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篇1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毕业等于失业吗

就业问题是如今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再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大学生之间广泛流传一句话:毕业就等于失业。这句话让我们认识到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积极应对这个严峻的形势,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以便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

调查方式及范围: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查阅资料、网上调查等方式,针对各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的调查。

调查内容:

1)2010及2011年毕业生就业形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2010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10年这一特殊的年间我们不仅遭遇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还经历了刻苦铭心的雪灾、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2011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660万人,就业总体形势出现好转。市场供求状况已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专业对口、离职情况、职业吻合度也在不断改善。但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仍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不平衡,创业比例上升不平衡,优质资源分布不平衡,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等问题。

2)国家及河南省促进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政策: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通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以促进就业。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目标是使应届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通知》要求,各地要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鼓励中央大型企业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同时,要拓展基层就业岗位,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开发社区管理就业岗位和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社区公益就业岗位,力争全国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对毕业生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毕业生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对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求职的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

2从郑州市人事局召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我们得知:为帮助大学生就业,郑○

州市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据郑州市人事局有关人士介绍,郑州市的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招聘人员,将重点面向郑州生源毕业生和已经在郑州市办理报到手续的本以科上外地毕业生。另外,对招录到县(市)、区级以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工作1到2年。大学生持学校开的派遣证到指定地点报到,我省的规定时间是两年,今年郑州市将为毕业生宽限一年时间,据介绍,按照省里规定,超过两年的报到期限以后将不再给这些毕业生办理就业介绍信,如果没有介绍信,在单位就业之后,人事档案、户口、养老保险、医保等都将无法办理,而该介绍信也是认定开始工作时间将来办理退休时计算工龄的依据。郑州市延长一年时间,是要求毕业生在两年的择业期内到郑州市的人事部门办理报到,如果在两年之后换工作或者要到别的省市去,在毕业3年内可以重新改派。

3)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除享有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及其他优待安置政策外,还享有下列优惠政策:

1、应征入伍的应届毕业生由中央财政实施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一次性补偿或代偿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相当于每一名入伍毕业生都实现了免费上大学。国家对每名高校毕业生每学年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的金额,最高不超过6000元。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每学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高于6000元的,按照每年6000元的金额实行补偿或代偿,低于6000元的,按照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本息两者就高的原则,实行补偿或代偿。

2、服义务兵役期间,在选拔士官、考军校、安排到军队技术岗位等方面优先。

3、具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学位的,表现优秀、符合总政治部有关规定的可以直接选拔为军官。

4、服义务兵役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

5、服役后三年内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总分加10分;荣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后免试推荐入读硕士研究生。

6、退役后可以根据需要参照应届高校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手续。

4)毕业生创业与河南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创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强省之源。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劳动力资源大省。预计今后五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有1000万人,农村还有10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单纯依靠大中企业吸纳、公益岗位安置、优惠政策帮扶等措施,已不能适应形势任务需求。必须实施全民创业,通过创业开发更多工作岗位,才能使更多的社会成员就业,有效缓解就业矛盾。自2011年2月起,应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将首次被

纳入税收减免优惠范围内。据河南省教育厅的消息,未来3年内,凡在毕业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经审批符合条件者将可连续3年享受最高达2.4万元的税收减免。将“毕业内的高校毕业生”纳入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适用范围内,旨在进一步鼓励应届高校毕业生创业。其中,高校毕业生是涵盖了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以及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毕业是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这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期限为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以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理减免税手续之日起作为优惠政策起始时间。税收优惠政策在2013年12月31日未执行到期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大学生创业极具创造性,有利于实现经济多结构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样化和健康化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和谐。

调查结果:

我们毕业生就业形式比较严峻,困难重重,但是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我们依然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具体说来,要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已被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反复呼吁,多次部署,对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必须把增加就业与提升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结合起来加以解决,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

1、我国目前已具备了加快结构升级的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但就是不具备人才条件,使

我国企业不得不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度竞争,人才问题不解决,将很难从这次经济调整中走出来。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改变目前的教育目标。

