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共10篇)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篇1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农村与城市人均收入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加大。作为具有近9亿人口的农村,其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经费投入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教育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经费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总量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约121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显示: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931元(约2042美元),教育投入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6348.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与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各级政府经常强调的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义务教育是不适应的。二是生均教育投入水平低,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更低。三是教育投入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差异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与城市差异巨大。在同一省区,义务教育投入城乡差别也很大,农村的投入极少,许多地方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一系列的现象,如: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流失、学生辍学等。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不高。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许多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资金拨付不及时,同时,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较为薄弱,甚至部分地区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师资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级政府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待遇,解决教师工资保障,稳定骨干队伍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教师总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据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农村小学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为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不得不以较低报酬聘用代课人员,而不是按照编制正常补充合格的新教师。2007年,全国中小学仍有代课人员37.9万人。其中,有31万人(占81.8%)分布在农村学校。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初中的教师必须有中师、大专的学历,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农村中小学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05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合格率为96.8%,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仅为26.7%。农村初中教师专任教师的合格率为85.6%,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8%,农村与城市教师的学历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教师职称上的城乡差异也较大。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

9.5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各地城乡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差距较大,配置不均衡,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2、教师流失严重

从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义务教育教师流失情况为农村教师流失66.3958万,县镇教师流失23.9527万,城市教师流失16.3523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农村教师流失最为严重。由于农村中小学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农村教师的自身发展,农村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非常有限的,别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时连必要的教学具都难以满足,导致青年教师在农村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另据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承担全部继续教育费用的比例是95%,而县城的只是50%。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学习的机会,缺乏资料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待遇的不平衡、超负荷的工作量、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造成了教师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

(三)辍学问题

近几年,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尤其是初中阶段尤为严重,令一些学校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学校、社会、经济、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几个原因相互交织,决定了这一社会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

1、应试教育的缺陷,加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在课改数年后的今天,仍把应试教育作为升学、评价教师业绩、衡量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使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学校工作轴心,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无形压力,造成许多学生心理失衡,目标迷茫。分数的竞争、家庭的压力使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不堪胜任,对读书产生惧怕心理,学生经历了几次考试失败体验并逐渐积累,就会形成“我不行”的自卑心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困生”很难得到教师的帮助。久而久之,他们无法承受考试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只有选择辍学。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城市中心”的倾向较为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帮助那些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适应农村生活。而且农村初中升学率低,约在30—40%,大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要走向农村或其他劳动岗位,而现行的农村教学内容仍围绕升学考试组织,根本不适应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许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无用,而有用的东西又不学,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3、经济压力大,促使学生辍学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不是经济问题,但其内在原因还是多与经济有关,比如:农村学生大学的入学率在不断降低、费用不断升高、就业压力越来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篇2

一、调查结果与问题

㈠转包、出租、互换是目前武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在问到“你所在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时, 选择“转包”的占78%;选择“出租”的占6.9%;选择“转让”的占4.5%;选择“互换”的占10.6%;选择“入股”的人数为零。由此可见, 转包、出租、互换是目前武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而股份合作–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化这一形式基本不存在。

㈡土地流转规模小在问到“你们村土地流转的规模”时, 3.4%的人认为土地流转规模较大, 47.4%的人认为比较小, 49.2%的人认为很小。据了解, 一般各村进行土地流转的仅有几户、十几户, 多的也就是二十几户;转包、转让、互换只是在个别农户间进行, 难成规模化气候。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民经营中的自发、自主行为, 目的大都是为了方便耕作, 或是为让闲置土地不至于落荒。这些流转绝大部分在外出打工农民的亲戚、朋友、邻居间私下完成, 流转规模较小, 流转土地分散, 流转价格普遍较低。

㈢土地流转方式不规范在问到“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的方式”时, 61.7%的人认为“一般只是口头约定”;30%的人认为“有些订立了书面合同”;认为“订立合同的情况比较多”的仅占8.3%。

㈣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不深入在问到“农民对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是否了解”时, 8.5%的人认为“不了解”, 72.9%的人认为“知道一些”;18.6%的人认为“比较清楚”。在问到“你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时, 44.8%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 41.4%的人表示自己“积极推动本村土地流转”, 13.8%的人“不赞成土地流转”。在问到“乡镇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态度”时, 36.2%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 53.4%的人表示“正在积极推动”, 10.4%的人认为“不鼓励土地流转”。

二、原因分析

㈠农民的“后顾之忧”尚未解除在调查中, 当问到“你认为制约本村土地流转的原因”时, 83.4%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农民离不开土地”, 8.3%的人认为“农户想流转找不到转让人”, 另有8.3%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对此, 有人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农民工就业难”、“农民思想中没有流转的意识、对土地流转不认识、不了解”等等。目前大多数农民缺乏养老、医疗保障, 农民的生活支出主要还是靠土地收入来解决, 土地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尤其对一些缺乏谋生技能的农民来讲, 土地意味着全部收入, 自然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 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 在土地的这种生存保障功能没有改变之前, 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

㈡农村生产力现实发展水平制约了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水平最终取决于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 现代农业越发育, 二三产业越发达, 农民有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尤其是非农就业渠道和较高的收入, 农民流转土地的要求越强烈。从目前武威的情况看, 一方面, 现代农业发育不足,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土地流转收益相对较低, 绝大多数农户流转土地的需求并不迫切, 短期内也难以形成土地大规模流转的趋势;另一方面, 农村撂荒耕地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 土地流转尽管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 但土地流转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㈢配套服务不到位, 体系有待健全有关方面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指导不够, 缺乏配套扶持政策。流转平台未建立, 土地流转信息不畅, 出现农户有意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 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 造成转入转出两头难。没有专业的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 农民对土地预期收益、土地流转价格难以把握, 土地资源效益低。

