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下第二次作文

2025-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八下第二次作文(精选6篇)

苏教版八下第二次作文 篇1

以“转身”为话题写作教案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学会审题,了解转身的含义

2.教会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联系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转身是一种深情,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智慧。关于“转身”,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

请以“转身”为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2.解题

这是一道多重含义的命题作文。由“转身是一种深情,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智慧”可推知,应从“转身”好的方面去写。

“转身”可理解为“转过身”和“一转身”。“转过身”,既有现实生活“转身离开”、“不辞而别”、“回眸凝望”等表象之意,又寓指人生途中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改变;“一转身”比喻时间很短,稍纵即逝。

转身”属于词语类作文题,这类题目本身就是题眼,要准确、全面理解该词的含义,不仅要理解标题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内在的深层含义。要注意联系自身对生活的相似感悟,把具体性命题写虚,以揭示出其中反映的道理。3.构思

可选取“迷途知返”、“回归本色”、“‘转身’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拐点”、“慢慢走,欣赏啊”、“懂得珍惜”等角度立意。

可写现实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故事,所荡起的情感涟漪,或折射出的人生哲理。4.方法指导

写人的记叙文,不但要以首尾点题来前后呼应,而且也需要采取在片段材料中直接间接地穿插描写和抒情,来作为密切材料和中心的纽带,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5.范文赏析

转 身

十八年的时光,我已出落得亭亭玉立,而你却在逝去的时光中衰老并终将离我而去。青丝一转身变成了白发,我却也在你一转身的时光中找寻到了我曾惶恐其迟迟未至的那份母爱。犹记得我是古筝学习报名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一双小手摊开,都还跨不过八个音阶,但我却是那里头坚持最长的一个,从六岁到十六岁,整整十个年头,都有你的鼓励。六岁时,在我红肿着双手寻求你安慰的时候,你漠然地望向我渴盼的眼睛,狠狠丢下一句:“今天必须把《渔舟唱晚》弹熟,否则就再多弹两个小时!”然后头也不回,毅然决然。我便在你转身后生生地流下了眼泪。却再没向你哭诉弹筝的苦和累。

可我知道,虽然你从未说起过我让你有多自豪,但每次我离开你时,我的证书总是让你到处炫耀。亲戚们说,谈到我时,你就像个话篓子,滔滔不绝。

犹记得初二那年,我的成绩已经垮到全班三十名,你让我在房里自己悔过,大骂我不知进取,随波逐流。你指着我的样子我仍然记得,你说:“人一辈子最不能战胜的是自己,你未来的路才走了多少,你就想放弃吗?”说罢,你又一次转身离去,留下我在灯光黯淡的房间里。可是后来,你帮我找家教,买教辅时,我突然发现,面容秀丽的你在柴米油盐的琐事和我的长大里逐渐老了,你开始抱怨父亲炒的菜太硬,我走路的声音太响。我知道,那是时光在追赶你,让你变老。

犹记得,当我成为班上的优秀生时,你仍是严肃中不忘泼我冷水:“下次保持,不要骄傲!”然后再次留给我一个背景的角度。可我知道,爸爸说你抓着我的成绩单像个孩子一样欢呼雀跃,上蹦下跳。

当我终于慢慢明白你对我的包容和忍让时,我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楼梯口的倒计时牌那么醒目,让人精神紧绷,却再也喝不退我。因为我明白,你总是在一米远的角落里注视着我,为我加油。如果我的前方有阴影,我也不再害怕,因为我的背后是你爱的阳光。

苏教版八下第二次作文 篇2

班级 姓名

1、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以及对现实不满的激愤。(2)赏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参考: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3)赏析“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两句。

参考:十分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4)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

参考:前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用生活中的现象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后句道出了不能解忧,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一句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呼应。

(5)诗人在“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运用了两个典故,说说“蓬莱文章” “小谢”分别在这里分别指什么?诗人运用典故意在说明什么。

参考:“蓬莱文章”原指汉代文章,这里是借指李云的文章,“小谢”原指谢脁,这里是诗人自比;作者赞美李云文章风格刚健,自己的诗句清新秀发,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6)这首诗的情感抒发有何特色?(或:你能说说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吗?)参考:情感跌宕起伏,诗人感慨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2、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分别概括上下阕表达方式及主要内容。

参考:上阕描写,描绘了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事态的严重(“孤城闭”)。下阕抒情,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自己及戍卒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词人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描写加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奇异、肃杀。这样写出了塞外奇异的(秋)景;反映宋守军薄弱,军情紧急,为下文抒情铺垫。

(4)“霜满地”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参考:因为没能建立破敌的战功,归家无计,所以辗转难以入眠,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6)从这首词中的“长烟落日”“羌管悠悠”你能想到哪些相似的景物描写的诗句?请摘录下来。

参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7)“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是全词的总纲,总领全篇,以“风景”二字引出下文,接着从三方面来描写塞下秋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写气候; “四面边声连角起” 写战争的形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当时的地形。“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可见“生活艰苦”,此时饮酒,战士们是在“借酒销愁,表现了戍边将士思乡心切的惆怅的心情。“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窦宪的典故,其作用是: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为国戍边的责任感。“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作者从幽怨的羌笛中想象的情景,是虚写,从“将军白发”可见战争持久;由“征夫泪”,可见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8)赏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

参考:将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请用简洁的语言为作者在这首小令中所摹画出的画面拟个恰当的名字。参考:、秋郊夕照图、天涯游子思乡图„„