2、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

3、连续提高粮食价格,扩大需求,稳定就业。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篇2

目前, 全国高职院校达到1200余所, 每年的招生人数达到300万人, 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 其在工作中的表现甚至会高于有些本科生和研究生。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高, 创新能力强, 更符合工作实践的要求。然而, 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还是比较难的, 分析其外因是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 内因是高等职业教育存在不足之处, 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一、出现就业难这一现状的原因

(一) 外部因素

1.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 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所有制呈现多元化发展, 造成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管理体制并存, 行业之间发展的机会与条件不平衡, 造成各行业之间、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化。同时, 社会保障措施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需要逐步改善。

上述因素影响到就业市场上, 就使得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工作岗位成为金饭碗, 以至于众人争抢;其次是一些待遇较好的大型企业、外资企业也很被求职者看好, 而大量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是吸收就业人群的主力军, 却因为经营不稳定、管理不正规、工资福利跟不上, 不受求职者的青睐。

2.个人创业机制还不完善, 高职院校毕业生由于自身经验的欠缺以及对社会认知的缺乏, 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创业渠道。

(二) 内部因素

1.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不够, 缺乏正确的引导, 甚至就业指导课程沦为形式, 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 加上学生自身不能对自己有很好的评价, 过度地高估自己的能力, 过度地看重单位所提供的薪酬待遇, 而从不关心将来的职场发展和为就职单位所能带来的价值, 加之大多学生缺乏面试技巧, 于是在接连碰壁后, 自暴自弃, 甚至“沦为宅男宅女”, 或得过且过, 丧失工作激情。

2.一些高职院校自身运作模式上的失误。其一是学校招生时不惜血本, 苦下功夫;而对学生素质培养和就业上却重视不够, 也就是所谓的“只管入口而不管出口”。其二是学校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 学校与社会招聘及人力资源机构联系不多, 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学生就业成本较大;对就业市场调研不足, 对行业及专业变化了解不够, 不能很好地给毕业生提供帮助。

3.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上观念转变不够, 仍满足于传授理论知识, 而不能把重心放在对学生进行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和产学研结合及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上。

二、促进就业的有效对策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应对, 各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毕业生竞争力, 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1.高等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技能, 特别是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教学, 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想真正意义上地提高, 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满堂听”的方式, 要由教师这一课堂的“主体”转变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职业技能培训所开设的专业、科目, 应紧跟行业、产业发展方向, 适时调整, 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高职院校要加大就业指导工作, 为毕业生就业大开方便之门。高职院校应转变思想认识, 处理好就业指导与招生工作之间的关系, 着力解决就业指导流于形式的问题。

为此, 高职院校要从机构和人员上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建设:提供相应资金保障, 形成校、系、专业三级就业指导机制, 使系级领导小组发挥更大作用, 加大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同时立足高职教育实际, 根据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专项竞赛、社团活动等各种形式, 综合考虑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组建成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就业指导中, 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 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在就业指导中的积极性, 发挥对学生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择业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教育。

3.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完善的就业联系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订单式培养;同时学校要提供就业信息, 除加大招聘会的次数及力度外, 应优化网络就业指导的硬件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就业指导人才, 引导其利用网络应聘实现有效就业。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篇3

关键词:自主创业;经济危机;就业形势;政策创新

中图分类号:F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115-02

1 概 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财富,同时问题并存,而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些经济指标在下行,经济结构体系在转型,人民币在贬值,全球经济正在走向衰退。大家经常听说衰退,或者是危机,大学生们很担心当年的就业形势,高职高专院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在对大学生们进行就业指导时,多次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从我院大型招聘会现场的用人单位数量及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和岗位基本工资待遇来看,较往年均有下降。而物价的飞涨也变向的降低了同学们的收入,并且现实中制造业已经萧条有几年了,作为建筑行业的院校,多数专业的就业都收到了影响。我院也在考虑上述实际情况的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课程,国家也出台相应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更鼓励大学生发展农村,让大学生的知识有应用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比2014年增加近22万人,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1.2倍,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再攀高峰,而就业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增长,所以就业率相对会出现下降。而数据显示,尤以专科生和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最大,已经持续了几年的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与上述中国当今经济低迷衰退有关,也与毕业生、企业的结构性用工问题有关。另外,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选择行业难,就业目前人人平等,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求职数次未果,最后去一个专利局上班,所做的工作和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更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下文浅谈一下大学生就业现状,简要分析就业形势,探求就业对策,尤其对大学生的创业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理论指导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2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高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各级各地积极寻求一个漂亮的收官之战。服务业就业需求继续增大,市场机制的跳节作用继续增强,不好的消息是:产业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加深,自动化流水线、机械手、机器人的应用削弱了制造业劳动力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撑尚待提高,适合的岗位相对不足,毕业生专业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形势压力仍然较大。而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2007年更是达到495万,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2007年约为70%,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应届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上失业率上升,往届生因为种种原因辞职再就业的冲击,还有城镇化加快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今年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中央到地方,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锻炼,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简单总结为: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准备不足,生涯模糊;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理念滞后,能力危机;选人用人,缺少标准;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从行业需求看,房地产的下滑有目共睹,结合我院为建筑类院校,更要贴合实际,突出特色,搞好帮带,主动出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重视困难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

