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材料题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中考材料题(精选8篇)

历史中考材料题 篇1

1、抵制和纠正“左”倾错误,是加强和提高共产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纠正“左”倾错误的?

答:(1)遵义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或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整风运动清算了王明的“左”倾错误。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又犯了哪些严重的“左”倾错误?这些失误是在哪次会议上开始得到全面纠正的?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

(3)在纠正上述失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树立起一面新旗帜。这面旗帜是什么?在这一旗帜指引下,祖国统一大业有何突破性进展? 邓小平理论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只答出其中之一不给分)

(4)20世纪末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挫折,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历史教训。这一“严重挫折”是指什么?

苏联东欧剧变,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2、《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在今后五年内,我国将在全国重点范围内建设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路线和100多个经典景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井冈山、遵义、延安被国务院定为红色旅游景区(点)。请你以这些景区(点)导游的身份,用最简练的语言介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在这些景区(点)的重大革命事件及其深远历史意义。

答:(1)井冈山:毛泽东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遵义: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延安:中共长征结束后,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大后方(革命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2)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2周年之际,“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卢沟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景点的游客大量增加。国家确定这些旅游景点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以史为鉴(或吸取历史教训,不忘国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身处红色景区,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同时也想到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请分析指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启示:A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B社会主义改革不能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D改革中不能削弱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或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建设);E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3、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问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在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什么运动,请你写出该运动的名称。答:(1)土地改革

(2)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什么?

(2)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3)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长期战斗并逐步地夺取革命的全部胜利。——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二: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材料三:现在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主张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为什么?

答:(1)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原因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走不通;敌人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城市;只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

(2)材料二“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当革命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中共的革命策略是怎样跟着改变的?2)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由于日本的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最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材料三 中提出的主要矛盾变化及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4)要正确分析和判断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从国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

5、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诞生八十五年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党的建设也与时俱进,使党成为举世公认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各例举一次党的重要会议,分析说明我党是如何“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的。

5、答案提示:(1)会议可以自主选择:如: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

(2)分析说明中应将会议背景与会议内容有机结合,体现出“与时俱进”。

(3)举例:十一届三中全会。随着四人帮的粉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上日程(背景),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6、融入情景,探究问题。

学习完了中国近现代史,在老师的指导下,赵明同学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下面是他列出的一部分提纲和他的一些想法,请你帮忙完成好吗?(1)20世纪中国两大历史任务是:

答:(1)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革:

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3)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依次分别是:

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4)作为青少年应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给自己写出一个“座右铭”。

学习他们胸怀大志、爱国爱民、百折不挠、敢于创新、不怕困难的精神。(“座右铭”只要是健康向上,激励奋进的都可得分。)

8、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歌中唱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历经了一个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请回答:1921年。

(1)中国共产党是在哪一年成立的?

(2)试举两例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什么艰苦的战争,打败 了哪些不同的敌人,“一心救中国”的?_____)领导抗日战争,打败日本侵略者;领导解放战争,打败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毛泽东思想首次写入党章是在哪次会议上? 中共七大。

(4)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他又创造性地提 出了什么构想?

邓小平,一国两制。

9、阅读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2008年4月,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来祖国大陆访问,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会晤。材料二:截止2009年底,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文化交流、旅游、探亲的累计已达5000万人次,赴台探亲和从事文化活动的大陆居民也有120万人次。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投资的企业达10万多家。两岸间接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

(1)想一想,63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会谈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1945年的重庆谈判

(2)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3)你认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两岸人民血浓于水,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党和政府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12、请用史实说明,建国以来我们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调整或变革?其结果如何?请你针对这一问题对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建议。建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5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胡主席强调:讨论两岸关系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必须以宽广的眼光审视当今世界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顺历史潮流而动,应人民要求而行,两岸共同发展繁荣正面临着历史性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携手合作,开创未来,为台湾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二:国务院副总理钱起琛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关系到中国人民的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史上,侵占台湾的国家有哪些?

