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精选12篇)
第一讲:绪论:稀缺性性与经济学(4学时)稀缺性与经济现实(重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含义 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难点)经济学研究方法(重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讲:微观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2学时)
第三讲:需求与供给(6学时)市场
需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供给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市场均衡(难点)弹性及其应用(难点)
第四讲:消费者行为(3学时)生活中的案例
基数效用分析(重点)
序数效用分析(重点)
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选择商品组合的优化问题 收入、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难点)福利制度的调整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
第五讲:生产者行为(4学时)案例导入
技术约束、技术特征及规模报酬 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重点)等产量线与预算线(重点)
生产者均衡(重点)
厂商的性质与厂商的目标(难点)第六讲:成本理论(4学时)生产要素与产品
各类成本的经济含义
短期内的生产与成本(重点)长期内的生产与成本(重点)第七讲:完全竞争市场(5学时)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难点)
第八讲:垄断市场(4学时)
垄断厂商的行为及效率(难点)价格歧视(重点)垄断的管制
第九讲:不完全竞争市场(6学时)垄断竞争市场分析(重点)寡头市场分析(难点)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重点)案例讨论
第十讲:博弈论(5学时)博弈和决策
纳什均衡(重点)重复博弈
序列博弈(难点)威胁、承诺和可置信性 案例讨论
第十一讲:信息不对称的经济学分析(4学时)
信息不对称(重点)逆向选择(重点)道德风险(重点)委托代理问题和经济激励(难点)
第十二讲:劳动市场(5学时)生产要素的需求 劳动供给(重点)
企业家精神与利润(难点)劳动市场均衡分析(重点)内部劳动市场
第十三讲:市场失灵与政府(6学时)一般均衡分析(难点)
市场失灵分析(重点)外部经济效应(难点)公共物品(重点)政府职能
第十四讲:网络时代的经济学及经济学发展简介(2学时)
对生产要素的新透视
信息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 寻租行为分析(难点)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有效率地分配使用稀缺的生产资源, 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社会科学,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对组织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学科, 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基本假设是有区别的, 但经济学是管理学理论基础, 管理学思想的萌芽、理论发展都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 经济学还为管理学提供了分析工具。由于培养目标不同, 管理学科的经济学教学与经济学科的经济学教学是不同的, 经济学科的经济学主要是关于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的研究, 侧重社会整体公平与效率, 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 重在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研究能力;管理学科的经济学侧重微观经济组织和个体的研究, 主要为企业的决策与经营服务, 注重实用性, 重在培养学生经济思维方式和理论运用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 研究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 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以及市场均衡的实现, 因此,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其作用体现在:
(1)
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认识能力的提高,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资源稀缺性和选择的必然性, 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 并最终形成经济理性思维和认识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将帮助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管理者能够认清管理活动中经济问题产生根源及解决途径。
(2) 后继课程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是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 在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运筹学、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课程中都会有微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如统计学中需求曲线的拟合、指数分析, 市场营销中市场分析、定价策略和原则, 财务管理中成本分析、筹融资决策、投资理论, 战略管理中环境与条件的分析、博弈竞争与战略选择, 运筹学与运营管理中的最优化分析、设备经济管理、库存管理, 国际贸易中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 关税理论等。
(3)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分析工具, 如最优化的分析方法在价值工程得到具体运用和发展, 成本收益分析也成为管理学中经济原则的体现。而现代微观经济理论更是为组织结构与组织规模、管理成本与激励约束、厂商的竞争与合作等诸多管理活动中的问题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的依据。
2 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设想
微观经济学对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困难, 经济学被称作“沉闷的科学”、“最难学的课程”, 在实践环节中也表现出应用能力较差。为此,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对管理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看法。
2.1 注重理论性与实用性结合
微观经济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但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本质上是应试教育模式,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灌输式的课堂讲授, 理论脱离实际, 学生中死记硬背, 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严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生“知”, 更要懂得如何“行”, 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适应这一要求, 微观经济学教学肩负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重视微观经济学的结构, 又要体现经济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好基本概念, 讲清基本原理, 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证明, 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结合经济生活实际讲解原理使学生体会到经济学不再是空洞乏味的模型, 而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在案例教学中, 不仅可以传授知识, 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训练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有效地应用所学理论知识, 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此要求教师要注意搜集资料, 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2 将微观经济学教学与管理专业结合
首先, 教师应对管理学科及专业课程有所了解, 在讲授时联系相关课程的知识, 使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对管理学科的基础作用, 同时在学科背景下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其次, 注意教材的适用与内容的选择。目前多数学校采用人大版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这本教材是国家级优秀教材, 系统、规范, 但由于是面向经济学专业的, 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时, 就显得内容过多, 程度较深, 为此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针对管理专业有选择地讲解, 重点介绍供需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
第三, 采用专题形式介绍微观经济学新发展。近年来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 出现融合趋势, 经济学的现代企业理论及决策理论在管理学的发展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例如, 管理学的企业组织理论中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发展大量借鉴了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思路和成果, 而契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组织结构和组织规模问题、组织中的冲突和协调问题、契约机制和契约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管理中的代理成本、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解决、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正是依赖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与博弈论。因此, 采用专题形式介绍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新思想、新理论对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逢锦聚.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5) :31-33.
[2]黎诣远.管理学科的经济学[J].经济学家, 1998, (5) :81-82.
