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共8篇)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1

2016-05-25

摘要:互联网保险是电子商务在保险行业的延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从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现状出发,对我国互联网保险中存在的产品设计不合理、保险双方信息不对称、操作风险大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可以通过健全法律与监管体系、优化产品设计、减少信息不对称及防范操作风险等措施,提高互联网保险交易的安全性与规范性,并以此促进互联网保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信息不对称,操作风险,监管

一、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业务规模大幅增长

互联网保险作为保险业的一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根据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预测,至2020年前后,全球保险业务中将有近30%的商业险种和40%的个人险种交易通过互联网进行。2014年发布的保险“新国十条”中明确指出:“支持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促进保险业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互联网成本低、覆盖面广等自然属性也决定了互联网保险将成为保险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头戏。

在上述因素的刺激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强劲,在业务规模方面呈现出增幅大、总量小的特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的四年间,我国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从28家上升到90家,年均增长达48%;规模保费从32亿元增长到859亿元,四年间增幅达到2584%。与此同时,2014年我国互联网保险规模保费收入仅占行业规模保费收入的4%,与前几年相比有较大提高,但与国外互联网保险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相比(如美国该比例为30%以上),仍存在很大差距。

(二)营销渠道不断拓宽

伴随我国电子商务的井喷式发展,我国互联网保险的营销渠道也不断拓宽,目前已基本形成官方网站、专业中介网站、兼业代理网站、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及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网站五种渠道并存的格局。多种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并存既标志着我国互联网保险已初步建立长期快速发展的市场基础,也意味着我国保险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互联网保险营销的主流模式则是线上线下“两手抓”,保险公司一方面力求提升传统保险业务份额,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寻求互联网保险的突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为节约管理成本、突破经营范围限制,而完全放弃传统保险的线下销售模式,专注于互联网保险业务,真正实现保险营销渠道的“革命”。

(三)险种有别于传统保险

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的先天差异决定了并非所有保险产品都适合在互联上销售。从目前互联网保险产品结构来看,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一是车险和意外险占比高。从保险公司角度看,在试水互联网保险时,出于市场影响力考虑,倾向于选择像车险和意外险这样的价格较低廉、客户认知度较高的险种。从客户角度看,车险和意外险属于刚性需求产品,客户会更愿意通过互联网购买,既达到保障的目的,又可以降低费用,一举两得。

二是理财险异军突起。寿险业务中,投连险、万能险等理财型产品成为互联网保险市场的新宠。与保障型寿险业务相比,理财险的交易方式与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等投资更为接近,也更容易被寻求资产增值的投资者所接受;而保障型寿险则由于保险期限长、保险责任复杂、售后服务要求高,使得客户不敢贸然在网上购买,从而业务份额较低。

(四)客户群体以网民为主

互联网保险是电子商务在保险领域的延伸,因此,网购群体是互联网保险的主要目标客户。尽管由于客户信息保密的原因,互联网保险的客户群体的真实构成情况我们无从得知,但是网民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保险信息的统计数据是可得的,而且保险网民也恰恰是互联网保险的潜在客户群体,因此,这些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保险的客户构成情况。根据百度数据研究中心统计,近年来保险行业日均搜索指数大幅增长,网民对保险行业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二、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设计不合理

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不足与过度创新并存。首先,我国互联网保险产品主要由车险、意外险与理财型保险等构成,这几种保险产品均具备简单、灵活的特点,容易被网民所接受,但同时也存在出个性化缺失、同质化严重的事实,暴露出互联网保险创新不足的问题。其次,有些保险公司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便利用各种节假日、社会热点事件等,推出所谓的创新险种,如“雾霾险”、“赏月险”、“喝高险”等。上述创新险种更多呈现出博彩与哗众取宠的成分,社会效应欠佳;另外,根据我国保险法,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具有保险利益,否则保险合同无效,而上述创新险种却以非经济损失为保险对象,与保险利益原则相悖。

互联网理财险存在预期收益率过高的问题。在互联网保险业务中,理财型业务所占比重仅次于车险。为招揽客户,保险公司亮出了高收益这一绝招。网销理财险大多为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业务,有些理财险的保险期限甚至短到只有几天,而高企的预期收益率却迫使保险公司将更多的资产投入到回报率较高的长期投资项目中去,短期保险和长期投资的矛盾,导致保险公司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影响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另外,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某些保险公司吹嘘的高收益一旦最终未能实现,便沦为虚假承诺,导致保险公司诚信危机。

(二)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保险合同是附合合同,由保险人单方拟定,同时,保险合同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保险条款中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如果客户不具备保险知识储备,就无法准确掌握保险合同的全部信息。因此,保险合同签订与履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保险中,客户大部分通过网页介绍及客服在线服务方式了解保单的主要条款,如果网页介绍不清或客服人员解答不够全面、专业,就容易引起客户曲解、误解等问题。显然,互联网保险中,保险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突出。

被保险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样十分严重。首先,不同于传统保险业务的“填写投保单+审核”的核保模式,在互联网保险中,保险标的风险状况只是凭借投保人的网上申报,其真实性无从考证,增加了投保人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其次,保险标的风险发生变化或者保险事故发生,按规定被保险人应该及时将这些变化及时通知保险人,以便保险人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旦被保险人诚信缺失,刻意隐瞒与欺诈,保险人就将面临道德风险。显然,互联网保险中保险双方沟通比传统保险更加困难,被保险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操作风险大

操作风险主要是由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人为失误、场所安全、业务中断及系统失灵等原因引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保险的操作风险不容忽视。

互联网保险以网络为载体的,大部分业务流程,包括投保、审核、签单、缴费、赔付等都通过网络服务器完成。但以目前的互联网技术水平,仍不能保证网上保险交易活动的绝对安全,尤其是网上支付和客户信息加密问题是制约互联网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出现黑客入侵或服务器故障,就可能引起客户信息被盗取、篡改、资金被转移等后果,不但给交易双方带来损失,而且会对互联网保险的长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互联网保险主要是各个网络平台的客服人员和计算机系统完成交易,大批量的数据处理引起的失误、个别人员恶意行为等都会导致操作风险。例如,2009年携程网“假保单”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保险操作风险案例。

三、完善与促进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与监管体系

健全法律体系。总体目标是使互联网保险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应将互联网保险的有关内容写入现有的保险法律法规,与保险业的发展趋势保持同步,从法律层面明确互联网保险的地位、功能、业务范围;根据互联网保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规章制度,从互联网保险的业务流程及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角度出发,确立合理、可行的业务规则和安排,针对违规运营制定相应的惩罚。

