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读书笔记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逻辑思维读书笔记

逻辑思维读书笔记 篇1

来自:warfalcon? 2013-02-01 07:37:51?| 阅读原文

?

今天分享的图书是博恩·崔西 《时间力》,很传统的时间管理书籍,结构混乱有些内容反复出现。本书的特色在把时间管理看成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标准流程化的反复练习来掌握。思维导图作者: mckeymew(感谢他的分享和投稿)新浪微博:http://weibo.com/mckeywong127 mckeymew的简评:《时间力》满分5星的话个人评4星~

你无法驾驭时间,但你能管理自己。经典的时间管理书籍,断断续续的看,前天才收尾的~ 整本书都在强调清晰计划、为目标设立优先级别,然后认真执行的管理手段.。没打满分是因为章节的内容有点重复,有点大同小异了~

文件格式:Xmind?? 制作软件:Xmind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全书内容:

网盘下载:数据银行? 微盘

出处:http://book.douban.com/review/5741158/

作者:张恒哲

美国著名咨询师博恩?崔西的著作《时间力》希望读者进行自我激励,提升自尊水平,通过明确自己的目标,进而实行个人时间规划,根据个人价值观设立行动的优先级别,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管理多重任务,积极吸收对自己有实际帮助的新理念和新知识,最终达到成就事业的目的。

一、时间管理的心理学

1、成功的起点

心理相容原则指出:外在生活是内在生活的镜像。无论你往何处看,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无论你往何处看,反射回的影像都是你本人。你看到的不是世界的本质,而是你的内在。如果你想改变周围的世界——你的人际关系、业绩和薪酬——你就必须改变你的内在世界。幸运的是,内在生活正是你能完全掌控的。

若要出色地管理时间,关键在于强烈的动机:(1)每天多出2小时;(2)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业绩;(3)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2、提高时间效率的3个心理障碍

(1)害怕被束缚;(2)消极的心理规划;(3)自我设限信念。

3、提高时间效率的心理技巧

(1)积极的自言自语;(2)冥想;(3)模仿标杆。

4、自尊决定你的人生。

自尊的最佳定义为“你喜欢自己的程度”。当你喜欢并尊重自己时,你的表现和行为总比你讨厌、轻视自己的时候更出色。你越喜欢自己,你就越自信。自尊是实现最佳表现的关键。构建自尊的3个因素:(1)确定自己的价值;(2)争取掌控权;(3)清楚自己的需要。

5、改善表现的3个步骤:

(1)确定自己的价值,然后下决心过上与自身价值相匹配的生活;(2)努力掌控一切,让自己绝对胜任工作;(3)确保目标和活动与你的真正价值和信念一致。

6、令你呈现最佳表现的原则:

(1)集中精力管理时间将迫使你形成强烈的结果导向;(2)你的成长与你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成正比;(3)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持久动力的唯一来源。

7、有关时间效率的练习:

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应该从存在阻碍进步的时间管理恶习的某一领域开始着手。

二、明确目标

“清晰”是个人效能中最重要的词汇。要想提高时间效率,首先应该完全清楚自己的目标。忽视自己努力完成的任务或忘记自己要做的工作,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浪费时间的行为,也是成功的最大障碍。

尽快实现最重要的目标,以此为宗旨计划和组织时间,通过设置优先级别清晰地规划你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完成你力所能及的最重要的事情,这是有效并出色地利用时间的关键。

1、成为3%的翘楚。

只有不到3%的人具有清晰的书面目标,这些人通常是各个领域中的翘楚;不到1%的人会定期改写和回顾自己的目标。

2、实现成功的首要技能。

设定目标是实现成功的首要技能。与你可以培养的其他技能相比,系统清晰地设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计划的能力更能帮你取得成功,收获幸福。

3、设定目标的基本原则:

(1)构建伟大的梦想,激发出你的全部潜能;(2)以现在时态写下目标;(3)维持个人、家庭、事业等目标的平衡;(4)了解主要的既定目标。

4、怎样确定你真正想要什么?

问自己:(1)如果你知道自己一定会成功,你敢给自己设定的伟大目标是什么?(2)你在家或在工作时最喜欢做什么?(3)当前,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目标是什么?(4)当前生活中最让我感到压抑的三个焦虑或担忧是什么?

5、显著提高实现目标的能力:

(1)将结果冥想为现实;(2)积极地确认目标“已实现”;(3)坚持每天做某件事。

6、实现收入目标和职业目标的关键理念:

(1)集中精力提高客户满意度;(2)弄清楚你的客户需要什么;(3)确定你的主要产出责任;

(4)确定你的关键绩效区间;(5)通过目标实施管理。

7、如何更快地实现你的目标?

(1)去除障碍;(2)识别限制步骤;(3)确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4)确定自己需要哪些人的帮助。

8、问自己恰当的问题,让自己保持思路清晰、精神专注,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

(1)我想要做什么?(2)我要怎么做这件事?(3)我真正的目标是什么?(4)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9、绝对清晰。

你必须始终将时间和行动聚焦于两件事:(1)你想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2)你想完成该工作的原因。

三、自我规划

1、事先计划好一切;

2、以收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3、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准备;

4、个人规划的理念:

(1)整洁是关键;(2)退一步评价自己;(3)不找借口。

5、规划工作间的3个方法:

(1)整理桌子;(2)备齐所有必备物品;(3)每份文件只执行一次。

6、使用时间规划工具:

(1)时间规划系统(活页夹或电子工具);(2)日历;(3)每日清单。

7、个人时间规划的方法:

(1)在前一晚做好准备;(2)拟定日程;(3)提早开始一天的工作;(4)使用规划合理的归档系统;(5)在黄金时间做重要的工作。

四、设立优先级别

1、价值观排序:家庭、健康、事业、爱好„„有了清晰的价值观,才会有清晰的优先级别。

2、设定工作优先级别的5个关键问题:

(1)我为什么能领到这份薪水?(2)什么活动最有价值?(3)我的关键绩效区间是什么?

