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教学设计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闻评论教学设计

新闻评论教学设计 篇1

刘亚洲

3月21日第四节课,我上了一节新课,内容是《新闻评论》,授课之后,督导组老师给予我非常恰当中肯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现在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的定义、特征及能够根据新闻事实撰写新闻评论。重点是了解新闻评论的特征,能够根据新闻事实撰写新闻评论。

通过温故的环节,我让学生回忆消息、通讯、特写这几种文体的特征,进而学习新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的特征,在备课时,我准备在和消息及一般议论文做对比的过程中突出这种文体的特点,因为预设不够全面,所以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好。学生对文本的把握不精准,并没有看出文本是在对比中凸显事物特点的,我在引导过程中,过于急躁和紧张,启发用语和过渡语没有用好,使学生缺少自己思考获取知识的时间。

新闻课要求新求实,我给学生放了一段马航失事的新闻评论的视频,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例更能深入透彻地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理解,但是解读和剖析还不够深入和彻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分析过程中我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置了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后畅所欲言,有的学生分析得很有条理,很有深度,有的学生评价浅显,个别学生的评论在形式上不符合新闻评论的标准,我没有注意纠错改偏,因势利导,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影响其思维的点评。

我的启示:

备课很重要,不只是备书本,还要备学生。课堂要有预设。

注重课堂设计,环环相扣,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闻评论教学设计 篇2

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 在于使其能够真正理解课程的价值, 让他觉得值得学而且自己能用得上。

面对社会发展转型期纷纭的社会现象、各个领域出现的矛盾, 人们越来越重视从媒体获得意见性信息, 与此同时, 技术手段日趋发达的传播条件之下, 信息同质化的状况使得媒体在事实方面的竞争空间变得狭小, 用独家意见来体现特色、增强竞争力成为各个媒体的共识。不仅如此, 社会民主化进程中意见表达的主体越来越多元, 媒体作为平台供各种意见博弈, 而网络的发展又使得公民写作成为可能, 观点与表达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了解了评论对媒体、对社会的意义那么重大而且写作门槛也没有那么高, 学生自然容易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使学生动起来, 不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新闻评论是以思想深度见长的, 课堂应该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练兵场,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设置能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作为中心话题, 让学生分析、评论, 发言中要提倡观点、角度、表达的个性化及论证的逻辑性, 让学生理解新闻评论的社会价值。由于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观点互相冲突, 就会展开讨论, 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 使课堂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协同性增强。在学生表达观点的过程中教师要即时引导, 找出漏洞并启发其进行延伸思考, 使学生能够启发思想、训练思维、增长才识。细致地批改作业也能够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看似两个问题, 但是了解和信任是互动的基础, 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又可以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优点和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学生与教师互动、根据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 既强化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 参与感增强便能提高学习的热情。

二、突出应用

首先, 尽量选择不仅教学生如何读更侧重于教学生如何写的教材, 比如马少华的《新闻评论教程》, 从评论的静态因素和动态过程两方面让学生理解评论并学会写评论。其次, 重视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 让学生在产生疑惑、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发展。此外,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创设一种拟态环境, 让学生感受从作者写作动机到读者接受的实际效果, 整个评论产生的动态链条会让学生体悟到新闻评论写作的内在机制, 增强写作过程中的自我体验, 比如新闻评论中的选题问题, 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简述当日各大媒体报道的主要新闻, 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值得评论的选题,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总结出“选题是作者的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契合”这一规律, 引导学生找到选题, 要通过联想、进行价值判断主动出击, 继而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评论要发表在哪个媒体, 使学生意识到新闻评论是一种大众传播样式, 具有媒体的规定性, 传播受到了媒体宗旨和传播对象这些因素的影响, 这也许是他们在尝试评论选题时已经察觉了的问题、也许根本没有想到, 通过教师的提醒才加深了印象, 也再次领会到“选题是对媒体定位与受众需求契合点的寻找”这一规律, 从而将如何选题放到另一个坐标轴中进行考察、思考,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拟出评论的提纲, 有些学生会发现自己虽然认识到了某个选题的评论价值, 却不具备进行论证的能力。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教师将选题的规律条理化地总结出来并进行强化, 学生由于已经经历了一番实战, 已经切实地体会到这些规律, 理解、记忆都水到渠成。此后, 教师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列出内容提纲, 在教师没有提醒的情况下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觉地在自己的选题内容后面标出所适应的媒体, 并且选择了自己擅长的领域, 对自己的选题有一定的论证能力。第二节课, 教师对作业进行讲评并对这些选题就社会关注的热度进行排名, 在同样的选题中向大家介绍具有差异性的观点, 把学生思考的焦点自然地转移到下一章“立意”上去。

三、结论

“就思维能力而言, 新闻评论人才的水平要求更高;就知识门类而言, 新闻评论人才的知识涵盖面更广;此外, 对新闻评论人才在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独立品格、宽容胸襟等方面的要求, 也比对一般新闻专业人才更加严格。因此, 必须瞄准能力素质目标, 在教学、实践等方面力行探索创新, 以科学严格的手段培养合格的新闻评论人才。”[1]“互动与双向交流”的教学原则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在新闻评论教学的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 因为互动、交流正是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之一。新闻评论的课堂教学必须动起来, 学生是主角, 始终处于提问、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 教师则是配角, 任务是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适时地引导学生把握现象中的本质因素, 作为一门以思想深度见长的课程, 教师还要利用互动与交流培养学习兴趣、激活思想,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注:课题名称:《新闻评论》院级二类优秀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143】

参考文献

一篇体育新闻评论的评论 篇3

【关键词】体育报道 谬误 中文 外语

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体育无疑是增强体质、缓解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体育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新闻报道无疑受到广泛的关注。2010年五月十四日,笔者买了一份当天的《体坛周报》,其《扣篮·NBA》第四版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国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一场比赛的得失。该文语句生涩,评述也欠流畅。笔者从事语言教学,对竞技体育和新闻报道不敢妄加评论,以下探讨仅限于语言文字方面。附上原文节选及勒布朗詹姆斯讲话的对照英文(摘自NBA官方英文网站),对需探讨之处加粗并排序。并随附笔者的修改润色,以为对照。

(1)其中ESPN电视台的三个频道,从早到晚,滚动播出,各路专家、各种观点、各个角度,说了一遍又一遍①。(酌改为:①滚动播出各路专家的各种观点,从各个角度,说了一遍又一遍)

(2)于是他回答说:"当你打出一场糟糕的比赛,当你在七年之中只有三场糟糕的比赛②,那是很容易被指出来的。---为了成为场上最好的球员,我给自己施加了很多压力③。当我做不到时,我对自己感觉很糟糕④,因为我没有做到我所能做的。可是,我不会垂头丧气,不会去找任何借口,因为我不是那种球员,我不是那种人⑤。" ("When you have a bad game here or there, you've had three bad games in a seven-year career, then it's easy to point that out. I put a lot of pressure on myself to be out there and be the best player on the court, and when I'm not, I feel bad for myself because I'm not going out there and doing the things I can do. But I don't hang my head low or make any excuses about anything that may be going on, because that's not the type of player or person I am")(酌改为:②你有一场没打好,七年中只有三场没打好;③我会给自己施加很大压力;④心情会很差;⑤也不是那种人)