完善监管体系。有必要成立一个以互联网保险为监管对象的部门,将重心放在互联网保险网销平台及偿付能力的监管上;建立互联网保险的准入与退出机制,通过有条件发放牌照的方法,防止保险公司与各大电商一哄而上抢占互联网保险资源,同时对经营不善、违规经营且无法改变现状的互联网保险网销平台一律吊销其牌照,以维持互联网保险市场的良好秩序;另外,互联网保险也应按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以互联网保险公司内部偿付能力管理为基础,以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三根支柱为监管要素,明确偿付能力充足率、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等监管指标要求,以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二)优化产品设计

优化互联网保险产品设计主要从适度创新和合理估算预期收益率两个方面进行:

1、适度创新

发展互联网保险要坚持创新。互联网保险不能满足于复制传统保险业务,而应该致力于研发更多不同于传统保险的新式产品与服务。通过异质化的保险产品,给客户提供更多选择。同时,通过网络,专业的保险规划师根据客户的家庭结构、职业性质、兴趣偏好及收入支出状况等,为其设计出个性化的保险方案,充分满足客户的特别需求,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理财需求激增的国情下,“定制保险”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保险创新要适度。互联网保险创新不是“噱头”,更不是炒作,创新应以保险利益原则为基础,以保障经济利益为基本职能,在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互联网保险创新也不能是流于形式,光有空架子却无实质意义的创新。保险公司应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与社会发展相适合的保险产品,并不断改进服务,杜绝“假大空”,将创新落到实处。

2、合理估算预期收益率

互联网理财型保险产品是互联网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精算过程中,预期收益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简单来说,估算预期收益率的基本原则就是既要满足客户对高收益的追求,又要尽可能避免期限错配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在设计互联网理财险的过程中,应根据经验数据,测算理财险的平均保险期限值,并在此基础上对投资方式与期限做出合理选择,保证保险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的匹配。同时,合理的预期收益率应该是可实现的预期收益率,承诺的兑现可以提升保险公司的诚信形象,为保险公司赢得市场口碑。

(三)减少信息不对称

简化保单内容与条款,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能充分理解和掌握保险合同的全部信息,便于投保人选择适合自己的险种,防止盲目投保;提高网络客服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增加网络客服人员的数量,保证每位客服人员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客户的咨询,解答客户的疑问,对客户的投保提供细致的指导;互联网保险的宣传工作还应加强,通过广告、传单、讲座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让社会公众有更多机会了解互联网保险。

建立被保险人信息档案,强化诚信管理。应建立全国联网的互联网保险信息共享平台,记录互联网保险投保与理赔情况、投保人信用、被保险人健康档案等重要信息,以便保险公司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核保工作,并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于不诚信的客户,可以采取比传统保险更严格的处罚手段,比如:建立互联网保险客户黑名单、对违反最大诚信原则的客户,不仅解除保险合同,追回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等。通过严格的处罚手段,目的是减少客户的侥幸心理,提高客户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互联网保险欺诈事件的发生。

(四)防范操作风险

加强行业自律与公司自律。制定互联网保险行业标准和行业自律规定,推动互联网保险业务流程与服务标准的规范化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并对行业内部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预警;互联网保险平台也要加强自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与客户权益保护意识,规范公司内部运作,切实保障被保险人的利益。

保证网络平台的安全。提高互联网保险技术标准,完善安全认证体系和电子签名制度,同时增强抵御黑客和木马攻击的能力,强化信息加密技术,防止客户信息泄露;建立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网络平台与计算机系统安全;根据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对系统进行更新与升级,保证互联网保险平台的正常、稳定运转。

三要加强互联网保险相关岗位管理。建立内部培训与考核机制,加强员工技能培训,通过这种岗位准入、优胜劣汰的机制来提高互联网保险相关岗位的业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分工,减少差错和内部欺诈的发生;强调职业道德,强化道德约束,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对违规操作、损害客户及公司利益的人员,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唐金成,韦红鲜。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2014(5):84-88.[2]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2.[3]李连梦,刘瑞祺。互联网保险风险探究[J].中国商贸,2014(18):134-135.[4]曹洪俊。关于互联网保险监管的思考[N].中国保险报,2014-8-27(7)。

作者: 闫继莹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2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 互联网保险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保险销售的重要渠道, 同时也是保费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 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全球平均水平达到5%。

相比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 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较为滞后, 直至中国人保公司于2005年4月签售国内第一张电子保单, 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保险, 但发展势头迅猛, 愈来愈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市场的青睐。2015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保险业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然而,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 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 研究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互联网保险起步较晚, 2013年才在深圳成立我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股份有限公司。目前, 规范互联网保险有序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保险代理、经纪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 (实行) 》等相关法规相继出台实施, 官方网站、保险超市、门户网站、离线商务平台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成为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渠道, 我国互联网保险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现阶段,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迅速, 竞争呈激烈态势, 未来前景广阔。

(一) 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迅速

据《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指出, 我国45%的保险企业涉足互联网保险业务, 2014年开展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的保险公司由2011年的28家上升至85家, 超过我国现有财险、寿险机构数量的一半;互联网保险产品日益丰富, 已逐步扩展到货运险、信用险、万能险、健康险等一些相对复杂的险种。2013年, 互联网保险投保客户数达81573万人, 比2011年增长了566.48%。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 2014年互联网保费收入为858.9亿元, 同比增长195%, 保险业总保费收入占比为4.25%, 比2013年增长了150%;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保费收入816亿元, 接近2014年全年收入水平, 全行业保费增长贡献率达到14%, 互联网保险对保费增长的驱动力愈来愈强。其中, 2014年互联网财险保费收入和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505.7亿元和353.2亿元, 同比增长1.14倍和5.5倍。2由此可见, 虽然经营时间短, 但互联网保险发展迅猛, 行业整体的发展意愿十分强烈, 前景可观。

(二) 互联网车险占比过半, 财险集中度高

2014年度《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指出, 2014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结构中, 车险占56.4%, 其次为理财险占30.4%, 分红型寿险、意外健康险和普通型寿险占比较小, 占比分别为5.5%、3.6%和2.5%。可见, 互联网车险为贡献最大的险种, 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结构不均衡。而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 互联网财险市场表现出比传统市场更高的集中度, 2014年中国人保和平安财险两家公司的互联网财险保费收入占比达80%。

(三) 第三方平台大热, 竞争激烈

目前, 保险行业已初步形成了由传统的官网销售模式、网络兼业代理模式、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模式、专业中介代理模式和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五大模式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体系。整体而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第三方平台逐渐成熟与规范, 互联网保险营销方式开始引入社交功能, 淘宝、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和携程等具有庞大的客户资源的主要电商平台均开始销售保险产品, 甚至还参与保险公司创新型产品的共同研发。此外, 网易、和讯等网站也纷纷涉足保险产品销售。在电子商务浪潮的带动下, 互联网保险的优势明显, 竞争态势激烈, 众多保险公司大力拓展互联网销售渠道, 在官网和天猫商城的基础上纷纷成立独立的电商公司。

