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资源(精选8篇)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节日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积淀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痕迹,我们应该利用这笔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教学构建一个广阔的`平台.教师积极创设和利用节日社会环境,利用传统节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主动探索精神,增强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作 者:何雯 作者单位:泉州市丰泽幼儿园,福建・泉州,36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12关键词:本土化 传统节日 幼儿园 课程教育
一、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把具有课程资源价值的闲置资源开发利用为德育课程资源。“传统节日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划分日常生活时间段的特定人文符记”[2],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情感态度、人伦道德、审美情趣、消费指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选择偏好的综合表达。传统节日能否作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探讨其适切性,下面从合法性、必要性及合理性三方面进行分析。
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活态文化空间和有效载体,而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民族心理以及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统节日所内含的传承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价值和效用与德育目标相融相通,这为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提供了必要的、合法的前提条件。在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节日庆典”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五类内容之一。2005 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同年,中宣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明确指出:“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可见,把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具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对德育教材文本分析发现,传统节日只是被流放的“缄默课程资源”,这种存在状态使得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未被发掘利用,德育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使命难以实现。虽然,我国目前已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作为法定节日作出了制度安排,但这还远远不够。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大潮中,作为强势文化而进入我国的西方节日备受青少年的喜爱,而我国传统节日却受到冷遇,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改变,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会出现断裂和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根基将发生动摇。为了改变传统节日的生存状态,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弘扬与发展,培养起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这样把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就具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传统节日的德育意蕴是德育课程资源的合理性论证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与学校德育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在诸多方面耦合,这为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的合理性。
1.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又称大传统,在这个大传统中孕育而成的传统节日(小传统)必然蕴含着和谐的因素,和谐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基调和底色。传统节日所渲染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春节的郊祀、春祀、秋祀、腊祭等传统节日里,都有祭天祭地的仪式,这其实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表达,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传统节日还是自然时间过程(季节转换)与人文时间过程(社会活动)的有机统一,诸如清明节的踏青、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山,为我们提供了走进自然、欣赏自然,学习和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机。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的热爱、感激和敬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本身就是德育的必然要义。
2.爱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发展的精神力量。我国的传统节日,饱含着浓重的爱国元素与情怀。清明扫墓的习俗源自寒食节,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倡导“忠”“义”“孝”的文化传统,而这一文化传统又孕育和造就了无数为民族国家利益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端午节也凸显了爱国主义元素,人们通过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腊八节的一个起源是“劝勤罚懒”,另一个缘由与爱国相关,即是“援岳(飞)抗金”。春节的团员和中秋节的圆月,又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家乡故土的思念,象征着亲人团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爱国人文精神。可见,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爱国资源,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学校德育的核心主题。
3.感恩
对神灵、祖先和英烈的感恩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传统节日重视感恩伦理的文化传统。探寻节日的起源发现,不少节日源起于祭祀神灵,如,七夕节起源于立秋时节的星神祭祀,后来发展成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浪漫温情的爱情传说;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持龙图腾民族的祭祖活动,后来发展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春节等节日中,都有祭天祭地的仪式,在清明节,有扫墓、拜祭祖先和英烈的仪式,这些仪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对祖先、对英烈的感恩情怀。可见,祭祀是传统节日的普遍仪式,而祭祀所蕴含的内核之一就是感恩。学会感恩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4.关爱
关爱亲人、关爱生命也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家庭成员的聚会与交流,最为典型的就是春节和中秋节,都以家庭团聚为主题。节日的团聚,是亲人之间相互问候与祝福的时机,节日已成为促进家庭成员交往、维护人际情感的精神桥梁,它体现了关爱亲人的中华民族人情传统。传统节日还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健康、关爱生命的理念与生活方式。春节的舞龙舞狮、清明节的踏青赏春、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重阳节的登高爬山,都是人们娱乐健身的活动方式,与各种节日相对应的美味佳肴轮番上场,又体现了中华民族饮食养生之道。清明节庄重的祭奠仪式,同样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重。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珍爱生命,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议题。
5.进取
传统节日还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创造美好未来的文化传统,这集中表现在春节期间各种辞旧迎新的活动中。在岁末年初之际,人们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以期来年有更好的发展和收获。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各地普遍有燃放鞭炮的习俗,在元宵节晚上又有燃放烟花的习俗,这表达了人们除旧迎新、驱邪发财、平安幸福的新年期待。亲朋好友还在新年期间互相拜年,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与期盼。这些温情的习俗活动,蕴含着中华民族不甘现状、积极进取、努力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景与精神风貌。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积极进取精神之人,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6.勇敢
勇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一,传统节日同样蕴含着勇敢的情愫。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新疆、内蒙等少数民族诸多节日的赛马、射击表演,不仅是中华儿女健康生活方式和养生之道的体现,更是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勇敢拼搏、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展示。也正是基于这种勇敢的精神,中华民族每当危难关头,都能勇敢面对,克服重重困难,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与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勇敢品质的人,同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7.勤俭
