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的未来发展史(通用10篇)
(教学内容) 第5课 因特网的未来
总 课时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蓝牙的概念。
2.了解个性化服务的功能。
技能目标:1.继续熟练掌握利用关键字搜索。
2.复习巩固保存搜索到的网页、网页中的文字。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对因特网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培养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
重
点 蓝牙技术的应用和个性化服务。 难点 正确辨别信息的良莠。 教法 教具
1.设置好学生机,保证每台机器都能登录局域网以及因特网。
2.让学生准备好画笔。
3..教师机中应该已建立名为“因特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共享文件夹,以便于学生上传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对因特网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完成一篇总结性的报告以巩固所学知识。
导入形式:教师展示因特网的发展历程方面的图片、影像资料,或可以让学生先观看资料入手,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展开新课
(一)第一版块:畅想因特网的未来
1、未来的因特网能为你做什么?能用图解画出来更好。
发挥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未来的生活联系起来,因特网能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参考课本第22页的图解。
2、网络新科技
提出问题:你听说过蓝牙吗?它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请你通过书本或网上搜索,查找相关资料,再将这些资料进行相互交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当前网络发展情况,及所存在的不足,从而让学生想象一下将来的网络可能是怎样的。
3、网络个性化
我们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往往会发现返回的信息成百上千,其中包含大量无关、过时、重复的信息,这种“人找信息”的方式既费时又费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网络个性化为之找到了解决的答案。许多服务商推出了个性化的服务。
目前,因特网上的“个性化推荐”是一种“信息找人”的模式来提高搜索的效率。建议教师把网络个性化与搜索引擎做个比较,分别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针对个性化服务的优势,你能向电子商务网站提供哪些好的建议呢?
4、网络雾里看花
对很多人而言,离开了网络将不知如何生活,网络的确带给了我们很多生活的方便,但另一方面,网络又成为了混乱动荡的代名词,我们应该如何一分为二的看待网络,因特网的未来如雾里看花,充满前所未有的变数。
(二)第二板块:写报告
以《因特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完成一篇小报告
可以侧重从上面四个方面的一点或两点来叙述展开,不求面面俱到,要求语言清楚、有条理、逻辑性强,想象丰富。
三、上交报告
四、小结
上述观点反映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日常的教学中, 就是告诉一线教师面对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要充分关注教材设计之初承载的知识、新IT科技设备能承载的信息技术内容和掌握新IT设备的一些教学法。再进一步引申到我们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备课与日常教学环节, TPACK教学思想提醒每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基于最新的IT科技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并在后续的上课环节把教材所承载的知识与技能升华到新的高度, 从而避免传统的唯教材授课的保守教学法。
●备课:信息技术教材亟需二次开发
信息技术教材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材, 经典即传统, 教学是对经典的再现。在信息技术课堂, 经典往往代表OUT, 如20年前的DOS操作系统, 又如即时通讯软件ICQ、MODEM拨号上网等。
由于很多省份的信息技术教材更新周期长, 明显不适合最新IT科技的前进步伐, 如浙江省2004年版的初中八年级 (上) 《因特网未来》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在2012年的学生面前明显不合时宜。因此, 在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 我们必须重视备课环节。它是一堂好课的前提, 大量的教学实践不断证明:教师在备课环节所花时间与后续授课的质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 反映在一些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 谁磨的课次多, 谁的教学内涵就相对丰富。同时, 日常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 亦能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和教学能力。教师在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 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也自然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教材本身的知识内涵也同时得到新的再现。
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因特网的未来》教材大部分知识点所依附的载体很多与现在的IT技术发展不相符, 原教材相应的教学目标见上页表1。
教材编写于2004年, 当时对因特网的未来的应用构想与目前的一些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从而造成教材内容明显不能与时俱进。
二次开发要点:网络发展初期, 所有的网络应用全部基于计算机和服务器的建网构想, 但是从2008年开始, 美国政府提出了“智慧地球”的设想, 中国政府则在2009年提出了“感知中国”的设想, 这两种设想其实都是源于因特网的一种新型应用, 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因特网的构想, 从而有了“物联网”的概念。
教材列出的蓝牙知识点, 如果教师在备课环节没有对教材进行融合新技术的二次开发, 那么蓝牙知识还会停留在已OUT的1.0版, 而最新的4.0版蓝牙的传输距离已比1.0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蓝牙作为一种无线传输技术的代表, 它在目前的网络应用中并不具备主流地位, 相反近几年红火的WIFI和更加具备未来概念的4G无线网络技术则更能代表“因特网的未来”,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热情。因此, 我们对于教材的二次开发非常重要, 对教材知识点应进行与时俱进的改变, 保留原先教材知识点本质的要求, 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更新与再现。如表2是对教材二次开发后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亟需“道具”助手
好马配好鞍, 一堂出彩的信息技术课往往需要“最新IT科技”的助力, 如AACTE (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 在2008年编辑出版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还强调了“技术在教育情境中的应用方式”。而我们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技术应用其实非常单一:即借助计算机机房硬件本身及BAIDU搜索中展示的图文信息, 教师希望用这些“看似直观的图文并茂”的各种代表新兴技术的IT产品来完成教学, 但很多时候并不能奏效。
仍旧以《因特网的未来》这个课程单元的教学为例,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传统的授课手段和授课内容其实有很多地方可以在TPACK思想的指导下加以改进,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亟需引入一些最新的产品“道具”。改进分析如上页表3。
综合分析上表我们发现, 传统的授课模式中, 教师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课堂也需要触手可及的“道具”的帮助。虚拟现实的视觉效应与真实产品的实际触感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我们在购买一些平板MP4产品时, 如果只是简单参考一些评测文章, 则很多产品的技术特色都非常棒, 但在实际卖场同台比较时, 很多买家能马上对这些产品做出“有效的评价”。另外, 当所有的信息技术课堂都依赖于“BAIDU搜索”查找教学用素材时, 我们教师其实是走入了“惰教”的怪圈, 课堂环节看似很丰富, 课堂气氛可能很活跃, 但课堂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记忆时间却往往不长久。在实际课堂中引入一些学生触手可及的“技术道具”, 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 又能学到相关的产品操作技能, 更可激发学生实践新技术的欲望。所谓信息技术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 让学生喜爱上信息技术、喜欢学习信息技术并对信息技术的最新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产生强烈的欲望, 而不是我们部分教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描述的一些“通过某模块教学内容的学习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宏观的情感目录 (此观点源于2011年10月全国高中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国培班上李艺教授的讲座, 如有出入, 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后记:“因特网的未来”课堂亟需“未来”元素