(四) 机遇明显,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015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保险业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在经济新常态下, 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政府创新社会治理、企业应对市场风险和群众增强风险保障都对互联网保险形成可客观需求, 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另一方面, 国家不断加大对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 广大群众的风险意识也逐渐提高, 保险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三、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存在问题

伴随着互联网保险的迅猛发展, 其风险也日渐凸显, 信息安全风险、产品设计风险、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售后服务脱节之后风险和法律监管缺位风险是当前互联网保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信息安全风险

由于互联网保险的绝大多数保险服务的过程主要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互联网保险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信息技术, 但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均为发展成熟, 缺少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机制, 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加上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特征, 互联网保险投保客户的信息有被非法盗取和泄漏的风险。此外, 互联网保险产品设计主要基于大数据分析出市场需求信息, 对信息安全技术要求较高, 一旦信息被恶意篡改或泄漏, 将会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定价产生负面影响, 进而影响企业的运营管理。

(二) 产品差异化程度低

与传统保险产品不同, 由于缺乏历史精算数据, 互联网保险的产品设计和精算定价难度较大, 产品设计不规范, “月亮险”、“脱光险”等甚至具有博彩性质, 背离保险基本原理和大数法则。此外, 互联网保险产品差异化程度也比较低。一方面, 当前互联网保险产品较为单一, 高收益理财产品比重过高, 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保险责任和条款较为复杂的健康险和寿险, 丰富产品结构, 以分散风险。另一方面, 互联网保险产品同质化程度高, 理财险平台产品普遍具有高收益、低门槛、期限短的特征, 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流动性压力, 造成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寿险产品和退货运险产品同样存在着众多保险企业同质竞争现象。[]产品同质化会降低互联网保险产品的附加值, 不利于开发市场和提高市场份额, 产品竞争会集中表现于价格竞争, 降低企业的利润率, 不利于构建健康稳定的互联网保险发展环境。

(三) 售后服务脱节风险

互联网保险打破空间和时间局限, 投保客户突破了地域限制, 人数众多, 面临着大量的“理赔环节”, 线上保险产品的介绍、投保和支付与线下售后的保全、理赔等服务一定程度上需要售后服务脱节的问题, 有待创新整合。互联网保险的服务质量投诉量高, 原因之一在于保险人提供的义务在理赔时难以落实, 导致客户的低满意率度。因此, 互联网保险售后服务脱节风险, 是互联网保险面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 法律监管缺位风险

互联网保险交易是一种无形的经济保障合同, 由于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起步较晚, 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出现, 目前仍无相关法律给予电子保险合同时效、法律效力等方面明确的司法解释, 现行的保险监管机制也不能满足互联网保险监管的特殊要求, 缺少专门用于规范互联网保险的规章制度和专门的监管部门, 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缺少法律监管保障。这种“市场在前、监管在后”的模式相应地会引起产品创新与监管之间的矛盾, 会给产品带来市场风险和法律监管风险。以“虚拟信用卡”为例, 相关监管部门紧急叫停的众安在线虚拟信用卡业务, 导致众安保险损失了接近百万元的保费收入。因此,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法律监管缺位风险不可小觑。

四、互联网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增强互联网保险的安全技术支持

针对互联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 应加强技术创新, 研究建立互联网保险专用网络, 建立一套完善的互联网保险信息安全监测体系, 实现网络安全的动态风险评估, 确保投保人和保险产品等信息安全。此外, 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保险数据共享平台。大数据是互联网时代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是关系行业运行效率的核心要素。而保险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 只有尽快搭建集中开放的官方数据平台, 整合归集业内保单、险种、赔案、风险因子和损失率等数据信息, 与交通管理、社会保障、健康医疗、征信体系等相关领域实施对接, 才能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二) 创新产品设计, 实现产品多元化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 长期来说不利于基于差异化竞争提高市场份额和树立品牌意识, 互联网保险公司应在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的技术支持下分析细分市场的需求, 以客户体验为中心, 创新产品设计, 是互联网保险产品更具有市场针对性和竞争力。此外, 还需要积极优化产品结构, 提高保障类保险产品比重, 降低理财类保险产品比例, 从而实现产品多元化。

(三) 构建专用售后服务平台, 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互联网保险售后服务脱节之后的现象, 互联网保险企业需要构建专用售后服务平台, 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处理优势, 整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 建立完善的保险服务链, 让客户可以在线上便可以得到相应的售后服务。同时, 创新客户服务反馈机制和沟通渠道, 使客户对于产品的疑问在线上便能解决。而这要求互联网保险业务更具标准化、流程化与规范化, 同时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受理线上售后服务。

(四) 建立互联网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监管机制

互联网保险具备互联网虚拟特性, 一定程度上传统保险的相关法律并不适用, 需要尽快建立起适用于互联网保险的相关法规体系, 为互联网保险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完善互联网保险的监管机制, 需要立足政府监管, 辅以行业自律, 强化客户监督, 树立三者协调统一的监管观念。在政府层面, 需要建立完善的针对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监管机制, 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在企业内部, 首先要按照“放开前端, 管住后端”的总思路, 根据互联网保险的特点, 系统梳理现有的监管规定和职责分工, 强化对信息安全、资金安全和产品规范的管控, 确保市场的稳健有序运行;在客户监管方面, 主要是综合利用客户体验的信息反馈, 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形成监督。

摘要: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 互联网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着各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和现状, 基于互联网创新的行业发展探索成为了当下各行业主体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提高经营效率的努力方向。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互联网保险近年来异军突起, 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基于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加快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唐金成, 韦红鲜.中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研究[J].南方金融, 2014 (5)

[2]杜菲.首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发布[N].中国保险报, 2014.2.26

[3]李琼, 吴兴刚.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与监管研究[J].武汉金融, 2015 (4) :31-34

[4]李连梦, 李瑞琪.互联网保险风险探究[J].中国金融, 2014 (6)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问题;对策

一、贷款保证保险概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企业投资的资金力度也越来越大,这就增加了企业对资金的依存度。为了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降低投资风险,许多企业接受了保险公司推行的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由于这种业务无抵押、时效快,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二、实施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现存的问题

1.投保企业信用等级和管理水平较低

现今,许多企业的信誉和管理的水平较低,他们无力承担保费,因而阻碍了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发展。据调查显示,一些企业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组织结构,也不具备健全的财务制度、成熟的经营理念以及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样往往会使企业存在较高的资产负债和流动负债,导致短期的偿债能力差,持续经营记录与财务核算体系不完备,从而造成了企业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给企业的运营带来阻碍。此外,由于原材料、人工成本以及运输费上涨等,也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企业经营负担加重,盈利能力弱。

