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05年扶贫攻坚工作总结报告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2005年扶贫攻坚工作总结报告(精选4篇)

关于2005年扶贫攻坚工作总结报告 篇1

以上的脱贫标准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扶贫攻坚责任

为了把扶贫攻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和落实扶贫攻坚工作,制定扶贫攻坚方案,印发了《安县扶贫攻坚工作的安排实施意见》(安委发[2005]14号文件)。建立健全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建立了党员帮扶、部门帮带和“四级责任人”制度。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各乡镇党委主要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村组干部是直接责任人,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干部是联带责任人。

为了将扶贫攻坚工作真正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县委、县政府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了乡镇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和专项考核。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县级部门与县委、县政府全部签定了扶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县委要求各乡镇和各部门,必须按照扶贫攻坚目标责任书的内容,切实承担起工作职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县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督促检查,年终将对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按照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检查验收,对未完成任务的乡镇将按照“四级责任人”制度的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锁定扶贫攻坚对象,明确任务

按照绵委发(2005)9号文件的要求,安县落实了分两年脱贫的目标任务,锁定了455户贫困户为扶贫攻坚的具体对象。同时根据市委领导的意见,我县扶贫攻坚三年任务提前到两年内完成。2005年锁定206户、721人贫困人员为我们扶贫攻坚的对象;2006年锁定249户、872人为扶贫攻坚的对象。并且逐户落实了贫困户脱贫规划,制定了脱贫措施和相关工作方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宣传工作,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实行了微机管理。通过一年的工作,20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开始走上致富路。

三、认真落实帮扶责任制,全面开展对贫困户帮扶工作

我县2005年—2006年扶贫攻坚任务范围内的贫困户,全部落实了具体的帮扶部门和帮扶责任人。其中:落实市级部门五个,市级领导一名,市级部门领导干部15人;县级领导25人,县级部门104个,县级部门领导135人,对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实行帮扶责任制,一帮到底,直到被帮扶的贫困户脱贫。县级领导每人帮扶3户、正科级领导干部每人帮扶2户、副科级领导干部每人帮扶1户。2005年我县启动的三个新村扶贫村全部落实了县级领导联系和县级部门帮扶单位。各部门帮扶同联系乡镇包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制定了具体帮扶措施。全县每个乡镇的基层党组织及群团组织负责帮扶本乡镇、本村贫困党员、贫困青年、贫困妇女。县民政局、县残联通过争取有关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民政救助、残疾人扶贫的扶助对象,从政策、资金上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开展扶贫攻坚帮扶工作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全县县级机关和乡镇机关广泛开展了“万名党员爱心献基层,接受群众再教育”的主题活动,县上领导和部门、乡镇领导以身作则,按照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心系贫困户,扑下身子抓落实,为贫困农户排忧解难,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尽心尽力。全县所有联系贫困户的领导和部门,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要求,为广大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尽心尽责。据统计,全县部门帮助贫困户钱和物质拆资计29.71万元,(其中帮扶责任人直接帮扶14.81万元),户均达1442元,人均达412元,各部门和贫困户帮扶联系人还为贫困户送去化肥37440公斤,帮助发展生产,送去猪崽175头,羊10头,牛3头,小家禽畜1650多只,送去优良经济林木树苗28万多株。帮助38户农村贫困户改造和维修、新建了房屋(总的全县帮助104户困难户建了房,其中有纳入扶贫攻坚盘子的贫困户38户)。

帮助解决了35户贫困户小孩读书的学费等问题,免费为26户贫困户检查身体,义务诊断,送医送药上门。

四、落实扶贫攻坚资金,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加大扶贫攻坚资金投入,全年用于到村的扶贫攻坚帮扶资金和捆帮项目资金594.31万元。其中:领导和部门直接帮扶贫困户的资金为29.71万元;县财政落实到户帮扶资金20.6万元(县财政实际已落实45.5万元,其中2005年补助贫困户20.6万元,计划2006年补助24.9万元);争取中央、省市扶贫资金230万元,农业项目资金和其它部门投入资金314万元,加大了扶贫攻坚工作的投入力度。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我们注意了整合资金,把有限的资金与扶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把新村扶贫和扶贫攻坚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2005年按照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达的新村扶贫工程任务,今年我县茶坪乡东益村,永安镇分水村,界牌镇五显村三个村,纳入了新村扶贫任务范畴.在新村建设工作中,我们注意将资金打捆投入到扶贫新村中,更好的发挥扶贫效果。三个新村扶贫工程村通过领导联系、部门帮扶、争取国家补助等共投入各种资金达227万元,其中国家和省上投入新村扶贫资金150万元,旱山村改造、退耕还林、产业扶贫,沼汽和红层找水等项目投入77万元。

