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通用10篇)

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1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汇报__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一、主要内容及做法

我县农村综合改革主要围绕合理调整乡镇规模、创新乡镇领导体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探索和创新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和改进乡镇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目前,基本完成了以下主

要改革内容。

1、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改革后,全县由原有28个乡镇调减为17个镇,平均人口由原来的4.25万人扩增到6.99万人,平均国土面积由原来的83.89平方公里扩展到138.1平方公里。

2、创新镇领导体制。按照“主官合一、减少副职,明确职责、提高效率”的原则,我们确定镇人口在6万人以上的镇领导职数控制为9名,6万人以下的为7名;实行乡镇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党政正职实行一人兼;同时,设副书记2名,分别兼任镇人大主席和纪委书记;设党委委员4-6名,其中2-3人兼任副镇长,1人兼任人武部长。改革后,全县镇级领导班子成员由原来409名减少为153人,减幅达62。

3、整合镇内设机构。对镇机关统一设置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并明确了各办的职能及职位设置,界定了各个职位的主要职责。“三办”分别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改革后,全县有153人通过竞争走上了镇中层干部岗位。

4、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采取“执法职能上收、行政管理职能归位政府、公益性职能整合设置、经营性职能推向市场”的不同举措。将原乡镇事业单位受委托承担的国土资源、林业、农机等行政执法职能上划县直有关主管部门;将原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土地建设管理所、文化广播电视站和计划生育服务所等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归政府,由镇政府承担;保留垂直管理的财政所,撤销农税所;保留计划生育服务所;撤销农村经济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电视站;将原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的农技、畜牧、水产重组按镇综合设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将原农村经济服务中心承担的农资、农机经营与动物疾病诊疗等经营性职能推向市场;将原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转制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改革后,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由原来140个(不含中小学、卫生院)调整为84个,精简40。

5、精简镇行政、事业编制。对调整后的镇机关行政编制和事业单位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镇人口在14万人以上的镇暂按60-65名核定控制数,人口在8-14万人的为45-50名,人口在6-8万人的为40-45名,人口在6万人以下的为30-35名,较改革前压缩28.8;镇事业单位人员核定控制使用数为818名,比改革前压缩28.8。

6、认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中层干部采取竞职演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一般人员,机关采取双向选择。事业单位采取考试、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定岗。全县镇机关共定岗693人,事业单位定岗818人。人员定岗后,采取提前退休、经济补偿、离岗创业、待岗等多种渠道,全县共妥善分流乡镇机关干部150人,其中副科及以上干部77人;事业单位人员266人。

7、探索建立了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建立以镇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主的镇管理新机制,县委、县政府对镇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进行量化考核,明确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激励奖惩措施,强化其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乡镇公益性事业单位用人新机制,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上岗竞争制、全员聘用制、末位待岗淘汰制和绩效工资制,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建立镇涉农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按照“政府出钱,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农民认可,考核兑现”改革思路,对农技农机、林业推广服务等,全面实行“两个打破、两个贴近、三个规范”的管理手段,建立职工薪酬与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直接挂钩的绩效评价体系;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着力推进“定防区、定任务、定目标、定报酬、统一收费标准”的“四定一统一”管理模式,实现政府购买和委托服务,直接将公益服务经费拨付到公益性服务项目上,在年终或项目完成之后,按照“253”架构,加权计算考核得分,按绩取酬。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方便群众,促进政府职能和机关工作作风转变。

8、开展村级规模调整工作。按照5000人左右的规模、每千人一名村干的标准,将全县原来398个村(含社区)调整为231个村(含社区),减幅达42;村均人口由原来的2886人调增到5005人,增幅为73.4;村干由原有的1908人精简为1386人,减幅为27.7。

二、初步成效

我县农村综合改革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实践和运行,初步成效已经显现,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展空间得

到了拓展。乡镇村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和财力的聚集,使镇村的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拓展了镇村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2006年,我县财政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16亿元,比上年净增7000万元,是过去10年净增的总和。

第二,体制创新取得了突破。一是乡镇主官合一、党政交叉任

职,工作合力和行政效率大为提高;通过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每一个在岗人员职责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务实。二是将该由政府办的事收归政府,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经营性事业推向市场,使政府真正从“越位”中“回位”,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理顺。

第三,内部机制实现了活化。建立以镇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为主的管理新机制,突出了任期目标和绩效考核。对乡镇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及一般干部,实行“公推、公选”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将农民群众和服务对象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调动了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大为提高。

第四,行政成本有所降低。通过扩大乡镇规模、精简机构人员、减少领导职数,有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初步测算,改革后全县每年仅乡镇非工资性财政支出可减少1100万元。同时,将乡镇事业单位人员逐步推向市场,实现“以钱养事”,服务成本也将逐渐降低。

三、几点体会

总结这次改革实践,我们的体会是:

改革必须解决“我要改”的首位认识问题。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形成上下一个调、全县一盘棋,方方面面都维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浓厚氛围,这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证;改革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调整乡村区划,确定职能重点,这是改革能够深化的基本途径;改革必须以机制创新为重点,以体制的创新、机制的转换来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让那些愿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在事业的平台上脱颖而出,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个人及群体的能量,这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改革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定岗过程阳光操作,分流人员妥善安置,这是化解改革中复杂矛盾的有效办法。

各位领导,我县作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虽先行一步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省委、省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面贯彻好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各地改革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已经取得的效果,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创新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2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情况

麻阳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地处雪峰山和武陵山脉之间,辖6镇17乡、307个村、14个社区,是全国5个单一苗族自治县、革命老县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06年,该县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2008年,该县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与改革试点前比,麻阳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

(一)时代背景新,新农村建设主题突出

2006年来,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新主题和时代特征。

1、政治环境新。

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确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2004-2009年,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问题,推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新政策。新农村建设春风吹绿了麻阳山山水水。

2、经济环境新。

2006年后,国家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农村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农村迎来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从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为210871亿元,2008年达到300670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为16629.5亿元,2008年达到24124亿元。从该县情况看:县内生产总值:2004年为11.4亿元,2008年达到23.46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为2.4亿元,2008年达到9.7亿元。

3、社会环境新。

2006年以来,中央一系列惠农新政实施,有效缓解了干群矛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国家层面上:继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后,2009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养老金。“普惠式养老金”政策出台将引发一场新的观念和思想变革。从该县情况看:2006年前,干部主要职责是向农民“要粮、要钱、要命”;如今,已变成是给农民“送钱、送技术、送信息”,干群关系进入新的友好期。