英国、美国、日本、法国

台湾的地位及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地位: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二战中有一个国际文件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该文件的名称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作用?对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开罗宣言》。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规定日本侵占中国的领土必须归还。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台独”的主张分列国家,危害人民,完全是非法的。

1950年,美国用什么方式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1派海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举出历史上国共关系的两个典型事例说明“合则两利”。再举出国共关系史上两个典型事例说明“分而两伤”。

合则两利:⑴1924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⑵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日本法西斯。

分而两伤:⑴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形成了十年内战的局面;⑵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海峡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⑦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⑦坚决拥护和积极宣传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热爱祖国,努力学习;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美同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两国之间的关系既紧张又缓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请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日本宣布投降的时候,国民党的军队都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就在敌后。这种形势对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很不利,„„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五十多万人运到华北、华东和东北内战前线,准备进攻解放区。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在北京首都机场着陆,中美两国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尼克松随后在中国逗留的日子,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尼克松动情地说道:“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材料一表明了美国在当时对中国实行什么政策?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的又是什么政策?

扶蒋反共政策;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2)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是指什么?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原因?

主观因素:中国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国防实力;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力增强;中苏关系的恶化和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客观方面:美国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国为了改变在美苏争霸中不利的局面;进入70年后,美国经济发展缓慢;陷入越南的战争的泥潭等。

(4)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中美关系存在着矛盾和摩擦,在曲折中发展。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两国需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团结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言之有里即可得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和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研究、探索和发明创造的新热潮。其中主要包括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以及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现代人类不断实现自己的梦想。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人类工作和生活的质量,航空领域的突破使人类实现了“奔月”的梦想。请回答:

(1)在上述两段材料所涉及的科技革命中,得到发展和利用的新能源分别有哪些?(各举一例)

答:.(1)电力;核能或原子能等。

(2)试以历史上某一国家实力地位的变化为例,分析说明科技革命对该国兴或衰的影响。

以英国为例。英国在18世纪中期首先进行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上半期完成,从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或英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不重视科技和技术设备更新,致使工业产值下降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三位。也可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为例。

(3)第三次科技革命对西欧主要大国的相互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西欧主要国家的关系更加密切,走向了联合,成立了“欧洲共同体”。使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综上所述,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决定政治;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决定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联合的重要性;走和平发展之路等。(任意两个角度即可)

16、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变化不大。

材料一:英国的社会变革: 图一: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图二:改变世界的蒸汽机

注: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材料二:清朝统治者的观点:①“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②“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材料一说明当时的英国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革?

①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科技突飞猛进,经济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统治思想: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思想?这些统治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何共同的影响?

②影响:使中国错失了社会变革的机会,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落伍。(3)为了改变材料二中①的现状,近代中国的一些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进行了哪些社会变革?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7、、阅读下列材料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回答:

(1)作者认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请分别说明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1)自强——洋务运动;变法——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

(2)概述中国以欧美和苏俄为师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以欧美为师——是指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政治制度,倡导民主和科学(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主要成就: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以苏俄为师——是指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或社会主义道路)。其主要成就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答出以上关键词有关意思即可得分)

18、法国和德国是欧洲两个重要的国家,两国的历史及两国关系耐人寻味。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两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影响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理论成果。指出这两种理论成果,并举出运用这些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各举1例)。

(1)法国:启蒙思想。影响: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德国:马克思主义。影响:俄国十月革命、新中国成立。

(2)法德关系对欧洲大陆政局影响深远.请举出19世纪中期以来两国在欧洲矛盾冲突中所参加的两对对立的军事政治组织的名称。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同盟

(3)二战后两国又共同参加了哪一经济组织,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对欧洲及世界会带来什么影响。

欧盟

影响:有利于欧洲的统一和经济发展,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扶清灭洋。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材料三:现阶段是民主革命,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材料四: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而前者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请回答:

前三则材料所说的内容分别是哪次革命运动或政治派别的纲领?

①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

联系材料四所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简单说说材料一、二的纲领有什么明显的缺陷?②材料一:盲目排外,没有认识清王朝的反动;材料二:无明确的反帝要求

③材料三所述纲领,与前面其它纲领,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0、材料一:2008年5月,胡锦涛主体访日,展开“暖春之旅”,全面规划和推进中日两国的战略互惠关系。胡锦涛指出“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材料二:中日关系年代尺

(1)“牢记历史”——你准备通过哪些方面获得有关中日关系的历史信息?

