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表格(推荐16篇)
文档分页时让标题跟着表格走
,
基层在哪里, 狭隘的定义为在农村、在边远的山区, 未免以偏概全。基层是一个相对而言的名词, 他的范围触角有定位无定位, 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什么绝对、唯一是形而上学的东西, 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 普遍与特殊相互依存。老子言:道可道、非恒道;庄子说:此亦一是非, 彼亦一是非。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形、水无常势。古圣贤告诉我们以变应变, 不可固守成规。以现时代之我观, 基层在于最能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领域的原发点、领风骚点。这个点也可能是一个人, 一件事, 一个突发事件;记者就是要抓拍这最原始的东西, 引领时代潮流、民众思维导向。这里所说的引领就是记者的生命、存在价值和使命。在新闻界里有人说相对于中央媒体来说, 省 (自治区) 即为基层, 而相对于省级媒体来说, 市、县则是基层。这种解释有其局限性, 他解说的是一个层字, 基层重在一个基字, 基础的基。基础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第一线, 是社会的前端, 是民意思潮的前端, 是科技文化的前端, 是社会初始走向的洋流涌动。
记者走基层的必要性, 不是表面现象。下基层掌握群众面上的生产生活实际和民生疾苦, 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采访报道这些现象下透露出的信息, 它反映出各个不同层面群众的现状和实情。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表象的深层后面, 群众的思想活动如何, 所思所盼的亮点在哪里, 他们对国家的上层建筑经济体系, 有何期盼, 这更是我们要深入挖掘的有价值的素材。只有真正了解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 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才能落到实处, 建立良好亲密的党政关系、政群关系, 干群关系, 使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具有前瞻指导性。这是新闻媒体工作的一个重点, 新闻媒体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听风、观风, 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 服务于科学进步改革发展大局, 弘扬一种良好的社会向上风尚, 引导社会风俗习惯道德。
民可使知之, 不可盲导引, 记者在基层的时代意义重在一个“走”字, 走进去, 住下来, “听民声, 关注民意, 反映民情”。采访报道的重点观点鲜明, 表扬什么、批评什么旗帜鲜明, 敢于对不良的党风、政风、干部权贵说不字。新闻媒体具有特殊的专业优势, 深入基层的新闻记者编辑触角前出, 敏锐的嗅觉, 使信息来源渠道众多, 能够为党和政府的舆情搜集工作带来很多便利。记者在一线采访时, 要从新闻时效报道的角度去收集素材, 更要从舆论情报搜集的角度广泛收集信息, 把素材提炼成题材, 为党和政府的各类决策提供信息参考。
将素材、题材溶合炼化成新闻并得以升华, 是每一个优秀的记者追求的目标。这目标还是体现在走字上, 这个走字是走脑子, 勤于思考。毛泽东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文章素材内容收集提炼、形成的论点论据具有说服力、震撼力。仔细分析毛泽东主席的行文思路、文脉无处不体现一个走字, 一篇报告不知走了多少路, 走访了多少不同阶级人士;又动了多少脑筋、花费多少心思, 才出炉了一篇指导中国革命出路的文献。向毛主席学习, 我们的记者更要动起来, 走起来。想当好记者、名记者, 必须走起来, 走下去、走进去、走出来、走上来。使生命和所从事的事业发光发热。
记者走基层的修为在于, 在作风上真正体现思想工作作风在基层, 深入实地调查研究, 行动在一线, 求真务实,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只有端正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和态度, 才会使我们自觉地把思想和身心放到基层, 到群众中来, 静下来, 沉下去, 接地气, 抓到鲜活的题材。从根本上杜绝凭想当然做文章, 搞花架子, 吃平安饭、太平饭。
企业媒体立身基层、服务基层,脱离了基层就失去了生存基础。企业媒体是企业党政的“喉舌”,也是职工群众下情上传的“桥梁”。“喉舌”也好,“桥梁”也罢,其作用的发挥都要立足于基层。只有立足于基层,“喉舌”的声音才能通达到广大职工群众;只有立足于基层,“桥梁”的通道才能在企业党政与职工之间架构。
企业媒体的新闻源在基层,根植于基层、接“地气”,是企业媒体发展的前提。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辛勤奉献的工人班组才是新闻富矿,在那里挖掘出的新闻最鲜活、最生动,也最为廣大受众所乐于接受。把镜头和版面让位于基层职工,让来自基层的新闻成为媒体的主角,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媒体的发展就有了强力保障。
新闻在脚下,基层是新闻从业人员成长的摇篮。火热的生产建设第一线是大课堂、大熔炉,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要走进这所大课堂、大熔炉,去学习、接受锻造,培养感情、培养发现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获取新知、了解工艺流程,成为“准专家型”的新闻工作者;学习大众语言,使我们的写作更生动、更活泼、更有吸引力。
第一,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讴歌人民群众创造的文明成果,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好地网络产品和服务,为推动国家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量。第二,积极开展“走转改”活动,组织网络编辑深入基层,走向红色老区、改革重地、发展新区,走向企业、学校、农村等广阔天地,感受时代脉搏和中国变化,接触一线群众和火热生活,用群众的语言、网络的特点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美好生活,展示当代中国和人民群众的崭新风貌。
第三,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深化行业自律,对微博客、社交网络、手机媒体加强建设和管理,网站新闻宣传真实可靠准确,不造谣、不传谣,不传播庸俗、低俗、媚俗内容,使先进的新媒体真正为人民所需,为群众所用,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广大网络编辑要通过“走转改”的实践,提高水平,提升素养,努力为首都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
春节就要到了,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大多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新年。然而,泽州县金村镇郭背村的村民在购买年货的同时,还在张罗另外一件事,村民们要和晋城市本尔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一个联谊会,企业到村里来开联谊会记者还是头一次听说。
