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共12篇)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篇1

教学内容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都是教学生活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立一种相对开放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有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性强,难以发挥学习主动性,通过教学方式生活化能够唤醒课堂的生命力,提高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进行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科目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进行应用还能够解决教师被动施教的问题,这一政策的实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创造力,使之成为课堂设计者。新课程的施行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之前死记硬背的情况,倡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取新的知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早日学会的。目前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中,课堂文化充斥的多半是一些整齐划一的知识,通由于教育的固有思想,使得一些原本具有想象力的同学变得原来越统一化,标准化,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孩子们应该是富有创造能力的,只有做一个有个性的孩子,才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发扬自己的光彩,现在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我们的孩子失去的生活的活力。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不应该是杂乱无章的,对实际生活毫无意义的东西,而应该是着重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必备技能和生活态度,这才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也就是为什么语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化教育的原因了。

2、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任何学习都是离不开活生生的例子的,我们应该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使师生同时开阔眼界,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更多的展示给同学们。想要达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可以从“生活-教学-生活”这一循环进行,对教师来说课前应该贴近生活找案例,让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中着手,学习和研究问题,之后再将学到的课本知识进行运用,将这些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自己面对问题时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到《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一文时,教师抽象地讲解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结合生活中我们经常去的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课下的参观活动。在博物馆中有各种古代时候的器具等,这都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江浙地区的特点,将苏绣、西湖等文化元素进行讲解,感悟出多样化的华夏文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3、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拓展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篇2

一、优化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生活

新课标倡导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凸显“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回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面对真实生活,自觉进行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研究、反思,引导学生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机。

例如在教《氯气》一课时,先利用课件播放近期有关氯气泄露的图片引起学生注意,提出问题:如果你在现场该如何逃生? 讲述氯气的性质时可借助化学小故事,如讲述故事:国外一个淡黄色头发的学生跳进游泳池游泳。一会儿,人们吃惊地发现从水中站起一个满头绿发的青年。提出问题: 这是为什么?在讲述完氯气的性质后,提出问题:你们养过金鱼吗? 自来水可不可以直接养鱼?

二、活化教学内容,让学习贴近生活

“从生活中来 ,又到生活中去”,化学课的教材内容一般是以一个或几个实验、情景为载体,引出一个道德主题,这些内容大部分源于现实生活,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如果坚持使用教材的内容则肯定会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化学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 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例如:燃料和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 处理这些素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收集和筛选, 以此充实教学内容, 还化学课堂以生活化的本色。如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哪一种最理想”,也可以设计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创设学习情境。只要教师善于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化学教育价值的素材, 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等引入课堂,让他们探询、感悟、理解、想象,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深化教学知识,让学生理解生活

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知识和人生的意义。例如:炸油条时,向面团里常加入纯碱和明矾,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发明油条的人可能并不懂得化学,但是不自觉地利用了三个化学原理,才有了受人喜欢的油条。纯碱(Na HCO3)和氢氧化钠(Na OH),这就是做油条的第一个反应:

Na2CO3+H2O=Na HCO3+Na OH

第二个反应是生成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气化碳:

2Na HCO3=Na2CO3+H2O+CO2↑

两个反应结果使面团里形成许多充满二氧化碳的微小气室, 气体受热会发生膨胀, 所以在炸油条时油条迅速膨胀起来。但上面两个反应结果会产生较多的氢氧化钠,因氢氧化钠是强碱,那是不能吃的,巧在发明油条的知道用明矾,中和氢氧化钠的碱性。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铝呈胶体形式存在,有利于包裹二氧化碳气体和使面团具有较大限度的伸胀性。氢氧化铝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 它能中和胃中产生过多的胃酸 (盐酸),保护胃壁黏膜,因此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好处,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舒坦自己的胃。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 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化学课, 使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的习惯,理解生活的问题。

