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探讨与思索(精选12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生活理念、发现问题、观察习惯
物理是实验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中学物理作为科学学习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活动和教师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成为了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工作中,我们要善于不断的用新的课程理念来引导教学实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让生活物理的理念贯穿于实际教学。比如说:在初二的教学中,浮力就是个难点,同学们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用其应用觉得特别难于掌握,难于理解,从而也对相应的应用产生了畏难情绪,许多同学想对此打退堂鼓了。针对此,我特意号召他们回家后自制一些相应的简单教具,来辅助知识学习,提起兴趣,这其中有溢水杯,透明盛液筒,简易小弹簧称,一些小石子小铁块等等。其中周冠杰同学制作的溢水杯最突出,他就用一只普通的塑料饮料瓶子,剪下一部分,然后又另剪取了一个小缺口,同时用另一块再剪一个小漏斗形状,再附加一段固态胶加以密封,保证了一滴水也不会外渗或沿外壁流出来。形状极其漂亮,可以说美观又实用。在浮力探究中大展伸手。同学们都看过后对他的制作大加赞赏,积极性被极大的开发了出来,学习热情高了,知识好像也一下子就变得容易多了,探究过后在 浮力应用做题时也是你追我赶相互出题做题,自我总结归纳各知识点,知识树,让学习也变得有趣了,有了这份动力做支持,他们对浮力学习觉得好多了。
再如现在教材中的许多实验探究,几乎随处可见,据统计:初中阶段总共开设学生分组实验37个,其中属于探究性实验24个,探究性学生分组实验占了64.86%(八年级学生分组实验的25个,其中探究性实验共19个;九年级开设学生分组实验共12个,其中探究性实验共7个)。这些实验的探究能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的正常进行才是对教学起了真正的实际的指导作用。而以往的实验教学存在许多误区:1.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科学过程;2.过于强调科学方法领域中的教育功能、过于强调学科的科学体系、过于强调学生实验活动和教师实验教学的学科严谨性。3.另外,由于为了便于实验管理和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往往要求采用划一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统一的实验步骤,一致的实验结果。有时候甚至为了应付实验开出率的完成情况检查,走过场式地进行实验。严重地挫伤了学生探究自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感情,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学生慢慢厌烦重复性的、估燥性的操作,聪明的学生还会问既然整个实验过程都确定下来,连实验结果都是老师给定的,有需要进行实验吗的疑问。即使是无可奈何地进行实验,那种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更不用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这种局面确实应该打破了,那我们又能从何入手呢?就从点滴入手解决问题最好,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立足根本立足校本就是最好的了,我们实验器材少,完全可以自己想办法,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能加以利用的器材,丰富课堂教学,上面的例子完全可以说明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展现探究的题目,加强情境
教学,让学生们即使当时没有器材,也可以完全想像出实际动手操作时的情境,然后回家自己找器材,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只要坚持下去,都会有收获的。
二、在科学探究实施中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课堂难于调控,在实验室完成探究要远比在班级中上课秩序上要随意性强一些,甚至有的教师说是乱了,或者由于学生们只注重于对实验器材的关注与周围环境的新鲜感而来的玩耍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与本实验并不相关的地方去,摆弄器材,在课堂中随意说笑,顾左右而言他,嘻嘻哈哈,教师为维护秩序担搁了过多时间,因而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会由于学生事前对相关实验操作没有过多关注或不熟悉规则而引起仪器的坏损而带来另外的经济赔偿问题。结果导致最后实验任务完成不了完成不好而让教师失去耐心。
遇到这种问题时,更应显出教师的功力与人格修养,请我们以爱生之心,不打击学生对未知领域对未知事物的热情与信心,引领他们慢慢起步,带引他们走入科学殿堂。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真正把握实验要点(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地存在着:黑板上做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的现象。)因此,教师应在熟悉实验操作技能、处理数据、完成报告单、改进实验等方面下功夫,对学生而言也要掌握一些应有的初步的实验技能。
四、有效利用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基本目的是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科学运用学生实验,动手动脑,综合能力提升,鼓励学生对更多出现的问题做出猜测,培养学生对于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实验,在亲历中,在解除疑问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步渗透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树立起科
学世界观,在亲历中体会充满智慧与精神历险的过程,体会科学家的严谨与思维方式,甚至完全可以去尝试体会错误、失败、教训,教师也给他们以机会,给他们以经历,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自我的内驱力,让他们人格上更成熟稳健。培养科学素养,以更积极地心态向科学迈进。这都将是学生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五、合理开发实验教具,充分利用身边常见物品加大探究力度。
六、集大家方法与见解,多方探讨科学探究实施的方法。其实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很多的,或者说途径很多。比如多进实验室练习操作技能,建立家庭实验室增加兴趣学以致用,引进数字化模拟实验突破难点,反复验证性实验收获成功的体验等等。
我从来都信奉一句话:假如学生对物理探究都失去了关注研究的兴趣,这肯定是这一学科教师的末日,最少也是种内心的恐慌。有句话说的好:学生对任教学科失去兴趣将是老师的灾难。
