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生活习惯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人生活习惯(精选12篇)

美国人生活习惯 篇1

美国人的特点为:

性格外露、坦率、真挚、热情、自信,办事比较干脆利落。善于长谈,谈锋甚健,并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实际,追求物质上的`实际利益。美国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个主要特点: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美国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主要有以下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美国人的着装:

总体而言,美国人平时的穿着打扮不太讲究。崇尚自然,偏爱宽松,讲究着装体现个性,是美国人穿着打扮的基本特征。跟美国人打交道时,应注意对方在穿着打扮上的下列讲究,免得让对方产生不良印象。

第一、美国人非常注重服装的整洁。

第二、拜访美国人时,进了门一定要脱下帽子和外套,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礼貌。

第三、美国人十分重视着装细节。

第四、在美国,女性最好不要穿黑色皮裙。

第五、在美国,一位女士要是随随便便地在男士面前脱下自己的鞋子,或者撩动自己裙子的下摆,往往会令人产生成心引诱对方之嫌。

第六、穿睡衣、拖鞋会客,或是以这身打扮外出,都会被美国人视为失礼。

第七、美国人认为,出入公共场合时化艳妆,或是在大庭广众之前当众化妆补妆,不但会被人视为缺乏教养,而且还有可能令人感到”身份可疑“。

第八、在室内依旧戴着墨镜不摘的人,往往会被美国人视作”见不得阳光的人"。

美国人送礼:

美国人生活习惯 篇2

一、阿米什人

阿米什人也称“Old Order Amish” (旧规阿米什人) 或“Plain People” (朴素的人们) , 是1693~1697年间从瑞士基督教新教再洗礼教派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弱小的宗教群体。

1727~1790年间, 大约有500名阿米什人与欧洲其他一些操德语的人一起移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开斯特县。第二批大约3000名阿米什人于1815~1865年移居美国的俄亥俄、纽约、印第安纳和伊利诺伊等州。而那些继续定居于欧洲的阿米什人则逐渐被主流宗教群体同化。阿米什人并无本宗教群体的中心总部, 在他们生活的地区, “教区”是管辖阿米什人的组织, 所有的阿米什人家庭被编入不同的教区, 一个教区通常由25~35对夫妇及其子女组成。各阿米什教区之间能够联成一体, 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 不仅依赖于阿米什人共同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 也依赖于各教区负责人的组织运作, 他们常常通过非正式的聚会进行交流, 以达成共识, 使分散于各地的阿米什人形成一个共同体。

二、生态主义流派以及对阿米什人生活方式的启示

1.阿米什人 (们诺派) 宗教教义的生态神学解读

生态神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崛兴的神学运动, 始于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关注的一种基督教觉醒和回应。这种对生态的关怀不仅是某一特定的神学课题的强调, 而是将生态关怀主导整个神学方向, 将很多传统的神学课题, 放在生态关怀的亮光中予以重新诠释。所以, 生态神学基本上是一场神学运动, 而非持守某些特定信念的学派。生态神学旨在一方面重寻基督宗教传统中的生态智慧, 用以对治当前环境的生态灾难;同时, 又尝试因生态危机所提出的挑战, 来更新甚至批判基督宗教传统。因此, 生态神学不仅关心基督教如何回应生态和环保等问题, 它更为基督教在一个生态危机的时代中作出更新和转化的机会。这就意味着生态神学不仅是一种基督教的环境伦理学, 不只是关注一些伦理的法则, 而是涉及基督教信仰如何看待生命各类别和层次的综合性表达。

再洗礼教派产生于1525年的宗教改革运动 (即“再洗礼运动”, Anabaptist Movement) , 是一个既反对政教合一又持激进主张的宗教派别, 当时其成员主要居住在瑞士的苏黎世。他们有许多与众不同的主张, 比如:对《新约圣经》在字面上做虔诚解释、建立教区自治组织、生活简洁朴素、避免与政府接触、反对宣誓、不担任政府公职、不服役等。由于其对《圣经》的理解以及一些思想观念与主流宗教派别迥异, 早期的再洗礼教派遭到各地政府与罗马天主教、路德教派和新教等教派的迫害。他们被迫躲藏在山洞和森林中, 并以秘密方式做礼拜以躲避官方的追查。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初期, 再洗礼教派所有的发起者都遭受迫害而死, 但这一教派却仍然能够发展、壮大, 吸收了许多新成员, 并将其影响扩大到瑞士、法国、德国以及荷兰等地。尽管阿米什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但是其基本的宗教教义仍旧遵循圣经的指导, 在基督教在美国主流社会遭到冲击的今天, 阿米什人仍旧遵循基督教的教义, 并将基督教中的绿色思想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在今天看来是一个极其具有前瞻思想的民族。阿米什人仍旧坚持了基督教中的以下思想。

(1) 人类的平等权力和对大自然生命的尊重

基督教中包含了生态整体主义的意思, 将人类和大自然归功于同一起源。上帝是所有人类的来源, 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然而人类只是上帝创造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创世记记录了上帝的造物过程。从这过程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帝和其创造物的关系:首先, 从人类和其他创造物的关系上来看, 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 而是和其他创造物相同的群体, 因此其他创造物也不是人类意志的体现也不依赖于人类。其次, 所有的在天空中, 在海洋上, 在陆地上的生物只有一个造物主——上帝;换句话说, 上帝不仅仅是人类的主人, 更是其他创造物的主人。如果人类残忍地控制其他创造物的话, 就亵渎的上帝。