[3]高核.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融合及未来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4, 21 (1) :121-123.
[4]黄钟仪, 刘蓉.经济学传授中的思想与技术[J].渝州大学学报, 2001, 18 (6) :56-59.
[5]乌家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J].管理科学学报, 2000, 3 (2) :83-84.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F016
一、引言
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是经济类课程的基础学科和入门学科。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对本科生学习经济学类课程的理论知识非常关键,而且对本科生考研、参加银行等招聘考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普通高等学校里,一般的课程设置是在本科生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在大二的上半学期接着开设宏观经济学。由于微观经济学处于先设先讲的位置,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初临经济学大门的学生能否对经济学产生兴趣、愿不愿意或能不能学好宏观经济学。本人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已有八年时间,在这期间,既有点燃学生强烈求知欲和传授经济学知识后的喜悦,也有目睹他们感叹微观经济学难学和学习兴趣消退后的沉思。
二、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
(一)微观经济学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相比于形势政策或历史、文学课程,微观经济学对初学者有着较高的理论难度和学习门坎,既涉及到求导、积分等数学知识需要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又涉及到边际效用递减、规模报酬、机会成本等理论知识需要有较好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既需要区别不同学派经济思想的差异,又需要把握这些学派间思想的共同点和传承;既需要掌握理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又需要把这些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理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并指导实践。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定义不难理解,但是他们的计算就需要用到积分的知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但学生要想将“吃包子”的例子推向一般就需要深入思考、举一反三。再比如,规模报酬有三种情况,规模报酬递增、递减和不变,但这三种情况在现实中对应哪些例子、适用条件是什么,可能有许多同学在理解时存在困难。亚当斯密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原理和不要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深刻理解亚当斯密提出这一理论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提出与重商主义学派相左的政策主张的原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亚当斯密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和阅历有深入了解,并全面阅读《国富论》的内容。
(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范式至关重要
最大化和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两大研究范式,贯穿经济学研究的始终,掌握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个体经济单位主要有消费者和生产者。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微观经济学假设单个消费者是在收入和产品价格既定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是在生产成本的约束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说,经济学认为理性人的决策实质上是一个最优化或最大化的问题。无论对于垄断厂商还是完全竞争厂商,生产者在决策时都是如此,因此要遵循的生产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学生在掌握了这一研究范式后,就不必死记硬背消费者均衡时的条件以及各种厂商生产决策的原则,在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最大化类似,均衡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另一研究范式。取自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影响极深。正如霍奇逊(1993)所说:“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观点,及对均衡机制的理论描述,主宰了新古典主义理论”。刁伟涛(2005)指出,均衡已成为库恩意义上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均衡范式的理念是把经济的均衡状态作为参照系, 倾向于认为经济过程会自动收敛于均衡状态或围绕均衡状态上下波动。无论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无论是局部均衡还是一般均衡,均衡都是学习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学会比较和融会贯通能够事半功倍
微观经济学中有许多类似的概念和公式,学会比较和融会贯通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第四章等产量线、边际产量、生产者均衡条件、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时候,我们要复习和对照第三章效用论中无差异曲线、边际效用、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边际替代率等概念,因为它们是非常类似的概念。比较后,我们可以弄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即使一段时间后忘记了生产者均衡的条件,我们只要回想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就不难推出生产者均衡的条件。再比如市场论这一章,只要我们学会比较,就不难掌握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的区别,以及这四种市场类型分别在厂商数目、产品是否有差异、进入障碍、是否对价格有控制力四个方面的差异。
(四)善于画图在平时学习和应试中都有很大益处
在平时学习中,借助图形进行答题可以比较直观地呈现知识和理论本身,加深我们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等概念。图形画出来后,消费者剩余就非常直观地被看出来了,它就是市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部分。而且,在应试考试中,如果考生仅答消费者剩余的文字定义而不画图,那么就不会得到满分。如果在研究生考试中,你明明知道它的定义,但由于没想到以为不用或不会画图,那么就得不到满分,非常可惜。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
基于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从个方面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先对微观经济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通过人物传记介绍、课前演讲、精彩视频解读等多种其他手段充实课程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思维和范式
经济学思维和范式非常重要,远远比记忆某一条具体的理论和概念重要。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导论部分,要有重点地有意识地先给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可以通过“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介绍经济思维,即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三)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回顾和比较
在教学中讲授新知识时,要经常回顾以往类似的概念和与新知识容易混淆的内容。回顾和比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强调画图在课后作业及考试中的重要性
在课后作业和试卷的批改中,明确画图的分值,并及时告诉学生没有画图的扣分情况,在平时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和意识。
参考文献:
1、霍奇逊: 《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167 页。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许多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在多年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讲授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该门课程对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认为其理论太抽象,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对该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从课程设置来讲
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并且内容与数学结合。但是高校微观经济学一般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部分专业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笔者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发现,对于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讲到微观经济学一些结论的数学方法推导,运用微积分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总是滞后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的时候,认为自己数学还没有学到这些知识,所以不愿意去学习;对于大二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来说,学生不能把微积分知识和微观经济学知识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例如讲到边际分析的时候,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等等,这些概念都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分析,数学上讲就是导数,授课时往往仅仅给出求导的公式,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意义上的理解,学生总是不能把边际分析方法和导数结合在一起。在讲到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公式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把微积分中的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的区别运用在该公式的理解。而且讲授微积分的老师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这些老师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1.2 从教师方面来讲
高校的微观经济学一学期的授课计划中,一般课时不多,不能把整本书讲完,要把整本书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让学生透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一些老师对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原理解释不到位,或者没有时间讲授到位,造成学生对这些原理理解不透;一些老师在讲授内容时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系统性把握不住,只就部分知识点大讲特讲,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微观经济学的系统性。
1.3 从学生方面来讲
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一些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一看到课本上的图表,公式,计算就不愿意学习;第二,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就某个知识点看,没有把前后知识连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逻辑框架,拘泥于某个知识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应付考试,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点记住就行。不会把书本上的理论用来解释现实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而且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鉴于此,本文就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提高有帮助。
2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一些建议
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如下。
2.1 编写针对经管系专业实用的数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建立的.脉络数学无处不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高校应针对经济管理学系专业的学生专门编写一本实用的数学书,这样的数学书中应该有大量的关于经济方面的习题,而且在授课时候最好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讲。这样学生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紧密联系,就很容易从数学知识过度到微观经济学。
2.2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在讲课时候注意,重点讲细,难点讲透,有取有舍。注意让学生掌握整个微观的结构框架。第二,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使这些理论回归真实的经济世界中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自己去分析解释原因。第三,多采取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适当开展讨论式的教学,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案例式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第一,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只有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有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把一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否把这门课学好与他们的习惯有密切关系。听课习惯是否良好,直接导致学生的听课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强调学生每次上课不但要带课本,还要带上笔和练习本,以免在上课时因为寻找这些用具而影响听课效果。
3 结语
1.假定10个人住在同一条街上,每个人都愿意为每新增加的一盏路灯多支付2美元而不考虑已经提供的路灯数量。如果提供x盏路灯的成本为c(x)x2,那么达到帕累托有效的路灯数量应该是多少?
2.在某个小镇上有200个人想卖旧车。镇上每个人都知道这些车里有100辆是次品,另100辆是好车。问题是,除了车的原主人以外,没有任何人知道哪辆车是次品,哪辆车不是。次品的主人愿意以任何高于200元的价格出售他的车。而好车的主人愿意以任何高于1,500元的价格出售他的车,但是如果他不能得到1,500元,那么他宁愿不卖。有许多买主愿意出2,500元来买一辆好车,但只愿意出300元来买一辆次品。当这些买主不确定车的质量时,他们会根据已知的情况来确定车的期望价值,并愿意支付这一价值。
(a)如果小镇上有200辆旧车要出售,那么买车的人愿意出多少钱来买旧车?在这个价格下,好车的主人愿意出售他的车吗?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着所有旧车都卖出的均衡?。描述一下均衡情况。(b)假设在另一种情况下,镇上的每一个居民都知道出售的旧车中有120辆好车和80辆次品。那么,买车的人愿意为一辆旧车支付多少呢?。好车的主人愿意以这个价格出售他的车子吗?。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存在着所有旧车都卖出的均衡?。
3. 两家旧车行在一条大路旁并排竞争。第一家是亨利车行,他出售经过仔细检
查并在必要时进行修理的高质量轿车。亨利车行平均要花8000美元购买和修理出售的每一辆车。第二家是杰克车行,他出售低质量轿车。杰克车行出售的车平均每辆的成本只有5000美元。如果消费者知道他们所买轿车的质量的话,那么他们会很高兴的以平均每辆10000美元购买亨利车行出售的车,并仅以每辆7000美元购买杰克车行的车。
遗憾的是,两家车行都是新建的,都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因此,消费者并不知道每家车行的轿车质量。在这两家车行购车的消费者估计,不管他到哪一家车行去,他买到一辆高质量车的机会都是相等的,因而他们愿意以平均每辆8500美元买车。
亨利车行有了一个主意,它将为所有它出售的轿车提供相应的保证书。它知道,一项期限为年的保证书会使它平均花费500美元。并且它还知道,如果
美元。杰克车行也提供同样的保证书,那么会使杰克平均花费2000
(a)假定亨利车行对所有它所出售的轿车提供一年的保证。这会产生一个可信的质量信号吗?杰克车行会不会也这样做?
(b)如果亨利车行对它的车提供两年的保证会怎样呢?这会产生可信的质量信号吗?三年的质量保证又会怎样呢?