三、对策建议

㈠广泛宣传, 提高认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及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解决耕地零散分割、规模过小问题, 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连片开发, 实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但是土地流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能“拔苗助长”。在推进土地流转时, 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尊重农民的经营权、自主权, 切不可背离实际, 一哄而上, 更不能武断强迫。现阶段实行土地流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实行土地流转, 要把功夫放在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促进城镇化上, 为农民稳定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创造条件。各级干部, 特别是乡镇、村两级干部, 必须提高认识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正确引导土地流转。要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 增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 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 更是一笔资产, 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的有效手段。要通过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使土地流转由自发转向自觉。

㈡调整结构, 加快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前提条件,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又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一方面,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使一部分农民逐渐离开土地, 向二三产业转移, 不再依靠土地寻求收入, 迫切需要将自己拥有的土地经营权转让出去, 从而形成土地流转的供方市场。另一方面, 一部分掌握一技之长的种养大户面向市场,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他们在扩大经营规模中, 需要拥有更多的土地经营权, 从而形成了土地流转的需方市场。

促进土地流转, 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把现代农业建设同劳动力输转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政策, 积极引导, 认真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中解放出来, 从少量的承包土地上解放出来, 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和生产空间。着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 促进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 向优势产业流动, 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篇3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近几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劳动力转移呈现由小规模增长向大幅度增长转变、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自发盲目地出去向有组织定向输出转变、由季节性、临时性向常年稳定性转变的特点,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在500万人左右,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1.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

由观察点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情况的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55%以上,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不到总数的15%,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867人,占全部的6.0%,比去年减少88人;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3370人,占全部的23.2%,比去年减少209人;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8112人,占全部的55.9%,比去年增加103人;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2165人,占全部的14.9%,比去年增加380人。

1.2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较慢

由观察点从三个方面调查的劳动力技能情况的数据显示,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和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总数6039人,比去年减少164人,由此可见劳动力素质提升较慢。全年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3191人,占全部21.7%,比去年减少300人;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2124人,占全部14.4%,比去年增加58人;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724人,占全部4.9%,比去年增加78人。

1.3农村劳动力职业以务农为主

由观察点全村劳动力职业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劳动力职业是纯务农者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从业者占74.2%,基本与去年持平,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职业是以务农为主,从事其它职业的农村劳动力较少。全村纯务农劳动者9684人,占全部的66.2%,比去年增加273人;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者8231人,占全部的56.3%,比去年增加524人;个体户或合伙企业经营者2597人,占全部的18.5%,比去年增加65人;外出务工者1202人,占全部的8.2%,比去年减少195人;从事其他各类企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务工的劳动力、乡村(行政)干部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工作者人数较少,分别为359人、81人、91人和106人。

1.4农村劳动力就业以种植业为主

由观察点统计的全村劳动力就业行业情况的数据显示,有60.8%农村劳动力以种植业为主,这其中49.2%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劳动力,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力数量较少,可见农村劳动力是以种植业为主。按其就业行业划分来看,有8948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60.8%,比去年增加539人;有1082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7.4%,比去年减少287人;有270人是以林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1.8%,比去年增加11人;有43人是以渔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0.3%,比去年减少11人;有110人是以工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0.7%,比去年增加7人;有938人是以建筑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6.4%,比去年减少65人。有290人是以运输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2%,比去年减少43人。有1032人是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7%,比去年减少38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原因分析

2.1农村劳动力自身原因

农村劳动力文化和技能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及技能素质仍然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职业技能培训程度、劳动力的性别,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由于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转移就业的空间,行业选择范围狭小。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低下,还可能导致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将自己捆死在土地上,把耕作土地看作是惟一的生存之道,不愿意或不敢去从事第二、三产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2制度因素限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工资待遇、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外出务工有很多后顾之忧。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从而使农村人口处于就业的不平等地位。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各级政府虽然对户籍制度逐步进行改革,但其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依然起着相当大的抑制作用。在户口制度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与城市户口相关的福利安排使得农村迁移人口往往无法实现举家迁移。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农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基于这个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敢轻易放弃土地,在转移中始终与土地保持着松散或紧密的联系,导致转移的不彻底性。三是劳动保障不平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目前,现行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社会保障,农民则不能平等地享受权利。农村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以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包括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难以保障。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

3.1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一定的责任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把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政策,培育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和培训机构的发展。特别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基础上,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利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对接受教育的农民给予培训补助,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3.2拓宽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人口流转制度,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化城镇土地管理制度和農村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对现有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新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使其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服务于城镇,也要服务于周边村屯,以镇带村。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确保把主要精力用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

3.3支持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篇4

我是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从我开始接触并且学习音乐的历程中我感受到,随着我国的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音乐教师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充实,学校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音乐这一门学科的领域也在随之扩大。然而从我学习音乐的历程当中我发现到,对于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少之又少,轻之又轻。人们重视更多的是城市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很多落后的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地方的学校音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音乐教育不等同于其他学科,它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作用。更有它的意义所在,所以,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关注音乐教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何提高音乐教育在农村学校及社会的地位,是我们日后从事教育事业中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我从小生活的农村小学中,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即使有音乐课要不就改成其他的科目。要不就是语文或者数学老师甚至是体育老师来教,跑调了,同学们还是一样唱,在当时音乐这一门学科往往被认为是“副课”,一些老师认为音乐课不就是唱歌,不就是吼几嗓子,没有对音乐课有一个根本的认识。学校就把一些不大懂音乐、年龄偏大的教师“特殊照顾”安排教音乐,真正有音乐基础的教师往往所学非所用的去教其他的科目。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更加偏僻的大山深处,那些孩子都不知道do re mi fa so la xi 这几个简简单单的音符是什么?还有一些问题就是大部分农村小学学校音乐教学设备落后,所有的农村小学学校没有一架钢琴,连电子琴也是一种奢侈的物件,即使有那也是一种摆设。因为没有教师会弹。一些小学上课必备的打击乐器、教学光盘这些就更不用提了。音乐教材也都只能循环使用,想让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都成问题。在音乐教师资配置上,农村学校还是缺乏尤其是小学农村小学几乎都是兼职教师。有的农村小学一位老师要带语文、音乐、美术、体育、品德与生活等五华八门的课。此外有些学校还常以课时紧张为理由,利用音乐课的时间上其他课,致使学生无法学习掌握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自身来改变这一现状。

