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共13篇)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具有创新的意识,也可以叫做创新的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异求新的欲望等。其实,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我们见到,一个婴儿出生后,他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尝试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己的信息。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他们少年时好奇心、探究的兴趣都极强,甚至终生保持着这种本性。达尔文童年时长时间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的活动;爱迪生对母鸡孵蛋好奇不已,进而在家里的库房做个“鸡窝”,趴在鸡蛋上“孵”起小鸡。由好奇产生疑问,由疑问引发探究,通过探究,产生发明创造。
要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保持不衰,还要靠后天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一个小孩子,爱学还是厌学,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当然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美国的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对不同环境下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同卵双生,他们的先天遗传素质应该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后,却有了这么大的差异,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而现实的教育状况是,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还很大程度存在着短视和功利的色彩,只看眼前,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会去过多考虑是不是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这样下去,“钱学森之问”,不知何时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以想象为前提,有了创造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为。没有看似荒诞,异想天开的大胆想象、假设,创造就无从谈起,人类只能在原地踏步。许多幻想当初提出时,人们不以为然,甚至挖苦讽刺,但幻想者不顾别人的冷眼,孜孜以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之变成现实。潜水艇在凡尔纳的笔下,仅是科幻小说的一个虚构,但仅仅百年之后,它就成为一件平凡的航海器,一件便捷的海上交通工具;录音机的幻想者最初只是想把声音装在竹筒里保存住,何其荒唐?但后人终于把他变成了现实;还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几乎都成为了现实。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可现实情况呢?不是有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嘛: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小朋友们能说出若干个答案——月亮、烧饼、皮球、小猫的眼睛等等;同样也是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问大学生,却只有一个答案——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为什么人的想象力就消失殚尽了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过于追求整齐划一,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教师和家长,疑问看似简单而又新颖奇特,回答问题跟预想的答案总有距离却又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我们决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世界,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的思维,那就势必把许多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为此,我们要小心翼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大张旗鼓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教师、家长千万不要对经常问“为什么”的孩子不耐烦。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瓦特和牛顿正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的重大发明。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随时问“为什么”的孩子,他的思维一定是“活”的、“新”的,只有孩子的思维“活”起来,“新”起来,才能慢慢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一、创设情景启迪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情感、思维互动及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得到充分展现。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 启发学生创新思考。例如,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 可以这样设计:学生口算出“36÷12=3”之后, 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36和12的后面同时添上5个零或10个零, 想一想除得的商还会是3吗?学生思考后, 有的认为商的后面也应该添上同样的5个零或10个零, 有的则认为商还是3。对此可以不作任何评价, 只是启发学生, 你们能说出各自的理由吗?能不能从较简单的几个例子中, 去发现规律并运用解决刚才的问题呢?接着让学生各自写出几个商是3的算式, 从中寻找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作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商不变”的猜想后, 老师再问:对于任何一个除法算式是否都是有这样的规律?学生通过再举例验证, 更加清晰完整地提示了商不变的性质, 并运用这个性质很快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这种寓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于数学知识的教学, 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商不变的性质,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到了从简单的事例中寻找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研究,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努力使每一个结论都是学生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二、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的原型是生活, 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因此, 数学教学应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树立开放意识, 把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现代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 (课件出示) 小蚂蚁回家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学生甲说:走拐弯少的路近。学生乙说:走拐弯多的路近。学生丙说:两条路一样长。可见, 同一问题, 不同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求得正解, 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将两条路转化成了一个个小长方形, 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 惊奇地发现两条路确实同样长。