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精选11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 篇1

[唐]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故人:老朋友。黄鹤楼:在武昌黄鹤矶上,故名。

2、烟花:泛指春天的景色。

3、碧空:蓝天。二句意谓:帆影在蓝天的背景中渐去渐远,终于消失,只有长江水向着东方的天际滚滚流去。

赏析:

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 篇2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读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 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 风华正茂, 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 (今扬州) 的西面, 两地相距数百里, 在黄鹤楼辞别去往广陵, 所以说“西辞”。“烟花三月下扬州”表现了送行的时节和孟浩然此行的目的地。“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用来形容仲春三月的繁花似锦是再恰当不过了。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 自隋炀帝为赏琼花举天下之力开凿运河以来, 就是中国繁华富庶的文化与商业名城。盛唐时期的扬州,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太平盛世景象。俗谚中所说人生的乐事, 莫过于“腰缠十万贯, 骑鹤下扬州”了, 可见那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老朋友孟浩然在这个春光明媚、花团锦簇最宜出游的时节, 看着一路的旖旎风光舟行长江, 前往那个东南名胜的繁华之地。对此李白是赞赏的, 甚至可以说是羡慕的,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他发自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之情。

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诗人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一直目睹着老朋友乘坐的船启碇, 挂上风帆, 渐行渐远, 越来越小, 直至帆影最后终于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在风中伫立良久, 眺望着那水天相接的地方, 似乎渴望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满载着他的深情和祝福, 伴随着友人直达广陵。诗中没有一字提及离别的痛苦和伤感, 但读者仍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不舍与惆怅。黄鹤楼所在的武昌是九省通衢之处, 长江上舟来船往, 上溯下行, 日夜不息。孟浩然乘坐的是宽阔的长江上众多帆船中的一艘, “孤帆”并不是说当时长江上只有这一艘船, 而是写出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 在迎来送往的机场、车站、码头等人头攒动的地方, 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要寻找的人, 也是因为注意力特别集中的缘故。诗人将深厚的友情融会在笔下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色之中, 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诗中每句都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 这些充满动感的词语不但带来了时空上的转换, 更使诗歌本身具有一种气势磅礴、空灵翩然的势态, 营造出幽深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 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使人神远, 太白有焉。”这正是对这首诗创作特点的最好评价。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这首诗, 明里写景, 暗里将诗人的情感蕴含其中。学生从字面上几乎看不出来。此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透过景物, 揣摩背后的情感, 并且要将自己相关的体验调动起来, 与之对接。这样, 就能让学生走近诗人, 甚至走进诗人的心灵, 就能让他们体会到, 诗人离我们很遥远, 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我们相同、相通。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古诗教学中的情感熏陶的目标。

【片段设计】

一、猜测感受

这是一首送别诗。根据我们的经验, 送别友人亲人的时候, 人们的情绪通常会是什么状态的?组织学生交流, 调动其生活经历。

二、揭示情感

听了大家的发言, 我想告诉大家, 这首诗和一般伤感的送别诗有些不同。

1.请大家按照平仄规律来朗读这首诗。及时指导, 初步从音韵上猜测作者当时的情绪。

2.出示已学的《送元二使安西》, 请大家比较一下, 说说它们的不同。通过讨论, 逐步揭示作者当时并不伤感。

三、体味验证

1.从诗中找出关于景物的关键词。

古人写诗, 常常要借景抒情。景语即情语。既然作者送别友人时没有什么悲伤, 那么他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我们研究一下诗中关于景物的关键词, 就能找到答案。组织学生轻读诗句, 勾画关于景色的关键词。

(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分析关键词。

(1) 烟花三月:阳春三月, 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扬州在当时是一个繁华的城市, 春天到了, 那里美极了。对于爱四处游历的李白来说, 见到友人去扬州, 此时他会怎么想?

(2) 孤帆:孤零零的一只船。

远影:很远的影子。

碧空:晴朗的天空。

宽阔的长江自古就是重要的航运通道, 江面上应该是船来船往才对, 怎么会只有友人乘坐的小船呢?真的没有别的船吗?如果有, 为什么作者只看到朋友的船?这说明什么?

(3) 长江天际流:水天相接, 长江好像流到了天边。

朋友的小船已经消失在视线里, 按常理, 诗人可以回去了, 可是他回去了吗?从哪里看得出来?

他不回去, 而是伫立江边, 他在想什么呢?

