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小学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总结(通用9篇)
开发背景:
当今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迅猛发展,象欲罢不能地两股洪流滚滚向前,它催发了人们的生存理念,同时也催生了一个个特殊学生群体,诸如贫困生、学困生、单亲及父母双亡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生、残疾儿童、家庭条件特优生以及学习成绩优等生等。这一特殊群体的每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当教师的深切关注,教导他们使其能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和需要。
实施步骤:
1、组织领导:学校组成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殊学生群体导师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特殊学生群体导师制工作的领导、实施、考核评价等工作。教导处和各级部具体负责导师制实施的日常工作,做到领导到位、分工到位、目标到位,责任到位。让每一个特殊学生都得到了良好的培养教育。附“特殊学生群体导师制”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管培军
组员: 王锡富 王希花 赵炳善
2、宣传发动:学校组织广大教师反复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本着“不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要每个学生都成人”的育人理念,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查找分析每一个特殊学生的“特殊”所在及其所致原因,让每一位教师统一思想认识,确保教师对特殊学生群体导师制认识到位、管理到位、落实到位、负责到位。
实施方案:
首先,多管齐下,摸排清数,建立完善的特殊学生教育档案。首先各班级以班主任为主体通过家访、电访及下村入户走访调查等途径,对各班级中的特殊学生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全面剖析,从而重点给予了关注与关教,并根据导师教育关爱特殊学生的需要分别制作了“特殊学生导师工作计划表”“导师家访、电访或接待家长来访记录表”“特殊学生成长足迹记录表”等不同内容的表册,结合学校、班级以及每个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对特殊学生群体教育活动导师制实施的各种活动档案。
其次,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各种情况,为每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做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让学生有倾诉的教师,让教师有牵挂的学生!”学校还适时开展了诸如“师生共成长”等活动,让每一位教师结合自身的优势,对所负责的特殊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等关爱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服务性帮助,做到思想品德教育与文化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导师言传身教相结合。从而达到了弱势生不再弱势,优秀生更加优秀之目的。
第三,严格导师工作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俗话说: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对学生来说,其个性差异亦同样存在,在导教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承认这些差异,而且要尊重这些差异,要通过个性化的教育与关爱,因人施导,因材施教,促使其个性化发展,让她们在不同的个性化土壤上开出同样绚丽多彩的人性之花。
最后,持之以恒,保障有力,及时调度。对特殊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学校安排了专人负责,对本项工作有一个统筹安排。对各年级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成长状况进行定期分析研究,及时调度工作的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学校还要求本项工作一定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了特殊学生成长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阶段性总结:
关注每个特殊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制工作开展了一个时期,我们实事求是地做了阶段性总结。每个教师既对自己的关注与教育工作分析、总结,也对每个被导教的特殊学生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事实证明,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让每个特殊学生得以健康发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还继续努力,发扬成绩,改正错误,调整方案、措施等,以便对下一阶段的导教工作起到促进作用。考核评价:
关键词:校本课程,感悟,课程资源
1. 强化培训, 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
为了顺利进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要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等纲领性文件, 并撰写学习心得;还要利用教研的时间开展沙龙研讨;同时也可以邀请市教科所领导来学校作专题讲座。通过系列培训, 就会明白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学会怎样编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更明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2. 加强调研,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为了有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还要通过座谈、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 对学生及家长、教师进行调查, 了解学生发展需要、家长及教师特长, 做好学生需求调研分析、教师资源调研分析、社区资源调研分析, 对校本课程需求作出科学评估, 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3. 规范运作,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1) 要确立课程开发目标。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来确立;具体目标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三个方面。
(2) 要遵循课程开发客观规律。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 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注重整体性。根据学校的整体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 进行整体协调, 统一谋划, 合理开展。 (2) 要坚持自主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学生主体性充分体现的课程。 (3) 要本着开放性。让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独立的选择权。 (4) 要坚持灵活性原则。课程设计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使校本课程的开发突显出特色。 (5) 要群策群力, 民主参与, 集体决策。 (6) 要量力而行。要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3) 课程开发程序。为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进行有序开展。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滏东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按以下几个步骤开展的: (1) 课程申报。教师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安排, 结合自己专长, 申报开发的科目。同时向学校递交该科目的《课程纲要》,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及时地对教师的《课程纲要》进行受理。 (2) 课程论证。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初审后, 提交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和专家顾问组对教师所申报的校本课程方案进行研讨, 组织答辩。 (3) 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其中:必修课按照国家教委要求计划执行;选修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设置。 (4) 课程审定。教师所申报的课程经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论证和教师试讲通过后, 列入《校本课程目录》, 提供给学生选择。 (5) 课程实施。包括选课与分班、课程开课、课时安排以及授课要求。 (6) 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估等。
4. 健全机制,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
(1) 要加强宣传和领导。做好对家长、社会、学生、教师的宣传, 加强“四级管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研究和管理;对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每个环节的管理;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管理;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管理。
(2) 要制定规章制度。对组织机构、责任分工、课程性质、课程计划、课程评价、课程推广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使课程实施过程具有规范性。
(3) 要落实管理责任。校本课程开发管理, 主要由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开发组织;校本课程实施管理, 主要由教导处和政教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学生管理。从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的宗旨出发, 还明确并给予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在校本课程管理中的权责。