四、感化教学对象,让学生热爱生活

“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是“教学做合一 ”, 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后组织学生到环境监测站参观,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让学生明白目前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知道煤燃烧、机动车辆排放废气、乡镇工业的较快发展和农村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空气、水源与土壤的严重污染,导致在粮食、蔬菜等植物中残留,给人和牲畜造成潜在的危害。如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沙漠蔓延、树林锐减、人口剧增、一些物种灭绝和水源污染等均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化学因素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当今环境问题都源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盲目地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同时利用化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生活化;教育理念;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所谓生活化教育理念,就是在教学中把生活元素运用进去,实施更加随性、自然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中,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是性格以及观念养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如何更加生活化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研究内容。下文从两个方面浅谈此问题。

一、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教学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科目,在越来越创新的思维模式里,生活化教学理念不断运用到教学课堂中。所谓生活化,就是让初中语文的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源于生活,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在生活的随性、自然下,学生也更乐于保持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2.促进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里,很多教师都会运用禁锢的教学模式与思想去授课,近年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也在改善,开启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学生的知识关联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语文的教学改革。

二、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思维

为了让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学中运用得更加科学,教师就应该开展全新的教学策略,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思维,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是引导整个课堂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备课过程中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改变传统模式,运用情景教学法或其他教学法去深化生活元素,从而在课堂上拓宽思维。

2.充分挖掘生活教育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思维模式的转变外,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生活素材,把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上,与学生形成心灵上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或懂得感恩的事例,从而让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为接下来的授课做铺垫,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挖掘生活教育素材,如讲述自己生活中的父爱或母爱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3.营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把生活常态引入教学过程,教师还应该把课堂气氛把握好,营造一种轻松的生活化氛围,让学生更加随性、自然,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口技》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排练表演,这也就要求学生在表演之前对文章进行预习,而上课过程中夹杂着蕴含生活常态的搞笑表演,会让学生更加享受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从而打造更加生活化的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在我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语文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那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上文分析了生活化教育的意义,并且浅谈了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了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拓宽教学思维、充分挖掘生活教育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营造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热情的基本教学策略,相信在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潜心研究下,我国语文教育事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孙大雨.初中语文教学植入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刘天.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策略[J].教育文化,2014(2).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篇4

享受教育理念下农村初中德育工艺之德育机智研究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吴春园

就农村初中而言,德育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是很多的,即使设计完美,有时也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面对这些问题,若方法不妥,处理不当,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需要巧妙地运用德育机智,因势利导则会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让德育施受,身心愉悦,享受教育的幸福。笔者在本文拟就享受教育理念及德育机智的概念、产生机智、重要性、培养、运用等试做探讨。

1.享受教育

“享受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提高人、发展人为归宿,以人的快乐欲、满足感、享受性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活动,是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自身的一种精神享受和生命愉悦,成为其人生的幸福旅程。“享受教育”是教育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状态,也是教育本真和本质的体现。

2.德育机智的概念

《辞海》这样解释机智:机即灵巧,智即智慧,机智即急中生智。所谓德育机智,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尤其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根据具体情况,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决策并进行及时、巧妙、灵活、智慧的处理,创造性实施教育的能力。

3.德育机智包含的内容

一是指德育者在实施德育预设的.过程中,在特定的德育情景里,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征、个体差异及认知经验等,果断、及时、合理、准确地应对各种状况、处理问题。二是指德育者有很强的智慧,精准巧妙地给受教育者以启发、引导和教育。就德育机智的实质而言,德育机智就是一种创造性处理和解决德育相关问题的创造能力。

4.德育机智的生成机理

(1)德育机智的产生是德育者对德育程序实施过程中,受到受教育对象行为或其它因素刺激的反应,并在刺激与反应间建立起正确关系。显然,德育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德育实践是德育机智的源头。德育者只有在丰富的德育实践探索中,积累丰富的德育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更好的德育机智。