其次是今年我县还通过各部门多方努力,从争取农业项目上做了大量工作。初步统计,2005年农口系统争取和已经投入到乡镇村、组和农户的资金达314万余元。民政通过“安身工程”,争取和投入农村困难户建房资金50余万元。交通和农机投入村道建设40余万元。通讯移动等部门投入20余万元,改善了农村通讯。电力部门投入资金改造农村电网、残联投入资金用于残疾人扶贫等等,这些投入,有的直接用于了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有的用于了改善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扶贫攻坚工作从基础、源头抓起,更有了坚实的基础,更能够发挥其长远的效益。

五、认真落实“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我县还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经济,推行“造血”扶贫,为贫困农民和其他农户找到了种养业方面的致富项目。以安县纸业公司和我县种养殖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大力发展造纸竹34000亩、魔芋基地12000亩、生猪55万头、蛋鸡83万只、名优特新水产基地7500亩,水稻制种基地43600亩,带动贫困农民发展种养殖业。通过项目覆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来带动贫困村、贫困农民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种、养、林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增收支柱产业项目,建立“找钱地”和养殖业骨干增收项目,形成规模效益,提高脱贫致富能力。为贫困农民和其他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结合劳务开发和科技扶贫,开展了劳务扶贫培训,全县对200名贫困农民进行了劳动技能培训。县上有关部门和乡镇还通过多方努力,为100多户贫困户落实了劳务输出、就业门路。在全县贫困农户和失地农民中,开展了外出务工农民法律知识、劳动技能培训,培训人数达2.83万人。同时县农口系统各局和县科计局,还为全县贫困户和其它农户,开展了农业和实用技术方面的科技知识培训,培训人数达5000多人。结合“保先”教育,通过科技、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为全县贫困户和其他农户送去了科学种田资料,书籍2万多份。为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增加了脱贫致富方面的农业技术、科技知识。

关于2005年扶贫攻坚工作总结报告 篇2

省政协调研组

(2011年8月)

根据省政协常委会的安排,7月25日-8月6日,张津梁、张世珍、马国瑜三位副主席带领省政协扶贫攻坚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定西市安定、陇西、漳县、岷县、渭源和临夏州的临夏市、临夏县、和政、积石山、东乡、永靖等11个县区,走访了30个乡镇44个贫困村66户贫困家庭,实地考察了34家企业和扶贫开发项目点,重点围绕“两州两市”如何打好今后10年扶贫攻坚战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11次座谈会,分别听取市(州)县(区)情况介绍,并与省、市、县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及乡村干部群众座谈交流,探讨扶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和途径,形成了共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定西、临夏两市州扶贫开发取得成效显著

定西、临夏两市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始于1983年,主要经历了“两西”建设、“四七”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三个阶段。先后提出了“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四个一(一人一亩基本农田,一户一亩经济林果园,一户出售一头商品畜,一户转移一个劳动力)”、“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调结构”等开发路子。

进入新世纪,定西、临夏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实施以工代赈、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等为主要措施,扶贫开发取得了历史性成效。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定西、临夏两市州农村贫困人口分别由2000年的90.2万和87.7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9.33万人和45.11万人,贫困面分别下降到15.52%和26.0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268元和1380元增加到2010年的2702元和2375元,分别增长113%和72%。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定西、临夏两市州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把改善农村基础实施条件摆在扶贫开发的首位,不断加快水、电、路、气、房、田、林网等“生命线”工程建设步伐。仅定西市就先后投入3.32亿元,在430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项目70个,搬迁11220户58083人。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59823户,兴修梯田181.6万亩,解决了9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积石山县2010年整合发改、财政、交通、水利等14个部门的各类扶持资金5337.37万元,在11个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平均每个村投入强度达567万元,共硬化村社道路194公里,解决了3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危旧房1064户,户均补助2-3万元。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贫困乡村基础条件的改善。

