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鉴赏的感受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音乐鉴赏的感受(推荐10篇)

大学音乐鉴赏的感受 篇1

在以前虽然也上过音乐课,但毕竟没有在大学音乐里学到东西多,本学期通过对大学音乐的学习,让我对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以前听歌只是因为它的旋律好听,或者因为自己的心情,恰好与这首歌情景想和而听这首歌,根本不会去想这首歌到底表达了些什么东西,有时候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演唱者是谁也不知道,只是盲目的去听,然后找几首自己觉得好听的听,对一些专业知识完全不懂。

音乐这个美好的东西,与我们的心情息息相关,心情好的时候,作曲者写出的歌带着丝丝的低落情绪,给人带来一种悲凉之情,听者听着伤感的歌曲显得更加伤感,却很容易融入到歌曲;心情好的时候,作曲者写出的歌积极向上,轻松欢快,听者听着歌不由自主的跟着哼了起来,衣服悠然自得的神情。忧郁的时候听听轻音乐会让心情慢慢的好起来,心境慢慢的变得明朗。

在对各种音乐进行鉴赏的过程中,一边欣赏优美的音乐,一边学习有关音乐的知识。不同的音乐,有着不一样的风格,带着不一样的心境,每种音乐都带着不一样的灵魂,阿炳的《二泉印月》隐隐的带来丝丝的悲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慷慨激昂透着对命运的不屈不挠,《十面埋伏》慷慨而悲壮。

不仅音乐的种类不同,风格各异,乐器的种类更是繁多。不同的乐器演绎着不同风格的音乐,有着不同音色,才能演绎出各式各样的音乐。在课堂上,在乐器介绍时,让我们认识了各式各样的乐器,有我以前就知道的,当然也有很多我也不知道的。看到各式各样的乐器,不由让我感叹创造出这些乐器的人是怎么样的,是怎样的智慧创造了这么美好的东西,在欣赏这些乐器创造的音乐的同时,不由的对创造他们的人产生了敬佩之情。在介绍二胡时介绍到了阿炳(华彦钧)的《二泉印月》老师讲到的了阿炳的生平,阿炳人生也是蛮凄惨的,虽然阿炳的生平和作品在初中的时候就有所了解,但仍然没有现在讲的这么详细,听到阿炳的《二泉印月》,那种凄凉的感觉隐隐传来似乎在倾诉着他惨淡人生,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以及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的精神。

记得第一次听《梁祝》的时候应该也是在初中吧,虽然那个时候听的并不是老师给我们欣赏的这个小提琴协奏版的《梁祝》,但是最先听到的钢琴版的《梁祝》也是很不错的,这首美妙的音乐是根据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作,然而据老师介绍梁山伯和祝英台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只是在埋葬的时候机缘巧合的埋在一起而已,于是就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梁祝》分了几个部分,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其中小提琴的细小的声音代表祝英台的倾诉,大提琴低沉的呻吟代表梁山伯的回应。在课堂上老师还给我们欣赏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片段,以及他们分别时的场景对唱。

在讲到外国音乐时,我想大家对莫扎特和贝多芬都不陌生吧,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音乐巨匠,如肖邦,帕瓦罗蒂等等。莫扎特和贝多芬有着完全相反的人生,在童年时期,小莫扎特在贵族中很有名气,以至于他给家里带来很大的收益,而贝多芬的童年却很悲惨,他的父亲为了想让贝多芬想莫扎特一样小小年纪就很有名,给家里带来收益,常常对他进行暴打,然而尽管这样贝多芬虽然小的时候很有才华但仍然没给家里带来收益;在老的时候,两个人的命运也是截然不同,莫扎特死的时候连埋在那的不知道,可谓是“死无葬身之地”啊,而贝多芬死的时候有数万人给他送葬。同样是音乐巨匠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交响曲》也就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表达了人类积极进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透着对命运的不屈不挠。

其实我们队音乐并不陌生,只是不懂该怎样去鉴赏他们,缺少专业的去评析他们,然而音乐锁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并不是一定要我们用专业的角度去评析,只需要我们拥有一个热爱音乐的心,拥有热爱音乐的,自然而然,你所听到的音乐也会变得优美无比,如果缺乏一个热爱音乐的心,即使在多好音乐前你也是无动于衷,甚至会产生厌恶的心理。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意境,你会发现你很快便会融入到乐曲中的意境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只是我们都缺少一颗发现音乐的心,没事的时候去山里走走,听听虫鸣,鸟语,夹杂着山里特有的清新空气,心情会立马大好;到小溪旁溜达溜达,看水里的鱼儿自由畅游;到海边吹吹风,听听大海的呼喊。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很多的音乐都被我们忽视掉了,山间的鸟语,树上的虫鸣,潺潺流淌的溪水其实都美好的乐曲。

