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管理中心工作总结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业管理中心工作总结(精选8篇)

就业管理中心工作总结 篇1

2011年,对于就业工作而言是接受巨大考验的一年,也是展现优异工作成绩的一年,更是凸显条线工作人员能力水平的一年。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势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经济环境,省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在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方针,统筹推进各项就业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全省就业局势。1-10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5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22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4%,低于全年控制目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068.67万人,失业保险基金征缴达45.47亿元,基金累计结余达144.22亿元。全省就业再就业培训64.42万人,完成任务的128.83%,创业培训12.17万人(其中,创业意识培训5.2万人,创业能力培训6.97万人),完成任务的243.42%,培训农村劳动力88.3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47.3%,其中转移前技能培训48.42万人,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39.94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61.4%和133.1%。1—9月,全省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1.9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3.2%;苏南吸纳苏北劳动力11.49万人,其中对口挂钩交流5.13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14.9%和114.0%;截至9月末,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719.74万人,转移比重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其中,就地转移877.69万人,异地输出842.05万人。总结今年我们开展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准确把握就业形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一是努力提升就业工作重要地位。新形势下,我们紧紧抓住时机,凸显就业工作重要地位,不断争取省委、省政府对于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根据省、厅领导要求,我们先后分别以省委、省政府、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联席会议的名义承办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全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现场推进会、全省促进农民创业现场交流会等三次重要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均亲自出席会议并作出重要讲话。省领导对于在不同时期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为全省农民就业创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使全省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明确了目标,为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大力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针对春节前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我们及时部署,先后下发《关于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通知》(苏委农办发电〔2008〕25号)、《关于切实做好节后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苏劳社就管〔2011〕4号)和《关于做好春节后农民工就业工作有关问题通知的通知》(苏劳社就管〔2011〕8号)三个指导性文件,在落实部门责任的基础上,从省级层面要求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开展专场招聘、强化技能培训、开展南北协作、落实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加强宣传引导等多种措施,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力促农民工返乡不失业、返乡能就业。截止到3月末,我省308.8万返乡农民工中,已有308.2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9.8%,其中外出务工256.4万人,本地就业创业51.8万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不仅为维护全省经济社会稳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得到了省、部领导的充分肯定,黄莉新副省长更是将其作为今年我省“三农”工作的三大亮点之一。

三是切实加强就业统计数据分析调研。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下就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做好日常城乡就业7大类43张定期报表的数据填报和统计分析工作 的基础上,着重按照建立就业工作应急机制要求,采取周报、旬报、月报、季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情况、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用人单位岗位流失情况、新增失业人员情况等重要就业统计数据进行定期监测,通过数据变化情况及时分析研判就业形势并分月、季度形成专题性和综合性统计分析报告,及时报厅和省委、省政府,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也为研究落实下一步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实地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题调研与春季企业用工需求和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状况调查,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需求状况,及时掌握并发布企业招工的数量、工种、时间、要求等信息,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四是充分发挥资金促就业作用。进一步加强就业资金管理力度,我们联合省财政厅下发了《***省财政厅、***省劳动保障厅转发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苏财社〔2011〕90号),明确了就业资金的支出渠道和补助办法,规范了资金的使用,最大化的提高了省补资金的使用效率。截止11月末,已下达对市县转移支付资金5.34亿元。其中:中央转移支付资金1.31亿元,省级财政资金4.03亿元。根据《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实施意见》(苏劳社〔2008〕96号)文件精神,对符合条件的地区,认真履行报批审核手续,适当降低失业保险费费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联合财政制定下发《关于延长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政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基金的使用额度和条件,拓展了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支出的项目;充分运用结余的失业保险基金,更好的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性作用。今年1-10月,通过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企业实际减负6.12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支出累计达4.71亿元。

二、认真落实就业政策,着力帮扶困难群体

一是规范全省就失业登记管理。贯彻落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省政府令第53号)》,制定出台《***省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苏劳社〔2011〕6号),在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全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的同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把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和有就业愿望的外来劳动力纳入到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中,享受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就业服务,为真正实现我省统筹城乡就业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同时,依据此办法,我们设计并印制了新版《就业失业登记证》,凭证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做到了原《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的两证合一。目前,全省的新证发放和换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是强势推进“双零”家庭就业脱贫。在全省就业形势出现波动的大背景下,我们始终坚持把就业困难人员作为促进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没有丝毫放松。一方面,紧抓城镇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不断巩固前段时期的工作成效,以公益性岗位安置为着力点,克服困难,持续26个月保持全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利用省政府53号令出台,就业扶持政策向农村拓展的有利时机,我们适时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零转移家庭就业援助制度的通知》(苏劳社就管〔2011〕22号),通过自主申报、村级受理、乡镇审核、社会公示,对符合条件的零转移家庭成员及时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凭证享受城镇就业扶持政策。1—10月,全省共认定农村零转移家庭及劳动力1206户、1776人,及时帮扶1193户、1753人。

三是突出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一方面组织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制定了《***省贯彻落实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实施方案》(苏劳社〔2011〕24号),进一步明确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目标任务,扩大培训范围,完善培训补贴政策,扩大惠及人群,提升培训档次,增强培训带动就业效应。1-9月,全省共对15.24万困难企业职工,47.27

万农民工,37.32万城镇失业人员,22.44万新成长劳动力,15.13万其它人员开展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始终坚持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会同省财政厅、省妇联、团省委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下达2011年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和省级补助资金的通知》、《关于做好2011年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的通知》、《关于做好进城青年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项目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从扩大培训规模和提高补助标准的角度出发,按时按量落实省级培训券补助资金,进一步严格机构认定、规范资金使用、健全台帐管理,在制度上予以保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帮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今年1—10月,有33.03万名农村劳动力持券参加了减免费培训,超过去年全年人数。