1.1.1课程的系统性
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为例,该教材系统全面,共十一章节。首先在引论部分全面阐述了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演进过程及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随后详细介绍了商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理论,厂商理论、四种市场结构(交换理论)及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实施宏观调控,从而引出《宏观经济学》。由此看出,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1.2理论假设的抽象性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而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推导、图形分析、数学公式等内容,很难系统掌握。比如在第二章中重点掌握的弹性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全面理解五大弹性分类且容易混淆。
1.1.3数理统计、图形分析的复杂性
《微观经济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很多数理统计知识进行推导,来求证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比如第四章的重要曲线图:分析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短期生产三个阶段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面对两张类似的曲线图形,学生很难在课上及时看懂并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在不容易牢固掌握的同时,还会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
1.2《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及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教学实践改革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观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繁多,教学课时不能满足内容的需要。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单向传播知识,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从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第二,通俗易懂的案例偏少。西方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国家,教材中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热点问题的具体案例(比如为何书中列举的总是牛奶咖啡而是茶叶?),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第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没有设置学生提问、课堂作业及案例分析,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学生接受性普遍较差。
2行程式考核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正是以往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民办高校改革的同时,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迫在眉睫,而行程式考核融入教学过程的应用体现出诸多益处。
2.1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外,还将设计大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团队作业等等。首先,通过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并让学生尝试寻找现实世界的热点问题或经济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及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列举不同阶段菜价或服装的价格起伏加以理解价格弹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其次,设置恰当的课堂讨论课时,每讲完相关章节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寻找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讨论,以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及PPT制作能力,并加强学生团队之间的组织及合作能力。最后,导入游戏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改变学生对该课程枯燥无味的看法。如在讲授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完全信息的特点,可以设置一个信息传递的游戏,让全班同学参入,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上课积极性。通过行程式考核的课程设计,丰富教学方式,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
2.2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期末一张试卷也不能完整的反映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按照行程性评估的相关机制,课程学习及成果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共占50%:一是考勤及课外作业,不间断点名以考察学生的上课情况,在课堂理论讲解结束后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以测量学生对所学理论、概念的掌握程度。二是分小班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测量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并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提升其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三是团队考核。通过组建团队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应急应变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最后融入期末考试,占50%,评估学生整个学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考核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3融入导师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应该大量阅读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实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设置,选择生动、通俗易懂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演示所学理论的含义,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听多看多写。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的讲座,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领域文献,扩充其课外知识,开阔其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后,课程结束后设置相应课时的期末课堂成果展示,邀请相关领域教师或专家组成评委,以此考察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案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力求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
3行程性考核对其他课程的启示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 内容偏重于理论分析, 较为抽象
微观经济学逻辑严密, 其内容主要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及市场失灵等, 每一个理论都是从严格的假设前提开始, 通过一大堆数理分析得出其结论, 这种被量化的结论往往比较抽象, 与现实有一定距离, 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有一定难度。比如, 在生产理论中讲述厂商均衡时, 对于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等,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很快理解, 但对于其最后得出的结论MRTSLK=w/r即:为了实现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或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 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我们很难让学生轻松理解和记住。对于微观经济学中难以理解的内容, 通常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死记硬背, 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 内容多, 时间紧
目前该课程多数高校采用的是高鸿业版微观经济学教材, 其优点是逻辑性强, 系统性好, 但缺点是内容过多。在大一阶段, 学生的思维方式基本还处于高中的“填灌”模式中, 自学能力还较弱, 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还不太适应。而微观经济学作为大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本身难度也较大, 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吃力。所以在教授这门课程时, 尤其课程刚开始时, 需要把教学进度放慢一些, 让学生能有一个充分吸收和理解的过程。另外, 由于课程内容多, 时间紧, 且该课程多数为统考课程, 为了完成教学内容, 老师们通常是快马加鞭, 一路赶着走, 尤其到后面的章节, 已经不太能顾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了。因此, 这门课程的教学进程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是其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客观原因之一。
3. 学习难度大
首先, 大一的学生通常经济学基础都较薄弱, 很多基础概念都未能掌握, 但微观经济学中术语、概念较多, 初次接触经济学知识的大一学生通常会感觉理解吃力;其次学习微观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 如微积分知识和图表的运用等, 但学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 一遇到数理分析就反应迟钝, 难以跟上老师的讲授进度;再次, 微观经济学中的图形较为复杂, 如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图都由七条曲线构成, 学生通常很难准确记住;最后微, 观经济学的内容通常前后关联, 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 但学生由于基础差及懒惰等原因, 往往学到后面已经忘了前面, 所以感觉是越来越吃力, 到学期末, 能轻松跟上老师进度的学生已是寥寥无几, 最终结果是这门课程的考试补考率高、平均分低。
二、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 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 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手段。微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复杂图表和数学推导进程,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较好地利用其动态性展现曲线生成过程、公式推导进程等, 既能为老师节省时间、精力, 又能让学生看得更轻松、准确, 使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理解同步进行, 对提高教学效果有较好的帮助。但使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进度的把握, 许多学生反映老师更换页面太快, 目不睱接, 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适当地结合板书, 是更为科学的教学方式。