在外面周围其实有很多的音乐,他们正在慢慢的流失,如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由于没有人去继承这么技艺,导致了很多的民族音乐悄然流失,当代的很多青年人都只顾茫然的去追求哪些时下所谓的“流行音乐”,而认为名族的音乐都不好,产生了这样的错误了解,于是便使民族音乐的继承人变得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一些民族音乐的流失,其实民族的音乐才是很好的,流传了千年至今,已足以证明民族音乐的优秀,不然和流传千年,只希望我们不要歧视民族的音乐,那些都是先人的智慧结晶,把他们好好地传承下去,不要让他们葬送在我们的手上。

没事的时候多去听听音乐,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很多时候,世上的很多东西都是不经意间与你悄然相遇,也许音乐会给你带来很多的启迪,灵感,不管怎么说多了解一方面的知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也许它还会给你带来很多机遇也说不定。

大学音乐鉴赏的感受 篇2

一、融合情感,在音乐感染下激发学生兴趣

音乐感受能力是一种对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是取得一切音乐能力的核心与前提。情感是音乐的生命,只有通过情感的真切感受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音乐教学作为一种以情感来达到教育目的的载体,没有情感就无法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首先要吸引学生能够安静地聆听,为学生提供留意音乐、发现音乐的机会。通过鉴赏,可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情绪,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并从音乐的变化多端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听音乐的愿望,通过与音乐一致的情感体验去发现音乐的美妙。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经常处于愉悦的精神状态中,使学生逐渐增强学习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以获得至美的情感体验。学生所接触到的一些鉴赏乐曲有时是由老师演唱弹奏的,当音乐从老师的口中、手中流出时,学生会将对老师的那份喜爱注入到对音乐的喜爱中,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老师要用自己对音乐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灵在聆听中感悟升华,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音乐素质。

二、多种感官参与,全面施展学生个性

音乐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学生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Jerome J Hausman在他的《Arts and the Schools》中谈到:“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音乐鉴赏活动给予学生一个极为宽松并且自由的表现机会。作为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这种行为方式合乎学生自由的天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用图谱、线条等来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可用图画、打击乐等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通过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切身体验并学习音乐文化,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让学生从聆听音乐到鉴赏音乐,并通过参与体验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题,将创作、表演与鉴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这样,既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使音乐素质好一些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音乐理论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

音乐理论是为了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和从事音乐一二度创作打基础的理论学科。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由浅至深地对学生的音乐理论进行指导教学,教师必须让学生在音乐理论方面有大体的了解,从而应用于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另外,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多学科的渗透和综合、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音乐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手段。音乐鉴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它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载体,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不只是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是一个社会人就应该认识到音乐教学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摘要:音乐的感受与鉴赏决定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情意行为, 这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使用情感、感受以及理论三者的结合来鉴赏音乐, 通过师生情感与音乐情感的碰撞, 以期能使众多学生在感受与鉴赏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造, 达到真正理解音乐的目的。

关键词:感受,鉴赏,音乐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

[2]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还音乐课感受与鉴赏的本质 篇3

一、 【教学过程】

师:“这是一首由森林小动物的鸣叫声组成的歌曲,乐曲优美动听,是运用各种乐器来演绎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在聆听前对作品向学生作了大量的介绍。)在聆听期间,课件播放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图片,想以“音画同步”的方式提高学生聆听的专注性。

在两遍结束后,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的小耳朵,你们听出了有多少种动物在歌唱,有几种主奏乐器?”

学生一脸茫然,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师:“你听出了哪几种小动物在歌唱啊?”教师问一学生。生1:“老师,我……没听清楚。”他摸摸头,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

师:(非常无奈)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还特地在关键处停了一下音乐,又动用肢体语言和“必要”的补充介绍,唯恐语言不到位,学生不能全面感受,以此强化学生的“听后感”。这一次特地找了一个平时发言还算积极的学生。

生:“嗯……好像有小提琴的声音,又好像不是……我也不清楚?”

师:(随即迭生出了无奈与近似歇斯底里的索问)你们怎么还没听清楚啊?老师都播放了好多遍了,已经很明确了啊!……

生:一脸无辜的样子……

尾声:最后只好接着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听,结果还是事与愿违,最终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整堂课在无奈反复的听赏中以失败结束……

二、 【案例分析】

课后回忆课堂中失败尴尬的情景,我不禁沉思起来,《森林的歌声》欣赏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教师的指导多了,学生的聆听少了

在这堂音乐欣赏课中,作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我生怕学生难以听懂、理解老师的要求和引导,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讲解、引导、激励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可是更多的是随潮流般“一边倒”的宣泄而没有真正的聆听、欣赏和理解。或者说是孩子们跟随着老师的指导“踏步走”,而缺少了可贵的课堂细细聆听欣赏的时间,到真正需要学生理解反馈表达的时候,显得一无所知了。