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同样蕴含着勤俭的元素。春节前有掸尘的习俗,以迎接新年的到来,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的品质。传统节日又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展示:年三十的团圆饭、正月初一的饺子(北方)和年糕(南方)、正月十五的汤圆、二月二的龙鳞饼、三月三的荠菜煮鸡蛋、四月寒食清明的清明团子、五月端午的粽子、七月七的巧果、八月中秋的月饼、九月重阳的重阳糕、腊月八日的腊八粥,这些节日美食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节日情结、节日传说和民俗情感,更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与创造力。使青少年养成勤俭的美德,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直面生活,具有开发成德育课程资源的内在条件。“民俗文化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层文化和地方知识,而是全社会的公民素质、民族意识、价值哲学、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多元文化选择和大学教育的构成元素,是先进的人文文化”。[3]
三、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当关照德育学科的固有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1.社会主流价值统领
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使命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思想品德属于政治领域的范畴,从根本上必须要凸显其政治性,而社会主流价值则是政治的现实而集中的表达。社会主流价值就是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对其他价值起主导和引领作用的价值,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社会核心价值。因此,在把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时,必须坚持社会主流价值统领,才能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和使命。社会主流价值统领就是以社会主流价值为引领和依据,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体现社会主流价值的基本要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在组织课程内容时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教育效果最优化需求。社会主流价值既是旗帜又是红线,它统领并贯穿于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全过程。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历史的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见端倪,最早的节俗活动与原始崇拜、生活禁忌有关,发展到唐代,已从原始祭拜、神秘禁忌中解放出来,脱颖转型为娱乐礼仪民俗,成为民众喜爱的良辰佳节。传统节日承载着传说、神话、地理、天文、术数、历法等多种人文与自然文化,从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来划分,主要有农业耕作、宗教祭祀、人伦孝悌、驱疫避邪等类型,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要以“人伦孝悌”为重点内容。由于传统节日既蕴含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粹,又包含着某些封建迷信等糟粕性的内容,因此,在选择和组织德育课程资源时要以社会主流价值为统领和依据,精心挑选出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内容进课堂、进教材,对不完全一致又具有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内容要加工、提炼、重新诠释,使其与社会主流价值保持一致。
2.经典开发
经典开发是指从传统节日中精选出具有典型德育价值的资源开发成德育教育教学内容。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鲜活地记载着中华儿女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我国传统节日的产生大多都以节气为基础,一年中的每个月都有与时节相对应的节日,据不完全统计,一年约有二十几个较大的传统节日,而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就有十五个。从节日承载的主题及传递的精神文化信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八大节日可重点开发成德育教育教学内容。这些节日所蕴含的德育主题归纳如下:春节:人际和睦、相互关爱、歌舞升平、国富民安;元宵节:关爱生命、健康生活、积极进取、创造美好生活;清明节:拜祭祖先、祭奠英烈、铭记历史、学会感恩;端午节:爱家、爱国;七夕节:追求爱情、忠贞不渝;中秋节:阖家团圆、祖国统一;重阳节:敬老爱老,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除夕:辞旧迎新、亲人团聚、欢乐祥和。
3.整体开发
整体开发是指从课程类型、课程结构、学段状态多个视角,对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进行一体化系统开发。
从课程设置主体的权利而言,德育课程类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要关照这三类课程。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一般地,在全国具有广泛重大影响的传统节日,适合开发成国家课程,如上文提及的八大节日;在地方具有较大影响的传统节日,适合开发成地方课程;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则要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框架内,根据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师资、特色等实际情况而定。
从课程性质与实施地域而言,课程结构分为课堂理论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校园文化课程。课堂理论课程是在学校课堂上正式实施的、以传授德育理论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是由学生在校外通过参与社会生活而获得对德育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接纳、践履的课程;校园文化课程是指在校园中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价值观、信念、规则、学术氛围等精神文化因素。由于这三种课程在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功用,因此,应把这三种课程纳入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视野,综合系统考量。课堂理论课程重点在于介绍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性、理论性的问题,如传统节日的来源、历史演变、风俗习惯、文化内涵、社会价值等;校外实践课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对传统节日进行素材收集、田野调研、节庆介入等。校园文化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对传统节日教学、科研、节庆活动的制度安排,在校园内形成重视、宣传、传承、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校园氛围。
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针对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的德育教学目的,以及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品德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水平和接受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梯度开发。在小学,主要是使小学生对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启发小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懂得节日期间应该如何做。因此,教学内容主要是向小学生介绍中国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的时间、节日的传说及节日的习俗。在中学,主要是使中学生对传统节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初步的理性认识,懂得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培养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初步形成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责任感。因此,教学内容主要是向中学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境界、中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
4.协同开发
协同开发是指把我国传统节日与重要纪念日和其他节日统筹兼顾,整体地、系统地、合乎课程逻辑地整合开发成德育教育教学内容。除了传统节日外,我国设立的许多重要纪念日和其他节日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具有开发成德育课程资源的价值。以一年中先后出现的次序而言,有元旦、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协同开发有两种操作模式:第一种,以同一的主题为课程线索,把蕴含相同主题的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及其他节日整合在一起作为德育教育教学内容打包开发。第二种,在德育教材中单独设立节日课程单元,以历史逻辑为依托,分别介绍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及其他节日的来源、习俗、社会意义等。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就是经验,即基于生活经验的东西”。[4]可见,作为青少年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具有很高的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价值。节日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德育与生活的融合。通过对节日课程的学习,使青少年了解我国节日的历史来源、演变发展、风俗习惯、文化内涵、社会价值,有利于青少年在原有节日生活经验和情感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自觉传承、保护、发展节日文化,感受、领悟、认同、践履与我国节日生活相关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及相应的社会规则,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合格的中国公民。
摘要: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活态文化空间和有效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主要有和谐、爱国、感恩、关爱、进取、勇敢、勤俭。传统节日与学校德育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在诸多方面的耦合,为传统节日开发为德育课程资源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的合理性。传统节日是直面生活的德育课程资源,它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弘扬与发展。把传统节日开发成德育课程资源有四个基本思路:社会主流价值统领、经典开发、整体开发、协同开发。
关键词:传统节日,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董晓萍.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三阶段论要[J].文史知识,2004(1).