查阅有关书籍,网上搜索,实地参观纪念馆,请教别人等。

(2)请将年代尺中①②处正确内容写在答题卷上。

①中日甲午战争;②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3)根据年代尺,以1945年为界,请你概括中日关系前后两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945年之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或以战争为主。)1945年以后: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在曲折中逐步发展正常交往与友好合作关系。(或以和平为主。)

(4)“面向未来”——请你从时代主题的角度来描绘未来中日关系的蓝图。

历史中考材料题 篇2

一、正确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基础

历史材料解析题都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材料部分, 二是设问部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 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因此, 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 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 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在阅读材料时, 要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 将材料读懂、读透。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 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 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 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样既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 也节约时间。如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中给出这样的设问: (1) 材料—指什么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 材料二指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概括这两次会议在意义上的共同点。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 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另外, 阅读材料时,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 (正文) 的开头、结尾以及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 这开头和结尾两句, 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 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 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准确找出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 也是思考历史史实的过程, 从历史材料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关历史信息, 对于正确解题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 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 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 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 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号入座, 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 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 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 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 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 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 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精心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

阅读和寻找是为了准确无误地答题。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 每问具体指向, 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 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分值大的, 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 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 更要慎重处理, 想好再下笔。第二, 语言要言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 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 分值一般不大, 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 (材料) 出, 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 由此依据而得出。第三, 要克服思维定势, 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 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因此, 在回答时, 要克服思维定势, 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第四,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 多是原始史料, 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 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一般来说, 历史材料解析题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和开放型材料题。下面就这三种类型的解题技巧作细致分析。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 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 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找”“三答”三步来入手即可。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 (线) 变化为信息载体, 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 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 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主要有单纯表格型、单纯图片型和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等形式。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 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 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 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 再分析原因, 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 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 尽可能的新颖, 贴近生活, 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 “不限定”范围, 答案也非唯一性, 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 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 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 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 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 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 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 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 一定要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历史中考材料题 篇3

在近年中考历史试卷中,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表述能力的重要题型。一般来说,试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材料解析题一般以图片、文字、图表等为材料,设置相关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中考历史中,材料解析题是一种难度较大的题型。在中考中,许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要领,导致材料解析题部分得分低,进而影响了中考历史成绩。

二、解题要领

1、先看问题,审清题意。

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很多学生一般是按照看材料一看问题一再看材料一组织答案的解题思路进行的。实际上这种解题思路既不科学,又费时费力。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是看问题一审材料一组织答案。先看问题,有利于弄清出题人的考查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整道题的内在联系,之后再有针对性地看材料,这样省时省力。需要注意的是,在看问题时应该注意里面的关键词,如表示时间、范围、性质的限制性词语。

2、带着问题审材料。

在通过审题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之后,要有针对性地审读材料。在审读材料时,首先要看材料的出处、内容等,大致把握材料所叙述的问题,然后找出材料中的提示性词语,如人物、时间、事件等,最后仔细阅读,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内容。通过审材料,可以为正确组织答案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问题答案。

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问题答案,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会直接影响材料解析题部分得分的高低。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条理化、概括化、术语化,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在组织答案时,要准确链接所学知识,防止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

三、典例分析

下面,笔者以2010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第23题为例,谈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要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之一就是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的外交活动,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

(2)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的事件是什么?

(3)分别列举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文字型材料解析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表述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解答本题时,可以按照上文所述解题要领逐步进行。本题前三问较为容易,解题关键是抓住设问、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准确链接所学知识,正确组织答案。第(1)问和材料一的关键性词语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第(2)问和材料二的关键性词语是“20世纪70年代”;第(3)问和材料三的关键性词语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及区域性组织”。根据这些关键性词语,联系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第(4)问难度稍大,在解答时要从三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历史中考材料题 篇4

一读:解题的基础

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走完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下面尝试性归类几种材料题,并结合中考试题介绍一下解答思路: 历史材料题基本上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文字型材料题;

二、图表型材料题;

三、开放型材料题

一、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想”“三答”三步来入手。前面已分析了,在此不再累述。(2007年〃荆州市)13.阅读材料:

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开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回答:

(1)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较,《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臵上有何特点?(2分)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达成了哪些共识?(2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2分)

二、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象(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

