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通用16篇)
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打造高效课堂”主题教研好的,充分发挥共同发展的优势,合理利用、整合、共享教育资源,深入研究并及时解决品德与社会课程操作中的实际问题,以研究品德与社会学科工作重点,努力挖掘地方资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探索如何让小学生在自己乐意学习的课程中发展个性,培养特长,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基本原则
品德与社会学科基地的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服务教学的原则。学科基地的工作,要从有利于学科教学, 提高全县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使学科基地成为全县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研究中心,学生学习的资源中心。
2、通力合作的原则。依托县教研室,聘请县内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等教师组成专家组,在他们指导下,集全县骨干教师力量,共同推进基地建设,保证学科基地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科研引领的原则。以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为阵地,贯彻新课改精神,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切实转变教
育,教学理念,改变教学策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4、自主创新的原则。教研组应重视理论学习,加强教研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在基地建设工作中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开展特色教学实验,在实践中勇于创造和探索经验。
三、建设目标
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授课内容与学生社会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到课堂教学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题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阶段
1、成立组织,制定方案。由学校领导牵头,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研究具体工作。
2、领导小组做好基地好的具体计划。
(二)、实施阶段
1、按照活动方案、活动计划,精心筹划,认真落实。
2、实施办法:
(1)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及同学科任课教师必须全员参加听、评课活动。
(2)各教研组,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3)全体品德与社会教师上公开课、并进行说课、自评;与会教师参加评课、交流。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
当今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普及,如今各行各业的工作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的必修学科之一,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信息技术, 尽可能地利用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风采。以下笔者就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简单谈一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 希望能够对其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1.丰富课堂内容
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仅仅依靠小学品 德与社会 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会到更加深刻的感悟。所以,为了丰富课堂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很多教师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这当然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课外活动的机会毕竟不多,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 能够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可以说,信息技术拉近了学生与外界的距离,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先对一门学科具有足够的兴趣,才会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门学科。然而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比较单调枯燥, 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缺少动力和积极性。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和在教学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能够改变传统“ 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死气 沉沉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内容更具趣味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思维
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资源是多姿多彩的,无论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还是动画,都是信息资源的形式,而计算机网络则是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传播平台,学生徜徉在信息资源的海洋里,感受着众多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思考和感悟,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学平台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课堂教学,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平台的搭建已经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种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搭建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力求使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校园品德文化网站,并邀请比较擅长计算机 网络技术 的学生一起来进行网站设计,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材内容、重点知识、复习资料等都写入网站之中,从而方便学生随时浏览和观看,同时,网站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互动功能,能够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好地互动和交流。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技术,其能够集视觉、听觉及人体其他感官感受于一体,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将各种文字、声音、影像等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利用这种多样化的信息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 可以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造一系列既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带着情境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讲述《 家乡,我为你骄傲》 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软件来为学生播放一段家乡的宣传视频和几幅家乡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家乡的大好风光之中进行体悟和感受,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讲述《 春节知多少》 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问答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将此课件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件上有关春节的问题来进行讨论和抢答,这样一来就能将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时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考和回答当中,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普及,现如今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计算机,小学生更是从小就接触这类电子产品,对他们的使用娴熟无比,有时甚至超过了家长的能力。 诚然,网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包含大量有益信息的同时,也随处充斥着一些不良信息,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如果在这一时期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过重,那么将可能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并且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将很有可能影响到其一生。 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主要作用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思想品德知识这么简单了,它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品德素质,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有义务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技术的优点,排除其缺点,使之真正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
当今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普及,如今各行各业的工作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的必修学科之一,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利用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风采。以下笔者就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简单谈一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希望能够对其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1.丰富课堂内容
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会到更加深刻的感悟。所以,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很多教师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这当然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课外活动的机会毕竟不多,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可以说,信息技术拉近了学生与外界的距离,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先对一门学科具有足够的兴趣,才会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门学科。然而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比较单调枯燥,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缺少动力和积极性。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和在教学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能够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内容更具趣味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思维
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资源是多姿多彩的,无论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还是动画,都是信息资源的形式,而计算机网络则是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传播平台,学生徜徉在信息资源的海洋里,感受着众多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思考和感悟,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学平台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课堂教学,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平台的搭建已经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种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搭建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力求使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校园品德文化网站,并邀请比较擅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生一起来进行网站设计,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材内容、重点知识、复习资料等都写入网站之中,从而方便学生随时浏览和观看,同时,网站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互动功能,能够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好地互动和交流。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技术,其能够集视觉、听觉及人体其他感官感受于一体,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将各种文字、声音、影像等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利用这种多样化的信息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根据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造一系列既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带着情境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在讲述《家乡,我为你骄傲》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软件来为学生播放一段家乡的宣传视频和几幅家乡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家乡的大好风光之中进行体悟和感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讲述《春节知多少》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问答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将此课件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件上有关春节的问题来进行讨论和抢答,这样一来就能将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时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考和回答当中,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普及,现如今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计算机,小学生更是从小就接触这类电子产品,对他们的使用娴熟无比,有时甚至超过了家长的能力。诚然,网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包含大量有益信息的同时,也随处充斥着一些不良信息,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过重,那么将可能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并且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将很有可能影响到其一生。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主要作用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思想品德知识这么简单了,它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品德素质,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有义务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技术的优点,排除其缺点,使之真正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也应当积极跟随时代的潮流,正确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便利性、直观性等优势,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思想品德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桂芬.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4).
