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艺术的认识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音乐艺术的认识(精选12篇)

对音乐艺术的认识 篇1

大学生活的第三年,学校为了拓展我们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开设了选修课,面对影视鉴赏,书法和音乐鉴赏,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音乐鉴赏,因为我本身对音乐就有一种莫名的好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真的感觉这门课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对音乐的认识也有了一些深度,经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老师准备的PPT材料和视频的熏陶,虽说不上大有长进,但总的来说已经对西方音乐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有了起码的印象,不会再是一问三不知的囧样了,这就是我上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吧!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即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呜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的倾听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情上的直接体验。比如,我们在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对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它或是快乐的,或是悲哀的或是慷慨激昂的„等等)、凭借自己的感情经验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体验。这种伴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感情体验,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情上的直接体验。

例如,我们听到这样一个音乐主题:肖邦《C小调练习曲》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会把我们深深地打动。欣赏者从音乐中获得的这种感情体验,并不是由于标题或文字说明等所引起的,而是一种感情上的直接体验。当然,欣赏者能够在自己的意识中,把从听觉感受到音乐音响转化为感情的体验,是要以正确的音乐感知为前提的,而当欣赏者对某种音乐音响及其艺术风格不熟悉,不能正确地进行音乐感知的时候,那他就是不可能获得正确的感情体验。在为学生讲课的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

西方音乐的特点是它有层次感,对于合弦的大量运用带来的一种深邃,曲调是建立在层次和深度上的,给人以哲学一样的思考。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是注重曲调,古人评说一着好的曲子用“余音绕梁三日”来形容,特别是在中国的戏曲中表现的突出。西方音乐以七弦琴,阿夫洛斯作为音乐的标志乐徽。七弦琴,又名里拉琴,最初由龟弦制成,由手指拨片拨弦发声,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变化样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萨拉琴。基萨拉琴属于里拉族乐器,由里拉发展而来,有5弦到11弦甚至更多不等,常为7弦,也称7弦琴,基萨拉琴形状较大,声音也比一般里拉嘹亮,往往做工讲究、装饰精致,由于演奏技巧比较复杂艰深,常为专业演奏者采用。而普通里拉琴声音比较轻柔,往往用于歌唱伴奏和诗歌吟唱,多为业余专业家喜用。

对音乐的这种差别也可以表现在其它艺术形式上,比如绘画,西洋画重视立体感,在用光、解剖、色彩上很有讲究。中国画更看重表面,线条的运用出神入化,画的不一定和实际相符,在于一种意境。和各种艺术形式一样,西方音乐是严谨的、科学性的,有一整套理论上的东西,加上艺术的表现手法,听来给人带来思想上的共鸣。中国音乐自古以来并没有形成理论,仅有的音律也是松散的,曲谱并不能以完整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平时中国人说一支曲子或一首歌好,就会说“好听”,好听的音乐是好作品,但不一定是优秀的作品,就是中国人更习惯于从曲调来欣赏,而没能抓住音乐的灵魂。总的来说西方音乐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直到中世纪末期,才逐渐形成独立的器乐曲形式。中世纪音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始终与宗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的兴衰紧密相联。早期,宗教音乐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中期,宫廷势力和趣味的影响,带来了世俗音乐的兴起;两者既对立并存,又互相渗透、融合,最后到达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阶段。在这个演变中,音乐家的成分也由早期专写宗教音乐的神职人员,发展为同时受雇于教会和宫廷、宗教和世俗体裁都写的专业创作者。音乐所反映的内容,从只专注于教会生活、对神敬拜等功能上,发展到反映具体的“人的感情”;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与模仿,逐渐演变到注重挖掘人类内心情感世界。基督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许多限制,如格利戈利圣咏对调式、乐器的限制。但其对保留古希腊、西亚、欧洲各民族流行的优美歌调,有很积极的作用,许多歌曲得以流传至今。大批从事音乐研究的神职人员所做的工作,对日后从单音音乐到复调音乐的演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浩如烟海,而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古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在欧洲艺术史上有两个重要的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前一个时期包括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纪的前几十年;另一个时期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动的影响下,于十九世纪的第二个二十五年中形成。当时的浪漫主义真可为无孔不入,在文学界,建筑界,艺术界等各个领域中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义者。

