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品种比较试验(精选16篇)
为选择适宜博乐市栽培的棉花抗病品种,对新引进的棉花品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博陆早2号产量最高,新陆旱33号次之,2个品种比对照新陆早12号分别增产17.4%和3.2%;且2个品种均抗枯黄萎病,适宜在枯黄病重的棉区种植.
作 者:阿布力米提 买旦古丽 艾米如拉 作者单位:阿布力米提,买旦古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博乐,833400)
艾米如拉(博乐市青得里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本所科研基地试验田内,试验基地位于江门市江海区礼乐东仁村顷二围农田保护区内,基地内灌溉排水设施完备,试验地土壤质地较粘,中等肥力水平,前作为水稻。
1.2 试验材料来源
供试丝瓜品种共3个,分别是‘华绿宝丰’(广东华农大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绿源3号’(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雅绿6号’(CK,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与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共同选育)。
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4年8—10月开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20.06 m2(5.9 m×3.4 m),2畦种植4行,行株距为40 cm×60 cm,每小区种植60株,保护行采用同品种延伸。
1.4 管理措施
试验采用滴管覆膜模式种植,整地前每667 m2施商品鸡粪有机肥200 kg、过磷酸钙40 kg。各品种于2014年8月1日直播于大田,植株抽蔓后搭篱笆架引蔓上架。肥水管理方面,当苗2叶1心时,用0.5%高氮型复合肥水淋1次以促进苗生长;当进入开花结果期后,重施壮果肥,每667 m2滴灌15~20 kg高钾型水溶性肥;进入采收期后,每隔5~7 d滴1次肥,每667 m2滴灌10 kg高钾型水溶性肥,保持植株长势。
1.5 田间试验调查和记录项目
试验期间按照标准在各个生育阶段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调查记载,并对总产量、前期产量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3个参试品种全生育期均为87 d。从播种至始收天数‘绿源3号’与对照‘雅绿6号’都为40 d,‘华绿宝丰’比对照迟4 d,为44 d。(表1)
2.2 主要农艺性状
由表2可以看出,在早熟性方面,参试品种‘华绿宝丰’和‘绿源3号’第1雌花着生节位分别为17.6节和15.8节,分别比对照种‘雅绿6号’高3.5节和1.7节;‘华绿宝丰’和‘绿源3号’第1瓜着生节位为18.0和16.1节,比对照种高3.3和1.4节。在商品性方面,3个参试品种均为墨绿色,瓜皮棱沟浅,肉质脆甜,瓜长依次为绿源3号>华绿宝丰>雅绿6号(CK),横径依次为华绿宝丰>雅绿6号(CK)>绿源3号,单瓜重依次为绿源3号>华绿宝丰>雅绿6号(CK),在商品率方面最高为‘绿源3号’,达94.3%,最低为‘华绿宝丰’,仅86.0%。
2.3 产量
2.3.1 前期产量
由表3可以看出,试验中各参试品种丝瓜前期产量折合每667 m2产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绿源3号’840.42 kg、‘雅绿6号’(CK)790.40 kg、‘华绿宝丰’732.59 kg。其中‘华绿宝丰’与CK相比,减产57.81 kg/667 m2,减幅7.31%,减产不显著;‘绿源3号’与CK相比,增产50.02 kg/667 m2,增幅6.33%,增产不显著。
2.3.2 总产量
如表3所示,通过试验种植,总产量折合每667m2产量由高到低为‘华绿宝丰’3976.43 kg、‘绿源3号’为3744.09 kg、‘雅绿6号’(CK)为3634.48 kg。其中‘华绿宝丰’与对照相比增产341.95 kg/667 m2,增幅9.41%,增产不显著;‘绿源3号’与对照相比增产109.61 kg/667 m2,增幅3.02%,增产不显著。
3 结论
综合试验结果得出,‘华绿宝丰’与‘绿源3号’总产量都比‘雅绿6号’优胜,均适合在江门地区夏秋季推广种植;而‘绿源3号’比较早熟,前期产量比较高,在夏秋淡季抢早上市能获得更高经济价值。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江门地区栽培的优良丝瓜品种,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对2014年夏秋季引进的2个有棱丝瓜品种在江门地区的生长表现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华绿宝丰’与‘绿源3号’总产量都比对照‘雅绿6号’优胜,均适合在江门地区夏秋季推广种植;而‘绿源3号’比较早熟,前期产量比较高,在夏秋淡季抢早上市能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丝瓜,性状,夏秋栽培,比较试验
参考文献
[1]黄健超,陈仕军,邝美玲,等.大肉丝瓜新品种比较试验[J].蔬菜,2016(2):8-9.