诺亚方舟的故事表明了大自然和人类同等重要。为了逃避洪水, 上帝命令诺亚将所有的自然物种带上船, 无论干净与否, 而不遗弃任何一个。“那些干净的动物, 和不干净的动物, 还有鸟类, 以及所有爬行在地面上的生物, 都成双成对的, 一个雄性一个雌性, 和诺亚一起上船。”生态哲学家Holmes Rolston认为诺亚方舟的重要性在于上帝不仅仅对人类许下了诺言, 而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大自然的生物如鸟类, 兽类等也许下了诺言。而诺亚方舟创造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拯救濒危的物种, 所以, 根据上帝的诺言可以看出所有大自然的东西都是一样重要的。

(2) 管理及托管工作的生态主义内涵

《创世记》所代表的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 并不把人当成“所有创造物的主人”或者“所有创造物的敌人”生态神学家认为人类代替上帝对大自然进行保护和照顾是圣经的基本要求和精神。上帝在创造了其它生物之后创造了人类, 旨在让人类保护和改善自然, 并且希望人类平衡大自然的秩序并且像上帝一样热爱大自然。在《创世记》中, 上帝赋予人类的权利不是“主宰”和“控制”, 而是有责任的、共同合作的和和平的托管工作。这种被赋予的责任要求人类在使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同时热爱其他创造物, 这样不仅对现在这一代人有利, 而且对后来的几代人也是极其有利的。人类不是被赋予了特权去控制大自然, 而是被赋予了神圣的责任去照顾大自然。

人类是地球的托管人, 代表着上帝统治这片土地, 上帝是所有创造物真正的主人。圣经中很多次强调上帝是地球的主人, 并且照料着地球。诗篇强调, “地球是上帝的, 地球上所有的东西也都是上帝的。”诗经也强调, “森林中每一个野生动物都是我的, 山上所有的牛群也都是我的。所有的在空气中飞行的鸟儿, 田野上随风舞动的秧苗也都是我的。”上帝相信地球是属于他的, 上帝甚至告诫人类, 人类只是地球的临时居住者, “土地不能够售出, 因为这些土地是我的, 只有听从我的话, 你们才是这些土地的租客。”

2.阿米什人价值观的深度生态主义解读

深度生态学认为, 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二分是造成当机世界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他们主张回归到原初的人与自然不可分的一元世界。简而言之, 以自然中心主义取代人类中心主义是深度生态学的核心所在。

在美国那样发达的现代化社会里, 依然有阿米什那样拒绝现代化而坚持淳朴传统的民族。在阿米什看来, 最重要的是按照生命身体实际的需要去生活。阿米什拒绝使用汽车, 拒绝修建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 拒绝色情暴力疯狂的娱乐活动, 甚至拒绝技术化的现代教育方式。他们安静地享受美好原初的大自然, 食用纯天然食物, 过简朴的、本色的、传统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在他们看来, 只有拒绝片面的经济增长, 只有拒绝毁坏自然生态, 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生态观念和生活方式实际上给现代人类提供了重要启示。

阿米什文化在美国多元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阿米什至今保持着16世纪欧洲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被称作“美国的桃源中人”。然而阿米什并非“活在另一个世纪”, 他们凭借信徒的虔诚与执著、农民的固执与精明, 在传统和现代中保持一种奇特而微妙的平衡, 在飞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传承传统文化, 在维护传统文化和群体特征的变革中分享现代物质文明却保持同主流社会的一定距离。

阿米什人, 无论男士还是女士都相信帽子和头巾是他们作为阿米什人的象征。虽然阿米什人的衣着习俗深受圣经宗教思想的影响, 但是阿米什人的这些文化传统更体现了他们文化的独特性。阿米什人的信仰体制完全依赖于基督教。因此, 他们的头饰文化也起源于《格林多全书Ⅱ》。书中注明, 在祈祷中, 男士应该脱帽, 而女士应该时时刻刻把头部掩盖起来, 即使在祈祷的过程中也是这样。有两点原因可以解释他们的信仰:对上帝和对男人的绝对服从;圣经中说女人应该“时刻不停地祈祷”。在再洗礼教派的教徒必须经常带帽子。阿米什人妇女的帽子是瑞士透明硬纱的质地, 并且在公众场合必须佩带。阿米什人的衣着不仅代表着与外界隔离, 也是身份的象征。作为阿米什人的信条, 他们努力让自己和世界分离, 并且他们认为, 这样的衣着打扮时刻提醒着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

他们认为真正应该控制人们身份的是教堂而不是时尚产业。并且时尚产业为了增加销量而故意制造不耐用商品,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而并没有遵照阿米什人勤俭节约的信条。

尽管处理废弃物, 保护非可再生资源, 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态势极其紧迫, 但是来自富裕国家的比较富裕的消费者的过度消费倾向越来越严重。根据消费专家John Fien、Cameron Neil和Matthew Bentley的研究表明, 澳大利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比50年前增加了一倍, 其中一大部分的消费是手机、汽车和其他时尚奢侈品。