(4)如果某件我能胜任,并且只有我能胜任的事情在出色完成后将带来巨大影响,那么这件事情是什么?(5)现在,怎样使用时间最有价值?

五、培养习惯

1、实现高效率的4个步骤:

(1)设定清晰的书面目标;(2)为工作和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制定详细的计划;(3)按照任务对实现预期结果的价值和重要性来规划每个工作任务,并为任务设定清晰的优先级别;

(4)专注,集中精神处理对实现目标至关重要的工作。

2、使精神更集中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

3、工作时不受打扰:

(1)在上班前1小时开始工作;(2)养成在同事们去午餐的时间工作的习惯;(3)在别人回家之后再在办公室里待上1小时。

六、管理多重任务

避免4个问题:(1)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2)做出完美假设;(3)草率收尾;(4)试图同时处理多份工作。

七、创造时间

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人,就必须花些时间多看、多听、多学,以增长自己的见闻。你的外在生活总是你内在生活的镜像,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生活,就必须从自己开始,通过改善内在生活来实现。

1、新理念可以改变现状。

开阔思维,不断从各种渠道阅读并收集信息。

2、与时俱进,保持领先。

(1)阅读书籍和商务期刊。

有些商务出版物会刊登与你所属行业相关的文章和故事,你应该阅读这类出版物。把它们全部预订下来,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某篇包含关键理念的文章可能会让你少奋斗几年。有时,业内的某位专家所撰写的某篇文章中的见解将改变你的职业方向。记住概率定理:你所接触的理念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正确的理念。

你只需要一个好点子,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2)剪报阅读。

你在阅读杂志时不要按照页码顺序依次阅读,应该先在目录中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文章,然后直接翻看这些文章。最后,把它们剪下来,放在某个文件夹,随身携带,以便稍后阅读。

(3)成人学习的方法。

成人的大脑已经成型,因此只能学会并记住某些与当前环境密切相关或可以立刻应用于当前环境的事情。不论某件事情的意义多么重大,如果你不能把它同当前的生活或工作环境联系在一起,不能预知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对其进行运用,那么它将像滑出壁炉的水一样滑出你的意识,你根本什么也记不住。

因此,你不该浪费时间阅读可能在“将来的某天”对你有所帮助的文章。记住,排他定律告诉我们:“做某件事情就无法做其他事情。”如果你正在阅读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或根本不能在工作中应用的文章,你就无法阅读那些能立刻为你提供帮助的文章。特别是在阅读设计精

美的杂志和报纸时,你必须训练自己专注于那些与当前工作相关的内容。

(4)睿智地使用空闲时间。

如果你想阅读某本经典著作,就购买其平装版本,从书上撕下20页,放到你的公文包或钱包内,有空时就看上几页。当你把撕下来的部分全部读完时,再从书上撕几页新的来代替,把易居读过的部分用橡皮圈绑好。

(5)学习如何有效率地阅读:

第一步:浏览(主题和结构);

第二步:预览(核心句子或核心段落);

第三步:深入阅读;

第四步:复习。通常一条新信息需要重复看3-6遍,然后才能将其吸收并转化为长期记忆。

逻辑思维读书笔记 篇2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发现思维导图完全符合以上的要求,而且可以与传统的读书笔记融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大工具。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三步。

第一步:激发兴趣,轻松上手。

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有必要通过一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喜欢上思维导图。

笔者一方面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精彩的思维导图播放给学生看,同时将自己前段时间读完《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后在博客上发布的一张全书知识要点思维导图也播放给学生看。看到自己的老师也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学生们果然来了兴趣。

另一方面,我当堂以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为例子,用思维导图进行条理分析,让学生觉得思维导图一点儿也不难,身边的文章就可以随时用它来分析。

接下来我就布置了几次简单的练习,放手让学生大胆使用思维导图。

第二步:加强训练,形成规范。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阶段,重点在于通过训练,形成以下规范:

首先是形式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画图要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统一风格,同时推荐了几款思维导图软件中的风格给学生参考。

其次是内容方面。在第一阶段,学生对于如何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条理分析还不太熟练,有的不知从哪里入手,有的胡乱堆砌,质量都不高。对此,笔者针对课外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强化训练,比如优美的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线索”,抓住“文眼”或“线索”就能厘清文章条理。

接着对思维导图的分支数和层次数做了必要的硬性规定,要求每张思维导图的分支数至少有两个,层次数至少有三个,促使学生在阅读时积极开动脑筋,尽快确定切入点,找出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厘清文章的条理。

制定了这些规范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读书笔记整体美观性获得提升,读书笔记基本形成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读后心得、条理分析三大模块。

第三步:整体优化,自成风格。

在第三阶段,笔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读书笔记一个方面,而是从读物选择、读书方法、读书笔记风格等各方面入手,树立典型,促进整体提升。