但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因此我们有必要以传统节日教育为切入口,正确地组织、引导少年队员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弘扬传统美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进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丰富少先队教育内容。
一、在传统节日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伟大、最为悠久的精神传统。在传统节日中,包含了大量关于热爱故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内容,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芒。
在我国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端午节最初曾经是人们驱邪避疫、祈求平安的节日,后来经过演化,人们通过举办龙舟赛、吃粽子,把它与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在老百姓中的影响极为深远。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端午节的各项活动中得到彰显。这里以主题活动《走进端午节》为例。少先队大队部结合学校和队员实际,确定了端午节活动的主题是“无锡粽子与家乡经济发展”,然后与大队委员一起部署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等,制定活动方案。接着,各中队根据活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准备具体的活动内容。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找资料、做调查、排节目,个个都积极参与。端午节主题活动以少先队大队活动的形式展示。队员们在具有端午节特点的环境氛围中,通过说一说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和习俗,唱一唱端午节的歌曲,演一演端午节的舞蹈和小品,朗诵端午节诗词,展示自己制作的端午香囊,汇报小课题探究成果,欣赏着优美的音乐,品尝自己或家人包的粽子……生动的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队员们对端午习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开展“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除了让队员品尝粽子、了解屈原的故事,更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从小树立了“爱家乡”的意识。
又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每年的这个时节,少先队都会开展扫墓踏青活动,让队员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优良传统;鼓励队员与家人一起开展祭扫活动,缅怀亲人,了解家族历史,不忘生命的根。在网络时代,根据队员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引导队员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继承弘扬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在平凡小事、点滴细节上培养队员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浓厚爱国情感。
二、在传统节日中进行亲情、友情的教育
传统节日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又是亲友往来的契机,是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民间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如今仍然是拉近亲情友情的重要纽带,被多数人崇尚,不论是远在他乡还是父母膝前,春节期间都要合家团圆。在过去经济收入不高的情况下,“过年”了,人们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吃”的方面,不论餐桌是否丰盛,老人孩子都期待过个合家团圆年。如今这一风俗习惯仍未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或在酒店定一桌年饭或在家里围桌而坐,开怀畅饮、品味佳肴,对亲人诉说过去一年的经历,畅谈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老人们诉说对孩子们的关怀和思念,孩子们询问老人的健康和生活,一家人欢乐、祥和,尽享天伦之乐。
由于我校的学生全部是寄宿生,因此由大队部倡议:在中秋节开展“明月千里传我情——给家人或远方的朋友写书信”的主题系列活动。从了解中秋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开始,开展搜集有关中秋佳节的诗词,体会诗词描述的美好意境以及诵读写给家人或朋友的信,还举行与老师同学品月饼、赏明月的一系列活动,激起少先队员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感悟举家团圆的幸福。
三、在传统节日中进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伦理文化十分兴盛,传统节日文化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因素。如春节期间,亲友之间要相互拜年,从而营造了仁义、重礼的浓厚氛围。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尊老敬祖美德。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具有敬老、祝福老人长寿的意蕴。自1989年开始,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
如在重阳节到来之前,大队部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把活动的意义、主题、时间、内容、形式等告知家长,让队员及其家长明确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重阳节家庭亲子活动。节日过完后,及时请家长填写活动反馈表,同时组织召开主题班队会,邀请家长共同参与,交流活动收获,从而使节日活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如:有的家庭开展了重阳节“三个一”活动,即让孩子学会一项技能——做重阳糕;让孩子参与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与老人共度重阳节;让孩子获得一次体验——关心长辈,尊敬老人,感受亲情。通过这一活动,不仅把以前流于形式的敬老活动实质化,更让家长和队员一起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不忘中华传统美德。
四、在传统节日中进行勤劳节俭教育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传统节日中,富含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成果。美味可口的食品、内容繁多的礼俗、生动活泼的娱乐,荟萃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力量。具体来说,春节期间的掸尘习俗就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爱清洁的良好习惯。
在这里笔者以“春节”为例作简要介绍。我校少先队将传统节日“春节”的教育主题定为“勤劳节俭”,认知目标预设为:“了解春节的由来、有关传说和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实践目标预设为:开展“我与家长共做家务”“我向长辈拜个年”等活动,培养队员“勤劳节俭、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开展抄写和张贴春联活动,让队员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体会浓浓的节庆氛围。春节过后刚开学,队员们都在议论“春节期间得了多少压岁钱,花钱多潇洒”等。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便组织引导队员开展探究活动。目的是希望通过活动,让队员们自己提出合理使用压岁钱的建议,呼吁大家自觉养成“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美德,并设计特色活动,开展“省下压岁钱,献出我的爱”的献爱心活动,培养队员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传统节日教育体系,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责任。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开展活动要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如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喜欢传统节日,享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外,学校还可以根据传统节日的时间普及节日知识,利用讲座、宣传栏、校本课程等,不仅普及传统节日的物质形式,更要普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内涵,从而让传统节日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成为教育学生的一个融思想性、娱乐性的绝好时机。
房 县 青 峰 小 学 惠 虎
电话:(0719)3511604 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道德教育为重点。而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呢?这几年,我们依托本校独特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利用革命“老区”、“苏区”的红色资源、特有的社区资源、校本资源和广泛的家教资源,组织开展德育和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红色资源,使革命传统教育系列化
1、青峰,是湖北省27个重点革命老区乡镇之一,是湖北省有名的“老区”、“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柳直荀等革命先辈先后途径青峰到达房县开辟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财富,积淀了特有的红色文化。革命史料极为丰富,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青峰人民又以无与伦比的热情建设这块热土,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2、前世之事,后世之师。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为了弘扬民族精神,缅怀先烈不朽功勋,宣传老区光荣历史。近几年来,我们青峰小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有针对性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精神,以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起点,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优势,利用红色资源,进一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把卓有成效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当作一种道义来传承,当作一种价值来坚守,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凝炼成了一种学校精神。
3、我校是十堰市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学校,校园环境优美,配套设施较为齐全,有红领巾广播室,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系统和网络教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及教育方法。
