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地理教学方法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共8篇)

如何创新地理教学方法 篇1

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节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关于二战期间,英军巧妙利用西欧地区天气变化由西向东发展的规律,不仅成功躲避了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还用大雾作掩护对德军进行反击,使德军损失惨重的小故事。再如讲述“洋流”一节时,我举了二战时的两个例子:一是德国的潜水艇在关闭发动机的情况下,顺利通过了由英军严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往返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从后方给英军以沉重的打击。这是怎么回事呢?英军也很纳闷,在严密的监视下,敌人竟从后方出现了;二是英国有一名海军少尉所在的军舰在非洲西北部的海域遭到攻击,当舰沉没之时他写了一封信塞进一个酒瓶里塞上塞子,抛到海里,原来这封信是写给他妻子的。五十年后有人在英格兰西南部的海滩上拾到了这个瓶子并按瓶子上的地址找到了已是老太婆的少尉的妻子,这只瓶子在海滩上何以漂流了五十年奇迹般漂到了英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由这两个故事引入了“洋流”的概念及其成因,并解释了上述两个问题,学生兴趣激增,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此时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问“郑和历次下西洋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回”这又是为什么?提示:结合南亚季风气候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北印度洋季节环流的特点。

教学中巧用诗歌和谚语,深入浅出地解释地理现象。比如在讲垂直地带性时可以引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一山又四季,十里不同天”;讲对流雨时用“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讲气候和天气现象的内容,运用谚语来判断天气变化,如“旱东风,雨祖宗”,“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来说明一天中的天气变化。讲到农业生产的特点时,用农谚来说明农时:可用“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过了惊螫节,种田不用歇”,“枣发芽,种棉花”等来说明农业的季节性。再如:小麦的种植不同地区时间的差别: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到了江南地区则为“霜降早,小雪迟,立冬种麦正当时”;到了华南地区则为“立冬早,大雪迟,小雪种麦正当时”;说明纬度位置不同的差异,这样学生既荡漾在知识的海洋里,又陶醉在优美的诗画中。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地理课中有许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如利用三维立体地形图,可使地形图旋转显示,从而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地形,了解其基本特征。多媒体课件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播放相应的录像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对宝钢、鞍钢这两大钢铁工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可创设这样一组问题情境:宝钢和鞍钢是我国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一个位于东北辽宁省,一个位于华东上海市,两者在资源条件这个区位因素上有什么不同?这就进一步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资源缺少的沿海地区布局这样的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上海是一个特大城市,宝钢的布局需要考虑哪些环境要素?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和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样以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兴趣、研究能力得到培养。

地理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存在一定的争议,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辩论,学生在辩论中体验不同观点的碰撞,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好教师的应变作用,促进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地理知识。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时,关于人地关系可以设计这样的辩题组织学生就相关论点进行辩论,如:正方的观点为,“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可协调发展”,反方的观点为,“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不能协调发展”。再如: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发生冲突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哪个优先?正方的观点为,“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反方的观点为,“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

四、通过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有些学生总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会很认真地去聆听,与他们交流。这些环节往往会激活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情绪,师生对答精妙处,学生还会发出会心的笑声,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进而会激发学生认真听课,喜欢学习的热情,慢慢地学生很喜欢上地理课,这是我从前不曾想到的。

五、关怀每一个学生,融洽师生之间情感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与学习存在问题的学生交流。由于时间的局限,虽然对每个学生接触次数不是很多,但老师对他的关注,会使学生受到感动,从而对老师产生信任,并爱上你所教的学科。如班上有这样两名同学:在班里默默无闻,不调皮、不冒尖、思维较慢,成绩不好,属于不太受关注的学生,。我我几次找他们谈心,给他们以鼓励,使他们逐渐对地理课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也一点点提高上来,后来,有位同学地理成绩竟挤到了全班的前列。他们在课堂上眼神不再茫然,而是透露着渴求,流露出灵动。

还有一些重理轻文的同学,他们聪明好动,就是不爱学地理,我多次找他们谈话。开始时,他们明确表示就是不想学地理,学了也没用,我耐心地给他们纠正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们交流,互相取得了信任,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们也因此能够接受老师提出的学习建议,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有位同学曾在短短的期末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将成绩由原来的不及格提高到了80多分。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地理课,也喜欢我这个地理老师。在期末考试中,我所教的班级均取得了同类同系列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通过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精心的课堂环节设计,“小学科”也一样可以教得精彩,学得愉快,也一样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何创新地理教学方法 篇2

一、教学理念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教学理论依据和实践标准,我们要摒弃旧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适应新一轮课改的需要。

