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彩为话题的作文(精选12篇)
以精彩为话题的作文
(一)转眼间,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始了。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又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老师那一声声亲切的叮咛,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教室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桌变成了有两个抽屉的、黑板变成了移动的还带有电子白板、墙壁上多了两台空调。
今年我已经六年级了,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年,最难忘的一年了!之前的成绩已经不算什么,新的起跑线就在脚下,马上就要起跑了,是遥遥领先还是远远落后,只看你怒不努力。曾经的精彩已经记录在了脑海里,新的精彩从现在开始创造。为自己定下目标,从现在开始为目标奋斗,让接下来的一年为六年的小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不再留下任何遗憾。明年的现在,我将踏入另一个陌生的教室,再也看不见那熟悉的面孔,听不见亲切的教诲了,我一定会好好珍惜最后的一年!
树叶的精彩从春天开始,花朵的精彩从第一缕阳光开始,竹子的精彩从第一场春雨开始,我们的精彩从这里开始!
以精彩为话题的作文
(二)本周星期二中午,我们学校举行了老师篮球比赛第二轮,是上周比赛的胜者语文组vs实力雄厚的数学组。
比赛前,同学们的猜测可多啦。有的说语文组上周就已经打赢了实力强大的综合组,这次能赢;有的说数学组男老师多,力量大些。我在暗暗想,这场球赛肯定精彩,我一定要去看!
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比赛悄然开始了。一开始,两个组都将对方的人防守得很紧,竞争激烈,不分上下。当数学组暂时以10:6领先时,我为语文组的老师捏一把汗,心情越来越紧张,心里像端了只兔子──怦怦直跳。我们好多同学自发地组成了啦啦队,大喊:“语文组加油!语文组加油!”其他没上场的老师就在场外指点着赛场运动员的“战术”。我看见所有语文老师很团结,集中在一块,共商策略。在队员休息时,有的送水,有的送葡萄糖口服液,有的让座„„ 一会儿下半场又开始了,我们的体育张老师抢球可厉害了,飞身夺到语文组刘老师手上的球,三大步冲向球篮,结果在中途又被对手断了球。这时,语文组谭家坤老师又一把抢到球,传给四(4)班的张老师,张老师又传回给谭老师,几个漂亮的传球,球被传到谭老师手上,只见他对准球篮,伸手将球投出,“进啦,又进一球了!”同学们欢呼起来。接着,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全力以赴,一次又一次断了对方的球,到比赛结束了,语文组终于以19:17取得本场球赛的胜利,夺得第一。“语文组赢了┈┈”站在语文组这边的同学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场篮球赛真精彩。
以精彩为话题的作文
(三)人生如茶,我们在一次次的沉浮中得到磨炼,生命才得以升华。
——题记
对于学子来说,榜上无名是一种磨炼;对于士兵来说,折戟沉沙是一种磨炼。人生的大道上处处充满着磨炼,它好似路边突然伸出的一丝荆棘,将你刺得遍体鳞伤,而前路未知,已衣衫破损的你是否继续前行?我的答案是“是”。整理行装,充满勇气面对磨炼,在磨炼面前,我们要前进不要退却。
我看不起项羽,狂傲的西楚霸王竟被四面楚歌的磨炼逼得绝望自刎,连重整旗鼓的勇气也没有;我瞧不起刘备,兵败之后躲到白帝城草草托付江山。磨炼不是恶意的,是天灾就要战胜自然,是人祸就要反思自己。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黎明前黑暗笼罩着一切。“一览众山小”的背后粘着历经磨炼的泥泞。看到磨炼就畏惧,看到山路泥泞就灰溜溜下山,这样的你永远体验不到磨炼带来的成功感,这样的你已将黎明与巅峰拱手让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往今来,成就大业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丰富的经验,信念并非生来就有,它似尖刀,在磨炼中越磨越锋利;经验并非圣人所传授,它似玫瑰,被刺的同时,手留余香,成大业之人的人生道路时常伴有艰难险阻的插曲。
世纪伟人邓小平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思索中国道路前进的方向;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学习了五门外语。他们的人生有如明珠,虽有裂痕,却不能掩其光辉。我从短短十四年人生中也得到了不少启示:每每在挫折中不能自拔时,我总是反思自己,为何不能鼓起勇气经历磨炼,我也在不断采摘着我的玫瑰。
人生如登山,每个人都盼望着能“会当凌绝顶”,而你是在山脚下战栗,在半山腰叹息,还是在山顶览遍壮美的景色,就要看你是如何面对磨炼的了。在磨炼面前,我们要勇敢地战胜它,打败它,才能赢得人生艳丽的春天!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关键词:体验教学;活动体验;精彩课堂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它所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德课堂中的体验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道德情感与生活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那么在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合理地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学习呢?结合案例《你帮我,我帮你》(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的教学来谈谈。
一、活动中感悟,激发情感共鸣
活动是小学品德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在品德课堂的体验学习中,我们要把活动作为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形式,积极组织各种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强化其内心体验。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心智发展还未进入到抽象的层面,所以,我们的活动要尽量围绕能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也就是要选择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
《你帮我,我帮你》教学一开始,就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握儿童特点,精心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活动“蒙眼取球”。学生一听要做游戏,都积极参与,调动了注意力。第一次游戏结束了,在设置的障碍面前,选手当然拿不到球。
师:你觉得想游戏成功容易吗?