3 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的稳定就业工作应常抓不懈,切切实实作为民生之本。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就业是安国之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就业优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利保障,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下面浅谈下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首先,国家政府积极保障就业渠道畅通,强化职能,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整合,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比如: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2015年延续了上一年小型微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社会保险补贴的政策,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的比例后,可以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再如:及时废除不合时代的、限制、制约或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各级部门要积极解读中央政策、落实中央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最大限度地支持大学生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给大学生搭建好就业舞台。

其次,企业稳定灵活就业,要根据企业需求,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实现学校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在进入学院进行宣讲时,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积极正面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单位,避免出现招聘会现场某些摊位面前人满为患,而某些摊位却寥寥几人,而分析原因国企、大企业是同学们比较认同的,所以住校期间,教师也要做好积极引导沟通。企业也要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高校人才,做到竞争有序,构建和谐社会。

再次,学院早作准备,针对不同学生,因人而异,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就要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设施設备和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是根本,努力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要紧盯市场变化,做好就业信息反馈整理工作,及时了解当前社会和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专业设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定位准确,特殊鲜明,突出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甚至是研究生院校的不同,加强实践动手环节教学,增加实用性、操作性、技能性,注重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制定招生计划,在发展学院硬件的同时,师资力量也一定要跟上,坚持以出口定入口,将就业与专业设置招生挂钩,把毕业生毕业率和就业率作为专业设置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市场为准则,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合格毕业生的培养。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学院做好就业信息反馈收集工作,强化就业统计监测,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配合二级学院系部,更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好务。学院还要不断加强负责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业务能力,走出去,通过学习、参观、交流等手段,全面提升教学等职能部门教师的能力水平。积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因为辅导员更了解学生,跟清楚学生的爱好、特长,更容易与毕业生进行沟通交流就业辅导。总之,高职高专院校要提前进行职业教育规划定位,力争毕业生择业更合理,减少违约率,使大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及时、顺利就业。

最后,鼓励积极创业,21世纪是创业时代。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途径。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风险意识,切忌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择业观。国家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就业时难以一步到位,多次的就业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种趋势,要敢于竞争、敢于拼搏、敢于承担风险责任。从国家政策降低创业门槛还是到学院的引导和扶持,高校大学生都应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敢于拼搏,使自主创业努力成为一种时尚。我院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規划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结合我院为例,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进行择业指导,在入学一学期时还允许进行一次专业调整;在大学二年级时进行创业指导,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并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在大学三年级时进行就业指导,分析本年度的就业形势,学习应聘的基本礼仪及技巧,调整就业心态,准确定位自己,并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提高就业能力。当然,大学生创业也要看自身是否合适。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容易失败,所以大学生创业要做适当选择,想到存在的风险,做好挫折教育。

4 结 语

总之,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相应在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创业失业风险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在这种新形势下,政府加大市场调控力度,充分发挥市场调控机制,做好服务;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做好高校宣讲,努力招到真正适合自身企业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充分挖掘大学生潜力,积极开辟大学生创业这一新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 杨宜勇,黄燕东.2014~2015年中国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J].经济研究 参考,2015,(3).

[2] 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北 科技大学学报,2009,(3).