(4) 要健全保障机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增长了知识, 拓宽了视野, 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浮现在大家眼前, 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总之, 我看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我也深刻地认识到, 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来说, 仍处于实验与探索阶段, 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在以后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会不断完善与提高。今年花胜去年红, 料得来年花更红!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107-110, 117-139.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拓展型课程;课程开发;绘本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33-04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小学品德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生活领域不断拓展,品德课程须立足儿童生活,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满足其成长需要,促进其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基于此,学校依托绘本和地方民俗文化,尝试开发与实施品德拓展型课程,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
品德拓展型课程是基于品德课程教学主题和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延伸出的系列主题课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每学期初,由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课后进入课程班开展学习。每周一下午,课程班学生根据学习主题展开学习实践和体验。由此,我们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童年、了解社会,发现与提升童年生活的价值,不断拓展儿童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一、成长主题绘本:提升童年生活价值
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深受儿童的喜爱,也因此日渐成为多学科普遍使用的教学资源。品德拓展型課程的开发也引进了绘本,开发了成长主题绘本课程。在开发绘本时,我们注重素材的价值分析,力求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使绘本兼具儿童性、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促进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展开道德思考。以绘本《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为例:
图1:绘本《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教育价值分析
成长主题绘本课程围绕成长——这一儿童生活的主题,梳理了品德教材的相关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学生编织多彩的生活世界,挖掘儿童生活的价值。
1.单元辅助绘本,深入儿童生活
拓展型课程的开发须立足现行品德教材,符合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我们注重分析现有教材,结合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开发了单元辅助绘本课程,以延伸教学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浙教版品德教材的单元主题,主要从儿童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选取某一片断、典型事件或生活场景,设计、组织学习内容。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以“爱”为主线,强调爱的具体化,促进学生于生活细节处体验情感,以行动表达爱。其教学内容具有阶梯上升的特点(见表1)。
课 文 教学目标 绘本课程
1.我的爸爸妈妈 1.介绍自己的父母。
2.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尊敬和爱。 《我爸爸》
2.亲亲热热的一家人 1.学习礼貌用语并运用到生活中。
2.辨析家庭言行,纠正不良言行。 《幸福的大桌子》
3.让我自己来吧 1.培养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能力。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愿意并能为父母做一些事。 《自己的事自己做》
表1:《我爱我家》绘本课程
基于这一教材分析,我们对应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成长实际,开发了3个单元绘本以辅助教学。例如 ,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们往往对妈妈比较熟悉,也更加依恋妈妈;而爸爸对孩子的关心或深沉或含蓄,容易被忽视。绘本《我爸爸》便是针对这一问题,为亲子铺设感情的跑道,让品德课堂有了更多爱的生长。
2.绘本故事改编,链接现实生活
低年段品德教材中,成长主题的内容主要围绕四季、家庭、班级、学习等展开设计。这些教学内容分散在各个单元,不利于集中学习。为此,我们借助绘本故事改编这一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开发了系列绘本课程,链接儿童的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以激发其道德需要,促其展开道德思考。
例如,在品德教材中,“四季与生活”主题以春节作为教学起点,穿插了新年、春天、儿童节、中秋节、秋天等内容。教学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我们梳理了品德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孩子的成长需要,改编绘本故事,开发了主题系列绘本(见表2)。
主 题 单 元 课 文 开发绘本 教育价值
四季与
生活
一上四单 《我们一起过新年》 《穗穗黏黏》 借助此绘本故事,让孩子们在充满童趣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过年的由来。
一下一单 《春天的歌》 《遇见春天》 跟随玛库和玛塔这对双胞胎小熊去找“春天”,从而认识春天的特征。
一下三单 《我在班级中》(了解儿童节) 《阿呜国王的儿童节》 在阿呜国王绘本故事的改编中,感受儿童节的由来。
二上二单 《我是中国人》(中秋节的来历等) 《兔子兔子红眼睛》 将节庆故事化、拟人化,突破了传统,让孩子们从中了解节庆由来,感受节庆带给人们的不同体验。
二上三单 《金色的秋天》 《14只老鼠挖山药》 本书以黄为主色调,各种深深浅浅的黄色茎叶,点缀以红色的果实、紫色的花儿,组成了大自然的秋天美景。在故事的赏析中感受秋天是个收获的美丽季节,同时启迪孩子们:智慧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劳动使人聪明。
二下三单 《家在自然中》 《不一样的小动物》 借助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故事,帮助孩子们迎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疑问和挑战。
表2:四季与生活主题绘本课程内容结构
例如,《我在班级中》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内容围绕儿童节展开。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直接讲述儿童节的由来收 效不大。于是,我们借助孩子们非常喜欢的“阿呜国王”这一童话人物,在其成长经历中融入儿童节的由来,以及与小伙伴合作过节的点点滴滴。绘本故事的融入,让品德课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给予孩子更多生活的启迪与感悟。
nlc202309020649
3.绘本慧心课程,关注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品德课程更具有独特的生命教育地位和价值。在生命意识日益凸显这一现实背景下,开发绘本课程,依托绘本本身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绝伦的画面,能让孩子达到审美体验和情感的和谐统一。以“生命”主题开发的绘本慧心课程(见表3),旨在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和气质性情,让学生具有积极乐观、多元前瞻的视野,成为一个人格健康、心灵丰盈、精神明亮的人。
章 题 节 题 绘本书目 学习目标
第一章倾听花开 喜迎新生 《我家宝贝要出生》 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并学会珍惜;懂得成长中身体变化、心理的抗拒都是正常现象,学会愉悦面对,并能享受美好。
蓓蕾初放 《有什么毛病》
美味童年 《我不想长大》
第二章品味长大 喜爱自己 《我》阅读链接:《很新很新的我》 学生感受成长的别样风采;学会认识自我、欣赏自我、悦纳自我;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迷茫、孤独,青春路上变得更勇敢,更有力量。
成长变奏 《我有一条红裤子》
成长故事 《星空》
第三单享受阳光 沐浴亲情 《驴小弟变石头》阅读链接:《大姐姐 小妹妹》 学会珍惜友情、亲情,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付出爱与关怀,为他人带来福祉,幸福自己的人生。
爱的季节 《猪小妹谈恋爱》阅读链接:《没人喜欢我》
温暖人间 《花婆婆》阅读链接:《凯琪包裹》《莱恩的愿景》
第四章逆风飞扬 勇敢说“不” 《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 学会面对霸凌,能勇敢说“不”,捍卫自身的人生安全;懂得存在的最大价值,是能够虔诚之心为他人带来光明;面对困境,能保持乐观心态、勇敢面对。
点亮心灯 《培培点灯》
笑对生活 《妈妈的红沙发》阅读链接:《柠檬滋味》
第五单
亲近生灵 走近自然 《种子笑哈哈》 懂得每个生命的个体,都值得珍视;学会爱护自然、尊重生命,拥有平等的生命的意识;学会对待自然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并懂得回报。
感谢自然 《世界为谁存在》
回馈自然 《我的黄色小番茄》
表3:生命主题绘本慧心课程内容结构
