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验教学环境工程论文(共8篇)

实验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1

一、推动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重视学生技能培养

微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在实验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需要优化实验内容,强化实践环节,从而强化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

(一)推动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改革

实验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微生物的重要渠道。通过实验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帮助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工作的不足,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了解、观察实验,便于学生开展实验工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实验技能,加深对微生物性质、特性的理解,从而提高知识水平。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以实验为契机,让学生了解环境治理中可能涉及的`相关细菌集群的问题,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同时,了解该知识领域的动向,为学生的后续课程研究工作打下基础。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后续科研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二)强化实验课程中的实践环节

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涉及许多未曾接触过的问题。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未知的环境和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要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验课程中学生实践环节的比重,引导学生正确开展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微生物实验教学实践总结

微生物实验教学工作的发展,应当在强调基础知识、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技术条件,通过实验工作进行创新,从而强化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工作的效果。实践教学可以很好地将基础知识与实验相联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环境实际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微生物教学工作的效果。为了方便实验工作的进行,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拓展基础知识面,方便教学工作。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应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佳。通过对微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强化教学效果。对于实验工作的改革,我们应当增加实验中学生参与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开展实验。同时,对于学生的实验工作效果应当进行监督校准,从而强化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同时开设两个小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对比,可以减少学生动手锻炼的时间,又可以减少实验的次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实验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2

一、实验内容的选择及安排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 实验内容的选择要做到既能培养学生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能, 又要兼顾微生物在环境工程实践中应用。例如, 培养基的制备、器皿及培养基的灭菌、显微镜的操作、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微生物的培养及分离等实验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都是微生物实验最基本的操作, 学生必须要扎实掌握, 但在实验微生物种类的选择上要照顾到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微生物, 比如普通生物学中较少涉及而环境工程微生物中比较重要的藻类、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等。另一方面, 实验内容中要有环境工程微生物应用技术, 例如细菌总数的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的测定、菌胶团的观察及活性鉴定、活性污泥的培养及驯化等。

实验进度的安排尽量要和理论教学同步。微生物学主要是给学生介绍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 依靠逻辑推理的知识较少, 实验能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 视野中真实的图形和现象是对课堂讲解知识最好的诠释。另外, 微生物实验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即几个实验间的内容具有连续性, 比如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染色及观察, 虽然可以分割成独立的实验, 但又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大实验, 但至少要连续几天才能完成, 因此需要安排好学生的实验时间。

另外, 在实验教材的选择上要便于学生学习, 又要和实验教学内容相呼应。目前独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材比较少, 已有多个版本教材把实验部分放在理论教材的后面, 但内容不是非常详尽, 学生需要参考更为详尽的教材才能全面地理解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教材版本虽然较多, 但有关环境工程应用技术方面的内容又较少。因此, 教师必须采取较好的教学方式加以弥补。

二、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养成良好的科研及实验习惯

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严守实验操作规程, 加强对学生科学实验习惯的培养。首先, 微生物实验的实验对象—微生物本身对环境可以造成生物污染, 有些还是致病菌, 因此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时必须要对丢弃的培养物进行灭菌, 在实验过程中, 对取菌后的接种针和接种环要严格按照实验规程及时灭菌, 不能随意乱放, 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其次, 在实验过程中要强化无菌操作的意识。在环境治理过程中, 如废水的治理过程, 微生物应用的形式多为杂菌形式, 往往无菌操作会被环境工程的学生忽视。因此更应该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 严守无菌操作实验规程是必需的。再有, 实验设备的操作要严守实验规程, 确保实验室安全。如高压蒸汽灭菌, 目前, 学生实验室中的许多高压蒸汽灭菌锅没有自动保压装置, 只能依靠人工调节, 多采用临时关掉电源或保持排气阀小幅度的开启, 无论哪种操作方式, 时刻都需要人员看守。在实验过程中, 有的学生为了尽快结束实验, 保压前冷空气的排除不彻底, 保压结束后为了缩短冷却等待时间, 带压情况下大幅度打开排气阀, 这些操作不仅会带来实验失败, 而且往往会造成实验事故。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强化实验效果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 教师必须严格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必须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课前预习, 明确实验步骤。微生物实验准备是比较烦琐的, 而对于将来要独立工作的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因此, 利用学生课余时间, 对学生进行分组轮流进行实验准备, 确实强化了学生对实验整体的理解, 而且也得到了学生很好的反馈。在实验过程中, 为了强化实验效果, 需要对典型的好的实验结果, 如染色结果、形态观察结果等利用显微镜图像采集设备进行采集并集中展示, 也起到了鞭策后进的目的,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四、开放教学,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目前学生就业不乐观的现实面前, 很多学生选择用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 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验课程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我系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室抽出固定的时间, 对学生开放, 学生可任意选做开放实验, 也可对以前做过的实验加以进一步的验证。学生如有特殊要求的, 可提前提出, 实验室可根据自身条件为学生提供一切条件。这个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 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并充实了本课程的实验内容。