首先, 我们要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 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也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 它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运用最多的, 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其次, 要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其目的是将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 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 并且在不断纠正错误, 逐步走向正确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 科学探究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因此, 探究实质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这个思维的过程是模拟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的思维程序来进行的.这种思维程序由七个要素组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面通过案例来讨论, 怎样利用思维程序七个要素有效地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提出问题”要素的操作:通过实验或实例, 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要研究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出问题就等于问题解决了一半, 它是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没有这一步, 探究也就无从谈起.下面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实录中提出问题的片段.
师:同学们请注意听 (教师演示:用棒敲击烧杯, 发出一段美妙的音乐声) .
师:老师刚才敲出了一首曲子, 发出美妙的乐音,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全体学生:想!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发生 (板书课题) .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带着这个问题, 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探究一下.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 教师利用生活中常用的玻璃杯设计了一个“水杯筝”, 通过敲击“水杯筝”, 产生了美妙的音符, 这样很自然地就提出了问题, 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最直接、也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提出问题方式.
二、“猜想与假设”要素的操作:通过集体思考、相互讨论等方式去猜测问题的可能原因和答案或提出科学假说
猜想与假设都是科学假说的不同称谓, 虽有所不同, 但实质都是一样的.它是在观察和实验材料的基础上, 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以后, 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假定型解释和说明.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重要环节, 它是使学生思维发散的最为活跃的阶段.这一个环节有何特点呢?我们来看一看《探究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教学片段.
师:下面,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的规律.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一串小彩灯, 从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三个……直到最后一个, 每一个小彩灯中电流强度到底遵循怎样的规律?换句话来说, 在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能不能依据学过的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 等会告诉老师答案, 并说明你猜想的理由.
学生讨论……
老师让不同的学生说出不同猜想并说出理由, 最后老师将其板书在黑板上:①电流逐渐减小.原因是电流流经第一个灯泡时, 很多电流已消耗在第一个灯泡上, 越往后电流就越小.②一样大.因为串联电路中, 电流只有一条路走, 在从电源正极出来到负极应该相等.③与用电器有关.因为用电器不同, 电流就不同.④与导线粗细有关.比如说水管, 水管粗的水流大, 水管细的水流小.⑤电流越来越大.因为电流经过第一个灯泡, 第二个灯泡……直到最后一个, 全部堆积到负极, 所以越来越大, 等等.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老师准确地把握了猜想的内涵:猜想不是胡乱臆造, 猜想要以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 提出猜想必须要有一定的根据.因此提倡在学生提出猜想以后, 要求学生简述猜想理由, 因为学生在简述自己猜想理由的过程中, 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评价与交流的过程, 在学生提出猜想的时候, 老师对学生的表述不规范, 或者对语言的表述不同但是所提出的猜想的问题实际上是相同的, 作出同步的提炼或归纳, 这样使得学生提出的猜想的文字表述更为科学、规范, 而不是学生说什么, 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什么,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的操作:通过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检验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
制定研究计划可以有许多种方法, 但在初中物理中, 运用实验的方法是最为重要的.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制定计划一般来讲也就是设计实验的过程.设计实验首先要找到实验的原理, 再根据这一原理去设计实验操作过程.接上面《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学片段, 看看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的?
师:既然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猜想, 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我们都知道对于物理而言,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验.在实验前, 请同学们利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检验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要求小组通力合作: (1) 边讨论, 边合作设计; (2) 交流内容 (略) ; (3) 设计方案.包括:①所用实验器材;②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③简述实验步骤 (并板书) .