(二)体制环境新,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1、民主自治水平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该县开展改革试点来,一是基层自治能力增强,“三公开”、“四民主”机制健全。各村基本上能做到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认真落实村民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参与、管理和监督权。二是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目前,大部分村都实施了村干部轮流坐班、便民服务代理和村干部集中办公日制度。同时,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实效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

2、激励机制逐步系统,干部待遇改善。

一是政治待遇提高。推荐优秀村干部参加乡镇公务员公开招考,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选举中,适当增加村干部代表名额,多给村干部话语权。二是物质奖励过硬。每年县财政要拿出4万元,作为村干部工作奖励金,奖金发放按考核结果定,克服了“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弊端。三是工资标准提高。从2009年起,保障村干部每人每月不少于300元的误工补贴,对经济困难、工资不能按时到位的村,乡党委、政府及时给予扶助,从财政中拨付适当资金,保证村干部工资及时到位。

3、村干素质稳步提高,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一是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目前,该县村支书、村长的平均年龄为43岁。其中,有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占80%,“一村一大”在读学员101人,大学生村官8人。二是重视基层干部的学习培训,农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道德和专业素质逐步提高,依法治村意识显著增强。与干部和党员代表座谈时了解到,在支部的组织下,他们大部分能按时学习。通过学习,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改善,素质得到提高。近几年农村“愣、横、硬”的干部少了,在调处纠纷时讲政策、讲法律的多了,较好地维护了农村稳定。

4、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缓解村干后顾之忧。

一是村干部“三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共同努力,通过“县财政拨一点,乡镇、村集体支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为村主要干部进行人身、财产、养老金“三保险”。二是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离职补偿制度初步建立。对符合“四项条件”的离任村支书和村主任,乡党委按每人每月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模式进行生活补助,每年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到位。对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乡党委采取相应措施,帮助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离任村干部,及时列为低保对象。

(三)经济基础新,基本运转有保证

1、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是该县乡镇管理新机制更加精简高效,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更具活力。截至2008年底,该县规模集约土地12万多亩,组建农业生产型公司24家,建立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优质油茶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26个、示范点8个,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1千多万元。二是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更多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带到了农村,进入了农村基层组织范围。

2、财务纳入预算,基本运转有保障。

2009年,县财政预算按村4万元、社区6万元的标准执行,两项运转资金共1316万元。全县实行“村财乡管村使用”管理办法。乡镇负责对村级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村级财务收支一律在当地张榜公示,村级资金实行包干使用,各乡镇不得平调,村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接转次年仍归村使用。

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原因

(一)基层组织财力削弱

基层组织财力削弱,严重影响组织功能发挥。主要原因是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削弱。自2009年,县财政虽然通过转移支付,每村安排了4万元,但也只能维持村组干部工资、五保供养、办公经费等公共行政性支出,村级办公经费紧缺,财力十分薄弱。从该县情况看:一是村级组织无财源,“无钱办事”问题突出。税费改革后,村集体失去了“三项提留”这个唯一的财源,集体经济几乎消失。该县307个村级组织,目前只有5个村有点小规模的集体经济,每年有万元左右的租金或果园收入,其他村名义上还属集体的林场、园艺场,已经长期租赁给个体经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县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中,集体资产分得太干净,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呈现空白状态。二是经济基础薄、负债面大。该县85%的村负债,少的几千元,多的达几十万元。近几年,有的村大搞超越村集体财力的修路、搭桥等公益活动,有的是为应付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检查或解决村干部误工补贴,纷纷向银行或社会高息借贷,使村集体背上沉重债务包袱。近年来,该县虽然实施了“村财乡管”的改革,但各乡镇迫于“普九”等各项达标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压力,不得已从村级经费中“抽血”,使很多村变成了“账上有数、实际无钱”。因没有村级集体积累,村干部很难在村级公益事业上有所作为,不能兑现当选承诺;举债建设,又会被债务逼得苦不堪言。迫于各种压力,个别村擅自作主,变卖为数不多的集体财产、集体山林和荒山荒坡,给村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例如,三角坳、蛮溪等村举债修路,至今还留下10多万元债务;新场村上届班子,贷款发放误工费。在村现有的财力下,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还要办实事,往往造成确保“硬件”运转、压缩软件支出,基层组织受经费制约相当严重。

(二)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少数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基层组织运转十分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村干部报酬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据调查,2008年该县村支部书记、村长的年误工费平均为4000元,联络员、计生专干在2500元-3000元,远不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二是组织工作难度加大。改革试点开始后,农村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地矛盾、劳资纠纷增多,基层组织的利益协调、矛盾化解难度增大。一方面,除农村留守队伍外,为农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土地流转,使乡村增加了大量的投资者和各色管理服务人员,管理对象更为复杂。另一方面,在信息、交通上日益开放的环境中,意识形态多元化,市场经济和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加深,部分人“三观”畸形,道德沦丧,逆反心理大、对抗心理强,政治教化难度大。三是部分村组织威信低、凝聚力下降。基层组织以前在发展生产方面有失误,村民对村干部失去信任。前几年,乡镇组织号召大家养长白兔、种西瓜和柑橘,因种种原因,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血本无归。组织权威受影响,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三)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村干部素质低,难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是部分人政治素质低,工作不讲原则。在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方面,一些村干部政策观念和法制意识淡薄,工作随意性大。在决策执行中出现层层打“折扣”现象,结果是群众“有一半听不懂”、“听懂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例如,板栗树乡某村干部,在计生检查和调处林权纠纷工作中,一边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一边通知计生对象外逃和鼓动闹事村民上访,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二是业务素质低,工作无作为。有的村干部领导能力偏低,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上无作为,乡村几十年面貌依旧。当前农村的新形势和任务,需要的是“复合型”新干部。而我们的村干部,有的“双带”能力不强,既无市场经济头脑,又无一技之长,家庭经济无特色,甚至走在群众后面。在的村出现民富村贫、群众富少数党员干部贫、物质富精神贫的现象。如岩大门、千拱坪等村,几十年变化不大。三是综合素质低,科学文化知识缺乏。部分村干部对现代科技、市场规律了解不多,难以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工作无法打开局面。该县307个村,全部建有农村远程教育终端站,但因干部素质低,虽进行了专门培训,但大部分村、大部分功能没有人会使用。他们仍习惯于专家手把手教,不会利用终端解决问题。四是队伍老化,人才缺乏。当前,该县村支书、村长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了1/3,年龄在70岁以上的有3人。大部分年轻、有能力的人都走出本地寻求更大的发展,老、小、丑、懒、穷等人员都留在了农村,农村人口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倾向,基层组织建设后继乏人,党员老龄化,组织弱化现象令人担忧。在拖冲乡千拱坪调研时发现。该自然村13户村民,只有3户留有老人看家。