三是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贫困农户的发展能力逐步提升。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实用新技术广泛应用,种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一些支撑农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近年来,定西市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5亿元、贴息贷款4.8亿元,重点扶持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6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0%以上,农民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1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临夏州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和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一方面扶持养殖小区,实现规模养殖;另一方面,发展千家万户养殖,农民人均牧业收入由2005年的188元增加到2010年的355元。并逐年加大对种植业的投入,2010年粮食增产1亿公斤,增收2亿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200元,人均增收231元。这些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民生问题有了制度性保障。通过实施“两基”攻坚、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装备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能力有所增强,党的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上学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极大缓解。通过培训,新成长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是社会帮扶工作稳步发展,参与扶贫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从2001年以来,全国妇联、中国进出口银行、天津市单位为定西捐资2亿元,捐物1.07亿元,帮办实事5635件。临夏州经多方争取和衔接,与夏门市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以劳务输转、产业帮扶、干部交流为重点,不断探索新的帮扶形式。5个中央国家机关、34个省直部门、944个州县市部门开展社会帮扶,五年累计捐助种类社会帮扶资金8063.41万元,为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尽管扶贫开发工作近10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贫困地区已经开始由整体解决温饱向总体小康迈进,但由于受历史、自然、区位、资源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弱、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状况。

(一)经济总量小,财政自给率低。近年来定西、临夏两市州GDP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来拉动,工业企业规模小、层次低,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迟缓。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县贫民穷的状况没有多大改变。2010年,定西市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3.8%,列全省第1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702元,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45.7%和78.9%;临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75元,仅为全国的40.13%、全省的69.28%,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东乡县仅为1814元,财政自给率不到10%,主要依靠中央和省上的转移支付来维持正常运转的状况没有改变。

(二)生态环境脆弱,自我脱贫能力弱。定西、临夏两市州大部分地区分布在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区和石山区,沟壑纵横、山峦叠嶂、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成本高。自然灾害频发,资源贫乏,基本没有可供规模开发的矿产资源,后发优势不明显。水土流失仍十分严重,仅定西市就有5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临夏州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84.3%。

(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没有根本改观。道路交通设施差,等级公路少,路网密度低。定西市只有650个行政村通油路,仅占行政村总数的35.5%,山区还有162个行政村不通等级公路。两市州的自然村有近一半不通公路,一些路段标准低、通行能力弱,“行路难”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弱。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更为突出。据基层反映,临夏州有89.5万人饮水不安全;定西市有123.1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农村电网改造覆盖面仅为78%。调查中我们感到,最突出的问题是道路通达深度低,路况质量差,村与村之间,村与乡、县与县之间的连接道路尚不发达,行政村之间、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的连接道路数量少、质量差,农村道路路面结构仍以砂砾路、泥土路面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晴通雨阻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成为制约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四)致贫因素多,返贫率很高。除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性投入不足、人口素质偏低等长期性因素外,因灾、因病、因学、因婚嫁和建房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定西市平均每年有20万人返贫,返贫率在7?30%之间;临夏州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0%以上,灾年高达45%。我们走过的一些地方,部分群众主要还是靠土豆、青稞维持生活,还有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群众主要依靠退耕还林补贴和农村低保为生。据调查,正常年景下每年约有10%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返贫,其中因病、因灾、因子女上高中或大学、建房和婚丧嫁娶返贫和举债的占了大多数。

