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的作文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韵的作文(推荐12篇)

诗韵的作文 篇1

望一轮皓月当空,繁星如许。便不知不觉想起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的一句写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游子就像柳絮一样到处飘荡。随遇而安。而心里的苦就像那滔滔不绝的江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前我觉得那些诗人应该过着抚琴作诗,饮酒作对的日子,可不曾想是这样的。我想李白内心的孤独应该是无人能懂得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脑海立即浮现出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才华横溢,心有鸿鹄之志,而并没有获得荣华富贵,也没有身居高官。他看不惯官场的官官相护,尔虞我诈。不愿看那些人阳奉阴违狰狞丑陋的嘴脸,不愿与人同流合污,毅然离去。虽然李白在仕途上没有飞黄腾达,但他始终坚守自我,坚守心境的清明。从中我懂得凡事要学会释然,不必斤斤计较。在这大千世界里,试问又有几人能不随波逐流,始终如一坚持自我?当我们真正学会释然,不追名逐利时,生活中的狂风暴雨,看起来就是风轻云淡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仍平生”的豁达令我钦佩不已,“飞蓬”一词,形容苏轼的一生真是名副其实。苏轼的仕途一直崎岖不平,屡遭贬谪,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但他始终都淡然面对,一笑而过,并没有垂头丧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被贬竟然还有闲情逸致,没有极好的心态是不可能的。顿时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我真是自愧不如。一次次考试成绩映入我眼帘,痛在我心。我感觉我的生活都是黑暗,黎明还遥遥无期。我的锐气几乎被成绩磨光了。我像一只一只垂死挣扎的蚂蚁,准备乖乖认命的时候。但又出现了一线生机。苏轼的故事感染了我。生活中的事儿都不是事儿。决定胜负的关键是心境是自己的心态。往往我们不是接受生活的考验,而是在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考验。心中一定要坚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诗韵的作文 篇2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基础版) 《语文》第一册的《洛阳诗韵》即是此类文章中较有影响的作品。作家叶文玲以其在洛阳工作多年的特殊机缘和亲情, 深切地感悟洛阳, 痴情地迷恋洛阳, 由衷地赞美洛阳。

“中原忆, 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 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 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不不, 洛阳就是洛阳, 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 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作家在文章的开篇, 便以深情的话语摄人心魄, 引领读者不得不循着作家预设的思路去思考:洛阳何以让人如此感动?洛阳的文化积淀到底有多深?接着, 作家以丰富的史料来印证洛阳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沉积的厚重。原来洛阳有如此的古、如此的美、如此的绝、如此的奇!

“洛阳古, 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它古得“真切实在”,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站。“年年芳草青青, 更使历史和现实贴近”;“洛阳美, 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有道是“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且如今, 牡丹是洛阳的市花, 作为洛阳名片的牡丹明媚娇艳, 花会引得域外海内游人如织, 足见影响广泛而深远;“洛阳绝, 他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这种用赭、白、绿色铅油烧制的唐三彩名扬天下。”这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谁不叫绝, 谁能不叫绝;“洛阳奇, 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到洛阳游龙门……你将会如品诗韵, 如临仙境, 一轴六朝九代的画卷, 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正徐徐向你展开……”。洛阳的古、美、绝、奇无不闪耀着华夏文化的璀璨光芒。洛阳是黄河岸边的明珠,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因此, 洛阳诗韵所承载的历史与现实之意蕴非同凡响, 无怪乎作家“一次比一次深地”为其所感动。

以“诗韵”盛赞有着古老文明并不断发扬光大的牡丹之城恰如其分。从某种意义上说, 诗便是美, 美便是诗, 因为诗在中国有着特定的美学内涵。文学大家郭沫若把“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 更有人把历史比作光辉的史诗, 这些都是明证。以《洛阳诗韵》作为抒情散文的题目, 既昭示了洛阳文化———中华文明的浓浓诗情, 悠悠韵味, 又透视了散文的重重画境, 层层意涵。既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继往开来。

纵观全文, 作家以诗意之笔写洛阳, 洋溢之情赞文明, 用独特的视角观照厚重典雅的洛阳文化, 借此盛赞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言近旨远, 不失为一篇难得的抒情佳作。

从结构上看《洛阳诗韵》, 通篇构思所采用的是“因果倒装”的手法, 即先写“我”如何“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诚的崇拜”, 然后转为顺叙, 道出如此这般的缘由。这一构思不但无可挑剔, 相反倒颇值得称道;内容上娓娓道来, 引人入胜;思想上层层推进, 感人至深。然而, 作家在叙述如此这般缘由即洛阳古、美、奇、绝的时候, 其文章的逻辑结构上未能保持前后一致, 难避紊乱之嫌。

请看原文:

“24年前, 我初访洛阳, 就觉得她名不虚传。24年中多次去洛阳, 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奇、绝。”

“洛阳古, 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美, 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