(四)管理落后效率低

当前,该县基层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比较落后,工作效率低。一是管理观念落后。大部分村干部仍然守着计划经济时的管理观念。习惯搞行政命令和经验式管理,习惯传统的“种、管、收”、“催、征、罚”的工作方法,没有把工作重心转变到依法行政上来,定位到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治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上来。二是管理方式落后。该县自然村之间交通、通信条件差,村民居住分散,不少村的日常管理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安全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的落后状态。当前,农村基层工作内容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干部由以领导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由行政命令向说服教育转变,由一般号召向示范引导转变。在村一级这种变化更直接、更明显,基本上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但某些村干部没有适应这种转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方法因循守旧,工作效率极低。

(五)工作作风漂浮、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作风漂浮。有些村干部工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如县委、县政府要求夜访农家,收集群众意见,为群众排忧解难。有的干部闭门造车,把杜撰数据和情况报上去,根本没有深入下去。林权改革要求把政策送到每家每户,将测绘资料公示,有的至今束之高阁。二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据群众反映,个别村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在项目引进、财产处理、低保医保等工作中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私利。败坏了党和政府形象。主要原因是基层公共权力运作的内容不断增多,对运作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

(一)结合发展抓党建,联系致富抓管理

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麻阳县漫水村注重把组织建设结合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过程中。该村生产发展,村民富裕。他们每年对文明村民进行表彰,给村民分红。200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916元,比该镇平均水平高出千多元。楠木桥村多次组织村民听省农大专家举办种植技术讲座,使柑桔、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同时,他们还组织劳务输出,年创收近百万元。这些村基层组织建设生气勃勃,村民十分拥护。二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基层管理体制。特别是要注重选好配强书记和村长。如漫水村田书记,不仅组织建设成绩显著,还向上争取资金980多万元,完成防洪大堤、希望小学等30多项工程,新农村建设成就斐然。三要开展党建主题活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以提高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为目标,使支部身边有党员,党员身边有群众,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为党组织输入新血液,解决党员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问题,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二)瞄准实践需要,狠抓队伍建设

一要选好干部。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政策是深得民心的,但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方面,还必须加大力度。全县1200多名村干部中,只有8名大学生村官,每年只有2个公招名额,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组织发展的需要。二要育好干部。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重点是转变观念,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依法办事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坚持分级培训原则,务必落实好干部培训规划。三要用好干部。一方面,在大学生村官使用上,上级组织要加大引导支持力度,构建系统支持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树立典型。通过及时发现、及时总结、及时推广基层干部中涌现的优秀党员、优秀村干部,从正面引导广大党员强化宗旨意识。

(三)完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干部执行力

一要完善考核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考核村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二要明确要求。制定下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消除错误观念。搭建各级各部门共建平台。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全县关注热点,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三要强化基层组织工作责任。乡村两级的书记要切实担负起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党建工作时刻拿在手上,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统筹兼顾基础上,保障党建工作经费,真正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章理事。四要完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农村社区化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快。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关键要健全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基层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四)理清发展思路,加强财源建设

一要完善机制保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力度,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目前,应着重扩大村干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退休生活补助标准。村支书、村主任连任10年30元、15年60元的月生活补助加基础工资的退休补贴标准太低。二要重点探索集体财源建设路径。解决好“三农”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快农村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鼓励、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必须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南街村、华西村的例子证明: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三是要瞄准市场抓调整。基层组织必须看住市场抓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整,力争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层次调高、机构调活,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走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四要结合实际建特色。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农业专家型人才,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地方特色,走科技兴农道路。

(五)清偿债权债务,减轻基层负担

一要强化减债措施。严格管理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坚决制止新的债务增加,稳妥做好划转分摊工作等,力争消除困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沉重包袱。二要专项清理村级债务。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政策,该清偿的清偿,该剥离的剥离,该核销的核销。村办企业造成的债务,不能让农民偿还;借村委名义贷款个人使用的,由个人偿还;至于哪些与农民生产有直接关系、农民从中受益项目留下的债务,如农业综合开发等,还应该由农民承担。对此,要制定具体政策,抓好债务清欠工作,使村“两委”班子能够“轻装上阵”。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一要坚持教育、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树立理想信念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二要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务、村务和党务公开活动。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摘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针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发展抓党建、联系致富抓管理,瞄准实践需要、狠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执行力,理清发展思路、加强基层财源建设,清偿债权债务、减轻基层组织负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3

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根据中央、省、市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xx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确定xxx乡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乡。

二、成立“xx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xxx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xxx、县委副书记xxx,常务副县长xxx、组织部长xxx和主管农业的副县长xxx为副组长。组织部、政府办、财政、政研室、人事、编办、农办、经管、教育、民政部门的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在相关部门设立配套改革办公室。

1、在县财政局设立综合协调办公室。

由xxx同志兼任主任,xxx、xxx、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负责全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协调与督查工作,全面掌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负责研究乡镇财政管理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2、在县人事局、编办设立乡镇机构改革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具体负责乡镇政府职能调整、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乡镇事业单位精简编制、人员分流等工作。

3、在县教育局设立农村教育配套改革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负责全县农村教育布局、精简和优化教育队伍等工作。

4、在县民政局设立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负责指导自愿撤并乡镇和并村并组,精简村组干部,督促落实农村优抚对象和五保户资金与管理工作。

5、在县农办设立化解乡村债务配套改革办公室。由xxx兼任主任,xxx任副主任,xxx为专干。具体负责乡村债务的清理和化解等工作。

三、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推动农村社会奔小康为根本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按照全面深化,综合配套,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平稳推进,统筹兼顾,整合资源,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初步建立起符合农村实际,改变农村面貌,增强农村活力,确保农业投入,维护农村稳定,加快农村发展,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四、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加快转换乡镇政府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精简机构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立行政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乡镇行政编制精简10,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综合设置乡镇内设机构。对自收自支单位和“七站八所”等乡镇基层事业单位,重复设置的要合并,能撤销的要撤销,不宜由政府主办的要推向市场,公益性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分类管理,采取多种途径,妥善分流多余人员。此项配套改革由编委、人事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

