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选粹优秀读后感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文选粹优秀读后感(精选5篇)

时文选粹优秀读后感 篇1

寒冷的夜晚会因人与人之间关爱的微笑而显得温馨,寒冷的心会因花的热情怒放而觉得暖意融融。是年轻人的微笑和问候,感染了女孩;是年轻人的康乃馨,打开了女孩紧闭的心灵之门,让女孩迎来了心灵上的新年。这种感染,这份温暖在生活中被人们互相传递着。

《时文选粹》读后感 篇2

【时文选粹】没有【水浒传】的豪放,却有真挚的感情,【香溢馄饨摊】体现了人间真情;【有多少一爱一隐没在光一一之外】告诉我们要理解父母;【俺和后一妈一是绝配】表现了后一妈一对继女的一爱一……

【时文选粹】中有些文章我都没认真看,瞅几眼就翻过去了,妈妈一知道后,语重心长地说:“读【诗文选粹】要认真,不要走马观花,他是很有用的书,一篇文章讲明一个道理,而且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你要好好读。”

在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一小疚“时文心语”,几乎每一段都是美文,都是文章的总结,我们会从这里明白人生的道理。

时文选粹读后感 篇3

《时文选粹》没有《水浒传》的豪放,却有真挚的感情,《香溢馄饨摊》体现了人间真情;《有多少爱隐没在光阴之外》告诉我们要理解父母;《俺和后妈是绝配》表现了后妈对继女的爱……

《时文选粹》中有些文章我都没认真看,瞅几眼就翻过去了,妈妈明白后,语重心长地说:“读《诗文选粹》要认真,不要走马观花,他是很有用的书,一篇文章讲明一个道理,并且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构思巧妙,你要好好读。”

在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一小段“时文心语”,几乎每一段都是美文,都是文章的总结,我们会从那里明白人生的道理。

作文素材:时文选粹 篇4

作文素材:时文选粹

怎样才算一个好的时代

一死囚在临刑前哭喊着说对不起家人,因为他参与了一桩灭门杀人案;

一人在医院偷患者钱包,因母亲病重急需钱;

一官员贪污几千万,为了让深爱的女人锦衣玉食;

一父亲为了女儿上大学,设局顶替了别人家的女儿;

一老板拖欠民工的血汗钱,称别人欠自己的也没还;

一妇女从产房里将婴儿偷走,理由是太喜欢孩子却不能生育„„

一个坏的时代,在人性、伦理、规则、逻辑上,默认或怂恿如下做法:

宠爱自己的孩子却漠视别人的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却欺凌别人的父母,善待自己的兄弟却盘剥别人的兄弟,荫护自己的眷属却虐待别人的眷属,爱惜自己的姐妹却侮辱别人的姐妹,扩充自己的钱包却压榨别人的钱包,造福自己的家乡却掠夺别人的家乡„„

天使与魔鬼,两种人格,两个身份,两套本能,作文素材:时文选粹。

而这,每天都发生在贪官、恶奴、街霸、骗子、奸商、盗贼身上。偶尔,也会若无其事地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一个好的时代,应最大限度地消解以上荒谬和悖论。

一个好的时代,会让天下孩子都受到呵护、所有父母都得到孝敬,会以政府的担当替代百姓的焦虑,会以政府的信用激励民间的诚实,会以完善的制度保障游戏的公正、分配的合理、权力的谦卑,会让富人摘掉骄横并学会仁爱,会让弱者得到帮助却不失尊严,会让每个做梦的人都有光明之感,会让美德和纯真不被嘲笑与辜负,会让命运不亏待那些劳苦,会像麦田那样承诺耕耘与收成、汗水和果实成正比„„

一个好的时代,个人的幸福不以别人的痛苦为肥料,个人的满足不以别人的忧愁为成本,个人的衣冠楚楚不以别人的衣衫褴褛为背景„„甚至,人类“以人为本”的时候不再虐待别的物种,壮大人间的时候不再奴役大自然。

一个好的时代,空气中的最大成分是氧和爱,大街上最流行的风景是笑容、问候、礼让、牵手、携扶,而非怨恨、牢骚、争抢和骂骂咧咧。

一个好的时代,应尽快到来,尽快变成共识和承诺,变成效率和实践,应只争朝夕地去呼唤,夜以继日地去兑现。

一个好的时代,不会把它的任务让渡给下个时代,它会对公民此生的幸福负责。

因为人只有一辈子,未来可消费历史上的我们,而我们无法消费未来。

一个好的时代,不会因遇到苛求而恼羞成怒。

一个好的时代,不需要世人去感激,只期待爱与批评。

(选自《中外文摘》2011年第9期)