(2)德育机智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动力。德育机智就是德育者自我价值欲望无法达到的升华。当德育者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无法顺利表达满足时,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事德育工作不但要对德育工作规律娴熟并掌握,更要从心中爱并乐于从事这项工作,要有做好德育工作信心和责任心。如此,才能有热情,乐于投入到德育实践中去,对受教育者倾注情感及爱心。于是,当出现不利于受教育者道德品质良好发展的问题时,德育者力图尽快找到最好方式妥善解决,促进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提高。如果没有对德育工作的热情及对受教育者真心关怀,德育者就不会“情切生智”,就不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妙方”了,德育机智也就背离了其生成的心理基础。

(3)德育机智产生受德育者知识经验、德育信念、心理品质等诸多因素影响,是德育情境中多个因素交互作用综合表现的结果。

5.德育机智的重要

德育机智,对于德育预设能顺利运作,提高德育质效,搞好德育工作,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全面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讲来:①德育机智是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必然要求。从发展的角度讲,受教育者注重个性发挥。他(她)们在其个性心理、生活履历、行为方式、人生发展规划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德育者要针对不同德育对象,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创造性地进行德育工作。②德育机智是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一项核心心理能力,也是德育者追求的一种境界。()缺乏德育机智,德育工作者无论怎么研究德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把德育工作做“出色”.作为德育者,就是要围绕德育预设目标,用适时适当的方式,有效地实现预设目标。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分析研究力、组织能力等。③德育机智是获得理想的德育效果的保障。德育实践过程中,总会面临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德育者正确分析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德育机智,妥善解决矛盾,避免冲突,使施教双方关系和谐,高效开展德育工作。

6.德育机智的培养

德育机智作为德育者的一种基本素养、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复总结德育实践逐渐养成并提高。

(1)强化德育者的智能修养是培养德育机智的前提和保障。德育者的综合性智能修养是形成德育机智的要素之一。能见多识广、知识(文化知识、德育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等)渊博,正确、恰当的提供信息、导引和启示,从而自如回答学生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德育机智的基本前提。除了丰富的知识外,教育者还应具备开放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较好的口才,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反思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驾驭德育事件的能力,唯有如此,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才能镇定自若,使德育机智运用成功,这是培养德育机智的根本保障。德育智能综合修养来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积累、锻炼。德育机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智能修养更高程度的表现。

(2)训练非智力能力是培养德育机智的基础。意志、情感、艺术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德育机智的形成影响很大。稳定积极的情感为德育机智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坚定、自制、果断的意志是形成德育机智的必须因子。德育者有很好的意志,才能控制情绪,头脑清醒、当机立断、理智、正确判断问题。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千奇百怪,不好套公式化方案,德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素质。德育者应该更多地接受美的陶冶,提高艺术修养,这样直觉思维就越发达,才会有“计上心来”的灵感。

(3)注重实践提升德育机智。要提升德育机智,需要对德育实践情境分析、判断,拿出措施,并对德育对象、德育者、德育情境、德育程序、德育媒介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出普遍联系,为以后的德育实践服务。也对自我德育方式,自我性格、态度等不断调整完善,避免犯错。

7.德育机智的运用

德育机智运用应以人为本、热情关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感受,遵循其成长规律,随机应变,营造良好的德育情境,尊重德育规律,因势利导,坚持正确的德育导向,捕捉最佳培育时机,潜移默化,优化受教育者的行为评判标准,因材施教,可严肃刚正,可幽默风趣等,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篇5

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初中语文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作文教学研究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置他们每周写篇练笔,他们却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交上来的作文,全班98%的是照抄的。农村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们对身边那么多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作文缺乏真情趣。而不少教师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

《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的这些论述,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本课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在农村初中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学会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理论意义:

1、研究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2、课题研究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效落实。“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农村素材作文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3、研究是打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和作文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探讨开放式生活化写作教学模式;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本校教师写作教学观念的更新,提升教师写作教学水平;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提高我校学生写作水平。课题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在朴实无华、绚烂多姿的农村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在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及乡村风情中陶冶情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明白是非之道。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五四以后,不少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冯骥才、汪曾祺、萧红等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乡土文学百花齐放,相应的文学研究也发展起来。

2、国内外生活化作文研究已有不少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作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其写作的视野向广阔的生活扩展。写作将是学生记录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一种方式;是他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绽放才情的一种途径。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整理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搭建学生习作展示平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真正使作文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

四、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写作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

2、生活教育理论。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到流个不歇。”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

3、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代的文联主席曹文轩说:“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所谈意思即是写作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每个人所看到、听到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怎样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在观察自然山水之美,了解丰富的人文风情,感受乡情,了解乡俗,体察乡变,体验农村生活甘苦,感受有趣的乡村生活中,认识生活的精彩纷呈!

