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计划指引(共7篇)
××××××项目
项目经营计划书
(指南)
2011年月
项目经营计划书(指南)
一、目的1.本计划书为经营性分析报告;
2.通过对客户要求、我方的难点困难及风险的分析,寻求解决方法,规避公司风险,并找出项目盈利
点。
二、基本情况(本模块的相关资料可从拓展部前期研究资料中获得)
(一)客户基本情况
1.客户资质情况:
【指南】:指客户的资质、实力、规模及在当地的房地产开发量及影响力等。
2.客户类型: 战略性大客户中小客户
3.是否与思源合作过?
4.若与思源有过合作,其合作情况如何?
客户内部决策效率
【指南】:指甲方的决策模式,在项目关键环节上的内部决策效率,是否有决策拖沓的现象? 双方沟通模式
客户结算周期
【指南】:指客户在以往项目运作中与思源的佣金结算是否及时,结算周期为多长时间?是否有拖欠的现象?
客户项目运作风格及惯例
【指南】:指其在项目运作中区别于其他开发商的特点,如营销推广费投入过低等。
5.若无合作,则做以下分析:
1)客户的可合作性分析
【指南】:
客户的诚信度和信誉;
客户的运作是否规范。
例如:是否按照正常开发商的运作规范,有无投机取巧情况等
2)客户的业务概况
【指南】:
客户的财政状况或主要业绩指标;
客户开发的主要产品类型;
客户面对的终端客户类型。
(二)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概况
【指南】:包括项目位置及周边环境、规划设计要求及限制条件、产品业态及户型配比、产品价格等。
2.项目目前状况及思源介入阶段分析
【指南】:
项目目前所处阶段;
项目所处市场环境(开发环境)分析;
思源目前介入的阶段分析(如项目前期、等待开盘、已销售**%、尾盘等)。
三、甲方要求
(一)客户对本项目的关键诉求点
【指南】:指客户对本项目的关键诉求点是什么?是长期收入/利润最大化,还是快速回款或品牌效应等?
(二)客户对本项目的预期和要求
【指南】:指客户对本项目销售价格/销售速度/营销控制等的预期和要求。
(三)甲方在本项目对我方的关键对接人员及决策机制的具体要求。
【指南】:
甲方对我方的对接机制及对接人的要求
对项目管理团队的要求(项目总经理、策划总监、销售总监)
对项目执行团队的要求(策划/销售/品管)的要求
对其它人员是否有具体要求
四、合同评估
(一)服务模块
【指南】:列明服务模块种类即可,不需详细说明服务内容:
1.策划类:市场调研、产品定位、营销策划等;
2.销售代理类:销售前台代理服务、销售后台事务管理服务、现场包装管理服务、客户满意度维护等。
(二)合同时限
【指南】:指本项目合作的起止时间。
(三)合同关键指标分析
1.项目预期销售额;
2.项目销售收入确认方式;
3.任务指标及分析
【指南】:包括任务要求、销售底价、销售均价、回款要求等;
4.结算指标及分析
【指南】:
包括结算要求、代理佣金、超定价奖励金、营销推广费、是否有保证金、车位、甲方直接客户的确认及结算、退房的处理等关键点;
其他影响项目风险及收益的指标或方式分析。
5.考核指标及分析
【指南】:指甲方对思源的考核方式及考核指标等(例如业绩考核、客户满意度考核等);
6.服务指标
【指南】:指甲方的特殊要求、人员/团队要求、思源高层出席频率要求等方面的服务指标。
(四)合同违约及罚责分析
【指南】:指甲乙双方在哪些情况下被视为违约,其罚责条款是如何规定的?
(五)合同风险分析
【指南】:
1.关键风险点
保证金、垫付营销推广费、客户满意度要求;
销售进度、销售价格、回款要求、罚责条款、特殊服务要求等。
2.风险判断及分析
五、项目机会及风险分析
(一)项目运作难点、风险分析及如何规避(规避方法)
(二)项目机会分析
【指南】:
项目市场机遇及风险分析(即市场及竞争对手分析);
项目硬件条件(如规划、位置、品牌等)带来的机会及风险分析;
合同机会(如特殊奖励等)及风险分析;
甲方经验、工作效率及进度对本项目造成的机会、难点及风险等等。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关于应用指引
(一)内部环境类指引
第一,关于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应用指引明确提出如下要求: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同时强调,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即通常所说的“三重一大”),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二是,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透明、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三是,企业应当根据组织架构的设计规范,对现有治理结构和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本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四是,企业拥有子公司的,应当建立科学的投资管控制度,通过合法有效的形式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出资人权益。
第二,关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应用指引强调:一是,要求企业健全组织机构,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委员会,或指定相关机构负责发展战略管理工作。二是,明确要求企业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预测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三是,强调战略规划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制定,明确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程度,确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四是,要求董事会从全局性、长期性和可行性等维度,严格审议战略委员会提交的发展战略方案,之后再报经股东(大)会批准实施。四是,从抓实施的角度,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全面预算,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确保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五是,设立了发展战略实施后评估制度,要求战略委员会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情况的监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
第三,关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应用指引强调:一是,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二是,企业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三是,企业确定选聘人员后,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用工关系。四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五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员工退出(辞职、解除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
第四,关于社会责任。为促进和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应用指引提出了积极应对措施:一是,要求企业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督机构,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安全生产。二是,要求企业规范生产流程,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禁止缺乏质量保障、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产品流向社会。三是,要求企业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积极开发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四是,要求企业依法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员工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保持工作岗位相对稳定,积极促进充分就业。
第五,关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用指引明确提出以下管控措施:一是,要求企业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形成整体团队的向心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二是,要求企业重视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平等对待被并购方的员工,促进并购双方的文化融合。三是,要求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以自身的优秀品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带动影响整个团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四是,要求企业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贯彻,促进文化建设在内部各层级的有效沟通。
(二)控制活动类指引
第一,关于资金活动。资金活动应用指引分别对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活动提出下列管控措施:一是,要求企业根据筹资目标和规划,结合年度全面预算,拟订筹资方案,并对筹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二是,要求企业对筹资方案进行严格审批后,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筹集资金。三是,要求企业加强债务偿还和股利支付环节的管理,对偿还本息和支付股利等作出适当安排,防止发生违约风险,导致诉讼损失。四是,要求企业根据投资目标和规划,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科学确定投资项目,拟订投资方案,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五是,对于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投资的企业,要求其严格控制并购风险,重点关注并购对象的隐性债务、承诺事项、可持续发展能力、员工状况及其与本企业治理层及管理层的关联关系,合理确定支付对价,确保实现并购目标。六、要求企业加强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审批。七是,要求企业加强投资收回和处置环节的控制;对于到期无法收回的投资,应当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八是,要求企业应当加强资金营运全过程的管理,统筹协调内部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第二,关于采购业务。采购业务应用指引强调:一是,要求企业的采购业务尽量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采购业务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堵塞管理漏洞。二是,要求企业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三是,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四是,要求企业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确定检验方式,由专门的验收机构或验收人员进行验收。五是,要求企业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利。六是,要求企业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作出明确规定。
第三,关于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应用指引提出了如下应对措施:一是,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存货管理流程。二是,要求企业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三是,要求企业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维护、清查、处置管理。四是,要求企业强化对生产线等关键设备运转的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实行岗前培训和岗位许可制度,确保设备安全运转。五是,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政策,及时办理投保手续。六是,要求企业规范固定资产抵押管理,确定固定资产抵押程序和审批权限等。七是,要求企业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第四,关于销售业务。销售业务应用指引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一是,要求企业加强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二是,要求企业与客户进行业务洽谈、磋商或谈判,并签署销售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要求企业销售部门按照经批准的销售合同开具相关销售通知,确保货物的安全发运。四是,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加强客户服务和跟踪,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五是,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明确销售、财会等部门的职责,并严格考核,实行奖惩。六是,要求企业加强应收款项坏账的管理;应收款项全部或部分无法收回的,应当查明原因,明确责任。
第五,关于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开发应用指引提出了如下管控措施:一是,企业应当结合研发计划,提出研究项目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研究项目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重大研究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集体审议决策。三是,企业应当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确保研究过程高效、可控。四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成果验收制度,组织专业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和验收。五是,企业应当明确界定核心研究人员范围和名册清单,签署保密协议。六是,企业应当加强研究成果的开发与保护,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第六,关于工程项目。工程项目应用指引明确指出,企业必须强化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制定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投资计划,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组织内部相关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充分论证和评审,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集体审议批准。二是,企业应当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规范工程招标的开标、评标和定标工作。三是,企业应当加强工程造价的管理,明确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核和批准,确保概预算科学合理。四是,企业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实行严格的概预算管理和工程监理制度。五是,企业收到承包单位的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开展竣工决算审计,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第七,关于担保业务。担保业务应用指引提出具体要求:一是,企业应当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并出具书面报告。二是,企业应当加强对子公司担保业务的统一监控,企业内设机构未经授权不得办理担保业务。三是,企业应当根据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确定担保合同有效履行。四是,企业应当加强对担保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建立担保事项台账,及时足额收取担保费用。五是,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到期时,全面清理用于担保的财产、权利凭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终止担保关系。
第八,关于业务外包。业务外包应用指引明确指出:一是,要求企业合理确定外包业务范围,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权衡利弊,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二是,要求企业拟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三是,要求企业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择优选择外包业务的承包方,签订外包合同,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外包业务成本。四是,要求企业加强业务外包实施的管理,注重与承包方的沟通与协调,并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
第九,关于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应用指引明确提出如下要求:一是,要求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时,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的处理,还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二是,要求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财告,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企业集团还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明确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方法,如实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三是,要求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财务报告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报告一并提供。四是,要求企业重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问题。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在财务分析和利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财务分析报告结果应当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
(三)控制手段类指引
第一,关于全面预算。全面预算应用指引要求着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明确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内容。二是,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综合考虑预算期内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年度全面预算。三是,企业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管理。四是,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对各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
第二,关于合同管理。合同管理应用指引提出:一是,企业对外发生经济行为,除即时结清方式外,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二是,企业应当根据协商、谈判结果,拟定合同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并严格进行审核。三是,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与对方当事人签署合同。四是,企业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五是,企业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对合同履行实施有效监控。六是,企业应当建立合同履行情况评估制度,至少于每年年末对合同履行的总体情况和重大合同履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第三,关于内部信息传递。内部信息传递应用指引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一是,企业应当根据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和业绩考核要求,科学规范不同级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采用经营快报等多种形式,全面反映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二是,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三是,企业应当拓宽内部报告的渠道,通过落实奖惩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四是,企业应当重视内部报告的使用。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
