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调查报告(精选8篇)
一、研究的背景
1.课题的提出:
乡土地理的教学始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新期间根蒂根基教诲改革的深化和推进,也带动了乡土地理教学的新一轮成长,新课标更加突出了乡土地理教学,对乡土地理教学赐与了高度正视
目前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很少讲授乡土地理的课时,这其实不意味着乡土地理知识在初级中学地理学习中是不重要的事实上,现行的初级中学教材中编制了很多联系乡土实际的“活动”,这表明联系好乡土地理知识,实现统编教材与乡土地理内容的互补整合,使初级中学地理教学抽象的地理内容更加直观、具体,有帮助于成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更好地实现初级中学地理教学任务和目标
2.研究现状:
国际地理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是:关注实际社会形态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充分思量学生的学习乐趣和个体成长的需要注意地理技能和地理思想的培养,倡导探索追究式的学习方式
国内外对乡土地理教学研究颇多,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把乡土地理归入地理教学的必修课程,并作为成绩考核的一大依据;在国内,很多地区都编写了各具特色的乡土教材,如《河北地理》、《北京城市地理》、《上海市乡土地理》、《广州地理》、《江苏地理》、《芜湖地理》、《温州巿地理》等
广大地理学者也根据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发表了很多有血有肉的乡土教学篇章如:厦门启悟中学陈丽松的《渗透乡土地理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初探》,认为在教学中实施新课标“倡导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载体”的教学要求,用结合、渗透的措施把乡土地理知识揉合到教材的各个章节教学内容中,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情势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王品月的《渗透乡土地理的自主创新教学标准样式研究》认为目前地理教学中单纯的利用讲堂讲授法,导致课本知识难以和社会形态实践相联系,不利于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的.实际,通过对各种教学标准样式的比较,把自主学习标准样式和创新教诲相结合并进行肯定是的改造,形成渗透乡土地理的自主创新标准样式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林宪生的《地理教学理论问题研究》认为,改变地理学科面临的社会形态、学校、家长、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不放在眼里局面,应该从世界大背景来思量,从宏观成长和微观需要来寻找地理学科的生长点,可持续成长、知识经济是地理学科摆脱困境的机遇
3.研究意义:
本课题侧重乡土地理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合理利用与有效结合,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乐趣和积极性;
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庞大的地理概念;
③培养学生察看生活中地理的习惯;
④增强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和家乡的热爱
总之,乡土内容是地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结合乡土地理内容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有着深广的教诲意义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
在初级中学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内容,旨在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新教材的深切探索追究,以求更加科学地开展新课程理念下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成长为中心的探索追究性活动
1. 概念的界定
《辞海》中解释“乡土”一词为“家乡、故乡”词典中“乡土”一词一般解释为“本乡本土”显然乡土是一个区域的概念,而且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
我的乡土内容指乡土地理知识,“乡土地理”为区域地理的基本地理单元,是区域尺度中较小的、根蒂根基的区域,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综合的结合区
乡土内容与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结合,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乡土知识布局设定相应的教学途径及教学要领,启导学生学习,掌握地理知识技能,形成肯定是地理素质以及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亲切相识、理性思考等教学活动过程
2.实验范围
以讲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学期教学为主线,低级中学7、8年级的地理教学与乡土内容的结合同步展开,利用一年的时间,分两个学期与期中和期末四个阶段进行
3.理论依据
1.认识成长理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心理成长的水安然平静特点为依据”,“教学不能只顺应成长的现有的水平,而应顺应最近成长区,从而走在成长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成长区而达到新的成长水平”
2.课程论:“课程是为了教学而计划的行动系统”,“课程的意义在于使教诲目标变为学习者的实际成长,而实现这种转变不可能单籍助于教师的参与,还有赖于学习者的自主活动”
3.教学论:“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彼此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对教学现象的研究主要是深切讲堂之中”
4.课程和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诲的核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要学以致用,关注教诲实际,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把接受和积累专业知识同思考和摸索问题结合起来
三、研究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相识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组成、特征及其彼此联系;
2.学习掌握世界和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3.学会关注和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一般要领与途径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地理的思想和要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图表、地图等搜集乡土信息;
3.要求会施用一些地理测试摄谱仪,如气温表、雨量器等;能够进行天气观测、社会形态查询拜访、访问等活动
情感目标:
1.具有热爱家乡的感情,具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把对家乡的热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
2.树立人口成长必须与社会形态经济成长、资源利用、环境掩护相协调的观点;
3.形成开端的可持续成长观念
四、研究内容
(一)乡土内容与地理知识的结合
1.自然地理知识结合乡土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前提,引导学生相识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组成、特征及其彼此联系
2.人文地理知识利用学生知道的当地工农业、聚落、文化、宗教、交通等知识,学习世界和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3.人地瓜葛知识如人口增长、水土流失、自然灾患、环境污染、耕地减少、城镇建设等,结合家乡的情况,关注和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实际问题
(二)乡土内容与学生地理能力的结合
1.认识家乡常见的地理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地理的思想和要领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地理信息的搜集能力通过文字、图表、表格、图解、地图等搜集乡土信息;
3.地理实践的能力学会施用一些地理测试摄谱仪,如气温表、风向风力仪,雨量器等;进行天气观测、社会形态查询拜访、访问等活动
(三)乡土内容与学生地理情感的结合