五、采取灵活的考核方法, 接受反馈, 积极改进课程

在不同的压力下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不同的, 因此实验教学同样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适当的考核形式会给学生一定的压力, 更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深化。很多实验课程成绩的最后评定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我院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考核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相结合, 主要包括三种, 其中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占60%, 实验技能现场操作考核占30%, 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及规范性占10%。其中, 实验技能现场考核采用抽签方式, 学生根据抽到的结果进行现场操作, 从而给出该部分的成绩, 该环节也使学生在平时实验过程中, 对每个操作环节都给与了充分的重视, 强化了实验效果。另外, 对于在开放教学环节中自主实验内容新颖、具有创新性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 可适当提高评定等级。

接受学生的反馈是促进课程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我系建立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的公共邮箱, 学生可以不记名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 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监督和促进作用, 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六、结束语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的课程建设还有较远的路要走, 在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应该多采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 Harry Brenton等人在解剖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三维模型, 建立网络课件等, 不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也籍此建立起了同行之间交流的桥梁, 这一点很值得借鉴。在教学内容上更要适应学科发展的节奏, 不断更新, 精益求精。实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和应用者, 给予他们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技能, 从而实现知识的工程化、产业化。

参考文献

[1]王国惠.微生物学通报.2006, 33 (6) :144~145.

[2]周群英, 高廷耀主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87-337.

[3]马放, 任南琪, 杨基先.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182-191.

实验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3

【关键词】环境学科;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1.引言

环境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为一体,提供多种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环境工程专业为社会培养具备环境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其他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工作。本学科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能力的人才,包括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环境健康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管理和规划的技能。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人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学科专业人才逐渐成为社会紧需人才,因此,对环境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及经济的需求,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环境专业人才,是高等院校环境学科面临的重要任务,有必要对现有环境学科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

本文结合近年来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对目前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思考,提出针对本专业实验教学的一些改革与探索,旨在为本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参考,使学生通过本学科实验教学得到更加完善的训练,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

2.环境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固定单调

环境学科可开设实验课程较多,如“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实验”“环境微生物”等。这些课程基本首先制定教材,根据教材编制实验讲义,多年重复使用,实验内容的选择及实验方法的选定较为固定和单一。以本学校“环境监测实验”为例,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及水中污染物(苯、挥发酚等)的监测。虽然实验内容涉及了多方面,但实验方案较为单一,大多采用分光光度法及滴定法进行。学生用到的仪器最多的就是分光光度计,对很多其他新型仪器设备基本没有概念。学生采用固定模式完成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对实验方案的设计知之甚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对于其他实验课程的内容,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对实验课程安排的课时不足,一些实验课往往只是做简单的了解和观摩,并不能真正的通过实验掌握实际能力。

2.2课程设计缺少实践和研究性

环境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实际问题,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环境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更具综合性和实用性,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技能。然而,目前高等院校对环境专业的实验教学还没有真正与实践相结合,更多的是局限于教材和讲义。对于一些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基于课时的限制,往往只是采用模拟性实验的方法在实验室中走完实验过程。而对于真正环境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现状,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学习和了解。结合上一条问题,对实际环境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并没有建立起多方位思考、多途径解决的思路。这与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实用型高素质环境工程科学人才的初衷相违背。

3.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3.1构建多级实验课程内容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级实验课程内容的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样以环境监测实验课教学为例,可以构建如下三级实验课内容。(1)基础实验。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从实验原理出发,按照基本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实验技巧。(2)扩展实验。针对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如环境噪声的监测与分析,采用不固定学时及地点的方法,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行安排实验的进行,并通过团体合作的方式,对采集数据进行整合分析。(3)探索实验。除了实验课教学,大多学生还经过创新性实验等的培训,因此,将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创新性相结合,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项目,有助于巩固和升华学生的研究思想。实验课教学中,针对某一项课题,比如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监测和处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采集数据,教师进行评价。(4)综合实验。