在浪漫主义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钢琴也进行了改进,其自身采用了铸铁结构,琴弦也加粗了,这种钢琴能获得更浓厚和更辉煌的音乐,跟现在的钢琴开始接近。接下来,我用一个事实来证明这一点:如果李斯特的时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且还因为这个时代为他提供了能产生不同效果的钢琴,这种钢琴在较早的时期是找不到。但这种比较我们只能在音乐文献中找到,在现实社会中已很难找到。十九世纪的钢琴小品大师有奥地利的舒柏特、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以及他们的同代人——在发掘钢琴技术上的可能性与戏剧性方面显示了无穷无尽的独创性。总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现,作曲家就会认为乐曲的大小不是艺术批评的标准,一首优美的,精心的创作的小型乐曲也能和一部交响乐相媲美。

对音乐艺术的认识 篇2

关键词:音乐功能,音乐艺术,音乐认识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范围不断加深和扩大, 人类意识领域日益丰富起来。政治的, 科学的, 法律的, 宗教的, 多种社会活动对音乐共同发生作用, 使音乐这一现象变得繁琐起来。音乐由其实用的目的性中渐渐走出来, 审美成了音乐进程中的主要动力, 正是由于这一历程的悠久性与复杂性, 我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变得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一、从音乐的存在方式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的声音具有表情性。法国哲学家卢梭在《试论语言的起源》中提出:“旋律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 表现出痛苦或喜悦的呼声, 表现出威吓和叹息, 一切情感的发生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的范围。”音乐不应是自然音响的简单模拟。音乐可以模拟自制音响, 但必须与表情相结合, 为表情服务才具有艺术价值。

音乐的声音具有规律性。组织声音的规律称之为音律, 它有数理的逻辑性,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起, 人们就把音乐与数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我国明代律学大师朱载育著有上百万字的《乐律全书》, 他经过精密计算确立了十二平均律, 对世界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从音乐的表现内容看,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艺术, 是表情艺术。黑格尔认为:“音乐是透过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的最情感的艺术”, “音乐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 而在于反映最内在的自我。”充分说明音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宣泄的外化。在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方面, 音乐具有其他艺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音乐作品往往加上标题后更能表情达意。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标题是由杨荫浏先生所题, 其标题的表层意思是描写江南名泉月夜的美丽景色, 但却隐喻着“镜花水月”的意蕴, 如诗如画般地暗示了乐曲所表现的人在悲痛无望与奋斗向往之间苦苦挣扎的心境。

与此相对的是无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主要指各种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赋格曲等室内音乐以及各种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管弦乐曲, 它们都是靠音乐创作本身的各种手法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抒发作曲家的内心活动, 体现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从而激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

三、从音乐的表现手段看,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作曲家写出的作品, 只是记录声音形式的乐谱符号。从乐谱到声音, 必须通过表演者的演奏或演唱才能实现, 因此, 音乐是表演艺术。

准确地将乐谱符号转化为实际音乐声音, 是对音乐表演的最基本要求。掌握熟练精湛的表演技巧, 对表演艺术家具有重要意义。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指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 曾使听众大吃一惊, 那冷酷的命运主体一向被奏成沉重而不慌不忙的来“敲门”, 而托斯卡尼尼却让它闪电霹雳般地突然闯了进来。挑剔的听众回去翻阅总谱, 才发现那上面却有贝多芬留下的标记“激昂的快板”, 指挥大师不过是把被别人歪曲了的东西认真改正过来而已。也有另外一种情况, 小提琴大师埃尔曼说:“作曲家标记的速度经常会有失算之时, 需要我们加以正确解释, 当然, 只能改变其速度而不能改变其精神。”那么, 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速度, 则要靠表演者对作品精神的深刻理解。我国女钢琴家鲍惠荞在演奏中国钢琴曲《彩云追月》时摒弃了对这首乐曲传统的处理法, 把旋律弹得稍慢, 突出其优美、诗意的韵律, 乐曲结尾部分处理成渐弱、渐慢, 仿佛月亮渐渐隐没到云层后面去了。她每次同样演奏, 总会感到听众们那种凝神屏息的气氛, 整个剧场好像沉浸在月夜的静谧之中。

音乐表演不仅是在技术上将乐曲符号转化为实际音响的物质手段, 而且也是艺术的再创造过程。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音乐本质上是从易动情感的说话声调那里产生的……歌唱必须通过存在于说话之中的抑扬顿挫和夸张的特征才能被发展进化。”实际上不同的音乐表演艺术家由于各自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思想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差异时, 在解释处理同一乐曲时, 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卡拉扬指挥贝多芬的作品, 其速度力度适中, 讲究结构的严谨完整, 用朴素自然的手法强调表演作品深邃的哲理性, 而他的学生小泽征尔指挥则气势宏伟, 对比强弱, 着意于英雄性格的表现。前者具有深刻的古典美, 后者具有热情的浪漫美。所以, 音乐表演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完成阶段,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离开了音乐表演就谈不上音乐创作, 也谈不上音乐欣赏。

