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古诗翻译(精选7篇)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赏析:“流火”代指农历七月,仍然是较热的月份。“商飙”代指秋风。从立秋日开始转变,暑热渐退,秋风开始蠢蠢欲动;云际天空开始收敛夏日的色调,树叶间秋声已动。一句话,秋天的脚步近了!
新 秋
唐·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赏析:立秋之日到了,不免惊喜三伏天慢慢要结束了,早起看晨露、朝霞,感觉有点冷意,傍晚看云层遮盖山峰,景色更加奇美;田垄上禾稼已经半熟,田野远处绿草显出微微衰枯之意;还好有清朗皎洁的秋辉,我们要安守仁德,不要产生悲伤的情绪。
城中晚夏思山
唐·齐己
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
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
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
赏析:一路行走,葛衣上沾满了汗液,感觉自己脚力还健,但是用纸扇给自己扇风却知道自己力气小了。一直遗憾因为暑热无处散步,因此对立秋时的微凉感到欣喜,在竹轩中静静地看蜘蛛挂网,到长有莎草的小路上听蟋蟀搬家,天外之山是我的归宿,难道会像游子一样到了傍晚不知落脚何处?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赏析:簟席上的荻草竹条在夜露下显得清凉,手中蒲葵做的风扇轻摇,自从与好友分别,又听到秋蝉嘶鸣,立秋日凉风乍起,在清闲的环境中别有幽情,移灯时看到栖息的.鹤鸟,隔着竹林听到笙乐传来,喝上两杯夜茶,吟咏几句秋诗,我所思念的好友在千里之外的长洲城!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赏析:节气到了立秋,萧条的秋天从此开始,莲花虽盛也有了凋谢的气象,柳叶虽在也有了稀疏的面貌;朗朗秋日少了云层环绕,风雨减少只留下清风徐徐;卷起珠帘,凉风暗度;偶尔运扇,暑气渐无;青草静默,燕子翻飞天空;河水澄净,鱼儿时时露头。如今我官务轻松,写诗一首以助兴。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赏析:身外万事都已成空,在镜中看到生涯茫茫无果,只有斑白的两鬓,还要面对明日秋风,禁不住黯然神伤。
立 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赏析:夜色转凉,出窝不久的乌鸦好像已经耐不住寒意,啼叫着飞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夜寂静下来,枕边吹来一阵一阵清新的凉风,像是扇子在一下下的搧动。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觉到的秋声却是无处可寻,只见明媚的月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
宣府逢立秋
清·计东
秋气吾所爱,边城太早寒。
披裘三伏惯,拥被五更残。
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
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搏。
赏析:爽朗的秋天气象是我所喜爱的,只是边塞的寒气来得太早,早就习惯了在三伏天披上皮衣,夜里五更盖着被子入睡,风从长城那边吹来,天空连着大漠显得宽阔,羡慕那些翱翔天际的鹰隼,它们挥动强健的双翼,搏击长空。
秋夜雨·和韵刘制几
立秋夜观月,喜雨
宋·吴潜
不嫌天上云遮月,
雨来正是双绝。
雷公驱电母,
尽收卷、十分袢热。
三更又报初秋了,
少待他、西风凄冽。
灵司话头莫说,
且唱饮、刘郎一阕。
赏析:不讨厌天上的月亮被云彩遮掩,有雨来那就更好,雷雨之中,燥热就会被席卷一空。立秋已到,很快就会西风凛冽,星转物移、悲秋伤景的话儿就不要说了,咱们且饮酒作乐,听一曲刘郎艳曲!
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
宋·高观国
不肯楼边著画船,载将诗酒入风烟。
浪花溅白疑飞鹭,荷芰藏红似小莲。
醒醉梦,唤吟仙。先秋一叶莫惊蝉。
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
早在1965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教授就在《信息和控制》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名为《模糊集合》的论文, 从而创立了模糊集合论。该理论指出在现实世界中许多客体都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他还提出隶属度, 即集合中的成员在本集合中的隶属程度。这些成员的隶属度都是在闭区间[0, 1]的集合中取值。《模糊集合》的发表及模糊理论的创立, 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事物的属性或概念只求精确的看法, 也使很多学者意识到模糊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理论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划时代的变革意义。之后, 美国加州大学的哥根教授通过研究也证实, 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此外, 苏联语言学家谢尔巴, 英国语言学家琼斯, 以及美国语言学家拉科夫等语言学家也都相继认识到语言具有模糊性。
在我国, 伍铁平先生是最早将查德的模糊理论介绍到国内的学者。他先后在《外国语》杂志1979年第四期和1980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即《模糊语言初探》及《模糊语言再探》, 并于1999年出版了《模糊语言学》一书, 对模糊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介绍。伍谦光的《语义学导论》和张乔的《模糊语义学》都指出语义的模糊性。另外, 苗东升, 吴世雄, 王逢鑫等学者也先后提出语言模糊性的有价值的观点。
模糊语言具有普遍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特征。关于模糊语言的普遍性, 文旭认为, 尽管我们在表达语言时常常追求其精确性, 但是事实上不可否认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语言都是模糊的。模糊语言之所以是不确定的, 是由于模糊词语的意义界限不明确, 常常是亦此亦彼或是非此非彼的。模糊语言还具有相对性。不同主体受所处环境或主观意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对同一客体的反映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模糊语言既可以适度地表达信息, 使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又能够产生极强的美学效果, 激发受话者的审美想象, 带来审美共鸣。此外, 模糊语言还可弱化精确语言的刺激语气, 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模糊语言与古诗翻译
1. 古诗语言的特点
古诗是文学语言的精粹。由于诗人处于不同的时代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心境, 古诗表现出体裁风格的多样化, 如政治诗、田园诗、边塞诗、苦吟诗等等。总的来讲古诗语言精练, 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之后用简短、优美而又艰深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感情。古诗讲究声律和韵式, 并且擅用比喻、夸张、借代、双关和互文等修辞手段。例如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一江春水”比喻无尽的忧愁。再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指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诗人考虑到古诗语言的平仄韵律, 为避免有些字重复出现, 会将一个词语的意思分开表达到两个句子或短语中, 这就是互文的修辞手段。
