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1篇)

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积的近似值 第 8 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要求正确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初步了解求积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积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和类比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教学难点:求近似值过程中的连续进位。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3分钟)

1.让学生说说“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是什么意思? 讨论:1.9736精确到十分位是2.0,这个0能不能省略? 精确到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就是利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这个0不能省略,因为它表示20个0.1.2.明确学习目标。

正确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5分钟)出示例9。

追问:谁能来说说怎样来求积的近似值? 1.自主学习导学单:

(1)用竖式计算的正确答案是多少?

(2)求近似数时要保留几位,四舍五入求近似数时要看哪一位?(3)结果后面用什么等号,为什么? 2.说说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求积的近似值,要先算出相乘的积,然后看要保留的小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在写横式得数时,注意要用约等于。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识。(预设12分钟)基础题:完成“练一练”第2题。说说做第⑵题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专项题:完成练习十二的第8、9、第10、第11题。教师充分让学生说说每一题的思考过程。纠正巡视中发现的错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课堂作业:

1.《补充习题》第54页第1—4题。2.拓展题:

一次数学测验,全班平均分是91.2分,已知女生有21人,平均每人92分,男生平均每人90.5分,求这个班男生有多少人?

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第四单元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 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与概率”部分, 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 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然后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对教材的理解

1.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主题图—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四部分组成, 其中“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例题”以人物对话展开, 增强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做一做”的内容便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有利于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练习”的弹性设计, 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

3.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另外, 教材还突出了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 知识容量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所以它们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生活情景出现在计算教学中。这也突现出计算教学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材第一单元例1的教学。学生结合这一情景, 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景,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了情景, 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景中, 才会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 计算教学的情景不是随便乱用, 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景, 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或者情景的数学价值不大, 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所以计算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是有生活价值的。一个好的计算情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个问题: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如何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体现算法多样化, 又实现算法的优化, 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种种计算教学案例表明,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 它的实质是通过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而其目的是通过交流, 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做到“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是一对矛盾,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 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

(2) 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 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小学阶段教学解简易方程, 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因而更易于理解, 但是却不易于中学的教学衔接, 到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理解方程。正因为这个缘故, 教材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我们要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使学生知道它的优点:不仅可以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调整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 突现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本册教材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也就是以往我们求“减数、除数”的方程, 因为它们不利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1) 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法则、规律等应及时总结, 并最好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记忆。

(2)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小精灵”等提示语。

(3) 对“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要突出其数学性, 不要只顾及表面活动等而忽略了本质。

(4) 重视与以往教材变化的地方, 多用心思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同时, 对前几册本套教材的已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评价建议。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 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给“学困生”二次答卷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5)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实践活动材料。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利用书后的方格纸组织学生参与从某个方位观察物体成像的设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选对时机。

(3) 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体验设计图书序号、学生序号等,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P10 例6,P13 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了解求计算结果 的近似数是实际的需要。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3、通过例6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动物是人类好朋友的情感教育。教学重点: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买2.47千克苹果电子称上显示6.175元,妈妈实际付了多少元?(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6.18元)

2、展示台出示几个语句,你知道哪些句子表述的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你是根据句子中的哪些字、词来判断的呢?(1)我们班有52人

(2)仙岳小学现有学生数约600人

(3)小明的身高是172厘米,体重大约60千克

教师谈话:我们生活中有时候需要很精准的数字,但有些时候又往往不需要知道很精准的数字,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怎样 求积的近似数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

2、出示情景图,教学例6。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计算?(生答师板书)

师:同学们怎样保留一位小数,求积的近似值呢?请你们互相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吧!

3、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4、全班展示:0.049×45≈2.2(亿个)0.0 4 9 × 4 5 ————

1 9 6 ———— 2.2 0 5

5、激发知识冲突

师: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 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师:什么叫四舍五入法?:结合这个题目,谁能说得更具体些呢?教师边总结边在竖式的得数上板书2.205(画出箭头)0 < 5 舍 师生小结:要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第二位上是0,所以舍去0和5,得到的积约是2.2。

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判断,并改错.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2、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3、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4、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5、拓展练习:王敏家的小汽车平均每千米耗油0.07升,她家距单位约15千米,王敏每月(按21天算)上、下班(每天按往返一次算)要消耗多少升汽油?如果汽油价格每升3.92元算,王敏家每月这一项要支出多少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数