2. 增加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比较抽象, 理论性强, 所以在讲解理论的过程中较好地结合案例,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案例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选取的案例应是学生在生活中就能看到、体会到的, 简单易懂的, 并且应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如果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讲一些有趣但与教学内容不太相符的案例, 则是浪费时间, 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 启发式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每一个理论的讲授都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提问开始, 启发学生首先进行思考, 再引出问题, 这种方式能使教学互动较好的展开,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因此, “设问开场白”这个小手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所喜爱。如果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能较好地结合, 则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
3.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首先要注重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的布置, 这是学生掌握基础内容所必须。但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仅此是不够的。由于学生经济学基础薄弱, 要学好这门课程, 还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经济学知识。由于大一的学生思维方式还停留在高中“填灌”模式阶段, 自学能力较为有限, 且大多数学生有比较强的惰性, 因此这一阶段需要老师进行一定的引导, 提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参考目录、布置一些选题让学生去收集资料撰写一些小论文, 或进行一些课外讨论等, 都能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目前许多高校开展的“读、写、议”改革, 督促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学习、思考, 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 要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的“读、写、议”活动, 需要加强平时考核, 将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成绩记入总评成绩并提高其比重, 改变学生平时不学、到考试时临阵磨枪、死记硬背、蒙混过关的考核状况。
4. 鼓励学生选修一些经济类基础课程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同时, 可以鼓励学生选修一些经济类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基础等, 让学生在选修课中掌握一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概念和知识, 减轻微观经济学教学的难度。微观经济学属于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而作为必修课必然要追求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必然会对一些基础层面的知识有所忽略。而选修课有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扩充知识面,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必修课的不足。
5. 精简教学内容, 保证教学质量
由于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繁杂, 课时相对不足, 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 对课程的核心内容要详细讲解, 并在授课、作业、讨论、考试等各个环节不断重复, 让学生扎实掌握课程核心内容。而对其它内容, 则可以进行基础性讲解, 或让学生在课外自学, 保证课程核心内容的教学质量。
近年来, 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微观经济学在高校经管类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地位已毋庸置疑, 且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还在不断上升。因此, 面对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 我们要不断分析和总结, 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 努力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1)
[2]李向民.微观经济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11)
[关键词]案例教学;微观经济学;案例选择
很多学者倡导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但如何将案例进行本土化和生活化,以往的研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研究发现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中所采用的案例缺乏理论背景,不利于学生系统和深刻地把握案例折射的经济学思想。因此,本文根据以往案例教学方法的有关研究,探讨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中案例的选择、编排以及有效组织形式,从而为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效果提供指导意见。
一、系统地选择和编排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和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等多个理论。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以及不同案例对知识点的反应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筛选的原则是:案例既能够反映微观经济学理论涉及到的主要理论和知识点,又能满足教学大纲对本科生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目前,微观经济学理论还缺乏成熟的案例库和相关理论背景,大部分微观经济学教材仍是以理论分析为主,虽然很多教材也会用到一些小故事或小案例,但这些小故事或小案例往往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择和编排中,应尽可能选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案例素材。例如,教师在讲授消费者理论时,可以设计一个有关猪肉涨价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猪肉涨价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该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偏好的类型和效用函数的构造、预算约束的表达、消费者最优选择的求解、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以及消费者的剩余概念。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如果政府决定给予消费者补贴,请问需要补贴多少钱可以让消费者处境不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择和编排中,教师需要考虑到该案例是否有助于阐述或体现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和主要知识点,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二、选取具有本土化和生活化的案例
目前,微观经济学的教材所采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西方文化色彩。例如,在介绍经济资源稀缺性时,教材一般引用“大炮”和“黄油”的案例;在阐述吉芬商品时,一般以“土豆”为例。这些商品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中国学生很难理解这些商品体现的经济学含义,因此,微观经济学应选取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等身边发生的事件做为案例。例如在阐述预算约束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电信部门的收费套餐,并根据套餐内容写出预算约束;在介绍偏好的定义时,可以让学生玩一个游戏,然后让学生根据游戏描述出自己的无差异曲线;在介绍消费者最优选择时,让学生比较政府的补贴政策,发购物卡和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分析哪个政策能让政府花同样的钱但却对消费者的福利贡献最大。
三、对案例进行深加工使学生有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
案例教学与传统单向式的教学方法不同,非常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通过案例教学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因此,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编排和设计中可以引入一些开放式的题目。例如在猪肉涨价政府补贴的案例中,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即要学生思考猪肉涨价相当于拿走消费者多少收入,而这笔收入与政府为了让消费者回到初始的效用水平所需要补偿的收入是否相等。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会发现这两笔收入不相等,而这是有悖常理的。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而且有没有可能两笔收入是相等的,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出现?
另外,教师可以将某些案例改写成开放式的辩題,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辩论会的形式讨论案例,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讲完消费者行为理论以后,让学生讨论以下案例:政府对消费者征汽油从量税,遭到消费者反对,因此政府把征收的税又返还给消费者,很多政府官员认为这一政策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影响,但有经济学家提出消费者出境变差了,请问你同意哪一个观点。根据两派观点,将学生分成两组,并让学生进行辩论。
参考文献:
[1]饶龙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07,(10)。
[2]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3]郑凌燕.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4]扈立家,唐雪漫.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5)。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
[7]周怀峰.普通本科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
[8]哈尔.R.范里安.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即为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如果微观经济学基础不扎实,后续学习难度加大。此外,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好微观经济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为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本文结合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探索教学新路径。
2注意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奇妙关系
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得到大量的应用,而且具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例如:
2.1函数
在数学上,函数就是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经济学之中,大量的经济学概念之间是一种函数关系。有供给函数、需求函数、效用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等。
2.2导数