(二) 教学的激情多了,学习的静思少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所具有的是高涨热烈的教学激情,一味地加大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而对学生的聆听、欣赏和理解的关注却不够,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少了,缜密思维的空间窄了,学生听不出效果、欣赏不到音乐所表达的蕴意。

(三) 欣赏的手段多了,感受的时间少了

在教学组织中,为了能使学生加深欣赏的力度,理解音乐表达的丰富蕴意,我采用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但是课堂效果的变味让我大跌眼镜,不知所措。仔细想来,我越是用上了丰富的教学手段,挤占学生的时间越长,学生感受内化的时间也就越少,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感知感悟,又何来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 知识的分解多了,意境的完整少了

欣赏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了分解剖析,其本意是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欣赏曲目,听懂乐曲,加深感悟理解。殊不知,割裂了音乐的整体之美,破坏了音乐整体意境,因而出现尴尬失败的课堂结果也是不难理解的!

三、 【教后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带领的作用。《森林的歌声》一课原本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赏听时有所帮助,获得准确的音乐审美体验,结果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局面。从这堂课的反思中,我也认识到为了能有效达成课堂目标,可以从下述途径入手,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欣赏之美,培养起有效欣赏的综合能力。

(一) 应重视音乐作品的完整意境之美

任何艺术品都具有完整性,任何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音乐的赏析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注重理性的分析,把音乐肢体从乐句、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各方面进行“大卸八块”,而忽略了完整的作品才具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一音乐审美原则。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音乐作品实际、根据音乐作品表达的整体意境之美,来进行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 保证音乐欣赏的完整和谐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音乐的魅力来自于情感交流的和谐与融洽。音乐课堂中具有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最重要的是追求师生与作品之间的和谐完美——让学生通过仔细聆听理解音乐的情感性。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自然地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诚然,必要的讲解也不能少,但更要注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音乐本身,因为好的音乐作品是“听出来”“唱出来”“奏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用课件“演”出来的。

(三) 应关注学生欣赏的完整感受之美

对于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要指导学生像欣赏别的艺术作品那样,追求艺术欣赏的完整完美的感受,即对整个艺术作品的具体、圆融、完整、充实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享受,不能聆听到音乐作品的哪句旋律、哪段乐曲或者是哪些节奏韵律等就要求学生强为感悟、生硬地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因为这样的欣赏和表达是欠缺不完整的,是片面孤单的,是狭隘单调的。

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表达出整体的感觉和领悟,甚至有时可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悟,表达时既可允许学生通过语言传输意蕴,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节奏态势等来传输,不必拘泥于某一表达方式。

(四) 应调动师生探究的完整协调之美

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需要师生共同的艺术审美眼光去寻找,需要师生共同的艺术审美探究去发现、去挖掘。在教学中,首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明确老师和学生共同的音乐欣赏审美享受;其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习探究完美的协调配合,既有教师正确的引导,也有孩子们积极认真的理解,不能顾此失彼,左右失调;再次,要充分调动师生之间探究的完整协调,展现师生合作学习欣赏之美,还需要教师课前对教材的熟悉和精心的预设编排,全面考虑课堂行为的发展;最后,尽力完善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坚决摒弃多余话语和无用的废话,合理使用激励语言等。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明德学校 311200)

音乐鉴赏学习感受 篇4

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即将结束,通过本学期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对音乐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现在,我认识到,音乐它是一个有灵魂的东西。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同时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些体会都是在音乐鉴赏课上了解的,一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程,虽说时间很短,但是它使我在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通过老师的讲解,体会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独特魅力,这门课程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我听音乐,只是觉得好听,也不去想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只是单纯的听音乐,而且喜欢听流行的音乐,不喜欢古典类的音乐。现在才发现,只有真的理解了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的从心里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感受。一首欢快的音乐,它的旋律,欢快跳跃,所带给你的感觉就是快乐的,幸福的。然而一首悲伤的歌曲,只要听到它的旋律,你就会感觉到一种压抑,从内心中产生了一种悲的情感,一旦理解,就能感受其中的情感。这是我学到的,无论听什么音乐,只要旋律一响起,你就能理解作曲者在音乐中注入了怎样的情感。这就是音乐鉴赏的所在,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内涵。而且从音乐的角度去欣赏周围的人和事物,生活态度也积极了很多。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涤荡,使我们感到放松,内心变得宽广。

要知道音乐无时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激昂的时候兴奋,低落的时候忧伤,每次上课的时候,一听起优美的音乐感觉时间都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意犹未尽。教室里的音响效果虽然不好,但是我们都全身心的投入到精彩的画面和欣赏中去了,感觉不到自己与音乐之间的差距。老师的热情、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是最好的表现。