(二)抓好撤并建制村工作。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切实做好乡村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通过并村并组,实行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减少并严格控制村组干部人数,在减轻财政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扩大村级规模,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同时,稳妥开展乡镇区划调整试点工作。此项配套改革由民政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

(三)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做好教师核编定岗分流工作,要改革和完善学校用人机制,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分流不合格教师和清退临时聘用人员。鼓励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教。搞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在尽可能方便学生入学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撤并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较小,条件较差,不便于组织教学的学校,或根据需要改设教学点,加大解决学校危房改造。此项配套改革由教育部门负责,财政、编委、人事部门配合。

(四)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围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根据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自给能力,合理确定县乡财政体制。调整改革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方式,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资金审批权、债权债务不变的基础上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监督乡镇财政收支,促进乡镇依法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乡镇财政所的职能由过去向农民“收钱”改为向农民“发钱”和加强乡镇政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上来,重点充分运用乡镇财税信息化网络建设,做好国家对农民的种粮、良种、农机购置、退耕还林、农村优抚、低保、五保户供养、村组干部工资及新

型合作医疗等各项补贴的管理、发放工作。此项配套改革由财政部门负责。民政部门配合。

(五)在坚持制止新债的前提下,积极做好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全面推行“村帐乡管”。要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消化”的原则,清理债权债务,盘活闲置资产;采取建立消赤减债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和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此项配套改革由农办、经管部门负责,财政部门配合。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内容与要求,认真调查研究,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方案,报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

五、试点工作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2005年xx月底前相关部门上交配套方案报县“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第二阶段:2005年xx月xx日前召开试点工作会议,培训骨干,部署改革试点工作。

第三阶段:2006年x月x日前完成清理审核乡、村债权债务,财产核实登记。2006年x月底完成村组区域调整和乡镇相关机构撤并后新的机构挂牌。

第四阶段:2006年x月底前选举并村后的“两委”班子。总结验收。

县林权管理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篇4

县地处黄淮平原,是典型的平原林业大县。下辖11个乡、9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营农场。571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113万人,农业人口106万人。全县年生产总值103.3亿元,粮食总产23.3亿斤,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2元。全县土地总面积189万

亩,耕地面积132万亩,人均1.17亩。农田林网面积130万亩,林网控制率98%,通道绿化率98.5%,村庄林木覆盖率71%,宜林荒地绿化率98.5%,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99%。林木成活率、保存率99%以上。全县林木总棵树4300万棵,人均林木38棵,活立木蓄积252万立方米,木材年生长量25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25%。现有板材加工厂1023家,林业年总产值13亿元。人均林业纯收入764元。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情况

以前,由于林业产权不清,林业经营管理混乱,管护不力,致使农田林网线断网烂,林业生产滑坡。为改变这一现状,县首先在邓城镇进行了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该镇筹资60多万元,按照每600亩一座护林房的标准,新建了100座样式统一的护林房,选聘了220名护林员,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彻底解决了管护难的问题。该镇共合理流转林木71万棵。3月8日,书记到邓城镇检查指导林业生产,对该镇林权制度改革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试点的示范带动下,我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迅速展开。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县合理流转林地264294亩,林木4000多万棵。拍卖林网道路751条,4000多公里,廊道(沟河路渠)1136公里。全县571个行政村,262684户农民,1060033人参加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共涉及宗地10168个,面积264294亩,其中均分到户122093亩,均股均利142201亩,签订家庭承包合同5394份。颁发林权证8511本。均分到户率100%,纠纷调处率100%,合同签订率100%,登记合格率100%,勘界准确率100%,发证率100%,群众满意率100%,林改档案建设95分。并与10月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新建护林房1206间,配备护林员4860名。

三、县林权管理中心现状、职责

(一)林权管理中心成立的背景

为深入推进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搭建林业产权平台,开展林权林地流转服务,规范林地、林木流转,盘活林地、林木资源,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促进林业部门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基于此,7月,县林权管中心在县林业局林改办成立。

(二)林权管理中心现状

县林权管理中心共有办公用房106平方米,核定人员10名,为全额拨付事业编制,实有人员14人,全部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中级以上职称4人。有办公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照相机一部及其他相关设备,配备20立方米以上的档案柜、资料柜,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化。

(三)林权管理中心的职责

县林权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全县林权确认、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备案等工作;组织林权流转拍卖、挂牌等交易;负责办理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挂牌审查及合同备案;向社会提供林权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咨询服务;收集和发布林权流转供求信息、林权市场参考价格、交易行情等相关信息;做好林权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数据更新工作;做好林权档案管理工作。林权管理中心的成立,为林农和经营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为政府,林农,林企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

四、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重抓手,高位推动。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配套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及时研究成立了县林权管理中心,给编制,给设备,给经费,保障林权管理中心各项工作正常高效运转。二是上下联动,协同运转。为进一步做好林权管理,全县各乡镇也相继成立林权管理分中心,采取分级管理统一服务。三是统一思想,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为依据,结合县林改实际及时召开了全县林权管理中心成立筹备会和业务培训会议。并邀请上级业务部门有关专家进行政策解读、业务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技能,为林权管理中心开展全面工作奠定基础。

(二)重宣传,公开透明。为充分发挥林权管理中心的积极作用,县从林权管理中心成立之初就注重宣传工作,把与林权管理中心相关资料印成宣传册下发至村民组,用于宣传,并将林权管理中心机构设置、基本职责印制成彩页,张贴到各村,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县还利用周末文化广场将林权管理中心的相关业务流程改编成相声、小品、地方戏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广为宣传。通过宣传达到人人知道林权管理中心;家家明白林权管理中心是干什么的,林权管理中心工作流程人人清晰。为开展林权林地流转等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重民意,以人为本。林地、林木、林权流转涉及到林木所有人的直接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搞不好将引起新的矛盾和纠纷。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县坚持以科