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问题和困惑需要解决,都有不同的挫折需要面对。学校根据章节主题,统一购买绘本故事书,实行每周绘本漂流。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每周三午读时,24位课程指导老师分年段进行走班导课。这一拓展绘本课程涉及儿童的幼年和童年时期,紧贴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图文并茂的绘本,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生命,学会珍视当下,坦然面对成长。
二、民俗系列主题:拓展儿童生活世界
热爱家乡和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是品德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教材多处涉及家乡这一主题(见表4),激活地方民俗文化资源,有助于在弘扬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感受乡土文化魅力同时,拓展儿童的生活世界,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册 数 单 元 课 文 教学目标
三下 第二单元 生我养我的地方 1. 我的家乡在哪里 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区、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家乡所属的行政区,家乡是祖国的以部分。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
四下 第二单元 我看家乡新变化 3. 交通连四方 了解家乡的各种交通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网络。知道家乡交通方式与网络的发展与变迁。
六上 第二单元 民风、民俗知多少 1. 民风民俗大观园
2. 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 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及丰富内涵,珍视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家乡风土民情,并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表4:浙教版教材中关于家乡内容的梳理表
学校地处嘉兴杭家湖,拥有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依托这一资源,学校梳理教材内容,开发了民俗主题拓展课程。
1.走近方言民俗节日
方言是祖辈世世代代在长期劳作中的积淀与创作,独特的节日文化更是家乡民俗的缩影。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方言逐渐淡出了孩子的生活。许多土生土长的平湖城关镇孩子不会讲平湖方言,过圣诞节的热情远远超过元宵等传统节日。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将方言纳入拓展课程(见下表)。
系列1:《学讲嘉兴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喊喊你我他 1.初步了解嘉兴方言,学习简单生活用语的会话;
2.巩固所学嘉兴方言的运用。
3.熏陶热爱嘉兴的思想感情。 1.欣赏嘉兴方言创作的作品,如歌曲、相声等;
2.自主搜集有关嘉兴方言的发音规律;
3.自主搜集有关嘉兴方言的文本及电子资料并交流、展示。 每个主题一课时
说说小动物
数数时间
讲讲我家
系列2:《嘉興民俗节庆》(以春节元宵为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春节元宵节 1.初步了解嘉兴节庆传承的历程和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2.在对比欣赏各国各地的节庆习俗中,加深对嘉兴节庆的认识。3.激发热爱乡土文化的情感。 1.欣赏嘉兴节庆,了解嘉兴节庆的传承演变进程;
2.了解其他地区、外国的特殊节庆习俗,了解其他节庆的风采;
3.自主搜集有关嘉兴节庆的文本及电子资料并交流展示。 周一下午二三两节自选课程时间
nlc202309020649
学校依托周一下午的拓展课程实施时间,基于嘉兴方言和嘉兴的传统节日民俗,开展了民俗拓展活动。如用方言读儿歌,走近嘉兴传统节日等,通过演一演、说一说、试一试等教學活动方式,让孩子了解家乡风俗习惯,感受亲切的平湖方言,孩子们乐在其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2.感受乡土文化魅力
中高年段品德教材有6个单元、12篇课文涉及“我们的家乡”这一主题,让学生认识家乡,走进家乡,才能真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为此,我们开发了乡土韵味浓厚的系统主题课程。例如,以往春游时,孩子们对在乌镇看到的皮影戏念念不忘。我们便引入这一资源,开发了《乌镇的皮影戏》(见下表)。这一课程包括四个课时,从影片再现,了解进程——比较差异,领略风采——搜集资料,分享皮影——动手编演,触摸皮影,让孩子充分认识家乡的皮影戏,领略乡土传统艺术的魅力。
系列1:《乌镇的皮影戏》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课时
皮影戏 1.欣赏嘉兴经典皮影戏录像,了解皮影戏的发展演变进程。
2.了解其他地区、外国的游戏,了解其他游戏的风采。3.自主搜集有关嘉兴皮影的文子及电子资料并交流、展示。
4.运用皮影道剧,改编皮影戏。 1.初步了解皮影戏演变的历程和所包含的文化意义;2.在对比游戏欣赏中,加深对嘉兴皮影戏的认识;
3.熏陶热爱嘉兴乡土文化之情。
4.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感受了文化之魅力。 4课时
学校地处江南水乡,平湖西瓜更是鼎鼎有名。相传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因其瓜皮薄、肉脆、味甜,而御赐“江南第一瓜”之美称。百年来,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平湖西瓜灯文化——每年9月都会举行隆重的西瓜灯节。学校作为市瓜灯文化传承基地,具有天独厚的条件,由此,我们开发了系列拓展实践课程。
例如,带领学生到大印学农基地实地访瓜农,了解西瓜生长历程;在学农基地现场体验摘瓜之乐;课程活动上开展“尝瓜”会,边尝边聊,体验“江南第一瓜”美名之由来;为平湖西瓜写广告语并制作展版;编演西瓜文化小剧;组织学生到版画课程班学习刻西瓜灯,体验平湖人独创的“西瓜灯”艺术;行走在南村书堆、南河头挂满瓜灯的长廊、老街上,猜灯谜,赏瓜灯……平湖瓜灯文化在孩子心底深深扎根。
此外,还有嘉兴特产系列,从平湖糟蛋、桐乡杭白菊到嘉兴粽子、嘉善黄酒等;说说嘉兴名人,从海盐三毛、海宁徐志摩到平湖李叔同等,课堂也从教室走进了叔同纪念馆等;话说嘉兴的经济,从古到今,从数据分析、典型人物的讲述到经济开发区的参观等……让孩子走进家乡,在触摸家乡、感受家乡触摸平湖传统文化的脉搏,从小课堂走向地方大世界,为孩子们搭建更广阔成长的舞台。
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品德课堂延伸至学生广阔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拓展学习中,孩子们感受着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思维灵动、真切体验、踏实成长。
(作者单位:嘉兴平湖师范附小
浙江嘉兴 3142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是新课改的一个重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它通过教学资源发掘,在校本课堂上让学生直接利用自身的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教师引导下的自主综合性学习。它强调学习者知识经验与家庭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等要素的整合,强调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来主动解决问题,是一门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展学生其他生活工作所必须的个性品质”为主要任务的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与其他知识性课程形成明显的互补。
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2012年7月初,完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计划、内容准备,2012年9月初,便迅速使课程内容走进课堂,完成了校本课程的成功开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果。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资料
桃园镇晒书城小学坐落于著名的孔子晒书遗址所在地——晒书城汉代遗址,位于东里村庄北,凤凰山前。相传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时,曾游于东里村北凤凰山下,遭遇书淋湿后在此下马晒书。当时阴雨连绵,孔子等一行在众乡亲的帮助下,依托几棵大树搭起了草棚凉晒书。数日内孔子边晒书,边教书育人。世人因仰思圣德,建祠塑像祀之;又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一同祀之。匾曰:“晒书城”。
2008年9月,桃园镇政府对晒书城遗址进行了修缮,还原了晒书城原
貌。重塑孔子像,建成晒书亭。并以此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充分挖掘晒书城自然、人文景观,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建成石砌、木制房屋;对晒书城遗址进行修缮,使其全貌返朴归真。
通过学习儒家文化,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高雅的气质,塑造完美的个性,对个人意志的磨炼,人格的完善,身心的健康有着极大的裨益。
我校始终把学校课程的建设,置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文化传承之中。一方面以孔子思想的精髓,引领学校课程的实践,不断提升学校课程能力;另一方面,以学校校本课程的丰富实践,深化孔子教育思想的文化传承,彰显晒书城小学的文化个性。
我们尝试通过“活动创设”、“文化建设”和“课程研究”三条主线,在“学生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三个维度,展开“活动体系”、“文化体系”、“课程体系”、“理论体系”四个版块的深入研究,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的认识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教育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塑造高尚品德,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我校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良好校风。
为了表示对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无上敬意,让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当代青少年中得以传承和弘扬,特此献上“国学伴成长,书香溢校园”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教科书之《孔子传礼晒书城》,诚愿传统文化的德风,遍拂神州大地,德教之花,遍开中华!