开始学习这门课程就感觉到音乐的魅力,一个学期下来,我不仅聆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有古典派的,浪漫主义派的,还欣赏了歌剧《猫》的片段。

或许真的是这样:我们不一定都要成为音乐家,但是懂得欣赏音乐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的热爱的表现形式。

感受与鉴赏在音乐课中的作用大全 篇5

蒙城县高级职业中学 陶玉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受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本质上它是情感的教育,只有让学生经过高度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

怎样才能实现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的功能?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呢?感受与鉴赏音乐正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它与一般听觉的认识反应有着本质的区别,确切的说,它是一种“审美的聆听”。所以在聆听中获取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音乐教学过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聆听过程中,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音乐课正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音乐课中,教师应努力追求音乐课堂教学多侧面,多层次的美,使学生在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美的实践中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以利于实现音乐艺术在人类情感教育中的健康、高尚的审美功能。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感互补的作用与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能够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感受与鉴赏和情感培养的结合。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音乐感受与鉴赏情趣

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往往是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不喜欢的就不听,对于一些应掌握的知识也不重视,音乐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要提高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并参与音乐鉴赏的兴趣。首先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强烈好奇心的心理,这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形象的语言或是其它艺术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具有价值的欣赏,唤起学生对美感的共鸣。

音乐感受与鉴赏的核心就是“情感共鸣”。共鸣是音乐审美体验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必须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感受、想象、理解、鉴赏音乐作品。黑格尔说过:“音乐的节拍具有一种我们无法抗拒的魔力,所以我们听音乐时常不知不觉地打着节拍。”音乐以其特有的优美动人的音调和无比感人的节奏来激起人们甜美的回忆,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及向往。可见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通过一系列的音响变化,旋律的绚丽等引起心灵的共鸣。欣赏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就等于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融合为一体。因此,要始终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目

标的首要位置。同时老师也要从学生的多样化情感中捕捉灵感,获得对教学设计的启发与改进。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可以表达学生的心声,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抒发温馨的心曲,衬托美丽的梦幻,展现炽热的情怀。

如在八年级下册讲解我国古代乐器——编钟,让学生聆听编钟演奏的古代乐曲《楚商》,出示课件,让学生目睹编钟的外型及演奏情况,感受古代民族音乐的伟大的成就,在介绍中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让学生深刻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后,在聆听用编钟演奏的歌曲《关睢》片断,展现我国古代文学、音乐的艺术魅力,在聆听音乐作品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和对传统音乐新的认识。引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师生凭借音乐审美媒介进行和谐的情感交流,共同融汇其中。

二、包容姐妹艺术,拓宽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视野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教育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思维是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联想、想象形成审美意象,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或以外化动作展现内心体验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因而音乐欣赏课中将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运用,使他们相辅相成,达到通过事物表象进而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

音乐教学过程是智慧与情感、知识与理想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离开

美。学生有追求美的天性,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和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艺术之美。教师应努力追求音乐课堂教学多侧面、多层次的美。使学生在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音乐美的实践中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教学理念应充分体现美、利用美。

在教学活动中,单纯性倾听式的音乐聆听,学生不会产生主动地欣赏音乐的热情,感受音乐与其它姐妹艺术的关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通感”,从不同角度获取多种信息,所以,还要和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和、催化,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其它姐妹艺术的通感与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感受与表现,突出美感体验,增强理解与感受力,吸引学生产生聆听的欲望,在音乐课中,教师应努力追求音乐课堂教学多侧面,多层次的美,使学生在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美的实践中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潜在的能力,以利于实现音乐艺术在人类情感教育中的健康、高尚的审美功能。要利用音乐艺术与其它姐妹艺术的通感与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感受与表现,突出美感体验,增强理解与感受力,吸引学生产生聆听的欲望。

如: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和这首歌曲相关的文化相当广泛,有地理、历史、绘画、人物等等。首先可以介

绍伏尔加河的地理情况,让学生了解到伏尔加河就象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一样养育了俄罗斯儿女。然后向学生介绍俄罗斯的历史背景,结合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中作者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这些纤夫衣衫褴褛,远处纤夫所拉的船却非常豪华,画面通过纤夫的形象和后面船只的对比反映当时社会劳动大众的悲惨生活。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充分利用艺术通感体会音乐形象,挖掘音乐作品蕴涵的丰富情感。音乐感受与鉴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解认识。教师通过其它姐妹艺术,结合音乐作品,在聆听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达到能分析音乐要素与音乐作品的独创性、表现力之间的关系,能理解音乐作品唤起情感和情绪所使用的音乐表现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潜能、开拓视野、增强自信、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