(五)整村推进任务大,投入不足。定西市共有1830个行政村,其中市上确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村1198个,截止目前只完成了344个,按照现有进度,到2020年也难以实现规划目标。东乡县有重点贫困村192个,过去10年累计安排整村推进项目109个,根据目前进展,明显赶不上发展的需要。同时从整体上看,由于整村推进点多面广,项目庞杂,资金量又小,扶贫开发的效果有限,大部分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难以为稳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六)资金的优化整合尚未取得突破,扶贫资金管理方式有待调整。调研中我们发现,影响扶贫开发总体效益提高的症结之一,就是受现行体制制约,资金来源渠道多,使用分散,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拳头。这里既有资金项目管理部门统得过死的原因,也有地方不善于优化整合的问题。各地普遍反映,扶贫资金由省上根据项目统一下拨,而与基层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市县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没有资金整合的权利,难以实现扶贫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也难以充分发挥基层工作人中在扶贫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七)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观念陈旧,直接影响到社会事业的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质量不高,高考升学率低。辍学率偏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任务繁重;中等职业教育在一些县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两后生”未得到及时培训,缺少一技之长。乡村卫技人员数量少,技术水平低,服务能力弱,很难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和保健的需求。东乡县尚有59.4%的行政村没有卫生室,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有效预防和治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比较普遍。不少乡村各类文化设施几乎是空白,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三、几点意见建议 通过调研,从定西临夏看“两州两市”的扶贫攻坚,我们感到,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受自然、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制约,扶贫攻坚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全省43个国扶贫困县中,有26个在两州两市,占到两州两市县总数的81%,贫困面占全省的50.8%,目前仍处于整体性贫困状态。特别是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地区呈现出收入性贫困、生态型贫困、能力性贫困、信息性贫困互相交织和叠加的特征,是扶贫开发条件最差、工作难度最大、投入成本最高的“硬骨头”,要在未来10年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任务还相当艰巨。如果持续下去,就会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直接影响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认为,要完成今后十年的扶贫攻坚任务,必须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改进扶贫开发的方式,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今后十年,关键在“十二五”这前五年,规划工作要做的更具体、更扎实,为实现2020年基本消除贫困的目标努力开创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针对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对党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学习,进一步增强扶贫攻坚意识。扶贫工作事关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局。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两州两市”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国务院今后10年扶贫《纲要》为指导,结合甘肃实际,将“两州两市”扶贫攻坚摆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建议省委、省政府把两市两州扶贫攻坚放在全面建设我省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充分认识打好未来十年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使新时期新阶段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相一致,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相符合,制定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全力开展扶贫攻坚。尤其是要突破常规,采取强力推进的办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给予特殊政策,强化领导,全力攻坚。举全省之力,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尽政府所能,倾全社会之力,多管齐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以确保2020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建议“两市两州”各级党委政府,更应将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进一步明确今后十的扶贫攻坚 的工作责任和使命,以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今后十年《扶贫纲要》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扎实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二)按照全国今后十年扶贫纲要的要求,摸清贫困实际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各级普遍反映国家统计局监测的贫困人口比当地的实际人口要少得多,给项目规划和资金安排上造成很大困难,基层要求省上尽快组织力量调查确定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贫困人口数。为了搞好今后十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当前建议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扶贫统计监测工作。在国家将要提高贫困标准的情况下,建议省上组织力量,深入到两市两州如实开展新标准下贫困人口的监测统计工作。建立统计工作责任制,把扶贫统计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这个数据为基础来定规划、报项目、拿措施,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是认真开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建立科学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以“两项制度”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 完善体制机制,通过民主、科学、规范、公平的程序,确立贫困人口信息和数据库,完善贫困农户档案,实行动态分类管理,确保扶贫对象、救助对象得到分类扶持。对识别出的贫困人口,根据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分类制定分类扶持措施。对没有致富能力、不能通过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尤其是无劳力、残疾人贫困家庭,从扶贫的范围中剥离出来,把扶贫部门的一些救助职能转向社会保障和救济,由社保和民政部门负担。

三是高度重视和研究阶段性返贫人口问题。对由于受一般性灾害和因病、因上学而导致的阶段性返贫对象,也由社保和民政部门负责解决,主要通过社会救助的解决。建议省上有关部门针对阶段性返贫人口制定优惠政策和攻坚措施。

(三)切实制定好新的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目前,两州两市要在国家今后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纲要的指导下,省、市、县各级都要抓紧认真做好今后十年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建议市、县在工作指导上,要分类加以推进,充分体现抓主抓重的原则。

一是尽快制定出台两州两市“十二五”扶贫攻坚规划。坚持把扶贫攻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围绕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大扶贫”理念,超前谋划不同区域的发展思路、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和工作措施,科学制定、科学决策两地的“十二五”扶贫工作规划。

二是认真制定好新的十年中后五年的扶贫开发规划。建议省政府出面,由扶贫部门牵头,组织涉及扶贫有关部门参加,统一思想认识,结合当地实际,加快工作步伐,争取年底完成扶贫攻坚规划,牢牢掌握扶贫攻坚工作的主动权。