参加游戏生:摇摇头,很难的。
师:在游戏的时候,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生:我的眼睛看不见,都走歪了呢!
师: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想法呢?
生:要是有人帮助我,我一定能走过去拿到球。
……
对于那些看游戏的学生,也是感受颇深。
师:你们在看游戏的时候,特别是他走错方向的时候,你们最想做什么?
观看生1:大声的告诉他。
生2:真想上去拉他。
生3:我去帮助他,肯定能成功。
……
学生在活动后,都能体验到了别人的困难,激发了需要被帮助和帮助别人的欲望,情感自然流露。于是,第二次游戏,小选手在同伴的帮助下,顺利拿到了球,游戏也成功完成。
这样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由情育理并促进行为养成,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在这里,老师无须强迫学生接受什么观念,只让学生从中感受、体会、省悟、内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老师只是稍作点拨、提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完成其品德内化的前提条件。
二、情境中体验,充实自身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教师只有创设生动的、有较强针对性的生活情境,制造特定的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逐渐完成从情到理的深化。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
《你帮我,我帮你》在通过游戏活动体验到助人的第一步后,接着出示了三个情境,下雨了没带伞,提不动水,不会跳绳。这三个情境在学生的身边随时会遇到,而且较为典型,分别代表了学习上,生活中,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再进行换位体验,体验他人的困难和内心感受。这些遇到困难的情景,来源于学生的平时生活,就像是发生在每个人自己身上一样,当然更容易让人理解,引起共鸣,以此产生助人的行为。
三、注重实践,深化情感体验
有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位妈妈每天做家务很辛苦,还为年老的母亲洗脚,她的孩子也端着一盆洗脚水,晃晃悠悠地向妈妈走过来。在那稚嫩的“妈妈,我给你洗脚!”的叫声中,妈妈哭了,我们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情境体验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口,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而体验往往是在大量的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教学场所,重视课外实践体验,抓住每一个教学的契机,进行体验学习。
《你帮我,我帮你》在做足了情感和道德的铺垫后,又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追忆,找找身边的助人榜样。回忆自己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遇到困难时的情感体验,选择印象深的体验诉说。这样学生结合的自身的体验,对他人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引起共鸣,以此产生助人的行为。
师: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小朋友帮助过你,借你一块橡皮,教你认识了生字,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都带给我们了快乐,你还记得他们吗?
生1:上次我的铅笔断了,佳佳借我铅笔。
师:是啊,你说谢谢了吗?
生:谢谢你帮助了我,我很高兴。
师:真有礼貌,那就把“助人之星”贴在佳佳的胸前吧。只有爱帮助人的孩子才能拥有它呢。
……
学生们都踊跃的发言,诉说着自己受过谁的帮助,或是曾经帮助过哪个朋友。“谢谢”“不用谢”充满了课堂。事先准备的“助人之心”徽章也贴在了爱帮助人的学生胸前。
孩子的情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一次又一次的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的。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时,孩子们已从被动的体验者,转向主动的实践者。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体验学习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午,我非常幸地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宋运来的讲课。开始上课了,宋老师先简单的介绍了自己,告诉我们这堂课是教漫画作文,然后才开始正式上课。宋老师先打开了话匣子,告诉我们漫画上的每一处景、每一幅画都在表达着一个句子、一段话或一个故事。
我一听,心想:宋老师真不愧是全国特级教师,能总结出来这么深奥的道理。接着,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张“纸”,在“纸”上继续挥毫作画,不一会儿,一弯新月便挂上了高高的“天空”,两只活灵活现的小鸟蹦上了“画纸”,一座座山坡、一棵棵小草和一个个树墩也走上了“画纸”,同学们无不佩服宋老师的画技,尤其是我。宋老师在画出一个个景物时,还一边让同学们对画上的事物进行想象,同学们纷纷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举手都十分积极,害得我举了半天手还轮不到发言。最后,宋老师要求我们根据图和自己的想象写一篇作文。一堂精彩的作文课很快就结束了,宋老师领着我们到了隔壁的教室写作。我一边写作文,一边想:宋老师的讲得真精彩呀!