我觉得作为一名农村的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胆大心细,要敢于创新,不要局限于死板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敢”教学也要“善”教学,要充分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时体现的是每个音乐教师的精神魅力,要有很大的热情和丰富的见识,此时他们都不是你的学生而是和你一样都喜欢音乐的人。这样的话。课堂不单单是教学的地方。而是让理想与理想在这里相互交流,让心灵与心灵在这里相互接触的自由之地。因为我的学校是一个私立的音乐学校。里面有很多的农村学生,也有城市的同学,我发现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热爱音乐艺术。农村学生由于所受音乐教育甚少,好奇心强,而对音乐艺术有更深更浓的热爱之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不知不觉中成了学生心中学习的榜样,甚至可以说学生将来的形象气质,是他们目前的任课教师的形象气质的延伸和继续。即古人所谓的“上施下效”,这让音乐教师有了发挥才干的空间。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面,音乐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说到底就是要求教师要有一股特殊的气韵与精神贯注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别开生面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体悟、用自己的歌声去表达、用自己的动作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音乐的活力。

作为一名教师,善于教学才能把知识准确完整地传给学生;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据查阅的资料中了解到,在全国多数农村小学共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完善的音乐教学开始于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让学生上了低年级和初中阶段还只是掌握极少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不少学生还不具备认识简谱的能力,更别说音乐的鉴赏、音乐表现及音乐创造能力了,这些都无法得到培养。音乐教师面对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学的难度就增加了很多。我们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教师应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的很少教师要如何用方法有效地使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学校要求举办兴趣小组与开展文艺活动,教师要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开展实施,既要使活动生动有趣,又要使学生学到东西;从这些问题中就发现音乐教育是蕴含着音乐艺术、教育知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音乐教师,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同于一般的音乐工作者,它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且要善用这些知识,也要能够用这些有用的知识去教育学生,从肤浅走向深入,这一点就要强调音乐教师的“善于”教了。

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领路人,教师的教学态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乐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首先,他必须热爱音乐艺术,只有热爱音乐艺术的教师才能善于用音乐艺术;其次,他必须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更自觉地教育学生,面对他们不懂得的知识要细心,耐心的引导他们,这样,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音乐带给的美与纯净。

音乐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藏,它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在教育中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它独特的功能,自古以来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这种功能,在音乐教室的墙上就悬挂着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对音乐功能的阐述,他提出在音乐中的善与美的统一,道德与音乐的统一,尤其是善与美。也强调了这些音乐独特的性能,其实也是为了感染人、教育人。柏拉图也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达人类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撼。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将音乐铭刻在心,传于后人”。两千年前音乐教育在人类社会已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的做好它。

关于农村普法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5

调查背景:2011年8月22日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普法现状的调查,认识到农村普法的成就和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方法。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势下的农村普法建设问题。

调查方法:走访和调查问卷相结合调查时间:2010年3月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深入到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为农村的普法建设尽微薄之力。

一. 农村普法情况的现状

通过长期的农村普法,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农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完全不懂法的人越来越少。

1,农民开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往农民遇到有纠纷时就大就闹,或是用“户族”的方式解决。如今,有纠纷时,农民懂得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根据抽样调查,80%以上的农民遇到纠纷时都选择有关部门如村委会等机构进行解决,农民已意识到了法制的重要性。

2,乡村治理逐步由 “人治”走上“法治”轨道。“三农 ”问题已成为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民的权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力,“村民自治”首先体现村委的选举上,在调查中发现,各村的村委选举都根据法定的程序进行。农民充分行使了自己的权力。

3,农村普法的机制逐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普法,农村逐步建立普法机构,每个自然村都设有一到二个有普法宣传员负责本村的普法工作,各个镇开展“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并组织村委干部进行法律培训。

4,农民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善。随着现代文明与法制进驻农村,农民的思想意识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熏陶,虐待女童、买卖婚姻的现象已销声匿迹,重男轻女的现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儿女婚姻的干涉减少,婚姻自由得到普及,广大农民对《婚姻法》的内容,结婚年龄、近亲不得结婚等基本认识都能了解,并且能够按照相当的程序进行婚姻登记手续。

二. 农村普法存在的问题

1,农村普法的工作方法问题。调查发现,农村的普法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普法”工作上,主要表现出的特点是放任性和无序性。农民往往把收看电视中的法制节目,作为自发的法治思想的启蒙。诚然,法律的普及可通过多种渠道,在当今电视已作为简便、快捷、普及的传媒工具,其在普法工作的功能不可低估,但这种放任性和无序性难以让农民系统地了解法律知识。

2,农村普法的经费问题。实地调查中反映较集中是普法的经费问题,经费紧张制约了普法工作的深入进行。如有乡镇的普法经费只有实际需要的一半,使很多普法活动由于经费问题而搁浅。