(2)这首小令运用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幅 秋郊夕照图,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人。

(3)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参考:写景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抒情的句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7)首联和颔联的具体赏析

参考:凄凉、萧瑟、毫无生机的景象

首联写暮春时与所爱的人别离时的伤感情景。前一个“难”指困难,后一个(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残”使参考:第二句描写的是恬静、安逸的家居生活,与一、三句凄凉、萧瑟的景色对人有凄楚之感。将离别置于暮春百花凋落之时,更加重了伤感气氛,情景交融。比,反衬“断肠”。颔联写自己的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6)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此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诗人借助“春蚕”、“蜡炬”表达了对明知无望,仍愿背负终生痛苦作执着追求的参考: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思乡之情 断肠人在天涯 殉情精神。以象征手法将别后相思写得缠绵悱恻。(7)描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画面:

5、赵翼《论诗》 参考: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鸦,声声哀鸣。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在萧瑟的秋风中,(1)这首诗阐述了什么道理? 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参考:文学创作要有时代性,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而行。(2)诗人在诗中提到“李杜诗篇”,是否是贬低他们的艺术成就?你是如何理解(8)写两句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诗人的这一说法的? 参考:日暮乡关何外时,烟波江上使人愁。参考:否。诗人并未否定李杜的杰出成就,他所说的“不新鲜”,是从读者的审美(9)赏析这首小令的艺术手法(或:这首小令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角度来说的:尽管李杜的诗篇万口传诵,但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欣赏各参考:这首小令写景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的景物,动静相衬,巧妙地组合起来,个历史时代中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景物描写不仅(3)诗歌的主旨:作者主张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点染了“秋”,而且也表现了“思”(如:栖息树上的乌鸦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6、李商隐《夜雨寄北》 “小桥流水人家”加重了旅人触景生情的思乡愁绪,旅途劳顿的瘦马唤起旅人羁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旅漂泊的伤感,借景言情,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1)诗歌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了什么作用?

4、李商隐《无 题》 参考: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气氛。(赏析诗中的第二句: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愁旅况。)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2)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说说“剪烛西窗”的含(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既指“蚕吐的丝 ”,又暗指相思,属双关语。义。(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及感情色彩。参考: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参考:运用谐音双关、象征手法和生动的比喻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精彩感人。(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

这两句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原意略,这里的意思是:我的爱至死不渝)参考:这两句由眼前遥想异日重逢的情景,在回环映照中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表达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感情。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人?(4)简析写作特色。

对工作或事业忠诚执著、无私奉献的人,如教师。参考:既写出了空间的殊异,又写出了时间的变迁,还从空间、时间的相互变化(4)“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参考:情景交融,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晓镜但愁云鬓改”一个“改”字的表达作用?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参考:别离之久,相思之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6)结尾两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两句表达了什么愿望?(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参考: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能帮他们互递信息的美好的期待。参考:诗人因被贬谪,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朝廷弃用。(2)“闻笛赋”指晋代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对8.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已故朋友怀念的感情。答:(3)“烂柯人”指晋代人王质,诗人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表达被贬太久,恍如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人世沧桑之感的感情。

(4)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沉舟侧畔” 有“千帆”竞渡,“万木前头”有“万木”争春,说明他对未来并不失望,表现了 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9.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5)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答:参考:这一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流露出长期被贬的忧伤,但展望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舟侧畔千帆竞渡,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_(6)这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渔家傲》(范仲淹)参考:诗人抒写长期贬居生活的艰辛和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达了内心的不平。(或 诗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 城闭。

八下古诗词部分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夫泪。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一)阅读诗歌《渔家傲》,回答问题 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写

,下阕舟。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1、李白,字,号,是我国 朝著名的 诗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诗句 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 的诗文风格。

3、选出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5、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概括,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他的怀 乡思亲的心绪。

B.边塞风光在作者笔下苍凉悲壮。“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 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从视觉上进6.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 ________。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至“千嶂里”两句,又从听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7.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答C.“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D.“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之情。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4、最后两句

,直接道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出。

5、本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突出了景色的,诗中

(不少于三个)等字暗合了这种景色的基调。

6、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上片以“

”字统领,描写了“

”、“

”“

”三幅边塞特有的景色,点明了 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下片

,二

7、“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更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为什么? 7.“

”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

”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 切感人。

8、由“长烟落日孤城闭”你会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8、“天净沙”是,“秋思”是。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另外再写出与“千嶂里,长是。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近的一句唐诗:

9、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

9、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10、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答: 旨的一个词语是

。10.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 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1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天净沙 秋思 元代的散曲家 马致远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思想感情?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 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前三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了 气氛。表现一个长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期漂泊异乡的人的 之情。句诗?

3、“夕阳”照应上文中的“ ”字,见此情此景,自然牵动游子的

3、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转为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3分)

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句,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意义?

五、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古诗文默写。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

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

3、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是: ; 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

之情的诗句是:

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2)古人擅长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离愁别绪。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

。”又如李煜《相见欢》中的 “

。”

(3)李商隐《无题》中,原比喻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著奉献的诗

六、专题:鸟 句是:

1、《闻雁》(唐)韦应物 “

。”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4)歌颂和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有李商隐《无题》中的,(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有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2、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2)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___ ______,_____ ____。属双关语,暗指。

2、《池鹤》(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进行抒情?请简要分析。(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_(2)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

3、《山中》(初唐)王勃 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3)描写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 _。

(4)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 _ ,_。(2)诗人直接抒发孑然一身,客游他乡,思归不得,内心无比痛苦的诗句______(5)表现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4、《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3、《迎燕》(宋)葛天民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2)“诗家”与“看花人”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

(2)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表明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

(3)表现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燕”准备的诗句: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 _ _。(3)诗的前两句中哪些词表现早春:(4)描写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

八、《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5)表现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的诗句:______ ____,___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____ __。1.第二句除明写了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境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感

七、专题:叶 情?

