断专家的确定经过及学科专业构成与人数
(三)调查诊断会简要经过
(四)其他有必要说明的情况
四、疾病诊断及发生原因的判断与依据
(一)疾病诊断的判断与依据
(二)发生原因的判断与依据
五、调查诊断结论
受种者接种_________疫苗后所患疾病的临床诊断为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1)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临床损害程度分级为___________。(选择2)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属于偶合症。(选择3)不属
第 页,共 页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
XX异诊【20XX】XX号
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属于心因性反应。
提示:如果当事人(受种方、接种单位或生产企业)对上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可以在收到调查诊断结论之日起6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年 月 日
关键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
1 问题的提出
1.1 背景
2009年3月~4月, 为广东省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时期。深圳市确定的实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时间为2009年3月16日~4月15日, 计划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150万人。基于依法治国、按法办事的理念, 鉴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已经发布、“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的现实, 以及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与“实验场”, 市民们的法制意识、投诉意识均比较强的大环境, 考虑到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施大规模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后, 可能出现相对较多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为了规范对此类问题的处理, 亟需完善施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即成立深圳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一旦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以便及时实施专家组调查诊断, 再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中规定的专家组鉴定。
1.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的组成
深圳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原拟定成员50人, 其思路是:一旦需要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 再根据情况在这50人 (实际上是当作专家库来使用) 中抽取若干人 (比如说5人、7人、9人等) 组成小组, 实施该次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其优点是:灵活可变, 方便、实用。经过深入探讨, 深圳市于2009年3月成立了一个11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其组成人员包括流行病学主任医师2人, 临床儿科、皮肤科、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各2人, 临床外科、结核病科主任医师各1人, 药学副主任医师1人, 完全符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中规定的“调查诊断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的要求。其特点是在一般情况下不能 (也不需) 灵活可变, 但同样方便、实用。在成立深圳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的过程中, 由原拟定成员50人到11人, 经历了多钟观念、认识上的碰撞, 很值得探讨。
2 探讨的问题
2.1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完全可以解决问
题为什么《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中要求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而不是成立专家库, 而许多地方[1~5] (包括县、市、省) 却偏偏成立了名义上的专家组, 实际使用的是专家库。除了照老规矩、想当然办事外, 主要是担心一旦成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专家组, 解决不了问题。专家组人少, 某些很专业的问题, 专家组专家的知识、技术难以覆盖或者全部解决问题。其实, 这种担心是完全多余的:一旦出现了上述问题, 可以通过邀请其他专家参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第24条规定:“专家鉴定组可以根据需要, 提请医学会邀请其他专家参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邀请的专家可以提出技术意见、提供有关材料, 但不参加鉴定结论的表决”。既然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都可以这样, 同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也完全“可以根据需要, ……邀请其他专家参加……”。这与请律师帮助打官司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总之, 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完全可以解决问题。
2.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要有专家组的规矩
我们所说的规矩, 有法依法, 没有法律依文件;法律、文件都没有的, 就要依民主、法制建设中的惯例、常识。不可以还像过去一样, 任意 (不按一定的程序) 抽几个专家组成专家组即可。比如说参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 (会议) 的人数、形成一致意见 (调查诊断结论) 的人数、专家签名等都要有规矩, 不可以随意行事。举例来说, 深圳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11人, 每次开会 (调查诊断) 必须是6人或者6人以上, 且调查诊断结论也必须是6人或者6人以上专家的一致意见 (即大于11人的二分之一)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第26条就有这样类似的规定:“鉴定结论应当按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
2.3 树立程序正义优于实体正义的观念
在调查诊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使用上, 无论是成立专家组, 还是成立专家库, 都是为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 (实体正义) 。但成立专家组是有法源依据 (程序正义) 的, 而成立名义上的专家组、实际上当专家库使用则没有法源依据 (无程序正义) 的。显然, 前者是正确的做法, 后者是错误的做法。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如北京某彩民中了500万的大奖, 错过了兑奖期就是兑不了奖, 打官司也只能是败诉。所以, 我们作为国家工作人员, 在实际工作中办事情一定要树立程序正义优于实体正义的观念, 做事情首先要讲程序, 按程序办事。只有程序对了, 事情的结果才有可能正确;如果程序错了, 不追究则已, 一旦追究起来, 只能是失败的结果。
2.4 国家工作人员要追求真理
国家工作人员要追求真理, 做事要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不可以认为没有人追究你, 或者认为被追究、出纰漏的风险极低, 就可以马虎一点、糊涂一点、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实不然。古人尚有“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说法, 何况我们今天的国家工作人员呢。
3 结论
组与库肯定不是一个概念。显然, 专家组是比较少人的集合体, 而专家库则是比较多人的集合体;专家组可以直接使用, 而专家库则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抽取成员, 组成专家组才可以使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第11条规定:“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在这里明明白白地写着“专家组”, 而不是“专家库”, 故执行者只能成立专家组。为了方便、好用, 是不是可以先成立专家库, 使用时再从专家库中抽人组成专家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其原因: (1) 没有依据, 即没有法源 (法律、法规、文件等赋予, 以下同) 。在当今法治的社会里, 我们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观念:作为老百姓, 只要是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 你都可以干;作为国家工作人员, 只要是法律没有赋予的事情, 你都不可以干。一个国家工作人员, 干没有法源支持的事情, 一旦出现问题, 是要承担过失、过错的责任。 (2) 如果一定要搞, 比如搞一个实施细则或者办法之类的, 说明了先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库, 再从专家库中抽人组成专家组, 也未尝不可, 但没有必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是完全可以解决问题的。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关于成立深圳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的通知》 (深疾控[2009]42号) 2009.3.24.
