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主题班会(精选13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全校师生。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
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强调,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决定》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却言简意赅, 一语中的。近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更进一步强调了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隐忧
纵观时下学校, 我们发现, 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各种大片到洋快餐, 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 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 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 看的是米老鼠、奥特曼, 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奥巴马……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 我们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茫、幽暗甚至荒芜。即使我们将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自诩为“世界公民”, 但缺乏民族之根滋养的“世界公民”, 很难为世界奉献独有的价值, 很难真正走远。
学校教育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 与全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有密切关系的。从国际视野来看, 我国虽然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 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 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从量的角度来看, 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 美国占43%, 欧盟占34%, 亚太地区占19%, 其中日本占10%, 韩国占5%, 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加起来才占4%。从质的角度来看, 我们文化对内的凝聚力不够强, 对外的影响力不够强, 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不够强。改革开放让我们登上世界的舞台, 可是发展到今天, 如果说经济还保持着“顺差”的话, 文化的现状毫无疑问只能用“逆差”来描述。
放眼望去, 全世界物质上的“中国制造”已经非常流行, 从衬衫到鞋子, 从玩具到工艺品, 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但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严重“入超”。以图书为例, 2012年, 我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2061.77万册 (份) 、7282.58万美元, 而进口图书、报纸、期刊则达3138.07万册 (份) 、3.01亿美元。与此同时, 我们的许多邻居在文化输出上早已悄悄把我们抛在身后。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要真正屹立于世界, 仅仅成为物质上的大国, 显然是不够的。《意见》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想把中国建设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文化也应该走出去, 应该经由我们的传承与创造, 成为精神领域的珍奇, 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文化要想走出去, 首先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大地上站立,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活的文化, 让中国人真正地活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教育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使命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曾经说, “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 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 而是选择的, 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 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
根据涂尔干的“选编”理论, 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 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 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 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增添了教育的功用。尤其在社会大变革时代, 这种“选编”往往更加大刀阔斧、惊心动魄。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成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再阐释, 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当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发生碰撞和交流时, 每个民族也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异文化”进行“选编”。教育对成熟思想文化的每一次“选编”, 都会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体系, 留下一批经典文献, 而以这些“选编”所蕴含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更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塑造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 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文化选编史。
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教育应该负有责任。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 几乎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程、教材、评价中都是缺失或分量不足的。当下教育没有自觉履行对成熟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的责任, 当今教育人根本没有从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教育的目标。
如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意见》指出, 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 教育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 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没有教育对于文化的自觉“选编”,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和重建, 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为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重大任务, 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 则民族存;文化亡, 则民族亡。不能够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成是几门简单的课程, 它首先是理想, 是信念, 是价值。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 而是如何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的问题。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要求我们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 只有走进课程, 成为教学内容, 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我们也要意识到, 必须用现代科学思维对传统文化下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 进行一次真正的“选编”, 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 新教育实验通过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走近孔子”等课程, 提出“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等主张, 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 以及开学日、涂鸦节、毕业典礼等各种庆典和仪式, 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还要求我们在学校生活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主张, 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文化立信”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 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让公民、生命、科学、数学、语言、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重生。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 “避免人类自杀之路, 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 是2000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在1988年发表的宣言也曾提出, “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年前, 从孔子那里获得智慧”。这些话语固然让我们自豪、兴奋和骄傲, 但是, 如果没有文化自觉, 没有教育行动, 这些预言和判断将始终是一个画饼, 是安慰剂甚至麻醉剂。
