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 篇1

摘 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为构建“法治中国”指明了方向。高校法治教育为法治中国的实现提供了动力源泉、培育了法治文化氛围,具有重大意义,应当适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自觉融入法治中国的建设当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认识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发展,肩负起培育当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法治中国; 法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中图分类号: D641;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086-03

一、高校法治教育对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意义

高校法治教育对“法治中国”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首先,高校法治教育为“法治中国”提供了“动力源泉”。由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和曲折性,以及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只能并且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法治建设,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指引国家朝着法治化的方向努力,而没有条件和基础进行自发的社会变革。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的法治建设只有党的领导就足够了,法治中国的建设必须得到来自社会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否则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来自社会的动力源泉有赖于社会成员法治素养的不断普遍提升,才能为不断推进的法治建设提供动力支持。高校法治教育通过对一批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培育其法治素养,恰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其次,高校法治教育为“法治中国”培育了“文化氛围”。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两千余年,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三纲五常的儒家文化以及中央集权式的封建统治使得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治思想和文化始终弥漫在中国人的意识和观念之中。这期间虽偶有“以法治国”思想的火花,但却与现代文明的法治思想精髓相去甚远。即使在当代中国,法治文化依然是极其匮乏的,甚至成为了中国法治化乃至现代化的重要阻力。诚如钱穆先生所云:“一切问题,由文化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今天法治中国的建设,必须在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的同时,注重法治文化的研究和培育,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法治文化的缺失。而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构建,必然需要通过教育的途径得以实现。“通过对全社会进行法治思想和公民意识的启蒙,使广大人民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强化公民素质。”[1]通过社会成员法治素养的提高,营造社会法治文化氛围,进而实现执政党执政行为的法治化,[2]最终实现法治国家的愿景。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法治素质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中公民法治素质的高低,高校法治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其意义之重大、责任之重大不言而喻。

二、高校法治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

1.从“法律制度”的教育发展为“法律体系”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阐明了法治应包含的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3]可见,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相应的法治教育亦应当以法制教育为基础。我国原有的法制教育以“法律制度”教育为重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宪法、刑法、行政法、民事法律中选取了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联系密切的相关条文进行讲授。而在2013年新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将法制教育从“法律制度”的教育发展为“法律体系”的教育。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最新成就。2011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此有了比较完备的法制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最新成就,理应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内容。其次,法律体系是对法律制度的系统化、体系化,有利于学生对法律制度深入认识。法律制度教育是从平面的角度,对我国宪法及各法律部门的主要法条进行介绍。而法律体系则是从立体的视角、有层次地对我国的法律制度进行解释说明。法律体系的概念暗含两个新的知识点,即法律的位阶和法律的部门。在法律体系的教育中,我们看到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体现法律位阶的概念,也看到了民法商法等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体系的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原有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识,并且使他们理解了法律体系中各法律规范之间的联系,对于法律制度有了立体的把握。例如,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他的部门法律就不能与之相冲突。

2.从“法治观念”的教育发展为“法治理念”的教育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人们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4]新版教材将原有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发展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体现了法治教育在法治理念层面的新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法治内涵的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摆脱了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束缚,肯定了法治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近代法治思想产生于中世纪的英国,英国也因此成为最早确立法治原则的国家。[5]因此法治自产生时起便被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加之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三权分立、多党制等现代西方法治国家的政治制度,严重威胁和动摇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执政基础,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西方法治思想始终保持着谨慎甚至排斥态度。然而随着对法治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并不能代替法治的全部内涵,即使在资本主义法治国家中,也非全部采用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的制度。法治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标志,虽然产生于资产阶级国家,但究其本质,其既不姓社,也不姓资。法治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是人治与专制的对立物。[6]我国2008年发表的《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也首次明确指出:“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其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我国法治思想的核心,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抵制片面法治观。一方面,法治理念是理性化的法治观念。人们在长期的法治实践中会形成一定的法治观念,并在其支配下参与法治实践。例如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和权利义务观念等。法治理念是基于这些法治观念的理性认识形成的法治思想的核心。另一方面,法治理念是成熟的法治思想的系统的、集中的体现,是指导人们进行法治实践的思想基础、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发展而产生和形成的法治思想,是在对法治内涵科学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国情而提出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们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结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美好理想,是尊重法治、崇尚法治、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坚定信念。[7]将法治观念转变为法治理念,有利于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精髓,将其与资本主义法治观念区别开来。