二、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
本着课题研究的严谨、规范,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保持着高度科学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了使校本课程能迅速地开发并加以实施,我们
建立了健全的可以运转的组织机构,我们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配备专任教师组织具体实施。分工合理,责任具体,易于操作,设置科学。既有行政干预,又有技术保障,教育办公室、教研室有关领导进行理论的指导。我校成功地开设校本课程的经验表明,领导重视是校本课程能迅速实施的先决条件,一个健全、科学、可以运行的组织机构是校本课程能成功开设的必要条件,我校正是依赖这强有力的保障,才使校本课程迅速的进入课堂。
三、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作为闻名世界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象征。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所创立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而且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进德修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乐教好学、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是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我校追忆和汲取先人思想精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将孔子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之中,同时与时俱进,把儒家文化中许多至今仍具有蓬勃生命力和宝贵时代价值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打造文雅的学校,培养儒雅的教师,塑造高雅的学生。
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我们祖先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昭示着做人处世的道理,同时它的文化内涵更是涉及治学、教育、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传统的儒家文化内涵,无疑会在培养我国跨世纪的人才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儒家思想能够
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的的根本。
通过学习并演艺儒家经典故事,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高雅的气质,塑造完美的个性,对个人意志的磨炼,人格的完善,身心的健康有着极大的裨益。
我校开展的走近孔子课题的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紧紧扣住学生发展这一主题,力求儒家文化能够在新生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四、课程开发的目标要求
针对学生的发展和课题实施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们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以及价值观的角度,对本册的《走近孔子》校本课程拟订了以下的目标要求,并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不断的调整和更新。
1、了解孔子生平简历,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并能加以大致的讲述。
2、了解孔子关于治学方面的最典型的观点,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3、了解有关孔子及其弟子传人的典故、言论主张等。
4、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为今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5、让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
五、课程开发的程序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一定的程序,科学开发,规范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主体自主进行的课程建设过程,课程生成经过以下了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校情分析。我们结合本校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学校
特色创建工作等多种因素,确立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此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宗旨。
(2)总体方案确定。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校特色创建的总体规划,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着手进行思考,对校本课程做出整体安排,确定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经课程开发小组全体成员讨论后,形成《校本教材《孔子传礼晒书城》教学指导纲要》,其中包括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及教学建议等内容。
(3)组织和实施。我们依据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和《晒书城小学校本教材《孔子传礼晒书城》教学指导纲要》,组织有关教师进行相应的学习培训。校本课程开发者自主申报课程开发部分,制定具体的开发计划,依据《教学指导纲要》中安排的序列,开展相应的课程开发。
六、校本课程的保障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它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强有力的行政保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得到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一直十分注重课程开发的管理与保障。一是组织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自任组长,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全面负责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二是经费保障。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和实施,确保校本课程研发的顺利进行。在校本课程即将面向学生启动时,就对开展校本课程所需的资金投入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论证研究,对开展校本课程活动所需的器材进行布置落实,资金的投入使校本课程内容能及时的落实,如果没有有力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只不过是写在纸上的计划,挂在人们嘴边的空话,更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注意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必须有用的地方,能不花钱的地方则尽量的自己动手去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准备,既对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经济上的有力的、及时地、必须的保障支持,使正常的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又节约了有限的经济。
七、校本课程的实践应用
校本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我们将校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生活实际整合起来,避免学习的脱节。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突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
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并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很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资料查阅、阅读研究、生活实践、实验操作、心得交流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七、校本课程的成效展望
学校特别重视利用教研活动来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开学初,学校领导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有关教师对实施校本课程的意见,对老师们提出的一些关于开展校本课程的意见和要求进行了详尽的思考,并作了相应的调整。在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老师们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争取把每一节课都能最好的与学生交流。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老师们的辛勤耕耘,校本课程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校本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教师在开展实施校本课程内容中,为每一节课都编写了教案,校本课程的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倾注了老师们大量的精力和汗水。校本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的编制,是校本课程内容得以实施的核心,校本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的编制,是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我们计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把校本课程独特的教学方式向全体教师进行呈现,并作一次比较深刻的交流与探讨。我们也期望学生在校本课程中能获益匪浅,人人都有收获,在校本课程活动中,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学习机会。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是一个亮点,然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我们大都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各方面都期待不断的规范和提高。我校《孔子传礼晒书城》课程,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又是一次新的考验。虽然,我们的校本课程还不成熟,我们所走的路还不长,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我们的课程将会因不断调整而日趋完善,我们的学校将会因特色突显而日臻完美。