3.2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

研究性实验室及科研项目是高等院校特有的资源,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应当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且,研究性实验课题已经成为现代实验课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对传统的传递式—被动接受式的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学方式由原来的固定式转化成开放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研究课题,针对前沿性科学问题展开思考,由被动接受转化成主动探索。指导教师应该把最新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科技前沿知识,体会到科技的进步和竞争。而且,研究性实验课题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在实验室、校园,很多时候需要走出去,进入实际企业,了解企业需要,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新思维和新能力,同时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3.3多学科融合教学

实验性学科不同于纯理论学科,不能局限在课堂,局限在有限的知识框架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环境质量的关心已经走入普通居民家庭。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最终是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就需要多学科资源的有效融合。比如,能源动力对环境的影响、高新材料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土木电气等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学科本身属于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实验教学过程主要针对当前最主流的环境问题,如大气固体颗粒物PM2.5、汽车尾气、室内甲醛等。除了掌握基本的处理技术,还应在多学科融合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水污染控制,就需要结合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体系的指导学生利用多学科综合技术进行污水治理,既包括实验室基础技术,如采用最近研制的新功能性材料进行物理吸附,化学催化分解,同时带领学生利用建筑、能动等技术进行工程模拟实践。综合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养是锻炼工程学科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4.结语

环境学科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本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及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环境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环境学科的实验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进而不断探索和实践。高校教师有责任积极改革教学方案,探索实验教学新方法、新途径,为环境保护行业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银萍,彭端,蒋力立.创新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27

[2]王小治,柏彦超,赵海涛,封克,钱晓晴,单玉华,盛海君,尹微琴,陈小峰.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与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5(25):254

[3]李清飞,刘冰,余国忠.《环境化学》研究性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102:159

[4]王芳,李滨,宋瑛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经验及启示[J].实验室科学,2012.15(5):1

(资助项目:江苏科技大学教改课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螺旋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研究论文 篇4

1现状与问题

1.1实验课程课的时设置问题

我国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多参照《环境监测》教材,教学目的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目的,本质上来说是从属于环境监测课程的。因此,在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上面,很多高校安排为32~36课时(1.5~2个学分)。而这样的课时设置对于环境监测课程相对全面的内容(水体、大气、土壤、固废、生物、噪声及辐射),显得课时设置过短,实验过程太过于目的性和形式性,缺少了应有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比如:由于课时设置过短,实验前许多的准备工作(方案制定、试剂配制和设备调试等)往往都是由实验指导教师来完成,而学生只能机械地完成实验规定的试验方法和程序。

1.2实验课程的项目设置问题

环境监测实验主要是解决对水体、大气、土壤、固废、生物、噪声和辐射等不同介质中监测过程的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实际问题。然而目前的多数高校在对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项目设置过程中,通常局限于本学科教学平台硬件配置,通常以化学分析为基础,利用现有的实验基础器皿和设备,对简单的几种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比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磷(TP)、氟化物等(F-)),和目前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仪器分析差距较大。另外实验课程项目的设置往往受到各高校对于环境学科方向的发展偏好的影响,项目设置大都集中在某一种或者几种研究方向,具有很大的片面性,项目设置缺乏系统性。比如:大多数学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研究比较突出,因此环境监测项目的设置基本集中在水体污染物的分析,而大气、固废相关的污染物分析就相对很少。

1.3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问题

目前的专业实验课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多数实验(验证性实验)仍然以老师先详细讲授,然后学生再机械地进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的形式。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受到实验课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较少开设或根本没有开设。这样,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几乎就成为了基础化学实验、分析技术课程等大学基础课程的简单重复,没有能够突出环境专业课程的特点,也难以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要求。环境监测应包括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一系列专业过程,目前的教学方式只是抓住了“点”,而忽略了“面”。综上所述,在现行的教育条件和形式下,目前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对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尝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复合环境专业人才的必要环节。

2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增加实践性

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实验的实践性。首先,让学生分组各自配置药品,亲自动手去查询药品、称量、定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方法,体会到每个实验的关键步骤和需要规避的错误。最后,结合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及监测手段,鼓励学生能够自主选取测定方法,对监测得出的结果结合实际进行合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实践性的增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强化综合能力