3.从“法律思维”的教育发展为“法治思维”的教育

法治中国的建设需要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法治素养,而法治素养的核心是具有法治的思维方式。高校法治教育应当突破“法律思维”的局限,对大学生进行更加具有思想内涵的“法治思维”的教育。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法律思维以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讲法理为主要特征。而法治思维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与人治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思维方式。[8]它包含了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基本要素。法律思维方式与法治思维方式虽然只存在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则相去甚远。

首先,法律思维方式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而法治思维方式则是以法治思想为基础,关注法律制度中的价值追求、权力制约、人权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法律思维方式是以国家现行的法律制度为基础,不关注法律制度本身的价值追求、权力制约、人权保障等法治思想,因此是一种简单的法律工具主义的体现。而法治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也以法律制度为基础,尊崇法律为最高权威,但并非是对于法律制度完全的、机械的服从,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价值判断,这就是法治思想。其次,法治思维方式是与人治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其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公权力的侵害。因此,它不仅仅限于对国家已经颁布的成文法律规范的遵守,而是更深入地思考法律制度、政治制度背后所体现的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实体与程序的关系等等。相反,法律思维仅仅关注行为的合法性本身,关注对于法律制度的服从以及运用法律制度解决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法治思维的教育使学生不是机械地遵从法律,而是从更深入的思想层面领悟法治思维的精髓,并将其贯彻在日常的行为之中。

笔者认为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发展集中体现为以上三个转变,即从“法律制度”的教育转变为“法律体系”的教育,从“法治观念”的教育转变为“法治理念”的教育,从“法律思维”的教育转变为“法治思维”的教育。法治教育的转变和新发展不仅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法治的内涵,全面认识我国的法治建设的现状,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精髓,使其具有辨别片面法治思想的能力。当然,对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发展,教育者首先要予以高度的重视,明确认识新时期法治教育发展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法治教育的作用,为“法治中国”的构建提供动力源泉和现实土壤。

三、以教育之力助“法治中国”之树常青

如前文所述,高校法治教育对于法治中国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新发展不仅对公民法治素质的培养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对高校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首先,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准确把握新教材中“三个转变”的实质内涵。对于法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的变化,应当进行深刻的领会和正确的把握。新教材虽然对法治教育的章节进行了压缩,但是其内容较旧教材实际上更难了。一些法学的核心概念,例如法治、法律体系、法治思维都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系统学习。例如把法律制度教学转变为法律体系教学,把法治精神教学转变为法治理念教学,把法律意识教学转变为法治意识教学。这些法治的概念和思想首先需要教育者进行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法治素养,才能准确地把法治精神深埋在学生的思想中。

其次,深刻把握法治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新教材改版后,有些学者认为法治教育的部分被删减了,似乎是教材“重德轻法”的表现。实则不然,章节和文字的缩减,并不意味着对于法治教育的轻视。相反,新的教材在法治教育的内容上进行了实质性的扩充,比旧教材的内容更加深入、科学,其教学的困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表面上的章节的压缩实际上是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对法治教育的内容和课时进行删减和压缩,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才能保证学生真正领会法治的思想。

再次,围绕“三个转变”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了解比原来更复杂、更深入,甚至更加抽象的法治思想,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项新的课题和挑战。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原有法治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法治的思想,更深刻地领会法治的内涵,更牢固地树立法治的意识。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自身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深刻把握高校法治教育在观念和内容的转变基础之上,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方能以教育之力助“法治中国”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法治教育 篇2

没想到,问题抛出后,课堂内先是几秒钟的安静,再是陆陆续续发出一些笑声。看来,生活中收到假币的情境,同学们即便没有亲身遭遇过,也有可能听说过,但是收到之后怎么办,他们很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且这个想法有可能与教材提供的法治知识有明显的差异。于是笔者改变了教学设计中既定的问答流程,变为给予每个学习小组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并要求他们首先在小组内部争取形成统一的观点,再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一、有法治知识并不必然形成守法行动