依据模糊语言学理论, 自然语言除具有精确性之外, 还具有模糊的特性。古诗语言作为语言的一部分, 也具有模糊的特点。古诗语言含蓄朦胧, 用词委婉, 诗意情韵丰富, 常传达一定的意境美。古诗模糊语言常常使不同译者对同一古诗有不同理解。如朦胧派诗人李商隐写的《锦瑟》一诗, 其内容就难以理解。这首诗曾被视为爱情诗、悼亡诗和咏物诗, 具有很强的模糊性。
2. 古诗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基于古诗语言的模糊特性, 有必要对古诗翻译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保留古诗语言的模糊方面, 以有效传递古诗的文化精髓和深厚意境进行研究。刘宓庆教授曾指出, 古诗翻译最好用宛秀、淳美的语言翻译。翻译时要注意审美移情, 做到穷理于词句、移情于襟怀。古诗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概括如下:
2.1以模糊译模糊
古诗翻译时译者在准确领悟原诗涵义的基础上, 使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翻译原诗中的模糊语言, 以保留原诗的模糊信息, 即以模糊译模糊。在译语精确语言无法准确传达原诗内涵的情况下, 这种译法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无法实现的审美效果。例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许渊冲先生译为“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原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三千尺”是夸张修辞, 形容庐山香炉峰的高峻, 烘托出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一泻而下的壮观景象。许先生在翻译时就保留了模糊意象“三千尺”, 将其直译为“three thousand feet”, 使读者感受到瀑布高空直落的那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2.2以精确译模糊
汉英语言是存在差异的。英语语言强调客观准确性, 重形合;语句遵循严格的语法规则, 具有显性的语法标志。汉语重意合, 多主动句, 语法形式宽松且是隐性的。在古诗英译时, 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各自特点, 可以采用以精确译模糊的翻译策略。以精确译模糊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能够使古诗中朦胧模糊的语义清晰化, 有助于读者理解原诗的真实涵义, 品味原诗的深刻意蕴。例如:
柳宗元的《江雪》有诗句“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其中的“千山”和“万径”都利用了数字的模糊性, 并不是指一千座山和一万条小路, 而是虚化为所有的山和小路。翁显良先生译该句为“No sign of birds in the mountains;nor of men along the trails”。再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的谐音是“思”, 意指只有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一语双关。许渊冲先生以精确译模糊为“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
2.3以模糊译精确
由于汉英语言分属印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因此两种语言存在客观的差异性。在古诗英译时, 对于古诗中用精确语言难以表达或是有可能引起译语读者对原诗产生误解的意象, 译者在不违背翻译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模糊语言进行翻译的淡化处理。以模糊译精确符合接受美学的要求, 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例如:
元稹《行宫》诗句“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行宫”指洛阳上阳宫, 是皇帝外出所居住的宫殿。若精确译出上阳宫, 译语读者若不了解中国文化, 就会云里雾里。Giles以模糊译精确为“the Imperial bowers”, 令读者一目了然。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模糊语言在古诗中是普遍存在的。翻译好古诗模糊语言也是翻译好古诗的关键。限于篇幅, 本文仅结合几个代表性的实例, 概述了古诗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以期能给古诗翻译者以启示。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 (英汉对照)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 (修订本)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4]吕叔湘.中诗英译笔录[M].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关键词:合成空间理论 古诗意象 翻译过程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翻译活动与译者的认知行为直接相关,翻译过程不仅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字转换,而且本质上还是译者头脑中的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那么古汉语诗歌意象的翻译到底是怎样的认知过程呢?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和Turner等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就是建立相互映射的心理空间网络的过程。合成空间网络由两个(或多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组成,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并产生层创结构;输入空间的对应联系由跨空间映射完成,输入空间的结构被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而不断发展,产生新的层创结构。概念合成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人们在构建复合空间时,普遍遵循着六条最优化原则。
从该理论出发来透视中古古典诗歌意象翻译过程会得到哪些结论呢?近年,学界对此做了一些探究。袁晓军和董粤章根据合成空间理论考察了美国意象派诗作意象意义的实现过程,其研究表明:英汉诗歌意象意义的实现具有高度的同一性。董平荣运用合成空间理论对“绝句”翻译过程中意义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说明:概念合成在诗歌翻译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活动。
然而,就意象翻译的全过程而言,现有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将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合成空间理论结合具体实例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的全过程。
二 意象翻译过程的概念合成框架
翻译最根本的是译意,因而意象翻译最根本的就是意象意义的目的语传达。要研究意象意义的目的语传达,就必须首先从中国语言哲学的语境出发,弄清楚意象意义如何创构,从而获得意象翻译的实质。在浩如烟海的意象研究的文献中,中国古诗中“言、象、意”三者有着这样的辩证关系:“圣人立象以尽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顾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由于其如此的创构原理,我们认为:理论上讲,意象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原诗的“言”、“象”、“意”的关系用译语的适当语言表达出来。
既然翻译在本质上是译者大脑中的认知活动,那么意象意义的目的语传达是怎样的认知活动呢?