现代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只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了。教师要先于学生树立现代意识如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正确的观念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如综合、联系、区域、战略、立体等。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就要有锐意开拓精神,主动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学手段,汲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和教育动态信息,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以终身学习的精神,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坚持走创新之路。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转着教参转,师生围着课本转,老师是绝对主宰,学生失去自我,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致使地理教学不仅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实际,还远离了时代。而现代的课堂教学,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师生互动,和谐发展。在这里,讲授法已无立足之地,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拓展探究学习。我认为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地理课堂教学。

第一,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想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就要创设好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燃起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客体变主体,走自我发展之路。第二,善于引导,不着痕迹。老师不能为学生包办一切,但并不是说老师就放任一切,老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更多地从台前走到幕后,不露声色地干预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创新。第三,整合资源,师生共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地理学科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师生一起,利用图书、网络广泛收集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开展性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就能实现师生互动,共同进步。

三、教学手段创新

传统地理课堂,教师以一支粉笔、一张挂图、一本书为载体,教学手段呈现出单一化、平面化的特点。而当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和运用,地理教学迎来了新的时代,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现实。教师要充分利用媒体,借助于声、像、图、文为一体,使地理课堂变得色彩纷呈、生动有趣,使课内外有机结合,知识与现实相连。课堂空间由狭小变广阔,封闭变开放,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四、课堂评价创新

课堂教学中,一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突出重点,强化记忆;二要考察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三是要检测对插图的理解。可供测评的方式有:问答法;读图法;笔答法。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 创新教育 校园文化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各行各业各区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思维将严重影响现代学生走向社会后个人职业发展前景。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不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且还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拓展。地理教育也是创新教育的一部份,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地理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创新与创新教育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学领域,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的概念,将完全没有考虑过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重新融合,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这即为最早的创新模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创新已由最初的概念上升为一种新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我们现在所说的创新包括一切生产活动中较原来的思维、方法更新进,更有创造力的举措。

创新教育是指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能力,还要注重加强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一理念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认同和发展,也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科技进步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发展都起步较晚,教育方法与目标还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只注重教育的目的,不注重培养或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能力。应试教育不但阻碍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创新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有着很大的作用。

具体到地理教学上,创新就是利用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把地理、教育、心理、创造、人才等各学科知识运用一种新方法较好的组合在一起进行的地理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2.1构建校园文化,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个人的创新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保护好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对新奇事物的兴趣研究等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不断进取。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二、在校园内,通过实际操作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结合地理教学,学校可以将校园文化和多媒体的地理园结合起来,将地理模型用开放式的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实践。多媒体地理园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地理空间,地理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探究心理的作用下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2.2提倡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方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否掌握很大程度是决定于学生自己。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或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外,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追踪索源意识,怀疑精神[1]。地理学科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学科,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优化教学方案,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爱好, 将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观念根植每个学生思想行为中。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设计。要抛开传统教学中那种照本宣科的模式,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地理知识。如在教学开始前先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地理纪录片或是别的什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

2.3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创新个性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开发学生个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变通教学方案,开创性地运用教材,将教材内容以不同方式展现[2]。启发学生分析原因、讨论问题的思维,开展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3]。激励学生参与、合作、竞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挖掘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创新行为的人要正确指导和适当激励。要努力维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塑造他们的创新人格提供宽松的环境。最终使他们成长为勇于创新的新人才。

2.4培养探究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它可以激起人们无限的追求和创造欲望。因此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要注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见到的地理现象、发现的地理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这些现象与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并发现地理科学的魅力。新世纪的人才需求不仅要求博学,还要有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因为只有持续创新,才能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强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让学生理解创新的必要性:创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创新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前提。教师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自觉地为我国的民族事业而努力进取。

3 结语

创新是灵魂,创新更是动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有放眼末来的现代教学观念,还要擅长利用地理学科的特殊性,用创造性的思维设计出创新的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翠华.实施创新教育 优化地理教学[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1,(11):32-32

[2]黄平凡.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之我见[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10):25-25

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陈素英

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地理课作为中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提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前提条件。