一、材料与方法
试验安排在我市的郭里镇独山村进行,试验地地势平坦开阔,土质为褐土,有良好的耕作基础,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全氮含量0.08%,碱解氮110毫克/千克,速效磷27毫克/千克,速效钾93毫克/千克,小麦全生育期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玉米。
供试小麦品种:泰农18、济麦12、汶农6和临麦4。
试验方法:本试验自东向西设置12个小区,每小区长40米、宽2.5米,面积100平方米。玉米收获后按常规量施肥然后深耕,耕深20~22厘米,小区规划好后,在10月10日播种。各品种随机排列,播种量为泰农18号9千克、汶农6号8.5千克、临麦4号9.5千克、济麦22号7.5千克。播前为了预防小麦根腐病、黑穗病的为害,用2.5%咯菌腈种衣剂拌种,每亩用量7毫升。
二、田间管理
1. 冬前管理。出苗后及查苗补苗,确保苗全、苗匀,杜绝10厘米宽以上的缺苗断垄。在小麦3~4片叶期,日均温度10℃以上时,及时防除田间杂草。在小雪节前后,酌情浇足越冬水,一般在“日消夜冻”时进行,灌水后适时划锄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以利于增温保墒。
2. 春季管理。冬前未进行除草或春季杂草较多的麦田,在小麦返青期间日均气温10℃以上时,进行化学除草。常用除草剂有苯磺隆等。返青后拔节前,为防止小麦徒长造成倒伏,对叶面均匀喷施壮丰安,每亩用量30~40毫升,以抑制底部节间伸长,控旺防倒。拔节后期进行春季追肥,每亩施46%尿素14~17.5千克、50%氯化钾12.5~15千克,结合追肥,酌情浇返青水。还要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
三、后期管理
在小麦抽穗至小麦灌浆期进行叶面喷肥,用1%~2%的尿素溶液+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叶面喷雾。该期重点防治蚜虫、红蜘蛛、白粉病、锈病、赤霉病、根腐病和纹枯病。
四、结果分析
6月14日开始对各试验小区一次性收获,收获时对所试验的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综合考种和形状观察,结果如下表:
从表一看出:济麦22分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均高于其他3个品种。泰农18、临麦4、汶农6均属于大穗形小麦品种,有效穗数(万/亩)分别为:31.2、31.3、29.9。成穗率临麦4最高,为37.7%;其次是泰农18,为37.7%;汶农6成穗率最低,仅为32.6%。4个品种均为半冬性品种。
从表二看出:泰农18产量最高,每亩产量为601.7千克;其次为济麦22,每亩产量为580.6千克;产量最低的是汶农6号,每亩产量为513.2千克。泰农18抗倒伏能力强,其他3个品种均较强。防止小麦倒伏除按正常方法管理外,应特别注重氮肥后移,防止植株前三节过长。
五、结论与讨论
综合分析,在所试验的4个小麦品种中,泰农18综合性能和产量指标均优于其他3个品种,其次是济麦22,这两个小麦品种适合在山东鲁西南地区推广种植。从考种试验中得知,不同品种千粒重差异较为明显,这是由品种的特性所决定的。不同品种的穗粒数与种质本身无关,而是受当年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地块的营养状况影响,要获得高产,在气候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需加强管理,确保穗粒数的增加。
对11个(包括对照品种)甜玉米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甜试388、田蜜2号在产量、抗性、品质方面表现突出,值得进一步试验与示范,穗珍8号产量虽高,但品质低于对照,建议继续试验观察.
作 者:张世天 朱斌 作者单位:张世天(广西北海市种子管理站,536000)
朱斌(北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目的及意义
随着近几年作物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品种的优化,我镇已经建立了以洋葱为主的一批经济效益较高的主导产业,2005年我镇洋葱面积已达到1.8万亩左右。为了把主导产业做大作强,并且能够合理的倒茬,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筛选出适合我镇种植的优质高
产新品种,做到优中选优,我镇引进新品种,采取先进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二、试验品种名称
1、引进洋葱新品种11个。其中:红葱2个(红皮2号、红福、),黄葱9个(黄皮1号、太阳格林、磐石F1、黄皮3号、黄皮6号、黄皮7号、黄皮8号、黄皮9号、黄皮10号)。
2、引进胡萝卜新品种3个:SYD01、FD03、DYC
三、试验地点及种植规模
计划试验用地4亩,其中洋葱3亩,胡罗卜1亩。选择2个实验地点,在泥沟村一组设一个试验点,用地2亩;中沟村二组设一个试验点,用地2亩。
四、主要技术
(一)、种子引进
根据我镇的气候特点和地理条件,从圣尼斯种子(北京)有限公司沈阳办事处引进适合于本地种植的洋葱新品种和四川绵阳全兴种业有限公司引进的胡萝卜新品种进行改良筛选试验。试验新品种共计14个,对照采用本地产量和质量较高的农场主(黄色洋葱)和红宝901(红色洋葱)。
(二)、田间种植管理
采取温室育苗,露地黑地膜覆盖移栽栽培技术,生长期间管理遵循无公害蔬菜种植管理标准,技术管理和以往相同。
五、投入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入概算
1、引种费
洋葱:3亩×800元/亩=2400元
胡萝卜:1亩×180元/亩=180元
2、育苗棚及地膜费用:3亩×800元/亩=2400元
3、土地租凭费:4亩×2000元/亩=8000元
4、化肥、农药及水费:4亩×800元/亩=2400元
5、其它:1000元
合计:16380元
(二)、资金来源:申请科技三项费16380元。
六、经济效益预测
根据当前市场行情,洋葱每公斤安0.4元市场收购价,每亩产量8000公斤,亩收入3200元。胡萝卜每公斤安0.6元市场价收购,每亩产量6000公斤,亩收入3600元。
桐城市2008年中粳稻品种对比试验表明:镇稻7号产量较高,达8 977.5kg/hm2,抗性较强,综合性状表现好,可示范推广种植;太湖糯产量表现较好,但稻曲病发生严重,需进一步试验.