“洛阳绝, 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洛阳奇, 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显然, “24年前”是一个过渡段, 其中, “古美、奇绝”是对下文的开启和引领, 与下文的古、美、绝、奇当是总提分述的美系。原文恰恰是在总提与分述中出现了混乱, 逻辑思维脱节, 叙述条理错杂。这不仅在逻辑意义上不足取, 而且在文章表达需要和叙述结构上也无可行的理由。特别是作为教材来讲, 如此的文章结构安排, 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需求,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此看来, 这一问题不可小视, 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不禁使我联想起多年前教过的一篇叫做《漓江山水》的课文。这篇文章的总体结构方法与《洛阳诗韵》的后半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都采用了由总到分的结构方法, 所不同的是《漓江山水》分述之中又有分述。《漓江山水》先总写漓江山水, 尔后分别写漓江的山奇、秀、险;漓江的水净、清、绿。但无论是大的分述抑或是小的分述, 都是条理分明, 井然有序。这篇文章给人的印象如此之深, 除了思想的深刻, 材料的翔实, 文字的清丽之外, 其结构的严谨与条理的清晰功不可没。

笔者认为, 对入选教材的作品, 必须严之又严, 因为选文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文化价值, 其综合示范意义远远超出文本自身。像《洛阳诗韵》这样的文章, 编者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完全可以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完善。或将“一次比一次深地感受到她的古美和奇绝”中“古美和奇绝”改成“古美和绝奇”, 或保持该句原貌而调整分述中“奇”、“绝”两个层次的先后顺序, 这样, 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让诗韵飘进你的课堂 篇3

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这种效果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达不到的。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过:“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所以,朗读、吟诵是诗歌教学的法宝。一位教师在教学二上《水乡歌》时,关注到这首诗的一问一答,颇有情趣,就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

刚开始,学生没有关注到一问一答的句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学生恍然大悟,开始自己练习,等到学生读熟时,教师开始实施一问一答的“对诗”,教师问学生答,饶有情趣;接着,师生开始变换角色练朗读,一会儿变成孩子的小伙伴,一会儿变成旅游者,一会儿又变成外国人……渐渐地,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越读越自豪,水乡的特点:水多、船多、歌多也深入人心,已无需教师多讲,这就是朗读的妙处!

二、 想象诗歌意境,浮想联翩意味长

《四季的脚步》一诗,表现了四季明显的特点,体现了美好的意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想象和联想又是一个锦囊妙计。教师紧扣“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绿草和鲜花是怎样赶来报到的?”通过师生交流,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春天画面就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春天,对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朗读就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学生读到“冬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一段时,教师故意设疑:“冬天很冷哦,你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冬天可好玩了,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可以滑雪”“溜冰”“拍雪景”……争先恐后的发言声不断,此时,再读诗句“呼呼,呼呼,雪花在欢快地舞蹈”时,每个人的嘴角都漾着微笑,语气透着欢乐。可以说热爱四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之情毋庸多言,学生都已经沉浸其中了。

有了想象的翅膀,文字就还原成了画面,带给人愉悦的阅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的体验也水到渠成。

三、 体会诗歌情感,感同身受引共鸣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给人美好舒适的感觉,如若不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很难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在课堂接近尾声时,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请学生回忆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明明是“盈盈一水间,默默不能语”的悲情结局,为什么在郭沫若的诗中却是“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悠闲景象?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第二,教师补充介绍了诗歌写作的时间——1922年;介绍了当时中国的状况——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介绍了作者的心境——对黑暗现实的愤怒苦闷和哀伤。学生与诗歌表现的恬淡平和一比较,马上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光明幸福的热烈向往和对理想世界的翘首企盼。在此基础上,再感情朗读全诗,全班学生的语气中掩饰不住的是“美好、希望、期盼、向往”之情,朗读表现出的是抑扬顿挫之态。

可以说,体会诗歌的情感是诗歌教学的难点,但是只要预设得当,必然水到渠成,水乳交融,引起共鸣。

四、 品味诗歌语言,一字一词细思量

语文课要关注语言现象,但是长期过分重视人文性,使语文教师常常忘记了语文课姓“语”,关注内容多,关注形式少,简而言之“感悟”有余,“品味”不足。

诗歌的语言恰恰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样才能让诗意流淌进学生的心间。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清新、质朴、简洁,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美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后,敏锐地关注到了诗句中的叠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读,领悟表达的效果。邮票——小小的,船票——窄窄的,坟墓——矮矮的,连那深深的台湾海峡,在作者笔下也是——浅浅的,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比一比,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通过点拨、感悟,学生终于明白,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增强了表达效果。用了叠词,读起来也更有韵味,富有音韵美。接着,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小结:“小小的邮票传递的是游子对母亲长长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连接着的是丈夫对妻子悠悠的情思,矮矮的坟墓挡不住的是儿子对母亲绵绵的怀念,浅浅的一湾海峡阻隔不了的是台湾同胞对祖国统一深深的渴望。”此时,音乐渐起,学生深情诵读,感染了所有听课教师。

诗韵的作文 篇4

——题记

还记的,从小母亲就教我背诵古诗词,把我抱在腿上,念给我听,那时一段温馨的童年时光,从此以后,古诗的身影便挥之不去。

诗是优美,富有感情的,它的感情细腻强烈,“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短短的几个字,是多么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愁丝深重啊!听着屋外点点下落的小雨打着房檐,那缕缕雨丝好像是诗人心中剪不断的愁丝,无奈,打在青瓦上,打在重门上,打在油纸伞上。这首诗写了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憧憬,也正因这星星点点的希望,才有了对明天生活的动力,热情,所以,请你燃尽悲伤,团聚与成功就在不远处。