传统的环境监测实验课教学方式通常由教学老师给学生布设好采样点,选择好评价指标,采样及测定方法等。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在环境监测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建议:首先,学生进行对监测区的现场调查制定环境监测方案,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确定合理的采样点,依据污染源,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其次,学生自主确定样品采集、运输、保存等一列过程,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最后,学生根据采集的数据运用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原理对监测区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采用Excel、SPSS和Origin等数据分析方法写出评价报告。

2.3提高方法的前沿性与先进性

结合目前环境监测发展的前言,充分依托本科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积极与学院公共资源平台的合作,逐步提高仪器分析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项目中的比重,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以及与目前行业发展的一致性。开展基于大型分析测试仪器为手段的演示型项目。让学生充分了解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离子色谱(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原子吸收光谱(AAS)、总有机碳分析(TOC)等仪器分析的原理、操作和注意事项,突出其在水和大气等污染物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实验教学研究。使学生能够在保证基础实验分析和造作的前提下,进一步和本领域研究和应用前沿接轨,达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要求。

2.4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

传统的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2项作为课程考核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出勤率、遵守实验室纪律、实验操作规范性等;期末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依据,考核其数据的准确性、报告的完整性等。实验课程考核成绩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成绩的公平性以及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在以上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增加考核学生对于环境监测方案设置的合理性、实践教学中监测过程的规范性、演示型教学项目中学生对方法和操作理解的深入程度以及实验报告体现出的数据分析的综合性等。避免学生实验报告的抄袭现象,使成绩能够确实反应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

3结论

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 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人教版第五册《社会》的最后一课。课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环境所面临的问题,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以及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等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为环保做贡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知道有哪些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危 害;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2)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情感,强化意识。(3)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产生忧患意识,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责无旁贷的使命的观念。

(2)自觉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2)探究环境破坏的原因。(3)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思考

1、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小河污染了,鱼会死,那环境污染了,我们的生存将面临着严重的 威胁。

2、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何止仅仅是那一条小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哪些污染?

(大气污染 河流海洋污染 土壤污染 土地沙漠化 森林染......)

3、了解环境现状,播放课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质疑: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

2、合作探究:环境污染的原因。(在课前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自己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它形成的原因)

3、合作交流,以小组汇报。

4、污染的主要来源示意图(播放课件)

三、深化问题,激发情感

1、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那么你知道它的破坏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

2、灾难再现,激发情感(播放课件)

看着这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着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听着这一句句凄凉的 话语怎能不让我们大声疾呼: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四、联系实际,强化意识

(1)保护环境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我国政府也不例外,正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行动之中,你知道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世界地球日、环境日、动物日.....(2)联系实际,你知道我们太原市政府和人民在保护环境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3)播放课件:太原今昔对比图,解释什么是 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家乡环境的变化,我们太原吸引了许多的外资前来投资,真正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课外延伸、内化行动

可是,即使我们做了许多的努力,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必定给环境与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保任重道远。作为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呢?你将如何去做?

1、碧水蓝天的呼唤,你的环保行动(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2、社会调查,寻找身边的污染源。

六、板书设计:

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

(大气污染 河流、海洋污染 森林污染 土地污染„„)从我做起 从小做起

实验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6

摘要: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依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本文从选择优秀教材,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四个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把课程内容和专业课内容有效衔接,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旨为环境工程学科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工程;分析化学;特色教学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综合化的趋势促进了社会和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之提高,迫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的位置,必须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分析化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凡是涉及到化学现象,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分析化学都要作为一种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因此,分析化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目前,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工科等有关专业重要的化学基础课程之一。环境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和舒适的生存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化学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相关学科,分析化学课程也是目前所有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本文结合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选择优秀教材,适应专业要求

分析化学按照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这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而仪器分析法以测定物质的光学性质、电化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及色谱法等。从发展历史来看,分析化学经历了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发展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两类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工科本科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传统的一些分析化学教材,内容上只是以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为主,而没有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经常被非化学专业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2],因此,选择一本既有化学分析,又有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的合适的教材,非常必要。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根据此特点,选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教材,这本教材符合上述的要求,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结合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突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堂教学“学时分配合理,授课内容洞察学科前沿”。

在教学内容上,因为学生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将来分析的对象肯定也是环境污染物,因此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这些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环境污染物,将所适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对号入座,使学生们既深刻理解到了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掌握了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一举两得,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调整,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结合讲授的内容,加强课程与专业的紧密联系,将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等信息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蔬菜农药残留等问题,力争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的动态,增加其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地寻求知识。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搞好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宗旨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融合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化学基础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搬到课堂上,采用学生分析讨论的方法,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另外,注重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比如,应用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各种测试方法中的标准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掌握数据处理的技巧和拓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的专业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3-4]。