(四)整合各类扶贫资金,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的支持。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扶贫攻坚的瓶颈。调研中,各地普遍提出,扶贫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难以实际到位,导致扶贫资金缺口更大。仅定西市每年实际需要扶贫资金2亿元以上,而到位资金只有1亿元左右。即使现有的扶贫资金,由于一些项目投入资金量的强度小、标准低,扶贫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异地搬迁等扶贫项目,存在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现象。目前,甘南、临夏、定西、陇南“两州两市”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的重点扶持对象。国家出台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国务院扶贫办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甘肃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对我省具体的扶持措施。这些为我省搞好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当前要在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用足用活相关文件提出的政策措施,争取国家更多的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建议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力求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如积石山县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创新整合项目及资金的措施和办法,11个整村推进项目整合发改、交通、建设、水电、残联、能源等部门资金近4000万元,是财政扶贫资金的4倍,整合资金项目建设规模大、成效明显。我们认为,在整村推进工作中,建议积极探索建立县级统筹、市级平衡、省级监督的资金和项目三级管理机制。以县区为扶贫资金整合的平台。省上从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等环节层层把关,从源头上加强监控,坚决杜绝各类违规现象发生。同时,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财政厅《关于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为契机,根据扶贫攻坚规划,明确扶持重点,把资金真正用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省上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切实提高整合成效。

二是争取国家层面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带着扶贫攻坚规划到北京有关部门采争取支持,尤其要争取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将两州两市扶贫攻坚作为独立的单元,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

(五)强化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事业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认为,要改变全省同一投资标准、同一要求、同一模式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投入资金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单位投资标准,破解多年投资、多年不见效益和重复投资、恶性循环的怪圈,集中财力争取一次性解决贫困地区道路网络建设问题,以此来促进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的发挥,带动优势产业的开发,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议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对特困片带的农村交通问题要整体规划,优先安排,分年实施。争取“十二五”末5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有条件的自然村通砂石路。省上应支持两地公路交通路网建设。国道向国家积极争取立项投资;省道由省上负责进行改造,着重提高公路等级和车辆通过能力;地方道路由两地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以改造,省上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村道和田间道路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来解决。

二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实施乡土人才培训工程,积极引导各类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两后生”的培训,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两后生”培训组织的作用,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支持,扩大培训规模,逐步提高培训工作的正规化程度。

三是切实解决农村生活保障和生活安全问题。应更加重视生存、生活、生产基本条件的改善,集中财力解决“两州两市”中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和道路网络建设问题,促进优势资源的发挥,带动优势产业的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抓好“两项制度”衔接,切实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和灾害救助,以及预防各类地质灾害的工作。

(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通过近30年的扶贫开发,两州两市总体上已由救助式扶贫开始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扶贫是解决生存问题,开发是解决发展问题。今后10年,应采取扶贫和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扶贫,这是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在培育农村主导产业上下功夫。依照当地自然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经则经,划分区域和片带,通过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的路子,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当前,应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两州两市”提升经济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突出扶持最具优势的畜牧、马铃薯、中药材、旅游等主导产业和油橄榄、核桃、花椒、民族特需用品、清真食品等特色产业。集中扶持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品牌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其真正成为能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二是在贫困群众相对集中的地方,进一步加快整村推进步伐。随着扶贫开发向边远山区的纵深推进,建设及运输费用增加,扶贫成本也随之攀升,以现有的资金投入量,很难实现整村推进的目标任务。目前,定西市确定的1198个整村推进项目只完成381个,临夏州还有144个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建议省上调整完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把整村推进与集中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减少分散安排,尽可能地集中连片布局。

三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的地方,集中打好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这是集中解决区域连片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国家已将扶贫开发的重点转向集中打好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这完全符合我省实际。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集中力量打好以“两州两市”为主战场的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应尽快实施沿洮扶贫开发示范带项目。该项目涉及定西及临夏、甘南的12个县,贫困人口众多,是开展连片集中扶贫的重点区域,其示范带动效应十分明显。建议省上尽快组织编制开发建设规划,并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及早付诸实施。