[2]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关于成立第一届广东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的通知》 (粤疾控[2009]116号) 2009.5.5.
[3]湖北省卫生厅文件:《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湖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鄂卫发[2008]78号) 2008.12.5. (http://www.hbws.gov.cn) .
[4]安徽省卫生厅文件:《安徽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实施细则 (试行) 》2008.12.24. (http://www.ahwst.gov.cn) .
一、事件报告过程
2014年4月2日,黔西县疾控中心向毕节市疾控中心电话报告,我县素朴镇发生一起接种无细胞百白破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发生弛缓性麻痹事件,请求毕节市疾控中心组织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到现场进行调查处置。
二、病例基本情况及就诊过程
患儿李月,女,汉族,2013年11月11日在黔西县钟山广惠医院行剖腹产出生,生后及时接种了乙肝疫苗。家住黔西县素朴镇灵博村9组。
患儿于2014年3月10日在素朴镇灵博村卫生室进行预防接种,村医(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证)询问李月病史和体检后,该患儿无接种禁忌症,村医予以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左臀部)及口服脊灰疫苗。
2014年3月16日家长感觉患儿双下肢不能主动运动,3月27日发现双上肢无力,触及双上肢后哭闹不安,家长否认患儿受过外伤。当日上午就诊于黔西县中心医院儿科门诊,儿科医师对患儿进行检查后,因患儿病情在中心医院不能明确诊断,建议转院到上级医院作进一步诊治,并以AFP上报县疾控中心,疾控中心人员对患儿进行个案调查后,当时未采集到粪便标本(患儿转院到贵阳就诊)。
2014年3月28日患儿到贵州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省医医师体查:神清,烦哭,心肺腹阴性,双下肢肌力肌张正常,双上肢肌张力松,无主动运动,诊断为:1.双上肢无力待查;2.头皮血管瘤;给予补钙治疗,因无床位未住院治疗即返黔西县。
2014年3月31日患儿回到黔西县,当日上午,县疾控中心人员和患儿家长带患儿到中心医院请儿科主任对患儿进行检查,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反应可,烦哭,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明显减低,双下肢肌力略低于正常,肌张力可(双上肢肌力Ⅱ—Ⅲ级,双下肢肌力Ⅳ级),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黔西县中心医院ⅹ影像检查):左肩关节正位片提示:左侧肱骨外髁颈、尺骨上段陈旧性骨折可疑。初步诊断:四肢弛缓性软瘫(原因待查)。建议转院到上级医院作进一步诊疗。
三、预防接种情况
2014年3月9日,灵博村(距镇卫生院5公里)村医从乡卫生院领取百白破疫苗20支,脊灰疫苗20粒,用冷藏包(内放3块冰排)保存带到灵博村家中,放于家用冰箱中,3月10日早上,吴大贤从家用冰箱中将疫苗拿出用冷藏包(内放3块冰排)保存带到灵博村卫生室,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对目标儿童进行接种,当日11时左右,经村医询问李月病史和体检后该患儿无接种禁忌症,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第一剂次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左臀部)和喂服第二剂脊灰疫苗,同时填写预防接种卡、证;接种后观察30分钟无异常后回家。
李月接种信息(来源接种证):乙肝(1)2013年11月11日,(2)2013年12月15日;卡介苗2013年12月15日,b型流感疫苗2014年1月19日;脊灰疫苗(1)2014年1月19日,(2)2014年3月10日;无细胞百白破疫(1)2014年3月10日。
四、疫苗相关资料
李月接种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生产企业为长春长生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疫苗批号:20120806,有效期:2014.8.9,有该批次疫苗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批签中检20133716号、总量为310398支),贵州省疾控中心用冷藏车于2013年10月21日和2013年11月18日分别将150000支和115000支百白破疫苗送到毕节市疾控中心,并予以冷库保存。毕节市疾控中心于2013年11月5日和2014年1月10日将24582支百白破疫苗送到黔西县疾控中心冷库保存。
李月口服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疫苗批号:20120942(1-24)有效期:2014.9.5,有该批次疫苗的生物制品批签发合格证(批签中检20124386号、总量为2399940粒),贵州省疾控中心用冷藏车于2013年5月15日送100000粒、2013年8月2日送100000粒、2013年8月26日送110000粒到毕节市疾控中心冷库保存、毕节市疾控中心于2013年6月19日、2013年9月4日2014年1月10号用冷藏车送38500粒到黔西县疾控中心冷库保存。
2013年6月21日至2014年1月20日,黔西县疾控中心用车载冷藏箱(内放10快冰排3~6℃)运送上述两种批号的计划内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和口服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到全县各乡镇,乡镇用冰箱保存疫苗,乡镇每月分发给各村对目标儿童进行常规运转接种。
调查时素朴镇上述批号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和脊灰疫苗已全部用完,黔西县及毕节市没有接到该批疫苗的其他异常反应事件报告。
五、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现场调查情况
患儿左上肢肌力2级,右上肢肌力3级,双上肢肌力和肌张力降低,右下肢肌力2级、膝反射减弱,左下肢肌力3级、膝反射正常,现场询问家长及儿科主任,弛缓性瘫痪呈进行性加重。
六、后续诊断资料
2014年4月6日辅助检查结果:梅毒抗体检测阳性,甲苯胺红试验1:128阳性,予以青霉素治疗,2014年4月15日患儿病情好转出院。黔西县中心医院出院诊断为:1.先天性梅毒Ⅲ期;2.头皮血管瘤;3.左侧肱骨、尺骨陈旧性骨折。
七、调查诊断结论
一、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下列情况,应作为AEFI(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l、24小时内发生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大疱性多形红斑)、晕厥、癔症。2、5天内发生的发热(腋温≥38.6℃)、血管性水肿、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3、15天内发生的过敏性皮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多发性神经炎、脑病、脑炎和脑膜炎,接种部位发生的无菌性脓肿。4、3个月内发生的臂丛神经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5、卡介苗接种后1一12个月发生的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