三、充分运用就业平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

一是推动城乡基层平台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各级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已成为就业乃至整个劳动保障工作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我们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乡镇”工作为抓手,努力推进基层平台工作再上新台阶。今年,中心重点结合往年创建工作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11年度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申报工作的通知》(苏人社(L)[2011]7号)和《关于开展2011年度全省充分就业社区评估验收工作的通知》(苏人社(L)[2011]38号)两个文件,从统筹创建规划、提升创建质量、强化队伍建设、规范申报程序、建立退出机制5方面对全省的创建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强化了工作基础,扩大了创建成效。四季度对全省2011年新申报的562个社区进行了评估验收。在做好城镇平台建设的同时,我们以“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为目标,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扩展服务内容,不断推进基层乡镇(村)平台建设,努力把解决基层平台人少事

多的矛盾与拓展完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结合起来,充实加强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至9月末,全省16902个行政村中已有9288个村聘请了劳动保障协理员或信息员。

二是凸显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牢固树立就业服务“以人为本”理念,与省各有关部门形成合力,以举办“就业援助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南北劳务对接招聘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等系列活动为重点,结合日常招聘活动,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为稳定全省就业局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莉新副省长、何权副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多次亲临大型活动现场视察,对于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认可,对于人力资源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以***省公共就业招聘网为载体,建立全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信息周报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招聘信息,扩大了求职者的信息获取量,节约了求职成本。今年1-9月,全省共有339.02万人次城乡劳动者到各级各类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介绍就业成功143.34万人次。

三是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施全省劳动就业信息系统新版应用软件安装工程,截止目前,新软件已在连云港、镇江、常州、扬州、盐城、宿迁和淮安等七市正式上线运行,在提供便捷、高效信息化就业服务的同时,也为有效整合全省就业信息数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移动公司合作,开展建立全省移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下发了《关于利用移动通信平台开展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苏劳社就管[2011]30号),制定并完善移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方案,利用移动信息平台开展就业信息发布工作,为劳动者求职搭建信息沟通的桥梁。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表现出了就业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勇于创新思想,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开拓了工作思路,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果。

四、努力开拓就业渠道,建立健全创业机制

一是确立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目标。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劳就管〔2011〕1号),分解落实2011年创业培训目标任务,明确创业促就业主要工作措施,建立创业培训机构授权认定制度、教师培训认证管理制度和培训师与教师教学报告制度,建立创业培训重点联系城市制度,确定苏州、无锡等8个创业培训促就业重点联系城市。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创业项目库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全省创业项目库建设工作,指导创业型城市做好创业项目库建设,建立创业项目征集筛选和跟踪服务制度,逐步形成高效的创业项目开发的推介机制。

二是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为巩固现有创业培训授权机构力量,加速吸收社会各类优质资源参与创业培训,优化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创业培训质量,下发了《关于印发***省创业培训师资选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苏人社(L)[2011]76号),规范了师资培训班师资申请、组织和评估的流程和标准,并以此为依据有计划性的开展创业培训讲师的师资培训和选评工作。今年我省己举办SIYB师资培训班20期,培训SIYB教师550人,规范了创业培训教师队伍,强化了教学力量,提高了创业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是掀起全社会创业新热潮。4月份,召开了全省就业工作暨创业明星表彰会,以省政府名义对近年来在全省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50名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先进典型进行了表彰并分别授予“***省十大杰出创业明星”和“***省创业明星”称号,何权副省长亲自到会并做重要讲话。通过表彰活动的开展,为全省有志于创业的劳动者树立了榜样,也发挥了创业成功人员的“传、帮、带”功能,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营造了全社会支持创业、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五、全面体现就业职能,树立维护中心形象

一是省级经办业务成效显著。省职业介绍中心依托省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有利条件,坚持以就业再就业援助为重点、采取固定和特色活动并举的运行方式,进一步做好职业介绍服务工作。截止11月底,共举办现场设摊招聘167场,委托、网上查询招聘2088家次,提供了53574条就业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匹配推荐12227次;为600余家单位提供人事代理和档案托管服务,办理劳动保障事务代理10000余人。省就业培训中心积极发挥省级培训机构排头兵作用,深挖劳动保障内部培训资源,重点开展针对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协理员、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机构经办人员、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全年累计培训3200多人,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了就业战线上工作人员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按照“严格审批、完善服务、加强监督”的总体要求,加大外籍、港澳台人员入境就业管理力度,截止9月末,共为26785人次提供入境就业服务。

二是对口就业援助有序推进。根据省委、省政府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抗震救灾工作总体部署及对地震灾区开展对口就业援助工作安排,以***、四川两省第三期对口就业援助的协议为基础,我们积极做好各项具体落实工作。2月11日—13日,我们积极组织全省各地58家用人单位在绵竹市举办了迎新春“2011年***对口就业援助招聘周”活动,提供13847个优质岗位。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我省更应邀作为全国唯一代表在绵竹市体育场共同举办了手牵手就业援助行动专场招聘活动,中央电视台对我省的招聘现场做了详细报道。截止11月30日,全省累计向四川灾区提供有效岗位信息46751个,累计吸纳四川地震灾区劳动者8596人次,超额完成两省政府签订的目标任务。

三是中心内部管理得到深化。中心领导班子坚持中心内部管理不放松,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营造了和谐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党政行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多次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七次全会精神活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进一步凸显、党员的表率作用得以进一步体现。就业宣传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我们在做好日常宣传工作之外,精心组织挑选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做法和突出成绩,累计编发《就业动态》16期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简报》15期,并报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就业工作的广泛关注,对就业工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业工作的开展也获得了各地、各部门的支持和认可。工作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一年以来,在厅党组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心的办公条件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中心的工作职责有了多样性的拓宽,中心的工作作风也有了务实性的改善,全体职工也深切感受到了就业工作责任之重大、任务之艰巨,全心全意为本职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业管理中心工作总结 篇2

记者:就业指导是对大学生从学生到员工, 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认识和引导, 学校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您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在指导的过程中重点是什么?