学生讨论, 教师巡视.
教师让各个小组展示设计方案, 并适当、适时地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计划,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 寻找计划中的不当之处, 使计划趋于完善.
对猜想最好的验证方法是实验, 而实验方案的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难点所在.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适当地给学生以任务和要求, 这样更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的问题.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要素的操作: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并对实验现象、数据进行观察与记录;也可以搜集日常经验中的有关实例或查阅有关的资料
进行实验是收集证据的一种方法, 并且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最常用的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 及时指出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和动作, 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他的未来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必要时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 一起合作学习, 这样老师既是参与者, 又是指导者, 还是合作者, 最后还要做好实验数据或现象的记录.
五、“分析与论证”要素的操作: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及有关实例, 检验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 并对猜想与假设进行修正、发展, 或对大量的实例证据进行比较、归纳, 最后得出一定的科学结论
本环节的目的是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归纳与分析, 从而得出某些规律、找到某种关系, 最终完成探究任务的环节.分析与论证的方法主要是归纳法、推理法和比较法.例如, 根据电流强度与电压关系的实验研究, 通过归纳实验数据, 可得出:在电阻一定时, 电流强度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
面对大量的数据, 如果我们不进行分析, 那么什么结论都不能得到, 探究就等于半途而废, 所以“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来分析实验数据, 并且陈述自己分析数据的理由, 这比由老师自己归纳, 得出结论要好得多.
六、“评估”要素的操作:让学生对上述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评价, 找到成功与不足之处, 为今后的探究提供经验
得出结论之后, 一般看来科学探究过程就算大功告成了, 但是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环节, 就是评估, 这是我们传统教学的薄弱环节, 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评估可从实验过程的合理性、结论的可信度和探究方案的改进三方面进行.
例如, 在探究了蒸发快慢的有关因素之后, 让学生相互讨论, 回顾刚才的探究:
(1) 是否真正控制了变量?有哪些干扰因素?如扇扇子的同时也使液面变大等等.
(2) 通过分析这些干扰因素, 你认为刚才的结论合理吗?
(3) 面对上述的干扰因素, 你如何去改进实验方法?
一般要求学生自己评估, 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的时候, 既可坦率承认自己的失误和不足, 又可对产生这种缺陷和失误的原因进行自我反思, 这样不仅仅是评价者自身的进步, 同时对于别的同学也是一次技能和方法的教育.评估的价值还体现在:通过评估可以进一步优化探究方案;在评估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出一些新的发现;评估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交流与合作”要素的操作:让学生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并相互交流, 以便能取长补短, 改进探究方法;对探究成果进行推广与应用
交流与合作可以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出现:一种是作为探究过程中自始至终的做法, 或可称为探究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另一种是作为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步骤.作为探究的一条原则应将“交流与合作”运用于探究过程的始终, 从而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作为探究环节的“交流与合作”应让学生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并相互交流, 以便能取长补短, 改进探究方法, 同时对探究成果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教学能力 趣味性 创新意识
物理是实验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中学物理作为科学学习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活动和教师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成为了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以下几点思考:
1.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心理学表明,人对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有较高的需求。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对背后的道理并不知晓,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初二物理引言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我们大家将从这走进物理知识的王国,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再引入2004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分析其中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及时运用奥运健儿乒乓球队员的自信,自己战胜自己,最后达到我能的境界。在讲物理是有用的时候,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
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首先通过多媒体先介绍 “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学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2.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如某学校一位70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80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记得该老师所任教的过程中一个突出事例是:有一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基本知识。物理中考时取得了九十多分的优良成绩,而他的其他成绩都在七十分以下,甚至个别学科是“红灯”。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4.探究习题,拓宽知识面
近几年来,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式习题更是层出不穷,样式越来越活,但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要领悟得透彻。如近两年的青岛与黄冈探究习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为此,在教学中,不时的引入这些习题,让学生时刻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不时地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个教育者,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探究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物理教学通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 要】物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实验正是学习这一学科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当中,演示实验是教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初中物理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要求,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从实际上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调整。本文将根据我国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对其提出相应的改革调整方案。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比较强的课程,必定要涉及到实验。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理论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很好途径。然而当前物理实验教学却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影响了实验教学作用的发挥,起到了负面影响。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高中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那就是:实验教学的重视与加强,实验设备的添置与更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
1.1、媒体实验就是学生通过媒体“看实验”。过去的实验“看黑板”,如今的实验“看录像”、“看投影”。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被称为是“现代技术的运用”。