二、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第一,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评价指引要求企业根据基本规范、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包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和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这一制度创新得到了国内企业董事长和总会计师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认为其真正抓住了企业“一把手”关心重视的焦点,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效力。
第二,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评价指引要求企业授权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其他专门机构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机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第三,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参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合理确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定量和定性认定标准。财政部将在即将发布的内部控制规范讲解中,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尤其是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作出更具指导性的说明。需要强调的是,为避免企业操纵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一经确定,必须在不同评价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第四,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在评价报告中至少披露以下内容:一是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实质就是董事会全体成员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负责;二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即概要说明;三是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一般指基本规范、评价指引及企业在此基础上制定的评价办法;四是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描述内部控制评价所涵盖的被评价单位,以及纳入评价范围的业务事项;五是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六是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主要描述适用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认定标准,并声明与以前年度保持一致;七是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八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对不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出具评价期末内部控制有效结论,对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形,不得作出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并需描述该重大缺陷的成因、表现形式及其对实现相关控制目标的重要程度。财政部将在内部控制规范讲解中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提供进一步指引,包括探索引入使用内部控制评价表,作为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进一步补充。
第五,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或报送。评价指引要求,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后对外披露或报送相关部门。企业应当以12月31日作为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基准日,并于基准日后4个月内报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于基准日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出日之间发生的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企业应当根据其性质和影响程度对评价结论进行相应调整。此次发布的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实际上只要求企业对控制缺陷尤其是重大缺陷作出说明,不涉及企业内部其他保密信息。
三、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着重从以下方面就如何做好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提出明确要求或强调说明:第一,关于审计责任划分。该指引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但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则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第二,关于审计范围。该指引强调,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为发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同时进一步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考虑到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责任承担能力限制,该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而对相关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则要求其增加描述段予以说明。第三,关于整合审计。该指引指出,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第四,关于利用被审计单位人员的工作。有效利用被审计单位人员的工作成果,尤其是自我评价结论,可以减少审计成本。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既有效利用又能够保持独立性,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就此,该指引提出如下要求:一是,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进行评估,判断是否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以及可利用的程度,相应减少可能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二是,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进行充分评价;三是,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发表的审计意见独立承担责任,其责任不因为利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而减轻。第五,关于审计方法。该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并将此方法作为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
四、关于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准备工作
重视和加强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确保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顺利贯彻实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积极行动起来,认真扎实地做好实施前的各项工作。
第一,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宣传培训、学习贯彻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第二,各上市公司和相关大中型企业,应当切实抓紧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并按规定要求稳步有效实施。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对此应予高度重视,真正担当起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责任,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网上浏览,请登录中国总会计师网(www.ccfo.com.cn)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69-02
企业计划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编制,确定企业计划,组织计划的实施,并以计划为标准进行控制,根据实施及控制中的信息反馈,对计划进行调整的周期性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具体说来,就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对市场环境的调查预测,按照社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来合理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并对未来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部署、组织实施的综合性管理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和企业内部分工和协作的复杂关系,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全面的计划管理。所谓全面的计划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管理周期循环过程,把企业全体成员的活动和一切工作,都纳入计划的轨道。
1 经营计划概念和特征
1.1 经营计划的概念
经营计划是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为对象的计划安排,又称为生产经营计划。它是企业在计划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以经营目标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多种计划组成的综合计划体系。
企业是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许多职工组成的一个整体,每个部门、每个职工和每项业务都需要统一的目标来协调,只有将每个职工的行动统一到企业整体目标上,且各部门的业务服从于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占领市场。否则,行动无纲领,发展无目标,各行其事,必然会造成内部经营管理的混乱,也无法在市场的竞争中取胜。经营计划的最主要职能,就是为企业的发展确定一个目标,并将企业中个人行为和部门行为统一于经营计划目标。
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而任何企业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改变其所处的环境的。因此,如果企业不能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优胜劣汰规律将会无情地使企业被淘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对未来环境的变化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准确的判断,并采取措施,作出相应的对策,这样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企业仅靠开几次会议是不够的,而需要制定统一的计划加以系统,并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所以说,经营计划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分析和预测未来环境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对策,使得企业能够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为企业描绘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可靠的发展道路。
总之,企业经营计划的实质在于,对内为企业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来统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部门的行为;对外则使企业不断地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不断地成长壮大。
1.2 经营计划的特征
1.2.1 综合性
经营计划不是一个单项计划,也不是特指企业编制的某几种或某一类计划,它是企业的全部计划活动、计划结果和相关工作的总称。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经营计划的对象,企业的全部业务活动都应处于计划控制下。从施工任务的招揽、施工生产、产品开发、多种经营,到财务、人事、工资、福利等,都属于计划的对象,为经营计划所涵盖。特别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经营管理活动,必须由经营计划作出统筹安排。经营计划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是一个复杂的计划体系,从时间上看,有长短之分;从内容上看,有综合与部分之分等。
1.2.2 选择性
经营计划要求企业对其未来作出判断与选择。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决策和选择是一个关键步骤,直接关系计划的成败。拟定方案、评价方案、选择方案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如何从若干个计划中选择一个更科学的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意味着对市场、顾客和机会的选择,意味着对企业未来前途的选择。经营计划的这一特点,要求经营管理者和计划人员有宽广的思路、敏锐的思维、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决策能力。
1.3 应变性
企业经营计划一旦确定,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但随着外部市场环境条件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经营计划又显得有些呆板,因为各种计划之间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必须强调计划的弹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局部适应性。计划必须留有一定的余地。当有迹象表明计划和风险即将产生,或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必须重新调整计划,转移经营重心,应付未来突发事件,抓住机会,躲过风险。
1.4 战略性
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计划期的长短、计划体系是否健全和计划内容是否详尽。相反,数字链式的计划期越长,可能招致的危害越大,不确定因素越多,它将在未来突发事件冲击下,付出高昂的代价。企业的命运取决于市场中稍纵即逝的机会,以及抓住机会的能力。经营计划的职能在于通过有组织的努力,建立起识别机会的机制,有意识地为企业寻找和规划新的可能的经营领域和经营机会,探讨企业走出困境、打开新局面的方向;同时指明机会存在的依据、特征,确定捕捉机会的思路、线索和行为规范。简言之,计划必须抓住重点,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战略层次上展开,将经营者的经营方针、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贯穿于计划之中。
1.5 权威性
经营计划是企业经营的纲领,是经营者智慧和韬略的结晶。计划一经制定出来,并经过讨论,计划的数字化就取代了计划的人格化,计划就成为经营者方针大略的化身,否定计划,也即是在否定经营管理者自身,经营管理者的权威也就无从谈起。
2 企业计划管理的任务
2.1 制定目标
依据市场需求及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制定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达到的经营目标;确定这些目标的重要层次;逐项、逐级分解目标,并用它来落实岗位责任;动员与协调企业全体职工的行动。
2.2 资源配置优化
按照已落实的目标任务,通过综合平衡,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各部门间关系;合理配置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条件,以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2.3 协调生产经营活动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在整个经营活动过程中,既要协调系统内各部门间的关系,又要协调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在协调过程中,计划的安排与分析则是一项有力的工具。通过计划安排,使企业的产、供、销实现平衡,使企业内部的人、财、物实现平衡,即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和一切环节。
2.4 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计划也离不开这个核心。计划对目标制定、资源配置、协调生产经营的作用,归根结底,就在于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
3 企业计划管理工作的内容
3.1 计划的编制
通过计划的编制,把社会及用户的需要和企业的条件、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把企业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衔接起来;把企业的整体目标与企业内部各级的目标以及每个员工的个人目标联系起来。
在计划编制中要做好综合平衡,使企业与外部的环境保持协调,使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间保持正常的比例关系。
在计划编制中还要通过计划的优化,选择最优的计划方案,保证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取得理想的经济效果。
3.2 计划的实施
计划的实施是企业各部门、各级机构,根据计划的内容和要求,组织落实,认真执行,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计划指导下协调进行。实质上,也就是计划的“组织”职能。
3.3 计划的控制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检查与协调,消除实施计划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不协调因素。
贯彻企业经营计划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并完善企业经济责任制。二是实行目标管理。这是更好地贯彻经营计划的重要保证。企业从上到下建立起层层分解的目标责任体系,把企业经营计划目标最终落实到个人目标,同时通过企业责任制体系,把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最终变为职工个人的责任,通过企业责任的层层分解,目标的层层落实、层层确保,最终保证企业经营计划的实现。
Discuss the Project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Zhang Jing
Abstract: Through the project management,the enterprise can dispose resources reasonably,guaranteed that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operating activities the ordered nature and the high efficiency,complete enterprise’s production operation task,achieves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operation goal,by raises the business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social efficiency unceasingly.