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坚持科学发展,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宗旨,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的,努力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省实验小学示范校的教学优势,加强校际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联谊,以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提高到《科学课程标准》的最高层次。基地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为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出力献策。
二、学科组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科学学科在各级各类调研检测中,成绩在县稳居领先地位,这不仅得益于我校有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师队伍,还得益于扎实有效的科学课题研究。校园内科学科研好的蓬勃发展,教育科研深入人心,促进了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学科教研基地建设
办好科学学科教研基地,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校十分重视,将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克难求进,按照《武邑县中小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扩大基地的示范作用和辐射
作用,努力使我校教育科研再上新台阶。
1.坚持制度管理
学校以“宏观规划,微观思考,健全制度,以人为本”为思路,规范科学学科教研基地建设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一支务实高效、真抓实干、团结协作的学科管理队伍。
2.营造培训氛围
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实施抓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抓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教师读好“教科书”、“专业基础理论书”、“教育理论书”,并从理论学习入手,认真做到:每天学一点,每周摘抄一点,每月写一点,每学期写一篇,引导教师成长。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科教研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保证,学校在教师成长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创造条件,达成三个目标:师德工程,建设一支奉献型的教师队伍;校本研修,建设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名师工程,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4.做好培训评价
品德乃人之灵魂,之根本。人的思想品德则体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反映一个社会的性质。为此,《品德与社会》教育凸显其重要性。为了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责任重大,也义无反顾,乃事业之崇高。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们品社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根据学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活动,顺利而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自觉遵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
我们品社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及业务学习,不迟到早退,在会上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并认真做好笔记;本学期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年轻教师踊跃参加了区组织的学科达标考核;全体组员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学期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积极开展教研教学活动。
根据学期初教研组的活动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研活动,这学期我们开展了组内相互听课,听课后组内进行了评课活动,总结优点,提出不足及改进措施,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讨论、交流,听评课活动让我们每位教师的收获都很大。在区推门课前,我们每位教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在组内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了交流,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方法,互相切磋,增强上课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我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珍惜一切外出学习的机会,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回来后在组内交流,以求与我们的工作融会贯通,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充实我们的教学水平,我们品社教研组全组教师为了增强上课技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教研活动中注重切磋、交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
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吃透新教材思路,找准重点、难点,认真备课,写好教案。为上好课,我们常上网查资料,博采众长下载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来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上课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合理运用小组合作、调查访问等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切实地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简单的问题找学困生回答,让他们不断进步,从而使学生分析资料、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实现新课程宗旨,为学生将来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3、作业
每课的作业都要做到精而少,力让学生当堂完成。学生的作业格式要整齐规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
三、团结协作,责任心强。
作为教师,责任心是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良好师德的具体体现。我觉得这一点在我们组老教师身上深有体现,她们无论是当班主任还是教科任,都会很认真负责的去做,工作分配上,能顾全大局,为学校着想,即使有时发些牢骚,但唠叨归唠叨,干起工作来仍然一如既往,不愿拉下一个差生。我在品社教研组和老教师一起工作了五、六年了,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她们工作积极、为人正直,令人敬佩,我尊重她们,经常跟她们沟通、谈心,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每当一位老教师退休的时候,我的心里都恋恋不舍,我们组的老教师都很关心、支持我的工作,就拿值日来说吧,虽然我们组有值日表,但清洁办公室、打水的事几乎没用过我,她们经常对我说:“咱们组里有好多事都是你一人忙,我们上年纪了,想帮又帮不上,打水扫地的事就不用你惦记了。”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可每次听了都让我觉得心里暖融融的,在这儿我谢谢她们对我工作的理解、支持,我们的办公室很干净、温馨,经常得到光临我们办公室的其他组老师的夸奖,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工作起来也很愉快,这都归功于我们组的老教师。
在组内,我努力发挥组长的作用,以身作则,在与组内教师研究教学业务时,我毫不保留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使我们的品社教研组形成积极、团结、向上的集体。