三分钟的课堂讨论十分热闹,有的小组成员间甚至出现了很大的意见分歧。一个女生提出可以将收到的假币交给银行,另一个女生说银行又不给你钱,你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了,而且去银行还要排队花时间;一个女生说报警,这引发其他组员的大笑和质问:“抓谁?你知道是谁给你假币的嘛?”一个男生说可以找个机会把假币再花出去,但同组的女生说,那你心里不会难受吗?明明知道是假币,还去骗别人。

三分钟时间过去了,六个学习小组中只有一个小组形成了统一的观点,笔者请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同学做代表交流,他说:“我们决定不交给银行,也不花出去,而是自己收藏起来。我们家就是这样做的。我有一张50元的假币,我爸爸有一张100元的假币,我妈那里还有一些。这样可以提醒我们,注意识别假钞,不要再上当受骗。”笔者注意到,在他表述完他们小组的观点之后,其他小组里也有不少同学表示认可。

事实上,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持有假币达到一定数额的,即构成持有假币罪,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没想到,这个讨论题,无意中竟然让大家获悉了同学家庭中涉嫌违法的行为,并且这个行为本身在起初并没有引起大家对其正当与否的怀疑?甚至还有不少同学对此表示赞同。

这样的教学故事发生在政治课堂上是意外,但也不是意外。说它是意外,因为从课程知识的角度来说,学生知道制造、使用假币违法,能够了解假币的危害性,但他们并没有想清楚自己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怎样去防止这种“危害”的蔓延。说它不是意外,是因为从法治知识的学习到法治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认知过程,有了正确的法治知识,并不必然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那么,作为社会成员随之所采取行动的正当与否就更不能确定了。而这,恰恰是政治课程中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治意识需要突破的难点与关键。

二、思想政治课程领域内法治知识的特点

作为一门显性德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法治知识,例如在高一“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一课中,明确提出要使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轨道,就需要建立一套由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共同组成的行为规范体系。这里的内部因素是指人们的道德自律能力和守法习惯,外部条件主要是指健全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而在其他经济常识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主要结合经济主体的特殊性,介绍了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保障、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以及前文提到的打击假币等涉及具体行为的法治知识。综合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经济常识、政治常识与哲学常识三个领域内存在的法治知识,笔者认为其特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 法治知识具有较强的概念性

由于法治知识的形成源于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自身的社会行动,而人类的社会行动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因此,形成的法治知识就特别强调对自身本质属性的界定。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这些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清楚法治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效地进行归纳与辨别,并能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对之进行描述或说明,这是学生法治观念得以养成并形成守法行动的基础。例如,在2014年海南省的高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2013年,根据刑法修正案有关条款,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提出相关罪名的司法认定标准。上述关于维护食品安全的司法解释

①规范了司法活动②坚持了依法行政原则

③树立了立法权威④体现了公正司法原则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正确答案:B

分析: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前提是能够正确区分“司法”“依法行政”“立法”等法治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2. 法治知识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性

马克思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法治知识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格外鲜明。归根到底,一定社会的法律制度取决于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代表的是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使得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既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法律制度,也不同于历史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因此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甚至通过换位思考来明察秋毫,以更清楚地理解法治知识意味着自身能够初步具备法治思维,从而提升自己对法治知识的价值判断力,自觉形成守法行动。

例如,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研究事物的联系就是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把握事物的联系,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一思想方法就是典型的法治思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近年来我国立法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区分相似的法律规定。

法治知识的概念性与价值取向性是我们理解法治知识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由此,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法治知识与专业化地进行法治知识学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表现为:在高中阶段学生并不是系统地、分门别类地对相关法治知识进行学习,从而为专业深造或职业选择做准备,而是在学习经济、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常识的过程中,进行相关法治知识的学习,初步领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律,都需要法律制度来规范,因此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在行为上自觉守法,这才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当然,在学习这一系列法治知识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会因此而萌发成为相关法律专业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塑造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据此,法治知识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存在,就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增量”,而应当被当作促进学生法治意识发展的工具、途径或载体,以帮助学生自觉形成守法意识与守法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知识应当被用于发展“人”,塑造合格的现代公民。在这一背景下的法治知识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以完整而丰富的教学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法治知识”与“人”可以交互运动的场景。学习法治知识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的法治知识储备量,而是要增强学生对法治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在具体的场景中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提高他们社会生活的参与能力。