1月10日上午,村民们早早来到村委会,一个不大的办公室被挤了个满满登登。第一个登台的是村党支书贺秋发,他一亮相竟来段自编的顺口溜:“谷子大丰收,多亏本尔昆,小米营养高,补钙补叶酸,基地连农户,收入节节高,开春种点啥,还是谷子好。”
他口中念道的本尔昆,全称是晋城市本尔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网络订购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晋城可谓大有名气。其采取“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开发了3大系列45个小杂粮品种,成功注册了本尔昆、鲁村、范庄等农产品商标。在众多受益村中,金村镇郭背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村民郭小富能说会唱,他即兴表演了一段上党梆子:“平时外出演节目,捎来带去把地种,2亩小谷收成好,吃了还赚2000多,种子技术有人管,销路合同做保障,村企联合思路准,开拓市场前景广,名扬九州称‘米王’。”为了提高村民种谷子的数量和品质,本尔昆公司低价给村民提供种子,免费技术辅导,并要求村民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收获的谷子产量高、品质好,其小米荣获中国优质农产品省级金奖和特色农产品畅销奖。
村民王华东种着12亩谷子,往年收入也就5000元左右,2011年他拿到15841元。王华东被评为村里的“种植大户”,他在联谊会上的获奖感言道出了村民致富的秘诀:“地还是原来的地,人还是原来的人,和本尔昆公司签订种植合同后,收入却大不一样。”登台 “表演”的村民个个笑容满面。中午12时,本尔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晋军的总结发言更是让村民吃了“定心丸”。“今年还要为每个谷子合作村配备一台精量播种机、一台机械间苗机、一台专用收割机,让咱农民兄弟像种黄金一样种谷子。”经久不息的掌声成了联谊会结束语。
联谊会结束了,但郭背村村民致富的门路才刚刚打开。
星辰明月,不是情人节的浪漫之夜,只是情人节的黎明之前。与同以往,协同记者出行,不同以往,镜头与笔触下不是重要会议,也不是实时新闻,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段平凡的路,但体会到的是以往从未感知过的味觉。
不一样的甘甜。老金的家是我们组织编辑记者“走基层”的第一站,他是一个平凡的朝鲜族大叔,平凡的让我感觉和蔼、朴实;他是一个平凡的铁路寻线工,平凡到只是从路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平凡的像水一样无色无味。但是,在这平凡之中,你没有看到的是日行22公里的不凡,坚守铁路第一道防线的不凡和不分昼夜、不计得失的不凡。此时,同行的我从本应“平凡”的清水中体会到的是不一样的甘甜。甘甜从苦涩中来。耳边嗡嗡响的是寒风,脚下的咯吱声是积雪,石子铺在钢轨与枕木周周围,火车行驶的是那么的平稳,而我只能留神,否则受伤的只会是自己。相比而言,老金的步伐从容依旧,用他的话说,不习惯也该习惯了!而在生活中,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我们去习惯的,也不是每件事都会被我们所习惯,人都会自然的融入到不需要适应的环境中,但是总有些东西需要持久的耐力与不摧的意志才能够战胜,这是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他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而我们想得到他,必要的条件就是切身的体会。酸的孤寂与辣的活力。“朝开线”一直向深山中延伸,离开城市的喧嚣走进冬季的山林,雪白的主色调让我感受着
自然之美,而在老金那,他说这是荒郊野岭,二十多年来他感受了太多的大自然的孤寂,虽然与职责相比,这份孤寂是必须忍受的,但孤独的酸还是流露在了他的脸上。这种酸味是我第一次体会过的,而铁路旁老寻线工的歌声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到的,记者的镜头前,老金毫不吝啬他的歌声,他想让每一个人都能听到,他说他喜欢唱,这可以让他更专心于过生活和干工作,52岁的老金仍然有这份活力,让我不得不成为他的现场支持者。
“走、转、改“活动激发着新闻工作者的思想火花和创作灵感,在平凡与不凡之间创作出了更能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宣传作品。同样是宣传工作者,同样挑着这份责任,同样应该去接接地气,这不只是一种体验,更是一次磨炼。
8月的太阳毒热无比,在将近34摄氏度的温度中,我们的采访车辆在山间碎石小道上颠簸近两个小时后,终于赶到梓江村。
眼前的一幕让我们震惊:修建河堤的条石乱七竖八地堆放在岸边上,填充的鹅卵石间杂其间,若不是石头缝隙上的水泥,我们根本看不成这里原来是一段堤坝。堤坝内,原来的土地已经被侵渍成大片的水塘,低洼的滩地上野草丛生,干涸的地方上则是龟裂的土地。而再远一些的地方地势稍微高一些,那里就是现在村民们被洪水侵蚀的庄稼地。我们看到,原本有着缓坡的土地边缘,已经被洪水冲刷出整齐的边界,部分土地下边,也已经成为悬空的状态,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眼前的景象让我们痛心不已,抓紧时间开机,拍摄,采访……
河滩边上是大片的空旷地带,空气里可以闻到泥土的味道,太阳直射下来也没有遮荫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听着当地群众给我讲诉这几年来的损失。一个个期盼的眼神,一句句几近哭诉的腔调,村民们用着自己最朴实的话,向我们描述着洪水的可怕,庄稼的被毁,生活的艰难……
采访结束,才发现已满身是汗。一抬头,不知什么时候,两把伞支在我和搭档的头上,旁边一位老奶奶正向我们摇着她手里的蒲扇……这一刻,内心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食品安全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每次出事全社会都要声讨一番,但我们至今并未弄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每次出问题,舆论诊断一番,得出一个结论,没多久人们又有了另一种看法。专家和媒体经常认为,法律不完善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时候则归咎于“道德崩溃”。政府监管机构监管不力,这似乎是一个共识。但有时候人们又强调:“食品安全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
央视曾经播出一期节目,曝光各类龌龃不堪的食品加工现场,专家在镜头前直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形同虚设,监管部门的作用还不如媒体。媒体没有执法权,但长于发现问题;监管部门掌握执法大权,却一向甘当事后诸葛。执法者都应当像警方一样,到现场去,第一时间应对可能的违法犯罪活动。但实际上,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似乎是“不告不理”。
美国是世界上公认食品安全监管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其监管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现场化。
美国多个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都有一个叫“现场办公室”的部门,负责现场工作。农业部在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等都设有专门办公室,由食品安全检查官驻扎,对食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层层把关。对于养鸡场,各州农业部会进行每年两次例行检查,确保鸡场实施包括鸡的口腔液体刮试在内的安全检测项目,此外还有多部门不定期不事先通知的抽检。对于餐饮企业,美国同样管到现场去了。