紧张忙碌的一个学期即将过去,我们教研组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每一位老师都能踏踏实实地工作,有值得我们欣喜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品社教研组的全体成员会继续“勤学、善思”,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各项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低年级强调活动型,而中高年级更注重综合性。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我们根据不同课型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可以探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情景设置、目标内化——自主合作、信息搜索——精讲点拨、知识整合——当堂训练、巩固双基——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一、情景设置、目标内化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合作、信息搜索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如在教学《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到邮局寄一封信,或寄一张汇款单,让学生体验通信的快速发展以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银行、保险公司,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保险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三、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理论(概念、观点、原理)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四、当堂训练、巩固双基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五、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一、创设生活情境, 拉近教学距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倡导学科教学要回归生活, 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教学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教学内容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事物来展开新知的学习。如在学习“购物有学问”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拍摄市场购物的照片与视频, 以熟悉的生活场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让学生来讲述自己与家长一起购物的经历,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价格的秘密。这样的教学更加真实, 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科与生活的关系。这对于提高学生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二、创设活动情境, 营造愉悦氛围
好动爱玩这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竞赛等活动是学生的最爱。将活动引入教学中, 设计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 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氛围,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乐。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我们的学校”这一内容时, 我在全班开展“我眼中的学校”绘画活动, 让学生选取所喜爱的校园景观, 如花坛、操场等, 展开自由创作, 融入自己的想象, 发挥绘画天赋,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 以及对学校的热爱。学生绘画完成后, 在学生之间展开传阅与交流, 这样可以让学生向他人表达自己对学校的畅想与热爱, 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 激起学生之间的深厚的友谊。这样更能让学生以更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激情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来。
三、创设表演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基本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并不是教师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 而是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来自我体会与感悟。为此,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 思考的深入,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表演, 以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在表演中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从而使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理解由记忆上升为理解与情感层次。如在学习“我的家”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家人相处的细节, 如吃团圆饭、一起旅行等, 并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将大家一起带入自己温暖的家中。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提升学生的情感。
四、创设音乐情境, 引发情感共鸣
音乐是一门语言艺术, 更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很强的渲染效果, 更能引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互动。这是激发学生情感, 吸引学生, 感染学生的重要手段, 是传统的语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取相应的音乐来渲染气氛, 或欢快或悲壮, 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使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学习。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情感的提升。如学习“伸出爱的手”时, 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残疾人歌曲《感恩的心》, 让学生来感受残疾人无声的手语中所传达的信息。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 更能激起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与理解。
五、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这一内容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精彩的千手观音的影像资料, 使学生被精彩的表演所折服。此时, 我提问:你知道这个精彩的节目是哪些人表演的吗?由此引出残疾人, 引入教学, 使学生知道残疾人往往需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们更加需要得到帮助, 进而换来学生对残疾人的关注、理解与帮助。
【关键词】小学品德;社会学科;开放性学习
现在新课标的改革促使学习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往学习方式已经跟不上现在的教育发展模式。素质化教育主要就是的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体会,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开展并不是非常顺利,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只走过场,应付了事的现象,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性,其实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开展主要注重的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与行动相联系,课堂授课一定要开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课前进行开放性和生活性的引导
想要使小学品德教学能够实现生态和开放性,首先就要引导对传统的教育思维加以突破,使课堂具备开放性与生活性。小学品德教材中列举了很多联系生活的案例,要在课前可以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应用来引导学生。同时,让学生能够将思想品德密切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并且,还可以对传统的教学引导方式加以改变,使开放性教学得以实现。
例如:在学习《高峡出平湖》这一节课时,涉及到的问题有三峡的工程历史,长江与黄河存在的水患以及水电站等,这样我们可以在课前向学生讲解三峡工程所具有的巨大规模,巨大的投资、较长的工期等,引导学生去对祖国的腾飞加以感受,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激发,树立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