关键词:主题班会;传统美德教育;策略
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教育的方式之一有着其自身的优势。首先,主题班会是学生普遍喜欢并愿意参与的班级活动,其次,主题班会的内容通常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逐渐的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一、班会主题的选定
在主题班会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说先应确定班会的主题。主题是班会的核心也是灵魂,在选定班会主题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主题应具有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想为出发点进行主题的选定,当中应当充分的展现出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教育的特点,反应出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倾向性的问题。并找出启发性强的主题,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2.主题应凸显时代性。主题班会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思想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的,他们的思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的发生变化,有着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因此,在主题的选定中教师要时刻注意主体的时代性,保证学生能够接受,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3.主题要有计划性。班会在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等来进行教育主题的选定,争取实现教育主题的连续性和系列性,保证学生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的得到发展,并提升思想道德感悟能力。
4.主题要有拓展性。主题班会的主题不能仅仅限制于教室内的说教,内容也不能局限于意识形态内的课题。主题班会可以是一次校外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应当在选择班会的主题上具有拓展性,逐渐的走向社会。
二、重视班会的开展过程
在班會开始的前期中,应当充分的做好资料收集和酝酿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在主题班会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效果。酝酿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资料收集,同时对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将主题班会的召开延展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我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并受到启迪。
1.明确各自的任务。班会主题是班会开展的基础,在主题确定了之后,应当要做的就是明确本次班会的任务。结合社会实际和发展等热点来明确任务,能使学生提升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联系发展和就业能使学生了解到未来的就业趋势,提升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向往和自信心。结合学生的发展现状来展开班会,将会了解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及时的发现问题以便于教师及时的进行疏导。为了能达到传统美德的教育目的,应当及时的创新教育方式,以引起最佳的效果。
2.明确班会形式。保障班会的有效性,除了教师要把握住班会的主题,做好引导工作之外,还应根据班会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一种合适的班会形式,尽量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并愿意主动的参与到班会活动中去,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班会的内容决定班会形式,班会的形式也将正确的反应班会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内容选择班会主题报告形式、竞赛形式或者讲座形式等。作为学生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普遍会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并愿意思考。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创新班会的形式,向传统思想教育方式说再见,大胆的进行创新,创造出全新的班会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明确班会的程序。在班会开展前期,应根据所制定的目标和内容等尽量详细的整理出班会的具体环节,每个环节中哪些是重点内容也要表示清楚。班会的导入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导入能将学生的思维带入到班会情境中去,因此,在导入部分要注意尽量的贴近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整个班会的实施过程中,逻辑思维应当清晰,程序要密集。这样学生才能将自身的情感和精力投入到班会中来,在良好的氛围中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此外,酝酿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在前期的酝酿过程中让同学们大胆的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论对错,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这样一来在班会的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发表言论,并提升对自己的管理要求,从而达到传统美德的教育目的。
三、班会的点评和巩固
班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点评和后期的提炼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点评能帮助班会从根本上进行落实,并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班会提炼工作首先应在班会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尽量多的收集学生的想法和要求,并对此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和提炼。然后在班会结束之后在对学生进行跟进教育,解决学生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此巩固班会的效果。
在主题班会中,学生的思维认识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想法,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对策进行提炼和提升。教师应及时的总结班会内容,统一班会思想,使学生能正确的认识到班会召开的目的,并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而在班会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的收集学生的反馈,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在思想上能得到升华。班会是经过大家精心准备而开展的,在班会特殊的氛围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鼓励,相互促进,以此达到思想上的全面提升,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对此,教师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在班会之后,通过对班会的总结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出班会的最佳效用。
四、结语
主题班会是一种艺术活动,从班会的主题选定到班会的形式过程制定再到最后的评价阶段都有着一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对班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进行仔细、认真的准备。在主题班会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能帮助学生实现多方位的发展,并最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当然,主题班会并不是开展美德教育的唯一方式。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使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裕权.谈主题班会的原则[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4(12):12—13.
[2]李淑琴.开好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素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1(03):32—36.
物企0501班 陆琴华、董爽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集体教育,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重要,端正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班会中要穿插进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勤学故事,让同学们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使得同学们正确理解勤学的重要性,并将真正的勤学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二、教学过程
1、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意义
