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2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共11篇)

12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篇1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全文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教学建议】(第1课时)

1.诗词导入。以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导入: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

2.作者简介。回顾、温习作者。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3.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范读,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熟悉课文: 疏通字词。(3)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4)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4.理清文章线索、结构。(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5.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教学建议】(第2课时)

1.复习上节课内容。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2.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3.分类感受。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提问: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提问: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3)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提问: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教师归纳: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教师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4.主题探讨。

讨论: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5.小结。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涉及的桃花源图片、作者图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者眼中的“桃花源”,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配乐录音范读。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诗文语言与意境的优美。3.课堂需要合作讨论的问题。

课件使用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更加深入理解诗文。4.补充注释。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教学资料要求: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29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桃花源记》原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做了一些补充。

2.评析资料

《桃花源记》赏析(陈定玉、谢季祥)

本文写于东晋与南朝宋代交替之际,当时政治黑暗,社会**,民不聊生。作者虚构了武陵渔人游历“世外桃源”的故事,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他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封建社会虽不可能实现,但它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抗争,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章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于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林,对它的美景感到很惊奇。作者对桃花林的奇丽景色作了具体的描写,着眼于一个“异”字,这对即将出现的桃花源起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作用。

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之所见。先承接上文,写入口的奇异;接着描写桃花源美好宁静的自然环境和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情趣,以反衬现实的丑恶与黑暗。文章层层描述,次序井然,把桃花源的景美人乐写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第三部分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通过问讯、款待、自述,交代了桃花源的来历,表现出民风的淳厚,以此影射当时社会的**和世俗的浅薄。语言朴实隽永,尤其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力地批判了汉魏以来几百年的**社会。

第四部分写渔人离开后,桃花源又与隔绝。渔人与太守别有心计,刘子骥慕名问津,却都无法找到桃花源,这就暗示桃花源虚无缥缈,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实现的。文末借用当时的真实人物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序,井井有条地记叙了他进入桃花源的前后经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桃花源描写得既生动逼真,又扑朔迷离,令人心向往之。语言朴素自然,意味深长。

(引自《初中古诗文必背名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桃花源记》赏析(张中行)

这是一篇内容新颖文字优美的散文。作者借武陵渔人无意中发现世外桃源的故事,表现他厌恶现实社会、渴望理想生活的思想。作者生在东晋末年,晚年正赶上东晋王朝和刘宋王朝交替的时代,社会**,道德沦丧,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他亲眼看到一般人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之下,弄得家破人亡,他自己也是“耕植不足以自给”,所以希望过一种没有统治者的剥削压迫、能够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理想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或多或少反映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桃花源是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它只存在于与世人隔绝的“绝境”。这就显示,作者在当时想不出改变现实的办法,只能想到离开现实,这是时代的局限。从今天看来,这种处世态度是消极的,不值得效法的。文章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写起。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全篇的中心,先着重写渔人看到的景象,然后着重写渔人了解到的内情。最后两段写桃花源昙花一现之后又长此隐没,使桃花源显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通过作者的笔写得既真实,又虚幻。同是桃花源,真实的一面写得如在目前,虚幻的一面写得迷离惝怳,无法追寻。这两方面的巧妙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桃花源的美妙。

文章描写景物,能够用很少的笔墨做到优美生动。例如写通向桃花源的路,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入山之后的所见,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读了,会感到有诗情画意,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其中了。

作者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不雕琢,不藻饰,简洁平易,淳朴自然。用这种风格的语言记事写景,读者读了,会感到亲切而真实。

12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的变化

(一)课改前重知识

从收集到的课例中,我们以杨易丹于1983 年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的《〈桃花源记〉备课指要》为例,文中点明教学目的如下:

1. 认识本文的思想主旨;2. 了解本文的记叙方法;3. 理解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包括对古今异义词、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词性的变化和词义的变化、“然”作为形容词后缀的作用、“复”“之”的用法以及意动句和省略句等[1]。

由此可见,上述三个教学目的中,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规定最为详细。结合对同期课例的研究,我们同样发现了教学目标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八十年代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训练,力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则表现为教师重视对文言文的翻译,且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言字词的掌握以及特殊句式的用法等方面,力求让学生掌握文中出现的所有文言用法。对于文中表现的主旨或是作者从文中渗透的理想等问题,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定性,学生只负责了解记忆即可。

(二)课改后重积累

新时期的语文课堂,特别是课改后,语文课程的特点由八十年代的注重工具性,变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把握工具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们通过下面一个表格对比八十年代课例和王松泉老师课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我们比较新课改在教学方向上的变化。