这个数学例子告诉我们, 其实生活中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 都能运用数学知识予以解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激发, 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现实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有学习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同样道理。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他们脆弱的心灵需要细心地呵护。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多进行正面评价, 积极挖掘并鼓励学生发扬优点,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很重要,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回答得很好!”“见解很独特!”“你的想法对大家学习有启发作用!”等。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学生提出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奇特想法。这些看似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提法, 教师不能轻易予以否定。殊不知, 这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体现, 有时候还蕴藏着发人深思的教学契机。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在某一瞬间生发出的智慧火花, 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他们更愿意积极思考。例如, 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 比较0.58和0.6哪个大?我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从高位起往下比的方法:因为0.6的十位上的6比0.58十位上的5大, 因此得出结论0.6比0.58大。这时有同学提出可以把0.3转化成0.30, 能看出小数点后面的30比28大。这个提法让我灵机一动, 原本我以成人的眼光觉得加0的方法多此一举, 不曾想到加0后使得数字更直观, 更便于学生理解。因此, 我好好表扬了这位爱动脑的学生, 并号召大家都向他学习, 要大胆提出自己见解, 树立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倡导学生的质疑精神, 诱发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开始, 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 教育学生对于一个问题, 要敢于生疑, 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 内化知识。同时在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教学的全过程, 也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体验了,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才能逐渐内化成解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由有疑到敢问, 由敢问到联想, 正是创新思考的过程。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受到启发, 触发联想, 产生迁移, 形成新的观点, 也就萌发了创新。
五、鼓励学生大胆联想, 拓展创新思维
一、要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与以前不同,与他人的不同。这一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甩掉那些陈旧的、模式的、公式化的思维。凡事不要一味地循规蹈矩,不要依葫芦画瓢——照样去做。尽量把那些呆板的、固定的思路一概甩掉,去寻求“异”的途径。在“异”中才有发明,在“异”中才有创造,才有新的思维,才有新的东西产生。
比如,在一次智力课上,老师问:“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据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同学们回答各异。有的答“三个”,有的答“五个”,有的答“六个”,有的答“十个”。这四个答案中老师不能评定哪一个错,因为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的道理。答“三个”的表面上看是固定思维,四减一等于三,其实在与学生的辩论中,他们的回答是:“非要按减法算,那只能按对角线锯,这样一个平面的木板就会变少一个角,所以答案是‘三’” 。答“五个”的学生是把木板看成平面而用反向思维来思考的:“只要不在对角线上,无论如何锯,都要增加,不得减少,故答案是‘五’”。答“六个”和“十个”的,是把方正木板看成是立体来分析的:“对角线锯的长方体木板,原是八角,现在一锯就变成了‘六角’”;“不从对角线锯,原是八角,现在一锯就变成‘十角’。” 这一提问,不正是教师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吗?
二、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就是不要沿着一条思路下去,而要多渠道、多途径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假如一道几何题,从已知条件可能运用几个定理和几种方法,然而这些定理和方法中,只有两个定理和一种方法能证明此题,而你只抓住一条思路和一种方法不放,这一途径恰恰是迷惑人的,你就是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证明出此题的结果。这时,如果你脑子灵活一点,运用发散思维,多渠道寻求思路,采用不同的方法,很快就会迎刃而解。培养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
三、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
联想,是让人在一事物的基础上再次创新自己的思维,或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通过构思,设想中介物质,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这一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游行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联想给该文写一个结尾,这正是联想思维在写作上的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写出的结尾,就是创新思维中联想的具体表现。联想思维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使他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留心中发现问题,从发现的问题中去联想,从联想中去创新思维,从而发现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物品。
四、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联想是想象的前提,是想象的基础和依据,而想象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飞跃。
想是人类奋斗的第一起点,不想就没有目标,没目标就失去动力。人们常说“这事你想都不敢不想”,恰恰这句话激起了很多人心里不服,偏要为之奋斗,从而使很多人获得成功,这可见想的作用。在教学,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去想,鼓励他们大胆、离奇、古怪地去想象,哪怕是异想天开,也是好事,只要学生能谈出自己的道理,有独到的分析思维能力,就应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评价。
今天的建设者处处充满创新,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创新,这明天创新的人的创新情趣、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应在我们今天教育教学中培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改称为习作,取消了以往大部份都是命题作文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作文就是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要有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说、想说、愿说,说真话、抒真情。那么,如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从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精神呢?