自从边际革命兴起之后,边际分析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大行其道。微观经济学中存在大量的边际概念,如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等。它们既有一个定义的公式,同时也有一个导数的公式在大量的计算题中得到应用。边际概念和总量概念还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性的关系:当边际量大于0时,总量递增;当边际量小于0时,总量递减;当边际量等于0时,总量取得极大值。例如,边际效用与总效用、边际产量与总产量以及边际收益与总收益都是这样。
2.3斜率
供求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供求弹性的大小;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两种商品替代程度的大小;等产量曲线的斜率关系到两种生产要素替代比例的大小。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等的均衡条件都是两条线的斜率相等。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中大量的图形都和数学具有惟妙惟肖的关系。
3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班教学降低教学质量。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年轻老师外出读书、进修以及专业教师结构问题,该门课程长期采取大班教学模式,学生人数往往超过100人,课堂教学秩序难以高效控制,学生提问的机会较少,教师与每个学生沟通的时间极为有限,师生互动难以开启。其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热衷于记结论和做作业,但是很难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说过,“经济学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思维技巧和心灵的容器,帮助人们从纷乱复杂的现象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凯恩斯的话表明,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不应该是只会死记硬背和做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比较落后。还有部分年轻老师,受过正统的经济学训练,有较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但是经济学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推导,将经济学完全模型化、图像化和数学化,虽然逻辑性很强,但是学生接受效率很低。学生往往热衷于老师的定性分析,当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经济模型时,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4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4.1选择合适的教材与合理的考试方式
鉴于国内经济学教学的情况,对经济类学生选用的课堂教材外,可以选一些国外经典教材作为辅助读物,如曼昆《经济学原理》、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并注意考察学生辅助教材的阅读情况。在考试方面,并将小论文写作体现在平时成绩中。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期末考试试题中,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加大案例分析的分值和计算题的分值。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4.2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想
实际上,大部分经济现象即使不用数学也能讲清楚它的因果关系,但是数学有它的好处,因为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尤其有不少人在运用语言时逻辑容易不严谨,但通常为了严谨性可能失去一些有用性。过度强调数学工具会使学生产生误解,把经济分析的方法误认为目的,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经济学思想的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经济规律,使经济学理论可以为日常生活决策提供参考。
4.3案例教学要体现互动性
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较多且较为抽象,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让学生自己来举例,学生举出了电影票价在周一至周日价格不同,且每天不同时间段票价也不相同的案例,教师再通过引导,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就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价格歧视理论。
5结语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很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其在整个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它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而且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因此感觉整体教学效果欠佳。针对民办本科院校中的这一点,尝试着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力图提出一些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而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它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而且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所以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叫苦,提不起很高的学习兴趣。本文就是针对民办本科院校中的这一点展开探索性研究,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使得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文章认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要从注重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入手,引导和激励学生更多兴趣和投入。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很多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其在整个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现状和学生现状
1.教师方面:教师队伍年轻,缺乏教学经验。相对于公办本科院校,民办院校教师数量少,年轻化,师生比严重不合理。很多老师的授课任务重。同时从事一线教学的多数是年轻教师,尤其是那些刚成立的本科专业。年轻教师刚刚从学校毕业缺乏教学经验,往往以自身的学习情况去要求学生,很注重微观经济学里的理论论证与模型推导,且不会取舍,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内容过难、过于全面,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他们自己的事情也多并且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很难开展实践教学。这都使得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2.学生方面: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民办院校的地位使得其所招收的学生比一本、二本学生的高考成绩低不少,基础也薄弱很多。通过对民办院校学院和周边地区的二本院校新入学考生的高考成绩的充分对比,可以发现民办院校文科新生的成绩主要在数学成绩上低于二本院校新生,其次是英语成绩较低。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以招收文科学生为主,因此可以说,民办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最薄弱的环节是数学。而微观经济学对数学要求较高,这就加大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此外,民办学院学生和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学习主动性相对缺乏,往往需要教师督促。
二、民办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制定的财经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及专业拓展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在当前地方民办院校就业压力巨大,考研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作为考研专业课的必考科目,学好西方经济学尤为必要。通常情况下,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又是基础,从这些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来看,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如何对于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
但是,就地方民办本科院校而言,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与该课程的特点及民办院校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特征有一定关系。
1.先入为主,认为理论基础课无用。上述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务实特点,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没有正式开课之前,对于要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就缺乏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门课程,没有直接教他们在实践中如何具体去做,看似无用理论假设条件与现实的差异,加深了理论无用性看法。刚开始学习课程,他们发现经济理论的得出,都存在与现实有差异的理论假设基础,把复杂的经济现象用文字、公式和图形来表示,与他们了解的部分现象有出入。而且,由于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单位行为,部分理论直接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加深了学生的理论无用性看法。
2.理论抽象,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存在困难。微观经济学理论推导与应用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而民办本科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导致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却学习困难。另外,理论的抽象性,也令学生理解费力。 课堂上,经常听不明白最终会使学生参与度降低,转而干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用手机上网或睡觉。
3.知识点多,学生鲜有复习,“今会明忘”现象普遍。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又多,学生每次课学下来,都会新学不少概念和理论。当老师在课堂上用了多种方法,终于让大多数同学理解清楚一个理论的由来及其应用时,过了一段时间,再问到之前学过的理论,学生们又忘了。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后面知识点的学习不利,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原因就在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的主动性极差。
4.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较差。经济学教学目标在于,学生应用学到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教学中发现,学生这方面能力较差。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优化探讨
1.任课教师要多读报纸多浏览新闻,增广见闻。上面也有提到,老师要多举例子学生才能提起兴趣听,但是例子从哪来?怎样做到信手拈来,收放自如?俗话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装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要多读多看多听,使得自己的信息量足够大,更要与时俱进,每天至少花一个小时看看新闻。如果老师的视野都很窄,在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做到举例分析呢?