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造福群众,如何流转群众说了算”的原则,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林权流转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林农的主体地位。在相关政策原则不变、不走样的前提下,各林木、林地所有权人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双方的协商,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自行商定解决办法,签定合同,进行法律公正,然后林权管理中心再根据相关手续到现场勘察核实,变更相关手续,存入档案,一方不到场就不予办理相关手续,确保林地林木所有权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重实效,精心操作。为把实事做好,把好事做实。在林权流转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县采取以下措施精心操作。一是全面协调,做好服务。即当调解员,又做服务员,当好见证人。二是既注重林改档案资料,又重视现场勘察,做到证、资料、图表实物相一致。严格相关工作流程,给林权流转的双方较大的自主空间,确保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三是勇于探索,及时总结。县林权管理中心在林权流转过程中及时召集各乡镇林权管理分中心协调员碰头会,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同时与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相结合吸收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应用到林权流转工作中去,确保林权管理中心工作每一步都走得稳、落地实、效果好。

(五)重成果,规范档案。为做好林权流转后的相关工作,林权管理中心十分重视林权流转相关资料的归档整理工作,将林权流转工作做到有案可稽,有序可查,同时配备档案室2间、档案柜40个、电脑1台、扫描仪1台、打印机1台,复印机1台。在硬件配备的基础上,我县还制定和健全了林权流转档案的建档归档制度、保密制度、管理制度、档案查阅制度等软件建设。为林权利转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林改成果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五、存在问题

一是林权流转的金融支撑改革体系不健全,林权抵押贷款还举步维艰;二由于缺乏相关直接政策的支持,群众对林地、林木、林权流转还不能完全接受;三是林木有权、林地无证制约着林权流转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完善林权管理中心的各项职能,切实转变部门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邀请司法公证机关进驻林权管理中心,为林地林木权林流转提供尽可能的法律保障。三是积健全完善各乡镇林权管理分中心,搭建全县林权管理网络平台。四是搭建林权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林权管理信息共享。

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5

立养殖小区32个,联系养殖专业户3600户,联系农户2万户。全县95%以上的山塘、水库实行了立体养殖,养殖业产值由1997年占农业总产值的23%跃升为现在的51.1%,净增28个百分点,呈现出“东猪南鸭西北羊,立体养殖遍地花”的区域养殖新格局。今年6月,省农业厅在我县召开了全省专题现场会,推广我县基层畜牧兽医站改革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经验。

一、着眼发展,寻找突破点

我县基层畜牧兽医站为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形成,养殖业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三大转变,即由千家万户饲养向规模化饲养转变,由饲养本地土杂品种为主向饲养良种品系为主转变,由普通农户饲养向专业型人员饲养转变。基层畜牧兽医站工作由医疗、阉割、防疫并重转向以防疫为主,由兽医人员统防统包转向为散养户服务为主,由“三包一扶”转向以农户择医为主,基层畜牧兽医站业务减少,人员偏多,收入下降,各项工作难以开展,有的畜牧兽医站甚至网破、线断、人散,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我县石市镇是蛋鸭、生猪养殖重点镇,该镇畜牧兽医站改革前共有职工22人,畜牧兽医实行“三包一扶”,全站年收入达20多万元,人平年工资达到6000多元,到1999年全站年收入不足10万元,除下退休人员工资、业务办公费用外,在职职工年平实际收入下降为2920元,有的甚至低于当地农民的年收入,职工人心涣散,大部分基层站举步维艰。对此,我县早在2000年就对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在澄塘镇畜牧兽医站进行了试点。实践证明,只有改革自身才有出路,事业才有发展,才能真正为养殖做好服务。要改革,关键要解放思想,正视现状。2001年,我县就组织基层畜牧兽医站站长和职工代表学习有关文件,开展专题讨论。通过分析现状,探讨未来,大部分职工特别是站长普遍认为:维持不如改革,晚改不如早改,部分改不如彻底改。从而搅动了人心,统一了思想。

二、着力改革,抓住关键点

思想认识统一后,我县组织四个工作组深入16个基层畜牧兽医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县基层畜牧兽医站改革实施方案》,召开了由各乡镇分管领导和相关单位领导参加的改革动员大会,明确规定畜牧兽医站的财产不能占,资金不能挪,资产变现费不能收,凡违反规定的一律追究乡镇主要领导责任。按照《实施方案》,将公益性的防疫、检疫、技术推广和经营性的动物诊断,饲料兽药经营彻底分开,对基层畜牧兽医站原有体制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采取“保、改、聘”三字政策。保,即对已退休的人员统一进社保。由县畜牧兽医协会全额负担入保费,退休费按标准保障逐月发放,根据自愿入保的原则,有87名职工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和人寿保险;改,即对在职职工实行全员身份置换,解除劳资关系,一次性发给身份置换费,共发放身份置换费208万元,人均身份置换费达到620元/年工龄;聘,即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在原有人员中择优选聘一批,共返聘专职动物防检员48名。

整个改制工作分三步:第一步“引而不发”,即2001年只考察宣传,搅动职工的思想,不采取具体的改制行动,但对资产进行登记,财务进行审计;第二步,“投石问路”,即2002年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办法,强化岗位责任,追缴职工历年欠款,出台离职离岗人员的补贴标准,允许自愿买断劳资关系,当年就有46名职工申请批复买断工龄,置换身份;第三步,“水到渠成”,即2003年出台改制方案,全面部署,统一买断工龄,解除劳资关系。在具体做法上:

一是坚持“三个超前”。即超前宣传改革、超前评估乡镇站资产、超前限额经费开支。为防止资产流失和平时乱开乱支,县局对畜牧兽医站的资产进行了超前登记评估,并明确规定每个站支出限额和全年积累,不准出现负债,否则由站长和财务人员按一定比例承担。

县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6

立足实际建机制与时俱进抓创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各位领导,同志们: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据会议安排,我将近年来**县党建工作情况交流汇报如下,如有不妥,请予批评指正。

一、深化“三级联创”,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后,全县按照“县委是关键、乡镇党委是重点、村党组织是基础”的要求,紧扣主题,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一是始终坚持“一个党委、三个党组”的领导方式,形成县委统揽全局、人大监督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政协参政议政的良好政治局面。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活动成果,把“****”工程不断引向深入。建立健全县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着力抓好乡村和涉农部门的党建工作,把检查考评党建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建设实绩和农民群众的反映来检验“三级联创”活动的成效。二是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加强乡镇组织建设,结合换届转变职能,提高能力,强化管理,搞好服务,增强整体功能。成立13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93个“党员示范窗口”、664个“党员先锋岗”,挂牌上岗党员224名、亮双证上岗党员189名。开展机关、农村党员干部服务“三农”比奉献活动,深入一线帮农助农,大干产业基地建设,切实从行政命令转变到提供经常性服务上来。三是创新村支部管理机制。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任务,把创建活动与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推行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为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项目化实施“三个培养”,突出经济发展项目覆盖、资金帮扶、技术支援、学习培训四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整合扶贫、农业、林业等各方面资源,有效调动培养对象的主动性和进取心。

