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诗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2025-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承天诗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记承天诗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篇1

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风尘女子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

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Ppt出示: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遂至

怀民亦未寝 步于中庭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和《狼》中的“盖以诱敌”;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

1. 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

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上外壳”。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

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这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

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4.小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3.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

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东坡志林西江月》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5.总结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六、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轼《东坡志林》

《记承天诗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篇2

(1) 诵读:熟读成诵, 读出文章韵味。

(2) 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 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领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型选用

背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 定背诵目标

第二步:读课文, 找背诵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 测背诵效果

2.导入语

想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 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有一个人说过 (多媒体展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这个人所经历的痛苦比我们更深, 挫折比我们更多 (多媒体展示) :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贬八州, 身行万里, 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小人中伤, 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 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多么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啊。他是谁?他就是———苏轼。 (多媒体展示)

(1) 苏轼 (1037~1101) ,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2) 元丰二年 (1079) ,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 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师语:在黄州, 苏轼写下了大量的诗文, 其中《记承天寺夜游》堪称绝世妙文。今天, 我们随着苏轼去承天寺同赏秋月, 探寻快乐的真谛。请大家放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第一步:读课文, 定背诵目标

1. 初读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 读好语气。 (多媒体展示)

字音:户 (hù) 遂 (suì) 寝 (qǐn) 藻 (zǎo) 荇 (xìng) 柏 (bǎi)

过渡语:读古文要注意读出停顿来。那么这篇课文的停顿该怎样划分呢?

停顿: (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2)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师语:其中, “念”、“盖”、“但”三字的音节要读得拖长一点。同学们试着按这样的停顿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读完之后, 教师:朗读文言文, 要读出文言的味道, 不仅要读准字音, 读出停顿来, 还要读好语气。)

语气: (1) “解衣欲睡”应读出点儿无事可做、无人可聊的无聊感。

(2) “欣然起行”中“欣然”应重读, 读出欣喜之意。

(3)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应读出低沉、缓慢且略带点伤感的语气。

(4)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中“亦”字要重读, 读出一丝惊喜之感, “相与要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5)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应带着平和、沉静、深情、赞美的语气读, 其中, “盖”有点欣喜的味道, 注意音节的延长。

(6)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几句要读得深沉含蓄:既有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还有闲时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师语: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语气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2. 学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 听出停顿和节奏, 听懂作者的感情。

3.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读后师评:不错, 读出文言文的味道了。

4.定标

当堂背诵课文 (多媒体展示)

第二步:读课文, 找背诵方法

过渡语:读书切忌死记硬背, 要讲究背诵的方法。下面我们来找找这篇课文的背诵方法。方法一:看课文译文背诵法。

1.译读课文

同桌讨论, 翻译。

2.要求

利用工具书, 结合注释,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译读全文。 (多媒体展示)

重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高兴的样子。

(2) 念:思考、想到。

(3) 户:门。

(4) 遂:于是, 就。

(5) 寝:睡。

(6)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7) 盖:原来是。

(8) 但:只, 只是。

翻译重点句子

(1)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

(2) 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的地面, 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

(3)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对照译文, 指导学生背诵

多媒体展示, 师语:请同学们看译文背诵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 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 只见月光照入门内, (我不由得产生夜游的雅兴) , 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于是, (我们) 一起在庭院散步。

庭院的地面, 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 “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具体做法:学生先自由背诵, 几分钟后可以同桌试着互相抽背。)

方法二:层次法。

课文的结构层次为:叙事——写景——抒情

(1) 全文仅84字, 共三段。请同学们各用一个四字词概括段意。 (学生分析, 多媒体展示)

叙事:寻伴夜游 (乐)

写景:庭中月色 (美)

抒情:月下感叹 (闲)

(2)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写作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之“闲”的深刻含义。 (重在体会作者博大乐观的心境、豁达的人生态度。)

(3) 教师根据文章层次, 指导学生背诵。

(4) 教师小结:背诵的方法还有很多 (多媒体展示) , 如:词语法、字头法、画面法、抄背法、粗细法等, 限于时间关系, 这些方法, 我们留待以后再作详细介绍。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自己总结出更多更好的背诵方法。