比如,在读物的选择上,只有获得老师许可的优秀读物才能进入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就读一本书,专写这一整本书的系列读书笔记。如,有个学生平时喜爱朱自清的散文,有段时间课外读的是《朱自清散文》,她就写了一个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读书笔记系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再如,读书方法的指导也可以从某一文体切入进行重点训练。小学中高年级主要接触的是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内专门指导如何写好说明文的读书笔记,让学生掌握其中的一些规律和技巧,这样的指导就做到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经过指导和训练,一些学生在画图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让别人一看到其思维导图,就能立刻猜出是谁画的。如,林婧同学习惯把文章中的一个特定人物或景物画出来作为背景,一般是主要人物或者是线索,然后在这个背景上写字,图文交相辉映,非常有趣。

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篇3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是否有理论依据,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每天的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日记中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按照计划进行阅读,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金融的逻辑读书笔记 篇4

最近读了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觉得书中的观点很新颖,浮躁现象的背后,自然规律起内在的作用,控制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科学的作用就是去了解、揭示表象之后的规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不同的学科,对同一问题的解释可能截然不同,但是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则有着独到的优势,因为,人是一个经济动物,被物欲吸引的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隐藏其经济利益。

书中经典的地方有二,其一是对我国的三纲五常、孝、儒家等传统观念的经济学解释,其二是用经济学的观点解释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

炎黄子孙对孝道的膜拜无以复加,并且我们常常以国人对父母尽孝,来嘲讽美帝等发达国家孩子对父母养育之情的冷淡,果真如此么?“养儿防老”的观念由来已久,现在也是屡禁不止。书中的观点,人养儿子对自己未来的投资,人老了,不能劳动获取收入的时候,就需要靠这前期的投资--儿子,来解决老后无法劳动赚钱的生活。投资的风险(儿子不养老子)如果发生的话,终生的投资就打了水漂,所以历代统治者以及儒家学说都一再灌输孝道,来保证老子的投资,这样一辈繁衍下一辈。当然,我们不能说不应该对父母尽孝,而是应该看到,古代的孝道加载了太多的经济含义,由于人老后,没有什么社会保障,所以只能投资自己的儿子,靠血缘关系,来保障一辈子的生活。

另一方面,家族也不仅仅是亲情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集合体。一个大家庭里的某个兄弟一时有难,需要大量的钱,则家族的每一份子都要出一份力。当然,以后如果你自己一时有难处,其他成员也有这种“隐形义务”来帮助你渡过难关。这种看似和谐的组织的危险之处在于:大家这种隐形相互帮助的契约只有血缘的约束力。碰到一个愣头青,六亲不认的,就只能自认倒霉。而且经常因为利益的纠纷发生冲突,因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而且家族的首领倾向于剥削每个成员,导致不和谐因素滋生。我想,这也是当下很多农村的亲兄弟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吵闹,甚至打架,以致成为冤家的根源。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作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不管是这些年还是在很久以前,报纸上和我们生活周围都充满了这类不幸故事。我不是说不鼓励孝敬,孝敬应该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一种美德,但不应该是老年人的唯一养老途径。”

我很向往美式的生活:在那里,人人都能独立自主的生存,不需要去遵循莫须有的宗族血缘潜规则;父母与子女之间也不存在隐性的金融合约关系,更不会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强留其在身边,养育子女就是基于单纯的爱;每个人在年轻时都能通过各类金融产品合理安排好自己后半生的生活,老了也就不需要靠子女的供养才能生存下去;整个社会并不存在占统治地位的一元化价值评判体系,任何思想皆可自由交汇。这样的制度下,每个人都能很独立的生活,激发出自身的个性和创新精神,这样的社会必然是千姿百态、包容万物的。而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下,人的个性已被制度阉割掉了,只能依照设定好的轨迹生存,遵循陈腐的血缘宗亲观念,这样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失去个性与创新精神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传统思想驯化下的精神奴隶,没有千姿百态,只有千人一面;这样的社会,人人都活得没有国贸0943班 郭李宏铎 090201818124

尊严,因为人人都要依靠别人才能生存——年轻时得看父母脸色,年老了又得看孩子脸色。可后者最大的悲哀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大部分的人们都自以为生活在了一个最美好的世界里,对阉割掉他们个性的传统文化推崇备至顶礼膜拜。有时,我常常会想,什么时候普罗大众们的见识才能超越在狭隘肤浅的传统思维?什么时候这个社会才能冲破阉割个性、制造精神奴隶的陈腐旧念呢?每当这时,我总是满怀信念,以为真正的理性宽容已离我们不远,社会也终将进入自由民主、各种思想自由交汇、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多元时代。然而,让我悲观的是,周围的大多数人似乎依旧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那是结束百花齐放、独尊儒术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化开始进入漫长的一元时代的起源。

封建社会两千年治乱恶性循环怪圈似乎被大家想当然的认为是必然的,为什么我们没能跳出那个诅咒?王朝的缔造者都知道要休养生息,让饱受战乱的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国库很快因此而积累众多的白银,这往往成为王朝兴盛的标志,也是“太平盛世”的特征。好的就一定正确么?国家可以收取巨额的赋税累计在国库,说明王朝专制的强大,人民无法与之对等谈话,更何况去监督赋税的合理用途了。这就导致国家乱花钱,跟现在一样,到处建设形象工程。如果一时国家有灾难,导致赋税减少,统治者就倾向于增加人民赋税,税负加重,人民生产更无从发展,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的夹击下,民生凋敝,结果赋税更加多,...恶性循环,典型的王朝末期症状。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篇5

说实话看这本书只是对思维导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想要独立绘制思维导图还很困难,但是我的心里很期待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系统地学习思维导图,利用它来进行学习和的工作,效果会有多明显,很想体验它的神奇。