第一章 总则
1.制订目的
本指引由上海市律师协会项目建设与项目融资法律研究委员会以及建筑与房地产法律研究委员会共同起草,系本市律师提供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业务法律服务的操作参考,并非强制性规定。
2.指引定义
2.1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下称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市政公用事业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的制度。(建设部令第126号《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二条,2004年2月24日第2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2.2 特许经营权:是指依据特许经营协议,在特许经营期限内授予投资者或经营者,在特许经营区域范围内运营、维护等并依法收取费用的权利。
2.3 项目:为生产某项市政公用事业产品或者提供某项市政公共服务的特定项目。
2.4 政府:是指设立特许经营权、审批BOT项目及行使与项目相关行政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或政府机构。
2.5 项目发起人:通常为项目所在地行政区域内的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授权的直接组织实施特许经营权转让的行业主管部门。
2.6 项目接受人:特许经营权协议终止时接受项目的公司、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也可以是项目发起人。
2.7 项目投资人:是指被政府直接授予特许经营权的现实或者潜在的主体。2.8 项目主办人:取得特许经营权之后的项目投资人,通常是项目公司的直接股东。2.9 项目公司:是指根据特许经营协议,由项目投资人/项目主办人设立的专门直接经营项目的公司。
2.10 运营维护商:对项目进行运营和维护的主体,该主体可以是项目投资人、项目公司或被聘请的专业运营公司。
2.11 专业运营公司:受聘对项目进行运营和维护的公司、企业等,通常是独立于项目发起人、项目主办人、项目公司的其他公司、企业等。
2.12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又称“特许权融资方式”,是指政府通过特许经营协议,在特许经营期限内,将项目授予为特许权项目成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维护,特许经营期届满,由项目公司将特许权项目的设施无偿或者有偿移交给政府部门。2.13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转让-经营-移交。投资者购买国家所有的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并由政府授予投资者特许经营权,投资者在约定的时间内拥有该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通过经营活动收回全部投资及相应的利润,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投资者将该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无偿移交给政府。与BOT方式相比,后二个阶段一致,但BOT以建设为起点,而TOT以转让为起点,TOT是购买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不涉及建设阶段的任何风险,且一旦获得转让,立即可以开展经营活动。
3.本指引的业务适用范围
本指引主要适用于律师以BOT方式或者TOT方式特许经营的提供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的诉讼法律服务。律师代理政府或投资者参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立项及主体资格审查、招标程序审查、订立特许经营协议、特许经营项目建设、运营、移交或全过程法律服务可参考本操作指引。
4.本指引的依据
本指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境内机构进行项目融资有关事宜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订。鉴于上述法律法规的部分或者全部在将来可能发生废止、修订,以及有关新法律法规可能被适用,律师在参考该指引办理有关律师业务时,应特别关注法律法规适用性的变化。
第二章 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立项及项目发起人资格审查
第一节 项目立项
1.1前期可行性研究
1.1.1前期可行性研究主要是项目发起人对拟实施项目采用某种方式融资建设的必要性研究。
1.1.2进行前期可行性研究时,律师应当提示项目发起人除市场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建设生产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环境可行性研究以外,还要考虑风险可行性、法律可行性、融资可行性三方面的研究。
1.1.3法律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实施条件和供应保证、外汇兑换及汇出保证、投资回报保证、不予国有化保证、经营期保证、提供优惠保证等。
1.2编撰项目建议书
在编撰项目建议书时,律师应特别提示项目发起人: 1.2.1法律制度方面的提示:
(1)目前涉及到特许经营的只有国务院有关部委的五个行政规章,且部分内容还有相互矛盾之处;
(2)我国原则上不允许政府保证,但实际上可以通过特许经营协议、地方政府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方式,为项目投资人变相提供保证;(3)明确争议的解决机制。可采用的解决机制主要有: 1)国内诉讼或仲裁;
2)国际投资争议仲裁,如MIGA或ICSID等国际仲裁机制予以解决; 3)国际商事仲裁等。1.2.2在项目建议书中,对政府相关职权及行为的提示:(1)在订立特许权转让协议中应当确立情势变更原则;
(2)政府在特许经营协议履行期间保留的权利,如政府单方变更、终止合同权利等; 1.2.3政府在该项目实施中可以采取的一般行政管理措施:
(1)征税:通过对于部分税费项目的减免,使该项目的投资收益率达到投资者可接受的程度;
(2)市场准入:确定投资者的资格,并根据投资者资格的不同设置或消除投资壁垒;(3)价格确定与调整:垄断行业价格的控制以及发生重大变化时,价格的调整或财政补贴方法,以及监督措施;
(4)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建设的监管: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质量涉及到消费者的消费权,因此,应特别规定产品的质量要求及安全,而上述要求与投资及运营成本密切相关;
(5)环境质量及监管:鉴于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的环保要求与该项目能否成功密切相关,因此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涉及项目投资及营运成本的关键所在;(6)外汇管制:主要涉及外汇的汇兑风险,以及因汇兑风险引发的政府保证问题。1.2.4项目投资人合理盈利提示
律师应提示项目发起人,项目投资人在项目实施中是否可以获得合理盈利;如果项目投资人不能获得合理盈利,项目实施可能失败。
1.3 项目的立项审批 律师应当提示项目发起人:
1.3.1BOT项目必须报有审批权限的政府部门审批。
1.3.2BOT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要上报所属的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审批。1.3.3报批中不要遗漏项目将会涉及到的各政府部门及环节:如环保评估(环保)、建设用地(房地产及建委)、产品或服务定价(物价)、外汇兑换(外管局)、外商投资(外资委)等各个相关政府部门。
1.3.4涉及到跨行政区域的项目,应会同其他区域的项目主管部门一并上报其所属的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审批。1.3.5建设项目的规模以及投资方式的审批超过该直属行政区域地方政府审批权限的,应上报有审批权限的政府部门批准立项。
1.4 项目立项通过及项目组织筹备 律师在该阶段,应向项目发起人提示:
1.4.1应及时成立一个资格预审、技术和决策委员会(PBAC),具体负责涉及到本项目的资格预审、招投标、特许经营协议谈判和签署以及对该项目今后的管理、监督、指定、配合等工作。
1.4.2 鉴于项目所涉政策及行政管理单位较多,项目发起人宜尽可能吸收发改委(项目审批)、物价局(垄断行业的定价)、房屋土地局(项目用地及建设)、规划局(项目设计)、建委(项目建设管理)、财政局(价格补贴)、税务局(税收优惠)、外管局(外汇管理)、人民银行(融资管理)等相关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一个资格预审、技术和决策委员会(PBAC),确保项目能顺利进行。
1.4.3 鉴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所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项目发起人宜聘请相关专业服务机构为其提供相关专业服务,专业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技术服务、财务服务、法律服务等。
第二节 项目发起人的主体资格审查
2.1 项目发起人、签约人的主体资格
2.1.1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合格的项目发起人必须是:(1)该项目所涉及的市政公用事业的行业主管部门;
(2)已获得该项目所在地行政区域内的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的授权,有权代表政府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招标、签约、以及监督管理工作;
(3)跨区域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应同时获得上述区域内的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授权各自区域内的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共同作为项目发起人。2.1.2 律师应特别提示委托人,只有该项目所在地行政区域内的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授权的该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可作为项目发起人。任何企业法人即使凭该行政区域内的人民政府或该行业主管行政部门的授权,也不具备项目发起人的主体资格构成要件。2.1.3律师应提示委托人,部分地方政府通过颁布地方行政规章的方式,明确了涉及建设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的主管部门,部分行业主管部门若以事业单位名义出现的,应审核其是否具备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所规定的项目发起人的资质。同时应提示委托人,明确行业“监管部门”与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建设主管部门的关系及职权。
2.2 项目的合法性
核对项目立项通过的审批文件是否合法,是确认该项目招标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志,并非地方政府的审批文件均属于其授权范围内有权实施的行政行为,应特别核对招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判断该批准文件的有效性。律师应提示委托人;
2.2.1利用外资的项目,应得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的批复; 2.2.2纯内资的项目根据投资规模以及用地规模向有审批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报批。因此核对项目立项通过的审批文件是否合法,是确认该项目招标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志。
第三章 招标程序审查
第一节 招标方式选择、项目投资人的程序审查
1.1 依据
(1)2004年7月19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2004年9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
1.2招标准备
作为政府招标的律师应提示委托人,负责招标项目的主管部门在招标前应取得人民政府的招标授权。被授权招标事宜的政府部门一般为招标项目所属行业的行业主管部门,招标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建设、计划、财政、税务、土地、物价、质量监督等相关职能部门。
1.3招标公告
1.3.1 招标方式可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1.3.2 项目发起人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当发布招标公告,应当通过国家指定的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介发布;
1.3.3项目发起人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应当向三个以上具备投资、建设及运营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招标邀请书;
1.3.4 招标公告或招标邀请书应当载明项目发起人的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和时间以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公告期限应满足招标投标法规定的公告期限规定。
1.4资格预审 1.4.1 一般规定
1.4.1.1 律师应提示项目发起人设立投标资格预审委员会,专门负责和实施对项目投资人的资格预审;
1.4.1.2 律师应提示项目发起人制定预审程序和评审规则,并准备应当提供给项目投资人所需有关项目基本情况的相关文件资料。
1.4.2 预审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
(1)项目发起人发布招标公告的时间、方式;
(2)项目投资人应提交的文件资料的内容、形式、时间期限;(3)答疑方式和时间安排;(4)资格预审的时间期限;
(5)预审结果的公示和通知的时间和方式;(6)资格预审过程中主要时间节点有: 1)资格预审工作的时间安排; 2)发出资格预审邀请日期; 3)资格预审申请书递交日期; 4)通知资格预审评审结果; 5)出售招标文件; 6)投资建议书的递交; 7)通知评标结果; 8)特许权协议谈判; 9)开工等。
1.4.3 评审规则的主要内容包括:(1)拟确定通过资格预审的投标总人数;(2)资格评审的方法和标准;(3)资格预审中争议的解决;(4)预审失败的处理。
1.4.4 应向潜在投资者提供的资料内容主要包括:(1)项目公告或邀请招标的函;
(2)项目的基本情况,如项目的历史背景、项目的基本描述、项目的范围、项目建设的条件、项目所在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项目所在地的发展规划以及有关图纸等;
(3)政府对项目的各种审批、支持等文件;
(4)项目投资人应当提交的文件资料的内容、方式、时间期限;(5)资格预审的程序和预审规则;(6)相关附表。
1.4.5 律师应当提醒项目发起人在招标文件中应有下列条款:(1)资格预审邀请书的澄清、申请书的准备费用由申请人承担;(2)申请书的递交地点以及可在何处进一步查阅和取得有关文件或资料。
1.4.6 项目发起人要求项目投资人提供资格预审文件主要有:(1)公司管理或组织机构;
(2)近几年经独立会计师审计的年度会计报告及其他财务状况资料;(3)近几年的纳税资料;
(4)最近几年作为BOT项目发起人的经历、目前承担的或已签约将要进行的BOT项目,并对项目的性质、特点、投资规模、特许期等作简要说明;(5)融资能力及银行对申请人出具的资信证明;
(6)为本项目提供的人员能力、设备能力和未来特许公司的组织结构;(7)区别于其他申请人(项目投资人)具有竞争力的资料;
(8)如果是联营体为申请人,除联营体内每个成员作为单个公司应独立提供其公司的资料外,还需提交一份联营体协议。
1.4.7 资格预审文件的备案
1.4.7.1 资格预审文件内容应当与资格预审公告或者招标邀请书中的要求相一致; 1.4.7.2 资格预审文件一经备案便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必须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及修改理由,并重新进行备案。
1.4.8 资格预审公告
1.4.8.1资格预审文件经政府审查和批准之后,即可在国内外发行量大且有较大影响的报刊上刊登项目资格预审公告,并通过传真或快递等方式发往有关国家驻华使馆或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以及中国驻外使馆等; 1.4.8.2资格预审公告中应包括项目的名称、项目概况、资格预审条件和方法、确定潜在项目投资人的数量、获取资格预审文件的时间、地点和费用以及递交资格预审申请书的时间和地点等。
1.4.9 项目投资人在准备资格预审材料时,律师应当提示项目投资人:(1)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和第1.4.6条提示的内容向投资人进行提示;(2)必须按照投标资格预审文件的要求准备投标资格预审相关文件,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
1.4.10 资格预审申请书的评审
1.4.10.1 收到申请人递交的资格预审申请书后,律师应与政府官员、咨询公司、财务顾问、技术顾问等专家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请书进行评审;
1.4.10.2 在资格预审过程中,项目发起人有权要求项目投资人对资格预审申请书中不明确的内容进行澄清,并可对重要的内容进行核实; 1.4.10.3 资格预审评审的条件主要包括:
(1)项目投资人的企业法人身份。项目投资人是否包括外资、私营企业;是否允许多个项目投资人组成何种类型的联合体投标;
(2)类似项目的成功经历。项目投资人与合作伙伴是否在近几年中具有承担或组织类似项目和运营的成功经验,且在类似项目全过程履约情况良好,如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才能等;
(3)财务状况与经济实力。类似项目投资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是否能承担项目所需的财务与资源能力,并且合作伙伴应有强大的财团作支持;
(4)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特许权公司是否能派出信誉良好、经验丰富的合格管理人员;且特许权公司是否有充足和先进的设备、现代企业管理机构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等。
1.4.11 评审结束
1.4.11.1 资格预审结束后,资格预审评审小组应当写出由全体评委签名的资格预审评审报告; 1.4.11.2 资格预审评审报告应当包括:项目概况、资格预审工作情况、报名的项目投资人名单、提交资格预审申请书的项目投资人名单、评审的各项原始记录、项目投资人未被资格预审合格的原因或理由以及其他相关内容、评审结果。
1.4.12 评审结束,律师应提示项目发起人:
(1)如果资格预审合格的项目投资人名单须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则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2)对未通过资格预审评审的项目投资人,应将其结果书面通知该项目投资人;(3)对通过资格预审的项目投资人,除应以书面形式通知其预审结果外,还应当告知其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复项目发起人是否参加投标、投标文件的领取要求及项目投资人须知等涉及投标的要求。
1.4.13 对通过资格预审的项目投资人,律师应提示其:如果决定参加投标的,则应当按照项目发起人的要求答复项目发起人。
1.5编制招标文件
1.5.1 一般BOT项目的招标文件内容包括:
(1)招标邀请书:邀请通过资格预审的项目投资人参加项目投资人的招标竞争;(2)项目投资人须知:介绍项目概况、特许条件、投资建议书的要求、评标准则与办法、招标时间安排、投标保证金、开标时间与地点、履约保证金等等;该部分内容体现了招标活动的公正性,内容规范、详细、具体能减少招标活动中发生的争议。律师应提请项目发起人:
1)应明确项目招标的条件,包括特许经营期、建设期、项目规模及技术标准、项目政府支持的程度、设备供应的产地要求、融资的担保方式、政府提供的项目前期准备条件;
2)明确招标的程序安排,包括购买招标文件、招标文件的澄清、现场考察与投资预备会议、递交投资建议书、投资建议书的澄清、投资建议书的有效期限、评估及投资人的选定;
3)对投标及投资建议书的有效性予以约定,包括在何种情形下建议书将被拒绝以及对投资建议书的修改与撤回作出约定; 4)应根据投资建议书文件组成的要求提供投资建议书表格,以便于在同一条件下对项目投资人进行评估。
(3)特许经营协议及附件,包括合同格式和合同条款:是招标文件的核心内容。律师应提请委托人:
1)合同格式根据不同的项目安排,其空白之处中标签约时填写。其条款内容主要包括:(a)特许权的内容;(b)特许权的转让和抵押;(c)政府和项目主办人的权利和义务;(d)政府和项目公司的权利和义务;(e)项目建设与运营、收费;(f)特许权的违约与终止等;
2)投标保证金和投标履约保证金条款:投标保证金是项目投资人必须提供的投标担保,以保证该投资人在投标有效期内,完全履行其在投资建议书中承诺的义务。履约保证金是在项目投资人违约时保护项目发起人利益而设立,此项金额在特许期内逐年减少;
3)附件:包括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已经批准和审查的文件,包括政府对BOT合同批准的文件等。
招标文件是项目投资人编制标书的依据,开标后即不得进行任何实质性更改。
1.5.2 律师还应从以下方面对招标文件进行审查:(1)招标范围是否明确,技术标准及规范是否确定;
(2)报名时间、投资建议书的编制时间是否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3)评标办法、评分标准是否合理、科学,有可实施性,并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
(4)废标条件是否合理、明确,是否有排斥潜在项目投资人条款,是否符合国家、地方有关规定;
(5)合同主要条款是否完整、合理,是否符合招标文件有关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
1.5.3 有关律师对招标文件的内容、修改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还可参见《上海市律师协会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2004)》第二章第二节第9、10条。
1.6递交投资建议书