具体做法是:
(一)依手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每年“六一”儿童节,少先队新队员的入队宣誓仪式都在我校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室举行,每年春、秋两季,学校都要组织学生登上青峰山顶峰,俯瞰青峰全貌;参观农民住宅新区,直观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以《青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话题举行诗歌朗诵会,另外我校还经常邀请一些健在的革命老人到学校给学生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和优良传统,使学生们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来之不易的,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立志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情感。
(二)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形成革命传统教育的风气
将革命传统教育同学校的综合治理,校风、校纪的整顿和建设整合起来,红领巾广播室、校园文化长廊,各班的黑板报都成为宣传和学习革命传统教育的阵地,并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百部爱国教育影片,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学生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们轮流观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明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从小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三)严格执行升国旗,唱国歌制度,渗透感恩教育
肖川说过:“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我们生活在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的世界中,我们远离了愚昧与野蛮,为此,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先辈心存感激”,正是本着这种指导思想,我校坚持每天早晨升旗,傍晚降旗,周一和重大节日均举行升旗仪式。学校领导或少先大队辅导员在国旗下发表讲话,使学生懂得国旗的象征意义,鲜艳的五星红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我们应当继承,应当感恩!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这是我校营造传统教育基地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为此,我校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的图书室、电脑室每天在课外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多渠道吸收精神营养,学校政教处每学期指定5首革命歌曲让音乐老师教会学生唱,同时,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本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在课间操全校学生做操前和做操完毕解散时呼喊不同的口号,让全体师生牢记并做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打造红色品牌,使革命传统教育常规化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为避免革命传统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校积多年德育教育的实践经验,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既保障了革命传统教育健康有序地进行,又打造了红色品牌,确保革命传统教育常规化。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接受品格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在青峰这片热土上的他们,童年是多么幸福与快乐。
(一)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教学管理和各项活动相结合。认真抓好班主任工作和少先队工作。每学期初,我校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的同时,把各班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情况纳入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如结合元旦、春节、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五四精神”、“两史一情”、热爱中国共产党、国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等教育,并使每个重大节日、纪念日都能鲜明地体现革命传统教育主题。
(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渠道。将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和平时的思想教育活动之中,作为地方课程贯彻实施。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潜心挖掘疑点,结合学科特点和德育个性,找准切入点,寻准结合点,科学确定思品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抓准疑点,学生关注的热点,有机、适度、自然、和谐地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三)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开发校本课程相结合。为了弘扬民族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绩,宣传老区光荣历史,向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青峰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振兴青峰经济作出更大贡献,我校编写了《巍巍青峰山》,这本综合实践教材,作为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参考资料。
(四)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我校每年开学初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青峰小学养成教育双十条》,使学生明确做人的标准,规范、自律自己的行为。同时,我校聘请了镇派出所指导员,担任法制副校长,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自觉清除恶习,抵制犯罪,改变那种说脏话、假话,不讲卫生,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革命传统教育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必须实现由封闭、单一的线型向开放、多项的网状型转变。学校主动采取利用学校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践等形成与家庭“关协”社区教育及其它相关单位、部门加强联系,互相沟通,使革命传统教育延伸到校外大课堂,并形成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红色教育,使革命传统教育具体化
雷锋同志是在党和人民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的杰出代表,雷锋精神是共产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雷锋精神讲得少,一些学雷锋做好事的人则遇到讥讽和嘲笑,为使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不受侵蚀,较好地完成德育培养目标,我校把学雷锋、学当代英雄和先进人物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使革命传统教育的活动不断丰富,不断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每学期,我校师生至少组织一次向困难学生、患病教师、特校学生捐款活动,5.12汶川大地震我校师生踊跃捐款,全校累计捐款达8千多元,让学生从小学会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通过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全校学生的道德品质有了明显提高,优良习惯逐步形成,校风校纪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学秩序井然,助人为乐,关爱他人,拾金不昧,勤奋学习等新人新事似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去年秋,湖北卫视、楚天都市报、十堰电视台慕名到我校采访,充分肯定了我校在打造红色教育品牌方面所作出的探索与尝试,这对我们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1、前言
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团结的根本所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却面临着诸多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无法幸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人造、抽象、动态、开放的意识形态,她对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调整、整合社会发展力量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则不单单是指精神层面的诸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等内涵式价值,也包括实质性层面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场地、服装等。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程度不够、相关的政策支持不够、缺乏成熟的文化市场环境等问题。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特性涉及的方面众多,影响因素复杂,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应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综合研究,特别是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文化的交叉研究。
2.1、整体性与综合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多目标、多因素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资源体系。在该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资源开发的利益相关者,诸如资源拥有组织、资源受众、资源开发主体、当地政府,并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出发,以科学化、持续化为最终目标。
2.2、层次性和关联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历程,是由体育文化需求拉动、体育文化品牌、政府对于体育文化的态度等各相关组织的共同行为所构成的。同时每个组织或个体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上所具有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同开发组织或机构之间有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关联性。正是由于资源开发者的层次性与关联性才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联合性。