2.保险公司自身经营环节不够完善

如果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经营与管理,就会不利于贷款保证保险的发展。在经营中,要主抓三个环节:其一,是资信调查环节。资信调查工作对技术要求较高,必须要借助于具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完成,但是,保险公司却没有足够地储备这样的人才;其二,是承保核保环节。保证保险的公司一般都采用总部集中核保的管理模式,这样便使核保人无法准确地判别承保信息,增加核保风险控制的难度;其三,催收和理赔追偿环节。社会中不乏有些公司不按照合同要求付清债务,保险公司便会进行催收,当电话频繁催收无效时,便会交给催债公司操作,极易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产生,甚至引起客户投诉风险。

3.险种自身极易导致道德风险

实质上,险种自身的一些特点便决定了其导致道德风险。被保险人购买了这种保险,就相当于将自身的还款风险转嫁给保险人,而两者之间一般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就使投保后的被保险人降低了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可能导致道德风险。此外,由于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完善,保险机构由于资历、经验不够,很难对企业或是借款申请人进行准确的信用评级,容易增加经营风险。

4.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尽管政府部门也相当重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但是有的政策并未起到明显成效。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刚刚推行不久,企业无法正确地认识保险产品,也不太了解这项保险给企业融资带来的好处,仅仅依靠保险公司自行宣传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三、推动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发展的策略

要想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平稳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制定一些推动业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从减小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或是降低其经营成本出发,以减轻企业资金成本负担。还应推行商业性与政策性并行的发展模式,坚持对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其二,由于贷款保证保险的受益人是商业银行,因而有必要加强商业银行和保险各方的合作,并要求双方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不但化解银行承担风险和缓解企业融资难,同时也会有效分散贷款坏账风险,继而增加市场的公平性;其三,保险公司必须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①应积极寻求再保险支持,以提升公司信用能力,并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经营能力。②应充分重视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并完成好从产品设计到后续追偿全流程的风险管理。③对业务操作规程与保险条款内容进行合理地规范和完善,并明确约定现实中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其四,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风险评估信息数据库,并确保其真实可靠,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四、小结

总的来说,发展贷款保证保险是有利于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的。但是,要想顺利地发展下去,就必须解决或是改善阻碍其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银保合作不顺畅、信用风险较大等问题,才能使其为更多的融资难企业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刘海英.贷款保证保险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武吉如.银保合作中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风险与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3]张东哲,窦小林.商业银行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初探[J].中国城市金融,2012,(6)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4

马 鹏

2013-05-15 15:23:20来源:《科学时代·下半月》2013年第2期

摘 要:银川市加快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逐步实现全覆盖,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使参保群众分享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

近五年来,银川市加快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为银川市稳定、和谐、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两个最适宜城市和两区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社保体系建设首次使用了“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十二字表述,这也就银川市基本养老保险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

一、银川市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现状

2009年以来,银川市加大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城镇职工、征地农转非人员、城乡居民。已初步实现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统筹城乡共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参保人数逐年增长。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7万人。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万人。

二是首府城市示范带动作用明显。银川市社会保险工作在全区发挥了首府城市示范带动作用。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占全区一半以上。率先在全区建立了村干部、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区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在全区开展生态移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接续工作。率先将征地农民纳入解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的参保范围。率先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

三是保障能力逐年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以来,银川市下大力气妥善解决了养老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公平。按照政策规定,连续8年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增加了养老金待遇,平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668元提高到现在的1602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自治区规定每人每月7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每人每月95元,当时在全区属于较高水平。为征地农转非人员增加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95元,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金由最低每人每月300元增加到395元。养老金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连续14年保持100%。

四是基金抗风险能力增强。基金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从2008年的9.5亿元增加到2011年25.5亿元,增加了2.7倍。支出从2008年的9.4亿元增加到2011年18.5亿元,增加了2倍。目前,每月支付养老金达到1.7亿元。基金结余预支付月数从2008年的4.4个月增加到2011年8.7个月,增加了2倍。

五是社保管理和服务不断提升。养老金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连续14年均保持100%,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征地农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银川市基本养老保险虽然几年来快速发展,逐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制度体系,但是距离十八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全覆盖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非公经济组织参保率低、企业职工双方的参保法律意识不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缴费意愿不强等,是今后一段时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用人单位逃避社保责任现象较为普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都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和承担缴费的义务,但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意承担缴费义务,逃避社保责任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能为新招职工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二是在申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时漏报、瞒报、低报现象较为普遍。如:在银川市参加养老保险的8700多户企业,80%的企业按最低工资申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职工缴费基数和本人实际工资差距较大。在一些民营、私营企业,中小企业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等个人缴费的参保人员,按最低缴费档次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占90%。

(二)雇佣双方参保意识差。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是法定的义务和责任,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私营企业主认为社会保险是国有企业的事,与非公经济无关。也有的认为工商执照、税务登记证是企业经营的硬件,而办理社保

为无关紧要的软件,以至拖而不办。还有的认为参加社保是“买保险”,把社会保险等同于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形成可“买”可“不买”的观念。更有的私营企业主对社保法律法规置若罔闻,一味追求自身利润,以经济效益差、员工流动性大为借口拒不参保。而从业人员也普遍对社保政策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参加社保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从业人员认为自己年轻,对企业是否参加社保抱无所谓态度。有的员工要求将缴纳养老保险的钱发给个人,还有部分员工认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不可靠,缴纳的是现钱,收益则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事,有损眼前利益。许多私企从业人员迫于就业压力不敢向雇主提出参加社会保险的要求,不敢争取自身权益,只能“听天由命”。由此丧失了参保的一部分群体。

(三)社保费征缴难度大。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费用由社保部门征收,由于村居、乡镇经办力量薄弱,无专职经办人员。代办银行网点布局限制,保险费用征缴难度较大。特别是养老保险费征收难度较大。银川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4%,位列全区第一,但缴费率三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在全区处于中下水平。16岁-40岁的参保人缴费不积极,认为缴费周期长,待遇低而中断缴费。这一部分人员既享受不到国家补贴优惠政策,也降低了本人养老金待遇,使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也不可持续。银川市在《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施方案》、《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意见》等文件中对建立保险费征缴奖励机制,吊装移民乡镇聘请社保协理员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但一些县区存在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四)社保稽核力量薄弱。《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稽核办法》都提出了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大社保稽核力度,但社保经办机构受到人员编制限制,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实地稽核,不能及时发现用人单位不参保,漏报、瞒报、低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问题,不能及时督促整改。目前市社保局仅有66名编制,人均管理参保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为1:1.23万人,超过全国社保经办机构人均管理服

务对象人数的4倍多,市社保局稽核科仅有6名工作人员,一年仅能实地稽核100多户用人单位,仅占参保单位总数的1%左右,社保稽核力量薄弱,没有发挥对参保单位督促约束纠错的作用。

(五)部门未形成联动机制。2007年城镇职工社保费征收移交地税部门,目前仅仅实现社保结算核定,地税侧重征缴费用,参保扩面成为薄弱环节。人社、工商、税务、工信等部门,在促进社保扩面等方面未形成联动机制,未形成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也未形成合力共推共促局面。全社会及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还未真正形成,部门联动还未真正“动”起来。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到位,缺乏部门之间的配合,扩面难度较大。