细数落花

偏才大师与他们的伯乐

“钱钟书们”被破格推荐上清华

在中华民族众多的“脊梁”中,曾涌现了一大批大师级偏才。远的不说,仅以民国以来的历史为例,便可窥一斑。

1917年,罗家伦想修外文,投考北京大学文科,恰逢胡适判阅其作文试卷。胡适毫不犹豫地打了满分,并向学校招生委员会荐才。可校委们察看罗家伦的全部成绩单后大吃一惊——罗家伦的数学成绩竟是零分,其他各科分数也平平。在取还是弃的争论之际,主持招生会议的蔡元培校长力排众议,破格录取罗家伦。

罗家伦后来成为“五四”风云人物,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传诵一时的《五四宣言》,便是他的手笔。“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的警句,曾激励广大有为青年,奋起救国。

碰巧的是,12年后,已是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在招生中也遇到了偏才——钱钟书。钱钟书当时“国文特优,英文满分,数学15分”,比罗家伦当年考北大的成绩略胜一筹。于是,罗家伦在钱钟书的名字上大笔一勾,破格录取。

在大胆破格录用偏才方面,清华似乎比北大更果决。国学大师季羡林,从上小学开始,便文理偏科严重。报考清华大学时,百分制的数学考卷,他只考了4分,而他的第一志愿,居然还是数学系。尽管如此,季羡林还是被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录取。

1912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全国招生,学制8年,毕业后公派去美国留学,考试科目是国文和英文。闻一多报考,虽然英文考了零分,但因一篇效仿梁启超风格的《多闻阙疑》,写得洋洋洒洒、气势不凡,老师将他破格列为备取第一名。

闻一多也是一位敢于破除学科偏见的教育家,著名文学家臧克家就是他发现和培养的。1930年,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但他数学也是得了个零分。可是,他的那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得到了时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主考老师闻一多的赏识,臧克家因此被破格录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放眼当下,尽管通吃各科的“考霸”层出不穷,却鲜见以专科专业见长的“偏才怪杰”。究其原委,一是围绕高考指挥棒的学生,不敢拿自己的学习个性“赌”明天,二是标准化的招生制度扼杀了偏才。而缺乏偏才的社会往往缺少深度与活力,因为,有时偏才与大师仅一步之遥。

世有胡适,然后有吴晗

博学多闻、温文尔雅的胡适,同样是一位难得的敢于破格录取偏才的伯乐。

1937年之际,北大的招生不是采取全国统一高考的方式,而是几所名校自己组织联考。沈从文妻子张兆和的姐姐张允和投考,结果数学得零分,作文却相当好,其他科目较平均。时任中文系主任的胡适看到张允和的作文,立刻大喊“这个学生我要了”。但北大的招生规则是“任何一科如果是零分,都不能被录取”,胡适找到数学改卷老师,让他无论如何在张允和的卷子上找出几分。数学老师也很坚持原则,说“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给。直到胡适找到校务委员会拍桌子骂人,北大才终于破格录取了张允和。

与张允和“顺利”被北大破格录取相比,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报考北大却颇费周折。

1931年初春,胡适应北大校长蒋梦麟的聘请,出任北大文学院院长,于是吴晗也准备报考北大史学系。之前,吴晗因著作《胡应麟年谱》得到胡适器重,并被收为弟子。他的考试成绩却让人大跌眼镜:文史、英语都是满分,数学则是零分,按北大“一门得了零分不录取”的规定,吴晗上北大不成,马上转报清华史学系。结果吴晗文史、英语都得满分,而数学还是零分。

当时,清华大学录取新生的规定和北大相同,考生有一门得了零分,就不能录取。不过与北大不同的是,他的文科成绩如此之好,引起了校方的注意。胡适其后也写信给清华校长翁文灏,请后者大力培养吴晗。最后,清华首开特例,破格录取了吴晗。清华这个决定轰动了北大,胡适一再对人说:“北大的考试制度太不合理,像吴晗这样有才华的学生,竟因数学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太可惜了!”

(选自《今日文摘》2011年第16期)

心海帆影:

滴水藏海

谷歌的聘人绝招

跟儿子聊天时,儿子说他的一个朋友在谷歌(google)得到了一份工作。说这话的时候他一脸的崇拜,我这个听的人也十分感慨。

不看简历,不看学历,不招聘,不海选。一分钱不花,谷歌就找到了它理想中的雇员。

心香一缕:成功在你的眼里垂青了他人,你很羡慕,其中的原因你想过么?他也许并不别你出色,只是他心怀好奇。中国古语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宇宙之大,事物之繁杂,无一不充满着数不清的疑问。一部科学技术史,它的诞生、成长以及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解疑释惑的过程。

特别关注

他的肾为何只值一个ipad

寇研

少年的卖肾,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在日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等地饱受争议却势头不减的“援助社交”。年轻女孩想要一款当下流行的名牌包包,又无力购买,便向有支付能力的男士求助,对她们来讲,与男人上床=名牌包包,等式与少年的无异。或者不同的是,她们新瓶装旧酒,从事的是一份非常古老的交易方式,但在少年,似乎没有这个资源优势,就只有吃点亏,打自身的主意了。