在中国,人们总是强调“企业守法”,而在食品生产加工的现场,我们几乎看不到政府监管部门的存在。如果企业愿意守法,食品安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企业天生就是机会主义者,如果有空子可钻,他们肯定是要钻的。寄希望于人们的自觉自律,行不通。
监管部门不到现场去,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养成了一种官老爷作风,习惯了召集企业开会、发文件。那些食品加工点、供货商落脚在哪里,他们很可能不知道。既然连黑心商人躲在哪里“兴业办厂”都不清楚,监管自然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非得让监管力量“下沉”,到食品生产加工的现场去,实现监管的现场化。
我们的党一贯强调干部要下基层,新闻宣传部门一直提倡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总之是要走“群众路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自视为官老爷肯定不行,监管者也要“下基层”,睁眼看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摸清家底,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数据库。美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建设全国性数据库,消费者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上网查个一清二楚,没有漏网之鱼。我国据说有100多万家食品生产商,处于不断生死的动态过程中。但不建立一个档案数据库,发现不了问题,管不住企业,逮不住问责对象。
专家经常说到中国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其实我们最缺的是执法能力。当然,执法能力的前提是人力财力。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雇员约1万人,农业部有个食品安全监督服务局,光驻厂监督员就多达7300名。
正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配备足够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光有法律和文件,光有良好愿望,食品安全终究是镜中月水中花。食品安全监管,没人管不好,不到现场,监管就是一个笑话。(支点杂志2014年9月刊)
二、走基层,应该要办事。到群众中去只听,也是一种走形势,还应把听到的、看到的问题,百姓需要求和愿望加以分析梳理,急事急办,事马上办,大事纳入规划有序地办。走基层,可以空着手,但不能空着脑,一是要为群众的事出主意想办法,从精神上鼓励群众,让他解放思想。放开思路,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相信党和政府是群众党和政府,引导群众自理更生、自强不息、让群众明白,如果没有勤奋,没有热情,是改变不了命运,战胜不了困难的,更要客服等重要思想。二是要解决问题,在农村中沉淀着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况复杂。到上级上访,就是相信上级干部公正,懂的政策,法律法规多。不会有自身利益关系,希望上级干部帮他们做公正的裁判。所以,走基层,要依据法律政策,对矛盾做好调解,遗留问题要追根溯源,能解决的要落实时间和责任人进行解决,对无政策和法律依据的豁无理要求的要做好思想工作。总之,到基层要有急为群众所急,对于反映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给予帮助解决。
三、走基层,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每个单位都是本系统政策法律的执行主体,到群众中去要了解本系统的政策,法律在群众中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要用本单位的能力和资源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当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残联扩大走基层的面,各方位,多形势,到基层去与残疾人座谈,到残疾人家中看,增强了我们队残疾人的了解,残疾人家庭因有一个残疾人的影响。家境都比较穷,住的条件差,残疾人生活起居存在很多困难,残疾人很难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弱势群体,残联座位残疾人的代表,管理、服务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尽其所能,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认真执行有关残疾人的政策法律法规,为他们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外,还要将他们的心声愿望和诉求,反应出来,为党和政府提供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争取制定更多的政策。今年,通过多种形式的走基层活动,为他们解决具体困难的面扩大,为残疾人送信息、送技术、送温暖的力度比往年都已大大增强。
四、走基层党员干部受教育。作为县一级部门,一般都是承上启下的中间机构。本身就具有指导,检查督促下一级机构工作的只能,机关的党员干部就浮在上面,办公室的门把我们与群众挡着了,就容易照本宣科,党员干部就容易产生思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我们到基层去,。所见所闻后,会对思想产生触动,到残联工作钱,我也是在乡镇工作,对本乡镇的残疾人有一些了解,但到残联工作后,对特别是这次当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到基层玉残疾人面对面的见闻。让我又重新认识了残疾人的问题,现在专门从事残疾人工作,所了解的是全县的残疾人情况。感受到残疾人的世界,是多么的需要当和政府关怀啊。
这更加激励我必须一定努力工作,为残疾人多做一件事,残疾人就少受一份罪,残疾人就多一份温暖。也看到了许多身残志坚的残疾人自强自立,又给我们增添了为残疾人事业工作的信心,通过帮助一些残疾人走出了困难,生活得到改善,又让我的努力付出得到安慰。
乡党委、政府将“走基层、送温暖”与学习领会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省十届三次全会、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以及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明确指导思想,并在第一时间成立了“走基层”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订了《中共乡委员会关于开展以“四进四解”为主要内容的“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了全乡“走基层”动员部署大会,并召开专题会议认真部署,精心策划,落实活动载体,广泛动员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入基层一线,掌握实情,了解社情民意,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开展群众路线和“走基层、送温暖”活动开展。
二、加强落实,扎实做好活动要点