2.圈子案例教学,增加理论课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圈子案例教学,是指要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就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因于经济学源于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对大量此类案例的讨论学习,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从而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被动复习方法的使用。学生课后鲜有复习,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来提高学生的复习频率。课程内容的回顾,应以学生为主角,或提前布置,由学生来讲,或通过随机提问检查,督促学生在课前要做复习工作。经济学教学,要有好的效果,作业量少不了。可通过作业,让学生去复习学过的知识点,并从中发现学生的问题,采用作业讲评或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课堂管理。课堂上,学生从教师处接收的信息,除了知识,更多的还是从细节上感受教师对人对事的态度。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效管理课堂,引导学生更正课堂上的不当行为,如使用手机,或是睡觉等,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5.加强教材建设。目前国内教材有一个特点注重西方经济学整体的逻辑结构,体系完善。这虽然有助于学生在入门阶段从整体上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但对观点只进行提纲挈领式论述,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困难。因此鼓励民办本科院校加强教材建设能根据学校的校情自己编一些教材。这些教材的针对性强,即直接针对新升本院校自身的学生。新升本院校学生的基础差,决定了这样的教材要博采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力戒内容抽象,数学成分重。对于部分难点可不作为必须掌握的内容设计。补充阅读在补充阅读里适当增加对经济学人物、经济学流派以及经济学最新发展前沿的介绍。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补充一些来自生活的案例,使理论分析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上要参考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做法,课堂教学注重案例分析法。
6.完善职称评审制度,重视教学活动。如前所述目前中国高校的职称评审制度一刀切现象严重。无视学校的差异和教师个体的差异都以课题和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质量并不作为评定职称的考虑因素。这会严重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必须把教学质量纳入职称评审的考核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实际上高校教师的个体差异明显,有的喜欢课堂教学,有的适合科研。
四、结束语
关键词:环境变革;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社会经济环境迅速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与行为之一的学习活动也随之改变,正在从数字化学习向泛在学习迈进。然而,这一趋势却对传统学习方式构成了重大威胁,尤其是高等学校的财经类课程。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和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给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亟待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处在变革节点上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多角度、多策略构建先进、科学的学习环境,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学习范式。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环境的变化
(一)知识的全新界定。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对知识的界定有了全新的认识。知识的内涵不断丰富,知识的外延也趋于扩大,无论从创造、储存以及传播方式看,知识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内涵上看,当今,知识超越了传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分类,扩大到批判性的价值判断和再创造的应用范畴。从性质上看,知识不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与静态的经验积累,而是由主客体相互作用生成的结果。从形态上看,知识的呈现方式也趋于数字化、多样化。从增长方式上看,知识的共享性推动了其创造与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以上特点使知识的生命周期迅速缩短,进一步引发了知识观与学习观的改变。知识的全新界定致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举步维艰。如何实现从低阶的“学会”向高阶的“会学”升级,已然是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学习方式的革命。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与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促使人类信息传播与交流实现了零距离和及时化,并且成为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式。这一现象表现为学习者能够超越时空限制,便捷的开展学习活动,学习已成为作用于环境的信息理解和知识建构,而非以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既革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命,又成为满足新时代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方式升级的动力源。
(三)新媒介的出现。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地位与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超越了传统物质实体的教学媒介,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基于单调、枯燥而又乏味的语言、文字符号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多形式、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与沟通,进一步形成知识理解与建构。
(四)公共开放教育平台的兴起。一方面,国际性MOOCs兴起,大规模的开放在线课程发展趋势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一方面,我国政府也支持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开放,通过“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以及近两年崛起的“慕课中国”使得国内优质教育资源逐渐向社会开放。这一现象严重威胁了普通高校同类课程的生存,导致了“课堂反转”,也引发了对“先学后教”的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环境设计的焦点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受到自身已有的认知、技能、动机等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形成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课题,并知晓意义的建构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二)以知识为中心。为了促进学习者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多要素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学习环境要素协同作用的着眼点是理解和灵活运用,而非记忆。所以,掌握学习者的个体特点与独特需求,设计并提出能够实现的学习课题是成功设计学习环境的关键。
(三)以评价为中心。评价做为控制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习结果进行反馈,在以后的学习中予以修正,更关注学习前与学习中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同时,评价主体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学习者都应该在恰当的时点,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前馈和反馈,共同促进学习者深化理解。
(四)以学习社群为中心。学习作为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文化活动,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者往往受其所属社群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设计学习环境要求形成高质量的学习者社群,这一有助于确保学习者“学习权”的前沿概念,使学习者在学习社群中能够分享理想,建构新知识,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革新教学资源形态。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随着环境的变化具有延续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资源的选择要求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共同参与、动態建构的方式来实现。
(二)创新学习组织方式。创新学习组织方式的根本在于将信息的传递方式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导向的线性教学信息组织结构升级为多种组织形式优化组合以及教与学两要素多重结合,形成多向信息传递与分享的互动式、混沌的、自组织学习环境。
(三)更新学习活动方式。信息化时代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习者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外相结合等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理论学习经典与前沿兼顾,精专与博览结合,面对开发的学习环境开展开放资源的查询式学习,参与学术研究的参与式学习,专业兴趣的个性化学习,微主题的探究式学习。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创设支持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修形式的深度学习,促进其自律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优化学习评价体系。为应对学习环境变化而开展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效果该如何评价呢?显然,应构建与新型教学方式配套的评价体系,监控学习过程和质量,推动建构主义学习范式的实施。因此,传统过分依赖知识考试的评价方法应让位于质性与量化结合,学习行为发展与学习成效并重,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且尊重志趣、激发自信的多维度综合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嵌入整个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自我反思性评价方式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98-10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材规范化
1 引言
从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大学教育后, 其教学安排一直是被分微观、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所用教材基本上是以西方经济学为名称, 最近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教学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但是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这3类的边界区分不明一直是现在大多数大学教学安排面临的问题, 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 学生在学习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时学习难度加大, 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也出现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