首先,古汉语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立意与所描写物象的完美组合,诗人作诗时先有“意”再选“象”,译者解读原诗意象的目的则是“窥象求意”,它是这样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不同诗句中的意象意义跨空间映射,并向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映射,经过译者大脑认知机制的筛选、汉语语法及古诗章法的限制,以及与文化背景知识(认知语境知识)等的组合、完善、扩展,层创结构即原诗之“意”就被解读出来;
接着,当获得了原诗之“意”,译者要在译入语中寻找与其存在映射条件的“象”,该“象”和原文之“意”作为两个输入空间相互映射,并向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映射,译者还需根据英诗句法及章法的限制,以及文化背景知识(认知语境知识)等的组合、完善、扩展,构建又一个层创结构即译诗文本。这就是目的语意象意义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在合成空间理论的框架下,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就是两个概念与语言合成的过程,概念就是意象意义,语言指承载意象意义的文字及其语法形式。
三 原诗意象意义解构的过程
对译者来说,原诗意象意义解构是分层次完成的:从单个意象到小句层面的意象再到语篇层面的意象,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合成空间理论的视角来看,便是一个概念网络构建的过程。我们用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来说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以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的画面:深秋迟暮的苍凉景色中,游子的“秋思”令人断肠。这个全诗诗意的形成并不是各各单个意象的簡单相加,而是通过意象意义的不断融合——即单个意象合成复合意象,初级意象合成复杂意象,直到一个统一的意象系统的形成;在这个系统中,单词和小句层面的意象意义不断合成为一个网络,从而实现诗篇整体意象即意境的创构。
当译者对这些意象词汇进行语言结构的分析时会发现,它们都是名词性短语,而且几乎都是“形容词+名词”的结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当聚焦在这些形容词上,则发现除去一个描写人的“断肠”,其他全部是修饰客观景物的。这也就是说,诗的意象意义通过两个层次展现:一为对并置物象的描写;二为主观限定词的使用。
在合成空间的视角下,我们发现,译者对于这主客两层意义的解读都是在概念的合成空间中获取的。全诗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心理空间:5个小句对应5个输入空间,合成空间则与全诗的意境对应。当译者解读这首诗时发现,实际上,每一个小句中的诸意象在汉语词义和句法的作用下合成一个概念包;当读完下一小句时,它表达的意义又会与前一小句的意义合成在一起构成更大的概念包。这每一个概念包就是一个心理空间,所有的心理空间又相互映射,再经过译者大脑认知的组合、完善、扩展等操作,产生一个层创结构即意境。意境即为一个概念合成网络。
那么这首诗的各句之间是如何做到彼此概念合成的呢?也就是说,各个心理空间的映射条件是什么呢?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五个小句的结构相似,根据合成空间理论的解释,这些概念的合成依赖于它们之间的类比关系,并且各个意象统一在“深秋迟暮的苍凉景色中,游子的秋思令人断肠”这一主题之下,这恰好与最优化原则中的整体化原则相吻合:复合空间的各种成分应为一体,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四 译文意象意义建构的过程
我们认为,诗词意象翻译应当以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中还原原诗的整体意象(意境)为首要原则。也就是说,在研究了原诗之意象意义的概念合成过程之后,我们应当来解析目的语整体意象建构又是怎样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呢?