通过学习《思维导图》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不良的生活因素和不良的用脑习惯对大脑智力和思维有着很不利的影响。比如:我害怕孩子学习落后,有时候孩子不舒服或生病时也商量孩子学习,总是以为学点总比不学的好,却不知道原来生病或不舒服时用脑不仅会降低学习效率同时还会对大脑造成损害,甚至于身体不爱恢复。在这个问题上我从没有深入地想过。今后我一定会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用脑,同时也建议家长们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以免影响孩子们的大脑健康。另外我们还能通过阅读了解到哪些食物是大脑所需的,通过调整饮食来及时供给大脑营养,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转。

前几天女儿背诵老师布置的诗词作业,她每天都很认真地背诵,等我考的时候有好多地方就又忘了。孩子很烦,有点害怕和厌恶学习了。我突然间想到了前几天读《思维导图》的时候,书中讲述的“不可回避的遗忘规律了”。抢在遗忘的高峰之前复习记忆的内容,那么就会达到强化记忆、加深印象的效果。以免在忘了以后再重新学习,导致浪费了。通过这样及时加以复习的方法,孩子明显比之前背诵的效率高了,效果好了。孩子说:“妈妈,按你说的方法背真的好背多了,这怎么回事?”我给她看了看书中讲述的,她很开心。其实我也是现学现卖,把我看此书的收获学以致用罢了。

书中细致地为我们讲述了学习应该融入群体,高效记忆;通过《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等小故事让我们打破常规去思考,让思维飞起来;怎样抓住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查漏补缺来提高学习成绩;通过高尔基和黄晓庆同学的感人故事告诉我们对付挫折的最好方法就是敢于面对。

数学思维与文化读书笔记 篇6

“数学是解决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最好工具。它能非常清晰地描述这些领域的实际问题并且给出漂亮的解决办法。每当人们应用数学工具解决一个语言问题时,总会感叹数学之美。【1】”有人说:“数学是学科之母。”因为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金融等等方面都离不开数学计算和模型。但是也许就是因为它的高深广博令人只将数学理解为一种方法,一种工具。而真正的数学是怎样的呢?我不禁想问。带着这种疑惑和思考,我阅读了 《数学之美与浪潮之巅》这本书。

这本书介绍数学在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主导作用和奇妙应用。其中我对于几个方面很感兴趣。

1.用统计语言模型这么简单的数学模型能解决复杂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问题。

无论从数学家兼信息论的祖师爷香农(Claude Shannon)就提出了用数学的办法处理自然语言的想法,到语音和语言处理大师贾里尼克(Fred Jelinek)成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自然语言处理问题,数学显示了极大的作用和魅力。“很多人不相信用这么简单的数学模型能解决复杂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问题。其实不光是常人,就连很多语言学家都曾质疑过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但事实证明,统计语言模型比任何已知的借助某种规则的解决方法都有效。【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的美妙之处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大的问题细小化。

将一个长句分割成多个中文分词,有效的将汉字与计算机联系了在一起。在隐含马尔可夫模型中,将复杂的语音识别问题居然能如此简单地被表述、解决,让人不得不感叹数学的奇妙之处。在,“信息度量”一节中,作者举了猜测世界杯冠军方法的例子,只用了5次就猜测出了冠军。

2.布尔和弗莱德里克.贾里尼克

当看到布尔和弗莱德里克.贾里尼克的经历时,我感到很是奇怪。布尔本来是小学数学老师,他生前没有人称他为数学家。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854 年“思维规律”(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 on which are founded the Mathematical Theories of Logic and Probabilities)一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逻辑问题。我想这应该和他在工作之余,喜欢阅读数学论著、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有关,我也从中了解到数学与我们相距并不是太远,只要有兴趣,人人都可以在数学领域有所发现和感悟。

而我对弗莱德里克.贾里尼克感兴趣在于他由小时候的一个普通学生甚至是坏学生,最后成为了数学大师,在语音和语言处理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他的理想由律师变成医生,到最后攻读电机工程,偶然的遇到了信息论的鼻祖香农博士,和语言学大师贾格布森 Roman Jakobson,又陪着太太听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课。可以说他的学习之路极具传奇色彩和偶然因素。一方面,他对于学术精益求精,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另一方面,由于他自己年轻时贫困的求学经历,为组里的每一位学生提供从进组第一天到离开组最后一天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他还为每一位学生联系实习机会,并保证每位学生在博士生阶段至少在大公司实习一次。而他自身生活俭朴,一辆老式丰田车开了二十多年,比组里 学生的车都破。这样一位数学家不得不说是极具人格魅力的。

3.余弦定理和新闻的分类

最初看到这个标题十分新鲜,数学余弦定理是任何一个初中生都能掌握的知识,但当它与向量联系应用于繁杂的新闻分类时,可以发挥出令我们难以想象的作用。数学和任何其他学科不同,它几乎是任何科学所不可缺少的。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和工具,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怀疑了。“它曾经是科学革命的旗帜,现代科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科学,第一个决定性的步骤是使自己数学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活动中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离不开各个时代的总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是数学影响人类文化最突出之点。”

4.数学创造美

无论是黄金分割比例到勾股定理,数学用一系列的数字勾画出了令人惊艳的美丽,在《高等数学》中,一系列的心形线,星形线都是如此的优美自然。这是我最初对数学之美的理解,但通过这本书,我的理解加深了,数学的美在于用最简单的方法应用在最广泛的空间和领域之中。柯林斯的‘‘繁琐哲学’’和布莱尔的‘‘简单才美’’都有其合理之处,5.密码