前不久,持续了几天的“抢盐”**刚刚平息,因为日本核泄漏引发的抢盐潮,不仅让盐价一下子翻了好倍,甚至还出现超市脱销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呢?从“抢盐事件”中,折射出许多问题。 我想到了食品安全。这些年来,中国在食品安全上屡次出现问题。从“苏丹红”事件再到“毒大米”,再到现在的“瘦肉精”事件••••••中国的食品似乎总是存在问题,这也使得历经数次事件的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有了一根敏感的神经。也难怪在日本核泄漏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超市抢盐,生怕自己吃到了受污染的盐。
这根本原因,是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为什么导致这样的现象呢? 我想到了那些黑心的商家和不负责任的官员。每当中国发生有关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后,政府官员总是轻描淡写的说:“食品很安全,我们会尽快调查••••••”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安抚民心,可是他们错了,这样只会让民众平静一小会儿,过不了多久,大家又会因为新的问题陷入恐慌,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社会上那些黑心的商贩。他们为了牟取暴利,不顾国民的安危,在食品中肆意的添加化学物质,就这样,一边是黑心商贩在食品中作怪,另一边是政府官员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民有怎会没有危机感?但是为什么西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率,要比中国少呢? 我想到了国家在对食品安全问题方面的处罚。
要知道,在西方国家,只要被查出食品安全有问题,可能是要进监狱的。因为西方国家认为,如果连食品安全问题都不能保障的话,更别提工作、生活、学习了。正是有了这样一盏警灯,所以那些黑心商贩也猖狂不起来,反而在中国,因为没有这么重的刑罚,以至于黑心商贩更加的为所欲为。 “抢盐**”折射出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忧心,我想,国家在这方面真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毕竟,食品安全是我们生命的保障,可不要到最后因为自己人的私欲,而赔上了自己人的性命。
我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不紧不慢地答着试卷,上午发生的事一幕幕再次在我脑海里回现。 “老师,下午不是要考时代数学报吗?
可是你刚刚却说要单元测试!”我疑惑地问。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径直走向讲台:“考时代数学报的同学注意了,学校不再组织考试,想考的同学请自行到外面报名,班主任昨天没有说吗?”“没有……” 底下传来被拖得老长的回应声,而我却像石像一样一动不动,不断地重复着刚刚说的话,生怕自己听错。 午饭时间,我从朋友那儿借来手机,打电话给母亲去为我报名比赛。漫长的等待结果的时间似乎有一个世纪长,我粗略的动了几口饭菜,心中深知现在,再没有什么调味料比报上比赛这一消息更好了。 清脆的手机铃声被同学们说话聊天的话语淹没,但我还是欣喜的从手机中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我欣喜若狂,一旁的数学课代表盯着我,冷冷地说:“不必那么兴奋吧,不就报上了比赛么?就算把机会让给我,我也不一定去考。”我想起几天前,手持报纸,天天奋战,曾经为了解出一道题而兴奋不已,于是拍了拍他的肩,笑着说了句:“把握机会。”留下他一个人留在那里费解含义。
下午,走出考场,揉了揉太阳穴,我深呼了一口气,望着落日的美景,川流不息的人群,我发现了,理解了,把握的真谛。
一、内容与目标
《简单的周期》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探索规律,这一领域通常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计算、操作、思考等方式,探索蕴含在问题情境中的规律,提炼思考问题的方法,并能够用语言、文字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发现的规律。探索规律的教学要重视规律发现、探索的过程,并能尝试运用规律。要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隐含在问题情境中的数学规律,并提炼出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的一般能力,以及发现规律、欣赏规律、运用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简单的周期》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生活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并能按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判断,从而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周期规律表现为一种循环出现、周而复始,体会其确定性是认识周期现象的关键。因为规律具有确定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寻求‘无限’”,这也是推测“第几个事物是什么”的基本原理。对学生来说,本课知识内容不难理解,但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其然”,更要引领学生去探究“所以然”,进而将具体问题逐步归纳、概括,上升为数学模型,站在模型的高度去认识规律,培养初步的符号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策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运用多种策略尝试解决问题,但是“用除法算式推算第几个事物是什么”无疑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它是最具一般性的方法。“用除法算式推算”的关键在于找出规律,确定每一组的数量和次序。教学的另一重点则是根据计算结果,判断“余数”在第几组,是第几组的第几个。教学难点则在于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以及策略优化的过程,感悟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渗透符号意识。
三、规划与实施
(一)激趣导入
1. 比比谁的记忆力好。
师出示两组电话号码,A:13817541328 B:13812341234
A组男生记,B组女生记,时间三秒钟,看谁先记住。
(学生观察号码,积极抢答)
2. 交流反馈:男生认为女生的号码好记,有规律。
追问: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反思刚才的游戏过程,发现问题所在,体悟规律的魅力)
3.导语: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设计说明】新课的导入,注重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自然地投入到对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之中,让学习“悄悄地发生”,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索交流
1. 过渡:我们先来做个听写游戏,我报你画。
○△○△○△
(指名到前面借助课件进行演示,其余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提问:我不报你也能接着往下画吗?