二、抓好基础性工作,努力夯实基层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我县共设19个党委,10个党组,31个总支,436个支部,共有党员16466名,占全县总人口的3.83%。总体看,全县上岗就业党员少,务农务工党员多,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是抓好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把基层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探索专兼职党务干部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办法,增强党务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是抓好制度建设。健全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对基层党的建设专题调研,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处级党员领导挂钩联系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结合“三村”挂职锻炼等工作选任联络员,建成26个农村示范点,117个乡镇党委联系点。县直党组织按照“支部+支部”要求,与挂钩农村支部建立城乡一体化联动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健全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项教育活动开展经费,根据财政增长逐年加大对“****”工程等党建经费的投入。三是抓好党员综合素质。突出发展重点,推行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公示和票决等制度,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全县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03年至2006年,累计发展党员2348名,居全市之首。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党员“双带”能力。建成“云岭先锋”工程培训基地113个,1422名党员获得绿色证书,497名农民党员提高了学历。创建村级党员活动室187个,“党员电教家庭播放点”270个,电化教育从党员向群众覆盖、从村级向小组和党员户覆盖。广大农村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中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四是抓好“三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现、锻炼、培养、选拔干部,以实绩用干部,以竞争出干部,以民意选干部。制定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的意见,积极推行“五个一”学习制度和领导干部述学制度。组织村“两委”干部及村民代表分期分批到县内外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选派“三村”挂职干部、机关优秀年轻干部、新招录人员到一线锻炼,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力

近年来,我县根据市委的总体要求,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大力实施产业协会和村民理事会创建活动,满足村民民主自治意识和渴望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逐步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求发展。

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7

医改工作开展以来,我县认真组织实施、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共有14所卫生院(其中中心卫生院3所,乡卫生院11所),核定人员编制数为323 个,实有卫生工作人员199人。

二、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一)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全面医保。2011年全县应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人口49549人,参合人数为49264人,参合率为99.24%。

(二)全面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增加保障能力。2011年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我县人均筹资标准由2010年的150元增至2011年的23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24元,自治区财政补助38元,州财政补助10元,县财政补助28元,个人缴纳30元。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截止10月底,共有参合农牧民9227人次应享受合作医疗补偿,补偿金额807.45万元,其中1078人次农牧民享受门诊统筹补偿,补偿金额5.4万元,2080人次农牧民享受门诊账户补偿,补偿金额1.6万元。6069人次农牧民享受住院补偿,补偿金额为800.46万元。全面提高救助水平,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资助困难人群参合,我县上半年享受特殊重大疾病补偿有24人,共计享受特殊重大疾病补偿金额为15.58万元。

(三)提高基本医保经办管理水平,方便群众就医结算。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继续推广就医“一卡通”等方法,基本实现参保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或结报,下同)。加强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建设,开展自治区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控制基金结余,提高使用效率。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地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基金平衡运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发挥新农合对医疗服务的引导和对费用的制约作用。医保支付比例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改革新农合支付方式,大力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积极探索建立新农合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加强新农合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强化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动态管理,建立完善医疗保险诚信等级评价制度,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服务行为。研究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依法加大对欺诈骗保行为处罚力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医疗需求。

三、稳步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我县根据《关于认真做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工作的通知》(新政办发【2010】91号),已及时成立了XX县实施基本药物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XX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各乡镇卫生院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医用耗材及检验试剂采购管理委员会、采购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

大力宣传,让广大群众和医务工作者知根治底。各乡(镇、场)政府及各级部门和医药卫生单位充公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让广大群众和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意义,真正让广大医务工作者从思想上、认识上、实际行动上到位,确实让广大的百姓从中受益。

精心组织,稳步推进试点。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医疗卫生单位和医务人员是基本药物制度直接的执行者,因此我们特别注重抓好基层医务人员的学习,了解制度内容,把握任务要求,按照临床药物应用指南和处方集,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二是按要求配备使用和销售基本药物。进行零差率销售,让利于民。三是我县基本药物已纳入新农合药物报销目录,我县参合农牧民在乡镇级及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使用新农合药物目录内的国家基本药物(基层部分)的费用,可在同等补偿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进入补偿范围核算;在地(州、市)级和自治区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使用新农合药物目录内的国家基本药物(基层部分)的费用,可在同等补偿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进入补偿范围核算。四是加强督查工作。加强对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督查指导,确保医疗机构按规定配备基本药物,医务人员规范使用基本药物,按照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要求,建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体系。

四、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健全农牧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明确了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是公益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二是乡镇卫生院在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能,负责向农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九项公共卫生服务。防止了乡镇卫生院向医院模式发展。同时乡镇卫生院作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坚持政府举办为主,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助政策,工资实行了全额预算管理。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培训。对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培训16人、开展乡镇卫生院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培训183人。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1年已提高到25元。

完善并严格执行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操作规范和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水平。截止目前为止,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8702份,建档率已达45%。到年底争取达到80%。电子建档已于10月27日正式启动,现已电子建档2098人,年底将完成50%。高血压管理3924人,糖尿病管理人达到2025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5.39%,继续开展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完成5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完成970座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继续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2011年已完成1719人。

六、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根据我县实际初步拟定县人民医院为改革试点单位,探索建立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着力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县医院积极与上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在提高自身医疗水平的同时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带动乡村共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帮助乡镇卫生院加强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安排30多名医务骨干人员到县医院进修学习。坚持病人为中心,完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方便群众就医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XX县“三好两降一满意”活动方案》和考核细则,县乡(镇)两级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门诊诊疗流程,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候诊时间。推行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广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努力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降低医疗费用、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群众满意。

制定并落实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等行为,对医疗、用药行为实行监管,县乡两级主医疗单位全面 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完善医用设备和医用耗材管理、采购和价格管理,医疗设备实行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实行了根标采购或网上采购。加大对开“大处方”行为的查处力度。

县医院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加强和完善医疗服务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坚决治理医疗领域的商业贿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XX县卫生局

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8

居全市前茅,具体负责信息工作的同志也连年被评为全省、全市信息工作先进个人。与此同时,我们办公室的政务服务、网络管理此文来源于网站参谋助手作用也不断提升,深受领导好评。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以信息为龙头,突出办公室工作的重点