(5) 第三步:读课文, 测背诵效果。

学生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 (3-4 人) ——教师评价 (真不错, 看来同学们很快便掌握了课堂介绍的两种背诵方法, 提高了学习效率) ——全班齐背。

教师总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 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会灵活运用各种背诵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在这里, 教师也希望大家在感受苏轼带给我们的月夜美景的同时, 更要学习作者那种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去迎接灿烂辉煌的明天。最后, 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多媒体展示家庭作业:行楷默写课文。)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背诵方法

方法一:看课文译文背诵法

方法二:层次法

叙事:寻伴夜游 (乐)

写景:庭中月色 (美)

抒情:月下感叹 (闲)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概括段意,感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结构特点。2.研读课文,领悟作者的感慨、感悟和情怀,获得面对挫折的哲理启示。3.美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情感及变化,体会意脉的流转自如,内化文情。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感慨、感悟和情怀,获得面对挫折的哲理启示。2.读出作者的情感及变化,体会意脉的流转自如,内化文情。

【教学难点】

1.领悟月景描写之妙,感受千古名句的魅力。2.领悟作者的感悟、感慨和情怀。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课文

1.学生背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然后说出蕴含哲理的句子。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学生讲解。明确: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不可避免,这样的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3.师:作者在思念亲人的痛苦离愁之中,仰望中秋月,顿悟人生理。千百年来,这一名句不知抚慰了多少寂寞的情怀、伤痛的灵魂!

PPT:苏轼,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由于他反对北宋宰相王安石“新法”,被调离出京。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而无权。

师:就在黄州,他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赏月感怀之作,全文仅84个字,却堪称古代散文的神品。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夜游?有何动人之处?我们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迪?

二.诵读:感受意脉

(一)自由诵读

PPT:

1.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注意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

2.读出节奏,并用“/”标出句中停顿。

3.用“夜游之 ”(填一个字),分别概括每段大意,并指出运用的表达方式。

4.背诵课文,背出节奏

(二)课堂交流

情况预设:1.说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

怀民亦未寝(qǐn) 藻(zǎo)荇(xìng) 交横(héng) 竹柏(bǎi)

2.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出节奏;师生共同评价、明确,师生齐读。

3.概括段落大意,指出表达方式:

第一段:夜游之因 记叙

第二段:夜游之景 描写

第三段:夜游之感 抒情

4.自由背诵,集体背诵,背出节奏。

三.研读:领悟文意

(一)自主研读

PPT:

1.“月色入户”应该是常见现象,作者为何就“欣然起行”?

2.如果把原文改为“庭下月光明亮,竹柏之影可见”,那么作者运用的巧妙笔法、描绘的美妙景象、蕴含的真切情感等,就会全部丢失。请先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再通过比较发现原文的某种巧妙笔法,并说出妙在何处。

3.果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吗?作者这样说对抒发其感慨有何作用?

4.试由作者的感慨推想:“闲人”与世人可能会有些什么不同?

5.从本文看苏轼与贬谪中游小石潭的柳宗元,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

(二)课堂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结合研读解词译句。

1.析夜游之因:“月色入户”应该是常见现象,作者为何就“欣然起行”?

预设:主要由于作者的孤独寂寞。从课文看,“元丰六年”,暗示谪居黄州已经四年,时间之长。“十月十二日”,比月半早三天,月色入户当为入夜不久,“解衣欲睡”,可见闲无聊赖。“念无与乐者”,身边连一个相与散步的人都没有,足见门庭冷落,孤独寂寞。因而可能觉得月色入户,如访而至,分外亲切,而顿生赏月之情。

教师引导(一):但不是还有张怀民吗?张怀民也是贬到黄州的“闲人”,确实是苏轼的好友,能从文中感受到他的亲密友好吗?