2.3、反馈性和可控性
反馈性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特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由多项因素共同决定的,当资源文化开发处于偏离稳定状态的时候,各种作用力的合力将逐步使其回到原有的平衡状态。在文化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同时,可以人为的对资源开发进行调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以坚持传承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口,不断的进行调整、反馈、再调整,从而科学化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复杂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然是一个由多元素组成的多输入、多输出、多控制的开发与管理体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文化需求拉动、文化品牌的建立、媒介的运用、政府行为决策、保障条件五个方面。
3.1、文化需求拉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需求的竞争”。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市场需求,那么文化就缺乏一定的发展动力。文化需要的多元化、差异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根本动力所在,广大群体的文化需求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始力量。在保卫传统历史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许多拥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正是基于国家发展需要、人们心灵需求的原因,民族传统文化赢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加强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对于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
3.2、文化品牌的树立
山东曲阜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孔子、颜回、左丘明、鲁班等名人的故乡,黄帝诞生地,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国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等儒家文化圈具有深远影响,是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因此其在自身的文化的优势上是得天独厚的。国内外众多游客都会慕名而来。从山东曲阜所具有的文化品牌优势我们可以得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品牌的开发与树立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有重大的影响。
3.3、政府行为决策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政府行为决策主要包括政府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配套政策制定、文化发展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政府行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科学的认识与分析,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规划与政策,进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4、媒介的运用
媒介的宣传与包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受众对接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受众,提升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将广大受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兴趣转化为的实际购买或商业行为,同时通过宣传与包装还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种重要信息反馈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经营者,指导其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和促销战略。当前,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宣传与包装中主要涉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游客(自媒体)等方面。媒介的宣传与包装是链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受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其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具有传动与疏导的作用。
3.5、保障条件
保障条件主要是由硬环境、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即支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硬件建设条件,诸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安全设施的建设、文化咨询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软环境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文化氛围、服务意识、综合教育等无形的方面。保障条件对于文化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形成是至关重要,它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文化资源开发的保障力量。如果缺乏一个良好的保障条件,就必然会造成文化资源开发政策与规划的失衡、开发人才的缺失、资金投入的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文化品牌是推动力量,文化需求拉动力量,政府行为决策是推动力量,媒介宣传是传动力量,保障条件是辅助力量。每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协同,形成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能量源,共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
4、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不仅体现在时间延续性的问题,同时又体现在文化资源开发整体的全局性上。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不断与时俱进,捕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敏感态势,抓住主导动力,围绕其形成发展动力模式,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适时发展。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不应局限于文化,而且应致力于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培育,开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特点;开发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和民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目前,我们有了相对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对其的理论科学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也被开发出来,如民运会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健儿在赛场上一决高下;在民族节庆时用以庆祝节日;在电视节目上登场演出;都极大的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和传播。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必然性
1.1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文明的国度内闪发着各种优秀的文化思想。无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再或者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都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史上各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继产生,并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家所熟知的武术瑰宝太极拳,其正是由阴阳学说理论、还有其它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再加之以科学完整的套路动作作为习练内容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拳种[1]。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将更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2与人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契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如何在工作之余娱乐身心,健康体魄成了多数人民所迫切期待的。而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紧密的和大众健身娱乐联系在一起。在社区,公园、广场等人民健身娱乐的主要阵地可以轻松的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子。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这些项目深受中老年健身人群的喜爱,原因在于其有很好的健身养生的功效;其次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也使得其有众多的参与人群。
1.3丰富和繁荣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将对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不断发展和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和繁荣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例如河南登封少林寺以“少林功夫”、“少林文化”为依托,大力开展少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的全球掀起“少林功夫”热,因此促进了少林寺旅游资源的发展,更是每年给当地政府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再例如太极拳起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其以太极拳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开设太极拳馆;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和练武爱好者来此处消费。其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有利于太极拳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2]。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特点