2 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微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 在众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下得出一系列理想的模型, 这样才能对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之后修改前提和假设, 再加入现实因素, 使得经济学与现实情况更为贴近, 并为现实经济提出有效的指导建议。目前的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并不是十分全面, 不能满足在教学上的授课需要。
2.1 理论体系庞大且复杂抽象
西方经济学各个学派观点不一或有时出现观点相互交织等情况, 这样就形成了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理论体系, 教师授课内容覆盖面广, 涉及知识众多, 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其本质, 把握不住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进入高年级后仍对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茫然失措, 缺乏尝试。
2.2 教材内容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由于经济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 因此对于教材的选择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目前的经济学教材主要有高鸿业, 宋承先等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 同时还有曼昆, 萨缪尔森, 斯蒂格利茨等编写的经济学教材。实践中的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各不统属, 缺乏系统性。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界的研究结果, 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信息的接受能力, 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2.3 教师教学形式、手段单一
微观经济学应用性较强, 不适应使用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目前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形式, 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缺少启发性。使得学生只限于理解和记忆老师上课讲授的教学内容, 很少主观上去理解思考与总结。
3 微观经济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
3.1 基础性原则
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基础性强, 概念和原理抽象, 并且使用大量的数学模型, 逻辑严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讲解这些基础性的重要概念及原理, 并结合相关数学模型详细演绎基本原理。二是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 是对整个学科的一个纵览和基础研究方法的介绍, 在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中有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侧重理论原理的讲解, 以便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拓展。
3.2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是指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中三门课程相关内容各有侧重且层次不同, 一方面, 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三门课程, 其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各有侧重, 从而避免了教学过程中讲授重复内容的低效率问题;另一方面, 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 应有其相对系统且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由于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共同组成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 从而, 相关理论三门课程都有涉及,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 重点讲授。
3.3 整体性原则
遵循整体性原则, 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 并确定理论形成的范式, 让学生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方法清晰, 为学好课程奠定基础。
3.4 综合性原则
一般来说, 综合是按照事物本来面貌、运动的本来过程、系统的本来结构所进行的概括, 是对概念结构系统中的内涵与外延的协同组合。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 既涉及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由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的理论体系;又涉及众多学派,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这些理论及观点有的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有的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涉及的知识领域面非常广阔, 同时涉及如数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领域。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构架, 高度系统地概括总结。
4 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边界的界定
4.1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庞杂, 涉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涉及众多学派,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同时涉及相关学科知识领域。从而,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轻重有别, 主次分明。
4.2 教学层次的合理区分
初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 它们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 加上共同构成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相关内容未免重叠。在各自的课程讲授中, 可以遵循差异化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区分层次, 重点讲授。如相关数学模型, 初级微观经济学主要运用这些模型解释对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则运用这些模型探讨这些理论的内在逻辑及联系;高级微观经济学则根据相关理论的内在逻辑及联系, 修正相关数学模型, 进而提出新的理论模型。
4.3 教学手段方法的科学运用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课, 这些教学方法手段在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应用学科的运用也应各有侧重。如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理论, 分析相关理论形成的环境及逻辑思路;在相关应用学科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运用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 分析事物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及环境, 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应用经济理论。实验教学手段除了达成微观经济学和相关应用经济理论的教学目的外, 其本身也是相关应用经济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相关数学模型, 除了应用于分析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形成的环境及逻辑思路, 以及计量经济学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及数学模型分析经济实践外, 其本身也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弈分析也是类似情形。
5 微观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
5.1 当前微观经济学教材应用述评
从微观经济学教材建设历程与当前高校微观经济学教材使用现状看, 大体上是两条腿走路, 一是直接引入西方原版教材或翻译教材, 如萨缪尔森《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二是在引入当代经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上, 结合中国的数据和案例国内自己编著的教材, 如上述提到的梁小民的《西方经济学导论》、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微观经济学不同阶段教材混用情况, 如初级微观经济学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中级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 中级用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不同授课老师所选各阶段教材不是一个体系的, 这会造成相关知识点的脱节, 导致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困难增加。
5.2 微观经济学教材体系重构
教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学术界的研究结果, 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特性、信息的接受能力, 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探索出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的边界区分方案, 最终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教村体系, 以避免重复授课, 教育资源浪费、低效率等现象。
6 结语
通过对微观经济学内容进行明确和科学的界定、配套使用合适的教学教材、对相应课程的衔接状况进行研究, 建设高效、科学、合理的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 将知识更高效更全面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 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亚雯.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4) .
[2]许敏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12) .
[3]于谨凯.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的演进路径及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教学研究, 2011 (1) .
[4]郑小兰.浅析《西方经济学》教材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3) .
【中大管理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中大合作协议书06-21
桥梁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分析论文09-16
2008年11月银行从业资格个人理财试题-中大网校10-14
苏州大学企业管理资料微观经济学习题06-01
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教学启示06-07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07-02
经济管理类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09-09
管理经济学题题库06-16
管理经济学试题答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