[3] 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篇4

报告

关于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 自查报告

根据市人事局《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专项督查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县对XX年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了专项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就业政策落实情况

加强宣传和领导,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我县人事人才工作的核心内容。为了使国务院、自治区、市《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更加深入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企业中,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利用广播电台等媒体积极主动宣传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基层单位切实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的先进典型。县人事部门还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印刷成宣传资料,在县人才市场开设了专门的宣传窗口。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在年初将 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目标计划,并逐项细化,分解落实,作为目标管理和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初,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全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我县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拓宽渠道、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

1、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计划。根据自治区有关“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落实各基层项目计划岗位,做好服务基层大学生的分配管理工作。

2、加强企业人才储备计划。鼓励企业提供需求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参加人才储备计划。

3、事业单位用人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制。XX年我县首次在卫生系统实行公开招考。XX年又面向普通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了30名大学生村官到村委任职。县委、县政府正在积极酝酿通过公开招考,聘用部分大学生充实到各事业单位。

4、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了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领导,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创业培训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二、XX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1、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今年我县共接收81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工作岗位。一是按照自治区关于选聘大学生村官的有关精神,除接收16名分配到我县的大学生村官外,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定,我县通过公开考试自主招聘30名大学生到村委任职。二是根据自治区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实施方案,今年我县接收“三支一扶”大学生10名。三是接收特岗教师25名。

2、自主创业政策落实情况:今年八月份我们对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自主创业群体进行了免费的创业培训,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将为他们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两年贴息扶持。

3、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落实情况:根据呼和浩特市关于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我县在考察用人单位和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申报建立至少一个见习基地。

4、高校毕业生登记管理情况:我县人才市场现已登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330名,其中XX年应届毕业生29名,已登记的应届毕业生均未就业,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压力还是较大。

三、政策落实工作评估

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项目计划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对于在我县从事服务项目的大学生按照政策鼓励他 们在服务期满后留在本县就业。在单位空编,本人愿意和考核合格的情况下,对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给予办理正式聘用手续。为了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人才,今年我县自主招聘的30名村官,县委、县政府决定在两年服务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即可正式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些政策的落实,对于稳定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加强人才市场的建设。突显人才市场在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服务中的作用。

2、做好服务基层项目计划大学生的考核管理工作。

3、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篇5

计算机系06103班23号肖明霞

一、调查对象:民办高校毕业生

二、调查目的:了解现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方法:数据统计分析

四、调查现象及应对策略: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列举影响就业的五种现象,指出毕业生应该采取的态度及对策,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几项应对措施。

自从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幅度扩招。高校扩招是国家出台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它对于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升学深造的渴望、缓解高中毕业生就业压力乃至推动经济内需,促进社会消费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时间内成倍增加,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毕业生212万,2004年将达到252万,大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必然给广大高校毕业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6274所,比1996年翻了一倍,在校生总数923万人,占同期全国学生总数近5%。截至目前全国民办高校1600余所,其中具备颁发国家认可毕业证书的民办高校就达到160余所,每年进入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就达到100多万,几乎与国办普通高校各占半壁江山。一种国办与民办并存的多元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来源及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认真研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高校特色、适应民办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的路子是当前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社会上对高学历、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用人单位之间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单位都想尽早到学校招聘一些优秀学生;另一方面单位招聘人才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各地人事部门对人才引进的政策进一步放宽,致使用人单位尽早进入高校招聘毕业生;再者,普通高校也怕失去就业市场致使就业洽谈会举办时间越来越提前,在教育部开禁第一天(11月20日)就开始纷纷举办各类招聘会,以往高校招聘高峰在3、4月份,而现在逐步提前到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末11月、12月份,针对这种情况,学制仅仅三年制的大专无意中就压缩成了二年;另外在目前眼花缭乱的招聘会上,许多单位仍然打着“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不招专科生”的旗号,许多学生压力重重,忧虑多多,无法安心完成学业,特别是民办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从而在就业择业中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特别是民办学校毕业生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许多同学功利思想严重,连正常的上课也无法坚持,整天穿梭于各类招聘会中,为了找工作不惜代价,制作精美的个人自荐材料,进行个人包装,各类人才市场每场必去,几个月来将大量精力用在找工作上,而且浪费了巨额的就业经费,就业成本居高不下,择业的效果却并不显著。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许多同学认为大学毕业就该找一个工作环境好、待遇高、职位高、出力少的单位。在去年对陕西某民办高校毕业生择业地域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5%的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40%的学生选择去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5%。在校园招聘会上有许多同学面对名目繁多的就业单位情绪多变,一会儿满意,一会儿感到不理想,稍微遇到挫折就退缩回来。有的同学盲目攀比,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