三、结论

总之, 阿米什人作为再洗礼派的分支, 由于受当时宗教改革的影响, 受不了宗教迫害, 来到美国, 经历的多年的发展仍旧保持的最初的宗教信仰, 他们的价值观与美国主流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价值观源于其遵循的教义与美国主流的不同, 在生态日益遭到破坏的今天, 基督教主流教义遭到质疑, 因为他们将人类处于统治地位, 自然处于被奴役的位置, 因此们诺派的很多教义和价值观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

摘要:本文从生态主义的多个方面对阿米什人进行了分析, 分别是生态神学和深度生态主义。生态神学从宗教角度探讨了阿米什低碳生活的历史渊源及原因, 深度生态主义从阿米什人价值观和信仰方面, 以及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对比方面, 探讨了阿米什人生活积极的生态意义。

关键词:阿米什人,生活方式,生态主义,嫉妒

参考文献

[1]杨艳.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阿米什文化生存.2009.

[2]赵丽杰.美国社会的“隐士”:阿米什人.世界文化, 2008.

[3]石方.穿越阿米什人的农庄.癌症康复, 2008.

[4]王薇薇.走进阿米什的天空.作品, 2004.

美国人的读书习惯 篇3

很搞不懂我们这个以读书为荣的民族为什么现在没了读书的习惯,并且丧失了阅读的乐趣。很多国人,从小到大就读课本上那么一点点东西,然后就是看看报纸翻翻八卦,这大概就算是一生的阅读了吧。

要是问起来还很理直气壮:“读书有什么用?这些东西电视上都有!”“太忙了,没时间读书。”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阅读的习惯。美国人会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车上、飞机上、做家务的间隙,等等。美国人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热爱读书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人读书是全民性的。从收入很高的家庭到靠救济金吃饭的家庭,都有读书的习惯。在得梅因,只有非常穷的人才会坐公交车,因为每家都有车。我每天在坐公交车的时候都会观察车上的人,发现大部分人都拿着书在读。

记得一天下午,我上车后发现钱没带够,正在窘迫时司机喊了一嗓子:“谁有零钱?这个姑娘忘带钱了!”

我一转头,发现车里那些灰头土脸的流浪汉,还有那些裹着不合身的大棉袍的大妈们几乎同时抬起头来——他们手中基本上都拿着一本书!马上,一个拎着大蛇皮袋子的流浪汉打扮的人放下了手上的书,从口袋里掏出了几枚硬币:“来,给你。”

我感激地接过钱。忙说:“谢谢!谢谢!”他微笑着摆摆手,又坐回去看书。他看的是一本泛黄了的《圣经》。

我坐在座位上观察那些乘客。我看见,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外的树叶,星星点点地在那些布满皱纹的老妇人的脸上跳跃,在她们的那些打开的书页上舞动。到了该下车的时候,这些穷苦的老妇人小心地拿出书签来,夹在书里面,然后把书放进她们破旧的包里,仿佛那一本书是什么圣物一样。

我一直认为车上看书对眼睛不好,但美国人似乎压根儿就没有这种观念。“莎拉,你这样会把眼睛看坏的。”有天在路上,我所在的美国接待家庭里的妹妹莎拉打开了车后面的灯,在摇晃的车厢里借着那一点昏黄的灯光看书。“谁说的,”莎拉摇头,“我一直这样看。”我不是提倡在车内看书,但是这种抓紧一切时间读书的习惯的确令人惊叹。

我非常佩服妹妹莎拉的一点就是她的读书习惯。她几乎是以每天一本书的速度在读书,她是完全离不开书的。每周末她都去图书馆借上七八本书,一周以后去还,再借新的。她在海滩上晒太阳的时候戴着墨镜看书,在超市工作的时候利用二十分钟的休息时间看书,在课间看,在等人的时候看。

那么,美国学生的读书习惯又是怎样的呢?

我的朋友可拉,AP成绩几乎都是满分,SAT和ACT的成绩也近乎满分。当我问她到底是怎么学习的时候,她简单地回答:“就是读书啊。”

在美国,想要取得好成绩,唯一的方法就是阅读。美国人重视批判思考与独立学习的能力,而大量阅读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好途径。所以美国的学校在学生很小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读经典作品。而且是大量地读。

那么,我们会不会有疑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读得懂像是《奥德赛》《罪与罚》这样的作品吗?

伊塔洛·卡尔维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青少年时期读的东西,在长大后可能不记得细节,但是对于那些还没有进入社会的青少年而言,经典名著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塑造着他们的性格,告诉他们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人性的矛盾。而这些书,在成年后重读,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当我在美国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曾经不停地回想在国内中学学到的方法:画表格、理时间、编口诀,记忆、记忆、再记忆。美国短短的历史,课本却有一千多页,老师还打印出大量的文献让我们阅读。回想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课本就那么薄薄的几册,完全没有细节,仅仅是记概念、记定义。

刚开始我怎么也读不进去,后来总算是读得进去了。可是那么多东西,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而且老师也不给画重点。我很苦恼,于是给可拉打电话。她高二的时候选的美国历史,轻松地拿了满分。

“可拉,我快死了!”我一开口就抱怨,“这破历史怎么这么多东西啊!怎么一点重点都没有啊?”