“因特网的未来”是什么?在《辞海》中我们找不到“未来”的解释, 在学生眼里“未来”是相对于现在而言的一个还未到来的时刻, 一个将会到达的时间段。那么“因特网的未来”则可以理解为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段内“因特网将会呈现给我们的表现形式和应用”。但是我们的教材所描绘的内容和目前教师所呈现的课堂却没有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未来的因特网”的美好蓝图, 2004年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所关注的“未来”在2012年的我们眼中都成了过去式。
因此, 我们必须真正关注一些最新的IT时讯, 积极为学生描绘出“未来的因特网”, 如2012年6月4日《电脑报》A08版上的文章《智能搜索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智能图片搜索 (如根据某个人的大头照搜索与他相似的人) 、美国的智慧地球、中国的感知中国、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因特网相关的未来网络应用, 等等。上图所示为GOOGLE数码眼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 (下) [J]电.化教育研究.2012, (6) :47-61.
[2]李艺.2011年10月江南大学高中信息技术国培班讲座稿.
[3]吴红伟.中小学信息技术评优课问题辨析与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4 (下) , 27-29.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因特网;网络使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因特网也蔓延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连接着千千万万的计算机,由于它有着丰富的资源,强大的交互使用性,深受人们的喜爱。电脑及网络的使用,让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这几年猛然兴起的网上购物就是一个特别明显的例子,网络的普及改变了很多人的购物方式,购物不一定要去街上,呆在家里也能购物。同样的,网络的普及也可以改变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学习不一定限于课本,也不一定要限于课内,教师们的教学以及学生们的学习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内容上的扩展,从而冲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目前,很多家庭都已经购置了电脑以及接通了网线,上网是很多中学生的爱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与网络是分不开的,学生们爱好上网,即有促进学习的一方面,也有阻碍学习的一方面,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怎么样来利用学生们爱上网这样的特点来促进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呢?
一、利用网络来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和宝贵的,除了课内的时间外,如果还可以让学生们利用课后的时间来进行学习,不但可以节省课堂上的时间,让教师可以把重点的内容讲得更详尽,还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后巩固所学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把上课的课件或一些学习材料给学生们带回家里去,如果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把资料上传到指定的网站上,让学生们可以随时去下载浏览,这样,学生们在家也能打开电脑进行复习和巩固。也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使用网络来进行一些特定内容的了解和学习。
比如在学习《体验多媒体技术》中第二节精彩的多媒体世界,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后自己上网去体验这些多媒体技术。如可视电话,我们平常使用的QQ视频也属于这一类,不但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图像还可以传输语音,学生们在这方面的体验应该比较丰富了。还有如流媒体,流媒体就是通常我们在网上一边下载一边使用的媒体文件,如音视频等。而不需要下载整个压缩文件到本机后才可以观看的网络传输技术。再有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可能很多学生已经使用很久了,但却不知道那属于虚拟现实技术,如很多3d类的游戏,像经典的CS等。虚拟现实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共同创造的新世界,是一个看似真实的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感觉,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和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同时提供视、听、触等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并使参与者“沉浸”于模拟环境中。学生们可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和现实中的体验,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知识,充分利用课后的上网时间,在娱乐中学习。
二、利用网络解决上交作业和课外辅导的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的作业灵活性是比较强的,和其他科目不一样,计算机的作业很少有纸质书写的作业,大部分都是上机操作类的实践性作业。在以前的教学中,作业都要在课堂上完成,也就是利用上课的时间来让学生们上机操作完成作业,这样无疑就浪费了很多上课的时间,而且也限制了作业的量和难易度。如果量太多或者相对难度较大一点,学生们在课堂上还不能完成,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对教学的开展也有一定的限制。现在学生们都可以在家利用课后的时间来完成作业,由于时间的宽裕,作业的布置也可以适当增加一定的量和加大难度,这样也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学生们完成作业之后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的形式上交,也可以上传到指定的作业收集地址。这样一来,上交电子作业的问题就解决了。
另外,对于一些在计算机的学习方面基础比较扎实,对计算机技术也比较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在课外也会主动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难和问题的时候,如果要等到回学校找到老师当面答疑和指导是比较不方便的,因为很多教师兼任几个班级的课程,某个班的课程一个星期可能只有一两次,这样就不能及时解决学生们的疑问。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因此,为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辅导也是必要的。教师和学生们可以通过QQ等一些在线的交流工具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这样的课外辅导不但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还可以增强师生们的感情,使师生在教育学的过程中也表现得更加和谐。
三、利用网络知识的学习来加强学生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网络和因特网技术给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巨大作用。网络和因特网同样还可能给学生们带来负面作用,因此,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因特网作用的两面性。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有所选择,有所为也有所不为。让学生们把社会道德和身心健康提到比技术更高的层面去讨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并在网络生活中自觉遵守网络规范。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是一个人终身需要注意的问题,区分虚拟事物和现实事物也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修养、素质和心理都有关系,目前的网络环境不容乐观,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和道德引导是信息技术教育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因此,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上网态度和网络道德意识也是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可以建立校园虚拟校区,让学生们都参与到其中的网络管理。这样的话,学生们参与管理的过程当中就会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并不断影响身边的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逐渐意识到维护信息活动的正常秩序是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在网络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加强了学生们自身信息道德的修养。
总之,现实的生活中,因特网是不可或缺的,因特网的利弊是双面的,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对学生们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的一面,让网络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窦怀叶.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网络道德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2]孙战友.信息课堂PK网络成瘾,考试周刊,2010.45.