作 者:吴海燕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双港镇农技站,安徽桐城,231480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S511.2+2 关键词:中粳稻 品种对比 安徽桐城★ 岩土工程勘察中抽水试验探讨
★ 小学作文中秋季我来啦
★ 执业医师《内科学》辅导:大、中、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 振动试验系统在冲击响应谱试验中的应用
★ 语言清晰度试验中数据有效性检验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9个, 分别为中椒5号、海丰10号、中椒104、中椒107、海丰16号、国福406、甜杂3号、红罗丹、京甜3号, 中椒105为对照 (CK) 。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茂南区公馆镇旺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 前茬为水稻田, 肥力中上等。试验设10个处理, 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8 m2, 窝行距为60 cm×28 cm, 每窝1株, 定植密度11.91万株/hm2, 四周设置保护行。试验地施土杂肥60 t/hm2、复合肥450 kg/hm2、饼肥1 200 kg/hm2作基肥, 并在定植缓苗期、开花期、初收期、盛花期进行追肥, 全生育期共追施7次。全生育期喷药8次左右, 主要防治蚜虫、蓟马、白粉虱、疫病、病毒病等[1,2]。
1.3 试验过程
试验于9月15日播种, 10月2日定植, 12月4日采收, 3月5日全部采收完毕, 中耕除草, 肥水管理等措施及时一致, 同项管理措施全部在同一天完成。适时对各品种进行产量、果实大小、病虫害发病率等进行调查, 收获时以小区面积计产, 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比较[3,4,5,6,7]。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海丰16号的平均产量达67 222.22kg/hm2, 居试验品种之首, 比CK增产9 444.44 kg/hm2, 增加了16.35%。另外, 产量超过中椒105的有京甜3号 (增加13.46%) 、国福406 (增加5.77%) 、海丰10号 (增加2.88%) 等。产量最差的品种为中椒104号, 产量比CK少16.35%。
2.2 果实大小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各试验品种果型均为长灯笼型, 口感方面有少许差异。果肉厚度以海丰16号为最厚, 达到0.36cm;其次为京甜3号, 厚度为0.33 cm。单果重以甜杂3号最重, 为49.4 g;其次是中椒5号, 为48.3 g。果实面积最大的是中椒107, 为262.7 cm2;其次是海丰16号, 为246.8 cm2。比CK果实大的有中椒107、海丰16号、国福406、甜杂3号。果实面积最小的是京甜3号, 为203.1 cm2;其次是中椒104, 为206.6 cm2。而且从果实的长宽可以看出, 中椒105、中椒107、国福406、中椒5号的果实长宽比例比较协调, 属于比较圆形的形态。而海丰10号、中椒104、京甜3号等果实比较长, 宽度不是很大, 属于比较长形的形态。
2.3 病害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各个品种的发病情况差异很大, 发病最少的品种为中椒5号、海丰10号, 平均发病率为1.00%;最差的品种为中椒104号, 平均发病率为4.67%;其次为中椒107号和京甜3号, 平均发病率为4.00%。发病率比CK低的有中椒5号、海丰10号、国福406、甜杂3号、红罗丹。海丰16号发病率跟中椒105相同。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的以上指标分析得出, 在产量、果实商品性、发病率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的品种为国福406、海丰16号, 这2个均好于对照品种中椒105。试验结果表明, 在当地适合种植的品种有国福406、海丰16号, 中椒105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品种。
该试验虽然对几个不同品种在产量等方面做出了比较, 但是还存在局限性, 原因在于只是在公馆镇一个地方进行了试验, 而没有在各个镇设立不同的试验地点, 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具有片面性。
摘要:以中椒105为对照, 对来自几个科研单位及企业选育的9个辣椒品种进行生长势强、早熟、丰产、果实商品性、抗病性强等方面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国福406、海丰16号等综合表现较好, 适宜在当地种植。
关键词:辣椒,品种,产量
参考文献
[1]陈在新, 李晓明, 潘娟, 等.辣椒新品种比较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09, 48 (12) :3060-3062.
[2]陈继兵, 林峰.8个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 2008 (11) :53-54.
[3]梁合荣, 黄春利, 陈荣华.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种子, 2008, 27 (8) :102.
[4]陶笑, 杨兴国, 袁建玉, 等.辣椒新品种比较试验[J].上海蔬菜, 2009 (5) :26-27.
[5]许耀照, 张文斌, 张东昱, 等.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 2011 (7) :52-53.
[6]刘水东, 姜永平.南通地区设施专用型辣椒品种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 2011 (6) :38-40.
1.1 试验目的
对试验的夏大豆品种进行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及品质等鉴定,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宜的大豆新品种,为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2 试验地点
地点选在地势平坦,肥力中上等、均匀一致,有一定排灌条件的马陵山镇冲口村。
1.3 试验设计
采取简单的对比设计,不设重复,随机排列,每个品种播种面积1亩,两边设保护行。
1.4 田间种植示意图
1.5 田间管理
1.5.1 播期 6月13日
1.5.2 施肥情况(种类、数量、日期) 6月11日每亩施45%的复合肥(N、P、K为15:15:15)15公斤作基肥。
1.5.3 定苗苗次数 齐苗后按品种要求密度定苗。
1.5.4 中耕除草 6月14日喷施乙草胺1次,7月16日、8月9日人工除草2次。
1.5.5 排灌情况 今年夏季降雨正常,未曾灌溉,每次下大雨后及时排水,田间无积水。
1.5.6 虫害防治(方法、药剂、日期) 7月7日、8月5日、8月 15日防治烟粉虱、豆荚螟、食心虫和卷叶虫。
1.6 试验期间的气候情况及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今年大豆生长期间,苗期天气晴好,利于生长。7月中旬大豆开花前平均气温比常年低、日照比常年少,降水也略少于常年,导致同一品种的花期较往年推迟3-4天。结荚鼓粒期以阴雨天为主,日照时数比常年少,气温低于常年,不利于大豆的鼓粒,也推迟了大豆的成熟期。低温寡照导致大豆产量受到一定影响。
2 试验结果
2.1 参试品种产量
徐豆14,亩产量187.82公斤;鲁黄1号亩产量185.54公斤;圣豆九号亩产量179.38公斤;中黄13亩产量176.83公斤;
2.2 参试品种主要生育期及抗性
2.3 室内考种性状
3 品种评价
鲁黄1号:亩产185.54公斤,居第2位。该品种白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披针叶,生育期111天。株高78.9厘米,有效分枝1.3个,有效荚数38.6个,百粒重23.1克。种皮黃色,粒形椭圆,脐色褐。花叶病毒病0级,倒伏度1级,抗病性好,较抗倒伏。
圣豆九号:亩产179.38公斤,居第3位。该品种白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椭圆叶,生育期108天。株高77.6厘米,有效分枝1.7个,有效荚数36.8个,百粒重22.8克。种皮黄色,粒形椭圆,脐色褐。花叶病毒病1级,倒伏度2级,不抗倒。
中黄13:亩产176.83公斤,居第4位。该品种紫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卵圆叶,生育期105天。株高55.2厘米,有效分枝1.6个,有效荚数35.1个,百粒重22.1克。种皮黄色,粒形椭圆,脐色褐。花叶病毒病1级,倒伏度0级,抗病性一般,抗倒伏。
——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市农牧局2015年蔬菜新品种试种分配计划,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15年4月底开始,进行了有关蔬菜新品种试种,现将有关试验示范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1、试种面积:共计14亩。
