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精选10篇)

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小树见它招手。(风)

2、板书课题:风娃娃长大了,它想出门为人们做好事了,它还想和聪明的孩子交朋友,大家想和它交朋友吗?快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小声读课文,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小组内交流。

2、感知内容: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读一读。它又做了哪些坏事呢?读一读。

3、指导识字: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让学生自主识字。

2)有不会认的字,向同学请教,同学之间介绍自己认字的方法。

3)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圈出黑板上的生字,并反复读带生字的句子。

4)老师逐一出示生字,学生比赛读带生字的句子,看谁读得准确、通顺。

5)开火车认读生字,注意提醒读准字音。提示:“责、踪”是平舌音;“抽、示、筝、伤”是翘舌音。“筝”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

4、接力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流利。

三、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吸、极、表”三个字。

“吸、极”二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要重点指导右边“及”字的写法。笔顺:及。第一笔“撇”和最后一笔“捺”,要舒展而对称。第二笔“横折折撇”不容易写好,要作示范。

“表”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下面不要写成“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娃娃”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有的漂亮得可爱,有的傻得可爱,有的淘气得可爱,还有的乖巧得可爱。总之,娃娃都惹人爱。课文中的风娃娃怎么样呢?欣赏一下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的风娃娃是什么样子的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风娃娃是个怎样的娃娃?你猜对了吗?通读全文,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吹大风车(2)吹帆船(3)吹风筝(4)吹衣服、吹小树

2、小组合作找出能说明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的段落及重点词句,读一读,3、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风娃娃为什么想到帮人们做事?

(2)风娃娃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

(3)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4、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1)研读“做好事”板块。

(2)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什么?

5、研读“做坏事”板块。

(1)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

(3)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三、实践活动:

说说风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

酸的和甜的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用“精神胜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尝试,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不为零,他们的智慧口袋里装满了东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独特感受。

三、设计思路:

1.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让学生感悟道理,积累语言。

四、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酸”等九个字,会认会写“狐”等八个字,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游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自读、挑战读、评价读等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五、学习重点分析: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和有感情。

2.识字

六、学习难点分析:读中感悟,明白道理。

七、课前准备:课件、头饰猴子图、狐狸图、写字卡。

八、学习过程:

(一)看图识字,激趣导入

1.看图识字:(课件出示葡萄图,认读“葡萄”)你觉得葡萄成熟了吗?成熟的葡萄把小狐狸吸引过来了。(出示狐狸图,认读“狐狸。”)

2.激趣导课:可是狐狸却说葡萄是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3.板书课题:17酸的和甜的指名读题,认识“酸”,强调平舌音。

(通过看图,既激发兴趣,又进行分散识字,由此质疑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

(二)初读感知,自主、合作、游戏中识字

1.激趣引读,感知课文:大家想不想读读这个故事呢?请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下面的树叶。自己读书吧!

2.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自练带拼音的生字:这个有趣的故事发生在葡萄园里。葡萄园里有许多可爱的字宝宝正想和大家交朋友呢!看,它们出来了,你会读吗?(学生先自己练,然后读给你的同位听。)

4.合作识字,交流方法:你认为哪个字难记啊?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5.共同练读不带拼音的字:生字宝宝把帽子摘下来了,你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与齐读相结合。)

6.游戏识词:还有调皮的词娃娃躲在了葡萄里面,和大家捉迷藏呢!让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吧!

7.指读课文,了解学情,集体正音。

(通过循序渐进的识字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游戏中识字,能力有所提高。这种愉悦的识字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三)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1.播放录音,边读边想: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图读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a指导看图:狐狸在干什么呢?

b指导有感情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狐狸非常想吃狐狸的感情来。(指名读,挑战读。)

3.学习第2、3自然段:

a引语:小松鼠和小兔子是怎么想的呢?b指名读二三自然段。

c总结引读:他们都相信了狐狸的话。这时来了一只小猴子。它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对小松鼠和小兔子说的呢?请自由读4-7自然段。

1.在自读、合作读中学习4-7自然段。

A生自由练读。

B四人小组合作练读。

C请两个小组汇报表演读。在评价中指导读出感情。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迫不及待”和“大口大口”。

