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

2024-1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精选8篇)

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 篇1

一、转变办学理念,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保障

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要成立主抓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管部门,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一系列教育措施。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要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配备专业的、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对于其他学科教师,学校也要把对他们是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考核中,同时高校还要注重对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因为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的教师,既能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也会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过程中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模仿和示范;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外,还要增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在教师的考核标准中纳入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情况,并把它作为学校评优及教师晋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在学生的考核中,除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考试合格外,重点把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纳入奖学金、荣誉称号等评先的主要条件,以激励学生自我提高职业道德素养的积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要注意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健康有意的舆论环境,可通过校园网络平台、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台、大学生社团、黑板报、宣传栏等开展舆论宣传,让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良好职业道德的感化,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为主导,结合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一)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引用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般人都认为职业道德教育课就是空头说教,学起来枯燥乏味,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如选取当前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创设道德两难境界,让学生以一名幼儿教师的身份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给学生明确的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以此深化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而且也培养了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二)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目前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大都是综合性院校,单纯学前教育的较少,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用的教材大都不是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因此教材的针对性较差,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学前教育的高校,特别是有着丰富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办学经验的高校,要根据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和在学前教育界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及优秀的幼儿园一线教师开发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校本课程,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要利用本校的相关优势资源,尤其是在案例的选择上多选用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和突出事迹,在校本教材中强调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的要求,尽可能把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上,让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符合他们的从业需要,让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中发挥实效。

(三)注重其他学科教学的师德渗透,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连续性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少,因此其它各学科教师应该结合本学科的内容渗透对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师在引导学前教育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强调学生对职业道德价值、职业道德规范等的认识和理解;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强调学生的职业热情感、职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等,让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感受到职业道德教育无处不在,其职业道德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除了课堂学习外,主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发展等进行自主学习,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如可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开展“师德在我心”演讲比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可举行幼儿教师师德规范知识竞赛,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不论是查资料还是去幼儿园了解情况,其职业道德知识会得到进一步巩固;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到幼儿园调研,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状况,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幼儿教师发展的重要性,让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自觉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开展多种专业技能才艺展演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强化了他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了解和认同,加深了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职业情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校园,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和事迹报告会,让一线幼儿教师的感人事迹感化他们,使他们能够从这些优秀的职业榜样身上感受到学习本专业的快乐与自豪,进而增进他们的职业情感,树立起从事幼儿教育的坚定信念,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合格幼儿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课程,引发他们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自主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一日之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量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全方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如有些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入校的第一年就为他们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课,并安排他们去幼儿园见习的时间,让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的同时,到一线幼儿园亲身感受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热爱、对工作的严谨态度等,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理解与巩固;到二三年级,不仅增加见习的时间,而且增加了专业实训的时间,让学生在模拟训练中体会到做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第四学年上学期,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实习,没条件的可增加实训和见习时间,下学期可安排顶岗实习,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在实习中学会爱岗敬业,在与幼儿园领导和同事的相处中,适应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及规章制度,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些良好的职业习惯将内化成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 篇2

关键词:网络道德,认知教育,慎独教育,法制教育,校园网络文化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了一起, 大学生作为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社会群体, 已成为网民的主力军。据调查显示, 在我国的网民中, 21至35岁的占88.4%, 大专学历以上的占86%。但是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大学生从网络上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拓展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 大量的不良信息和低俗的价值观侵蚀着大学生的头脑, 使得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严重,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一) 淡薄的网络道德意识

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与匿名性, 每个人的网络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符号, 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1]一份调查显示, 13.2%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 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 22.4%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 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10.6%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35.1%的大学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16.1%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2]也有资料显示, “有48.7%的男生光顾过黄色网站, 有14.3%的女生接触过黄色信息”, 有66.1%的学生不认为诚实守信是网上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这表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比现实中的道德意识更加淡薄、更加冷漠, 网络道德的缺失最终将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的扭曲, 导致道德认识模糊, 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行为失范, 导致整体道德素质的下降。