2、研究怎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感受生活的美的能力。作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表达生活很值得我们探究。

3、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关键是积极培养其写作兴趣。考虑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进行作文命题;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符合学生习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趣;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等等。总之,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具体操作与实施,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4、教师下水文促进学生写作的研究。让研究教师更新写作教学观念,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写作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组织实验教师对相关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2、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学生作文现状,了解教师和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根源,探究解决方法。

3、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策。

4、榜样示范法

以教师的亲力亲为为先行者,教师范文指导,学生优秀文章表彰,优秀作品结集,引导学生品味生活。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自2011年3月——2011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 4月)

1、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的状况;

2、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旧教学观念。充分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贯彻建议。

3、订出实施计划,明确全学年的实验目标和方法。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1月)

1、修订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本实验的意义、内容要求、方法及操作步骤等。

2、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总结性小结。

3、定期写出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1、整理课题研究各类材料;

2、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本课题参加人员为本校语文组教师。

盖本课题负责人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张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吴备课组长中学二级教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Xx(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开题、结题报告。

XXXX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整理资料。

课题组成员都是在一线教学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组长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十六年,成员平均教龄十三年,参研教师本身都有练笔的习惯,一向注重作文教学,在这方面已做过不少探索。

九、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初中新教育理念 篇6

身处在教学改革前沿的万杰朝阳学校,倾听刘校长务实的规划畅谈,心亦向往之„„

刘校长围绕“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教学理论,以提高教师素养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整体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飞跃,实现强校的梦想。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教师的素养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刘校长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围绕这一因素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每周周三的集中教研展示课活动,每周各教研组的公开课活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研讨活动,为每位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教师整体素养的飞速提高。

在学生方面,“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理念,强调“知识树”和“通用工具”,即:对学生的教育不再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的素养提高,学生自主性的增强,势必会促进教学活动特别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刘校长曾跟我们畅谈学生高度自主,教师大班教学的美好前景,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这使我想起了美国的一位教育改革大师------特朗普,他的成功的改革模式被称为“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首先是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讨论研究,每个小班20个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上课的材料;最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三种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分别: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讨论占20%,个别作业占40%。不难看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综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使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课堂,备课,教法,学法

按照新教改教学要求, 我们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更无法谈及探索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了。因此, 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 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如何才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要充分

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前提与基础,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 因此, 语文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把握好教学方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兼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例如, 语文教师要考虑到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学情, 分别选择既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的教学内容, 还要考虑到优等生与差生, 再分别制定适合他们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此外, 语文教学还应充分发挥语文知识对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使他们既要掌握语文知识, 又要学会怎么做人, 因此, 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开发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 让学生在情感、文学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在传统教学中, 很多教师往往过于注重教学参考书, 但是很多教参已不再适合新教改条件下的课堂教学,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过程以及方法, 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一定要做到层次鲜明、内容丰富、知识跨度广、教学密度大。

二、从教材实际出发, 灵活设计问题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要注重对于教材特色的把握, 课前应认真备课, 深入挖掘教材的实质,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发现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在设计问题时, 应考虑到问题的思考价值, 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 所设计的问题应该难度适中, 数量适量, 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 还要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与技巧性, 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理想效果。所涉及的问题范围要尽量覆盖全体学生,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并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能够真正问到学生的心里, 这样才能在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渗透