(生画)
提问:老师不说停,你准备就这样一直画下去吗?
指出:后面可以用“……”代替。
2. 提问:在这组图形中照这样画下去,第13个图形是什么?
要求: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在作业本上。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
3. 展示、交流、汇报。
预设:
方法一:画图
学生依据自己发现的规律依次画出所有的图形,直至第13个。
方法二:推想
第1、3、5、7……是圆形;(单数)
第2、4、6、8……是三角形。(双数)
师:大家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
(引导说出位置是单数的都是圆形,双数的都是三角形)
方法三:计算
13÷2=6(组)……1(个)
提问:从这个算式就能知道,第13个图形是什么吗?为什么?
(学生可以先在组内研讨,然后再交流)
追问:
(1)“2”是从哪里来的?(把2个图形看作一组)
(2)“6”是什么意思?(13个图形,一共有这样的6组,所以6表示有完整的6组)
(3)余数“1”呢?(是第7组的第1个,和每组的第1个相同)
(说明和分析的过程,可以和前面提到的画图的方法结合起来)
4. 小结:
同学们用画图、推想、计算这些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每人都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但是每人都有一种方法,交流后我们每个人就都拥有了几种不同的方法!
【设计说明】将找规律问题浓缩在简单的画图活动中,既简洁明了,又突出周期规律的本质。利用flash构建的操作环境,能够让学生自由呈现操作结果,较好地实现了课件随课堂动态生成。这个环节着重突出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沟通这些方法之间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
(三)算法优化
1. 分步出示:○○△△(○○△△)……
提问:请看大屏幕,发现规律了吗?
指出:一般至少要出现2组,我们才能大致确定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课件出示: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37个图形是什么?
■看单数、双数还行吗?为什么?(方法有局限性)
■还有人全部画出来吗?为什么不画了?(数量多了,画太麻烦了)
■怎么列算式?
37÷4=9(组)……1(个)
提问:能说说“4”是从哪里来的?“9”是什么意思?余数“1”呢?
追问:如果余数是“2”呢?
点评:我们不但能解决问题,而且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会的水平又不一样了!
小结:解决周期规律问题一般用除法。
2. 出示:○△□○△□……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这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照这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26个图形是什么?第27个图形呢?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指出:这一组中一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图形。
汇报:怎样列式?如何判断?
指出:看余数是关键。
提问:怎样根据余数来判断是什么图形呢?
揭示:余几,就是每组的第几个图形。
提问:如果其恰好整除,没有余数我们该怎样判断呢?
揭示:余数为0,即为每组的最后一个图形。
【设计说明】这里重点分析用除法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以及注意点,以除法作为重点是在与其他方法的比较当中逐步明晰出来的,对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所包含意义的分析,则是对规律本质的追问。两个问题看着和上面的问题相似,其实第一道是图形的数量变多了,第二道是图形的种类有所增加,体现一种内在的提升。教学方式上,以学生自己解决为主,学生自己尝试、交流、互评、反思,教师只相机做一些提示,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分享者。
(四)建模拓展
1. 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直关注的都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基本图形,倘若不是这些图形,你们还能解决吗?
出示:
指出:符号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它所揭示的规律。
提问:这些符号还可能表示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发现与上面所揭示的规律是一致的)
2. 过渡:这些符号有可能反映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排列规律。
出示主题图:
(1)说一说,第32面旗帜是什么颜色的,你会吗?