传统诗学认为:意象翻译这个主客双向建构的过程——从原诗意象到译者心中意象再到目的语意象,依赖于译者的直觉和创造力;诗歌语言不仅是在描述客观物象而且要“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因此,意象的這种主客交融性驱使译者身临其境地去看、去听、去感觉、去体验客观物象,从而,译者的终极任务就是在目的语语境中为读者重构这样的情感体验。
姜秋霞认为,文学翻译过程是格式塔意象的再造过程。对于诗歌翻译来说,格式塔意象再造就是全诗整体意象即意境的目的语传达。我们知道,意象意义的生成是一个主客双向建构的过程。那么,译诗格式塔意象的构建同原诗格式塔意象生成一样,也是分层实现的:一个表层结构——具体、生动、可触及的客观物象和一个深层结构——埋藏在客观物象之中的主观情思和意蕴。
根据王斌的研究,我们认为,宏观上看译者的目的语文字表达是原诗之意与目的语语法的合成过程。
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具有普遍同一性,所以当我们对目的语表达过程进行描述时,并不只是对某个个别译文产生的过程的描述,它对于所有译文的产生过程具有同等解释力。在此,仅以许渊冲的译本为例,来反观目的语意象建构是怎样一个概念合成的过程。
Tune:“Clear Sky Over the Sand”Autumn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根据第二部分中意象翻译过程的概念合成框架的描述,对这个译文的产生的过程可以这样描述:在解构出《秋思》意象意义之后,译者在译入语中寻找与原诗意象的概念意义存在映射条件的“象”,并根据英诗句法及章法的限制,还需与目的语认知语境知识进行组合、完善、扩展等认知操作,最终把一个概念网络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创建了这个译本。
上述过程描述中有两个关键环节:在译入语中寻找与原诗意象的概念意义存在映射条件的“象”是文字表达之前的的一个重要环节;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译者需要考虑英诗句法及章法的限制,并结合目的语的认知语境知识来组合完善一个最终的译诗文本。
译者在第一环节会做如下操作:
在英语语境中,找到与“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阳、人、天涯”这些客观物象对等的“象”分别为:vine,tree,crow,bridge,water,home,road,wind,horse,sun,person,end of sky。因为诗歌语言不仅是在描述客观物象而且要“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所以原诗中与那些客观物象紧密相连的是“枯、老、昏、小、流、古、西、瘦、夕、断肠”这些主观限定词。于是,问题的重心就落到了对这些限定词的翻译上。译者必须将那些限定词的主观概念传达给读者,他需要身临其境地去看、去听、去感觉、去体验客观物象,从而才能在目的语语境中创造同等或类似的概念。我们见到译者的翻译
如下: rotten,old,evening,tiny,flow,ancient,western,lean,West-
ward,heartbroken。
接下来,译者第二环节的认知操作会是这样:
他首先发现《秋思》中的众意象是并置的,在汉语语境中表示这些意象的词汇之间的关系不需要借助语法手段加以限定和说明;然而,如果在译文中保留这种意象并置方式,即译文中不使用或较少使用表示各意象空间关系的介词,原文词序也尽量保留,那么生成的译文只是词语片段,在目的语语境中将很难产生原诗那样的意境。因此,译者将原诗中意象词汇的空间关系明晰化,并将各个意象按英语句法组织起来,原文中意象的顺序也被重新安排。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对于“流水、人家、西风”这几个意象,作者还进行了一些调整:将water,home,wind分别改为stream,cot,breeze。这就是译者根据目的语认知语境知识进行的调整。再经过对所有概念和语言的内容进行组合、完善、扩展等认知操作之后,一个译诗文本就被创构出来了。
五 结语
综上,本文笔者认为,古汉语诗歌意象翻译的原诗意象意义解读和译诗意象意义建构是两个概念合成网络相继运作的过程;合成空间理论中概念合成的模式能够清晰明白地阐释译者对于原诗意象意义解读和目的语表达的认知过程。
鉴于合成空间理论的解释力,本文将研究定位在对翻译过程的描述性研究,这只是古诗意象翻译研究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我们清楚的是:意象翻译过程中译者心理空间的认知处理是个复杂的过程,我们的描述也仅“冰山一角”,并不无纰漏。希望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对古诗意象的翻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合成空间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LG0832。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G and M.Turner.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In Goldberg, Adele(ed.).Conceptual structure,Discourse,and Language.Stanford,CA:Center for the Study fo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1998.
[2] Dong Pingrong,Conceptual Blending as a Cognitive Mean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Jueju Text.Online-published MA Thesis:Chongqing University,2003.Retrived from:http://www.cnki.net/,200311/20110306.