3)、择业观念陈旧。受精英教育时代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许多同学仍留恋干部身份,愿意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工作,不愿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错误观念。有的同学留恋户口关系,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到中小城市就业等等。

4)、消极依赖心理。许多同学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自身定位模糊,不了解自己的优势、特长和能力,择业信心不足,三心二意消极等待,缺乏主动性,听天由命。有的同学在职业选择上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

5)、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有的同学“满肚子的蝴蝶飞不出来”,可谓“书呆子”,寡言少语,不善交际,与用人单位洽谈表现出语言结巴,不能应变,更不用说礼仪礼节,也许在校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在“双选”会上只能名落孙山。

以上五种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及就业观念是当前许多同学难以就业的主要原因,然而作为民办高校毕业生难道真的就无路可走吗?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而我国这个比例只有1.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承办世博会等都会促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中国未来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才资源如此紧缺的国家,怎能出现人才过剩呢?

从中国近二十多年民办教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国家对民办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2003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入学、就业等各方面享有与国办普通高校同等层次学生同等待遇。

从民办高校自身来讲更有许多优势,专业设置紧跟人才市场需求,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如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学生就业的服务意识及热情都很高。另外,民办高校学生还有能吃苦,市场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等许多不同于国办高校学生的优势。

·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08年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 ·白领调查报告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民办高校还有很多优势。那么作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应该凭借这些优势鼓起勇气,从自身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视扩招,准确定位。

2、练好内功,从容面对。

3、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4、精心规划职业生涯,正确面对现实生活

①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②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③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参谋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人事顾问服务;④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或赴国外留学;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⑤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⑥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努力开拓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篇6

礼 广 成(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愈加严峻,本文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逐年增大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又从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

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对策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但随着全社会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的尖锐,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并不宽松,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一、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原因分析

1.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难度逐年增大

大学毕业生总量的增大,是近几年高校扩招的成果,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标志。然而,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进一步增大。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 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0 年中国新增就业任务为900 万人。2010 年仅应届生就有630 万人,2009年未就业的大学生约80 万人,每年还有数百万的中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的就业者,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据此预计2010 年劳动力供求缺口在千万以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造成就业难度逐年增大的局面。

2. 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就业更加困难

由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 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国际金融形势振荡多变,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速变缓,外贸出口型企业、纺织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资企业、港台资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部分企业已经倒闭,据南方网2008 年11月7 日报导,珠三角5. 8 万港企已经倒闭1. 5 万家。同时,为应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动荡,许多企业开始裁员,减少用人计划,降低成本,这使本来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3. 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一是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突出;二是学生对外语的重视不够,四级通过率较低,口语交流能力差,许多学生甚至无法用外语与用人单位进行简单的沟通;三是综合素质不过硬。当前,部分毕业生表现出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重成绩轻沟通、重实用轻人文的“五重五轻”倾向;四是部分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

4. 传统的就业观念仍然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较大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表现在: 一是毕业生就业地选择地域范围相对比较集中,毕业生择业时选择的主要就业地点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及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在辽宁地区,沈阳、大连每年接收毕业生总数占辽宁省接收总数的50%;二是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三是毕业生对单位选择过高,多数毕业生看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资企业,而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5、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出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博士生、硕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

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6. 高校就业指导方法手段滞后,就业指导效果不佳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分析

1.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初始阶段,高等学校要针对这一客观实际,及时调整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的期望值,转变原有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念,使毕业生在就业地的选择时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要大力宣传优秀毕业生艰苦奋斗、自主创业、扎根基层的成才之路和成功经验,激发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干事业的热情,使广大毕业生牢固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2. 积极落实责任制,形成全员参与就业的良好局面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过问、靠前指挥,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责,一抓到底。要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和院系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逐级逐项分解,任务落实到人。高校领导要深入职能部门和院系,有针对性地解决本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院系负责同志要深入班级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要着力整合校内就