(3)往常,骑士的媒体女公关阿曼达,总是早早地在更衣室门口通知记者们:今天勒布朗和谁谁谁⑥去新闻发布会。而这天⑦,直到更衣室开放,她也沒确认⑧詹姆斯究竟有没有心情去新闻发布会说话。所有人都担心詹姆斯像⑨去年东部决赛那样洗完澡直接走人,----终于,詹姆斯洗完澡出来了,阿曼达过去一询问⑩,挥手叫那些守候者闪开--詹姆斯同意去 新闻发布会上接受采访。(酌改为:⑥谁和勒布朗;⑦当天;⑧她也没能确认;⑨会像; ⑩上前问过之后;

到)

(4)他全场得到的15分,有8分来自第二节,而那些全部来自罚球线。整个上半场,詹姆斯4投0中,没有半点罚球之外的得分 。“我投丢了太多球,我投丢了太多空位投篮,那些我可以命中的投篮。”( "I just missed a lot of shots. I missed a lot of open shots, shots I'm capable of making.") (酌改为:全部是罚球得分;除了罚球竟一分未得; 很多球我没投进; 很多可以进的空位球我没投进 )

(5)“我会回去看录像的,不过,他们整个系列 都是这样防我的,”(I will go over the film but they played me the same way they have played me all series.)( 的“系列”后应加一个“赛”字)

(6)詹姆斯努力控制,不让自己的情绪表露给所有人 看。

( 酌改为:任何人)

(7)克利夫兰需要怎样的他,才能重新变得"有信心" ?

( 酌改为:重拾"信心")

原文共1,632个字,需加润色之处竟有十八处之多,平均不到百字一处。可粗略分为如下几类:

a.下笔匆忙,校对疏忽所致:⑦、 、 。

b.英语功底欠佳,从英文借用到中文时,捉襟见肘:②、③、④、⑤、 、 。

c.中文功底不足,行文欠流畅,如①、⑥、⑧、⑨、⑩、 、 、 。

可以看出,原文中非常低级的纰漏有之,拗口的翻译腔有之,语法错误有之,由此看来,《体坛周报》欲更上层楼,尚有漫长之路。

中国的体育报刊在报道国际赛事时,往往借鉴别国的报道或评论,但记者若无扎实的外语基础,借鉴的结果往往出现偏差,使读者有时不知所云,当引以为戒。另一方面,体育记者或编辑亦应具备深厚的中文功底,只凭对体育的了解或兴趣远远不够,否则,退役运动员岂不都可改行做记者编辑了?而国家也不必为其花费心思找出路了。

新闻评论 篇4

第一章

一、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1、新闻性①现实的针对性②强烈的时效性

2、政治性①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②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3、①面向广大受众②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

三、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1、引导的作用

2、监督的作用

3、表态的作用

4、深化的作用

第二章

一、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确定论题,主要提指它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

新闻评论的立论,就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

二、论题从哪里来?

1、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

2、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3、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

二、立论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2、新颖性:①论题的新颖 ②见解的独到③输入新鲜的事实材料作为由头或论据④选取新的立论角度⑤交锋中闪现亮点

3、准确性具体要求

①论点的准确,包括概念、论断、提法和分寸把握的准确

②论据和引语的准确

③完整、准确地阐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④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

4、前瞻性指的是能够及时洞察矛盾和预测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云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

具体表现:重提示、洞察和预见性。

第三章

一、评论标题的功能

1、概括论题范围

2、昭示中心论点

3、表明作者态度

4、吸引受众注意

二、评论标题的要求:

1、题文一致

2、意向鲜明

3、言简意赅

4、生动引人 如何做到生动引人?

1、转换句式、语气。

2、活用成语、俗语。

3、采用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对照、连珠等等)

第四章

一、说理论述的基本要求:

1、论据和论点的结合评论的论据: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

常用和有效的论证方法:(1)例证法 A 用典型的具体事例作为论据来说明论点。B通过若干事例,综合它们的共同特点来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论点。

(2)引证法

(3)反证法

2、虚和实的结合新闻评论从宏观上看,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务虚的,一类是务实的。

(1)务虚性言论,指的是有关理论、政策、思想方法、工作作风乃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务虚式思想型评论。

(2)务实性言论指的是写作有关工作、业务问题的评论。

3、破和立的结合(1)以正面立论的评念经则需立中寓破

(2)以批驳错误观点为主的评论,则需破中有立。

4、严肃和生动的结合。

二、说理论述的操作方法

1、据事议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

2、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的具体方示:

(1)纵横比较法。(2)对比法。(3)类比法

3、论辩交锋:通过思想交锋,辩论和批驳,在辩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

4、算账说理:正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推演、比较和折合计算,进而对事物作出说明和判断,找出其内在联系,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一种科学的分析说理的方法。

第五章

一、新闻评论的结构原则:

1、从评论的具体内容出发。

2、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3、从不同的体裁要求和作者的特点出发。

二、评论的结构要求:

1、布局合理。

2、层次清晰。

3、逻辑顺畅

三、评论的结构方式

1、归纳式结构: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结论的结构方式。

2、演绎式结构:一种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

3、并列式结构:一种将总论分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证的结构方式。

4、递进式结构:一种对论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分析的结构方式。

四、评论的开头与结尾(分辩、选择)

第六章

一、深入浅出:就是要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

二、形象说理分为

1、善于运用比喻。

2、形象化的语言。

3、巧用诗文典故。

三、以情动人,分为

1、有感而发。

2、寓感情于形象。

3、修辞手段的活用。

四、要言不烦。

第七章

一、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1、提高政治觉悟。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二、提高理论政策水平

1、掌握基本理论

2、加强政策观念

第八章

一、社会是代表报刊通讯、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

二、在我国,社论作为政论体裁最早发端于清朝未年我国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循环日报》。该报主编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梁启超创办并主编《时务报》

三、毛泽东曾经强调指出,精心写作社论内容是一项极重要任务

四、党报社论向以具有权威性

1、它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

2、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

3、党的领导干部具有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社论的传统

4、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独特优势。

五、评论员文章的形式

1、本报评论员文章: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例《光

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3、观察家评论

第九章

一、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

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可以使用,其中在报纸上最为常见。

二、短评的特点:短小精悍、新鲜独特、生动灵活、重在分析。

第十章

一、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念经,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价、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

二、按照编者按语的性质和内容分类,大致可以分为:

1、说明性按语: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用以介绍作者身份,交待事件背景,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载的目的等等。