预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显得毫无犹豫,想到的就是张怀民。“怀民”,直呼其名,亲切。“怀民亦未寝”,“亦未”,也没有,和自己一样,其中蕴含欣喜之情;“寝”,睡,卧,不仅没有睡,连“卧”都没有,如同心有灵犀。“相与”,相互一起;下文的“如我两人者”,都显得亲密。

教师引导(二):然而,我们又能否从有关张怀民的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呢?

预设:“念无与乐者”,也说明像张怀民这样的朋友毕竟太少。“遂”,还可见没有其它选择,可“与乐者”可能仅有张怀民;“寻”,很有意味,能不能找着并没有把握,可能平时往来也不太多;“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少”也从侧面表达了像张怀民这样的友人实在难得。

2.品夜游之景:

(1)理解句意,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

预设:宁静的夜晚,月光泻满庭院,澄澈透明,竹柏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2)交流原文的某种巧妙笔法,并说出妙处。

预设:①比喻,原文“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以清澈透明的积水比喻月光,使皎洁的月光有了令人想象的形象性。②衬托,原文以“藻荇”的影子衬“水”的清澈透明,再以“水”的清澈透明衬月色的皎洁,两层衬托,更加突出了月色澄澈。③动静,原文“积水空明”,为静景;“藻荇交横”,“交横”,斜横交错,给人以动态的联想,蕴含着竹柏的摇曳之美。④照应,原文“积水”的“积”,紧扣“庭下”,照应上文“步于中庭”,暗示了由中庭看庭下的立体感,更激发人想象月色泻满庭院的澄明景象。⑤悬念,原文比喻连用,似乎院中果真积满了清澈透明的水,而造成悬念,最后以“盖”,原来是,点出所谓“藻荇”,乃竹柏之影,给人恍然大悟之感,也暗示了作者的错觉顿醒,饱含着惊喜之情;这就为下文抒发感慨,做好了铺垫。endprint

3.悟夜游之感:

(1)果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作者这样说对抒发其感慨有何作用?

预设:并非每夜都有明月,每处都有竹柏。作者这样说,强调了美的事物,随时、随处都有,具有普遍性,这就反衬世上能从容流连光景的“闲人”太少,因而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慨。

(2)作者与贬谪中游小石潭的柳宗元,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

预设:柳宗元赏景中感到的是“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内心充满着难以排遣的抑郁、凄凉,而作者顿悟的是,美的事物,随时、随处都有,具有普遍性,而“闲人”恰可从容流连其中,享受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样也就含蓄表达了不因贬官而失意、悲伤的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情怀。

四.美读:内化文情

(一)自主美读

PPT:

1.品读全文,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中蕴含的情感,并用短线连接词语的形式,表示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试通过适当的语气、语调和重音等,读出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并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课堂交流

1.品味关键词句中蕴含的情感,并读出情感,学生互评,教师引导。

预设:

(1)“夜,解衣欲睡”,蕴含了寂寞、孤独之情。诵读语调平缓,略有低沉。

(2)“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欣然”,高兴。诵读声调上扬,读出轻快、欣喜之情。

(3)“怀民亦未寝”,“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诵读时也要显得轻松明快,“亦”语气适度下沉、延长,“未”,由下沉而适度上扬。

(4)“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蕴含了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情。诵读语气深长,显出惊叹之情。

“也”,表判断,兼有欣喜、兴奋意味。诵读语气延长,先沉而后扬,显出兴奋之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感慨之情,诵读时突出两个“何”字的反问语气,强化肯定的语意;“但”,“者耳”加重音,适当延长语气;“者”,语气下沉,“耳”,由下沉而适度上扬,读出强烈而肯定的感慨语气。

2.作者情感变化与美读体现:

预设:

(1)作者的情感变化:寂寞——欣喜——惊喜——感慨。

(2)美读体现:把握住每段的关键词句,第一段交代时间句宜平缓,“解衣欲睡”、“念无与乐者”,宜低缓,“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包含的欣喜之情,宜轻快;第二段一、二句读出宁静、沉浸之感,最后一句读出惊喜、兴奋之情,读出高潮;第三段主要读出感慨的意味深长。

3.美读展示,集体背诵。

师:课文摄取一个短暂生活片段,叙事、写景、抒情巧妙结合,情感变化自然;叙述暗示夜游的背景,交代赏景的缘由,赏景触发了抒情,抒情蕴含了赏景的所感所悟。

五.拓展:提升感悟

1.课内拓展

师:如何面对挫折、失意,甚至不幸,同学们定会从文中有所感悟。假如现在让你劝慰因贬官永州而抑郁凄凉的柳宗元,你会怎么说?