2、试种设施,高效日光温室14栋,每栋建筑面积800㎡,每栋温室内有效种植面积667㎡(1亩)。
3、试种时间:2015年4月28日至5月8日定植,植保管护期至9月。
4、试种品种:共计5类,14个品种,其中西红柿5个(含樱桃西红柿1个);甜瓜4个;青椒3个;西瓜2。
二、表现性状
1、出苗率,最低为甜瓜品种平均达到80%;最高为西红柿出苗率达到98%;青椒为90%;西瓜为90%。
2、结果能力,最好的为西红柿,西瓜次之。
3、抗病性,西红柿抗病性为强,甜瓜和青椒为差,其它为一般。
三、田间管理措施
1、定植前温室内采用“多菌灵”对土壤进行了消毒灭菌,同时采用“闷棚”方式对土壤进行了高温消毒灭菌。
2、定植的温室土壤每亩增施了3000㎏以上的有机肥,同时底肥混施了含有氮、磷、钾单元素和混合元素的化学肥料150㎏。
3、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严格按照自治区质监部门发布的高原保护地蔬菜种植规程进行药品使用,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基本只使用了“多菌灵”,“霜霉威”、“翠白”、“速克宁”,且这四种药品都是用于预防“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病毒性病源发生,药品在采摘上市前10天绝不使用。
4、适时控制温湿度,减少病害发生,根据不同作物品种,按照不同时间段,合理安排采光、通风、保暖。作物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之间,土壤温度保持在21℃以上,温室内温度白天保持在25℃-30℃,晚上保持在21℃左右。
四、试验结果
1、产量:西红柿亩产8000㎏;甜瓜亩产6300㎏以上;青椒2个品种亩产8000㎏,1个品种6200㎏;西瓜亩产4200㎏。
2、商品率:平均达到85%以上。
3、产值:西瓜35000元/亩;甜瓜28000元/亩;青椒32000元/亩;西红柿32000元/亩。
五、存在的问题
1、试验的品种中,西红柿(不含樱桃西红柿)硬度不强,光泽度不理想。
2、甜瓜发生“白粉病”的概率较高,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3、甜瓜“京玉208”在品质和抗病性上表现较差。
4、青椒的大小形状不理想,群众认可度不理想。
堆龙德庆县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5年9月9日
对引进的14个水稻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鉴定各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及适应条件.试验表明:适合在沈阳地区示范推广的主要品种为辽星l号、千重浪2号、盐粳68、辽优1052和盐丰47;辽优1052相对比较适宜沈阳市以南的中晚熟稻区,并提出了部分品种在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水稻品种的选用提供参考.
作 者:田兴隆 于飞 籍平TIAN Xinglong YU Fei JI Ping 作者单位:田兴隆,TIAN Xinglong(康平县东关镇农科站,沈阳,110500)于飞,YU Fei(康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沈阳,110500)
关键词: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生育期;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1-0001-02
2014年,在辽宁省农委的部署下,大石桥市高坎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承担水稻高产创建核心区试验任务,水稻品种筛选为试验内容之一。通过对不同审定品种、品系(组合)进行试验比较,筛选和鉴定大石桥地区近年选育、引进的水稻新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和稳定性,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为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高坎镇连三村农户承包田,其位于高坎镇东风灌区五干支渠东侧、沈营公路北侧。试验田区机耕路建设完善,排洪方便,面积为2400 m2,土层深厚,盐碱土质。
1.2 供试材料
盐丰47(对照):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东壮1018:大石桥市东壮种子公司;辽旱109:辽宁省北方种业有限公司(许雷);辽河5号:大洼县秦娜种子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区共2 400 m2,每个处理的面积为600 m2,随机排列,不设重复。试验期间,统一进行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考种分析。
1.4 田间管理
1.4.1 育苗方式 采用园田开闭式旱育苗方式。配制营养土时,15 m2苗床配制营养土500 kg,加入总量30%的腐熟农家肥及含酸量较高的调制剂(0.25 kg/m2),过筛混拌均匀,于2013年4月10日育苗。
播种时,稀播种育壮秧,播种量为播湿籽250 g/m2,播后压籽覆盖1 cm营养土,然后用1.%丁扑粉剂进行封闭灭草。
播种后至出苗前,注意做好保温保湿工作;一叶一心至三叶期,床内温度控制在20~30 ℃,适时浇水;在不影响秧苗正常生长情况下,苗期尽量减少浇水次数。插秧前7 d,适量追施送嫁肥,浇施1%的梳铵水1.5 kg/m2,浇肥后用清水洗苗。苗期防治立枯病1次,每瓶育苗灵兑水15 kg,喷浇于15 m2地块。
1.4.2 插秧时间 2013年5月20日手插秧,插秧密度为30.0 cm×16.6 cm。
1.4.3 平衡施肥 施肥总量为纯N 17 kg/667 m2、纯P2O5 6.9 kg/667 m2、纯K2O 5 kg/667 m2。基蘖肥和穗粒肥的比例为5.5∶4.5。总氮量的60%做基肥全层施入,25%做分蘖肥表施,10%做保蘖肥施入,5%做穗粒肥施用;磷肥全部插前铺施,钾、锌肥次蘖肥施入。基肥耙地前施,此后每7 d施1次肥,6月25日施肥结束。粒肥在水稻齐穗期施用。
1.4.4 病虫草害防治 插后7 d,扬撒辛硫·三唑磷100 g/667 m2,防治稻水象甲。6月20日,扬撒杀虫双200 g/667 m2、辛硫·三唑磷60 g/667 m2,防治一代二化螟。7月20日,扬撒杀虫双200 g/667 m2、辛硫·三唑磷每亩用60 g/667 m2,防治二代二化螟。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时,破口前每667 m2用稻瘟灵150 g、井冈霉素3袋、吡蚜酮8 g兑水40 kg喷雾;齐穗前每667 m2用4%春雷霉素150 g、井冈霉素3袋、吡蚜酮8 g、辛硫、三唑磷60 g兑水40 kg喷雾。
插秧前用药剂封闭除杂草,每667 m2用丁草胺200 g。插秧后10 d,用草克星20 g/667 m2毒土法除草。
1.4.5 管水 采取浅、湿、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管。返青期要浅灌水,水层在3 cm内;有效分蘖期宜浅水灌溉,水层在3 cm内,以促进早期低节位有效分蘖。水稻分蘖盛期适度晾田7 d,可控制无效分蘖。抽穗开花期生长机能强、光合作用旺盛、耗水量大,需要建立深水层(5 cm)。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试验品种生育进程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辽旱109及辽河5号的出穗期为7月27日,比盐丰47和东壮101(7月29日)提前2 d;辽旱109和辽河5号的成熟期为9月22日,比盐丰47和东壮1018(9月24日)提前2 d。
2.2 产量调查
每个品种取3个样点,进行产量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同等肥力、同等比例条件下,东壮1018的穗粒数(109.3粒)比盐丰47(100.5粒)多8.8粒,辽河109和辽河5号的穗粒数分别比盐丰47多16.9粒和19.3粒;东壮1018的产量最多,为743.7 kg,比对照(盐丰47)增产99.1 kg,增产率为15.3%;而辽河5号和辽旱109分别比对照(盐丰47)增产64.0 kg和32.8 kg,增产率分别为10.0%和5.0%。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地力、肥力条件下,辽旱109、辽河5号的出穗期、成熟期均比盐丰47、东壮1018提前2 d;4个品种的产量差异较大,与对照盐丰47相比,东壮1018增产15.3%,辽河5号和辽旱109分别增产10.0%和5.0%。
盐丰47的种植时间较长,抗病能力逐年下降,应慎重种植,而其它3个品种均可在辽南地区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 耿维.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64.