通过上述两个教学目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对文言常识的要求有所降低,由一次性的“理解掌握”变为持续性的“积累”;对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也由认识设定好的答案,变为学会恰当地评价。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和教师提供资料的帮助下,主动生成自己对这篇课文的主旨和思想内容的理解。这一转变无疑是让学生由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培养能力,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好处的。

此外,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开口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加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变化

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根据不同的时期,我将其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传统教授:作者及背景介绍—教师逐段讲解,分别点出重点字词以及特殊句式—翻译—揣摩文章的主旨,并试图理解作者的理想—要求学生背诵—练习;二是课改后教授:导入—检查预习(包括作者简介、课内字词的初步掌握)—读课文,正字音—小组翻译,师生共同答疑—组织课堂活动探明文章主旨。具体来看,不同时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时呈现出如下变化:

(一)教学文言知识:由“掌握”变为“积累”

传统教学设计对文言文的教学注重对文言字词的掌握积累,而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力求突破“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教学模式。一些优秀的教师在设置这堂课时,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局限的基础上,力求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梳理文章内容,从而将文言知识的落实融合在教学环节之中。

例如,湖北的熊芳芳老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以“美、乐、奇”三个字带动全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桃花源具有“美、乐、奇”三个特点。根据这三个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分别品味这三个特点,在品味“美”时,用一个固定句式“这里的___美,你看……”

让学生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想象力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品味“乐”时,着眼于思维训练和主题理解,让学生以桃花源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在桃花源能感受到快乐的原因;在品味“奇”时,着眼于朗读训练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桃花源的奇妙之处。[2]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虽然熊老师并没有单独设置一个板块来解释文言字词,但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加深对一些文言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由此可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这些典型课例对传统课例进行的最为明显的变革就是,不再死板的根据文章内容的顺序,以文中出现的重要词句和特殊用法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现代的教法更加灵活多样,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重组和建构,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将文章内容串成一条完整的线,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解决文言字词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让人有“润物细无声”之感。

(二)教学文章内涵:由“识记”变为“恰当的评价”

八十年代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将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以及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一股脑地倒给学生,让学生在没有认真研习这篇课文的情况下,就已经受到老师先入为主的思想引导,这也跟当时的教学大纲不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选自《中学语文教案选》的课例中,杨天顺老师在题解这个环节,对《桃花源记》这篇文章首先从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主旨进行了阐述,直接将本文的思想感情定位在“陶渊明不满当时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但同时也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3]之后,教师又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进行简介,但简介的内容和方向多倾向于确定性的结论式介绍。

教师直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教参给出的参考答案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进行了描述,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思考。

新课改之后,鲜有教师在课堂伊始就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文章主旨等内容,更多的是将这些内容统一后置,有的甚至放在课堂的最后,作为讨论的问题。

例如,王松泉老师在上这堂课的时候,如何分析、评价文章主旨的呢?王老师引进了“主观性阅读”和“实证性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老师向同学们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并向学生说明上述分析仅从作品本身出发,没有联系其他的内容,将这种阅读方式称为“主观性阅读”。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证性阅读,教师提供有关本文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自己思考课文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学生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4]这种经过学生自己思考形成的东西,才能给学生留下更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影响。

(三)朗读教学的变化:由“为了读而读”变为“为了体悟读”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阅读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而且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和作者进行对话,体悟作者难以言说的思想感情,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八十年代的课例中,同样有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教学内容设置,但其朗读是基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目的指向仍然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具体做法就是为学生正音,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例如,广西师范大学附中郑建国、齐红执教《桃花源记》时,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边听边在黑板上写出学生读音读不准的字。对一字多音的字,根据意思分辨读音。如“舍”,“舍船”的舍是动词,文中是“放弃、离开”的意思,读第三声,“舍弃”“舍得”的“舍”也读第三声;“屋舍”的“舍”是名词,文中指“住的房子”,读第四声,又如“宿舍”的“舍”。其他的生字让学生查字典到黑板上注音,之后全班学生把这些字拼读三遍。[5]

这在体现了当时教学大纲指向工具性的同时,不能说是真的在课堂上采用了朗读法,而是用朗读为学生理解词句提供一定的帮助效果。学生机械地读,教师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也不会体会到文章的精妙所在,而是单纯地作为类似于“识字工具”的教材。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朗读法的运用更多的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服务,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精妙,在理解中更好地读出文章的精华。

例如,高慧平老师在教《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很好地运用了朗读法。高老师在执教本篇课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文言文需要把握的读音、节奏和感情。为了更好地读出感情,教师引导学生们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揣摩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读出感情。高老师这样设置教学环节,能够调动学生的读书欲望,且在读书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6]