业、学工、团委、教务、招生、后勤等各工作系统力量,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 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毕业生最终能否就业在于毕业生自己,因此,毕业生在校期间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锻炼,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1)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高校要建设全员化、专兼职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专职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的数量要按1: 500 比例配备。

(2)高校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各高校要对就业工作部门在人员编制和服务场地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要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其中就业工作经费应按照不低于在校期间学费总收入1%的标准列入预算;不断加强就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应设有专用的毕业生就业招聘场地、就业指导与职业咨询室、就业信息与资料查询室等,校级就业工作专用场地面积应不少于0.15平方米/人。

(3)加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要切实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总学时不少于38 学时。要重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把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

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4. 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毕业生最终能否就业在于毕业生自己,因此,毕业生在校期间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锻炼,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篇7

“蚁族”作为时下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反映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生存的状况。高校毕业生聚居群体,是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的又一群体。这个群体被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在全国大城市不同规模地存在,总体上大约百万以上。这些蚁族大多聚居在城乡结合部,工资水平不高,就业不稳定,生活质量不高,靠同学或乡情聚居一起,有着互助等特点。这种情况反映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和压力。下面就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尝试分析如下: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大,压力大,失业率较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2009没有就业的80多万以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从这里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相当严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学历与低就业

2010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达630万人。加上以前年份没有就业的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将至千万规模。根据麦可思对2010年考研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34%的人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就业前景好”,在众多考研理由中位居榜首。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真如学生想像中的一样?本科生基本属于遍地都是,硕士生也不再稀奇,博士也不断扩招,实际形势是仅靠高学历很难敲开就业的的大门。

1.2 工资福利待遇偏低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看涨,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高校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基本同属于一个档次。这样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高校毕业生的评估,让高校毕业生又增加一些就业的压力。不管原因如何,但反映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资和待遇问题。

1.3 技能欠缺,就业困难

高校毕业生因技能的欠缺造成就业障碍的实际情况,迫使高校毕业生通过考证或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大学教育外的职业培训,成为一种现象和潮流。多数人认为大学生参加职业和技能培训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技校、职校不能替代大学教育,当高校毕业生基于就业,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现象反映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技能欠缺,但更深层次折射出的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1.4 专业就业不均衡,个别专业,就业率较低

以山东省为例,根据麦可思《2009年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山东省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10个专业失业人数占本科失业人数的38.4%,其中,8个专业也是2007届失业最多的专业分别为: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工商管理、会计学、汉语言文学、市场营销。另一方面,山东省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10个专业占了高职高专失业量的38.5%。

1.5 就业缺失公平,家庭差异影响学生就业,农村或者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偏低,收入较低

根据麦可思的统计数据,农民与农民工子女的录取高考分最高,反映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高等教育质量上处于弱势地位。而就业数量方面,来自无业、失业人员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考分较高,但就业率并不高于来自其他家庭高考分较低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家庭高校毕业生平均高考分排在前三位,而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相对较低,没有明显高于来自其他家庭阶层的高校毕业生。这反映高校就业当中存在的社会不公平现象。这种公平缺失的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和普遍性,这种缺失公平现象非短期可以解决。

2 产生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影响

近年国际经济环境和金融和贸易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的经济形势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严重考验,很大程度上的外向性经济特点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特性,导致一些产业特别是国际贸易行业和加工行业的经济形势恶化。2009和2010年为国家经济形势严峻的两年,大量的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一些企业关门停业,造成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加。宏观经济方面的转变和调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2.2 企业和单位用人上存在的问题

用人单位存在问题,表现为,一是过分关注文凭。选人学历化,造成聘用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二是性别歧视。女生明显处于劣势,用人单位考虑女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较高的认识,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三是生源地域歧视。单位过多关注本单位的业务与当地联系程度,更多关注毕业生是否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和一定的人际关系,优先考虑本地人才。这种生源地域歧视和地区就业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四是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忽视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五是多数企业竞争压力较大,利润率不高,过分关注人力资源成本,减少学生聘用和降低聘用人员工资福利。