三、破解养老保险参保扩面难题的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下大力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最终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宏伟目标

(一)加强社保稽核。建议市政府适当增加社保局编制,增加社保稽核工作力量,使社保实地稽核常态化,通过加大稽核力度的手段,及时督促纠正用人单位在社保方面的违规行为,维护社会保险法的严肃性,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保全覆盖、可持续的目标。

(二)形成部门联动机制。近期,市人社、地税部门已联合发文,就社保扩面征缴稽核等工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人社、地税定期互通新设立单位、新增纳税单位信息,在用人单位评先评优方面将社保纳入征询意见内容等。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发挥优势,就社保扩面征缴稽核等工

作形成合力联动机制。只要各部门联动起来,形成强力的社保参保扩面执法环境,做到人人有责,个个出力,良好的社会参保氛围才能营造出来。

(三)加强基层社保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保扩面征缴等工作的奖励扶持政策,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切实解决村居、乡镇、县市区社保经办机构的实际困难。二是加快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强化基层社保经办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办事效率。三是切实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逐步建立网上办公,网上申报核定社保缴费基数,网上视频认证等现代化服务模式,优化参保环境,方便参保单位及群众办理缴费业务。

(四)适当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今年银川市率先在全自治区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自治区规定每人每月7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每人每月95元,在全区属于最高水平。今年银川市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我们正在测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意见,以解决续保缴费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5

作者: 添加:08/11/05 访问量:66

5摘 要: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后,于 1980 年开始全面恢复,并且出现了难得的高速发展的势头,使众多国内外的保险业者感到惊喜。在新世纪开始之际,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历史时间的完成,我们有理由相信,保险业在中国将有一个更好的起点。然而问题总是与发展并存。面对中国这块巨大的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体现本土化优势的同时,也在来势汹汹的外资保险竞争对手面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诸多缺陷和弊端。本文着重以进入 21 世纪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环境为背景,总结其自身及外部环境多方原因,对中国保险业如何应对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保险业;入世;发展;对策

Abstract : After going through many years ’ twists and turns, Chinese insurance industry began to resume completely in 1980, and assumed precious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at top speed, which made numerous insuranc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be pleasantly surprised.At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 we entirely believe that insurance industry will have a good starting point in China,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the reform of market economy structure and society safeguard system and the finishing of historical affair that China entered WTO.But problem always follows development Chinese insurance trade forms particular profession 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ertain historical reason and planned economy.Facing such a huge insurance market in China, Chinese insurance industry reflects native

superiority, in the meantime expose defect and abuse in front of violent foreign capital insurance competitors.The thesis takes the surroundings Chinese insurance industry faces in 21 century for background, summarizes many aspect reasons of self and outside circumstances, research new period’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raise relevant solutions.Keywords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WTO accession;development;idea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保险事业几经起伏,历尽挫折困难。改革开放使保险业重获新生,风驰电彻的发展速度使保险业迅速成长为中国的朝阳行业。中国在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市场及行业特征体系。

一、中国保险市场现状、中国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巨大

目前,国际上在分析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时,普遍采用两个指标,即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据统计,一般发展中国家的保险深度为 4%,人均保费一般超过 200 美元,发达国家如美国为 9%,而中国目前的保险深度仅为

1.486%,人均保费为 1.08 美元,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保险业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说明该产业在中国仍有着巨大的发展力。、市场发展趋势

从世界保险业的发展看,其正在实施保险业发展的战略转移,即由非寿险业向寿险业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非寿险的保源是有限的,而寿险的保源是无限的。中国是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如此庞大的群体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险来提供保障服务。可想而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的巨大。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居民财富的积累与购买力的增强,为商业保险积累了潜在的市场资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在整个国家,行业要发展的强烈呼唤下,保险市场的开发动力十足,而任务却艰巨,富有挑战。

二、中国保险市场若干具体问题分析

中国保险市场虽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换句话讲,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是不成熟的保险市场,发育不良的保险市场。如果我们就当前保险市场的发展进行认真地分析,就不难看出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分析并及时得到解决,势必会给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带来阻碍,影响中国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市场问题、发展不良的中国保险市场

(1)从保险市场体系结构看,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体系结构还很不完善,离多元化的保险市场体系结构还有很大差距。

首先,保险市场组织结构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另一方面,我国保险中介市场尚未真正形成。我国的保险中介起源于保险代理人制度,构成我国保险中介市场且代表保险市场发展方向的保险经纪人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

其次,保险市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目前保险市场功能主要体现在转移风险、消化损失的补偿功能上,这也是指保险最原始、本质的功能。而在事前,对投保单位(投保人)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减少社会损失的服务功能上体现还很不够。

(2)价格机制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价格的上下波动是价格机制的作用形式。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商品的价格即费率,是影响保险供求的重要杠杆,也是保险市场竞争的重要手。例如,在人身保险方面,因为我国各公司计算依据比较统一,所以在国内寿险产品费率竞争不很明显,但随着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由于其技术的先进,和管理经验的丰富,其设计的寿险产品,在费率上较国内寿险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3)竞争机制方面

保险竞争是保险市场的基本特征。如果将保险业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则第一阶段是费率的竞争;第二个阶段是险种和服务的竞争;第三阶段要以险种的多样性、文化品位、高素质的人才和服务的周全性来争取客户。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的竞争还处在由“费率战”向“险种战”、“服务战”转化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市场仍处于相对垄断竞争状态,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手续费标准执行混乱;保险专利、知识产权的保护总是尚未解决,服务手段滞后。2、险种的设计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市场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保险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基础。因此,产品的设计已成为保险业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保险产品价格即费率厘定,难以科学、准确把握,潜在风险大在我国现阶段,要掌握某一种承保责任的纯费率的参考统计数据还比较困难,因为经验数据、统计资料缺乏,尤其是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的统计数据。即使有这些数据,其可靠性也有待证实,因为过去乃至现在,我们的统计手段和方法都较为落后,数据统计的准确性较差。

(2)保险产品雷同,针对性不强,组合性能差

目前保险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主力险种多为类似,一般都是哪家保险公司推出的险种销售状况较好,其他保险公司马上加以模仿,换一个名称,并在保险责任方面略作修改后推出。因此,造成了保险市场上,许多产品似曾相识,雷同的多,虽然险种有不少,但真正能供不同层次消费者选择的不多。而且大多主力险种为综合型险种,无法进行自由组合,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3)产品开发能力弱

产品开发是保险公司综合实力的体现,虽然各保险公司都意识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在保险产品开发上显而易见得力不从心。3、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1)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保险业的迅猛发展,从业队伍不断壮大,一方面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队伍建设的困难和压力。就目前这支保险从业队伍来看,人员学历结构参差不齐;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业务只重规模不讲效益;对兼业代理人监管不力等等,都构成了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主要因素。