主持人:众所周知,勤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次的班会也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让同学们端正态度,并把勤学贯彻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去。下面有几句关于学习的格言,请大家看一看,并进行讨论。
格言:
天才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钟不敲不响,人不学不灵。话语只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有了知识不去用,等于耕耘不播种。
2、同学讨论关于“勤学”
同学甲:这学期我们班的学习风气十分浓郁,而且大家也都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开始有意识的学习而不是盲目随从,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形式上的成绩,所以大家的成绩也逐渐有了提升,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新动力。
同学乙:没错,同学们对学习的态度不再如同以往的不在乎,而且大家对这次班会的召开也不会如此的轻视和不重视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3、中华勤学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杜甫自幼学写诗》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万古流传。可是,你也许不知道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不开的。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杜甫七岁的时侯,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写出诗作《咏凤凰》的故事。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4、班干部寄语
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
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三、教学总结
这一次的主题班会主要还是靠同学自己主动去接受“勤学”这个概念。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班主任总结:
大年三十这一天,我又忙又累又高兴。早上起来,听见鸟儿在窗外唱着歌,翩翩起舞,自由自在快乐着。我和父亲筹备把屋子大扫除,大家第一把每一个房屋打扫一遍,清理得干干净净,大家在衣柜清理了不少旧衣服,父亲问我说:“这部分衣服如何处置呢?”我想了想说:“父亲,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不少山区小朋友,连衣服也穿不上,不如大家把这部分衣服整理好,捐给他们吧。”父亲高兴地笑了笑说:“非常不错的注意哦。”于是大家就把旧衣服整整齐齐拾掇好。房间清洗完毕将来,大家下面一鼓作气把厨房、客厅、饭厅、厕所等打扫的干干净净,很整齐美观,仿佛给房屋穿上了一件崭新的衣服。
下午,父亲买了不少对联、挥春回来,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父亲说:“我先目前开始,用一个小时完成吧。”我听了将来跺了跺脚,高兴地跳了起来讲:“保证完成任务。”我用心选了三张挥春,分别是学习进步、恭贺新禧、龙马精神,我拿起双面胶,小心翼翼地贴在挥春上,贴好立刻跑去我的房间门口,门框实在太高了,无论我如何跳,也摸不到,于是我想了一个方法,找来一张凳子,我迅速爬了上去,仿佛猴子一样灵活,站到高高的凳子上,多么威武啊,经过一番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任务,整个屋子里充满了春节喜庆的节日氛围。
晚上,我就和父亲、母亲去逛花街,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花朵类型多种多样,有红的玫瑰、紫的兰花、黄的菊花,百花争艳,漂亮极了。我和父亲细心挑选了一盘紫罗兰,大紫大红,衬托着新年的喜悦氛围。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伙新年好。”早上起来就我就唱着这首歌,心情特别高兴。我换上新衣服、新鞋子,跟父亲、母亲去拜年了。来到他们面前说:“父亲、母亲新年快乐,祝你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父母听了将来,心里乐开了花,面上露出了快乐的笑容。他们顺手递给我两个大红包,我高兴地拍了拍手,开心地跳了起来。
强调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以近期在同学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来纠正同学们对待安全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提醒同学们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从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等多方面全面地了解了各种防灾避险知识与注意事项,并对所见所闻的真实安全事故作出分析。
重点强调了校园不良网贷、吸烟、外出交通、宿舍电器使用等引起的人身安全;手机、现金、身份证及银行卡等财务安全。
通过不同形式的安全会议,不仅加强了全院同学的安全意识,也使同学们在提高自身安全意识的同时,带动身边的人重视安全问题,以实际行动支持学院的安全管理,为创造安全、和谐校园出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如果通过运动式、行政化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只能适得其反。有关方面花大力气编写了一套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其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
必须思考的问题是:
(1)教学时间。目前中小学的教学时间,尤其是中学,安排非常紧张。要开设一个课程,要完成20册的教学内容,时间问题肯定不是随便挤一挤就能解决的。那么将现有的哪一项教学内容强退出去腾出教学时间呢?如果在学生已经少得可怜的自主时间上再动脑筋,肯定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2)课程标准。如果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就要明确它的课程目标,每一学段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和评价方式,教材的编写要求等一系列问题。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教,各年级有什么具体指标,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就做为课程,就编写教材,显然是有点草率的。能不能成为教材,能不能成为课程,都是值得斟酌的。
(3)教师队伍。这套教材谁来教,谁能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棘手的问题。如果需要专职教师教,目前似乎没有这样的条件,大学似乎还没有这样的专业,各学校更没有这样的现成教师,至少是时间和数量上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教这门学科,估计能胜任的不多,勉强凑数,效果很难保证。
(4)评价方式。简单说,就是要不要考试,中考、高考要不要体现。如果中考、高考不要体现,即使行政部门明确为考试科目或考查科目,也是形同虚设,学校、家长、学生都不会真正重视。如果中考、高考要单独作为一门科目,这对中考和高考的整体方案必定带来很大触动,更值得好好研究。
我们以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教材,也不在于是不是课程。我个人以为,习总书记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担忧也是必要的。但他所批评的“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等“去中国化”现象,主要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学的问题和考试的问题。笔者参加编写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高中语文教材都没有这样的问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不仅必修安排了一定量的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选修教材中也有《论孟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唐诗宋词欣赏》等几门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选修课,而且都是绝大多数学校所选修的。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由于畸形的高考压力等原因,语文、政治和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严重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笔者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文言文教学要“文字、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五个“文”统一。这一主张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但教学实践中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情况,恐怕并不理想。很多老师教学文言文就剩下了“文言”,就是“串讲”,就是“翻译”,就是讲古代汉语知识,就是为了能翻译。而很多高考文言文的题目,基本就是考查能否理解和翻译(直接的或间接的)。于是在很多课堂里,不仅文化不见了,文学和文章也不见了。这样看来,历史和政治学科情况也未必比语文更好。
至于语文如何发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笔者个人的意见,如果要追求有效,就只能是渗透。有专家认为要调整课本选文篇目及比例,自然有他们的道理,如果发现哪一种教材相关篇目太少,增加一点也未尝不可,但文化的特点就是“渗透”。事实上,没有古诗文,我们也可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安排了古诗文,也可以没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以为,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所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即使教材里有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也应该是用渗透的形式来濡染学生。如果采用说教的方式和学生讲传统文化,恐怕效果也未必如我们所料。倘若我们的相关学科都能够重视这个任务,都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很好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再辅之以丰富的专题性活动,解决这个问题是不难的。如果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能够结合有关内容开发出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课程,效果一定会更好。最近两年,笔者就所带班级的同学开设了“论语读人”等经典阅读的微课程,学生很喜欢,效果很不错。