律师应注意,项目投资人应严格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投资建议书,并应着重注意几方面:
1.6.1投资建议书应明确说明下列事项:
(1)项目投资人的资信,包括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财务状况等;(2)项目总投资;(3)项目公司;(4)股本结构;(5)资金结构;(6)投资回收计划;(7)项目盈利水平;(8)收费和特许期;(9)建设进度和运营计划;(10)维修和养护计划等。
1.6.2提交证明其投资能力的意向书:包括
(1)项目公司与项目投资人(项目公司股东)间的投资意向书;(2)项目公司与银行(团)间的融资意向书;(3)项目公司与建筑承包商间的设计、建设意向书;
(4)项目公司与设备供应商间的设备供应(包括出口融资)意向书;(5)项目公司与运营商间的运营、维修意向书;(6)项目公司与保险公司间的保险意向书等。
1.7审查投资建议书 律师在审查项目投资人递交的投资建议书时,应重点从以下几点进行审查: 1.项目投资人是否具有对外投资的能力;
2.项目投资人是否处于被责令停业,财产被接管、冻结,破产状态; 3.项目投资人拟委派的项目公司主要负责人的资历是否满足招标公告或资格预审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要求;
4.项目投资人是否就项目的融资与贷款银行签订了融资意向书;
5.项目投资人对项目的设计方案及施工进度安排是否考虑充分、科学合理; 6.项目投资人对项目的投资测算是否无遗漏,对于不可预见超支部分的投资是否有相应对策;
7.项目投资人投资本项目预测的回报是否合理;
8.项目投资人对招标文件的特许经营协议是否响应及满足; 9.其他事项。
1.8评估
1.8.1 根据招标文件拟订的评标办法进行选择项目投资人的评估。并将按评估结果进行排序,选出三家最具竞争力的项目投资人。同时,项目发起人将立即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项目投资人评选结果;
1.8.2 项目发起人可与排名第一的最具竞争力的项目投资人作进一步澄清与沟通,确认投资建议书的条件,如果满足招标条件的要求,则该最具竞争力的项目投资人将被选为投资人。如第一中标候选人退出或违反招标文件的规定,项目发起人方可依次在排名第二、第三的最具竞争力的项目投资人中选择中标人;
1.8.3 律师应注意,评估谈判不能与招标文件的条件有实质性改变,政府不能要求项目投资人重新测算价格、或提出与招标条件不一致的要求;投资人也不得要求改变投资建议书的承诺,如改变注册资本金数额、改变出资股东或调整出资比例等;
1.9公布中标结果
1.9.1 通过项目发起人与最具竞争力的项目投资人的谈判,双方对拟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条款取得一致、取得投资人资格后的权利义务约定取得一致,项目发起人将中标结果在网上公告。经过招标投标法约定的公告期限没有异议的,项目发起人向中标的项目投资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向其余投标者发出未中标通知书并退回投标保函;
1.9.2 律师应对下一阶段工作制作相应的法律文件。比如草签项目框架协议,约定投资人在取得中标通知书后的一定期限内应完成项目公司的设立、提交履约保函以及前期工作的权利交接转移(若项目发起人已实施了部分前期工作)。同时也要对上述工作未完成导致的法律后果作出规定,以杜绝投资人在取得投资人资格后无能力设立项目公司、或向项目发起人提出条件,拖延设立项目公司。
第二节 项目文件组成的审查
2.1 特许协议
2.1.1特许协议又称双边协议、产品分享协议或参与协议,是由政府或项目发起人与项目公司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是BOT项目融资的核心文件。其主要条款包括:
(1)特许协议签字各方的法定名称与地址;(2)特许内容、方式及期限;(3)政府和特许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4)项目工程设计、建筑施工、经营和维护的标准规范;(5)项目的组织实施计划与安排;(6)项目转让、抵押、征管、终止条款;(7)项目风险承担及保险;
(8)特许期届满时项目移交标准及程序;(9)罚则;
(10)特许协议的仲裁及所适用的准据法等。
2.1.2 特许协议中,政府和特许各方的权利义务应当具体明确。2.1.2.1 政府的主要权利和义务有:
(1)设计阶段对项目公司提交方案的审查、修改和取消权;(2)施工阶段的监理权、变更审批权;(3)竣工验收阶段的检测验收权和最终确认权;
(4)运营阶段的监察权、劳务政策制定权以及最终接管权等;
(5)为项目公司提供施工用地、水电原(燃)料供应等各种条件的义务;(6)承诺实现项目收益,以及提供临时资金的义务。2.1.2.2项目公司的主要权利和义务有:(1)收费权;(2)税收优惠权;(3)优先受让权;(4)外汇平衡权;
(5)申请政府援助和保护权等;
(6)承担按政府审查批准确认的规范设计项目、按批准的设计方案建设项目的义务;(7)按规定的收费标准经营并保证项目移交时的完好性义务等;
(8)为了减少BOT项目融资的前期费用和缩短谈判时间,特许协议往往由政府部门的律师核定并作为竞标的条件加以确认。
2.2 完工担保合同(或条款)
2.2.1完工担保合同是项目投资人与贷款人之间的一种法律文件,它可是独立合同,也可以附在项目公司与债权人签订的贷款合同中。2.2.2完工担保合同的主要内容有:
(1)项目主办人向债权人保证使项目能够如期完工并投入运营;(2)如为使项目如期完工并投入营运还需要追加额外资金,则项目主办人将承担进一步追加资金的义务;如果不履行该义务致使项目达不到要求,则应偿还债权人的贷款;
(3)“完工”的标准和含义、提供额外资金的方式、风险承担及担保有效期限等。
2.3 产品购买合同
2.3.1产品购买合同,又称无论取得货物与否均须付款的合同、提货或付款合同等,是项目公司与项目使用者订立的长期购销合同。
2.3.2根据该合同,不论项目公司能否交货,项目使用者都有义务支付约定数额的使用费,其最低数额应相当于偿还贷款所需金额。
2.3.3产品购买合同是买方向项目公司提供的一种财务担保,实际上起着由项目产品的买方向项目的债权人提供担保的作用。
2.4 贷款合同
贷款合同是BOT项目融资的重要法律文件。按照惯例,签订该合同的前提条件是前述三项合同的内容必须使贷款人满意和放心。
2.5 运营维护合同
运营维护合同是项目公司与第三人订立的经营管理项目的合同。其目的是加强对项目的经营管理,使项目有更大的成功把握,从而对债权人收回其贷款有更大保障,其核心条款为运营成本的控制条款及相应的奖惩制度。
2.6 其他BOT项目融资法律文件
(1)项目主办人为成立项目公司签订的投资协议;
(2)项目公司与建筑设计、施工承包商签订的设计建设承包合同;(3)项目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的保险合同;
(4)项目公司与其他债权人签订的出口信贷合同、协作合同、联合贷款合同;(5)保证金和其他支持文件;(6)资金筹措文件和附属融资文件等。
2.7 其他项目融资模式下的额外合同文件
2.7.1TOT模式中,前后两次转让还涉及相关的资产转让合同或股权转让合同等; 2.7.2BT模式中,还包括政府(业主)安排提供给项目公司的相关回购担保合同等。
2.8 灵活运用处理
上述各种法律文件在BOT项目融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并非每个BOT项目融资都需要使用上述文件,律师可根据当事人的需求结合项目结构特点向委托人推荐使用。
第三节 指导制作投资建议书应注意的事项
3.1 投资建议书制作的一般要求 律师应当提示委托人(项目投资人):
(1)项目投资人自行或者委托专业中介机构编制投资建议书,应当以招标文件描述的项目概况、项目投资人须知为依据;
(2)建议书的信息资料必须完整。如果项目投资人提交的信息资料不充分,招标代理单位可以但无义务要求项目投资人补交文件。
3.2 投资建议书中融资方案的制作
3.2.1 融资方案包括:项目投资人的财务状况、项目投资人净值、资产负债、盈利性或相类似的信息的最新年度报告、项目的融资计划,贷款人的兴趣、承诺函,信贷支持程度(如果有)包括保险的险种或保证。3.2.2律师应注意:(1)根据招标文件要求,项目公司的注册资本应达到总投资的一定比例,并根据项目进度分期投入注册资本金额;
(2)确定项目融资的担保方式,采用项目质押融资或股东担保融资或其它的担保方式。应注意的是,项目建设期间,项目资产尚未形成,项目质押融资对贷款银行的风险很大,贷款银行或政府通常会要求项目公司的股东提供保证担保。
3.3 投资建议书中法律方案的制作
3.3.1 投资建议书的法律方案是要求项目投资人对于招标文件的BOT合同提出修改意见。一般约定若中选后,BOT合同文本不再做修改。
3.3.2 律师应注意,在制作投资建议书建议变更条款时,首先要对投资竞争须知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对于实质上影响招标文件的条款和要求部分不能变更,否则会以不符合要求而被拒收。该部分的内容一般为:(1)注册资本金的数额及注入时间;(2)投资的建设规模及标准要求;(3)建设期及运营期的期限及要求;
(4)项目相关的建设保函、运营与维护保函、移交保函的期限及要求;(5)项目保险的期限及要求。
3.3.3 律师在制作投资建议书建议变更条款时,可基于投资人的利益对不涉及实质变更招标文件条件的条款建议修改,该等相关修改条款将涉及在实际项目运作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该部分的内容一般为:
(1)法律变更的定义中包括导致投资人投融资、运营、移交成本增加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相关行业强制性规定的补偿;
(2)将政策变更导致的项目终止排除出适用于政府方的不可抗力情形;(3)明确政府方向投资人移交的项目土地及三通一平的移交界面;(4)建设期或运营期内项目提前终止涉及的移交补偿;
(5)政府方延迟支付特许费涉及的滞纳金约定(若是产品购买合同);(6)其他表述不准确、不全面的合同条款的修改。
3.4 投资建议书中技术方案的制作
项目投资人须在招标文件的有关要求及专题报告和图纸的基础上准备技术方案。应注意:
(1)技术方案须满足技术规范与要求;
(2)技术方案的说明,包括主要机电设备及附件的基本技术性能、标准、类型、主要技术参数、制造商和制造商的国家;
(3)同时应注意,设备采购应按照设备招投标法的规定选择供应商。投资建议书中可承诺主要机电设备及附件的类型及主要技术参数,但不可承诺制造商;(4)工程进度表应充分考虑影响工程进度的条件。凡是建设承包商、设备供应商等原因的延误由项目公司承担,涉及政府部门的批准、政府提供的土地批复以及政府提供满足条件的三通一平等,应将进度予以明确;
(5)项目的方案深度应基本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该部分内容是项目发起人考核项目投资人对项目投资在技术上的能力、经验以及技术先进性的考量。投资建议书的技术方案也是影响项目进度及项目能否竣工投入运营的关键,也是投资建议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章 特许经营协议内容的审查
第一节 特许经营权
1、政府授权
1.1 政府方授予特许经营权性质
由于基础设施的特许经营目前尚无法律、行政法规立法,特许经营协议中政府授予企业特许经营权的性质,是属于行政行为还是民事行为,在理论和实务界都有争议,大多数倾向于认为这是政府行使其行政管理职权以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应被视为行政行为,而特许经营协议同时又是一份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合同”,因此特许经营协议具有“行政行为”和“民事行为”双重性。
1.2 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依据 律师应注意:
1.2.1 政府通过特许经营协议授予特许经营权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必须依法行政,即须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授权。
1.2.2 政府也可以通过地方性政府规章对某一项目进行单独专门立法,例如上海通过《上海市延安东路隧道专营管理办法》授予上海中信隧道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上海市延安东路老隧道,投资兴建并经营、管理新隧道的专营权。
1.3 政府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授予特许经营权
1.3.1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依据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具体实施。
1.3.2 但在实践中也存在政府内设机构、派出机构作为特许经营协议政府方签约主体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律师应注意审查该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授予特许经营权的行为是否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授权,只有在有明确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才可以被接受。如无,则政府内设机构、派出机构应被视为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代理政府主管部门授予特许经营权,则其必须具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授权委托书。
1.4 政府下属企业、公用企事业单位授予特许经营权
政府下属企业、公用企事业单位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情况与上同,律师在协议审查中应注意其是否有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授权依据,如无,则其必须具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授权委托书。
2、履约保函 2.1保证期限
特许经营协议的履行阶段包括建设、运营、移交等,其中不确定因素最多、风险最大的阶段是建设期,律师应注意,由于以上原因,项目发起人往往要求项目主办人针对特许经营协议的建设期提供履约保函,保证期限仅涵盖到项目的建设期或最多延至试运营期。
2.2保证人
2.2.1项目主办人向项目发起人提供的履约保函的保证人一般是项目主办人、项目主办人的信用较好的关联公司或项目主办人委托的银行机构;
2.2.2如有数个保证人针对特许经营协议建设期内项目公司的义务同时提供担保的,应审查保证人是否约定了保证份额,如未约定保证份额的,则视为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
2.3保证担保方式
2.3.1 根据保证担保方式的不同,保函可以分为见索即付保函(独立担保)和传统的保证担保,按照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方式不同,传统的保证担保又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
2.3.2 律师应注意,我国司法实践承认在“对外担保”中独立担保的效力,但在“对内担保”中,最高人民法院的多个案例均表明其对国内的独立担保持否定态度。2.3.3 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及对自身信用的考虑,银行在出具独立保函后往往会信守承诺,履行见索即付保函中保证人的付款义务,而不行使抗辩权。
2.3.4 律师应注意到,独立保函因具有方便、高效、降低保函索赔成本等特点,而更易于被项目发起人接受,而见索即付保函也是国际工程承包中最常用的担保方式之一,不宜对其简单否定,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其法律风险。因此律师最好建议委托人在独立保函中约定,一旦独立保函被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定为无效,保证人对建设期内项目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2.4保函的内容
律师在审查履约保函时,应注意根据保证担保方式的不同,保函可以分为两类:传统的保函和见索即付保函。传统的保函应包括以下条款:(1)保证的范围及保证金额;(2)保证的方式及保证期间;(3)承担保证责任的形式;(4)代偿的安排;(5)保证责任的解除;(6)免责条款;(7)争议的解决;(8)保函的生效。
律师应注意,若采用连带保证责任方式的保函,应在代偿安排中明确约定,保证人要求项目发起人提供的有关文件,该文件应能足以证明项目公司违约,以免保证人因缺乏足够依据而无法判断项目公司是否违约,从而无法确定其是否应承担保证责任。律师应注意,保证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在法律上其拥有项目公司所有的抗辩权,但保证人在保函中明确放弃某种抗辩权的除外。见索即付保函应包括以下条款:(1)保证金额;
(2)担保基础合同项下主债务义务和责任;(3)见索即付条款;(4)保证期限;
(5)保证人在保函被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判定无效的情况下,愿对主债务人基础合同下的义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意思表示。
2.5承包商履约保函权益的转让
若项目主办人要求:向项目发起人转让总承包商向其提供的见索即付保函项下的权益,以此代替项目公司出具的履约保函,在此情况下,律师应注意审查承包商提供的见索即付保函,除具备上述条款外,还应有见索即付保函可转让的条款。
3、融资
律师应重点审查项目融资完成的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具体包括:融资文件的正式生效、公司获得融资资金的所有先决条件是否得到满足、贷款人是否据此发放贷款等。律师应参照以下列出的项目融资文件,核查融资完成的条件是否满足。3.1融资文件
在特许经营权协议签订时或之后,律师应检查项目融资文件,并检查贷款人发放贷款的条件是否已满足。融资文件应包括以下部分:(1)基本融资协议;(2)担保文件;
(3)项目贷款人和担保权益托管人之间的信托或共同贷款人协议;
(4)当借款不是筹资的唯一或第一来源时,融资文件还应包括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股票承销报价等文件;
(5)掉期、期权、封顶和利率空间等可能涉及一个或几个贷款人、或涉及第三方的附加融资文件。
3.2基本融资协议
律师应审核基本融资协议的完备性,其应包括以下条款:(1)融资金额和目的;(2)利率和还本付息计划;
(3)付给安排行、代理行和贷款人的佣金和费用;
(4)贷款前提条件——法律意见书、董事会决议、所有项目合同的副本、担保合同的交接、政府批准文件、弃权信、专家报告和财务报表;
(5)对向借款人或其他有关方追索的限制;对现金流量的专门使用;(6)保护性条款——税收补足条款,增加成本补偿,利率选择,市场干扰,非法监督,罚息,标准货币,总的免责;
(7)陈述和保证——关于公司的形式和能力,有关文件的正确执行,所有项目和融资文件的准确性,责任的有效期和项目资产的所有权;
(8)项目的约定——项目标准,遵守项目批准书、以及法律和规定;按照发展计划和可行性确定进行建造和经营、投保、交税;
(9)限制性条款——借款限制,消极保证,平等条款,对分红和资产处理的限制;
(10)违约事件;弥补违约行为的权利;对项目的接管;加速程序;执行对担保品的权利;
(11)项目竣工,转换和放弃试验;(12)融资信息和项目信息,规划、有关汇报和报告的要求,以及项目的监督机制;(13)从收益账户划出资金的机制,保险账户和其他保管账户;(14)代理条款,支付机制,银行间的相互协调和收入的分配;(15)委托和转让条款。
3.3担保文件
项目融资中的贷款方有时需要项目公司针对其贷款提供担保,并将其作为发放贷款的先决条件,律师应针对以下担保文件进行审核:(1)对土地、建筑物和其他固定资产设定抵押;(2)对动产、账面债务和产品设定质押;
(3)项目文件规定的权益的转让,如建设合同、承包商和供货商的履约保函、项目保险、许可证和合资合同;
(4)销售合同、或取或付合同、使用和收费合同、项目生产收益和经营收入的转让;(5)长期供货合同的转让,包括“或供或付”合同和能源、原材料的供应合同;(6)用保管账户来控制现金流量(必要时提取项目的现金流量);(7)项目公司股权或股票的质押,包括对股息设押;(8)有关担保的通知、同意、承认、背书、存档、登记。
第二节 土地使用权
1、项目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1.1 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主办人,要求项目发起人以合法方式向委托人提供项目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确保项目公司在特许经营期内为项目用地的权利人并独占性地使用土地。
1.2 项目土地使用权的来源分为出让和划拨两种方式。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可以划拨方式取得,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
1.3 如果项目发起人以出让方式向项目主办人提供土地使用权的,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即使项目用地的用途为工业,也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挂牌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2、项目土地使用权的用途
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发起人,对于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明确只能用于项目建设和运营,而不能从事其它任何的经营性活动,否则将面临被收回该部分土地的划拨使用权的法律风险;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明确无政府事先书面同意,亦不得变更该土地用途,该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和抵押亦应依法进行。
3、项目土地使用权的抵押
3.1 如项目用地系以划拨方式取得,以项目用地进行抵押融资牵涉划拨用地抵押问题,律师应提示项目主办人,签订合同前应要求项目发起人确保不以市政公用项目为由拒绝给予划拨用地抵押登记。
3.2 律师应提示项目主办人,在进行划拨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前,应评估土地价值,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时应补缴土地出让金。
第三节 项目设施的运营与维护
项目设施的运营与维护阶段主要有以下事项需要在特许经营协议中约定:
1、运营维护主体;
2、项目公司的收费价格问题;
3、运营维护商提供项目服务的范围和质量;
4、项目发起人的监督;
5、未履行运营维护义务的事前保障和事后救济。
1、运营维护主体
对项目的具体运营与维护主体可以是:(1)项目公司本身;
(2)项目公司的股东(即项目主办人);
(3)在项目公司及其股东没有运营与维护经验或没有能力的情况下,运营与维护工作也可通过签订《运营维护合同》分包给独立的运营维护商。此时,律师应注意在特许经营协议中,设定运营维护商的资质要求。
2、项目公司的收费价格问题
这是运营与维护阶段特许经营协议的主要内容之一。价格的确定要充分考虑项目公司能够收回投资并获取合理的收益率,同时也要考虑到公用事业用户的公众利益。对于收费价格问题的分析请见下文第四节。
3、运营维护商提供项目服务的范围和质量 3.1 运营维护商提供项目服务的范围 律师应注意审查如下内容:
(1)项目发起人为运营维护商指定的提供特许经营服务的区域范围;
(2)在特许经营期内,项目设施的运营维护商是否应只对项目发起人或其指定范围的用户提供服务?