为确保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主要针对分析化学的.实验项目做了大胆改革,既要涵盖主要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知识,又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和专业联系起来,即测试的指标都是在环境工程专业将来工作中大量用到的测试指标。改革中具体的实验项目有水体酸度和碱度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溶解氧的测定,电镀废水中铬的测定和有机磷农药的色谱法测定。这些测试项目都是专业中经常接触到的,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理论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得以较大提高。

五、结束语

针对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燕山大学的环境工程学科,在积极分析目前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注重了化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不仅使学生学到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为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宏伟,王志花.分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3.

[2]孟磊,袁超,李聪,等.非化学专业研究生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8):189-190.

[3]高艳红,李紫薇,何晓燕.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1-43.

实验教学环境工程论文 篇7

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和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要求的提高, 这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2]。本文结合近年来在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经验与体会, [1]旨在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得到更好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 并为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为新世纪环境工程专业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3,4]。

一、开设专业综合创新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2006年燕山大学教学改革中规定:从2004级起实施《燕山大学教学计划》中新增本科生16学时独立设课的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为此,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在学校的支持下, 开设了《专业综合创新实验》课程。《专业综合创新实验》课程选在环境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的第七学期开设, 即在学生完成了一系列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的学习后, 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实验技能基础上开设的。本课程结合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课题, 最终确定了三个实验项目:氧扩散电极的制备及电Fenton法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法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 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树脂吸附铜离子的研究。

二、建立高素质的实验指导教师队伍

开设专业综合创新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 需要开设涉及到大量新知识、新技术的实验, 这要求实验指导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以掌握新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 同时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因此, 建立一支结构、层次、数量合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验指导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环境工程实验室为了开设专业综合创新实验, 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吸取了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做法, 建立了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首先, 所有专业理论课教师全部参与专业综合创新实验的建设工作, 这样, 理论课教师与专职实验教师经常交流经验并共同探讨不断创新,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其次, 由2名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指导专业综合创新实验, 保证教学质量;再次, 鼓励专职实验教师考取校内在职硕士研究生, 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三、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

科研工作不仅仅是开发出多少个项目, 申报了多少个科学基金, 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科研态度, 把科研成果、方法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可以使科研、教学两方面共同促进, 不断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努力做到让科研反哺教学, 让科研支撑教学, 从而实现科研与育人的统一。

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对专业综合创新的实验内容精心准备, 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某一课题的若干阶段, 将其设计为实验教学内容, 最终结合当前本学科的发展状况, 参考大量的文献, 确定以电Fenton理论、光催化理论、吸附理论主要内容的三个实验, 分别为:氧扩散电极的制备及电Fenton法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 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树脂吸附铜离子的研究“氧扩散电极的制备及电Fenton法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实验要求学生首先在指导教师科研内容的基础上制备出氧扩散电极, 然后利用自己制备的电极进行正交实验, 通过电Fenton方法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 最后利用正交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并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个实验, 不仅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了电Fenton这种新型的废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而且学会了对正交实验的数据分析。“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法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实验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科研内容并参照大量的文献的基础上, 根据本实验室的实验条件选择适合可行的制备方法, 自己动手制备光催化剂Ti O2并对其进行Fe3+的掺杂以提高其催化活性, 然后进行光催化法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的实验并确定Fe3+的最佳掺杂浓度。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了Ti O2的光催化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树脂吸附铜离子”实验的内容是由获得秦皇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新型改性聚偏氟乙烯质子交换膜的研究”的科研内容转化而来的。该实验首先进行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树脂制备, 然后是树脂对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实验, 最后要求学生计算出树脂吸附量, 分析pH值、铜离子浓度以及吸附时间等工艺条件对铜离子去除的影响, 并进一步要求学生计算出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 说明树脂吸附铜离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通过该实验, 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了制备聚丙烯酸-聚偏氟乙烯树脂的基本特征和工艺方法, 而且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多年的实践表明, 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创新实验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本专业的学生由于在综合创新实验课中得到全面的训练, 因此在毕业设计 (论文) 期间都能独立承担, 并较好地完成实验工作; (2) 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由于在综合创新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都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进入课题, 开展研究工作; (3) 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普遍反映, 由于专业综合创新实验课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比较紧密, 甚至有些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从而使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并受到所在工作单位好评。

摘要:实验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 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中的经验与体会, 在高素质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和将科研课题引入实验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实践证明, 通过以上改革,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综合创新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照祥, 朱惠娟, 韩桂泉.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2) :103-104.