在《决定》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点到了我国教育的一个症结。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是整个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关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问题。
纵观时下,我们忧心忡忡地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年轻一代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化的地带。外来文化诸如精神上的各种大片及物质上的洋快餐,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少孩子热衷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必胜客,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穿戴的是西装、领带,看的是米老鼠、奥特曼,崇拜的人物是乔布斯、奥巴马,一心一意想着出国留学、移居海外。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乱、幽暗甚至荒芜。即使我们把这样教出来的孩子美其名曰“世界公民”,但是,正如我们熟悉的那句话一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能从民族之根汲取营养的“世界公民”,很难为世界奉献独有的价值,也很难真正走远。
学校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全社会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有密切关系的。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虽然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并不算是文化强国。从量的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加起来才占4%。从质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化对内凝聚力不够强,对外影响力不够大,在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不够强。改革开放让我们登上世界的舞台,可是发展到今天,我们文化的“走出去”和经济的“走出去”反差明显。如果说经济还保持着“顺差”的话,那么,文化的现状毫无疑问只能用“逆差”来描述。
放眼望去,全世界物质上的“中国制造”已经非常流行,从衬衫到鞋子,从玩具到工艺品,几乎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呢?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严重“入超”。以图书为例,2009年,我国的版权进出口比为3.4∶1,演艺产品的进出口收入比约为10∶1。2012年,我们引进图书、报刊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共计46875.15万美元,而累计出口为9076.08万美元,差额为37799.07万美元。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为1.9∶1。文化领域的贸易逆差和经济领域的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与此同时,我们的许多邻居在文化输出上早已悄悄地把我们抛在身后。仅以韩国为例:2012年,韩国的网络游戏出口额为27.87亿美元,而我国约为5.7亿美元,其他诸如新闻出版、电影、电子音像、艺术品产业的对外输出等也走在中国前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仅仅成为物质上的大国显然是不够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讲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我们要想把中国建设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光出口经济产品不够,我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也应该走出去,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我们的文化要想走出去,首先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大地上站立起来,应该经由我们的传承与创造,成为精神领域的珍宝,成为真正“活”的文化。这就是说,我们必须真正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时曾经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是选择性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的。
根据涂尔干的理论,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使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发挥了教育的功能。尤其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种“选编”往往更加大刀阔斧、惊心动魄。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思想文化成果进行反思和“再阐释”,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当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发生碰撞和交流时,每个民族也都会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异文化”进行“选编”。教育对思想文化成果的每一次“选编”,都会形成不同的知识和思想体系,留下一批经典文献,而在这些“选编”过程中所蕴涵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更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塑造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文化的选编史。(参见冯向东《我们在如何“选编”思想文化:一个审视教育自身的视角》,《新华文摘》2011年第6期)
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教育,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们教育自身应该负有责任。我们的教育似乎老是急功近利,过于短视,当下的教育还没有自觉履行对成熟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的责任,当今的教育人还没有从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育不同程度地放弃了自己对文化更新的巨大作用与使命,不同程度地放弃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编”与扬弃。国学、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民间剪纸与木版年画、中华武术、传统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几乎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课程、教材、评价中都是相对缺失的。
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没有教育对于文化的自觉“选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和重建,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精神家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第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和应对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成是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理想,是信念,是价值,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如何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的问题。
第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我们系统开发、研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
国学、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民间剪纸与木刻年画、中华武术、传统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接纳。我们要认识到,必须用现代科学思维对传统文化下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进行一次真正的“选编”,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生机。近年来,“新教育实验”通过开发“在农历的天空下” “走进孔子”等课程,提出“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等主张,并且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以及开学日、涂鸦节、毕业典礼等各种庆典和仪式,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里。
第三,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我们在学校生活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主张
要通过开展“文化植根” “文化塑形” “文化育人” “文化强师” “文化立信”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践,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让学校环境、教育行为的细微处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让公民、生命、科学、数学、语言、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让面临凋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得以重生,让每一个中国人耳濡目染,行以成之。