1.2、程式化实验,虽然学生动手,但以单纯的机械操作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式进行操作,去获取教师(或书本)所要求得到的实验数据(或实验结果),而不需要去考虑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做,更不必考虑实验中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
1.3、试题实验,就是学生用笔“做实验”。由教师编制的大量实验试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挫伤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使实验教学在“应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2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2.1、更新实验教学观念,确立学生主体。
教师首先要强调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然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与理论关系的思考和实验探索与设计上,培养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物理实验技能。
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和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不重视过程的实验等于把生动活泼的物理现象变成了静止的某个预期的结论,这个结论学生从教师的示范实验和课本上早已知道,不会有发现的快乐,也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素质,能根据教学要求,联系理论学习确定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式;积极研究演示实验,使演示实验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正确地认识学生分组实验的地位和功能,进行恰当地组织和引导;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2.2、调动学生热情。
由于受家庭、社??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学习缺乏主动性,这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为此,教师要争取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在开学上第一堂课时,我做了很多小实验,又提出了许多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问题,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兴趣很大。此外,我在日常教学中还经常开展丰富的、适合学生的活动。如研究家庭电路开关、开展制作竞赛等,由于活动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实用性,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完成实验的热情。
2.3、恰当利用信息技术。
现在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保证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认识到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例如,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凸透镜的焦距由学生给定后,用鼠标拖动“物体”,计算机就按照凸透镜成像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机器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类物理情境虽然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虚拟的,但是可以丰富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会造成学生的视觉和思维疲劳,一堂课学生上下来,只感觉看了几个实验,做了几个实验,根本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应该对学生的情况详细了解,掌握他们的已有知识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物理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惯性》时,借助多媒体运用抽拉活动片模拟演示小车遇到障碍物阻力而停止运动,而小车上的木块没有受到障碍物的阻力,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仍向前运动,而因木块底部与小车面的摩擦,使木块底部受到摩擦力作用不能继续向前运动,只好倒向前方,利用多媒体图像再用“慢镜头”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对小车、木块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逐个分析,由于图像清晰、模拟逼真,讲解和观察、理解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4、实验器材的创新。
2.4.1、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物理实验室的器材都比较缺乏,实验时可以使用实验室的器材,有些情况也可以自制器材,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矿泉水瓶做大气压实验及物体的浮沉实验,用输液管和木刻度尺制作U形压强计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加以拓展,学生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物品、废弃物品进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还能解决农村学校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
2.4.2、通过改变实验器材进行创新。
这种创新情形需改变原有实验的使用器材(包括测量对象),提出了在新的实验器材基础上测量原有的物理量或新的物理量的新实验课题,一般学生应用原有的实验理论和方法无法解答新的实验课题,必须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步骤,这些都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法。例如:学生在做完《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后,我给每个同学一把铁挂锁,要求每组同学利用它替代小球重新测出重力加速度g,然后再与用金属小球测出的g值作比较。器材改变了,如何测量呢?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动手实验,最终自行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总之,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归纳总结和应用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物理教师要真心实意地重视物理实验教学,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增强教改意识,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使物理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和有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的作业
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我的体会是: 这一节课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积极性提高了。由于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在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在实验室注意力不集中,着急动手,最好把实验步骤及注意点在前一节讲清,这样才能使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得到正确地探究结论。课堂准备了焦距f=10cm的凸透镜做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在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中增设一列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能体会到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系,但对于为什么要去找物距与焦距间的关系,学生没有认识。如果教师先让学生用一块凸透镜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再让学生同时用两块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并列从远到近观察同一个物体,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还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挖掘教材不细不深,实验器材准备不充分,影响学生作出正确地归纳,得出合理得结论。
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的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摘 要: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关键词:信息 激发 探究 物理 知识
新课标告诉我们“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力图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的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完初二内容《大气压强》后,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1)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
(2)药瓶要吊在高处。
(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