3,乡村普法宣传水平有限,缺乏专业人员。由于普法宣传员的素质未跟上,影响了农民对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有些乡村的普法宣传员连最基本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都不是很清楚,又谈何向村民宣传、普及法律,更别说带动全村人学法,做守法、知法、懂法的合格公民。4,农村法制宣传存在“死角”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近年来,国家施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广大农民自主经营性不断增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流动速度加快,所以为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带来了困难。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村对于法制宣传仅限于村部内的一两块宣传栏,试问能有几个村民经常跑到村部来看着宣传栏学习法律知识,这样的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只是村里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农民群众本身根本得不到教育,形成“死角”。

5,个别村领导干部对法制宣传认识不到位

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多是硬指标,也很多是软指标。法制宣传,对有些村干部来说,是很好糊弄的事情,因为它不像其他工作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对组织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遇到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一般化,分析问题一般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有些村干部甚至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只注重经济建设,导致村民很多越过村委会这一级,直接到办事处上访,或集体群访,严重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6,法制宣传物质条件匮乏

有些村的集体经济匮乏,负债累累,化解压力巨大,就拿俄体办事处为例,全办事处10个嘎查村,仅有两个村无外债。要进行法制宣传,不是光靠嘴上说说就行的,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无力支撑普法经费,宣传资料的紧缺、宣传设备的落后,这些都是制约农村法制宣传的客观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普法人员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农村法制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大打扣。

三、农村普法教育的建议

第一,要抓好农村普法教育工作队伍自身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农村普法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普法教育工作者应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认清普法教育工作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要解放思想“换脑筋”,摆正普法工作的位置,克服僵化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这就需要普法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本职工作,用新理论、新观念武装头脑,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普法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要在普法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创新。我认为农村普法教育的内容,要针对农村实际,重点筛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教育,适当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尽量帮助农民树立起市场观念、风险观念、质量观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这样,就把过去偏重于传授法律知识改变为培养法制意识 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三,要深入农村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农村需要普法的人口众多,单靠一个普法组织或一个队伍是不够的,我们要发动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共同普法,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在校大学生举行“送法下乡”活动,宣传与农民相贴近的法律法规,组织发动律师等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组成法律援助工作小组,深入到农村接受村民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

第四,要对现行的普法教育工作机制进行改革。现行普法教育工作机制的主要弊端是队伍庞杂松散,职能软弱乏力。因此需进一步明确各级普法领导小组的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要赋予各级普法主管机关的法定职权;并且要对农村普法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是把过去偏重于“大轰大嗡”式的教育变为扎实细致的教育;二是把过去偏重于“一刀切”式的教育变为因地制宜、因人而易的针对性教育;三是把过去偏重于抽象教育变为形象教育;四是把过去偏重于说理教育变为事理结合的教

育。第四、要寻找新的工作载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传统载体和狭小阵地已经捉襟见肘,难当重任,迫切需要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阵地、把广泛深入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农村文化建设活动作为新载体,寓法于文(艺)、寓教于乐,努力实现农村普法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发挥了普法教育的威力,而且还及时消除了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加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五,整合科,配以文字、图片、漫画等进行趣味性、生动性法制宣传。另技文化、法律“三下乡”,“村村通”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广播电视、宣传单、标语牌等资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外,农村居民居住地分散、人员流动性较大,组织进行规模性宣传教育并不实际,但是,我们却可以利用农村学校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学校学生来自各村各户,而且人数多,有固定的学习教育场所和丰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可以在农村中小学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并开展“法制宣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法律”、“我为家人上一堂法制课”等活动,让学生回家向家长宣传法律,同时,家长和孩子间的互动也能使家长更好的学习到法律

第六,政府应加强对村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把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上来,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村领导干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做好农村法制宣传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学习法律的热情,调动农村学习法到位。律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第七,对确实无法支持农村普法经费的村,上级财政应适当进行倾斜,给予一定的经济扶持,使农村法制宣传得以顺利开展。同时,各村也应考虑到自身经费的实际情况,在法制宣传的形式上多下工夫,节约成本,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优的成果,务求法制宣传

关于我县农村饮水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6

为推进我县农村安全饮水工作,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乐都县水利局副局长张永卿组织青海省乐都水利水电机械化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及项目经理对该公司实施的乐都县人畜饮水工程及农村饮水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组由乐都水利水电机械化工程总公司成立。通过听取镇、村相关人员介绍,实地察看工程运行状况,走访群众等方式来掌握我县农村安全饮水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我公司承建的蒲台8村人饮工程、芦花马场人饮(一期)工程、达拉14村人饮工程、碾伯镇晁家赵家人饮工程。工程于2012年2月14日对存在的问题及工程运行状况进行了排查。

一、蒲台乡8村人饮始建于2007年11月于2008年9月份完工。已正常运行3年之多,经排查8个村13户人家因冬季管理不当,入户供水管件冻裂导致无法正常供水,主管道在大麦沟村(3+200)处有少量渗水,不影响8村人饮的供水需求,待解冻后查明原因并处理。引水口水源保护设施人为全部破坏。

二、芦花、马场人饮工程(一期)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2010年6月全部完工。工程运行正常,水源保护设施全部遭到破坏,2000方蓄水池通气孔上的通气帽也遭到破坏,目前由于二期工程没有续建,部分村社有供水困难的现象存在。

三、达拉乡14村人饮工程于2010年12月开工建设,2011年9月全面完工。项目建成至今运行正常,部分用户由于冬季未采取防冻措施,致使14个村约有20余户人家吃不上水,在自家储存的水窖中取水饮用,另有一处因山体滑坡造成支管道断开,有9户人家吃不上水,待解冻后解决。由于管理不当,引水口水源保护设施人为的全部破坏。

四、碾伯镇晁家、赵家人饮2011年10月开工建设,2011年12月完工,工程运行正常。有十几户人家因冬季管理不善未能正常供水。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篇7

由于工作关系, 笔者长期和海南许多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保持联系, 经常听到他们对于工作的各种感慨, 近年来, 他们对于职后培训的感慨颇多, 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为了真正了解职后培训对中学农村教师的影响, 我们对海南省部分农村初中物理教师职后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 进而分析教师职后教育形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 以更好地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