还可以讲解一些抗洪抢险的案例、三峡移民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教师也可以做收集,将其提供给学生做预习等。
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学生的思想产生都是由自己意识来左右的,这样教学也就达到了开放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这种开放性,也就做到了使品德课堂更具开放性和生活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开放性教学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基础为儿童社会,在课堂上主要就是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社会,使自己的经验不断丰富,加深理解和认识社会,同时使自己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基础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判断道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打破封闭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浙江版品德《和睦相处》这一节课,教师了解到班级存着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孩子的妈妈在凉衣服时,被邻居阿姨冤枉弄湿了自己的被子,结果双方发生了争执。教师就随时进行了调查,最后让那位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位孩子说:“妈妈要理解阿姨不应该生气,同时那位阿姨也要弄清事实在发火。”这个孩子在无形之中对这件事作了总结,这个实例发生在身边,可信度较高,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思考。
教师想要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可以组建课外学习小组,让学生对一些事情进行收集,调查。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使孩子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将自己的视野打开,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实践进而对社会加以体会,教师要将这点纳入教学安排之中,同时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
三、将品德教育有效地综合社会发展进行教学
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形成社会化这两个过程其实是一体,要将两者实现和谐统一。品德和社会是公民教育的课堂,即使它有着多学科的综合性,但其体系内容主要还是进行公民教育,其主要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不赞同二元论的形成。假如大家都认为品德可以教育,可以学习,学生形成的品德和社会化,两者没有相同的形成规律,这样教学的课堂就依旧不会发生改变。其实,想要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品德,就需要学生去参与活动,进行交往,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就伴随着道德,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将两者融合于社会的发展实践中。科学地把握这一辩证问题。
例如:浙江版的《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这一课题,有很多的活动教学模块安排在教材中,如:对拉面品尝过后去采访拉面师傅,当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走进一家回族拉面馆时,首先能学习到的内容有服饰、室内的布置、饮食等,并且还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学生想要了解回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内涵,就需要与它们深入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学生的礼貌、大方等一切态度就会表现出来,同时还可以反应学生是否尊重回族文化,是否对回族文化有着好奇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事先对学生进行指引,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活动完成后给予学生评价。这样,就会促进学生与社会交往,我们也引领了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到达了教学开放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课堂的开展主要的教学发展方向要有开放性与灵活性。教师要对品德学科加以充分利用,将其紧密的与实际相联系,运用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方式要开放,使教学课堂实现开放的生活性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惠芳.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17-120
[2]潘娜.对话教育理念下的小学品德教学改革[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80-81
[3]焦昊驰.探索小学品德课中的活动教学[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8):159
品社教研组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研室工作计划以及学校工作的布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我校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素质。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
1、认真备课:
通过学习135教学模式,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设计出学生自学的提示,使其通过自学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自学结果,取舍讲述内容。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又可以将时间用于补充、深化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体现课堂的时效性。
(2)备课时应设计出准确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课上收获,真正实现堂堂清。
(3)青年教师备课时还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
(4)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参与式备课活动方式为主,充分利用教师的集体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认真上课:
(1)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新的课堂文化:营造课堂学习的合作文化,倡导共建共享;营造课堂学习的对话文化,倡导对话与协商;营造课堂学习的探究体验文化,倡导感悟、发现与创新;营造课堂延伸的践履文化,倡导生活的再次回归,让践履文化改变学生生活的每一天。在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后,通过课堂的开放,课堂文化的营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体现课程的价值。
(2)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
(3)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展示,开展教学观摩,交流实施经验。并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展示不同教师的先进经验,同时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并通过说课、评课等环节实现组内成员共同成长,共同提升的目标。
3、形成教研氛围:
(1)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主动提供品生、品社的科学信息,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4、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继续读一本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并认真作好笔记,期末写出学习心得。
引导教师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每个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及实施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建设。