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丛丛,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2.第3、4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为什么这样写?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描写红绿映衬,娇艳动人,表现海棠花美丽的诗句:_____ ___,3.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____。

2、《题红叶》(唐)宣宗宫人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一般要避免重复,这首诗歌却打破常规,“期”“巴山夜雨”重复出现,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是否影响了表情达意?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 _

2、如何理解诗的前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诗中的“风骚”是指什么?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 诗歌创作的主张?

7.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 什么?

8.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4、曾有人企图贬抑李杜成就,但韩愈认为这只不过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知9.诗人重复“巴山夜雨”有什么作用? 羞。”可赵翼却说李杜诗不新鲜了,你如何理解这里的“不新鲜”?

10、诗句默写

(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在相聚的诗句:

(2)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5、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11.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2.“问“、“话”二字好在何处?

九、《论诗》 清 赵翼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苏教版八下第二次作文 篇3

教材分析

2001年7月13日晚上,在投票表决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前,北京奥申委按规定程序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做最后的陈述,课文是八篇陈述发言中的两篇。

何振梁先生以职业体育人士身份发言。他陈述的重点内容与他的身份都很相称。

教学目的

1、学习陈述发言,语言简法而得体,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2、理解陈述发言,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望。

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简法而得体。

2、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寄托着炎黄子孙对奥林匹克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两篇陈述报告,因陈述人的身份不同,内容又有何不同呢?

二、作者介绍

何振梁(1929~),江苏无锡人,体育外交家、新中国体育先行者、新中国体育历史的见证者。现任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曾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何振梁先生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他在暮年所付出的巨大身心劳动,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何振梁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三、视频欣赏

欣赏视频,初步感悟课文内涵。

四、字词处理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五、结构全解

第一部分(1):你们的选择将创造历史;你们的决定使全人类受益。第二部分(2-3):我从工作起就深爱奥运;希望把奥运带回自己的祖国。

第三部分(4-5):您的信息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北京会让你们感到选择的自豪。给北京一次机会让中国创造奇迹。

六、课文讲解

1、“无论你们今天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创造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能改变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将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从而使全人类受益。”怎样理解?

讨论明确

何振梁先生的这两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评委们无论选择哪座城市,都会诞生一次新的奥运会,但是只有选择北京,才会改变中国的历史,改变奥运会的历史,中国人民将会把这次奥运会举办成友谊的大会,以运动来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从而使全人类受益。

2、思考:作者反复陈述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

作者是一位老资格的职业体育人士,反复陈述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重要意义:“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将通过运动促进世界和中国的友谊。从而使全人类受益”,“让我的同胞们在我的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祖国体验奥林匹克梦想永恒的魅力”,“今天您所传递的信息也许将意味着一个全球团结新时代的开始”,“7年后的北京,一定会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几乎每一段结尾都陈述了奥运会选择北京的意义,由于出于一位德高望重的职业体育人士之口,有着很高的可信度,听者无不为之折服。

七、主题归纳。

讨论明确

本文以资深职业人士的身份,恳切表达了希望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热切愿望,并诚挚阐述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重要意义。

八、写法全解

讨论明确

语言简洁,言辞恳切,态度诚恳,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令听者无不为之所服,为之动容。

九、拓展延伸

1、李岗清副总理、何振梁先生各以什么身份作陈述发言的?他们陈述的重点内容与他们的身份相称吗?综观两篇陈述发言,你觉得中国在哪些方面会深深打动奥委会成员?

明确:

李岚清副总理以中国政府代表身份发言,何振梁先生以职业体育人士身份发言。他们陈述的重点内容与他们的身份都很相称。综观两篇陈述发言,中国政府对申办奥运会的坚决支持和尽力实现承诺的态度,对奥运盈余或发生赤字的处理,中国人民的热切期望等,都会深深打动奥委会成员。

2、两篇陈述发言都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这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觉得这对加强陈述效果有什么好处?

明确:

浓郁的文化氛围表现在:引用先圣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名言,表达对世界客人的欢迎;何振梁现身说法,结合自身经历,表达中国人民对奥运梦的始终不渝的追求。浓郁的文化氛围可强化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文化色彩,让更多的奥委会成员认可。

十、课堂总结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这篇北京申奥陈述发言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希望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的强烈渴望,诚恳的态度,恳切的言辞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并使北京申奥获得了成功。

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寄托着炎黄子孙对奥林匹克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两篇陈述报告,因陈述人的身份不同,所以陈述的内容、角度、语言风格也不相同。两位陈述人及其陈述报告的共同特点是:热情、诚恳、从容、镇定、大方、得体。

十一、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你们的选择将创造历史;你们的决定使全人类受益。第二部分(2-3):我从工作起就深爱奥运;希望把奥运带回自己的祖国。

第三部分(4-5):您的信息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北京会让你们感到选择的自豪。给北京一次机会让中国创造奇迹。

十二、布置作业

设想一下,如果请你作为一普通百姓代表作陈述发言,你该说些什么?写出来,讲给同学听听。

十三、教学反思

课文是很庄重的演讲文章。所以,学生有一定难度理解。但是视频的运用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熟悉有使文章的讲解变难为易。