预设:柳宗元先生,您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宦海浮沉乃为官者常态;而生活总还有许多的美好,等着我们用豁达的心灵去感受。况且,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定会疲惫不堪,而不幸错过许多美好的生活。所以,请您还是看开一些,乐观一些。

2.课外延伸

师:建议课外阅读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并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试着与本文比较思想情怀的异同。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评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答谢中书书》,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其实何止是山川,月亮也常是诗人墨客的笔下的宠儿,有很多文人写下了不少有关咏月的诗句,你知道都有哪些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资料库: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本文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洲之时。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读懂课文。

提示重点字词,如: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3、用自己语言把课文翻译一遍,注意保持原文写景的优美。

四、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身边有很多闲人,是作者所说的闲人吗?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学生自读课文,按板书提纲,背诵课文。

六、迁移写作训练。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啊,“何夜无月”。请把你见过的最美的月亮景致用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5

1.熟读课文。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重点】

1.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2.积累常见的中考题。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户:门;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而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都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不过; 耳:而已,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6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文学常识复习导入,进而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二、 整体感知

1、解题

“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

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进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出门。(突然)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用文中词语)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2)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

可以看出作者感受的复杂: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给人以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着自豪之感。

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是作者自我安慰而已。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五、课堂练习

(一):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四):阅读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浅谈《记承天寺夜游》的美 篇7

一、语言美

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八十多个字表现出来的, 语言含蓄精美。比如:“怀民亦未寝”的“亦”, 显出了两个被贬谪的人, 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月色入户”的“入”字, 用拟人手法给人以动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盖竹柏影”的“盖”给人一种沉浸月色美景之中然后恍然大悟之感, 更增添了韵味。

二、结构美

文章只有一个段落, 但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 显出了灵动之美。除了苏教版的三分法之外, 还可分叙事和议论抒情两层。亦可分四层: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 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 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 收束全文。原本一段竟有这些结构的变化, 美妙。

三、月色美

描写月色的特写镜头美而不露痕迹。“积水空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 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 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 有正写侧写之分, 收点染并用之妙, 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而静谧的境界。

四、“闲人”美

“闲人”的意味美妙。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 难道是“没什么事做的人”吗?其实在黄州他要开荒种地, 要种黄麻桑树, 还要造房子, 为糊口奔忙。可见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做”的意思。“闲人”可理解为“有闲情雅致”的人。冬夜看月, 是雅兴;所见之景是雅景;同游之人是品格清高超逸的雅人。苏轼“闭门书史丛, 少有凌云志”, 他才华横溢, 有济世之志, 无施展之处, 闲人也道尽了这种抑郁不得志的精神遭遇。可见闲的雅致凄美。

五、情感美

文章还美在情感的波澜。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 于是“欣然起行”, 月光难得, 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 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 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 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 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两人漫步中庭, 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 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都蕴涵其中。

六、人格美

黄州塑造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观。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 他豪迈地说“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返, 他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雨, 他从容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的设置 篇8

《记承天寺夜游》寥寥百字,就把夜游的时间地点、同游者、周围环境交代清楚,还抒发了作者特殊的情感。学生学完此课,既能领略秀丽的景色,又能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目标一:诵读夜游之情,读出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这一份情感该如何把握呢?唯有把反复诵读作为教学目标,方能解得其中味道。阅读,不仅仅是诵读文字,更是融入真情,加入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等形式,感受作品的韵味,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得。