(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对他们的发现笔者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受笔者的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际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了限制,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他们就会主动地与别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着,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但如果兴趣没有发展成为稳定的求知欲,学生就不可能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理智感。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初二《摩擦力》内容时,笔者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的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笔者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还是一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在此插播一段《猫和老鼠》里的经典片段:猫被老鼠减去了脚指甲,结果在光滑的冰面上连站都站不稳),顺理成章地引入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笔者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教师不只要教学生知道过去,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心并认清明天。
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物理科学的新动向,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材料。并利用一切能为我们教学所用的手段,如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及国际上的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笔者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笔者提出问题,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他的作品,笔者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的奖,过后笔者发觉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从这个学期开始,笔者又每天上午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出一道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的知识竟答题,下午从学生交来的答案中取一份好的反馈给所有同学,并计划将其整理成册。另外,笔者还计划让学生利用国庆节及春节休息时间,学会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学校每周两节的微机课加以检验和加强。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鼓励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当然当我们在大谈如何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活力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好信息让学生在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能完成的,我们应把它跟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教学资源、社会事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领悟。例如笔者通过一段资料“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光。”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好好利用、节约能源的重要性,笔者从他们脸上看到了担忧,这则信息引出了他们很多的感慨,由此他们发出了发自内心的 “我们应为子孙后代节约能源”的感叹。这种教育方法比纯粹的说教有效得多,他们将忘不了这些数据,这段资料将伴随他们走上社会。
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拥有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当前马上要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减负”的新形势下,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外教学中,大有益处,势在必行。
对于课外教学这一块,笔者也丝毫没有放松。我就利用平日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在网上给自己安了几个“家”,一个是我个人网站,名为“新课标数理天地”,网址为http://ly19731118.upweb.net/;还有一个“家”在著名的K12,我在那儿有一个个人专辑。我还打算在“中国基础教育网站”(简称“中基网”)和“虎翼网”上再多安几个“家”,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将学生的“爱盲目上网”改为“上网有去处,上网有所得”,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当然这也更加要求网站内容要充实、形式要丰富多彩,还要能在“留言版”或“BBS论坛”内能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得到体认。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课堂教学论》 袁金华 江苏教育出版社
3、《江苏教育》 2002年第6期
4、《人民教育》 2002年第1期
5、《教育研究》“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1. 创设情景,发现并提出问题
汽化现象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这是学生都了解的知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时候,有没有亲眼看到过并且印象深刻的汽化现象?从而创设情景,在学生举例烧开水的基础上说明物理上的烧开水,水烧开了称为沸腾。再由学生说说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此进入课题。在此环节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让教育回归自然,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融进生活。
2. 讨论思考,猜想并进入探究
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将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列出:(1)什么是沸腾,怎样描述?(2)为什么会沸腾,什么时候会沸腾?(3)水沸腾时的温度怎样?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且及时进行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作适当的补充。本课题可补充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水沸腾前有什么现状,有无气泡?水温怎样?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又会如何?是不是温度越来越高?若移去酒精灯情况又怎样?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
3. 进行设计,实验并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装置,教师巡视后让设计好的学生讲解设计方案,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并强调应注意的问题,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水的沸腾”探究所需仪器由学生讨论后列举出,教师应着重引导和补充。在课题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水温的变化情况,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观察水的动态变化,沸腾前水面是什么形状,沸腾时水面又出现什么情况。观察分三个阶段:一是沸腾前,二是沸腾中,三是移去酒精灯之后。观察方法可以从侧面透过水面观察,也可以从斜上方透过水面观察,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注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在分组实验探究中,教师应强调实验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其中一位学生看表,另外一位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读出温度记录数据,注意时间的把握,最好在15分钟左右。教师巡回指导,解决一些临时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由学生互相补充汇报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并全班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作用,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4. 分析论证,思考并得出结论
本过程是在学生汇总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可以从以下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总结:(1)沸腾前和沸腾时液面情况如何?此现象说明沸腾这种现象是剧烈还是平和?(2)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况如何?由此说明沸腾在哪些部位发生变化?(3)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何变化?说明沸腾温度怎样变化?(4)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沸腾能否继续进行?说明沸腾是一个什么过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在此探究过程中还应作相应的补充,教师可以做“纸盒烧水”实验并加以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释疑解难的能力,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所在,使整个过程更趋完美。