三、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周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学习135课堂教学模式,谈感受。
第二周集体备课。
第三周研究如何备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
第四、五、六周组内听评课。
第七、八周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交流。
第九周期中考试,写试卷分析。
第十周五一假期。
第十一周教师基本功展示。
第十二、十三周观摩课活动,请教研员指导。
第十四周讨论如何制定复习计划。
第十五周请教研员解答疑难问题。
第十六周知识竞赛。
第十七周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交流经验。
临汾市第二小学校 李娟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 我们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共有三名专职教师。我们思品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教导处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明确品德与社会学科 “回归生活”教学原则。我组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理念。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加强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开展教学研讨与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我校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的教学水平。
一、加强学习与培训,领会课改精神实质
本学期初,我们组织本组教师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树立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做人”的核心理念。
二、加强集体备课,把握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根据期初计划,本学期开展多次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教师分析新教材,研讨主题活动的设计。优化教研活动方式,让教师思考合作、交流体验,在亲身介入的活动中熟悉和把握教材,深入理解编者意图,确立教学目标,把握教材重点,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同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和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活动。同时针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教材与教法,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主题活动的能力。对于青年教师参加赛讲活动,大家都各抒己见,共同研讨,试讲,听课评课,共同进步。
三、以研究课为载体,积极开展实践探索。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实施方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为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体现新课程的设计要求,我们着重在教学设计上改革创新:采用五步教学法,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法能使每位教师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互相启发借鉴,而且能帮助教师将教材的设计与个人的创意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教材,设计出较有新意的主题活动方案。教师们平时能以活动为载体,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的感知世界,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来学习,在活动中建构认识,在活动中实践行为。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思想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组老师经常在一起探讨教学方法,上教研课,进行集体备课,课后及时评议、反馈,效果显著。
四、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一年来,我们大力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德育教育,征集新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中国梦”的演讲活动,从小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送研调查发现,县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缺乏专任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素养堪忧;课堂教学存在教材理解不到位、目标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此,要以专任教师为主,配齐品德课教师;结合县域实际,拓展培训教研形式,帮助教师形成课程意识,促进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学科;县级学校;学科建设;课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2-0065-03
2015年10月8日至11日,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赴怀化市芷江县开展精准扶贫、深度送教送研活动。品德与生活(社会)(以下简称“品德”)专家团队深入课堂听课,与老师们面对面“零距离”评课议课,发放学生、教师调查问卷,现场随机访谈等,重点了解各学校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与课程实施情况,对品德学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县级品德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
本次活动发放教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学生问卷130份,每校抽取3—6年级各10名学生,其他问卷随堂听课时随机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24份。问卷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县级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呈现出如下现状:
1.专任教师匮乏,兼职教师队伍状况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芷江县品德教师队伍以兼职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仅占2.2%,且兼职教师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见图1)。
除班主任外,品德课教师还由学校行政人员兼任,由于行政人员外出参加会议、活动较多,品德课经常被挪作他用;由其他主课老师兼任品德课时,因为其主要精力在学科教学,没有时间、也不愿花更多时间、精力钻研品德课堂教学,还经常占用品德课;此外,品德课教学还被作为“搭头课”,由即将离退休的教师或中学转岗教师等兼任,他们对小学品德课教学基本未入门,学科专业素养低,无法胜任品德课教学。
2.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在问及教师明年是否会担任品德学科教师工作时,65%的老师表示不确定,4%的教师明确表示明年不再担任品德学科的教学工作;参加过本学科业务培训的教师仅占16.5%,还有83.5%的教师未参加过本学科任何形式的培训就直接上岗。这说明在品德课教师设置上,多数学校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直接造成学科教师队伍不稳定。而且教师专业素养堪忧,许多教师缺乏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对课程基本性质、特征及目标等缺乏基本了解,更不用说内化运用于教学。这直接导致教师只能“凭感觉” 教学,品德教学问题颇多。
二、课堂教学问题突出
通过现场听课、问卷调查、互动交流,专家组深入了解了芷江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存在如下普遍性问题:
1.教材理解不到位
新编品德教材图文结合,形式活泼,所提供的范例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给教师使用教材带来了难度。对于兼职教师而言,品德教学并非他们的“主业”,老师们对教材的解读并不重视,对教材理解不透,把握不准。主要存在三种状况:对教材承载的教学目标理解不清晰;对编者意图理解不清晰;对教材结构体系把握不清晰。因此,教学设计往往存在较大偏差,目标定位不准,不会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混乱。
2.目标意识不强