[2]曾令初, 孙连鹏, 张再利.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3 (27) :89-92.

[3]刘恒明, 刘靖, 刘长发.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1) :121-123.

环境工程专业特色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环境工程;特色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3-0055-03

0引言

目前,国内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大多源于给排水工程、市政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工程涉及的学科和领域愈加广泛,已发展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及技术科学的交叉型综合性学科。由于环境问题的多样性,解决所需的学科综合性和复杂性,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遍地开花,己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本文结合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对如何开展环境本科特色教学,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1

突出专业特色,积极推进学生就业

中国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形成规模,90年代后期是其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环境工程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等类学校出现,截至2004年全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点近250个,环境工程专业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搞好专业特色建设,积极推进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工作,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型环境技术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

从目前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是乐观的。首先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防治领域的扩大,势必增加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其次政府环保部门加大了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吸纳,许多县市级的环保部门皆有意接受硕士或博士的意愿。再其次,污染较严重的国有中小企业,如造纸、化工和制药等行业,皆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有较大需求。此外,一些高利润行业,如医药、食品等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整治环境问题,希望纳入懂环保的技术人员。再者,近年来以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环保治理工程设计等为主业的公司大量涌现,截至2000年底全国环保企事业单位共计10000多家,年产值400多亿元。若按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就业人员比例计算,我国需要环保人员1000多万,这为环境工程本科生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

但从近5年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就业情况分析看出,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应届本科毕业生很难找到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位。应届本科生就业难,不仅受区域经济发展客观形势所限,也不仅受毕业生择业观念所困,其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

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在学科建设中,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学科的融合与渗透,以工程建设为突破,将教学、人才培养、科研与工程建设有机结合。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有其特殊性,其始建于学校的机械工程专业,因而在专业教学中注重了同机械专业的渗透与融合,通过对机械制图、公差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环保设备设计方面的能力突出。同时,专业强化CAD课程教学,为此,单独设置了《cAD在环境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制图能力。因此燕山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在环保设备的研发方向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依托燕山大学优势学科搭建的教学和科研平台,环境工程还融合了材料工程、电气自动化、以及化学化工学科建设的成果,在环境功能材料、智能化控制和环境化工方面加强了学科特色建设,并将交叉学科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拓展了其专业视野,提升了其专业综合实力,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2注重积累和探索,推进课堂教学革新

环境工程属于应用型、技术型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社会越来越倾向于接收能够兼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承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及管理能力,善于综合运用专业和交叉学科知识,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无疑对环境工程学科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注重知识讲解的应试教育和机械灌输教学模式己不再适应当前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而客观上要求环境学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开拓能力、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应大胆革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调整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2.1优化课程体系,适应人才培养需求

结合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在修订教学计划时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重基础、宽口径、回归工程”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精简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监管,课堂教学力争做到“学时分配合理,授课内容洞察学科前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有机融合”,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开设了实践性创新课程,如将水处理实验、环境监测和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学时分别增加了12学时、16学时和12学时,将生产实习细划分为水污染治理生产实习、大气污染治理生产实习和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实习,同时还增加了一周综合创新实验项目,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直接纳入教学,并根据科研进展进行适时调整。通过课程教学体系的合理优化和调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

2.2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搞好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宗旨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专业课堂教学中,注重融合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基础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实际工程案例搬到课堂上,采用学生分析讨论的方法,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性。同时,尝试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渗透在本科教学中,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将教师科研思路和研究生培养成果与授课知识点有效衔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2.3革新考试理念,注重学生能力检验

考试是目前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主要途径,而传统的考试方式常常成为制约教学方法改革的瓶颈。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偏工程、重应

用的特点,为此专业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检验学生能力的目的。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核,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对于设计计算等部分则采用开卷的方式,将重点放在应用上,学生只要掌握设计思路、借助于手册和参考资料即能进行设计计算,突出实际应用,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对于学科前沿内容,多采用提交课程报告,力图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在专业教学考试管理中,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等专业必修课程采用闭卷考试,专业选修课则考虑采用开卷考虑,综合创新课程则采用提交课程报告,该考核方式效果好,很受学生欢迎。