宋丽贞:高校就业工作的目标不能仅限于对大四学生进行突击性的指导与服务, 而应从生涯发展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教育和个性化的就业服务。经过长期的实践, 我校构建了“多位一体”全程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 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咨询服务、体验实训、学生社团等内容, 旨在打造为东华学子提供生涯发展支持的温馨家园, 受到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加强生涯发展教育。东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下设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组, 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发展教育,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新生职业生涯导航》、《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研究生成功就业训练》等课程, 还引进了“职前教育网络学堂”, 供同学在线自由选修,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下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组, 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和《研究生创业训练营》等课程。

依托主题教育,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主题教育的形式, 营造校园氛围,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包含新生生涯发展启蒙教育、基层就业教育、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月、就业宣传周等形式。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尤其在基层就业、帮助困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做了更深入的工作。

完善“成才导航计划”, 开展分层次、多角度指导。成长导航计划推出各种类型的讲座和活动, 主要有针对低年级学生实施“生涯导航计划”, 帮助低年级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针对大四学生采取“周周讲”的形式, 每周安排就业指导活动;另外还举办生涯发展讲座等活动, 开展就业实习, 编制《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手册》、《学生生涯发展手册》、《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 建立学生社团—东华大学学生生涯发展联合会和学生就业信息团, 开展“新起点训练营”和“彩虹训练营”活动。

加强针对性咨询服务,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大力开展职业咨询师资力量的培训, 现有中级职业咨询师35人, 固定咨询点21个。拥有北森朗途职业生涯测评系统、careersky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等。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团体辅导以工作坊的形式, 通过小团队的训练和成员间的沟通促进共同成长。个体咨询辅导过程借鉴心理咨询的原理和技术, 采取一对一咨询面谈的形式, 帮助有困惑的学生解决职业发展和就业中的各方面的问题。

“启航行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记者:创业已成为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的选择, 创业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更理性和全面的系统教育和引导, 我校是如何来开展创业教育的?

宋丽贞:我校把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和创造未来社会发展和应对挑战的人才”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全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启航行动”, 学生创业形成一定的规模, 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一定特色。采用“分层次、平行递进”的培养思路, 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 以建立健全培养体系为基础, 以对接社会发展为突破, 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为重点,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有机结合, 最终形成课程、实践、科技创新一体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取得了显著成效。

注重科学规划, 创新组织形式, 出台并落实创业政策。东华大学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规划, 不断创新组织形式, 出台并落实创业政策, 完善管理制度。2008年学校即出台《东华大学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 其中专门鼓励毕业生自主 (参与) 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 对自主创业的学生, 学校授予“自主创业标兵”荣誉称号, 除给予资金奖励外, 在毕业典礼等主题教育活动中进行表彰。2010年学校还成立“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统一协调和管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事务。形成了权责明确、管理规范, 协调有序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目前校学生就业中心、教务处、团委、产业集团、科创基金会、学生处等部门密切协作、定期沟通、资源共享, 极大地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加大创业赛事指导力度, 促进学生创业素质提升。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为龙头, 以一年一度的“学术科技文化节”、科技类学生社团等活动为载体,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除全国性赛事之外, 我们还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创业计划评选及竞赛, 这些赛事有效促进我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使以创业创新为荣的思想深入人心。

广泛开展创业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开展分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培训, 开办“创新创业训练营”、“自主创业精英班”及“创业管理与实务高级班”;组织参观创业园区, 举办创业论坛,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积极与公益性社团合作, 开展创业师资培训、创业座谈、设立创业指导站, 积极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参加各项创业见习活动等工作, 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成立“创业精英俱乐部”, 打造交流平台;成立“启点大学生创业咨询工作室”提供创业咨询服务, 目前参加学习和训练的学生数已超过700人。

构建全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进创业教学内容和模式。我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为两个培养层次, 第一个层次, 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为目标的普及教育。第二个层次, 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的特色教育。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规律和特点, 初步构筑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即以“创业实践流程与创业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 各环节平行递进的全程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搭建分层次、阶梯式的创业实践平台。我校建立了学生科技创新支持机制, 设立每年20万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 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 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加强指导, 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创业基金的申请, 包括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各分基金会及各种社会团体基金会, 如觉群、欧莱雅基金等。

精心培育就业市场, 打造“就业直通车”

记者:就业市场的开拓对学生就业影响很大, 这就相当于企业产品的销售环节一样, 我校在开拓就业市场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宋丽贞:就业工作不仅要着眼当前, 更要关注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精心培育就业市场, 打造“就业直通车”, 构建高质量的就业通道, 不仅可以增进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成为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学习和锻炼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学生积累社会经验, 提高综合素质, 更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做到相互了解、相互帮助、长期合作共赢。

我校在开拓就业市场上的做法:

立足上海和长三角地区, 辐射全国的就业市场。我校一直把构建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通道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努力开拓就业市场, 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校友等资源, 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旨在通过建立以上海和长三角为重点、辐射全国的就业市场, 构建东华大学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通道, 提高毕业生就业品牌竞争力。

发起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 创建高质量就业通道。从2002年起, 学校成立了东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 委员单位百余家, 每年召开就业指导委员会年会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会, 参会单位为我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成为我校学生培养、招生就业和科研合作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此外, 我校还致力于建立更广泛的合作伙伴。除巩固与原有合作伙伴外, 还主动与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积极作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尽可能为单位提供方便。

加强与行业协会、地区人事部门、技术园区和社会公共职介合作。学校认真分析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未雨绸缪, 积极拓展上海周边地区的就业市场, 不断加强与地区人事部门的合作, 与长三角众多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 加强与各行业协会、商会、技术园区、社会公共职介和咨询公司的合作, 建立近百个就业实习基地, 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合作办学等有关工作, 使学生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更紧密的结合。学校还积极推动“区校合作”, 引导学生立足基层,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拓展区县基层就业岗位。如与松江区政府联合开展“松江周”系列活动, 与长宁区合作开展的学生见习实习计划等。

大力推进就业实习实训项目

★积极组织实习招聘, 拓展实习实训岗位

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我校广泛与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联系, 征集优质暑期实习岗位。2010年暑期, 组织了36位学生参与松江区暑期实习, 并在假期组织实习学员的参观、交流等活动, 凝聚实习学员, 保障了实习实践的顺利完成, 同学们踏实的工作表现, 优秀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松江区区府办、大学城管委会领导的一致认可。还组织了纺织学院12位学生赴南京海尔曼斯实习, 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的进行跟踪反馈, 也推动了该企业热心参加我校多场招聘会, 面向东华招收英才。