苏教版八下第二次作文 篇4

结苏教版 一、二次函数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²+bx+c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二、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2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

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三、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

待定系数法只是一种方法,是一套固定程序,并不是什么公式。就比如说二次函数,有一种一般表达式y=ax²+bx+c,那么a、b、c叫做系数,它们未知,有待确定所以叫“待定系数法”。

待定系数法就是要想办法找出这个二次函数过的三个已知点,把

式ax1²+by1+c=0ax2²+by2+c=0ax3²+by3+c=0解这三个方程可以求出a、b、c就算出了二次函数表达式。有时候也不一定非要把这三个数都求出来,只是要它们之间的某些关系。四、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五、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

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数学模型,即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利用题中存在的公式、内含的规律等相等关系,建立函数关系式,再利用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去研究问题.在研究实际问题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应具有实际意义.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把实际问题中的一些数据与点的坐标联系起来;

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抛物线的关系式;

苏教版八下第二次作文 篇5

一、积累与运用(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打颤(chàn)匀称(chèng)B.蓦(mù)地 字帖(tiě)....C.祈(qǐ)祷 倔(juè)强 D.藩(fán)篱 强(qiǎng)迫 ....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争辩 据理力争 B.矫健 屈指可数 C.遨游 风烛残年 D.国藉 故弄悬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坐在观光直升机上,透过舷窗,俯瞰无锡的山山水水,景色显得格外秀美。..B.专家一直强调,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学生的阅读。

C.一味地照搬他人的经验来发展本地区经济,无异于守株待兔。....D.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4、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A.酣:尽兴地喝酒。曷:同“何”,什么。B.坐:犯罪。盗:偷窃。C.固:固然。其:其它。D.徒:只 病:辱。

5、词类活用常常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以下加点词语不属于这种用法的一项是(2分)A.所以愉快着你的愉快,痛苦着你的痛苦。.. B.他多年的辛劳给学生酿制了一种智慧。.. C.我走出庭院,凄迷着月色的空气立即包裹了我..久已干涸的身躯。

D.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6、对右侧这幅漫画的内容、主题及讽刺效果表述不

漫画题目:只是破了一点 1 正确的一项是(2分)A.医院对一位只是破了点皮的病人进行了全身包扎,又输液,又配了很多药。病人显得很无奈,很焦急。

B.个别医院虽有对病人进行过度治疗之嫌,但也体现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C.过度治疗既浪费了宝贵的医药资源,又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D.画面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当前医疗行业的弊端,可谓幽默弘竣。

7、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美国州立肯特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约翰·冈斯德和他领导的小组先为150名体重过胖者测试了记忆力和集中力,结果发现约24%的人有学习障碍,23%的人则有记忆不佳的问题。冈斯德说:“肥胖影响数个生理机制,还会对脑部产生负面效果。”为了验证减肥有助于改善肥胖者的记忆力和集中力,他领导科研小组为其中部分肥胖者施行了胃绕道减肥手术。12周后,研究小组再次测试这些人的记忆力和集中力,发现那些在这期间接受胃绕道手术而成功减肥的人的记忆力和集中力有了进步。至于那些没有减肥的人,却出现了记忆力和集中力继续衰退的现象。A.肥胖的人大多记忆不佳。B.接受胃绕道手术能达到减肥的目的。C.减肥有助于改善肥胖者的记忆力和集中力。D.肥胖会使人的脑部产生负面效果。

二、阅读与赏析(共42分)

(一)访城西友人别墅(4分)

雍陶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ǐ)壳花:枳树的花。

8、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⑴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1分)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

①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⑴王羲之尝诣门生家______________ ⑵因书之______________ ..⑶姥初有愠色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因谓姥曰__________________ ..

10、下列句中的“而”与“羲之笑而不答”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缚一人过王而行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人不知而不愠 D.温故而知新

11、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高贵的生命不卑微(18分)

朱国勇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衣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③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 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④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他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⑥他笑了,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通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 乔丹!

(选自《读写月报》,2011,4,有删改)

13、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文中第⑤段和第⑥段分别有一处“笑了”,其内涵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理解“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父亲三次让儿子去卖衣服,其目的是什么?父亲的用意有何变化?(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纵观全文,为什么说“高贵的生命不卑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9分)

17、根据课文默写(9分)

①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③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④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⑤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泊秦淮》中表达杜牧对唐王朝命运的担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40分)

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有欢乐,有忧伤;有振作,也有迷惘;有师长的叮咛和教诲,有同学的宽容和赞赏……一件件往事记忆犹新,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这些犹如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是美丽的。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以“一朵美丽的浪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八年级(上)语文学情调查答案

1、D

2、D

3、C(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A项的“俯瞰”意为从高处往下看;B项的“拯救”意为援助使脱离危难;D项的“因地制宜”意为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宜的措施。)

4、C

5、B

6、B

7、C

8、(1)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2)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

9、(1)到(2)写(3)生气、发怒(4)对……说,告诉(4分)

10、A(2分)

11、(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2分)

12、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3分)

13、(3分)交代了男孩的身份和他的自备心理,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与结尾形成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3分)

14、(6分)(1)(3分)第①处“笑了”:女主演拉佛西被男孩的热情和纯真感染,感到高兴,决定满足男孩的愿望,为他签名。第②处“笑了”:男孩为实现了自己的“计谋”而感到高兴。(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3分)