(二) 非道德和非法的网络言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的公众平台, 网络言论的兴起使网络世界充满了自由的空气。[3]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 包括大学生在内所有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向社会传播信息, 可以自由而平等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对政府、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和意见, 从一定意义上讲, 网络促进了民主和法治的进步。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 使得网络言论显得自由散漫、是非难辨、真伪难分。年轻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 分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常常发表非道德甚至非法言论, 这些言论或者低俗下流、或者恶意攻击的、或者尖酸刻薄, 有的侵犯了他人隐私、有的诋毁损害了他人名誉。这些非道德和非法的言论, 导致网络环境的混乱和恶化, 更使得部分大学生人格错位、情感冷漠、责任意识薄弱, 有损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 违法甚至构成犯罪的网络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民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发表言论, 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等一系列行为。但是, 网络窃密、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色情、网络赌博、网络洗钱、网络侵权等一系列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也应运而生, 各种不同的欲望导致部分大学生也铤而走险, 加入到了网络犯罪的行列中。网络犯罪必须要以网络技术为支撑, 大学生的网络犯罪往往都渗透着大学生的智慧特征, 他们大都具备着高超的技术、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无限的想象力, 如他们经常实施的信用卡犯罪、通讯技术犯罪、盗用合法网址为不合法之用, 从中牟取暴利。还有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络经济诈骗、制作黄色网页、传播黄色信息等非法活动。[4]大学生是主要的网民群体, 同时也是难以管束的网民群体, 大学生的种种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非常不利于网络环境的治理, 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 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重要诱因, 正因为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网络道德问题显得如此突出。现实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 传统道德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 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 网络社会比现实社会更加隐蔽, 更难以管理和控制。[5]在网络中, 每个人都可以伪装自己的面目, 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发表不同的网络言论、实施不同网络行为。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大学生成为网民后一旦放松了自我约束就有可能目无法纪, 将传统道德的各种要求和规范统统抛于脑后, 久而久之便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意识, 极易导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 进而导致犯罪。

(二) 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心理尚不成熟,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容易上瘾, 但是对于网络上并存的多元文化以及多种信息又不能很好地进行辨别。他们极易受到外界刺激, 非常健康和优秀的大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 都可能导致心理和行为的扭曲。特别是当面临就业、学业、情感、家庭、工作的压力并且难以排解时, 他们寄希望于借助网络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达到心里暂时的平衡和满足, 因为在网络上, 他们可以无限地放纵自己, 完全没有约束。但是, 网络社会毕竟是虚拟的, 在网络中的短暂放松并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回归现实的大学生必须重新面对现实, 当现实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时, 常常导致大学生出现生活幻想、人格扭曲甚至心理障碍, 他们只有重新在网络中寻求逃避和安慰, 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发展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三) 受社会不良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个人利益最大化”金钱和利益成为许多人主要的追求目标和对象,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严重地侵蚀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 整个社会都面临着道德下降和信仰缺失的危机。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个人本位”、“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的思想意识和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已较广泛地存在大学生头脑中, 多元的价值观以及社会不良风气严重冲击与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鉴别力, 部分大学生不能明辨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 没有正确的是非荣辱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大学生的道德准绳更加松懈, 各种网络道德缺失的现象比现实生活中更加突出。

(四)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失位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 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 形成完美的人格。高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 教授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高校和广大的教育者似乎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 大部分依然沿用这传统道德教育的那一套内容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没有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系统地研究, 即使教育的方式和内容有所改变, 但仍未跟上网络发展和大学生网络意识变化的步伐, 这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疏导和回应, 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 加强大学生网络认知教育

我们在开展计算机知识普及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认知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合理利用网络。现代社会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 期望通过禁止校园附近开网吧等方式阻止大学生上网是不现实和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在计算机课程、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或者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加入网络认知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认知教育让大学生认清网络性质和利弊, 让大学生明白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让大学生懂得上网应遵守的原则和应有的心理和心态。从而引导大学生带着健康的目的上网, 客观、理性地参与网络活动, 恰当、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在网络中获取知识, 接受教育。

(二) 加强大学生网络慎独教育

网络是一个独立和自由的空间, 大学生可以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自由选择, 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独立自主地参与网上活动, 家长、老师或者通过其他技术手段都很难对学生的上网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6]网络的自由和独立迫切需要通过大学生自身的自律来实现自我约束。而慎独精神和网络的道德自律要求不谋而合。“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自我修身方法, 最先见于《大学》和《中庸》, 原文是“君子必慎其独”。所谓“慎独”或“慎其独”, 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 《辞海》中的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 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高校应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上增加对大学生的慎独教育, 教育学生即使在网络上也要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 保持同现实生活中一样的道德要求。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法律是对公民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虽然由于网络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我国在网络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但并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治理的通知》、《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关于网络安全、网络版权、网络隐私的法规和规章。高校应进一步采取各种措施,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特别是增加对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传播网络法律知识,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网络言论和行为。

(四) 加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和建设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台和方式应该与时俱进, 高校应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和建设, 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将大学生从社会网站吸引回来。通过实名制注册、域名监管、绿色过滤软件等措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通过建立大学生所关注的求职就业、心理健康、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校内交友等各专门站点为大学生提供有用有效的信息和服务, 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要, 并且注重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 注意对校园网络建设内容的更新和规划, 通过建设绿色网络文化, 引导网络文明新风。

参考文献

[1]武宜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

[2]刘薇.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青少年问题受关注[J].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53/6568/643797.html.

[3]李钦锋.试论网络言论自由与宪法权利的实现[J].中国法律信息网:http://www.law-star.com/cacnew/200910/295046681.htm.

[4]大学生网络犯罪探析[J].天津日报:http://tech.qq.com/a/20070521/000204.htm.