当作者“解衣欲睡”时,这是一个寻常的夜晚,阅读语气较为平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就要读出发现的兴致盎然和出行的迫不及待。到“念无与乐者”时,转为怅然,语调随即低落。忽然想到好友张怀民,“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带着一丝期盼。等到发现“怀民亦未寝”,就要读出“心有灵犀”的窃喜和欣慰。进而有了“相与步于中庭”的默契、温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阅读月下散步赏景部分应是一种享受,一种陶醉。毕竟身处贬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既要读出不得志的悲凉,仕途失意的落寞,也要读出自适的坦然。学生根据理解,诵读再诵读,就能从文中读出深意。教师的相机阅读非常重要,学生会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能迅速融入文本,沉浸于文本的深邃意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

目标二:感受月色之美,掌握方法。

诵读之余,教师引领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懂得更好地描写叙事抒情。我们一起追寻作者行踪:屋内“解衣欲睡”,步出屋舍“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这一路走来,心情起伏变化,感触良多。

“月色入户”是月色不忍看到作者孤单寂寞,就悄悄进入屋子,巧妙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多情,善解人意,给失意之人带来温暖。“庭下如积水空明”,把月光比作积水,取其相似点“空明”,营造出一个空透明澈的氛围。“藻荇交横”,庭院里哪来的水草?原来是竹柏的倒影。作者进一步想象,月光下的竹柏倒影不就像水草吗?新奇的比喻给人错觉的美感,似乎在湖畔赏月,使我们不知不觉进入迷离的境界。

行文至最后,作者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运用反问,追问哪里没有月色?哪里没有松柏?唯苏轼和友人张怀民能够用心体悟。再次浏览全文,作者以行踪为线索,综合使用拟人、比喻和反问等修辞方法,借用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让学生既感受了月夜的美景,又学到了写景抒情的方法。

目标三:品味心境之闲,解读主题。

解读主题,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明了作者的复杂心境。写作本文时,作者被贬谪已有四年了。“乌台诗案”让苏轼死里逃生,凄凉孤寂。他在黄州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写下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段。解读本文主题,就要细细品味人物的心境之“闲”,这也是教学本文的目标之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颇有深意,入“夜”即“解衣欲睡”,无杂事扰之;“月色入户”即“欣然起行”,可率性为之;与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细赏“竹柏影”,能尽情赏之。此情此景让苏轼不由自主地抒发了胸臆,被贬后的惆怅,与友人同赏月的愉悦,自我调侃的豁达。

作者被贬期间,没有公务缠身,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最终发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有远大的抱负,有执着的追求,但是被一贬再贬。“吾两人”是“闲人”,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几多欣喜,几多凄凉,几多豁达……作者虽被贬但依然保持达观的心境,使文章更富感染力。把握这些,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记承天寺夜游》的深刻内涵源于夜游之情、月色之美、心境之闲,如同行云流水,于无形中见技巧。夜晚的皎洁明月激起作者游兴,故而前往寻友,触景动情,记下此景此情,既自然亲切,又发人深思,意蕴丰富,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臻境,文章读来隽永绵长。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 篇9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朗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3.指读课文,师生评价朗读情况。

4.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0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记承天诗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篇11

要问历代文人谁对月感情最深?我想, 非北宋大词人苏轼莫属。苏轼曾赏月:“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苏轼曾问月:“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苏轼曾叹月:“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在被贬黄州期间, 孤独寂寞一直伴随着苏轼。此时, “月”成了他最好的朋友。《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仅用了84个字, 就将月色的空明澄澈, 以及他蕴藏在其中的丰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月色入户, 无意实为有情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 作者“解衣欲睡”, 月光似乎明白这位失意文人的孤独寂寞, 主动前来与他做伴。一个“入”字, 将月光拟人化了, 既写出了月色的优美, 又体现了月亮的善解人意。“老朋友”到来, 作者当然要“欣然起行”, 这一举动生动地说明, 苏轼把月当作了最好的朋友。“月色入户”更入“心”, “欣然”一词, 既体现了作者见到月光后的欣喜, 也传达出他对月亮的喜爱。可是, 作者依然寂寞, 于是, 他去找同病相怜的张怀民一同赏月。皎洁的月光下, 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默默地散步于中庭, 虽说在整个过程中一言不发, 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不着一字, 无处不在写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一句, 作者将明喻、暗喻交错运用, 没有着一“月”字, 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实在是神来之笔。作者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同时巧妙地将它作为自己文章的注脚, 自然是技高一筹。“水中藻荇交横”一句紧承上文, 又设一喻, 以水中的“藻荇”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既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美丽, 又以竹柏倒影烘托了月光。寥寥数笔, 明月朗照之境全出。