四是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地方,下决心开展移民扶贫。坚持统一规划、政策引导、群众自愿、稳妥推进的原则,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最严酷、资源最贫乏、生态环境最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对生活在深山区、林缘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居住分散且无生存条件的农牧民,实行生态移民。对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的极度贫困边远地区,下决心实施易地搬迁。要通过土地整理、置换、有偿占用等办法,尽可能在本县区、本乡镇内实施易地搬迁或插花移民;对当地确实没有安置条件的,建议省上、市州出面协调联系移民安置点,组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同时,建议省上认真总结推广临夏、永靖等县易地扶贫搬迁经验,切实解决不具备生产和发展条件地方的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七)努力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要实现中央和省上确定的扶贫攻坚重点目标任务,我们认为,必须把专项计划扶贫、惠民政策扶贫、行业部门扶贫、对口支援扶贫以及社会各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形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要把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作为省、市、县各部门、各行业共同的责任。各部门在制定本行业“十二五”规划时,一定要做到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向省上确定的扶贫攻坚主战场和重点攻坚县倾斜。各行业、各部门下达的涉及扶贫项目的资金,建议按照省上的统一规划,由省扶贫领导小组牵头研究,经省扶贫办会签后实施。同时,根据新的十年扶贫攻坚任务,要加大省上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⑴各部门扶贫资金在总盘子中逐年加大,建议增幅不低于10%。⑵两州两市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水平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⑶省级各类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建议增幅高于其他市州10%以上。⑷两州两市贫困人口在正常年景逐年递减,逐年达到脱贫的目标。

二是要加强对口帮扶工作。建议从今年起,调整对口帮扶的单位和企业,重点加强对“两市两州”的对口帮扶工作。同时,要积极主动地联系、协调、组织好中央、国家机关和外省市的帮扶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民营工商企业家参与扶贫开发,并在税收和其它方面享受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要积极支持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社会帮扶工作考核、业绩评价、工作交流机制,扎实有效推进对口定点帮扶及社会帮扶工作。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中介组织、民间机构参与扶贫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扩大帮扶工作的影响力。认真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尽快制定出台鼓励、动员、评价和通报社会帮扶工作的办法及机制。建立扶贫部门与各帮扶单位签订目标责任、检查落实、考评奖罚机制,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建议省上协调建立发达省市对口帮扶援助机制。

四是要切实加强扶贫攻坚的法制化建设。结合我省实际,加快出台我省扶贫工作条例,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农村工作委员会 张强)

扶贫攻坚工作调查报告 篇3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xx年7月23日扶贫攻坚专项工作评议会议的总体安排,我乡于7月27-8月3日,乡人大主席团组织调查组先后深入xx、五星、大屋、南溪四个村。通过召开会议、个别座谈、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方式,对20xx年以来,我乡扶贫攻坚开发工作情况开展了评议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乡政府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业农村工作大局,理清扶贫思路,明确扶贫目标,强化扶贫措施,紧紧围绕加快脱贫致富,改善基础设施,民生生产保障,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为目标,持续开展专项扶贫、社会扶贫、部门帮扶“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工作,农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一)新村建设逐步实施,农村民生显著改善。

建成南溪、大屋、五星新村建设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大改善,村容村貌大改观,农村文明大进步,农民收入大提高。

(二)产业扶贫有效落实,致富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技术技能培训贫困农户,资助贫困学生、医疗卫生救助以及“十大救助”政策的不断落实,不断激发贫困主体的动力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示范带动、产业扶持的原则,形成了南溪村的魔芋产业、五星村的栀子产业发展。

(三)扶贫攻坚有序开展,精准扶贫初显成效。

今年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乡政府编制完成了全乡精准扶贫户帮扶总体规划,156户558人精准扶贫人口全覆盖。在市、县两级大力帮扶下,xx乡今年全面启动实施“十里画廊·银杏谷”项目,扶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深入,大力推进项目扶贫、增收扶贫、教育扶贫、保障扶贫工程。基本形成“政府投、项目带、群众筹、社会帮”的扶贫格局。同时,乡政府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个人考核,出台了新的考核办法,责任落实到个人,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化。

(四)高山移民搬迁扎实推进,异地脱贫步伐加快。

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科学编制搬迁安置总体规划,逐步实施计划,安置高山搬迁户26户115人。同时,搬迁房屋与配套同步实施,做到新村建设与产业同步实施,基本做到“搬得出,移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一)新村建设规划不尽合理,群众参与不高。

公路沿线和高山社建设标准不一致。规划实施随意性大,特色亮点不够突出,群众参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能够积极投工投劳,主动配合。个别村在农村建设中侧重基础设施、美化亮化等“面子”工程,对发展主导产业和引导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重视不够,各村主导产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效益不高现象,难以形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