★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就业实习的长效机制

为了建立就业实习长效机制, 我校还进一步推进就业实习 (实践) 基地的建设。在加强已有基地建设的同时,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 按照就近就便、讲求实效、双向受益的原则, 寻求并建设受学生欢迎的就业实习 (实践) 基地。我们还广泛与知名企业联系, 征集暑期实习需求。先后与三一重工、惠普、上海烟草机械、英孚思为、ZARA飒拉服饰、迪卡侬等单位合作建立暑期实习基地。今年共为我校提供1000个实习岗位, 同比增长30%, 取得了良好效果。

★打造“世博实习平台”助东华学子完成“求职季”起跑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 我校通过与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市人才交流中心等世博会服务单位的合作, 为我校在校大学生争取到大量的世博会实习机会, 教务处、各个学院为学生世博会实习调整好课程学习, 既做好学生的世博会实习, 又不影响学生的上课学习, 实现服务世博、参与世博、建设世博与提升我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双赢的目标。我校近300多名世博实习生们分别在世博会主题馆、沙特馆、日本馆、上汽-通用汽车馆、德国馆、巴西馆、芬兰馆、捷克馆、荷兰馆、南非馆、太空家园馆、马来西亚馆、香港馆、上海企业联合馆、德国不来梅案例馆、思科馆、湖南馆、企业馆、国内礼宾接待部从事世博服务工作。在6个月的世博服务工作中, 这支由“85后”组成的团队的努力也得到了来自场馆和世博局的肯定, 学生们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在世博实习中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会展经济专业学生耿丽伟是汽车馆37名实习生之一, 因工作获得好评, 又正好专业对口, 她3个月的见习期被延长到6个月, 并当选“月度之星”。实习结束后, 她开始递出简历, “如果现在让我参与到一个会展项目中, 我完全有信心做好。这种锻炼无论对毕业求职还是职场竞争, 都是一次有力的助跑。”而今她已和中旅会展有限公司达成工作协议。

主题馆实习生中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金艳, 在主题馆实习前还没找好工作, 但经过5个多月的服务期, 她接待了大大小小上千位VIP贵宾。从世博“下岗”后, 就顺利地与知名企业签约, 正式走上了就业岗位。主题馆中的实习生管辰成和孙䶮飞由于在世博实习中的突出表现, 在世博实习后就先后被东浩会展公司留任正式加入到主题馆的工作团队中。

“彩虹计划”——关注就业困难群体, 做好就业援助工作

记者:一所学校就业的好坏并不是单单以最优就业群体为衡量标准, 就业困难群体对于整体的就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一个学生的就业涉及到的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 我校在就业困难群体方面有哪些指导和帮扶?

宋丽贞:虽然大多数毕业生可以在学校常规就业指导的帮助下实现就业, 但是, 每年的就业工作都表明, 总是有一批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这时, 就业工作的重心就是如何通过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的方式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为此, 我们坚持在学期初就进行全面的就业困难学生情况摸底, 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 尤其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建立详细档案, 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打下基础。

引导科学的就业观念、合理的职业定位。毕业生产生就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观念与定位。因此在今年的工作中, 我们通过政策宣讲、校友座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引导就业困难群体正确定位, 帮助他们不断调整就业观念, 客观分析就业形势, 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局限, 避开热门地区、热门行业, 采取避重就轻的策略, 到适合自己施展才干的地方和工作环境去就业, 不仅可以大有所为, 而且还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本领, 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好就业政策和程序的指导。毕业生就业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和时段特点。从每年10月份就业市场开始启动到第二年4、5月份高峰时段结束, 为了更加有效地指导毕业生在保证完成专业学习、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的同时, 抓住就业时段特点, 积极投入就业活动。我们把就业活动中涉及户口政策的把握、实习权益的维护、就业合同的签订、劳动权益的保护等诸多问题, 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辅导, 帮助他们把握政策、树立维权意识, 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就业。

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为就业困难学生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我们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通过招聘会、宣讲会、网络招聘、专业教师推荐、校友推荐等多种形式拓展就业信息渠道, 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挖掘适合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就业岗位, 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效率;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冷门专业毕业生, 寻找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 尽量做到对口推荐, 跟踪回访。

开展就业技能的培训。在每年的“就业服务月”等相关就业指导活动中, 我们都特别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 包括个人简历制作、就业信息搜索方法、笔试面试准备、职场礼仪等诸多方面, 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认识职场, 把握职场规则和求职应对方法, 增强适应能力, 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实施“就业困难援助计划”。学校成立了“帮助困难学生就业工作小组”, 进一步健全组织架构, 加强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彻底摸排困难学生的情况, 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困难学生就业的帮扶力度;组织发动学生社团, 如职业发展协会、阳光服务队等进行就业信息传递;设立困难家庭毕业生信息登记制度, 建立信息库, 根据困难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针对性地就业信息服务;跟踪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进程, 及时关心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启动“阳光成才工程”, 整合多方资源, 在通用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 帮助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发展中心的 就业看法 篇3

2009年毕业的MBA签约比往年晚了大约3到4个月。一些在常规签约时间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同学,观望情绪重,一直会要等到Deadline才去签约——主要大家关心的主要还是年薪和户口问题,今年因为形式整体不理想,所以一些不能解决户口的工作,有些同学也签了。从同学们去的公司性质来看,去国企、民营企业的多于往年,自主创业的人数也有增加。

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过往几年的统计看来,MBA的就业行业和所去公司性质有着如下特点:MBA毕业生从事IT行业的仍然高居不下,达到21%,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占11%,在石油能源领域的占9%,机械制造业占7%,相当比例的学生毕业后还是进入入学前的行业。北航MBA学生毕业后高达30%的选择去国有和国有控股的企业;20%的选择在民营或者私人控股公司,这和民营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舞台和机遇给中国最新时代的MBA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6%的选择在外商投资企业,这部分的毕业生们向往西式的管理制度,渴望把自己所学习的管理知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在外商投资企业这个更复杂,更自由的舞台上进显身手——今年由于外企招聘需求的下降,国企,民营企业更是MBA们的首选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年有一些签了外企的同学,到最后也会违约,回流去签航天系统内一些相关公司。可以看到“稳定”和“待遇”的诱惑还是魅力无穷。