她有些不解地回答:“有了重点那还是历史吗?历史上的每件事都很重要啊。”

我有些抓狂:“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考试的重点是什么?”她鄙视地一笑:“哈!你这个中国人!”我无力地说:“我真的快被折磨死了,你赶快告诉我,你是怎么学的?”“你把那课本从头到尾读一遍呗,”可拉说,“我就是这么学的。”“可拉!”我震惊了,“这书这么大,一千多页,起码有好几磅重,书都能把我砸死!读完这书我都有孙子了!”“你别急啊,慢慢读,我有时候也读不进去,”可拉说,“我一般就是读几个小时,然后下楼做做家务什么的。”我还是不甘心:“难道就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吗?就没有个提纲什么的能让我背吗?”可拉有点急了:“你不能这么学历史!你难道不认为那些细节才是历史的精华吗?那些故事非常有意思!你现在背了,以后肯定会忘了的,那样有什么用呢?”

我只好回到那本厚厚的大书里,一点一点地读起来。

可拉的话是对的。其实我在内心里也没有期望她能告诉我一条捷径,因为那样的话,可拉就不是可拉了,可拉就不是那个熟读萨特、康德、黑格尔的可拉了。作为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作为连老师们都尊敬的学生,可拉是有她学习的方法的。而这种方法,就是单纯地阅读,大量地阅读。

我认为,在现在我国大陆的义务教育中,应当加进大部头名著的阅读,而非仅仅几篇节选。这一点,我国的台湾地区就做得很好。千万不要被数理化的优秀蒙蔽了双眼,读书才是强国的根本啊。

美国人生活习惯 篇4

美国留学生活让人眼花缭乱的美国糖果。在中国商店里,你很容易就能买到美国糖果,比如德芙,好时和士力架。然而,这仅仅是美国流行糖果的一小部分。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喜欢吃不健康的食物,这就意味着他们绝对有很多好吃的糖果!下面是一些最流行、最好吃的糖果。

Twizzlers

Twizzlers是最受欢迎的甘草糖,它味道独特而且很有嚼劲。因为它们中的很多味道都非常棒,所以你很容易会一下吃很多这种糖果。一包Twizzler大概有10根左右。最传统(可能是最好吃的)是草莓味。现在Twizzlers的口味和式样都有了很多变化。

TWIX

TWIX是一种巧克力糖,每包有两个条,故名“TWIX”,听起来很像“twin(双胞胎)”。这种由涂有焦糖的脆饼干和巧克力组成的糖果非常松脆美味。它们一般有一个华丽的黄金色包装,让它们看起来越发吸引人!

Reese‘s的花生酱杯

这在美国是非常有名的经典糖果。一个标准包装里有两种花生酱“杯” ,其实就是装满甜花生酱和巧克力酱的圆形巧克力。每块巧克力都被包在一个优雅的`黑色包装里出售(类似盒装巧克力)。

Reese‘s的花生酱杯的出名靠的是一个难忘的系列广告。广告片中,不同的人们用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很奇怪的方式吃糖果。于是,Reese’s便打出了“there‘s no wrong way to eat a Reese’s”的口号,鼓励人们购买Reese‘s,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吃。

瑞典鱼

瑞典鱼乍看之下,可能会让你以为只是形状像鱼的软糖,但它们绝对不是。这种糖果最初诞生于瑞典,形状像鱼,他们还拥有非常独特的纹理和樱桃的味道。像Twizzlers糖果一样,会让吃它们的人很容易上瘾。当心!

Skittles

这些小药丸形状的糖果看起来似乎很硬,但其实很软,而且很有嚼劲,味道很浓,有点酸,一包有很多粒。Skittles的口号是“品尝彩虹的味道”,这是指单袋的口味种类很多。这种糖果的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水果口味。

吮指花生

吮指花生是另一种巧克力花生酱糖果。它们是条形的,有独特的片状质地。正因如此,它们吃的时候可能会掉一地。 “辛普森一家”中的“巴特”在一系列电视广告中为该糖果宣传,非常有名。

“butterfinger”这个单词本意是指一个笨拙的人掉落了很多东西(就好像他们手指上有滑滑的黄油似的)。这种糖果的主料是花生酱,又因为它们看起来像手指,所以制造商就给它们起了这个名字,一语双关。

奇巧

和TWIX巧克力类似,奇巧也是在脆脆的饼干外面裹一层巧克力。你可以在美国找到很多其他牌子的、这种样式的巧克力。区别是奇巧的内芯是脆华夫,而TWIX的内芯则是饼干,所以口味略有不同。

美国人生活习惯 篇5

熟练地运用英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并掌握英语本族者常用的生动、活泼的习语。

1. after you.你先请。这是一句很常用的客套话,在进/出门,上车得场合你都可以表现一下。 (好象现在女士不愿意你这么做,特别是那些女权主义者,我还记得这么一段话:一个女士对一个让她先行的.男士说:You do this because I am a woman? 那个男士回答说:I do this not because you are a woman but because I am a man! I love this guy!

2. I just couldn’t help it.我就是忍不住。想想看,这样一个漂亮的句子可用于多少个场合?下面是随意举的一个例子: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film and I cried and cried. I just couldn’t help it.