1.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首先,重视地理教学中的图形系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课本中大量的插图、专题地图、自然景观图,风土人情,寓意深刻的漫画分析,设疑布奇,步步引申,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有一幅漫画——图2.38“雨中垂钓”,在教学中先问:雨中掉鱼老者为什么要戴防毒面具?钓上的鱼为什么只剩下了鱼刺?学生回答:是因为大气污染严重,产生了酸雨,使河水酸化,导致鱼类死亡。引起大气污染的物质有那些?来源如何?学生回答: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氮等硫和氮的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我国发展工业生产对矿物燃料的燃烧。再追问:假如你是一位环保工作者,你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尽量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顿时,课堂气氛热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开始讨论师生教与学同步。在对一幅漫画的讨论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并且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其次,安排适当的“课堂辩论”,发展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通过课堂辩论帮助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艺术的提高也很有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适当、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用投影、幻灯、影视及音响等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地理情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发挥创造像想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于欲。创新要开发学生方面的潜能,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创造性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这就是地理研究性活动。在这里教师只是扮演“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情景和途径。学生通过自己成组、自己研究主题、自主设计调查方案,自主分析撰写论文等。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获取资料,处理提取信息,从而获取研究成果。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样,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走入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篇5

初中地理进行创新教学设计为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增加了难度,教学负担好像更沉重了,然而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有责任率先进行地理教学设计的创新。过去,我们称之为“备课”,而如今叫“教学设计”。它们之间不仅是名称的变换,而其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如何为初中地理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呢?

一、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地理教学设计的课程理念

过去,我们教学地理紧紧围绕教材知识、地图表格、地球仪等,以及几年来电子信息、电子备课等多种手段。在地理课上,老师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夺得了辉煌的成功。这一点,人人皆知,不可否认。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这大大促进了地理教育者进行地理改革的积极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地理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来。他们对地理的教育教学探讨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他们一致认为:地理的教育教学要开启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对这些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急迫感的教育新理念,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2)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科学方法。(3)教学设计是操作和规划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过程。(4)教学设计是以反馈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5)教学设计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应用性学科。

3、地理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相关理论和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教学的预谋和筹划,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先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恰当的媒体,对教学绩效做出评价,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二、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1、地理教学的基本内容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学目标设计。(2)设计教学策略,即教学策略设计。(3)进行教学评价,即教学评价设计。

2、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效果等等以后各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教与学活动的依据。教与学的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和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制约教学策略的关键。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一般是以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标准的。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指导

教学策略的设计、选择与实施的各个阶段,不可能离开理论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背后,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或原则作为指导,有时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

(四)了解实际环境条件

为了使教学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方案的制定应以一定的因素为基本依据,其中包括三个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作为教师在这里应该深入全面地把握这三个因素。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策略解决战略问题,而教学方法解决战术问题,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和确定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我们可以定义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教学传递策略重要的内容,是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可供使用的媒体,我们需要回答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依据什么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媒体选择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八)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

确定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将前面确定的各个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以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流程。

(九)形成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方案

需要将前面各部分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落实,要充分考虑前面各项研究,汇集各种研究内容,将其综合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最后产生一个由一系列表格组成的,具有真正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案。

总之,我们教学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只有你设计的空间越大,学生思考的面就越广,学生的思维更容易发展。如果你的设计很死板,是固定的模式,是无懈可击的真理,那么说明你并没有真正懂得地理教学设计的含义。我们以前经常强调备课要求备得很细、很周全,其实这里面就大大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新意识,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课改新理念。

 发表评论 浅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袁美(学员)发布时间: 2011-05-14 21:05:09

浅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设计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学生较容易的掌握知识;否则,教学工作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何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合情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三、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动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

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1.引导学生自我定向。

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2.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

4.引导学生自我调控。

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5.引导学生自我激励。

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总之,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中举足轻重,我们应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努力尝试做好它。

如何进行地理有效性教学设计

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361102)

郑明进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在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在进行有效性地理教学设计时,应该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展开。下面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为例,加以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地理教学目标的描述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例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沃克环流;了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理解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通过读图、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通过分析数据信息,推导出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理;通过对各种相关资料信息的解读,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科学、探索规律的探究精神。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订首先基于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本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简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本标准中行为动词“简述”属于了解的知识层次水平,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了解厄尔尼诺现象,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了解拉尼娜现象,理解拉尼娜现象可能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要素的分析与组织

1、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前的学情分析,应重点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如何进行思维的。例如:本节课教师在教学沃克环流时,先让学生读“全球表层水温分布图”,读出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域A与西太平洋海域B的水温,学生很快读出:A海域水温是23℃,B海域水温是30℃。教师进一步提出,为什么大洋东岸水温偏低。一位学生说:大洋西岸是暖流,大洋东岸是寒流;一位同学说,受到信风的影响。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海水由东向西流动,东岸高纬度及底层海水进行补充。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赤道太平洋水温西高东低,将会在其上空形成什么样的热力环流?教师要求学生动手画热力环流图,请其中一位学生上台画,画完后让其描述所绘的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在这基础上,教师以讲解的形式,说明什么是沃克环流,进而提出问题:在沃克环流的影响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与西岸的降水有何不同?师生对话后,教师进行小结: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气候以干旱为主,主要受下沉气流影响而成,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的气候以湿润为主,主要受上升气流影响而成。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很注重分析新知识形成的知识背景,学生要掌握沃克环流这一新知识,要以海水的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等相关知识作为背景,而这些背景知识是前面所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针对学情,采用了问题解决式教学的策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新的地理问题,不断进行新知识的主动建构。