(二)扶贫攻坚项目实施难度大,任务艰巨。

我乡共有精准扶贫156户558人,分布较散,各村社均有涉及,贫困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生产生活条件差、素质偏低、思想相对保守、致富门路不多。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始终存在,群众因灾、因市场等因素影响而致贫和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三)农业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真正骨干支柱产业。

我乡群众经济来源以打工和种植业,特别是以种植玉米和洋芋等为主,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传统的农牧业和非农产业弱小,其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增产不增收。

(一)立足村情、突出特色,推进示范村建设打造新农村。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逐村逐社充实完善规划,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用规划引导新村建设,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原则,充分调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加强项目整合和资金捆绑,鼓励、支持、引进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新村建设。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长、中、短”适合本地优势的产业,努力建成一批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

紧紧抓住秦巴山区集中连片开发战略和市纪委帮扶的良好机遇,严格落实择贫而扶、扶贫到富原则,让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国家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提升贫困群众和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用好用活信贷扶贫政策,全面推行小额贴息贷款。不断完善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办法,确保扶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三)创新模式,强化考核,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真贫”。

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模式,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和一个示范点一个发展模式的总体要求,着力突出政策扶贫,产业扶贫,技能扶贫,信心扶贫,增强帮扶实效性。增强考核制度,强化督促考评,增强工作能力,推动精准扶贫深入发展,确保按制度完成各项帮扶目标任务。

(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打造地方特色产业。

结合当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适合本地条件,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业和产品作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引导农民规模生产,形成有特色的代表性的主导产业,使潜在的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比如xx这几年的生猪、土鸡、乌药等都很有名气。

以上存在的三个问题和四点建议,请乡人民政府于20xx年12月底全面整改完毕,并写出专题报告整改落实情况,向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落实整改情况。

关于2005年扶贫攻坚工作总结报告 篇4

2005年一季度,我县金融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县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农业稳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科教兴县、生态靓县”五大战略重点,促进辖区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为辖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5年一季度工作情况

截止3月31日,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99,092万元,比年初增加2,758万元,增长0.7%,各项贷款余额413,299万元,比年初减少12,677万元,下降2.98%。各项现金收入184,26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0,524万元,增长12.53%;各项现金支出193,92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826万元,增长12.68%。

(一)强化筹资业务市场综合营销功能,扩大筹资总量。在营销和服务方面深化营销,深化服务,充分把握市场、客户的变化,细分市场,优选客户,广泛收集信息,扩大存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实现存款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格局转变。

(二)加强优质信贷市场营销力度,努力开拓优质信贷市场。一是抓好优质、高端的法人客户,做好烟草、电力、基建等大项目的稳贷和续贷工作;适度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重点支持科技含量较高,市场效益较好的高科技工业企业;二是积极审慎地做好粮油产业龙头企业的信贷业务,加强对粮油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三是有效地发展个人贷款业务,重点是小额质押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

(三)认真做好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发行申请工作,积极稳步地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云南省、红河州相继成立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制定了试点资金支持方案,统一采取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方式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向信用社定向发行,用以置换其不良贷款和历年挂账亏损的债券,期限2年,年利率1.89%,由人民银行按年付息给信用社,票据到期时信用社未达到人民银行所规定兑付条件的,人民银行将给予推迟兑付期2年(该期限内不计付利息)。该票据不能流通、转让和质押,发行额度按照信用社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核定。按此规定,天城县农村信用社可获得人民银行发行的专项票据额度为207.5万元。根据云南省的实际,为更好地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在各级人民银行的积极争取下,人总行决定对认购票据额度在1,000万元以下的农村信用社予以调增,因此我县农村信用社认购专项票据的额度由原来的207.5万元调整为1,000万元。目前,此项工作在人民银行、银监办和信用社的共同努力下进展顺利。

(四)进一步改善支农服务,增强服务“三农”意识。为解决部份山区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的困难,人民银行对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4,000万元,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截止3月31日,全县信用联社累计发放各种贷款17,476万元,其中:发放各类农户贷款15,763万元,占各类贷款发放数的70%;农户贷款累放数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3,879.8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9,669.1万元。