肥城市晒书城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王焕青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羊祜学校文化底蕴丰厚,育人活动丰富多彩。经典诵读、孝道教育等育人活动已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自2009年以来,这几项活动更是得到了深入开展,但在活动过程中却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各项主题活动在开展时虽然组织比较严密,但却缺少现成的资料,需要临时整理;系列活动之间缺少层次性,以致使活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育人效果打折,或是系列活动缺少整体感,育人效果不突出,基于以上问题,总结开发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研讨、准备阶段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人员为成员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经典诵读读本》,确定了课程开发的主题和资源范围,使课程的开发有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组织学校部分优秀教师对《读本》进行充分论证,提出修改意见,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最终确定《读本》内容。《经典诵读读本》系列校本课程全套5册,每册分十六周,内容涵盖三字经、弟子规、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诗词。课程资源的开发整理,直至出版发行,历时一年,在开发整理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全员参与: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过程中,学校教务、政务、科研、总务、少先队、工会等部门通力合作,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计划完善,全力投入。学校还发动学生家长和学生参与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具备一定特长的部分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突出主体课程开发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题作用,尽力征询专家意见而不依赖专家。充分保证了教材不脱离学校特色,适合学校实际情况,对今后课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心选择悠久的中华文化历史,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特色的学校活动内容,都是课程资源的素材,内容丰富,资料众多,将尽量丰富的内容纳入课程资源之中,让学生尽可能在活动中接触到尽量多的知识,是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的、和谐的发展和个性得到张扬,是选择内容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能力,兴趣和经验,以多种形式呈现资源,吸引学生参与阅读参与实践。
将历代著名的诗词、古代蒙学经典列入课程资源,知道学生从千古传颂的美妙诗篇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音律的平仄变化中,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
三、课程实施情况
整合后的课程资源针对涵盖内容,学校统筹安排,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落实师资安排,落实课时,制定详实可行的活动开展实施
方案,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落实内容,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
1.制定读书活动方案,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以张进兰校长为组长,其他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分别制定详实可行的学生读书活动方案和教师读书活动方案,直接领导和组织学校读书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得到保障。
2.注重校园读书环境建设,创建学校良好读书氛围影响学生日常习惯养成的因素中,所处的环境居于重要地位。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学校从营造校园读书环境入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四、评价引导,激发热情
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有以下评价方式
1、诵读考级活动每个年级两个学期共确定四级等级证书,每学期两级,各学期一级证书的内容是必读必背篇目的一半内容,发证时间在期中考试之前,二级证书为选读选背篇目,发证时间在每学期期终考试之前。背诵内容的检查,可以安排给组长。学生每背过一首就可以随时检查,经检查确认后,在学生手中的记录单相应位置盖章。阅读内容的检查,以读书笔记为准。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读书笔记的要求,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标准,包括读书笔记的内容、数量等,学生完成后,经老师检查合格,发放等级证书。学生获得的各级等级证书以及做的读书笔记,存放于读书档案袋,作为过程性材料妥善保存。
2、.成果评价主要产生的成果形式为学习笔记、手抄报、手工作品、照片、视频资料、征文等,优秀作品予以分类集中存放。学生在阅
读经典名著时的读书笔记;在参观考察时的记录、照片、视频资料;在操作实践中的成功作品等,均可以看做成果材料。
3、读书之星评选每学期结束前,根据前两项评价成绩评出读书之星,颁发获奖证书。
五、活动成效活动课程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读书活动,学生个体得到发展,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成倍增长。到目前为止,每学年每个学生古诗词课外背诵量达到四十首以上,阅读有意义的课外图书达到十本以上
2、学校整体形象得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学校学习、文化氛围的日益浓厚,使学校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认可。
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农村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我校建成特色学校,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强化学校特色,我校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组织机构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赣剧进校园-碎玉赣音》的开发与实施,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
长:李新建(负责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出现一切问题的领导和管理)副组长:王岳洪、程旭波(赣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文字的汇编及过程实施)组
员:童杨柳 何 楠 罗来驼 童为忠 童露莹 童雯艳
童图鑫 童 洋 陈玉萍 张 静 钟明卫 罗小明
童石瑜 罗 龙(赣剧课程的开发中材料、素材的收集及过程实施)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
目的:
1.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教学效率低,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更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小学生正处在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便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为了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对他们加强艺术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明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精神文明也趋向多样化发展,日益丰富。但作为赣剧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怀玉乡,赣剧文化却日渐消退,不被人们重视。上辈当地人,人人都会哼几句,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都要请“玉山班”唱上几天,热闹热闹。可现在年轻人中,赣剧文化受到冷落,日常的业余生活被电视、游戏所取代。赣剧这一传统优雅文化面临失传,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于是怀玉山中心小学开展“赣剧进校园”活动,希望少年儿童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了解、学习、欣赏的兴趣,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尽微薄之力。同时将赣剧的有关知识和优美剧目编撰成校本教材——《碎玉赣音》,在全乡小学正规课程中学习使用。
依据:
1、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
2、我校的办学理念: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为培养德智双全、身心共健、才艺俱佳、健康快乐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校资源条件:本地有民间赣剧艺人来校授课。学生质朴、乐学,兴趣广泛。绝大多数家长综合素质较高,且能很好地配合学校工作。社区参与学校办学的愿望较高,且与学校建立了较好的协作关系,学校有一定的号召力。
四、校本课程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由于校本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内容的宽泛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局限与传统教学的模式,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
2、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要,还要针对学校和地方的特色。
3、自愿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充分体现资源性原则,教师要资源开发,学生要资源选择,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五、校本课程目标
1.通过赣剧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积累艺术文化深厚的底蕴,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赣剧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3.通过赣剧艺术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丰富孩子们的人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会唱赣剧艺术的教师、学生。
六、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的实施
1、加强校本课程与各学科的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表中设置赣剧课程。
2、课时安排:先期在马路小学、锦溪小学的三、四、五年级安排每周一节的赣剧课程,后期通过培训、学习,在全乡小学三、四、五年级中安排每周一节的赣剧课程。(三年级为说赣剧、四年级为画赣剧、五年级为唱赣剧)
3、校本课程编辑组的人员做好校本课程的监控、测评,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兴趣,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2、学生的评价。评价时,我们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评价的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考查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