无论是对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还是课堂教学目标,大多数老师缺乏全面把握,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也缺乏必要的思考与理解。这直接导致教学中课堂结构逻辑不清、为活动而活动、教师评价语言指向不明、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等问题。在送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执教老师为这次活动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依然普遍存在为活动而活动,心中无目标的情况,教师对活动要达成的目标缺乏清晰的思考,无法捕捉课堂生成,师生一起跟着教案走过场。
3.教学活动未落实
品德课程强调在活动中体验,与生活链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寻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设计体验活动。教材中也设计了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但调查结果显示,活动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教师反映60%的教学活动较少落实,30%多的活动从未落实。学生问卷结果显示,76%选择“品德课老师偶尔带我们走出学校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的活动”;24%选择“老师从不带我们走出学校开展参观等活动”;选择“教师经常性带领我们走出学校,开展活动”的学生数为0。对于“品德与社会老师在课堂上是否开展游戏、辩论、表演等活动”,41%的学生选择“偶尔”。
这直接反映了品德课堂教学仍普遍存在“关起门来教道德知识”“看图讲述,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学方式大多以讲授、谈话为主。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老师的讲授变成了“电灌”,即课堂中大量时间播放图片、视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的时间被挤占,学习方式没有明显转变。教师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思考不够,学生主体性凸显不足。
4.教学资源匮乏
通过问卷中教学资源的配备情况统计(见图2)和教师座谈,我们发现品德课教学资源依然匮乏。
问卷显示,10%的教师仅有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师用书等教学资源的匮乏也直接导致教师对品德课程性质、目标等把握不准,老师们教学大多只能凭“直觉”,产生的困惑苦于找不到“答案”。因此,老师们希望学校能有更多的配套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师用书、配套课件及优秀课例等。
三、改进建议
针对本次深度送教送研发现的问题,我们对县级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及品德课堂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以专任教师为主,配齐品德课教师
各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可能安排专任教师,学校应安排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相关专业知识和较强教学组织能力的教师担任品德课教学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按照班级数额和课时要求配备专职教师,努力构建比较稳定的教研员和教师队伍。考虑到本课程在操行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综合性、整体性特点,任课教师以一人担任一个完整的学段为佳,不宜频繁调动;要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避免作为搭头课安排教学任务。
条件不具备的农村学校,建议低、中年级可由班主任兼任品德课教师,因为班主任熟悉学生的生活环境、个性特点,有利于开展教学,也利于品德教学与班级德育的结合。鉴于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社会常识,对教师学科素养要求更高,学校应尽量安排专职教师。
2.拓展培训教研形式,提升教师课程意识
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对于教师的现实意义在于,无论是备课、上课、评课,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都要问一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结果和实效?从芷江县品德课教师的实际状况看,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地研讨课程标准,并且在备课、评课与反思时反复“回到课程标准”,才能真正帮助教师形成课程意识。
因此,建议品德课教师培训与教研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一方面,以新课程理念引领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立足县级学校实际,创新培训方式,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如落实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开展小范围的问题研讨等,让每一个教师都深度参与培训和教研活动;教研部门可组织开展高质量的城乡交流、送教下乡等,以交流促进专业发展,帮助教师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加强案例研讨,实现研训一体。可针对课例,引领教师学会读教材、用教材,改进教学设计,落实教学活动;还可开展各种教学竞赛,以赛促训,以赛促研。
同时,加大品德课教师培训力度,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和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结合起来,落实正在进行的“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精心设计培训方案,改进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村实际。切实提高培训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3.因地制宜,促进课程校本化实施
农村广袤的生活世界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当引领教师因地制宜,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激活品德课堂,促进品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本次送研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如《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一课的执教者将孩子们熟悉的校园生活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寻找校园里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为其设置安全警示语;《家乡的山和水》的执教者将芷江的风景名胜——鼓楼、风雨桥、三道坑等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就在熟悉的生活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更加热爱家乡。
各县都拥有许多独特的人文风情、历史传承,如芷江是“魅力侗乡,和平之城”,这些独特的资源都可走进品德课堂,不仅有利于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也有利于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农村学校的孩子也有一些特殊的成长问题和需要,相应地也会有一些特殊的资源。如麻缨塘小学有许多留守儿童集中住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就建设在校园里,有许多场地和物质支持……链接学生生活,将这些独特性作为品德课特有的资源,将这些特殊的需求作为品德教学目标,这样的品德课堂必将指向孩子的成长。
此外,县级教育部门应积极建设名师工作室,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创设相互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学习环境,以打造品德学科专业团队、创建品德学科教育的特色和品牌,努力让工作室成为名师展示的舞台、骨干培养的基地、教学示范的窗口、科研兴教的引擎。建议依托县城龙头学校或中心校开展片域性教研,以点带面,打造品德优势学科,以此带动周边学校品德师资的发展和品德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德市武陵区工农小学
湖南常德 415006)
执教教师:陈福泰
指导教师:陈惠萍
课型:活动型学习
年级:五年级 (上册)
教学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懂得正确运用科技, 造福人类。
2.培养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关系的能力, 在学习中提高学生正确利用科技成果的认识水平。
3.认识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
教学重难点:
感受科学技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懂得正确运用科技, 造福人类。
教学过程:
一、生活处处有科技
1.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事情与科学技术紧密相连?