其实音乐无非是心灵的回响, 是脆弱情感的共鸣。音乐没有国家、地域、民族的限制, 更没有古今雅俗之分, 是真正属于人类共享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郑继文.关于“音乐”概念的语义学分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1月[1]郑继文.关于“音乐”概念的语义学分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1月

[2]江海燕.对“音乐起源”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2]江海燕.对“音乐起源”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

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再认识 篇3

关键词: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教育

要振兴我国民族音乐,一方面需要有大批的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来研究民族音乐;另一方面,还需要有成千上万的热爱、欣赏民族音乐的观众,而观众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的。要使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继承和发展,前者固然重要,但后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了。因为再好、再美的音乐,如果没有人去欣赏,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民族音乐教育一般包括民歌、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四个方面,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从美学的角度来讲,我国民族音乐主要讲究横向方面的旋律美。着意于用旋律塑造意境,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重视音乐作品的教育价值。在审美过程中,讲究韵味、风格和特点。例如,我国每一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常常带有舞蹈性的节奏;内蒙古民歌高亢、悠荡、节奏宽广;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彩。我国的戏曲音乐品种繁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剧种,他们在行腔、道自、武打、服饰等方面各具特点。此外,我国民族音乐中包含着许多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思想。例如,古曲《梅花三弄》通过赞美梅花傲雪凌霜的品质和气质,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刚正不阿、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京剧《铡美案》通过宋代陈世美进京中状元之后,抛弃妻室儿女做驸马,最终被包拯铡死这一段历史故事,一方面热情歌颂了包拯不畏权势、主持正义的崇高品质;另一方面揭露了陈墩美忘恩负义、心狠手辣的丑恶嘴脸,宣传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思想。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学生都不会去欣赏这些美,甚至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民族音乐中有这些珍贵的财富,他们连起码的民族音乐知识都没有。与此相反,他们只喜欢流行歌曲、迪士科和摇滚乐,尤其是以爱情为内容的歌曲,刺激性的音乐。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以培养下一代正确的民族音乐的审美观。民族音乐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思想、民众习惯、美学观点和价值观念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在我们教学生学习、欣赏各种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吸收、接受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达到强化民族意识的目的。20世纪初,匈牙利的音乐教育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当时只有德网和维也纳的音乐被看作是好音乐,而匈牙利的民间音乐却只能在咖啡厅里演奏,年轻人对民族的音乐传统和音乐遗产几乎是一无所知。当时有一位著名作曲家对此十分担忧,强烈的民族意识激励着他,他决心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建立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振兴匈牙利民族精神。他以满腔热情投身于普通音乐教育,积极宣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并动员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来参加这一事业。他和另一位著名作曲家一起,克服重重阑难,收集整理本民族的音乐,并以此作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合唱歌曲、儿童歌曲和视唱曲作为学校音乐教育,形成了包括教育、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和教材的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他的成功不仅使匈牙利的音乐教育界进入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先进行列,而目.有效地振奋了匈牙利的民族精神。这个人就是为世界音乐教育界所尊敬的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家柯达伊。他说:“让我们给城市的孩子看看歌唱声中和音响声中的匈牙利!他们几乎不知道自己生活在这儿,让他们感到,祖国这个字眼不是让他们歌唱那些少数空洞的陈词滥调,而是轻松活泼的生活,是治愈创伤的温暖,是他们可以尽情爱抚,深深依恋的丰富多彩的原始森林。那么他们才真正算是身在家乡……”今天,我们是否也有必要让学生们在民族音乐声中感受祖国的温馨,了解祖国的历史,体验中华民族的精神呢?