1.相识乡情、国情具有热爱家乡的感情,具有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把对家乡的热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 2.协调人地瓜葛的观点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①懂得掩护地球生态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树立掩护环境应从四周做起,从自身做起的观念和责任感
②懂得在肯定是空间、肯定是时间、肯定是地域、肯定是周期内资源几乎都是有限的;树立珍惜掩护、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③树立人口成长必须与社会形态经济成长、资源利用、环境掩护相协调的观
3.树立可持续成长观念这是一种全新的人地观,包罗着现代社会形态人口、资源、环境与成长的和谐问题
五、研究要领和步骤
1.研究要领: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分析,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以下研究要领:
①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杂志以及互联网上查阅或收集国内外教诲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的有关乡土与地理教学研究及最新成果
②行动研究法:讲堂为主阵地,课外拓展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使研究成果为教学工笔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教学行为的目的
③查询拜访研究法:对学生地理情感和观念培养情况进行问卷查询拜访,掌握学生关注的地理问题通过作业反馈等情势,及时相识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做好数据统计与表格分析
④个案研究法:注意教学应用效果的实验,进行班级实验,优化教学评估,获得相关教学成绩、学生作品等情势的成果
⑤经验总结法:从实践中归纳乐成的经验整理好每节授课的教学反思,撰写教学成果论文通过1个学年的行动研究,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分析,总结研究经验,形成研究成果
2.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筹办阶段 1.确定课题成员及实验班、实验人员要求成员转变教诲教学观念,大量阅览、搜集相关资料,为全面开展作好筹办
2.组织研究人员到场课题开课,学习有关理论,明确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
开端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全面展开实验,把实验一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不停总结经验,积累地理教学案件的例子,收集数据,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修改实验方案适时调整实施方案深切讲堂,结合教学任务,围绕课题展开实验;
实验深化阶段,总结前一阶段得失,更好开展下一步工作及时总结阶段成果,形成理论质料
第三阶段:汇报实验成果阶段
海南省历来重视乡土地理教育, 编有《海南地理》 (上下册) , 在每年的初中地理基础会考中, 海南地理的内容占有10%的分值。但是,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乡土地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原因是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对知识的建构特点, 等等。针对上述问题,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将近年来海南的一些热点问题融入到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中, 以这些热点问题为主线将海南地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海南热点问题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对热点问题的选择主要考虑三个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 二是时效性原则, 三是学科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强调所选择的热点必须要能突出海南的地域性特征, 时效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热点问题必须是正在发生和产生影响的, 学科性原则体现所选择的热点要能用地理学科的知识或原理来解析。据此, 笔者选择了“建设国际旅游岛”和 “南海问题”两个热点, 将它们融入海南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中。“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体现, 代表海南独具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 “南海问题”体现了海南作为一个海洋大省在国内和国际上的重要地位。
二、“建设国际旅游岛”与乡土地理教学的结合
“建设国际旅游岛”可作为海南地理教学开篇的导入, 用这个热点作为主线, 把海南的位置和范围、人口民族和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与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等内容串联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 以探究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条件和设计旅游线路为主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利用海南地理教材, 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务, 并在课堂上分组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笔者把班级学生分为六个小组, 其中三个小组分别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探究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条件, 另外三个小组分别沿东线、西线、中线设计三条旅游线路。笔者还对六个小组提出一些基本要求, 为探究内容指明方向, 便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在课堂上, 每个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完本组探究成果后, 教师都会及时进行补充、点评和总结。课后, 教师还指导各小组对探究成果进行修改和整理, 并把六个小组最终的成果复印装订成多份, 作为复习资料在班级里共享。
乡土地理教学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爱乡情感, 因此, 在通过上述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实了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后, 笔者向学生提出四个问题:目前海南省的旅游业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应当采取哪些措施?身为一个中学生, 我们可以为海南旅游业发展做什么?学生在对这些问题思考和回答过程中, 逐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观念, 增强对家乡的责任意识。
三、“南海问题”与乡土地理教学的结合
“南海问题”可与《海南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相结合。笔者用南海争端的新闻作为导入, 简单介绍南海问题的由来, 抛出问题:“南海周边这些东南亚国家为何要与我国争夺南海上的岛礁?”由此引出南海的相关知识, 包括南海的面积、岛礁组成以及南海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然后及时对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 向学生说明南海争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南海里所蕴藏的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尤其是油气资源, 从而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把具体的知识点变成填空题、连线题、抢答等, 让学生借助海南地理教材, 经过思考, 回答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方法。比如, 笔者把介绍南海概况的内容设计成填空题, 在班上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轮流说出每个填空的答案;把南海自然资源的内容设计成抢答题, 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系列图片, 让学生快速说出每一幅图片呈现的是哪一种海洋资源。从课堂情况来看, 这些活动都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南海问题关系到我国主权完整和海洋强国建设, 是一个非常能够激起学生爱国热情的热点。因此, 还要趁机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抓住了这点, 比如, 在学生对南海相关知识和对南海争端的主要原因有了基本了解了以后, 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南海局势, 你们所了解的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哪些?”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南海争端, 我们中学生能够做什么?”两个问题分别从国家和个人两个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政治使命感。