七、课程的开发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7月—8月中旬)
(一)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二)初步理清开发思路,拟订开发纲要,确定开发项目。
(三)收集相关资料、素材。
(四)到弋阳县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第二阶段:开发阶段(2015年8月下旬—9月中旬)
(一)根据拟定项目、成立实施小组、明确人员分工、制定开发方案。
(二)各项目开发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开发纲要的编制工作。
(三)修改纲要,开始撰写课程计划、文本等。第三阶段:建设阶段(2015年9月下旬---10月底)对教材内容的调整
在使用校本课程文本的时候,将根据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从学习内容的选取、诵读内容的数量上不断对文本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定稿,交付印刷,发行。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碎玉赣音》印刷后,在中心小学、锦溪小学试行,并在课表中设置“赣剧”课程,进行学习,并聘请赣剧老师进行指导。
校本教材《碎玉赣音》编写纲要
1、赣韵校园
2、话说赣剧
3、锦溪赣剧
4、赣剧名家
5、赣剧选唱
附:主 编 江晓峰
执行主编 王岳洪 文字编辑 程旭波 剧本打印 罗来驼
素材收集 陈玉萍负责锦溪村有关赣剧的素材收集和民间调查 版式编辑 童雯艳、程燕
第五阶段:拓展阶段(2016、8开始---未来)在《碎玉赣音》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分年级修订完善赣剧校本教材,三年级:《说赣剧》;四年级:《画赣剧》;五年级:《唱赣剧》,并在全乡各完小铺开。
附:顾 问:叶进 余李俊 江晓峰
主 编 李新建 执行主编 程旭波 文字编辑 程旭波
素材收集 陈玉萍负责锦溪村有关赣剧的素材收集和民间调查 版式编辑 童雯艳、程燕
怀玉山中心小学
平阳小学对原有校本课程体系进行双语形式的二度开发:植根于本土, 通过整合原有教材资源, 深入挖掘“海派文化”;采取综合课程形式, 以“自主探究”为主线, 引领学生发现、体验与感悟“上海”这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通过校本课程实施, 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跨文化沟通、信息处理、合作与创新等国际化能力。
一、课程理念
校本课程是以双语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整合课程。国际理解教育同样是集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育形式。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和睦共存的教育需求之一是进入多样化的语言, 以便自我理解、理解他人, 更有能力构建包含不同文化的“我们”。1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 背后蕴涵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逻辑思维特性。透过外语这一工具, 学习者可以从“他者视角”重新审视“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这种“他者视角”如同移情性理解, 正是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心向的有效途径。
用外语来了解上海、介绍上海, 创造性地将地方文化与国际化工具结合, 使得学生在认识上海和世界的互动关系的同时, 了解世界历史的一体化和多样化, 学习到尊重、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差异, 尊重其他族群及其历史文化。
在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中, 既要把握国际理解教育核心思想, 又要贯穿新课改先进理念, 坚持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生成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 人文性:具有浓郁的家乡色彩、自我学校特色, 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炉, 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 综合性:有机地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3) 生成性:促使孩子在一系列亲身经历过程中, 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又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 不断生成丰富我们的校本课程;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4) 开放性:以开放的体系、开放的内容、开放的学习形式, 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发展。
(5) 实践性: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组织内容, 以探究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二、课程目标
让学生具有“中国的灵魂和国际的视野”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 也是课程实施的基本立场。
国际理解教育力求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这要求对话者首先明确并认同自己的文化归属, 在此基础之上理解并宽容他者文化。在“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就是多元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平等与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的描述中提及:通过教育增进各国间的合作以促进和平与安全。国际理解教育要致力于消除儿童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感觉, 并增强他们对人类相互依赖和道德团结的意识, 可以理解的是, 所有的教育都应使爱祖国与理解其他国家相和谐, 使爱祖国与世界上的尊重主权相一致 (第26号建议) 。2
1.植根“海派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守国家立场是维护多元文化格局必然要求, 也是获取国际对话空间的保障。“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因而课程坚持近景原则, 着眼于培养学生热爱故乡———上海, 将“上海”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地域、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展现在学生面前, 进而升华到爱中华的情怀。
2.了解“精彩上海”, 提高国际沟通能力。教材以世界文化在上海的“缩影、传承、发扬”, 上海这个“开放、多元、繁荣”的多领域交流窗口, 两条线索并行架构。
3.立足“儿童视角”, 培育全球公民意识。教材在编写思路上, 立足于学生立场, 以儿童的眼光看待教材, 摒弃原教材“城市精神”的重心, 以“自主探究”为主线, 引领学生发现、体验与感悟;在实施方式上, 实现单一的“课堂教学式”向学校校本课程与主题活动复合的“多元组合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打开国际视野, “唤起学生对这个世界共同社会与和平的责任感, 鼓励其健全的社会态度的发展, 奠定更好的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基础”, 3培育学生全球公民意识。
三、课程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说明知识和能力是基础, 而情感和态度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也是最大的难点。双语教育是我区行之有年的课程形式, 是我区长期国际化的产物。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推进双语教育, 就必须开展地方化的校本课程教材探索, 克服教材脱离本土文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弊病。
校本课程以“探究地图”为线索, 引导学生认识上海、发现上海、感悟上海。融合学校原有校本《海上七彩风》《小门票看大上海》课程资源, 本着“学生立场”、“儿童视角”的原则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丰富、舍弃、改良与重建, 力求取得突破与转变。立足地方, 将语言与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自主发掘本地文化资源, 从而实现使学生们“理解语言的文化范畴;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描述性策略, 使其能够描述自身的感受和周围的环境;能够用母语以及其他语言进行反思 (思考是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 ”4的双语教育高层次发展。
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之上, 更高层次的学习内容延伸至对语言和知识背后的文化的理解和批判。多元化社会和多文化世界的公民, 应能承认他们对形势问题的解释根植于他们个人的生活、他们社会的历史以及他们的文化传统。5更进一步, 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应该能使学生“明确环境与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之间的关系”, 而且增进其“对世界和各国人民的了解, 帮助学生形成以相互欣赏和尊重的精神态度, 来观察别的文化、种族和生活方式”。6
在教育内容上, 课程坚持生成性原则, 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视野下的联系性、批判性、发展性理念自主选择和组合学习内容。通过适时交流, 共享资源, 不断扩宽和加深学习的内容。综合性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学科, 以上海为焦点, 辐射到世界;以现实为切入点, 延伸至历史和未来。
四、课程实施
国际理解教育不应止步于知识传授, 而且应致力于发展有利于国际理解和尊重人权的态度和行为。因而, 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实施必定不能局限于书本和教室。在课程实施方式上, 我们思考实现单一的“课堂教学式”向复合的“多元组合式”的转变, 采用“学校课程渗透”和“主题活动落实”两条路径并举的形式, 根据年龄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照片、感受等文本的形式呈现, 也可以上传到学校主题网站上, 实现与伙伴的分享。
打破书本僵化局限是实施的一大原则。课程明确“为个体参与解决社区问题、国际问题乃至世界问题做好准备”7的目标, 采取实地参观、观看视频、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 突出实践特点, 着力培养学生的善于发问、乐于探究的精神, 发展搜集和处理信息、沟通和协调人事、合作和获取资源的综合能力。
根据多元的课程实施形式, 课程实施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个体、假日小队或亲子互动等团队。学校形成了分工明确、合作和谐的管理团队。同时, 学校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积极开发家庭;并借助区域教育平台, 有效调动社区资源, 确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不断地方化的国际理解教育才是适切的。我区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植根于地方, 创造性地将浓郁的地方文化与国际化语言工具的结合, 透过发展性的课程内容和多元化的实施途径促进教育国际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学会和睦共存——第46届国际教育大会综述[[J].教育参考资料, 2002, (19~20) .