三、法治知识的学习过程需要场景意识

在关于“收到假币怎么办”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知道一些行为是合法的,一些行为是违法的,还有一些行为不能确定是否违法,因此存在争议。若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思考,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就会复杂起来。课堂小组讨论体现了学生各种“趋利避害”的想法,不可谓不真实。这些想法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推动学习的进一步发展。

具有强烈场景意识的问题,才能将抽象的法治知识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才会给学生带来遐想,引发争议。由此,教师更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对涉及法律的问题的思考方法以及情绪的波动、态度的变化等,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流程,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

何谓法治知识教育需要的场景意识?通俗地说,就是尽可能还原法治知识产生的问题情境,解决人在社会行动中的某一方面的矛盾。课堂学习中的场景意识对学生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为学生学习相对抽象的法治知识创设了直观、生动的环境;其二,将法治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为学生进一步建构知识创设了环境。前者,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而后者则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

当然,场景意识之下的法治教育因为学生获得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性,也更有可能偏离法治知识科学性的轨道,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一部分学生对“收藏假币”行为的态度。但不可否认,在没有场景意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一定没有这一类的行为,反而是场景的设置让这类应当被纠偏、纠正的行为获得了教育的机会。

正因如此,教师有场景意识地设计法治知识的教学也面临两方面的考验:其一,教师本身必须对特定的法治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不仅仅是对教材字句的了解,而是从法治知识的概念性与价值取向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才有可能为法治知识教育创设合乎实际的场景;其二,教师要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捕捉学生在特定场景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的表现,并对这些课堂生成性资源进行及时处理,组织有效的课堂反馈与分享,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守法行动的落实。

四、法治知识的真正掌握需要学科实践

教师在课程中教授法治知识时,可以选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讲授法治知识,另一种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法治知识的产生或运用过程来掌握法治知识。

从课堂教学的时空条件来看,教师直接向学生讲授法治知识似乎更有效,学生的学科纸笔测试成绩也更好。比如,有的教师会运用生动的小故事说明事理,也有教师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为授课方式增光添彩。但是,法治知识的真正掌握却应当体现在法治观念的形成,并最终表现在守法行动上,没有这些,其有效性是不足的。

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初步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需要增强观察、分析和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具备正确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形成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这些都是建立在相关课程知识学习基础之上的。因此,仅仅关注教师是如何“讲授”还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关注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过程设计,即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科实践。

如果从空间的维度区分学生的学科实践,可以分为课堂内的学科实践与课堂外的学科实践。两者相比较,笔者认为课堂内的学科实践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因为法治知识具有概念性,需要准确地界定内涵与外延,强调理性思维;也是因为具有价值取向的法治知识需要在课堂内进行同伴交流,从而促进反思,厘清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外的学科实践不重要,而是指教师在重视课堂内学科实践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将课堂内外的学科实践结合在一起。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前文所述的学生课堂讨论与分享结束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每一项行为选择进行了合法性与合理性分析,在完成课堂内的学科实践基础上,建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法律文献或走访银行验证本次课堂学习的知识。没想到的是,过了一周,那个提出“收藏假币”的学生来告诉我,他在家长的帮助下,联系了一家银行,并邀请银行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讲解“假币的危害与识别”知识讲座。活动现场,同学们一共上缴了“280元”假币,银行在隔天寄来了凭证,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法治教育要“下乡” 篇3

近年来,我们在关注城市青少年犯罪的同时,常常忽视了对农村青少年的关注。事实上,在农村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基于青少年自身认知能力有限,一旦其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保护,很有可能做出违法犯罪行为。这是因为,在农村,许多学生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要么是简单粗暴,要求子女完全听从自己,并不关心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要么是放任不管,特别是那些为谋生计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和交流,甚至几年都不见一面。子女长期与父母情感交流的缺失,导致双方的沟通障碍越来越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性格发展。其一旦受到外部因素的教唆与引诱时,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且,学校的法治教育也没有跟上。一些青少年法治意识低下,很多时候对自己的违法行为并不自知,直到产生恶性后果才后悔不已。四年前,深圳市爱心大使丛飞的妻子邢丹遇害的案件,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邢丹遇害的原因是惠东农村三个“90后”少年在路边向行驶中的车辆投掷石头击中车窗。最终三人分别因故意伤害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10年和6年。直到判处刑罚,三名农村少年才知晓自己的取乐行为已严重触犯了法律,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从目前农村学校的法治教育现状看,形势不容乐观。前述调研显示,79%的学生表示学校只是“偶尔组织”,甚至有学生表示从不知道学校组织过此类活动。农村流行的观念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出人头地”,由此导致对应试教育的重视愈加明显。一些学校对学生分数的过度关注,带来的是对学生法治、心理、道德等方面教育的忽视。加上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也影响了法治教育效果。