2、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组织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因此它是教学设计一项重要工作。

例如:“厄尔尼诺的形成原理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读“1997年12月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在图中读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A与西部海域B的海洋表层水温距平值,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得出厄尔尼诺现象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当1997年12月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较正常年份沃克环流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让学生推测: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中东部水温升高异常,沃克环流还可能有哪些变化?对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如下结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沃克环流中的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同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沃克环流中的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湿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引发旱灾。

这部分教学是学生在掌握沃克环流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厄尔尼诺的形成原理及其对全球气候的景响,是学生学习沃克环流的进一步深化,为此,教师利用1997年12月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并针对学生的疑难,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层层递进,形成问题链。这样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解决教的内容,又解决学的内容,有力突破这一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设计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本节课内容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经典案例,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讲到拉尼娜现象时,运用“条件-推理-结论-验证结论”的研究方法,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1、读“1998年12月拉尼娜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图”,分析赤道附近中东部海区和西部海区水温的异常对沃克环流产生的影响,阐述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

2、与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两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相比,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水旱灾害相对严重还是较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的探究问题,而教师则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场外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地理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教学完本节课后,教师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练习1:读2005年 1月至2008年5月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区海洋表面温度距平值,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2005年初至2008年5月推测这三年可能发生了什么现象(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分布的规律,描述这些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练习2:读下图“太平洋表层水温温度距平值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甲点为“4℃”,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甲地海面水温为4℃

B.甲地海面水温比同纬度地区高4℃

C.甲地海面水温比海底高4℃

D.甲地海面比常年平均水温高4℃

2、下列关于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A地降水增加,气候更加湿润

②B地气候由于燥少雨变为多雨

③A地上升气

流较正常年份减弱

④B地下沉气流较正常年份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突出过程方法,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学效果的评价的方式不仅仅是课堂练习,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设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新课改如何创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篇6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和动机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 是学习的原动力。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 通常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学习, 并从中获得巨大满足。地理研究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 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等直观教具, 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电脑合成等手段,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对各种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开学第一节地理利用电视录像播放《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和地球的各种景观地貌及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 并伴有动感优雅的乐曲, 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 “在浩渺的宇宙中, 有一颗美丽的星球, 她披着蓝色的面纱, 载着无数的生灵环绕着太阳在不断地转动, 她在太空中怎样遨游?她怎样形成了今天的面貌?生命为什么可以在地球上存在、繁衍?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变地球的呢……”于是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 打开本节内容,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万分,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容易分散, 这就更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更需要教师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经常性的加上一些小插曲, 如联系时事热点, 一些诗词句子, 使课堂更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用板图教学法,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板图教学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零星的知识系统化。在地理教学中, 使板图和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就能做到内容生动具体, 概念深刻, 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的内容时,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但出现的地名较多, 采用怎样的教法才能使学生比较容易记住呢?首先, 我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大的中国轮廊图, 然后让学生分别绘出各行政区的位置轮廊, 标出其省会和简称, 利用区域轮廓使学生产生联想, 把抽象的材料加以形象化教学, 祖国版图轮廓像一只报晓的雄鸡, 傲视东方, 东北三省是雄鸡的头, 新疆、西藏是雄鸡的尾巴, 台湾、海南是雄鸡的脚。黑龙江似一只飞翔的天鹅, 山西似平行四边形, 陕西似一个兵马俑, 湖南和江西两省像亲密无间的伴侣, 广东像伸进海洋的象鼻, 青海像高原牧区的一只免子等。再指导学生通过拼图游戏进行动手操作的形式, 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如把我图34个省级行政单位图剪开各省后, 再拼合, 看谁拼的快。也可以用行政区拼图软件, 通过多媒体鼠标点击, 进行图形轮廓识别比赛。这样能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用, 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识, 学生既学到了地理知识, 又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 使学生愉快地接受了知识, 改变了过去死记硬背的方法。指导学生证依据下面一首七字歌帮助记忆: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 (疆) 二宁青夹甘。云贵西西北上天, 内蒙合海福定安, 加上港澳与重庆。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 能达到以图释文, 图文结合目的, 教学形象直观, 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并且创设地理情景,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采用开放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理科学由于它的难记性, 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 又由于它的综合性, 为中下学生所畏难。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 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开放性, 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性问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在钻研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要善于对现有教材适当招宽加深,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 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在讲解“地球仪”这节内容时, 让学生自己一人准备一个小球和一支彩笔, 在课堂上先教指导他们如何在小球上绘出赤道、地轴和南北两极点, 然后提出让他们自己在小球确定经纬线, 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 使学生如终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变“被动”为“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中获得知识, 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要求。