2.齐读感悟,学习第八自然段。

A引语:小松鼠和小兔子有些不明白,它们不明白什么呀?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B小朋友你们明白吗?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3.总结全文,揭示文意:通过这个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读、表演读、评价读、挑战读、合作读的过程中明白道理,积累语言。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在读中再上新高。)

(四)情趣引入,指导书写:

1.学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想给狐狸说些什么,让我们给狐狸写几句话吧。首先,让我们先学写狐狸的名字。

2.投影出示,指导观察。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注意评价。

(五)课外扩展:

课后,你除了给小狐狸写几句话外,你还想干些什么呢?(这种开放型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将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走出课堂,走向宽阔的训练场。)

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 篇2

一、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爱动脑筋的阿切尔发明了邮票打孔机;善于观察的鲁班发明了伞;勤于动手的小林发明了充气雨衣。这节课,咱们看图写话中小白兔是怎样把南瓜运回家中的呢?这节课,我们来为这三幅图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谁的故事编得最具体,最形象。

二、观察图画,回答问题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 图中主要画了谁? 它在干什么?

它遇到了什么困难?

它是怎样解决这个困难的?

(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师出示PPT.根据打屏幕上的提示,自己把这三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再指名说)

三、仔细观察,把内容说具体

同学们,说得真好,句子通顺,意思完整。可是,老师听了觉得不够具体,不够生动形象。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第一副图,小白兔正在干嘛?这可是一个()的南瓜?从哪里可以看出很重?【南瓜的大小比它的腰还粗;小白兔的表情【蹲了下来,张大了嘴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汗水至往下滴】旁边还飞来了一只小鸟,仿佛在说什么?(好大的南瓜啊)我们还可以想象,当这个小白兔来到瓜地,看见满地金灿灿的大南瓜,那是一种什么景象啊?心情怎样?

谁愿意起来把第一副图说具体了? 出示范例

小白兔再也搬不动了,终于累趴在南瓜上,(观察第二副图)小白兔的表情:张大嘴巴,气喘吁吁,这时候,出现了什么情况。(看图)(指名说)

小白兔由此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车轮外形和南瓜外形特征上指明说)它从转动的自行车轮胎受到了启发,心想自行车轮胎能够滚动,南瓜是不是也能滚动呢? 谁愿意来把第二副图的内容给大家说说呢?把小白兔运累了的样子和它心里所想的内容说出来.出示范例

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黎、凝”等6个生字,会写“雾、蒙”等10个字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能力目标:

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字。

教学难点:能体会父亲爱鸟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小男孩救鱼的故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有关树林与鸟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你们喜欢树林和小鸟吗?能把你了解的有关树林和鸟的资料,说给小伙伴们听听吗?

二、自读课文,识记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会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

2.读准生字词。

(1)指名读字。

(2)读词语。

(3)说说你认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用“——”画出父亲的话,用“”画出我说的话。

2.练读人物对话。

(1)学生自主朗读。

(2)听老师示范朗读。

(3)同桌分角色读对话内容。

3.体会感情。

(1)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要求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学生汇报,随机指导朗读。

4.通读全文,读中感悟。

指导学生在读文中感受父亲的知鸟、爱鸟;体会“我”的天真及护鸟。

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这第一句,就明白地告诉我们,父亲和鸟的关系不同寻常。读着课文,你会感到父亲真是“神”了,他简直就是一个鸟类专家,他的话和鸟的活动配合得那么默契,他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好似一家人。

本文题目是《父亲、树林和鸟》,但作者并没有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或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对鸟的深层了解来表现“父亲”的爱鸟。课文通篇是“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从“父亲”的话语中我们发现,他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父亲”可算得上是鸟的知音了。而“知鸟”,不正是对鸟深深的爱吗?课文最后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多么稚气又多么纯真,谁说“我”不会像“父亲”那样知鸟爱鸟呢?