乡党委把“走基层、送温暖”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把握活动各项要点,结合党员“双报到”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困难群众和党员送温暖。
一是全面进行调查摸底,结合建立完善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的“三本台账”,深入基层对困难党员和群众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困难党员和群众管理档案,对“三本台账”及时收集上报,做到了对困难群众和党员的数量、至困原因及愿望需求的“三个清楚”。
二是积极开展慰问活动,乡党委、政府领导根据摸底情况,组织开展大面积走访慰问活动,及时为各村困难群众和党员送去了慰问金和大米、食用油、面等慰问品,共慰问困难群众和党员共706名,合计金额9万元,物资折合1万元,确保走访慰问范围充分覆盖到乡所有困难党员和群众,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结合党员“双报到”,加强党员志愿帮扶活动开展,做到建强组织、服务基层群众。
三是结合台账解决热点民生问题,在走访慰问和“三本台账”工作开展过程中,了解各项民生保障措施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调查了政策的落实情况,对走访和台账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民生问题,结合实际制定相关解决方案,将各项工作按照具体要求做到定目标、定进度、定人员、定责任,主动承担起责任,有力推进了“走基层、送温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注重实效,夯实管理工作
坚持将“走基层、送温暖”活动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突出于民谋福、突出民生改善、突出社会和谐,具体做好“三走基层、送温暖”活动管理和完善工作。
一是在12月底前我乡已经建立了细化到一户一页、一村一册的“三本综合台账”,做到村情社情、户情民情、期盼愿望、问题困难“四个知晓”,建好了民生诉求平台。
二是时刻注重民情、服务好群众。我乡把“走基层、送温暖”为服务基层的一个有力抓手,真正做到深入基层、融入基层、贴近基层,切实把基层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摸清、摸准、摸透。走进每家每户,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事,仔仔细细为群众释疑,认认真真为群众解难。
三是注重化解好矛盾纠纷。借“走基层、送温暖”活动,结合我乡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上实际情况,狠抓落实,通过“三本综合台账”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化解矛盾,倾听群众的诉求,切实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将化解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民生困难有效化解。
四、注重统筹结合,做好宣传总结
【关键词】记者 走基层 意义
走基层活动既履行了媒体人自身的责任,回归传媒行业的本真,重塑“责任媒体”的形象,也挖掘出鲜活的真实的新闻,还原社会的真相,成为传统媒体应对危机的应对之策,更是延续了党报的优良传统,顺应时代的历史潮流。
一、记者如何走基层
1、深入一线,将新闻写在大地上
新闻界有句老话“脚底板下出新闻”“新闻是跑出来的”,这一直是新闻记者恪守的座右铭,到今天,这种精神更是不能丢。记者下基层活动就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这种精神的发扬光大,但下基层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心不入,就闻不到大地的泥土味,也听不到百姓的心里话。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奔赴基层一线,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才能体验社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将笔触放在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是新闻工作者走群众路线应有的态度。“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深入推进以来,很多新闻媒体通过定期蹲点调研、深入一线采访,涌现了一批有人气的好栏目和接地气的好新闻。记者们走下去,深入基层,体味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才能“抓回活鱼”,写出鲜活生动有灵气的作品,才能反映普通百姓的感受,捕捉他们真实的生活片段,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此外,脚踏实地的采访让记者写作文风有变化了,作风决定文风,文风体现作风。西安日报社总编辑助理齐树华在微博上说:“‘改文风’要改什么,就是要改掉那种夸张、虚构、造假、大话、空话、套话、穿靴戴帽、无限拔高的习惯,用新鲜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来写新闻。要提倡写短新闻,提倡用群众说出的鲜活引语,用记者观察的现场描写,用百姓的视角看问题,用群众的语言讲故事,用家常话说百姓情。”
2、记者走基层,避免稿件模式化
记者在写作稿件的时候,经常犯的毛病就是稿件角度相同、模式化严重。通常情况下记者下基层采访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难以找到“新东西”。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第一、对基层不熟悉;第二、“主题先行”往往是为了下基层而下基层。很多主题年年都做,像秋收、春运等等,还没有采访,记者就已经在心中想好了主题了,到现场就不是去采访,而是寻找可以佐证自己心中那个主题的证据。这种“走基层”将“效率”和“利益最大化”联系起来,是一种职业倦怠,它敷衍了公众,伤害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媒体,同时也摧垮了自己的新闻理想。
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尴尬呢?首先,记者在做选题的时候,不要着急到基层去,而是先“做作业”,到图书馆查相关的资料,对所要做的选题进行深入了解,再走入一线。只有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积累厚实了,肚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好文章。抛弃“为新闻而新闻”的错误理念,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少一些哗众取宠的噱头,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守正出新、精彩夺人。
新闻从业人员大都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但是会写文章不等于文风好,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其实读者完全可以透过新闻作品,直观的分辨出谁“实在”,谁“不厚道”。“实在者”,内容充实,有现场感,语言生动鲜活;而“不厚道”者,空洞无物、套话连篇,语言干瘪、记流水账,移花接木、弄虚作假,故弄玄虚、游戏文字,等等,读者读来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信息获取如此便利的时代,“不厚道”文章大行其道,尤其是网络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也是媒体单位改变自己形象的一个契机。