三、审美内化、培养高尚品质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情趣自然起着别的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或许我们不知道作曲家怎么创造音乐的,但我们却可以直接触摸到音乐作品的情感。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高尚的灵魂使人在困难面前增强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激发人们对美好的光明不懈

追求的热情。也可以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一切创造的基础。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方面有着巨大的渗透力与内化力,德彪西说:“唯有音乐能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音乐艺术是心灵化的艺术,是内容和形式最为浑融的艺术。

如果说德育是一种行为教育,采取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去施教,那么美育则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在“自由状态”下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情景,获得精神愉悦与审美体验,其本质在于“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音乐艺术自身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情感性,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的多。它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过:“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润心灵,使心灵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所以我们要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学生心灵,启迪心知,从而美化内心世界、培养高尚品质。

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我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流离失所渴望回归祖国的游子的牵挂,将具有思想性、音乐性、时代性共通之处的作品加以组合与延伸,使单一的教学内容走向多元化,可使学生对音乐形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欣赏与感受。别林斯基说过:“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象里。”然而,要发现美,找到美,都需花一番“审美”的功

夫。而音乐艺术的特性不仅在于它的审美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还在于它的感性材料(音响)不具有可视性。在这种情况下,它驱动着人的意识将听觉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转化为视觉意象,然后在形象化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有方式把握音乐。运用形象化的欣赏方式欣赏音乐能与学生的体验、经验相沟通。在聆听音乐过程中自然注入到学生的思维中,使学生的创造性充满活力,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就是对音乐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它通过联想、反应、共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去感受由旋律、节奏、和声、风格等组合而成的音乐美;音乐家李斯特在《论柏辽兹与舒曼》中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觉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灌输,是依靠音乐对人思想感情激起的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产生教育作用,使学生形成对美好、崇高的境界作为追求向往的目标,而追求没的目标必须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规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有效途径。新课程要求音乐教育由仅注重音乐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人的整

体生命存在,由有限的知识把握转向无限的情感理解。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培养感受音乐的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依据。

美文鉴赏精选感受 篇6

其实,听雨最好的时候还是在黑夜中。远离了白日的尘世喧嚣,把自己涌入黑暗中,点燃一支青烟,只有那忽明忽暗的烟火伴随在你身边。这时,你就会感到一切都会逃避得无影无踪,四周一片静寂,静寂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此时如有细雨飘落,便能清晰地听到它击打在树叶上、窗台上的`声音,这是沉沉的。然后雨滴便从窗台和树叶上如玉珠般划落,和大地亲吻后砰然而碎,发出清脆的碎裂声。如果用心去听,似乎还能感受到它在和小草附耳细语,在和树叶儿倾情歌唱。一切都被那颗寂静的心灵所感受到,然后那颗心也开始和雨声轻声诉说,世界变得很静,心境也变得异常的辽阔。 听雨的时间一长,也似乎真的能感爱到雨的心语。最解人的还是三月小雨。就如诗中所写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在轻轻地叩问着人的心扉,滋润着世上的一切;而最令人悲伤的当是那秋雨声,“冷雨幽窗不可听”,令人感到一种“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雨愁”的悲伤。而那雨打芭蕉的声音总是显得那么低沉,有时又那么的激昂,难怪鉴湖女侠秋瑾也发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无奈感慨。 不经意间,我恍然发觉那雨原是无声的。它或如细丝、或如玉珠从天上静静地掉落,我所听到的不过是那雨击打树叶、窗台的声音。但我想我还是听到了雨声,它正滴嗒滴嗒地从天上落下,它正呼呼地在空中飘荡。我真的听到了雨声,那雨声正在我的心中流淌,击打着我的心扉。 正如一首小诗:

乍别行云,悄依曲巷,凭风送入朦胧。 楼头江畔,何处不相逢。 为问归期堪许?恐负了、暖烛春盅。 更无奈,空床梦忆,旧裳付谁缝。

潇潇还沥沥。乱嘶龙骑,暂驻行宫。 漫剩得、夜铃响彻悲风。 离乱共谁堪说。一声声、细雨梧桐。 凄凉甚,重门须闭,今古断肠同。

感悟:

大学音乐鉴赏的感受 篇7

一、【教学过程】

师:“这是一首由森林小动物的鸣叫声组成的歌曲, 乐曲优美动听, 是运用各种乐器来演绎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在聆听前对作品向学生作了大量的介绍。) 在聆听期间, 课件播放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图片, 想以“音画同步”的方式提高学生聆听的专注性。

在两遍结束后, 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的小耳朵, 你们听出了有多少种动物在歌唱, 有几种主奏乐器?”