6、任何时间发生额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或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反应、公众高度关注事件。
二、建立异常反应登记本,并设专人负责。
三、AEFI报告的范围为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实施差错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和不明原因反应等。
四、发生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五、AEFI报告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监护人、现住址、接种疫苗名称、接种日期、接种剂次、反应发生日期和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及经过、就诊日期、就诊单位、初步临床诊断、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日期、报告人等。
六、AEF工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发现AEFI后应在24小时内向中原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应在2小时内逐级向县、市、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检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七、AEFI应以电话或传真等最快方式进行报告,并做好AEF工登记。
预防接种安全接种制度
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取得资质。
二、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遵守医德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三、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掌握禁忌症实施接种。
四、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应查验核对接种对象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种类无误后予以接种,并做好接种记录。
五、预防接种服务人员所使用的疫苗必须是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并按规定温度运输、贮藏的疫苗。
六、接种前应严格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七、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八、按照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接种剂量、方法和部位接种疫苗。告知家长或监护人,接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15—30分钟。
九、疫苗接种统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安全盒,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用后毁型、消毒回收。
十、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立即清洗刺伤部位,并采取其他处置措施。
十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时,应及时处置,并按要求记录、报告。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职责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月预防接种日4次以上,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规范》和《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经过区卫生局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担任。上岗工作应佩戴上岗证。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清洗双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仪表端正。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四、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珍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五、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接种证,查接种凭证,查疫苗。核对免疫接种程序,姓名,年龄,药名、批号,失效期,接种剂量。
六、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 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火疫苗超过l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
七、新出生儿童或迁入儿童办理接种证时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必要的注意事项等。告知后,儿童家长需签字确认。接种后,应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接种者应留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向卫生局报告。
预防接种社会监督制度
一、各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社会监督电话和意见箱,并有人专人负责管理。
二、建立与所在辖区联系制度,听取和了解所在辖区群众的反映与意见。
三、不定期向群众发放“征求意见卡”,进行满意度调查。
四、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定期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征求意见。
五、各预防接种门诊(点)实施下列公开制度。
(—)上岗人员佩戴附有本人照片、姓名和编号、科室、职称或职务等内容的胸卡。
(二)公示接种程序流程图、接种门诊平面示意图、预防接种须知、儿童免疫程序、疫苗接种价格。
根据《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并参照全国的AEFI监测方法,结合我乡的2013年免疫规划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顺利完成了本我乡免疫规划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管理工作任务、指标,其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情况
1-12月份共发现疑似异常反应一般反应11例,我接种门诊每次发现后,有计划免疫人员及医生组成的疑似异常反应处置领导组成员对发生一般反应的儿童进行对症处置。
二、疑似异常反应上报及处理
乡卫生院每月上报县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疑似异常反应月报表,把发生反应儿童信息、疫苗名称、疫苗批号及时上报免疫规划科,我接种门诊还对发生的一般反应做出初步评估,对接种程序及操作规程进行培训和怎么处理进行讲解。