一、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东方、临高、陵水、琼中、屯昌、保亭等6个市县下辖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师65名, 其中:男教师49名, 女教师16名。调查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采取的是邮件的形式发放和回收, 访谈也基本以在线交流为主。有效问卷63份, 有效率96.9%, 有效率很高。

二、调查结果

(一) 对培训形式的看法

1.培训过于密集, 教师们疲于应付

海南省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队伍并不壮大, 物理学科从初二才开始开设, 周课时为3节, 很多农村学校近几年生源萎缩, 学校的自然班不多, 导致很多学校只有两三名物理教师。这两三名物理教师要参加所有的关于物理学科教师的培训活动, 基本没有轮换的机会, 很多教师表示:平时的周末要参加“周末流动学院”, 寒暑假参加远程学习, 有时还要进行置换学习, 培训密度之大可想而知。在这样高密度培训的攻势下, 很多教师只能疲于应付。61.9%的教师承认他们的参加远程学习的作业很多都是在网上下载的。

2.培训的形式多样化, 各有所长, 能够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

95.2%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各种培训形式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多样化的培训形式能够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对于最喜欢的培训形式, 教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 30.1%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的形式比较好, 因为面对面地进行对比课, 不仅可以直接看出不同教师对于教学细节的处理, 还能听到各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 教师们可以直接从中借鉴很多东西, 最为实用;26.9%的教师认为在线培训的形式较好, 理由是时间比较自由,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自由调配, 而且, 在线培训的资源比较广泛, 从专家讲座到教学视频, 再到教学资源都可以涵盖;22.2%的教师则希望脱产培训, 进行系统的学习;另有20.6%的教师则希望能够得到专家的引领, 建议优秀教师和专家与农村教师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能够通过其他的交流途径实时地进行沟通, 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一刀切的培训形式不适合所有教师

海南省农村教育质量落后, 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 甚至在有些学校由数学教师或化学教师来兼任初中物理教师, 少数物理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学科训练, 35岁以上初中物理教师的学历不高, 而新上任的年轻教师则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可由于初中物理教师人数有限, 无法对他们进行分层培训, 所有教师接受的培训几乎是一样的。这种一刀切的模式显然是不适合的, 有2名年轻教师告诉笔者, 他们这三年已经被派出去脱产学习3次, 少则2周, 多则3个月, 而培训内容大同小异, 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 对教师的提高也没有什么帮助。

(二) 对培训内容的看法

1.内容丰富多元, 但有些不适合农村教学实际

仅有一位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不够丰富, 其他教师都选择了培训内容丰富或比较丰富, 但同时, 教师也表示, 虽然内容丰富了, 但有些内容并不适合教学实际。深入的访谈发现, 尽管很多教师希望得到专家引领, 但他们对教学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理论的讲解对他们来说太深奥, 而且枯燥, 似乎和实际教学脱节, 意义不大。而在线培训中提供的大量优质授课视频和他们的教学实际也相差较大, 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村教学现状, 是受培训教师的共同心声。

2.培训内容众口难调

“在培训中你最想学到哪类知识”, 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们的回答更是丰富, 几乎每个选项都有不少于一半的教师选择, 学生心理、班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实验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组织和家长、学生的沟通技巧等都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面对如此众多的培训需求, 给职后培训增加了难度。

3.培训部门各行其是, 缺乏统筹规划, 培训内容出现重复

在调查过程中, 很多教师提到了有些培训内容多次重复, 究其原因, 由于培训项目较多, 而培训的管理机构之间往往缺乏沟通, 各种活动政出多门, 没有系统规划和安排这些培训项目, 项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和结构关系, 结果导致培训内容庞杂, 甚至重复。

4.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名目繁多的培训中, 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培训, 原因在于专业知识的培训不太容易开展, 受训教师也承认, 如果要进行中学物理知识培训显然是不合适的, 大学物理知识的培训他们不太愿意接受, 觉得没有必要, 所以很多培训都是以讲座的形式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介绍一下物理学的前沿进展, 几乎不涉及中学或大学物理知识本身, 但是对于物理教师本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可能帮助不大。

5.关于心理学和班级管理的培训内容较少, 但效果较好

由于农村中学生源的问题, 班级管理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很多教师抱怨, 自己想尽了方法, 可学生就是不愿意学习, 他们急切地希望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到这方面的训练, 获得一些实用的技巧, 以改善班级管理的困境。可71%的教师认为这方面的培训内容偏少, 但效果很好, 一些方法使用起来并不困难, 学生的改变却是显而易见的。

三、解决对策与建议

为了提高培训效果, 我们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反思, 特提出以下建议, 以期能够在以后的培训中提高效率。

(一) 统筹规划, 模块管理

整合培训项目, 由一个部门统一规划, 设立多个模块, 例如, “专业模块“、”教育理论模块”、“教育实践模块”、“实验模块”、“校本研究模块”等, 每个培训机构负责对其中的几个模块进行培训, 做到互不交叉。

(二) 对受训教师进行分类培训

根据受训教师的学历不同、任职年限不同等对受训教师进行分类, 每类教师接受的培训模块应该不同或有所侧重, 各个受训学校也应该对本校教师进行受训规划, 避免不同教师饥饱差异。

(三) 建立“学习共同体”

整合海南省优秀物理教育师资, 包括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海南省物理学科带头人、物理教学名师及大学相关专业教师, 同受训教师以及大学物理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一起结成“教育共同体”, 更新培训模式, 采取“一对多”或“多对多”等形式,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把短期培训、在线培训、跟踪指导等结合起来, 使得职后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突击的工程, 而是渗透到受训教师的整个教育工作中去, 随时、随地地帮助受训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四) 加强评价体系建设

教学质量评价具有反馈与调节的功能, 是教师职后教育管理的主要途径, 也是提高教师职后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 受训教师所在学校、培训机构、各职能部门等通力合作, 不仅在受训中采取完成反思、论文写作等作业的形式进行评价, 在教师受训前和受训后也可以通过跟课调研, 全面了解受训教师的学习状况, 查缺补漏, 确保受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以海南省农村初中物理教师为调查对象, 发现他们在接受职后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培训过于密集, 有些内容不适合一线教师,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提出通过统筹规划、模块管理、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评价等方式加以改进。

关键词:农村初中,职后教育,培训形式,培训内容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99.