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各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找到它们的缩影。不言而喻,民族音乐教育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生动而有效的途径:一曲《阳关三叠》,完整地再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别诗,把诗人送友人西出阻关时的愁情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一首《阿诗玛》热情地歌颂了彝旗人民追求自由、幸福和光明的光荣传统;一首《精忠词》讴歌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用富有民族气息的音乐,生动而感入地讲述了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礼教,热情地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潜移默化、积微成著的作用。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关系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大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将会出现一片崭新的天地。

我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篇4

曾经,古代音乐对我来说是神秘的,用兽骨磨制的骨笛,悠扬的古琴,还有许许多多不了解的钟磬等乐器。这么多乐器,那么多美妙的乐曲都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经过了自己学习,我知道了《韶乐》、《广陵散》等令人折服的音乐,也知道了诗词曲与音乐的紧密关系。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从远古时期的骨笛到明清时期盛行的胡琴,音域更宽,音色更多,音乐也更为丰富。它在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宫廷里,宴会时,喜事时,丧事时,送别时,战场上,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留下了一曲曲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后,历史上出现了《玄鸟》《云门》《九歌》《高山流水》《秦王破阵乐》《海青拿天鹅》《潇湘水云》等诸多音乐作品,有的虽然失传或者只剩下很少一部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们在中国历史和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伯牙的《高山流水》,尽管无从考证,但是古琴声起便将我带入了山间,时而澎湃,时而舒缓,仿佛看到了伯牙和子期对坐畅谈,风声水声包围着,而他们却丝毫不去理会,因为有了音乐和知己,其他的一切便也不再重要了。音乐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是人们对情感的另一种表达,只要对事物的感情存在,音乐就会不断发展,新的创作会源源不断地淌出。由此我想到了,唐玄宗所做的《霓裳羽衣曲》,细腻优美的旋律加上轻盈曼妙的舞姿,将唐朝的昌盛繁荣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的时代,美妙甚至有些奢靡的音乐的出现便不足为奇,这正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反映。在燕乐中不得不提的是《秦王破阵乐》,这首曾被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之最”的乐曲震撼人心,这个气势恢宏的歌舞大曲,听到乐曲响起,我能感受到战场上冲锋向前,奋勇厮杀的场面。有人这样评价道“全曲浑然天成,磅礴之中不乏温润,大气之下不失高雅,于冲和平淡中见精妙,可谓绝品”,也正是因此,它才能吸引那么多的人去研究,去进行再创作。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到宋元时期时,出现了许多词曲,这些改变了我以前对诗 人词人的印象。曾经我以为诗人词人就只会写诗写词,并不知道他们也有很深的音乐造诣,那些朗朗上口的词曲竟然是一首首音乐的词。比如姜夔,他的《扬州慢》耳熟能详,知道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伤感与悲愤,但当听到乐曲时,强烈的愤懑与惆怅涌上心头,曲调与词的结合,相辅相成,相互渲染,使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也更易让人感受到。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

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篇5

作为一门艺术,建筑除了具有自身的物质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精神性,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结合统一,建筑艺术之中,精神性和物质性之间的比例不是均等的,而是各有侧重。有的建筑物质性特强,而精神性却难以表现,如仓库、车棚、厂房、水塔等;有些建筑精神性略有提高,如学校、医院、办公楼等;有些建筑的精神性偏重,如博物馆、剧院、美术馆;还有些建筑精神性处于主导地位,如教堂、宫殿、寺庙、园林等。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只有精神性,而无物质性的建筑,如纪念碑、纪念塔、雕塑等,像西格拉姆大厦只单纯的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依托,毫无任何物质用途。就建筑而言,精神性越高,其本身就越趋向艺术性,艺术价值也就越高。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我对当代中国传媒艺术设计的认识 篇6

09级艺术传媒王岩

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纵览中国现今传媒艺术设计领域,我的认识是:现今中国传媒艺术设计领域的作品大多以产品推广的一种营销手段出现,成功的视觉传达艺术作品其被认可的标准就是作品中所推广的产品被大多数受众接受并喜爱。传媒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性被忽视,而商业性则被更多的提及和重视。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文化流入中国,其功利性更多的被人们所需要而应用;但是,其艺术性反而很少被人提及。传媒艺术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人们更多的是注重的是商业性而非艺术性。以黄金酒的产品广告为例,其广告本身并不具有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性,亦不会让人对产品本身有很大的好感和认同感。但是,策划者通过产品对消费者铺天盖地的疲劳轰炸,使黄金酒的牌子深入每个消费者的内心。由此可以看出,媒体艺术设计在中国,仍未成为一种单独的艺术形式出现;但同时,与商业营销的高度关联性极大的促进了该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加快了它在中国成熟的速度,传媒艺术设计的前景,让人看好。