诗是宏大,富有韵律的,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许多事物会随之被人们遗忘。但诗不会,诗韵的节奏先明不会。它们只会在岁月的磨练中愈发的清晰,脱俗。它和现代诗比起来显得更加凝练,它的语感美是现代诗所模仿不出来的,那种独特的美感沁人心脾,润人心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句诗奏律明快,强大的语言气势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愤,和一片想要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总管千古,多少贤才无处可施,想要报国却被误解,留下千古遗恨。

诗是深奥,富有哲理的,每首诗都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仔细推敲,而写出来的,有时候,我们不懂诗人,里面包含了太多情绪,“怎一个愁字了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中的哲理如老树扎根般深深嵌入土壤,越寻越深。只有站的高才能望的更远,有更多的选择。聪慧的古人早已先一步总结出了这个道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写出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不图功名。

青春诗韵作文 篇5

什么时候,燃烧的云霞迸现了。你羞涩的面庞,透出淡淡的红晕,而后来又隐去了。你不喜欢浓妆艳抹,你不钟爱飘渺的烟云?尽管它一度那么诱人,你却重新找回了宁静;像一幅泼墨如云的画卷,天与湖的组合,风与情的融汇,蓝色太浓,太多。

远处,一群孩童在船上嬉戏,还撑起了荷叶的小伞;博大的蓝色锦绣,瞬间缀上几点绿色的希冀,于是,你心底流出一首诗,很长很长;关于童年,关于绚丽的梦幻……

阿波罗——不是你爱恋许久的太阳神么?你却等它升到了极点,才坦露出那环抱你的、蓊郁的绿树;那篱笆或栅栏似的苇丛,那依稀点缀的苦江草。南面那巍巍的影子,是黄山、白山……。四周淡淡的雾气笼罩着,或银灰、米黄,或淡青、浅蓝。在映日荷花安葬的地方,亭亭的荷叶依然伫立着,几多深情,几多眷念。那荷叶编织的屏障后面,却传来喁喁私语,萧萧瑟瑟,触动了你多情的心弦,于是,你心底飘来一首歌,很美很美;关于初恋,关于大自然……

我忽然记起了,应该把你,把这些摄入镜头,可一位姓马的船主人说:“要想采访,得上湖心岛!”

一只轻舟徜徉在你的波光里。朦胧中,你,有点像海,丝丝缕缕的水草仿佛海底森林,抚摸着船桨,沙沙沙沙,像在溪边静坐,在海边听潮。骄阳在脸颊,在手臂留住一串串发烫的诗行;而徐来的清风,不留心抖落了凝爽的柔意。久久注视着舷在构思,猛抬头,你,真蓝!

刚刚靠近小岛,“啪”,一只灰鹤惊飞了,直向丽日南天。船主人说,有时候它们栖息在这里,多达一二十只呢!

狭长一公里许的小岛,苇高没人,秋虫低唱,飞蛾蚱蜢们在草尖上跳跃,一只青蛙,一尾红花蛇,一只小水鸡在匆匆逃遁。这里,还是个小小的动物王国!

青春诗韵作文 篇6

吴中,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图。碧绿碧绿的河水,犹如一条绸带,微风徐来,“绸带迎着微风缓缓飘荡”。太阳出来了,河面上有千万点晶莹闪烁的金色光斑在跳动。小河上,一座半月形的小石桥静静地卧在上面。远处,几座粉墙瓦黛的江南民居正安详地站在那儿。时正中午,从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更给这一切增添一丝宁静。

吴中,是一曲奋进的歌。奶奶小时候住的是茅草屋,食不裹腹,常常饿肚子,穿的是破破烂烂的旧衣服;妈妈小时候住的是低矮平房,吃的是咸菜、萝卜干,穿的是堂姐表姐们穿剩的衣服;现在的我住的是高楼大厦,吃的是大鱼大肉和新鲜水果,穿的是名牌衣服、裤子。

吴中,是一首腾飞的诗。“人间天堂盛誉颂,科技新城美名扬”。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吴中面貌焕然一新。公路新罗棋布,商厦林立,一座座厂房鳞次栉比。勤劳、聪明的吴中人,用双手向世界发出邀请:快来和吴中人民一起创业哦!

畅游诗海,品味诗韵 篇7

古诗教学, 是我们班这一年来开设的特色课程。虽然古诗对于幼儿来说是很深奥的, 但有其精妙之处, 那就是朗朗上口, 句子简短, 语言精练。为此, 我们每两周教一首古诗, 由简单到复杂, 并结合四季的特点, 让古诗的含义容易理解, 让古诗变得通俗易懂而结合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载体进行教学。

一、紧扣课堂教学, 体验情境

1.诗配画,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因为古诗的语言极精练, 所以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一般先进行古诗学习, 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后再进行创造性绘画, 通过作画, 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 唤起幼儿丰富的联想, 从而引导幼儿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如王维的《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 活动中借助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 画上有山、水、花、鸟, 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诗句朗朗上口, 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通过诗配画, 幼儿入境欣赏有声有色的描写, 观其色, 品其味, 其趣无穷, 其乐无穷, 使幼儿的绘画兴趣越来越浓,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从而对古诗形成更深刻的理解。

2.诗配乐, 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音乐与诗歌都是抒情性艺术, 二者结合使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音乐与诗歌珠联璧合、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在古诗学习中, 教师应启发幼儿展开丰富想象, 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 句句写景, 句句含情。教学时, 我引导幼儿从景入手, 从字词的理解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 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 再引导幼儿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 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然后用舒缓的歌曲表现出来, 让幼儿感受内心的喜爱和春天的美丽。在朗诵的时候, 我为古诗配上优美的音乐, 让幼儿配乐朗诵, 体验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