5. 评估交流,合作并加以延伸
科学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在科学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应在此步骤中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合作,然后由学生讲解他们所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解释和补充。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各个小组测量的水的沸点不同等现象,这一现象教师应作出解释。教师在解释的时候应注意为以后的教学内容作准备,如水的沸点不同是因为液体的沸点受气压和水的纯度影响,为今后的大气压强的教学埋下伏笔。
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科学探究的最后应对结论作进一步理解应用的深化。这个探究可以用下例加以深化:双层锅中间装水来熬某种胶水,防止胶水熬焦。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讲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比如,在学习《什么是力》这一节内容时,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教师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导入课堂,让学生用力拍桌子,手会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会变得非常强烈。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的手段和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
物理是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强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将物理问题与生活现象进行有效的结合和联系,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初步的猜想和假设。
如,“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课,可先让学生观察蜡烛、玩具小车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比较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再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学生的猜想就有根有据了。
比如,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教师可以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让学生猜想声音是怎样发出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学生观察,碗里加水后好像变浅了,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让学生猜想其中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合作交流,设计实验
当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后,要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实验方法,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比如,在学习《升华和凝华》时,可以先通过猜想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来导入新课。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首先,可以简单设计一个装在烧瓶里的几粒碘,让学生观察碘的状态、颜色,问:给碘加热,碘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会变吗?停止加热,又会变成什么状态?颜色又会变吗?让学生猜想,将有代表性的发言写在一边。然后,再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包括器材,并实施实验,得出一些结论。对于学生的实验方案要给予肯定,引导学生共同筛选出较优的方案,最后,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这样,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科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杜立.新课程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初探[J].教育研究,2011(12).
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实验教学的首要环节,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物理实验教学不可记流水账式叙述,而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和针对性,指导学生能从众多的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能表述出来。
如《密度》一节中,教师可以先出示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让学生来区分铁块和铝块。然后给出质量相同的铁块、铝块,让学生区分。询问学生: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我们如何验证呢? 要点二:猜想与假设要合理
在学生接触到问题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假设。当然,在试讲中可以自然引导到接下来要探究的内容。
如《密度》一节中,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经验,通过回想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可能会有同种物体体积越大的质量越大,而不同的物体相同体积质量也不一定相同等猜想,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明观点。
要点三: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注意重点突出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由于它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更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一、课堂实施的策略与步骤
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交流、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几步进行。
第一步:情景引入
情景引入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教师一堂课的开头用几分钟时间,通过各种具有观赏性,又具有疑惑性、知识性的情景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在讲《光的反射》时利用师生游戏引入新课: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场特殊的射击比赛。老师先问:2000年悉尼奥运会我国选手获得的第一块金牌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射击。老师再问:射击用的光学原理是什么?学生回答:三点一线,光的直线传播。教师:下面我们进行一场特殊的射击比赛,怎样将外面的阳光射向靶子?然后老师和学生进行一场特殊的射击比赛,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课不仅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承上启下,为下一阶段自主探究作好了铺垫,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人自主探究阶段。
第二步 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式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思考、疑问”的有机结合。它的目标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情感,使其终身受益。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允许学生提出和实施不同的探究方案。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探究、思考、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主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主探究水平肯定会得以提高。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探究的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猜想可能是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有某种关系、物和像到镜的距离可能相等等,并会提出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这时我们应尊重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器材,以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更要尊重他们的实验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的基础上从实验器材方面尽量满足他们的实验设计要求,以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当然,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通过巡视、点拨、查看等形式了解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分析归类,为下一步合作交流作准备。
第三步:合作交流