四、结论与思考
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 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的高效性体现在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关注情感提升三个方面。
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热点问题的融入。在以往的乡土地理教学中, 笔者通常只是把海南地理当成区域地理的一个部分, 按部就班地用区域地理教学方法来授课, 教学形式传统, 学生提不起兴趣。但把两个热点问题融入教学中后, 学生们学习乡土地理的热情明显被调动起来了, 例如, 在观看国际旅游岛宣传片时, 同学们都被海南天然秀美的景色所震撼, 逐渐被带入学习情景中, 笔者顺势抛出学习问题, 学生们自然而然就投入到解决问题的状态中。
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笔者所在学校一周只有两节地理课, 因此在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后, 能够真正用于乡土地理教学的时间很少, 通常是2~3个课时, 要想在这么少的课时中有效完成海南地理教学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佳的实现途径。
关注情感提升的载体在于对热点问题的总结和升华。在利用热点问题作为导入和主线, 落实海南地理教学内容后, 还要在结尾处对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和升华, 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在此过程中, 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便水到渠成。
关键词乡土地理 教学质量 观察力 创造力 德育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作为地理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未得到大部分教师的重视,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却不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随着深入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去那种以“学科为本,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正被逐步淘汰,新的理念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内容, 就往往能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无疑是适应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综合性很强, 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多数学生认为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而由于大部分学生所能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只是自己生活的家乡,因此,乡土地理知识就成为学生建立真切、正确的地理表象的基础,教学中联系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会使学生感到容易学,有兴趣,这就为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提供了重要的准备。也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标准对以往被忽视的乡土地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让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 进行实践活动。”应该说,渗透乡土地理内容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就乡土地理运用于课改下的地理教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乡土地理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现行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是按通论地理的体系编写的,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特点、分布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动规律以及人类如何处理好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问题。要使学生对这些基本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教师要举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乡土地理知识就是很好的素材。因为学生对乡土地理事物有接触,有感受,这样讲解他们就容易接受和理解。
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是学生较难理解的一个间题。用乡土地理现象说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学生就容易接受。离我们学校附近有一条小河,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岸(右岸)长期受冲蚀作用形成陡壁,而北岸则是缓坡,学生都亲眼看到过,这就是地转偏向力存在的证据。“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一节内容理论性较强,虽然课文好理解.但一遇到分析具体企业、具体工业区布局的间题,学生就感到有些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向他们分析了我们习水县城的一些工业布局问题。如习水县城的工业区沿着赤水河两岸,依次分布有酒厂、化肥厂、农药厂、烧碱厂、造纸厂等,赤水河入江口下游方向不远处就是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就此可以引导学生:如此布局是否合理?现在为什么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沿长江上移?又如水泥厂布局是否合理?对环境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然后再回到课堂上来,将理论与实践加以对照,循着学生的认识,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些实例,不仅使学生认识了工业布局的重要性,也使他们学习了一些对工业布局进行具体论证的基本方法。
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在我国当地都可找到例证。讲到丹霞地貌可以举距赤水的赤壁丹崖的例子,多数学生都去看过。讲到流水沉积的分选作用,可以赤水河河床沉积物沿河变化的例子.在山区河段有巨砾沉积,在丘陵区河段沉积物为砾石或粗砂,流出山区到平原河段沉积物为粉砂。习水地形复杂,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当海拔1871.9米的黄沙岩壁还冰柱倒挂时,海拔275米的赤水河畔已桃花盛开,是典型的立体自然地理,在讲解垂直分异规律时就可举此大家都熟悉的现象。
结合乡土地理知识,讲授高中地理教材,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他们不仅知道了家乡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概况,而且懂得了其分布的规律和形成原因。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
二、利用乡土地理, 培养学生观察力
一般认为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是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其中观察是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它既是智能结构的“眼睛”,又是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基石,离开了观察,其他几种能力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合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实地观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本地区的地形、土壤、植被,每天的天气情况,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分析的对象。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学过的地理