2.3 高等学校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教育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重科研,重论文,而轻学生学课教育,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提高关注不够,造成专业知识面狭窄等;二是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三是高校相对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四是是私立高校,急功近利,不顾自身条件,设置投资少、见效快专业,导致专业失衡加大等等,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2.4 高校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品和诚信上存在的问题,求职过程中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信任等,对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下降,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有下降趋势。三是自身定位偏高。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和行业发展不平衡,毕业生选择就业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和热点行业,造成地区和行业的就业压力增加,而一些地方和行业则用工不足。四是就业心态失衡。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严重影响就业。

3 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紧张状况的途径

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但这种就业状况的缓解需要相当一个过程,以及需要社会各方面和层次的系统努力。

3.1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压力首先应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采取措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一个稳步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发展局面。

通过30年的改革,从大中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经济发展正渐次展开。这种发展具有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多重性,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围绕这样的发展空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经济运行质量与数量将不断提高,就业岗位也将不断增加。二是随着全球竞争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空间会越来越大。三是应该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公平的市场机制,让民营企业能和国有企业一样作为真正平等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适当降低企业现有的税赋水平,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让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在发展中增加就业岗位和提高企业的职工工资和福利水平,随着企业就业岗位和企业数量的增加,社会就业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四是采取措施改变就业中地区和行业不平衡的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推行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高校毕业生的户口、人事指标限制、劳动保险迁移等以及其他限制,打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格局,促进自由就业和人才自由流动。

3.2 转变高校教育和管理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提高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踏实、诚实的学风。二是推动教育改革,以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人才。三是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双向信息、咨询、指导、培训服务等,使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掌握竞争技巧,有力地与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

3.3 推动企业和单位建立科学的选聘机制

国家应从宏观政策角度推动企业转变科学的选聘机制。一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单一的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中的歧视现象。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四,坚持公平公正的选聘机制,改变不良的地区限制、性别歧视、家庭出身等思维方式。

3.4 高校毕业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包括诸多方面。

。一是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事业心、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争取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精神,改变就业和创业思维方式。二是需要注重实际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运用知识与技术能力等。三是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四是正确就业定位。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争取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五是把握就业机会。寻找就业岗位,先就业后择业。

总之,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的形势比较严峻,毕业生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仅靠单一的手段和方式很多能有效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国家应从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政策方面制定合适的政策,采取措施,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活力的角度,推动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增加有效的就业岗位,从而真正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问题。其次是高校、学生、企业等,各自从有利于服务经济发展和提高就业的角度,进行改革,才能达到教有所学,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2]麦可思.2009年山东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3]陈敏,李志祥.解析大学生就业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蔡卡宁.基于市场变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3).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篇8

文保军

国际经贸学院 07国际商务班 20070464045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形式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难问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政府方面

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2.社会方面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们着想。也许他们也是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也面临过就业的问题,也许这些大学生就是他们的师弟师妹,他们难道就不念同门之情,就不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自己的母校。

作为工作第一线的各高校,更是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各高校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牵头的就业工作领导组织,内设专门的办事处室。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搜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3.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结语: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永生, 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研究, 陕西教育 2010 年3月

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9

大学生就业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一些文化、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高校中,不少大学生甚至有“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目前,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以前的旧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可以说,观念不能及时更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二是对毕业生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社会及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2.结构性矛盾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却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出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例如,由于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使得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为拿到技能等级证书,不得不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

3.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一方面,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比,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校现有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造成课程结构脱离实际。由于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再次,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

同时,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发布,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第二,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应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政府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确定扩招规模;高校应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关于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与政策研究报告 篇10

1 就业形势分析

1.1 社会就业大背景制约中医、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 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377.47万人, 比上年增加70.68万人, 增长23.04%[1]。可以预计, 随着大学生的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1.2 就业能力影响中医、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

在“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 毕业生自身表现出来的就业能力对其能否顺利就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调查显示, 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具有多元化倾向, 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压力大, 对自身未来发展比较迷茫, 信心不足;在就业倾向上, 虽然将理想与现实结合, 认可农村基层单位, 认同社会平均月薪, 接受先就业再择业, 但受多元化因素影响, 所占比重仅为42.1%;从就业途径来看就业能力, 有28.7%的学生选择通过亲友等社会关系的介绍来就业。多元化的心理倾向导致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影响就业。