长江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刘卫宇:

从去年10月开始,经济危机让金融业的招聘职位迅速缩水,连不少雇主部破产倒掉了。但长江商学院2009年应届MBA毕业生仍然有40%的人拿到了金融行业的Offer。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八成的学生找到了工作。虽然年薪的平均数尚未统计出来,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薪资水平基本可以与去年27万的平均水平持平。

我们通常都让学生一入学就列出一张有5到8个目标公司的名单,然后对这些公司以及所在的行业进行了解,研究和分析。总的说来,MBA学生在毕业后希望进入八个主要领域,包括金融(又含投行、PE和VC)、咨询、市场营销、奢侈品和管理培训生等等。学生会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一些俱乐部,职业发展中心需要做的就是邀请行业内人士前来座谈,或者联系一些业内知名公司,让学生有机会前去参观访问,加深学生和公司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因为我们学生的数目不多,所以我们几乎对每一个人都很了解,这样就可以向公司做重点推荐。

中欧工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Tracy:

就业中心工作总结 篇4

(一)加强人才服务工作,助推我区企业发展

1.举办各类型招聘会,解决辖区企业招工和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举办“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共30场,参加企业3881家, 提供85135个岗位, 求职人数52681人,与企业达成意向22976人。举办1场“送岗进社区”暨应届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参加企业42家, 提供326个岗位, 求职人数250人。

2.举办“政校行企”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助辖区企业招贤引才。组织辖区14家重点企业赴四川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所高校举办招聘会, 提供249个岗位, 收到简历746份, 与企业达成意向520人。

3.创新服务辖区重点企业招聘模式。与辖区重点企业深圳同益新中控公司人员赴武汉大学洽谈校企合作事宜,取得圆满成功。

4.按时完成精准扶贫稳定就业工作。承接广西省百色市、河池市扶贫人员名单三批共计522人, 目前筛选出179人在我区工作。为我区对口扶贫两县提供25家企业招聘信息共195个岗位。

5.邀请我区重点领域企业参展,圆满完成第十五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组织工作。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罗湖展厅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展会期间,罗湖展厅咨询人员络绎不绝,观展人员对罗湖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罗湖的人才政策兴趣浓厚,纷纷咨询政策,并阅览罗湖参展企业的品牌信息和招聘信息。

6.创新岗位信息提供渠道。为解决辖区居民就业问题,通过购买服务,每天为辖区居民提供60条各类型岗位信息,目前已累计提供4080条。

7.继续做好人才引进代理业务。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1363人,报到500人,个人办理人才引进278人。现管理档案数15528份,新增档案350份,提取档案180份。

(二)多形式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1.认真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创业导师促进创业的积极作用,依托求职者众多的招聘会现场,开展了13场创业专家现场咨询活动。

2.开展“订单式”岗前素质培训。以提升求职人员岗前素质、提高求职成功率,截至6月,共举办20场求职人员订单式岗前素质培训,服务求职人员2100人次。培训邀请知名人力资源讲师现场授业解惑,培训内容以“职业发展规划”+“职场向上沟通”为主题,讲授了包括劳动法律法规、就业创业政策、名企HR分享面试经验、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及深圳道路交通安全等相关热点知识,为求职者指点迷津,提升人才求职技能。

3.开展企业“订单式”岗前培训。按辖区企业的培训需求,充分发挥培训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的作用,提高辖区劳动者和“精准扶贫”人员岗前职业技能,帮助员工尽早融入企业,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截至6月,委托了3家培训机构开展9场企业“订单式”岗前培训,促进劳动者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效对接,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达到员工、企业、政府三方共赢目的。

就业服务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篇5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社局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就业服务管理”这一中心工作,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以群众满意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为标准,以完成各项任务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了失业、工伤、生育、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大培训力度,“创城”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活动,搞好就业困难群体援助

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运行相结合,提高有效性,组织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有创业意愿的人员进行免费syb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县已举办创业培训10期250人,完成全年任务200人的125%;此外为农民举办技能培训7期350人。2013年开展设点宣传创建活动8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2万多份,刷写标语、悬挂横幅28条;利用今年六月一个月时间,通过电视台,教育广场led显示屏全方位宣传我中心关于就业培训、小额贷款、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相关政策,同时注重典型引路,我们与县人社局、总工会联合举办

“十大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邀请妇女创业明星王彩虹、李金芳、赵玉丽等10名创业成功人士讲述创业经历,通过电视在全县范围内播放,大力宣传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的精神。二是加快“创城”工作建设,激起创业促就业高潮

通过集会宣传,采取广播宣讲、散发资料、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业促就业优惠政策及相关知识,大力营造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浓厚氛围。在搞好培训工作同时,培训股同志在人员少,业务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使创业型县城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为了进一步放宽创业政策、提升创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创业工作考核体系,今年以来,我县创建创业型县城工作稳步推进,截止目前,培育了永德宏商贸有限公司创业孵化基地1个、鱼平等创业明星12人、曹广乾等创业示范户16户、天丰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等创业示范企业3个。新增非公企业136户,个体工商户218户,收集136个创业项目,新增创业培训625名,扶持950人创业,累计带动1380人就业。近期,咸阳电视台还对我县陈小军、王永刚、赵玉丽等四位创业明星进行了采访报道。三是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成绩显著