(2)(3分)太阳就是信心和希望(1分)。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的事实,使得男孩从自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增强了自信,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2分)。

15、(5分)通过卖衣服,培养儿子的自信心,使他能走出自备并明白每个人都是高贵的,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2分)。第一次用亲情打动儿子去“试一试”,勇敢地走出第一步(走出自我)(1分);第二次鼓励儿子思考探索,想办法提高衣服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儿子的自信心(挑战自我)(1分);第三次进一步激发儿子的潜能,提高儿子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超越自我)(1分)。

16、(4分)生命不因种族、肤色、贫富而有贵贱之分,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高贵的,不要妄自菲薄(自卑)(2分);只要不丧失希望,努力学习,刻苦锻炼,积极探索,不断奋斗,就能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超越自我,终而获得成功,实现理想(2分)。

苏教版八下第二次作文 篇6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荷花》。

2、学会本单元2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界的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查字典准确选择义项。

5、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在和陌生人交流中,掌握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界的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在和陌生人交流中,掌握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单元教学课时 9课时

4、荷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词句,想象意境,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凸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

1.启发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2.课件展示:(课件播放荷花录象,播放背景音乐《采莲》。)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洁白无暇的荷花、冰清玉洁的荷花、含苞欲放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荷花、争奇斗妍的荷花、相看两不厌的荷花……)

3.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12.荷花,齐读课题)

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

1.从古到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欢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的品质。那叶爷爷看到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请打开书。出示要求:

⑴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⑵ 把句子读通顺。

⑶ 标上自然段序号。

2.现在我们来检查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

挨挨挤(jǐ)挤 莲蓬(péng)花骨(gū)朵

饱胀(zhàng)

破裂(liè)

一幅(fú)

翩(piān)翩起舞

舞蹈(dǎo)

昨(zuó)夜

好梦(mèng)

衣(yī)裳(shang)

先自己在下面轻声练习读一读。⑵ 现在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齐读──每个词读两遍)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和字形应该提醒大家的?

⑶ 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义?

3.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老师认为你们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好。那么,朗读又如何?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自读课文1~5小节。

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谁愿意试试?

(指名5人)大家给这5位同学的朗读做一个评价。4.我是怎样看荷花的?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5.说说自己是从哪一小节体会到的? 第一小节 闻到清香 迫不及待地看荷花。第二小节 观察形状 仔仔细细地看荷花。第三小节 欣赏姿势 津津有味地看荷花。第四小节 想象情景 自己成了荷花。第五小节 回到现实

三、精选课文一部分

自学提示:荷花真美,最先吸引作者的是荷花的什么? 自主学习:下面我们来齐读第一自然段。圈圈画画相关词语。展示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清香”)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荷花的香味很诱人?

(出示“一……就……”)(“赶紧”)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

1.仔细读一读,下列哪个带点字的读音是错的?()

péng

āi

mèng A.花骨朵

B.莲 蓬

C.挨挨挤挤

D.好 梦

2.仔细辨一辨,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A.破 裂

B.姿 势

C.莲 逢

D.饱 胀 3.下面的句子中填入哪个词语最合适?()。

这里的荷花真是(),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A.亭亭玉立

B.翩翩起舞

C.千姿百态

D.挨挨挤挤 4.“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句中的“画家”指的是()

A.叶圣陶

B.大自然

C.池 塘

D.种植荷花的人 5.“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A.洞庭湖

B.太湖

C.西湖

D.镜湖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2.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读课文第一小节。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花儿清香诱人,我看荷花的心情迫切。)

老师已经忍不住现在就去欣赏她的美了。你们现在就站在荷花池边了,你看见了什么?(看挂图。)

边看这么美的画面,边读读课文的第2、3小节,把这两节美美地读上几遍,看看荷花到底美在哪?(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荷花美的句子,练习朗读)

二、品读感悟

(一)第二自然段。自学提示: 展示交流:

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指名读。这句话美在哪?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冒)(2)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读出相关语气。(使劲、快速。)利用查字典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理解“冒”字在语句中的意思。

【课件出示】 “冒”—— 1.透出;往上升:冒汗。冒烟。冒火苗子。2.顶着;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冒雨。冒险。3.鲁莽;轻率:冒失。冒昧。4.假充:冒名。冒牌。

根据语句这个语境,孩子们得出“冒”字应该选取第一个意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手势模仿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找找“冒”字的同义词。(冲出来、钻出来、露出来……)(3)如果不用“冒”字,这里可以换成哪些字?(长、钻、伸、探、跳、蹦……)

(4)好,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荷花的活力来。

(5)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总之,“冒”字传神地写出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张力,充分地表现出荷叶、荷花的多,给人白绿相间的颜色美感,表达出作者的振奋之感、惊喜之感。

2.有的………有的……有的……

(1)你喜欢的是哪种姿态的荷花?把它的美读出来。a、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你能不能把这句句子说说具体,让大家感觉到才展开两三片花瓣的也是那么美?(交流)再指名读句。b、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看,白色的荷花中,露出一个嫩黄的小莲蓬,就象张着笑脸欢迎着我们呢!美吧?来,谁能把展开的荷花读得美美的?指名读。C、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看,这就是荷花的花骨朵儿。用一个成语说,是——含苞欲放。

真美呀,连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也是这么的别有韵味。你能读好这含苞欲放的荷花吗?指名读。齐读。

(2)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齐读“白荷花——” 3.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这两段除了写荷花美,还写了什么呀?指名读句。你感受到了什么?(多、长得茂盛)

(2)看,这么多荷叶,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这真是——一片()一片?指名交流。

小结:是啊,这么多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一片连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一片追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真多啊,这就叫——挨挨挤挤!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挨挨挤挤的现象吗?谁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句话,除了知道荷叶多,还知道了什么?(美)(4)是啊,这就象杨万里诗句中所说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碧绿的荷叶一张紧挨着一张,铺满了整个池塘。一起读出荷叶的多与美。

(5)咦,不对呀,不是描写荷花的吗,写荷叶干嘛呢?不写行不行?生交流。(光有荷花,没有荷叶,感觉怎么样?)对,有句话说得好,红花还需绿叶衬。碧绿的荷叶把荷花衬托的更美了,再加上嫩黄的莲蓬,多美的色彩啊!