[3]王峰.对网络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析研究,电子世界,2012.13 .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因特网信息搜索的基本技能。2、加工整理信息的基本技能。3、让学生内化知识结构。二、教学重点:搜索引擎的掌握三、教学难点:1、搜索引擎的理解2、关键词的理解四、课时: 2课时[教学环境]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教学策略]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并通过排出现象、探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获取知识。[教学过程]通过神舟六号飞船提出怎么获取关于神舟六号飞船的一些相关内容,如何从因特网上得到这些信息呢?1、“我们想搜索因特网上的信息时,要满足三个条件:(1)你的计算机必须是能够上网的:(2)要有搜索引擎。典型的搜索引擎有www.baidu.com、www.google.com ;(3)有效的关键词。2、现在我通过实际操作来跟大家解释搜索因特网信息的基本方法。演示:选择www.baidu.com为搜索工具,以搜索神舟六号为例子,演示搜索神舟六号的发射时间、发射地点、返回时间、返回地点的过程。结束后请同学们模仿刚才老师的搜索过程,来搜索神舟一号、神舟二好、神舟三号、神州四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发射时间、发射地点、返回时间、返回地点要求: 1、不允许做与本课堂无关的事。 2、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 3、用笔记下搜索到的信息教师在学生间来回走动。任务: 1、督促学生完成课堂要求。 2、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学生操作情况1、同学们能不能从表中发现神舟系列发射和返回的时间规律和地点规律?(神舟飞船发射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气候寒冷的时候。神舟飞船发射的地点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掌握了如何从因特网上查找信息的方法。并将这些 信息加工处理成我们所需要的形式。这就是一个信息获取、加工、表达的例子。在本节课里面应该重点掌握因特网信息的搜索基本过程。我们在搜索信息时,关键是要把握好“关键词”,关键词的把握和提炼是我们搜索因特网信息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nowadays intemet is very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some big cities. do you know when the intemet was first established? built in 1960s, the internet was a crude network of a few computers which shared information. if one of the computers broke down, the whole networks would be unable to work, causing continual problems.
at first, just the government had access to the internet, using it for communications among different branches. however, by 1970s the internet had been used in universities, banks, and hospitals. at the beginning of 1990s computers became affordable for common people and this affordability increased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by people,it is said that each day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log off, making i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fe.
internet was first established in 1960s. at that time, the computer was both large and epensive and the networks were unable to work well. if one of the computers broke down, the whole networks would be unable to work.
at first, the intemet was just used by the government. by 1970s, it had been used in universities, banks and hospitals. at the beginning of 1990s,computers became both cheaper and easier to operate. now it is very convenient to log on the intemet.