如何遏制和有效预防农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从目前来看需要抓住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核心要素。一方面,基于农村父母对家庭教育认知和自身文化水平的有限性,需要借助外力对其引导和帮助。建议充分发挥乡镇社区、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以及志愿者团体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组织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实地走访“一对一”的形式,教会父母与孩子正确的交流方式,鼓励父母与子女进行有效情感交流。即使是外出务工的父母,也一定要定期回家或把孩子接到身边,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减少其孤独无助感。

另一方面,国家要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法治教育,特别是给予其相应的资源支持。一是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法治培训,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法治教育能力。多给予农村教师参加法治学习、观摩示范课的机会,提高农村教师法治教育的专业水平。二是在课程资源、教材、教具等方面給予农村学校以物质支持。法治教育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组织模拟法庭、观看庭审纪录片、走访实践基地等形式实现有效教学,而农村学校这方面的资源尤其匮乏。三是加强对农村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督导,引导和监督其有效实现法治教育的目标。教育部门在严抓城市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不能放松对农村教育工作的督导,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督导中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法治理念教育试题 篇4

考试卷一

单位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职务________分数________

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_____________,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____________。

2、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_______次代表大会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在________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写入了宪法修正案。

3、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制度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当家作主。

5、依法治国是我们党__________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实现国家_________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___________的必然要求。

6、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基本含义是依据_______而不是个人意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_______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______和_______为治国的最权威标准。

7、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大的_________和最高的____________。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____________,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职责。

8、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任何法律法规、规章都不得同_______相抵触。____________________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

9、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包括_______合法和______合法。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依法治国的含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怎样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依法办事的含义

论述题(30分)

作为司法行政干警,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努力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一、1、核心内容基本方略

2、十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5、治国理政长治久安民主政治

6、法律法治宪法法律

7、权威性法律效力活动准则

8、宪法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9、提高政法队伍的法律素养

10、实体程序

二、1、p172、p213、p234、p26

三、p28

法治教育文稿 篇5

---南溪派出所方何副所长给我校师生上的一堂法制课

岁未年初,春节假期将至,为了保护同学们的身心健康,让大家度过一个安全、健康、详和的假期,学校邀请了南溪派出所方何副所长在散学礼上为同学们做了“快乐假期,牢记守法和安全”为主题的法制及安全教育讲座。

首先,方所长对全体同学进行了网络安全教育,提醒同学们重视网络安全,警惕网络诈骗,警示同学们慎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不加陌生人做好友,不随意点开不明的网络链接,慎用公共wifi,以防泄漏个人信息资料,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带来预想不到的麻烦。方所长还针对现在流行的网络诈骗形式,特别对网络上隐蔽性很强的网络诈骗进行了分析,包括常见的网购中的诈骗、虚假中奖信息的诈骗、电信诈骗、视频聊天中出现的金钱诈骗等多种形式,生动而具体的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个“此处危险,请小心”的网络安全警示牌。

方所长还提醒和教育同学们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要谨慎交友,交友要交三观端正的明白人。同时提醒同学们尽量远离酒吧等娱乐场所,不喝来历不明的饮料,慎防无意中被毒品侵蚀。方所还例举了生活中的一个两兄弟因交友不慎不幸染上毒瘾,给自己和家人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不可挽回的损失的事例,活生生的案例让同学们增强了对毒品的认知和自我保护意识。

方所长又用最近大热的电影《芳华》中的主人主说的一句话“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来教育同学们要互相关心,宽容友爱,心胸豁达,力所能及的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心怀感恩,珍惜这大好青春年华结下的友谊,坚决杜绝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在优秀的一中同学中发生。