0.049×45≈2.2(亿个)

0.0 4 9

× 4 5 ——— 2 4 5 9 6

————

2.2 0 5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

六、教后反思:

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积的近似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课时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积的近似数是在学生学会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计算结果的近似数,为以后学习商的近似数知识打好基础。通过积的近似数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他们的准确值,只需知道他们的近似值就可以了。让学生体会求积的近似数也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掌握求积的近似数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

(2)学生的学习内容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和掌握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方法上有一定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我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进一步体会“四舍五入”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动物是人类好朋友的情感教育。

4、教学重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1)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利用生活实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

1、提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

2、用“四舍五入”法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两位

保留一位

保留整

小数

小数

1.283

5.904

2.876

(设计目的:通过复习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新授

1、故事导入,引出例题。

(1)利用视频讲述狗抓坏蛋的小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狗的认识。(设计目的:视频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

2、学生读题

3、学生列式,师板书:0.049×454、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师:你能算出它的准确值吗?看谁能又快又准确的完成?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呀?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师板书: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值,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就可以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

(2)用什么方法求积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法)

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十分位)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4)学生独立完成。

6、小组讨论

题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数,如何求积的近似值呢?请你们小组互相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提出要求:每组要把声音控制好,不要吵到其他组的同学,并说出你的理由)。

7、指名汇报

8、小结: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我们要看百分位,百分位0‹5,就舍去0和5,所以本题0.049х45≈2.2(亿个)。我们要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设计目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数学课堂鲜活而又精彩,学生也学得更积极更轻松。)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按要求保留小数

(1)保留一位小数

0.68≈     1.036≈

4.9903≈

(2)保留两位小数

3.506≈        10.402≈

2、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2.4×0.92=2.208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3、教材第10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提高练习

4、教材第13页第2题

一幢大楼有21层,每层高2.84米。这幢大楼约高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5、教材第13页第3题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很大,它的质量相当于6头5.85吨重的大象,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有多重?(得数保留整数)

拓展练习

6、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值是6.8,准确值可能是哪些数?学生思考

四舍:6.80,6.81,6.82,6.83,6.84

五入:6.75,6.76,6.77,6.78,6.79

(设计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总结

同学们在本节课表现得真棒!你能谈一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吗?

师:求积的近似数,我们先算出积,再根据题目要求,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六、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数

0.049х45≈2.2(亿个)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设想我体会很多,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的遵循 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在积的近似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体验,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2、转变了学生的角色,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整节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力争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形成高涨的学情。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转变。

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积的近似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课始,我出示了1.995让学生保留整数,学生在我的引导纠正下,对本题的思考过程进行了准确的叙述,接着我又出示了保留一位小数的题,在学生熟悉的求近似数的说法“保留几位小数”的基础上,我换了一种说法“如果把1.995精确到百分位”你会求吗?优生对此题进行了分析,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千分位的5。接着又换成“四舍五入到十分位”在这个复习环节,让生接触了三种说法,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足:如果将此题换成表格的形式出示,会更醒目、清晰并且在保留的过程中便于学生比较。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例题,例题是以应用题的形式呈现的,这就是新教材的特点,将应用题的学习分散到了各个知识点中,因此应用题的教学也很关键,我带领学生两次读题——分析关键句——列式计算,目的是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由于这个例题中的知识点都是学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列式计算,在计算前我让学生再次观察题目,由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有三点:约等号的使用,单位是亿个,要保留一位小数,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帮助。

第三个环节是对得数是钱的小数的处理。帮学生理解了保留两位小数的实际意义。之后完成了一道平行练习。

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灵活的运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求商的近似值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精神。

4、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已经是河北省的“绿色学校”,那么你认为怎样才算“绿色学校”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引出环保话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情景引入

观看关于环境问题的资料和图片。通过环境资料的展示,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现今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呼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师:同学们,从资料中我们知道了由于废气排放过量,形成“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气温逐年升高。请看这则信息

根据气象资料显示,从1991年至2001年,这11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共升高了5.7摄氏度。(多媒体投影)

(三)展开

1、根据这两个数据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组织和设计中来,进一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师:根据生活中的数据可以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讨论这个问题:平均每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多媒体投影)