(学生尝试解决,再小组交流)
预设:如果有学生一眼就看出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的本质联系,则选择让这个学生来阐释理由。
追问:一样吗?
学生尝试解决这个主题图中的问题,并沟通与前面图形游戏的内在关联。
出示:○○△△○○△△……
(或者:※※◎◎※※◎◎※※◎◎※※◎◎……)
反问:不一样呀!原来是圆形和三角形,现在是彩旗,怎么会一样呢?
(排列的规律是一样的)
小结:只不过是把“○”换成了“红色旗帜”,把“△”换成了“黄色旗帜”,排列规律并没有变。
点评:同学们不但能找出规律,还能不受表象干扰,看到本质,真厉害!
(2)提问:现在再来看一看这些盆花和彩旗,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
提问:现在你能提出几个类似的问题由大家来解决吗?
(学生提问,其他同学解决,老师即时点评)
【设计说明】从模型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周期规律的本质,揭示符号背后的丰富与多元。不但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五)综合应用
过渡: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棒!一起响亮地说一声:“我非常棒!”
1.“我非常棒我非常棒……”第9个字是什么字?第12个字呢?第156个呢……
(学生抢答并说明理由)
2. 一组笑脸的图标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
提问:余数是几时是黄颜色的笑脸?余数是几时是红颜色的笑脸?
……
3.上体育课,体育老师让全班46人站成一列,然后“一、二、三、四”报数。报“一”的人往前走四步,报“二”的人往前走两步,报“四”的人往后退两步。这样就得到四列。最后一个同学站在第几列?
(学生自主练习,及时交流)
【设计说明】这组练习重在帮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内容,问题呈现的形式注重童趣,三道练习从模型的角度看都是相似的,但是在关注点上又各有侧重,不但关注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六)总结作业
1. 反思拓展
结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其实,研究数学的一项重大使命就是去找寻规律,运用规律。
拓展: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潮起潮落,冬去春来,我们就生活在这样有规律的世界中。如果我们能把发现的规律再应用到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更和谐。再想想,我们的生活中难道只有这些规律吗?课后请同学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生活去继续你们的思考和发现吧!
2. 分层作业。
(1)(★)圈一圈,算一算。
▲○○▲▲○○▲▲○○▲▲○……
排列在第19个的是(),第200个……是()。
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我们爱数学……第99个字是()。
(2)(★★)议一议,填一填。
把一些数按下面的规律排列:
1,-1,2,-2,3,-3,……
第25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第50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你知道它是多少吗?()
(3)(★★★)补充提高题:1÷7=
观察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小数部分,第100位是几?
小数部分,前100位中有几个1?
小数部分,前10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
[学生分层作业,(1)(2)当堂完成,(3)机动,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思考]
【设计说明】通过回顾让学生学会梳理所学内容;通过欣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规律的魅力;通过分层练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拓展提升,将学生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向课后延伸、向生活拓展,力争既让学困生能“吃好”,又让优等生能“吃饱”。
四、反思与总结
本课教学中努力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怎样”,如何“学得更轻松、更愉悦、更有后劲”。着力追求用“生动的形式”(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来诠释“深刻的内涵”(凸显数学本质),让学生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逐步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和交流。
第一,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有不少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体验,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世界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第二,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数学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数学教学中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体验等活动。
第三,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历练过程。数学知识具有内在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
第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而言却是全新的、未知的。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史上那些“关键的步子”,尽可能再现类似的“再创造”过程。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话题作文 有效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英语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语言的发展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四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无论哪个环节出了落后,都会制约其它几个方面的发展。因此,小学英语写作教学忽视不得。下面以自己的实践,谈谈小学英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由浅入深,培养写作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探索,都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诧”,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远远超过责任”等,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对写作感兴趣,才可能想写、乐写。
然而,对于儿童来说,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情,对于汉语是母语的小学生来说,英语作文难度更大。因此,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水平,设计难度适宜且充满童趣的任务,并力求任务层次性。
对于起始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训练可以结合单元的话题,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再进行“挖空”练习,如:
My cat
I have a ____. It’s _____. It has _____.It can ______. And it can _____, too. it eats _____.I like ____ very much. we are ______ friends.