阅读本文,就像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本应是十分和谐、十分融洽。反复诵读,用心体味,相信你对本文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

【教学策略】

识字板块可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教学。写字板块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阅读理解板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好读懂对话、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感受课文表达的效果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重难点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父亲、树林和鸟)

2.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你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是你大胆的猜疑。

3.试着将课题中的“、”换成恰当的词句,将课题连成一句话,再读一读。(预设: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结合题目表达特点,指导朗读。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讨论,交流记字的方法。(重点交流容易混淆的字音和难写字的字形)

朝(cháo)

雾(wù)

蒙(ménɡ)

鼻(bí)

总(zǒnɡ)

抖(dǒu)

露(lù)

湿(shī)

吸(xī)

猎(liè)

翅(chì)

膀(pánɡ)

重(zhònɡ)

黎(lí)

凝(nínɡ)

畅(chànɡ)

瞬(shùn)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总”,翘舌音“朝、湿、翅、畅、瞬、重”,前鼻音“瞬”,后鼻音“蒙、膀、凝”等。

(5)教师指导识记“黎、凝、畅、瞬、猎”,继续巩固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2.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抖、湿、猎、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朝”,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雾、蒙、总”都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2)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鼻”,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还注意“自”和“田”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雾”和“蒙”也要注意不要写得太长,各部分写扁一些。

“翅”,半包围结构,“支”的最后一笔写长一些。

(3)写一写: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4)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得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相互借鉴。

【设计意图】集中识字,分类指导。聚焦难点,提高识字、写字效率。

板块三

自主默读,概括大意

1.自读课文,思考:你从哪一句话中最能体会到父亲知鸟、爱鸟?用波浪线画出来。

2.自由默读。

3.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问: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默读时做到用眼看,用脑思考,用手勾画)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3)指导朗读:既然父亲一辈子都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那你能读出他那种喜欢吗?(生自由朗读)

(4)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自主阅读,感受课文特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2.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聚焦动作,解读知鸟

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细致描写了父亲的哪些动作,把它圈出来。

1.预设一(课件出示):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朗读比较:“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与“望了望,闻了闻”有什么区别?

(2)思考:父亲望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我”望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比较赏析。(课件出示)

父亲突然站定,朝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提示:引导学生发现树林幽深、看不清的程度逐渐加深。

(4)提问:你能从文中找到这种形式的,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句子吗?

(5)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提示:“凝神静气的”和“像树一般兀立的”都是说父亲在凝神静立中感受鸟儿的存在。“浓浓的”“苦苦的”都是在写草木气息。可以去掉每句中的一个修饰语,让学生对比朗读,从而体会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2.预设二(课件出示):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1)指导朗读:读了这三句话,哪个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舒畅)“舒畅”是什么意思?(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①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小鸟的心情开朗愉快)

②怎样读好这句话?(读出小鸟的欢快舒畅)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交流:用“舒畅”来说一句话。

(2)提问:“热腾腾”是一种气味吗?谁闻到过“热腾腾”的气味?什么是“焐”?冬天里,妈妈是怎样为你们焐手的?

想象一下,在树林里过夜的小鸟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3)提问:父亲为什么强调“一群”“所有的”“每一个”?仅仅是因为鸟多吗?

(4)提问:这三句话为什么要分段来写,通过这三句话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比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句式特点,理解语言表达的丰富性。通过追问,让学生感受语言形式之美,感受语言背后的人性之美。

板块二

聚焦对话,解读爱鸟

1.自读提示:读着刚才这几句话,你除了感受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地了解,还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寻常的热爱)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对鸟的热爱?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找找有关的句子。

2.出示相关句子,交流体会。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3.分角色朗读。

(1)小组合作,练习对话。

(2)师生合作朗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孩子的话。

(3)加入提示语、表情朗读。(如,父亲的提示语:喃喃着、轻轻地、肯定地、快活地。孩子的提示语:好奇地、茫茫然地、惊愕地。)

4.小结:父亲熟知鸟的生活习性,父亲对鸟有着超乎寻常的了解,其实那是父亲对鸟的爱,爱得悄无声息,而又如此地深切,就像课文第1自然段所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是本文表达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分角色朗读、表情朗读,是感受语言之美的有效途径。

板块三

细读感悟,发表看法

1.文章结尾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1)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交流。

提示:引导学生思考,猎人是干什么的?父亲这样了解鸟的习性,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么样?“我”为什么感到高兴?(预设:父亲如此熟悉鸟的习性,如果他是猎人,鸟儿很难逃脱父亲的捕猎;父亲如此了解鸟儿,却不伤害鸟儿,而是那么喜爱鸟儿,所以“我”为父亲感到骄傲。)

2.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提示: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自主辨析。

(2)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梳理、指导。

3.看到这样一位知鸟、爱鸟、热爱自然的父亲,你是怎样想的?