如何列式? 5.7÷11

2、请同学们计算,遇到疑难用已学知识解决。

3、请学生上台演示计算结果,并说说是如何取值的。在演示中让其余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讨论。注重学生个体思维的展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精神。

5.7÷11≈1 C° 5.7÷11≈0.5 C° 5.7÷11≈0.52 C° 5.7÷11≈0.518 C°

……

以学生所取0.5摄氏度为标准,那么20年后气温有何变化?50年后呢?……有何建议?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他们自觉萌发保护环境的需要。

师:这些商是什么数?(板书揭题:商的近似值)

说说你认为怎样的数是近似值?那你为什么要取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取近似值?(四舍五入法)同桌交流方法,然后指名说一说。

4、根据学生作业,讨论看余数与除数关系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出示除到被保留位数,就不往下再除的例子,请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归纳: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一般要除到被保留位数的下一位;也可以除到被保留的位数后,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超过或等于除数的一半时,可直接向前一位进一,取商的近似值;如果余数不到除数的一半,则直接保留。)取商的近似值。

5、哪个结果更精确一些?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学生验证。

1×11=11C°

0.5×11=5.5 C°

0.52×11=5.72 C°

0. 518×11=5.698 C°……

你能说个更精确的`吗?(0.5182、 0.51818、 0.518182、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四人一组讨论)

学生讨论小结: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就越高。

师:那么是不是保留的越多就越好呢?我们来实际验证一下。

6、尝试(多媒体投影)

(1)由于环境污染严重,据专家测算,中国每年要损失6500亿元人民币,现我国约有13亿人口。就是说平均每13人约损失6500元人民币。那么平均每人每年损失多少元?

(2)如按现在废气排放发展趋势测算,从2002年到2030年这28年间,温度的升高将导致海平面升高145厘米左右。那么平均每年将近升高多少厘米?

学生练习后上台演示,说说想法。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精确到什么数位,得根据实际需要。巩固的同时也进行了环保教育。

(四)延伸

师:根据实际需要,还有别的方法可取商的近似值吗?运用你们聪明的头脑来尝试下面两题。(多媒体投影)

1、为了“六一”节的文艺表演,光明小学要做一批演出服。每套用布3米现有50米布。最多可做多少套?

2、小学食堂要购买60千克食用油,现有的每个油桶最多能装油4.5千克。至少需要这样的油桶多少个?

50÷3≈16(套) 去尾法

60÷4.5≈14(桶) 进一法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方法。

(五)总结

1、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有什么话要向大家说一说吗?

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选择和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

2、学生谈谈对环保的感想。

(六)巩固练习

师: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自我检验一下今天学得怎样?请任选一题解答(有能力的可选2~3题)。(多媒体投影)

1、由于环境污染加剧,现每天有140个物种灭绝,那么平均一小时要灭绝多少个物种呢?

2、在一次环保公益活动中,共清理出23.1吨可回收垃圾,用一辆载重量为1.5吨卡车运,至少要运多少车?

3、庆同小学五(4)班61位同学在一次环保设计赛中,共用去人民币96元,平均每人应出多少钱?

第三题可用四舍五入法和去尾法取不同的近似值,关键是看他是否联系实际。

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图片。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吹气球吗?上课前让我们先来玩一玩吹气球游戏,老师先玩,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气球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教师吹气球,学生发现教师吹一次气球就变大一点,再吹又变大,让学生明白“扩大”的道理,接着教师又把吹大的气球慢慢放气,学生发现气球又不断的变小,让学生明白“缩小”的道理。)为后面的知识作好铺垫。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

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18÷2)×(24×2)=(18×2)×(24÷2)=

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4倍,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

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华安学校 熊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58 页例 4 及“做一做”,练习九第、5 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有趣的事。

2、让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述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并运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语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又规律的,比如桌椅的摆放,做操时的列队,图书管读书的分类,以及超市货物架的分层等等,都是又规律的。数学,作为自然界最基础的科学,也是很有规律的。

今天,我们通过这堂课共同来寻找,在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出示课题)

二、竞赛激趣

师:下面,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个小竞赛(课件出示)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图中算式并夺取小红旗,谁算得最快最准就是冠军。

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学生说出每个算式之间的联系,并颁发冠军奖牌。(课件演示)

三、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谈话

师:今年奥运会上,咱们中国也得了不少金牌,可我们不能一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汶川大地震,同学们还记得吗?地震虽过去了,但损失是惨重的,灾区人们的生活还十分困难,有很多小朋友上学都没有学习用品。

(二)、探究问题,发现规律

师:为了支援灾区重建,各中小学开展了“手牵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同学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给灾区小朋友买学习用品。现在,熊老师想请你们帮灾区小朋友算一算:

1、问题:一个文具盒6元,买2个文具盒需要多少元?