最后,方所长预祝同学们度过一个安全有序、充实快乐的假期。

法治教育教学计划 篇6

一、教育意义: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学生是国家的跨世纪的人才,祖国的未来需要具有爱祖国、有文化、守纪律、讲文明等高素质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人是否具有高素质,不仅表现在具有较好的文化知识,还表现在参与社会生活的文明举止上;因此要学法、知法、守法。

二、教育内容:

1、通过《公共秩序》的教育,使学生树立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良好社会公德。

2、努力学好《教育法规》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牢固树立依法治教的观念,培养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3、通过《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使他们养成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4、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教育,阿坝州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的典型案例,逐步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

5、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教育,增强在校学生预防火灾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6、通过《消费教育》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是非观。

7、通过认识毒品的危害,知道吸毒、贩毒、制毒是违法犯罪行为,应当远离毒品。

8、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敢于同一切分裂破坏分子作斗争,有知恩图报,铭恩奋进的思想。

三、实施措施:

1、运用《法制教育》读本和适合我校特点的法制教材。

2、成立我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

3、两周一节法制教育课。

4、学校通过少先队活动周、主题班会、故事会、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征文、黑板报等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四、课时安排:

第一周:《法制教育》读本,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教育。

第四周:《交通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法制教育》读本

第八周:《宪法》、《消费教育》、《法制教育》读本,“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教育。

第十一周:《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十三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法制教育》读本

第十五周:《遵守交通秩序》

第十七周:《消防知识》讲座第十九周:

浅析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 篇7

近年来, 因部分高校法治教育的薄弱, 思政教育的不健全, 加之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很多学生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 法治观念缺失。在校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虽然违法乱纪的学生数量相对不多, 但其负面的社会影响和危害却很大。纵观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一、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组成部分, 列为必修课

高校应将学生的法制教育贯穿到日常的学习中。高校思政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方针政策精神, 及时把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观念等依法治校的理论融入课堂, 帮助、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内涵、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新的国家安全观;加强法律修养,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大学生通过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可以从理论角度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在基本的法律理论指导下, 更好地践行法律精神, 树立法律意识。因此, 要想搞好法治教育, 推进依法治校, 将法治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完善相关体制

作为高校的管理层, 面对个性十足, 思想多变的广大90后学生群体, 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依法治校的管理中, 更应加强组织领导对大学生的普法教育工作。在工作思路和安排规划上, 应全面与重点结合。在弘扬法治精神, 培养法治观念的同时, 注重宣传培养的效果。此外, 学校从上至下的各级部门都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避各类法律风险, 做好领导、管理、服务工作;要对自己的职责权限烂熟于心, 严格依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的同时, 也要做到协助其他部门并相互监督的责任;在依法治校的管理中加大基层师生的参与度, 拓展师生监督的渠道。总之, 各级领导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 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另外, 加强与基层学院的联系沟通, 全方位、各角度、多形式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法治教育工作, 真正形成青少年普法工作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最后, 更应健全和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抓好制度建设, 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建设,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立好规矩, 树立好新标准, 切实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此外, 还要抓好党内各项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大力提高制度执行力。同时, 通过日常的校园管理实践, 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等, 如建立完善大学生工作责任制度、大学生法制宣传工作督查制度等, 以便为深入持久地弘扬法治精神, 培养法治观念奠定基础。

三、抓好普法宣传教育, 提高师生法治意识

大学生法制意识的提升, 不但要从学生法治教育入手, 同时还要从教师的校园法治观念方面提升。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 培养师生法治观念, 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职工和广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校依法治校、治教、办学水平, 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学校可设立法制教育宣传标语, 利用宣传橱窗、校报、广播、校园电台、网站、微信等公众平台, 营造依法治校的浓厚氛围。同时, 督促各学院定期开展系列班会、定期培训、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大型活动, 将法治宣传、法治教育融入到师生的日常生活中。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工作, 任重而道远。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 只有通过全校从上到下各级的通力协作, 才能将其做好, 才能将法治观念沁入师生内心。作为高校的一份子,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正确审视自我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加强学生法治教育,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 不断提升个人法律素养, 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参考文献

[1]靳诺.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4.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篇8