学生一脸茫然, 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师:“你听出了哪几种小动物在歌唱啊?”教师问一学生。生1:“老师, 我……没听清楚。”他摸摸头, 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

师: (非常无奈) 我们再听一遍, 这次还特地在关键处停了一下音乐, 又动用肢体语言和“必要”的补充介绍, 唯恐语言不到位, 学生不能全面感受, 以此强化学生的“听后感”。这一次特地找了一个平时发言还算积极的学生。

生:“嗯……好像有小提琴的声音, 又好像不是……我也不清楚?”

师: (随即迭生出了无奈与近似歇斯底里的索问) 你们怎么还没听清楚啊?老师都播放了好多遍了, 已经很明确了啊!……

生:一脸无辜的样子……

尾声:最后只好接着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听, 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最终没有完成预期目标, 整堂课在无奈反复的听赏中以失败结束……

二、【案例分析】

课后回忆课堂中失败尴尬的情景, 我不禁沉思起来, 《森林的歌声》欣赏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教师的指导多了, 学生的聆听少了

在这堂音乐欣赏课中, 作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我生怕学生难以听懂、理解老师的要求和引导, 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讲解、引导、激励孩子们的积极参与, 可是更多的是随潮流般“一边倒”的宣泄而没有真正的聆听、欣赏和理解。或者说是孩子们跟随着老师的指导“踏步走”, 而缺少了可贵的课堂细细聆听欣赏的时间, 到真正需要学生理解反馈表达的时候, 显得一无所知了。

(二) 教学的激情多了, 学习的静思少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老师所具有的是高涨热烈的教学激情, 一味地加大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而对学生的聆听、欣赏和理解的关注却不够, 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少了, 缜密思维的空间窄了, 学生听不出效果、欣赏不到音乐所表达的蕴意。

(三) 欣赏的手段多了, 感受的时间少了

在教学组织中, 为了能使学生加深欣赏的力度, 理解音乐表达的丰富蕴意, 我采用了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 但是课堂效果的变味让我大跌眼镜, 不知所措。仔细想来, 我越是用上了丰富的教学手段, 挤占学生的时间越长, 学生感受内化的时间也就越少, 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感知感悟, 又何来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 知识的分解多了, 意境的完整少了

欣赏教学中, 我把知识进行了分解剖析, 其本意是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欣赏曲目, 听懂乐曲, 加深感悟理解。殊不知, 割裂了音乐的整体之美, 破坏了音乐整体意境, 因而出现尴尬失败的课堂结果也是不难理解的!

三、【教后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 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而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带领的作用。《森林的歌声》一课原本想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学生的赏听时有所帮助, 获得准确的音乐审美体验, 结果却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局面。从这堂课的反思中, 我也认识到为了能有效达成课堂目标, 可以从下述途径入手, 让学生真正领会到欣赏之美, 培养起有效欣赏的综合能力。

(一) 应重视音乐作品的完整意境之美

任何艺术品都具有完整性, 任何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音乐的赏析过程中, 我们不能仅仅注重理性的分析, 把音乐肢体从乐句、旋律、节奏、调式、和声等各方面进行“大卸八块”, 而忽略了完整的作品才具完整的艺术形象这一音乐审美原则。在欣赏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音乐作品实际、根据音乐作品表达的整体意境之美, 来进行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 保证音乐欣赏的完整和谐之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音乐的魅力来自于情感交流的和谐与融洽。音乐课堂中具有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最重要的是追求师生与作品之间的和谐完美——让学生通过仔细聆听理解音乐的情感性。在课堂上,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和体验。“艺术不能容忍说教, 审美不能依靠灌输”。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 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 自然地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诚然, 必要的讲解也不能少, 但更要注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音乐本身, 因为好的音乐作品是“听出来”“唱出来”“奏出来”的, 而不是“说”出来的, 也不是用课件“演”出来的。

(三) 应关注学生欣赏的完整感受之美

对于欣赏音乐作品, 我们要指导学生像欣赏别的艺术作品那样, 追求艺术欣赏的完整完美的感受, 即对整个艺术作品的具体、圆融、完整、充实的情感认知和审美享受, 不能聆听到音乐作品的哪句旋律、哪段乐曲或者是哪些节奏韵律等就要求学生强为感悟、生硬地说出自己的欣赏感受。因为这样的欣赏和表达是欠缺不完整的, 是片面孤单的, 是狭隘单调的。

因此,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 作为教师, 应该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表达出整体的感觉和领悟, 甚至有时可以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悟, 表达时既可允许学生通过语言传输意蕴, 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节奏态势等来传输, 不必拘泥于某一表达方式。

(四) 应调动师生探究的完整协调之美

感受音乐的魅力 篇8

到了演奏时间,表演者们都登场了。只见他们统一穿着黑色的晚礼服,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乐器,有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等。随着主持人的宣布,乐队要开始演奏了。一束耀眼的灯光洒在了舞台上,使乐器散发出金灿灿的光芒,美丽极了。