4.一起把这白花、绿叶的美景读出来,齐读第二段。

(三)第三自然段。

自学提示: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 展示交流:

1.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会有哪些不同的姿势呢?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荷花也会有不同的姿势吧,你看,有的荷花低着头,弯着腰,好像在欣赏自己的美丽。还有哪些姿势?你能用“有的……仿佛……”说说吗?

2.哇!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们的眼睛都快来不及看了啊!真是目不暇接。

3.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大自然)4.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的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四)第四自然段。

1.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也像作者一样被荷花陶醉了,你们就像那一朵朵美丽的荷花一样,绽放自己的美丽的笑脸,你们愿意变成一朵荷花吗?闭上眼睛,让我们静静的在荷花池中听听会有什么动人故事。(师范读第四段的内容,学生闭眼静静地听)

说说:我仿佛变成了一朵()的荷花。

微风中翩翩起舞的荷花真漂亮,荷花你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心情怎么样?(很快乐)

风过了,静静地站在那儿的荷花也很美,你站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

(1)荷花,我问你:蜻蜓告诉你清早飞行有什么快乐?(2)荷花,我很好奇:小鱼告诉你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呀?(3)荷花,除了蜻蜓和小鱼,还有谁会来和你说悄悄话?他们和你说了些什么呢?(人、风、水)

2.是啊,作为池塘里的一朵荷花,可真幸福啊!心情怎么样?(齐读)3.我们今天可是来看荷花的,怎么会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呢?(生交流)

三、巩固,深化荷花美。

1.荷花这么美,我们把它牢牢地记在脑海里好不好?自由选择描写荷花的一段话,记一记。2.指名交流。

四、检测完善

照样子,写一句话,用上带点词语。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五、作业布置:见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4、荷花

(荷叶多、美)有的……

(荷花冒)

有的……

千姿百态

令人陶醉

有的……

5、石榴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2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石榴的,能依照课文第三自然段,按一定的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及其特点。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及其特点。难点:指导学生观察一种果实,并按一定顺序写它的成熟过程及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石榴、小卡片,观察一种果实。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二、自学指导:要求: 1. 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2.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三、自学检查。1. 2. 重音要读准:枣庄

郁郁葱葱

喇叭

子儿

玛瑙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春天

叶 夏天

花 秋天

四、指导精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教师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2. 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作业: 1. 2. 抄写课后的词语。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

二、继续精读课文 1.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2. 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3. 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4. 5.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讨论有:颜色: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 体会“晶莹”的意思。6. 齐读这一自然段。7. 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三、作业: 1. 2.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板书:

5、石榴

颜色: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样子:有的……

有的…… 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

6、小 露 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小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

3:写生字,用“……越来越……越来越……”说话。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美的意境,感悟外形美与动植物的和谐美。难点:用“……越来越……越来越……”说话。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教学重点:

在学习中,感知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体会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露珠头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揭示课题,板书:15 小露珠

2、设置疑问:你见过小露珠吗?是什么样的?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消失?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夜幕降临 黎明 反射 格外 衰老 生机 俊俏 痕迹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夜幕降临 黎明 反射 格外 衰老 生机 俊俏 痕迹一股 袭击 喇叭花 水蒸气 钻石 乐曲(2)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齐读生字

(4)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黎 戴 蒸,力求把字写匀称,写美观。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及时评点。

5、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夜幕降临 黎明 反射 格外 衰老 生机 俊俏 痕迹 蝴蝶 一股 袭击 喇叭花 水蒸气 钻石 乐曲 精神

2、比一比,组词

湖()股()蝶()蝴()投()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教学重点:

在学习中,感知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体会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露珠头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露珠。瞧,她来了。

2、小露珠自我介绍。

3、大家喜欢这位小客人吗?课文中还有谁也喜欢她?(板书:动物 植物)

过渡: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二、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大家喜欢小露珠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相机投影出示图片、句子。

A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1)哪个词最能体现出小露珠的美?(板书:闪亮)

(2)这个字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若学生答不出,问能读出这种美吗?)

(3)指导读。谁来学小青蛙赞美小露珠?看哪一只小青蛙夸得最棒!(及时评价)

(4)齐读。咱们44只小青蛙一起来夸一夸。

B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1)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板书:透明)

(2)这个词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3)哪只小蟋蟀愿意再来赞美一下小露珠?(鼓励学生进行评价)(4)齐读。

C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1)如果你是小露珠,喜欢小蝴蝶的赞美吗?为什么?(板书:圆润)

(2)有没有哪只小蝴蝶想再赞美一下小露珠?