1、单纯表格型

(2006年〃沈阳市课改区历史与社会)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煤钢增长情况简表

材料二:以下材料引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括号里的数字为其所

材料三:下列为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简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历史现象?并分别分析其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2分)(4)结合历史总结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及规律?(3分)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

首先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根据第(1)问中“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方面的历史现象?”带着这个设问,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一。通过观察发现,1870年和1913年各国煤钢增长情况大不相同。1870年时,英国煤钢总产量远远高于其它国家,是其它几国的总和。但1913年,占据熬头的是美国和德国了。这就是两方面最明显的现象,确定下具体的现象,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第(2)问与第(1)问的不同在于“哪两方面”与“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应是等于或多于两方面。带着这样的分析去阅读表格。表格中共有5个经济区域各个方面情况的详细内容的对比,通过对这5个经济区域情况的分析,就有5个方面的历史现象。还可以对其中任何几个经济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所以,答案的范围比较广。如:通过对俄与其它各经济区域情况的对比分析,可得出这样的历史现象,就是:俄国是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较缓慢的一个。确定下历史现象后,再深入地分析原因,俄国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因主要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不彻底。其它历史现象的分析也这样进行。

材料三中选取的国家很有代表性,一是美国在美洲,二是德国在欧洲,三是日本在亚洲。且这三个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遍及全球且经济下降,工人失业严重。根据这些读表得出的信息,我们应能确定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4)问,需要综合以上三个表格的内容来做出综合的分析。

在解答图表型材料题时,既要遵循材料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结合图表的特点适当变通,把一般规律与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解答能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中考材料题中,出现了填表材料题,这种材料题所给出的表格材料是不完整的,需要考生先联系其他内容完成表格,然后再对完整的表格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种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例如:

(2007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抗击。在抗击外敌的战场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如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黄继光.邱少云……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被载入了史册,并将永远激励后人.启迪后人。

(2)在近代史上抗击外敌的事件中,中国军队往往付出重大代价,却大多以失败告终,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请综合上述问题,谈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4分)

2、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 此类型题的特点是文字材料、表格材料或图片材料同时呈现,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例如:

(2006年〃河南省)

三、材料解析题

要求: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1958年的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见下图),在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人民公社很快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起来。

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一张把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他们苦干了一年,1979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种“分田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如何?(1分)

(2)运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全国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3)根据材料四,说出材料二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1分)

(4)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翔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1分)

解析:面对这类混合型材料题时,要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不管是表格、图片、还是文字,都要通过各种方法找到有效信息,然后按照“一读”、“二想”、“三答”的步骤进行解答。

三、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认识一点: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2006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试题

33、探究与实践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

(1)红军为什么要“远征”?(1分)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3分)

(2)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形式。至少两条,共4分)。

(3)为在全社会倡导学习、践行“八荣八耻”,你校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先行”倡议活动。请你完成倡议书提纲的相关内容。(写出两条,共4分)

我们倡议:

第一、第二、第三、此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第(2)和第(3)问上。这两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将自己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自身的体会、感想结合起来,以达到升华认识、指导今后的行动的目的。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应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中考历史开放题:台湾 篇5

1、解决台湾问题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

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发展两岸关系基本原则: “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开放性问题

1、“三通”对两岸有何意义?(通航、通邮、通商)

把两岸距离拉近。有利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2、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①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③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经济上已经形成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⑤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3、国家统一的认识:

从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看,反对分裂,实现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事实说明,团结统一则国昌民富,敌对分裂则国弱民贫。

4、我们青少年为维护国家统一应履行的基本义务是什么?

①积极拥护祖国统一的方针和政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②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③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5、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发展趋势的认识。

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一国两制”政策的实行,祖国必将统一。

6、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请你提出一条好的建议?加强两岸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等。

7、祖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我国历史大统一的进程中,你有什么感悟?国家的强盛既要依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要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而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祖国的统一顺应历史潮流,是人心所向,祖国统一体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国的经济、国防、科技水平、综合国力有显著提高;搞台独不得人心。

8、国共两党“合作一分裂”的发展历程给你什么启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9、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说明“两岸的良性互动发展”为和平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事例:“团团”“圆圆”顺利抵台,两岸双向“三通”实现,汶川大地震后台湾同胞积极援助等。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人民交往以及新闻、科技、学术、体育、文艺等各方面的交流迅速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初步形成。这种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结合当前海峡两岸的形势,简要谈谈发展两岸关系有什么现实意义?