[2] 朱久祥.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北方水稻,2014(1):52-53.
[3]盘祖勇.有关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6):125-126.
Abstract: For selecting suitable high quality rice to cultivate in Dashiqiao area, it took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test, compared recent approved varieties' growth period and yield, the test result shows that in the same condition of soil productivity and fertility, to compare Yanfeng 47, Liaohan 109 and Liaohe No.5, their heading date and mature period advanced 2 days; Dongzhuang 1018 yield increased 15.3%, Liaohe No.5 and Liaohan 109 yield increased 10.0% and 5.0%.
Key words: rice; variety selection; test; growth period; yield
试验地于2008年设在黑龙江省八五○农场科研站旱田园区, 前茬为小麦, 采取伏翻、秋耙、秋起空垄, 春施肥的方式, 每公顷施基肥270kg, 其中尿素90kg、磷酸二铵75kg、氯化钾60kg、生物钾45kg;种肥施磷酸二铵75kg/hm2;封垄时追施尿素90kg/hm2。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4行区, 行长10m、行距65cm, 株距25.6cm, 每小区面积26m2。栽培密度设计为6万株/hm2, 四周设保护区, 区间道1m。参试玉米品种:垦饲1号、龙育1号、高油115、高油106、吉饲8号、吉饲9号、吉单261、中原单32号 (CK) 、阳光1号 (参考CK) 共计9份材料。
5月9日人工穴播, 每穴3~4粒, 播后镇压, 田间管理与大田相同。出苗后观察记载物候期和农艺性状, 于9月15日人工收获, 其中生物产量的测定方法为:收获每小区中间两垄13m2, 全部从茎基部3cm处割下, 测定其地上部的生物产量, 计算小区产量, 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干物质测定方法:取2株代表性样品称其鲜重, 取回后用烘箱105℃烘至恒重时称重, 称其干物质。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青贮玉米生育性状表现分析
通过生育性状调查可以看出:收获时高油115、吉饲8号和吉饲9号处在乳熟末期, 龙育1号处在乳熟中期, 阳光1号 (参考CK) 处在蜡熟中期, 其它几个品种达到蜡熟初期。
2.2青贮玉米产量分析
2.2.1 鲜重产量分析
除了高油106 (鲜重63.3t/hm2) , 所有品种的鲜重均高于对照 (65.6t/hm2) , 增产幅度为0.9%~27.6%, 排在前几位的品种依次是吉饲8号 (83.7t/hm2) 、吉饲9号 (78.5t/hm2) 、龙育1号 (76.8t/hm2) 、垦饲1号 (75.1t/hm2) 和高油115 (71.5t/
undefined
hm2) 。
2.2.2 干物质产量分析
所有品种的干物质产量均高于对照 (干物质19.2t/hm2) , 增产幅度为11.2%~28.1%, 排在前几位的品种依次是吉单261 (24.6t/hm2) 、高油106 (24.3t/hm2) 、龙育1号 (24.0t/hm2) 、阳光1号 (23.1t/hm2) 和高油115 (23.0t/hm2) 。
2.2.3 营养产量分析
所有品种的营养产量均高于对照, 增产幅度为15.5%~42.4%, 排在前几位的品种依次是吉单261、高油106、龙育1号、阳光1号和垦饲1号。
2.3对产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对9个青贮玉米的鲜重、干物质产量和营养产量用新复极差测验 (LSR法) 进行统计分析。
2.3.1 对鲜重进行统计分析
吉饲8号、吉饲9号、龙育1号和垦饲1号增产极显著;吉饲8号和吉饲9号对阳光1号增产极显著, 龙育1号和垦饲1号对阳光1号增产显著。
2.3.2 对干物质产量进行统计分析
除了吉饲8号, 所有品种都增产极显著;吉饲8号增产显著。
2.3.3 对营养产量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品种都增产极显著;吉单261对阳光1号增产显著, 吉饲8号对阳光1号减产显著。
3小结
a.吉饲9号和龙育1号的鲜重、干物质和营养产量均较对照增产极显著, 建议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但由于熟期偏晚, 建议搭配种植阳光1号或活秆成熟的商品玉米, 以提高青贮质量。
b.垦饲1号和吉单261的鲜重、干物质和营养产量均较对照增产, 高油106虽然鲜重略低于对照, 但是干物质和营养产量均较对照增产极显著, 这3个品种熟期适宜, 建议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宛麦18是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选育的弱春性早熟小麦新品种,~参加河南省区试,平均产量为6 492.0 kg/h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8.24%.该品种高抗纹枯病,中抗条锈病、叶锈病和叶枯病,中感白粉病,综合抗病性好,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及周边中高肥力地种植,目前,该品种在豫南及周边地区已累计推广16.67万hm2.