在对中医药专科学生的专业水平调查中发现, 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上仍有欠缺。表现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中医类各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上各有侧重, 未能满足他们参加国家中医类执业资格理论考试的知识要求。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受入学时自身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影响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制约, 中医药专科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把握上有欠缺, 不少学生对就业单位组织的就业考核或考试没有信心, 认可自己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仅占全部学生的33.6%。通过对就业单位的访谈了解到, 就业单位对中药类毕业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认可度高, 而有37.5%的中医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极大地提高, 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调查发现, 就业单位相关领导对中医药专科学生在个人素质与公关能力方面的评价为基本满意, 部分为不太满意, 仅少数评价为很满意。这种评价直接影响到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与接纳。

1.3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医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

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医药市场, 中医药市场的大小及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对中医药专科毕业生的吸引力与接纳数量。通过调查走访发现, 社会普遍认可中医药的作用与价值, 但对中医药的现状及前景心存疑虑。88%的社会人士能接受中医药专科毕业生为其服务, 不清楚的为8%, 仅有4%的表示拒绝, 拒绝的理由为专科生水平有限或对中医药不认同。56.4%认为中医药专业和其它专业进行综合比较无明显优势或劣势, 15.8%认为中医药专业不如其他同级专业, 另有24.2%表示对这类专业不了解。对中医药行业现状及前景的看法上, 41.2%认为不容乐观、不断改进、会有突破, 28.7%认为市场小、生存艰难, 18.3%表示不清楚。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 当被问及“如果自己儿女去读专科, 是否支持其选择中医药专业和选择中医药行业”时, 30.2%表示支持, 41.7%表示不清楚, 28.1%表示不支持。访谈对象多利用所在地的中医药部门和现代医药部门进行比较来佐证其观点。可以看出, 中医药的实际发展状况尤其是行业收入状况左右着人们对中医药的看法, 决定着专业对社会的吸引力。

2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1 客观原因与对策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 社会上富余劳动力充斥, 毕业生人数增加, 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就业信息不畅和就业指导欠缺, 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对自我的定位。这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和就业方面的帮助, 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 了解市场, 收集信息资料, 准确自我定位, 调整就业期望值, 明确就业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不够, 导致中医药专科学生在执业证书与实践工作中的知识需求未能协调, 以及由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制约, 客观上影响到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在目前形势下, 这需要学校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在保证专业特色的同时保证专业基础知识满足就业执业的需要;另外, 可借助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改进教学方法, 增加实践机会, 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 增强动手能力, 最终真正成为理论知识够用, 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目前中医院临床应用中医药的比例减少, 中医药产品创新不足。出现了中医阵地的严重萎缩和乏人乏术的困境, 中医医院和中医人员严重“西化”, 中医特色优势淡化。从中医药占医药卫生市场的份额来看, 2006年全国中医药统计表明:中医事业费仅相当卫生事业费的6.68%;中医 (综合) 医院平均每一职工年业务收入为6.23万元, 不足综合医院13.79万元的1/2。这既需要中医药行业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发展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增加就业岗位的质与量, 更需要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专业思想巩固方面加强教育引导。《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 到2010年, 我国将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服务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特色突出的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可通过邀请中医药专业人士讲学、参观访问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等来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所面临的历史机遇。

2.2 主观原因与对策分析

调查显示, 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 专科生源质量较扩招前降低。少部分中医药专科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偏颇, 主观上存在功利性较强, 就业期望值过高, 盲目跟风, 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 影响和制约了就业;一部分学生思想上对自我要求过低, 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培养与提高, 自身素质大打折扣, 缺少了主流社会所需要的责任心、进取心、主动性、忍耐性、独立性及社交场合需要的介入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性等, 就业单位难以录用。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具体操作上, 方法较多, 比如运用体育劳动等培养学生的韧性, 提高身体素质, 利用第二课堂、专项兴趣活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同时,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问题不容忽视, 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影响,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2]。面对就业压力, 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应和家庭成员一道及时认清形势, 不断充实自己, 锤炼自己, 完善自己, 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及早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转变就业观念, 先就业再择业, 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3 结语

中医药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有国家良好的政策支持, 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将中医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紧密结合, 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较强和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促进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 2007-06-07.

上一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现状及对策论文下一篇:在转变政府职能中推进社会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