太棒的句子了,我爱死它了。:)

3. Don’t take it to heart. 别往心里去,别为此而忧虑伤神。生活实例:

This test isn’t that important. Don’t take it to heart. 安慰人的超级句子。

4. we’d better be off.我们该走了。It’s getting late. We’d better be off.

5. Let’s face it. 面对现实吧。常表明说话人不愿意逃避困难的现状。

参考例句:I know it’s a difficult situation. Let’s face it, ok?

很棒啊,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remember?但是犯了错误,你必须面对他,let’s face it,或者是:Let’s face the music.

6. let’s get started.咱们开始干吧。劝导别人时说:Don’t just talk. Let’s get started.

Let’s get started.

Let’s start.

let’s do it right now.

Let’s hit sth.

Let’s rock roll.

Let’s put our hands on sth.

7. I’m really dead.我真要累死了。坦诚自己的感受时说:after all that work, I’m really dead.

8. I’ve done my best.我已尽力了。

这句话,很有用,失败有时难免,但是你要是可以说,I’ve done my best. or I spare no efforts.就不必遗憾,毕竟,man supposes, god disposes.

9. Is that so? 真是那样吗?常用在一个人听了一件事后表示惊讶、怀疑。

10. Don’t play games with me! 别跟我耍花招!

11. I don’t know for sure.我不确切知道。

stranger: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town hall?

Tom: I don’t know for sure. maybe you could ask the policeman over there.

12. I’m not going to kid you.我不是跟你开玩笑的。

Karin: You quit the job? You are kidding.

Jack: I’m not going to kid you. I’m serious.

13. That’s something. 太好了,太棒了。

A: I’m granted a full scholarship for this semester.

B: congratulations. That’s something.

14. Brilliant idea! 这主意真棒!这主意真高明!

15. Do you really mean it? 此话当真?

Michael:Whenever you are short of money, just come to me.

David: do you really mean it?

16. you are a great help.你帮了大忙

17. I couldn’t be more sure. 我再也肯定不过。

18. I am behind you.我支持你。

a: whatever decision you’re going to make, i am behind you.

19. I’m broke.我身无分文。

I am penniless.

20. Mind you! 请注意!听着!(也可仅用mind。)

模范例句:mind you! He’s a very nice fellow though bad-tempered.

21. you can count on it.你尽管相信好了,尽管放心。

a:Do you think he will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b: you can count on it.

22. i never liked it anyway.我一直不太喜欢这东西。当朋友或同事不小心摔坏你的东西时就可以用上这句话给他一个台阶,打破尴尬局面:Oh, don’t worry. I’m thinking of buying a new one. i never liked it anyway.

23. that depends.看情况再说。 (on sth)

例:I may go to the airport to meet her. But that depends.

24. congratulations.恭喜你,祝贺你。

美国人的“伤疤” 篇6

[美]保罗·克鲁格曼著刘波译

中信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这次奥巴马历史性地入主白宫, 是否能治愈这个美国心结?——很遗憾, 作者去年写这部书的时候还没想到奥巴马居然如此风光。

诺贝尔经济学奖毕竟和文学奖有很大区别, 你可以发牢骚说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太像法国电影, 但谁都不会因为看不懂克鲁格曼的《汇率不稳定性》中的数学模型而大发雷霆。不过, 有些诡异的是, 《美国怎么了》这部克鲁格曼的论文著作卖得居然比勒·克莱齐奥的《乌拉尼亚》还好。

在《美国怎么了》中, 克鲁格曼的政治、经济观点其实非常朴素——经济的增长让大多数人受惠, 这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合法政府的“口头支票”, 不过很难兑现。克鲁格曼用“大压缩”来比喻罗斯福新政及其继承者给美国带来的全新面貌, 这里, “压缩”的是富人财富的膨胀, 政府通过税收、政府开支、社会福利, “压缩”财富两极分化, 让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繁荣, 并培育了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罗斯福新政的遗产。

过去30年美国经济增长依旧强劲, 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均不断提高, 但普通美国人似乎感觉并没有从经济增长中捞到更多好处, 似乎经济增长只和华尔街有关 (如今华尔街也在乞讨了) 。这是怎么了?克鲁格曼的比喻是, 当比尔·盖茨去一家酒吧喝一杯时, 酒吧内所有客人的“人均收入”便提高了, 但盖茨并不是去散财的。他借这个比喻想说的是:整个美国社会的财富 (及人均财富) 是提高了, 但绝大部分进了少数人荷包, 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 是1970年代以来的保守主义运动一直试图逆转自罗斯福新政开始的制度和规范, 这种逆转最终在里根时代得逞。

对罗斯福新政的逆转首先是打击工会, 其次是通过立法为富人减税, 削减或侵蚀某些基本社会福利政策。在克鲁格曼眼里,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却连基本的全民社会医疗保险都没有实现, 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同时, 普通劳动者收入缓慢增加, 而高管则将财富收入囊中。1970年代, 美国大公司主管的平均收入是普通职工的40倍, 而现在这个数字变成367。克鲁格曼认为, 这已不仅仅是社会平等问题, 而是美国曾经的一个基本信念和道义——老板收入大大超过普通员工将不利于士气的鼓舞。