(3)在紧急情况下,为满足公众利益之需求,是否要求运营维护商提供应急服务或履行其他社会公益性义务?
3.2 运营维护义务(1)运营和维护的基本原则
律师应在项目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在整个运营期内,运营维护商应根据协议的规定,自行承担费用(包括税费)和风险,管理、运营和维护项目设施,并应按适用法律法规和合理的商业标准以及谨慎运行惯例认真而有效地处理其业务与事务。(2)运营的质量标准
在项目特许经营协议中,律师应注意明确运营项目设施应达到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安全标准和产品(如有)标准以及其他适用的质量标准。(3)维护
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发起人,在特许经营协议中应订立和保持定期检查、维修和大修的制度及程序;有些特许经营项目还应要求运营维护商提供项目设施的检验与维护手册,并在开始商业运营日之前报送项目发起人备查。
3.3 项目公司与用户间关系的处理
律师应注意在项目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用户就项目设施服务提出之投诉的受理方和处理程序。
4、项目发起人监督
4.1 律师应注意在项目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项目发起人对于项目设施运营和维护工作进行管理、检查和监督的权限、程序、措施和惩处手段。
4.2 项目特许经营协议中应明确是否允许项目发起人及其代表在不影响正常作业情况下进入项目设施,以监察设施的运营和维护的权利和条件。
4.3 律师可以提示运营维护商,特许经营协议可设定主动提交定期报告(包括但不限于运营报告、财务报告、环境监测报告等)的制度,以与接受项目发起人的被动监督相对应。
5、未履行运营维护义务的事前保障和事后救济 5.1 运营与维护保函
运营与维护保函是与项目建设阶段之履约保函相对应的制度。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尤其是项目发起人,在履约保函到期或解除之前,项目公司应提交运营与维护保函,作为其履行特许经营协议项下之运营维护义务和其他相关义务的保证。
运营与维护保函通常应由项目发起人可接受的银行出具,并可用附件的形式提前约定保函的格式。项目发起人和项目主办人应在协议中明确保函数额、有效期、项目发起人根据保函进行索赔的程序、要求和保函原始数额的补足等事项。
5.2 未履行运营维护义务的事后救济
律师应提示项目发起人,在项目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运营维护商违反其运营维护义务时的处理措施。该等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运营维护商在接到项目发起人通知后的一定期间内对项目设施进行纠正性运行或者维护;如运营维护商未能在指定期间内进行纠正的,项目发起人可自行或指定第三方进行运行维护,与维护和运营有关的风险和费用由运营维护商承担。
第四节 项目发起人购买服务协议
1、项目发起人购买服务的费用
1.1 律师应提示项目主办人,特许经营协议中应对项目发起人购买服务的费用详细约定,一般包括:
(1)项目设施在符合运营负荷标准时的费用标准;(2)项目设施在超出运营负荷标准时的费用标准。
1.2 律师应提示项目主办人,可以根据能源、原材料、人员工资的变动以及政策、法规的变更影响等因素,要求调整项目发起人购买服务的费用标准。
1.3 律师应提示项目发起人,费用标准的调整方式应明确约定在特许经营协议中,可以在费用标准调整前要求项目主办人提供调整的计算依据,如劳动力的工资、原料费、电价、物价指数等的变化及相应的增加,作为项目发起人应履行必要的审核、审批程序并及时给予答复。
1.4 律师应特别提示项目发起人,在特许经营协议中应明确费用的支付方式,项目主办人申请付款时应同时提供当月运营报告,包括设施运行状态等情况。如对对账单有争议,可协商或提请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确定。
1.5 如项目主办人为外商,律师应提示项目主办人,注意因汇率变化可能引起的兑换损失和收益,并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由哪一方承担汇率风险。
2、项目发起人购买服务的保证
2.1律师应提示项目主办人,如果项目主办人将其服务出售给项目发起人或项目发起人所属的公用事业单位,项目发起人应促使该公用事业单位与项目主办人签订长期的购买服务协议,如发电厂项目。该协议及特许经营协议中应要求公用事业单位购买服务的数量、质量、价格等,如果公用事业单位未能按原定数量、质量或价格购买服务,项目发起人应给予项目主办人相应的补偿。
2.2律师应提示项目主办人,如果项目主办人直接将其服务出售给社会公众或企业时,应按项目设计的消费量或需求量为标准,如果公众或企业对所提供服务的需要低于项目设计的最低限度时,项目发起人应给予相应的补偿,如高速公路项目和污水处理项目。
2.3律师应提示项目主办人,在特许经营协议中要求项目发起人在特许期内,在项目所在的同一地区内不再批准新建同类项目与其竞争。
3、违约责任
3.1律师应提示项目主办人,如果项目发起人或其下属公共事业单位未能按约定购买服务,或者项目发起人在公众或企业对所提供服务的需要量低于项目设计的最低限度时未能按约提供补偿的,项目发起人应承担违约责任。
3.2律师应提示项目发起人,如果项目主办人提供的服务不符合特许经营协议约定的标准时,可以要求项目主办人向项目发起人支付违约金。
第五节 项目设施的移交
项目设施的移交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形下发生:(1)不可抗力导致提前终止合同;
(2)项目发起人依据特许经营协议提前终止合同;(3)项目主办人依据特许经营协议提前终止合同;(4)特许经营协议期满。
在此仅述及特许经营协议期满时的移交,特许经营协议提前终止时的移交可参照下列内容。
1、移交委员会
律师应注意在协议中约定,项目设施移交时 “移交委员会”的设置安排。“移交委员会”应该有项目主办人代表和项目发起人代表共同组成(建议附有详细的移交代表名单)。
2、移交范围
2.1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在协议中约定,项目设施的移交范围既应该包括土地使用权、厂房、设备设施、备品备件和原材料等“硬件”,还应该包括知识产权、技术诀窍、合同、资料、图纸、档案等“软件”。
2.2 律师应特别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发起人在协议中约定,在项目设施移交时,项目主办人有义务解除和清偿任何种类和性质的债务、留置权、动产抵押或质押、不动产抵押等担保物权。
2.3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在协议中约定,在移交上述资料、档案时,应特别注意移交设计图纸、运营手册、运营记录以及与项目运营紧密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以使项目发起人直接或通过其指定人尽快接手项目设施的运营。
3、移交验收(标准、程序、证书)
3.1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在协议中约定,对于项目设施的移交,应办理移交验收。
3.2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在协议中约定,对于移交过程中发现的瑕疵等问题,项目主办人应进行限时整改或补救。
3.3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尤其是项目主办人)在协议中约定,移交验收办理完毕,项目发起人方有义务给项目主办人出具《移交验收证书》,以证明项目发起人对接收的项目设施已经验收并交接完毕。
4、最后恢复性大修和性能测试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尤其是项目发起人,在协议中约定在移交日之前的一定期限内,项目主办人有义务根据运行规程和设备维护规程,对项目设施进行一次恢复性大修和性能测试。
5、备品备件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尤其是项目发起人)在协议中约定,项目主办人应向项目发起人提供自移交日后一定期间项目正常运营所需要的备品备件,并提供该等备品备件的供应商清单。
6、保证期(移交后的质量保证义务)
6.1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尤其是项目发起人)在协议中约定,在项目移交后的合理期间内,项目主办人对项目设施应承担质量保修责任,一旦出现缺陷或损坏(不可抗力、项目发起人责任、第三人责任除外),项目主办人应免费进行维修。
6.2 对于上述质保责任,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尤其是项目发起人)在协议中约定,项目主办人应开具维护保函。
7、承包商保证的转让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在协议中约定,在项目设施移交时,项目主办人应将所有承包商和供应商尚未期满的担保(包括保证)和所有保险单转让给项目发起人。
8、移交效力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在协议中约定,自移交日起,除质保义务外,项目主办人在特许经营协议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即告终止,项目发起人应接管项目设施的运营,以及因特许经营协议而产生的于特许经营协议终止后仍有效的任何其他权利和义务。
9、维护保函的解除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在协议中约定,在质保期到期后的合理期限内,项目发起人应解除所有或届时尚未兑取完的维护保函的余额。
10、风险转移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在协议中约定,项目主办人应承担移交日前项目的全部或部分损失或损坏的风险,而从移交日起,项目的风险应由项目发起人承担。
11、部分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在协议中约定,项目设施移交后,除非项目发起人要求项目主办人取消其签订的、于移交日后仍有效的运营维护合同、设备采购合同、供货合同和所有其他合同,并要求项目主办人承担为此所发生的费用外,部分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如设备、备品备件的采购合同、维护合同等)之权利义务,应由项目发起人继续履行。
12、员工聘用合同的终止或重签 12.1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尤其是项目发起人,在协议中约定,在特许经营协议期满前的合理期限内,项目主办人应向项目发起人提交一份项目公司的全部雇员名单,并说明在移交日后可供项目发起人雇用的人员详细清单;
12.2 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发起人在协议中约定,项目发起人拥有独立的自主权来选择在移交日后其愿意雇用的人员,但无义务雇用全部或任何项目公司所雇用的人员。对于项目发起人未选择的雇员,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尽快安排签订雇用终止协议,并进行妥善安置。
第六节 特许经营协议的提前终止、变更和转让
1、终止
特许经营协议的终止主要包括以下情形:特许经营协议因期限届满而终止,因不可抗力事实的发生而提前终止,项目主办人依据特许经营协议约定而提前终止,以及项目发起人依据特许经营协议约定、政策法律变化以及公共利益的需要等原因而提前终止。在此仅讨论特许经营协议提前终止情形。
1.1 项目发起人的终止
1.1.1 项目发起人监管、介入、终止的情形:(1)基于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利益保障的需要;(2)发生不可抗力事实;
(3)特许经营协议约定的项目主办人违约情形;(4)政策变化和公共利益要求提前终止特许经营协议;
项目发起人有权根据上述情况对项目实施临时接管,以保证项目进行或运营的稳定性、连续性。
1.1.2 在此过程中,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发起人: 上述事实的发生,应构成对特许经营协议的继续正常履行不能、重大或实质性违反协议、或者公共利益保护的必要,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应遵循法律规定或协议约定,避免因违法终止特许经营协议而给项目主办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2 项目主办人的终止
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主办人:只有发生以下情形时,才能提前终止特许经营协议:
(1)不可抗力事实致使特许经营协议无法正常继续履行;
(2)项目发起人不履行特许经营协议约定的主要义务且该不履行、不可纠正或虽可纠正但在合理期间内未予纠正时,方可提前通知项目发起人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并且,未经书面通知或项目发起人批准,项目主办人不得擅自提前终止特许经营协议。
1.3 终止意向通知和终止通知
1.3.1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当出现协议约定的提前终止情形、不可抗力事实以及其他可能导致特许经营协议提前终止的情形时,应当:
(1)及时向对方当事人发出终止意向书,并在终止意向书中详细阐明拟终止特许经营协议的具体事由以及合理的协商期;
(2)应书面通知相关当事人(如贷款人、保险商等)。
1.3.2律师应提示委托人:
(1)当终止意向书约定的协商期满,双方未另行协商达成一致或终止意向书所述事实未得到补救时,方可向对方发出终止通知;(2)终止通知一经发出,特许经营协议即行终止。
此外,律师还应提示委托人明确项目移交日期,并将终止通知送达特许经营关系中的相关当事人,以避免相关当事人不必要的损失。
1.4 终止的一般后果 特许经营协议提前终止后,特许经营协议项下的权利义务即告终止,项目主办人在项目项下的相关权益应转归项目发起人所有。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主办人,在依据项目发起人规定或协议及其他协议约定移交项目前,应继续履行其职责,维持项目的正常运营;同时,律师应提示委托人,特许经营协议的终止,不影响特许经营协议中争议解决条款以及其他在协议终止后仍然有效的条款的效力。
1.5 终止后的补偿
特许经营协议终止后,项目发起人收回项目设施并给予项目主办人一定的补偿,具体补偿数额依特许经营协议约定,并视不同的终止原因而加以确定。
1.5.1当特许经营协议因不可抗力事实发生而终止时,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发起人,应从给予项目主办人的相应补偿金额中,扣除项目主办人因不可抗力事实而获得的保险赔款,以及因项目主办人投保不足而导致的获赔差额部分(如有)。
1.5.2当特许经营协议因政策法律变化或公共利益维护需要而提前终止时,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主办人,项目发起人给予项目主办人的补偿中应包括项目主办人资金投入的未回收部分(即合理预期收益),以及项目主办人随同项目设施向项目发起人移交的项目设施运营维护所需动产的合理评估值。
1.5.3当特许经营协议因项目发起人原因而提前终止时,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发起人,给予项目主办人以充分的补偿,同时应考虑因项目发起人违约给项目主办人带来的再投资风险。
1.5.4当特许经营协议因项目主办人原因而提前终止时,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发起人,可依据特许经营协议要求项目主办人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1.6 终止后的移交
特许经营协议提前终止情形下,双方应区分项目发起人或项目主办人违约、项目发起人行为以及不可抗力等不同情况协商解决项目的移交问题。项目的移交包括项目设施所有权及相关权益的移交,还包括无形权益和技术(包括资料)、相关债权债务(如终止日前有效签署并于移交日前正常履行的设备采购、维护协议等)等的移交。
在此过程中,律师应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发起人,特许经营协议终止后、移交之前应对项目主办人进行检查监督,确保项目设施各方面的运行状态良好,项目上不存在任何应由项目主办人承担的债务、抵押、质押、留置、担保物权,以及项目建设、运营和维护所产生的、由项目主办人引起的任何性质的请求权,以保证项目于移交后能良好运行。
2、项目发起人的变更
2.1 律师应明确提示项目主办人,项目发起人机关在转让其在本协议项下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权利或义务时,应经项目主办人的事先书面同意。
2.2 在一定情况下,如项目发起人机关发生调整时,律师应明确提示委托方(尤其是项目主办人),应对调整后的项目发起人机关或其他单位在财务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等方面作资格要求,以更好地保护项目主办人利益。
3、项目主办人的转让
3.1 律师应明确提示委托人(尤其是项目发起人),项目主办人要转让其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或义务的,须经项目发起人机关的事先书面同意。
3.2 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尤其是项目发起人),未经项目发起人书面同意,项目主办人不得转让其用于项目的土地使用权、项目设施或任何其他重要财产。