1、一个文具盒6元,买20个文具盒需要多少元? 一个文具盒6元,买200个文具盒需要多少元?

2、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师:现在请同学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谁能告诉老师,各个数在乘法算式中的位置名称是什么?(因数,因数,积)问:三个算式哪里相同?(都有一个因数6)

第二个因数变化了没有?积变化了没有?(变了)怎么变的?(观察①和②,②和③)

(①式和②式相比,第二个因数乘了10,积也乘了10,②式和③式相比,第二因数乘了10,积也乘了10)

那把①式和③式相比,因数和积又有什么变化呢?

(①式和③式相比,一个因数6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了100,积也乘了100)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发言)你能把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4、出示第二组数(课件演示)

5、让学生根据上面找规律的方法,找找这组数中又有什么规律? 学生自由讨论。

讨论结果:(①和②相比,一个因数4不变,另一个因数20缩小了2倍,也就是除以了2,积也除以了2。②和③相比,也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了2倍,也就是除以了2,积也除以了2。①和③比,一个因数4不变,另一个因数从20变到5,除以了4,积80也除以了4变成了20)

小结: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6、概括规律

师:能不能将这两句综合成一句?(同桌互相概括规律,教师板书)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四、练习(应用规律)

1、师: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你们接受挑战吗?拿出闯关卡,运用刚刚学的规律,完成第一关和第二关。(做一做及练习九第一题)请学生说出如何运用规律算出来的。

2、积的变化规律延伸探索。

师:看来第一关和第二关,都难不倒大家,现在请你们看到第三关。(练习5)先算出他们的得数,然后观察,他们的因数和积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两个因数都变了,积没变…)

课后,请同学继续闯关,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顺利闯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通过这节课你们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 ? 请你跟大家一起分享你发现规律的经验和乐趣。

六、布置作业:

请根据我们今天学的规律,写出两组有规律的数。(扩大和缩小两种情况)

七、板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本章教学内容有: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以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换玻璃”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重点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整数数乘法,再教学小数乘法。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单元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课时安排:小数乘法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1)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5角

××3

10.5元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像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72扩大100倍72

××5

缩小100倍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3.50.20xx.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2

27.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40.7×425×7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专项练习:练习一第4题

二、运用

1、填空。

4.×3×3×2×2

2、做一做:课本第3页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一第1、2、3题。

附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例1

3.5元角

×3×3

10.5元角

例2

0.72扩大到它的100倍72

××5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小数乘小数

教学内容:课本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

前面用0补足。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8

3、1.2×,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

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240.013

×0.14×0.026

96782426

0.3360.00033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10.56×0.27=0.1056×27=1.056×0.27=

二、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86.252.04

×4.2×0.18×28

11650001632

232625408

243611250571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2.14×6.2

3、课本第8页第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三、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1.通过回顾与整理,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进一步熟练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具体的知识?将你学到的圆的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2.学生在小组中整理。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1)圆的基本特征。

(2)圆的周长计算。

(3)圆的面积计算。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4.根据整理的知识点,指名说说每个知识点具体的内容。

5.小结:学是为了用,我们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题。

(l)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完成。

(2)说说画圆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是怎样算的。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

(3)追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4)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与圆有关的自然现象?

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6.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

(1)提问:要求“从小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首先要知道什么?根据题中的信息,怎样求有多少米呢?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提问: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7.作业:练习与应用第7~13题。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圆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多不多?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然后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圆的基本特征

圆的周长计算

圆的面积计算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11

科目:五年级数学谢玉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能力目标: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

生:x+3=9

师: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x=6

(老师规范书写格式)

师: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生讨论交流。

小结: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师: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

师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

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汇报: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x÷9=0.7(强调验算)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板书:

解:x+3-3=9-33x=18

【积的近似值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近似数题目05-27

《求商的近似值》教学设计09-19

近似数测试题06-23

3.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07-04

上一篇:成都铁路局研究生待遇下一篇:三乱整治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