四、存在问题
还存在着发现疑似异常反应不及时,缺乏方面的学习。
总之,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发展,使用疫苗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病大幅度下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AEFI)监测工作重要。本我乡的免疫规划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管理工作方面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继续努力找出差距,缩短距离,尽快完善我乡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管理工作。
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
关的反应或事件。
二、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
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三、报告内容: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儿童监护人姓名、现住址、接种疫苗名
称、剂次、接种时间、发生反应时间和人数、主要临床经过、初步临床诊断、就诊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五、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在发现AEFI(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及时向市卫生局、市药监局报告。48小时内向市疾控中心填报《AEFI个案报告卡》。
六、对需要调查的AEFI(除明确诊断为一般反应,如单纯发热、接种部位的红肿、硬结等),由市疾控中心在接种报告48小时内开展调查。
七、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
社会有重大影响的AEFI,2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和市药监局,并于2小时内向市疾控中心填报《AEFI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AEFI登记表》,由市级或省级疾控机构立即组织专家组调查。出现死亡或群体性AEFI,同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报告和调查。
八、除省、市、县三级AEFI调查诊断专家组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做出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九、各接种单位指定至少1名内科医师或公共卫生医师负责预检及预防接种不良
反应处理。建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事故登记本,专人负责。
十、过敏性休克处理原则: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立即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1000),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为0.33(1/3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1/16支,2-5岁1/8支,5-11岁1/4支,11岁以上1/3支-1/2支;如5分钟病人仍无好转,可重复使用。第一时间通知临床医生进行抗休克处理或拨打120转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资料均来自我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收集的部分县区资料,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分析方法
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2 结果
2.1 2011年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疫苗分布及反应分类
2011年共接种24 571剂次, 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45例, 发生率为0.59%, 发生最多的是百白破, 共64例次, 占44.1%, 其次是麻疹22例次, 占15.2%, 再次是23价肺炎11 (换成一类疫苗) 例次, 占7.6%。其中以一般反应为多见, 共125例次, 占86.2%, 异常反应14例次, 占9.7%, 其中水痘1例, 流脑A1例, 麻疹6例, 白破1例, 百白破 (无细胞) 1例, 乙肝 (酵母) 1例, 乙肝1例。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发生, 见表1。
2.2 2011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临床诊断分布
该组145剂次中主要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 该组有123剂次, 占84.8%, 其次是过敏性皮疹9例次, 占6.2%, 癔症发生异常反应1例, 卡介苗淋巴结炎发生1例, 荨麻疹发生1例, 血管性水肿发生1例, 热性惊厥发生1例, 其他2例, 各临床分布见表2。
3 讨论
引起预防接种反应发生的因素有很多, 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 包括疫苗方面的因素、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受种者的个体因素等[3,4], 除了疫苗因素无法控制外, 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可以通过强化疫苗管理、规范实施接种操作来避免, 受种者的个体因素也可以通过接种前预检、告知来尽可能减少[5]。
该组资料结果显示:2011年共接种24 571剂次, 发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45例, 发生率为0.59%, 发生最多的是百白破, 共64例次, 占44.1%, 其次是麻疹22例次, 占15.2%, 再次是23价肺炎11 (换成一类疫苗) 例次, 占7.6%。其中以一般反应为多见, 共125例次, 占86.2%, 异常反应14例次, 占9.7%, 其中水痘1例, 流脑A1例, 麻疹6例, 白破1例, 百白破 (无细胞) 1例, 乙肝 (酵母) 1例, 乙肝1例。该组145剂次中主要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 该组有123剂次, 占84.8%, 其次是过敏性皮疹9例次, 占6.2%, 癔症发生异常反应1例, 卡介苗淋巴结炎发生1例, 荨麻疹发生1例, 血管性水肿发生1例, 热性惊厥发生1例, 其他2例, 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发生。
因此, 加强预防接种人员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其责任心和业务能力, 完善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增加人员配备和强化规范预防接种操作, 是今后必须长期关注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林献丹, 陈玲萍, 郑晓春, 等.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 :59-61.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0 (1) :78-87.