将身体的尊严量化为ipad、名牌包包,你可以将之归结为道德伦理的丧失。但“道德伦理”的标签,看似取之不尽,任何时候都可拿来唬人,其实不过是方便快捷但未必有营养的快餐思维。少年卖肾少女援交,看起来都有点像加缪的《局外人》,对一切都索然、漠然,包括身体、羞耻感,但他们在对自己身体漠视的同时,又对ipad、名牌包包有一种宗教般的狂热,正是这种狂热吞噬了本该存在的界限,也榨取了他们辨别这种界限的能力。

对奢侈品的狂热,也并非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才会犯的傻。全世界的时尚男女,都在拜物,都在为lv、gucci、prada发烧、奋斗终生。究其原因,一个最为人接受的解释是身份焦虑,把名牌穿戴在身,就可获得一种成就感、被认可感,有时甚至也会是上流社会的通行证。但是,现代人的身份焦虑从何而来?我以为是民主社会的副产品。特权时代,人的等级有严格分类,自上而下,不能流通,连吃个猪肉,都要分出三六九等,这种禁锢倒也使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安之若素,没有所谓的身份焦虑。等级被消弭(至少理论上是),民主给人的错觉是,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钱。金钱也因此成了唯一的障碍,所以才有卖肾、援交这样的极端行为。必须承认,在一个倡导平等、自由的社会,其实更需要前所未有的自省,来辨别、分析、理解自己所拥有的自由的边界。

(选自2011年7月10日《深圳商报》)

心海帆影:钱财,都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是人活着所需要的首要条件。拥有健康的时候,你可以尽情地享受美食;拥有健康的时候,你可以有足够体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身体更加结实有力;拥有健康的时候,你可以和朋友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风光旖旎;拥有健康的时候,你可以拥有最高质量的睡眠,连梦境也都美丽。

有人在短暂的一生里拼命捞取金钱,试图想用对财富的占有来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而有的人一心想出名,想通过名声来证明自己没有虚度生命;有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不惜出卖灵魂,结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我们不反对采用正当的手段来获取金钱和名利,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人生短暂,富贵和名利分毫也带不走。

百味人生

版心有

执著的房客

感动

家里空出一套小房子。母亲说闲着可惜,不如租出去。那天,我到房屋中介所去登记租房信息,正巧碰到一对进城打工的乡下夫妇。

听说我有房子出租,男人便把我拉到一边,问我可不可以直接带他们去看房,如果看着合适,就马上交钱,这样,就省了100元的中介费。男人面色黝黑,西北口音,女人在一旁看着我,满脸的诚恳。我带着他们上楼,结果他们对房子很满意,就立刻签了租房协议,交了租金。

夫妇俩好像很关心水,不断地问我供水情况。我就拧开水龙头,为他们演示一下。两个人看着汩汩流出的自来水,脸上涌动着兴奋。男人急忙关了水龙头,说:“这样流,太可惜了。”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笑着说:“这是老房子,没有安水表,每月不管用多少水只收六元钱水费。”

房子租出去的第二天,我正在上班,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西北口音,是那男房客打来的。他说了半天,我才弄明白,原来是卫生间里马桶的阀门关不严,有小股的自来水日夜流淌不断。我告诉他:“不要管了,流多少都不会多收你一分钱的。而且水流着,卫生间里还不会有异味。”男人停顿一下说:“不,和钱没有关系,只是看着那水总流着,太可惜了。”接下来,我又耐心地“开导”了他一番,才挂了电话。傍晚,我下班刚到家里,男人又打来了电话,他说的还是水的事。他说白天已找了修理工来修那马桶,但是修理工告诉他,马桶太旧了,修不了,必须换新的才能止住水。他试探着问我:“可不可以换个马桶?”我很不耐烦,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从心底涌上一种憎恶来。

男人再没有打电话来。不觉快一年过去了。房子租期将满的那天,我去看房子,收回钥匙。我在检查房内的设施时,突然发现卫生间里的马桶竟然换了新的。男人看着我一脸惊讶,笑着说:“花几十块钱是小事,换了,水就不会白白流掉了。”男人告诉我,在他的家乡,常年缺水。那里的人,把水看得比油还珍贵,如果谁要浪费一点水,就是天大的罪过。所以,当他们发现卫生间里长流水,就觉得很不自在。他们白天干活时会惦记着,晚上回来躺在床上,一想着那水,就难以入睡。最后,他们决定自己出钱,买一个新马桶。

那天,站在这对乡下夫妇面前,我再也找不到一点都市人的自傲,我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在默默聆听着大人的教诲。因为,在他们看似木讷愚钝的外表下,有一种闪亮的东西,让人既惭愧又敬畏。