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三、利用乡土地理,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事业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创造型人才需要多学科、多渠道共同培养,而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较为有效的途径。
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毅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提高了地理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乡土地理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的培养,要以热爱家乡作为基础。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要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越性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才有发自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小学生社会阅历不深,社会活动的范围不大,对外面的世界只能是通过书本和各种新闻媒体上获得,不能转化为其内在的情感体念。因此,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解、秀美的河流山川的欣赏,可以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调查、走访等实践活动对家乡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事实,使学生深切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以事实说话,增强说服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有利于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情况下提出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全体公民的具体行动中,公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和形成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意义重大。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说教式的单纯地对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学生就算能记住老师的要求,也不可能自觉地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认识身边环境质量的变化开始:如森林的破坏所引起的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生物种群不断减少;通过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情况的调查,进一步了解当地河流水污染的情况,以及这种污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对身边环境有一些感性认识后再进行深入研究:如果对当地环境再不进行有力的保护,设想十年或者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当地的环境质量会如何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由此学生便会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真正认识到环境质量的恶化最终将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安全,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目的。
(三)有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宜宾地理
(修订稿)
自
贡
乐 山
市
泸
市
州 市 云
南
省
云南省
中考知识要点之:宜宾市乡土地理
★宜宾的地理位置:国家二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四川南部,川、滇、黔结合部,巴、蜀、僰三种文化交汇处,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
★宜宾的自然环境: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②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③干湿地区:湿润地区。④地势特点: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态势。⑤地形特点: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体,岭谷相间,平坝狭小零碎,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⑥最高峰:屏山县五指山主峰老君山,海拔2008米。⑦最低点:江安县金山寺附近,海拔236.3米。★宜宾主要河流:主要有:金沙江、岷江、长江。另外还有:南广河、长宁河、横江河、西宁河、黄沙河、越溪河、箭板河、宋江河、古宋河等9条中等河流。
★宜宾行政区划:全市共设“八县两区”,“八县”是:宜宾县、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两区”是:翠屏区、南溪区。共有72个乡(其中,苗族乡11个,彝族乡2个)、104个镇。人口530万人。
★宜宾的交通:公路:国道G85渝昆高速(重庆—昆明),省道206遂筠路(遂宁—筠连),省道307泸盐路(泸州—盐源),省道308合珙路(合江—珙县),省道309古高路(古蔺—高县)。内宜、乐宜、成自泸高速公路。铁路:内昆、宜珙铁路。水运:便利的长江航运,从宜宾港可直达上海。航空:宜宾机场正迁建于宗场乡。
★宜宾的工业有:五粮液、丝丽雅、天原化工;还有刚建成的向家坝水电站已开始发电。★宜宾的旅游:“蜀南三绝”:蜀南竹海(长宁)、石海洞乡(兴文)、僰人悬棺(珙县)。另外还有:流杯池(翠屏区,黄庭坚)、翠屏山千佛寺(翠屏区)、真武山(翠屏区,道教)、李庄古镇、龙华古镇(屏山)、老君山(屏山)、夕佳山川南民居(江安)、三江桃园(长宁)、佛来山(长宁)、梅洞古石林(长宁)。
★宜宾的特产:翠屏区:宜宾燃面、宜宾碎米芽菜、李庄白肉,南溪区:南溪豆腐干,宜宾县:柏溪潮糕,江安县:红桥猪儿粑,长宁县:竹海长裙竹荪、双河凉糕,高县:沙河豆腐,筠连县:乌蒙黄牛、筠连红茶,珙县:洛表猪儿粑,兴文县:兴文乌骨鸡,屏山县:屏山炒青、屏山套醋。
★宜宾的矿产:煤矿(筠莲、兴文、珙县),磷矿(屏山),石灰石(南溪)。
第一章:位臵与区划
1、广东省的地理位臵及面积: 广东省(简称粵,省会是广州)地处我国大陆的最南端,面临太平洋。东临福建,西依广西,北接湖南、江西,东北部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南毗邻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西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南临南海,是我国通往南亚、大洋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口,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冲和对外交往的“南大门”。(海陆位臵及相对位臵)广东省经纬跨度大,全境处于北纬20°09′~25°31′东经109°45′~117°20′之间。北回归线沿南澳—从化—开封横贯广东。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7%;同时还拥有海洋国土面积约为41.9万平方千米。广东现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三座,分别位于汕头的鸡笼山、从化的太平镇、开封的江口镇。注:能说出广东的地理位臵及面积大小;能简单评价广东地理位臵的优越性;知道北回归线的地理意义;能说出北回归线穿过我省的哪些地方,并有哪几座北回归线标志塔(标志北回归线经过地方的建筑物)。
2、广东的行政区划: 广东目前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全省现辖21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41个县,3个自治县和54个市直辖区及东沙群岛。21个地级市分别是: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佛山市、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惠州市、汕尾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阳江市、湛江市、茂名市、肇庆市、清远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