说来听听。

提示:引导学生交流父亲是个留心生活的人,作者也是个能留心生活并能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的人。

【设计意图】借助判断题,引导学生主动提取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加深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看动静、闻气味——林中有很多鸟——知鸟、爱鸟

我:茫茫然、惊愕——高兴

语言形式:多个修饰语连用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文中大量的多个修饰语连用的长句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个挑战,同时又是积累生动语言、感受语言多样性的好时机。我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与理解课文内容一样有价值。

本文还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语言富有诗意,句子之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对于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朗读。因此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感受一个作家对父亲的崇敬感激之情。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cháo

zhe

chì

bǎnɡ

zi

()

()

()

liè

rén

ménɡ

ménɡ

dǒu

dònɡ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雾蒙蒙的()

热腾腾的()

浓浓的()

快活的()

三、品味探究。

父亲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段落品析。

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快活()()

容易()()

黎明()()

2.为什么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从文中找出答案画上“

”。

3.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哪种理解更准确?请你选一选。()

①因为父亲带我去树林观鸟,不是去打猎,所以我很开心。

②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的人,不会破坏大自然,我很高兴,也体现了我是个爱鸟、爱大自然的人。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课题为“父亲、树林和鸟”,我们还可以怎样定课题?

参考答案

一、朝着

翅膀

鼻子

猎人

雾蒙蒙

抖动

二、树林

羽毛

味道

时刻

三、没有风叶子却在动,说明树上有动物。

鼻子闻到有鸟味,说明树上的动物是鸟,还很多。

四、1.近义词:快活—快乐

反义词:烦恼

近义词:容易—轻易

反义词:困难

近义词:黎明——清晨

反义词:黎明-清晨-告诉。

2.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3.②

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 篇5

2.感受牙齿的健康与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习拥有健康牙齿的基本方法。

3.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形成保护牙齿的意识。

活动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我换牙了

教学重点:

了解换牙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换牙现象。

活动准备:

1.教师根据教科书第23页的东东、兰兰对话图编排小品,准备关于孩子们换牙时的各种做法的图片。

2.学生调查有关乳牙、恒牙的知识。

活动过程:

1.小品导入。

(1)由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东东和兰兰,表演教科书第23页的东东、兰兰对话图的情景。

(2)教师问:同学们,你们也掉牙了吗?

(3)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掉牙的趣事。

2.师生共同探究。

(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的爷爷奶奶也掉牙。他们掉的牙和你们掉的牙是一样的吗?

(2)小小辩论会: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观点分组,然后进行小型辩论会。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注意控制会场秩序。

(3)教师归纳小结:你们掉的是乳牙,过段时间会长出新的牙齿;爷爷奶奶掉的是恒牙,掉了可就长不出新牙了。

3.看图辨析。

(1)教师:换牙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在换牙的时候,每颗牙齿都很“娇气”,一不小心就会损坏牙齿。

(2)教师出示关于孩子们换牙时的各种做法的图片(可以与教科书第23页下面四幅图相似,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其他的图),让学生辨别:换牙时的这些做法对吗?

4.讨论:换牙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活动拓展:

1.寻找身边换牙的小朋友,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

2.可在班级开展换牙知识比赛。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牙齿白又亮

教学重难点: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形成保护牙齿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大牙刷、“爱牙日”日历,搜集“爱牙日”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带一面镜子、一把牙刷,搜集“爱牙日”的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1.活动--张开小嘴巴,看看我的牙。

(1)教师导入:大家换牙后长出的是恒牙,恒牙掉了就不会再长了,我们可要好好地保护它。你满意自己的牙齿吗?

(2)每位学生对照镜子看看自己的牙齿,然后发表白己的观点。

(3)同桌之间互相看看对方的牙齿,评一评:谁的牙齿白又亮?

(4)请学生评出的牙齿又白又亮的同学谈一谈:他的牙齿为什么会保护得这样好。如果没有评出这样的同学,教师可出示东东的头像图片,展示东东健康、洁白的牙齿,问:你们觉得东东的牙齿白又亮吗? ’

2.讨论:怎样才能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呢?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一个小组的讨论。

(2)指名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归纳。

3.刷牙表演。

(1)问:想让自己的牙齿白又亮吗?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很重要。你是怎么刷牙的,能表演给大家看看吗?