it is said that each day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log on the internet. sending e-mail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接入因特网管理的通知
页码,1/
2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接入因特网管理的通知
[1999]高检办发第1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随着因特网(Internet)在中国的普及和“政府上网”工程的深入开展,上网、建立主页和网站的检察院 逐渐增多,对宣传法制、密切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检务公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加强 管理,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积极加入“政府上网”工程,建立各单位的主页或网站。因特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手 段,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各级检察院应当充分重视利用因特网开展网上 宣传的重要性,积极加入“政府上网”工程,利用优惠条件,建立主页或网站,加强网上宣传,促进“检务 公开”,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加强管理,确保安全。上网、建立网站的安全保密工作需要符合[1998]高检办发第113号文件规 定。所有上网的计算机,不得同时与机关局域网相联,不得在上网的计算机中处理、存放涉密文件和案件材 料,不得利用电子邮件传输涉密文件和案件材料;利用因特网接收群众举报、控告、申诉的,应当将有关资 料存入数据库,由控申部门处理;不得使用检察机关以外的服务器存放群众举报信息;所有上网发布的信 息,必须符合保密要求,准确、真实,并应及时更新与追加;建有网站的单位应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保证网络安全。
三、为规范检察机关因特网域名体系,高检院制订了《检察机关域名管理办法》(附后),现下发执 行。所有上网的检察院都应当在jcy.gov.cn下申请注册一个域名。
四、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主页,应当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国法治网()的超链接。
五、高检院政治部宣传部负责网上宣传管理。高检院办公厅信息技术室负责为各级检察院提供因特网接 入、网站建设、网页设计方面的技术咨询与支持,联系人:贺德银、秦韬,联系电话:(010)65209064,邮政编码:100726。
附件:《检察机关域名管理办法》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
检察机关域名管理办法
一、为统一规范检察机关因特网域名体系,根据《政府域名规范建议》,特制订本办法。
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注册的域名为spp.gov.cn、gjy.gov.cn和 jcy.gov.cn,其中,spp.gov.cn和gjy.gov.cn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专用,地方各级检察院的域名在 jcy.gov.cn下分配。
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域名原则上按照如下规则命名: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院:省级行政区划缩写.jcy.gov.cn。例如,山东省人民检察院的域名 为 sd.jcy.gov.cn。
(二)分院、地级市检察院:地市地名全称.jcy.gov.cn。例如,青岛市人民检察院的域名为
file://F:\标准管理法律法规大全\知识产权与执法篇\法律„„\law_14_1036.ht2002-9-1
5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接入因特网管理的通知
页码,2/
2qingdao.jcy.gov.cn。
(三)县(旗、县级市)检察院:省级行政区划缩写+区县名全称.jcy.gov.cn。例如,湖北省仙桃市 人民检察院的域名为 hbxiantao.jcy.gov.cn,河
北省丰南县人民检察院的域名为 hefengnan.jcy.gov.cn。
(四)直辖市的区、县检察院:省级行政区划缩写+区县名全称.jcy.gov.cn。例如,北京市东城区人 民检察院的域名为bjdongcheng.jcy.gov.cn。
(五)地级市的区检察院:市名全称+区名缩写.jcy.gov.cn,例如,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检察院的域名为 wuhanjh.jcy.gov.cn
(六)铁路运输检察分院:tl+所在地名全称.jcy.gov.cn。例如,郑州铁路运输检察分院的域名为 tlzhengzhou.jcy.gov.cn。
(七)基层铁路运输检察院:tlj+所在地名全称.jcy.gov.cn。例如,襄樊铁路运输检察院的域名为 tljxiangfan.jcy.gov.cn
四、地名的缩写或全称指地名的汉语拼音缩写或全称,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名缩写见下表。少数民族地区 的地名使用民族语言转译的拼音名称,并应按照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审定的名称拼写,例如,乌鲁木齐(urumqi)和呼和浩特(hohohot)。省级行政区域名缩写BJ 北京 SH 上海 TJ 天津 CQ 重庆HE 河北 SX 山西 NM 内蒙古 LN 辽宁JL 吉林 HL 黑龙江 JS 江苏 ZJ 浙江AH 安徽 FJ 福建 JX 江西 SD 山东HA 河南 HB 湖北 HN 湖南 GD 广东GX 广西 HI 海南 SC 四川 GZ 贵州YN 云南 XZ 西藏 SN 陕西 GS 甘肃QH 青海 NX 宁夏 XJ 新疆 TW 台湾HK 香港 MO 澳门
五、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信息技术室负责域名jcy.gov.cn的运行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域名解析服 务。本着非赢利、有偿服务的原则,对在jcy.gov.cn注册的每个四级域名,每收取150元的域名运行管 理费。域名申请注册的同时,应当缴纳当的域名运行管理费。从第二年起,每年的三月份,为域名运行 管理费的缴纳期,越期未缴的,停止域名解析。
六、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按本办法第三条确定本单位的域名,向当地电信部门或因特网接入商(ISP)申 请IP地址,将域名、主机名及其IP地址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信息技术室,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信息技 术室审核确认后,负责域名注册与解析。
七、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如需注销域名,应当函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信息技术室,最高人民检察院 办公厅信息技术室负责注销该域名,并停止对该域名的解析。
八、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如需变更域名、主机名或其IP地址,应当将新的域名、主机名及其IP地址,函 告最高人民检察院信息技术室,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信息技术室负责变更。
九、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关键词:因特网;分工理论;企业再造理论;网络酒店
1 酒店面临新的经营理论的挑战
1.1 企业再造的含义
企业再造,也可称为企业再造工程或企业重新设计。汉莫等人在《再造企业》一书中作了十分清楚的定义:“企业再造就是对企业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做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求在成本、高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各项当代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
企业再造理论的出现,一个明确的指向就是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1776)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分工可以推进劳动者生产知识的专业化,促使劳动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熟练性技能迅速提高,从而形成生产中的高效率;(2)分工可以使劳动者长时间专注一项工作,从而节约或减少因为经常变换工作而耽搁时间;(3)分工可以促使大量有得于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作方法的出现。