2、政论性按语。

3、注释性按语

三、按语的功能

1、提示说明。

2、评价表态。

3、提醒建议

四、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1、立足依托有所超脱。

2、配合及时,运用灵活。

3、文字精粹,点到即止。

4、态度鲜明,讲求分寸。

第十一章

一、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

二、专栏评论的特点

1、具有群言型的特点。

2、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专栏评论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三、个人专栏评论。例: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李普曼相继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和《新闻周刊》上的《今日与明日》

四、经济漫谈作为专栏评论中的重要品种,是一种涉猎日常经济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短小精悍的署名经济评论。

第十二章

一、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新闻述评。它融新闻和评论为一体,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二、述评的基本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三、1、工作述评。

2、形势述评:是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以及其他领域的形势的述评。

3、事件述评。

4、思想述评

四、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1、论题新颖,选材精当。

2、即事明理,注重分析。

3、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第十三章

一、杂文的主要特点:

1、文艺性的政论。

2、强烈的战斗性。A、及时灵活地反映现实。

B、爱憎分明的态度。

3、生动泼辣。

4、简洁精粹。

第十四章

一、从体裁的角度看,广播评论是按照广播的传播特点,以便于口说再听的方式撰写,、制作和播出的新闻评论。

二、广播评论的特点:

1、短小精悍。

2、浅显明快。

3、平易近人。

4、上口动听

三、广播评论的独特形式:

1、广播谈话。

2、口头评论。

3、录音评论

第十五章

一、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

二、电视评论的特点:

1、声画兼备。

2、视听结合。

3、双线互补。

三、电视评论的常用形式

1、口播评论。

2、录像评论。

3、电视新闻评论。

四、电视评论的符号系统

视觉符号——画面、屏幕文字

听觉符号——同期声和解说词

选择10分,填空10分,名词解释12分,简答18分,对评论进行分析10分,针对材料写一篇评念经40分。

有可能进行分析的评论:

P40《“寒童”的呼唤》

P77《希望在人间》

P100《“助廉”与“助贪”》

P217《于细微处见精神——国庆纪念活动改革有感》

P243《活鸡进港第一天华西新春新事多》

P265《催一催不如推一推》

《新闻评论写作》大纲 篇5

苏州大学编 高纲0923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新闻评论写作》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

新闻评论在新闻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媒体的灵魂。设置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是:使自学应考者对新闻评论的有关现象及其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转化为在具体实践中应用和写作的能力。

第二部分: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 本体界定

第一节 学科框架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学的定义

(二)新闻评论学的对象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学的定义 1. 识记:新闻评论学概念

2. 领会:新闻评论学与新闻评论写作学的关系

(二)新闻评论学的对象

1. 识记:新闻评论学研究对象的几大部分 2. 领会:新闻评论学研究的系统性

第二节 新闻评论本体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三)新闻评论的地位与功能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1.识记:

(1)新闻评论的定义(2)新闻事实的定义(3)新闻评论与评论者之间的关系 2.领会:

(1)新闻评论与新闻事实的报道二者的关系。(2)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的关系。(3)新闻报道的倾向性。(4)为什么不宜提“指导性”和“引导性”?(5)对广播电视节目中几人谈形式是否新闻评论的认定。

讨论:新闻评论的几种定义。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1.识记:新闻评论的五大特点 2.领会:

(1)政论与新闻评论的关系。(2)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与新闻性的不同。(3)思想性与政治性的不同。(4)为什么不能把“科学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一大特点?(5)大众性的几层意思。(6)大众性与专业性的矛盾。(7)新闻评论中不一定要出现新闻事实。(8)有没有评论者的观点在,是区分消息和新闻评论的关键。(9)仅仅确立了观点,只能算“评”,只有讲了道理,才能叫“论”。(10)新闻评论的论理性与学术论文的区别。

应用:分析一篇新闻评论,说明新闻评论的特点。

(三)新闻评论的地位与功能:

1.识记:(1)新闻评论的地位。(2)消息性新闻报道中的竞争策略。

2.领会:(1)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在竞争中致胜的两大法宝之一。(2)新闻评论是大众传播媒体的旗帜、灵魂和眼睛。新闻评论对公众的影响。(3)新闻报道影响着人们想什么,新闻评论则影响着人们怎么想。(4)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作用与民众参政议政之间的关系。

(四)新闻评论是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方式。

第二章 新闻评论史

第一节 产生的前提

一、考核知识点

新闻评论产生的前提

二、考核要求

识记:新闻评论产生的三个前提。

第二节 中国新闻评论史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史前期

(二)政论时期

(三)向新闻评论演进期

(四)成熟与完备期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评论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史前期

识记:

(1)邸报的产生。(2)以汉字刊行的最早的报刊。(3)首倡社论的报纸。

(二)政论时期

识记:

(1)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化报纸及办报目的。(2)王韬及其新闻评论。(3)我国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三)向新闻评论演进期

识记:(1)梁启超和《时务报》、“时务文体”。(2)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3)“三民报”。(4)报纸的四大部件。

(四)成熟与完备期

识记:

(1)无产阶级新闻评论开始在中国出现的标志。(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在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张中共中央机关报。(3)我国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有风格。(4)李大钊的评论。(5)邹韬奋的评论。(6)张季鸾的评论。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评论 1.识记:

(1)社会主义时期新闻评论的分期。(2)文革评论的特点。(3)“两报一刊社论”。2.领会:

(1)社会主义时期新闻评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2)新时期新闻评论向社会本位的回归。(3)新时期新闻评论在形式、风格上的新探索。

第三节 外国新闻评论简史

一、考核知识点

(一)外国新闻评论的史前期

(二)政论时期

(三)新闻评论的现代化时期

(四)无产阶级新闻评论史

二、考核要求

(一)外国新闻评论的史前期

识记:

(1)现在认为最早的“类报纸”。(2)手抄报纸和书简报纸的出现。(3)传单、鸭鸣报的出现。

(二)政论时期

领会:

(1)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2)当时报纸的主要职能是从事政治性评论,获取商业利润是次要的问题。(3)美国报刊在政论时期的发展。

(三)新闻评论的现代化时期

识记:

西方报纸的新闻评论类型。

领会:

(1)新闻与言论的纠缠。(2)没有了自由竞争的媒体,也就没有了意见的自由市场。(3)社会责任论不是对新闻自由的反动,而是强调媒体应承担维护公众获知新闻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权这一责任。(4)当代欧美广播电视评论在收视率的巨大压力之下出现的娱乐化和煽情化趋势。

(四)无产阶级新闻评论史

识记:

(1)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开端。(2)无产阶级第一个公开发表新闻评论的阵地。(3)俄国第一份公开出版的布尔什维克报。(4)俄布中央机关报。(5)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机关报。(6)前苏联大众新闻传播体系的显著特点。

第三章 创作主体论

第一节 创作主体分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创作主体的特点

(二)人格主体与代言人个人之间的关系

(三)创作主体分类及与评论文体的关系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创作主体的特点: 1.识记:人格主体

2.领会:新闻评论的创作主体可分为人格主体和个人主体。

(二)人格主体与代言人个人之间的关系

领会:

(1)没有代言人主体的介入,所代的人格主体的意志就无法现实地被表达出来,而代言人主体的介入,又使人格主体打上了代言人主体的烙印,成为代言人所理解的人格主体精神,即成为双重主体的有机叠合。(2)代言者个人的能动主体性不是表现为对对象的主观改造和随意阐发,不是“六经注我”,而是借助这种能动性去深入对象,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是“我注六经”。(3)“我注六经”与个人风格化的关系。(4)群体精神意志的人格化要求。

(三)创作主体分类: 1.识记:

(1)体制内的三类创作主体。(2)国际评论。(3)党派主体评论的特点。(4)中国共产党党报新闻评论的鲜明特点。(5)我党新闻评论的重大使命。(6)团体新闻评论的特点。(7)体制外新闻评论创作主体的特点。(8)体制外新闻评论作者的类别。2.领会:以国家为主体的新闻评论对主体的特殊要求。3.应用:分析一篇新闻评论的口吻。

第二节 评论者的修养

一、考核知识点

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二、考核要求

1. 识记:(1)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几大修养。(2)在法律问题上,新闻评论存在的两个问题。2. 领会:(1)社会的良心(2)为什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3)为什么要打好理论基础?(4)树立政策、法律、纪律观念的重要性。(5)为什么要打好知识根底?(6)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第四章 创作论(上)

第一节 新闻评论选题

一、考核知识点

(一)“选题”辨析

(一)选题的标准

(二)选题的来源

二、考核要求:

(一)“选题”辨析 1.识记:

(1)选题(2)命题(3)立论 2.领会:

(1)选题与对象的关系。(2)选题的相互联系的两种含义。(3)传媒的选题计划与评论员的选题方向间的关系。(4)选题与命题的关系。(5)选题和立论的关系。

(二)选题的标准: 1.识记:

(1)我党新闻评论的选题标准(2)选题的具体要求。2.领会:选题的重大与否与新闻事件的重大与否之间的关系。

(三)选题的来源: 1.识记:选题的几大来源。2.领会:

(1)“上面的精神”(2)“下面的呼声”。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立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立论的要求

(二)立论的过程

二、考核要求:

(一)立论的要求 1. 识记:立论的具体要求 2. 领会:

(1)立论的多种角度、选题的多个侧面,可以使论点不断翻新。(2)立论求新与求实的关系。

(二)立论的过程 1.识记:

立论过程的两个环节。2.领会:

(1)一篇评论的论点是评论者主体思维穿透力量拂过评论材料,对材料的内在逻辑加以寻绎的结果。(2)占有材料不仅仅是占有某则新闻事件,而是要广泛研究社会。(3)社会是处在不停的运行过程中的,事件也只有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才具体地标示出其价值意义,其意义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增值或增墒,没有恒定的意义存在。(4)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发掘取决于评论者对事件所构成的与社会生活的诸种关联的发现。3.应用:

找几篇选题一致,立论不同的评论。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标题

一、考核知识点:

(一)标题的作用

(二)标题的要求

(三)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

(四)几种常见的标题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标题的作用

1、识记:新闻评论标题的作用

2、领会:标题的重要性

(二)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

识记:新闻评论标题和新闻标题的异同。

(三)标题的要求 1.识记:

(1)标题的两个根本性要求。2.领会:

(1)新闻评论的标题和新闻的标题要求不同。(2)新闻评论的标题不能要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3)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要求不同的标题。(4)标题和文章内容、风格不一致,将造成一种讽刺、调侃和滑稽效果。(5)要求标题与文章内容和风格一致和要求标题具有吸引力是不矛盾的。

(三)常见的标题类型 1. 识记:三种标题类型 2. 领会:所列各种标题的特点 3. 应用;收集一些好标题

第五章 创作论(中)

一、考核知识点:

(一)“论证”辨析

(二)论证的要求

(三)相关的逻辑知识

(四)常用的论证方式

二、考核要求:

(一)“论证”辨析 1.识记:

(1)论点。(2)论据。(3)论证。(4)几类论据。2.领会:对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的要求

(二)相关的逻辑知识

识记:

(1)概念。(2)判断。(3)推理。(4)直言推理。

(三)常用的论证方式 1.识记:

(1)归纳论证。(2)演绎论证。(3)类比论证。(4)对比论证。(5)比喻论证。(6)反证。(7)归谬法。2.领会:

(1)各种论证方式的运演规则。(2)各种论证方式的真理性和局限。3.应用:用所列某一种论证方式创作一篇评论。

第二节 新闻评论驳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驳论”辨析

(二)如何进行反驳

二、考核要求:

(一)“驳论”辨析

识记:(1)驳论的概念。(2)驳论文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二)如何进行反驳

领会:反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即: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的逻辑过程。

第六章 创作论(下)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结构

一、考核知识点:

(一)对新闻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

(二)结构安排原则

(三)新闻评论常用的三种主要结构形式

(四)新闻评论的开头和结尾

二、考核要求:

(一)对新闻评论结构的基本要求 1. 识记:结构的概念

2. 领会:结构安排要言之有序,做到纲举目张,以帅统兵。

(二)结构安排原则 1.识记:

(1)结构安排的两个原则。(2)评论三部曲。(3)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

2.领会:认识的过程就是事物自身结构逻辑的发现过程,认识的完成就是事物自身结构逻辑的显现。

(三)新闻评论常用的结构形式 1.识记:

(1)纵向结构。(2)横向结构。(3)评点式结构。2.领会:

(1)纵向结构显示了事理和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引导人们根据问题的前因后果的内在联系去认识事物。它逻辑严密,论证性强,用得好,能够深刻地启发受众对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获得智力上的满足。(2)横向结构能够使围绕论点的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来,让人从较宽广的领域内获得一个全貌性认识。(3)各种结构形式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4)评点式结构以蕴含着内在逻辑性的圆融的事例本身去阐发道理,而不是把其中的逻辑筋脉单独抽取出来。它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一针见血,不拘一格。

(四)开头和结尾 1.识记:

(1)“凤头猪肚豹尾”的意思。(2)开头的重要性。(3)“开门见山”在新闻评论中的两种含义。(4)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5)几种常见的结尾方式。2.领会:

(1)新闻评论的开头既要努力吸引人们去阅读正文,同时也是议论文共有的提出问题阶段或者叫引论阶段。不仅如此,它还决定着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和展开方式。(2)新闻评论的开头(结尾)与新闻作品的开头(结尾)的不同。

3.应用:收集一些好的开头和结尾。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语言

一、考核知识点:

(一)与新闻语言相比的论理性、分析性。

(二)与一般议论文语言相比的通俗性。

(三)新闻评论语言的文采。

二、考核要求:

(一)与新闻语言相比的论理性、分析性 1.识记:分析性叙述 2.领会:

(1)新闻评论的语言是论理性语言,而不是叙事性语言。(2)正确看待述评中叙事因素的大量介入。(3)就像数学运算中的具体数字运算和使用代数运算一样,新闻作品中是具体的物体件数的展示,新闻述评是具体的数字运算,而一般的新闻评论则是由数字运算推导出代数运算程式。相对于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来说,数字已经抽象化了。(4)新闻评论的语言采取消极修辞方式,首先追求准确、鲜明。

(二)与一般议论文相比的通俗性

领会:弄懂以下几种关系:

(1)通俗化与专业术语的使用。(2)通俗化与表达的准确性。(3)通俗与形象化。(4)通俗与思想的精深。(5)通俗与庸俗。(6)通俗与语言规范化。(7)通俗的度与对受众的尊重。

(三)新闻评论语言的文采

1.识记:(1)语言的形式美感(2)字句炼到什么样子和是最美的。2.领会:

(1)如何增强语言的文采。(2)知识运用不当的表现。(3)文采对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第七章 报纸新闻评论

第一节 报纸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一)报纸的传播特点

(二)报纸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要求

二、考核要求

(一)报纸的传播特点 1.识记:报纸传播的优缺点

2.领会:(1)报纸反映面的广阔性和丰富性。(2)报纸表达思想、展开论证的深刻性。(3)报纸的可保存性和选择性。(4)报纸传播公众解码的专注性。(5)报纸传播的弱点。

(二)报纸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1. 识记:报纸新闻评论的几个特点及要求。2. 领会:

(1)报纸新闻评论表达思想的深刻性。(2)报纸新闻评论“快”与“准”、“准”与“活”的矛盾。(3)论述的深刻本身就是“活”。

第二节 报纸文体分类方法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文体分类原则思考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文体分类原则思考

领会:每一种分类方法都是对特定时空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从某个特定角度对新闻评论进行分析把握的结果。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

领会:各种分类方法的特点。

第三节 代表编辑部的评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社论

(二)评论员文章

(三)短评

(四)编者按

(五)述评

二、考核要求

(一)社论

识记:

(1)社论的定义。(2)社论的特点。(3)社论的几种变体。(4)社论写作的注意事项。

(二)评论员文章

识记:

(1)评论员文章的特点。(2)评论员文章的分类。

(三)短评

识记:(1)短评定义。(2)短评的特点。

(四)编者按语

识记:(1)编者按语定义。(2)编者按语分类。(3)编者按语的特点。

(五)述评

识记:(1)述评释义。(2)述评的特点。

第四节

不代表编辑部的评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时评

(二)杂文

二、考核要求

(一)时评

识记:(1)时评释义。(2)时评的特点。

(二)杂文

识记:(1)杂文的定义。(2)杂文的特点。

第八章 广播新闻评论 第一节 广播的传播特点

一、考核知识点

(一)广播传播的优点

(二)广播传播的弱点

二、考核要求

(一)广播的传播优点。

(二)广播传播的弱点 1.识记:

(1)广播的语言特点、传播方式。(2)广播传播的优缺点。2.领会:

(1)广播对主持人的要求。(2)广播的群众性。(3)广播的“一次过”性质所带来的问题。(4)广播的私人性质。(5)广播的心灵性。

第二节 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和要求。(2)瞬时记忆。2.领会:

(1)对广播新闻评论提出的要求的道理。(2)广播口语并非生活口语,而是艺术化了的口语。(3)报纸评论可能更深地影响人,但广播评论却能更强烈地打动人。

第三节 广播评论的特殊评论形式

一、考核知识点:

(一)播稿式评论

(二)说稿式评论

(三)脱口式评论

二、考核要求: 1. 识记:

(1)广播评论的三类评论形式。(2)说稿式评论的三种形式。(3)对话式广播谈话要注意的问题。(4)录音述评包括哪些元素?(5)戏剧式广播谈话的概念。(6)座谈式广播评论要注意的方面。(7)口头评论的特点。(8)口头评论的局限。2. 领会:

(1)漫谈式广播谈话是一种拟态交流方式。(2)音响应是说理“锦上的花”、“琴上的弦”。

第九章 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节 电视的特点及其对新闻评论的影响

一、考核知识点

(一)电视的优点

(二)电视的弱点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电视的传播特点。(2)电视的特殊收看效果。(3)电视传播的弱点。2.领会:

(1)声与画之间的关系。(2)声画文三者的整合所产生的新的系统质。(3)电视是一种传播最直接、现场感最强的媒介。(4)客厅文化。(5)电视信息在时间之维上流动给电视表现带来的问题。

第二节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一、考核知识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二、考核要求:

1.识记:电视评论的特点及要求 2.领会:

(1)电视新闻评论选题忌空、忌大、忌泛,要进行“大众话题评说”。(2)电视新闻评论是众声喧哗中突出主持人的声音。(3)电视新闻评论长于对论据的形象展示,给人以证据确凿的感受。(4)电视评论中有声语言的主要作用。(5)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一方可以有哪些角色。群众一方又包括哪些角色。

第三节 电视新闻评论的几种模式

一、考核知识点:

电视新闻评论的几种模式

二、考核要求:

识记:电视新闻评论的四种典型模式及其特点。

第十章 网络及其它媒体新闻评论

第一节 网络传播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

网络传播的特点

考核要求:

1.识记:(1)网络传播的七大特点。(2)“第四媒体”称谓的来源。2.领会:

(1)多媒体化可从哪几方面来理解。(2)第四媒体与虚拟空间。(3)互联网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4)为什么说网络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5)超文本链接使每一个文本间只具有相关性,没有了结构的严密性。(6)在网络的多元化传播主体中,大众传播仍然占据着权威的位置。(7)为什么说网络传播中,反馈变成了互动?(8)网络传播对传者与受者概念的解构。(9)匿名化与网名化的矛盾。

第二节 网络新闻评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网络新闻评论功能不同的三大块。(2)网络原创性评论的特点。(3)商业网站新闻评论的核心竞争力。(4)商业网站新闻评论的特点。(5)对跟帖评论的认识。(6)各种评论的互补。

1.识记:(1)网络原创性新闻评论的几大特点。(2)商业网站新闻评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3)印刷媒体内容的网上存储有哪两类?

2.领会:(1)为什么说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网上存储改变了其原有的“一次过”性质?(2)如何认识跟帖评论?(3)如何认识“板砖”与“灌水”?(4)我国的网络实名制是什么意思?