[5]张丽萍.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社会;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贾志斌(1970—),男,甘肃会宁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E-mail:jiazb@nwnu.edu.cn。

现实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交往的对象大都是同事及亲朋好友,为了能给对方形成好的印象,或者受到传统伦理的影响,人们往往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可以谨言慎行。而在网络世界,没有清晰的国界和地域限制,再加上交流身份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每个人实际上被置于某种黑暗区域,虚拟化交流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事实。由于个体处于黑暗状态,处于监管的真空状态,处于现实道德难以关照的不可见状态,那是一个激发“本我”欲望的区域。因为黑暗为个体的行为提供了某种保护,“快乐原则”成为一个基本的欲望驱动力,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制度容易失去效力。网络道德因此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教育命题。

道德是一种关于是非善恶评价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调整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伦理学研究的正是道德问题,是为了让道德能够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规范、评价和引导社会道德。在伦理学研究中,首先考虑事实问题,其次也要考虑规范问题。如果将道德研究仅仅停留在规范层面,容易使道德问题走向抽象化。因此,任何一种道德问题的产生都具有社会土壤,这是关于伦理学的事实层面的问题,只有建立了事实这个基础,关于规范的讨论才有立足点。

一、网络语境下人际关系的戏剧化再造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压力和父母监管,在网络面前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但是升入大学之后,父母不在身边,老师不再严密跟踪,这让大学生感受到了一种过于自由的失重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熟人关系,每个人都变得相对比较独立,这无形中催生了一种相对封闭的交流状态,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容易变得紧张。此时,网络的“出场”无疑提供了一种抚慰心灵的方式,让大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心灵的满足,也能有效逃避人际的紧张感,个人在网络人际交流中可以为自己的现实人际困境寻找到借口。大学生在各种沟通方式(如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中,其比例都明显高于其他学龄段和非在学青少年。[1]同时,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各种技术手段的掌握、各种游戏竞争的胜负等,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可以代替学习,因此获得某种替代性的认同(Alternative Identity)。

在网络世界,尤其是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人际间不再是熟人的关系,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建立关系。传统的人际间的熟人关系对道德的持续性要求比较高,人往往需要通过一辈子的努力去获得道德口碑;而网络社会的陌生人关系要求没有那么高,其持续性也没有那么高,因为彼此的身份是虚拟的,因而其身份在违规之后可以消失,网络道德问题也就会在瞬间消解,可以说“网络使人际情感造成缺损”。[2]现在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人们之间是靠身份来赢得尊重和获得社会地位的。但是在互联网中,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存在某种程度的消解,人们面对的只是一个虚拟的符号对象,其背后那个真实的人可能随时会被抽空消失,身份变成了一个空无。即使是实名的微博,其主人也可以通过注销账户而随时消失,从而让那个微博的身份消失,这种身份的消失让人际的道德问题被消解,现实中照样可以心安理得。

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对传统的人际关系提出了挑战,一个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人际关系变得愈加离散、脆弱以及不稳定。尤其是对SNS、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而言,一个简单的“关注”、“跟随”、“转发”、“分享”等网络行为便可以建立社交关系,人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终结这种社交关系而无需担负责任。在LBS(基于位置的服务)语境下,社会关系的搭建与终结变得更具戏剧性和偶然性,可能因为同处某个区域、同时发布信息,人们便可以建立对话关系。随着位置的移动,这种社会关系会处在一种动态的演变当中,微信、“陌陌”、“凯凯”等LBS服务打造了一个流动的、偶然的、戏剧性的人际关系生态。于是,社会关系被纳入到资本、经济、权力的话语框架中,成为生产线上的一个“产品”,它有生命周期,随时完成价值交换,而后老化或获得重生。

二、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如上所述,道德问题是那些涉及善恶评判的问题,是有关社会规范的问题,也是一种价值层面的问题,因而在评判上往往会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在特定的时代和文化中,某些道德评价标准仍然是相对稳定的,否则就会导致价值混乱和社会离散。就大学生来说,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他们之中存在独特的文化形态,人们往往将其命名为“青年亚文化”。但是承认青年亚文化不等于就赞同这种文化的价值,因此从道德评判的角度去看,我们所采取的是当前主流社会的评判标准。从主流价值标准来看,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存在大量的道德失范问题。

(一)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模糊

人是生活在现实中还是生活在虚拟中,这个问题可以置换为人是物质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是一个形而上的深刻的哲学命题。雅克·拉康认为自我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这种无意识并不是某种性欲的结果,更不是“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后果,而是一种语言能指的过程。人的现实是不断地追逐自己的能指符号的过程。所谓的欲望也是对欲望的欲望,人从婴儿期的镜像阶段开始,就是不断地追逐符号的过程,而所谓的自我,一辈子可能也只是生活在“象征秩序”中而已。佛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也即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复杂关系;庄周梦蝶的典故也是说,庄周在梦中分不清蝴蝶是庄周还是庄周是蝴蝶,再进一步更不知道是在做梦还是在醒着。在哲学上,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确混淆难分,但无论如何,现实中的人总是试图进行区分,以获得人生的确定位置。由此就涉及了道德的问题,否则就会呈现出精神分裂或身份错乱状态。比如现实中不可以重婚,但是某些网络游戏却极力地推崇“一夫多妻”理念;现实中不可以随便骂人,行为谨慎,但网络中却可以肆无忌惮……另外,网络的“人肉搜索”却是一种将网络虚拟变成现实行动的做法,将“有关的人”从虚拟变成具体的、现实的人,这往往给他们的实际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在哪里?再比如,网络上目前普遍泛滥的网络造句运动更是在不经意间对他人构成伤害。[3]总之,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的认识问题,也是全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只不过是大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比较欠缺一些。