古人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可见, 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 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才能使他们在学习方面变“被动”为“主动”, 真正响应有效教学“但求人人进步”的指导理念。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将书本当作学习的范例, 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实践与体验, 学习自主学习, 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

四、创造性的进行审美、德育等教育

语文学科的魅力不光在于语文知识的广博,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 一定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作用, 运用教材中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从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从而进一步塑造自身的艺术修养, 提高综合素质。比如, 在《春》的学习中, 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 从《勇气》领略到人性美, 通过体验《七根火柴》而认识到社会美等等。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结构美、内容美、语言美等, 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完善评价机制, 采用激励性评价

对学生做出有效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又一关键关节, 教师无论在什么时候, 都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 我们的评价机制也应该在“以学生为主”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改进。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倡导对学生进行带有激励性与发展性的评价, 以树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信心。如果教师不断变换评价方式, 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与获取,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带有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 综合性的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 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快速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当然, 教师在评价时, 也要注意“适度”, 不能一味的表扬、肯定、赞美, 对于回答有误的学生, 教师应首先肯定他的勇气可嘉, 然后引导学生从另一方面思考问题,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实效性,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必须遵循目标明确、方式科学、学法恰当、设计巧妙等现代教学理念, 才能真正适应新形势, 得到新发展, 从而有效完成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靳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4]李景阳, 郑新丽.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误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 (10) .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06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38

语文知识源自生活之中,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是母语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将以往碎片化的语言知识实现了整合,进而将习得的语文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通过实践方式实现对语文知识规律的把握和洞悉。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法所应遵循的理念

语文生活化教学法所应遵循探究式理念、合理理念、系统性理念。

(一)探究式理念

此种理念在于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跳出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从而在日常生活之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即将语文知识的学习由课堂中延展到生活中,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利用语文知识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能够随时随地实现对语文知识的习得和运用。

(二)合理理念

此种理念乃是要求语文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即教师所遴选的教学内容、设置的教学方式应当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匹配,同语文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同初中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不能不加选择地将任何同语文相关的生活内容作为教学资源。教师应当为学生遴选合理的教学方式,以便达到教学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增进。

(三)系统性理念

此种理念乃是要求语文教师在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讲解过程中,应当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体例性和系统性,注重不同知识节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生活教学模式从一而终的使用,进而确保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二、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施行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抽象,不易把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了?我认为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引起高度注意,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记得有一次听了这样一堂课,课题是一首古诗《观沧海》的欣赏。该诗选《乐府诗集》,作者是曹操,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该诗的篇幅不长,容量也不大,但这节课的课堂内容却很丰富,学生参与积极,兴致很高,气氛非常活跃。

(二)生活化教学内容的代入

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安排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使教学内容更为鲜活,更易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并且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如若语文教师授课方式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则学生无法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长此以往将使学生丧失对语文学习的信心。通过生活化教学内容的代入,则能够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理解,进而使其专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之中。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作者的情感,父亲送孩子去车站,为孩子买橘子的画面处处可见,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此种经历,父亲送自己去车站,为自己买食物,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体悟到亲人分离时的难舍之情,父亲对子女的全心付出,进而使学生较为轻易的实现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得以增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亦实现了德育教育的同步。

(三)为学生布置生活化语文作业

从语文教材的内容体例来看,每节课的习题均为书面习题形式,同时,多数语文教师也习惯在作业布置时,为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形式。虽然此种书面作业形式能够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以提升,但是长期发展下去,则易使学生对单一的作业形式产生枯燥感和无趣感。因此,在进行书面练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让学生从教室走出来感受生活,在实践中体会语文,利用语文知识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因此,在语文作业练习中要注重生活化的作业形式,这并不是简单的书面练习就可以完成的。如笔者曾经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内容,要求学生以身边的人为对象进行人物特征描写,同时学生必须提供所描写的人物的小视频,以便使全体同学能够对照作业内容和视频,来评价作业对人物特征的描写是否到位,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从而认真地投入于作业任务之中。

三、结语

美国教育家华特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观点揭示出语文教学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依照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洪周.回归生活学语文——新课标语境下语文生活化的实践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4(11).