3.3 出于项目建设融资的需要,律师应提示委托人,项目主办人在经项目发起人事先书面同意后,可以在土地使用权、项目设施上为贷款人的利益设定抵押。为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营,律师应特别提示,抵押时不能分割抵押或部分抵押,并且抵押权人在行使抵押权时,不能移动、拆除、关闭项目设施或其任何部分,也不能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营。
3.4 律师还应特别提示作为委托人的项目发起人,在项目公司偿还建设期贷款后,项目主办人不得将土地使用权、项目设施或其他重要资产用于抵押或担保,以保证项目的运营安全。
3.5 律师应明确提示委托人(尤其是项目发起人),在一定期限内,未经项目发起人的事先书面同意,项目主办人不能转让项目公司的股权,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营。
3.6 项目公司的股权发生转让时,为保护委托人(尤其是项目发起人)的利益,律师应提示委托人,受让股东财务状况应相当或优于项目公司股东在生效日期时的状况。律师应提示委托人,要求受让股东出具书面声明,表明其已完全理解特许经营协议全部条款规定的内容,并要求转让后的控股股东应当具备运营类似项目的经验。
第五章 特许经营投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法律服务
第一节 项目公司的设立及项目发起人的监督
1、项目公司的设立
项目主办人在签署特许经营协议后,首先应成立项目公司,以作为特许经营协议的实际履行主体。项目公司一般为有限责任公司,其设立程序与普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程序相同。
2、项目发起人对项目公司的监督
项目发起人对项目公司可采取的监督措施有:(1)要求项目公司必须设立在特许经营项目所在地;
(2)项目主办人应在项目公司占全部股份或至少处于控股地位;(3)未经项目发起人同意,项目公司不得进行股东变更;(4)未经项目发起人同意,项目公司不得擅自处分自身资产,包括但不限于抵押、质押、转让、出租、出借等;
(5)未经项目发起人同意,项目公司不得提前终止经营期限等。
第二节 建设工程招标及项目发起人的监督
1、建设工程招标
此处的建设工程招标主要是指项目公司为完成特许经营项目土建、安装等建设工程而进行的招标投标活动。律师在承办该节业务时,可参考上海市律师协会发布的《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2004)》。
2、项目发起人的监督
项目发起人在建设期对特许经营项目的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特许经营协议内规定特许经营项目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完工日期以及项目公司逾期完工的违约条款;
(2)要求项目公司在建设期内向项目发起人提供一定金额的履约保函;(3)项目发起人及其代理人或代表有权在建设期内进入施工现场,监督检查建设情况;
(4)项目发起人有权拒收不符合要求的工程、材料或设备,并要求项目公司修理或更换;
(5)项目发起人及其代理人或代表有权参加特许经营项目竣工验收;(6)项目发起人及其代理人或代表有权参加特许经营项目初步性能测试;(7)项目发起人及其代理人或代表有权参加特许经营项目完工验收,并决定向项目公司颁发完工证书。
第三节 设备及服务采购招标及项目发起人的监督
1、设备及服务采购招标 1.1 采购方式包括直接采购、询价采购和招标采购等。
1.2 直接采购、询价采购比较简单,一般适用于采购数量较少、采购金额较低以及比较次要的采购项目。
1.3 招标采购一般适用于采购量大、采购金额较高或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招标采购的采购项目。依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以下项目必须采用招标采购:(1)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用安全的项目;(2)全部或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3)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
1.4 依据国家计委《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以下项目必须招标:
(1)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2)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3)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4)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上述(1)-(3)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1.5 市政公用设施项目中所需的重要设备、材料以及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均需通过公开的招标投标程序来采购获得。
1.6 如果在特许经营项目中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公司在采购时还应遵循世界银行的采购规则。
2、项目发起人的监督
项目发起人对设备及服务采购的监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特许经营协议中规定项目所需的主要设备及材料清单,包括品牌以及质量等级等;
(2)项目发起人及其代理人或代表有权进入施工现场,检查监督设备、材料使用情况;
(3)项目发起人有权拒收不符合要求的设备、材料,并要求项目公司更换;(4)项目公司应将项目初步设计报项目发起人,经项目发起人同意后,按初步设计完成施工设计并进行施工,项目公司更改初步设计的,应经项目发起人同意;(5)在有的情况下,项目发起人还可能要求项目公司选择的监理单位应经项目发起人同意;等等。
第四节 工程竣工验收和完工验收
1、工程竣工验收
2.1 建设单位(项目公司)在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政府质量监督部门、项目发起人等进行竣工验收。2.2 建设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2、完工验收
2.1 完工验收是指项目发起人按照特许经营协议的要求,对已完成竣工验收的特许经营项目进行的验收。验收合格的,项目发起人向项目公司颁发完工证书。2.2 完工证书的颁发,标志着项目建设期结束,项目正式进入商业运营期。
第五节 运营期间项目公司职责及项目发起人的监督
1、运营期间项目公司职责
(1)按照特许经营协议的约定提供相应服务;(2)对特许经营项目设施、设备负有维护、维修义务;(3)遵守行业法律、法规。
2、项目发起人的监督 2.1 项目发起人的监督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项目发起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依据职权对项目公司的监督;二是项目发起人作为特许经营协议的一方依据协议对项目公司的监督。
2.2 作为特许经营协议的一方依据协议对项目公司的监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项目发起人对于计量的监督;
(2)项目发起人对于维护、大修计划的监督,包括但不限于要求项目公司提供一定金额的维护保函;
(3)项目发起人对于项目公司暂停、紧急停止提供服务的监督;(4)项目发起人对于项目公司提供服务质量的监督;
(5)项目发起人对于项目公司违反运营职责行为的违约规定。
第六节 运营管理的方式及项目发起人的监督
1、运营管理的方式
(1)项目公司自行负责运营管理;
(2)项目公司的股东负责运营管理(参见本指引第四章);
(3)项目公司委托专业运营公司代为运营管理。如果运营公司没有履行运营义务,导致项目公司在特许经营协议项下违约的,由项目公司承担违约责任。运营公司仅依据委托运营合同向项目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2、项目发起人的监督
2.1 运营管理方式应当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约定;
2.2 如果项目公司委托专业运营公司运营管理,则应经项目发起人事先书面同意,并将委托运营管理合同报项目发起人批准或备案;同时,项目发起人应对专业运营公司的资质、规模、技术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审查。
第六章 项目移交阶段法律服务
第一节 项目移交委员会
1.1 项目移交委员会的组建
1.1.1律师应当依照当事人之间的协议或者合同的约定,或者根据执业经验向委托人建议在项目移交开始前的适当时间,由当事人各方组建项目移交委员会或者类似联合工作机构。
1.1.2依照当事人之间约定的程序和方式,律师可以为当事人各方组建项目移交委员会的程序合法性和合约性提供律师见证,或者受托为委托人代理出席项目移交委员会组建会议。
1.1.3在当事人之间无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律师可以参照公司法有关董事会或者监事会的成立方式提出项目移交委员会组建的建议方案。
1.2 项目移交委员会的议事程序和规则
1.2.1依照当事人之间约定的程序和方式,律师可以为项目移交委员会的议事程序和规则的合法性和合约性提供律师见证,或者受托为委托人代理出席项目移交委员会会议。
1.2.2在当事人之间无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律师可以参照公司法有关董事会或者监事会的议事程序和规则提出项目移交委员会的议事程序和规则的建议方案。
1.3项目移交委员会的职责
1.3.1项目移交委员会的职责一般包括:
(1)确定最后恢复性大修的程序、方法和具体要求;(2)确定性能测试的程序、方法和具体要求;(3)确定设施移交的程序、方法和具体要求;(4)确定设施、设备、物品、文件、技术、知识产权、人员移交的详细清单;(5)参加并监督项目移交的全部过程;
(6)对项目移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事项作出初步裁决;(7)当事人约定的赋予项目移交委员会的其他职责。
1.3.2应委托人的要求,律师可以对项目移交委员会履行职责的程序、方法的合法性、合约性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
第二节 项目移交条件审查
2.1项目移交的一般前提条件
应委托人的要求,律师应当对项目移交的前提条件是否满足进行法律审查。项目移交的前提条件一般包括:
(1)项目设施的最后恢复性大修已经完成;
(2)项目设施的性能测试已经完成并符合规定的测试标准;(3)项目主要设施的已使用年限不高于事先约定的年限;
(4)备品备件和其他易损易耗物品的储备数量、质量满足届时的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和事先约定;
(5)所有建筑物、构筑物无结构损坏和可能影响项目后续正常运行的其他缺陷;(6)所有项目设施、设备满足安全生产要求,所有设备工况良好,满足性能和工艺要求;
(7)项目运营商(移交人)已经向项目接收人提交了缺陷责任期维护保函;(8)项目接收人的相关人员经移交人培训合格,能够胜任项目移交后的项目设施运营和维护工作;
(9)当事人各方约定的其他前置性条件已经满足。
2.2项目移交条件未全部满足时的变通方案审查 在项目移交条件不能全部满足的情形下,对于当事人提出的变通方案,律师应当至少从以下方面协助当事人审查其可行性:
(1)变通方案的实施应能确保项目设施在移交日后至保证期届满的期间内不间断地、安全地、满足性能和工艺要求的正常运营;
(2)在满足前述第(1)项的前提下,变通方案的实施是否将导致移交日后项目设施运营成本或者其他财务风险的增加;
(3)在满足前述第(1)项的前提下,变通方案的实施是否将导致移交日后项目设施运营技术风险的增加;
(4)在满足前述第(1)项的前提下,变通方案的实施是否将导致项目运营的民事法律风险(如对于某些合同的违约或者不能适当履行的风险、对他人可能的侵权风险、被他人侵权的风险、法律变更的风险)增大;
(5)在满足前述第(1)项的前提下,变通方案的实施是否将导致项目运营的行政法律责任风险(如对于某些行政法律规章的不能完全遵守的风险)增大;(6)在满足前述第(1)项的前提下,变通方案的实施是否将导致项目运营的其他法律责任风险增大。
第三节 项目移交内容
3.1移交范围
3.1.1律师应当协助当事人审查下列项目移交范围的确定依据:(1)项目发起人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签订的项目特许经营协议;(2)项目发起人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签订的服务协议(如有);(3)移交委员会确定的移交清单;
(4)项目发起人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达成的涉及项目移交范围的其他协议。
3.1.2律师应当协助当事人审查上述项目移交范围的确定依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如果存在矛盾,应当协助当事人判断合理合法的文件解释顺序。
3.1.3 律师如参与协助委托人确定移交清单或者具体移交内容,则至少应考虑如下方面:
(1)拟确定的移交清单或者具体移交内容是否超出了既有的约定;
(2)拟确定的移交清单或者具体移交内容中超出既有约定的新增移交项目是否为移交后的项目正常运营所必须;
(3)拟确定的移交清单或者具体移交内容中超出既有约定的新增移交项目是否可能明显增加委托人的: a)费用开支;
b)准备这些移交事项的时间; c)技术责任; d)法律责任; e)其他风险。
3.2最后恢复性大修
3.2.1律师应当提醒委托人查验最后恢复性大修是否已经按照合同约定完成。3.2.2在最后恢复性大修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或在性能测试不能完全符合约定的情形下,律师应当提醒委托人在移交程序正式开始之前按照合同约定确定对于最后恢复性大修未完成的变通处理办法。在合同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双方应当按照确保项目移交后能够在合理的项目设施的剩余工作寿命时间内正常运营的原则协商变通处理办法并达成一致,否则项目移交将无法顺利进行。对于最后恢复性大修未完成的变通处理办法通常有:
(1)由于项目发起人原因导致大修未完成的,项目发起人豁免大修义务人的继续完成大修的义务;
(2)由于项目发起人原因导致大修未完成的,项目发起人同意延长大修义务人的继续完成大修义务的时间;
(3)由于大修义务人原因导致大修未完成的,项目发起人在同意大修义务人给予经济补偿的前提下减免大修义务人继续完成大修的义务;
(4)由于大修义务人原因导致大修未完成的,项目发起人在同意大修义务人给予经济补偿的前提下同意延长大修义务人的继续完成大修义务的时间;(5)由于不可抗力或者不能归责于双方中的任一方的其他原因导致大修未完成的,项目发起人与大修义务人达成的其他变通处理办法。
3.3零配件
3.3.1律师应当提醒委托人查验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是否已经按照合同约定备齐符合技术标准的数量充足的零配件。
3.3.2在零配件储备不能完全符合约定的情形下,律师应当提醒委托人按照合同约定消除不符合约定的情形。在合同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双方应当按照确保项目移交后能够在约定的后续工作时间内正常运营的原则协商变通处理办法并达成一致。对于零配件储备不能完全符合约定的变通处理办法参照最后恢复性大修未完成的变通处理办法。
3.4保证期(质量缺陷责任期)
3.4.1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移交项目时,应当根据合同约定向项目发起人提供一定期限的项目质量保证。项目质量保证内容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一般包括:(1)项目建筑物、构筑物的质量保证;(2)项目设施、设备的质量保证;
(3)合同约定的项目运营一定期限内所需备品备件的质量保证;(4)因项目运营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保证;
(5)为了确保移交后在保证期内项目运营能够安全、连续、符合约定技术标准的其他质量保证内容。
3.4.2项目在移交后的保证期和保证范围内发生不属于项目发起人或其指定的后续运营商过错情形的、项目不能安全、连续或符合约定技术标准运营的情形的,移交前的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应当在接到项目发起人相应通知后的规定时限内履行修复、更换等质量保证义务,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3.4.3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未及时履行质量保证义务的,项目发起人有权依照合同约定或者为了尽可能减少项目运营损失,而另行委托他人完成质量保修工作,相关费用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提供的维护保函中扣除,或者向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另行追索。3.4.4律师可建议当事人就项目质量保证事项投保责任险,责任保险合同中应当明确投保人为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项目发起人为第一被保险人,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为第二被保险人;保险责任应当包括合同约定的全部保证内容。
3.5技术许可、转让、移交及培训
3.5.1律师应当提醒当事人注意,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移交项目时,应当根据合同约定或者根据合同目的向项目发起人转让或者许可那些为确保移交后项目能够安全、连续、符合约定技术标准运营所必须的运营使用技术。