美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上发表的宣言也曾提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获得智慧。这些话语固然让我们感到自豪、兴奋和骄傲,但是,如果没有我们自身的文化的自觉,没有我们自身的教育的行动,这些预言和判断将始终是一个画饼,是安慰剂甚至麻醉剂。
中国文化能否再度复兴,一切有赖于我们此时此刻的努力,有赖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认知和行动,有赖于我们真正践行三中全会的精神,努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我们能够一丝不苟地“选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兢兢业业地在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同时脚踏实地地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我相信,假以时日,我们终能够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地上,再度奉献出令世界起敬、令人类受益的中国文化的新成果。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摘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的良知是文明的根基,我们的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传统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今天,在经济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问题就是道德危机,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指出一条路径:人类要在21世纪美好的生活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汲取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道德教育。本文以当代中学生为切入点,以学校为平台针对当代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行、不健全人格和心理冲突、迷茫等问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使他们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开阔心胸,端正品行,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中学生、传统文化
多年来,我校始终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一直坚持德育为首,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还结合我校实际,优化德育工作队伍,深化德育工作管理,改进德育方法,强化德育评价,使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得以再度提高,实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工作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学生的做人、学习、生活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冲突、困惑和迷惘。
1、现在的中学生个人意识强,逆反心理强,自私心重,享乐心重,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缺乏进取心。
2、现在的中学生爱说谁最美、谁最帅、谁家最有钱、谁最厉害。
3、现在的中学生行为上常表现出以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少数学生甚至对对父母态度粗暴、生硬;有的学生只顾个人利益,不讲社会责任,社会公德意识差;有的同学情绪波动大,遇事易冲动;有的同学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和障碍就退缩。
4、现在的中学生缺乏自尊、自省、自制、自强,自己的行动不愿受到约束,而自我教育能力尚不足。
5、现在的中学生与他人产生矛盾时,总是指责别人,很少检讨自己的思想、言行,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回避、掩饰,或者找客观理由来原谅自己的过错,推卸自己的责任。
当代中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良品行、不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的原因。针对初中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我们实施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自我教育。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深深影响;早在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主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盛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这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知识,培育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精神意识的一代新人。
两年来,我校一直开展主题为“寻求传统文化之根、续接传统文化之脉、唱响传统文化之歌”的教育活动,在教师、学生中广泛开展“《弟子规》 “通读”、“静写““践行”等活动。在《弟子规》诵读、践行活动中,我们的做法是: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实施细则;通过搞讲座、看光盘等方式培训教师,班主任老师能达到会讲解水平;印发《弟子规》小册子,学生利用晨会开展诵读活动,期末学校统一测试、表彰诵读好的班级和个人,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具体活动如下:
1、晨会由诵读到全校统一讲解、理解、分享、并要求学生每日写一篇善行日志。
2、召开系列主题班会,开展具体事例分享、讨论,如《弟子规伴我成长》、《践行弟子规 从我做起》、《感恩父母 回报真情》等。大课间呼号:孝悌 谨信
爱众 亲仁;做《感恩的心》手语操。
3、校长、老师多次参加中华孝道研究会主办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型公益论坛活动。
4、坚持音乐熏陶,设置课间感恩曲:《生命之河》、《生命的意义》、《三德歌》、《跪羊图》、《中华情》等。
5、开展“孝亲歌曲”文艺会演活动。
6、从零花钱开始督促家长与学生共同践行《弟子规》。
7、走廊文化《弟子规》图文板,班级板报设专栏。
8、学校每学期评选“儒雅学生”。
9、日常活动中师生一律行“鞠躬礼”。
10、招募践行《弟子规》活动志愿者并开展活动。
11、节假日布置德育作业(主要是践行《弟子规》)。
在教师中持续开展“通读、践行《弟子规》活动”,利用教师文化学习时间,由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工进行逐篇学习、培训,期末教师上交学习体会,择优在读书汇报会上发言,用以激励、鼓舞广大教师把圣人的思想化为自己高尚的行为,让乐学、敬业成为教师不懈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瑰宝,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并不代表我们也保住了民族文化之根,学校有责任续接断裂的文化之脉,让每位师生都能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中华精神的中国人!
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学生在学校对师长恭敬有礼貌,在家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且能及时主动的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甚至有学生还带动家长学习《弟子规》的内容,使《弟子规》的学习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自我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2010年12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对由北京教育学院贺乐凡教授主持的自我教育课题实验批示中指出:“自我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改革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学会的科研课题第一次获得了国家总理的批示。
两年来,我校坚持开展主题为“实施自主教育、实现自主发展、实出自主人才”的教育活动。自主教育在教学上实施“自主有效课堂”,在德育上实施“自我教育”。我校在引导、教育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工作中具体分为“自我设计、自我行动、自我反思”三个步骤。
1、自我设计
每学期初,我们都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学期自我规划设计”,内容包括:我的人生目标、奋斗目标、本学期的打算、实现理想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目前已具备的素质和尚需提高的素质等。在主题班会上,择优进行宣读、交流,并形成“做最好的自己承诺书”,之后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努力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2、自我行动
为了不断强化学生自我教育,校、班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如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等均由学生自己组织,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主持,自发演讲,增强自主能力。设立学生自我教
育岗:文明自律岗(入校岗、课间岗、午间岗);卫生自律岗(早间岗、课间岗、午间岗);学习自律岗(早间岗、午间岗、自习岗)。组织学生参加重要节日庆祝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竞赛、讲演、文明班级评比、十星学生评比、手抄报等多种竞赛评比活动,又如学校“日读一言、师生共勉”活动、班级“每日送你一句话”活动;设立督导长、督导员,全员督导、挂牌督导,设置值周班长,这些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自觉养成爱学校、互帮助、讲诚信、严律已的良好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此外,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训练中,还需提出了以下的具体要求:
①为长辈、老师、同学做了什么?自我计划、自我践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②选择自勉自励箴言(或个人语)至少一句,张贴或写在书本上,用来警醒自己。