只见指挥家有节奏地挥舞着指挥棒,音乐时而高昂,时而轻柔,在场的观众都深深地陶醉在了这天籁之音里,“沉醉不知归路”。突然,全场一片静寂,钢琴要开始独奏了。钢琴家的手指如同一个个小精灵般,穿梭在琴键之间。精巧可爱的钢琴小曲,仿佛从天边娓娓而来,旋律虽然简单,但是清新悠扬,犹如阵阵芳香,使人心旷神怡。

随着指挥棒的轻轻一点,小提琴、大提琴、中音提琴、低音提琴开始演奏起来,组成了弦乐四重奏。那音乐,宛如“又绿江南岸”的风,轻柔美好,犹如“随风潜入夜”的雨,沁人心脾。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音乐会结束了,台下响起了一阵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指挥转过身,优雅地鞠了个躬,表示感谢,随后演奏者们依次退场了。

直到今天,一想起那场美妙无比的音乐会,我依旧会情不自禁地感到陶醉。

【点睛酷评】

文章开篇,小作者便用比喻手法对音乐之美进行了描写,既形象又生动。后文对于音乐会过程的描寫也很成功,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描绘出音乐会的壮观场面和乐曲的悠扬与动听,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大学音乐鉴赏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9

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五.音乐与素质教育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大学音乐鉴赏的感受 篇10

【摘要】音乐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人类最古老的情感表达方式,它是一种自然的普遍性语言,同时音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贝多芬先生,他的一生是充满痛苦的,世界不曾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快乐来给予世界。他不仅是一个音乐家、作曲家,他更是一个艺术家,他用他的生命来谱奏乐曲,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关键字】 音乐 文化 认识 西方 贝多芬 艺术 生命 痛苦

转眼一学期结束了,上了一学期的音乐鉴赏。大学的音乐课和高中、初中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学里的音乐课并不像高中那样,只是单纯为了学会一首歌。大学里的音乐欣赏是教我们如何学会欣赏音乐的美。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音乐鉴赏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课程表上多了这门看似不重要却并非如此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欣赏到了各个国家的音乐以及各个国家有名的音乐家。老师给我们讲述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欣赏他们的作品,为我们讲解作品的含义,叫我们学会欣赏其中的美。

音乐是以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表现手段组合成艺术性的音响系列,并诉诸于人的听觉的艺术,是音响艺术、听觉艺术或时间艺术。

音乐还是人类最古老的表达情感方式之一。“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这句话出自比耶稣还早500年诞生的中国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口,足以表明音乐这门艺术之源远流长了。

音乐又是一种自然的普遍性语言。无论古今中外,音乐都能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音可传情,曲能达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音乐能够通过其有规律的乐音的变化及运动的过程,表现和传达了某种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从而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占有显要的位置,焕发出特殊的魅力。

上了一学期的音乐鉴赏,我觉得自己还是收获满多了,对于“音乐”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音乐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从两个方面说说我对音乐的认识。

一,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我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

在。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期末,老师让我们谈谈,我们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作为大学生,”文化“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时下,尽管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但互相之间对“文化”的所指可能完全没有共同之处:有人用这个词指的是精神文明(所谓“民族文化”);有人用这个词指的是受教育水平(所谓“文化程度”);有人用这个词指的可能是一种美味佳肴(所谓“美食文化”);有些领域(如考古学)用“文化”一词指称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文明阶段(如“仰韶文化”);有些时候人们只是用“文化”来指代文学艺术(如“文化人”、“文化界”、“文化事业”,还有主管文艺团体的“文化部”);有些情况下人们会把无法纳入政治、经济范畴的剩余社会事物(如教育、文艺、体育、卫生等)统统用“文化”一词来包揽(如将“政治、经济、文化”并提)。结果,“文化”就变成了一个意义无定却又包罗万象的模糊概念,有人把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概念称之为“大文化”

那么文化和音乐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音乐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著名作家叶文玲)”。学者赵鑫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他认为: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如张悦的《山夜闻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莫扎特的《第一长笛协奏曲》宁静略带忧伤的情绪把人带进松风竹雨、山泉水波恬静、澄明的景色,好

像是在吹奏杜牧的诗句:“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清晓,家书到隔年”。由此可见,音乐与诗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如《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合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

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注重了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因素,所以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刘先生的观点指出了我们音乐教育的弊病,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音乐教学中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用“文化激活音乐”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

音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欧洲古典音乐是欧洲文化的结晶。欧洲人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古典音乐,就象咱们中国人喜欢唐宋诗词一样,并以此陶醉与自豪。我把萨尔斯堡、维也纳和波恩三个城市之行叫做欧洲古典音乐启蒙之旅,在这片诞生古典音乐的土地上,追寻莫扎特、贝多芬、约翰.斯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的足迹。踏入田园梦幻般的古老城镇,走进浪漫唯美的文化都会,无论你走在哪里,都迷漫在音乐的氛围之中,让我们对这种文化现象深受感动。

那么我所理解的能作为文化的音乐,那就是维也纳的古典乐圣之一贝多芬的作曲。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如果以作曲家作品被演奏次数的多寡来看,贝多芬显然是旷古无双、最受青睐的一位。在贝多芬充满热血澎湃的伟大乐章中,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都会受到鼓舞、感动和滋润。当我们不流一滴血泪,就能拥有这些无价瑰宝,怎么能不感激、怎么能不珍惜!