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愈加模糊,虚拟化生存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交理念,原有的道德命题受到极大的挑战。比如,网络游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引出一系列道德命题。研究显示,独生子女更容易网络成瘾。[4]网络游戏惊险、刺激,充满着暴力色彩,充斥着利益争夺。这里有着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勇气、力量、武器装备,只要通过不断地升级或是网银购买装备,就能变身为网络游戏中的“英雄”铲奸除恶。很多迷恋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平日里上课无精打采,但是一上网玩起游戏便处于亢奋状态,甚至能连续熬夜玩通宵。牺牲了学业,更付出了损害身体健康的代价。

(二)浅阅读时代的信息获取悖论

网络阅读是一种浅阅读,思想的深度在网络空间中可能很难获得关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网络空间的信息丰富而庞杂,那里充斥着喧嚣与围观,人们很难集中精力接收深度的思想;其次,网络的阅读界面存在友好性缺乏的问题,面对电子屏幕的阅读对眼睛的刺激比较大,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再次,这跟人们的阅读习惯密切相关,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网络深度阅读可能也会慢慢养成。另外从信息传播主体的角度来看,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以实现更大的利润,传播主体总是尽量让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便于接收,这就让那些深度思想的内容很难获得被传播的动力。现在大学生的阅读状态堪忧,他们很抗拒深度思想内容的阅读,仅仅局限在知识接收的层面而放弃了思想和思维的培养。这无形中让大学生觉得通过互联网能解决学习的问题,甚至对此产生严重的依赖。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非常庞杂,没有一定的思维指导很容易陷入信息的超载中而感受到极大的压力。约翰·奈斯比特就认为,“失去控制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却构成信息污染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5]此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与互联网密切相关,查阅资料更加方便了,但是在做作业中的弄虚作假也更加方便了,考试就直接拿着手机通过“百度”作弊,技术让人懒惰,也让违规更容易。

当互联网的浅阅读成为一种趋势,网络世界便源源不断地制造出致力于满足眼球指数和快感消费的信息,其中的不良信息也强势进入大学生的阅读世界。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使互联网上的数据和信息被人广为利用,然而,这也给黄色网站的存在提供了可趁之机,大学生很容易被其中的不良内容所误导。同时,有的大学生道德认知度不高、鉴别力较低还表现在容易受到西方反华势力的蛊惑,通过访问反动网站使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扭曲。网络的多元性,多种思想意识形态并存,成为各种反华、反社会主义的势力所利用的文化侵蚀手段。青年大学生自控能力弱,在中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过程中很容易不能把握住自己,为西方资本主义所吸引,通过这些网站片面地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阴暗面,从而恶意攻击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也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技术违法与网络生态安全

北京网媒协会会长阂大洪在接受人民网访问时将扰乱和破坏互联网秩序的行为分为了五类:“第一类,制作或传播色情淫秽与低俗、庸俗、媚俗‘三俗’信息的;第二类,侵犯他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知识产权等权利的;第三类,散布虚假信息,传播网上谣言的;第四类,与网络欺诈相类似的行为,它不仅是在网上发生,还会在现实中产生作用;第五,扰乱整个网络秩序的,比如盗窃他人的在线游戏账号或者虚拟财产,在网上进行黑客攻击,以及在论坛当中对他人实施的谩骂、侮辱等语言暴力的行为。”这常见的五类行为,不仅会扰乱互联网正常的传播秩序,有些还直接对现实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6]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不高,对一些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上网时认识不到道德的无形监管,认为注不注意道德无所谓,从而会产生大量的弄虚作假行为,逃避道德、法律的监控。[7]而这一切总是跟网络技术联系在一起,引发出一系列与道德相关的技术伦理命题。