[2]朱晓东, 郭飞翔.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0) :6-8.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篇8

【关键词】农村 体育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05-01

小学生的年龄出于7-14岁之间,是各项体能与心理自然发展的敏感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是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据统计,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的74%左右,这种比例结构说明抓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我国体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

1.1城乡差异

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我国城市乡村体育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相比之下,农村的小学体育教育质量较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6年级每周有3节体育课。但是研究表明,被调查的县级小学只有32.8%按标准要求开设,乡镇小学仅有13.2%,农村小学进本没有按照标准执行,而且仅有21.4%安排每周有一个课时。即便是处于城乡结合部的高新区,课时安排也没有达到足课足时开设。

1.2中外差异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教育部有关部门对15个省份的129个县(市、区)监测显示,四年级校园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不足率分别高达56.5%。教育部有关部门另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2%的小学能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2007年一项对8000所学校的调查显示,我国专职体育教师配备率只有38.8%,大量的教育投入,并没有向体育教育倾斜。国外孩子:在美国,普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商”,有80%以上的孩子每天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或课外体育活动。日本孩子在学校每天都有体育课,体育好的孩子更让大家尊重。新加坡小学生学业负担并不轻松,但学校都会在每天下午两点后安排课外活动时间。

2.农村体育教育发展滞留的影响因素

2.1 思想陈旧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并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水平。基于这一个思想,体育教育变成了教育中的附属品。在学校、老师甚至学生的心目中认为,体育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体育课的质量基本是无人关心。目前,农村小学的体育课基本有班主任自行安排,或者被其他课程代替。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体教结合”,然而在农村教育中却显得那么淡薄。

2.2器材、场地、经费缺乏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现有的器材场地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有些偏远地区的小学甚至连足球场地都没有,往往仅有一个操场,角落里几个乒乓球台,两边只有两个篮球架……陆克珠在《甘肃省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的调查研究》中显示:该地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对体育的投入非常少,大部分学校没有正常的体育基本经费,人均投入只有可怜的1.67元;体育经费的投入在真正落实上也面临各种问题,导致体育经费被挪作他用。从此类研究文献中得出,当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体育设施短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3 师资力量匮乏

统计表明,在年龄结构方面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中 22-30 岁之间的体育教师占到所调查教师总数的 84%;31-39 岁的教师占 16%,40 岁以上的体育老师更少,这说明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缺少老、中、青的合理梯队。

2.4 家长对于体育教育认识的缺失和偏差

在农村,家长的主要思想还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就是在浪费时间,家长仍然愿意让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也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3.发展对策

3.1 有关部门提高重视

为保障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农村小学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激发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指导等保障。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切实保护体育课的实施。

3.2建设相关设施

学校应该拨出经费加强体育教育建设,增加学校体育投入,保证专款专用,减少体育教育资金的挪用现象,同时要加大体育投资,保证小学体育器材的质量。

3.3加强师资培训工作

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经常与其他优秀教师交流教育心得,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

(二)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给予鼓励、肯定、赞扬,从中教育孩子在生活做人的道理。

3.4加强学生家长沟通

家长是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家长对与孩子的影响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加强学生家长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提高家长对于体育教育的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物质保证,从而可以让孩子得到参加体育活动更多的保证,真正意义上让少年儿童能够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

4.展望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确实存在许多客观不足,但是国家、学校、教师们只要付出努力便会使这一现状得到改善。 身为农村小学一线体育教师,应该发扬体育人的拼搏精神,发掘和合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发展特色,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关注相对落后的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只有农村体育教育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张艳波,制约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因素的调查[J].高师理科学刊.2010.01

[2]郝作杰,浅谈鲁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3]于子初,浅析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出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作者简介: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9

—来自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的实地调查

前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医疗保障则是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所在.为了进一步宣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政策,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感受和谐社会,了解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我和其他一些好朋友组成的寒假实践队对此展开了以“农村医疗保障情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09年1月30日-2月8日,寒假实践队的8名成员组成调查小组.深入晋江市深沪镇狮峰村,科任村,南春村, 对不同年龄及性别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主,主要进入一些人群较为集中的活动场所进行调查,以入户调查和街头随机调查为辅。其中,活动场所调查35份,深入农户35份, 随机调查10份,以比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80.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男和女的比例分别为46.25%和53.75%,大致持平.年龄层次在30岁以下的为12份,占总数的15%,在30—45岁之间的为23份,占总数的28.75%,在40-60岁之间的为28份,占总数的35%,在60岁以上的为17份,占总数的21.25%

从这80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每年村民生病花费的钱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花费在300元以上的占了21.25%.对于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了解的人占了43%,仅有8%的人不了解,相信这很大一部分也要归与政府的积极实施.很多的人在生病以后首先想到的是个体医,这些人占了53.75%,选择去卫生院,县级医院,市级医院的人相对来说来说比较少.医院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在网络上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在本次的调查中,满意与不满意的占了43.75%和33.75%,但也仍然也有22.5%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也有部份的原因是因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在一些地方很不方便和及时.51.25%的人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群众没有好处,认为有好处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更多的人都反映明年还是会参加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二)调查问题分析