第三节 其他传媒评论

一、考核知识点

(一)书籍新闻评论

(二)杂志新闻评论

二、考核要求

1. 识记:书籍杂志新闻评论的特点 2. 领会:

(1)书籍是适合详细而深入地阐述某个主题的唯一的传播形式。(2)杂志介乎书籍和报纸之间,既有一定的时效性,又能将评论适当引向深入,版面大小正好适合于阅读,具有“相当深厚”的解释功能。

第十一章 接受及策划论

第一节 接受主体

一、考核知识点

(一)接受主体的大众性

(二)大众的主体性

二、考核要求

(一)接受主体的大众性

1、识记:

(1)“大众”的涵义。(2)大众的从众性。(3)“皮下注射论”。

2、领会:

(1)大众传播的接受主体与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不同。(2)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是如何产生的。(3)从变化快的世界中寻找不变的东西,寻找其背后相对恒定的意义,成为大众重获安全感的必然追求。(4)时尚和恐慌。

(二)大众的主体性

领会:(1)大众的主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接受”与“主体”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 传播环境

一、考核知识点

(一)传播环境与传播

(二)新闻评论对舆论环境的适应

(三)新闻评论对舆论环境的影响

二、考核要求

(一)传播环境与传播

领会:

(1)传播环境对传播的影响。(2)传播对传播环境的重构作用。(3)信息Ⅱ≠信息Ⅰ

(二)新闻评论对舆论环境的适应

1、识记:

(1)新闻评论如何适应舆论环境。(2)面对不同的接受群落,新闻评论可选择的办法。

2、领会:

(1)抓住了社会舆论的兴奋点,信息就可能保真并在信道中被强化。(2)为何要适时推出评论。

(三)新闻评论对舆论环境的影响

领会:

(1)评论不仅要做到择时而发,而且要做到有评择发。(2)评论者的社会责任感。(3)新闻评论不能跟着舆论走。(4)有评择发不是要对世界造成歪曲,而是要努力挖掘出生活的本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新闻事件。

第三节 新闻评论策划

一、考核知识点

(一)新闻评论策划的重要性

(二)新闻评论的媒体策划

(三)新闻评论的稿件配置

二、考核要求:

(一)新闻评论策划的重要性 1. 识记:新闻评论策划的重要性。

2. 领会:(1)新闻评论策划是媒体竞争的需要。(2)新闻评论策划是凸显媒体灵魂的需要。(3)

新闻评论策划是有效影响舆论的需要。(4)新闻评论策划是媒体版面语言与评论直接发言有效结合的需要。

(二)新闻评论的媒体策划: 1. 识记:媒体策划的几种定位。2. 领会:每种定位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三)新闻评论的稿件配置:

1.识记:(1)稿件配置的意义。(2)稿件配置的几种基本手段。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并进而提出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本大纲对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作了扼要说明,并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核要求标准化。这样做的目的是:(1)使自考应考者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2)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3)使考试命题者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涵义是:

1.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规范、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规范、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3.应用: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关于自学教材

《新闻评论学》,杨新敏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本门学科内容包括了有关新闻评论的各个环节:本体论、创作主体论、对象论、创作论、文体论、媒体论、接受主体论、新闻评论史,读者不难看出,这些环节合起来构成了一个系统。首先谈的是新闻评论是什么,然后是新闻评论的作者,作者所面对的对象,作者占有对象后的创作过程,创作所使用的文章体式,作品完成后的传播渠道,接受作品的人,最后是新闻评论的发展历史。在课本中,考虑到没有专门的新闻评论写作学,而写作又是广大自考者在知识运用上的难点,所以,用了三章的篇幅。当今媒体对新闻评论的制约也越来越被人们注意到,不熟悉媒体特点,很难写出适合传播的评论,所以,媒体也分为两章加以阐述。本课本对接受的专章论述篇幅较少,是因为在各章中都始终把接受放在了首位,并不是因为接受不重要,恰恰是接受太重要了。全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应考者首先要系统学习各章,在对整个学科系统的完整把握的基础上再抓重点、难点。切忌孤立地看待每个问题。

2.把学习理论和应用方法结合起来。本课程的内容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自学应考者应当在学习有关理论观点的同时,多进行一些新闻评论的创作实践,这样,就会对理论有更切身的理解,真正使理论的指导作用得到发挥。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它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要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的发生,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方向。

2.要正确处理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领会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

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素质和思想水平。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的道路上。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核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和缩小考试范围,提高和降低考核要求。考核命题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新闻评论复习1 篇6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从本报评论员文章发展起来的,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规格高于本报评论员文章,冠以“特约”二字,用以加重文章作者的身份,给人一种“来头不小”的感觉,有些国外媒体称之为“中共高级领导人的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长,它不像一般评论员文章那样是选择一个侧面,而是多侧面,多层次地敞开来论述,专题性更突出,论述点更鲜明。主要请有关党政机关或理论学术机构的负责干部,专家,以及其他学有专长的权威人士撰稿,一般不署名,必要时可以署名。《人民日报》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新华社评论员文章。

编者案:是依附于传媒所发表的新闻报道或文章的一种新闻评论。它是编者对所发表的报道或文章进行提示,评议,阐述或作补充说明的文字,一直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建议,一般运用于较为郑重的场合和必要之处。特点是“立片言以扼要”,寥寥数语。

评论员文章:是规格仅次于社论的主要评论,也是代表编辑部或电视台,电台就重大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近年来,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报纸的社论日趋减少,而评论员文章却日渐增多。

主持人评论:是由主持人直接参与策划,写作,播出的全过程,并以与观众直接交谈的方式出现,融叙事性与哲理性,个性化与人格化于一体的评论样式。

音响评论:音响评论是兼用现场音响,资料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表达内容的广播评论样式;与口播述评的最大区别,是音响的运用,它是广播述评的特殊类型,也是最能体现广播传播特点,发挥广播传播优势的广播评论类节目。

专栏评论: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评论样式,专栏评论均是个人署名,在一般情况下仅能代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新闻纵横: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诞生于1994年,终身享有“中国新闻名专栏”荣誉。2009年12月改版为2小时综合新闻节目,聚焦昨日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并继续保留舆论监督功能。周一至周日每天早7点至9点黄金高峰时间直播播出。《新闻纵横》追求高度、角度、深度、广度、速度。用独特视角报道评论新闻事件,用采访当事人和相关利益方接近事件核心,用昨夜今晨的最快报道把握最新变化,从而提供大量独家原创报道,领先其它媒体,凸现与众不同。此外,《新闻纵横》每期还通过放送昨日个性声音,来梳理昨日生动新闻;通过今日交通出行提示和今日预知新闻事件提示,贴近听众,实用生活。

谈话体评论:一般以主持人(记者)主持,嘉宾或现场观众参与,在演播室或其它固定场景,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公众关心的话题,通过访谈,讨论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是一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节目形态。

政治性评论:着重从政治上,理论上阐明党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形势指明任务。

1、联系实际简述新闻报道为什么要配发评论。

新闻报道配发评论是由新闻本身在传达意见性信息上的不足引发的。新闻报道配发言论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强调的需要、补充的需要和平衡的需要,以更好地实现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1)强调的需要。配发评论可以突出报道思想、强调报道意义、彰显报道的价值,增

强传播效果。一些新闻所包含的信息和意义往往不是外显的,需要借助于评论,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拨出来,配发评论就起到了这种“点晴”的作用。例如关于孙志刚案件的报道,只看报道,人们可能很难真正意识到这一事件背后的含义,执法人员的恶行一定程度上掩盖或冲淡了人们对制度层面的思考,这时,一篇《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就显得极其必要。