作 者:李金良 侯明翠 刘冬云 高群英 作者单位:李金良,侯明翠(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南阳,473000)
刘冬云,高群英(河南省邓州市种子公司,河南邓州,474150)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东青1号、高油115、高油106、龙育1号、中东青1号、阳光1号、垦饲1号、龙辐单208、丰源833、丰源27和中原单32(CK),由黑龙江省科研单位和种子公司提供。
1.2方法
试验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854分公司科技示范园区进行,前茬为大豆,秋翻地,秋起垄,机械施肥,施磷酸二铵195kg·hm-2、尿素60kg·hm-2、钾肥45kg·hm-2。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4行区,行长10m,行距0.65m,株距0.22m,保苗株数均为7万株·hm-2。5月27日播种,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出苗后观察记载物候期、农艺性状,在9月10日收获每小区中间两垄,全部从茎基部3cm处割下,测定其地上部的生物产量,计算小区产量,折合成每公顷生物产量。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2]。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条件分析及其对青贮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2011年春涝使青贮玉米播期比往年推迟20 d左右,5月27日播种,播后气温高,底墒足,种子吸水膨胀速度快,出苗期6月3~4日,从播种到出苗7~8 d。6月气温比历年同期高4.9℃,比近30年平均高出3.6℃。整个生育期7、8月份气温比历年都高,分别高1.1和1.8℃。6~8月份降水比历年都少,分别低57.5、25.9和19.2 mm,日照时数充足,9月份与正常年持平,对青贮玉米生育期的进程影响不大。
2.2 不同品种生育时期比较
青贮玉米成熟期在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9月10日收获时,高油115和龙育1号处在乳熟初期,中东青1号处在乳熟中期。其余8个品种均达到乳熟末期以上,从生育期上看,这8个品种可以在当地作青贮玉米应用。
2.3 不同品种生物学性状比较
由表3可知,各参试品种的株高在293.0~375.5 cm,以高油115最高,丰源27最低,除丰源27、丰源833、龙辐单208和垦饲1号株高低于对照中原单32,其余品种均高于对照;穗位高在145.5~210.5 cm,以高油106最高,丰源27最低,除高油115、高油106、龙育1号穗位高于对照外,其余品种均低于对照;茎粗为1.3~2.6 cm,以阳光1号最粗,中东青1号最细,只有东青1号、中东青1号、丰源27的茎粗小于对照品种;收获期绿叶片数为11.0~17.5片,以高油115最多,丰源27最少,除丰源27、丰源833、东青1号和垦饲1号收获时绿叶数少于对照外,其余品种均多于对照;中东青1号、阳光1号和龙辐单208田间未发生倒伏现象,其余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倒伏。
2.4 不同品种生物产量比较
由表4看出,参试的11个品种有7个比中原单32(CK)增产,增产幅度0.5%~40.4%。其中阳光1号生物产量为131 542.5 kg·hm-2,比对照增产40.4%,差异极显著,产量居第1位;龙辐单208生物产量为109 087.5 kg·hm-2,比对照增产16.5%,差异极显著,产量居第2位;其余比对照增产的品种依次为中东青1号、高油115、龙育1号、高油106和丰源833。比对照减产的品种有3个,减产幅度为6.9%~24.7%,以丰源27减产幅度最大,达24.7%。
3 结论与讨论
青贮玉米要选择植株高大、繁茂,生物产量高、熟期适宜、抗逆性强的品种。该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种植和管理条件下阳光1号和龙辐单208生长性能和生产表现比其它品种更佳。其中阳光1号生物产量比对照增产40.4%,龙辐208生物产量比对照增产16.5%。两个品种熟期适宜、生物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在虎林地区具有较大的饲用潜力,建议加大推广面积。
青贮玉米品种中东青1号、高油115和龙育1号虽然生物产量高于对照品种,但生育期较长,不适宜本地种植,其它品种应进一步试验观察。
该试验的密度设置为7万株·hm-2,仅仅表明在该密度下的试验结果,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对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分别进行试验鉴定,并且应进一步分析不同品种的主要营养成分,以便因地制宜选择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有效推动养畜户的规模养殖,促进垦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宜黑龙江省854农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选择11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对其生育期、生物产量及综合性状分别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阳光1号和龙辐单208生物产量较高、生育期适中,是提高种植效益、优化种植结构的良好青贮玉米品种。
关键词:青贮玉米,品种,生物产量
参考文献
[1]马延华.黑龙江省青贮玉米利用现状和发展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128-130.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花生品种
试验参试品种为4个,西农花1号、西农花12号、粤油200,对照品种为桂花17,品种均由柳州市种子管理站提供。
1.2 试验方法
试验选择在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市农科所)试验田进行。试验田为沙壤土,pH6.42,肥力均匀、中等偏上,排灌方便。
试验田间采用随机排列,每个品种不设重复,品种播种面积约为100平方米。试验于2009年3月18日按每667平方米播种密度为1.8万~2.0万粒,起畦大小行种植,单行双粒播种,畦宽2.0米包沟,大行距6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16.5厘米。基肥每667平方米施沤熟猪粪300千克,钙镁磷肥30千克,花生麸20千克,苗期和初花期各喷1次叶面肥,花生鼓粒期,人工淋施高钙高钾型冲施肥1次。苗期人工不间断除草,主要是以香附子为主,此后不再中耕除草。整个试验区防虫不防病,且全生育期未喷过农药,盛花期和开花下针期各喷1次上控下促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他管理与当地大田管理一致。7月23日验收所有品种。
1.3 调查及测定项目
田间调查记载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及品种性状特征、抗性,采样进行室内考种,各小区分别选点收获称重计算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从表1看出,各品种间产量存在差异,其中西农花1号产量最高达303.49千克/667平方米,比对照增产20.01%,其他两个西农花12号、粤油200均比对照减产,其中西农花12号减产高达28.35%。
2.2 性状表现
参试品种中西农花1号、西农花12号、粤油200等几个品种生育期都在122天左右,与参照品种桂花17无太大差别。在生长势、抗倒性、抗旱性、耐涝性方面,参试的西农花1号、粤油200、桂花17等品种均差异不大,而西农花12号在生长势、耐涝性方面更突出一些,表现为强。