男人说得对,一点自来水,和钱没有多大的关系。最要紧的是,做人的责任与良知。

(选自《荆门晚报》)

心海帆影:这是一个读来让人心酸、让人感慨的故事。一对乡下夫妇租了“我”的房子,因为水龙头不节水的缘故打电话提出修理,“我”感到很厌烦,后来租期将满的时候去检查房内的设施,发现马桶是新换的,“我”为他们的那种执著而感到惭愧与敬畏,惭愧的是,“我”缺失环保的意识,敬畏的是,乡下夫妇执著的信念和“做人的责任与良知”。文章以小见大,用一件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来表达宏大的主题:责任与良知。发人深省,感人至深。

时文选粹

深入骨髓的优雅

童卉欣

说到优雅,人们总是把它和美女啊、名媛啊挂钩,不得不承认,优雅大多时候离不开美丽外形和文化底蕴的滋养。看过一本自传性质小说,作者是一位出生于1915年的真正中国名媛,作文素材《作文素材:时文选粹》。◆分享好文◆

论家世,她出身名门,父亲是留日海归、北洋政府高官,丈夫是留英博士、驻澳外交官、市政府顾问、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办事处总经理;论学养,她本人燕京大学毕业,留英硕士,丈夫去世后接任他的职务;论容貌,她美丽如花,七十多岁的照片仍旧风姿绰约;论生活做派,她讲流利英文、喝红茶,对色彩和服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晚年赴美之后,衣服还是量了尺寸请上海裁缝做好后托人寄往美国。

但是这些,都不是让人感到震撼的地方。“文革”时期,郑念的家世与经历让她受到残酷冲击,她在单人牢房里度过了6年的漫长时光,但她一直坚拒扣在自己头上的莫须有的间谍罪名。书中两个细节描写让我一直难忘:

郑念长时间双手被反铐在背后以致勒得血肉模糊,令她每一次如厕后想拉上裤侧的拉链都痛如刀割,她宁愿忍受钻心的疼痛也不愿敞开裤链以致有可能闪露出里面的内裤„„

在牢狱中受尽非人的折磨,有人好心劝她放声大哭来引起恶势力发善心,她坚决不从: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才可以发出那种号哭的声音,这实在太不文明了„„

遥想这位名媛当年狼狈地拉裤链和拒绝号哭的镜头,我觉得,这才是一种深入到骨髓的优雅,是一种永不向困厄、黑暗生活妥协的贵族风范。这种优雅,非常时期有,和平时期亦有,贵族身上有,平民身上其实也有很多。

优雅无处不在,如同暮色里夜来香隐隐传来的芬芳。

(选自《羊城晚报》)

心有所悟:要做一个优雅的人,首先必得增长自己的知识,将优雅之树的根深扎在文化的沃土之中,这样才能使它枝繁叶茂。因为优雅的人,必定是心灵纯净的人,净化心灵的最好办法是吸取智慧,吸取智慧的最好办法是阅读。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味;读书可以使人从自我的境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喜欢读书的人,永远都是不俗的人,只有不俗的人才有资格做优雅的人!

时文选粹

为心灵卸妆

李丹崖

当一个人躬身于田园的作物中间时,他的心灵一定是至洁而芬芳的。

满眼的苍翠,刷新你心灵的墙壁;草叶上的露珠,在晨光的照耀下,让你想起童年玩的肥皂泡泡;那些叫不上名儿的小花,一粒一粒在微风的吹拂下,冲你眨眼睛,只几下,你的灵魂就出窍了,面对它们,你会不由自主地蹲下身子,在清新扑面的自然界里,我们永远是矮的。

有一个词,叫清淡出尘。多好的一个动词,让人从中看出了出世的姿态。庄子、陶渊明、林逋„„他们都是这个词的出色代言人,都是从名缰利锁里突围出来的人,是心灵上的强者,他们没有被外物扼住喉咙,而是飞身一跃,过上了梅妻鹤子的生活。

泥土是最忠厚的尘埃,握紧它,你感觉到世界安详自在,满眼所见,皆是干净的。然而,心上的浮尘却最难擦拭,任你再好的拂尘也奈何它不了!田园是一所最好的疗养院,乡村的河流是心灵的洗洁精,我们可以在淙淙的流水里涤足,同样也可过滤心灵,乡间的风是一把最舒适的梳子,可以理云鬓,同样也可以抚平你躁动不安的心绪。

一个站在城市阳台上的双脚,永远没有站在田垄上的双脚自由洒脱。一个经常被露珠打湿裤管的人,在我看来,永远要比名利的棍棒敲打下脊梁骨冒汗的人好安然自在的多。

城市的地表穿上了一层又一层水泥钢筋做的盔甲,时刻准备着和这个纷扰的世界作战,心怀着忐忑的人是焦躁和恐惧的,所以,现在有太多的人渴望卸甲归田,携妻带子地走向乡村踏青,遍地的农家乐啊,乐歪了一个个从红尘的烦扰里挣脱出来的患者,他们要在乡间吃吃素食,洗洗肠胃,给蒙尘的心灵来一次别开生面的沐浴。