哪些生活习惯会让人天天快乐? 篇7

美国一家调查机构在全世界22个国家调查人们的快乐水平,结果显示,美国人的快乐水平最高,有46%的美国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快乐;其次是印度,37%的印度人乐呵呵地生活着;而中国人的快乐水平最低,位列榜尾,只有9%的中国人觉得自己活得快乐。

美国畅销书籍《如何快乐》的作者,心理学博士凯伦·撒尔玛索恩女士说:“我们的生活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你随时可能会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扰乱心情。与其随波逐流,不如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让你快乐的习惯,随时帮助自己调整心情。”

1看悲伤的电影

看一部令人伤感的电影,如《当男人爱上女人》,情难自禁时,不妨尽情地放声哭出来,然后安慰自己说,还好这只是电影情节,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心情便会大有改观。这是一种反向思考的方法,常运用在心理学中,帮助人们换角度思考问题。

3在周末的清晨做白日梦

不少能干的主妇,会从星期六一大早起床开始,马不停蹄地做家务活,如收拾屋子,清洗马桶等。这样的习惯常常会让人在星期六晚上疲惫不堪,并影响到星期日的睡眠。

不妨暂时抛开那些琐碎的家务活,在周末的清晨做一个美美的白日梦。不要自责,而应鼓励自己说:“我工作那么辛苦,挥霍一下自己的休息时间,无可厚非。”

4偶尔吃一顿大餐

吃一顿大餐的美妙在于,不仅能享受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还能让你感觉自己受到了特别礼遇。人在受到与别人不同的照顾时,心情会不知不觉地变好。我们在小时侯都可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当父母特意为你买了一只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漂亮的碗,你会高高兴兴地吃下比平时多的食物,即使不爱吃的食物也变得“可爱”起来。

5在水边散步

有研究指出,因为在婴儿时期便置身于羊水中,因此人与生俱来就是亲水的。在水边散步,能有效地帮助人放松身心,即使烦恼再多,在有绿树有流水的环境中,你也能暂时抛开一切,为自己“偷”得片刻悠闲。

6定期写邮件

和相识多年的朋友定期以邮件的形式保持联系。有写日记习惯的人,只是在纸上随手涂鸦或草草地写上几句,便能反映出潜意识中的心理状态,写邮件也是如此。而定期与朋友通邮件,聊聊最近的生活,不仅能帮助你放下心里的事情,还能帮助你拾起被淡漠的友情。

7每星期做1次美甲

当看见自己又长又脏又难看的指甲时,没人会有好心情。每星期做1次美甲,不仅能让你的指甲看起来更加整洁、漂亮,还能让你有“一切尽在掌握”的满足感,人也由此变得豁然开朗。

8参加集体活动

虽然独处也是调节心情的方法之一,但是不要吝啬自己的休息时间,分出一部分给集体活动。登山、郊游、野餐、歌友会……鼓励自己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你会在共同的玩乐中找到让自己坚强、平和的力量。

9一边喝咖啡,一边读小说

挑一家出名的咖啡馆,带上一本近期最让你感兴趣的小说,选一个靠窗边的位置,坐下来点一杯咖啡,边喝边读……是的,这是电影里常常出现的“小资”镜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让自己体验一下电影中才有的浪漫镜头,你也会受到气氛的影响,得到真实的放松和享受。

10一边开车,一边大声歌唱

心情不好时,打开车上的收音机,调到较大音量,跟着里面播放的旋律大声歌唱,完全不必在意别人投来异样的眼神。也许此时的你在别人眼中有点傻乎乎的,但这确实是一种让人快速释放心情的好方法。

11定期游泳

游泳是最消耗体力的运动之一,但这种让人精疲力竭的活动,能让人摆脱烦恼,身心舒展。选择一个人去游泳也不错,被水包围其中,再糟糕的心情也能被软化。

12给朋友寄卡片

挑选10~15张别致的卡片,放在包中随身携带,在等公共汽车、排队结帐、等人时,随手拿出一张写上只字片语,如“想念你”、“愿你的心情和今天的天气一样灿烂”、“一定要幸福哟”、“想起我们上大学的日子”等等,然后邮寄给你的朋友。当所有的卡片都被一一写完并邮寄出去后,一想到朋友们收到卡片时惊喜的表情,你会露出发自内心的迷人笑容。

另外7个生活习惯,不妨从现在开始尝试——

每个星期一的早晨,穿一身色彩亮丽、明快的衣服。

一边打电话,一边信手涂鸦。

偶尔吃一份最昂贵的蛋糕或巧克力,并保存价签和包装盒 。

一边洗澡,一边唱歌 。

穿让你感觉最舒服的内衣。

定期有性生活。

美国人生活习惯 篇8

其实,我很累了

其实,一直没有人懂我

我习惯假装坚强,习惯了一个人面对所有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么样

有时候,我可以很开心的和每个人说话,可以很放肆的 可是却没有人知道,那不过是伪装,很刻意的伪装

我可以让自己很快乐很快乐,可是却找不到快乐的源头,只是傻笑

我不习惯把事和别人说,因为我不习惯别人用可怜的眼光看我

其实,我很珍惜身边的人,只是生活的压力让我善于遗忘,把那些记忆通通遗忘

我以为遗忘可以让自己快乐起来,可是,我感觉到的却是更多的寂寞

黑夜来袭,周围的空气很冷,一个人坐在草地对着天空发呆

也不知道自己脑子里在想什么

怀念过去,仅此而已

其实,我也很渴望有一个人能懂我,能走进我的心

其实,我很累了,真的想放下所有

可是现实的压力只能让我背着这些慢慢走

登QQ进入自己的空间

看看有多少人还在意着我,来看过我,我有多少空间动态

接着

下拉,再下拉

更重要的是自己关心的那个人的动态

却只是看看,并不打扰

何时发现,我不再爱写日志,不是我变的懒了,而是我疲惫了

挂了QQ,却不上线

挂了QQ,却不聊天

只是反复着展开分组和关闭分组

上线,是为了打发寂寞;