(3)齐读。

小结:从刚才3种动物的赞美中,我们感受到小露珠是那么美丽(板书:美丽),那么惹人喜 欢。那仅仅只有这3种动物赞美小露珠吗?其它小动物会说些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演一演。

过渡:是啊,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还有谁也喜欢她呢?(板书:植物)

D 小露珠反射着霞光,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连那些衰老的花草、树木也都显现出生机。

(1)从变得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两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指导读,将你想象中的那幅美景用朗读读出来。

(3)齐读

E 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

(1)美丽的珠宝指什么?

(2)听师读,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3)指名学生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不会描绘的读出来。

(4)全班齐读。

小结:小露珠真了不起,它一出现就给所有的植物带来了美丽,带来了生机。(板书:带来 生机)它将大地装扮得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所有的动物、植物都由衷地赞美它。(板书:赞美)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1)出示投影图片。师述: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她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小露珠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小露珠要走了,想象一下:大家和小露珠告别时,会说些什么?如果你在场,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小露珠还会来吗?它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1自然段。

(1)快速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小露珠是怎么变化的?

(2)哪些词最能体现出这种变化?

(3)指导朗读 读出小露珠变化的过程。指名读 练读 齐读

五、总结全文。

(1)小朋友你们想赞美一下小露珠吗?指名说说。

(2)师小结:小露珠是那么美丽,它给大地万物-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和无尽的快乐,但就在太阳升起时,它却蒸发了自己,它为的是别人,牺牲的却是自己。希望我们每位小朋友也能像小露珠一样,外表美,心灵更美,给大家带来欢乐。

六、布置作业

1、把这篇课文编成一个课本剧,准备在队会课上表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闪亮

动物

透明

美丽 赞美 小露珠

圆润 植物

带来 生机

7、学会查“无字词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

4、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难点: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骄阳似火”,初步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

3、初步培养从生活中学知识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通过“骄阳似火”“惊涛拍岸”这两个例子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具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读书时我们经常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吗?

2、学生交流:

3、教师引导辨析:

(1)遇到不 理解的字——查字典(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

4、除了同学们交流的这些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外,老师这儿还有一种新的方法,大家想学习吗? 板书:学会查“无字词典”

5、读题,6、引导质疑

(1)词典怎么会“无字”?什么是“无字词典”(2)怎样查“无字词典”?

7、教师小结:同学们,根据课文题目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本领。在初读课文题目的时候提出了什么是无字词典和怎样查无字词典的疑问,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两个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引导初读课文

1、初读要求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后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试着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2)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

2、检查初读情况;(1)出示生词:

查词典

聪明

突然

惊涛拍岸

岩石

声音

意味深长

波涛

情景

骄阳似火

烈日当空

山崩地裂

解释

不断

不仅

撞击

似的暑假

(2)指名读。注意两个多音字“似”和“假”。(3)说说不懂的词语。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4、思考圈划:请学生默读课文,看看爸爸帮助聪聪理解了什么词语的意思?请用“——”勾出来。

5、板书“骄阳似火”、“惊涛拍岸”,并读一读,读准字音。

三、理解“骄阳似火”(即课文第2——5自然段)。

1、课文哪几自然段是介绍“骄阳似火”的?

2、默读课文,思考: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语,聪聪是怎样理解的?爸爸是怎样理解的?请分别用“——”和“~~~~~”勾出来。

3、引导交流: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语,聪聪是怎样解释的?爸爸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

(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1)齐读爸爸说的这个句子,试着改一改,不用问号,但句子的意思不变。

(2)交流: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3)思考:他们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聪聪是背的词典上的解释。

爸爸是结合身边的事物来解释。

(4)教师引读:对“骄阳似火”这个词语,有字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生接读:强烈的太阳光像火那样热)而“无字词典”上又是怎样解释的呢?——(生接读: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

(5)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至第5自然段,引导注意提示语,才能读出味道。

4、通过这个例子,你觉得怎样查“无字词典”?

(学生交流后小结:结合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就是查无字词典。)

四、迁移练习:

1、请孩子们观察书上插图中的人物,能用上“骄阳似火”这个词语吗?

2、你会查“无字词典”吗?你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一下夏天烈日当空的情形,选择一种事物来说一说。(可以说人、动物、植物等)

3、组织组内交流后全班评议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与书写要领。

2、书上描红。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跟随聪聪和爸爸学到了一个重要的知识,如何查“无字词典”,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时也能学会灵活运用。

七、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以“今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为总起句写一段话。板书设计:

7、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

查词典

联系身边事物(无字词典)

练习2 教学目标:

1.运用“无字词典”查词语意思。2.理解背诵《寻隐者不遇》。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画图理解词义,丰富词语积累。理解背诵《寻隐者不遇》。

难点:激发学生学好钢笔字的兴趣。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查字典准确选择义项。

2、巩固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的方法。

3、运用“无字词典”查词语意思。

教学重难点:

根据画图理解词义,丰富词语积累。理解背诵《寻隐者不遇》。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学和用 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2.学生自由读词语。

3.小组合作在词典中查一查词语意思。出示:

大雨滂沱

夕阳西下

一帆风顺

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

湖光山色

4.朗读词语,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第二部分

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自己将词语和图片连起来。② 小组内交流讨论连线的结果。③ 由组长记录下答案。2.组织学习小学汇报。3.师引导其他学生评议。第三部分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把想到的词语写在纸上。2.四人小组练习看图说词语。3.小组交流比赛词语,看哪一组说得好 4.教师评议鼓励。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板书诗名《寻隐者不遇》,齐读。