2.4依据课程特点,适时采用代化教学手段

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合理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依据课程特点,适时推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对于以基础理论为主的课程如《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水力学》、《化工原理》等课程不推荐多媒体教学;而对于介绍设备构造和应用的课程,如《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泵与风机》建议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对于与专业前沿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加课堂信息量。另外,专业还有针对性选择了一些录像资料,在课前、课间或课后放映,这部分内容不作硬性要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专业知识、拓展其专业视野,学生可依据兴趣,有选择性地自行安排观看。

3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1积极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进行实验方式改革,把原来由教师下达实验方案的方式,改为由教师下达实验目的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教师的审核,经反复修改后学生再分组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老师起指导和解疑作用,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到主动思考,切实提高学生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整合水处理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提炼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将部分内容融入到实验教学环节中,突出专业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综合实验的开设,使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理论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得以较大提高。

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立项活动也是提高实践教学的好方法。学生吕晗申请的“生活用水的二次利用”研究课题,得到了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资助,该课题将化学需氧量、生化需要量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指标的监测与污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有机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给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确定水质监测和评价方法,构建实验系统,利用实验室现有实验装置分组进行实验研究。本实验集环境监测、水处理技术于一体,整个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建立测试系统,并对处理工艺进行优化,还要尝试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较佳的处理措施。通过这次实践,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综合,实验技能得到提高,掌握了从事科技创新和工程设计的理念。该课题己顺利结题,受到评审专家的好评。

3.2精选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环境实习基地建设对专业教学、学生培养、学科发展和服务社会皆有积极推进作用,依据学科特点,兼顾考虑学生就业,专业以实习地点精心选择为重点。虽然费用相对较高,但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在实习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经过反复沟通协商,最终确定了鞍山钢铁基团为专业实习基地,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置、能源有效利用、企业清洁化生产作为生产实习的重要内容。为保障实习质量和实习过程的有序开展,专业每年都提前将实习计划及实习大纲送至鞍钢集团,并派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沟通,落实实习内容和实习单位、安排学生食宿。在进入实习点之前,确保实习厂已经为专业实习做了周密的日程安排及人员保障,切实保障整个实习过程顺畅有序。同时,注重与实习单位沟通,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结合实习单位的工艺和生产过程,邀请实习单位技术人员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同实习单位负责人员协商,有计划调整实习内容,使学生明确了大工业生产环节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内在联系。

另外,考虑到学生就业,在认知实习和毕业设计中,专业还允许部分同学单独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到有意向接收的公司及与相关的环保部门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从而增大其就业机会。为确保学生能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专业对这部分学生加强管理,制定了单独实习和毕业设计规定,不仅对教学内容做了要求,下达教学任务书,还要求学生要有申请和接收单位的接收证明,以及接收单位对学生实习和毕设期间的鉴定,同时专业和实习单位分别指派专人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3.3加强校内实验基地建设,改进实验教学

实验基地的建设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目前,燕山大学已在新校区建成曰处理能力为1500m3和2500m3的2个生活污水处理站,在建设过程中专业部分学生参与了工程建设安装和现场监管,还有部分学生承担了调试和试运行期间的水质监测工作,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为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结合化工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学院的要求下,经专业教师和实训基地负责老师的指导,参与了化工分离设备的运行调试,明确了分离过程各个环节,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3.4科研课题纳入实践教学,发挥研究生的助教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专业实验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不能及时更新,培养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不断完善和更新。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断探索实验方法和更新实验内容,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将科研课题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将研究生课题提炼为开放实验课题,积极发挥研究生助学、助教的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本科生培养的教学环节。通过这样的改革,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积极推进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3.5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管理

毕业设计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总结多年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上,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将毕业设计考核过程分为开题报告考核(1~4周)、中期进度考核(5~10周)和结题答辩考核(11~17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设三人以上的考核组,三阶段考核成绩总和为学生毕业设计总成绩。开题报告考核(满分20分),考核内容包括开题报告、方案论证和方案设计、毕业设计进度计划表和学习态度及平时表现。中期进度考核(满分20分),考核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进度、完成任务的质量。答辩考核(满分60分),考核内容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论文或说明书及译文的质量,讲解及回答问题情况。通过这样的改革,达到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4结束语

上一篇:受益匪浅的经历作文下一篇:中央空调行业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