二、记者走基层的实践意义
1、履行媒体人的责任,重塑“责任媒体”的形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工作者在写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记者走基层,是记者坚守真实客观性原则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扎实的写作,才能写出让人们信服的文章,捍卫新闻的真实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步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仅为受众提供了接收信息方式的新体验,加强了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改变了记者的采访写作方式。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即时聊天工具QQ、MSN、人人、微博都成了记者“生产新闻”的有效工具,记者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大事。但是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也造成了很多在传统媒体时代未曾有过的问题。很多记者直接引用网络文章而不加以求证,把网民的某句话作为线索却不加以调查,记者在无意识中制造了假新闻,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损害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李娜怀孕”、“新疆籍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武汉大三女生求职时被割肾”等等,这些2011年流传甚广的假新闻,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甚至曾一度引起恐慌。以“金庸去世”事件为例,12月6日下午,在网络上一条内容为 “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的消息引发了网上的一场轩然大波。不过,好在这次经验颇为丰富的网友们并没有单纯跟风,而是纷纷提出了求证的疑问。该消息发布后仅22分钟,著名媒体人闾丘露薇就在微博上辟谣,称证据有2条:“金庸昨天刚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奖仪式。香港根本没有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记者的专业精神和调查求证的态度对让事实浮出水面,制止谣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深入调查,走向基层,其实也是弘扬这种精神的一种实践。
2、挖掘鲜活真实的新闻,还原社会真相
身处伴随着卫星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起来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线传播,实现了“多对多”的即时交流。信息的广泛性、多样性、数字化以及海量的特点,使得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快”和“多”时总是显得捉襟见肘。面对这种形式,“内容为王”逐渐成为传统媒体为应对危机发出的最有利的口号。尽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数量、速度、传播的多样性上较之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确更胜一筹,但并不代表新媒体就完美无缺。由于把关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的虚假信息的泛滥,扰乱人们的视听、占用人们的时间,这无疑成为网络媒体最大的诟病。虽然这种缺憾一时改变不了,却也给了传统媒体绝地反击的机会。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了新闻记者适应格局变化、应对新媒体挑战一条出路。记者只有走到基层去,才能写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作品,“到现场去”、“获得第一手资料”、“内容为王”已经不再是传统媒体的口号,而变成了广大新闻记者的实际行动。为了能够找到吸引读者、趣味盎然而又真实的信息,很多记者走到大街小巷、走到农村街道。因为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新闻语言也来自基层。记者只有践行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才能够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才能够写出鲜活的语言、捕捉到生动的画面,获得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公信力,获得与新媒体竞争的优势。
3、延续党报的优良传统,顺应时代的历史潮流
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和便捷使得许多新闻工作者变得懒惰,很多稿件要么是“千人一面”,要么是观点加例子,要么就是概念加数据,一堆材料一通电话就写成了稿子。新闻工作者过度依赖网络,甚至不核实信息就胡编乱造,高科技的运用没有给记者写作新闻更多的帮助,却给了“假新闻”滋生的土壤。在信息技术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广泛迅速、信息获得渠道多样,使得受众对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是必要而且及时的。“新春走基层”是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有力弘扬,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的实践,让普通群众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记者经常走基层,也树立了深入采访、实地调查的扎实作风。□
参考文献
①袁舒婕,《记者走基层,应该怎么走》,西部网
②贾亮,《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系列谈之三:“改”就是好文章》,《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9-7
③陈力丹,《从党报的光荣传统看记者走基层》,光明网
④王君超,《媒体“新春走基层”的普遍意义》,《中国记者》,2011(3)
(作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实习编辑:邹君然
一、充分认识“走基层”活动的意义
这次“走基层”活动是在即将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以下简称“群众路线”活动) 中的一次专题活动, 既是“群众路线”活动的前期准备, 也是“群众路线”活动中应做好的工作。“走基层”活动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方式, 顺应了群众的期盼, 对于促进领导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 提高领导干部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 甚至对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 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只有“走基层”, 才能得真知