1.2 对分工理论的挑战
两个世纪前由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分工理论,一直是企业组织建设的核心理论。一方面,企业制造产品的过程被分为一连串的简单动作,最后由生产线组装完成;另一方面,在组织机构上表现为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这种劳动分工、专业化及金字塔式组织体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当人类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后,价值观念和消费需求发生新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分工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企业经营与组织模式已不再是产生高效率的法宝,而已成为限制企业发展的枷锁,直接影响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企业再造理论大胆地向主宰了人类两个世纪之久的分工理论提出挑战,它否定专业分工论,主张工序合并,实行团队工作的“合工”业务流程工作方式;它否定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提倡“精兵简政”、组织结构“扁平化”;它实行分权管理,彻底消除官僚体制;它广泛、充分地发挥信息在生产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中的作用。
总之,企业再造理论与分工理论不同,其宗旨是通过一场彻底的经营管理革命,建立起高效率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模式,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企业绩效的飞跃式提高。
国外实施企业再造取得成功的经验有下列几点值得借鉴:(1)对企业的整体改造优于局部改造;(2)企业高层主管和各级主管重视并直接参与改造;(3)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作用;(4)变革的时机适宜,如选择企业面临困难、危机时期;(5)团队精神发挥得好;(6)对员工进行高素质的培训,拓开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作业技能。
2 酒店经营管理模式的两大转变
2.1 从制度型经营管理模式向人本型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
制度型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中心”或“以岗位为中心”,通过各种规范、规章制度、标准等对酒店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组织形式,它提高了管理者的权威,有利于制度、法规的制定、执行和任务的完成,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工作方针、计划、经营目标,在世界酒店业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但它在强调管理者权威性及制度的强制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员工作为“人”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缺乏对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引导,忽略了员工间的和谐团结对酒店经营的重大影响,制约了员工个性发挥。
人本型模式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员工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确立团队精神、协作精神、主人翁意识等观念,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潜能,管理者主要起宏观调控和监督作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必然要引起酒店组织结构、运作机制、工作程序等的重大变化,组织机构要更加精简,更有效能;对现代信息的传递与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
2.2 从“以财务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向“以现代营销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
当今酒店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等等方面来一个革新,必须把过去的“以理财”为重点的管理模式转到“以生财”为重点的经营管理模式上。“客源是酒店的衣食父母”。无客源酒店什么都谈不上,也没有财可以理。酒店要有持续的丰富的客源,必须要以现代营销学的理论与实践去开发客源,真正做到时时处处方便客人,处处时时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必须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及时调整酒店产品与服务的组合,向公众不断沟通本酒店的服务特色、价格,以及做好即时的跟踪服务和各种信息反馈等等,使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都十分满意,起到良性循环的经营效果。要做到这些,最好的帮手就是借助于因特网与酒店企业内部网的有机结合,为四面八方的客人与酒店之间架起一座方便的桥梁。信息网络技术为现代营销提供了真正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因特网。目前,一般人都可以在公司、家庭、学校等轻易连接上因特网,进行通信,获取资料,消遣娱乐等。他们也希望差旅时可以方便地上网。至于租用酒店办公的商业客户,上网更加是工作和生意上的需要。所以一家没有因特网服务的酒店会减少吸引力,也显得不高档。网络酒店是当今酒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网络酒店就是已经连上因特网的酒店。在网络酒店里,无论是酒店本身,还是入住客户,都可以便捷地连上因特网,进行通信,获取信息等。也可以说网络酒店是酒店通过特有的系统联接上国际互联网,通过网上的主页向全球多姿多彩、声情并茂地展示自己的风貌、特色;向全球亿万的用户分销自己客房和各种服务的酒店;并可依此组成酒店连锁业,以强劲灵活的营销手段向广大市场进军;它可以向众多的客户提供面对面的营销方式;它开拓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平常方式下的人力、物力所无法与之比拟的。它代表了最新和最有效的营销方式,它为酒店开发客源市场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一般来说,网络酒店可以为世界各地的顾客或公众提供以下的因特功能:
(1)WWW(网站浏览);
(2)电子邮件收发;
(3)文件传输FTP;
(4)用因特网免费打长途电话;
(5)因特网视频会议;
网络酒店还可以为酒店带来新的收入,如:(1)记时上网服务;(2)电子信箱服务;(3)视频会议;(4)出租主机空间,出租PC笔记本电脑服务、(5)网上订房服务;(6)网上订餐、订花、订书等服务;(7)网上广告服务等等。
可以说,酒店经营进入网络营销时代,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科技进步的必然。
3 “以网络营销为核心”的酒店经营模式
3.1 在实现新思维方面可以得到突破
当今酒店经营管理的新思维集中概括为社会营销观念;一切为了顾客,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为已任的酒店意识;全心全意任劳怨为顾客服务的精神。由于有了大容量、高速化、互动式信息互联网,为酒店按照新思维经营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因特网的大容量、高速化、互动式,改变了我们过去受空间、时间限制的服务方式和较低的服务效率。过去许多服务需要有中间商诸如旅行社、航空公司的介入,才得以有效地完成,中间商成为信息的组织和传递者,并控制着酒店部分营销活动。如今使用信息互联网,一方面使顾客有了充分的信息来源,让客人选择酒店商品的范围和权利大大提高,真正做到“任君选择”;另一方面,酒店亦获得了更强大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使之对市场的调研和市场细分可更加深入与可靠,并可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及时满足消费的个性化、特殊化的需求,实现“一对一”的特定营销,从而摆脱“非得批量才予办理”的惯常做法,从而逐步摆脱中间商的控制,更加符合顾客的需求进行酒店商品的销售,达到更加有效的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酒店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强化,变得更自由更方便,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缩短,直销变得更为重要。网络营销可以改变过去被动反应性的营销方式,而成为主动性灵活性的营销方式。