3.5.2如果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对其中的某些技术没有所有权而只有被合法许可的使用权,则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有义务确保项目发起人能够从该等技术的合法许可人处获得同样的许可,以确保在移交后的项目运营中能够合法使用该等技术,并且这样的许可应当不需要项目发起人另行支付许可费,除非在本章第3.1.1款项目移交范围的确定依据中项目发起人已经同意另行支付许可费。
3.5.3如果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对其中的某些技术具有合法所有权,则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应当将该等技术转让给项目发起人,或者至少有义务确保项目发起人能够免费获得对该等技术在本项目运营中的合法使用权。
3.5.4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律师应当提醒和协助当事人核查技术移交的内容一般包括:
(1)所有有关该技术的说明文件、操作文件、技术原理参数资料、计算机程序(源程序或者至少是执行程序);
(2)所有有效实现该技术所必须的辅助材料、工具、指令、密码;(3)所有保持该技术持续有效所必须的调试、检测、修复、替换方法及其辅助材料、工具、指令、密码;
(4)载明所有被移交资料知识产权归属的权利证明文件、技术许可合同、技术转让合同;
(5)确保项目发起人或者其指定的项目接收方的足够数量的技术操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该技术的培训资料;
(6)对项目发起人或其指定的项目接收方有足够数量的技术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已经完成,并经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确认已经培训合格。本项培训可以结合移交日前一定期限内项目发起人指派人员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人员共同参加项目运营工作一并完成。
3.6合同转让
3.6.1根据本章第3.1.1款“项目移交范围的确定依据”中的合同约定,或者如果项目发起人提出要求,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可将其与承包商、制造商、供应商等签订的、尚未期满的、与项目及其设施运营、维护、管理有关的合同,在可转让的范围内转让给项目发起人或其指定的项目接收方。
3.6.2在进行上述合同转让时,律师应当提醒和协助当事人审查合同转让各方主体的适格性、合同的可转让范围、合同价款的支付主体是否变化、合同转让是否增加一方或者多方的费用支出、合同风险等,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法律建议。
3.7合同取消
律师应提醒和协助当事人审查在移交日前取消可能在移交日后影响项目后续正常运营、维护、管理的,由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签订的,且在移交日前仍有效的有关项目或其设备设施权利限制的合同,或者有关项目运营的采购供货合同和其他合同。某些合同因故不能取消时,律师应提醒和协助当事人采取适当的保障措施,避免因此类合同的有效而导致的对项目后续正常运营、维护、管理的不利影响。上述保障措施一般包括:
(1)如果此类合同涉及到对项目土地、房屋、设备设施、收费权的权利限制,则项目发起人应当督促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与合同相对方达成协议通过另行向合同相对方提供不妨碍项目后续正常运营、维护、管理的其他保障措施(如另行提供担保)的方式履行合同;或者
(2)项目发起人应当取得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对项目发起人另行提供不妨碍项目后续正常运营、维护、管理的其他保障措施(如另行提供担保),以便在合同相对方行使权利时,项目发起人可以采取代为清偿债务的措施确保项目正常运营,并可对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行使追索权。
3.8风险责任转移
律师应提醒和协助当事人审查在移交日移交的任何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及其他权利)的权利是否完整。除非此前的有关合同或协议另有约定,律师应提醒和协助当事人在移交文件上说明,被移交财产的权利完整的,自移交之日起,被移交财产损毁灭失的风险责任由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转移至项目发起人;被移交财产的权利不完整的,自移交之日起,被移交财产损毁灭失的风险责任归于对该等财产的物质载体具有实际控制力的一方(可能是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或者项目发起人)。在本章第3.9条“人员岗位移交”中,岗位交接完成前(包括接岗人与交岗人在共同工作班次的岗位上)产生的岗位工作风险责任应由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承担。
3.9人员岗位移交
除非此前的有关合同或协议另有约定,律师应提醒和协助当事人在人员岗位移交时应具备下列条件或者完成下列事项:
(1)接岗人已经具备了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确认的上岗人员所应具备的全部适岗工作技能;
(2)交岗人已将该岗位上一个合理的时段内已经完成的岗位工作及其工作记录向接岗人全面、完整、无误地交接完毕;
(3)交岗人已将该岗位下一个合理的时段内将要完成的岗位工作向接岗人全面、完整、无误地交接完毕;
(4)依据合同约定,或者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接岗人与交岗人应当共同工作至少一个岗位班次,由交岗人指引接岗人完成全部岗位工作;
(5)在接岗人不能顺利完成岗位工作的情况下,应视为岗位交接未完成,交岗人不应离开岗位。
3.10不动产移交
3.10.1不动产移交的一般内容
(1)土地使用权的移交(包括移交占有权、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2)房屋、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上地下其他定着物的移交(包括移交占有权、办理所有权变更登记);
(3)不动产权利登记簿上其他权利限制的解除;
(4)基于对房屋、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上地下其他定着物工程施工、修缮、添附或其他加工承揽活动而可能存在的加工承揽人工程款优先受偿权的解除或消灭;(5)对不动产移交前有关不动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税费的结清,并移交相关缴纳凭证;
(6)已设立所有权、使用权的不动产的质量、保修和其他保障服务权利的保证凭证(如合同、保修单)的移交。
一、员工关怀计划的目的为配合集团公司快速开发的战略方针,贯彻和落实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要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文化认同感,保证新公司尽快复制佳兆业企业文化。同时加强集团的员工关怀工作,及时了解员工工作状态和思想动态,形成制度化、体系化和周期化的员工关怀体系,特制定本操作指引。
二、成立集团员工关怀小组
组长:樊勇
组员:集团总部:赵福凯、郭丽、李慧敏、王英瑞
下属地产公司:人力资源职能部门负责人
注:员工为关怀小组机动成员
三、员工关怀小组组员职责
员工关怀小组集团总部组员职责:
1、负责统筹、落实全集团的员工关怀计划;
2、执行集团总部员工的员工关怀计划,收集、管理集团总部《面谈记录表》、《新员工辅导计划》、《回访记录表》等员工关怀资料;
3、解答集团总部及各下属地产公司员工的咨询。
员工关怀小组下属地产公司组员职责:
1、统筹、落实下属地产公司员工关怀计划;
2、跟踪和督促本单位关怀大使切实履行相关职责;
3、收集、管理本单位《面谈记录表》、《新员工辅导计划》、《回访记录表》等员工关怀资料;
4、解答本单位员工的咨询。
四、设立员工关怀大使
1、员工关怀大使人选:部门员工关怀大使由业务职能部门指定,负责本部门的员工关怀工作,并同时兼本部门新员工入职引导人。人力资源关怀大使由人力资源职能部门指定,并按部门进行对接。
2、员工关怀大使职责:按12123计划、136计划要求定期与员工进行面谈及沟通关怀。
3、员工关怀大使要求:原则上须由在司时间超过一年,且具有表率作用的员工担任。同时,原则上要求员工关怀大使级别应高于员工级别。
五、员工关怀计划体系
1、新员工12123计划;
1.1新员工定义:处于试用期的员工
1.2计划内容:
第一周:(即新员工入职后第一周内,以下类推)
a、人力资源职能部门提前知会行政、IT、新员工所属部门做好新员工入职前期的准备工作。
b、部门员工关怀大使需按照入职引导清单中所列事项向新职员进行详细介绍,并制定转正前一对一辅导计划,由人力资源关怀大使、部门员工关怀大使与新员工三方签字确认。
c、部门员工关怀大使向新员工介绍部门内部及工作相关部门同事,协助新员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解答新员工提出的疑问。第二周:
人力资源关怀大使对新员工进行回访(面谈或电话),并形成书面记录,报新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人力资源职能部门负责人。第一个月:
a、新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需与新员工进行最少一次面谈,面谈时
间不低于15分钟,面谈内容涵盖但不限于员工思想动态、工作情况、工作状态、家庭情况、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等情况,并填写《面谈记录表》,双方签字确认后交所在公司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存档。
b、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组织员工关怀大使针对所在公司入职引导清单中所列事项及转正前一对一辅导计划对新员工进行沟通检查,确保入职引导效果。
第二个月:
新员工分管高管需与新职员进行面对面沟通,可采取一对一、一对多、视频等方式,以茶话会、餐会等各类形式均可。第三个月:
a、新员工在三个月内必须参加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组织的公司级新员工入职培训。
b、新员工所在公司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组织员工关怀大使根据一对一辅导计划内容,对新员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新员工转正及员工关怀大使奖励的参考条件。
c、新员工所在部门负责人与新职员进行转正面谈并填写《转正面 谈表》。
2、老员工136计划;
2.1 老员工定义:已转正的公司正式员工;
2.2 计划内容:
第一个月:(即日历第一个月,以下类推)
a、集团总部人力资源职能部门负责对所有上精英人才、潜力人才、新佳族及集团总部优秀员工进行面对面或电话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b、各下属地产公司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组织员工关怀大使对下属地产公司内部骨干人才、上优秀员工进行一对一面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后报集团员工关怀小组备案存档。第三个月:
a、集团总部在3个月内完成对集团上潜力人才、集团总部各部门经理助理级(含资深)以上人员的面对面或电话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b、集团总部在3个月内完成当精英人才、潜力人才的甄选及培养方案。
c、各下属地产公司根据集团的整体计划,在3个月内完成当的精英人才、潜力人才申报工作。
d、各下属地产公司组织员工关怀大使在3个月内完成本单位全员一对一面谈,并将面谈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后报集团员工关怀小组备案存档。
第六个月:
a、集团总部员工关怀小组完成对各下属地产公司部门经理助理级(含资深)以上、各专业公司高管级全体人员的面对面或电话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b、集团总部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完成当精英人才、潜力人才、新家族的培养计划及落实实施。
c、各下属地产公司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完成本公司精英人才、潜力人才、新佳族的个性化培养及发展方案,报集团备案。
d、集团员工关怀小组每半年组织一次关于员工关怀工作的专题检讨会,检讨上个半年的员工关怀工作状况,并对下个半年的员工关怀计划进行调整。
六、员工关怀计划情况反馈
各下属地产公司每月定期向集团总部提交本单位员工沟通的总结报告:总结报告作为人力资源月报附件一并上报。
申 报 指 南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集科技资源,引导和调动全市科技力量,以科技创新与进步为驱动力,促进西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编制西昌市2018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重点支持领域
2018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分为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暨专利实施、产学研合作、“双创” 孵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五类,重点支持领域为:
(一)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1、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监测平台、预警系统、大气污染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2、战略新兴产业培育:钒钛、稀土、新材料、食品工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生产设备研究开发与应用;生物医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开发研究。
3、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抗粮油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及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优质抗病畜禽、特种养殖新品种引进及快速扩繁、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农经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模式研究;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生物肥料、农用生物制剂研制;节水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林木、蚕桑、水果、蔬菜、花 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种植技术;农林作物种子与种苗规模化繁育、综合加工技术;旅游景区树木的病虫害防治研究;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生物转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农副产品储藏保鲜技术开发。
4、信息技术及软科学研究:科技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自主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科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其他重大软科学研究。
5、医疗卫生与社会发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预防和控制措施研究及其应用推广;防治重大疑难病症研究及其应用推广;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及人畜共患病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应用推广;城市交通优化技术研究;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减灾防灾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
6、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其他加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暨专利实施项目
1、现代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农经作物新品种选育成果转化;畜禽优良新品种(系)繁育成果转化;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新技术和新成果转化;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的先进技术成果;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成果。