广东省的四大地理区域是:东西两翼、北部山区以及珠江三角洲。(注:要知道自己所在的地级市以及相邻的市有哪些;知道我省沿海的地级市有哪些;知道广东除了行政区划外,还根据省内各地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又划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资源
1、优越的自然环境: ⑴地形特征:广东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地势大体是北高南低,地貌复杂,主要地形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粤东(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平行排列的中、低山,自东向西依次是:莲花山脉、罗浮山脉、九连山脉。)、粤西(主要有:天露山—1254米,位于漠阳江的东侧、大云雾山—1140米,位于漠阳江的西侧、云开大山—1704米,都为东北-西南走向)、粤北部(广东省最高峰是位于北部的南岭山地的石坑崆:海拔为1902米,东西走向的南岭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岭北之水流向长江,岭南之水流向珠江,同时南岭也起到抵御寒潮南侵的作用。),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广东的四大名山是:罗浮山、丹霞山、鼎湖山、西樵山)丘陵:全省大部分土地都是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梅县、五华,粤北的南雄、仁化,粤西的罗定等。对发展农、林、牧业都有利。台地:主要分部在粤西的湛江市、茂名市,粤东的海陆丰、惠来南部和粤中一部分地区(如电白、高州以西),台地最大的不足是水源缺乏,土瘦而带酸性,但光热充足,开发潜力较大。
平原:分为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主要分布在粤中与沿海地区。省内最大的平原是珠江三角洲,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居全国三角洲的第二位;潮汕平原是省内第二大平原。广东总的地形特点是:丘陵、山地分布广且比较低矮,平原面积不大;山脉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湾众多,有“黄金海岸”之称;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全省大陆海岸线东起潮州饶平县的大埕湾头,西至湛江廉江县的英罗港洗米河口,全长3368.1千米,居全国各省第一位;广东还有大小岛屿759个,仅次于浙江、福建、居全国第三位,主要有南澳岛、上川岛、海陵岛、东海岛、硇洲岛等;全省有五个对外国船舶开放的港口,分别是广州港、黄埔港、汕头港、汕尾港和湛江港,其中黄埔港和湛江港是我国主要的远洋运输港口。)⑵气候特征与灾害性天气: 广东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地球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北倚南岭,南向海洋,处于大陆与大洋之间,是夏季风和冬季风必经之地,每逢夏季(4~9月)受强烈海洋性气流影响,多偏南风,气温高,雨水多;冬季(10~3月)则受强盛的大陆气流控制,多偏北风,气温稍低,雨水少。因此广东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广东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火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大多数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mm以上。其中有三个多雨区(降水超过2000mm的地区),两个少雨区(降水量不足1400mm的地区),除受夏季风(主要是受湿润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影响外,地形对降水的分布的影响巨大。(广东全年雨季分为两段:4~6月为前汛期,7~9月为后汛期,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灾害性天气: 低温阴雨—常出现在春季,多以北部地区最为常见; 旱涝频繁—干旱出现的机会约两年一次,影响较大的是春旱和秋旱(即是三月旱和八月旱,特别是冬春连旱;广东的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4~9月,多会造成洪涝灾害; 台风频繁—广东是全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每年自6月上旬至10月中旬为台风影响广东的集中时期,平均每年约有10次影响广东,其中又以7月初至9月中旬为台风登陆广东的盛期,平均每年有4次登陆,占登陆我国台风总数的42%,台风常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如吹毁庄稼、房屋,引起洪水等,但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减轻或解除伏旱。寒潮—寒潮是指使当地气温在24小时内降低10℃,且极端最低气温达5℃以下的冷空气活动。若在48小时内降温达14℃以下的则为强寒潮。广东的寒潮大致出现在1月上旬末,终止于2月中旬初,全年活动时间约1个半月;寒潮入侵后,容易出现霜冻天气,晚冬或早春的寒潮对越冬作物、春耕生产的影响较大。寒露风—是我国水稻产区常见的一种低温冷害天气,是北方冷空气入侵而引起的。除此还有冰雹、龙卷风等灾害。广东气候的主要特征是:①气候温暖,积温高,大部分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火热,冬短较暧,降水充沛,雨热同期。);②雨量充沛,雨季长(平均降雨是在120天以上);③沿海夏秋间多台风、暴雨,冬春在寒潮侵袭。⑶河流特征:广东河流众多,主要有珠江、韩江、鉴江、漠阳江、潭江、榕江、连江等河流,全省河川径流总量为1860亿立方米。广东的河流具有流量大、含 3 沙量小、汛期长、终年不冻和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珠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的第四长河,也是广东省最大的河流,全长为2214千米,有“南方大动脉”之称,其流域面积达45.4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349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仅次于长江,位居全国第二位。珠江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发源地,也没有共同的出海水道,这也是它有别于世界各大河流的奇特之处。它是由北江、西江和东江汇流于三角洲河网区,最后经(自北往南)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虎跳门及崖门等八大门汇入南海,形成“三江汇流、八口入海”的特殊水系特征。广东水能资源丰富,水力理论蕴藏量为1073万千瓦,其中可开发装机容量为666万千瓦,已开发约为60%。(注:结合广东土地利用结构图,理解“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意义;知道广东的气候特征和灾害天气;能看懂一些常用的气象预警信号;台风到达前后天气有何不同,台风有何功过?广东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及珠江的特征;目前广东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建筑物组成和作用。)
2、丰富的自然资源:广东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植物种类6000多种;珍稀动物700多种;水力资源丰富;鱼类800多种;矿藏ll6种,开发前景良好。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
广东省是我国人口较多且较稠密的省份之一。根据2005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测算.全省年末常住人口为9194万人.其中本省户籍人口约79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02‰。全省人口较稠密的区域主要是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地区.居住于本省的人口分属于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9030万人.占总人口的98.21%;少数民族人口164万人,占1.79%,主要有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等。
第四章:经济与社会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广东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经济区域,即作为中心城市的广州、深圳和保持领先发展地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居中间状态的粤东粤西两翼地区,相对较为落后的广大山区。广东省常用经济区域划分简表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佛山市 东莞市 中山市 江门市 惠州市区 惠东县 博罗县 肇庆市区 高要市 四会市 山区县(市、区):从化市 南澳县 仁化县 南雄市 始兴县 翁源县 新丰县 曲江区 乳源县 乐昌市 东源县 和平县龙川县 紫金县 连平县 梅江区 梅 县 蕉岭县 大埔县 丰顺县 五华县 兴宁市平远县 惠东县龙门县 海丰县 陆河县 阳春市 高州市 信宜市 高要市 广宁县 德庆县 封开县 怀集县 清新县 英德市 佛冈县 连山县 连南县 连州市 阳山县 饶平县 潮安县 普宁市 揭西县 新兴县 罗定市 云城区 郁南县 云安县 东西两翼地区:4 东翼:汕头市 汕尾市 潮州市 揭阳市 西翼:湛江市 茂名市 阳江市