网络中的很多技术都是充满创新性的,这与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密切相关。但如果技术超出了文化与道德的识别范畴,则会带来深刻的道德问题。网络黑客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技术上讲这是一群电脑天才,但是道德上讲他们却从事着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各种知识产权的成果在互联网上可能随时都面临被破解的危险,大学生群体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有关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必须随时在技术上防范被破解,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再比如,网络上散布病毒对别人的计算机进行攻击,给别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恶劣影响(如病毒“熊猫烧香”就是武汉某高校学生李俊和雷磊所为)。对技术的炫耀不但属于道德问题,更是涉及了违法和犯罪,这些都给我们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如何实施?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要通过教育认识网络的特性。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到底怎样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这是许多科幻片也在直接思考的现实命题。在网络空间中,人很容易被网络异化,从而沉浸于网络无法自拔,失去自我的主体性。因此,大学生要避免在网络时代失去自我,就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思考培养起自己的主体性,而不是任由互联网技术侵蚀自己的主体性。只有建立了主体性,充分认识到人与互联网的关系,才能避免各种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道德问题包括事实层面和规范层面,只有深入研究事实层面的客观情况,才能对大学生的规范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一)网络道德话语的微观转化

在底层话语视野中,道德依然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范畴。推动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完成伦理话语与底层话语的积极对接,完成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有效缝合,这必然涉及话语转化的问题。所谓话语转换,也就是要将抽象的、宏大的话语信息转化为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表述方式,使其进入公众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在日常生活领域完成对网络道德内涵的识别与认同。这便需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修辞处理,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对其概括和总结。道德不是高在云端的抽象概念或革命修辞,而应该是一种微观的、鲜活的、流动的、可识别的生活内容和底层修辞。因此,唯有对道德话语进行必要的话语转化,才能真正内化为公众本能的、直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诉求。一个可供借鉴的话语转化策略就是围绕网络公共事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就是“在事件中学”的真谛所在,因为公共事件中往往包含着许多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比如,在“虐猫事件”中培养公众在网络暴力面前的公共理性,在“方舟子打假事件”中培养公众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在“杨武事件”中培养公众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与保护……网络公共事件具有极高的公共识别力,如何结合这些事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公众唯有清晰地意识到这些政治或文化事件与自己日常生活的内在关系时,方可真正识别并领悟相关道德内容的内涵所在。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生存环境

建立健全网络德育管理机制。在校大学生使用的大多是局域网或校园网,管理好这个相对开放的网络社会,创建一个相对安全、纯洁的网络内部环境是从源头上遏制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宣传普及网络安全有关法规条例,建立校园网络安全使用规定。我国自1994 年开始与 Internet联网以来,已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及国际互联网的法规、部门规章或条例,内容涵盖了国际互联网管理、信息安全、国际信道、域名注册、密码管理等多个方面。学校在做好国家有关网络安全法规条例宣传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网络使用不规范典型行为,制定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则,并最终上升为普遍使用的准则,来规范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做好防范和危机处理工作。网络安全监管应遵行“堵”“导”结合,以“导”为主的原则。一是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种局域网管理制度,落实团体主页、个人主页及链接审查、实名注册登记等制度,让所有上网的大学生都用学校登记的 ID 和自己密码上校园网,明确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ISP)、BBS 论坛站点主板负责人的责任范围,实行每天专人监控,及时清除思想垃圾和不良信息,规范网上行为。二是网络技术安全上做好防范工作。注重采用多种技术性的监控防范手段来处理应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中出现的各类社会与法律问题,并及时制定有关的技术性法律规则,以期做到法律把门、技术把关、明暗结合、各司其职。

(三)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

网络道德教育应积极渗透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教育体系中尽快开设网络道德课程;或是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加“遵守社会公德,建设网络文明”专题;或是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专题,开展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广大学生的自律、自重意识,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同时,注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超文本结构的“两课”电子教材,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使学生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从而增强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高校要紧跟形势,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培养德育教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同时要求德育工作者具有创新意识,并尽可能地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8]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还应积极主动“抢占”网络教育这一新阵地,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把课堂上的网络德育教学与课下利用互联网教育引导结合起来,使互联网成为课堂教育的延伸。通过开设网络伦理网站、开发网络德育的精品课程建立学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库等途径,增大网络德育信息的供给量,丰富网络德育信息的供给形式,打造一个集德育性、知识性、交互性、仿真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于一体的电子教学平台。如创办思想政治网站、“两课苑”网站,设置理论要览、教案参阅、资料查询、学者释疑、热点讨论和模拟测试等功能,实现资源共享,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同时,通过校园 BBS 论坛、QQ 群聊、MSN、邮件、博客、微博等网络载体,组织教师、专职党团干部和学生辅导员或者外聘专家和学者即时解答大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通过抛出预先设计好的话题或校园内外的热点问题,开展网上互动式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在评论和发表意见中掌握道德“批判的武器”,不断提高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融入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日常工作