3.运用多媒体教学, 注重情感体验。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 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 更是一种活力。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 旋律优美的音乐, 有助于幼儿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 我先请幼儿观看录像, 让幼儿形象感知长江壮丽景象, 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 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就产生回旋, 水势更猛, 非常壮观。幼儿感受到那“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播放韵律悦耳的音乐感染幼儿, 为幼儿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实践证明, 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幼儿提高朗读能力, 而且有利于使幼儿通过朗读展开想象, 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渗透日常生活, 潜移默化

我们将古诗教学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使幼儿通过学习, 受到教育。我们不应强求孩子们在短时间内将这些古诗很好地理解、运用, 而是让幼儿慢慢体会古诗的意境与含义。例如每天吃饭时幼儿会将米粒洒到桌子上、地上, 无意中浪费粮食。于是餐前我与幼儿一起背诵古诗《悯农》, 而且在背诵的时候加强对于具体形象已经的描绘, 让幼儿身临其境:在烈日当头的中午, 该吃饭了, 可是辛苦的农民们还在田里辛勤地劳作, 他们的汗水滴滴答答地流在地里, 但他们顾不上擦汗, 顾不上喝口水, 真的是很辛苦。从而让幼儿了解每天吃的米饭来之不易, 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劳动果实。以后小朋友在吃饭时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 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粒粒皆辛苦”, 并自觉地将胸口贴紧桌子, 不再让米粒掉下来。

三、亲子共读古诗, 陶冶情操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在幼儿期进行古诗文的教育, 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 幼儿的古典文学课堂就会更宽泛。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孩子的兴趣, 首先要让孩子体验成功, 其次做到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循序渐进, 另外多表扬、鼓励。

刚开始的时候, 可以从简单的诗文入手, 内容浅显, 朗朗上口, 容易培养孩子对诗文的兴趣。当孩子每背过一首诗后, 及时表扬鼓励, 有时甚至用夸张、羡慕的语气告诉他:“你真棒! ”没有硬性指标, 没有分数评价, 只有鼓励和赞赏。另外还可以在家中进行古诗接龙赛, 评选家中的“古诗大王”, 孩子年龄小, 好胜心强, 这种比赛往往能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平时,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 孩子背过了, 便在古诗旁画一面红旗或一张笑脸, 写上他的名字, 家长背过了, 也画一面旗或一张笑脸, 写上“妈妈”两个字。和家长一起学习, 一起比赛, 孩子学习的兴趣更浓厚。

2.巧用方法。

即使有了兴趣, 如果用单一的方法, 孩子就会厌烦, 所以有时候还要用些小“计策”。学习古诗可以不必刻意地安排时间, 完全可以利用边边角角的时间, 比如学新诗可以用在晚上睡觉前, 给孩子读两遍, 简单介绍诗句的意思和背景, 让孩子跟读两三遍。第二天早上上学路上, 可以你一句我一句, 对前一天晚上学的诗进行复习, 这样每天就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至于背诗的计划, 家长要选取好教材和古诗, 尽量不给孩子太大压力, 不让孩子觉得背诗是一项很难的事情, 很重的责任。另外还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兴趣特点, 投其所好。比如爱画画的孩子, 家长可以和他一起做诗配画;爱做手工的孩子, 和他一起做诗配景;外出游玩的时候, 随时发现可以利用的自然景物, 和孩子一起复习古诗……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只要家长善于用心, 就会发现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经过近一年的古诗教学, 我惊喜地发现, 幼儿在朗诵古诗方面取得很大进步。现在我们班每位幼儿基本上都能背出所教的古诗, 并且知道古诗的大概含义, 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大大提高。

摘要: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脍炙人口, 吟唱千古。在幼儿教育中古诗选材由简单到复杂, 并结合四季的特点, 让古诗的含义容易理解, 让古诗变得通俗易懂, 结合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载体进行教学。

诗韵紫竹画意院 篇8

绿毯诗韵景区

绿毯诗韵景区内疏朗外集锦,为欧式风格的大草坪,草坪的中心区点植几株高大乔木形疏林草地的风貌,四周在草坪衬托下遍植花木,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美景。

两株高大的乔木,一株是水杉,一株是银杏,水杉即为美国媒体笔下的“东方红杉”,银杏也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在大草坪内还集中栽植了部分品种竹。其中紫竹因其叶色翠绿,茎杆紫黑,姿态秀美而受到青睐,当年新生的紫竹茎杆是翠绿的,到了第二年就会变成黑紫色。

大草坪上有山茱萸,紫薇、翠薇、赤薇、银薇。还种植了数株西府海棠,成为早春一景,“初如胭脂点点,及开,则渐成缬晕明霞,落则有若宿妆淡粉,其香又甚清洌。”