一、观察生活,培养创造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为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因势利导,力求做到:
1、多阅读
语文课本的句篇佳作常令学生手不释卷,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去鉴赏品味,让他们针对具体篇什畅所欲言,或谈写作手法,或谈遣词造句。丰富知识,增加积累。如学习了“初识鲁迅”这组教材,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关于鲁迅的文章,了解鲁迅,走近鲁迅。学习了“父母之爱”为专题的一组课文,可让学生阅读反映父母之爱的文章,如苏霍
姆林斯基的《睿智的父母之爱》《傅雷家书》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升华对父母的深挚感情。学生不仅读名家巨著,也读短小精美的散文,培养阅读能力,增强语感。另外,教师可创立书香班级,创设阅读情境,在班级开展“捐一看多”读书活动,让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博览群书,写读书笔记,精选阅读储备。老师要大声地读给学生听,与学生热烈地谈论书,让学生各抒己见,号召学生家中储备好书,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在大量的阅读积累中,学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写作方法,提高了文化素养,开创了新的习作思路。
2、善观察
古人云:“事事留心皆学问”,这说明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是形成新思维的前提。“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外貌、心理也会有细微差别,只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是与众不同的文章。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如:观察老师手中点燃的一根火柴,展开想象;出示一幅漫画,让学生自己去描述,去提炼观点;让学生亲临一个场面,写一段场面描写。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自然会有话可说。教师还可以带学生们走出课堂,到附近的山上去看看枯黄的落叶、清澈的河水、苍翠的松柏,到校园周围观察自己平时熟视无睹的事物,学生只要以满腔热情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写作中就会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通情而达理。
3、勤实践
教师要力求作文的新颖,就要想办法不断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如假期让学生自办手抄小报,动手剪纸,做小制作,搞小发明,把班级的花拿回家管理,喂养小兔,炒菜做饭……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动手中提高能力,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如让学生写主题日记,给出一定的内容和时间,让学生持续地去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主题对象,每天及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把这一内容的日记整理出来,认真修改后就成了一篇文章。如学习描写动物的一组课文,开课的同时,老师就布置学生去观察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动物,每天坚持观察,坚持记录。当这单元学完了,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对象也了解得比较全面了,这时让学生去修改自己的日记并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自然水到渠成。为了保证观察和记录的实效性,教师每天要对学生的日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和粗线条的指导。
二、激发情趣 引发创新欲望
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有趣的素材,设计有趣的情境,将有助于激发创作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外,还可以紧扣教学训练项目,大胆设计一些新颖有趣、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情景,解决习作难的问题。如我在一次习作教学时,先用电教媒体播放一段婉转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开始,随着悠扬的乐曲,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突然音乐陡转变化,仿佛自然界中发生了一场恶战。听完音乐之后,全班同学自由发挥,畅谈自己的想象;接着小组讨论,每人练说,然后全班交流再下笔成文。正因为这种习作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情境生动,寓玩、乐、笑于一体,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能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目的。以趣引入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轻松作文,还会插上想像的双翼,打开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完成作文。
三、鼓励求异,塑造创造灵魂。
求异也是创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如一位同学在习作《我心目中的孙悟空》中说:“孙悟空的本领并不大,每次遇到危险,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化险为夷。”这可与众不同。我在作文评赏课中,专门为这篇作文中孙悟空的形象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评议。有的说孙悟空就是本领大,他大闹天宫没人挡得住;有的说孙悟空之所以请别人帮助,只不过是想让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同学们各抒已见,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一题时,经过教师一番点拨引导,有的学生认为“为人必须谦虚,班门切忌弄斧”;有的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创新,班门偏敢弄斧”;还有的提出“作为一个年轻人在班门要先学斧,再弄斧”。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教师只有及时给予指导、总结,才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立意增多,写作时才会感到得心应手。
四、激发想象,启迪创造思维
创新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创新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要有意识地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心灵不断涌现创新的浪花。
1、敢幻想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创作灵感,把无意的感念引导到有意的创作上来,凭借某一个词、句、段或某一景物,某一感受进行扩散思维,展开想象,形成“词语麻辣串”。利用“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让学生根据词语,串写出一段话,甚至编写一个故事。好的作文题目如同开启心扉的一把钥匙,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想象,从而使他们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我到火星去做客》《假如我是……》。让学生想象成文。
2、补空白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教师应
抓住课文中的“艺术空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想象写文,把不具体变为具体,把无声变为有声。还可根据情节发展进行续写,如《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跃跃欲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拓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在临终时说的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比较典型的人物语言空白。授课时可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联系上下展开想象,把母亲要告诉儿子的话说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体会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
中敖中学:唐道竺
提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目前教坛关注的热点,我从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几乎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①。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历史科目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末,中学历史教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里我仅凭多年教学的一点经验,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是 1