(2)指名2-3位学生在全班表演。

4.观察教科书第25页图片,了解正确的刷牙方法。

5.做一做:男女生配合,男生念刷牙口诀,女生做刷牙的正确动作,然后交换角色。

6.介绍爱牙日:我们知道了“爱眼日”,那你们知道“爱牙日”吗?

(1)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爱牙日”的相关资料,然后全班交流。

(2)设计“爱牙日”宣传口号

7.现在你想对自己的牙齿朋友说些什么呢?

活动拓展:

1.开展校园爱牙宣传话动,让学生用各种方式在校园中宣传爱牙活动。

2.开展爱牙知识竞赛。

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 篇6

1、关于学习本单元的一些背景知识。

本单元根据本学期教学的主要内容,共编排了31道复习题。分成五个组块进行复习。

(1)第1~7题:主要复习数和式的意义,包括百分数的意义,分数,百分数乘、除法意义和口算。

(2)第8~11题:主要复习式的计算,其中包括百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第12~18题:主要复习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基本应用题。

(4)第19~24题:主要复习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5)第25~31题:主要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2、与学习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是计算教学的重要方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复习有计划地针对性练习。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比整数、小数应用题更为抽象、复杂,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理清思路、揭示规律,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牢固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概念、法则、公式,能用来指导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能正确计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4、进一步掌握圆的特征,牢固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复习的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性强,演算过程复杂,是分数四则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重在通过对照、比较,弄清基本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是本单元复习的难点。

第78课时总复习(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152页总复习(一)第1~7题;《作业本》p7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2、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法的口算。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

第79课时总复习(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154页的复习(三)第12~18题;《作业本》p80.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较熟练地解答。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百分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应用题解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3、练习:第155页第8题解方程(练习后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

二、基本练习

1、全体书面练习:课本第155页第9题。

(1)学生练习。

(2)反馈后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审题--确定运算顺序,确定能否简算。

②计算--认真演算,及时检查,仔细核对。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怎样算,并说一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1)学生练习。

(2)情况反馈。

三、变式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练习后强调:

审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仔细分析数字特征,确定好计算方法,同时要注意不违反运算顺序。

2、下面两题怎样算方便?

学生练习后反馈:你是怎么发现可以用简便方法算的?

3、计算下列各题:

(1)先由学生独立练习。

(2)反馈: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选择、确定方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合理的方法取决于对数字特征的仔细观察和对题目的整体把握。

四、独立练习

课本第154页第9~11题。(练后当堂反馈)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本》p79.

第80课时总复习(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155页的复习(三)第12~18题;《作业本》p80.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较熟练地解答。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百分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应用题解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说出单位“1”然后回答问题。

(1)今年比去年增产14,今年是去年的几分之几?

(2)用去比剩下的少20%。用去是剩下的几分之几?

(3)完成第155页第12题(全体练习后反馈)

二、知识整理

1、完成第13题。

(1)全体练习。

(2)反馈时说出数量关系。

强调:已知单位“1”用乘法:单位“1”×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未知单位“1”用除法:已知量÷已知量分率=单位“1”

2、练习第14题。

(1)板演。(2)讲评。

三、综合练习

1、独立练习第15、16题,说说列式的意义。

2、对比练习第17、18题。

说说有什么异同?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

《作业本》p80.

第81课时总复习(四)

教学内容:课本第157页总复习(四)第19~24题;《作业本》p81.

教学目标:

1、掌握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2、通过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搞清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单位“1”的量和找出另一个量的对应分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说出基本数量关系:

1、今年比去年增产14。2、上午比下午多16。

3、用去比剩下的少20%。4、实际比计划节约15%

二、知识整理

1、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学校去年购买图书500册,今年比去年多买14,今年买了多少册?

(2)有鸭蛋1012千克,有鸡蛋7千克,鸭蛋比鸡蛋多百分之几?鸡蛋比鸭蛋少百分之几?

(3)一条路已修好了80米,还剩下23,全长多少米?

2、学生练习后反馈:

(1)如何列式?