此外,对这样一篇要求诵读的课文来说,高老师能够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一些背诵记忆的教学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高老师指导学生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引导学生在背诵课文时,先在脑海中浮现这几部分的大意,在宏观记忆的基础上考虑细节,把握关键词语。提醒学生将句子里的第一个词或能表明句子核心意义的实词作为记忆的关键词,以此为学生提供一种便于记忆的快速背诵法。[7]这样的背诵法,跟高老师在课堂伊始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节奏和大致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让高老师在课堂上顺利实施当堂背诵。

王荣生和童志斌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应着力于文言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8]这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也是一个启发,之前的教学设计追求句句翻译,字字落实,这无疑对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学习负担,着眼于本文较为重要的关键词句,或者能表现作者主旨的文言字句作为重点的学习对象,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对本文的思想内容的探究,不仅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而且要联系作者的经历,一定是要从文本出发,对文章主旨进行考究,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摘要:《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自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以来,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备受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选取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以及湖南教育、赤峰学院学报等刊登的11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教案、教学环节记录、教学片断与思考等,对《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这11篇教学设计的刊登时间从1981年至今,我们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对新课改前后《桃花源记》在教学设计上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期发现文言文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取得了何种进展,又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12星座2013桃花开运秘籍 篇3

白羊座:

白羊座的姑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太过暴露。你们本身已经很性感,再刻意暴露性感,会显得很低俗。二是不要做太过中性的打扮,尤其是上升白羊。因为你们本身骨骼就比较大,加上平时动作大、嗓门也大,再穿的中性的话,很容易被当成男人婆。

金牛座:

金牛座的姑娘也有两件事情需要注意。一是你们不适合穿太便宜的衣服。太差的布料和剪裁,不但会掩盖你们天生的贵气,更会让你们在人群里找不到存在感。二是一定要注意保持身材。虽然其实大部分金牛略胖也很好看,但你们的问题是,不控制就很容易一发不可收拾。

双子座:

双子座姑娘的两项注意事项。一是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聊high了就开始天花乱坠。让男人知道你懂很多,就已经足够吸引他们了。不要暴露你们其实什么都涉猎甚浅这件事情。二是不要乱跟潮流。穿得太奇怪只会让人失去跟你们聊天的兴趣,反而会让你的特点无法发挥。

巨蟹座:

巨蟹座如果想要有桃花,首先你至少要放下那个防卫的姿态。不然接近你的人都会觉得自己被你们当成坏人,于是只剩下真正的坏人来接近你们了。其次巨蟹并不适合太过时髦的装扮,尤其上升巨蟹通常样子都甜美而古典,你们完全可以穿得学生一点。

狮子座:

狮子座的姑娘其实是不怕没有桃花的。问题是很多狮子并不不喜欢御姐控,于是招来的桃花在她们看来都是“烂桃花”。要防止烂桃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打扮得太御姐。过度修饰的妆容和发型都不适合你们,太暴露或者太夸张的设计也不适合你们,料子太硬挺的衣服建议也少穿。

处女座:

那种总“端着”的处女座从来不缺桃花。而需要桃花的那些处女座,请收起你们严肃的外表,和所谓“客观严谨”的找茬精神。多开点玩笑,或者至少在别人开玩笑的时候跟着笑一下,而不是去指正别人玩笑里的逻辑错误。着装上配色别太沉闷,你们够严肃了。

天秤座:

十二星座大概只有天秤是不需要特别提示穿衣打扮的星座了。但如果你们无论何时何地,总是这么优雅、完美,其实也是很难真的有桃花的。因为男人虽然喜欢完美的女人,但很少有人真的娶个“女神”回家供着。所以不要害怕表现你们的情绪。偶尔会“破功”的女神才抢手。

天蝎座:

天蝎就应该注意一下自己表情的“温度”。你们气质够凛冽了,不控制一下很容易把别人吓跑。多微笑会有助于桃花运。天蝎的着装有两点请注意,一是不要卖弄性感了,你们包的严严实实的最性感。二是虽然你们穿黑的很好看,但请不要总是全身黑,很吓人的……

射手座:

木星守护的射手其实是不缺桃花的。射手如果想要护住桃花,就要学会控制自己别太夸张。变成公主病或者男人婆,都会把桃花吓跑。着装上也是一样,太粉红或者太多蕾丝都很吓人,但穿得太中性也一样不适合你们。好好穿条普通裙子不好吗?

摩羯座:

魔羯座想要有桃花,首先请多微笑。你们比处女座更加容易让人觉得严肃。其次,颜色太暗沉或者太鲜艳的衣服都不适合你们。太暗沉会让你们更加严肃,太鲜艳又好像穿错衣服。尽量选浅色暖色调,并且质地柔软的衣服,会让你们看上去好接近得多。

水瓶座:

水瓶座想要有桃花,首先要改掉那个“什么都可以探讨”的毛病。对你们来说也许只是一个纯粹理论的客观讨论,但却往往会给别人造成你这个人作风很开放的印象。常常把好桃花变成烂桃花。至于着装……不要太过奇装异服,你们也未必会听。但……尽量低调好吗?