目前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健全、制度规范、人员到位、考核评价体系及长效工作机制科学完善,确保了工作体系的科学高效,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将网络德育工作融入到党建、思政工作中去。党校是高校进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有条件的高校都实施网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可将网络德育内容融入其中。共青团组织大都建有专门网站,由于网站建立时间长、信息量较大、内容较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等特点,往往积累了不少的人气。如果在这样一个较成熟的共青团专门网站上开设一个有关普及网络德育内容的栏目,不仅能节约投入成本,还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共青团网站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参与到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工作当中,及时与发帖人取得联系与沟通,在交流中让受教育者接受不健康上网的危害性的教育,增强网络道德自律、自重意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青少年上网社会调查,帮助指导一些地方中、小学校制定网络安全使用、管理的相关规定,向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开展“健康上网、文明上网”辅导讲座,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增强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和打造文明、健康、安全网络社会环境的社会责任感。社团组织是大学生最热衷和看重的学生组织,一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社团负责人的号召组织下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学生之间的交流广泛、联系紧密,有些问题容易沟通并达成一致认识。如果对社团负责人加以培训和引导,再由他们去宣传教育社团内的其他同学,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可见,这种通过共同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养成教育是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极好补充,对学生来说又是最容易被接受的。[9]

总之,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网络服务商、学校、家长等多方携手,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科技的手段,创造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并正确引导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道德教育才有可能收到实效,网络文明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0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DB/OB]http://www.cnnic.net.cn/research/bgxz/qsnbg/201108/t20110819_22589.html.

[2] 杨泽泉,钟金雁.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认识与网络道德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12~115.

[3] 刘涛.网络造句:公共议题构造的社会动员与公共修辞艺术[J].江淮论坛,2012,(1):186~190.

[4] 张志松,李福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1,(2):44~48.

[5] 载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8~13.

[6] 闵大洪.五类行为不文明 网上网下应言行一致.人民网[DB/OB]http://www.wenming.cn/xw_pd/201011/t20101101_2884.shtml.

[7] 高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8] 刘羽平.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优化路径探讨[J].文学教育,2011,(3):144~14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篇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针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从教育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开展心理卫生知识普及教育、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培养专业人员、组织课题研究等.

作 者:郑东辉 孙黎明 作者单位: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年,卷(期):23(5)分类号:B844.2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 篇5

基于技术轨道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借鉴乔瓦尼・多西的`“技术轨道”理论,来探讨大学生创业,是很有必要的.从“技术轨道”原理出发,能够更科学有效地进行创新预测和技术选择,以确定创业的目标和方向.应借鉴“技术轨道”理论并结合社会实际,有效有序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作 者:蒋艳 JIANG Yan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 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年,卷(期): “”(6) 分类号:C975 关键词:创业教育   大学生   “技术轨道”理论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探析 篇6

文/萧 敏

摘 要: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主要就是为社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建设、服务、管理、生产的第一线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性人才。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素质也是越来越重视,它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技术培养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如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成为现在高职院校必须要求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思想道德;高职院校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如何进入社会并且能很好地被社会所接收,除了自身的技术技能之外,还应该要更加重视自身的职业素质。在各个领域中,那些实际动手能力强,业务技术知识过硬,以及职业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往往能够得到这些事业单位的重视。现在的高职院校主要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但是在重视对学生技能培训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一、对于职业素质的简单介绍

职业素质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活动的适应能力以及了解的一种综合表现。主要就是表现为职业的个性、能力、兴趣以及情况等各方面。对于职业素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一般有社会环境、工作经历、受教育的程度以及个人本身的一些实际的情况等,这些都会对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产生影响。一个人本身职业素质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能否顺利就业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就。对于那些职业素质越高的人他们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一些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职业心理素质不好

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就是指一个人在完成他相应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些心理品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心理素质都不好,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有的学生是因为在自己高考的时候没有发挥好,最终就只能就读高职院校,所以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还是对于自己缺乏信心,没有很强的进取心,还有就是缺乏坚强的意志力。还有些学生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于那些和学习相关的事情都不能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在生活中也会因为一些同学之间的小事而大发脾气,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发,从而对他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2.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这方面还不能令用人单位非常的满意。作为一个现在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思想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而且自己本身的道德标准应该是要符合本身的健康发展的,而且还应该符合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缺乏最基本的诚信度,()还对于教师缺少必要的尊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现在在课堂上经常睡觉、吃东西对教师没有基本的尊重,有的学生甚至在学期完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教师叫什么名字。还有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相应的信念和理想。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还有的学生就是对于集体的观念不是很强,缺少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3.缺乏良好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就是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在环境和学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和自己从事的职业相关的一些观念和思想。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目标和发展等都没有仔细考虑过,很大一部分人是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了的,还有的学生则是不想做些比较基层的工作,有比较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并没有在实际中表现出来,只是一些空想。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措施

面对现在的发展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成为现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主要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几种。

1.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相关职业兴趣加强有意识的培养

在现在的高职院校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之后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很多学生在进校选择专业的时候都是比较盲目的或者是一时的热情导致的,所以就导致了这些学生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一点都不了解,这样就会使得他们在学习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能维持很久,就更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来形成相应的职业兴趣。而在一个人成功的过程中,职业兴趣有着比较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让一个人身体内的潜能被完全激发出来,让这个人专心地做某一方面的事情,并且一直努力地做下去。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工作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职业愿望得到一定的实现,从而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为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种职业兴趣,除了一般的讲座还有就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看看哪种职业是比较有前途的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亲身去接触到这个社会,让自己亲身去体验这些工作中的成就感以及乐趣。