[3]Magliulo M, Mirasoli M, Simoni P, et al.Develop2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ultrasensitive chemiluminescent enzyme.immunoassay for aflatoxin M1in milk.J Agric Food Chem, 2005, 53 (9) :3300-3305.
[4]武文娣, 刘大卫, 李克莉, 等.全国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1 (2) :7:1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97-01
预防接种是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多年来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的不断下降,充分证明了接种疫苗作为针对性预防疾病的一种干预性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效保障了儿童的身体健康。但工作实践也证明,没有一种疫苗是绝对安全的。随着公众对预防接种服务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疫苗接种后出现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也备受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预防接种纠纷或事件,给免疫预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解诸城市2012年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W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安全性,我们对诸城市2012年AEFI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源于诸城市疾控机构、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等报告单位,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平台报告的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所有AEFI个案数据。按照《全国AEFI监测方案》中关于AEFI的定义和分类,AEFI分为一般反应、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和不明原因等六类。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AEFI分布特征和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2 结 果
2.1 AEFI病例报告及时性 2012年合计报告AEFI 100例,24个预防接种门诊均有报告,报告覆盖率达100%。其中48小时及时报告率、48小时及时调查率、个案报告卡和调查表的完整率均为100%。
2.2 AEFI病例报告情况 2012年合计接种疫苗213018人次,报告AEFI 100例,报告发生率为46.94/10万。其中一般反应93例(占93%),报告发生率为43.66/10万;异常反应7例(占7%),报告发生率为3.28/10万。无疫苗质量事故和实施差错事故。
2.3 AEFI流行特征
2.3.1 年龄与性别分布 100例AEFI中,男性59例,占59%;女性41例,占41%,男女性别比为1.44:1;其中≤2月龄1例,占1%;3-5月龄24例,占24%;6-8月龄15例,占15%;9-10月龄8例,占8%;1岁35例,占35%;2-3岁10例,占10%;5-7岁7例,占7%,其中≤1岁48例,占48%。
2.3.2 地區分布 100例AEFI分布在全市13个乡镇,龙都街道19例,占19%;密州街道18例,占18%;皇华镇11例,占11%;百尺河镇8例,占8%;贾悦镇7例,占7%;林家村镇7例,占7%;舜王街道7例,占7%;桃林乡6例,占6%;石桥子镇6例,占6%;相州镇3例,占3%;枳沟镇3例,占3%;昌城镇3例,占3%;辛兴镇2例,占2%。
2.3.3 时间分布 100例AEFI分布在全年12个月,1-12月分别报告4、8、8、7、12、19、7、11、10、3、6、5例,分别占全年报告总数的4%、8%、8%、7%、12%、19%、7%、11%、10%、3%、6%、5%。其中5-6月合计报告31例,占全年报告总数的31%。
2.4 疫苗发生AEFI情况 2012的接种的一类和二类疫苗共21种,17种疫苗有AEFI报告。
9种一类疫苗AEFI的报告发生率,卡介苗为19.53/10万(2/10241),乙肝(酵母)为9.87/10万(3/30394),脊灰(糖丸)为12.92/10万(5/38703),百白破(无细胞)疫苗为125.34/10万(47/37498),白破为19.65/10万(2/10177),含麻疹成分疫苗为52.94/10万(13/24558),乙脑(减毒)疫苗为11.77/10万(2/16989),甲肝(减毒)疫苗为36.58/10万(2/5466);7种二类疫苗AEFI的报告发生率,腮腺炎为55.56/10万(2/3600),甲肝(灭活)疫苗24.9/10万(1/4016),流脑A+C结合疫苗195.69/10万(12/6132),流脑A+Y+C+W135疫苗为147.28/10万(1/679),HⅰB为36.09/10万(3/8312),轮状病毒疫苗为16.01/10万(1/6246),23价肺炎疫苗为222.72/10万(3/1347)。
100例AEFI中,病例报告数前三位的疫苗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47例,47%)、含麻疹成分疫苗(13例,13%)、流脑A+C群结合疫苗(12例,12%),病例报告前三位的疫苗占报告总数的72%。
2.5 发生时间、临床表现 100例AEFI中,接种至发生反应时间、发生反应至就诊、就诊至报告时间均以≤1天的居多,分别占89%、83%、100%。
100例AEFI中,一般反应93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局部红肿和硬结,其中发热(体温≥38.6℃)67例,占72.04%,局部红肿(直径≥2.5㎝)33例,占35.48%,硬结(直径≥2.5㎝)5例,占5.38%;异常反应7例,主要表现为卡介苗淋巴结炎和过敏性皮疹,分别占28.57%(2例)和71.43%(5例)。
3 讨 论
2012年全市24处预防接种门诊均有AEFI报告,AEFI报告覆盖率达到100%,各监测指标均达到100%,达到了国家监测方案要求。男性AEFI报告数多于女性,发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岁,与1岁以内儿童接受的免疫针次较多有关。AEFI报告发生数位于前三位的疫苗分布为百白破(无细胞)、含麻疹成分疫苗、流脑A+C群结合疫苗,共占AEFI报告发生数的72%。发热/红肿/硬结等可能是由疫苗固有性质引起的一般反应,占AEFI报告发生数的93%。报告的AEFI个案中7%属于异常反应,主要是过敏性皮疹和卡介苗淋巴结炎,无死亡、严重残疾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预防接种后 :无其它原因腋温≥38.5℃;主诉临床症状超过24小时。免疫接种后24小时内发生: 过敏性休克;不伴过敏性休克的`过敏反应;持续性(3小时以上)哭闹;晕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癔病或群发性癔病。
免疫接种后5天内发生 严重局部反应:脓毒血症;注射部位脓肿(细菌性/无菌性)。