学生的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让学生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不提重复性、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交流讨论的形式可分为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同桌间交流。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交流。交流小组视班上学生数情况而定可分为若干个小组。交流讨论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交流。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之间进行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交流讨论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需要尽力避免。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交流合作。
第四步:归纳、矫正
这一阶段既要归纳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根据教学目标得出科学结论,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矫正,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影响探究式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的一步,其作用一方面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该理解的,讲清一个为什么,该掌握的则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会运用,并且知道在运用应避免出现哪些错误。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中,得出电阻一定时I∝U、电压一定时I∝1/R的关系诚然是重要的,但这个探究活动的重点应是学生体会如何控制变量,如何分析与论证电流与电压、电阻的正、反比关系,而大多教师只关注知识目标,草率在处理分析与论证的过程,而急于给出I=U/R的关系式。显然I∝U、I∝1/R与I=U/R关系式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如果不分析清楚这种不完全归纳的局限性、不对欧姆是如何通过艰苦的研究过程才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说明,而急迫的总结出I=U/R关系式,一方面学生的分析与论证过程中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实;另一方面学生会感到得出物理规律并不难,并会将这种简单的总结方法盲目地推广;同时也失去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的良好时机。
第五步:反馈、训练
通过当堂练习,巩固知识和形成能力,活化即时反馈机制,及时调控教学。训练内容紧扣教学目标,重在方法和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独立、快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巡视或当堂批改及时发现具有共性的问题,力求当堂解决。
二、注重实验的有效性
1、注重实验材料的有效性
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1)探究材料应具有典型性和简易性。
典型简易的材料可以起到“一材多用”的作用,但教师在选择典型的材料时,也不能把一个单一的材料搞得过于复杂,致使学生无从下手,无法自主探究,因此,选择材料时,我们必须注重实验材料简单易操作,便于学生建立与科学问题、探究结论的联系,已成为不少物理教师的共识,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获得成功体验的重要保证。如我校焦耳定律实验装置,是利用电热丝发热使得空气柱膨胀推动液柱上升。整个实验装置体积较大,实验前要花很多时间交待器材的组成及使用原理。而且数量少,不能让学生分组实验,只能教师演示。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一道用加热电阻丝点燃火柴的中考实验题,就想到:为了实验效果更明显,可以利用实验室里那个废弃的插式电阻箱。于是我将其中的两个电阻丝串入电路,放入相同的火柴,接通电源,一分钟左右电阻较大的的电阻丝火柴先点燃了。通过对实验材料进行简易化的处理,不但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使学生有了强烈成就感、满足感,膨胀了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欲望和内在动力。实验课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
(2)探究材料应具有丰富性和层次性。
材料是引起和形成学生探究发现经历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学生需要在使用和改造材料的过程中完成发现,并改变自己的原有认识,材料应该是蕴涵着比较典型的科学概念,能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关键在于通过这些材料,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因此材料要有丰富性和层次性。如《沉浮条件》一课,提供了泡沫塑料块、木块、石块、瓶子、橡皮筋、钩码、气球、塑料袋、等探究材料。当学生感知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且了解了浮力的方向、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规律后,就让学生自选材料,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上浮。有的学生用泡沫塑料块或木块把沉在水底的钩码吊上来,有的倒去瓶子中的水使瓶子上浮,……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各项科学探究活动,还能为学生探究过程的创新提供条件。
(3)探究材料应具有开放性。
在实验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应具有开放性。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教具短缺,不可能完成教材中或其它参考书中的每一个实验。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如用装葡萄糖的瓶子可以做成烧杯、溢水杯、漏斗、气压瓶等;再如教学《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中“哪些是导体?哪些绝缘体”时,教师除准备好一些导体与绝缘体材料外,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比如硬币、橡皮擦、铅笔芯、小木棍等),使实验材料更加充足。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探究下,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实验,从而知道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构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达到实验目的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大胆尝试的意识和精神。
2、注重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为了让实验探究过程真正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增强实验探究过程的有效性,科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让实验探究过程避免盲目性。
教学不要低估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但也不能高估,过高或过低估计学生实际能力,都会适得其反。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物理探究活动的内容、目标、形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落实物理教育的三维目标来全面考虑,充分挖掘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突出科学探究的重点环节,而不必对科学探究全部要素都面面俱到。如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由于教材对此教学内容安排比较靠前,学生尚没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学生对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现象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等要素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而应将学生探究的重点放在“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和“交流与合作”等要素上。这样可以充分地让学生体验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使探究过程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2)注重学生实验习惯的养成。
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形成安全操作、规范操作要求的习惯。如酒精灯、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使用的方法。
(3)让学生做到“动”、“静”结合。
学生实验时,可能由于某种好奇的驱使,一时忘却了实验的目的;或者由于一个实验的成功体验,而继续注意这个实验,不再进行下面实验;或者实验现象出现后,没有思考。这样学生的实验结果得不到交流、不能进行讨论,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掌握正确的规律。所以,在实验课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动”、“静”有序,要“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如《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中电阻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那些因素无关,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时,学生研究出一种因素后,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这是教师可适当“导”、“点”、“拨”,让其继续深入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与学习的习惯。