双鱼座:

双鱼座得学会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你到底是非帅哥不嫁,还是一定要过到处旅行的日子,又或者你只是想要一份安稳的生活,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说到着装,双鱼也跟射手一样容易走极端。不过你们其实穿什么风格都可以,只是不适合大浓妆。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4

沧州市第七中学刘凤兰

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并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

第 一课时

导入

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导入新课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投影)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57岁时写的。当时他辞官隐居农村十余年,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课文《桃花源记》是《桃华源诗》的序言,后来被看做独立的文章

二检查预习:

1从课文中找出下列加点各字,注音并注意书写。

髫诣阡陌(生字)要延(同义字)缘俨焉豁骥(书写易错字)即既(读音易错字).............

夹岸舍船间隔语云(多音字)通过此环节正音、纠正书写、辨析词义,为理解句....

意和准确默写做铺垫

三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提示:注意停顿,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点拨: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才能读出感情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词应重读,语调稍缓;前.....

句读得略平缓后两句读得宜有起伏;前句后停顿时间长些,后两句连接紧凑点 2教师范读,学生揣摩,再次自由朗读。

3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咬准字音,读出感情。(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5“戏读”第3段。“戏”有表演的意味,作用有二:一将老师的理论指导变成具体实践;二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具体操作:补出省略的主语,两生分角色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此环节的“细读”为初步感知内容、翻译全文做准备。四竞读各段,争取成诵。要求准确、流利。

具体操作

1由第三段开始速读比赛。原因:虽然字多,内容杂,背诵较难,但课上背诵效率高。再有,刚“戏读”完,学生兴趣正浓,趁热打铁,突破这一难点把握大。2优胜者每人次积20分,评出优胜组,予以奖励。

说明:以竖列为一组,每组6、7人。优胜组加20分。

五、疏通词句,翻译全文。

1、从课文中找出下列各词结合课下注释,体会与现代用法的不同,了解古今异义词。

“交通” “绝境 “”无论” “鲜美” “妻子”

2分工到组,找出各段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互相解疑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互相交流。(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翻译接龙,请同学逐句口头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自主默写。

2完成书面翻译,整理在作业本上。

3找出疑难思考,准备课上质疑、释疑。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误写课题,桃花园记

2辨析“源”与“园”的不同

源:起源,发源。不只表明是一个地方,还告诉我们在一条河流的发源地,地点不易发现,具有神秘色彩。又因为它的外面有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作者为之命名桃花源。

3解读成语“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4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动荡,政权更替,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使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却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从此弃官过上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作品多歌颂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他用他的笔给我们描绘了令人憧憬的世外桃源,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入他的这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桃花源记》

二、解疑释疑,解决上节课翻译上的问题注意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词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提示: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第一段:开端,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林。

第二段:发展,渔人发现、进入桃花源。

第三段:高潮,渔人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再寻桃花源迷路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深入研读:投影展示

(一)揣摩语言

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二)问题讨论

1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

2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

3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4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主题探究

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揣摩写法,积累成语

1课文开头写得那么真实,比如时间、地点、年代、人物等等,为什么结尾却让桃花源神秘‘隐形’了呢?

明确:这是一种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同或者照应开头;暗示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 ;作者写桃花源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本文有些语句已经发展成了成语,找出整理在积累本上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五、独抒已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六、教师总结:

陶渊明运用虚景实写的手法,以武陵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幽美的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及对现实的不满。时代变迁,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蔚然成风,现代的“世外桃源”已不少见。我们为生在当下而幸运,更要自己心中的“桃源”去努力,创造更多更美的桃源。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 安宁

探访和平

离开桃花源富足

再访淳朴

迷失和谐

黑暗现实中的美好愿望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查看学生对文中生字读音的掌握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2.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3.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4.课文翻译

5.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线索--渔人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故事的发展)★★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课后作业

(一)、背诵课文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篇6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

1、文言文记诵。

2、文言知识积累。

(三)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了解陶渊明其文其人。

二、学法引导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伟大诗人。出身没落士族。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41岁时,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政治难图,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毅然辞官归里,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二、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土,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老师范读课文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

节奏合理

语速适中

语句流畅

注意音韵铿锵

五、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示例》。)

六、文章简析

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

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

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本组教材以“人生感悟”为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 因此, 教学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联系他们的所见所闻, 以达到感悟文章意蕴。教学不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 应坚持以“读”为主线,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种树人的言行, 在读中感悟蕴含的哲理, 在读中领会文章借物喻人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种树人的用心, 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课文通过借种树喻育人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揭示课题