[3] 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 姜秋霞:《文学翻译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 王斌:《翻译与概念整合》,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袁晓军、董粤章:《诗歌世界中意象实现的认知诠释》,《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
1 霜叶飞 方千里
塞云垂地,堤烟重,燕鸿初度江表。露荷风柳向人疏,台榭还清悄。恨脉脉、 离情怨晓。相思魂梦银屏小。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尘埃,玉镜羞照。无限静陌幽坊,追欢寻赏,未落人后先到。少年心事转头空,况老来怀抱。尽绿叶红英过了。离声慵整当时调。问丽质,从憔悴,消减腰围,似郎多少。
2 宣府逢立秋
清 计东
秋气吾所爱,边城太早寒。
披裘三伏惯,拥被五更残。
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
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搏。
3 舟中立秋
清 作者:施闰章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
4 七夕立秋
谢迁
七夕人间值立秋,斗杓回指火西流①。
乍闻细雨随风至,顿觉炎埃匝地浮②。
老我忧怀忘就枕,何人乞巧竞登楼。
天公肯借银河水,一洗闾阎旱叹愁③。
5 诗经 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6 诗经 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渳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7 早秋客舍
唐 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8 落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9 和杜录事题红叶
唐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10 一叶落
唐 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
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
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11 醉中对红叶
唐 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12 槐叶冷淘
唐 杜甫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13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14 一叶落
李存朂
一叶落,搴珠箔。
此时景物下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15 莲叶
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16 柳州 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7 红叶
罗隐
不奈荒城畔,那堪晚照中。
野晴霜浥绿,山冷雨催红。
游子灞陵道,美人长信宫。
等闲居岁暮,摇落意无穷。
18 落叶
齐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19 落叶
王建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
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20 红叶
吴融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立秋的古诗(一):
《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红叶》罗隐
不奈荒城畔,那堪晚照中。野晴霜浥绿,山冷雨催红。
游子灞陵道,美人长信宫。等闲居岁暮,摇落意无穷。
《落叶》齐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落叶》王建
陈绿向参差,初红已重叠。中庭初扫地,绕树三两叶。
《红叶》吴融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岳州看黄叶》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霜叶飞》方千里
塞云垂地,堤烟重,燕鸿初度江表。露荷风柳向人疏,台榭还清悄。
恨脉脉、离情怨晓。相思魂梦银屏小。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尘埃,玉镜羞照。
无限静陌幽坊,追欢寻赏,未落人后先到。少年心事转头空,况老来怀抱。
尽绿叶红英过了。离声慵整当时调。问丽质,从憔悴,消减腰围,似郎多少。
《立秋日》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若校去年时。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诗经》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渳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醉中对红叶》白居易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槐叶冷淘》杜甫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一叶落》李存朂
一叶落,搴珠箔。此时景物下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莲叶》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诗经》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早秋客舍》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落叶》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和杜录事题红叶白居易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一叶落》白居易
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
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
立秋的古诗(二):
《立秋日》
(唐)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城中晚夏思山》
(唐)齐己
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
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
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
《重叠金(壬寅立秋)》
(宋)黄升
西风半夜惊罗扇。蛩声入梦传幽怨。
碧藕试初凉。露痕啼粉香。
清冰凝簟竹。不许双鸳宿。
又是五更钟。鸦啼金井桐。
《秋夜雨(和韵刘制几立秋夜观月,喜雨)》
(宋)吴潜
不嫌天上云遮月。雨来正是双绝。
雷公驱电母,尽收卷、十分袢热。
三更又报初秋了,少待他、西风凄冽。
灵司话头莫说。且唱饮、刘郎一阕。
《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
(宋)高观国
不肯楼边著画船。载将诗酒入风烟。
浪花溅白疑飞鹭,荷芰藏红似小莲。
醒醉梦,唤吟仙。先秋一叶莫惊蝉。
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
《和王卿立秋即事》
(唐)司空曙
秋宜何处看,试问白云官。暗入蝉鸣树,微侵蝶绕兰。
向风凉稍动,近日暑犹残。九陌浮埃减,千峰爽气攒。
换衣防竹暮,沈果讶泉寒。宫响传花杵,天清出露盘。
高禽当侧弁,游鲔对凭栏。一奏招商曲,空令继唱难。
《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已费清晨谒,那成长者谋。