与海顿、莫扎特不同,在维也纳,贝多芬过着一种更为自尊的、有保障的艺术家生活。这是一种改变了方式的赞助制度,他没有衣服与某个亲王、公爵的宫廷,但是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被他的有强烈个性的演奏风格、新颖的乐思所吸引,以不同的方式慷慨资助:付大笔款项、提供私人乐队供实验演出等。贝多芬虽与贵族保护人来往,但人格是完全独立的,偶尔甚至是粗暴的。他曾说:“与贵族相处是好事,但是必须使他们对你有深刻的印象。”此外出版业和音乐会生活的发展都补益了他的经济生活。他不再需要像海顿、莫扎特那样,为了保护人或约定者的特别需要而仓促地写作。贝多芬是发自内心而创作,为理想中的广大听众而创作。

贝多芬有前辈音乐家们未曾有过的广博的社会阅历。他身处欧洲最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革时期,先后经历了开明君主专制、法国大革命和封建复辟的历史时期。生气勃勃的社会新阶层及其思想,鼓舞、培育着他成为一位具有社会参与精神的艺术家。贝多芬的作品 数量比海顿和莫扎特少,他的创作过程是艰难的,构思一部作品,捕捉到一个理想的乐思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贝多芬的音乐比前两者更富有个人独创性。他的作品包括:9首交响曲、1部歌剧、2首弥撒曲、11首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和5首钢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30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等。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他继承了海顿、莫扎特所奠定的古典交响曲体裁和奏鸣曲式的音乐形式,然而他以崭新的时代精神充实丰满了这些音乐形式体裁。他在第三、五、九交响曲中,从不同的角度一再追寻“斗争——宁静沉思——喧嚣戏谑——欢乐凯旋”这样一个哲理性的交响公式,时代的英雄主题、个人与命运搏斗、人类达到理想王国的奋斗无不凝聚其中。

贝多芬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两个主题具有真正的形象对比,主题的广阔发展在音乐中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部成为奏鸣曲动力的中心,尾声里主题的发展潜能再一次得到发掘。宏大斗争的第一乐章之后的第二乐章,时而亲切、时而悲哀的静谧沉思是贝多芬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动人的侧面。贝多芬交响曲在套曲形式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谐谑曲取代了传统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谐谑曲的粗鲁、神秘、惊奇和戏谑正体现了他的生动性格。扩大了规模的凯旋的第四乐章则体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理想。

贝多芬作为世界乐坛上的巨人和英雄。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再现了法国革命高涨时期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在其之前的作曲家所没有的革命性和戏剧性。他的作品富有英雄性、群众性和哲理性。他把自己的艺术理解为巨大的行动力量,他进行创作的目的从来只有一个:“使人类的心灵迸发出火花!

贝多芬是音乐艺术的解放者,他以自身的才能和魅力改变了音乐家必须是身穿宫廷仆人号衣的屈辱的历史。他摆脱了音乐为上流社会娱乐装饰的因袭传统,使音乐艺术从一般美的境界进入到崇高的境界,从而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中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贝多芬即使古典主义的完成者,有事浪漫主义时代的引路人。他的音乐对于个人的情感表现,宏伟的戏剧性和对自然的依恋等,都为浪漫主义开启了通向新时代的大门。

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贝多芬的成就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贡献之一。他拉开了音乐史舞台上识破天惊的序幕。二百多年来,世人的心弦,仍会因他那铿锵刻骨、自由奔放的音乐而震撼不已。尽管贝多芬容貌欠佳、衣着邋遢,但来到维也纳之后,他却以音乐的才华、迷人的气质风靡了维也纳。童年时的艰难,青年时的痛苦,成年时的孤独,老年时的贫病交加,锤炼了一代音乐巨人。他是一个不幸的人,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它的苦难来铸成欢乐。他说:我是为人类酿制出美酒的巴克斯神,无论什么时候真正理解了我的音乐,别人带给他的苦难就解脱了。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位音乐伟人,他用生命所弹奏的曲又怎能算不上是作为文化的音乐呢?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2024教师暑期政治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计算机安全与防护作业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