通过对景物的感悟琢磨, 我们“破解了一个谜团”。我们发现李白当时的心情。李白在长江边送走友人, 心里除了恋恋不舍, 还有羡慕之情, 他内心其实也很想去扬州看看。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细心感受一下。

请大家再读一次《送元二使安西》, 比较一下。

【知识链接】

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 篇3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别后莫相忘

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当时的李白在诗坛上声名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可是泾县是一个不名之地,自己又是无名小卒,如何才能见到这位“诗仙”呢?还是写信吧!信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闻其所言,欣然而至,却发现并无什么“十里桃花”,也无什么“万家酒店”。汪伦解释道:“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潭,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遂与汪伦泛舟潭上,喝酒论诗,好不快活。然而,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李白在汪伦家住了十多天,终究要告别汪伦。

诗的前两行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再写送行者。“乘舟”表明是循着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小船即将出发之时。这句话使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站在小船上即将离去的情景。送行者是谁呢?次句没有像首句那样平铺直叙,而是用了曲笔。原来,汪伦以踏步的节拍,边走边唱,来为他送行了,这似乎出乎李白的意料之外,所以说“忽闻”。

诗的后两句抒情。桃花潭里的水纵使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厚啊!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以水之深比喻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友情的赞美,从而将眼前景和心中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不及”两字是画龙点睛之笔。

于是,在这样一个桃花盛开的暮春,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种很诗意的梭子船,他的眼睛里有一滴雨一样晶亮透明的泪水。

在李白身后,江水悠悠地流淌,桃花无言地盛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

那深情款款的诗句从他口中缓缓而出,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一种别离云淡风轻

多情自古伤离别。然而,并非每一场离别都是这样缠绵悱恻,婉转凄迷。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景,却是满纸的诗意和浪漫。

浪漫的时节一定是三月。细雨蒙蒙,如烟似雾,那紫色的二月兰啊,那粉色的蔷薇啊,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儿,细细碎碎地开成一片。“烟花三月”,不仅写出了春光的美好;还含蓄地透露出时代的气息。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中,更是把盛唐时扬州的繁华与美好写到了极致。

也正因为这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多了几许向往,少了些许感伤。

更何况,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刚出蜀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前的一切都是那般美好。而此时,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也早已诗名天下。

在这样一个合适的季节,合适的地点,两个合适的人,要分手作别。此时的心中,除了淡淡的不舍,更多的是浓浓的深情。

诗的后两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辽阔恢弘的画面。“远影”一词,让二维的画面顿时有了纵深感,虽极目不能穷尽。这里的“孤”,意为单独。一只小船渐行渐远,缓缓地消失在蓝天尽头。那滚滚东流的江水,就像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情,浩浩荡荡,绵延千里。

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 篇4

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还不到11岁。每当我读到这首诗,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如花似锦、春光灿烂的三月,诗人和他的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老朋友坐在木头做的小船顺流直往扬州驶去。船越走越远,渐渐地消失在远方澄净的天空中,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这一首诗抒写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最后两句表面是写景,却写出了惜别之情。世人目送老朋友的那条孤船远去时的专注眼神,这是蕴含着多么深挚的友谊啊!

当我的老朋友要离去的时候,我总会把她送到车站,当她上车之后,我还会时不时地向她挥挥手,祝她一路平安,这时候,心里总是还有许多话想要对她说,但是却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挥手祝福。只有这样,心里才会好受一些。看,这是我们俩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赏析 篇5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点评】

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 篇6

【原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李白 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②之:往,去。

③广陵:扬州的旧名。

④故人:老朋友。

⑤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⑥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⑦下:沿江顺流而下。

⑧尽:消失。

⑨惟见:只能见到。

⑩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赏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

【作者简介】

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 篇7

到了第二天,李白一大早就起了床。喝了两口葫芦里的酒后,就连忙跑出家门,开着自己的兰博基尼,向黄鹤楼的码头飞驰而去。一路上,一片片的桃花林映入李白的眼中,空中飘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桃花的花瓣从树上掉落下来,真是美不胜收。但李白心想:再美的景色,没人和我欣赏,又有什么意义呢?李白越想越难过,越想越失落,眼睛里还含着伤心的泪水。

到了码头,李白远远看见孟浩然正在那里等他,便向孟浩然奔去。刚刚碰面,他们俩就热情地拥抱住对方,李白用手拍打着孟浩然的背。说道:“阿孟啊,我知道你太思念家乡了,可是你能不能再多留两天啊!”“阿白啊,我得知我的母亲生了重病,等我治好了母亲的病后,我一定会回来看望你的。”李白只能无奈地说:“那你一定要回来看我啊!”孟浩然使劲点了点头。说完,孟浩然转身上船去了,一步三回头地看看李白。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8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1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句子中字、词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人爱友、爱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本诗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介绍孟浩然。

2、解题。(之:到广陵:江苏扬州)

二、范读全诗。

三、自学诗歌。

1、按字、词、句、读、背的顺序学诗。

2、认真读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范讲第一句。

“故人”、“西辞”什么意思?