1. (出示长大成材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 你们认识这种树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 一种常绿乔木, 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直, 树高可达20多米;其材质色泽美丽, 能抗虫咬, 适合制作车、船、家具, 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生产使用。)

2. (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图) 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 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学生自由表述。)

4.是啊, 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 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 去寻找答案。 (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设计意图:通过成材后的桃花心木与其幼苗的对比,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 注意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 相互检查字词读音, 及时正音。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及时纠错。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 经历初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 领悟道理

1.在“我”的记忆中,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它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直, 可当看到它的树苗仅及膝盖时, 作者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10自然段, 思考讨论: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部分内容 (用疑惑的语气读出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作者产生了哪些疑问? (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 桃花心木幼苗该不会枯萎吧?)

5.朗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学生以读代答, 把自己当做种树人, 回答作者的疑问。

6.教师适时点拨: (1) 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 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 直到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 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 因此, 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里寻找水源, 适应不确定的环境, 才有可能长大成材。 (2) 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地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 是在模仿老天下雨, 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 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 拼命扎根, 才会长成百年大树。 (3) 如果人们有规律地给树苗浇水, 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 根就会浮在地表上, 无法深入地下, 一旦停止浇水, 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 也无法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7.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 读出“语重心长”的感情, 在读中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8.“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 有何感受?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1) “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 是指生活变化无常, 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 (2) 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名人实例说一说,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是怎样经受各种考验, 锻炼出独立自主精神的。 (教师适时补充名人事迹, 引导学生体会。) (3) 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 又会怎样呢? (养成依赖的心, 一旦环境改变, 将无法生存。)

9.教师小结:“种树的人不再来了, 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它已经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 自主地生长。人和树是一样的, 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描写的桃花心木一样, 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炼, 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长成栋梁之才。

10.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 与文本对话,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 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小学生大多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 达到“对话”境界。教师铺设台阶, 让学生当一回“种树人”, 并联系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 移情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 获得思想启迪。

四、回归课文, 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 给了作者, 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 如今又怎样了呢?

2.师: (课件出示高大的桃花心木) 现在, 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 是那么优雅自在, 显示出勃勃生机。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 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 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 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 在逆境中自强不息, 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对文本的感悟。这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 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体验和理解, 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五、再读课文, 体会写法, 扩展创新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文章是围绕“三到”来写:一是“看到”———引发思考 (产生疑问) ;二是“听到”———找到答案 (种树人的话) ;三是“想到”———明白道理 (由树及人) 。

2.教师点明, 这种写作方法称为“借物喻人”, 即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 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育人的道理。

3.世间万物, 千姿百态, 隐藏着多少哲理, 只要我们专心去发掘与体验, 用心去感受, 就会有所发现。请联系生活想一想, 你能从哪些事物上面悟出做人的道理, 然后写在“生活感言卡”上进行交流。

示例: (1)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2) 小草:能屈能伸, 坚韧不拔。 (3) 竹子:中空外直, 虚怀若谷。 (4) 芝麻:芝麻开花节节高。 (5) 青松:傲霜斗雪, 直冲云霄。 (6) 花生:默默无闻, 果实累累。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设计 篇8

《桃花源记》就像一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奇葩,如此独到的文字功夫真是令人称奇。,同时借用了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 太 守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5 篇9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 导入新课:

1, 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 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 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 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 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 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 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3, 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层:

一,(1)发现桃花源。

二,(2―3)进入桃花源。

三,(4―5)离而复寻桃花源。

六, 学生齐诵1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明确词语:

缘:沿着。夹岸:两。落英:落花。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复,再一次。穷:尽头。

2,找学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明确:交代人物,时间,及沿途的美好景色。

3,教师问:

(1) 怎样设计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

学生讨论。

总结: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2) 文章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讨论总结:

吸引读者,令人心驰神往。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4, 背诵第一节。

七, 学生齐读第二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1, 明确词语:

仿佛:看得不真切。若,好象。才,仅仅。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悉。全,都。

强调:豁然开朗,阡陌,交通(词的古今义),往来种作,黄花垂髫(修辞格)

2, 找学生概括地二节内容(讨论)

总结;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

3, 学生思考:

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疏导:阅读注释(1),联系课文的主题。

总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 齐背第二节。

八.总结第一课时:

线索,层次,1-2节的内容及词语。

附:1,板书设计:

福州植物园桃花专类园改造设计 篇10

关键词:福州植物园,桃花专类园,改造设计,布局,植物造景

植物专类园是指把形态习性上有相似之处, 或有一定亲缘关系, 或能表达相同主题的观赏植物配植在一起, 具有游憩、科普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园区。植物专类园的形式丰富多样, 有按植物种属关系分的, 如梅园、兰圃、榕属植物园;有按植物群落生境分的, 如盐生植物园、荫生植物园、水生植物园;有按植物观赏特性分的, 如观赏草园、芳香园、彩叶植物园;有按植物的特殊价值分的, 如药用植物园、经济植物园。植物专类园以其绿茵遍地、繁花似锦、空气清新而被游客所喜爱, 逐渐成为人们回归自然的理想场所。

1 福州植物园桃花专类园现状

福州植物园位于福州北部的晋安区, 距离福州市中心为7 km, 面积2 891 hm2。自1959 年建园50 余年以来, 建设了10 余个植物专类园, 有珍稀植物园、竹类观赏园、榕树园、荔园、桃花园、苏铁园、桂花园等。

桃花专类园位于植物中部, 其西侧是赤桥溪, 东边为正心寺, 北边为山川水库, 南边是水文观测站, 占地面积约15 000 m2。地形为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坡地, 坡度为10°左右, 主要种植逾800 株观赏桃, 品种为赤花蟠桃、八重蟠桃、白碧桃和单粉。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 桃花专类园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与精品植物专类园还有很大的差距。

具体而言, 目前桃花专类园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桃花品种较少, 植物枝型单一, 都是直枝型观赏桃;二是专类园的园林景观吸引力不够, 缺乏亭廊等景观配套设施;三是园内桃花的植物造景水平较低, 缺乏桃花与道路、景石、水体等园林要素的配合, 也缺少各种枝型桃花之间以及桃花与其他园林植物的配置造景;四是园内桃花树龄较大, 栽植密度过高, 衰老退化严重, 桃花流胶病比较严重;五是缺乏桃花文化内涵与植物景观结合, 没有发挥出桃花的特色;六是科普的作用发挥不足, 仅有植物标牌, 不能充分发挥游客了解和保护植物园的作用。因此, 桃花专类园的改造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这不仅是游客的游憩需要, 也是植物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2 设计理念

2.1 指导思想

近年来, 生态环境优美, 融科研、游憩与科普为一体的植物专类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 桃花专类园设计遵循科学性、艺术性、功能性的原则, 以植物造景为主, 从场地特性和桃花的文化内涵出发, 科学规划分区和布置景点, 力求建成一个集植物收集展示、科普教育、休闲观赏为一体的植物专类园 (图1~2) 。

2.2 设计原则

2.2.1 强调生态优先, 遵循专类园建设的科学原理。在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基础上, 遵循植物学、生态学、栽培学等科学原理, 以桃花造景为主, 配合现有常绿树种, 利用桃的不同枝型, 构建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并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的植物群落景观。

2.2.2 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满足专类园的各项功能要求。在满足生态的前提下, 坚持以人为本, 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配套设计系列休息服务设施、解说设施等, 让游客更熟悉桃花专类园, 能更自由地享用植物园。

2.2.3 形成浓厚的桃文化特色的园区, 提高专类园的艺术内涵。在科学性和功能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桃花专类园的艺术文化内涵。桃花园不仅体现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而且可以以桃花来表现春天的生机、女性的美丽, 或以桃花隐喻友情等。只有形成桃花本身的独一无二的特色, 游客才能欣赏和认同桃花专类园。

3 园区结构总体布局

3.1 总体布局

总体布局 (图3) 主要根据植物专类园的特性, 侧重于桃花植物造景, 以不同桃花枝型为分区依据, 整体上形成“一心四片三节点”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结构布局。“一心”指的是以多型桃品种造景区为核心的中心区, 本区各种枝型的观赏桃按照植物造景的方法, 构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植物群落景观。“四片”指的是园区东面的塔形桃品种群区, 种植以帚桃等塔形桃为主的观赏桃品种;园区西面的直枝型桃品种群区, 种植以绯桃、蟠桃为主的观赏桃品种;园区南面的垂枝桃品种群区, 种植以红雨垂枝等为主的观赏桃品种;园区北面的寿星桃品种群区, 种植以寿白桃、寿红桃等为主的观赏桃品种。“三节点”指的是园区3 个主要景观节点:园区中部体现朋友情谊的“义结桃园”;园区南部反映春日美景的“双亭映红”;园区北部表现理想生活境界的“桃花春坞”。

3.2 空间层次结构

在桃花专类园的空间组织设计上, 构建了一个序幕→小高潮→过渡→大高潮→过渡→小高潮的模式。首先, 由入口处的桃花小广场拉开序幕, 往里步行数步, 进入双亭映红, 由此进入欣赏春日桃花美景的小高潮。由此向里走, 地形相对狭窄, 游步道两边配植塔形桃, 展现出桃花夹道的景观意境。沿着桃花道, 逐步进入义结桃园处, 至此, 空间开阔, 大片桃花美景扑面而来, 颇有陶渊明笔下的“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之意境, 由此达到游园的最高潮。而后, 通过一些铺装变化及植物分隔的过渡, 引导游客进入桃花春坞、榕荫广场等景点, 再形成一个个小高潮。整个空间层次结构有开合, 有主从, 具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感。