2.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全程化培训和教育

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全程化的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相关的培训和教育部门应该要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情况来分阶段地进行培训和教育。那么,对于那些刚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就可以相应地安排一些专业的认识、企业的参观还有就是一些以我的理想等一些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兴趣和让他们明白自己上大学的真正目的,从而来培养学生规范的意识;而对于那些二年级的学生就可以进行一些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探索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个社团积极地开展各种活动,来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还有就是一些吃苦耐劳的品质进行培养;而对于那些三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即将要面对残酷的就业问题,所以,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技能,还有就是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也要进行相应的.拓展培训,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讲解一些国家在就业方面的政策和法律,对于一些求职的技巧也应该要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求职和就业。

3.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基础知识方面进行职业素质的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管选择的专业和以后的职业是什么,前提都是必须要打好基础的知识。在社会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职业结构和社会行业的调整和变化的速度相应也是很快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不可能就是一种,所以面对这些变化,学生就必须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有后续发力的实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最主要的场所,教师也应该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转变之前的教学理念,从基础知识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4.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教学课时,学校应该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打破之前那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术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5.充分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团体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机构,相关的部门领导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团体的相关活动,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通过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一些调查和对比数据可以发现,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之间,因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具备扎实的时间能力、务实的态度以及创新和发展的精神,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从而适应现代用人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 篇7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5日

一、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 道德认识存在偏差, 价值取向紊乱或迷失。

多数大学生能够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是非标准, 但互联网信息传播开放性的特点, 造成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在网上交汇、碰撞, 出现了一些道德认识偏差的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和价值选择的迷失的现象。

(二) 缺失责任意识, 自我意识膨胀。

现在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一些学生从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对身边的事物缺乏观察力和能动性。有一些大学生遇事只考虑自己, 对学校、班集体的事情冷漠不关心, 只追求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 对国家和社会的事情不关注, 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团队合作意识薄弱、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共赢, 个人利益倾斜表现明显。

(三) 缺失诚信, 社会公德意识弱化。

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遵守的基本道德要求, 是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最起码、最简单的公共生活准则, 当今一些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在社会公德方面表现明显, 具体表现在: (1) 公共卫生意识不强。学生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行为; (2) 公共秩序有时混乱。如学生在食堂买饭不排队或插队, 公共场合吸烟、大声喧哗等; (3) 损坏公共财物。如大学生有时在桌椅墙壁上涂画过; (4) 缺少诚信。如有的大学生不能遵守自己的诺言。

(四) 缺乏远大目标, 功利思想严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 一些不良意识滋生蔓延。个别大学生眼中, 无理想和信仰, 认为只有金钱和权力才是最实惠的。有的大学生存在利己主义, 有利于自身的事就做, 不利于己的事就不做。上大学的目的是为找一份好的工作、较高的社会地位、有车有房的优越生活、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生活幸福, 仅少数的学生是为了“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文化传承和为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五) 道德意志薄弱, 自律性差。

许多大学生一方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道德行为愤愤不平, 另一方面自己又经常犯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主要依靠规定、制度等的带有强制性的他律来维系, 当没有相应的惩戒措施时, 大学生存在着从众心理或侥幸心理, 做一些不道德行为。这显示出大学生道德意志不坚定, 自律性不强。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市场经济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 在相关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趋利性质, 会出现一些守信者吃亏、失信者得利的现象, 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一种错位, 把不诚信当作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社会风气的感染, 大学生的价值观过分看重眼前利益, 追求功利的物质目标, 理想和人文精神失落, 价值取向讲究利益, 追求实效、快效, 也模糊淡化了公德意识。

(二) 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进入中国, 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大学生们思想敏锐但不是很成熟,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 面对各种思想观念汇聚、冲突, 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无法判断善、恶, 是非标准模糊, 致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淡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思潮侵蚀着人们的心灵, 社会上道德缺失、是非正邪不分等不文明现象大量出现, 都强烈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判断。

(三)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完善

1、德育方法简单, 理论与实践脱节。

高校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多还沿袭着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 重视道德认知教育, 而相对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高校德育主要由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 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 很难做到两方面的相互融合与促进。

2、德育理论枯燥单调, 教学内容缺乏新颖。

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以道德理论为主, 缺乏创新, 与当前的社会现实联系较少, 使学生容易产生空谈理论的感觉, 缺乏学习热情。

(四) 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受到当前高考、就业压力的影响, 在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过程中, 功利倾向十分明显。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 功利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学习目的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得到社会认可。这种功利主义倾向使他们越来越追求物欲的满足和世俗的幸福, 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传统美德受到了空前的冲击。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 坚持以人为本, 改革德育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重视道德认知教育, 而轻视道德行为的培养, 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发生断裂, 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缺失。道德理论授课内容应当以人为本, 注重解决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内心的苦恼。道德内容应是社会的, 道德的选择是个体的, 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研究、理解学生, 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高校德育课堂应当构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新型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为主体,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 使学生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 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