第五章:区域差异与区域发展
第六章: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 历史文化和交通
广东简称粤,因古为百越民族的聚居地而得名。广东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广东十多万年前已有“曲江马坝人”生息繁衍。公元前887年,在现今广州建有“楚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促进岭南发展。秦末汉初,曾一度称南越国;汉代,番禺是全国著名都会;唐代,广州开设“市舶司”,成为著名对外贸易港口。至清代,佛山成为全国手工业中心和四大名镇之一。广东是我国现代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近代和现代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广州起义的发生地和策源地,涌现了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廖仲恺、孙中山、彭湃、叶挺、叶剑英等一大批杰出历史人物。广东久远的历史形成了浓郁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广东汉语方言主要有三种:粤方言(又称广州方言)、客方言和闽方言。地方曲艺主要有:广东音乐、粤剧、潮剧、汉剧、雷剧、山歌剧等。广东青山绿水,气候宜人,名胜古迹众多。比较著名的有:广州白云山和西汉南越王墓、肇庆鼎湖山和七星岩、惠州西湖、南海西樵山、博罗罗浮山、仁化丹霞山、清远飞霞山、番禺莲花山、韶关南华寺以及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和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广东交通发达,以广州为中心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目前,铁路有京广、广茂、广
九、黎湛、广梅汕、京
九、梅坎诸线。铁路营业里程已由1978年的l003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l883公里;公路有105、106、107、205、323、324等十多条国道,全省公路主干线均实现无渡口通车,目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140公里。主要海运港口有广州、深圳、湛江、汕头、珠海等;民用机场有广州、深圳、汕头、湛江、梅州、珠海、佛山等七个,是全国机场分布密度最大的省份。
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高中地理学科作为文科学生重点学习科目之一,如何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教学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结合多年高中地理教学经历以及近年来在乡土地理素材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研究,对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乡土地理素材
高中地理学科是一门教学内容广,知识点跨度大并且兼有自然和社会两大属性的学科,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难度较大。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就需要完善教学辅助工具,将乡土地理素材运用于高中学生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整体教学水平,但是由于对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教学问题,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首先就需要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及时认清教学生活中所暴露出的这些教学问题,从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当然,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学校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不仅要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还要进行语数英等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容易因为学习而出现情绪化,因此教学问题的改善也需要从学生入手,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以及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1.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指路人,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指路的工具,因此,只有当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时才能更好地扮演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角色,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的学习。但是,我国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学生不能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很多高中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总是过分依赖学校所发布的教科书,但对于即将面对高考的考生来说,仅仅学习书面知识是不够的。而且,很多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角色的转变,一直保持传统的教学角色,即学生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教学观念得不到转变,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不能自主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就需要转变教师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再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学生巩固地理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
2.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总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面对新技能的学习时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自身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投入相应内容的学习。但是,我国很多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低,一方面是因为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大,学生由于没有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从而不能巩固好地理学习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高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语数英的教学质量从而忽视的地理学科的教学,因此学生从高中生活的开始阶段就没有地理学科方面的学习理念。学生学习兴趣过低,就不利于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而且,新课程教学改革也十分强调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作用。
3.学校教学资源不足