当前两岸关系趋向缓和,两岸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增强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1、你认为台湾问题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试简述你的理由

必然趋势:友好往来,互利共赢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台湾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必将实现统一大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交流与沟通日益密切,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任何阻碍、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为,必将遭到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坚决反对

12、从国共关系的变化中,你得到什么感悟?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国共合,则民族兴;国共分,则战乱生

13谈谈你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认识。

认识:海峡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祖国的统一定能实现。

14请简改革开放后要分析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历史中考材料题 篇6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座号______成绩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选项按题号填

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A.希腊人创造出的法学体系沿用至今B.近代西方文明复原了古希腊文化 C.希腊文明完全涵盖了近代西方文明D.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2、奥运火种取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这里出现了西方第一缕文明的曙光。“西方第一缕文明”给西方乃至世界最主要的贡献是

A.开放的海洋文明B.自由的商业文明C.高度集权的农业文明D.民主的政治文明

3、假如你生活在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下列哪种情况不符合当时的国情()A在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B公民家庭男孩在学校里练习跑步、乐器演奏,拳击、学习诗歌、天文等。C健壮的男孩到7岁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通过做苦工、挨鞭笞来培养意志。D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发达。

4、“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希腊的辉煌主要体现在A.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B.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C.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D.古代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5、世界三大宗教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B.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6、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使数万同胞的生命瞬间埋葬在废墟和泥石之中,全国各民族纷纷发出救援,震灾的现场到处活跃着带有“红十字”标记的医护人员。“红十字”成为舍己救人的象征,“十字架”以纪念耶稣受难而成为某宗教的信仰标志,请问该教的经典是 A.《古兰经》B.《金刚经》C.《圣经》D.《大阴真经》

7、对15世纪末16世纪初 “地理大发现”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发现了美洲大陆B.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 C.完成了环球航行D.加强了欧洲同亚洲的联系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包括

A.促使轮船等远洋航行工具的发明

B.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

C.使亚非拉美一些地区沦为了殖民地,陷入灾难的深渊

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各自发展的局面,使整个世界联在了一起

9、首先成功地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海上线路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10、某班同学正在排练历史剧《哥伦布》,请你为“哥伦布”选择一句最恰当的台

A.我经过了70多天的航行,终于到达印度B.我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我已经完成了史无前例的环球航行D.我的船队经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

11、右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下列表述与右图无关的是

A.“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是英国人

B.这种血腥的贸易从16世纪到19世纪持续了三百年的时间

C.欧洲人从事这种贸易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补充足够的劳动力

D.贸易活动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精壮劳动力,造成了非洲长期的贫穷落后

12、在“三角贸易”中,当欧洲殖民者从美洲返航时,他们的船

只中满载的是()

A.美洲土著居民B.非洲黑人C.廉价工业品D.烟草、金银

13、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这段话体现的主要治国思想是()

A.发展近代工业B.文明开化

C.学习西方D.政治平等

14、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俄国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B.农民可以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C.不得再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D.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5、探究历史发展的共性是历史学习任务之一,请找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它们的共同点有()

①废除农奴制②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③允许土地买卖④向欧洲国家学习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6、历史专题复习课上,老师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伯利克里、明治天皇、亚历山大二世等人物画像,那么这节历史课的复习专题应该是()

A.改变社会性质的变革B.科技改变生活

C.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D.战争与和平

17、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A.废除粮食税,实行余粮征集制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消灭地主阶级

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推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18、右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其中影响1921~192

5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19、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在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依据

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经济政策。在1922年初的苏俄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小商贩在自由市场出售面包B.工人到市场购买粮食

C.农民的粮食全部交给国家D.资本家经营鞋帽厂20、1932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46.2%,有13万家以上工厂倒闭。农产品批发价格下跌了54%,农民的农业净收入从61亿美元降到20亿美元,100多万家农场破产,许多农民流离失所。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B.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C.经济大危机的爆发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21、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B.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C.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D.加强了中央集权22、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让美国再次遭受自由放任的时市场经济之苦——经济低迷、公司倒闭、失业增加„„这与1929~1933年的情况极为相似,当时的美国靠罗斯福新政逐渐走出困境。以史为鉴,罗斯福新政可供奥巴马政府战胜当前危机借鉴的内容有()