隐身,是为了躲避失望;

就这样

挂了QQ,隐了身,看着别人的一点一滴变化

何时,我们不喜欢追逐打闹,却很想和以前一样活蹦乱跳

何时,我们让自己变得沉默,却很想多了解身边所谓的朋友

我们喜欢在很静很静的深夜,关了灯让寂静把我包裹,却又害怕黑夜

我们也会偶尔的和朋友聚聚,或开心,或失望

偶尔,也会寂寞的拿起手机翻开通讯录,一遍一遍的,却不知道该打给谁

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 篇9

塞内加尔作家菩德吉说: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那么,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便于上课时有重点地去听、去学,还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二、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过程是我们吸收知识营养的过程。无论是阅读课文,还是阅读课外读物,都要养成善于思考和感悟的习惯。善于思考,才能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善于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去设身处地感悟,更有利于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坚持写日记,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有利于我们养成自觉回忆总结的习惯。另外,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多读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多写也可以促进阅读能力提高。

四、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可使人长寿的十种生活习惯 篇10

1.常到海边晒太阳。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的研究人员在进行一项关于情感障碍的研究后发现,缺少阳光照射可能是导致人们患抑郁症或酗酒、自杀等的重要原因。情绪抑郁者若去海边晒一个星期的太阳,每天享受30分钟的海边日光浴,会使他们的心情很快得到改善。研究数据显示,到海边晒太阳可以使一半以上的抑郁症患者病情痊愈,并可使人的寿命增加3.3岁。

2.常喝牛奶。牛奶是一种纯天然的抗衰老剂。很多临床实验都证实,常喝牛奶可起到补充能量、保养肌肤、缓解疼痛、改善过敏体质等作用。人们若每天都坚持喝牛奶,可使寿命增加7.2岁。

3.保持幽默感。挪威科学技术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人们若能始终保持幽默感并经常微笑,其寿命可增加8岁。而且,有幽默感的人在患上重大疾病时,其病情好转或痊愈的几率也比其他人高30%左右。研究人员指出,有幽默感的人其体内可产生更多的保护性激素,此类激素具有调节血压、缓解精神压力、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

4.经常在家测血压。美国的研究人员指出,一个拥有相对较低的血压(115毫米汞柱/75毫米汞柱)的人可比血压相对较高(140毫米汞柱/90毫米汞柱)的人多活25年。因此,人们应经常在家检测血压。如果血压偏高,应及时采取减肥、改善饮食结构等降压措施。

5.养一只狗。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韦尔斯博士在进行一项调查研究后发现,人们在养狗后,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往往会更趋于正常,寿命也会延长11.4岁。《宠物的治疗功效》一书的作者医学博士贝克尔则表示,养狗比养猫更有益于健康,因为狗可以“强迫”主人每天早晚出去散步。

6.使用牙线。美国威斯康星州美容牙科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有近80%的成年人患有牙周疾病,而其余20%的人其牙齿也长得不太整齐。该研究中心的医学博士克里斯表示,有牙病史的男性和从未患有牙病的人相比,患胰腺癌的几率要高63%。他指出,人们应每年去看2~4次牙医,这样可以使寿命增加6.4岁。

7.加入健身组织。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在对140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加入足球队等小型健身组织或有相对固定社交圈的老年人,其寿命可比其他人长11岁。他们发现,此类老年人的生活压力相对较小,机体衰老的速度也较慢。

8.有生活伴侣。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罗森博士在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离婚会加快人体内白细胞的老化速度。长寿、健康的生活需要两个人一起来维系。他认为,“长期保持爱的关系可以使人年轻6.5岁。”

9.经常让脑子高速运转。研究发现,人们若能有效地保护和加强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可以起到延缓机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症的作用。大脑始终处于活跃和忙碌状态的人和那些整天对着墙发呆的人相比,其患上老年痴呆症的几率要小得多。人们若经常做游戏、看书、上网或学习,可以使大脑保持高速运转的状态,从而可使寿命延长4.6岁。

美国人吃饭很“小气” 篇11

美国人请客的特点是简单、实惠、快捷。笔者在美国很少看到海吃海喝、疯狂浪费的场景。一般情况下, 请客吃饭时, 主客各自点自己的一份, 量上也分大小, 以防浪费。饭菜如剩下, 打包带走不仅非常普遍, 而且被看成有修养的行为。

即便美国国宴, 如果不提餐具及就餐环境的豪华, 单就饭菜本身看也比较简单。白宫的国宴用料精美, 烹调考究, 但却谈不上奢侈。主菜多为一道, 要么海鲜, 要么烤牛排、羊排等。配菜多为一道汤、一道新鲜蔬菜、一道甜点, 外加面包、葡萄酒、冰水、果汁、咖啡或茶。