1、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个人在医疗保障上的支出能力较为低下

巨大的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和收入压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压力,使得部分农民还不会在医疗保健方面投入很多。医药费用上涨幅度过快,医疗保障制度尚没有建立,农民绝大部分属于自费医疗群体的现实,使得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降低,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在各个医药费的支出水平上大体相当,但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并不是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是不愿意在这部分多花钱,导致小病不治,大病才想到就医.2、农村地区落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农民的就医行为

传统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上传统文化中讳疾忌医的习惯和中华民族隐忍的特征,在不威胁到生命的情况下,对疾病采取的是能忍则忍、能拖则拖的态度,另外各种各样的民间验方、处理某些疾病的约定俗成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就医行为。在遇到疾病时,大约有50%的人会选择去个体医生那里去看病,这其中还包括些没有营业执照的医生,这些都严重制约这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3、农村医疗保障所需资金筹集困难,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仍然很低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仍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合作医疗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县乡政府、村集体和农村企业。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农村企业不发达,所以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农户出资反而成了合作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少基层县、乡政府财政紧张,导致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投入启动资金缺乏,前期的医疗保障得不到很好保障,农民参保率不高,基金规模太小,医疗体系覆盖率偏低。自上世纪 90年代初以来,在不少地方有过两次恢复合作医疗的努力,但是重建的合作医疗体系往往由于筹资困难、设计缺陷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持续时间很短。所以广大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现在仍然很低,现存的合作医疗也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从而仅有43%的人了解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仍有8%的人一点也不了解农村合作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不及时方便.4、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宣传不及时

实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后,不仅对卫生院投入减少,也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原有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功能减弱了,依照农村行政设置的医疗卫生网点中,有不少网点业务量不足。同时,县乡医疗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现象也比较突出,造成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乡镇除了卫生院外,还有计划生育站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不少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行成本。而且在宣传合作医疗保障方面没有做到位.在调查第12题的数据统计表中,我们发现,32%的村子是比较全面,持续的宣传;从来没有或者不知道的,占到了16.25%,还是个相当大的比例.三、解决对策

(一)借鉴国外管理医疗模式,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一般均采取按人头筹集资金,当投保人生病并发生医疗费用时,按规定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的运作模式。但是一般合作医疗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没有任何控制权。在医疗机构有意通过过度提供服务与过度用药的办法来增加自己的收入的情况下,合作医疗难以应对,往往不得不限制投保人报销额的上限,这样又削弱了合作医疗的安全网功能。所以,今后还要借鉴国外管理医疗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研究与设计新的管理模式,使得农村的各级医疗机构有节制医疗服务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应遵循“制度先行、逐步推进、政府支持”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来灵活选择医疗保障模式,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仍应继续推广和完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有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不发达地区尚具有适用性。广大农村落后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均收入和医疗支付能力还将处于低水平线,维护“低水平,广覆盖”的合作医疗是保障农民初级医疗需求的合理机制。在发达和中等发达的农村地区应推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收入水平较高,应付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其医疗保险模式有可能向着高保额、高保障的方向发展。

(三)建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影响农村居民就医的主要因素是需方的支付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无论通过对供方的补偿还是对需方的补贴,都必须向贫困地区投入更多的卫生费用,提高那些经济状况差但又是最需要医疗服务人群的支付能力。同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构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自德国1884年制定《疾病保险法》以来,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其建立和发展大多有法律作为后盾。要保证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发展,同样必须有法律作为后盾,不能仅停留在卫生管理部门的条文和规定上。

(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结构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作为整个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即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组织生产和提供。在城市的社会保障项目中,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出资,1999年1月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

例》,规定企业要为其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合计占职工平均工资的29%,而职工个人只缴纳工资的7%。但在农村,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效益很低的农业生产,农业剩余很少。政府应该承担起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投入相当大的财政资源,切实改善财政资金在城乡卫生的差异化支出结构。

总之,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必将融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还需要有关的部门做好各项的工作,使农民的医疗保障达到较高的水平。

附录:问卷调查表及问卷结果统计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情况的问卷调查

调查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日期:________________问卷编号尊敬的同志:

您好!我们是福建农林大学人文院的学生。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医疗保障的情况,开展此问卷调查。我们将会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真实反映调查情况的报告,并提交有关部门,希望他们能够结合此份调查报告,更好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利益。谢谢您的配合!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你的年龄在哪一个阶段?

A30岁以下 B30-45岁C45-60岁D60岁以上

3、你平均每年生病的花费是多少?

A100元以下B100-200元 C200-300元 D 300元以上

4、你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吗?A了解 B懂得一点点 C不了解

5、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你到医院看过病吗?A看过B 没有看过

6、如果你生了病,会选择去哪里看病?

A个体医B 卫生院 C县级医院 D市级医院

7、你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是否满意?A 满意 B不满意C无所谓

8、你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方便及时吗?A方便及时B不方便不及时

9、你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群众是否有好处?A有好处B没有好处 C不知道

10、你是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了吗? A是B不是

11、明年你还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吗?A参加 B不参加 C不一定、村里有没有相应的合作医疗保障宣传

A 有,很全面,而且是持续的 B有,只有在投保的时候做过宣传C从来没有过D不知道

13、你对于村政府如何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方面有何建议及意见?