学生之所以到学校进行学习是因为学校能为其提供学习资源。如果学校具有雄厚的教学资金来丰富教学资源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由于很多高中学校对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没有投入教学资金进行地理方面的教学资源的引入。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学生就不能学习到更多地理知识,就不能增大自身见识面,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为了高中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视力度,及时丰富教学资源才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乡土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就需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号召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如果高中教师仅仅认清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而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就不能促进教学现状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选取合适的教材运用于教学课堂中是新课程教学改革重要的理念之一,由此可见,将乡土素材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重要的途径之一。乡土素材的应用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完善教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如果高中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调用乡土素材不仅能够降低教师教学压力和学生学习压力,还能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素养。总之,乡土地理素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可替代。只有引用相关的乡土地理素材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才能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能力,使得教学情景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而且乡土地理素材的利用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凸显出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1.完善教师教学方法
为了转变教师教学模式,完善教师教学方法就需要重视乡土地理素材在地理学科教学的应用作用。如果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教学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供学生自主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这个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只有在学生遇到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才提供一定的帮助,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学习的辅助者,让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因此,乡土地理素材的引入对完善教师教学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需要将乡土地理素材与高中地理教学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借用乡土素材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先结合高中地理知识点选择一些同学们熟悉的或者较为兴趣的乡土地理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寓示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3.丰富地理教学资源
由于很多高中学校受到教学资金的限制而缺乏地理学科的教学资源,因此,为了丰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乡土地理素材的应用。通过乡土地理素材的引入,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课堂基础知识,还能学习到广泛的课外基础知识。学生学习知识面的拓宽就有利于提升自身地理学科学习素养。
三、结语
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确保高中学子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高中,需要将乡土地理素材运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从而解决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乡土地理是本省、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念及经济地理知识。范围较小, 内容具体, 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和中国地理教学相比有较大的区别。根据其教学目的和任务,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乡土地理教学应该和国情教育结合起来
一个国家的国情, 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 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基本都和国情有关。但我们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实材料说成是国情, 而要在地理事实材料基础上彰显国情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依照乡土地理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关国情 (或省情) 教育时, 不能只讲地大物博, 景色秀丽, 建设成就伟大, 而不讲自然条件方面的不利因素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只讲自然条件和经济建设中的不利因素, 从人均数字比较说明中国、本省、本地区的落后。应该实事求是, 全面客观地反映乡土地理概貌, 准确评价自然环境的优缺点以及经济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前景, 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乡土地理教学必须突出地方性特点
乡土地理是以省 (区) 、市 (地区) 或县 (市) 为相对独立单位的较小区域地理, 乡土人文特色最为集中, 地理事实比较详实, 言之有理, 听之可信, 视之可见, 能把那些不易想象、难以理解的地理事例具体化、直观化。因此, 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 既要熟悉教材, 又要注意分门别类地收集当地报刊、广播和电视台的资料, 显示地方性特点, 即突出区别于其他地区而为本地区所独有的区域性地理因素。特别是要突出本地区地理位置、区划、人口、民族、环境、资源和经济建设等相关内容, 并随时引导他们关心家乡建设, 加深对家乡的了解。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学生年龄小, 文化知识的基础比较薄弱, 对家乡的了解比较肤浅。在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求不能太高, 内容不能太多、太泛、太深, 要考虑实际效果, 注意可接受性、趣味性和可读性。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教师要抽出专门时间, 安排好课外活动计划, 有目的地让学生走出课堂, 对家乡较为典型的地理事物进行参观、考察、调查、浏览活动, 提高学生乡土地理的学习兴趣, 扩大知识面, 把感性知识逐步深化为理性知识, 以使乡土地理教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四、突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本乡本土是学生及其祖辈长期繁衍生息的地方。故乡的乳汁哺育着学生日益成长, 乡土地理是对他们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的极其生动、具体的教材。学生爱家乡, 不仅是因为他们生于斯, 长于斯, 对家乡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都备感亲切,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家乡建设成就来之不易, 这些成就凝聚着数代人的心血和汗水, 要珍惜前辈的劳动成果。
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思想性很强的科学,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 应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火花, 努力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1. 课堂讲授。
即遵照地理新课标和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 较系统、较全面地讲授乡土地理知识, 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 辅之以课堂及课后练习, 使学生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 从整体上了解家乡, 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
2. 专题讲座。
围绕乡土教材的某一主题或某些内容, 搜集、补充资料, 举办专题讲座, 请专业基础扎实的专家和有较丰富经验的教师讲课, 促进课本知识的深化, 提高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积极性。
3. 实地考察。