2. 导入:科学技术的发展, 改变着整个世界, 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请你仔细想一想, 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呢?
3.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99页的内容, 看一看, 说一说。
4. 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情说起:如各种文具、纸张、汽车等。让学生感受到, 如果离开了科学技术, 人们将无法顺利、方便地生活。
5. 播放2003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的实录。
6. 让同学们说说, 看了这段实录的感受。 (畅所欲言)
7. 师小结:“神州”五号上天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标志, 是我们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 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可以说, 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二、这样利用科技成果是错误的
1. 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科学技术能够造福人类。但是, 如果科学术被错误地利用, 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2. 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战争方面的图片。
3. 讨论:哪些科技成果被用在了战争中?这样利用对吗?为什么?
4. 阅读教材第100页、第101页的内容, 看一看, 说一说。
5. 你还知道哪些错误利用科技成果的事例?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给社会或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还隐藏着对社会或人类巨大的威胁, 这对人类敲响了警钟。
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学年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爱。暑假的休息,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了全面的休息,一方面也使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所退步,这是开学初教师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整体来看,学生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自觉管理自己的意识增强。但在一些常规方面,本学期将继续进行培养巩固。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
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内同问题。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期将通过课堂教学等多方面的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如何全面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本期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2课时,共计26课时。其余时间为机动课时。
五、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措施
为减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负担,在组织教学中,教师主要应
-第一学期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期末试卷分析
文章件 中国大学网 2009---2010第一学期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期末试卷分析一、对试题的认识本试题内容丰富,侧重对生活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合理,试题比较简单,层次性较好。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品德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二、试题的优点: (1)改变了试题偏、难和以“背”为主要特征的题型,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学校生活为考查内容,对试题的考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通过生活事件去反映所学知识。(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体验、判断能力。三、答题情况:试卷既考品德与社会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我会填,我会选,我是小法官和我会答。又有实践能力的考察,这次考试中学生的基础题都完成得较好,如我会填题,我会选以及我是小法官判断等,命题较为简单,失分率较低。“我会答”题来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采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所以对这样的题在平时教学时应该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探究,不应怕浪费教学时间和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不是用教师的讲解、点拨,取代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及品德的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四、今后教学改进建议1、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更要在教学中注重生活中的事例与教材内容的联系,使学生既学知识,还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或联系生活解决生活问题。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认真书写(不写错别字)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3、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知识面。文章件 中国大学网
一、革新教学思维,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目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再加上近些年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改不断推进, 教育的均衡化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 受到的智力因素影响越来越小, 环境因素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观。有效的教学和学习已经从原来的教师授课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应该说当下的教育冲破了传统常规的教学思维, 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和主动性的发挥。小学生恐惧心理较强, 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营造一种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 要想优化教学质量, 实施幵放性教学, 首先就要转变思想, 摆正教师的位置, 做到师生课堂地位的平等, 给予小学生心理上的宽慰, 这样他们才会积极的配合教师, 参与课堂教学。小学生天性好玩, 注意力很难集中, 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偏好和兴趣, 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
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在公共汽车上》是, 本课堂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爱护他人, 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 让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文明的小市民。如果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在公交车上应该如何做, 不能如何做, 我相信小学生肯定提不起任何的兴趣, 那么教学的效果也会非常的差。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实施开放性的教学, 教师就可以以日常生活为例, 让学生辩论下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 关于如何正确遵守交规的问题, 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交通的宣传片, 进而逐渐的渗透交通法律法规的教育。通过讨论这样的形式, 课堂一时间较为开放, 学生就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大大提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学生的个性, 最后可以设置一定的场景, 以《公交车上的对与错》为主体, 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个生活桥段, 再一次提升学生对交通知识和文明礼貌的认知。
二、认真研究学情, 实现因材施教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 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对社会的感知也是有限的,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下诠释知识, 切记以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去授课, 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品德与社会〉> 课程中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社会反映的一些实事, 小事, 其实也都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非常的贴近学生的生活,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多的教师恰恰没有考虑到学情, 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导致无效课堂的产生。《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需要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 教师一定要从学情出发,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我是独生子女》时, 对于这堂课来说,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除了认真的设计教学内容之外, 还要幵展广泛的调查, 调查班级里的学生那些是独生子女, 那些不是独生子女?然后观察和了解独生子女的好习惯和坏习惯, 然后让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实际来谈一下自我认知,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学生就会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 并且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然后再针对性的修正?