各地市、县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中学历史教师只是一个对知识的消极传播者。而今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带着这种观念教学,这显然离教育的发展市场人才的需求相差甚远,这是极为危险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又如何去培养合格的中学生呢?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例如,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从78年以来已修订过四次,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着谬误,就拿目前最新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讲,也有个别失真的例子,尤其是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②
因此。我们每个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成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③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应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成在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
首先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要注意一大误区,那就是放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去抓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因为历史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基础知识的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教育,那么其它的任何教法都无从谈起。就象我们的工程队修建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夯实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建出高质量的楼房。因此,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播,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④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参考:
(1)角度创新
对历史教科书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绝对不能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应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去看待某一历史现象,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教科书上的评价是: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从另一角度评价华盛顿会议可得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两种评价,结论切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讲是评价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理论创新
如果我们的学生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那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具有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回海而皆准”。
例如讲“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也有指导作用。
(3)知识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把历史知识看成是已经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过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在研究时,根本不可能再现历
史的原貌,也只有尽量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伴随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就不断出现,对知识的更新已成为必然。这样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此达到当今教学的需要。
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创新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的全方位人才。
注:①《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讨》
②袁爱玲《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教育》
③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
wuyi
内容提要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的本真。因此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与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模仿与继承,不思考不创新的层面上,教育应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开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关键词
创新思维、课程改革、情境、创造、全面发展、想象 论文正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创新素质的体现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强,那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淡几点体会。
一、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文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组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的过程,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质疑,敢于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对现成结沦表示怀疑,特别要肯定他们敢碰、敢闯、敢冒尖的勇气。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实现“再创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
二、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1)创设民主、和谐的探究新知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已经进入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的回归的人文教育时代,崭新时代的崭新教育,呼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认识的升华,能力的提升,充满笑声,充满睿智,充满情趣的乐园。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关爱的互相信赖的“伙伴式”新型关系,要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因为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才可能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好朋友,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营造有利于学生亲自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心理环境,从根本上触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事实上,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时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可见,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实际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给学生搭建一个探索的舞台,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将思维聚集再探索的方法上。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求异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问、能问、善问。鉴于此,课堂组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开掘学生“问”的潜能。使“问”的主线不再在传统教师讲和教师问的轨迹上滑行。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对于数学开放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等等。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奇的解题思路;在“变通”中学习巧、活的解题思路。从而发散学生的解题思维。并注意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不断鼓励他们求异的思维,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3)让学生的直觉思维活起来。