(2)高级管理人才缺乏

中国保险业已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高级管理人才普遍缺乏,许多分公司一级特别是支公司一级高级管理人员,不具备任职资格条件。(3)保险专业技术人才奇缺

保险专业技术人才是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支柱,主要包括如下几类:风险管理人才,精算人才,电子化人才,核保核赔人才,资金运用人才。从我国保险行业的现状看,以上几类专业技术人才都非常奇缺,不能适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

(二)中国保险消费者对保险的偏见和误区

实践证明保险是应付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以下原因的存在,导致中国的许多消费者对保险“疏而远之”、“恐而远之”、甚至“恨而远之”。1、消费者对于保险的消费误区

中国自 1959 年停办保险业务以后,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没有商业保险的实践。由存在决定意识的规律所决定,中国人的风险保险意识必然滞后。其次,一些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在展业中误导和欺骗消费者,有的保险公司在理赔中对于应当赔偿的保险事故也是能拖就拖,能不赔就不赔,导致被保险人对保险“恨而远之”。、许多客户对保险的责任认识不够

许多客户对保险的责任认识不够,法律意识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他们不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保险利益;另一方面正相反,个别客户不尊重条款,盲目争取保险利益。、对保险公司、保险业的认识偏见

一些市民对于保险公司、保险业认识还存在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例如以为哪家保险公司赔得越多,这家保险公司的服务越好。其实不然,保险公司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取客户保险费,然后支付赔款的“出纳员”,它必须遵守保险的“游戏规则”。又比如,有人把个别营销员的问题当成整个公司、行业的问题,认为整个保险公司、整个保险行业“一团漆黑”,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误区。

(三)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新问题

加入 WTO,对于我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但从短期看,外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参与竞争,将对我国保险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国保险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险市场客体结构面临挑战,市场结构上的缺陷也将进一步暴露,面临再保险市场被别人垄断,被动经营的局面在我国迅猛增长的保险市场中,作为转移保险风险、稳定保险企业自身经营的再保险市场发展严重滞后,缺乏相匹配的转移风险的再保险市场。即中国有发育较快的直接保险业务市场,而与之相适应的转移风险的再保险市场却很不完善和健全。一旦再保险被人垄断,国内业务就只好让外国公司牵着鼻子走。、人才流失将趋于频繁

在人才竞争方面,国外保险公司凭借自己的优势,选挖国内各种优秀的保险人才,势必带来挖掘人才大战。从整个保险市场看,专业人才的流动属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 对市场的培育不无益处,但客观上对本来就人才不足的民族保险公司造成影响。外资保险公司先进的机制和优厚的待遇,会使民族保险公司的人才大量流失。

三、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的若干思考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族保险业应该如何应战?我们认为既不能悲观,也不能轻视。面对新的形势,民族保险业如何积极、主动地融入保险市场国际化进程,趋利避害,促进民族保险业的飞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苦练内功,深化改革,强化自身素质是唯一的选择。

(一)转变观念,迎接挑战、对于保险市场的开放,采取“适度逐步开放”的态度

国家在保险市场开放上应有个逐步拓展的过程。要消除在保险市场开放上的一些模糊意识,对于保险市场开放,我国一直存在着“鲶鱼效应”与“沙丁鱼效应”的争论。事实上,我国保险市场不应被动开放,不应为开放而开放,而更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和措施,提高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的资格标准,使真正代表国际一流保险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集约化发展和带动民族保险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要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

保险业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行各业,需要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进程,要因地制宜地多途径进行保险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加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教育和现有员工的在职培训。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用人用工制度,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

度,探索对干部员工长期激励的制度,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加强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民族保险企业对中国文化传统、人民所需求的以及对市场的熟悉程度,是外国企业在短期内无法比拟的。保险企业是否熟悉其进入的保险市场的文化,是十分关键的成功条件。企业文化渗透到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并影响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是形成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手段。

(二)建设“国民保险意识”工程

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的保险发展水平相比,还相去甚远。希望在一朝一夕或短时间内赶上这个发展水平,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国民保险意识”的整合工程,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最细小的动作开始,从国民保险知识的普及入手,推进“国民保险意识”工程建设。、媒体宣传应从正面着眼,强调保险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昭示保险的辉煌未来,多为保险做些帮扶解困的工作新闻媒体报道的方向性决定了对保险业发展正负效应。如果报道客观详实,数量密集,引导正确,就会对保险业发展产生正面效应。反之,如果不从关心保险的角度出发,一味追求所谓“新闻正义”,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刻意暴露“阴暗面”,就会对保险发展产生负效应。2、保险业界应该树立正确的宣传导向,使保险真正走入老百姓心中坚持正确的宣传方向,宣传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解释老百姓最关心的疑惑。要切切实实了解老百姓的感受,同时给他们灌输正确的保险消费理念,使他们对保险产生真正的兴趣。在宣传企业时,我们应告诉老百姓:当年受理了多少赔案,赔付金额有多少;自下而上给付件数多少,给付金额多少等等。让每个人都明白,保险是他们的护身符,保险是他们防范风险的坚强后盾。3、把保险教育逐步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

我们有必要早做准备,将保险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来。一是“保险从娃娃抓起”,使目前所有的青少年都懂一点必要的保险知识;二是加强保险法制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保险法制观念;三是有条件的大学开设保险系或者保险专业,增加保险专业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队伍。

(三)保险开放中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问题

根据世界各国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真正实现国内保险市场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在引进外资保险机构及其经营技术一定时间后,必须同时向海外投资,建立海外保险机构。也就是说,建立开放型的保险市场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引进外资保险机构及其经营技术和管理方法,又要到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保险机构。因此,“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发展中国保险业的两个方面,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建立海外保险机构既有风险,也是一种机遇,这种投资方式对投资国和东道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在海外建立保险机构,可以获得在中国所不能得到的保险资源和先进的保险经营技术,并且这种资源和技术的供应价格相对便宜,供应数量相对稳定。其次,在海陆空外建立保险机构,对中国的社会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跨国保险经营不仅可以扩大保险产品市场,获得质量高、信誉好的保险产品,还可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在世界上得到更好的理解,发展友好的国家间关系。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6

学号:2100514361姓名:袁素红[摘要]: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规划称,“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这将带给整个家庭乃至全社会巨大地养老压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压力的空前膨胀,面临着4—3—2—1倒金字塔的养老压力,中国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关键词]:人口老年化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引言]: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理念,随着第一个老年化高峰来临,如何养老这个问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截至2012年底中国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均可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解决了我国几千年来养老问题,虽然这其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变革,一下便是我对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探讨。

一、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现状

1.国家高度重视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基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以社会、经济、政治等力量为保障,当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力后建立的一种对其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的专项基金。《中国保险法》规定,养老保险参保人缴纳年费上限十五年以上者(年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纳到十五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而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我国对于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