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

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广大青少年法律素质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青少年法治教育仍存在着对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深刻、定位不够准确;法治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方式方法有待创新;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还没有形成;师资、教育资源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对加强和改善青少年法治教育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加快完成法治教育从一般的普法活动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转变,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将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着力提高系统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

(一)指导思想

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工作要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法治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和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覆盖各教育阶段,形成层次递进、结构合理、螺旋上升的法治教育体系。要将宪法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和增强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将权利义务教育贯穿始终,使青少年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

——以贴近青少年实际、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法治教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和方法,注重知行统一,坚持落细落小落实;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法治教育要从小抓起,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门学科蕴含的法治教育内涵,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

三、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阶段目标

1.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

其中,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中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高中教育阶段。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3.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掌握公民常用法律知识,基本具备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

nlc202309091043

(一)总体内容

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为核心,围绕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青少年与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分阶段、系统安排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家庭关系、社会活动、公共生活、行政管理、司法制度、国家机构等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以及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核心内容;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理念,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程序正义等法治原则,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权利救济等法律制度,与法律常识教育相结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

(二)分学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义务教育阶段

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利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案例,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够接触的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主要分阶段实施以下内容:

小学低年级(1-2年级)

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小学高年级(3-6年级)

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初步了解合同以及合同的履行,理解诚实守信和友善的价值与意义。

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

初步认知未成年人能够理解和常见的违法和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初步了解司法制度,了解法院、检察院、律师的功能与作用。

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

初中阶段(7-9年级)

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初步了解物权的概念,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校园伤害事故等)。了解劳动权利及其保障原则,以及教育、社会保险等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

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了解治安、道路交通、消防、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税收等公共事务的法律原则,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

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初步认知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原则,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概念。

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

2.高中教育阶段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拓展法律常识、法律制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加重要的法律知识;加大法治原则、法律理念的教学深度,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思辨性,结合现实案例、法治实践,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主要实施以下内容: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理解法的特征与作用,法治的内涵与精神,初步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认同。加深对宪法的地位、功能和价值的认识,明晰宪法原则,深入理解宪法所确立的国家基本制度,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认知,加深对重要法治原则的理解,了解选举制度和重要法律规定,认知法治与民主的关系。了解宪法实施及其监督的程序与机制。

理解民事活动的基本法律原则和核心概念,了解物权的法律概念与基本规则,树立尊重所有权的观念,进一步了解合同订立与履行的法律规则,深化对诚信原则的认识。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和法律规则。简要了解侵权责任的原则、概念。全面认知家庭、婚姻、教育、劳动、继承等与学生个人成长相关的法律关系。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法律中的重要规则,认知和理解政府行政管理的法治原则,建立权力受法律制约,有权力就有责任的观念。理解刑法的运行规则,了解犯罪构成以及罪刑法定等基本原则。了解保障人权的重要性及其含义,理解法治与权利保障的关系。

认知民事、行政、刑事方面的法律责任,深化守法意识。了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对正当程序原则的认识,树立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了解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机构设置与职能,理解法官、检察官对维护司法公正的价值。了解律师的资格条件、业务范围和权利义务,理解律师维护社会正义的价值。

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我国签署加入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主要国际公约的基本内容。

3.高等教育阶段

nlc202309091043

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根据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目的,系统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掌握法治国家的基本原理,知晓法治的中西源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道路选择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容与机制;了解法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国情基础,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掌握宪法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等重要、常用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增加法治实践,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学校教育

1.专门课程

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本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小学低年级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小学高年级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1/3;初中阶段,采取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期以专册方式实施教学,保证法治教育时间。高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可以采取分册方式,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独立组成部分,或者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的课时。高等教育阶段要把法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开设法治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学校根据本大纲要求编写法治教育教材,在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中设置法治知识课(必修或选修),完成本大纲要求的教育内容。

2.教学方式

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要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并将法治教育内容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中。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法治教育资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3.多学科协同

要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如: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件,向学生进行公平正义、违法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历史教学要关注法治发展史的教育,要重点讲述依法治国的历史范例;生物教学要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生命、尊重人权的教育;体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崇尚公正的教育,等等。

4.主题教育

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要将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专题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相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案。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防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全国交通安全日、国际禁毒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消费者权益日等,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成人仪式等活动中,融入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