由现在网络上流传的诸多视觉传达作品中可以看出,传媒艺术设计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其表现的内容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在西方文化中,视觉传达作品的内容大多关于自然和社会;而在中国的视觉传达作品中,作品内涵则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作者在作品中往往通过共同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产生共鸣。这一点在房地产的广告中尤其明显。在房地产的广告中,地产商打出的噱头往往是:博学君子,依山傍水而居,山有灵性等;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占有重要的位置。又有如:在白沙集团的推介广告中,“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广告词深入人心,就是策划者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与受众产生共鸣的一个极好例证。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主流媒介仍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视觉传达作品的内涵的时候,非主流文化已经悄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新成长起来的80.90一代在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逐步产生了他们自己的文化风格,即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作为新生文化的一种,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现在平面媒体的许多视觉传达作品即以此为内涵进行创作,也大受年轻受众的欢迎。

对中学音乐有效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篇7

一、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在音乐课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 很多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很重视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 然而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音乐教学素材的选择。众所周知, 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基础是合理地选择音乐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一大特征, 音乐教师应该掌握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选择最有效的内容的方法, 确立这样的意识, 即音乐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音乐教学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和依据, 也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在音乐教学实施中, 教师既要充分地运用教材, 充分地理解与掌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又要创造性、发展性、前瞻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改编、调整、补充和完善部分内容。做好这样的教材工作, 需要音乐教师在构思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时, 对教学的内容要有所增减, 对所选择的内容凸显必要性、合理性、有效性。切忌主次不分, 面面俱到, 要突出要点、重点、难点。

要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设计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要确保音乐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教师必须做好教学设计, 将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地彰显出来, 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要突出教学重点, 体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要有效推进、逐层深入, 要重实效、轻形式, 重结果、轻过程。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 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充分地展现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 唯有如此, 才能从实际意义上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精心创设音乐情境,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要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还必须重视创设音乐课堂教学的情境, 这是有效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学情境能促

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教学, 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深刻理解音乐的含义。学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陶冶情操, 修身养性。如何创设音乐课堂情境, 需要音乐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进行, 让学生欣赏视听画面, 要求学生客观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诠释音乐,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创设音乐情境等。

音乐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 它以练为主要手段, 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应该成为一节课的主流, 学生在练习中才能学习音乐, 感悟音乐。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和课堂教学中, 要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放在首位。对于重点的内容,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多听、多唱;对于难点, 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讲解;对于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点到为止;而对于学生难以掌握、容易混淆的内容, 教师则要重点讲解。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其内涵是十分深刻的, 学生无论是在欣赏中还是在学唱时, 其传递给学生的音乐信息是非常丰富的, 传递给学生的音乐魅力是相当巨大的。因此, 要想在一节课的时间里, 把这么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教师只有抓住教学的重点, 攻破难点, 一堂音乐课才能是紧凑而高效的。

三、充分发挥评价作用, 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是音乐课堂评价, 音乐课堂评价贯穿于整个音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科学有效的音乐课堂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在音乐课堂的评价中, 教师出现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 教师必须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评价的指向要明确, 在肯定学生亮点的同时, 要客观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对于评价的语言, 务必要做到规范和专业, 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二是要充分凸显学生评价主体的地位。音乐课堂的评价要把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突出学生的评价, 使学生运用音乐语言来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表现, 并在评价中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对艺术设计素描教学的再认识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 素描 结构 创意

一、艺术设计素描的产生及概念

艺术设计素描的概念最早是由创立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提出的,它的教育体系所强调的是:注重全面开拓学生的创造性,并掌握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原理,以目的性表现技能为前提,体现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和艺术情趣。同时包豪斯设计教育体系对传统素描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它认为不仅要表现出明暗、形态等客观内容,更强调作者的造型意识,并具有设计意味的表现形式。

艺术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为艺术设计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素描表现方式,它侧重于理性思维和设计的实用意义,追求完美的图形效果和产品应用功能,运用不同的观察方式、表现形式。设计素描提倡从“视觉思维”去认识素描,并认为素描具有“发现”意义,应采取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方式,用素描语言去发现、去想象、去记录创作思维符号,最终获得通过素描认识自然、发展设计的目的,同时,重新审视传统艺术与视觉艺术设计的关系,使艺术和科学关系、理念达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二、艺术设计素描的意义和教学内容

我们国家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有了快速的发展,同时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这其中包括传统素描教学体系与现代设计创造之间的应用关系,也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很显然,以往传统素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设计专业的需求。因此在充分认识素描的本质及使其能够体现现代设计创造活动的前提下,探索和完善适应设计创造所需要的素描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国家的艺术设计素描是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构成”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在艺术类院校的设计素描教学课程主要包括:结构素描和创意素描。