小额担保贷款以创业为抓手,以政策激励为导向,严格审贷审查资格,加强贷后跟踪服务,切实做到用足用活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做到“放得出,收得回”,达到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良性循环、效用最大的目的。截至12月,全县共发放贷款837笔5805万元,完成全年任务5300万元的109.5%,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09笔782万元,占发放总额的13.4%;高校毕业生11笔70万元,占发放总额的1.2%;复转退伍军人5笔40万元,占发放总额的0.6%;农村富余劳动力712笔4913万元,占发放总额的84.8%;回收贷款1985.5万元,回收率100%,贴息金额为794.8万元。全年共扶持837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675人。推荐劳动密集型企业27户,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创业促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四是公益性岗位工作落实到位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今年全县开发121个岗位,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21名,9月份已全部到岗,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我们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开发岗位、从招聘到聘用每个环节都向社会实行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公益性岗位的聘用、新增、补缺、变更,严格执行审核程序,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归零一户。今年我们多次联合人社局对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到岗、工资拨付、社会保险缴纳等情况,未发现违规违纪现象。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社局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就业服务管理”这一中心工作,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以群众满意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为标准,以完成各项任务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了失业、工伤、生育、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大培训力度,“创城”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活动,搞好就业困难群体援助

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运行相结合,提高有效性,组织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和有创业意愿的人员进行免费syb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县已举办创业培训10期250人,完成全年任务200人的125%;此外为农民举办技能培训7期350人。2013年开展设点宣传创建活动8次,印发各类宣传材料2万多份,刷写标语、悬挂横幅28条;利用今年六月一个月时间,通过电视台,教育广场led显示屏全方位宣传我中心关于就业培训、小额贷款、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相关政策,同时注重典型引路,我们与县人社局、总工会联合举办

“十大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邀请妇女创业明星王彩虹、李金芳、赵玉丽等10名创业成功人士讲述创业经历,通过电视在全县范围内播放,大力宣传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的精神。二是加快“创城”工作建设,激起创业促就业高潮

通过集会宣传,采取广播宣讲、散发资料、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创业促就业优惠政策及相关知识,大力营造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浓厚氛围。在搞好培训工作同时,培训股同志在人员少,业务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使创业型县城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为了进一步放宽创业政策、提升创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创业工作考核体系,今年以来,我县创建创业型县城工作稳步推进,截止目前,培育了永德宏商贸有限公司创业孵化基地1个、鱼平等创业明星12人、曹广乾等创业示范户16户、天丰科技农业有限公司等创业示范企业3个。新增非公企业136户,个体工商户218户,收集136个创业项目,新增创业培训625名,扶持950人创业,累计带动1380人就业。近期,咸阳电视台还对我县陈小军、王永刚、赵玉丽等四位创业明星进行了采访报道。三是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成绩显著

小额担保贷款以创业为抓手,以政策激励为导向,严格审贷审查资格,加强贷后跟踪服务,切实做到用足用活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做到“放得出,收得回”,达到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良性循环、效用最大的目的。截至12月,全县共发放贷款837笔5805万元,完成全年任务5300万元的109.5%,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09笔782万元,占发放总额的13.4%;高校毕业生11笔70万元,占发放总额的1.2%;复转退伍军人5笔40万元,占发放总额的0.6%;农村富余劳动力712笔4913万元,占发放总额的84.8%;回收贷款1985.5万元,回收率100%,贴息金额为794.8万元。全年共扶持837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675人。推荐劳动密集型企业27户,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创业促就业工作深入开展。四是公益性岗位工作落实到位

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今年全县开发121个岗位,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21名,9月份已全部到岗,并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我们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开发岗位、从招聘到聘用每个环节都向社会实行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制定了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对公益性岗位的聘用、新增、补缺、变更,严格执行审核程序,建立公益性岗位人员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归零一户。今年我们多次联合人社局对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了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到岗、工资拨付、社会保险缴纳等情况,未发现违规违纪现象。

(二)认真落实政策,促进社会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1、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稽核、年审工作:我们严格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及时督促,确保了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把平时在缴费人数、缴费工资基数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企业和欠费严重的单位作为重点,采取了实地稽核与重点稽核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参保单位的实际情况,对申报单位下发了书面稽核通知书。按照工伤、生育实地稽核人数不少于参保人数35%的要求,组织人员对亭南煤矿等5户企业2013年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缴费情况进行了实地稽核,在认真做好稽核工作记录基础上,严格审查参保单位提供的劳资统计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和应付工资账册。通过实地稽核,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保险缴费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待遇申领人员的审核,2012年无冒领欺诈现象出现;同时,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年审工作中,我中心对全县参保单位申报缴费基数、工资基数等数据进行严格核定,以确保真实准确。失业保险完成年审单位104户,涉及职工人数3776人,核定2013年缴费基数为51287751.4元。

2、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信息化建设 我们建成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档案数据库,失业保险录入251个单位,8641人;工伤已录入121个单位,5293人;生育已录入109个单位,5120人。实现了市级联网,既节省时间、便捷工作、提高效率,又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从10月份开始,工伤生育保险缴费核定以及待遇审核已开始实行网上办公。

3、基金管理使用情况

根据陕西省《失业保险条例》和《工伤生育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我中心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收支两条线,认真审核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申领人员相关信息和资料,操作按流程都设置各自的操作权限,做到既独立操作,又相互制约,不越权。实现了业务操作痕迹的可复核、可追溯、可责任认定,有效地防范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达到内部互控。对符合条件的发给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待遇。

4、失业保险动态监测及失业保险调控工作情况失业一是确定了失业动态监测企业,按照市上有关新软件要求,如实上报企业人员变动情况,进行网络上报。二是失业保险调控工作,我们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统筹规划、依法操作、减少失业、促进就业、生活有保障、就业有着落”的工作思路,围绕失业率调控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把失业保险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协调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兼并、改组改制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预防失业率增长过快,及时为职工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做好生活保障、档案移交和再就业培训等服务。对符合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通过失业保险保障其基本生活。

5、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宣传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我中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切实保障职工工伤保险权益”为主题的工伤保险宣传活动。宣传活动期间,我们印制宣传资料1万份,制作宣传板面,在县城繁华地段设立宣传咨询活动点,共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现场解答200余人,提高了广大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了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自觉性,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时,我们还通过深入企业、事业单位、施工现场、社区(街道)开展宣讲、发放宣传材料、解答职工群众政策咨询等多种形式,对《社会保险法》中有关工伤保险的主要政策规定,新《工伤保险条例》的主要政策内容,煤炭法、建筑法有关工伤保险条款的修订案,新修订职业病防治法及工伤保险参保扩面有关法律规定进行重点宣传。