[2] .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3] .钟启泉, 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4] .郑金洲, 吕洪波.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关键词:小学低段;学科整合;场馆课程近年来,“学科整合”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省教育厅办公室颁布的《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小学开展低年级‘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的实验探索”。基于此,我校在目前仅有一年级三个教学班的实际情况下,提出并实践了“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的创新课程模式。
一、“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的内涵
1.“场馆”的界定
所谓“场馆课程”,是在某一特定场馆中进行的学习。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学校意识到了开发场馆课程的重要性并做出了一些尝试,如上海尚文中学开展了“上海昆虫博物馆”实践活动;南京市山西路小学与江苏省科学技术馆共同打造了一所校内特色科普场馆。总的来说,这些学校将“场馆”资源开发局限在校外场馆探索或校内场馆打造两个方面,这样的定位通常会导致“场馆”资源稀缺和课程开发成本过高。由此,我校在进行“场馆课程”的开发时,创造性地将学校现有的教室资源与校外各场地如博物馆、公园、工厂等都列入了“场馆”的范畴内。也就是说,“场馆”就是可以为学校教育与学生学习提供资源与实践空间的场地。
2.“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的内涵
首先,就课程性质而言,“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是一门拓展性课程,然而又有别于一般的拓展性课程。通常,拓展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某种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而设立的,而“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则以主题教学为导向,在某一特定主题的引领下,将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主题式知识结构。
其次,目前一些学校正在开设的“场馆课程”往往是在特定的场馆和时间进行的。而我校的“场馆课程”,在空间上强调多个场馆的有机配合,在时间上更是拉长战线,将每月一次的“场馆课程”落实到四个周次的不同学科的拓展学习和综合实践上。
因此,我校提出的“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是一种主题式的,力求“学科高度整合,空间高度开放,过程高质推进”的创新课程模式。
二、“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的开发意义
“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作为一种先前没有过的、全新的课程模式,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必然的积极意义。
1.1+1——场馆+学科,提升学习力
在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教材,让学生间接地感知人类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而言,教室内和教室外的学习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的。将场馆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的主题链接式的“场馆课程”能够使学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里拓展课外知识,提升实践探索能力以及增强合作创新意识,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学校学科教学及课程建设服务。
2.1+X——学科+学科,教学高效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拓展课程的开发,动辄就有几十甚至上百门课程,然而课程开设的重复率、差异度都值得商榷。2015年全国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指出,拓展性课程不能只做加法,只有实现整合之后,才能使课程发挥积极作用。小学低段的学科在知识链接上本身就有较强的关联性,各学科之间相互配合,互利互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1→X——场馆多元化,发展可持续
任何实践,最困难的一步都是对固有思维的打破。一般来说,我们都下意识地认为场馆就是那些展品信息丰富、专业性强的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而这样的场馆数量有限,这就使得场馆数量与学生活动诉求之间产生了第一个矛盾。此外,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场馆仅具备一个功能,场馆功能的单一与学生知识需求的多样性又产生了第二个矛盾。要解决这两个矛盾,我们必须要转换思维,将目光扩大,不仅要扩大校外场馆的外围,更要将校内资源也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教师的巧思妙想将普通的教室也變成一个个场馆,让“场馆课程”真正鲜活起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场馆学习不同于普通的课堂,其主题设计、协作策划、场馆安排、活动落实等都对学校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场馆课程”不流于表面,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现实任务。
1.建设课程规划“优团队”
“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与传统“场馆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打破了专科研究的视野,通过一个主题的连接将学科里过于分化、窄化的观点打通,为学生建构起了一个个丰富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课程规划团队能够具备“全科眼光”,在策划主题、安排活动时积极与各任课教师沟通交流,为实现学生的跨学科整合式学习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作为一门拓展课程,它不像过去的“场馆课程”一样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存在。它具有全新的教学主题和独立的教学目的,与基础课程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对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主题、策划活动、安排场馆等都需要教师具备发展中的“创新思维”,不断接收最新的教育信息,树立课程开发意识。
因此,在进行“场馆课程”开发时,学校首先要组建一个胆大心细的课程规划团队,使其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运用“全科眼光”和“创新思维”开发出一个个有效而有趣的场馆课程活动。
2.构建主题课程“三部曲”
“罗马非一日建成”,要想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大胆突破以往活动式场馆课程、单一学科式场馆课程的局限,创造性地构建起主题统帅、纵横结合的课程结构,如我校在今年四月份开设的“四月天,放纸鸢”主题场馆课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具体安排见下表。
表1“四月天,放纸鸢”主题场馆课程方案
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一个明确的教学主题的导向之下,以学科知识的积累搭起学生学习的地基是“场馆课程”的第一步。由表1可知,今年4月的第一到三周内我校通过多门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学生对“风筝”这一中国民间娱乐工具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了一个中心、多个节点的立体式学习结构;到了第四周,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完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完美对接;当然,我们同样不忘通过趣味作业的实时布置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内化。
“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将碎片化的知识连接起来,通过学科学习、综合实践、作业转化三个有效步骤(步骤顺序可根据不同课程的学习需要进行调整或循环)构成了课程组织结构,使“场馆课程”不再是实践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效教学的逐步递进。
3.开拓场馆课程“全时空”
“场馆”资源的开发一直是“场馆课程”落实的难题,校外场馆资源有限,建造成本巨大等问题造成了传统的“场馆课程”昙花一現的困境。如果我们将校内外一切可开发的场地都列入场馆的范畴之内,充分挖掘其利用价值,同时根据不同主题、不同需求灵活转变其功能,“场馆”资源就成了可循环的资源。如我校本学期开设的“走进商邦故里,追寻名人足迹”主题场馆课程,在进行“小小商邦人:爱心跳蚤市场”活动时就利用了学校大门前的一片空地,使其成为一个个“小商人”的摊位;而在进行“遨游书的王国”场馆课程时,这里又成了学生展示书籍、交换书籍的绝佳场所。除此之外,“走进商邦故里,追寻名人足迹”主题场馆课程更利用学校各功能教室、宁波帮博物馆、博物馆空地等多个场馆资源,使“一课多馆”代替“一课一馆”,这也成为“场馆课程”的发展新态势。
过去的“场馆课程”往往采取“时间集中”型教学法,通过一次场馆活动要求学生获得全方位的体验,完成多个实践任务。而在笔者检索到的资料中,这样的方式基本都应用于小学高段、初中和高中,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这就像让学生光吃东西,却咽不下去一样。因此,我校在开发“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时,反其道而行之,将集中的时间进行拆分,以“月”为大单位,“周”为小单位,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各活动内容有顺序地分布在日常教学的各个时间段里,让学生边学习边消化,极大地提高了“场馆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巧妙地利用校内与校外多种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灵活大胆地做出创新,围绕特定的主题联合多个学科展开教学,让课程教学更加立体、高效,更有适应性、灵活性,让教师有根据本校理念、学生特点选择教学素材的自主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亲身体验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为场馆课程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梅守真.合理开发校外场馆的课程资源[J].上海教育,2014(3):86.