解衣开北户,高枕对南楼。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
礼宽心有适,节爽病微瘳。主将归调鼎,吾还访旧丘。
《立秋后自京归家》
(唐)李郢
篱落秋归见豆花,竹门当水岸横槎。
松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灯对绛纱。
尽日抱愁跧似鼠,移时不动懒于蛇。
西江近有鲈鱼否,张翰扁舟始到家。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
(唐)武元衡
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
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
《渔家傲(七夕立秋)》
(宋)秦观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
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
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秋思》
(唐)白居易
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
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
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立秋日悲怀》
(唐)令狐楚
清晓上高台,秋风今日来。
又添新节恨,犹抱故年哀。
泪岂挥能尽,泉终闭不开。
更伤春月过,私服示无缞。
《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唐)李绅
深夜星汉静,秋风初报凉。阶篁淅沥响,露叶参差光。
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薄帷乍飘卷,襟带轻摇飏。
此际昏梦清,斜月满轩房。屣履步前楹,剑戟森在行。
重城宵正分,号鼓互相望。独坐有所思,夫君鸾凤章。
天津落星河,一苇安可航。龙泉白玉首,鱼服黄金装。
报国未知效,惟鹈徒在梁。裴回顾戎旃,颢气生东方。
衰叶满栏草,斑毛盈镜霜。羸牛未脱辕,老马强腾骧。
吟君白雪唱,惭愧巴人肠。
《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
(唐)孙逖
楼观倚长霄,登攀及霁朝。高如石门顶,胜拟赤城标。
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山围伯禹庙,江落伍胥潮。
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果林馀苦李,萍水覆甘蕉。
览古嗟夷漫,凌空爱泬寥。更闻金刹下,钟梵晚萧萧。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
(唐)徐铉
一宿秋风未觉凉,数声宫漏日犹长。
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华池费稻粱。
《寄华州周侍郎立秋日奉诏祭岳诗》
(唐)李景让
关河豁静晓云开,承诏秋祠太守来。
山霁莲花添翠黛,路阴桐叶少尘埃。
朱轓入庙威仪肃,玉佩升坛步武回。
往岁今朝几时事,谢君非重我非才。
《立秋后题》
(唐)杜甫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立秋日》
(唐)刘言史
商风动叶初,萧索一贫居。
老性容茶少,羸肌与簟疏。
旧醅难重漉,新菜未胜鉏。
才薄无潘兴,便便画偃庐。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酬李常侍立秋日奉诏祭岳见寄》
(唐)周墀
秋祠灵岳奉尊罍,风过深林古柏开。
莲掌月高珪币列,金天雨露鬼神陪。
质明三献虽终礼,祈寿千年别上杯。
岂是琐才能祀事,洪农太守主张来。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和太常王卿立秋日即事》
(唐)卢纶
嵩高云日明,潘岳赋初成。篱槿花无色,阶桐叶有声。
绛纱垂簟净,白羽拂衣轻。鸿雁悲天远,龟鱼觉水清。
别弦添楚思,牧马动边情。田雨农官问,林风苑吏惊。
松篁终茂盛,蓬艾自衰荣。遥仰凭轩夕,惟应喜宋生。
《念奴娇(七夕,是年七月九日方立秋)》
(宋)京镗
扪参历井,恰匆匆三见,西州七夕。
怪得骄阳回避晚,犹去新秋两日。
天上良宵,人间佳节,初不分今昔。夜来急雨,洗成风露清绝。
因为万里飘零,君平何在,谁识乘槎客。
插竹剖瓜休妄想,巧处那容人乞。
院宇初凉,楼台不夜,漫说经年隔。引杯长啸,醉看天地空阔。
立秋的古诗(三):
《早秋客舍》杜牧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红叶》吴融
露染霜干片片轻,斜阳照处转烘明。
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几夜月中藏鸟影,谁家庭际伴蛩声。
一时衰飒无多恨,看着清风彩剪成。
《岳州看黄叶》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
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霜叶飞》方千里
塞云垂地,堤烟重,燕鸿初度江表。
露荷风柳向人疏,台榭还清悄。
恨脉脉、离情怨晓。相思魂梦银屏小。
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尘埃,玉镜羞照。
无限静陌幽坊,追欢寻赏,未落人后先到。
少年心事转头空,况老来怀抱。
尽绿叶红英过了。离声慵整当时调。
问丽质,从憔悴,消减腰围,似郎多少。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诗经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诗经匏有苦叶》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渳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七禽咏.早耕早布》刘学箕
早耕早巾,节物如流春色暮。
金房土瘠无稻田,布耕播种种何处。
一春焦涸旱无雨,麦穗藏头犹未吐。
麦穗不吐人不尤,粟田再种秋要收。
只愁夏料欠输纳,悍吏坐门官不休。
《入涌泉道中》程师孟
因省先茔到故都,不妨閒步问耕天。
水云苍莽遥连洞,田野低窪稍近湖。
秋熟几家收橘柚,日生众口藉菰蒲。
今朝偶得西华稻,僧饭年年出玉腴。
立秋的古诗(四):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赏析:夜色转凉,出窝不久的乌鸦好像已经耐不住寒意,啼叫着飞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夜寂静下来,枕边吹来一阵一阵清新的凉风,像是扇子在一下下的搧动。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觉到的秋声却是无处可寻,只见明媚的月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
立秋日闻蝉
宋·杨万里
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立秋到了,暑气会渐渐退散,一年之中的期望与丰收,也近在眼前,我们翘首以盼。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赏析:“流火”代指农历七月,仍然是较热的月份。“商飙”代指秋风。从立秋日开始转变,暑热渐退,秋风开始蠢蠢欲动。云际天空开始收敛夏日的色调,树叶间秋声已动。一句话,秋天的脚步近了!
城中晚夏思山
唐·齐己
葛衣沾汗功虽健,纸扇摇风力甚卑。
苦热恨无行脚处,微凉喜到立秋时。
竹轩静看蜘蛛挂,莎径闲听蟋蟀移。
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
赏析:一路行走,葛衣上沾满了汗液,感觉自我脚力还健,可是用纸扇给自我扇风却明白自我力气小了。一向遗憾因为暑热无处散步,所以对立秋时的微凉感到欣喜。在竹轩中静静地看蜘蛛挂网,到长有莎草的小路上听蟋蟀搬家。天外之山是我的归宿,难道会像游子一样到了傍晚不知落脚何处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赏析:簟席上的荻草竹条在夜露下显得清凉,手中蒲葵做的风扇轻摇。自从与好友分别,又听到秋蝉嘶鸣。立秋日凉风乍起,在清闲的环境中别有幽情。移灯时看到栖息的鹤鸟,隔着竹林听到笙乐传来。喝上两杯夜茶,吟咏几句秋诗,我所思念的好友在千里之外的长洲城!