直觉思维是一种从感性材料中直接捕捉,迅速领悟到问题的意义和解决途径的思维,具有快速、跳跃、直接等特点。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感性而又带有启发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猜测——验证,从而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4)让想象张开腾飞的翅膀。
想象作为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可以说创新思维是思维和想象有机整合的结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心理成分来说,创造的主体是思维,而使它腾飞的翅膀却是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新思维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及时启发学生的想象。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倡在实践操作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在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总之,面对着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应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认真领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将先进的课程理念和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努力。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编著,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2、《小学数学教育》杂志2006年1-2期,辽宁教育杂志社出版。
3、《小学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周日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小学数学心育艺术》,薛剑刚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在质疑驳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上, 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 启发学生多思,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讲《愚公移山》后, 我在肯定愚公移山的精神时,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提出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的看法。通过讨论比较认为移山不如搬家容易, 但为什么课本写移山呢?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赞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使学生触类旁通, 解决疑难, 培养了其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来自质疑驳问。“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 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教育素材,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教师还是一相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圈内打转, 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 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 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二、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做蜜蜂采花粉酿蜜, 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谁时, 我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一般小说标题中所涉及的人物就是主人公, 如《孔乙己》《范进中举》等, 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不是主人公?”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时, 我从旁点拨、引导, 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在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 因势利导, 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联想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 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亚里士多德) 在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和分析, 产生联想、想象, 改变视野, 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 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开展创新思维活动, 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 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探索。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孩子们,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请聪明的你们找一找。”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睁大了眼睛寻找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分别在黑板、门窗、学具盒、书本、课桌等处找到角。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了创造发现之乐。
二、引导质疑,引发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在课前布置学生量出几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和直径,上课时,让学生说出圆的周长,我很快说出直径,引起学生疑问,“老师,您是怎么算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观察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使学生很快发现每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并给予学生适时的激励,使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创造,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培养求异思维,激励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我先安排猜角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的愿望。“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这三个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孩子们纷纷举手参与游戏。当然答案不尽相同。我便随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怎样求证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结果有的小组用度量的方法,有的小组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有的学生则是把三个角折成一个平角,对于孩子们的想法我都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赞扬,从孩子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中,我感受到了成功带给他们的快乐。正是这种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引发深思的游戏,给了孩子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时代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的人才,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可见创造性思维乃人人普遍具有的素质,绝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于鼓励,营造宽松愉悦的创新氛围,教学过程设计得生动活泼,教学环节构建巧妙,具有开放性、启迪性,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成为探索者,在探索中、研究中增长智慧和才干,体验成功的快乐,发展创新能力。