5.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要全面落实依法治校要求,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学校章程、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以及权利救济制度,实现环境育人。广泛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展演、辩论会、理论研讨、法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法治实践活动。中小学图书馆要选配符合青少年学生认知特点的普法读本、影视、动漫作品等,引导学生阅读、观看、讨论。在校园建设中要主动融入法治元素,利用宣传栏、招贴画、名言警句等校园文化载体,宣传法律知识、法治精神,营造校园法治教育氛围。

6.学生自我教育

在法治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实际,引导、支持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公约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具备条件的,要积极支持学生组建法治兴趣小组、法治实践社团等,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以适当方式研究法治问题、参与法治实践。

(二)社会教育

1.社会实践教育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各地要根据实际,积极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在司法机关、相关政府部门或者有关组织、学校建立专项的法治教育基地。在统一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安排相当比例的法治实践内容,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法治服务活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设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利用“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街道开展法治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学法、用法。

2.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参与

要广泛组织和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建立社会法治教育网络。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要深入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与教育部门、学校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有关行政部门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利用学校法治教育平台,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法治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要切实加强针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专门法治教育工作。鼓励法律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为学校开发法治教育课程、开展专题法治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网信等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引导和管理,积极鼓励弘扬法治精神的图书、期刊、网络游戏、动漫作品、少儿节目等文化产品以及创意作品的创作和传播,鼓励设立提供青少年法治教育服务的专业化教育机构,形成法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

nlc202309091043

3.开发利用网络资源

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法治教育资源,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立体教育网络。利用学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及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个人社交平台进行法治宣传,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法治事件、现实案例。

(三)家庭教育

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积极引导家长重视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的建设,成为子女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要办好家长学校,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大力宣传推广家庭文化建设和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制定家长法治教育手册,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及时督促改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预防产生违法行为。同时,要发挥学生法治教育对家长的作用,了解家长需求,拓展学校法治教育的影响。

六、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保障

(一)组织与制度保障

各地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司法部门、共青团和有关部门、组织等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联合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规划,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工作步骤,协同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

各级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完善保障机制,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评价机制,推广法治教育的先进经验。要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方面,纳入学校年度考核的内容;作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内容,纳入综合(平安建设)工作考评。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学校法治教育实施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帮助学校推进法治教育工作。

各级各类学校是实施法治教育的主体,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在师资配备、课程实施、经费支持、制度机制等方面予以保障,做好法治教育的落实工作。

(二)师资队伍建设

要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设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多种途径,保证每所中小学要至少有1名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可以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建立中小学法治教育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完善对法治教育教学成果的支持和奖励制度。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法治内涵,提升教师群体的法治意识。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法律工作者的力量,健全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志愿者制度,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支持。

鼓励高校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吸引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完善法治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充分利用高校、社会的力量,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师培训提供支持。

(三)健全评价机制

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机制。评价要全面考察青少年法治教育效果,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学习法治知识、发展法治能力、提高法治素养、参与法治实践的自觉性;有利于激发学校、教师开展法治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与内容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评价要基于本大纲确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将必要的法律常识纳入不同阶段学生学业评价范畴,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结合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将反映法治思维、法治观念的行为、态度和实践作为评价的重要方面,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结合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机制,探索建立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素养评价机制。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司法部门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学校、区域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可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四)教育教学资源保障

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加强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等专业网站建设,提供形式生动多样,内容鲜活丰富的网络优秀法治教育资源,支持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积极推进综合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把基地建设纳入各地校外教育机构建设的整体规划。教育、司法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组织协作,鼓励在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相关社会组织,设立各类法治教育基地,为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国家机关、观摩司法活动、体验法治实践提供便利。

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开发青少年法治教育读本及相关产品,编写出版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接受意趣的法治教育期刊、课件、音像资料等教育教学资源。鼓励各地将法治教育教材、读本纳入免费教科书范围,积极创造条件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免费提供优质法治教育资源。

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理论研究,为法治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要加大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课题,特别要设立面向一线教师的法治教育研究课题,鼓励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

要引导大众传媒切实承担起法治教育的社会责任,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公益法治宣传活动。

(五)经费保障

各级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相关经费,支持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教育普法网站建设和教师法治培训、法治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学校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学、实践资源。学校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设立公益性基金或者专门基金会,支持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读有感六年级作文下一篇:社会团结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