这样,学生根据上下文而猜测填空,既是英语作文的雏形,也为以后阅读填词埋下伏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也容易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写作的信心。
二、善于挖掘写作素材
1.挖掘教材素材。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话题丰富、素材面广,且情境绘画贯穿教材的始终,迎合儿童的好奇、好动,适合儿童们说、唱、模仿和表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而设计习作任务。
如新版牛津译林小学英语中,教师可以根据部分单元的story time只有图片没有具体故事内容的实际,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再编写故事。
再如,Christmas is coming的教学时,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这一传统节日,再结合教材制作圣诞卡的要求,也可以提高要求,根据自己对圣诞节的了解以及是怎样过圣诞节的等写一篇50左右的短文,这样,结合教材中素材以及生活中的素材而让学生练习写作,学生会乐不可支,不会感到太困难,也利于写作习惯的养成。
2.创设情景化的话题素材。明代谢榛说“情景交融而为诗”。在写作教学中,直观、生动、逼真的情景既可以营造氛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欲罢不能之感。一幅鲜明、形象的图画、一个有趣、动听的故事、一个逼真、生动的表演等,都会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写的激情。
如学习牛津英语5上Unit5的Review and check时,在开展活动What are we good at?(夸一夸我们的特长)的活动中,让学生熟练运用I can jump high. Lucy can sings beautifully等后,再呈现He Jun的肖像描写,并介绍,He Jun is our new friend.以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him?而激发学生介绍何军的愿望。
3.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英语教学中,将生活化的素材引进英语课堂,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也实现英语教学的生活化原则,生活化素材的渗透和选择,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如学习Zoo animals时,了解了一些动物园的法规,让学生写几条班规,这样,将写作内容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
三、在有趣的活动中写作
1.词——句——段。小学生写作文,就循序渐进,应从“词—句—段”着手,不可能题目布置下去,就着手写作。三年级的学生从写句子开始,如看到cat的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和提示词写出It is a cat. It is lovely.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可以给出提示词,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单词而说出几个相关的句子,如is, have, like, can,等,对于这个练习,学生们可能说出形形色色的句子,例如is,She/He/It is… There is…等,经常做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路会逐渐开阔,用英语说话、写话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2.结合话题主题写作。新编英语教材,以情景单元为主题编排,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的主题话题而巧妙设计写作任务。如学习五上Unit2 A new student时,让学生以School life为题,介绍一下自己的学校情况,以My new friend为题,而介绍班级里的新同学、新朋友。学生们也会有话可说。
此外,创设情景编写对话,根据对话改写成短文、要求学生学写英语日记以拓展写作,以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写作等都是可行的写作训练策略,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合理使用。
英语写作体现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写作技能的培养、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即就,小学生开始用英语写作,有一定的困难可想而知,教师应用多种策略、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写作平台,使学生逐渐爱上写作,使学生对写作不再畏惧。
参考文献:
[1]李婉华.巧用教材培养话题写作的能力[J].师道·教研,2014 (7).
在我二年级刚刚开始踢球的时候,我对足球非常热爱,总是在家踢球,看一些关于足球的比赛。
有一次,我坐在沙发上看一场足球比赛,其中一队在进攻,进攻时不小心被抢了下来,抢下后,另外一队的队员带着球打反击,他十分厉害,做出了一些非常酷的一些假动作,有人球分过、有牛尾巴、还有彩虹过人……这些假动作帮助他过掉了一层防线,最后传给了在门边等待的队友,队友接到球后对门就是一脚抽射。可谁知被守门员扑了出来。
他见状,跑上前,转身后跳起,倒着一抽,再顺利的落地,成功地用出“倒挂金钩”,球飞向死角,进行了决杀。这一精彩瞬间让在坐的所有人投去了热烈的掌声。
我看后惊呆了,急忙跑到老爸边上,非常奇怪又迫不及待的问:“老爸,你知道这个进球的是谁吗?他好厉害呀!”“哦,那是梅西。”老爸双手叉腰,做出骄傲的动作。
哦,原来是梅西呀!梅西训练的时候总是非常认真,对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丝不苟,吃饭也是非常严格,不吃油腻和垃圾食品,营养也搭配的比较好。想想他的努力,想想我自己,决定认真训练,长大成为足球明星。
是啊,它们太过平凡。不开花的季节,它们甚至会被人当作杂草。没有牡丹的高贵华丽,没有金桂的浓郁香气,也没有茉莉的清香淡雅。它们只是静静地、平凡地群居于河畔,以自己纤细的身躯,守护着一汪河水。
秋天,天气转凉,我像往常一样在河畔散步。不经意间,一片胜雪的白色闯入我的视线。天哪,不知什么时候,那翠绿光秃的芦苇已开出了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洁白的成簇的芦花。
这漫天芦花令我吃惊不已。撷了一根近看,发现芦花实在并不起眼,没有精美的花瓣,只有柔软的纯白色绒毛细腻地排列成锥形。我有些失望,扔掉手中的花穗,再次抬起了头。
刹那间,一阵秋风袭来,成片的芦苇随风舞动,往一个方向斜倒下去,又直立起来,一波一波,如同白色的浪花翻涌。或鲜或浓的绿色根茎时隐时现,碧色的浪涛在洁白的汪洋之中,出现,又消失。一簇簇,一片片,成林成浪。风吹不断,浪打不倒。它们如同轻盈的舞者,婀娜起舞,荡漾起一方堆雪砌玉般的圣地。就这样随风摇曳着,如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它们身后,是波光粼粼的湖面;头顶,是一碧如洗的天空。这白花、碧水、蓝天交相辉映,成了最美的风景,在我的心中定格。凛冽的秋风丝丝地割人,我却丝毫没有在意。