一、大胆进行课堂中结构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对每堂课精心设计,努力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让学生体验到“创新”。课堂结构的改革主要体现在:
1.导入要“新”。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使学生参与探究的全过程。课堂结构的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
二、鼓励创新,唤起创新的欲望,激发创新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解题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联想、勇于创新。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想象。在教学直线、射线、角时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想象“无限延伸”。
创新意识,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先培养其创新意识。研究显示,人类有80%的潜能被埋没。我们应该千方百计挖掘员工的潜能,充分鼓励员工大胆想像、联想,运用各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
任何伟大的创造发明,都源于创新意识。只有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才会有创新欲望和要求,才会有探索研究,才会有成功。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在科研成果面前不屑一顾地说:“这还不简单,谁都会!”或许,人人都具有创造力,但是,不是人人都具有创新意识,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会去观察生活、反复思考生活中引人注意的问题,并设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要创造、要发明的愿望。创新意识比创造力更重要,若把创造力比作钞票,那创新意识应该就是验钞机了,它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试想,一个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任何新生事物毫无兴趣的人,决不会想到去创造发明。所以,从小就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引发创造性成果,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制度的不断完善,都离不开创新意识这个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有许多事业成功的人土都受益于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改变了不少人的人生道路,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创新意识可以通过培养、训练得到不断的提高。高性能新产品将是厦钨企业的主体,具有走向世界品牌的最佳条件。因此,集团要下大力气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及奖励机制,为员工将来的创新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将来在技术改革、设备创新中,技术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
一、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或是学习、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按常规的思维方法要么是不能解决,要么是太繁琐,太费时、费力。是否能寻求一种简捷、高效的办法来解决呢?这种想法,实际上就是创新意识。
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他的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数学题:“从1到100的数依次相加,和是多少?”别的同学一个劲地计算加法,而高斯则静静地独立思考,他从排列有序的数字上发现了规律:即首尾两个数依次相加其和相同。如:1、2、3„„98、99、100,于是他很快算出了答案:101X50=5050。高斯摒弃了繁琐的演算,利用数字的组合,找到了最快捷的计算方法,这是典型的创新思维。如果他没有改变旧算法的意愿,也就是没有创新意识,他也不会获得成功,而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认真地重复前人的计算方法,足见创新意识比创新力更重要。
众所周知,水对人体有压力,为此设计了潜水服,可是潜水员的手裸露在潜水服外照常工作,还有好多深海生物,怎么没有被压得粉身碎骨呢?另外还有,恐龙生活在亿万年前,早已深埋地底,而地面每下降4米,就会增加一公斤的压力,按传统的物理理论,恐龙应该是粉末了,可是我们挖出来的恐龙化石却完好无损,这又是为什么呢?虽然学生不可能回答这些问题,但可以认真地思考。思考、质疑都是有意识的行为,是创造的幼苗,是辉煌的萌芽。
二、创新思维中的联想与潜能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可以在无际的宇宙中遨游;联想是脱缰的野马,可以在创新思维的原野上奔驰。联想越广阔、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们联想,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联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将军亚里亚安去探望伤兵,当他得知其中一位轻伤员是炊事员,在弹片横飞时,炊事员把大铁锅扣在头上才幸免遇难,而他的同伴们都被炸死了,由此联想到做铁头盔,并付之研制,使得头盔风行于世。克隆技术制造了“多利”羊之后,一玩具商立即采取“拿来主义”,将此技术用于复制玩具娃娃。只要一张照片和写有年龄、性别、性格的文字材料,便可收到和自己一样的玩具娃娃了。这一联想,使他顷刻腰缠万贯。瓦特从开水冲开了壶盖而产生联想,因而发明了蒸汽机,这是联想和灵感的交融,是联想诱发了灵感,而灵感如一枚钥匙启开了潜能的智慧之门。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被一个问题困住,绞尽脑汁,不得其解,只好搁置。但后来,受到某种启发,问题迎刃而解,这便是潜能在发挥作用。潜能实际上是日常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的积累,也是长期探索、研究、思考过程中经验的储藏。潜能是一座蕴藏了无数知识和智慧的宝库,令人不可小视。一旦有适当的条件,打开了这座宝库,就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
潜能是相对显能而言的。显能就是我们平常所能发挥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而潜能在一般情况下展示不出来,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条件成熟时,才能大放异彩。有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能发挥出来的显能只占20%,80%的潜能被埋没。当今时代的制造任务不再是单纯的重复生产,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
三、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
创新意识来源于人们丰富的想像力。所谓想像力,就是以客观信息为基础,在大脑中塑造出一种超越现实景象的思维能力。想像力反映出当事人的向往、追求或现实生活的需要,运用想像思维,经过努力达到心理目标,这体现了人们立足于现实,又不满足于现实的心理追求和对美的渴望。
想像力的实质,是沉积在大脑深处的信息和知识被激活,被调动起来,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结果,想像力能使生活中原本没有的事物变为事实。创造学之父奥斯本说:“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就成为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
一、猜测
任何发现的前提是猜测。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机会,制造出一个轻松、民主、开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猜测欲望并且勇于大胆猜测。如果学生对猜测满腔热忱、兴趣浓厚和满怀信心,他就有猜测欲望;不管学生猜测质量的高低,教师始终对学生满怀期待、扶持和鼓励,让学生没有精神负担,没有心理包袱,有自由想象的机会,有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勇于大胆猜测。接着要给学生制造一个猜测的学习环境,学会猜测。猜测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瞎猜,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原有知识结构,通过想象、估计和预测,大胆地提出假设预案,然后对猜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如果猜测正确,就能得到新的知识;否则,必须换个角度重新猜测,直至成功。数学猜测能够使解决问题的时间缩短,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的思维。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可以采取猜测的策略。先让每个学生各准备好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上课时引导学生:①剪一剪。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各得出两个相应的三角形。②猜一猜。先猜一猜剪得的两个相应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其特征有:两个相应的三角形完全一样;两个相应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每个三角形的底与高和原来所在图形的底与高分别相等,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所在图形面积的一半。进而引导学生说出猜测的三角形面积的思考过程和结果。③验一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是正确的。如可用旋转、平移、割补法进行验证。