2.3 产量构成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西农花1号,为303.49千克/667平方米,桂花17次之,为283.48千克/667平方米。西农花1号在植株性状方面与桂花17差异不大。而西农花12号在植株高度、分枝长度、成熟期青鲜度上均比参试品种要高、长、青鲜。在单株结果性状上,桂花17要优于西农花1号、西农花12号、粤油200,单株结果数达到27个,比第二名的西农花1号的22.4个要超出4.6个。单株饱果数上也较多,达22.0个,占比例的81.5%。在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方面西农花1号均优于西农花12号、粤油200及对照品种桂花17,达到167.0克72.4克74.5%,比对照品种桂花17分别高出14.8克、10.3克和3.9%。
所有参试品种在试验过程中,播种后遇春旱,人工抽水浇淋两次,确保出苗良好。在苗期突遇低温阴雨天气,使花生生长受到较大抑制作用。还有就是在7月初连续的强降雨,正值花生鼓粒的关键时期,生长受到抑制,果实不能正常饱满,植株普遍出现早衰现象,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各品种的产量。
3 品种综合评价
3.1 西农花1号
广西大学农学院育成。该品种经测产每667平方米产量为303.49千克,比对照桂花17增产20.01千克,增产7.1%,产量居所有参试种第1位。主茎高41.2厘米,百果重167.0克,百仁重72.4克,千克果数642个,出仁率74.5%,春播生育期为122天左右,播后出苗整齐,中前期长势较好,结荚鼓粒期由于连日的强降雨,致使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植株早衰,中下部叶片脱落严重,果实不能正常膨胀饱满,且后期的高温雨水天气,使该品种出现了不少的青枯病的现象。此外,该品种株型直立,结荚集中,鸡嘴豆很少,方便采摘。
3.2 桂花17
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用梧油一号作母本,粤油9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作为对照种,经测产每667平方米产量为283.48千克,产量居所有参试种第2位。主茎高41.6厘米,百果重152.2克,百仁重62.1克,千克果数721个,出仁率70.6%,春播生育期为121天左右,播后出苗整齐,前期长势较好,从开花期开始陆续地出现了青枯病的现象,在本地区适应性稍差。结荚鼓粒期由于连日的强降雨,致使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植株早衰,中下部叶片脱落严重,果实不能正常膨胀饱满,此外,该品种株型较直立,结荚较集中,鸡嘴豆较少。
3.3 粤油200
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用(粤油187×粤油92)F1为母本,(粤油320-26×粤油92)地为父本通过复合杂产选育而成。该品种经测产每667平方米产量为281.81千克,比对照桂花17减产1.67千克,减产0.1%,产量居所有参试种第3位。主茎高44.3厘米,百果重153.8克,百仁重56.8克,千克果数723个,出仁率65.3%,春播生育期为122天左右,播后出苗整齐,中前期长势较好,结荚鼓粒期由于连日的强降雨,致使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植株早衰,中下部叶片脱落较严重,果实不能正常膨胀饱满。作为本地区播种面积较大的品种,较抗青枯病(特别是连作地表现更加明显),此外,该品种株型直立,结荚较集中,鸡嘴豆较少,较方便采摘。
3.4 西农花12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宜州市洛西镇河池市农科所水稻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区, 海拔110 m, 位于东经108°30′, 北纬24°30′, 供试土壤质地为红壤土, 土壤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杂交水稻品种共12个, 分别为T78优2155、Y两优136、十优12、奥两优900、孟两优862、广信优208、恵两优1号、泰两优086、泸优2155、盛优76、19优361、银丰优9398。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 以T78优2155作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重复间设走道35 cm, 小区走道40 cm, 共设36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13.33 m2, 四周均设保护行, 用本品种插植保护行5行以上[1,2,3]。
1.4 试验实施
1.4.1 培育壮秧。
采用湿润水播育秧, 于7月10日播种。秧田施钙镁磷肥750kg/hm2作基肥, 7月20日施尿素188 kg/hm2、氯化钾188 kg/hm2作断奶肥。
1.4.2 适时移栽, 加强肥水管理。
8月1日移栽, 插植规格为23 cm×13 cm。大田基肥施钙镁磷肥750 kg/hm2、尿素188 kg/hm2、氯化钾188 kg/hm2, 寸水返青;8月13日追施尿素113 kg/hm2、氯化钾113 kg/hm2, 浅水促分蘖;9月1日追施尿素225 kg/hm2、氯化钾225 kg/hm2, 同时拌除草剂适用于田间[4,5]。10月10日施尿素225 kg/hm2、氯化钾225 kg/hm2作穗肥。
1.4.3 病虫害防治, 收获测产。
于8月14日喷施稻瘟灵、高甲胺、吡虫·噻呤酮、甲基托布津、克虫星及叶枯唑防治稻飞虱、钻心虫、稻纵卷叶螟及细菌性褐斑病;于8月28日、9月11日、18日、27日、10月13日喷施甲维盐、毒死婢、钻心虫一喷净、百菌清、井冈·蜡芽菌、叶枯唑、农链素等防治稻飞虱、钻心虫、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等。收割前6 d断水, 成熟后各品种各取5蔸进行室内考种, 每小区单打单收, 测其产量[6]。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
由表1可知, 各品种生育期为105~108 d, T78优2155 (CK) 、十优12、孟两优862、恵两优1号、19优361最短, 为105 d;Y两优136、银丰优9398最长, 为108 d。Y两优136最高分蘖苗最高, 其次是盛优76, 分别为374.22万、359.64万根/hm2;最高苗最低的是对照品种T78优2155, 为272.16万根/hm2。各品种有效穗数为183.48万~252.72万穗/hm2, 以奥两优900最高, 为252.72万穗/hm2;以恵两优1号最低, 为183.48万穗/hm2。成穗率在58.1%~89.4%, 银丰优9398最高, 其次是广信优208, 分别为89.4%、80.2%;恵两优1号最低, 为58.1%。各品种株高在87.6~118.8 cm, 盛优76最高, 为118.8 cm;奥两优900最矮, 为87.6 cm。各品种穗长在23.4~27.7 cm, Y两优136最长, 其次是19优361, 分别为27.7 cm和27.1 cm;奥两优900最短, 为23.4 cm。各品种每穗总粒数在105.9~217.8粒, 银丰优9398最高, 其次是恵两优1号, 分别为217.8粒、201.2粒;19优361最低, 为105.9粒。各品种结实率为53.7%~75.2%, 孟两优862最高, 其次是十优12, 分别为75.2%、72.7%;银丰优9398最低, 为53.7%。千粒重在22.3~29.8 g, 19优361最高, 其次是泰两优086, 分别为29.8、27.2 g, 银丰优9398最低, 为22.3 g。
2.2 产量
由表2可知, 参试品种Y两优136产量居首位, 其次是恵两优1号, 产量分别为6 750.0、6 495.0 kg/hm2, 分别比对照品种T78优2155增产907.5、652.5 kg/hm2, 增产幅度分别为15.53%、11.17%。减产最多的是19优361, 其次是盛优76, 产量分别为4 687.5、5 272.5 kg/hm2, 分别比对照品种T78优2155减产1 155.0、570.0 kg/hm2, 减产幅度达19.77%、9.76%。