2.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定向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主要在民间进行,这与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条件有关。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传承特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形成了定向性传播,通常表现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因此给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局限性,甚至导致一些项目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而失传。
2.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开放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项目资源也开始由内向外,由国内逐渐走向国外。例如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在国内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各种太极拳馆在国内的大小城市相继开馆;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太极拳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外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迅猛发展得易于其传承的开放性,使其更好地适应文化传播发展的环境,抢占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的战略高地。
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的区域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具有区域性,这与我国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等有关。例如在北方受寒冷天气时间较长的影响,产生了很多滑冰,滑雪类项目;而在南方受水之源丰富的影响则诞生了很多水上项目如龙舟竞技,独竹漂等项目。而且由于区域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其项目只能在特定的区域性传承和发展。
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3.1保持原汁原味的开发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有着其自身特立独行的思想内涵,这是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区别。而且其的产生还受到历史环境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其难以剥离的生存土壤[3]。所以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开发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更好地背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3.2科学的开发原则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更是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社会。要想更好地做好一件事情,如何科学的计划,如何科学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开发自然也要遵循科学的开发原则,否则只能与希望和目标背道而驰,越走越歪,越走越远。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客观事实、然后精心计划科学有效的开发原则、才能使其朝着又快又好的发展之路上前行。
3.3符合市场需求的开发原则
市场是资源开发的风向标,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合适的产品,人民才会买单。否则就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够看而不能够用,那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这正所谓是做了出力不讨好的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亦是如此,只有找准市场定位、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加之合理的推销模式、定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遵循市场需求的开发原则,充分发挥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的更好。
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4.1与旅游联姻的开发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要走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路子,让其在人们休闲娱乐之余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有力支持者。通过与旅游业结合可以增加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的经济收入,收入得到了保障则将有利于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4]。因此开发时北方可以借助冰雪天气长的特点开展以滑冰,滑雪类的旅游项目;让人们欣赏壮美北国风光之余也可以体验到滑冰和滑雪地乐趣[5]。而在南方受水之源丰富的影响则诞生了很多水上项目如龙舟竞技,独竹漂等项目[6]。
4.2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结合,开发,打造精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目前已经在大中小学校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砸沙包、拔河、狩猎、蹴球、板鞋竞速、武术类等。其中以武术类最为多样例如在小学就有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基础武术套路[7]。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相应教育阶段的体育锻炼强度和内容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和丰富。一些学校因受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的影响也开设有其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东北的有些高校有珍珠球,滑冰等项目;南方的有些高校开设有龙舟课;还有广西某些学校开设的抢花炮等。我相信如果能很好地结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打造更多适合的,适应各个教育阶段、各个地区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4.3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可以更好的让其发展,创造适应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快速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武术作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其精彩刺激的武术动作成为了比赛的亮点,同时也为后期的武术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再比如在我国民运会上,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轮番上场,给观众奉献了精彩有趣的比赛[8]。同时也在无形的促进各个参赛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4.4在民俗节庆中的开发
民间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如何发挥好这块阵地的作用,则直接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文化历史源流,因此也创造了很多有意思,有内涵的民俗节庆活动。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在丰富中华灿烂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娱乐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民俗节庆活动过程中,一般会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自然就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如广西三月三抢花炮,端午节划龙舟等[9]。在民俗节庆中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将更好使其为人民大众服务,同时也为其自身发展创造可依赖的生存环境。
4.5通过电影,电视节目来开发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媒体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人们能更快的认识一些事物,从而促进这些事物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有电影、电视剧还有一些电视类节目等。它们都极快,极广泛地传播着民族传统体育。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使人们掀起了学习少林功夫的热潮,也推进了“少林寺”旅游的热潮。再如武术大师级人物李小龙正是因为功夫电影的拍摄,才使其为世界功夫迷所熟知,其截拳道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浪潮。再例如央视2007开播的康龙武林大赛,更是把中国功夫推上了电视银屏,使广大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认识,从而加大了中国武术的传播。还有一些赛事的转播也直观地把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更好的呈现给观众。
5结论和建议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落实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通过论文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十分有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我们可以从其传承特点上做工作,如保护传承人,给予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逐渐提高。保护特定的传承区域,使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好的为保持其固有属性服务。加大市场的传播力度,用市场的需求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走出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肯定还有很多,但既适合所有区域,又符合当地市场选择的方法就比较少了;因此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遵循适应性开发的方针,切不可照搬,要做到活引活用!我相信只要科学合理的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支川.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47-49.