二、联想
联想是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数学中,学生合乎情理的联想能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来规律,帮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加强新旧知识技能的有机联系,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从而发现数学的新规律和新方法。
联想活动应突出三个方面:
(1)过程联想。关注学习过程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形成教学,要让学生经历与体验总体目标中提出的两个过程,概括地说是“建立模型”和“寻求结论”的两个过程。例如教学第四册数学《运白菜》一课后,引导学生注意,刚才我们是通过哪些学习过程总结出小括号的去留规律?唤醒学生关注探索过程的意识。探索的第一步是实例引入,得出两种解法,建立是否使用小括号的模型;第二步是根据几个事例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发现特征,总结规律。这样凸现过程联想,有利于加深对规律形成过程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2)方法联想。学习方法联想已被广大教师广泛吸取和应用。柯林、罗斯和麦尔孔·尼可在《学习园地——21世纪加速学习革命》中指出:“‘学习如何学习’应该优先于‘学习什么’”,“你所学得的知识可能会过时,可是学习的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可见,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方法是无价之宝。例如教学推导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启发学生联想:一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激励学生尝试应用已学过的运算法则推导方法(从生活实例引入,联系意义推算,抽取算式特征,归纳运算法则)去推导新的运算法则,解决新的问题。
(3)数量关系联想。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对数量关系理解的程度。掌握数量关系就是要求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解释、转换和描述数量关系。教学时,要让学生学会在自己身边捕捉和收集数据,再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探索不同的描述形式。如:一年级(1)班,男生有28人。参加的女生有12人。根据这两个数量,学生经过联想描述成:(1)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16人;(2)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多4人;(3)女生的人数比男生少16人;(4)女生的人数是男生的3/7(5)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1/2少2人;(6)女生的人数比男生的1/4多5人等等。
三、想象
想象是根据头脑中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创造性的想象是数学发现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实在因素。”由此可见,想象是创新思维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新知识从形成到深化应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的内容越丰富越具体,理解的新知识就越清晰越深刻,解题的思路就越活跃。想象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加快形成新知识。学习形象性的知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一般需要借助想象活动,促进新知识的形成。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分三步进行:①动手操作。借助方格图,采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再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把学生的操作图用投影仪展示出来。)②展开想象。出示一个底8分米高5分米的平行四边形小纸皮,想象一下可以转化成什么样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③找出规律。用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从操作和想象的图中发现:底和高用厘米作单位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和高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2)启发形象性思维。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进行的思维。学生学习数学要经历从形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到抽象的形象层层递进的过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在反馈时出示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引导学生想象:①它的左面的面积是多少?②后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③哪几个面的面积相等的?又如学校多媒体教室长16米,宽12米。想象一下这个教室大约可以坐多少人?通过想象,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隐蔽的数量关系凸现出来。
(3)验证所得结论。学生在解题时,需要借助表象的支持,充分发掘教材中形象思维的因素,才能思路清晰,对解题的结果确信无疑。从形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到抽象,最后化抽象为具体,起到验证结论的作用。如解答思考题“一块长方形的木板,把它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如果把直观图拿掉,换成如上的叙述形式,就成为一道开放题。学生凭借着想象,就可以得到三组答案,获得数学思维的训练。
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猜测、联想、想象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多一些空间,要在这些方面多下点功夫。
参考文献:
[1] 龚春燕主编.创新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刚升入职校的学生, 其思维的主要方式为具体的形象思维, 因此, 他们对制图知识的领会, 重在于观察。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 是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比如, 在投影方法、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 以及三视图的形成教学中, 利用现成的教室墙面阐述三投影面。 (V面、H面、W面) 和三投影面体系 (外加三墙面的顶点) 的形成, 使学生在观察之中掌握投影规律, 认识它们的特征, 使学生从身临其境中去体会“三维”空间, 学生就会从具体的实体 (墙面) 中获得对新事物 (三投影面等) 的认识。
记图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又一途径, 让学生从基本体、简单组合体的图形特征与它们所反映的空间实物形状入手, 识记图与物体之间的特征与联系。因此, 识记不但要求学生分析、理解“图与物”之间的投影联系, 而且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与联系。
从上可知, 形象思维归根到底是表象的储备积累, 形象思维的本质是创造, 这些表象正是我们创新的基础。
二、自由奔放, 立体发散, 营造创新氛围
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一种给出条件及已知不充分的情况下, 从各方面去寻求答案的思维方法。其核心是为了求异, 为了创新。因此, 在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画图、识图能力, 尤显重要。
在制图教学中“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都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1.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采取不同的途径, 不同的方法, 通过比较, 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
例1:求作圆台表面点A的三面投影.