月色常有, 闲者才是主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2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5)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叙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写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13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

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

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五、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法上主要采用:

1、诵读法。

2、创设情境法。

3、多媒体展示法。

4、启发诱导法。

学法: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反馈展示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他笔下的明月浸透了自己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悟。

他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他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是谁?

《记承天诗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篇14

关键词:小品文,逆境,美景,知己

“小品”一词, 据专家考证, 晋代就已经出现。后又有人认为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对《般若经》的翻译, 即这类佛经的简本通常称为“小品。”到晚明后期“小品”一词开始普遍地应用于文学, 专指某种类型的作品, 有用以名集者, 如《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 (陈继儒) 、《无梦集园小品》 (陈仁锡) 、《文饭小品》 (王思任) ;亦有用以名各种选本的, 如《苏长公小品》、《闲情小品》、《皇明十六家小品》。

小品文的体裁多种多样, 有游记、速写、随笔、杂感 (或称杂文) , 寓言、序、尺牍等。小品文是属于“行有余力”而可为之的文字。与正宗的高文大册 (如策论、碑传) 庄重严肃、高古浑朴的风格相比, 小品文的风格则比较自由活泼, 以随意抒发感情为目的。它犹如那种且细且长画轴, 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它又如小家碧玉一般, 淡雅、高洁, 惹人喜爱。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正是如此, 亦因其独特的气质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绽放魅力, 也让两位文人在艺术长廊上不期而遇。

一、逆境抒胸怀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于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 。1079年 (元丰二年) , 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 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 被捕入狱, 史称“乌台诗案”。当时, 苏轼反对新法, 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是文坛的领袖, 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宋神宗的默许下, 苏轼被抓进乌台。

苏轼坐牢103天, 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 苏轼被降职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市) 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并无实权。远离了政治中心的苏轼, 居于闲职, 甚至与一介平民无异, 于是公职之余便带领家人种田帮补生计。他们当时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 于是“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记承天寺夜游》便是写于这一时期。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1597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家世显赫, 他享尽了富家子弟的奢靡生活。他特别喜爱繁华热闹, 喜欢美轮美奂的房子, 喜欢娇俏可人的婢女, 喜欢精美细致的服饰, 喜欢古玩美食, 喜欢骏马梨园。

张岱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但他却在仕途上不甚顺利, 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但在公元1644年, 满清入主, 社稷倾覆, 民生涂炭, 家道破败后, 年届知命的张岱“披发入山”避兵隐居浙江剡溪山, 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 安贫著述。在此期间, 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 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 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二、美景显深情