[2] 武春玲.让语文融入生活——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探析[J].语文天地,2014(5).

[3] 季明荣.捕捉语文教学的生活元素——关于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分析[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

[4] 鲍淑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之我见[J].新课程:中旬,2013(10).

[5] 寇思明.捕捉初中语文的生活元素——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J].课外语文,2012(18).

[6] 丁春燕.扎根生活,享受语文——对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10).[

教育理念(语文) 篇9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究竟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语文就是语文。

请注意,我这里说的“语”,不是“语言”,而是“言语”。心理学和语言学对“语言” 和“言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有明确区分的。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部分构成的,其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这是大家熟知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社会传递信息的工具。这也是大家常说的。那么,什么是言语呢?言语也称话语,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等,都属于言语活动。如果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言语则是一种个体行为。由此观之,“语言”和“言语”的内涵是不同的。我们学习语言,是掌握其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及其规律;我们学习言语,则是提高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语文就是一个学习言语的过程,语文教材主要是现成的言语作品,要求学生读熟它,读懂它,模仿它,创造它。让学生读熟读懂,谓之阅读教学;让学生模仿创造,谓之作文教学。可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言语教育。当然,学习言语也包括学习语言知识,但这些语言知识,从言语的角度看,是言语知识。学习言语知识,也只是感受、领悟,形成习惯,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语文既然姓“语”,语文教育既然是言语教育,我们就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社会课、自然课,或者其他什么课。我们要明确语文课的性质,牢牢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言语训练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文”,既不是单纯的“文字”,也不是具体的“文章”,更不是高雅的“文学”,而是宽泛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告诉我们,应当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作一种文化代码。掌握一种语文,就是接受一种文化价值。拿母语教学来说吧,学生从语文学科得到的不是一技之长,而是认识民族文化的丰厚,触摸民族文化的积淀,感受民族文化的底蕴,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接受民族道德观念的规范,建立起深厚的民族情感。当然,我这里说的“文化”,不具有具体的实体性的内涵,它是通过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等具体语文形态体现出来的。在教育序列上,小学阶段应侧重于语言文字。以识字教学为例,中华民族独有的汉子,是一种方块形的表意文字,它源远流长,形象优美。从结体上看,汉字具备疏与密、刚与柔、屈与伸、开与合、正与偏、藏与露等多种变化,造成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章法上看,字距、行距相称,起承连断,大小背向,顾盼映带,往往显示出一种气韵,一种格调,也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汉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它具有因义赋形、富于联想和书法艺术三大特点,在世界上独领风骚,十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识字教学应当牢牢植根于汉字文化沃土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往的识字教学大多都是浅层次的,底蕴不深,常常就字教字,方法简单,教者不愿寻绎汉字内部潜在的音、形、义各种规律,看不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便是生活,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语文的社会性决定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就是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时在生活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以发展。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就会枯竭,其语文能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如果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隔绝,只坐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一味接受枯燥乏味的语文训练,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如果我们把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同课堂上的语文学习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它比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机会要多得多。从空间方面说,它以社会为课堂,因而学习范围大得多;从时间方面说,人只要进行社会语言交流,无时无刻不是在学习语文与运用语文,因而无所不在;从内容方面说,它包含了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语言时空,因而丰富多彩;从形式方面说,不但有听、说、读、写、思,而且还有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因而灵活多样。难怪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语文。”这真是“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为此,我们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不该是水泥的隔离层,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鸽子笼”飞出来,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里探求知识,历练本领,陶冶情操,修养品德,发展个性。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认为,背诵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对少年儿童的母语训练有着重要的心理学价值。其一,背诵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有些文章不是一读就能完全理解得清楚的,也不是单靠老师讲就能理解得透彻的,而是靠熟读成诵,才能领悟。学生对课文每读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前一次没有理解或理解不深的地方,后一次会加深理解。在反复诵读中既有诵读者的感情投入,又有诵读者的思维参与,因此,随着诵读变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对文章的精义、脉络、文采也会融会贯通,从整体上受到感染。其二,背诵能够帮助规范学生的语言。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由于受方言及表达习惯的影响,小学生的语言往往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精炼。而课文是经过选择、锤炼的文章,有的还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规范的书面语言。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吸收,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和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所代替,从而促进少年儿童语言的发展。其三,背诵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背诵是不看书的朗读,是有意识记的过程,需要学生对背诵的材料具有有意注意力,通过反复熟读,加深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持久的稳固的记忆,从而锻炼了记忆能力。通过背诵积累了大量材料,不仅有贮存的作用,而且还有检索的作用,可以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背诵的材料越多,则越易于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其四,背诵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他们的材料库在背诵中不断地被充实,而且在背诵中能够学习一些表达方法。在作文时,根据需要就可以得心应手,意到笔随。郭沫若同志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和表达之间的关系。基于上述的认识,我认为必须让学生养成“日诵千言”的多读习惯,“娴熟于心” 的熟读习惯和“虚心涵泳”的诵读习惯,这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篇10