八宜轩景区

八宜轩“是赏竹、评画的场所,该景点由三间敞轩、竹韵景石。青莲台及揽翠亭组成。八宜轩座北朝南卷棚歇山尾顶,木构不施单珠彩画,座凳以木雕松竹梅点化,以淡雅纯朴的灰色和棕色为基调,轩内镶嵌咏竹佳句“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谁许风流添兴咏,自怜潇洒出尘埃。”(选自张泌咏竹诗句)外悬诵景匾联。游人至此,通过赏竹读画,可领略到四时竹景之美——风拂则婆娑起舞,发天籁和爽之音;霜染则凌翼轻掩,生薄雾飘逸之态:雨沐则绿黛润透,得清丽超尘之韵:雪拥则银雕玉砌,有高洁绝士之致。当下时节,循蹬塘畔,荷风习习,可体会到“竹翠舒新绿,风荷递暗香”的意境,深得古之幽情。

跨海征东景区

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象棋之于中国人已远不止一种益智游戏,而是志存高远的思想、永无止境的艺术。在紫竹院公园就有一个以象棋为主的景区——跨海征东。

景区位于公园西北部,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和中国象棋文化相结合的一个范例。它将中国象棋这种在华夏流行了两千多年的古老竞技形式以群雕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让这种方寸之间的“春秋”在现代社会依然散发着独特的东方神韵。名局“跨海征东”以唐太宗李世民出海亲征的典故得名。用烟波浩渺之大海形容此局着法的深长多变,以“征东”之浩大战役比喻此战局的严峻紧张。雕塑正是将此残局整个放大,而站在等比例棋盘上的各个棋子,也都具有各自的形象。在这里,您可以看到雕刻成真的古代战车与火器样子的“车”和“炮”:手持刀剑盾牌姿态各异的“兵”和“卒”等棋子,当然还有雕刻得最为传神的“两军统帅”:隔海对峙的“将”与“帅”。整个群雕不但精确地再现了残局“跨海征东”的落子和布局,而且显得气势磅礴古韵十足。在大棋盘周围竹林边,无规则地放置了一些坏掉的战车大炮以及受伤或战死兵士的雕刻,用来表示双方被“吃掉”了的那些车马兵士。这一设计,强调了这盘“跨海征东”严峻紧张的局势,将代表古代战争的棋局更加完整真实地浓缩在这组雕塑里。

靠近甬道一边,还有刻在古色古香石台上的“跨海征东”原局的历史变迁和残局解析,象棋爱好者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盘古代残局的深奥弈理及玄妙内涵。

筠石苑景区

筠石苑位于公园长河以北,以山为骨架,水为筋脉,建筑为构景焦点,勾勒出小家碧玉式的典雅与含蓄,是一处以欣赏竹、石、松等景观的恬静小园。竹子与建筑搭配时十分巧妙,移几竿竹,栽于窗前,在窗外人看来,凭添一段想象:有时月光照到室内,影扰一塌琴书。若是置于门前,则翠影半遮门。或者栽于粉墙根前,便是白纸着丹青。还可以与亭廊掩映,则如诗中所描述的:“种竹几千个,结亭三四缘,游人多寂静,啼鸟亦流连。”

斑竹麓

斑竹麓的造景,首先是以君山的斑竹创造山麓竹景——在两山对峙的山谷中,假山栽植池中丛状栽植斑竹,高低错落,疏密相间,颇具野竹情趣。其次是以斑竹的传说为题材,进行造景点题,寓意于竹,寄托幽思。

斑竹麓南端“竹深荷静”池畔,矗立了娥皇和女英二妃的抽象石雕,二妃头戴斗笠,相视互语,远看形成一个“竹”字,寓意斑竹魂。背景除栽植大量斑竹突出主题外,还种植了霜红的紫叶以进一步烘托主题渲染这一动人的故事。

斑竹麓建成之初,雁门后人沙地先生赋之:

“此竹出湘沅,紫花如泪溅,相传尧二女,父命妻虞贤。瞽象凶恶甚,重华孝悌先。代尧行摄政,二妃共耕田。花甲践帝位,南巡归九天。娥英追不及,挥涕竹斑然。南国千年种,移来紫竹园,修成斑竹麓,游客喜流连。”

我的洛阳诗韵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字词的音、义、形。

2、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勾画、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感情,激发学生 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在选材、组材上的特点

2.体味作者对洛阳的悠悠情思的深刻内涵。难点:理解“洛阳诗韵”的深刻含义。

三、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情思。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深入思索、感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师教法 引导法

六、学生学法 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

洛阳诗韵

一、导入

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而最能让人感受历史深度的就是古城。作为古都的北京、西安、南京每个地方都有各自深厚的历史,代表着每个朝代的文化,而在河南有一个地方更是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那它是哪个城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有个名人这样写道“炎黄子孙,根在河洛——程思远”,那大家猜出来了吗?(洛阳)对,它就是洛阳,还有很多大家这样夸赞过洛阳这个文化古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西汉)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北宋)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陆游(南宋) “功存河洛”——康熙(清)

由此可见洛阳在中国历代进程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的词句;而有一位曾在河南工作24年的女作家叶文玲,则发出了“中原忆,最忆是洛阳”的感慨。是什么让作家对九朝古都洛阳如痴如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抒情散文《洛阳诗韵》。

二、讲授过程

1、作者简介、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作者 叶文玲,作家,曾任浙江省作协主席,曾长期在河南工作,作品《叶文玲文集》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散文集有《不了情》等。

2、洛阳简介

(课下我们留了预习题:谈谈你对洛阳的理解,可以参阅网络)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下你们所了解的洛阳。(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之首,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并且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也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