世界是一个奇特的诺亚方舟,城市在负载在这个方舟上的戏台,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辆,灯红酒绿的应酬,拍马逢迎的恭维,锱铢必较的小气,钻营算计的世俗都在这座戏台上粉墨登场。唱戏,在每个人看来,如芥末和胡椒一样,都是生活的调剂品,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到大米和馒头,还是要卸下妆来,然后,一头扎进台下结结实实的生活。

和城市这座戏台比起来,更为广袤的版图还是乡村这片观众席。旁观者轻啊,在心灵的争逐上,每一次你都会发现,做一个归隐世外的旁观者,真好!

有时候,做一个身负千斤的挑夫,远远要比一个满身俗务的人要轻松自在得多,前者的身子的弯的,但心路却是笔直的,他们用弯着的身子作弓,笔直的心灵作箭,射落的是五彩斑斓的鹰隼,后者呢,身子是笔直的,心灵却因不堪重负,扭曲成了藤蔓,缠缠绕绕,谁也难以超过篱笆院高。

庄稼的怀抱里装着透明的湖泊,它们是乡村的眼睛;楼宇的脚下踩着的是人工游泳池,他们是城市的近视眼。我们呼唤心灵的清明,我们摒弃浓浓的脂粉气,因为,灵魂的梳妆台前,最美丽的妆是卸妆„„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1期)

心海帆影: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许失去的太多,然而,当你面对失去痛心疾首时,实际上是在延续这种失去;也许错过的太多,然而当你对错过的沉溺过深,实际上是在加剧这种错过。所以最美的妆是没有妆,最美丽的获得是放下。如果你站得足够高,你会发现任何事物都很平静,任何事物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旦你处得近,你发现原本慢的东西,其实也在急驰。只要站得高些,就可以看到世界温和的一面。

滴水藏海

心灵的横梁

春游前夕,我将班里这56名不过十六岁的学生分成了28组。我告诉他们,这次外出春游,只能有28人跟队而行,剩下的一半,必须安安稳稳地呆在教室里自习。

狭小的空间里顿时一片哗然。他们觉得我的安排严重不公,因为不论是谁,都不可能主动放弃这次机会,自甘呆在闷热乏味的教室里。

他们无力更改我的初衷。于是,无可非议,这28组里,每组将有一人免费外出游玩,感受自然风光,而另外一人,则继续日日重复的校园生活。

他们决定用沉默来抵抗我的不公,他们想用这种非暴力的手段迫使我就范。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们陷入了不可解开的僵局。

三十分钟后,台下开始窃窃私语。我在讲台上严肃地说,我绝不可能改变主意,但你们之间,是同学,是友谊,不管我把你们56人分成了几组,带走了几人,你们的情谊仍旧不会改变,对于你们的朋友,你真就如此吝啬?连一次小小的机会都不肯让给他?

这番话,再度使他们陷入沉默。在他们未出结果之前,我转身离开了教室。我知道,这28组学生,明天将会给我一个答案。

清早,旅行社的大巴开进了校园,阳光洒在洁白的车窗上,有一种诱人的美。班长将最后的名单递给了我,不多不少,整整28人。

我惊奇地发现,这份名单的成员,竟是如此特别。他们做了一次令我肃然起敬的谦让——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将这次机会让给了家庭拮据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将这次机会让给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强者让给了弱者,男生让给了女生。名单上有多处涂改的痕迹,不难看出,他们曾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临行前,我要求外出游玩的成员主动握一握那位把机会让给自己、甘愿留在教室里的同学的手。于是,感人的一幕出现了,56只青涩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他们相互寒暄,微笑叮咛,没有半点的烟火气息。

旅行的途中,我给了他们一个小小的建议,写一篇简单的游记,送给这28组里的另外一个人,让他们也充分感受到你的快乐,以及这沿途的美景。

回程之后,没有一人欠交游记。不管是多么顽劣多么厌学成性的孩子,他们都极其认真地完成了这次作业。甚至有的人,还在游记的背后附上了一张鲜艳的彩笔画。

当他们把游记主动送给那位留在教室里的同学时,春末的阳光,忽然灿烂起来。我让他们再次握手,感谢那位胸怀宽广的同学,让你有了一段开心的旅程。他们的右手,紧紧交织在一起。没有谁因错失了这样的良机而沮丧,也没有谁后悔当初的抉择。