怀化市溆浦县新田乡学校

陈虹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将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成了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的闭塞,加上农村初中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不清楚,大多学生呈现: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的特点。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如今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如一阵春风,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其次课堂巧设问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积极性就能立即调动起来,思维的大门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提高了。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即兴发言、故事会、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自编课本剧与小品表演、诗文朗诵比赛、习作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重视基础积累。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可以采用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也可以在黑板上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上来写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把他们推荐给大家。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总之,要造就语文这座金字塔,大脑中总是要积累一些语言文字的。

三是重视课文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朗读有多种方式,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齐读、小组读、学生个别读,朗读比赛,学生读出个别感悟。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学诗歌时,我就经常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感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技艺指导,尤其是重音的处理,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人之初,性本善。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保卫祖国之心。可利用课本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

五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是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篇11

關键词:生本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必要性;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实践活动

生本教育是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和推广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更加强调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这就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下面,我就先对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必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角色问题等进行转变。而且,如今新课改更加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表明新课程开始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转变,而且基于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观点,它与生本教学“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完全吻合,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势在必行。

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所以,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创新,既是学习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初中语文课堂较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而生本教育,恰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平台,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了驰骋的空间,使学生由原来被动性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习惯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所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呼唤着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走向生本。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因此,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以“开放”为主的创新教学理念就应运而生。“开放性”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以及教学课堂的开放,它对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和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行生本教育。

以上仅是我个人对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必要性的简单的陈述,当然还有更多其他的原因促使我们树立生本教育理念,在这里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不能一一详细地列举出来,这需要广大教师去进行亲身实践和探索,以对生本教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二、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的具体策略

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保证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真正贯彻和实施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1.更新教学理念,促使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进行转变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总是强行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的灌输,把学生当做储存知识的容器,自己一人在讲台上兴致勃勃地讲,学生则在讲台下稀里糊涂地听,这种传统守旧的授课方式往往导致我们的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沉闷,虽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激情澎湃,绘声绘色,但是学生在下面则表现得若无其事,课堂效果也可想而知。导致这种教学局面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因此无论教师自己一人在讲台上唱的独角戏有多精彩,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一节课下来,既浪费了宝贵的上课时间,又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由“主体者”变为“指导者”,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让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促使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进行转变,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时,因为这篇文章主要以作者回忆自己当年一件往事为主线,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以及父子之间那种感人至深、相爱相怜的感情。于是,我一改过去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课堂模式,在讲课之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会为我们做一些我们不经意的细节,而且从来不要求回报。下面,就请你们回忆一下父母为你做过让你们感动不已而且至今不能忘怀的事情,一会儿请大家轮流说一下。”学生明显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开始低头沉思,发言时也显得异常踊跃,他们的学习热情仿佛在这种强烈的情境中爆发了,在经过一番激情热烈的讨论之后,我们开始了这篇课文的学习,这节课学生明显比以前更加投入了,在正式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也能做到入情入境了。这种教学方式,既做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使生本教育理念得以真正体现,同时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课堂,视学生自身的活动为课堂的主要形式。而且,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竞争式的教学方式,这是生本教育课堂主要教学形式之一,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上适时开展合作竞争式教学。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朱德先生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我就采用了合作竞争的教学方式,以使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得到有效运用。在给学生讲解完这篇课文后,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并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具体表现出了母亲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如何将这么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成一个整体的;课文用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方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给学生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总结陈述,看看哪一组回答得好。一听到要比赛,学生马上进入了竞争的状态,和自己所在组的组员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课堂顿时也变得沸腾起来。学生在进行总结陈述时,也明显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这样,学生在竞争中既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才是能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生本教育课堂。