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 明的重要发祥地,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 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洛阳历代科学泰斗、学术流派、鸿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册,灿若繁星  因此有“诗都”之称,城中牡丹香气四溢,又有 “花都”的美誉。

概括: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3、字词检查

读准下面的词语并说出意思:

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艳。笑靥(yâ):酒窝,笑脸。笃(dǔ)诚:忠实,诚心诚意。岚(lán)气:山里的雾气。

氤氲(yīn yūn):气或光色温和动荡的样子。娇妍(yán):娇嫩美丽。谙(ān)熟:熟悉。衣袂(mâi):衣服的袖子。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分成三组,每组五段)

生: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好,需要注意的是语速要慢,要把作者对洛阳的感情读出来)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 雄浑hún 笑靥 yâ 馈赠kuì 慰勉 miǎn 邙山máng 浊黄zhuó 笃诚dǔ 铅釉yòu 瑰宝 guī 氤氲yīnyūn 贬谪 zhã才俊辈beì出

• 名不虚传 chuán 天竺国 zhú赭hâ(红褐色)明媚娇妍 yán 姹chà紫嫣yān红

车水马龙 千首万阕 quâ

回答问题:读完课文,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对有着深厚的感情,介绍了洛阳的古、美、绝、奇,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挚爱的感情。

②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是根据什么逻辑顺序叙写的?

明确:总分结构,先因后果,先抒情后叙述

5、层次分析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所说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分清层次 学生:讨论、分层次 明确:

1-5抒情,总写作者偏爱洛阳

6-15叙述,写洛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分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师: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既然是分着叙述洛阳的文化底蕴,那又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层次? ①(6)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②(7-8)写洛阳的古。

③(9)写洛阳的美。

④(10)写洛阳的绝。

⑤(11-15)写洛阳的奇。

6、精读课文,品味诗韵1—5段

师:请再次朗读一到五段,细细品味诗韵。

生:大声朗读

师:文章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品味“中原忆,最忆是洛阳。”原句出自白居易的《江南忆》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江南忆》

 我默默地思念江南,特别是杭州。在山寺中借着月光寻找桂子,在郡亭上观看潮涨潮落。唉!什么时候才能重新游览啊!

师:①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

明确:“悠悠”二字语音相叠,很有音乐美,同时表现情思的悠远绵长。②“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 品读1-5段,用文中原文回答问题。

 ⑴文章开头哪个字是作者对洛阳偏爱和崇拜之情的浓缩?(醉)

(2)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明确: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师:在二三段有两句比喻句,请大家找出并分析这个两个比喻句的不同。明确: 洛阳是璀璨的一颗;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

比较:第一句是暗喻,突出了洛阳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第二句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与动人。

比喻中的对比更突出了洛阳的美。

7、精读6—14,再品诗韵

①师:请从文中找出回答作者从哪些侧面选取材料写出了其“特殊的况味”。

生:讨论

明确:洛阳古,她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洛阳美,她有群芳之冠的牡丹。洛阳绝,她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洛阳奇,更因她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②师:首先看洛阳古,这里的“天下第一”为什么是真实的?门口的石塑白马有什么意义? 生:讨论回答

明确:中国佛教的起源,白马是文化使者的象征。③师:文中与牡丹相关有哪些美景美事? 明确:——美景:王城公园,牡丹园。

美事:牡丹花会,洛水之畔看牡丹(文化盛事)

④师:唐三彩的造型如何?色彩和用途分别是什么?最优美的是什么? 造型:优美、生动、逼真

色彩:赭,白,绿

用途: 馈赠亲友;文化使者,“走”向世界

最优美的是:马和骆驼

⑤师:龙门石窟的奇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修建历时久,文物数量多,奉先寺,卢舍那塑像(民族文化精华)

8、展示洛阳的古美绝奇(见PPT)9,、齐读最后一段,明确诗韵的内涵。

师:大家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回答问题:结尾是否扣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扣题,首尾呼应,一展六代九朝的画卷。

作用:首尾呼应,深化中心,总结全文。

二、总结

通过全文及图片欣赏,我们能够知道,文章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化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三、课堂练习

1.选出下列红色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D)

璀璨 笑靥

娇妍

衣袂

A.cuī càn yâ

yán mâi B.cuǐ càn yàn yán juã C.cuǐ càn yàn yān mâi D.cuǐ càn yâ yàn mâi 2.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C)

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不不,洛阳就是洛阳,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 精神财富。

A.乐章 笑靥

沉淀

挖掘,从洛阳 的文化遗产,足可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B.乐章

C.音符

D.音符 笑脸 笑靥 笑脸

沉积 沉积 沉淀

发掘 发掘 挖掘

参考答案:1.D(“璀”应读cuǐ,“靥”应读yâ,“妍”应读yán,“袂”应读mâi)2.C

四、课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搜集有关洛阳的图片、唐三彩实物,或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自制介绍洛阳的电子卡片。

要求:图文并茂。

洛阳诗韵 教案 篇10

教案

叶文玲

一、教材分析

《洛阳诗韵》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长的优美散文。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现这个九朝古都“特殊的况味”,抒发了对灿烂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本单元前两课毕淑敏的《提醒幸福》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已对文章的纵向思路和横向思路有所阐释,所以应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路及作者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多侧面叙写的表现手法。(2)理清文章内部先因后果的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4)欣赏本文充满文情画意的语言。

三、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洛阳的“诗韵”,激发学生兴趣及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

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运用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健词语,把握文章思路。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1、作者作品简介:叶文玲,现代女作家,现任浙江省作协主席。《洛阳诗韵》是她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2、洛阳简介(课件展示)

3、展示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课时展示)

4、复习旧知识

横向思路:指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例:《我的空中楼阁》

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例:《提醒幸福》。

5、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①、标出自然段序号,查字典解决生字生词。②、本文属于哪种思路? ③、确定思路的根据是什么?