这里的“不遇”就是 “没有遇到”,“寻隐者不”遇就是寻访隐者没有遇到。(板书:寻隐者不遇)今天我们就和诗人贾岛一起去寻访隐者。

2.过渡: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就让我们先读一读,再说一说。3.指导诵读:

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标出停顿、重音符号)注意读出五言绝句的节奏美,要读出诗的韵味。(初步体会平仄的音步)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人在寻访隐者的过程中遇到了——(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诗人追问在哪里采药呢?——(就在这座山中。)在山里什么地方呢?——(山中云雾很多,我也不知道在哪里。)谁能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4.学生自由说诗意,教师相机指导,评议。5.齐读古诗。6.同桌合作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左长右短结构的钢笔字。2.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教学重难点:

重点: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难点: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在和陌生人交流中,掌握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第三题:写字有方

1.在田字格中出示:和

粒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轮流回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出:

这些字都是左长右短的字,字的右半边在田字格中位置较高。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提示注意点 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优秀作业展。第四板块: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听力训练,放录音。这是什么声音?相机板书课题: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2.过渡: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呈现范例,提高实效 1.过渡:

(1)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独自一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是怎样做的)(2)看来有的同学遇到过,也有一些同学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现在老师帮同学们来共同体验一下独自在家时有人敲门时候的经历。

2.现在我们把教室当成你的家,家里只有你自己正坐在桌前写作业。此时房间里特别的安静,只能听到你笔在纸上划过的刷刷声。就在这时,门铃响了起来。(门铃响起)接下来该怎么做?指名一学生演示。

3.老师点评:首先,如果对方没有主动喊门,你要询问外面是谁。(板书:亲朋好友熟人、陌生人)

如果是熟人,我们该怎样?如果是陌生人呢?引发思考。同时出示“友情提示”: 1.态度自然大方。2.礼貌待人。3.说话清楚明。4.认真倾听别人讲话。

5.再指名请2名学生模仿表演给大家看,最后大家再讨论。

三、创设语场,自由表达

(一)非常熟悉的人

1.大家想出这么多好办法,现在让我们来试一下,我就来当这位在门外敲门的人,谁愿意配合老师当独自在家学习的小学生。(指名)其他同学要做他的智囊团,当他一但不知道该怎样做的时候,或者你觉得他哪里表述的不合理一定要提示他,因为今天他代表着你们每一个人,他的经历,就是你们的经历。智囊团团员准备好了吗?(渲染气氛:安静)2.自我介绍: 我是小明妈妈的同事,也是他妈妈的好朋友。我经常去他家做客,小明的妈妈也会经常带他来我家。今天我又一次来小明家。3.今天妈妈临走之前嘱咐:小明,妈妈要超市,大约一个小时就回来,自己在家认真写作业。妈妈不在家不可以乱开门,记住了吗?再见。

4.师生对话:(教师预设)(讨论:是否开门?(1)熟悉的人不开门,显得不礼貌。(2)可以给妈妈打电话。征求妈妈意见。)

(教师提示:每天放学时,根同学分手时说再见,在路上遇到邻居阿姨我们在分开的时候都习惯直接说再见,表示告别。可是如果客人来到我们家,在离开的时候,我们也平淡的说再见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够热情?)(适时板书:详细询问

声音洪亮

礼貌热情)

教师小结:谢谢同学们的提示,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当只有我们自己在家的时候,如果有人敲门首先声音洪亮的,要问清楚来人是谁,他有什么事情。同时还要注意说话时一定要有礼貌,想好对门外的人应该用怎样称呼。如果客人有急事要解决,又是你可以解决的,你一定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只有得到家长的同意才可以打开门,请客人进入家中。

(二)陌生人来访 1.过渡:同学们在你们共同的努力下,小明的表现你们满意吗?如果来的是你不熟悉的人,你应当如何对待。2名学生上台表演 2.情景模拟:

3.交流:你觉得这个学生的做法可取吗?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人是否开门?该怎么办?

(1)如果是我,我就给我爸爸打个电话,问问爸爸认不认识这个人。(2)如果是我,不清楚敲门者是谁的时候,给爸爸打电话,问问有没有这个人,是不是爸爸让他来的。

(3)如果我是那个小男孩,我会假装给他开门,然后偷偷的给爸爸打电话,看看爸爸认识不认识他,如果我爸爸不认识他,我就打110报警,让警察来抓他

(4)如果是我,我也会问我爸爸长什么样,有多高,还要问问他来我们家干什么,然后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4.小结:当一个人有家有陌生人来敲门时候,我们的处理方法:有仔细询问身份、打电话核实身份、询问家人情况、打电话报警等等,如果一时无法核实,却又觉得有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别开门。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情况时,我们不仅要沉着冷静,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四、打破壁垒,拓宽视野

(一)生生互动

亲历交流 1.出示来访人物:邻居张爷爷,送牛奶员,同学,煤气公司查表员…… 2.出示交流要求:一人来访者

一人独自在家小学生 一人做导演负责指导

(教师提示:如果你是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记住自己的身份,要说清楚自己到别人家来做什么。声音大小要适度。)3.学生自由练习,4.学生汇报(同学点评:评优点

找不足

提示)

5.练习转述:老师不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来表演。谁能告诉大家刚才你家来的是什么人,你家来访的是什么人,你是因为什么事来访的,你是怎样接待他的。

五、总结:面对朋友要热情、礼貌,面对陌生人的敲门要婉转拒绝。

六、板书设计:

上一篇:拼音yw课件下一篇:描写西湖的荷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