3.2 饭店服务更注重个性化上取得突破
90年代以后,饭店逐步进入个性化服务时代,许多产品有特色、服务有个性的饭店在市场上呈现出强有力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而那些产品雷同性强,服务无特色的饭店皆面临生存的危机。饭店在为所有来店客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同时,更注重对不同客人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规范化服务的延伸。它体现在工作责任心、感情投入、灵活、超常、自选等方面,它能让客人最感满意,有时还能为客人带来惊喜。如:豪华酒店中的“金钥匙”,被客人视为“百事通”、“万能博士”和解决问题的“专家”,它代表了饭店委托代办的最高水平,尽管不是无所不能,却一定要竭尽所能,它是“金钥匙”的服务哲学。中国金钥匙的承诺是:为全世界旅游者提供“高效、准确、同时完善”的服务,“金钥匙”成为饭店优质服务的象征。
3.3 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在酒店营销、公关广告宣传手段上取得突破
事实上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酒店利用因特网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关、广告宣传活动,并迅速获得了信息反馈和显著的经济效果。例如,杭州望湖宾馆通过我国因特网商业信息发布站“中国黄页”上网后,一周内就收到国外发来的电子邮件要求预订房间,此后预订房间的电子邮件、传真连接不断。酒店进行网络广告有着传统广告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些优势是:(1)成本低、制作一个网络主页成本仅需几千元人民币;(2)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容易调整广告的信息内容;(3)酒店与顾客可双向交流。
3.4 建立面向顾客的服务体系,实现直销的突破
建立面向顾客的直销服务体系,包括:
(1)向顾客传递有关服务项目、服务特色、价格以及可为顾客带来独特利益的信息;
(2)利用电子邮件帮助顾客解决问题,减少顾客购买和查询信息的货币成本和精力、体力等非货币成本,从而提高顾客感觉中的价值;
(3)向顾客提供网上模拟服务,使顾客亲临其境感受服务,以降低其购买风险。(4)根据有关顾客偏好等信息,事先准备好顾客所要求的“定制化服务”,以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Michael Hammer,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Obl:trate,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睞ub.1990 104-112.
[2]Geue Hall,Jim Rossenthal,Judy Wade,How do Maue Reen瞘ineering really Work,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睤ec.1993,119-131.
教学目的:
1.了解因特网的各种功能。
2.拓宽眼界,体会因特网给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巨大作用。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因特网的基本概念。我们知道计算机联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因特网的功能是这两个基本功能的细化和延伸。那么,因特网到底有哪些功能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2.新课。
(1)因特网的基本服务。
阅读教材:因特网的基本服务。回答问题:
1因特网有哪些基本服务?它们分别由哪些信息传递方式衍生而来? ○例如:
书本(报纸、杂志)→WWW信息服务 →E-Mail 用磁盘在不同计算机间转移文件→ →BBS 2这些基本服务你使用过吗?根据自己的上网经历,○列举实例,并说出这些服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WWW服务:网上看新闻、查找学习资料、阅读电子图书……,使获取信息更加方便。电子邮件:能够更快、更经济地和全球各地的朋友联系。文件传输:更方便地共享计算机资源,节省存储成本。
BBS:缩短交流距离,增加交流范围,使有共同话题的人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讨论。(2)网络常见应用。
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因特网,那么…… 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几年前我们对因特网还很陌生,今天它已经悄然融入到我们生活中。那么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网络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功能 具体应用 带来的改变
即时通信
博客
电子商务
远程教育和学习
网络娱乐
教师总结: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交流速度越来越快,融入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飞速发展。面对功能丰富的因特网,我们一方面要掌握使用因特网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因特网功能不能在网络中迷失方向。
(3)展望未来。探究:你觉得现在的因特网还需要增加什么功能?你能想象一下未来的因特网是什么样子吗?(发挥学生想象力)
安全上网,健康上网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正确认识虚拟网络世界的利弊,树立扬长避短地使用网络的观点。
2.建立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理解道德和法律在网络世界中的必要性,培养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
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疏导、举例、沟通等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探究、讨论、体验等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讲解: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虚拟事物层出不穷,这些虚拟事物正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是虚拟事物,他们和现实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2.新课
(1)虚拟事物和现实事物。课堂分组讨论:
1你去网络社区讨论过问题吗?谈谈你的感受。○2你见过网友吗?请你谈谈对交网友的看法。○3网络游戏里需要的虚拟货币和装备需要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货币去购买,○你对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
4网络学校是个新兴事物,○请你谈谈对网校的看法,它和现实中学校的各有什么特点? 5你还见到过哪些网络虚拟事物,你觉得应以何种态度对待它们? ○有人说虚拟事物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有人说虚拟事物是洪水猛兽,通过刚才的讨论,也许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填写下表,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写进去。
学生探究:形形色色的网络虚拟事物和作用。事物名称 作 用 利
弊 网校
教师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并可让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展开小规模辩论。学生探究:阅读教材202到203页的两个案例。
教师引导:通过如上讨论和学习,请同学回答应如何正确认识虚拟事物及其作用。引导问题:
①虚拟事物一定是有利的(有弊的)吗?
②你们列出的各种虚拟事物,哪些是值得我们去充分利用的,哪些要扬其长,避其短,哪些则要尽量避免接触?