2、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分级统筹开始的。1997年,国务院提出社会养老保险要从市(县)级统筹逐步向省级统筹过度的方案,最终目的是实现全国统筹。截至2007年年底,共有13个省、市、县、自治区名义上实行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其中约10个省区是以地市级统筹为主。其他的省区采用的仍然是以县级统筹为主的方式。由此可见,中国的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是相当低的。在划分的2000多个统筹区中,主要还是市(县)级统筹,而我国要达到全国统筹,则要求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使用资金”。显然,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统筹的现状与国家所设立的统筹目标差距悬殊。

(二)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保险覆盖面有待扩大 导致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窄的原因如下:

(1)个人参保意识不够高。

(2)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

目前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群已经超过七亿人,目标是十亿人,我们的人口十三亿多中有三亿是不在范围之类的,比如儿童、学生。目前覆盖率已经达到70%,截至今年年底会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全覆盖。相信这将不是难题。

2.保障水平偏低

(1)集体经济薄弱,个人收入增长缓慢。

(2)基金保值增值效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参保人六十岁以上每月可领55元养老保险金,但相对于现在的物价,根本满足不了老年人的生活基本保障。即养老保险金待遇低下。就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保值增值来看,还是比较低下的。我国养老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协议借款和国债的投资回报率低于2.5%,远远低于我国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养老基金的低收益难以支撑我国老龄人口的正常生活,近几年我国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5%以上水平,相对于银行3%的年收益率来说,把钱投资在银行吃存款利息或是国债其实是在亏钱,资产在不断的缩水。以美国为例,美国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对接,养老金成为美

国资本市场上三大主要机构投资者之一。美国逐渐科学地协调养老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运用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在风险一定(尽量低风险)的情况下,实现养老基金投资高收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养老金投资收益均在10%以上(扣除通胀因素后)。在中国对养老基金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借鉴美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以部分积累制为根本,实现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模式。3.管理机制不健全

(1)政府功能未充分体现。

(2)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3)改革措施不协调,束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养老保险的行政管理模式是属地化管理,即市(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由地方政府管理,所以市(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必然成为地方政府利益的首选目标。省级政府的统筹目标是综合平衡全省各市(县)、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利益,所以便出现了省级养老保险机构与市(县)级养老保险机构利益的冲突,使得省级统筹难,全国统筹难,全国高度统筹更是难上加难。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启动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目标是覆盖全国60%的地区,至2012年的时候覆盖全国。很明显,在“量”上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将是完美的蜕变,但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这种分级行政管理体制使得省级统筹、全国统筹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由于征收、支出、管理全部由社保部门负责,造成了行政工作人员的浪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制定、费用收缴、投资运作、监管查处都是由社保部门负责。社保局通过单独组织一批专业人士对企业进行财务核算、监控企业员工工资,通过专业征管软件对各个企业进行调查、稽核、收缴。这一过程造成了社保基金的额外支出,甚至有些地方的社保基金40%以上被当作行政费用浪费掉了。与我国相比较,在智利、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对养老金的征收都是由税务部门操作,独立的政府或者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投资,最后统一由社保部门负责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及政策标准的制定。

4.法律制度不完善,层次低,缺乏约束力

法律是保障社会养老之于规范运行的基础。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老年群体实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养老保险立法步伐,使社会养老保险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再次,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5、养老保险基金违规挪用现象严重企业缴纳的20%的养老金纳入社会统筹账户中,而养老基金的征收、支出、管理监督均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这不免会出现“左手监管右手”的现象。统筹账户中的社会养老基金在被使用时,各省各市没有任何的披露,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不会汇报基金的投资用途、投资回报率,造成了基金违规挪用现象愈演愈烈,进而将影响扩散到全国。这种缺乏制约与监管的管理体制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最终可能成为沉没成本,得不到任何投资回报。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在老龄化社会来临的情况下,这种违规挪用保险基金的行为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打击。

二、产生我国城镇养老保险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我国养老问题一直遵循的是养儿防老,但由于道德观加上现在生活的压力,并不是每个老年人在老时都能得到自己子女的照顾,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同时必须加强国家政府的管制。

(二)现实原因:伴随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各类人群都有了制度方面的保障。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和职工、居民的身份及工作、生活的地域处于频繁变化中,且不同身份之间的区别趋于模糊化,如果险种之间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将难以适应活动人群在各种制度间的自由流动。

(三)制度原因:伴随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各类人群都有了制度方面的保障。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和职工、居民的身份及工作、生活的地域处于频繁变化中,且不同身份之间的区别趋于模糊化,如果险种之间不能实现无

缝对接,将难以适应活动人群在各种制度间的自由流动。

三、解决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对策问题

1、做实和强化个人账户基金

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例,这些国家要求国民每人都有一个独立的个人账户,每月存入多少资金,资金投资在了什么地方,每月定期会有汇报,这使得基金的投资受每一个人的监督,养老金的调度使用更透明。人们对自己个人账户的资金有了清楚的了解后才会愿意储蓄更多的资金,合理进行投资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规划自己未来的养老生活,国家也能筹集到更多资金减轻财政负担。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1)基金的筹资、征缴以及基金的违规挪用都与法制不健全有关。我国应完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规范养老金的征、支、投。对地方政府、省级政府及其隶属的保险机构进行严格的督查管理,用法律手段防止养老金不必要的流失。

(2)为避免行政工作的浪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可以借鉴智利、新加坡、美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些国家法律规定,养老金统一由税务部门征收,负责管理投资的是独立的政府或者私营的基金管理公司,而基金的支出和相关联政策标准的制定则是由社保部门负责。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建立养老保险管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可以促进养老保险基金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有效地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行政管理体制。

3、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扩大投资渠道,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收益

对个人账户基金应集中到省级社保经办机构,统一管理,建立“个人—省级社保经办机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托投资管理体制。我国目前的投资范围仅局限于银行存款与债券,投资回报率较低,可以尝试拓宽投资领域,例如投资于黄金、不动产等低风险领域。这不仅降低了货币信用风险、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使养老基金能在低风险下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实现保值增值,提高退休人群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4.加大对政府的监督,有效实施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挪用养老保险金作他用。严格监控执法人员,对无视法律法规违法的行为,坚决对其处以惩罚,加强对其监管力度。

[结束语]: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只要能坚持实施,做到基层也能保证实施到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老人一定能实现老有所养,过上一个比较安定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农业保险,问题,对策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1、农业保险的含义

狭义的农业保险仅指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 亦被称为两业保险, 具体是农业生产者以支付小额保险费为代价把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和初加工过程中遭受的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的一种制度安排;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目前一般采用狭义农业保险的概念。

2、农业保险的特点 (1) 面广量大

从农业生产活动的发生范围来看, 农业生产场所非一般保险中的保险地址范围可比, 它主要在野外进行。而且, 农业生产的数量非一般保险财产中的保险标的那样有限, 种植业的保险往往是面积成片投保, 养殖业往往是大规模成批投保。