如果说政府宴请怕媒体监督而不敢奢侈, 那大企业、知名学术机构在举办高档次宴会、餐会、午餐研讨会时, 也大都比较简单。要么是一道主菜的正式宴会, 要么就干脆摆三明治、饮料等快餐。笔者参加过很多次布鲁金斯学会等研究机构的午餐研讨会,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简单快餐。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宴客的饭菜简单, 私人朋友间的相互宴请, 更是本着健康、可口、实惠的原则。学术机构的资深专家不时和笔者共进工作午餐, 多数情况下就到楼下的快餐店, 花十块八块买份新鲜蔬菜沙拉、一块比萨饼或一个汉堡, 外加一罐可乐或矿泉水, 就算请客了。笔者也曾询问过美国朋友为何美国人请客如此简单, 得到的回答是, 吃饭相聚, 饭菜不是主角, 重要的内容是结交新友、交流思想、增进感情。饭菜只提供一个平台而已, 过度关注饭菜就本末倒置, 达不到聚餐的真正意义了。

在美国人看来, 饭店里再高档的饭菜, 也比不上家宴。把客人请到家里, 是美国人待客的最高规格。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戴维营招待过为数很少的别国领导人, 在一般美国人看来, 规格要高过白宫的国宴。相对而言, 美国人在家里请客要稍微复杂点, 女主人大多亲自烹调主菜。从饭店叫菜到家的很少, 因为那样会冲淡家宴的特殊含义。

笔者与律师拉里·辛姆一家是多年好友, 节假日常去他家作客。年收入在上百万美元的辛姆家, 虽又养马又买高级跑车, 花大钱看球赛或出国旅游, 但却不浪费一粒粮食。我经常看到他们把剩的半碗汤、一小块面包之类的剩饭剩菜, 收拾好放到冰箱, 等下顿再用。

良好的习惯改变人的命运 篇12

古时候寺庙里有一位小和尚,在出家当和尚之前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进入

寺庙之后,方丈师父和师兄师弟们一直不停地提醒和告诫他,可是他自己却一直

不当回事,就这样他一直也未能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

每天除了诵经念佛、打扫寺院、提水砍柴之外,小和尚也想和师兄一样学一

门手艺,为的是以后有一个好出路。于是方丈师父就安排小和尚学习剃头,因为

与其他手艺比起来,这门手艺不是很难学,况且以后一旦离开寺庙,小和尚还可

以用这门手艺来养活自己。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小和尚认为剃头实在是一门简单易学的手艺,所以

他就不再向师父学习。可是师父却告诉他:“剃头不是仅仅学习一些基本方法就

能行的,你要想掌握好这门技艺,就必须每天拿一个冬瓜来练习,直到在冬瓜上

能够游刃有余地施展各种剃头方法,那才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剃头匠。”

听了师父的话以后,小和尚就天天在冬瓜上练习剃头的基本功。练了一天又

一天,好几个月过去了,小和尚剃冬瓜的水平已经越来越高,师父见了也忍不住

高兴起来。可是师父在一次观察小和尚剃冬瓜时发现一个问题,小和尚练习剃头

都是抽空进行的,在剃头过程中经常有事需要他走开。每当别人叫小和尚走开的时候,他都会把剃头刀别在冬瓜上面,等办完事回来以后再抽出剃头刀继续练习

这个问题,实在是把师父吓了一大跳,于是他告诫小和尚以后千万不能这样

做了,小和尚答应了师父。可是等师父下次再观察他的时候,他仍然在离开的时

候把剃头刀别在冬瓜上面;而且据师父的多次观察发现,小和尚每次都是这样。

师父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小和尚,可是提醒的次数虽多,小和尚往冬瓜上别刀的习

惯却没有任何改变,而且每次小和尚都对师父说:“不要紧的,这只是习惯而已

”。

只是习惯而已?”师父严肃地对小和尚说,“如果你手底下不是一个冬瓜,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呢?你的这种习惯到时候没准会出人命啊!”

看到师父生气的样子,小和尚安慰道:“没事的,师父,你不要担心,等到

真为人剃头时我就不会这样了。”

眼看着小和尚还俗的时间就到了,临行时师父再三告诫他一定要改掉丢三落

四的毛病。可是小和尚的这一习惯早已养成多年,更何况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改掉

这一习惯的意识,终于在他第一次给人剃头的时候,出事了———有人叫他递一

件东西时,他顺手把剃头刀别在了客人的头上,好在客人没有出现生命危险,从

此他的剃头铺再也没有人光顾了。

养成好习惯可以受益终生,坏习惯却可能毁掉人的一生,不要以为一个小小的习惯无关紧要,人们正在和将要面临的许多成就或祸患其实就是由这些看似不

起眼的习惯形成的。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供同学们参考: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

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9.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1.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12.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13.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学生应该随时注意运用如下步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2)搜集相关问题的所有信息。(3)打破原有模式,从八个方面尝试各种新的组合。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

(4)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5)让大脑放松,让思维掠过尽可能多得领域,以引发灵感。(6)检验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决作业难题的有效方法。

上一篇:独自面对的随笔下一篇:最新大学生个人入党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