免疫接种后15天内发生 :惊厥(包括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脑病;脑炎、脑膜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过敏性紫癜。免疫接种后3个月内发生 :急性弛缓性麻痹; 臂丛神经炎;血小板减少。卡介苗免疫接种后1-12个月发生 :淋巴结炎;播散性卡介苗感染;骨炎/骨髓炎;无时间限制:任何引起死亡、住院治疗和医生或公众认为与接种有关的其它严重或罕见的健康损害。
二、建立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登记本,专人负责。
三、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后,应及时进行必要的处理,城镇应在6小时,农村应在12小时内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同时填写预防接种副反应报告卡。
四、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群体性预防接种副反应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的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关键词: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
预防接种期间易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本次研究中, 笔者就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与处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5月到我院实施接种患者120例, 均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乙脑疫苗、HIB疫苗、麻疹疫苗、白百破疫苗以及流脑疫苗等, 患者年龄2个月~7岁, 平均 (5.1±1.3) 岁。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 收集、整理120例预防接种患者临床资料, 统计、分析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的病例数, 并对出现异常反应现象类型进行分析, 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
结果
120例预防接种患者中有20例出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 发生率16.7%, 异常反应现象有晕厥、感染、过敏性皮疹、无菌性脓肿、过敏性休克以及过敏性紫癜等, 其中以感染和过敏性皮疹为主。经及时且有效的处理, 出现异常反应现象的患者均治愈, 未出现严重安全事故, 见表1。
讨论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现象分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现象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晕厥:所谓晕厥就是指晕针, 该现象并仅仅只是接种时发生, 还有少部分患者于接种期间或者接种以后出现手足麻木、心慌、呕吐以及恶心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四肢冰冷、面色苍白、出汗、晕倒等, 严重时还会出现瞳孔散大、呼吸减慢、血压降低以及脉搏细弱等。上述这些症状表现多因心理因素或者其他精神因素所引发的暂时性脑缺血缺氧造成, 此外, 疲劳、饥饿、虚弱多病以及恐惧等也会引起该现象[1]。本次研究有1例接种人员出现晕厥, 发生率5.0%。 (2) 感染:即接种以后3~5 d患者体温上升, 出现红肿和热痛, 压痛显著, 脓肿局限以后轻压存在波动感[2]。本次研究感染有5例, 发生率25.0%。 (3) 过敏性皮疹:即接种以后没有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皮疹, 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有大疱型多形红斑、荨麻疹以及猩红热样皮疹, 其中最为多见的是荨麻疹, 一般发生于接种数小时内一直到数天, 其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 而后出现风疹团以及水肿型红斑, 大小不等, 颜色一般为浅红或者深红, 附近为苍白色, 按压会褪色, 且边缘不整齐。这种类型的皮疹反复出现或者成批出现, 消退以后一般不会留下痕迹。若患者情况比较严重, 则会出现严重的瘙痒症状。本次研究有6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 发生率30.0%。 (4) 无菌性脓肿:即注射局部事先出现大红晕, 14~21 d以后接种出现硬结, 其大小不等, 且肿胀并存在疼痛感, 一般情况下炎症表现不是很剧烈, 能够自行吸收[3]。严重者会出现破溃排脓症状, 创面以及创口愈合时间较长, 有时尽管表面已愈合, 但是深部依旧存在溃烂, 经久不愈。本次研究有3例出现无菌性脓肿, 发生率15.0%。 (5) 过敏性休克:其主要特征是接种附近循环衰竭, 发病急, 通常于输入抗原后数分钟至1 h内发病, 症状为全身皮疹、胸闷、皮肤瘙痒、气急以及面色潮红等, 严重时还会因喉痛水肿或者支气管痉挛而引起呼吸困难、四肢冰冷、血压降低、昏迷、脉搏细弱等。本次研究有1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发生率5.0%。 (6) 过敏性紫癜:该异常反应现象通常发生于疫苗接种1~7 d, 接种位置出现紫癜, 大部分皮肤紫癜呈对称性分布在患者双下肢, 其中比较常见的为双膝关节以下, 此外也可发生臀部或者双上肢, 症状表现为红色斑疹, 其大小不等, 最开始的颜色一般为淡红色, 按压褪色, 而后发展成为深紫色, 一般7~30 d左右可自然消退[4]。本次研究有2例患者出现过敏性紫癜, 发生率10.0%。
处理措施: (1) 在预防接种之前, 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准备好药物以及器械, 常备药物有安定、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乙醇、鲁米那、654-2注射液、异丙嗪、葡萄糖以及维生素C等, 器械准备有体温表、酒精棉球、污物桶、血压器、针灸针、听诊器、压舌板、安全盒以及注射液等。 (2) 异常反应现象处理:在处理晕厥时, 患者取头低位或者平卧位, 松解其领带或者衣扣, 确保呼吸通畅, 服用开水或者糖水, 若有必要, 可皮注或者肌注肾上腺素, 针灸内关、人中或者合谷等相关穴位;对感染者则以抗感染作为原则实施处理, 若有必要, 可切开引流排脓。轻度过敏性皮疹患者可服用抗组织胺药, 比如苯海拉明或者扑尔敏等;对重度患者注射肾上腺素, 且服用维生素C。对于无菌性脓肿, 可采取干热敷, 在脓肿破溃之前, 借助注射器进行脓液的抽取, 注入抗生素, 一般不建议切开排脓, 以免细菌感染。对于过敏性休克患者, 将患者平卧在床, 放低其头部, 注意保温, 皮注肾上腺素, 15 min~0.5 h以后若患者血压没有回升, 则将地塞米松加入葡萄糖中实施静注, 同时补充血容量, 如果出现呼吸衰竭, 即马上吸氧或者使用洛贝林。对于过敏性紫癜患者, 服用维生素等, 以使患者血管脆性得以改善, 此外, 也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
参考文献
[1]王桂英, 罗智娟, 黄光明, 等.2013年吉安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特征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4, 11 (2) :225-227.
[2]陶家春, 韦黎明, 谢钧, 等.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异常淋巴结反应4例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7) :3666-3666.