在“走基层”活动中, 我通过到两眼寺村进行慰问、到基层卫生院进行帮扶等活动, 并通过参与领导班子成员以及职能科室主任以“病人”身份到一线调查体验活动, 了解了我院医疗服务现状, 亲自体验“病人”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切身感受, 了解病人的需求, 以“内行病人”的身份为医院管理“会诊”, 查找病员群众、职工群众和科室最关心、最不满意和最希望改进的问题。此次调查体验活动共收集到关于医疗质量、服务流程、服务态度、职业精神、基础建设、生活设施、物资保障、收费价格、医疗安全、学术氛围、人才培养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22条 (已梳理并制定为整改措施形成汇报材料) 。
查找这些问题仅凭在办公室听、看汇报是做不到的, 各科室在汇报情况、反映问题时往往因为某些原因而有所顾忌, 病员群众的意见就更难听到。作为管理者, “换位”调查、“换位”思考使我们得到了真知, 不少干部和科室对查找的问题还提出了很好的整改意见, 我认为, 这是我们开展“走基层”活动取得的最真实的效果。
构筑人民群众的铜墙铁壁,需要党的干部有“牛”一样品质:俯下身子,放下面子,做出样子。俯下身子才知道老百姓的饥寒冷暖,柴盐米贵,放下面子才懂得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做出样子才能让群众安心,齐心协力谋发展。
俯下身子,贵在投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干部应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群众需要的,不光是“身”,更多的是带着“心”下基层的干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了解他们的酸甜苦辣,为他们化解问题和矛盾,替他们当家做主,这样,唠嗑闲聊,家长里短里也能得到治国良方。
放下面子,贵在真诚。鲁迅先生说:“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把他高高举起。”放低自身位置并不等于降低人格。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领导干部身在其为谋其政,做事要少些杂念,多些清醒,不为功名所累,不为利欲所伤,多与群众交朋友,以心交心,才能做好群众的 “贴心人”。
做出样子,贵在坚持。有的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群众默默奉献了一生,譬如杨善洲,譬如李林森。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对待工作如此,对待群众更应如此。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如果止步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然一事无成,只有知难而进,持之以恒,方能水到渠成,有所作为。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上召开的县“走基层”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切实做好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
二、工作目标
对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整改,把前期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中存在的问题(程序问题、农户信息错漏问题、该进未进贫困户问题、不该进而进农户问题)进行更正,并建立好相关台账。同时要对干部驻村帮扶存在的问题,扶贫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基本原则
(一)村为主体,分级负责
成立“走基层”暨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领导组,以各村为主体,按照领导联村、部门驻村、干部驻村原则分级负责,有序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各项工作。
(二)公开、公平、公正、公认
要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确保无上访。
四、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整改内容及措施
第一部分,建档立卡方面
一、程序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组上未召开评议会;
2、村上未召开评议会;
3、未在村组公示。方法:要求按程序重新操作。对已进入系统的但不该进系统农户,采取自行脱贫;对该进未进农户进行建立档案登记造册,采取其它方式进行扶持。
二、农户信息问题包括:
1、农户信息错误,2、农户信息不完善。
方法:以乡镇下发各村贫困户登记表为参考,通过实地走访对各农户信息进行逐项核实更正。第二部分,干部驻村帮扶方面
1、进一步丰富帮扶内容(产业、贷款、民政、捐赠、修路等等;)。
2、帮扶规划与到户计划(制定三年解贫)。
3、切实抓好入户帮扶工作。第三部分扶贫项目建设工作
2017年精准扶贫项目: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全面开工,预计年底完工;两室建设已完成设计、地勘,下一步逐步实施。
五、工作要求
1、进一步认清开展好走基层和扶贫工作形势和背景;
2、理清楚走基层和精准扶贫的关系;
3、明确走基层和精准扶贫的目标和重点;
一、记者走基层的意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闻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基层一线蕴载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行之苟有恒, 久久自芬芳”[1]。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是立足当下, 改进新闻宣传的重要措施, 也是着眼未来, 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记者基层行的丰硕成果丰富了版面、声屏、网页, 提升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公信力和美誉度。记者基层行带来的鲜活文风、生动样本、人文情怀, 也让我们看到“陌生化”在新闻资源开拓中的巨大作用。
二、走基层与新闻视角的陌生化
走基层, 记者摆脱了城市环境的限制, 投入到基层这个大环境中去, 眼睛向下, 扑下身子, 走进田间地头, 走入厂房车间, 走进山区, 与群众谈心, 用不一样的视角去审视现实生活, 以陌生化的视觉展现了基层每一个角色的多彩生活。采用不一样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各阶层的现状。虽然是同样的生活事实, 用陌生的视角去观察, 陌生的方式去报道, 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新闻。
三、走基层中新闻资源的开拓方式