教师点拔:文章的思路往往可以从文章题目、或文章中起标识作用的词语确定。

6、师生研讨确定本文思路(利用课件展示)

7、重点词、句理解 第一部分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问题:

①为什么用”最忆”一词? ②“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 ③“连笔尖儿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找出第一部分的两个比喻句

●、如何理解这个九朝古都:有着特殊的况味?“况味”指什么? ●、第一部分总写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

具体把握洛阳的韵味。(展示课件)洛阳古——白马寺 洛阳美——牡丹 洛阳绝——唐三彩 洛阳奇——龙门石窟

利用图片展示洛阳的古、美、奇、绝,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

8、小结

通过全文及图片欣赏,我们能够知道,文章题目有着特殊的含义——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化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9、课后作业

仿写:仿照本文结构,以“我的学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语言准确、结构清晰

附:板书设计

洛阳诗韵

叶文玲

思路

结构

表达方式

主题

对洛阳十分偏爱

抒情

民族文化的挚爱

先果(总)有着笃诚的崇拜 对灿烂辉煌的中华(1-5自然段)

哲思、诗韵与至情 篇11

渐渐地,我们熟识了,特别是参加了几次他主持的书法论坛,对他的为人为文也渐渐有了新的认识。

“文如其人”,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睿语,表示了文化人与其文章和文字之间本质上的一致性,即心与手的关系。有颗善良、正直、聪颖、利他的慧心,便会有感人的文笔。当然,这是指的思想情感和风骨,并不排斥技术层面的或然性,尤其是书法和绘画。伟大的文化大师未必善写丹青,或者能写一笔足可流传后世的毛笔字。反之亦然,希特勒长于绘画,蔡京的书法也惊艳一时。然而,做为判断文艺作品道德价值观的谚语,确也精到。恶魔与奸臣的作品绝不能长留青史,而被后人所唾弃。这自然也是自觉的文人所时时提醒自己的警句。文化人只有先锤炼出一颗清廉而又志向辽远,丰满又能简洁自守的纯正的心,在此基础上苦研法度和技艺,才会达到真、善、美的高峰。这就是“作书先做人”,“心在身先”之谓也。恭达远祖是孔老夫子的高足:十哲之一的言偃先生。清雅守正的家风,让他既有与时偕行的积极进取精神,又有慎独的自我匡正的君子之风。他淡泊名利,虔诚待人;他乐于助人,公而后私;他精于法度,又勇于创新。在仔细地研读他的书法作品后,我从中体悟到许多哲理诗情和深深的爱意。

我知道魏晋时代由于玄学大炽,那时的文人,发现了宇宙无穷的不可抑制的伟力,天人合一,人本身也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创造力。哲学给了他们放浪形骸、自由想象、纵情诗酒、挥洒丹青的豪情,于是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文人在那纷争不已的乱世,垒起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高峰,绵延以至唐宋,成就了中华文明璀璨的画卷。言恭达的书法作品,无论隶、篆、行、楷,还是他最擅长的草书,都表现了他深邃的哲学功底。他清楚动与静、实和虚、空(有)与无、浓和淡、局部和全体、细节和全篇等等之关系。下笔之前,他必是先把书写的内容仔细思考一番,连整体布局,连行距、字距、连墨色的浓淡、空白与连接……这一切都在胸中明白如电影画面之流动,然后平心静气,再然后,慨然运笔,一气呵成。于是,悠然、昂然、跃跃然,一副大草或行草书作精品展现在你眼前,让你欣赏,令你品位、促你深思。它会令你体悟到空灵的境界比热闹的繁华更具轰击心灵的力量,空白要说的东西有时远超絮语,浓烈有时须和浅淡相伍才真显浓烈。而奔腾笔划之河陡然的停顿,才让人惊叹。这一切,功而不工,匠心独运,却似出自天然,一挥而就。请你退两步,屏息而观,你会渐渐感到一位艺术家从心灵深处发出一阵阵爱的呼唤。这是对祖国、对社会、对艺术、对生他养他的伟大的民族大爱的呼唤。你会不经意的把他的作品记在心间,无论你是否懂得书法之道,这感觉会在你心里留存久远,会不经意地忽然飘上心头。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草书长卷《我的中国心》就是这种感觉,这感觉有时会让你睫毛湿润。

言恭达与时偕行,功予法度,又超于法度。他的草书,字形出于法帖,运笔却有时出于作书时的激情。让人读了明白而有新鲜之感。他守规矩,而又不拘于规矩,重传统而创新,窃以为这是当今书法之正路。他的书作,常常“以我书,写我思”。不把书法当作做古人之书的抄书匠。所以,他写今日的语体文,写他的诗作。这是他将书法与时代相结合的表现之一。

清人文声山在论《西厢记》时说,才子之为文也,一眼便觑定紧要处,却不一口咬住。而于紧要处上下四方极尽闪展腾挪之能事,务使观者目光霍霍然也。倘以之论书法。言恭达的草书长卷,就充分表现出其为才子之为文也。他的书作,哲学是核心,诗韵为风采,大爱是精神,技法为骨架。