新秋
唐·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赏析:立秋之日到了,不免惊喜三伏天慢慢要结束了,早起看晨露、朝霞,感觉有点冷意,傍晚看云层遮盖山峰,景色更加奇美。田垄上禾稼已经半熟,田野远处绿草显出微微衰枯之意。还好有清朗皎洁的秋辉,我们要安守仁德,不要产生悲伤的情绪。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赏析:节气到了立秋,萧条的秋天从此开始。莲花虽盛也有了凋谢的气象,柳叶虽在也有了稀疏的面貌。朗朗秋日少了云层环绕,风雨减少只留下清风徐徐。卷起珠帘,凉风暗度,偶尔运扇,暑气渐无。青草静默,燕子翻飞天空,河水澄净,鱼儿时时露头。如今我官务简便,写诗一首以助兴。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赏析:身外万事都已成空,在镜中看到生涯茫茫无果,仅有斑白的两鬓,还要应对明日秋风,禁不住黯然神伤。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翻译,意境
古诗词是我国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也是语文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试卷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分数。《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教师上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熟练地诵读课本中的古诗词, 养成积累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学会在作文、谈话中运用这些古诗词, 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由此可见, 国家是非常重视传承古诗词这传统的文化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添加了翻译这一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将古人流传下的古诗词转变成现代人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虽然翻译就是将文言文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但是如今学生翻译的趋势已经将古诗词那种意境美丢失了, 这就导致翻译出来的话太通俗、太无趣。笔者觉得古诗词的翻译还是应该要保持那种意境美, 不然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 都是“去其精华”的愚蠢行为。以下是笔者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的现状、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消除消极影响的讨论。
一、如今初中古诗词翻译教学的现状
初中时期是学生正是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时期, 虽然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古诗词, 但那时只是纯粹地听教师讲解古诗词的意思, 并没有亲身去深入解析古诗词的意境。但是这六年的小学学习也为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 到了初中时期, 学生们的古诗词接触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可观的的数目, 虽然学生的古诗词储备量已经达到了鉴赏的要求, 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揣摩、感悟这些古诗词, 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翻译这些古诗词的时候总是犯错。
笔者觉得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教学的范畴, 虽然人们现在一直在开展新课程改革, 但是这股改革之风似乎没有刮到古诗词翻译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的翻译教学仍然是那种逐字逐句翻译的落后教学方式, 虽然这样的古诗词翻译方式没有什么错误, 但是这种直白的翻译却将古诗词蕴含的那种美感翻译没了。例如, 翻译曹操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这一句时, 如果教师采用这种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 那么这两句的翻译将会变成“我向东行走登上碣石山, 来看一下大海, 水面是那么宽阔, 山和岛高高耸立着。”这种直白的翻译虽然可以让人觉得浅显易懂, 但是却让人不想去看, 因为这翻译一点情感都没有, 就好像在读连在一起的单个的字一样。第二句虽然是水面、山岛等眼前景物组成, 但我觉得这八个字却能表现出沧海那种壮阔的特征, 反观这两句的直白翻译, 笔者却没有同样的感悟。
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逐渐成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固定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都是采取的读一句翻译一句, 全部解读完毕再串连起来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古诗词的意境被一点一点的肢解, 最后消失不见。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
二、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这种逐句逐字的翻译方式反而忽略了古诗词翻译对古诗词意境的影响, 他们觉得这种古诗的翻译方式不会影响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不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点, 甚至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学素质。但是, 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意境的感悟, 而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影响。以下就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古诗词翻译对意境影响的几个方面。
1. 影响了古诗词意境的诗意, 学生很难体会作者的情绪。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能否进行有诗意的情景教学关系到学生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将古诗的意境直白的讲出来, 这就破坏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情境, 学生也不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一场富有声情的教学导入, 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作为一堂课的开始, 将课堂的文学气氛烘托出来, 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学生上课更加的积极, 内心的情感也能被激发出来, 学生也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 笔者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将古诗描绘的那种天涯游子骑瘦马的凄凉情景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 然后进行一段课堂导入, 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古诗词学习。
2. 破坏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想象, 难以体悟作者描绘的意境之美。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直白翻译方式让学生很难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学生所能感受到的只是教师对课文进行了翻译, 但是却不能感受到这些翻译还具有感情, 学生眼中只有写在黑板上的汉字, 但这些文字却只是文字, 不像原文中文字一样有着灵气, 不能够将意境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翻译能力, 能够让学生在翻译中体现出文章的意境, 笔者觉得我们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首先,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的画面用文字表示出来。这种先感悟情感再翻译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直白翻译教学的问题,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高。
三、消除古诗词翻译教学消极影响的方式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笔者明白, 如今初中语文翻译教学对意境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用了错误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现阶段学习的需要了, 我们教师必须要对古诗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实际的问题。
综上所述, 古诗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因此, 我们教师要竭尽所能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从根源上解决古诗词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 积极地建立古诗词教学的良好意境, 有效地提高学生翻译古诗词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笔者希望通过这些个人见解能够给更多的教师带来古诗词教学的灵感, 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汪光宏.知识分类学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前景化 诗词翻译 苏轼
引言
前景化来源于图画艺术中的概念,指作品中最能突出其观点或意图的那一部分。这一概念是由战前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 Mukarovsky首次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的。它指文学作品中在可接受的准则条件下所出现的不可预料的偏离。随着前景化理论的发展,也逐渐渗透到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给了研究者许多新的启示。美国学者叶子南认为前景化这一概念完全可以用到双语翻译活动中, 它不仅可以用来指导译者的翻译活动, 而且可以引入翻译批评中。相比较与其他文体,诗歌是前景化理论体现得最集中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江城子》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之一。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了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他的诗词风格以豪放为主,但不乏婉约含蓄之作。《江城子》便是他婉约类作品的代表作。原文如下: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情到深处,有感而发。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整首词一改苏轼平时豪放的风格,用平实的语言缓缓道来,读者读罢却自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悲痛。这首词的词牌是《江城子》,在中国古代,词牌名就代表了固定的格律,也就是说,不同的词牌所代表的格律各有不同,而相同的词牌,就必须遵守一样的格律。宋代以前,《江城子》存在几种格式,至北宋苏轼始变为双调,由此发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广。双调《江城子》是在单调的基础上,在结尾处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作七言一句,又依原曲重增一片。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至此,翻译此首词作就有几处困难。除了最基础的传递词作本身的意思之外,还要考虑到词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格式也要还原。词作在古代是可以通过谱曲供世人传唱的,所以必须押韵。
二、《江城子》的前景化解析
于渊冲的英译词Tune:“A Riverside Town”(《江城子》)选自《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5 苏轼诗词》(Vers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oems of Su Shi)。全词共十六行,共两节。下面运用前景化理论从语相变异、音位过分规则化、词汇过分规则化三个方面解读这首诗歌,探析其是如何通过前景化手段表达悲愁主题的。
下面是许渊冲版的译文:
Tune:“A Riverside Town”
Dreaming of My Deceased Wife
On the Night of the 20th Day of the 1st Month
①For ten long years the living of the dead knows nought.