①政府直接参与的经营管理活动②由国家承建公共工程

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④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3、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展最为迅速和产业是()

A.钢铁制造业B.汽车制造业C.信息产业D.飞机制造业

24、小明是汕头市某中学的学生。以下是他在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 B.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遭受到严重打击

C.20世纪8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D.20世纪90年代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25、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图示中第二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描述最准确的是()

A.发展速度放慢,出现严重经济危机B.开始复苏和繁荣C.经济实力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D.进入知识经济时代26、20 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

A.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B.经济缓慢回升,低通胀

C.高速度,低失业率D.信息化和全球化

27、当前全球笔记本电脑的95%都是由中国人研发和生产的,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观,都与国际品牌达到同一水平。从中国走出去的联想、宏基、华硕和神舟正逐步成为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主角。这说明()

A.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B.当前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经济全球化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D.老牌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逐渐落伍

28、某政治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面包屑。这一观点表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什么问题?()

A.恐怖主义泛滥B.贫富差距悬殊

C.环境污染严重D.毒品走私猖獗

二、综合题(2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美、俄、日各国在不同时期都面临着重大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或变法),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解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较有远见的贵族都赞同把农奴从以往一向将他们束缚在小块土地上的契约中解放出来。这样,贵族打算将小块土地上联成一片,采用有效、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并仅仅雇佣他们所需要的从前的农奴做散工,……由于这些情况相结合,亚历山大二世能在1861年3月1日颁布废除……的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由于日本在历史上曾有过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以促进本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日本人把移植外来文化视为当然的事情,只要能够适应形势,任何需要的东西都可以从海外引进,既无顾虑也不以为耻。因此,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出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四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地、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材料三、四均选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为摆脱困境各进行了什么改革?(2分)其影响有何共同点?(2分)

(2)材料三、四中,苏俄和美国为摆脱困境各进行什么措施?(4分)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分)

(3)从上述材料中,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启示?(2分)

30、某社区近期将出一期宣传板报。

下面是社区工作人员为板报准备的一份材料: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投 资总额的80%,贸易额超过世界的一半,技术转让l/3。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1)他们选取这段材料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2分)

(2)板报拟设置一个栏目“大家谈”,提供这样一个观点:“人们欢迎经济全球化到来认为全球化是能够给中国带来幸福的‘馅饼’,同时也有可能是一个‘陷阱’”。如果要你来谈谈,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2分)为什么?(4分)

(3)请你为这期宣传板报拟定一个主题。(2分)

(4)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下,你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建议?(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29、(1)改革:俄1861年改革(俄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2分)共同点: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分)

(2)措施: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4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尝试用市场手段发展生产力(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新政是加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宏观管理(意思相近即可)。(2分)

(3)①面对困境,应适时作出调整;(2分)

30、(1)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影响很大,使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2)正确。因为经济全球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越来越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境地。

(3)世界经济全球化。

中考议论文论点与材料题探究 篇7

一.论点题的作答

一般而言, 中心论点的提出在首段。当然, 题目与结尾也不可轻视。所以, 如果考到“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等类的题目, 就要学会“三看”:看标题, 看开头, 看结尾。若开头、结尾意思相近, 则用开头。在开头、结尾部分, 需要注意标志性的词, 如“我认为”、“所以”“可见”、“总之”等词。

如北京市2008年中考试题: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 一般说来人有三项资本, 或曰三种魅力:一是外貌, 这主要来自于先天;二是知识技能, 这要靠后天的学习;三是人格, 这是一种独立于“貌”和“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这其中哪一个更重要呢?雷锋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论“貌”, 他个子不高, 只有一米五多;论“能”,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 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 超过了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 成为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可见,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 美貌和才能固然重要, 但完美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

由 (1) 段最后一句“可见”知, 论点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 美貌和才能固然重要, 但完美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问到“提出论点的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之类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已经已有的经验先来分析论点提出的方式, 然后具体分析其作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告诉我们, 论点一般用故事、社会现象、某人的一句话、名言、事例等的概括、分析引出中心论点。可见, 无论哪一种开头方式, 目的无非是引出论点。

例如安徽省芜湖市2011年中考试题:20.文章开头举出薛仁贵与王茂生交往的事例, 有什么作用?