(2)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确定单位“1”的量?怎样确定计算方法?

三、基本练习

1、课本第157页第19、20题。

(学生练习后反馈:说出数量关系及列式计算。)

2、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大卡车能装货712吨,比小卡车多装50%,小卡车能装货多少吨?

(2)某公司第一季度完成产值1050万元,计划第二季度增产10%,计划第二季度完成产值多少万元?

(3)学校修建操场,实际投资715万元,比计划节约15,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4)圆珠笔价格比钢笔便宜58,钢笔每支12元,圆珠笔每支多少元?

四、对比与变式练习

1、对比练习:课本第157页第22题。

(1)学生列式计算。

(2)反馈讨论: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后比较三道题的数量关系。)

明确:(1)第一、三小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相同,为什么?

(2)第二小题的数量关系与一、三小题不同,为什么?

(3)为什么第二、三两题第一个条件和问题都相同,而计算方法不同?关键在哪里?

(3)继续练习:第23、24题。(讨论方法与思路的不同)

2、变式练习:

(1)一条路,已修了3000米,剩下的是已修的60%,这条全长多少米?

(2)拖拉机上午耕地数是下午的56,下午耕地115公顷,比上午多耕地多少公顷?

(3)桃树是梨树的35,两种树共有300棵,梨树有多少棵?

3、练习:第21题。要求回答是什么应用题?它的基本数量关系有哪些?

(学生独立完成后回答问题。)

五、教学小结

1、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应从表示比较关系的条件入手分析;确定单位“1”的量和基本数量关系。

2、根据基本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列式解答。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81.

第82课时总复习(五)

教学内容:课本第158页总复习(五)第25~31题;《作业本》p82.

教学目标:牢固掌握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概念整理

1、说出有关计算公式。

(1)学生讨论回答。(先文字公式再字母公式)

(2)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圆周率?

2、填表计算:(单位:厘米)

(1)学生全体练习。(2)投影反馈。

3、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5题。

二、基本练习

1、按要求计算(求面积):

(1)d=12厘米C=?S=?

(2)r=4.5分米C=?S=?

(3)C=50.24米S=?

学生练习后反馈计算方法和结果。

2、练习:课本第158页第26~29题。(重点指导第26、27题。)

三、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1、求下列各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单位:厘米)

(1)学生练习。

(2)反馈讨论每个图形的解题思路,数量关系。

(3)小结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

a、分析数量关系b、确定公式、处理数据c、列式计算

2、学生练习:第159页第30题。(学生反馈)

问:阴影部分的面积怎么求?隐蔽(缺少)条件怎么求?为什么?

四、深化练习

1、求周长和面积。第3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求下列图形(阴影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1)说出每个图的周长、面积各指哪部分?

(2)说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教学小结与《作业本》p82.

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 篇7

父亲的相貌不很相人注目,长了一张普通大众的脸,两鬓被染白,皮肤是一种沧桑的黄色,已丧失了年轻时的红润。但他有一个大大的鼻子,使得他看起来很威风,就像一位随时准备战斗的勇士。从这儿我们可一窥父亲的内心世界——向上、无畏、充满梦想。他看遍了人世苍凉,使得他眼睛透着一种特殊的平和与深邃。

父亲一出生就给姥姥,姥爷抚养。姥爷居住的村子就成了父亲度过童年的地方。姥姥姥爷的家已残破不堪,但门前的老皂荚树长得两人也合抱不住,愈发旺盛。听父亲说,他的童年就是在树下度过的。树下有张石桌,父亲就趴在上面写作业、吃饭、观察树叶……

有时不知怎的,我总会穿越到父亲小时候,看老皂荚树盘曲的枝条、鲜活的树叶,听它律动的心跳,它叶落的声音。更看树下的孩子。他时而舞动笔杆,时而抓耳挠腮,时而也像我一样看着树,看呀看。看着还会笑起来,也许在想:如果我有这树一般的年龄,一般粗壮,那么就能走出乡村了吧!他笑,树也笑,树笑得全身发绿,好像拥有了第二次生命。然后,他又埋下头,让“沙沙”声与树叶落地的声音一起回旋、缠绕。

父亲和树一起成长。

我想,每当父亲解出一道题后,眼前必会猛得一亮,好似蝉翼掠过眉毛“唰”得一下。

接下来,父亲凭借优异的成绩来到城里上高中。可城里学校的白炽灯太过刺眼,再加上不正确的写字姿势,他的视力急转直下。到了高二,此现象愈发严重。无奈之下,他配了眼镜。否则眼就痛得厉害。我能想像父亲当时的哀痛:一个热爱学习者因眼痛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那他的痛将是双倍的——身体上和心理上。他可能想:我这辈子,难道就因此考不上大学?不,绝不!