(2) 风险结构特殊

农业保险主要面对的是各种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 尤其是水灾、冰雹、低温灾害、干热风、病虫害等, 多数灾害只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从而与其它财产保险所面临的风险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也就是说, 农业保险必然要受到自然风险与经济风险的双重制约。

(3) 高风险、高保费与高赔付率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赔付率。农业生产极易遭受灾害的损失。在农业领域, 可保风险诸如洪水等风险高度相关, 发生大面积灾害的概率较高。保险人往往因此承担很高的赔付率。高赔付率和高成本造成了高费率。保险公司都对农业保险业务制定了较高的费率, 远高于一般财险费率。

二、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

我们可以从1985年~2007年农业保险赔偿金额的数量上看出农业保险供给的短缺。其间, 农业保险赔偿金额占全国保险赔偿金额的比重较为稳定。此后14年, 农业保险赔偿金额始终未超过7.0亿元, 直到2007年才有了突破性发展, 达到了30.0亿元, 但即便如此, 农业保险赔偿金额占全国保险赔偿金额的比重却是一直下降的, 由1993年的2.6%下降到2007年的1.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农业保险规模在整个保险规模中的占比却微乎其微。

2、农业保险需求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并不旺盛, 远低于同期全国的保险水平。究其主要原因, 主要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在我国, 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与城镇人口相比, 农村人口收入单一, 医疗、养老完全靠微薄的农业收入, 这就加大了农民的风险, 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

3、存在明显区域失调

农业保险技术基础差、农业风险地区差异大, 从而使得农业保险在我国存在明显的区域失调。“灾害多发的地区的农户投保热情高而无多险种可供选择, 低风险地区的农户不愿参保却也无‘刺激性’险种来促其参保”是我国农业保险分布的明显特征。

三、政策建议

1、加大农业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

在很多农业欠发达地区, 农民中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 虚报、冒险或其他不道德行为也有时发生, 信任危机和缺乏互助互济的风气阻碍了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有关农业保险的作用、办法等基础知识的宣传工作, 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和投保积极性, 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2、区域经济统筹规划

针对各地方政府在如何发展经济、如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手段上的不同, 相对应的农业保险在各地的实施情况也应有相应的政策。如根据各地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 制定的保险费率也不同。另外, 各地也可根据其实际情况, 调整可投保农产品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 提高保障水平及保费的补贴比例。

3、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

所谓政策性农业保险, 实质上是政府主导的农业保险。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保险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可以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建立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入手。

4、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农业保险要顺利发展, 离不开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为此, 我国应加快农业保险的法制建设, 尽快颁布专门的《农业保险法》, 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政府的职能与作用、农民的参与方式、保险公司的权利与义务、税收规定、资金来源与使用等以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 维护农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 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参考文献

[1]李一芝、李艳芳:《农村财政金融》,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54-279。

[2]康松、李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现阶段农业保险发展之路》, 《商业研究》, 2008。370 (133) :189-190。

互联网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

引言

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制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运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我国小康社会实现的重要制度保障。完善我国城市保险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能够缩小事业单位和非事业单位之间发展差距,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打破传统的职工养老保险建设中的局限性,实现新时期下职工养老保险新的发展趋势。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一)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无法兼顾效率与公平

养老保险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推行情况并不完善,造成养老保险制度与事业单位中的退休工资制度上存在相互矛盾,造成事业单位中的养老保险制度与退休工资制度双重运行,形成制度运行混乱,无法实现制度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同时有些事业单位中的参保并不是全员参保,也是造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无法正常运行的重要阻碍。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其他形式养老保险对接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养老保险和公务员养老金上存在着加大的差异性,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携带性较差,形成与其他形式的养老保险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衔接过程复杂,手续麻烦等问题,使事业单位单位的养老保险与其他保险之间存在着难沟通的问题。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使我国财政总体支出中养老支出比重明显增大,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是地方财政兜底,实行的是地方统筹,而我国的事业单位中人员众多,并且老龄化程度逐年增多。因此,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的缴纳为地方财政支出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很多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基金已经亮起了“红灯”,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现象。

(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缺乏制度性管理

我国事业单位中人员众多,老龄化程度严重,造成事业单位中对于养老保险的人员资料和分配制度问题上存在着许多漏洞,造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制度滞后,管理形式较落后,管理缺乏制度制约性。特别是随着近些年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配合改革而实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各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和不规范性。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是地方统筹,地方政府有很大的主动权,为缓解改革矛盾,维护改革期间的社会稳定,制定了一些特殊的事业单位改革期养老保险政策,给后期的养老保险运行埋下了很大的隐患,严重的影响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措施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社会公平

针对事业单位中养老保险制度与退休工资制度的管理力度逐步提升,形成两种制度独立存在,避免使两种保障制度混淆运行,造成制度结构上的混乱,缩小退休工资制度在制度变化上造成的财富分配不合理现象,形成完备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造成制度上的混乱,保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透明化管理,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化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对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进行合理化管理,实现我国民生发展的全面性实施。

(二)形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其他形式养老保险对接

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管理制度,对事业单位中工资分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进行细致化管理,压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办理秩序,形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其他保险对接方便、快捷,逐步实现企业养老保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公务员养老金三者之间直接对接。

(三)实行事业单位人员的全员养老保险参保,提高统筹级别

为了缓解我国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对我国的事业单位实行全员参保,实行省级统筹管理。养老保险的运行模式是“以新养老”,全员参保必然会使这“新”做到最大化,就像“蓄水池”,注入的水多了,才能保证充足的水流出来。若再配合实行省级统筹,省直接对各地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进行统一管理,协调调度,就可做到既缓解地方的财政压力,又维护全社会稳定,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运行形成良性循环,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民生建设。

(四)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措施

不断加强对事业单位人工资分配、人事档案管理,养老保险制度管理的制度化,实现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管理明确,保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健全。绝不能因为任何情况而制定实施不利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特殊的地方性政策,这样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的,是严重的对历史不负责任。要积极的为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提供参考意见。只有明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划分的依据和标准才能从制度上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促进我国财政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三、结束语

对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合理化的规划和探究,为我国的民生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实例。对于解决我国逐步到来的老龄化问题提供解决的依据,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财富的合理化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合理规划,有助于缓解各地方的财政压力,降低各地方财政开支中的负担,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使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缓解,实现我国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促进国家提出的“中国梦”的社会发展目标,为我国发展成为小康社会奠定社会制度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桂世勋.改革我国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71-75.

[2]柴晓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02:68.

[3]毛秉焱.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370.

[4]任燕落,朱世伟,吴勇,迟明黎.浅谈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平稳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品牌(下半月),2015,10:282.

上一篇:消防工程监理规划下一篇: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800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