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 包括新闻提供者, 新闻合作者, 新闻线索, 新闻稿件, 新闻资料等。信息资源实际是依托环境资源而派生的, 新闻环境资源为新闻媒介提供了可供报道的客体, 也预备了乐于为媒介提供线索和稿件的新闻爱好者, 以及从事与新闻相关的宣传工作人员, 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占有率决定了媒介新闻传播的数量和质量。[2]
走基层中记者的新闻资源开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通过变换视角达到“陌生化”
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事物或人物会产生迥异的景象, 这是常识。当我们在俯视中找不到新鲜感时, 不妨换个角度观察一番, 也许会别有洞天。有造诣的记者之所以能将看似平常的事写得不平常, 将看似陈旧的事物写得新鲜活泼, 除了思想水平高、文字功底深以外, 无非就是“玩”了一把视角变换而已。对于非事件新闻而言, 所谓新闻敏感, 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善于变换角度来发现新闻。
在走基层的相关报道中, 通过视角的变换而达到“陌生化”的现象是普遍的。在新闻采写中, 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众里寻他千百度’, 一无所获, ‘蓦然回首’ (换了一个视角)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比如, 《记者走基层手记:今天我当高速公路收费员》, 2012年中广网长沙10月22日消息 (记者:黎政祥湖南台记者:黄帅) 说起高速公路上的收费员, 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工作轻松。可很少人知道他们在8个小时里保持微笑、并重复枯燥的礼貌用语是多么不容易。22日, 记者来到位于湖南长永高速公路的星沙收费站, 当起了一名收费员。今天一大早, 记者穿上了事先安排好的工作服之后来到长沙星沙收费站岗亭, 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给过路司机发通行卡, 指导记者的收费员叫陈丹。陈丹一边介绍一边向记者演示发卡的流程, 并一再强调必须面带微笑:“面带微笑, 向司机问好, 然后把通行卡递给司机, 当车辆离开窗口就要伸出左手送行, 并向司机说一路平安。”这名记者就是采用了“陌生化”视角, 自己作为一个收费员, 去亲身体验, 得到鲜活的新闻。
“陌生化”视角是一种有限视角[4]。能更加客观的贴近走基层, 消解新闻话语权威和人们的心理定势, 增强走基层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陌生化”视角审视和打量走基层, 能够增强新奇感, 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2. 通过改变思维方向达到“陌生化”
记者头脑中的思维定势是造成新闻千篇一律的重要原因。这种思维定势大多数时候是“影子式”的、随大流的—-或跟着报纸上的稿子走, 因循思维, 不知不觉成了别人的影子;或随着大多数人的思路走, 人云亦云;或囿于文件和领导讲话的套路, 以为顺杆爬既保险又不用动脑筋, 等等。在章法上不重复别人, 不重复自己, 最要紧的不是文字技巧而是谋篇行文的思路。所谓变思路, 第一就是要改变思维方向, 换一个方向思维, 并且最好能多方向思维。换一个思维方向, “陌生”就会扑面而来, 新鲜就会满目难收。换一个新的思维方向, 就有可能收拨云见日之效, 把无新闻变得有新闻了, 把“死”材料变活了, 变得有用了。
一种可达到“陌生化”效果的思维方式是“树状思维”。所谓“树状思维”, 即像树的干枝结构那样去思维, 而不是一条直线走到底。我们一些作者常常为找不到题目发愁,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学会“树状思维”。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要会发散思维, 不要跟着别人的思路走, 不要一条道走到黑。一个题材可生出许多题目来, 比如下面的报道, 很多记者只写如何走基层, 走基层的具体情况。而这篇却要阐述不要让走基层, 走基层只是一阵风。这个题目别人还没做过, 对读者的认识来说就是陌生的, 也就是新鲜的。
如何让记者走基层成为常态
2012年02月09日来源:中国吉林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7日出席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并讲话, 强调要认真总结经验、完善长效机制, 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持续深入开展, 引导新闻工作者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 努力使新闻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使新闻宣传工作呈现新的气象。 (2012年02月08日《人民日报》)
如果把刘云山的话从另一个角度说, 就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能搞一阵风。不搞一阵风, 就必须有完善的长效机制做保证。只有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才能把新闻写在大地上, 写在人民心坎上。这不光是简单的逻辑关系, 更是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我党新闻事业传统, 恪守职业道德, 永葆新闻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障。
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在非事件性新闻写作中,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可谓“宝刀不老”。在大家众口一词的时候, 你如果能反过来想一想, 即有可能茅塞顿开, 打开“陌生化”之门。
3. 通过语言的新活达到“陌生化”
在主题思想立得住的前提下, 从技术层面讲, 视角、结构和语言, 是新闻成功的三大要素, 也是达到“陌生化”艺术效果的3个主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目前报纸上某些非事件性新闻之所以不太受读者欢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的贫乏与枯燥。空话连篇, 言之无物, 套话不休, 官腔官调, 同义反复, 车轱辘般, 滥用“新词”, 云山雾罩, 唠唠叨叨……如此这般, 不一而足。有人戏称现在某些媒体上的非事件性新闻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新闻”。因此, 用“陌生化”的手法来改进新闻的语言, 应是记者的必修之课、当务之急。
改进新闻创作的语言, 首先要回到你自己, 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写。须知, 愈是属于你自己的, 愈是你最熟悉的, 对别人而言便愈是陌生的, 因而也愈是新鲜的。
[记者走基层]“丝瓜络”乐农家2012-05-29 01:31:21来源:江西日报
初夏的江南, 展现出一年中最美丽的容颜:青山含黛, 万物争荣;无边的翠绿夺人心魄, 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
5月23日, 记者走进青山环抱的东乡县甘坑林场慈眉村, 放眼望去, 只见昔日贫瘠的旱地、水源不足的稻田、门前屋后的边角地, 到处都栽种着吐绿攀藤的丝瓜, 一派盎然生机。
来到蔡家源村小组丝瓜基地, 年近六旬的曾春恒正在丝瓜地里除草、施肥。地里的丝瓜秧已经长到1米多高, 丝瓜地里还套种了西瓜, 地边上套种了黄豆。曾春恒兴奋地对我们说, 你们再过一个月来看, 棚架上就会挂满1米多长的丝瓜, 那时才壮观哩!