三、结构素描的特点及要求

结构素描是设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造型课程,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程。结构素描的训练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认知形式及其结构分析的观念,通过对物象结构的分析来深入空间的自我感受(诸如对形体观察与感受的程度,力量在空间的运动作用,直觉的空间判断,心智的推理等等),使学生从某一确定的描写过程中感受到内在结构的生命世界。

结构素描是以理解和表达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为目的,因此结构素描的观察常和测量与推理结合起来,透视原理的运用自始至终贯穿在理性的观察过程中,而不仅仅注重直观的方式,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忽视传统意义上对象的光影、质感、体量和明暗等外在因素,因此简洁明了的线条是它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段。

结构素描实际上是对三维空间意识的理解,所以要求画者具备很强的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结构素描要求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训练我们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力和把握能力。在形象的细节表现方面,结构素描所要表现的是对象的结构关系,要说明形体是什么构成形态,它的局部或部件是通过什么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结构素描关心的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这些本质特征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形体中提炼和概括出来。

四、创意设计素描的特征分析

创意设计素描更区别于传统素描,不以写实再现为最终目的。写实再现式现代素描以锻练画者的观察能力为主,要求正确观察,忠实再现,讲究严格的形体、结构空间的表达和熟悉的素描技巧。创意素描突出发散性思维意识,强调主观设计性利用素描手段表现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审美意识,将装饰图案、设计、新材料等因素叠加处理,形成一种新的素描样式。不论是传统素描还是设计素描,其共同的前提是从生活中获取自己更独特的感受,用情感将感受包装和美化,利用绘画手段,表达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

(一)创意素描要求:在思维层面上摆脱传统素描对其训练思维的束缚,打开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热情,灵活学生的思路。具体表现方法可分两种:

1、向内要在素描本身的表现形式和自律性上做文章,广开新的思维形式和表现形式,从被动的、冷漠的、机械的再现物变为彻底实现情感的、激情创造新的物象,主动地运用新的艺术形式去表现物象。

2、向外就是扩大素描表现的选取对象,从多元化、多方法去发展,发现更多新的表现形象和视域。

(二)关于媒材的运用:探索材料的独特表现手法和效果是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与创作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能表现出好的素描形式,什么材料都可以使用,任何绘画方法和表现形式都可以大胆的尝试,善于把特定物质材料变成艺术形象。把材料与要表现的内容联系起来,尝试多种素描材料并置,注意高低、大小、粗细的变化,打破传统的写实方向,突出趣味性、个性等独特韵味和表现。

五、设计素描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现代设计素描教学体系必须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培养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方式,利用各种材质,不同手段,以素描的艺术形式,表现具有独立审美意识的客观现象。

结构分析训练要使学生努力排除明暗色调、材质肌理等非结构的影响,要能够理性地推理和表现出画家看不见但确实存在的、符合逻辑的、符合透视规律的、合乎物理性的内在结构,能够充分考虑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组合、分离关系等。直接用虚实不同的线,将物体的比例、轮廓、结构转折等本质因素,不加修饰的描绘出来。还要让学生研究线的表现力和结构因素在画面的张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能力及理性的推理能力。同时如何使用新的材料、新的手法,联系设计性,实现新的素描形式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长处,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新。

总之,设计素描作为培养和训练设计形象思维的具有创造性综合意识的基础,显示出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强调多元性和开放性,更强调艺术设计素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受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主编.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仇用波主编.素描形式语言研究.仇用波主编辽宁美术出版社.

对音乐艺术的认识 篇9

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路-谈对音乐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新的课程改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的春天,它展现出一种崭新的理论思路.本着立足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创意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理念、观点的确立,都是对已有观点、模式的中击与挑战.最新提出的新课标、新理念“主动、探究、合作”是对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音乐教师的巨大挑战.

作 者:高静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音乐系刊 名:艺术评论 PKU英文刊名:ARTS CRITICISM年,卷(期):“”(10)分类号:G42关键词:

认识音乐的作文欣赏 篇10

直到学了音乐好多年后我才清楚,我所学的这些是属于古典音乐的范畴,当然不可以望文生义的理解为古代而经典的音乐,而是狭义的古典,特指发端于17-18世纪的欧洲,由我们所熟悉的 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大师群体所创造的那些文明成果。那不是仅仅学几首名曲,而是从记谱法到音乐理论、音乐作品、教学系统,创作方法、审美原理以及哲学思想一整套的体系。