[2]马磊.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传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326-330.
[3]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J].体育学刊,2009,16(5):91-94.
[4]朱岚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3):146-153.
[5]赵忠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9(6):14-16.
[6]倪依克.当代中国“龙舟现象”的社会文化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23-26.
[7]何金,刘永风.江苏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开设现状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4):51-53.
[8]闫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2,34(5):1-4
梅州地处粤东北, 境内山地和丘陵地居多, 约占80%以上, 史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或“七山二水一分田”。长期以来, 梅州山区各县区发展均以农业为主, 相对平整的地方种植水稻, 山地则多选种适宜土地贫瘠、耐干旱生存的茶叶、沙田柚 (金柚) 、柿子、柑桔、龙眼等经济作物。由于人多田少, 交通闭塞, 受外界和大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影响少, 计划经济时代的梅州人基本上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经济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 民间经济来源大多靠外出的华侨、干部或煤矿等企业工作的亲戚时不时接济补给, 政府开支则靠一年一次的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贴。长期的经济贫困, 历史上的梅州青壮男人为养家谋发展大多出外找工、行武, 或发奋读书考上大中专院校 (古时则考取功名) , 毕业后在外谋职, 甚至飘洋过海谋生, 得以离开贫困的家乡。因此, 与贫瘠的自然资源禀赋相比较, 梅州形成了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渊源, 并流传至今的、客家人得天独厚发奋进取的人文资源。
改革开放后, 为振兴梅州、发展梅州, 摘掉梅州贫困落后的帽子, 各届领导班子不畏贫困、呕心沥血、兢兢业业、苦思冥想带领百姓谋发展, 发展的思路也几经调整。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 以战略发展布局梅州脱贫的发展思路, 先有早期的“三个希望”战略和“抓工业、兴经济”并举的发展思路, 为梅州走出传统发展路子作了探索;继而有了以“开放梅州”思想解放、开拓创新为先导的, 建设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四个梅州”整体发展的战略。从而使梅州的发展真正摆脱了传统的依赖自然禀赋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路, 梅州的发展也出现了更大新转机。然而, 梅州人并没有止步, 因为标兵在前, 停步就意味着落后。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 梅州市委市政府对“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在推动“绿色崛起”和实现“科学发展”。2008年全省面对金融济危机的挑战, 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发展战略, 梅州人抓住了发展的新机遇, 在转方式中另辟蹊径, 确立了““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的战略目标, 把“四个梅州”多元整体发展为路径和手段, 通过整合客家人得天独厚发奋进取的人文资源禀赋, 把拓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对策的新发展思路, 使绿色崛起的梅州后发优势有了鲜活的经济实体。这是一条历经长期探索与传统依赖自然资源禀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模式完全不一样的具有梅州特色的现代发展新路。这一体现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的转型升级山区发展新路有以下特点:
第一, 梅州山区资源禀赋得到由浅入深的解读, 客家人文资源禀赋有了深度挖掘, 客文化给山区发展注入新的特质和活力。
山多田少的自然资源禀赋和长期以农为主的靠山吃山单一解读, 是长期困扰梅州的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天, 梅州还是同样的自然资源禀赋, 但是, 却谱写了很不一样的发展篇章。原因就在于另辟蹊径对梅州资源禀赋由浅入深的解读和对客家人文资源禀赋的深度挖掘。山区地处偏远、丘陵起伏地势不平, 发展工业和农业都没有比较优势。但是, 山区也因此而保存了较好的生态和环境, 这一特色成为科学发展理念下推动投资者向山区发展现代工业和农业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 梅州山区进一步深度挖掘了更加独具特色的客家人文资源禀赋, 在已有的客家古老建筑保护、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客家博物馆等建设基础上, 近几年又打造了集吃、住、行、游、购、娱和教育、科研、文化为一体的“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它给客都梅州山区区域赋予了独特的客家民族性、现代性、国际性和时尚性。
改革开放以来, 梅州各届党政班子都高度重视挖掘和保护梅州客文化精神和历史形成的客家人关爱家乡热心乡梓建设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宝库,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整合使他们成为山区发展渊源不断的新力量。散居在国内外、省内外的梅州客家乡贤回乡省亲, 均不愿家乡发展错失良时, 他们不仅给家乡建设带来了各种有利于山区发展的新思路、、新视野, 更是成为家乡发展咨询决策、旅游、投资、商务活动等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第二, 生态旅游为重点, 使山区劣势变为优势, 梅州“山、水、人、文”四大元素组合, 使梅州山区生态旅游做到精致, 把梅州现代化发展道路提高到新的科学发展阶段。
做好山区发展文章不易, 难在确立适宜本地实际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上, 并能够一以贯之。换言之, 也就是解决能够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的问题。在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 梅州及时抓住了新一轮天赐的发展良机, 转换“希望在山”的发展主题和丰富“希望在山”的内涵, 发展了山区生态旅游。同样是山区、同样是发展生态旅游, 关键在怎样去做。梅州充分利用了既是山区、又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革命老区的区域特点, 把山清水秀、客家民俗的风土人情、客家迁徙谋求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和客家历代善于把握追随时代大势的革命精神, 及其取得的丰硕的精神和物质成果融入和转化为旅游资源。把“山、水、人、文、”四大元素组合的生态旅游做到精致。在五A级的雁南飞茶园旅游, 不仅给游客带来舒适的环境欣赏, 更能品赏高科技含量极高的农业园艺、知名品牌“雁南飞”的系列产品、高水准的现代化酒店管理、富有客家传统的文艺和膳食精品, 沿途还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叶剑英纪念园馆、知名品牌“宝丽华”环保型资源综合利用发电的荷树园电厂;返途, 还可在绿树成荫的客家公园和依山傍水的东山现代教育基地体会梅州尊师重教“文化之乡”的历史由来, 领悟梅州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深厚文化渊源, 吸取到梅州客家之都凝聚力的真谛所在。也由此可见梅州现代化发展道路, 已提高到新的科学发展阶段。
第三, 文化产业中传统和现代相结合, 推动了梅州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家园的进程。
梅州的文化产业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战略决策后起步的。它的发展不算早, 但是, 思路新、起点比较高。目前国内发展中有各种“科技产业园”、“工业产业园”, 但却从来没有“旅游产业园”。梅州把这一产业发展新潮流与客家文化特色相结合, 打出了“客天下文化产业园”的品牌, 以客天下一揽天下客, 以梅州客家文化产业招揽全球文化产业。在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中, 现在就有“十大文化工程”:客家鼎、客家赋、百米大型客家迁徙图、客家墟日图、印象客都、潘鹤四大雕塑、作家庄园、客家祠、梅花园、客天下巨石广场等。这是十个文化含量极高的项目, 游览客天下, 不仅让人们惊叹的是客家文化的底蕴如此深厚、丰富、源远流长, 世界客都在梅州名至实归。而且, 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客家传统饮食、建筑、民俗、历史、人物掌故等, 在客天下得到深度挖掘和全面的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交融使游客能够对客家民族精神文化中的科学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精神和民族文化精神留下深刻印象。
梅州文化产业发展起点比较高, 还表现在文化产业中传统和现代、山区与国际潮流相结合有了新的契机和依托。作为文化产业园区, 客天下的文化展现, 并不止于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 更重要的是把传统和现代, 山区与国际潮流相结合, 成为梅州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经济崛起的重要推手。依托客天下文化产业园区的实体, 可以承接和开展国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如, 2010年10月, 举办了中华梅州“客天下杯”楹联书法大奖赛, 并将常规化举行;同期, 举办了深港摄影大赛、中国美术界、文坛、家居玄学论坛的各种活动如期举行;同年, 国际顶级物业组织“国际金钥匙联盟组织”落户客天下, 认同并提升了客天下社区旅游管理和对游客服务的水准, 也提升了“客天下”的品牌度。客天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的高水准服务, 将为“工业梅州”发展, 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梅州落户投资, 提供很好的生活、休闲、养生、安全保障的条件。
2011年“五一”前, 中国·梅州客天下国际婚庆文化产业园顺利揭幕, 它标志着中国婚庆文化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客天下。梅州人走向世界翻开了新的一页, 实现了从飘洋过海为谋生到把客人请进梅州宣扬客家人文精神的蝉变。
今天, 以梅州市、梅县为中心, 以大埔县、蕉岭县为两翼, 整合资源, 串珠成链, 以点带面, 着重在保健疗养、度假休闲旅游特色, “游山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创意在客都”特色品牌已经打响。优美的自然和人居环境使梅州绿色经济崛起有了新的发展, 目前梅州紫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的珠江啤酒梅州生产基地项目、广州五羊摩托及汽车零配件等生产线整体搬迁到园区、创造出产业集群转移的新模式, 以及广东云山汽车公司等大企业先后落户梅州。真是栽好梧桐树, 何愁无凤凰!