大风止了,一小片芦苇被阳光镀了一层金,丛丛芦苇只是随着微风轻轻摆动着腰肢,这是刚才所没有的宁静画面。我无法移开视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这才真正有所体会。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马克思也曾说过:“生命如果不是活动那又是什么呢?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类的本性。”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一、走近平常生活,感受数学的乐趣
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例如:在教学“买电器”这一内容,我没有把书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讲解,而是课前先让学生到多个电器商场调查,进行“货比三家”,看看哪个商场的电器便宜。通过课前的调查,学生把各个电器店中的电器不同价钱都记录下来。上课了,面对记录各种电器的不同价钱,学生享受着自己调查的乐趣。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把主动探究的“球”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课前调查的信息和教师提出问题,积极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明白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二、培养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操作是指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动作为认识的起点,建立起有关知识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过度到抽象和理性阶段,这对学生学习一些抽象知识有很大作用。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看清、摸着,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愉悦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性质》一课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三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让学生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找出这张长方形纸的 ,涂上颜色。再用同样的方法涂出另两张长方形纸的 、 ,提出“你发现什么?”经过自己动手参与操作和实验,学生们都很有信心地说:“是相等的”。我会说:“你们真行”。学生们心里就充满了成功感,学习的劲头更大,对数学求知欲更强。又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时,我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品的形状相近,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火柴盒、易拉罐、魔方、小皮球等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和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轻松感知立体图形的概念,而且增强他们的空间观念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鼓励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数学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儿童生命运动取之不竭的内在动力,教育教学的天职就是要激活儿童的好奇心,着眼于创造,并使之最大限度地得到表现。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重演或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等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探究情境,激发探究欲望,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打开突破口,运用不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个性形成和特长发展,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创造的乐趣。
四、参与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
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研究过程中要突出实践,以“做”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例如:在教学“比例”这一课前,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有的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呢?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了“比例”这一单元后,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去量旗杆的高度。有的组拿来一根杆子,量出它的长,竖起,再量出它的影子长和旗杆的影子长;有的组叫一位同学站起来,量出他的高,再量出他影子的长和旗杆的影子长。这样,通过“开放”课堂,让学生再一次深化对“比例”的认识,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在新课程的指导下,它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关键词:中学政治,“生活中有是非善恶”,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才能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毫无疑问,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动起来的课堂最精彩!下面以郭丽老师执教的“生活中有是非善恶”(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第一框,以下简称“本课”)为例,谈谈课堂教学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一、生活有是非一—动心
一节精彩的课,必然会有精彩的教学情境。精心选取教学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所不可或缺的工作。选取教学情境要考虑情境的趣味性等因素,但是特别需要考虑的是情境的情感性。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追求真理的过程需要情感,学习的过程同样也需要情感。选取教学情境,应该追求让学生“动心”,也就是力求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或怦然心动,或激动不已,或心灵震撼。