2、生态环境: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综合治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秸秆、稻壳等农林生物质能转化开发和农村节能技术,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成果转化。
3、新能源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与稀土材料、高附加值材料及新型复合材料生产技术和产品,太阳能光伏发电关键技术,高效生物质资源利用科技成果转化。
4、其它方向:工业废弃物资源利用与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重污染行业废水深度处理、新型节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固废资源处理处置关键技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成果。
(三)产学研合作项目
1、处于研发、中试或即将进入产业化阶段,经评审评估,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联合攻关。
2、产业升级转型、产业链延长、节水、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合作。
3、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合作。
4、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的合作。
5、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联合研究及合作。
6、产学研合作共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合作。
(四)“双创” 孵化项目
1、进入孵化器一年及以上的初创企业。
2、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
(五)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
1、通过验收合格的两个示范园区。
2、通过评审的六个拟建园区。
三、申报条件
(一)申报单位必须是在我市辖区内注册1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项目实施地须在西昌市境内,申报书后附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和法人代码证等复印件。
(二)申报单位必须具备承担项目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及相应的技术开发人员,研发队伍中至少有2名以上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能满足项目开发需要的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及生产、试验场地等)。
(三)申报单位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具有保证项目实施资金筹措的能力及其良好的财务状况,申报单位要有一定的自筹资金来补足申请科技经费金额与立项金额的实际差额。
(四)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人员,企业必须在申报书后附上的财务报表,企业还须提供项目配套资金承诺(详见申报书)。
(五)工业企业须提供环评批复文件。
(六)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暨专利实施项目申报的必须提供授权专利证书或成果证书,联合开发或转让的成果和专利必须有具有法律效力的手续(合同、协议等)。
(七)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主体必须有申报项目前一年8月份以前签订的三年内有效书面协议(合同)。
(八)项目申报单位自筹资金应是申请立项经费的1至2倍。
(九)孵化器入孵企业申报资金最高5万元。
四、申报项目附件材料
(一)项目申报单位承诺书。
(二)自筹资金证明(银行贷款合同和银行进帐单或银行账户余额查询单)。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等有资质的机构审计的近二年的财务报表或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决算报表(新注册的企业须提供上财务报表)。
(四)已启动实施的项目须提供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和材料设备购置等相关合同资料,项目实际支出证明和项目进程相关图片。
(五)单位资质证明(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营业执照等复印件)。
(六)其他相关材料。(项目组研究人员资质证书,身份证复印件并经本人签字确定用于项目研究证明材料)
五、注意事项
(一)企事业单位向市教科知局提供单位机构代码证(原件复印件各一份),企业提供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复印件各一份)和上财务报表(复印件一份),送至市教科知局科技股审核(原件退回、复印件留存),确定是否通过单位注册。
(二)经费预算。各单位在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时,应合理申报项目资金,统筹考虑单位自筹资金与申请项目资金,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经费的具体预算不能将单位原有的设备费计划在内,差旅费、会议费要预算合理,项目经费严格执行《西昌市科学技术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三)材料规范。为提高申报项目的质量,加强项目申报管理,申报2018科技计划项目时,申报单位要对资 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如有弄虚作假的行为,一经发现将取消该项目,并在三年内不予受理该单位申报项目。
(四)数量要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申报项目不超过3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创新型企业申报项目不超过2项,其余各单位限申报项目1项。
(五)人员要求。主研人员承担项目不超过两项,需提供职称复印件和身份证复印件,并经本人签名确认作为项目科研证明材料。
(六)时间要求。项目实施一般不超过二年。
六、不予受理范围
为保证项目质量,从源头上杜绝和预防各类问题的发生,有以下条款之一的项目申报一律不予受理。
(一)重复申报的项目(同一项目不能同时申报州、市科技项目和其他部门项目)。
(二)一般性加工项目、单纯引进项目、基本建设项目。
(三)申报单位有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到期未结题的。
(四)申报单位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违纪违规行为。
(五)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
(六)申报单位未在西昌市境内注册,项目实施地不在西昌市境内。
预计2009年药品市场规模(医院消费+零售消费+新农合医保)为5600亿元。预测2010年这一数据为7000亿元左右。推动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新医改的核心目标是“两保”,即“保农民、保居民”的基本医疗待遇。相应的一系列具体措施逐步得到落实,预计2010年普药绝对增量为1600亿~1700亿元。主要集中在农村和社区。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占较大比重。
虽然基本药物目录在城市医院的品种比例为9.6%(205种,2128种,HDM统计),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在“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政策背景下,一部分有消费能力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将推动城市医院用药进一步上升。预测今后每年落户城市的农村人口为1500万。2008年全国城镇人口医疗支出人均780元,而全国农村人口人均仅为280元。
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推动城市、农村用药水平迅速上升。全国60岁以上人口达1.4亿,消费药品占总量的50%,人均用药水平为一般人群的6~7倍。个人一生医疗费总支出的85%,发生在60岁以后。上海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300万。
2医改包括“改医”和“改药”,但“改医”和“改药”不同步,先“改药”后“改医”是当前医改的一个阶段性特点。比较突出的矛盾有3个,应注意正确应对。
两个“零差率”,即基本药物“零差率”和试点公立医院(全国1/3城市、各城市1/3医院)“零差率”政策,尚没有完善的补偿机制。在各个环节被压缩的盈利空间,将被直接或间接地转嫁到制药企业。北京300个品种“零差率”试点两年,政府财政补贴3亿元,但相当一部分县、乡医疗单位仍未受益。
招标新规,特别是基本药物“两票制”,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话语权。为维护本地、本省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更趋明显。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发出类似信号,其中个别省考虑“本省基本药物目录产品无条件中标”。对于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的生产企业来说,在实行以省为单位的集中招标采购的地方,可能一次投标失败就会失去一个省一大批的市场。
在价格管控方面,部门利益博弈加剧,政府更趋强势。现有模式是中央管1800种处方药,地方管OTC和补充目录产品;平均加价率为30%;定最高限价,不对称浮动,只有“天花板”,没有“地板”。
2009年11月23日发布的深化改革的定价机制包括:严格执行基本药物降价,应升的也难升,连上海也不例外;在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基础上,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机制;压缩流通环节加价空间,加速流通企业重组;医院加价先降到平均15%,并随药事费用增加而再降;单独定价新的不再,老的限时退出。
3全国医药终端市场开始哑铃型演变。企业要注意适时调整营销资源。OTC的市场格局会有较大变动,应予以注意。
2009年,在全国药品消费总额5600亿元中,一线城市占21%,二线城市占37%,三线城市占16%,社区和乡镇占10%~15%。零售总额约800亿元。演变趋势是:
高端医院——市场份额会下降,但绝对销量持续增长。形成哑铃型市场的一头。
基层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医疗中心、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是全民医保和基本药物目录的落地之处,市场份额增加,销量大涨。不少人预测年增长率达50%甚至更高。形成哑铃型市场的另一头。
中档医院(城市二级甲、乙等医院)——进一步分化。一部分转民营,一部分升三级,一部分转社区卫生中心。市场份额下降,总体销量萎缩。
零售药店——一部分功能将被基层医疗机构替代。加上“零差率”补偿机制不落实,会出现更加困难的经营局面。
OTC产品的现状是高端被外企的品牌产品占领,低端被伪劣产品占领。预计2009年全国OTC市场销售额约为700亿元,其中在药店消费20%,在医院和社区乡镇各为40%左右。2010年OTC产品会遇到新的困难。现在较为普遍的一部分进医院(主要是二级及以下医院),一部分进药店的模式将受到冲击。进药店的那一块,会被基层医疗机构占领,进医院的那一块,随着哑铃型市场的演变而缩小,而进基本药物目录的那一块,会受到“零差率”的影响。OTC的市场策略(如社会广告的做法等),建议企业仔细研究。
4新一轮医改,促使制药企业从产品与产品的竞争,转向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要整合产业链资源,壮大产业链优势,积极应对政策、环境和市场的变化。
生产企业直接投标,流通企业一次配送为特征的“两票制”,先从基本药物目录开始,今后,如果扩展到其他产品,将使大批原来从事“大包、小包”的中间商难以为继。在这种趋势下,生产企业应该考虑的内容包括:商业渠道的整合,各种资源的整合,价格的管控,“大包”结算还是佣金结算等问题,从而建立企业能直接掌控的政府事务、渠道维护、学术支持、资源统筹能力。而中间商新的角色,不是“大包”,而是协助企业进行医院开发、客户维护、发现市场机会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与中间商之间的新的联盟合作关系。这样可能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
提高企业在公共事务方面的处理能力,包括与营销有关的招标、医保、目录、物价;与营销危机处理有关的工商、药监、公安;以及直接与产品相关的注册、验证等方面。而且,应考虑尽量由一个部门机构去管理、协调,选派强有力的人去领导、组织。
建立拳头产品研发、原料、制剂一体化的核心能力。当前,原料后向、制剂前向的延伸趋势十分明显,有的企业从中获益,有的企业却因此遭殃。2010年这种趋势还可能加剧。建议特别关注对企业盈利影响较大的品种情况。
新一轮GMP改造,目的在于制药产业国际化和提高药品安全性。标准是cGMP。企业实施的时间要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几个全国性的行业协会,正在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选择一些企业试点,并配套扶持政策的方案。更多的企业不妨先从软件着手,硬件投入须慎重。
5在市场大幅扩容形势下,更要有长、短结合,企业持续发展的眼光,开发新产品、投资新项目工作决不能放松。
全球制药研发投人持续增长,2008年达到652亿美元,占药品市场销售总额的8.4%。国内跃升的一批企业,特别是一批民企和外企,无不靠持续的新品开发取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优惠政策(39条),包含很多支持研究开发、项目投资、新品上市的内容,也要注意充分利用。
上海研发成果本地产业化率为20%,上海产的药品本地消费率为20%的现状,存在着许多新的机会,要注意进一步利用。
在市场扩容的机会中,应注意集中资源,培育、壮大本企业拳头产品,取得长远的市场地位。一方面,企
业自身产品要聚焦,比如,上海罗氏的卡培他滨等2个产品,占整个企业销售额42%;上海施贵宝的恩替卡韦等2个产品,占49%;大连辉瑞的阿托伐他汀等2个产品,占41%;拜耳医药的阿卡波糖等2个产品占55%;江苏恒瑞的多西他赛等2个产品占46%。另一方面,自己的拳头产品要有足够的市场份额。比如,全国143家左氧氟沙星生产企业,前3家市场份额占78.2%;55家头孢曲松企业,前3家占95.5%;91家二甲双胍企业,前3家占86.8%;58家奥美拉唑企业,前3家占76.6%;35家辛伐他汀企业,前3家占80.5%。这些数据提示,企业应该有单个品种占本企业销售额20%以上,且这个品种在同品种市场份额居前的拳头产品结构。
几个大类药的市场潜力很大,值得关注。
抗癌药:癌症已经上升为全球第一大病种。他滨类化学药和单抗类生物药比较集中。
抗骨质疏松药:骨质疏松症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23%,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6%。受传统观念影响,过去该类疾病的用药处于低水平状态,近期增长比较明显,钙制剂占一半市场,化学药磷酸盐、降钙素及中成药占一半市场。
抗老年痴呆和抗过敏药物:老年痴呆症和过敏性疾病与老龄化和全球气候变化因素相关性强,这类疾病的治疗药物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6在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大方针下,分配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企业盈利,建议企业年度预算留些余地。
预计2009年中国GDP可达32万亿元。该年全社会消费总额预计为12万亿元,其中一手房销售额为4万亿元,二手房销售额为2万亿元,全国人民2009年一半的钱用在购房消费上,抑制了其他消费。
相对而言,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过低,只有35%。而美国却占71%,俄罗斯占55%,巴西占60%。由此看来,对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经营计划指引】推荐阅读:
年度经营计划10-07
省级代理经营计划12-06
集团年度生产经营计划05-30
米线经营商业计划书06-09
药品经营就业工作计划07-10
公司经营计划管理办法09-06
铝合金公司经营计划09-15
新经营计划管理制度10-23
农村淘宝经营计划书11-15
酒吧经营创业计划书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