密码给人们的感觉是神秘的,但在数学中它被分解成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好的密码必 须做到不能根据已知的明文和密文的对应推断出新的密文的内容。【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方的密码设计就很成问题。美军破获了日本很多密码。在中途岛海战前,美军截获的日军密电经常出现 AF这样一个地名,应该是太平洋的某个岛屿,但是美军无从知道是哪个。于是,美军就逐个发表自己控制的每个岛屿上的假新闻。当美军发出“中途岛供水系统坏了”这条假新闻后,从截获的日军情报中又看到 AF 供水出来问题的电文,美军就断定中途岛就是 AF。事实证明判断正确,美军在那里成功地伏击了日本主力舰队。

根据信息论,密码的最高境界是使得敌人在截获密码后,对我方的所知没有任何增加,用信息论的专业术语讲,就是信息量没有增加。一般来讲,当密码之间分布均匀并且统计独立时,提供的信息最少。均匀分布使得敌人无从统计,而统计独立能保证敌人即使看到一段密码和明码后,不能破译另一段密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顶尖的科学家包括提出 信息论的香农都在为美军情报部门工作。可见数学对于战争的输赢也有其巨大的作用。

在《数学之美与浪潮之巅》中,我了解到数学深刻的影响人类精神生活,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它大大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提高与丰富了人类的整个精神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使人成为更完全,更丰富,更有力量的人。

引用:

【1】【2】【3】均来自于《数学之美与浪潮之巅》

周末读书笔记——有效的阅读延伸 篇7

周末读书笔记的周期长、内容广、形式多,需有的放失,自成体系。在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了如下安排。在初中生开学第一课就强调周末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具体要求。读书笔记在学生的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每位学生给自己的读书笔记本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如艺海拾贝、驿路诗语、心灵之声等等。读书笔记内容分为两部分:单周摘抄和双周随笔,摘抄和随笔字数均不少于七百字。每篇摘抄首行必须标明原书名或文章名、页数和日期。摘抄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好词(十个)、佳句(三个)、美段(一至三个)和感悟(一百字以上)。随笔则根据作文教学进度,每月给定主题依次为青春成长、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哲理思辩;文体则依次练习记叙文、散文及议论文。学生长期坚持,必能将获益匪浅。

将读书笔记与课前三分钟相结合是展示读书笔记的好方法。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两个学生听后当堂点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有两次的分享机会,四次点评的机会。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台风、勇气、分享精神;另一方面温故知新,互相借鉴,让学生更重视课外阅读。

读书笔记与作文课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学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学在讲经验技巧的同时,更要源自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将作文课与学生的随笔点评放在一起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以学生的随笔为例进行赏析,不仅改变了作文课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能够将周末课外阅读与写作训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读书笔记还与现代文阅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涉及到适合学生借鉴,作为周末摘抄的优秀篇章,不妨提醒学生多多留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摘抄的佳作。课外现代文阅读教学也是很好的素材,很多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哲理深刻,而且特别适合学生借鉴学习。周末摘抄与作业评讲也有相通之处,不必割裂,这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苇庐读书笔记 篇8

文字是有生命的,它经过作家生命的孵化,发生了激烈的撞击,当它们在纸上出现的时候,创造了另一种生命。

文学不是寄生虫,依靠别人的施舍,跟随在别人的后面。

一个作家应该吸引不同的思想光电,在自己的天空放电,形成厚重的雷雨云。大量的思想光电,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亢奋地狂奔,纠缠不清,终于在一个夜晚,蕴积的雨云,产生了裂变,一声石破惊天的响雷,划开了天空,文字的雨,挟着情感的风,在纸的大地上降临。

文字像绘画的材料一样,各种字和词在作家的调度下,经过情感的酝酿,挥发出一种特殊的文字。

在纸的画布上,精神的笔蘸着文字的颜料,写下第一划的时候,作家的生命融化在上面。好的文字,不是形容词的堆积,名词和动词是骨胳,它准确、朴实、真诚,没有染上流行的色彩。文字是有道德感的,一个写作者不能丧失底线,要不断地发起“整风运动”,肃清一些行文中多余的东西,还文字的纯净性。

我要用纯粹的文字去表现自己,不会因为篇幅的长短,去虚假的充添。文字不是游贱,设计一个个惊险的程序,刺激人们的神经,在诱人的陷阱中,消耗精力和时间。文字的秘语,是需要生命的解读。

纯净和真诚,是一种弥漫在纸上的最基本色调,它决定作家创作的走向。今天的文字丢失太多本质的东西,更多的是受流行的污染。

每天成吨成吨的文字垃圾,在网上、报刊堆积,有几个真正的清洁工,挥动手中的精神铁锹,猛烈地铲出这些散毒的垃圾,把它们投进精神的炉火中。谩骂、抄袭在今天是最时髦的,窃取别人的文字,像是胸前佩戴红花的劳模,到处可以演讲、出书、发表作品。捧和杀是它们手中的狼牙棒,可以无羞耻地挥舞。

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像堂吉诃德一样,手持长矛,向时代挑战。他不会屈服庸俗文化送给他的披风,宁可裸露膀子。

我越来越喜欢画家和诗人的文字,他们的文字充满了湿润的诗性和想象。对艺术的独特感受,有科学的准确、情感的丰富和宗教的虔诚,这是当代作家所缺少的。

我现在对书越来越挑剔,不会易地去翻阅一本书了。我对书的选择,是对精神背景的守护,防止污染最后一块圣地。我喜欢传记,真实的传记,而不是为了时髦,为了立碑建传所策划的商业的传记。在阅读中随大师们走过一生,学到很多的东西。一个大师在时代中的表现,每一处细节,每一句话都是那么充满魅力,他们对人,对事件,对自己的艺术追求是真实的,没一点矫揉造作。