三、实现生活化教学, 把知识化繁为简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 乐于探宄, 热爱生活为目标的开放型综合课程。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 最大限度的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知识的生活化转化, 把抽象理论的德育知识、法律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和生活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 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与时俱进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节中, 需要让学生了解网络的作用, 感受信息社会中互联网的重要性, 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 做到文明上网。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选用一些典型的网吧案例, 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并且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自觉遵守网络公约。
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学情都发生极大变化的今天, 如果再釆取以往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已经不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了。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 实施开放性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把课堂归还给学生,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幵放的环境中学会探究, 提升能力, 感悟知识。
参考文献
[1]潘茂春.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的探索[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09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调查探微
教学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现状,不容乐观。现就目前状况及解决方法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概况分析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思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就会在“体验式”的方式下,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农村小学开展社会调查的还很少,即使有,也存在浅表性,低值性和单一性等特点,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对社会调查的积极性。农村小学的品德课很少有专职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其他科目的课时多,作业量大,作业的批改甚至都要占用休息时间,再另外抽出时间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还要做好调查的后续工作,其工作量增加了,操作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农村学校的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读好书就可以了,对开展社会调查不能全力支持。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常常省略了这项活动,以填充式代替了学生自身的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没有老师有目的的,积极的引导,学生很难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更不可能形成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综合能力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意义深远!
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几点建议
参与社会调查的小学生,受知识水平,地理条件,人际交往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在调查方法和途径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针对农村学生的现状,我预设了以下几种途径,希望能起到一点微薄的效应。
(一)、准备阶段,师生参与合作。
准备阶段主要是教师帮助学生一起选定社会调查的内容,设计社会调查的表格方案等。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建立浓厚的参与意识。在争取家长和社会力量支持的同时,我们要更多的认识到这就是农村教育所面对的现实生活环境,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帮助学生选择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在《品德和社会》课的教学中,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才刚刚起步,要及时进行引导。如在内容上根据主题的需要,提示学生可从吃,穿,住,行,玩乃至信息,语言,文化等方面入手展开调查还可以进行小组任务分工,师生分工合作,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完成的板块。一般采用“谁去调查”,“调查什么”,“向谁调查”,“怎样调查”等问题链进行预设,使学生的调查活动更具目的性。
(二)、调查阶段,众法兼备。
调查阶段即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过程。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出发点,因此,开展社会调查也应以此为出发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信息高速路上探求资源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农村也开始走上了信息高速路。学生进行网络查找成为可能。它不受地域限制,涉及范围广,获取信息渠道宽广,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而且省时省力。如: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在追根溯源的主题下编排了思科的教学内容,分别为:“吃穿住话古今”(一)和(二),“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汉字和书的故事”。此单元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和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要借助网络查阅相关介绍,历史故事等来加深理解,也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也不是万能的,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又较多,往往不可能适应我们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主题的要求,造成了选择上的困难,所以我们要多加引导,帮助学生把握查找的方向
2、使用学校图书馆查阅获取必备资料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资源体融合了各种人文物象,我们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可以让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收集资料,统计数据。学生可根据需要把文字材料中重要的内容做好摘录,并尝试做资料卡以备今后之用。但同时花费的时间较长速度较慢所以建议,教师在让学生查阅之前将图书收集整理,以提高学生调查活动的实践性。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并开发利用。
3、深入社会和人群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课程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因此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让孩子接触社会和人群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比较容易接近的人群,如:自己的老师或同学的家庭成员,地区范围内的干部和工作人员等。教师做好幕后工作,必要时先帮助学生与调查对象联系沟通,取得对方的认可和支持。需要说明一点,农村的学生本身就对社会调查这种实践活动感到陌生,如果不加以引导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我想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让学生结合学校开展的少先队活动,先在群体的力量下展开社会调查,这样既极易取得成效,学生信心倍增,也给日后自主的调查活动指明了方法和方向,提高了主动探索社会的能力。
总之,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弥补了教材知识内容的不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农村小学的品德课同样会流光溢彩!我们的学生会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思品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者:方少华《小学教育教学研究》2004,4第二期肥西县教育局
【实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09-14
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上半年工作总结11-11
东风小学实验教研组工作计划10-13
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教学工作总结11-0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6-17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06-17
小学品德与社会研修学习总结07-15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复10-02
小学六年级社会与品德合卷06-17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