其实,我所要教给他们的,并不是一次短途旅行中的见闻,而是让他们在如此不公的条件下学会冷静,学会商量,学会谦让,学会大度,学会感恩,学会补偿。

教每一个十六七的孩子握手,让他们在充满不公和荆棘的人生路上,找到那根调适心灵的横梁。

(摘自2010年5月5日《曲靖日报》)

心有所悟:就像在困厄面前可以凸显互助的美好情怀一样,在不公平面前,更能磨炼一个人的胸怀和适应力。这位老师,真正是一位懂得教育的人,通过一次春游,在让大家收获了谦让、大度和感恩的同时,更教给了孩子,怎样去调适心灵,怎样去给予别人,并收获快乐。

特别关注

当全球囊中羞涩的时候

郑若麟

最近几年,“主权债务违约”成为媒体上的热门词,因为这很有可能涉及全球性的下一轮危机爆发的焦点。而且这一危机可能并不太遥远:法国预测机构认为,下一轮全球地缘政治的大危机,其核心就是主权国家债务违约。

对于“危机派”来说,希腊暴露的问题,更像是一棵“遮挡住森林的树”。“森林”,即很多可能同样存在着“希腊病”的欧美国家,其预算赤字和负债率均高达危险的程度。三年前,另一个实际上已破产的国家冰岛以全民公决的形式,拒绝为银行家无节制地冒险投机而造成的巨额亏损埋单,这更是证明,银行体系与社会之间早已存在的鸿沟正在急剧扩大。当银行走出危机的时候,却轮到主权国家陷入巨额债务陷阱!现在的问题是,当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均囊中羞涩的时候,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国家不会破产。”这句著名断语是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瑞斯顿在20世纪70年代末所说的。他话音未落,80年代一批南美主权国家便相继宣布破产。幸好其规模对于华尔街来说尚不算太大,包括花旗在内的诸多大银行均与之擦肩而过。然而这次被指债务远远超过其收入和资产的主权国家名单却令人脊背发寒:葡萄牙、西班牙„„随后可能是英国、美国。问题在于,企业资不抵债时便会破产,破产的结果就是企业消失,也就是企业会死亡。但国家却不会消失、死亡。那么当国家破产的时候,怎么办?

20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曾陷入巨额债务困境,当时齐奥塞斯库决定如期归还高达90亿美元的国债。国家还债最直接的方法是大幅增税。齐奥塞斯库的做法使社会陷于极度贫困,最终导致了一场革命。今天几乎所有债务国家都不可能通过这一手段来提高收入,增加自己的还债能力。特别是在发达的民主国家,由于选举压力,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可能以增税方式来提高国家收入用于还债,甚至连反对党也不敢在竞选时提出类似的口号。同样也在选举压力下,通货膨胀、降低公众收入、紧缩开支等一系列手段也将遭到选民的绝对反对而很难被采用。希腊公众对政府的全面紧缩政策反应极为激烈,连日罢工并上街示威,就是一个证明。

目前民主国家普遍采取的方法,一是欺瞒公众,一味声称“危机已经过去”;二是继续大量举债,而将偿还债务的义务蓄意推给下一届政府,其后果就是经济增长乏力、通货紧缩、失业增长„„

当然,如果经济从此强劲复苏、财政收入大大提高,是可能扭转这一危险前景的。事实上,目前除了希腊,其他有潜在债务违约可能的国家还都享有很高的信誉国家的评级。然而,仅以美国为例:过去6个月美国财政收入为3100亿美元,但支出却高达7800亿美元,债务问题在继续恶化而非好转!最悲观的专家估计,美国全部债务(国家债务+企业债务+家庭债务)高达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75%。而1929年全球大危机时,美国国家债务也仅为250%„„一旦危机真正爆发,就将出现一大批主权国家违约现象。

19世纪时,强国对失去支付债务能力的国家的方法,就是入侵、掠夺。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1876年入侵土耳其,美国1890年入侵委内瑞拉、1915年入侵海地都是例子。但今天不要说欠债的是军事强国,即使是弱国,使用军事手段也不再可能。那么如果主权国家无力偿还债务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令全球经济学家们头痛。

中国目前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之一。主权国家债务违约如出现在美国,就意味着中国的巨大损失。尽管今天还没有任何人对美国的偿还能力提出任何疑问,美国国债甚至还被追捧„„但是,由于涉及的利益太过巨大,我们不能不未雨绸缪。

(选自《北方人》)

滴水藏海

在缺陷中挖掘美

江宜仁

前年秋天,我给一家山茶油开发公司整理一份十年规划,有位搞艺术的朋友听说后,也跟随我来到公司所在地明月山上。

当朋友看到垦山垦出许多树蔸(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茎)时,他便要我去跟那位老总说说,意思是想带走一些。我回答他没问题,挖出的树蔸没有什么用,以前都是让附近的农民拿去当柴火烧。第二天,当地的农民把一些纹理较直的树蔸挑走了,而剩下的都是些奇形怪状的,想不到朋友却不嫌弃。我疑惑地问他有什么用,他说:“一年后,你来看看便会明白的。”