本课设置了“生活有是非”环节,借助两个视频情境来导入新课。这两个视频一正一反,一个属于真善美,一个属于假恶丑,对学生的情感具有较强的冲击力,真正起到了让学生“动心”的教学效果。
视频情境一:大爱大美,让人性之花瞬间绽放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时清醒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开始。”
视频情境二:残酷一刻,女童遭碾挣扎路人视而不见
记者从监控视频中看到,2011年10月13日17时25分,穿黑上衣、红裤子的小悦悦歪歪趔趔走在路上,不时回头张望。此时,对面慢慢开来的一辆白色面包车突然加速,撞倒小悦悦,右前轮碾过她身体。面包车停了一秒多,之后再次加大油门,右后轮慢慢碾过小悦悦胯部。小悦悦翻个身,抽搐了几下。面包车慢慢开走。紧随其后是一名白短袖、深色长裤的年轻男子,他若无其事左张右望,紧挨着躺在地上的小悦悦而过。之后,陆续经过的几个人,有的特意绕开,有的直接无视。在被第一辆车撞40秒后,一辆小货车匀速开来,右前后轮再次在小悦悦下半身碾过去。此时小悦悦手臂尚不时能抽动一下。雨越下越大,3辆电动车、2辆三轮车、3名路人经过,却无人帮忙。其中一名中年女子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女孩,母女二人看到小悦悦,没有反应,淡然离开。17时31分,一名背着口袋的拾荒阿婆经过,发现异常,放下口袋,快步走到小悦悦身旁。小悦悦左手摆动,阿婆喊旁边店铺的人,无人出来。再朝其他处喊,无果。阿婆费力将小悦悦扶到路边。半分钟后,小悦悦母亲出现了,慌乱地将小悦悦抱走。
二、理性议是非——动脑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可见,思想品德课仅仅让学生动心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
本课在环节一展示两段视频之后,设置了“理性议是非”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由学生自己解答问题。先后有九个学生提出了问题,与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相对照,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更具体、更细化,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也就是积极“动脑”的过程(见下表)。
三、巧手绘是非——动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构建知识网络有四种好处:一是有助于掌握结构,使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是有助于更好地记忆科学知识;三是有助于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四是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可见,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很有必要的。在构建知识网络时,老师往往是自己构建,而不是交给学生构建,这就减少了学生参与、动手的机会。
本课设置了“巧手绘是非”环节,教师让每个同学都在学案上绘制知识网络图,并且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绘制。在黑板上绘制的同学,黑板中间用简笔画画了一座小房子,里面填写课题——生活中有是非善恶;小房子的左边画了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上写“真善美”,意思是赞美真善美;小房子的右边则画了一个小脚丫,上写“假恶丑”,意思是把假恶丑踩在脚下。教师还借助投影,展示了三个同学所绘制的新颖的知识网络。这些充满创意的知识网络图,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也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四、慧眼辨是非——动笔
如今的某些公开课,摆了许多的花架子,作秀的成分比较多,课堂教学并不扎实,特别是忽视或者是轻视必要的知识教学。要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就应该拒绝作秀,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就包括让学生动动笔,写一写,做一做。
本课在学生学习和理解了基本知识,并且掌握了知识结构之后,教师设置了“慧眼辨是非”环节,及时让学生动笔做学案中的练习题,然后交流答案,明确对错。这就起到了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传递正能量——动情。
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仅仅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该如何完成情感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必要的课堂活动,升华学生的情感,达到使学生“动情”的目的。
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追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教师设置了“传递正能量”环节,让学生以“拒绝冷漠,传递温暖”为主题,向自己的同龄人写一份倡议书。学生写毕,教师让三个同学宣读倡议书。学生写倡议书、读倡议书和听倡议书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动情”的过程。
六、善行大宣言——动口
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动口”的课堂没有学生动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课堂上,让学生动口的方式很多,包括动口说、动口读、动口议、动口颂、动口唱等。让学生动口的好处显而易见,诸如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锻炼与人交流的胆量等。此外,动口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激发、表达和提升自己的情感。
本课在结束授课前,设置了“善行大宣言”环节,让学生全体起立,庄严宣誓:“以珍惜学校荣誉为美,以损害学校利益为丑;以遵守社会公德为美,以无视校规校纪为丑;以关心帮助别人为美,以讽刺挖苦同学为丑;以积极热爱劳动为美,以散漫好逸恶劳为丑;以珍惜青春好学为美,以浪费时间厌学为丑;以尊重老师教诲为美,以目无师长劳动为丑;以孝敬感恩父母为美,以不知父母辛劳为丑;以校服整齐划一为美,以好穿奇装异服为丑;以爱护校园环境为美,以破坏花草树木为丑;以做操认真规范为美,以课间追逐打闹为丑。”这段誓词,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动口”高声宣誓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的过程,也是把这节的情感推向高潮的过程。
【以精彩为话题的作文】推荐阅读:
以精彩运动会为话题小学作文500字11-02
高中语文话题作文精彩07-12
以礼貌为话题的作文05-24
以代价为话题的作文05-26
以台阶为话题的作文06-04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06-07
以志气为话题的作文06-11
以生机为话题的作文06-14
以心情为话题的作文06-17
以相信为话题的作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