教师总结: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有可能给人们带来灾难,关键是如何利用技术(可列举炸药发明的例子)。虚拟事物有着拓展我们交流范围,丰富我们文化生活的作用,但虚拟世界的信息有着未知性、虚拟性,需要我们去甄别和筛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虚拟世界的优势,减少交流成本,扩大交流范围,作为我们学习生活的一种拓展。对于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娱乐,应该考虑选择健康的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并且适度进行,提防玩物丧志。由于虚拟世界的虚拟性,中学生应该区分出它和现实生活的区别,毕竟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知识、财富才是真实的。由于虚拟世界的未知性,上网时,要注意自我保护,切不可随便透露个人和家庭信息,不和不认识的人聊天、见面。
(2)遵守基本的网络道德。1网络行为讨论。
○讨论:你最欢迎的网络行为和最不欢迎的网络行为。可采用课堂记录或网络论坛社区的方式进行交流。你欢迎的行为 你不欢迎的行为
探究:请填写教材205页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对照表,并加以分析。现实行为 网络行为 评价
乐于解答他人的问题,乐于助人
帮别人排除疑难
网上吵架
剽窃别人作品
实事求是,不误导他人
破解别人电脑,并进入
编恶意软件让别人难
堪
教师提问:通过上述分析,你觉得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有什么关系?(学生总结)
教师总结:网络行为是现实行为的一种延伸,现实中要遵守的道德,网络上也要遵守。②青少年上网文明公约。
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正面教育。3.总结。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网络世界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同样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和制裁。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每位网民自觉去维护,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能让人安全、舒心地享受技术带来的好处,让每位网民受益。八年级下册
第十一单元
第一课,初识上网,学生都很兴奋,所以我在一开始就明确了课堂要求。今天只允许上老师提供的网站。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如果任由学生上网,由于他们太小,缺乏对网上信息的筛选能力,辨别能力,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容易迷失在网络里,所以对他们的控制就尤为重要。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上网还是很新奇的。但随即我发现,班上的学生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譬如这一课,我演示了登陆因特网的步骤以后,请学生操作时,有的学生很快就能打开老师所要求的网站,而有的学生却不知道上网从哪里着手。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觉得要求太高。所以,在后面的上课中,我也采取了一定的办法,请有能力的同学在完成本任务后,去完成下一个任务,打开其他的网站进行浏览,增加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而另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则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让他们逐步学会如何浏览因特网。
另一方面,我发现对于机房,学生都很兴奋,对于他们的纪律要求,千万不可以放松。“一切行动听指挥”,想做到的确不容易。一味地叫学生们注意听讲效果似乎不大,所以,在后面的班级地教学中,我改变了方式。我说:这节课是要让大家动手自己上网的,可是,如果大家表现不好,老师会经常停下来,这样呢,就耽误了大家上网的时间。这一招果然奏效,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下来了。所以说,上课是要讲究策略的。在本节课的安排中,我觉得我把十运会吉祥物的图片作为新课导入还是起到了一定效果的。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但是在驾驭课堂方面,我要学习的还是很多。上节课提出的“三个一、三个二”的要求,有个别同学还是没有做到,这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生的课堂规范,虚心向其它的老师请教,多挺教研课与其他老师的课,争取每天进步一点,每天提高一点。
关键词:学术写作;EFL;电子技术;特定文体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47-02
一、研究目的及背景
以小组协作为方式,以电子环境中搜寻的信息为基础,学习者需要写出一篇类比/对比类型的文章。通过网络学习各小组可以筛选并搜集网络环境中完整的信息语料。为了完成布置的任务,学习者们需要以协作的方式计划、沟通、分享以及研究他们所搜集的信息。
外语课堂的学习协作及其益处早已被多项研究所证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信息分享与交际法写作的理论目标是一致的(Fathman & Kessler,1993);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句法能力的提高(Kowal & Swain,1994);共同的目标会带来有意义的语言应用实践并增强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Greenfield,2003)。
由于网络可以将全世界的使用者联系起来的特质以及其帮助二语学习者发展技巧的潜力,针对网络的研究也极为丰富。多个研究的结果表明,网络包含真实的情境语言,而真实的语言也创建有意义的情境。(Warschaur & Healey, 1998)。电子技术在二语写作课堂的应用也能提高学习者自治。(Graus,1999),而且,从总体上来说,积极地影响着学习者的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意愿。(Kern, 995)。
从理论及教学法的角度上来说,合作写作和电子技术的融合是帮助学习者发展他们迫切需要的学术写作技巧的理想方式。
二、类比/对比类文章
这种特定文体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两个或多个对象的特点。为了更清楚地讨论这些特点,学习者需要学会写作这类文章并解释两个或多个的对象是如何相似或不同的。同样重要的是,学习者需要了解到底是哪些特别的文体特征把类比/对比和其他文体区别开来。所以,本部分不会涉及学术文章的一些共同点,比如主题句,段落,结论等,而是将重点放在差异上,也就是将类比/对比类文章和其他文体区别开来的连接词和组织。
在课堂上,教师先告知学生们哪些连接词主要用于类比/对比类文章。用于类比的有:both, in the same way, similarly, similar to, like, likewise, is like, have in common, just as, compared to, same as, resemble等。用于对比的有:however, although, but, in contrast, unlike, different from, differ from, on the contrary, wherea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等。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比如完形填空,来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前正确使用这些连接词。