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篇9

面对数字化时代日益严峻的保密形势,我院党组高度重视,牢固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思想意识,始终把保密工作放在检察工作的重要位置,严格做到“三个到位”,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健全工作举措,完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有效防止了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多次受到省、市、县党委和上级检察机关的肯定和

好评,今年4月,我院抓检察保密工作的做法在赣州市保密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为我市检察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强化教育,督促检查,确保保密意识到位。

我院将对检察干警的教育管理和经常性地开展计算机保密督促检查等工作,作为长效管理机制的一部分,坚持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干警们的保密意识。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我院成立了由检察长任组长的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齐配强保密工作人员,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任保密管理员,挑选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公务员担任密码操作员,并及时选送其参加了省检察院密码工作培训,取得了密码操作员上岗证,做到了持证上岗。我院还专门招录了1名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分配在负责网络安全维护监管的检察技术科,专门负责信息网络安全日常监管维护工作。形成了检察长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专职保密员具体抓、各科室内勤协同抓的齐抓共管的格局,做到有领导抓事、有机构办事、有人员理事。

二是坚持自查自纠。按照“坚持原则、严格纪律、不走过场、不掩盖和回避问题、确保实效”的要求,我院坚持每年开展2次以上的保密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向存在问题的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

三是加大教育力度。我院在坚持对本院保密工作进行自查自纠的同时,及时宣传保密密码工作的重要性和做好保密密码工作的必要性,专门将高检院下发的有关保密规定汇编成册,并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密密码工作的若干规定》,印发给院领导和各内设机构,组织大家集中学习。经常组织全院干警收听收看保密工作教育光盘,以鲜活的保密工作实例增强干警的保密观念和保密自觉性。在内网上开辟了“保密在线”专栏,定期刊登保密知识、保密制度、涉密警示案例、保密宣传漫画等内容,不断提高全院干警的保密意识和防范能力。对上级保密部门转发的一些失泄密的典型案件、制度要求等内容,我院都会及时组织学习和讨论,提高干警的保密意识。

二、完善制度,规范操作,确保安全防范到位

我院从规范工作程序入手,进一步强化了保密要害部门即密码机房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密码人员坚持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安全防护,确保密码设备的安全。

一是制定完善规章制度。为保障密码工作的安全畅通,该院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保密设备台帐管理制度》、《机要密码人员上岗及变更制度》、《保密工作自查制度》等多项制度,对保密工作的各项操作规程予以了明确,并将其中主要制度要求制作成宣传画,张贴在涉密机房的醒目位置,提醒密码管理员、操作员明确操作要求,严格执行密码管理制度。

二是严格落实日常管理要求,强化保密密码责任。坚持密码设备日检查、周检查、年检查制度,定期对密码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密码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绝对规范、绝对安全。从起,我院密码工作领导小组已连续4年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密码安全保密责任书》,要求部门负责人必须落实好保密工作的各项要求,明确了各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三是加强涉密机房的管理和安全防护。在硬件设备方面,为涉密机房配置了“三铁两器”,即铁门、铁窗、铁柜、报警器、灭火器。凡下班时间和休息日,要求保密人员自觉地做好三件事,即检查门窗安全,检查电脑、打印机等电器设(来源:好范文 http:///)备是否关机、断电,打开报警器。正是有了这些自觉行为,我院从未发生过一起失泄密事故,也未发生过因雷电等自然现象破坏机房电脑的事故。

四是落实保密工作人员上岗申报、审批、培训、交接制度。为确保密码的绝对安全,该院要求本院保密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申报、审批、培训合格后,才能接触密码设备。从起,该院密码人员变动先后有2人次,均做到了及时申报、认真审核、接受培训、监督交接后接触密码设备。

三、严格管理,强化措施,确保保密安全到位

一是加强了计算机使用管理。首先,该院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全院便携式计算机的型号、用途、涉密性质、使用者等详细情况进行了登记,并要求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已确定的工作用途和性质对便携式计算机进行使用和管理。为此,该院还专门制发了《

便携式计算机保密管理规定》,要求便携式计算机的外出使用必须严格履行保密审批手续,不得在便携式计算机硬盘中存储国家秘密信息,涉密便携式计算机严禁接入互联网,等等。其次,该院对本院台式电脑建立了管理台帐,制作了涉密台式计算机、上网专用计算机和便携式计算机使用的三类不干胶标签,贴在计算机醒目位置,明确了该计算机相应的密级,三类标签还分别

简要地明示了不同类型计算机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如对涉密计算机强调“不得上网”,对非涉密计算机强调“不得处理涉密信息”,对便携式计算机另外专门强调“不得存储涉密信息”。

二是对移动存储介质实行登记备案制度。为加强管理,该院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制定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各部门对移动存储介质实行具体管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携带外出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不得在涉密计算机与连接外网的计算机间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该院还对全院移动存储介质情况进行了统计,把密级、使用人姓名、编号等信息标注在移动存储介质上。

三是强化重点部位的管理。把办公室密码传真机、档案室、打字室、统计室、财务室及反贪局、侦监科、技术科和公诉科等作为涉密管理重点部位,挂牌警示,做到警钟长鸣。院办公室、技术科定期或不定期对全院落实保密工作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抓早抓小,保证重点涉密部位的安全,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做到无死角、无软肋,防止失密、泄密事故。