阅读大师的书,不是看他们的成绩有多大,而是人生的态度,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文学作品不是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把材料送进去,经过严格的、统一的工序,削磨棱角,变成模样一致的产品,贴上合格的标签。

一个作家要有忏悔之心,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要有道德的评价。这样良心才能保持高度的纯洁,作品变得辽阔、广大。一个写作者,不能只读一些文学作品,要拓宽阅读的视野,也读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绘画的书。通过知识的积累,把自己磨练得更加敏锐,对事物和人的看法不是形式的了,而是切入内核。

文字不仅仅是摹仿生活中的物与事,而更多的是要观察细腻的人的神情,和对事物的独特发现。每一个文字,饱涨写作者浓烈的情感。

每天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是在上下班的路上。那时,我的想象如同一只鸟儿,在喧闹的街道上飞翔。我跟随着它,跑出很远的地方,我们一同沿着回忆的路,采摘很多花朵。

夜晚是阅读的时候,我讨厌一切书房外的活动。书房是孤独的岛屿,是壮美的山野。我不想让任何人打扰,只想坐在藤椅中,背略略斜在椅背上,借助黑暗中的一盏灯光,静静地读一本书。我在文字的森林中穿行,呼吸精神的空气,听大师们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年地生活。

散文是心灵的敞开,让生命的情感奔流而出,而不是当下的散文对生活的模仿。一些小情调,小忧伤,缺少灵魂的躁动。一个贫血的写作者,只能写出水肿的美丽。

罗兰·巴特说:“实际上,只有童年才有故乡。”他的话没有多余的赘言,却撞开了我记忆的大门。敞开的窗子扑进一潮潮的热气,今年我很少打开空调,我在网上接收朋友从故乡发来的照片。那是一些山野之花,土豆花、地瓜花、野百合,还有清晨雾朦艨的小镇,一缕炊烟缓慢地缭绕。罗兰·巴特对故乡有自己的看法,我想说:“童年的故乡是一朵向日葵,漂泊的人儿是疾飞的蜜蜂,飞到那盘花蕊上采撷。”

作家离开了生活,写出的作品就像豆芽菜,长得漂亮,没有泥土的气味。作家一旦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大地,作品就变得水肿,更谈不上精神了。

一场细雨,淋湿了酷暑中灼热的线条,湿气一潮潮地卷了进来,撞击干燥的空气。我穿行在书中的巴黎,跟随毕加索进出酒馆、餐厅、画室和旧街上,那个时期毕加索在画布上刮起一阵蓝色的风暴。

读书不是为了数量,快餐似地吞吃。读书是用精神排出体内的浮躁、媚俗的毒素,滋养心灵。读书不是做面膜,保护脸面。

写作不是机器,流水线产出产品,然后以最快捷的方式,推向市场出售。创作是生命的爆发,一瞬间,倾泻出激情的活力,用尽全部的情感,去大哭,大唱,大笑,决不是像劣质的电视剧中的演员,在买弄技巧。

丧失了诗性的写作,远离了生活,在复制中写作,不断粘贴,一个人,一群人的作品似曾相识,没有了个性。许多作品靠俗气、起哄,贩卖身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一些作家在卖弄花拳绣腿,拉开虚张声势的架子,博得人们一赞。

在和蒋蓝的一次对话中,他说:“我们身边不是没有好书,而是人们没有深读的耐心,他们至多需要来一点‘心灵鸡汤’。一个人要像铁锚一样慢下来读书,‘比缓慢更缓慢’,似乎就有被时代之船抛弃的危险。”我喜欢这句话,朴实没有赘语,形象非常扎眼。他说出了一种道理,读书要有选择,选择一本书,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但影响创作,会影响人的一生。读什么书,这是极苛刻的。读书严谨的人,在写作上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不可能和别人一样。读书不是时装秀,跟风似的追求时代的潮流。读书需要心静,在一处僻静的地方,让情感缓慢,静下来。流成一条溪水,涸进文字中去,像蒋蓝的铁锚,紧紧地抓住精神的土地。阅读的目光,跋涉在古典的恬静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痕迹。浮躁和虚假被抛进记忆的垃圾箱中,运送到处理厂。我们不要随便丢失自己的精神和情感,让它们白白地耗费掉。读书是一场战斗,决不能有一点宽容。

当代的作家不是对自己的作品倾注大量的心血,多的是浮光掠影的写作。写作变成功利的机器,不断地开足马力生产。文学失去了丰富的创造力,而是机械地产出,一批批地贴上合格的标签,推向社会。这样的作品没有了生命的鲜活,情感的抚摩,文字中没有了饱满的躁动的激情,那么这个作品不可能是永远的,只能如云烟过眼。

一个作品的完成,就像画家作完一幅画,不要急于装进画框中,挂到墙上向人们炫耀。修改稿子,是一个艰苦的劳动,需要耐力和大量的时间。修改稿子是作家水平的真正体现。文章是润色出来的,一篇文章不经过千锤百练,不可能成为经典。文章的完成,只不过是框架的构成,修饰和装补,需要漫长的“修”和“润”,把充足的情感,注入到文字中,使它有了鲜活的能量。

立冬了,时间迈着笨重的步子,冲进了一年中最冷酷的时节。

冬天是让人产生友谊的季节,在寒冷中寻找温暖,一件棉衣,抵挡寒冷的侵袭,一间暖融融的房子,帮助人们度过冬天。从楼道里走出,一下子陷进寒冷的沼泽地,身上的热气,被风撕扯得七零八碎,吹向天边。风像一群饥饿的野兽,一次次地扑来,人是无法逃辟的。