4 环境细部构建

4.1 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的构筑可使桃花专类园的景观更加丰富, 更加突出。主要有义结桃园、桃花春坞、双亭映红3 个景观节点。

4.1.1 义结桃园。该景观节点位于多型桃品种造景区, 以自然式石雕的形式, 展现“桃园三结义”的场景, 体现团结的朋友之情。山石前配置低矮的寿星桃, 山石后种植高大的照手桃, 石侧配植姿态优雅的垂枝桃, 娇艳柔美的桃花与刚劲有力的山石搭配, 可谓刚柔相济、韵味无穷, 一幅优美和谐的画面油然而生 (图4) 。

4.1.2 双亭映红。 位于专类园的垂枝桃品种群区内, 是休息、观景的极佳选择 (图5) 。景亭采用木质材料, 风格古朴素雅, 与周围环境很好地协调。周边种植数丛桃花, 几株李花, 配以溪边垂柳, 正合刘禹锡“桃红李白皆夸好, 须得垂杨相发挥”的意境, 洁白的李花与粉艳的桃花相辉映, 更显出桃花的鲜丽浪漫, 桃花春天的美景直叫人心驰神往。游人可在此小憩赏景, 坐于亭内赏景, 近观园内桃景, 远眺层林叠翠, 可谓“江山无限景, 全聚一亭中”。

4.1.3 桃花春坞。 位于专类园北入口一侧的直枝型桃品种群区内 (图6) 。以桃花轩和观景平台为主体, 临水而建, 闲坐其中, 饮一杯清茶, 观一湾碧水, 赏一片绿意, 轩台周边, 尽是灿烂至极的桃花, 展现出一片热烈鲜活、幸福怡然的理想境地。在这桃花盛开的地方, 人行其中, 怡然自乐, 流连忘返, 如置仙境。

4.2 道路与广场

4.2.1 游步道。 游步道是为游客提供游览植物专类园的设施之一。凭借游步道线路的设计, 可增加游客和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游步道铺面材料的安全性、舒适性可直接影响游客的游憩体验。桃花专类园的游步道采用环状系统布置, 尽量避免游客走回头路。在园区, 一条宽2 m的环状主游步道, 有机地把专类园的各个景区及周边道路联系起来。在局部区域, 规划建设1.5 m宽的次游步道联接主游步道和各景点, 把整个专类园紧密的联系起来, 更好地组织游览路线, 丰富游览空间。路面道路铺装以石材为主, 主游步道主要采用青石面层, 次游步道采用黄木纹石碎拼面层, 并进行防滑处理。整个游步道在桃林中蜿蜒, 依地形的变化, 纵横交错, 步移景异, 有柳暗花明之意境。

4.2.2 休闲广场。 休闲广场是植物专类园的游客休息、 游玩、与人交流的核心场所, 是专类园中最有公共性、最具艺术魅力的活动场所。在植物专类园中, 大多数人喜欢寻找那些视野开阔或有利于自我防卫的场所, 如聚集在路边、座椅及大树旁等 (“阴凉”在很多场所中都相当重要) 。桃花专类园休闲广场主要采用防腐木铺装, 利用现有榕树、天竺桂等大树, 在树荫下布设。从植物的空隙所形成的框景欣赏鲜丽而浪漫的桃花, 是一件非常令人惬意的事。

4.3 建筑与小品

桃花专类园的建筑与小品主要有轩、亭、景石、厕所、座椅、垃圾筒、解说标牌、置地广播等。各项设施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 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 达到外部造型整体和谐, 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体现桃花专类园温暖、安宁的风格。

休息轩亭:为游客提供休憩停留、观景及聊天的主要场所。采用南式古园林建筑风格, 屋顶为青色歇山式, 翼角起翘, 纤秀玲珑;柱梁用黄色木材。整体风格呈明艳轻快、流畅灵巧之态。座椅:选择木制材料座椅或石木组合结构, 风格简朴, 易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景石:石上刻写描绘桃景的诗词, 增添专类园的文化特色。解说牌:选择塑木标志牌, 起解说景点, 引导游客行为的作用。厕所:地点与游客主要活动区域有一定的路程, 具有易达性及一定的私密性。垃圾筒:设在长时间休憩、滞留的地方, 以仿树桩形式体现植物园的特色。置地广播:置于路旁和游人较多的地方, 形状采为植物种子或山石的形式。