计生综合改革经验材料 篇10

进一步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

**位于宝鸡市西南部,县域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9个镇100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近年来,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口计生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题,不断创新“统筹协调、优质服务、利益导向、宣传倡导、村民自治、依法行政”六大机制,全县计划生育质量指标不断提高,管理措施更加完善,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党政主推、部门联动,在统筹协调机制上再创新 坚持将人口计生工作放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全面整合资源,统筹协调推进。一是建立全面统筹的协调机制。把计划生育“上位政策”纳入到公共政策的全过程,出台了《县级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职责》,建立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联系会议制度,在制定和落实各项公共政策时,实行政策会商、文件会签,切实做到了国策与政策、计生与民生、普惠与优惠相互衔接,有力推动了综合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二是强化应用,完善共享机制。围绕巩固提升信息化项目县建设工作成果,加快完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 立了县、镇、部门之间人口信息共享平台,规范了乡镇“一厅式”公共服务流程,镇村与部门人口信息共享应用和协同采集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人口信息化管理“一级建库、同步联网、多级共用、集中维护”的工作格局。三是创新机制,推进均等化服务。以争创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一盘棋”示范县为抓手,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厂矿企业等重点区域的管理,严格落实“以房管人、以企管人、以合同管人”工作制度,建立了流动人口双向协作管理机制。积极开展生殖健康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对流入人口及时建立档案,确保其能够充分享受经商、就业、就学、生殖保健等公共服务内容,实现了人口动态管理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在优质服务机制上再创新 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作为建设幸福**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有效满足广大育龄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个性化需求。一是整合资源,城乡统筹推进。加大财政投入,将城镇已婚育龄妇女、孕产妇纳入母亲健康工程和免费住院分娩范围。整合计生、民政、卫生部门资源,联合推进免费婚检、优生检测、住院分娩和母亲健康工程,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了城乡育龄群众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二是强化措施,增强服务能力。推行县计生服务站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县计生服务站招聘18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全员绩效工资,按照“以岗定责、以绩定酬、多劳多得,奖罚分明”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了一套“能上能下”的科学用人机制,充分激发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实行 了村级计生专干与劳动保障助理员兼职制度,把村计生专干报酬提高到700元/月,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协作融合,提升了服务水平。三是完善机制,提高服务实效。深入推进“母亲健康”和“优生促进”两大工程,在县计生服务站建立“婚检、孕检中心”,将其确定为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合疗定点单位,建立了“查、治、防”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目前全县婚检率达到99%,优生检测率达到85%以上,第三轮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率达到了42%,91%以上的患病群众得到了免费治疗,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协调推进、全程免费的优质服务新机制。

三、落实优惠政策、工程带动,在利益导向机制上再创新 把利益导向机制作为推动人口计生工作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全面实施人口计生优惠扶持工程,始终保持对计生家庭的优先优惠。一是实施“计生阳光温暖工程”。加大财政投入,深入开展“计生阳光温暖工程”,将全县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和独女户家庭奖励扶助标准提高到1680元;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和双女户父母,每年各新增3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助;对农村独女户、双女户且子女未满18周岁家庭,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对农村独生子女家庭额外增加一个人的林权分配份额。“阳光温暖工程”的启动实施,使全县4.8万名计生家庭成员得到了普惠。二是实施“计生特惠倾斜工程”。在实行阳光普惠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一部门一措施”,对计生家庭实行“特惠”倾斜:计生家庭优先安排移民搬迁、优先安排小额信贷、优先安排“雨露计划”、优先扶持子 女上学、优先扶持就业创业。全县共建立“计生家庭创业基地”36个,发展创业项目5个,投入帮扶资金134万,使6600多户计生家庭走上了少生快富之路。三是实施“幸福老人保障工程”。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园区服务功能,建成了留凤关区域性敬老院,使全县散居五保户、鳏寡孤独老人等特殊群体能够更好的享受到集中生活管护。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县60岁以上老人每月都能领到不低于100元的幸福养老金。通过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形成了“优惠、奖励、扶持、救助、保障”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利益导向机制。

四、坚持教育引导、氛围营造,在宣传倡导机制上再创新 按照“突出重点、社会联合、规范阵地”的思路,大力开展特色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宣传倡导机制日趋完备。一是围绕主题,重点宣传。围绕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优惠特惠政策,统一制定宣传计划,统筹落实部门责任。在《公开信》发表纪念日、世界人口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深入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村、致富信息入户的“零距离”宣传服务活动。县委中心学习组以人口理论、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为重点,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学习,通过“倡导高层”促进“高层倡导”,有力地促进了计生宣传向纵深开展。二是创新载体,深入宣传。以营造良好的人文计生环境为重点,先后在电视台开辟创建工作专栏、在县人口网设立创建专版,在全县全面开展“生育关怀--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持续举办计生家庭摄影展、独生子女家庭书画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 宣传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全县青春期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了98%以上。三是规范阵地,持续宣传。围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发挥县、镇服务站“国策院”、“国策墙”和“两室一校一家”的作用,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人口计生宣传之中,高标准建成了39个以“人文、关怀、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人口文化大院,确保了宣传教育的连续性,形成了“协调有序、内容求实、载体创新”的宣传倡导工作新机制。

五、紧抓强基固本、提质增效,在村民自治机制上再创新 按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战线外移”的工作思路,全面建立“以村为主”的工作机制,不断推动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一是加强培训提素质。科学制定人口计生工作考评体系和培训规划,以县、镇计生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计生专干为重点,依托“科技大练兵”活动,加强岗位考核和培训教育,真正把基层的注意力引导到提高村级干部业务素质,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上来,为推动和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规范程序优服务。全面推行“村、居两委会负总责、计生协会当骨干、群众作主人”的群众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的帮助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议事、村民监督、村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村级人口计生工作手册》“一册通”,不断规范自治工作程序,使日常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三是强化保障促落实。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对县镇村计生服务站室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形成了以县站为龙头、乡镇站为骨干、村级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三级计生服务网络。坚持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全面开展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提升活动。目前,全县已创建成为省级计划生育新农村示范村5个,市级计划生育新农村44个,计划生育新家庭示范户3544户,初步形成了“村为主、民自治、户落实、合同管”的自治工作新机制。

六、坚持综合治理、阳光操作,在依法行政机制上再创新 坚持以打造文明计生、阳光计生、和谐计生为目标,不断推进综合治理,完善执法程序,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法制化水平。一是坚决依法治理“两非”行为。组织县“两非”治理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对个体诊所等重点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全面落实定点终止妊娠和出生实名登记管理力度,有效杜绝了“两非”违法行为发生,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二是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信息发布制和有奖举报制等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基层文明执法专项治理活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并聘请了100名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计生户代表组成计生执法行风监督员队伍,不断提高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全面推进便民维权服务。坚持“便民、快捷、高效”的原则,在全县9个镇计生服务站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开通了计生阳光热线(12356),不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的需求。通过完善下访服务、领导接访、督查督办,计生信访机制进一步健全,每年信访案件结案率均达到100 %,全县未出现一例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群众生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全县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达到1499户,占农村计生家庭的10.5%,独女户占到独生子女户39.8%,双女户占二孩户的21.8%。二是低生育水平得到长期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三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育龄群众生殖系统患病率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降低,均保持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四是计生家庭收入不断增长。通过奖励、优惠和各种帮扶手段,使计生的家庭发展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市排名领先。

上一篇: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下一篇:生态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