3.借助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而使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得到提高。”因此,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意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具体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则注重学生思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总之,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发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学生在这种生本教学理念下,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生本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方式,要想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得到成功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并不是仅靠我们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以制订出适合学生、并能为学生所接受的体现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活力四射。以上仅是我个人对生本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小玲.生本语文:教学主流价值的确认和追求.作家出版社,2012.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荆志强.幸福地做老师:我的生本教育实践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琴江中学)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 篇12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教育思想。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热爱学习而设计的教育。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 带领全班学生, 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 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 而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策略”是指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和调整功能, 将班集体建设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让班主任成为班集体建设的引导者、协调者、合作者, 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烈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方式, 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 自1999年开始在大陆、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实验, 成效显著, 特别是小学、初中生本教育, 形成了一定规模, 甚至有些科目配套编写教材, 而高中的生本教育还刚起步。

生本教育能有效地发挥学生作为教育资源的功能, 响应了儿童发展的呼唤, 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生本教育就像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等待我们去开发。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即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交往, 学会生存, 培养学生成为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 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让学生品尝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情操, 成为合格的公民。可见, 新课程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 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需求。具体地讲, 在课程内容上重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体验;在知识观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和科学探究;在学生观上尊重个性发展和人格平等;在教师观上重视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在教学观上倡导民主、合作、参与;在评价观上重视过程和综合性评价。这些具体的价值导向不是处在各自为战、孤立无援的离散状态, 而是指向一个共同的价值中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建最优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提供最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目标与理念的实现, 离不开班级管理方式的支撑和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 班级管理方式的改革能否体现新课程理念, 将成为课程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 主要研究内容。

(1) 班级管理理论的基础性探讨。

(2) 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是生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

(3) 运用生本教育理念, 对传统班级管理策略进行审视。

(4) 班级管理策略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5) 提出系统的生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策略。

(6) 适合我校班级管理的生本教育班级管理模式研究:确定班级管理原则;制订班级管理目标、“签约”班规;依“法”治班;实施“一三三”管理工程, 改变学风班貌;分层管理是搞好生本班级的基本对策;互动课堂是实施生本管理的前沿阵地;转变后进生是生本管理成功的重要标志。

(7) “生本教育”理念下班级团队管理模式探究。

2. 研究的重点。

(1) 从学生视野分析:破解“传统班级管理的共性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的个性”这一难题,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2) 从班主任的视野分析:破解“传统班级教育挤占班主任过多时间、精力且效果、效率欠佳”的难题, 为班主任提供生本理念下高效班级管理的拓展空间。

(3) 从学校的视野分析:着眼“班级管理这一学校管理的基层细胞”, 把班级既看作是学校的基层教育组织, 更是一个和谐发展共同体、生命成长共同体、合作学习共同体, 为学校寻求一条持久长效的“管理兴校”之路。

3. 主要研究方法。

(1)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及访问调查两种方式, 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需求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行对比分析, 以便下一步的研究。

(2) 行动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后, 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 寻找研究课题, 边实践边研究, 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3) 个案研究法。对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4) 对比实验法。将设计的班级管理策略在不同班级进行对比实验。

上一篇:元旦晚会初中主持稿开场白下一篇:扬尘治理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