5 植物造景

植物专类园的植物景观营建, 既要达到专类园的整体景观和谐, 又要考虑到专类园细部的植物配合与协调。主要选择生态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桃花进行搭配。其中多型桃品种造景区以群植为主要配植方式, 展现观赏桃的群落美, 重点区域采用孤植、丛植的方式, 以展示桃花个体美;其他各品种区桃花配植以丛植为主, 群植为辅。

5.1 植物分区

植物分区以桃花分类学中的枝型差异为主要依据, 规划将桃花专类园分为5 个分区:即直枝型桃品种群区 (包括山桃花品种群) 、塔型桃品种群区、多型桃品种造景区、寿星桃品种群区和垂枝型桃品种群区, 树下则配以耐踩踏的假俭草, 同时点缀菊科植物, 构成缀花草地, 总体上形成“一溪红白桃李树, 四野青黄菊花田”的景观意境。

5.2 配置手法

5.2.1 充分应用桃花不同枝型、花色, 营造桃花植物群落景观。植物专类园中丰富的植物品种、优良的植物景观是其根本优势。在满足生态习性的前提下, 配植各种桃花, 充分应用桃花的塔形、直立型、垂枝型和寿星型4 种不同枝型, 来配置高低错落的桃花群落景观, 给人们提供优美的景观环境, 同时通过微地形处理, 形成高低起伏的丘陵缓坡, 以增强桃花群落的层次变化。

5.2.2 应用悠久的桃花文化, 构建独具特色的桃花景观。只有充分表达出桃花的文化内涵, 才能营造出桃花专类园的特色。应用唐诗宋词中许多对桃花景色的描绘, 仔细推敲, 以营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桃花景观。如数株桃花, 几丛竹子, 一幅“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桃花报春的美景便呼之欲出。桃红柳绿的植物景观, 则暗合“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的意境。

5.2.3 以桃花为主景, 加强桃花与道路、 山石、 水景及其他植物的配置。如在园区入口处, 独置山石, 配以桃花。娇艳的桃花与苍劲的山石搭配, 与石上点明主题的黑色字体相呼应, 整幅画面韵味无穷。在桃花专类园中, 因桃花株高相对较矮, 且上层不宜有高大乔木, 用南洋杉、广东杜英等树体高耸、树冠较小的植物来与桃花配置, 不仅满足桃花对光线的要求, 而且南洋杉的竖线条的树形与低平的桃花树形, 形成纵横的对比, 一道优美的景观便活灵活现。

5.3 品种选择

综合考虑植物桃花专类园的场地条件、桃花树型、花色等, 设计种植18 种观赏桃花品种 (表1) 。

6 结语

桃花作为我国的传统名花, 文化内涵深厚, 观赏价值高, 以桃花为主题的专类园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赞赏。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桃花专类园仍存在桃花品种、枝型单一;景观吸引力不够, 植物造景水平较低;缺之桃花文化与植物景观结合, 特色不明显;科普的作用发挥不足等劣势。因此, 对桃花专类园的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桃花专类园的建设应尽可能收集桃花品种, 发挥丰富的桃花品种的造景优势, 应用美学及植物空间等理论, 提高桃花的植物造景的水平, 给人们提供优美的游憩环境。二是在桃花专类园的建设中, 需要坚持以人性化的理念来指导公园的营造。充分考虑到游客的行为习惯、心理需求, 使桃花专类园成为游客身心安宁、满足舒适的场所。三是对于桃花专类园来说, 只有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 才能为游客所欣赏和认同。充分地展示出桃花的鲜艳浪漫的文化内涵, 可以让游客在游玩中提高审美水平, 更好地享受自然。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关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桃花专类园科普解说系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完善的解说系统可以让管理者和使用者密切沟通、相互理解, 从而真正发挥植物园的科普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陈兆玲.植物园规划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2 (2) :66-76.

[4]宋焕之, 杨华, 于晓南.我国桃花文化及其植物景观配置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 2010 (6) :78-8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篇11

【助读资料】: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翻译课文一、二段。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重点难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复习

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三、自学

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课文一、二段大意。将自己的疑惑标注出来。

四、交流

接火车以句为单位翻译课文。

五、精讲

1、学生自学中的疑惑。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释义。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鲜美。

六、精练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为桃花源学一篇导游词。

【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对课文对一、二段进行翻译。在交流过程中采用接火车的方式进行翻译,提高初三学生课堂参与率。最后,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桃花源写导游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以下两方面值得我思考。

一、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可是在处理这篇古文时,我顾虑它是中考篇目,把它分解开来,却事与愿违,效果不尽如意。

二、巩固练习题不要新而不实。

上一篇:2024年xxxx工作总结下一篇:四进校园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