我父亲人生中的艰难期就这样开始了。不能长时学,那就分段学,学会儿,歇歇,再学……

他的眼睛虽不如往常般明亮,可它仍充满灵性。透过它,你可以直接看到父亲那颗强大的心。他的眼睛总是迸发出缕缕寒光——让人真切体会到一股豁出一切的勇气。

果然,父亲考上了大学。

现在,父亲成了一名医生,有了一定声誉。但他并未满足,并未服老,创下许多第一,邓州市第一例子宫动脉介入手术……

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到过树林里吗?那里最美的是什么?那里的小鸟多美呀,你们了解小鸟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一位父亲和鸟的故事。

二、识字写字

1、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同学随读文初步识字,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已进行小组学习。

3、检查同学是否认得准,记得熟,因“字”而异,进行重点提示与指导。如,提示“喃”、“浓”的声母都是鼻音“n”,“腾”是后鼻音(提示:“腾”在“热腾腾”一词中变读为一声);“味”与“妹”与“惜”“借”的字形,教给同学一些记字的方法,如“味”为什么是口字旁,“猎”为什么是反犬旁。

4、重点指导同学写好横的变化。

首先,指导同学整体观察,发现规律。可以将“并、喜、重、群”等字通过课件放大,并将字的短横用蓝色显示、长横用红色显示,从而让同学发现下面的书写规律:(1)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2)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可以没有)。接着,就可以放手让同学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建议教师示范书写“喜、重”二字,让同学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前边发现的.两条写字规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真地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二、朗读感悟

1、同学读,形式应多样,可以自由读、同桌合作读、找伙伴读,让同学运用不同的方式朗读,激发朗读兴趣,激活朗读热情。

2、教师范读,充沛发挥同学的听觉作用,注意体会教师朗读时表达的情感和相应的语气。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二人读作者旁白,一人读父亲的话,一人读“我”的话,注意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

4、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指导语出适当的语气。如,“父亲喃喃地说”,要先理解“喃喃”的意思,再指导同学用轻、慢的语气读父亲说的话。

5、选读得好的小组扮演读。

三、实践活动

1、说句子:从课后练习“我会读”中自选词语练习说话,鼓励同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说话练习。

浙教版语文一年级父亲和鸟教案 篇9

主备人:陈牡丹

审核人:张伟元 温月云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组课文《29父亲和鸟》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

2、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

3、有感情朗读课文。

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父亲”那份非同寻常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四、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演表情,情景教学等方法。

2.教具:生字卡片、PPT。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朋友,这些词语朋友你们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听写部分生字,板讲

3、大家的生字掌握的非常好了,我们学起课文来也就更轻松了。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是《父亲和鸟》,现在让我们走进《父亲和鸟》,走进这个美妙的早晨吧!读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说说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过渡: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呢?这节课让我们接着来学习父亲和鸟的故事吧。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一)品读之一——体会“父亲的知鸟”之心

1、课文是从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知鸟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体现父亲知鸟的句子。

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A、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欣赏课件)

B、“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C、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分角色品读,学生评

D、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

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父亲真了不起,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这鸟类专家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谁来读一读?

出示: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谁知道,父亲在说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呢?

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

你能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轻一点,别惊动林中的小鸟!

(3)真的有鸟味吗?出示:“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冬天,我们的小手都快冻僵了,妈妈拿什么为你们焐手的?小鸟们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4)父亲还知道什么?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什么时候鸟最快活?你能给快活换个词吗?你什么时候最快活?快活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练习用“快活”说一句话。

现在,就让我们到林子里感受他们的快乐吧!

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

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生: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假如你们就是鸟儿,你们会怎么说?树林,你们为什么如此快活?鸟儿,你又为什么如此快活?对,多么美好的清晨!生: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5)但父亲知道鸟儿最幸福的时刻也是鸟儿最危险的时刻。出示: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一瞬间”是多长的时间?