②Though to my mind not brought,
③Could the dead be forgot?
④Her lonely grave is far,a thousand miles away.
⑤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
⑥Revived,e’en if she be,could she know me?
⑦My face is worn with care.
⑧And frosted is my hair.
⑨Last night I dreamed of coming to my native place:
⑩She’s making up her face.
{11}before her mirror with grace.
{11}Each saw the other hushed,
{12}But from our eyes tears gushed.
{13}When I am woken, I fancy her heart-broken.
{14}Each night when the moon shines,
{15}O’er her grave clad with pines.
王佐良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 译者必须注重文体, 对源语和目标语的不同文体要应付自如, 不能用目标语的一种文体表达源语的各种文体, 必须善于识别“变异” , 并把“变异”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这里的“变异”指的就是前景化。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任务除了传达原文的意思外,还要竭尽所能地还原原文中文学语言的特质。(去掉?)
(一) 语相变异
语相变异是文学文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在文学作品中对语言使用常规的颠覆与变异。在诗歌的创作中使用语相变异往往会起到出其不意、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过改变诗的外在表现而使读者产生较强的视觉冲击,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江城子》全文陈述了某夜亡妻入梦的情景,醒来更觉失去心中所爱的悲痛心情,原文都是陈述句。许渊冲翻译时,为了更好地凸显作者心中的悲痛,改变了原句的句型。这种句型的改变在译文的第三句,第五句和第六句中得到体现,这三句在原文中原本都是陈述句。“自难忘”译为“Could the dead be forgot?”,“无处话凄凉”译为“To whom can I my grief convey?”,“纵使相逢应不识”译为“Revived,e’en if she be,could she know me?”,一连三问,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失去妻子后的迷茫和不知所措,然而这些问题,也没有人能够回答他。
(二)音位过分规则化
音位过分规则化包含音韵模式和节奏模式。对于韵律层面的前景化处理独具匠心,巧妙安排格律韵式,结合押韵,体现诗歌节奏之美。译文的前两句押尾音/?蘅:/,第四句和第五句押尾音/eI/,第六句中的两个分句末尾押尾音/i:/, 第七句和第八句押尾音/ e?藜 /,第九句、第十句和第十一句押尾音/eIs/,第十二句和第十三句押尾音/ ?蘧?蘩 /,最后两句也押尾音/ aIn /。全文读来婉转顺畅,无不凄凉。
(三)词汇过分规则化
词汇的过分规则化指词汇的重复。词汇的重复分为直接重复和间接重复,直接重复主要是具有表意功能,它的目的是强化主题。间接重复既有表意功能又有衔接功能,它在表意的同时具有篇章的构造功能。词中“the dead”、“grave”重复出现两次,强调妻子已经离世的事实,全篇弥漫着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grief”、“worn”、“frosted”、“tears”和“heart-broken”等词均有伤心、悲痛的意思,描述了经过了整整十年的分别之后,作者已经因为难过面容憔悴,过早地衰老。“Could the dead be forgot?”亡妻虽早逝,却时常梦见她,自难忘。
三、结语
本文运用前景化理论从语相变异、音位过分规则化、词汇过分规则化三个方面解读这首诗歌,描写了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的主题,这一分析方法为读者分析和欣赏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了诗歌分析和解读中意义、形式、体现的有机结合和主题、词汇、句法、韵律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512.
[2]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5苏轼诗词[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立秋的古诗翻译】推荐阅读:
描写立秋的诗句古诗词11-09
立秋日作,立秋日作乾隆,立秋日作的意思,立秋日作赏析07-16
关于立秋的祝福语 立秋的诗句11-04
立秋的句子12-07
立秋时节的习俗07-10
关于立秋养生的短信10-15
立秋的幸福作文700字09-28
关于立秋的日记400字01-23
立秋时节的关心祝福短信01-30
立秋的传统习俗及养生食物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