上面这则新闻一开始就用抒情的手法描写江南初夏的美吸引读者, 语言的新活运用确实让记者走基层系列新闻得到受众的肯定和喜欢。
摘要: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 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记者,走基层
参考文献
[1]李赢.文学理论的“陌生化”对新闻创作的启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03) :42—43.
[2]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J].2004 (06) :21.
[3]杨向荣.陌生化重读——俄国形式主义的反思与检讨[J].当代外国文学, 2010 (03) :5-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4) :36-38.
摘要:记者走基层是践行新闻工作者深入社会,服务群众宗旨的重要方式,是提高记者工作能力,培养正确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是确保新闻真实、贴心群众的有力手段。通过走基层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于我国新闻战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也基于此展开了对记者走基层的必要性的研究,期望对此有多借鉴。
关键词:记者;走基层;必要性思考
中央五部门联合组织和号召要在全国新闻战线中深入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活动。这对于进一步促进新闻媒体工作者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推动记者把群众观点和意见体现到新闻报道中,对于深刻的践行群众路线有着重要意义。
一、走基层体现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的真实性是其立足的基础与根本的原则,具体是指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一个新闻事实与实际情况是相对应的,不允许任何一个错误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比如新闻的事件、人物、地点和时间和结果等等。国内某著名的专家曾经表示:“真实并非单独存在的,需要有机的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新闻事实便是新闻工作者基于主观来反映与表达客观,记者把主观的意识融入进客观的现实当中。基于这个思想,我们能够看到新闻记者尽管是从主观性的角度去出发,但是也要去客观的、如实的去描写客观的事物。而要想保证其真实性,就需要记者深入到实际当中,获取一手鲜活的资料。假新闻不大削弱了新闻媒体在社会上的公信力,还给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一些记者过度的依赖网络、电子邮件和电话等信息获得工具,但这些工具仅仅是获得信息的渠道,并不具备客观事实的真实性。如果记者没有亲身经历过一个事情,便结合其他信息渠道的信息进行报道,必然会影响到其客观性,甚至成为无意识制造假新闻的原因之一。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与源泉。在21世纪,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开始重视起对新闻真实性的维护工作,为此也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对于记者等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其最基本的职业准则。新闻是用腿跑出来的,这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去谨记的从业定律。只有记者深入的走入基层,才可以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借助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扎扎实实的采访,才可以写出贴近群众生活,让群众满意与信服的新闻,才可以捍卫新闻的真实性这条命脉。
二、走基层是新闻工作者履行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
媒体单位作为我党和国家的喉舌,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与重担,因此需要格外的去重视起新闻报道对社会起到的正面性的引导作用;要结合新闻发展的规律,把更多的“正能量”传递出去。要把理性的态度与思考融入于新闻报道里,对社会的主流舆论起到科学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处理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媒体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转,能够对广大人民的利益起到很好的维护作用,能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可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导正确的社会风气。所以,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是通道和桥梁的功能。而基层是新闻发展的基础与坚石,这就要求了记者要深入到基层的生活里。只有如此,才能够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与水平,推动新闻行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新闻报道里面,需要心系百姓,深入的、全面的贯彻群众路线,积极的听取和了解基层百姓的诉求与意见,正确的去把握舆论的导向,实现政情与民意的有机统一。
要不断的深入到基层里面去,深入到基层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了解真实可靠的新闻事件,让新闻作品可以更接地气、更贴民心。只有如此,才能够把人民群众的要求表现出来,充分的发挥出新闻的社会功能。
三、走基层是改变文风鲜活生动的源泉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报道亦是如此。新闻报道要让那些生动鲜活、富有情感内涵的报道去替代那些乌烟瘴气、道听途说的新闻报道。记者等新闻从业人员要满怀真诚,踏踏实实的深入基层,深入百姓生活,向群众去学习,言之有情,访有所得。过去记者们新闻报道的方式更多的都是从会议和活动中获得的文字材料,进行信息的精炼和提取进行报道。这样的报道形式呆板僵硬,文风死板,缺乏和实际的联系。《人民日报》某记者曾经直言:“不去基层当中,总是感觉像和百姓间隔着一层窗户,眼睛看不清;感情无法投入”。所以,只有深入到基层当中,深入到百姓当中,才可以在新闻报道里面表现出故事性,从而表现出故事人物的悲喜和喜怒,更为生动活泼。
四、记者走基层的原则
假如将走基层仅仅看作是完成上级下发的“任务”,必然会让此次走基层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形式化工作。作为记者,只有去坚持不懈的、自觉的去深入基层当中,才可以感受并且准备的把握住这个时代的脉搏,拓展采访的思路,开拓视野,不断的提高在新闻报道上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走基层,就要走的彻底,走的深入,要将百姓之所想,百姓之所思用新闻报道表现出来,用最诚挚的心态,用最朴实的笔端,将百姓的生活和诉求勾勒出来。这才是在当下新闻记者需要有的态度与追求。此外,走基层应当坚持长效性,坚持定期下基层学习和走访,激发记者深入学习基层的热情。
总而言之,记者走基层是当前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提高记者职业水平的关键措施。我国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当抓住每一次去基层实践的机会,真真正正的走基层,为基层。
【参考文献】
[1]杨玉强.记者走基层的必要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4(10):94
[2]廖海泳.提出問题是记者走基层的责任[J].新闻爱好者,2012(0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