后来,我到他的工作室参观,看到很多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品,既有飞禽、走兽、人物,也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当他告诉我这些都是用那些树蔸雕刻出来的时,我不得不惊叹朋友从缺陷中挖掘美的功力。

有时人们常常为发现不了美而苦恼。有位哲人说得好: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断臂的维纳斯》从挖掘出土的那一刻,就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人。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尊雕像都有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倾倒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然而,最让人欲说还休的,却是雕像那残缺的双臂。为了使雕像复原,人们想了很多设计方案,但不论哪种,都在原作前黯然失色。作为一尊雕像,断臂的维纳斯是不完整的,但作为一件艺术品,它是无与伦比的。缺陷非但没有扼杀美,反倒将美衬托到了极致。

无论是人和事,完美是相对的,且少之又少,而缺陷却是普遍的。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没有太多的完美,只有当不苛求完美的时候,才能找到更多的完美。现实生活中,缺陷像影子一样,无时无处不伴随着我们。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坦然面对,欣然接受这样的人生呢?

(选自2010年6月7日《老年时报》)

心有所悟:

永远别希望没有缺陷没有遗憾,“完美”只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而已,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和必然。现实生活中,缺陷或遗憾像影子一样,无时无处不在伴随着我们,既然这样,我们就应好好向文中会根雕艺术的朋友那样:既坦然面对又能努力从缺陷中挖掘出美来。

时文选粹

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

萨 苏

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做了三十多年中国人,我还是说不清。

因为中国人太多了,也太复杂了,哪里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

前几天去社科院出版社,编辑送我一本《传说中的近代中国》,里边两篇本不相干的文章,倒是和这个话题都有些相干。

一篇是关于王云五和梅贻琦的。

王云五,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学问很大,本领很大,一辈子都很英雄。不过他最有名的事情是帮着国民党搞金圆券,最后以失败告终。一辈子英雄,最后吃了一口狗肉,而且这口狗肉大得吓人,足以噎死王先生一世英名,说来也是够黑色幽默的了。其实王云五的确是个很聪明的人,我上大学的时候对他耳熟能详,并不是因为他搞金圆券,而是因为我读的是图书馆专业,里面要学“王云五四角号码检索法”,就是他的手笔,那是可以和美国杜威分类法相提并论的专业成就。

„„„„

王云五是个走到哪儿都很出风头的人物,1929年抑或1930年他到美国考察,迎接这个本领很大名气也很大的王云五的,是他的好友,当时的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

王云五在美国考察,梅先生就一直跟着。

这天到了某地,忽然看见一个飞机场,说可以坐飞机上天观光。不过这时候的飞机性能不佳,经常出事,所以美国人让有兴趣上天的每个人都要签条款,说明是自愿的,摔死活该,与美国人无涉。

一时众人大哗。然而王云五是不怕的。那是,王云五是什么人?凛然不惧,坚持要飞。这飞机上可以坐两个人,王云五遍邀诸君:你们谁和我一起上去兜一圈?

王云五失望了,随口问道:月涵,你可愿意陪我一游?

月涵是梅贻琦的字。梅先生本来就在笑,听到这句话点点头。

王云五大喜,当即签字,签完忽然良心发现,转头问梅先生:月涵,我是坐过飞机的,我不怕,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梅先生笑得不变,摇摇头,又点点头。

两个人就上飞机了。

那一次,平安而返。梅先生事后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时他并不愿意上飞机,只是没有人陪客人,面子上实在说不过去,这才硬着头皮登机,感觉像是去鬼门关转了一圈。

作者点评:一位澳大利亚居民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他的中国邻居在“非典”期间还敢接待来自中国的亲友。“要是我,”他说,“一定坚决拒绝他们进入我的房子,无论是谁。”

澳大利亚人说的话很科学,所以他不明白。

看了梅先生坐飞机的感受,我知道他为什么不明白了,实在因为他不是一个中国人。

另一段和梅先生的话题根本没关系,是悼念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斯人也而有斯文》,里面提到汪先生最爱写他老家高邮的文字,并引用了一段纪实体小说《大淖记事》,写挑夫人家的勤快,写锡匠手艺的精巧,写小锡匠十一子和巧云好,写巧云被刘号长污辱了,十一子和巧云反而更加好;写刘号长把小锡匠十一子打得快要断了气,也没法逼十一子告饶;写锡匠们顶炉告状,终于赶走了刘号长。

这个时候,汪先生写了一小段文字,写为了救活十一子,巧云按照土方喂他喝尿碱汤。

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她自己也尝了一口。”据说写到这里,汪先生流了泪。

我读到此处,又何尝不是如此。

忘了说,前面那一篇写梅先生的,名字叫做《到底是中国人》。

时代不同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主动或被动地去做过种种未必那么厚道的事情。然而,我一直觉得,我们中国人在心中,总是梅先生,是巧云,是十一子。