(五)积极做好清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工作。根据上级的安排和布置,县政府于2005年3月21日成立清收领导小组,并于3月31日召开有各乡镇分管金融工作的副乡镇长、清收领导小组成员和基层信用社主任参加的清收工作会议,安排布置了我县的清收工作。经清理,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拖欠(担保)信用社贷款为212笔,本息合计3264.7万元,其中:本金1530.3万元,利息1734.4万元。截止2005年4月20日,共收回31笔,本息15.6万元,占应收回数的0.48%,清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一季度,我县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531.6万元,其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977.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21.16%,理赔682件,支出318万元;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554.1 万元,完成年计划的36.66%,理赔1932件,支出151.7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投向较为集中,贷款业务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县金融机构优质客户仍主要集中在财政、烟草、电力、交通等大行业、大客户,客户结构较为单一,并且优质客户数量较少,特别是缺乏较为稳定的中小优质客户群体作为支撑。如此过于集中的贷款投放,不仅加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也影响了资金的有效利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传导效应。

另外,票据、担保、信贷证券等低风险业务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为滞后,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信贷结构优化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利率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经济主体对利率政策的敏感性较低,利率政策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我县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监测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上浮利率的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0.27%,贷款利率下浮的占94.32%,维持基准利率的占5.41%;农村信用社全部新增贷款均实行上浮。数据显示,在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下浮的占比最高,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最多。同时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国有商行被赋予了贷款定价自主权后,未用好用足这一自主权,未能以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确传导货币政策信息,防范金融风险。

(三)金融支农工作中面临的困难。截止3月31日,全县农业贷款余额为60,707万元,其中人民银行投入支农再贷款4,000万元,政策效应正逐渐显现,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但金融支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信贷投入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也加剧了支农工作的难度。

(四)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据了解,全州供销社股金服务中心余额为9870万元,其中天城县为8429万元,占85.4%。天城县供销社股金服务中心于1997年8月8日挂牌营业,下设八个股金服务部(弥阳、弥东、新哨、竹元、朋普、西

二、虹溪、东风)。成立之初,缓解了供销社系统企业资金紧缺的困难,为支持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管理上的不规范,使部分股金使用失控,超经营范围向系统外发放贷款。

截止3月31日,天城县工商联互助基金会需清退股金66户,金额320万元(其中:本金240万元,股红80万元),需还单位借款1户,金额150万元(其中;本金100万元,利息50万元)。需追收在外借款本金及占用费799万元(其中:本金391万元,占用费408万元),股民多次强烈要求

退款,风险隐患较大。

(五)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由县财政局出资100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金成立了天城县融资担保公司,并先后与三家商业银行签订了银保合作协议,但至目前为止,尚未发生过一笔业务,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大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财务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的管理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上级对支行的授权授信管理较为严格。

(六)不良贷款占比较高,清收化解工作难度大。至3月末,天城县辖区内各行、社不良贷款余额为24724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98%,其中:农发行、工行、信用社占比分别为55.64%、25.19%、16.02%。天城县运政管理所在建行贷款295万元,主要用于该单位新办公楼的结算周转,还款来源计划为拍卖旧办公楼所得,但由于该单位近期领导更换频繁,拍卖事宜尚在准备之中,应避免该笔贷款形成新的不良贷款。

三、今后工作意见

(一)各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为金融机构搭建了公平的竞争平台,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扩大了竞争和创新的自主权,拓展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认真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营销和管理工作。

(三)做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及其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有关工作。各行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运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用好用活政策,剥离、消化不良资产。同时认真细致地做好对职工的宣传和思想工作,了解掌其握思想动态,及时化解一切不稳定的因素。

(四)对供销社股金服务中心及工商联合会互助基金会采取有力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关注供销社股金服务中心及工商联合会存在的风险隐患。

(五)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化解信贷风险。各行、社要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努力改善经营质量。要采取一户多策,多法并举,任务到人,责任落实,层层负责的运行机制,切实抓紧抓实不良贷款清收工作。

(六)全方位拓展中间业务。各行、社要重点围绕卷烟销售电子结算、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项目的代收代付,从精度、广度上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使其为代收代付提供优良载体,发挥银行卡在吸收存款、促进消费、结算汇兑方面的积极作用。中行应充分发挥外汇业务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出并加强有关外汇方面的中间业务。

四、今后重点关注的金融新动向

上一篇:会计实习随笔下一篇:初心写作指导及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