(2)补充的需要。新闻报道是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满足的是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需要,强调客观叙述,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在这种情况下,评论为新闻传播者开辟了分析议论的空间,满足了公众对意见信息的需要。配发评论可以增加相关背景,深化报道思想,弥补报道不足,延伸报道视野。如一篇关于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的报道,读者看后大多停留在对事件本身的唏嘘不已,而就此配发的新闻评论,补充了车臣非法武装与俄罗斯当局长期冲突的背景,以便读者了解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而评论中对事件的点评、局势的分析,又可以让读者继续思考:恐怖分子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惨案会不会再次重演?这些矛盾和冲突何时才能了结?对我们的借鉴何在?等等,使读者在更宽广的视野下,更深入地认识事件,更深刻地思考问题。

(3)平衡的需要。配发评论还具有调整立论角度、避免报道偏向、调节舆论温度、平衡社会心态、避免传播误区的作用。新闻传播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但一些新闻报道由于题材及报道重点等原因,难免在传播中产生一些盲点或误区,这时就需要同时发表的新闻评论加以弥补和矫正。比如《新京报》前不久报道了一农民工将其客死他乡的民工朋友的尸体运回家乡一事,对这一报道读者会产生多种理解,有人会批评该农民工愚昧,有人会认为他在朋友生病时没有尽到责任等,在当天的报纸上同时刊载了一篇针对这则新闻的评论,文章转换了一个角度,肯定了这位农民工的善良与诚信,某种程度上起到平衡报道的作用。

2、举例说明,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有何异同?

答:

相同点:都是新闻写作的一种文体,一种表现形式。都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符合新闻的要素,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有强烈的新闻性。都注重时效性,都是以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为主题;注重新奇性,有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角度。都要以事实为基础,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二者都是发表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并传递给受众的。

不同点:

1、传播内容不同:新闻报道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新闻评论是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

2、传播目的不同:新闻报道的目的是,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新闻评论是,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和话语权。

3、传播方式不同,新闻报道是用事实说话,以客观的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评论;新闻评论是直抒胸臆,用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是不排除对实施必要的叙述或记录。

4、传播要求不同:新闻报道要求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楚事实为基本条件;新闻评论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5个W俱全,注重时效性和时宜性的统一,将球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

3、什么是新闻述评并简述其类型。

答: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述评新闻,简称述评,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主要由媒体记者采写,一般是抓住当前形势和工作发展中某一重要的或转折的时刻,或针对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揭示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受众以启迪和引导,现实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包括(1)、形势述评,主要指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军事形势和国际形势等,其范围大至世界形势,小至世界上某一局部或某一地区的特定形势。这一类评述,通常是记者抓住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取得显著进展的某一阶段,抓住倾向性问题,及时的分析形势,展望未来,指明方向,通过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有利于正确引导舆论。要求大量使用背景和新闻材料,知识性强,有较多分析。

(2)、事件述评,对国内外重要事件或由广泛影响的新闻事实,如国际上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政权的更迭、人事变动、战局的发生与发展等,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事态的性质、意义和趋向,帮助受众辨明真相,澄清是非,以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一类述评,虽然有时候个人署名,但往往具有一定权威性。譬如,新华社记者就一系列国际事件发表有影响的述评,国际舆论往往把这看作是代表我们国家和政府的观点和态度的。在特定情况下,对国内某一重要事态的发生或发展,记者也是可以进行述评,以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的。

(3)、工作述评,抓住实际工作中,提出的人们普遍关心的紧迫问题,依托一定的典型或有说服力的事实,提到党的路线和政策的高度来进行阐释,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前途,对实际工作者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类新闻述评,由于评述的面很广,涉及各

条战线,指导着各行各业,因而运用最为普遍,在报纸上较为常见。

(4)、思想评述,针对现实生活中处于萌芽状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倾向,通过典型材料,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帮助受众澄清糊涂观念,提高思想认知。这一类新闻述评,比较接近于思想评论,都是针对一定的思想倾向发言,但又不能等同于思想评论。它往往以典型材料为主,从事实出发立论,使所议之事、所论之物都具有时间、地点的条件,因而更给人以现实感。

4、举例论述电视新闻评论的类型。

答:(1)、口播类评论:采用包括本台评论、编前话、编后话等形式,由主持人(或评论员)直接发表评论或播音员直接进行口播的评论方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本台评论。

(2)、谈话类评论:包括访谈式(主持人与嘉宾实时连线进行一对多访谈)、论坛式(主持人与嘉宾漫谈或论辩、评论)、参与式(受众可以直接连线或线上参与的评论或讨论)凤凰卫视《时事开讲》

(3)、电视述评:包括记者现场报道、意见整合、主持人点评等将新闻事件与评论相结合的夹叙夹议的评论方式。中央电视台《新闻1+1》

5、主持人评论的应用范围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闻评论教学设计 篇7

现代社会可谓日新月异。很多我们曾经熟悉的事物正在慢慢地消失、改变,但是同时也有更多的事物正在或者将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强烈冲击,但同时也催生了众多依靠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网络体育新闻评论正是其中之一。在网络体育新闻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体的身影,但更多的却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对传统体育新闻评论进行拆解和重组。现如今,网络体育新闻评论有其独有的特点,正在为更多人所知晓、接触,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以及新时代的要求,网络体育新闻评论未来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思考。翟巍先生所著的《体育新闻评论纲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4月出版)一书中,作者以体育新闻评论的最初起源为开端,借助体育新闻媒体评论发展的主线,通过进行大量的理论论证以及实例比较,向读者详细地介绍、分析了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总体来讲,该书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线索清晰,布局合理

翟巍先生所著的《体育新闻评论纲要》一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通过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起源、发展方向详细介绍了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书中以体育新闻评论的评论文化品格论、评论风格流变论、评论流派论三个部分为讲述角度,详细地总结、介绍了体育新闻评论的起源。作者通过对这三部分的安排,让学习者可以充分地了解体育新闻评论的理论研究。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发展时期,作者在书中安排了两个章节来分别介绍。一个章节是仍旧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电视体育新闻评论。另一个章节则是依托网络,属于新媒体的网络体育新闻评论。本书所采用的合理布局,使得本书虽然内容繁杂、丰富,但是却不嘈杂、不落俗套。让读者可以清晰、简明地了解全书的布局,以及书中所介绍的体育新闻评论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内容新颖,引人入胜

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同类书籍,作者在全书内容的设置方面,并没有进行单纯的、枯燥的填鸭式讲述,而是采用新的叙述方式对旧有的素材和内容进行新的改变和加工。经过作者的重新分解与排列,与旧有的素材完全不同的新内容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学习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作者在全书中还大量采用了最新的体育新闻评论例子作为研究素材。新颖的内容,犀利的语言,独到的视角,无不迎合着现代读者的阅读爱好。这些内容的设置,使得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加深了对体育新闻评论新、旧形式的了解与比较,甚至更进一步地引起读者对于体育新闻评论发展趋势的思考。