《记承天寺夜游》先写月色诱人, 作者欲睡又起, 前往承天寺邀友张怀民赏月;然后写与友一起散步赏寺中秋夜月色, 最后自嘲闲人, 在随遇而安、旷达自适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失意苦闷的思绪。《湖心亭看雪》先写西湖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 作者乘小舟独往湖心亭, 途中看湖上冬夜雪景, 再写到湖心亭不期遇客, 三人对酌, 临别才互道名姓。最后借舟子喃喃, 表达自己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 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这两篇小品文都有叙事、描写和简洁有力的议论, 特别是其中的描写, 实在称得上是“写景双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庭院、清水、藻、荇、竹、柏, 这六个形象全是比喻。先是明喻, 庭院下面犹如注满了晴水的深潭。人们常用的比喻是“月光如流水”, 苏轼却能变幻出新意, 而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 本是无色之物, 看不见, 却实有其物, 似有若无的。秋夜的月光不正是如此, 似有若无、澄澈空明吗?第二句则用借喻, 以客代主, 干脆就直接把庭中当作水来比喻, 说“藻、荇交横”, 虚实相生、动静相宜, 最后以“盖竹柏影也”作结, 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 明暗交替, 抑抑扬扬, 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晕染朦胧的雪夜湖山图!作者先用大笔点染, 绘出湖上水气凝成的冰花到处弥漫的样子, 迭用三个“与”字,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联成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整个意境苍茫寥廓、纯洁幽静。接着作者以白描的手法, 迭用几个“一”字, 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如“痕”、“点”、“芥”、“粒”等, 不仅选词新奇, 而且用之以极小反衬天地之极大, 写尽湖山雪景的迷蒙混茫, 传尽西子雪妆的风姿神韵。值得一提的是, 还将赏雪人他自己融入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得生动逼真。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苏轼在承天寺欣赏如此澄澈空明的月色, 可见当时他的心情是闲适、平静, 再结合他当时的处境, 令人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自适、随遇而安。月景与心境浑为一体, 极富诗情画意。张岱在湖心亭看到如此寥廓寂静的雪景, 表达了作者看雪的惊喜, 不随流俗的遗世独立。他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进行组合, 令人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茫然、无所寄托的深沉的思考。

三、知己解真意

苏轼“念无与为乐者”, 既写尽了他的寂寥, 也不由自主地透漏出张怀民就是他的真知己。张怀民当时也被贬谪到黄州, 但是他坦然自适, 还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帮他取名为“快哉亭”, 并赋词相赠,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苏轼《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苏轼的诗文看似是写给张怀民的, 可是, 这又何尝不是借安慰知己的话也来安慰自己那颗沧桑的心呢?

当苏轼来到承天寺, 张怀民也没入睡。这时的张怀民没有酣睡而被苏轼叫醒, 也没有与他人欢宴, 不然, 苏轼就成了不速之客。或许怀民也想到要去找苏轼, 只不过苏轼想到就行动了。一个不经意的“亦”字让我们读出了两人相知相怜、情怀旷达的心灵默契, 也体味到了“知己两相知”的难能可贵。

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 却没想到亭上已有人先他而至;这意外之笔, 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 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 反写二客“见余大喜”, 颇有意味。

偶遇的知己“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杯而别”不觉道破天机。酒逢知己, 自是痛快淋漓, 遗世孤立的他不期然而遇知音, 酣畅至极!这样的画面给寂静清冷的西湖雪夜增添了几分暖意。

畅快饮酒, 纵情交谈之后分别之时, 才想起“问其姓氏”, 然而作者此时故意地忘却了知己的回答, 只记得他们说“是金陵人, 客此”。“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 曾是明朝的京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此”, 不自觉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这二位湖心亭上偶遇的知己原来是客居此地的他乡游子, 而作者想到自己也是客居清朝的前朝遗民, 大家都漂泊如浮萍一般, 心中愁绪又起。

结语:

苏轼和张岱, 在时空上没有交集的两个人, 却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不期而遇。他们都来到人生的低谷, 他们却又都保持了旷达自适的闲情雅趣, 他们用精妙的笔触描绘了千古共赏的“寺中秋月图”和“湖上冬雪图”, 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贡献了两轴不可多得的画卷。

语文教学中, 这两篇小品文同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课文。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语文教师, 我大胆地设想, 若将这两篇小品文放在同一课, 编为《小品文两篇》, 或许更好。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小品文的特点, 更好地比较两位作者的经历, 更好地理解两篇文章的相同相异之处, 更好地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穿越时空的默契。

参考文献

[1]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J].名作欣赏, 1983, (3)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15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记承天诗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篇16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的思想感情。

2、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亦未寝

藻荇

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咬文嚼字,解释字词语文

七、疏导文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张怀民

郁闷

乐观豁达

上一篇:交通规划下一篇:拔河比赛小学生五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