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读第2句。试着说说第2句的意思。

再把1、2两句连起来说一说。这两句写了什么?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事。

3、学习3、4句。

(1)自读诗句,看注解,试说意思。

(2)指名生说,教师点拨。

小结:这两句写送别之景。

(3)想象:这两句诗写了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4)面对这幅情景,作者会怎样想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有感情地朗读。

五、背诵全诗并默写。

六、课堂作业。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1、揭题,读题。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改写《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 篇9

——题记

阳春三月,柳树梳起了碧绿的长辫子,小草换上了绿绿的夹克衫,小燕子穿着黑亮的燕尾服,它们都欢快的要去参加春天举办的晚会呢!

可是,它们不知道,在黄鹤楼,两位有名的诗人——李白和孟浩然这一对“长江流水深千尺,不及友情皆可深”的朋友就此要离别了,他们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才能相逢,相遇。

“孟弟,我们在下一年重阳节还能再见面吗?还能再一起登山吗?还能在一起品酒吟诗吗?”李白问道。

“李兄,我也不知道啊!”孟浩然茫然的回答,“这幅我画的《友长青》就送你了,但愿我们的友情永不黄枯!”

“孟弟,这枝狼毫笔业送给你,但愿你用它,写下更多的名诗佳文。”

李白和孟浩然边走边说,只待船夫叫了他们三四遍,这才连忙赶去。

孟浩然上了船,两人挥泪而别。

船越划越远,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小船直到天水相接的地方便不见踪影,不禁朗声出名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改写《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 篇10

三月的天气明媚无比,三月的桃花争奇斗艳,三月也是我与孟兄分别的时候。

早晨,我与孟兄一起坐在黄鹤楼上喝着闷酒,喝着分别之酒,已无心观赏江水波涛汹涌。时间慢慢地过去与孟兄分别的时候快要来到了。孟兄放下手中的酒杯站起来,说:“李弟,我就要走了,你珍重啊!”我连忙回答:“孟兄,你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会,让我在送你一程吧!”“那也好”孟兄点头同意了。

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下台阶,走在竹阴小道上。鸟儿在树枝上唱着动听而悦耳的歌声,花儿在风中摇摆,跳着优美的舞蹈,大树在梳理着美丽的绿发,但这一切似乎一点儿都不美丽,到处都充满忧伤。我们来到江边号角声已吹响好久,号角声响彻云霄,游客们陆陆续续地上了船,孟兄就要远航去扬州了。孟兄挽起我的手说:“李弟,时候不早了你也该回去了。”“我们虽然分别了,但是我们的情谊还永永远远留在我们心里。”说着说着,我不禁热泪盈眶,孟兄也擦着湿润的眼角。孟兄对我说:“我该走了,有机会我们还会再见的。”我只好站在岸上望着孟兄远去的小船越飘越远,直到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11

安芳小学 黄冬梅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2.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所以离别情意也就成了诗人吟诵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诗人是谁(李白)?

2、介绍诗人。

3.这是一首送别诗,可以从哪个字看出来(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李白送谁?孟浩然是什么人?我们读过孟浩然写的什么诗?李白在什么地方送?孟浩然要到什么地方去?“之”是什么意思?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三、读诗句,初知诗意

1、自由读第一首诗,注意读准字音。2.听录音读,划节奏。

3、指名读,评价。

4、齐读。

5、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1)(黄鹤楼、扬州)

(2)故人是指什么?“辞”?“西辞”?(3)烟花三月什么意思?(4)按什么时候,什么人干什么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6、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船。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

(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

(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

7、说说两句诗诗意。

四、品诗句,悟诗情。

1、看板书读出一、二句诗。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是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2、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后两句诗。

看板书读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想一想帆影远去直到消失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 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站立江边,深情地凝视着水天相接的远方。这两行写景,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3)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

3、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首诗呢?

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别 董 大(高 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板书设计

黄鹤楼(地点)

叙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时间)依依惜别 写景 孤帆尽

上一篇:高一优秀作文打开一扇窗800字下一篇:3.15食品安全工作小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