三、专业讲解,研究、学习指导

本书的作者翟巍老师,可以说是研究体育新闻的专家。他以自己从事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年实践经验为基石,融合其他专家的意见,而总结编成《体育新闻评论纲要》,从最专业的角度,为读者进行专业的讲解和分析。翟巍老师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总结出网络体育新闻评论的诸多特点。通过对所总结特点的深入分析、研究,将网络体育新闻评论与传统体育新闻评论进行全方位的深刻比较,全面、直观地为读者展现出体育新闻评论的优势与不足。本书以自身的严谨性,为相关专业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专业的素材和研究方向,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研究的指导教材和专业书籍。

新闻评论的人文精神 篇8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从事新闻评论的人,应该是纯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新闻评论不仅是他参与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是他影响社会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途径,因此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知识分子的道德感和使命感。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用余英时先生的话来说,知识分子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他是一个“社会的良心”,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公正、自由等)的维护者”。如果一个人仅仅拥有前者,那么他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顶多只能称他为“知识者”,离知识分子还相去甚远,只有他在社会上为坚持和维护人类的尊严与价值不懈努力,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那些将专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人。不管是屈原、司马迁,还是杜甫、白居易,历史上这些优秀的文人都秉承了这样的传统。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清之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是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明确表述。

由此看来,我们说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具体表现是非常实在的。确切地说,人文精神是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特征。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更应该充分地体现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的激励,新闻评论才有了生气。

那么,新闻评论的人文精神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新闻评论应该体现一种启蒙精神。

五四时期报刊上发表的许多评论之所以能够震撼人心,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启蒙。中国的五四所讲的“启蒙”虽与西方“启蒙”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有特殊的内涵,中国的“启蒙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来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中国人思想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李慎之《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用当时人的话来说,就是要“以现代知识”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一种新态度”。

正是五四的启蒙精神才开创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新篇章,可以说没有五四那一代人世界性的眼光,中国人就不会从千年的帝国睡梦中觉醒。有人曾经指责过五四一代的“激进”,可是没有这种态度鲜明的“激进”,新思想又如何能发扬光大。五四一代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向国人传播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上。陈独秀当年著名的政论文章如《敬告青年》、《宪法与孔教》、《法兰西文明与近世文明》、《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极力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的思想理念,大声疾呼“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在拥护“科学”与“民主”方面,陈独秀态度上十分坚决,在1919年发表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科学与民主的理念在今天来看是十分平常的口号,但在当时提出这样的口号却要冒很大的风险。这说明做一个启蒙者也要有非凡的胆识。也正是由于陈独秀敢为天下先,《新青年》才成为当时青年人喜欢的刊物。

二、新闻评论应该体现一种批判精神。

知识分子既然是社会的良心,那么,他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就要敢于批判。鲁迅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于国民性始终如一的批判,他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对国人灵魂的剖析,有着他人难以超越的深刻。20世纪30年代,当一些人提倡把小品文写成与现实无关痛痒的“小摆设”时,鲁迅明确地指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何况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来玩赏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鲁迅在自己十八年的创作生涯中,仅杂文就有八十万字,可见杂文在鲁迅创作中的地位。而这些文章大都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在现实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鲁迅自己也说,他的杂文“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还说杂文应当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要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

40年代,解放区的丁玲在《我们需要杂文》一文中认为:“即使在进步的地方,有了初步的民主,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中国所有的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是不容易铲除的,而所谓进步的地方,又非从天而降,它与中国的旧社会是相连结着的。”丁玲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在解放区这样的地方,仍要发扬鲁迅先生的精神,要敢于拿起笔向黑暗开战,这才算是尽到了作家责任。她说:“鲁迅先生死了,我们大家常说纪念他要如何如何,可是我们却缺乏学习他的不怕麻烦的勇气,今天我认为最好学习他的坚定的永远的面向着真理,为真理而敢说,不怕一切。我们这时代还需要杂文,我们不要放弃这一武器。举起它,杂文是不会死的。”(丁玲《我们需要杂文》载1941年10月23日《解放日报》)正是在鲁迅精神的鼓舞下,丁玲开始反思解放区作家的角色和任务问题,她说:“作家并不是百灵鸟,也不是专门唱歌娱乐人的歌妓。”作为一个作家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听命于任何领导,他的作品应该是用他的心完成的。在他写作的时候“他只知道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去看事物,去描写事物,去批判事物”。她觉得那些“希望作家能把癣疥写成花朵,把脓包写成蓓蕾的人,是最没有出息的人——因为他连看见自己丑陋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要他改呢?”她认为作家的工作和医生相似,“假如医生的工作是保卫人类肉体的健康,那么,作家的工作是保卫人类精神的健康——而后者的作用则更普遍、持久、深刻”。这些观点和五四时期鲁迅的观点是多么惊人的一致,鲁迅当年不是也把改造国民性作为文学的第一任务吗?可见,在鲁迅逝世以后,丁玲又自觉地拿起了鲁迅的武器,自觉地担当了鲁迅远没完成的启蒙任务。丁玲认为“作家除了自由写作之外,不要求其他的特权。他们用生命去拥护民主政治的理由之一,就因为民主政治能保障他们的艺术创作的独立的精神。因为只有给艺术创作以自由独立的精神,艺术才能对社会改革的事业起推进的作用”。(丁玲《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为〈文艺〉百期纪念而写》载1942年3月11日《解放日报》)也正是丁玲这种精神,使丁玲完成了《三八节有感》、《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这样有思想深度和批判力度的杂文和小说。

三、新闻评论应该体现批评者的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应该是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中国古代的文人多生存于体制之内,不管仕与隐都与朝廷有着密切的联系,江湖之远也好,庙堂之高也好,国就是家,家就是国,知识者无法摆脱家与国的束缚,而这个“家”和“国”又无不与森严的等级制度相连,因此,知识者的独立性非常有限。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顾个人的安危在积极思考,不时发出独特的声音。著名报人徐铸成就认为报纸是“人民之喉舌,社会之公器”。他很看不起“谁来就依附谁,新闻和文章都不接触政治问题,不面对现实”的报纸,他推崇“明是非,辨黑白,刀锯在前,斧钺在后,决不歪曲事实,改变一字的褒贬”(《警告读者》,1948年9月9日)作为一张在民间非常有影响的报纸,它应该充分反映人民的疾苦,充分表达人民的心声,因此,它的立场应该是民间的而不应该是官方的。徐铸成曾明确说过:“我们是向下看的报纸。作为一张民间报,就应该诚心诚意代人民说话,为人民服务。”“我们只问所说的话,是不是老百姓所说的话?有没有偏见,对一般社会的影响又怎样?”(《警告读者》)为民立言,为民代言是徐铸成社评的重要特色,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为了保证文汇报的民众立场,徐铸成决不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政治性投资和津贴补助。

以上所举事例,虽是上个世纪的事,但从这些人身上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今天的新闻工作者该怎样继承上个世纪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该怎样在新闻评论的写作中发扬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批判精神和独立精神?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初二生物重点知识点有哪些下一篇:七上语文期末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