6、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失业保险新增扩面565人,完成年任务450人的125.34%,累计参保人数为8640人。失业保险基金征缴298万元,完成市上下达全年任务200万元的149%;其中单位缴纳167.82万元,个人缴纳129.7万元,累计基金结余884.45万元;新增领取失业保险金8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21人;全年失业保险金支出5.62万元。

工伤保险累计参保9252人,完成年任务9249人的100%,新增参保1203人,完成年任务1200人的100.25%,征收基金153.43万元,完成年任务140万元的110%;生育保险累计参保6511人,完成年任务6493人的100.27%,新增参保318人,完成年任务300人的106%;生育保险征缴基金46.53万元,占市上下达全年任务40万元的116.33%;2013年工伤保险待遇已支付5例10.71万元。生育保险待遇已支付43例19.36万元。

二开展活动,抓好学习,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按照市委、县委要求,扎实开展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我中心及时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制作了开展活动的标语,制定了学习计划,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了集中学习,记录了学习笔记,开辟了学习园地专栏,刊登了全体党员干部的心得体会文章,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有力明显转变,工作作风更加扎实,推进发展,破解难题的本领有了较大提升,我单位进一步呈现出团结、和谐、共谋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狠抓机关管理

坚持制度先行,组织人力,修订完善了我中心学习、工作、管理等各项制度。在此基础上,按照“业务精、作风硬、纪律明、形象清”的总体要求,由中心领导带头,严格要求和积极引导全体机关干部自觉学习提高素质,廉洁高效开展工作,满腔热情搞好服务,树立了团结、心齐、风正、廉洁、高效的机关形象。为了提升失业保险操作水平,我们单位选派一名业务骨干到市经办中心采取以岗代训的形式,培训15天,全面掌握业务经办流程,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全市上半年失业保险业务检查时,我中心操作规范,无任何操作失误,得到了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全体干部职工坚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以实际行动在机关营造了一股清廉之风。对干部群众比较关注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和培训工作,也健全制度,加强监督,规范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抵制了不正之风。

(二)克服各种困难,全面完成包村工作任务

在“联村帮户接地气,惠农务实树清风”活动开展以来,我中心积极行动,明确了强势启动,深入调查,抓住重点的群众思路,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对史家峪村的实地走访慰问,为那里的留守老人、孩子送去温暖,资助现金2000元,同时带领全村群众修整村级砂石路800米、绿化村庄主干道1公里,并给15户群众各发放10斤食用油,这些举措深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了就业服务管理中心良好的工作形象。

(三)积极开展抓暖保促活动

在“抓党建、暖民心、保稳定、促发展”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中心全体人员解放思想,深入学习,努力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在工作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争取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把这一行动贯彻好、落实好,真正为群众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四)“正行风,促服务,树形象”活动开展 我中心立足就业服务管理工作实际,以维护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为出发点,以整顿纪律、转变作风、服务发展为着力点,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规范日常工作行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使作风建设水平、队伍素质能力、群众满意指数、服务发展水平实现新提升。

(五)十八大精神学习

今年以来,我中心通过召开专题学习会议、创办“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宣传栏,始终坚持把十八大精神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来,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践并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真正把会议精神落到了实处。

三,正视实际,查找不足,争取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一)清醒认识我单位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欠费企业较多,参保扩面工作形势严峻。全县境内大部分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已基本纳入了参保范围,可参保资源较少;部分驻县单位、以直管单位不受县区管理和部分职工实行劳务派遣为由,推诿规避,不愿参加工伤保险,影响了扩面工作的进度和任务的完成。

2、由于建筑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加之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导致工伤保险金征收困难。

3、核定事业单位基数49705306元,由于失业保险系统核定单位缴费基数最低标准为社平工资的60%,而我县事业单位职工大多数工资低于社平工资60%,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按照实际工资核定缴费基数,存在一部分误差,所以现在无法录入事业单位的单位和个人缴费记录。企业单位在全市社平工资未确定之前,部分业务暂未办理,但企业单位缴费严格按当年社平工资上限和下限记录单位和个人缴费。

4、缺乏好项目。贷款户的实体多为小饭馆、小商店、理发店等,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且合伙经营占一部分,缺乏好的项目。

5、业务学习不够,专业化程度比较低。

6、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不够活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突出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辐射作用,充分调动创业培训人员、享受小额担保贷款人员创业积极性,扶持就业800人,带动就业1500人,使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二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努力扩大失业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2014年失业保险新增扩面达到450人、工伤保险累计扩面10449人、生育保险扩面完成300人;

三是加大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征缴力度,确保失业保险征缴突破200万元、工伤保险征缴基金140万元、生育保险征缴基金40万元

四是以新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为契机,强化目标考核和部门联动等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重点做好矿区和建筑行业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

五是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对象的扶持力度,放宽担保范围、2014年放贷3000万元。

就业培训中心工作制度 篇6

1.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劳动就业培训政策,严格执行培训工作纪律。

2.认真学习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3.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待人热情,虚心听取意见、建议。

4.保持办公室内外卫生。布置合理,整齐有序。

5.准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不擅离岗位。

6.在上班时间不与人闲谈、喧哗,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7.分工合作,团结互助,努力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

就业管理中心工作总结 篇7

解廷民: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设有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环节, 由此许多高校也纷纷建立起一批相对比较固定的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基地。然而, 在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 仅仅注重以上两个环节恐怕还远远不够。

首先, 这是因为, 尽管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 但“能力本位”教育似乎只是高职院校的事情, 相当部分普通高等学校仍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把学科、专业建设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然而, 放眼整个人才或毕业生就业市场, 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更多的是要有一定实践经历和较强工作能力。虽然许多大学纷纷强调自身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 但社会需求的“买方”市场决定了能力同样成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标准。其次, 在当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 如何区别“高素质人才”、选拔合适有用的毕业生, 对于许多用人单位而言, 能力高低同样将成为一个重要甄别标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我想是不是也应包括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同学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水平不相适应的因素。

因此, 高校在注重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环节之外, 还应注重学生就业实践环节, 建设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就业实习 (或实践) 基地。

注重就业实践环节, 我想就是要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前提, 与一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教学实习环节功能定位、出发点不尽相同。对于就业实习 (实践) 而言, 我想它应该是不受所学专业限制, 时间上也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时段, 而是应当依据学生个人的就业意向, 包括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来选择。比如我想去沿海开放城市, 那么我可以去广东;尽管我学的是法律, 但是我想去企业, 那么可以去外资企业的相关部门。如果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就业实习 (或实践) 并行的话, 学生完全可以积累实践经验, 完成好自身职业探索、职场体验和生涯规划。这样他在就业时不仅会明确求职方向, 同时也会利用就业实践的经历, 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记者: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对于学校就业工作来讲, 具有怎样的意义?