一、问题情境的设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创造都源于问题,解决问题是物理创造活动的目的、内容和结果。而物理问题或多或少是通过物理创造活动解决的。因此,没有问题意识,就谈不上主动性学习,更谈不上研究。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表明他对前人的学问和现成的知识有疑难或质疑。而产生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挥学生主动性探究的过程。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 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教学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一个50㎏的大钢球,一只蚂蚁能将它推动吗? ”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有的说蚂蚁力气太小不能推动,有的说表面是光滑的能够推动, 有的则是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思维的波浪此起彼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 利用有趣的小实验或差异性实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个人能够不断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原动力,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处于积极主动、兴奋状态。
1.探究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当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赖于兴趣。”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
2.探究的难度要适中。在教学中 ,如果探究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 学生很快就会因困难而感到疲倦,这样的探究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对任何人来说,沉重的负担只会产生消极影响,进而会让他们避而远之。而如果探究的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的知识很少,就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探究难度适中,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提高探究活动质量。
3.教师的引导要及时。研究型课程在内容、时 间、空间、信息来源、研究结论等方面都是开放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有时会因时间不够而甩手不管,有时因探究方法单一而觉得索然无趣。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进展,为学生出谋划策,减低学生的探究难度,提高效率。
4.要给予肯定与鼓励。俗话说得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会使他欢欣鼓舞,学习热情和思考探索的积极性会很高,对学生良好探究行为的养成无疑有积极意义。可探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探究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在探究的不同阶段,我们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学会安慰、肯定和鼓励。在肯定和鼓励的作用下,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探究活动的成功者。
三、重视探究过程
中学物理中的科学探究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他们会简单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但不知道怎样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怎样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及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科学探究首先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和方法。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对于初中而言,“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到较为独立的设计科学探究的计划和方案,能够独立地书写探究报告,能够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矫正。再次,应让学生围绕科学探究的目标,培养科学探究的定向性;严格操作规程和顺序,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灵敏性, 以及改善科学探究条件培养学生多方位的观察能力。总之,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学生从初步模仿原型,逐步过渡到学生较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思想教育的重视
科学品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科学品质必须在探究中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加以落实。在教学中,建立通过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的观念,把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来抓, 引导学生从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形成自己的能力,为学生终生探究科学的奥秘服务。在丰富的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自由、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科学品质得到真正提高。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穿插介绍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的方法,介绍他们的坚强的意志、毅力和优秀的品质,介绍他们探索物理学奥秘的献身精神等。通过这样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物理知识,更使他们学到科学家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科学品质的形成。
物理是一门与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这一学期中,我根据实验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了实验教学,圆满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开展物理实验的教学,特对本学期实验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所担任班级人数相对较多,这让我物理实验教学更加重视和认真,首先,我按照物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开全开好物理实验课,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断加强,我本人的实验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教师的实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断加强。
在本学期的实验的教学工作中,我多次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实验教师公开课、观摩课、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高我的实验能力,使得课堂效益明显提高,学生能力也得到不断加强。
三、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要,教学情绪不断高涨。
近年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近年来的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并且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其影响,我的实验教学情绪明显高涨,都感到有了用武之地。并积极引导学生将论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发展学生能力。
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成绩得到提高
过去的学生,由于实验器材不够完善,因此,多数实验只能是教师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来了解和学习知识,这使得学生学习热情不够热烈,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多数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课堂上,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现在大不相同,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都有足够和器材供师生完成,而且有了较现代的物理实验室,所有实验均可在实验室完成,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因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强烈,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由于投入,精力集中,学生对现象观察细致,分析透彻,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因而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探讨与思索】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探讨论文10-13
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点滴体会论文11-21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课05-31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06-29
初中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路径论文07-02
初中物理开展实验教学的实践思考12-1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06-27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反思12-01
初中物理要注重实验教学09-16
初中物理学校教学学案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