利用节假日、星期天或团队活动时间、寒暑假期, 从不同角度选取地理现象, 进行实地考察或现场参观。
4. 漫画教学。
各类漫画生动形象, 寓意深刻, 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讲解当地的气候、水资源、森林作用等内容的时候, 选用或自绘漫画, 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既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又保持了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
5. 竞赛评比。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环境、人口民族、资源利用、城市建设、生态平衡等问题作探索性研究, 撰写小文章, 进行筛选评比, 评出语言流畅、观点正确、思想性强, 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作品进行奖励或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演讲和交流。
6. 举办展览。
动员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 如拍摄照片、风光明信片、标本化石、地形模型、建设数据;反映当地名特产品的张贴画、包装材料以及有关历史沿革的材料;远景规划、摄像、幻灯片等。将它们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或装订成册, 以备查阅, 或布置成墙报供师生阅览, 或筹办不定期展览, 组织学生参观。促使学生应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家乡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充分认识家乡经济腾飞的优势和特点, 树立建设家乡的雄心壮志。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一般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即县域内自然、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成及其它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乡土地理是学生比较熟悉又较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不但可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家鄉,培养乡土情感,从而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作为地理教师,应重视收集乡土地理资料,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地理。现将高一阶段教学中的部分片段及乡土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小结,以裨益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乡土地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例一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世界气候类型”教学为例。
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分布、特点、成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主要难在气候类型判断及成因上,新课标人教版课本上没有系统讲解,只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上介绍了三种气候,而这三种气候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习难度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气候的一般方法,还是从学生有亲身体验的“乡土气候”开始比较好,在本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给学生提供固原市某县气候资料(见下表)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找到固原的位置,读出我市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说说我市的气候特点(提示学生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描述气候特点,并体会大陆性的含义,为后面内容打好基础)。
4.分析我市气候形成原因,解释气候特点。
5.由我市出发,找出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并找出世界其他气候的分布范围。
6.列表比较世界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来描述气候特点)
通过以上步骤,让学生从所熟知的家乡气候出发进行学习,然后从特殊到一般,触类旁通,将难点一一化解,逐步学会分析气候的一般方法。
例二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
人文地理教学难在学生兴趣不够,而渗透乡土地理则使学生兴趣倍增。在本节教学中,以固原市为载体,发动学生在课前调查,在课堂上交流,具体可采取以下步骤:
1.布置调查任务(提前一星期分组进行)
①找固原市城市布局图。
②调查固原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
③调查固原市区主要商业网点的分布位置。
④调查固原市区主要住宅区的分布位置。
⑤调查固原市区主要工业的分布位置。
⑥调查固原市区不同地段的地价。
⑦访问长辈调查固原城市布局的变化。
2.课堂交流
各组选出代表发言,将调查结果进行交流,注意控制发言时间。
3.分析总结
①说出固原城市形态,并分析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
②总结得出固原城市土地利用主要类型,大致划分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分析各功能区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便捷程度对地价的影响。
④了解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发展变化。
将以上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将讨论交流结果迁移到其他城市,不但落实了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课堂交流又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体验新课程所带来的学习方法的彻底转变。
二、乡土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
乡土地理可收集的内容很广,资料的收集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乡土地理的资料一般可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来收集。
资料的收集要多渠道、多方位,作为地理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资料,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专业书籍、实地考察等途径,特别是实地考察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好途径,考察时要选择典型的点或线,收集资料应注意全面,文字、数据、素描图、照片、视频材料等均可。
可动员学生收集资料,我校的学生来自我市的各个县区,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可在假期动员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不但收集到了乡土地理资料,也给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还丰富了假期生活。当然,这之前还需要老师制定详细计划并具体分工,使资料的收集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避免做重复工作。也可通过建立地理兴趣小组,定期举行活动的方式指导学生收集乡土地理资料。
教师对收集的资料要进行分类统计,所有资料最好能够储存到计算机中,建立乡土地理资料库,可以方便的查询、更改。这项工作不但量很大,而且要力求准确。乡土地理资料要根据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
【乡土地理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教学案例乡土地理11-04
乡土案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09-13
乡土中国 读书报告06-12
乡村振兴与乡土人才建设调研报告06-16
乡土中国讲稿10-01
乡土文化论文12-15
乡土情结学案09-29
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11-25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06-09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心得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