西方的进步不仅仅是科技和政治,而是全方位的, 就说西方那些音乐大师们吧,也真是能干,短短二百多年的时间把他们的`音乐文明发挥到登峰造极的高度,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山峰让人无法企及。如果说我们五千年的音乐文化浩如烟海,而西方大师们每个人都是一片深海。我们这些音乐后人掉进这一片片海里除了接受已没有其他任何选择的余地。一些搞民族音乐的总习惯说借鉴西洋什么手法之类,我总以为那不过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已,不是借鉴,而是在西洋音乐体系框架下还能保留多少民族元素的问题。

上大学时王澍老师给我们讲西方音乐史,曾经带领我们“认祖归宗”,从我们的师承关系逐级追溯,还真能追溯到贝多芬、巴赫等师爷,着实让我们又新奇又有点自豪。天天与大师同行,时时与大师对话,那真是一段沉迷的时光。

但学府之外音乐界却热闹的多,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人的思想趋于多远,音乐也日趋多元,流行音乐已经开始已不可阻挡的势头而风靡,我们这些人便如卫道者一般还坚持着一份清高与孤傲,对流行音乐抱着一份轻视与排斥。

上大学前我常去山东艺术学院学习单簧管,有一次琴房外面有人大声唱了一句当时很火的流行歌,顿时很多琴房门口探出一个个脑袋,有一位教声乐的老教授立刻出来追查,那位唱歌的学生如大逆不道满脸愧疚,赶紧承认错误。大概老师是怕把嗓子唱坏吧,声乐,也就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用假声,而流行歌用真声是也。

孩子很喜欢音乐我甚感欣慰,以为我那许多没有实现的梦有所安放了,我拼命上课,教学生也教孩子,教乐器也教声乐,家里便琴声歌声不断,感觉如鱼得水渐入佳境。可是逐渐的孩子对所学的这些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反感,再三声明自己将来不这样用假声唱歌,尤其令人沮丧的是她竟说听着这样捏着嗓子唱歌就令人恶心。

我是深深惊异于这世事的翻覆,两代人仅差二十多年,鸿沟竟至于如此深阔。莫非是我真的老了?跟不上时代潮流?思想保守?多年古典音乐的浸润已使我油盐不进了吗?我要重新审视这一切了。

不知道是不是感情的原因,这过程异常的顺利,很快我的艺术观便产生一次极大的转变。突然发现流行唱法 或通俗唱法(我现在把它叫做自然唱法)不是比美声唱法更具备艺术的本质吗?艺术是讲究一个“真”字的,但这真却怎么能排斥表现手法即声音的真实呢??艺术是最讲究个性的,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但假声又有多少个性呢?现今不是都在抱怨那些美声 民族歌手千人一面不分彼此吗?自然唱法用的是自然的真声,表达自然的真情,只为黎民舒心声,不为帝王唱赞歌,这不正是最高的艺术境界吗?美声不是艺术的全部,无论哪种唱法都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而已。

对绘画艺术多元化的几点认识 篇11

二十世纪中叶,蒋兆和、林风眠的人物,李可染的山水等少数名家的的作品,已经有了较传统意义上的变新和一定程度的跨越,但这些变化尚未脱离中国画的母体,只是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不能称之为多元化。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应定位在“八五思潮”后这个时期,当代画家在这个时期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茫然与觉醒的过程。当时的中国绘画艺术形势比较混乱,传统绘画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空前的冲击和挑战,几乎被颠覆,许多艺术家、美术理论家一时间被反叛之风吹至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甚至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的年轻的艺术家们异常的兴奋和冲动,大有压抑和束缚后被解放之势,自觉与不自觉卷入其中,随波逐流。主流及非主流,传统与非传统等各种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应运而生,令人眼花缭乱。

进入本世纪初,受西方文化影响所产生的冲动、反传统、迷惘之势有所减弱,犹如一潭浑水的中国绘画艺术群体和创作氛围,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后,变得较为理性和自律,并敢于抵制西方文化话语强权,能够更加客观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现在看来,当时对绘画艺术多元化的理解是有误区的,其误区之一是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兴衰、演变和发展,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和工笔都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完整的和成熟的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只有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过程,才能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真正内涵,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较为科学并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美学理念。误区之二是不能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八五思潮”后,西方文化的前卫意识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突出表现在50后至60后出生的两大群体(若干现象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中期最为活跃),甚至对各大院校教学的趋向也造成一定干扰(重形式忽视基础),如果不是借鉴而是一味的尾随或依附于西方艺术,其后果,艺术作品不是被异化就是被殖民化。误区之三是不能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随着一些自由艺术家群体的不断聚集和壮大,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其中不乏有真正执着追求创新的艺术家,他们力图通过中西交融的绘画语言不断推进中国的文化艺术向前发展。但也有一些人或是抱着投机心态,获取功成名就的机会,或是单纯从商业利益出发,在意识形态上迎合西方文化艺术的口味。即使是达到目的,最终结局只能是昙花一现,其艺术生命终归是短暂的。