故事一 换牙
小女今年八岁,一日,从外面跑回家,手中高举着什么东西,大声对其奶奶说:“奶奶,我的牙齿掉了。”奶奶说“乖乖,快到奶奶这儿来,让奶奶瞧瞧。”小女连忙走过去,奶奶让她张开嘴,并问:“是上排的牙齿,还是下排的牙齿?”小女答道:“是下排的。”“快,把脚并排站好,身子挺直,把换下的牙齿扔到屋顶上。”“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样做就能保证你下次出的牙齿整整齐齐的,人也端端正正的。”“那你做给我看一下。”只见奶奶真的做了一个挺标准的立正姿势。“噢——”小女似有所悟,忙学着做了起来。
故事二 钉纽扣
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不像现在的孩子,多是钉着纽扣的衣服,很少有装拉链的。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件上衣纽扣掉了,我忙把掉地上的纽扣找到,拿回家央求我的奶奶给我重新钉上,奶奶找来针线,又顺手拿来一根针,让我衔在嘴中。我很纳闷,便问奶奶为什么这样做。奶奶一边麻利地给我钉纽扣。一边严肃地说:“把针衔在嘴里,说明你的东西不是偷来的,别人也不会赖你,长大后也不会毛手毛脚,会做一个手脚干净的正派人。”我很乐意地配合做了。
故事三 雷神菩萨
家中请客,母亲的孙子、外孙、外孙女坐了一桌子,母亲在一旁不停地唠叨,讲要互相谦让,要大家一起动筷子,讲不要挑食,荤素搭配,要……而讲得最多的是不能浪费粮食,掉在桌子上的米粒要捡起来放在嘴中,还搬来“雷神菩萨”来吓唬孩子们,父亲也在一旁说,谁浪费了粮食,“雷神菩萨”会把他“拧”了跪在地上,直到他认错为止。犯了大事的,如不孝顺,心中想坏事的,“雷神菩萨”还会劈他的脑袋。孩子们听后,个个把自己位置上“收拾”得干干净净,碗中的饭粒也一粒不剩地全“扫”进肚子里。
启迪一:道德教育无处不在,要抓准时机,言传身教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就是指道德教育。人类延续至今,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着成千上万的传统道德故事,或惩罚,或扬善,或劝勉,或告诫……聪明的祖先很善于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对后代进行教育,并深谙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且看故事一中的奶奶,虽然自己年纪稍大了些,为了使孙女长大后能牙齿出整齐,更为了孙女懂得“端端正正”做人的道理,不怕被人耻笑,还给孙女来一个标准的立正动作。在孩子漫长的成长道路上,正是这一串串的小故事,如同一只只明亮的灯笼,一个个燃得正旺的火把,照亮了孩子们前进的道路,使孩子少走甚至不走弯路,顺利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启迪二:道德教育要以生活的源头为教材,因材施教
长期以来,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德育,使我们的教育有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今天,学校教育难以走出“5<2”(5天的学校教育影响小于2天的周末社会上的不良教育的影响)的怪圈。中国自古重视道德教育,并且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儿童道德传统。上述所举三则故事,我们成年人或经历过其一。或经历过其二,或都亲身经历过,有的现在还正扮演着故事中“长辈”的角色。其实,从上面几则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是让学生去顺从既定的、预设的、与学生现实生活和需求脱离的条文规范,而是主张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认同和形成社会性的规则。小学道德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的生命感受,尤其是对传统道德故事。今天的小学道德教育不能将学生静止地束缚在课堂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道德原则、规范的讲授上,或者放在对历史人物、关键人物抽象事迹的介绍上。试问,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靠这样记、背,然后考出来的吗?学校要用生活的源头活水作为德育教材,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启迪三:道德教育工作者不仅指教师,而且指全社会每一位成员
过去我们讲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結合教育,现在我们提倡的“学校育人”、“团队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基地育人”……意即要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参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中来。几则故事中的“奶奶”、“父亲”、“母亲”等都应算是合格的道德教育工作者。他们全员参与,思想统一,目标一致,亲自示范,言传身教,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俗话说“众人划桨开大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各方面的资源融合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好。
启迪四:对传统道德故事进行扬弃,抓住其教育内核,发扬光大
毋庸讳言,稍有一点知识的人就很容易看出,以上几则故事皆有可笑之处,有善意的谎言,有的带有迷信色彩,这也是传统道德故事中应摒弃的。但这些教育手段(内容)能沿袭至今,说明有其旺盛的生命力,有其可取之处。我们不妨以“为我所用”的原则来进行开发;丰富校本课程,乡土教材,抓住其精髓,去其糟粕。让它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极大地提高德育。
【传统节日资源】推荐阅读:
传统节日及法定节日06-12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07-05
白族民族传统节日11-05
高二作文传统节日11-09
传统节日小年习俗11-25
二年级 传统节日12-12
所有的中华传统节日06-06
传统节日英文翻译06-19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介绍09-27
中国传统节日英文简介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