(1) 据史料记载, 唐朝贞观年间, 薛仁贵因“平辽”有功, 被封为“平辽王”时, 拒绝了所有贺礼, 只收下平民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薛仁贵当众饮下后, 说:“早年我家境贫寒, 全凭王茂生接济。如今王兄贫寒, 送清水也是一番情谊,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 如清风徐徐, 若明月朗朗, 平淡得让人觉得如一汪清水。腾达时默默祝福, 危难时给予支持, 可以不去锦上添花, 却一定会雪中送炭。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是朋友交往的最高境界。

这样作答:揭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内涵, 引出作者的观点——君子之交淡如水。

再如山东东营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18.文章第 (1) 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____。 (不超过25个字)

(1) 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 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 亲昵地称为“金三角”, 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 其实只要深入进去, 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 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 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 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 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 在很多人眼里, 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 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

作答: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观点和材料题的作答

某段中某个材料 (事例或引用) 的作用, 往往是证明本段的分论点, 或材料前的那个观点, 进而证明中心论点。作答这类题方法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紧扣本段观点概括材料, 第二步是紧扣本段观点分析材料, 第三步是证明了本段什么分论点或观点, 进而证明了什么中心论点。

例如北京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22.阅读第 (4) 段, 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君子之交淡如水。 (3分)

作答示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内涵就是君子之间的交往, 形式似“淡”, 实则志同道合, 友情深厚。鲁迅和瞿秋白以前从未谋面, 只凭书信往来, 就相互信任;当危难来临之际, 却互伸援手, 肝胆相照。所以, 这个例子证明了君子之交淡如水。

本题启示:近年虽不直接考论证方法, 但这道题如果没有议论文常用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的知识储备, 就想不到这两个例子是一正一反证明本段的分论点“仰而思”的重要。

历史中考材料题 篇8

【试题特点】

1.背景材料“新、广、活”。即内容新颖、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背景材料一般选用最近一年内的国内外时政热点或是选用学生身边的普通的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可以是通俗引文,也可以是图表、漫画,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2.问题设置“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既关注学生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关注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又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突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3.答案开放、多元化。分析说明题的答案不要求必须用课本原文,与课本内容相吻合即可。同时,分析说明题的答案也不唯一,考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所给材料,多角度、多层次作答。

【试题类型】

根据问题的设置,分析说明题可以分为列举式、评析式、归纳式、演绎式和参与式几种。

1.列举式。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参照材料中的现象,列举同类现象,一般要求不少于三条。这类试题难度不大,解答时同学们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或者自己的生活实际。

2.评析式。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言行进行评价分析,重在考查考生明辨是非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可分“三步走”:首先,对现象或言行做出定性评价,即判断其是非对错;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列出理论或法律依据;最后,指出其影响或后果。

3.归纳式。这类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归纳出结论,即判断“是什么”,重在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这类试题的设问一般是“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等。对于这类试题,我们可以借助语文学科中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方法,先概括出背景材料的表层意思,再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一步揭示出问题实质。

4.演绎式。这是要求考生通过背景材料谈理解、谈认识、谈感受的一类试题。解答这类试题时,不能抛开课本知识,随心所欲地去理解、去认识、去感受,而必须到课本中寻求理论支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作答。

5.参与式。这类试题通常是让考生谈打算、提建议、设计宣传标语、设计警示语等,旨在考查考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解答时,考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地自由发挥,但答案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思想境界,用规范、简练的学科术语作答,力求见解独特,富有新意。

【解答规律】

不同类型的分析说明题,解答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也有规律可循: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问题,目的是弄清命题者的意图。审材料,要抓住关键词句,找出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审问题,就是要看清问题要求,弄清答题点。审材料和审问题两者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材料少的题目,可先审材料后审问题,即联系材料审问题;材料多的题目,则可以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即带着问题审材料。

第二步,回归课本,找准知识。就是要把从材料和问题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在课本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这是答题的关键。找的准方能答的对,找的全才能不失分。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下一篇:高尔夫赛事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