对音乐艺术的认识 篇12

艺术是历史的

有人曾这样问:为什么传统的 (历史的) 不能成为流行的?我觉得有段话说得好, “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同时出现, 同时消灭的。”“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 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不同的历史环境有与之相适应的音乐文化, 历史流逝了, 这些文化也将随之而去, 流传下来的更多的是其影响, 是新时代人们对其精神的传承和理解, 而并非仅仅是音乐本位的历史继承。这也就是说, 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 如果仅仅是原样再现的话, 那它的生存空间是狭窄的, 如果想让传统音乐文化被当代人广泛接受, 那么它就必须具有当代的历史印记。

在现今社会上, 传统音乐文化正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有最具原始风貌的;有吸取传统精髓, 稍加变化进行再发展的;也有为了商业目的大加演化, 几乎面目全非的等等。所有这些无非体现了人们对传统音乐文化在保存上的不同认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艺术是历史的, 历史的车轮碾过是不会回头的, 艺术不会原样再现, 但艺术的形式却可以在新的历史土壤中找到供其生存的新价值。不论是哪种形式, 我们都要允许其存在:“科学让各人按照各人的嗜好去喜爱合乎他气质的东西, 特别用心研究与他精神最投机的东西。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 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 把他们看作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 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 人类的精神面貌就表现得越多越新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审视每一种形式, 经过思索和判断, 选定自己的目标走下去。

传统音乐过时了吗

现在有些人总是将“传统音乐已经过时了”之类的话放在嘴边, 但却以略懂西方古典音乐为傲, 好像知道了贝多芬、莫扎特就是荣耀, 而欣赏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就是老土!不知在西方人眼里, 他们会不会认为欣赏巴赫、海顿也是一件老土的事情?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 文化, 历史, 思想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因素都有。尤其鸦片战争以后, 我们的民族文化受到极大摧残, 民族自尊心受到挫伤, 妄自菲薄, 不能正确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 “只要稍微了解世界音乐发展的人, 都不难理解这样一个事实:在历史上长达千余年的时期内, 中国音乐艺术曾居于世界前列, 并曾成为世界音乐发展令人瞩目的中心。并且, 无论是在以前的千余年, 还是近五, 六百年来, 中国的音乐艺术事实上一点也没有退步, 而一直在持续稳缓地前进。”。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民族和传统感到自豪, 也只有先对自己传统的东西抱有一种崇敬和自豪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振兴事业当中去。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传统文化没有任何兴趣的人, 如何在这一领域做出应有贡献, 反而对他是种精神折磨。

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西方的古典音乐也是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在十八九世纪, 音乐在西方是人们交流的手段, 可想而知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19世纪以前的音乐里, 西方是基本没有古典和流行之分的, 有的只是体裁的不同而已。在我们今天看来完全属于古典的正宗的古典歌剧, 在当时恰恰是非常流行的音乐。进入20世纪以后, 音乐家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改变, “我们的作曲家不再为听众写通俗的作品, 他们摒弃了音乐的外在的相关属性, 包括道德属性, 宗教属性, 审美属性, 乃至娱乐属性, 而注重遵循所谓音乐的内部规律的“自足”。

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 遵从的也不在于是坐着拉二胡还是站着演奏二胡, 问题在于怎样关注过去, 是单纯地回到过去, 还是把过去带回到现在, 把过去的一些东西转变成现代的, 就像马友友和迈克菲林所作的那样。如果只是复制, 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古典音乐能否绵延不断, 薪尽火传, 关键在于创新, 否则是无法和商品化的社会做最后抵抗的。”

摘要:中国的传统音乐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是值得骄傲和秉承的文化遗产。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包括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质疑了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不认可, 甚至冷嘲热讽。希望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在好的历史环境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音乐,继承,创新

参考文献

[1]丹纳 (法) 著, 傅雷译.艺术哲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相对稳定持续发展的音乐结构[M].

上一篇:含有贬义的褒义词成语下一篇:呼叫中心改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