你能感受到父亲说这话时的心情吗?

谁能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为什么呢?

3、父亲真不愧是个鸟类专家,那他为什么对鸟有如此超乎寻常的了解呢?(生答)

千言万语化为一个字,那就是——“爱”。

(二)品读之二——体会父亲的爱鸟 之情

1、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对鸟的热爱?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反馈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

父亲为什么而快活?此时,你看到父亲快活的神情了吗?

情境引读:此时,林中的小鸟多么欢快,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舞蹈,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此时我知道——

生读——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

清晨的小鸟是最活跃的,她扑楞楞,展翅飞翔,忙着捕捉害虫,此时父亲——

生读——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

小鸟是快乐的,树林是快乐的,父亲更是快乐的。他为小鸟的快乐而快乐。

生读——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

(三)品读之三------体会护鸟心愿

1、此时,我真高兴,父亲——生:不是猎人。父亲是——

2、父亲不是猎人,我为什么如此高兴?

3、想象假如父亲是猎人,会有怎样的后果?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他是鸟儿的朋友,一位爱鸟、知鸟、护鸟的人。孩子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

三 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同桌分别演父亲和孩子,练习对话。全班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男同学读父亲的话,女同学读孩子的话,老师给课文加入提示语。

2.鸟儿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它们也渴望自由的生活,害怕猎人的枪声,害怕狭小的笼子,让我们来听听小鸟的心声。(播放课件《我是一只小小鸟》)

3、听完了小鸟的心声,你想对谁说些什么?用“我想对__说:_____”的句式说话。

四、课外作业:

1、摘抄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对话;

2用你擅长的方式制作一个爱护小鸟的公益广告。(绘画、写几句话、电脑制作、歌曲改编等,准备好了之后拿到班上交流。)

六、板书设计:

父亲 和 鸟 ∣

浙教版七年级地球自转教案 篇10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教师: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而科学研究得知在金星上观察太阳是西升东落,宇航员在太空可以观察到太阳在24小时内会有数次的升起和落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求知欲)

教师:一般定向法的规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复习地球仪的知识:地轴、赤道、经线、纬线等,师生共同得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教师板书1:地球自转定义:地球沿地轴的旋转运动。

教师设问1: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请大胆的提出你的猜想,有几种情况?(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两种,猜想一:自西向东旋转,猜想二:自东向西旋转。)教师设问2: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究竟地球是如何旋转的?

(学生分组实验 完成教材探究活动,得知猜想一正确,猜想二错误)

教师设问3:当我们分别站在南极顶点或北极顶点时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有变化吗?(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水杯代替地球仪,自西向东旋转时分别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观察“地球仪”的自转方向。得出北逆南顺的结论。)

教师板书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教师设问4:地球自转一圈是多长时间? 小结结论: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

教师设问5: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有什么情况发生?谁能总结一下地球自转的意义?(学生思考、讨论:

生1:地球上将会是一边总是白天,温度很高;另一边总是黑夜,温度很低。生2:如果地球是静止的,生物无法正常生活。等等)

小结结论:地球自转意义重大,产生昼夜交替,为地球提供适宜的温度条件,使地球上的生物可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可以适时讲解“极昼”、“极夜”的知识)

教师板书3:地球自转意义:产生昼夜交替。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地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半球称为晨半球,另一边背向太阳的半球称为晨半球,二者之间的界线划定为一个圈,称之为晨昏圈。教师板书4:晨昏圈是为研究方便而人为设置的一个圈

教师:晨线和昏线的规定原则,以地球自转时进入昏半球还是晨半球为标准。练习题:判断晨线和昏线(题目略)

教师设问6:现在我们知道,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是什么?(生答:是地球自西向东旋转。)那么,在金星上观察太阳是西升东落,你能得出关于金星的什么结论?(生答:金星是自东向西旋转。)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4-2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自转定义:地球沿地轴的旋转运动。

二、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三、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

四、地球自转意义:产生昼夜交替。

五、晨昏圈

1、为研究方便而人为设置的一个圈

2、晨线和昏线的规定原则

上一篇:期末模拟试题1图文下一篇:浙江的二本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