调查到此结束,再一次感谢你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情况调查的数据统计表

问卷容量:80

小结第13题: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篇10

——61043P31王方方

关键词:网络普及、网络利用

摘要: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只有当互联网能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作用时,它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本文旨在通过结合实际调查结果,通过分析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可以预见的发展空间,探讨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正文:

一、互联网在农村的使用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民的使用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网吧是农村网民主要上网途径。与城镇居民多在家中上网相比,农村网民因收入限制,多不具备家庭上网设备,这使得网吧成为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CNNIC的调查显示,农村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达到48.5%,接近半数。

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村网吧的管理至今存在漏洞,不少的方对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没有严格执行。而某些非法网站的监管不严,也使得许多不了解网络的非网民对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妨碍了网络的发展。

2、收入不高者、年轻男性、初高中学历居民为农村网民的主要人群。上网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而我国农村人口学历大多低于大专水平。CNNIC2008年的调查显示,53.3%的不上网的居民是因为不懂电脑或者网络而不上网。目前,许多农村中学都开设计算机课,这使得许多农村在校中学生和受过初高中教育的农村居民都具备了上网的能力,从而成为农村网民的主要人群。与此同时,在校学生在网民的总总数中的比重较高,这也造成了农村网民呈现收入不高的特点。

另外,我国农村一些的区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女性的教育权利受到剥夺或者限制,从而影响了她们使用媒体的能力。从整体上看,农村网民中女性的数量远远少于男性。

3、娱乐是网络媒体承担的主要功能。传播就其社会功能而言,有工具性传播和消遣性传播两大类。农村网民在互联网的使用上,主要体现了网络

新媒体的消遣性传播功能。与城镇网民相比较,农村网民更少浏览网络新闻、使用搜索引擎。能利用网络进行购物、炒股、银行账户管理的农村网民更是为数不多。许多网民将网络作为聊天和玩乐的工具,娱乐化倾向比较突出。除了欣赏网络音乐和各种视频,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这也让一部分不了解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特人别是学生家长对网吧和网络产生误会。

二、发展农村互联网的意义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

首先,互联网给农民提供多样的信息获取和发布渠道,从而深刻影响农村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了互联网,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在专门的网站为不同的区的农村居民发布各类信息,从而使农村居民既快又准的获取信息,提高传播的效率。同时,农村居民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发布信息,让更多的农村资源进入投资者的视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

其次,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能够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城乡居民信息传播,观念变革的同步更新。1974年,卡茨曼提出,新传播技术的采用灰整个社会每个成员的信息接触量,但是,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使用新技术,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因此,新传播技术层出不穷,人群中的信息鸿沟则有加大的趋势。我国目前的数字鸿沟,不仅出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也存在于中东部农村和西部农村。在农村地区进行互联网的建设,无疑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手段。

其三,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有助于启动乡镇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应用。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实现政务上网后,政府能够及时、深入了解到民意。一些矛盾能够得到更有效率的反应,很多问题可以早矛盾激化之前解决,减少冲突。因此,发展农村互联网,对带动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意义非凡。

其四,农村市场将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座“金矿”。目前,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超过3亿,但是望您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16%,远低于发达国家超过50%的普及率。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互联网必然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农村不仅拥有数亿待开发的互联网使用者,还拥有大量的市场空白在等待互联网公司的开发和网络产品的推广。

其五,农村互联网除了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带来不可估量的社会效应。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发展互联网可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娱乐需求,带给农民更多的精神愉悦和心理健康。此外,网络还能是外出务工者随时和家人视频对话,从而获得心理安慰和疏导,有利于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家庭和谐。

三、互联网在农村的利用情况

农村互联网情况调查简明报告表明,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农村互联网的利用情况,有利于为互联网在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策略,促进农村互联网更加合理健康的发展,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现代化农村带来更多的实惠。

据调查100户农村家庭中,有21、8户有人使用过互联网,对使用过互联网的家庭深度了解发现,受访者本人表示会经常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占25.1%,偶尔使用的占33.3%,从年龄看18—35岁的占会上网人数的84.44%;从文化程度看,学历越高,会上网人数的比例越高,是农村上网的主力军。

农村居民对网络的认识大致有以下几点:

1、方便快捷,2、费用便宜,3、网络信息丰富。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有48.1%的农村网民表示“获取新闻信息”,23%村民表示“获取致富信息”,大约2%的村民表示用来“从事网上购销活动”,45.9%的农村网国民表示“娱乐”,43.7%表示“与亲朋好友交流’.选择的站点类型主要有:新闻类站点、娱乐类网站、社交类网站。有2.2%的农村网民表示非常相信网上的信息,52.6%的网民表示大多相信40.0%表示不太相信,5.2%表事说不清楚。互联网给农村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丰富了文化生活,2、方便了生产生活,3、不良信息干扰正常生活。

四、在农村发展互联网的途径

选择适合农村具体情况的互联网发展之路,有助于我们更加合理、有效的使用这一媒体。

1、鼓励农村网吧建设,同时加强对农村网吧的规范化管理。基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网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依然

是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农村大规模开设、合法经营网吧,是普及互联网的必由之路。

2、加大宣传力度,对农村居民普及互联网知识。让农村居民了解互联网,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互联网是什么,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笔者认为,基层政府可以开辟专门的场所,有转人开设定期的普及课程,对村民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事实上,有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农村,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政府牵头,联系相关的企业为农村居民提供免费的网络知识教育和上网体验,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3、积极推动“乡乡有网站”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乡乡有网站”工程是一个由政府扶主导、多方推动的对你哪个村电信和互联网实施重点扶持的大型公益工程,于2007年6月份启动。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都已具备宽带上网的条件。“乡乡有网站”工程自启动以来,已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响应,目前,全国已有1/4的省级行政区签约加入该工程,相信会有更多的农村网民从中受益。

总之,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方兴未艾,他将在各个方面给地域宽广、资源丰富的农村带来空前的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自身也将达成新的发展。尽管目前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农村互联网的发展与城镇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但是我们相信它的前景值得期待。

关于农村网络普及情况及

网络利用的调查

上一篇:业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下一篇:城市供水安全考核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