[2]樊阳.行走中的课堂[J].上海教育,2014(3):87.
工作报告
自我校承担的济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立足实际、坚持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强化管理、总结经验、扩大研究成果。学校对该课题研究予以高度重视,把该课题研究做为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构筑科研优势的途径,加强了课题组管理,为课题组创造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使该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
一、营造研究环境、做好实验保障
组建研究小组、形成研究网络。课题申报以后,我们就积极组建实验队伍,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颜士君担任课题组长,负责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的管理,研究质量的考核;韩敏、崔改莲、王春英、李光忠任成员,负责落实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供研究信息,总结研究经验。
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教学研究。为了开展好课题研究,给课题组老师提供研究支撑。一是,组织了新课题方案、教育信息化理论信息技术与课题整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等大量资料,提供理论指导。二是搜集兄弟学校开展相关研究的经验以及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研究资源等,提供研究借鉴。
提供研究经费、保障研究实验。学校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组购买学习材料,订阅杂志、报刊,外出学习培训,以及课题研究的考核
奖励。
二、注重研究过程,务实研究工作
本课题研究严格按照申请报告执行,共分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三部分进行。
1、准备阶段充实扎实,为实际研究奠定基础。
在本阶段,课题组认真撰写了开题报告,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经过科研专家的论证和指导,课题组对开题报告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课题在准备阶段就明确目标和步骤,以充实扎实的准备工作,为后期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阶段细致详尽,活动丰富具有实效。
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我课题组处于实际研究阶段,在本阶段,我们开展了理论学习,资源开发,课堂实践,撰写案例,积累经验,征集论文等活动,使研究工作细致丰富,为总结阶段的充实奠定了基础。
首先,课题组围绕“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组织成员开展了学习活动,同时深入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重温教育学心理学,为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其次,进行了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活动。
(1)编写《我爱家乡》校本课程。在广大教师与学生中开展喻屯镇风土人情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活动,共整理出包括《王贵屯的好热天》、《“打虎李”的传说》等故事以及当地生产生活风俗等内容,丰富了我校《我爱家乡》的原始内容。
(2)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校本课程与学科课整合评优活动,其中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社等学科,成功将地方物产、农业活动、新农村变化与本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教师在牢固把握学科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创新使用教材,自主开发教材,真正实现“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的目的。
(3)开展教学设计评优活动,积累校本课程原始资料。2012年,课题组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评优活动。收到的教学设计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渗透各学科教学,体现河南寨地方特色。
(4)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研究课活动。本课题研究以研究性学习为实施的主要途径,因利用教研组活动,我课题组开展了研究展示课活动。李光忠老师作《家乡的变化》,韩敏老师作《莲藕的种植》,王春英老师做《家乡的野菜研究》,参与展示的研究课,全部由教师自主开发自己实施,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特别注意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受到学生欢迎的同时,保证了活动实效。
(5)开展教学案例评优活动
在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资源开发与实施工作,积累了大量主题活动资料。课题组开展了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教学案例评优活动。
(7)开展论文撰写活动
结合实际工作,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随笔与工作总结,我课题组曾经3次结合教育科研论文评比工作,在我校进行有关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的论文评比活动。
3、总结阶段成果显著,为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2013年3月,《农村小学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进入总结阶段,课题组认真总结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各种途径与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研讨和分析,确保经验准确科学后,撰写了具体详实的结题报告,并在学校全面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推广研究经验。
三、取得的成果
经过2年的课题研究,《农村小学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具体成果如下:
1、开发《我爱家乡》校本课程教材一套。
结合喻屯镇地方特色,我校开发的《我爱家乡》校本课程教材一套三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各阶段学生采取不同的读本,从一、二年级《家乡的地理与物产》到三年级《家乡的人文历史》,再到四年级《家乡风俗面面观》,都连续设计培养此项能力,从初步到掌握到熟练,阶梯递进,体现能力培养的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因此,关注学生,满虚学生的成长需要,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使命。
2、积累教师活动案例集一册
通过2年中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教育案例的征集与评比活动,我课题组现已积累活动案例一本,为我校校本课程教师组织开展指导
活动提供了借鉴。
3、总结提炼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途径方法如下: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的内容和形式:
(1)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2)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校本课程开发(3)结合传统农业种植,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走进工厂企业,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有效开发的途径和方法:(1)个人先行,调查采风法(2)小组研究,社区实践法(3)集体参与,学科整合法
4、帮助学生认识身边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爱家乡校本课程》校本教材能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程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特别是野外考察、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与社会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实践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5、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历史与社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爱乡情感。
6、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我爱家乡》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
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逐步加强了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了归属感。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专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校本课程开发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参与教育资源开发中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逐渐转变了观念,影响了行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和活动指导,教师参加教科研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学校实现了“不求人人有课题,但要个个都参与”的目标,充满生机的校内研究局面已经形成。
校本课程开发加速了我校教师优秀群体的形成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校本课程建设使教师有了展现专业和特长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逐步提高了自身从教的素质;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和谐互动,共同发展,成就了教师自己的教育人生舞台。自2011年以来,课题小组教师撰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论文十余篇,实验研究过程中,编纂出版了校本教材《我爱家乡》,开设研讨课二十余节,在学校多次执教公开课。颜士君老师2012年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崔改莲老师获得2012年区优质课二等奖,王春英老师2012年6月获得“区优秀班主任”称号,李广忠老师2010年10月在德育报发表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语言艺术》,在2011年区教研室组织的课堂抽赛中获得一等奖,韩敏老师撰写的论文《让班级成为学生健
康成长的乐园》发表在德育报,2011年获得区优秀班主任称号。
四、研究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主要有:
1、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如何加强与社会教育力量的深度整合,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如何形成更为灵活有效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大屯小学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总结】推荐阅读:
大屯镇卫生院卫生院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细则10-26
小学课程设计与开发09-13
三合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11-19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12-22
小学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总结09-26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论文11-21
小学继续教育工作总结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总结09-14
小学德育课程实施计划01-15
开发区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10-27
小学德育课程工作情况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