[3]曾祥芬, 叶绪春, 李佐祥, 等.贵阳市马王片区2002-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 (5) :941-94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黑河市截至2016年1月15日报告的2015年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后发生的AEFI个案数据。
1.2 方法
通过全国AEFI监测系统导出黑河市2015年AEFI个案,按《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1]要求,利用office2013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EFI按发生原因分类
2015年黑河市共报告AEFI个案348例,其中一般反应347例,占99.71%;异常反应1例,占0.29%。全年无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发生。
2.2 疫苗分布
报告的348例AEFI个案中,前5位的疫苗分别为DTa P(124例,占35.63%),JE-I(74例,占21.26%),MPV-AC(28例,占8.05%),TD(26例,占7.47%)和MPV-A(24例,占6.90%)。见表1。
2.3 性别、年龄和月份分布
报告的348例AEFI个案中,男性192例,女性156例,性别比为1.23:1。年龄组分布中,个案数前3位的分别为0岁组(157例,占45.11%),1岁组(80例,占22.99%)和2岁组(39例,占11.21%)。在<1岁组的348例AEFI个案中,发生个案数前3位的月龄分别为9月龄(28例,占8.05%),5月龄(24例,占6.90%)和4月龄(19例,占5.46%)。报告AEFI月份前3位分别为12月(100例,占28.74%),11月(38例,占10.92%)和7月(33例,占9.48%)。
2.4 临床诊断和发生间隔分布
报告的348例AEFI个案中,临床诊断为“发热/红肿/硬结”的个案347例,占99.71%;临床诊断为卡介苗淋巴结炎的1例,占0.29%。报告的AEFI个案中,发生在接种后1天内的312例,占89.66%;发生在接种后2-3天的31例,占8.91%;发生在接种后4-7天的2例,占0.57%;发生在接种后8-14天的2例,占0.57%;发生在接种后1天以上的1例,占0.29%。见表2。
2.5 AEFI症状分布
报告的348例AEFI个案中,症状除“发热/红肿/硬结”症状外,其他症状前5位是“发生哭闹”的146例,占41.95%;“食欲不振”的41例,占12.07%;“嗜睡”的24例,占6.90%;“乏力”的12例,占3.45%;“瘙痒”的11例,占3.16%。
2.6 报告发生率分析
黑河市2015年常规疫苗接种剂次数为191 508,二类疫苗接种剂次数为41 152,脊髓灰质炎疫苗补充免疫剂次数为147,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剂次数为157,麻疹重点人群接种剂次数为12269,腮腺炎疫苗接种剂次数为12 718,接种疫苗总剂次数为257 951。利用总剂次数进行估算,AEFI报告发生率为134.91/10万剂次。其中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仅为0.39/10万剂次。
2.7 病人转归
348例AEFI个案中,好转238例,占68.39%;痊愈99例,占28.45%;治疗8例,占2.30%;不详3例,占0.86%。
2.8 AEFI监测指标
报告的348例AEFI个案中,48小时内报告346例,及时报告率为99.43%;需调查个案1例,调查及时性为100%;需上传调查报告个案1例,及时上传率为100%。全市仅爱辉区和五大连池市报告及时率未到100%,分别为98.04%和98.78%。
3 讨论
AEFI发生特征分析。在348例AEFI个案中,多为一般反应,共347例,占99.71%;疫苗分布以DTa P最多,共124例,占35.63%;AEFI报告发生年龄集中在0岁组,男女性别比为1.23:1;最终临床诊断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与全省分析数据一致[2]。AEFI发生间隔集中在接种后1天内,发生月份最多的为
1 2 月。
疫苗安全性分析。2015年黑河市AEFI报告反应发生率为134.91/10万剂次,其中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0.39/10万剂次,均低于全国发生率水平[3],2015年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不高于全国预期发生率。
自1999年以来,全球已无Ⅱ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报告,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证实了Ⅱ型脊灰野病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消灭。为加速消灭脊灰进程,减少和消除脊灰疫苗病毒引起的疫苗相关病例(VAPP)和疫苗衍生株病毒(VDPV)病例,针对继续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国家,WHO建议全球统一开展脊灰疫苗转换工作,即在常规免疫程序中引入至少1剂次脊灰灭活疫苗(IPV),将目前的三价OPV(t OPV)的Ⅱ型疫苗株剔除,转换为I+Ⅲ型二价OPV(b OPV)。IPV疫苗的纳入,将极大地避免VDPV的发生。
为继续提高黑河市AEFI监测与报告质量,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基层要不断提高监测敏感性,做好日常AEFI主动搜索等工作;各级应加强对预防接种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不断强化责任报告人的报告意识,不断提高AEFI的报告率;各级应继续加大督导和检查力度;继续加强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监测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摘要:目的 分析黑河市2015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 通过全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市2015年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全市2015年共报告AEFI个案348例,一般反应占0.29%,0岁组占45.11%,性别比为1.23:1,12月报告个案数最多。疫苗以DTa P为主,占35.63%。AEFI报告发生率为134.91/10万剂次。结论 全市AEFI监测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AEFI发生年龄以0岁组为主,接种后1天内最多,AEFI报告发生率不高于预期,各疫苗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良好。
关键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S].2010.
[2]高士锐,马玉杰,闫滨,等.黑龙江省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结果[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30(2):218-219.
[3]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中国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1):1-12.
[4]全省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转换操作手册[R].2016.
[5]武文娣,刘大卫,吴冰冰,等.全国2007-200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6):481-490.