同样地,教授给学生恰当地组织一篇类比/对比类文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组织方法:分块法(集中说明一个对象的诸种特征)以及分列法(逐点说明两者的异同)。分块法先陈述某一对象的所有要点和细节,然后在下一部分探讨另一对象的所有要点和细节。比如,如果我们需要对比香港和多伦多的每年天气情况,首先我们会写下关于香港的年降水量、温度以及湿度方面的相关细节,然后在下一部分我们会陈述多伦多的年降水量、温度及湿度的详细信息。而分列法一次只讨论某一对象的一个要点的相关细节,讨论在两个对象之间轮流进行。回到我们刚刚讨论的香港和多伦多的天气主题:第一部分需要写到两个城市的年降雨量;然后说明两个城市的温度情况;最后是两个城市湿度方面的所有细节。
需要向写作者说明的是,两种方法无所谓孰优孰劣,更无所谓孰对孰错。学习者应使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不管是哪种方法,学习者应该按主题句中提到的顺序陈述每一个要点(在我们刚才的例子中,即:年降雨量,温度,湿度)。最后,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组织方法以及连接词的种类和数量,让学生尽量多地接触类比/对比类文体的文章总是有益的。一旦熟悉了这一文体的布局,学生们就能塑造他们自己在此领域的作品。
三、因特网
因特网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了很多他们以前所不能企及的机会。比如,以诸如报纸、杂志、政府报告、词典、新闻报道以及邮件等各种形式的无尽资源。许多真实性材料触手可及,它们也不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因为在世界上任何一台电脑终端上,在一天的24小时内,我们都可以登录网络。由于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机会,学习者被要求只能用他们从网络上获得的材料来完成他们的作文。
比如,老师布置下这样的任务:学生们需要找出关于一个世界大城市的各种详细资料。尽管老师也许会有自己喜好的个人网站,应向学生说明他们应从大量的相关网址中搜索并决定自己要用的网站。学生们可以通过使用他们熟悉的搜索引擎(百度,Google, Yahoo等)输入他们想要获得更多细节信息的关键词。比如,我们再次回到前面讨论过的例子:香港和多伦多的天气情况。在Google中输入“香港天气”和“多伦多天气”,会出现大量的网站,能够为比较这两个城市的天气提供合适的信息。一旦合适的信息出现,学生们可以记下笔记来作为作文草稿的储备材料。此外要提醒学生记录下所有相关信息(作者名字,数据检索, URL地址),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想回到某一特定网站寻找额外的信息时总是很容易就迷失在海量的网址里。
四、学习者协作
对于学习者和教育者来说,在二语写作课堂将学习协作和现代技术融合到一起是令人兴奋的。首先,将班级划分成若干人数相同的小组(一般每组三人为宜),将小组编号并与另一小组配对。
然后,教师分配任务:每个小组需要负责搜集和某个世界大城市相关的信息以完成他们的作文。我们最近的一个实验是这样的:一个班级的小组需要找到下列这些城市的信息:纽约、曼谷、北京、多伦多、巴黎、罗马、莫斯科、东京、温哥华。
现在,配对的小组将一起决定他们将采用哪三个主题来完成他们的作文。(采用三个主题的决定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每个小组成员将作为一个主题的“专家”,以此来确保所有的成员都能对最后的成品做出自己相同的贡献。)尽管所有的小组都可以自己商讨他们希望采用什么要点,但如果小组的最后决定显得不合适,教师可以参与进去并提供建议。各小组商定选择了许多有趣的主题,比如,历史背景(城市由谁何时建造);气象特征(温度及年降雨量等)。一旦主题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独立搜寻网络以得到需要的信息。在找到相关信息并写成一至两段之后,成员们需要做“同业互查”来确保上交作业的结构恰当。尽管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局部问题,这样的练习通常将重点放在立意和结构这样的整体方面。同时,教师要建议他们采用列举的方法,以避免漏掉所有讨论过的要点。这一步骤也有助于将每个成员提供的部分组织成新的文章。在完成所有这些过程后,每个三人小组将他们的材料综合以完成一篇组织好的文章。这时,每个小组需要将他们的成品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寄给另一个小组。在收到其他小组的邮件后,每个小组需要再次用到列举法以便于他们组织自己的新文章。在检查并组织所有的信息后,每个小组负责写出一篇比较两个城市三个特征的清晰连贯组织严密的作文。最后,作文上交并评分。
五、结论
尽管外语写作会让人望而生畏,学习者的合作以及对网络的合理应用给二语学习者提供了发展写作技巧的独特方法。此外,这种合作方法也使学生获得了很多二语课堂外的技能。毫无疑问,基于网络的无穷潜能,未来它将继续对EFL教学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Fatheman, A., & Kessler, C. (1993).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in school contexts[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3(2), 127-140.
[2]Graus, J. (1999). The Internet in the EFL classroom: An evaluation of the usefulness on the Internet in the EFL classroom[EB/OL]. Retrieved March 8, 2004,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3]Greenfield, R. (2003). Collaborative e-mail exchange for teaching secondary EFL: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J]. 7(1), 46-70.
[4]Kern, R.G. (1995). Restructur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with networked computers: Effects on Quant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Production[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 (4), 457-476.
[5]Kowal, M., & Swain, M. (1994). Using collaborative language production tasks to promote students language awareness[J]. Language Awareness, 3(2), 73-93.
[6]Warschaur, M. & Healey, D9(1998). Computers a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J]. Language Teach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