解法1:辅助线法:先求作圆台锥顶S, 再通过A点作素线SAM, 利用辅助线SAM的投影求出A点在其他视图上的投影, 如图:
解法2:辅助平面法, 过A点作一垂直于圆台轴线的辅助平面P, 该面与圆台的表面交成是一个圆, 再利用此图的投影求出a与a投影, 见图:
小结:比较这二种解法, 可知解法1的辅助线法较直观简便, 而解法2的辅助平面法更具普遍性, 运用更广。采用哪种解法, 视情况而定。
2.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 贵在万变不离其宗, 贵在延伸思维;难在变化中求发展, 求提高。其主要有题型变换、条件变换等形式。
例2:看懂两视图, 补画第三视图
【分析】:根据已知两个视图, 运用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的方法, 想出组合体的结构形状, 并补画第三视图。
【变1, 条件变换】:看懂两视图, 补画第三视图。
【分析】:此题在原形体的底部增加一次斜面切割, 改变了条件, 增加了难度。
【变2, 题型变换】:补缺线
【分析】:变2将补视图改为补缺线, 它是根据已知三个视图, 运用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的方法, 想象出组合体的结构形状, 补全图中遗漏的图线。
实践证明, 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等发散思维的训练, 学生思维的广度得到了拓展, 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也得到了提高, 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求异质疑, 开辟创新天地
制图教学中出现的习题大部分为同式问题, 具有比较明显的方向性和概括性, 容易造成思维定势, 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而求异思维恰恰相反, 它从广度和深度上, 以其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多思维活动突破思维的定势, 挣脱思维的束缚, 具有较大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疑”是创新思维的关键。“问”是追求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质疑开始的。因此, 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质疑思维,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境的内容——学生的好奇之处或教材重点知识; (2) 求异质疑的积极性; (3) 设疑生问的目的性; (4) 释疑的主动性、独立性。
如零件图、装配图的教学, 就可以着力培养学生求异质疑的思维。通过教师对零件的一些工艺结构的改动, 去探讨工艺革新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为将来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奠定基础。
四、培养动态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是制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研究表明, 空间想象力越强, 其创新能力也越强。因此, 在制图教学中, 运用动态思维, 通过投影图的运动联系, 空间形体的转换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能建立大胆的想象心态, 锻炼和掌握符合思维规律的思想方法, 从而科学地、正确地、迅速地实现“形”与“体”的转换。
例如:线面分析中“线”的表述。教材中常将这些抽象的“线”机械的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重影和积聚等, 而如果采用动态的表述则将其描述为形成形体局部结构的“线” (如使用切割、叠加、抽出等术语) 。这就容易使学生较快地建立空间形象, 从而迅速实现“形”与“体”的转换。同样, 在零件图、装配图等的教学中, 教师如能从结构、原理、加工方法等诸因素相联系之中去概括, 并寻找出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工艺形象, 那么, 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 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造性人才。
关键词:语文课程激发兴趣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根据情境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的状态。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又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之所以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为激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在兴趣培养方面,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所以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
5、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操作上,老师应该融入更多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词语,然后顺学而导,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等方式,帮助学生反复比较,仔细推敲,形象记忆。比如在理解“挎”一词时,让学生表演各种“挎书包”的动作,由此又引出“挎篮子”“提水”等动作,拓展了学生对“挎”字含意的体验。从而使字词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记忆,而是生动具体、可感可触、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三、要讲究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没有实际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我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举手发言到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偶然回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的评价则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四、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才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才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08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11-1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2-13
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09-17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结11-23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5-25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