[6]J MM Gardner-Medwin,P Dolezalova.Incidence of Henoch-Sch?nlein purpura,Kawasaki disease,and rare vasculitides in children of different ethnic origins[J].Lancet,2002,360:1197-1202.
[7]胡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相关问题[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3):159-161.
[8]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8-69,153-27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隆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管理系统中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全部AEFI个案数据。
1.2AEFI分类
按照《全国AEFI监测方案》执行。1一般反应; 2异常反应;3疫苗质量事故;4实施差错事故;5偶合症;6心因性反应;7不明原因反应。
1.3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采用Excel 2003软件,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009-2013年累计报告AEFI病例214例,累计接种1 637 770剂次,累计报告 发生率为13.07/10万,2009-2013年报告病例分别为4、4、61、61、84例, 报告发生率逐年上升,各年报告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6,P<0.005)。
2.2时间分布
各月均有病例报告,3月与6-9月报告病例数较多,共报告135例,占63.08%。
2.3地区分布
隆回县辖26个乡镇,各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桃洪镇21例,占9.81%,其次是六都寨镇和岩口镇各12例,分别占5.61%。
2.4性别、年龄分布
男123例,占57.48%,女91例,占42.52%,男女比为1.35∶1。年龄最大65岁,最小的4天,<3岁病例占63.55%,随着年龄的增长,AEFI的的病例逐渐减少,见图1。
2.5病例临床分布情况
不良反应病例209例,占97.66%,其中一般反应168例(占78.50%),以局部红 肿/硬结为主 (占39.72%),发热占38.78 %。 异常反应41例 (占19.16%),以过敏性皮疹为主 (占13.55%)。 偶合症5例 (占2.34%);无心因性 反应和群 体性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报告,无疫苗质 量事故和 接种事故, 见表1。
2.6疫苗分布情况
期间累计使用的疫苗有24种,发生AEFI病例的疫苗有23种,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麻疹类疫苗、乙脑疫苗、狂犬疫苗和乙肝(酵母)为主,分别占28.50%、13. 55%、9.81%、7.48%、7.01%。全国计划免疫(NIP)疫苗累计报告159例占报告总数的74.30%,见表2。
2.7病例转归
共治愈和好转213例,治愈和好转率占99.5%, 死亡1例。209例不良反应中,治愈209例;4例偶合症中,治愈3例,死亡1例。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疫苗种类和接种数量不断增加,疫苗针对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疫苗种类的增加和接种人群的不断扩大, AEFI受到公众前 所未有的 关注。此次分析 结果显示,该县AEFI累计报告发生率为13.07/10万,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均在预期发生范围内[1],说明该县使用的各类疫苗安全可靠。AEFI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与该县接种对象以3岁以下儿童为主有关。该县2009年、2010年AEFI病例报告偏少,而2011年以后AEFI病例报告数明显增多,与任重[2,3]等人的报道一致,与2010年6月《全国AEFI监测方案》的实施,规范了AEFI监测工作,基层工作人员经培训后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使该县AEFI监测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有关。病例分类以不良反应为主,占97.66%,其次为偶合症,占2.34%,无心因性反应报告和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无疫苗质量事故和接种事故,这与国内任重、林宝妮等监测结果一致[2,3,4,5,6,7,8],该县预防接种的服务质量较好。AEFI累计报告发病率为13.07/ 10万,低于林宝妮等[4]人的监测结果,原因是基层接种人员业务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漏报、瞒报症状较轻的病例。
预防接种是控 制传染病 的最经济 最有效的 手段,但目前公 众过分关 注AEFI,对正常实 施的预防 接种工作已造成了 不利影响,要进一步 加大宣传 力度,让公众明白疫苗的安全性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主动接种各类疫苗[9,10],同时努力 提高基层 预防接种服务人员 的业务素 质和服务 质量,杜绝接种 差错和事 故发生。 还应加强AEFI的监测工 作,规范AEFI病例报告,减少瞒报、漏报,切实提高AEFI监测质量。再次要做 好疫苗针 对疾病的 防控,仍需加大各类疫苗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中国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18(5):385-397.
[2]范耀春,李彬,闫绍宏.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0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9):799-802.
[3]任重,李晓明,于立华.株洲市2008—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2):204-206.
[4]潘宏,郭豫,段林李,等.2010—2011年黔东南州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2,18(5):310-311.
[5]林宝妮,方琼,曹丽,等.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4):346-348.
[6]杨洛贤,许二萍,黄利明.免疫规划第二类疫苗接种副反应监测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2):134-136.
[7]何奔,沈国初,朱红良.嘉兴市2005—2007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2009,25(3):310-312.
[8]冯小武,熊昌辉,廖征,等.南昌市2006—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4):2738-2740.
[9]丰刘富,李俊姬,来时明,等.狂犬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2):1287-1289.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书格式】推荐阅读: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信息报告制度06-22
预防接种12-25
公共卫生预防接种06-30
预防接种日活动方案10-19
预防接种知识讲座计划10-21
425预防接种活动总结11-01
预防接种查验证小结11-29
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内容12-10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05-24
预防接种年度工作计划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