在台灯下,我摊开一叠B5的打印纸,灯的光线充满了激情,在光滑的纸上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旋转的舞步,无声的音乐,把舞会推向高潮。我拿出一支中性笔,一点点地描绘动人的情景。我选择了一双修长的腿,她在疯狂地舞动,我似乎听到带起的风,吹圆了美丽的裙子。我注决到一双手,在空中做出种造型。纤细的手指,像一只开屏的孔雀的头。我在B5的纸上,留下一行文字的线条。我的文字爬满了纸的空间。夜已经深了,揿动台灯的开关,收拢一缕缕光线。屋子顿时一片黑暗。

《麦肯锡思维》读书笔记 篇9

而要能做一次完美的走访,需要做一些工作:

1、事先拟好走访提纲;

2、掌握一些走访秘诀;

3、学会聆听和引导;

4、不要让被访者感到不安;

5、走访遭遇困难时要勇敢解决;

6、走访结束后要表示感谢。

在这些指引下,我们能让走访尽量的完美,获得的信息也会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五、工具法

我们在工作中,能借助和使用的工具有很多,而图表法(第十二章)和清单法(第十九章)是我们用得最多的两种方法。

1、每天一个图表管理你的工作。做好一张简单的表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就很会利用一些别人容易忽略的空闲时间,把那些闲散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时间长了,就是一笔财富,他们不会白白浪费掉哪怕一分一秒。

当你认真做好表格,并按照表格确定的目标认真地实施,等一天的工作结束,对照一下表格,你会发现哪些工作完成了,哪些还有欠缺,哪些还要补充。表格就像一面镜子,对照它,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状态是清晰的、是负责任的,这样就会加强自己的进取心,把更大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同时要学会做工作日志,图表相当于每天的工作日志,无论对于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来说,时常做些反思,总结一下得失,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这对改进工作、提高生活质量都是大有益处的。在这一点上,犹太商人做得就很突出。工作日志在日常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1)工作日志使你的工作作风更加严谨;

2)工作日志是对工作的再梳理,它能增强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3)工作日志让你的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

4)通过总结,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我们每天都对工作有个总结,反思工作中的得失,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从长远考虑,也是为了给他人或下一代做个表率,让他们也能传承好的工作传统。

2、用外出清单管理琐事。外出的时候要列出必备的用品清单,无论清单上列出的是什么,它的主题都必定是“做好准备”,以此保证你不会遗漏重要的物品外出清单虽然涉及细节问题,但它同样能够体现出麦肯锡人的处事态度—即使在很小的事情上,也要考虑周全,绝不马虎。外出清单虽然涉及细节问题,但它同样能够体现出麦肯锡人的处事态度—即使在很小的事情上,也要考虑周全,绝不马虎。

如今的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兴职业日益增加,专业化程度也在日益提高,在这样的趋势下,各个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细节的关注比以往更加重要,更严谨的思维、更具人性化的服务、更先进的创意,都来源于对细节的关注。机会隐藏在细节中,用心才能发现细节,抓住机遇。当然,在细节上下功夫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但忽略细节则必定无法达到目的。

六、合作法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通用) 篇10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1

《思维导图》这本书的作者东尼博赞,1942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发明”了思维导图(话说我真的不觉得这类东西叫发明,撑死了叫个开始使用),据说目前近3亿人用思维导图。当然这个作者本人的title还是比较多,记忆大师啦,心理学教,教育学家等。

这本书从简要介绍大脑开始,根据脑部结构引出思维导图,后续提出了思维导图的定义、基本应用、高级应用和未来。总体来说,思维导图打破了常规记录模式,由顺序的自上而下(后者从左到右)的记录方式,变成了图文并茂,发散的记录方式,文中的基本应用和高级应用个人觉得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头脑风暴类,发散思维,想到什么写什么,可以不注重逻辑;第二类是日记、文章、笔记等我觉得需要逻辑的记录方式,这类其实我倒是觉得更像刘濯源的学科思维导图。至于后者这个学科思维导图我更是觉得就是耍流氓,把自己的东西稍微结合点而已。

对我个人来说《思维导图》这本书给我增加了一种记笔记的方式,可以用简单的词,用树状发散的逻辑来记录,效率还是高了一些,不过思维导图解决不了我关注的记忆问题,还要要多回顾吧,不过至少一本书让你吸收到了东西就是好的。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2

这个假期除了阅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外,还读了学校假前赠送的一本励志书——《思维导图》。说心里话,励志方面的书籍有点不适合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读了,为什么呢?人到中年,经历过太多的波折,虽说不上近乎麻木,却也斗志渐退。我不是乐天派,更不是悲观者,只想尽力活好当下,如何让当下的生活更有意义是我不断思考并践行之的。读完这本《思维导图》,发觉它与以往的励志书稍有不同,有些章节能给我们很大启发。下面,对阅读之感触做以简单梳理。

《思维导图》是英国的东尼.博赞所写,整本书紧密围绕“思维”展开论述,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揭开“思维导图”的神秘面纱,讲了如何绘制;第二章与认识大脑有关,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第三章关注了记忆力;第四章、第五章都与发散思维有关;第六章、第八章重点讲了思维的导图的妙用;第七章谈及阅读。全书除了语言平实外,配有多幅思维导图,方便阅读者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我最感兴趣的是与大脑有关的部分,即第二章。虽然题目是《由思维导图引发的思维风暴》,但此章主要围绕“大脑”的结构、功用及保养展开,所谈及的脑科学知识极少。一直想买一套脑科学系列的丛书,即《脑科学与教育译丛(共9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但始终没有买到,无奈,阅读了其中一本电子版的《脑与学习》,很受启发。在这本《思维导图》中,著者提出的几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即“你了解自己的大脑吗?”、“你认为自己的大脑潜力都发挥出来了吗?”、“你常常认为自己很笨吗?”