总之, 中学地理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教与学的统一, 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只有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言、行、情互相交融,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中学时代2014年1月刊

摘要: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结合学科的特点, “以改革为动力, 以发展为方向, 以创新为宗旨”。地理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使繁杂的地理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促进地理知识网格状的构建。

如何创新地理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要。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依“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即“教育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而使学生能适应时代的特点,迎接时代的挑战。” 初中地理的教学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因为学生的遗传因素、生存环境、主观能动性及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就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具有双面性,往往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也会从另一方面压抑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进去,切身感受蕴含的规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思维。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培养创新思维。

3、有利于民族创新力的提升。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知识的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通过老师的创新型教育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善于思考、动脑的创新型人才。

二、初中地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1、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所谓的创新,绝对不是发明家才能拥有的,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索,形成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创新存在于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老师在教学中,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培养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2、善于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激发学习乐趣。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播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一起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和乐趣。近年来,问题情景设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地理情景问题是指在思维上学生和地理问题相互作用的特殊类型。设置问题情景时,可以利用对问题的不同观点;借助直观方法;联系生产生活实践;抓住学生典型错误;利用地理现象的特殊性。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1、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辐射性思维或者异性思维,强调的是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思考已经得到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新的问题,进而养成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1)事物具有相对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要从这里出发,让他们多角度、多方面地切入问题,进行思考,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2)事物具有联系性。因此老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不能单一地从某一方面进行,要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多方面思考的习惯。比如说,在讲热带雨林气候的时候,可以根据世界地图,设置相关的问题,比如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分布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等去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发现经纬度对气候的影响。这样从地形图出发,学生从纬度位置、洋流、地形、海陆位置、风带等方向进行发散思考,把对气候形成原因联系起来,开阔了学生看问题视角,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只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要适当地进行拓宽。比如,在讲解大气环流这一课时,可以假设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地表也是很均匀的,然后进行推理,可以得出客观的地理事实。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相互矛盾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否认假设的正确性,得出地表的三圈环流理论。

3、空间思维的培养。地理学科主要研究以人类的生存环境,跨越的时间空间是极其广阔的,其中的地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学生很难独自去感知并且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必要时可以结合地图。空间思维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图形,进行思维上的抽象思考。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包含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差异,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及空间结构和变化规律,运动的判断、分析,然后得出评价与概括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主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填图、读图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创新学生的评价机制。当前教育模式中,考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为了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将一些相对开放的问题设置在试卷当中,对于这类问题,学生往往会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得出新的解题思路和解决方法。当然,如果单纯地使用考试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进行创新,使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师想要成功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首先就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然后再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己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及时对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推动地理教学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红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08(27)

[2] 魏云燕.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创新教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尝试论文 篇8

21世纪是1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1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1,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更应积极参与教育的创新 ,以实现创新教育。而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我认为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1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尝试: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1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1成不变地听取、记忆 。这样1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地理课堂教学形式要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注重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气氛和更多的机会。为了使学生在接受地理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能形成创新观点,必然给其提供1个自由的环境,实行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避免压抑幻想,强迫依从。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两个班进行了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的对比,采用创新教学的班级课堂活跃、听课率高,效果良好。

2、改变原有的课堂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是老师问学生答,1问1答或1问多答式,目的是以旧代新,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 “被动”式思维。他们被迫去思考前面的知识,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回答的内容,从而被动地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由于所有的过程都在被动中进行,这样很难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学生通过课文阅读,对某1内容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并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这样会比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3、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大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地理课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1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其次要以大地理教育观、全球化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国内外联网、学科间融合的全球化的地理教育体系,从而大大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等,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1个更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学要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4、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有创新的空间。

目前的教材内容多、难度大,只有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在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创新。如果还是单靠老师使用1张嘴巴、1支粉笔、1块黑板在课堂上包打天下、满堂灌,就会使学生象现代化饲养场里的牲畜,失去寻觅食物的能力1样,失去了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逐渐地进入课堂,为改变落后的教学技术和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大胆地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我利用多媒体软件自行设计了许多课件,在地理课中使用。我还先上网浏览有关地理网页的内容,后指导学生上网学习。这样,运用投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更多、更新鲜的地理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与容量。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拓宽,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学习成绩有了不断提高。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以反思为话题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