不知怎地,想起或看见言恭达,总会有另一位师友陆文夫的影子在我眼前闪烁。是的,他们二位无论体型外貌、言谈、个性似乎毫不相同,但我却总有这样的感觉。诧异既久,忽而醒悟:原来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那江南秀士的神韵和风骨。

“所有活动在舞台前部的人物,都是被一定的时代潮流托扶到舞台上的。”假如把社会看作一个大舞台,那么,所有在这舞台上行走的众生,尤其是所谓的文化人,无一例外,都是被时代潮流推上来的,概莫能免。恩格斯的这个论戏剧的理念,用来论说世相和特定的文学艺术及文艺家也是准确的。当今之时,为卖钱的文艺、浮丽的文艺、浮靡的文艺以及以“丑”为美的文艺,甚嚣尘上,正反映了今日浮躁世风的猖狂。但仍有坚持民族优秀美学观及优秀价值观,并适应努力前行之时代潮流的文艺家及其作品,踏破汹涌的逆流挺立在山岗。

诗韵的作文 篇12

一、流露浓浓亲情的诗歌

初中课文中有很多描写亲情的优秀诗篇。对这类诗歌, 学生要了解诗中的具体意象, 弄明白渲染出怎样的意境, 从而去体悟其中的亲情。如“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句的教学, 学生先找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四个意象。接着体会这四个意象的具体作用。母亲对孩子的爱浓缩在细细的线上, 母爱在“游子身上衣”上得到升华。看似寻常的事物却构成了一个充满了浓浓亲情的画面。最后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永恒的, 要将之铭记在心, 并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这样, 学生把握诗的意象, 沉浸在诗的意境中, 就能领悟到诗中浓浓的亲情。

二、传达出浓厚乡情的诗歌

思乡之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怀, 它包含了对故土和亲人的依恋, 有着浓厚的怀旧情结。诗歌中不乏有许多这样的名篇佳作, 抒发了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通过比较教学, 学生会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如“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和“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这四句诗歌, 可从比较中去赏析和感悟。相同点: (1)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2) 都抒发了思乡之情; (3) 表达了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普遍感受, 引起了大家的情感共鸣。不同点: (1) 写作的背景不同。王维独自一人在异乡求学, 在重阳节的这天, 触景生情, 想起了与家人团聚的场景, 浓情融于笔端, 写下了这首诗。杜甫在烽火连天的年代, 难以排解自己的思乡情感, 一封家书是诗人思亲的最好的慰藉。 (2) 诗歌体现的风格不同。王诗在恬静飘逸中传达了自己怀旧思乡之情;杜诗在沉郁顿挫中纠结着忧国思家的复杂情感。

三、洋溢着真挚友情的诗歌

爱因斯坦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友情可以激励人们前进, 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古典诗歌有很多流传至今的礼赞友情的名句, 从表现手法和修辞角度去赏析这类诗歌, 就更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特写尽头:友人的船帆已经不见踪影, 只见茫茫一片海天, 诗人还在久久地凝视着远方, 深情地目送着友人。这种留白的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体会出他们的友情是绵长的, 是没有尽头的。再如王勃当时在长安, 朋友去蜀川任职, 想到彼此以后会相隔千山万水, 于是他写下了“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千古名句。此诗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明真挚的友情可以跨越时空, 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在王勃的眼里, 只要心中有朋友, 朋友时时刻刻就像在身边。从比喻的修辞中, 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它有别于一般感伤的赠别诗, 字里行间都透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四、弥漫着淳朴爱情的诗歌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诗经》中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篇章。《诗经》表现手法是一唱三叹, 重章叠唱。反复吟诵, 就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美好情感。“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反复咏唱中, 学生可以感受到《蒹葭》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歌的优美动人。抒情主人公心目中的爱人, 在水的另一边, 可望而不可即。虽执著追求, 但总有千山万水的阻隔, 心中难免充满了惆怅。诗中充满了淳朴朦胧的爱情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学生反复吟诵, 会陶醉在《关雎》这首优美的古老恋歌之中。女子美丽善良, 是男子好的配偶。男子对爱情的坚贞和执著的炽热情怀, 反映出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诗句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奏出强烈爱国情的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些诗句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陶冶了学生的心灵, 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才能把握诗歌的精髓, 体会诗中丰富的爱国情感。从“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诗中, 学生想象出:诗人当时生命即将走向终点, 此时他心系的只有风雨飘摇中的祖国, 祖国被外族入侵了, 他渴望祖国的统一。弥留之际愿望只有“北定中原”, 嘱咐儿子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他祖国的平定。诗句中弥漫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 让人为之感动。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 写的是诗人文天祥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状况下, 将生死置之度外, 只为这颗精忠报国之心, 能够让它永照史册。他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 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只要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就会切实地去感受诗中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把握诗的真正要义。

总之, 初中语文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教学时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情感世界。这样, 学生通过感受诗中的情感美, 去领略诗歌的真正魅力, 就会让诗韵在生活中飘逸, 让生活绽放出如歌的诗情。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古典诗歌, 诗歌蕴涵的情感丰富多彩, 有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和爱国情。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去挖掘诗的情感内涵, 这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我国风险投资现状分析及发展下一篇:2019高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