③在校坚持自觉拾废、关闭漏关的水龙头(或管道阀门)、亮天(或人走)关灯、遇有突发问题知道后马上报告等,时刻把自己当做是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在家、在社会上„„。
④制定自己课余时间的作息时间表并强制自己执行。
⑤挖掘、发展自己的特长(优势、强项),一般选择艺术(音、美)、科技、体育等方面。
⑥写一份号召全班同学进行自我教育的倡议书。
⑦请求父母为自己指出不足。
⑧积极参加“无人监考诚信考试”活动。
对于上述内容,学校要求各班在每学期的6次自我教育主题班会中进行分享,政教处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教育工作总结,期末学校评定“自主标兵”。
3、自我反思
向学生下发“一封写给自己的信”、“好习惯、好人生”等资料供学生阅读然后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每晚睡觉前自我反思一次,看看在做人、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收获与不足,对于不足,确定加强的措施;组织学生平时写“心灵觉醒(与心灵对话)周记”(可结合如下一方面或几方面来写: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学习态度、强身健体、自主行为、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等),期末写自我教育总结。
通过两年的教育工作,学生学会了制定个人计划,学到了自我教育方法,自主性、主动性普遍增强,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品德得到提升,学习更加自觉,大大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教师职业幸福感也增强了。此项教育活动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当然实现真正的学生自我教育是很难的,但自我教育确实应当做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准备:
1、明确主题:火红的五月——革命传统教育
2、班会主持:陈琳、龙娟
3、收集资料:罗俊雄、王海英、杜黎霞等
4、组织节目:徐斌、罗俊雄、凌婵芸等
5、教室布置:徐侠敏、邵辉、唐廷等
形式:朗诵、知识竞赛、乐器演奏、歌曲、书画等
过程:
主持人:五月,我们又迎来了一个火红的五月。在这开满鲜花的红五月中,我们不禁想起了195月4日、1925年5月30日等一系列不平凡的日子,我们的面前仿佛出现了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浴血奋战的场面。在这火红的五月中,让我们一起缅怀我们的先烈。
节目一:配乐朗诵《纪念碑下的沉思》表演者:王海英
主持人:是啊,站在这高高的纪念碑下,我们想了很多很多……这纪念碑凝聚着成千上万中国英雄儿女的忠诚和心血!下面,让我们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回顾历史,了解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有请我们的知识老人。
节目二:知识竞赛 主持:徐斌
主持人:重温了党的光辉历程后,让我们一起讴歌我们伟大党的业绩。请听手风琴独奏:《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节目三:手风琴独奏:《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表演者:赵海鹏
主持人:《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多么雄壮有力的音乐节奏啊!这正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也说明了我们祖国的伟大。在这里,让我们道一声祖国万岁!
节目四:诗歌朗诵:《祖国万岁》 表演者:罗俊雄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欣赏书法表演。
节目五:书法表演:《祖国颂》 表演者:凌婵芸
主持人:《祖国颂》三个大字,寄托了我们对祖国的祝福。让我们以饱满的精神,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本次主题班会。
节目六:大合唱:《歌唱祖国》
关键词:“走进林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文化自信
当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对大学而言,探索一条适合办学区域、契合办学定位、符合办学传统的有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福建工程学院于2013年推出了全校性人文素质公选课“走进林纾”,作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福建省内第一门以校史资源作为授课内容的课程,该课程尝试将创校先贤林纾的事迹、作品及学界相关前沿成果转化为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广大学生感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历史的语境中辩证地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经过三年的实践,福建工程学院逐渐总结出了一系列符合校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经验。本文拟就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及取得的粗浅经验进行总结,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教学实施的创新:“走进林纾”的教学实践
在以工为主的新建本科大学,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贵在让学生能理解接受、消化吸收。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创办于1896年的福州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2013年起,我们尝试选择这样一个在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且颇具争议的人物,对其作品进行精选细筛,将其中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编辑成通识教材,作为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思想,并以此为指导,不断在实践探索中深化课程认识、完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求贴近学生、贴切时代。
1.课程目标的构建
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传递民族文化薪火的责任。“走进林纾”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就着力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审美能力为出发点,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以中国近代史为大背景,以林纾作品为本,融文学知识、作品欣赏、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等为一体,开拓课文中民族优秀的审美观念及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全面的立体文学观和历史观,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整个课程以史为经,以作品为纬,简要勾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包括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近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脉络;介绍林纾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重点分析林纾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高尚的情操。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课程,“走进林纾”还负有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人格之职。为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该课程注重引领学生理解绵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文化传统。为此,我们确定了四条课程基本要求:第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第二,通过学习,能较好地分析作品,提高欣赏水平。第三,能熟记或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第四,通过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2.系列教材的编写
2013年,我们开始组织教师编写《林纾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版,2016年第2版),选编了近百篇林纾的诗文作品,分为林纾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人格魅力、家国情怀和艺术境界五个单元。为了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每一单元都撰写了导语,对每一篇作品的难懂字词与典故、人名等进行了必要的注释,并于文后附录了提纲挈领式的文本导读,帮助学生阅读与理解。同时,精选林纾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作为插图,既提升教材美感,更增添鉴赏趣味。《林纾读本》出版后,总体上受到学生的欢迎。几年来,我们边教学,边吸收学生及专家的意见,边研究如何完善修改。在此基础上,2016年,我们又推出了可读性更强的《林纾读本》修订版。
与专业课的教材相比,《林纾读本》的特点在于:它的形式较为灵活,无须拘泥于专业课课本的体例;形式的灵活也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例如《林纾读本》中收录了丰富的插图,其中有不少来自林纾的书画真迹,便于让学生对林纾的书画艺术有良好的感性认知。通过《林纾读本》编辑,我们在如何挖掘有意义的历史材料作为博雅教育的资源方面,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也对福建省开展著名历史人物作品读本的编写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在《林纾读本》教材编写与修订过程中,我们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几年来,教学团队成员先后主持了2013年福建省社科重点项目“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林纾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实证研究”(项目号:2013A021)。2014年,基于“走近林纾”课程研究的改革项目“以林纾为典型例证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实践”获得学校2014年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改革重点立项,并获得了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项目号:JASl4729)。我们还注重系列参考读物的编写工作。目前,已推出由《林纾书画集》和《林纾传》等书籍。