其实,深入地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觉人活于世上认识自己最重要,而认识自己应该有必要了解大脑,作为教师,了解了大脑的构造和机能更有利于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书中关于脑的`组成,绘制了思维导图,只觉看起来很有趣吧!

在作者的论述中,我们能够明显觉察到他对“右脑”偏爱,如“右脑具有创造性活动的本领”,“发挥右脑记忆功能的最好工具便是思维导图”等。其实,关于大脑的功用,在脑科学丛书中一定能找打更科学的答案。作者谈大脑的保护与保养时图文结合,详细且全面,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

读完此书,恰值女儿的二胡要考十级了,于是,和小家伙一起尝试绘制脑图,闭上眼睛,脑海中就呈现出一幅骨骼清晰的框架,思维导图的确能让人对各个目标把握更全面、更具体,因为色彩斑斓,所以便于记忆,但是,运用彩笔绘制脑图也需要一番工夫,凡事皆需练习才能得心应手!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3

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思维导图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广泛的应用,也会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学习思维导图不是真正的目的,应用思维导图达成目标才是真的目的。

我们应该利用思维导图实施工作、利用思维导图制定学习和工作计划,进行班级管理,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记忆力,教师备课、做读书笔记等。所有这些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思考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以及提升自己的注意力和工作乐趣。

只要有一定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人都可以学会运用思维导图,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他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挖掘出自己的思维潜力。

思维导图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维特点,因而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由于制作者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和工作经验的不同,其所制作的思维导图也非常不同,因此,思维导图有利于个性的张扬和充分体现个体思维的多样性。

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非常有助于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

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使一个学习者真正实现终身化学习和学会学习的目标。

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关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世界上有很多科学的、符合规律的、经过实践证明的一些有效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它、理解它、学会运用它,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的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新的教学技巧,帮助教师掌握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快更有效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总之,当我们认识到一项工作和方法,能够改善我们工作和学习,能够使我们教师和学生受益时,就应该积极的学习、尝试,并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去完善,使其为教师所用,为学生所用。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4

假期,怀着好奇的心情翻看了《思维导图》一书。从一片混沌到茅塞顿开几乎用了我整整一个假期。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我感受最深的是对速读记忆的作用,自人们接受学校的教育以来,在阅读或学习过程中,为记住学习内容,养成了按顺序做常规笔记的习惯。然而我们很少意识到:此种传统的笔记方法存在着非常致命的弱点!托尼巴赞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明确而深刻地对传统笔记的弊端作出了简明而精辟的阐述:

1、埋没了关键词:重要的内容要由关键词来表达,然而常规标准笔记中,这些关键词却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了大脑对各关键概念之间作出合适的联想。

2、不易记忆:单调的笔记看起来很枯燥,要点也很相似,会使大脑处于一种关催眠状态,让大脑拒绝和抵触吸收信息。

3、浪费时间:要求记些不必要的内容;读些不需要的材料;复习不需要的材料;再次寻找关键词。

4、不能有效刺激大脑:标准笔记的线性表达阻碍大脑作出联想,因此对创造性和记忆造成消解效果,抑制思维过程。

与传统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对我们的记忆和学习产生的关键作用有:

1、只记忆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50%到95%;

2、只读相关的词可节省时时间:90%多;

3、复习思维导图笔记可节省时间:90%多;

4、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中寻找关键词可省时间:90%;

5、集中精力于真正的问题;

6、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

7、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可灵活组合,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

8、易于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9、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

10、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

作为助记术的思维导图为您提供了一个十拿九稳的记忆方法,使您的记忆能力成倍增长;同样创造性思维导图也把您简单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向四周无限地发散!书山有路勤奋是路,学海无涯方法是舟,思维导图将是您一生受益的优秀学习方法!

思维导图读书笔记5

这本书由号称“大脑先生”的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东尼·博赞编写,《思维导图》读后感。《思维导图》借助一些简单的事例,从零开始教你如何绘制思维导图,你会发现思维导图可以应运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生活的得力助手!

书中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帮你像局外人一样看见你头脑里“思想的地图”!将你的思维过程通过图画的方式再现出来。它不仅将原本复杂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来表示,让你在大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而且能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这条学习箴言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实中,也有不少人是按照这句话的教导来做的。然而我们会发现,有时无论你多么勤奋,多么刻苦,却总是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学习的压力是越来越大、要学的东西是越来越难,精力总是不够用,熬夜的结果是上课昏昏欲睡,导致课堂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好像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例如上课听讲一般都需要记笔记,以往我们往往采取诸如1、2、3、4这样的直线型方式,由于不能及时将课堂所将及时的进行归纳总结,课堂上的笔记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而且常常是不完全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等到课后再想总结,由于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全,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对于今后复习的价值已经不大。而如果采用“思维导图”为工具记录笔记,那么将老师讲解的一些可信内容记下来,并且将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此时,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清晰的呈现在图中。

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你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形象的被记录在图中,以后复习时,只需将这副图从头到尾再过一遍,那么当时的授课情景就会在你的脑海里重现一遍,这对于今后的复习无疑也是极大的帮助。

上一篇:《屈原列传》原创精品教案下一篇:C语言程序设计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