形成以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 把社会现实事件引入课堂中去, 或模拟社会上可能出现的道德情景, 使课堂成为社会现实的缩影。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能自主分析、讨论, 在社会现实的具体事件中可以用道德理论解决问题, 帮助大学生把握道德原则、内化道德规范,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二) 教师要与时俱进, 加快知识更新。

在社会体制变革的过程中, 各种文化意识不断碰撞, 社会思潮快速变化,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思想前卫且经常上网, 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非常多, 思想政治教师如果不注重信息更新, 掌握的信息量还不如学生, 教师的权威地位将受到冲击, 更无法在课堂上对知识丰富、思想现代的“新新人类”进行有效引导。因此, 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 能够经常上网了解当前社会的舆论热点、新潮观点、时尚事物乃至流行语言, 才能跟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问题所在, 同时得到学生的认可。

(三) 加强老师的道德建设, 提高教师道德工作水平。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意识、言谈举止、道德表现, 都会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重视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 用高尚的道德思想、良好的道德行为来感染和引导学生。

高校加强师德建设, 需要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师德风范, 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四) 建立校园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在网络普及的形势下, 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校园论坛、微博等多种网络平台, 它们成为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 发挥着宣传舆论、引导思想等功能。德育工作者要加以关注网络舆论信息, 倾听、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道德需求, 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 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校园文化氛围, 帮助大学生理性、客观地思考问题,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在了解大学道德存在的问题后, 要全面分析大学生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找出合适的方法与对策并认真付诸实施,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定所有创新, 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对建设开放富裕魅力和谐新中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22.

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发挥着社会粘合剂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然而,从近几年大量的媒体报道中我们却发现大学生整体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有着较其他群体更强的示范作用,他们的诚信状况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甚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大学生诚信的现状

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应该共同遵守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与准则。但是调查表明,近年来,在整个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其文明素养,尤其是在诚信道德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诚信的现状

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更多的体现在学业方面。在一些高校,抄袭作业已经成为司空见怪的现象,撰写学术论文更是等同于篡改数据、东拼西凑甚至全文粘贴。不少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却期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惜置考场纪律于不顾,采取各种作弊手段铤而走险。

2.生活诚信的现状

在生活中,大学生也不同程度上的表现出诚信意识淡漠。一些学生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进学校,为了达到评优评奖、竞选学生干部和入党的目的,拉帮结派,请客送礼。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中不以诚实守信为准则,言而无信。

3.就业诚信的现状

目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失信现象也十分严重。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大学生为了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不惜花重金对自己进行“包装”,不仅求职简历越来越精美高档,还在履历上大做文章:伪造学习成绩,虚构获奖证书,甚至在社会实践经历上造假。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引导的偏差、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内在因素等原因造成的。

1.家庭的引导偏差

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同样也是诚信品格养成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言谈举止、教养态度和教养方法对子女诚信品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过分重视对智力的培养,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道德教育的引导;有些家长受社会上逐利意识的影响,与人交往虚情假意,子女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虚假的人格特质。

2.学校教育的不足

在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相当数量的高校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存在偏颇。一方面,学校片面强调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学校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中丢失了最基本的诚信之道。

3.社会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空前发展的同时,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却没有得相应的完善。在违法成本较低和公民契约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的情况下,民众很容易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大量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产生。 而大学生正处于伦理道德的塑造时期,极容易受到社会诚信缺失的影响。

4.大学生内在因素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性质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因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据。大学生诚信缺失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欠佳、思辨能力不强。现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的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容易被误导,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的诚信教育方面没有什么比活生生的榜样,特别是父母的诚信榜样更令人信服了。因此,作为父母,必须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家庭道德教育,与时俱进,通过学习,成为孩子诚信品格发展的第一个引路人。

2.加强学校教育

诚信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逐渐养成学生的诚信品格和良好习惯。

3.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如果说学校、家庭是小环境的话,那么社会就是大学生诚信品格养成的大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公民诚信品格提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化诚信光荣的观念,运用诚信暗示等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体系。

4.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诚信道德的养成和诚信教育的落实,除了不断更新、改进教育方法,还必须辅之以科学的信用体系和完善的奖惩制度。因此,为大学生建立一份科学民主的诚信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内容方面,大学生诚信档案除了个人的基本信息之外还应当包括诚信承诺书、学业诚信档案、生活诚信档案、经济诚信档案。第二,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发贵.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诚信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6

[2]吴继霞.诚信品格的养成[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222

[3]陈颖.谈大学生诚信滑坡的内外因素及对策[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8)

[4]吴菊花,方德静.当代大学生诚信及信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6)

【作者简介】

尚景乐,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87年月21日,籍贯:北京东城,工作单位:浙江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

上一篇:第3课时 税率教学设计下一篇:司法局四项措施构建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