3.教学团队的组建
身处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变革时代的林紓,在翻译、古文、诗词、小说、书画、教育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们可以且需要多角度、多学科地对林纾进行解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力求尝试既符合人物特点又适应通识教育创新要求。endprint
在授课教师团队方面,我们集合了福建工程学院来自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8位教师,形成一支年龄结构优化、学科分布合理的教学梯队。8名教师中拥有教授职称者4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
在讲授方式方面,“走进林纾”改变了由一位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模式,转而由八位老师通过集体备课、分别授课的模式进行教学。采取“一人一讲”的授课方式,一方面是基于课程内容特征的需要,同时还包含了教学特色的考量。
4.课堂内外的互动
作为一门人文素质公选课(即通识课程),“走进林纾”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并没有将知识点的获取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强调借助林纾及相关话题,在校园中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使广大学生在熏陶中感知、认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外,我们还注意校园文化的结合与呼应,校园内树立的林纾塑像、“散落”于教室外墙的林纾书法作品、各种涉及林纾的纪念活动等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了对林纾的认同与理解,也使《林纾读本》更加贴近了校园生活,教与学都有更加明显的亲切感。“走进林纾”还借助校园媒体这一平台,深化“走进林纾”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从学生的习作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校报及广播电台。截至2016年7月,《福建工程学院校报》已分期刊登了8篇学生文章,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我们还鼓励教师将课堂内容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去。授课教师经常深入学生活动中,担任相关活动的指导老师。现在,“林纾”已经成为工院学子日常活动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与此相关的学生活动,如林纾文化节、林纾书画展、祭扫林纾墓园等,日益常态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进林纾”进一步激活了大学文化建设,极大丰富了大学生课余文化活动内容。
二、教育视角的拓展:“走进林纾”的经验总结
在“走进林纾”课程开设之初,我们就明确提出:高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的历史资源,结合本校发展的实际,融入本校特色的文化元素。三年多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所确立的这些基本原则,对于一所大学选择开展有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在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在传统文化教与学中还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乡贤文化”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有学者指出,“乡贤文化”的重点在于“研究本地历代名流时贤的德行贡献,用以弘文励教,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理念与教化策略”。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理应成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林纾正是福建近代“乡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林纾对家乡始终抱有一种炽热的情感。他热爱家乡文化,对闽剧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尝试着进行闽剧剧本的创作。晚年的林纾,仍对家乡的风物念念不忘。他的书画作品中就有不少以家乡的风景为素材,抒发乡愁。其次,他的笔记、书信记录了晚清福州的社会百态。他对笔下的家乡并非一味的溢美之词,而时常流露出对邪风恶俗的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传统民俗流失的叹息。这些记录不仅与林纾的社会理想相关,也是福建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福州是近代中国开放较早地区之一,家境窘迫的林纾时常奔走于生计之中,接触了大量底层社会的民众,同时也较早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浸染。这些经历构成了他译作与创作的一种潜在特色,形成了其作品与众不同的特质和生命情调,成为福建乡贤文化的突出典范。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乡贤文化”的优势在于其独有的“亲和力”。这些家乡的人与事大大拉近了广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就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中。钱穆先生指出,国人应以“温情与敬意”对待国史。其实,对待传统文化亦然。“亲和力”就是“温情”的一种体现。借助“乡贤文化”催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之感并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促使学生将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内化于心,从而为培养他们“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身份意识植入基因。
2.“大学校史”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
中国现代大学体系的建立过程、现代大学的建校历史(包括其不间断的前身校发展历程)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大学的建校与现代学科的建立,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建立本身,就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改造。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由此登上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舞台。传统文化伴随着大学的文化精神,在校园中默默扎根。以校史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人格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开展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条捷径。
一所大学的底蕴决定着其学生的精神气质。带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林纾的人格魅力已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一种文化底色。“走进林纾”就是要让学生在解读校史的语境中,逐渐形成一种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氛围。这种氛围将进一步促进广大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认同感,从而培养文化传承者的身份意识。这种认同感的形成可以促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自觉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自觉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文化传承者身份认同的形成,为“文化自信”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文化创新”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视角
在“走进林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遇到学生这样的提问:如何评价新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事实上,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许多学生共同的疑问。因此,它的解答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传统与现代”相关问题的理解,也将影响他们对现代文明的评判、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识。
我们认为,林纾的一系列经历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对此有所启发。面对“西风东渐”,青年林纾所持的是好奇与开放的态度。他通过翻译小说,向国人译介西方社会与西方文化,并在中西对比之中寻求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他还希望从中获得对本民族有所裨益的文化资源。晚年的林纾,则更多地站在坚守中国文学文言传统的立场上,并与部分激进的文化群体展开论战。这种差异,既有人生阅历的变化所带来的转变,也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艰辛、无奈与困惑,同时还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本民族的文化?如何推动本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由此,我们引导学生以“同情之理解”的方式反思近代中国文化史,建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同时,引导学生面对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思考创新推动文化建设,培植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超过五千年的深厚积淀,根源于其勇于自省、善于接纳、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文化精神。我们努力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传承与创新所蕴含的精神作為走进林纾课程开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为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Asl4729)成果。本文写作过程中,郭丹教授、朱晓慧教授、祁开龙副教授、杨亿力博士参与了讨论修改]