这种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想改,大约也是改不了的。

(选自《那些中国人》)

心湖深处

母爱的颜色

方益松

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型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父亲又和厂里一个打扮极其妖艳的女子好上了。像万千个出轨故事的主角一样,男主人公只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的爬上了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小男孩不哭不闹。在妈妈回家的路口,常常见小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绿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也涂成了红色。

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的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泪噙满了眼眶。

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小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母爱,本无所谓颜色。所谓颜色,就是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拳拳爱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的那一片广阔的蓝天。

优秀议论文时文评论满分作文精选 篇5

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和闲雅情趣,本质上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数年之间,没人记得清都有谁参加过投掷游戏,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颗桃核最终落脚山坡。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定然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其实,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诚如诗人所言,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36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苏格拉底曾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每天甩手上百下。结果,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尚能坚持者仅剩一半,一年后还在坚持的就只有柏拉图一人了。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了干劲与激情。殊不知,即使慢,即便遭遇挫折,只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终能遇到美好风景。坚持,可说是梦想的生动注脚。

当然,坚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职业版图”被快速刷新,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更快的生活节奏。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认为积累和坚持已经落伍,下苦功夫没有前途。于是,他们以最快的脚步追求速成,开网店赚钱就去做店主,“网红”吃香了又匆忙去直播„„在浮躁中,一步步陷入了低效忙乱的怪圈。对个体来说,不省思自身方位、不注重过程积累,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万事从来贵有恒”。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中有一个情节。科技部部长万钢回忆2016年5月30日,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作完报告后,对万钢说,你观察到没有,和科技人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掌声,是从后面往前边来的,楼上往楼下传的。万钢也观察到,后面坐的是年轻的科技人员,他表示要从掌声中感受到科技人员的期盼。对于各级干部而言,应该学会听懂“台下的”掌声,从中读出“后排掌声”的含义,读出干事的方向。

掌声也是一种语言,它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情绪的反映。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掌声,也从内心里渴望“掌声响起”。然而,现实中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掌声是一些人自己刻意营造和人为渲染出来的。有的是靠前排的人领掌,后排的人被裹挟着跟掌,此刻的掌声是带出来的,它更多是一种吹捧声、迎合声、附和声;有的则靠哗众取宠、卖弄噱头博得掌声,此刻的掌声纯粹是要来的、哄来的。应该说,这些掌声的含金量是不够的。

人是需要掌声的,也是喜欢掌声的。但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掌声?“后排的掌声”有没有响起?该怎样去赢得“后排的掌声”?

掌声是心声,也是民声。通常看,“后面”或“楼上”的,更多是普通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冷暖甘苦从掌声的多与少、先与后中能够折射出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从掌声的热烈不热烈、自觉不自觉、主动不主动中能透露出来,掌声和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后排的掌声”既是风向标,又是晴雨表,也是温度计,它像一面镜子,照出群众是哭还是笑,是乐还是愁,照出我们工作的好与坏、优与劣。

读懂“后排的掌声”,要悉心倾听。我们的改革也好,各项工作也罢,要特别在意和观察“后排”的反应,不能以为只要有掌声就可以了,把“后排的掌声”不当回事,觉得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忽视或不重视“后排的掌声”,那么“后排”迟早会出现抱怨声,说不准哪一天还会听到一片喝倒彩声。

读懂“后排的掌声”,在于赢得群众的掌声。“后排的掌声”怎么来?一句话,靠各级干部实实在在干出来,在广大群众真正有了获得感、幸福感之后响起来。前不久,电视播出的《改革在哪里》节目,以大量事实和普通百姓的话,道出了改革在田间地头,在社区医院,在街头巷尾、厂房高校,甚至就在大家的吃穿住行里,等等。群众期待什么,改革就改什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说到底改革让群众有满满的获得感,百姓就由衷地为改革点赞。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只要有了这份情怀,带着责任和担当,就能真真切切地听到和读懂“后排的掌声”,也能实实在在地赢得“后排的掌声”。

“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竟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古来便有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真谛。

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爱吃辣,也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的好爽直率;京城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儿”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酸甜苦辣咸,五味全。五味构成一桌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

食物上多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元旦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们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然而,正如《月亮的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开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成为了苏丹红浆液的代名词,虾不只是虾,而是注胶虾„„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目,食物难辨好恶,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眼里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实在是“利欲催人万火牛”,悲哉!

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目浮云将被吹薄,也不再会因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手艺传承,历史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

【时文选粹优秀读后感】推荐阅读:

时文选粹读后感60010-15

高考最新时文阅读05-25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竞赛题一下一篇:你是我心中的青莲诗歌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