2.3 抗性和整齐度
由表3可知, 有10个品种无叶瘟, 分别是T78优2155 (CK) 、Y两优136、奥两优900、广信优208、恵两优1号、泰两优086、泸优2155、盛优76、19优361、银丰优9398, 表现为高抗;十优12、孟两优862这2个品种有轻度的叶瘟。参试的12个品种均无穗瘟发生, 表现为高抗。参试的12个品种都有轻度的纹枯病, 表现为轻感。参试的品种中有5个品种整齐度为整齐, 分别是T78优2155 (CK) 、Y两优136、奥两优900、泰两优086、银丰优9398;7个品种整齐度表现为一般, 分别是十优12、孟两优862、广信优208、恵两优1号、泸优2155、盛优76、19优361。
3 品种综述
3.1 Y两优136
该品种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1位, 达6 750.0 kg/hm2, 较对照T78优2155增产907.5 kg/hm2, 增产幅度达15.53%, 增产极显著, 丰产性好。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08 d, 群体整齐度整齐, 叶姿挺直, 青株腊秆, 茎秆硬朗, 剑叶挺、内卷, 穗长、粒密, 耐寒, 抗性强, 适应性强, 综合表现优, 推广前景良好, 在该生态区可扩大推广种植面积。
3.2 恵两优1号
该品种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2位, 达6 495.0 kg/hm2, 较对照T78优2155增产652.5 kg/hm2, 增产幅度达11.17%, 增产极显著。该品种生育期为105 d, 株叶型好, 茎秆粗壮硬朗, 穗长、大, 熟期转色好, 结实好, 抗病性强, 综合表现优, 推广前景良好, 在该生态区可扩大推广种植面积。
3.3 奥两优900
该品种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3位, 达6 337.5 kg/hm2, 较对照T78优2155增产幅度达8.47%, 增产显著。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07 d, 群体整齐, 株叶型好, 青株腊秆, 茎秆硬朗, 剑叶挺直, 成穗率高, 熟期转色好, 适应性强, 抗逆性较强, 综合表现优, 推广前景良好, 在该生态区可扩大推广种植面积。
3.4 银丰优9398
该品种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4位, 达6 315.0 kg/hm2, 较对照T78优2155增产幅度达8.09%, 增产显著。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08 d, 株叶型好, 青株腊秆, 茎秆硬朗, 剑叶挺、长, 穗形好、粒密, 熟期转色好, 抗性强, 综合表现优, 在该生态区可扩大推广种植面积。
3.5 十优12
该品种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5位, 达6 277.5 kg/hm2, 增产幅度达7.45%, 增产显著。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05 d, 叶姿挺直, 茎秆粗壮硬朗, 剑叶长、宽、大, 穗大粒密, 抗性强, 综合表现优, 在该生态区可扩大推广种植面积。
3.6 泰两优086
该品种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6位, 达6 187.5 kg/hm2, 增产幅度达5.91%, 增产显著。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07 d, 株叶型好, 青株腊秆, 茎秆粗壮硬朗, 剑叶长、挺直, 穗长粒大, 熟期转色好, 抗性强, 综合表现优, 在该生态区可扩大推广种植面积。
3.7 泸优2155
该品种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7位, 达5 880.0 kg/hm2, 较对照T78优2155增产, 但不显著。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07 d, 株叶型好, 茎秆稍软, 穗长粒稀, 耐寒性中等, 轻度早衰, 建议在该地生态区继续试验观察。
3.8 广信优208
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06 d, 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8位, 产量为5 760.0 kg/hm2, 较对照T78优2155减产, 减产幅度达1.41%, 减产不显著, 建议在该地生态区继续试验观察。
3.9 孟两优862
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06 d, 种株叶型好, 茎秆粗壮硬朗, 剑叶挺直、宽, 耐寒性强, 轻度早衰, 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9位, 产量为5 407.5 kg/hm2, 较对照T78优2155减产, 减产幅度达7.45%, 减产显著, 建议不再续试。
3.1 0 盛优76
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07 d, 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10位, 产量为5 272.5 kg/hm2, 较对照T78优2155减产, 减产幅度达9.76%, 减产显著, 建议不再续试。
3.1 1 19优361
该品种全生育期为105 d, 在参试品种中产量居第11位, 产量为4 687.5 kg/hm2, 较对照T78优2155减产, 减产幅度达19.77%, 减产极显著, 轻度早衰, 建议不再续试。
4 结论
Y两优136、恵两优1号、奥两优900、银丰优9398、十优12、泰两优086综合表现优, 推广前景良好, 在该生态区可扩大推广种植面积;泸优2155、广信优208建议在该地生态区继续试验观察;孟两优862、盛优76、19优361减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建议不再续试。
摘要:2012年在广西河池市进行晚稻杂交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Y两优136、恵两优1号、奥两优900、银丰优9398、十优12、泰两优086等6个品种丰产性较好、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 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关键词:晚稻,新品种,经济性状,产量
参考文献
[1]王龙明.杂交中稻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6) :78-79.
[2]林雪玉.中稻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与分析[J].种业导刊, 2009 (4) :33-35.
[3]王际凤.贵州省杂稻区试对照种生育分析及参试组合熟期类型划分指标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 2002 (1) :21-22.
[4]饶峰, 熊书敏, 罗小新.国家杂交水稻 (中稻) 展示品种比较试验报告[J].中国农业, 2009 (4) :51-52.
[5]薛菊金, 项忠兰.优质晚粳水稻品种与播期比较试验报告[J].农业装备技术, 2008, 34 (1) :35-37.
【丝瓜品种比较试验】推荐阅读:
玉米品种对比试验总结10-08
我家的丝瓜作文07-17
丝瓜作文450字11-02
母亲和丝瓜作文12-16
丝瓜的作文500字06-02
我发现了丝瓜的秘密06-18
描绘丝瓜的作文300字01-04
咖啡品种介绍12-02
桂花品种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