1.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去体现“语文的本体观、学生的主体观、语文的活动观”。教师可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生活、学习习惯,如根据学生天真纯朴、求知欲旺、可塑性强,但思维能力较弱、知识量较少等特点,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把抽象的传统文化变为具体的、深入浅出的内容,坚持教、学、做合一,从行为的养成着眼,从生活常规和日常小事入手进行指导,逐步反复强化,形成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达到学科教学和育人的完美结合,进而促成学生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
2.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万事德为先”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万事德为先”,其中在文化礼仪方面的内容包括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公而忘私、团结友爱、先人后己、礼貌待人、学无止境、德智兼备等,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德育工作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倡导责任意识。
3. 运用教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让通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交通、活动、意外事件中应必备的安全知识,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触目惊心: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法律词典: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 (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 (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 (六)多次偷窃;
•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 (八)吸毒、注射毒品;
• (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良行为:
•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 (一)旷课、夜不归宿;
• (二)携带管制刀具;
•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 (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
• (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
• (十)吸烟、酗酒。
问题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 1:平时有不良行为、经常搞恶作剧,有的会发展到有意或无意识地伤害别人。
• 2:欣赏“哥儿们义气”,与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结“拜把子兄弟”,排位分,喝血酒,干坏事。
• 3: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逐渐发展到违法犯罪。
• 4:从小骄生惯养,在家是小皇帝,在外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
• 5:小偷小摸会发展成盗窃抢劫。
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 正身避邪,防微杜渐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违法犯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决摒弃不良行为。
携带管制刀具:
非法制造、贩卖、携带匕首、三棱刀、强簧刀或其他管制刀具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警告。这些刀具之所以禁止携带,因其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携带管制刀具容易发生人身伤亡事件,特别是青少年正是身体发育阶段,精力旺盛,但由于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淡薄,争强好胜,行动盲目而不计后果,携带管制刀具,极易一时冲动,酿成不该发生的悲剧。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讲文明礼貌,待人恭敬谦让,已成为时代风尚。要求我们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抛弃动辄动手打人,出口骂人的不良行为。如果从小养成了这种不良行为,危害无穷。好多犯罪分子从小染着了打架、怒骂别人的不良行为。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一)偷窃
偷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量较少的财物的行为。青少年中有的不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看到人家吃得好、穿得好,心里很羡慕,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非法去窃取公私财物。一些未成年人因缺少良好的教育环境,平常喜欢贪点小便宜,从拿人家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橡皮开始,逐渐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任何事物总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句老话叫做贼偷菜起,任其发展就会演变成盗窃。
案例1 (小偷小摸导致犯罪)
2001年,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到2002年底,失窃案件多达几十起,财产损失几万元,警方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自2001年3月至12月间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万元。更令警方吃惊的是,作案者竟然都是在校中小学生和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其中女性一名。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办案干警没有像往常破案后的欣喜,心情反而变得沉重起来。 警方查明,26个孩子中有些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同警察打交道,按盗窃作案的次数和案值,足以判处徒刑,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只能教育后予以释放。于是他们作案后受法律惩罚的犯罪恐惧心理一次次减弱,认为自己人小法律管不了,渐渐从一个月一次小偷小摸,发展到每月偷几次,有的几乎天天作案。有些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3年,比你多一年”。
故意损坏财物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的故意损坏财物,多出于报复的动机,你对我不义那我就将你的财物损坏,使你生活不好或叫你破破财等。青少年中多出于嫉妒或寻找刺激,而偷偷地把别人的东西损坏。这种行为既损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行为严重的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四、殷切的希望
1、勤奋学习,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学、法律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遵守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敬爱父母、尊重老师、敬老爱幼,艰苦朴素,不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应当诚实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遵纪守法,不吸烟、不饮酒、不打架骂人、不赌博、不早恋、不逃夜逃学、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仅向成年人开放的娱乐场所、不观看不良的影视读物、不做其它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4、努力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5、同学之间应当团结友爱,互学互助,共同进步。
宣 誓
我们郑重宣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彻底告别不良行为习惯,提高法制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文明中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主题班会】推荐阅读:
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班会教案06-29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12-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06-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07-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11-16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基因05-26
主题班会爱我中华10-07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班会09-26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主题队会06-15
勿忘国耻_圆梦中华_主题班会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