解廷民:从某种程度讲, 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或许能够代表今后学校就业工作开拓创新的发展方向。十多年以来, 高校就业工作由计划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经转变为市场体制下的就业推荐与指导服务。与这种转变相对应, 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指导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 仅仅“空对空”的就业指导, 纸上谈兵式的人职匹配、生涯规划和发展理论解决不了学生就业的诸多问题。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供大于求”, 就业岗位有限, 学校之间的竞争究竟要靠什么体现?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说法, 就是要在有限的“坑”里多种几个自己的“萝卜”。也就是说, 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应该成为高等学校尤其是就业部门工作的重心。

从学校就业部门自身建设来讲, 一些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同志有时不免抱怨学校领导对就业工作不够重视, 有被边缘化的现象和趋势。教育主管部门五年前就已经要求把就业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 不能说不够重视。对于就业部门的同志而言, 还是应该笃信“有位先要有为”的道理。实际上,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已经遭到了社会的质疑。如果高等学校都还仅仅把创办研究型大学、搞学科建设作为自己工作的全部, 显然是违背社会人才需求规律的。因为学科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并不能解决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部问题, 也不是以学生为本位教育理念的真正体现。事实上, 高校人才培养、招生就业要实现良性互动, 也不可能离开就业工作的参与。

彭桐/CFP

记者:建设就业实习基地, 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和挑战?

解廷民:建设就业实习基地, 做好大学生就业实习 (实践) 工作, 就业队伍建设非常关键。去年以来, 一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搞职员聘任制。对就业工作人员如何定位, 我更倾向于走教员系列, 只有这样, 才会更有利于实现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全程化、信息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要求。设想一下, 一位教师从事专业课教学十年了, 领导对你说你讲民法都已经十年了, 轮一下岗去讲刑法吧, 大家可能会觉得荒唐。而在一些学校规定, 做就业工作做了一段时间后, 比如说两届了就需要进行轮岗, 许多同志反倒觉得正常、理所应当, 这未必是个好现象。因为这种定位实际上还是计划体制下分配部门为权力部门观念的延续, 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 更不要说是把它当作一项可以终生从事的事业, 由此势必会影响到就业工作队伍人员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另外, 对于学校就业工作队伍人员的构成, 我认为就业中心应由以下几部分人员组成, 即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指导人员。他们自身应该各自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或法学的教育背景, 当然也可以具有其他专业的教育背景。在人员配置上, 不能仅仅满足、拘泥于毕业生与就业工作人员500:1的人员比例。我认为高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的配备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灵活处理。如果定位面向全国就业, 注重“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那么就业人员就应适当加强。也许有人讲我们是全员就业的, 但全员就业并不等于不分职责、喊喊口号就可以的, 最终还是要通过专门人员来加以落实的。

关于队伍建设还需加以注意的是, 500:1的规定仅仅是校级就业部门的人员配置, 目前对于学院并没有具体要求。院校两级就业队伍应当如何架构还是现实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空白之处。尽管许多学校强调在内部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但事实上很少有学校在院系设有就业指导中心或者设置专人负责就业工作。虽然院系一级有分管书记、毕业年级辅导员来负责就业, 但就业工作只是他们诸多学生工作甚至是教学辅助工作中的一项。仅仅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全校就业工作显然是不够的, 它不应该既是运动员, 又是裁判员, 还是指挥枢纽。而现实中许多高校就业部门既要起草制定学校就业政策, 又负责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招聘会, 推荐毕业生等, 身兼数职、多重角色, 要想做好学校就业工作困难重重自是必然。

记者:您反复提到要把就业工作当成一个专业, 它可以作为一项终生从事的事业来做, 那怎样才能实现专业化?才能让更多优秀的人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

解廷民:就业工作应当成为一门科学, 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来加以对待。就业指导的专业性体现在哪?在于从业人员所拥有的教育背景应当是多样性的, 需要具有多种学科知识的背景, 还需要具有相当的工作实践经验。一门就业指导课程够不够, 不够!如果说有一种药可以包治百病, 大家一定不信, 这一定是假药。同样道理, 一门课程也不可能解决学生的上百种职业发展和就业咨询的需求。于是需要我们对症下药, 需要我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服务, 甚至还需要辅助一些技术手段, 并加以定量分析。有关方面的人士讲, 在国外, 让就业指导专家辅导帮助求职者写一份简历, 要付50美元乃至更多的金钱。也许, 写份简历成本可能只需要1美元, 但为什么这样写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其背后所包含的就是就业辅导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我国达到如此认识水平可能需要一个过程, 什么时候能够比照律师、心理咨询师来给职业指导师就业咨询付费的话, 也就说明就业指导的专业化、科学性达到一定水平了。

怎么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性?我们讲科学发展观, 能不能同样把就业工作和就业指导课程也当作一门科学来看待?为什么要开就业指导课?这是因为就业指导理论现在已经比较系统完整, 对学生而言仅靠就业政策宣讲、专业课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它来解决。学校直接把就业课程作为必修课, 看似很重视,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果大家未经充分准备、随意匆忙上阵讲课, 就未必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不主张把就业课一开始就都作为必修课来开设, 即便要开设也要量力而行, 要逐步、分阶段进行。这是因为, 显然不可能在一纸文件后冒出一大批称职合格的就业指导教师。对于少部分学校在数年前就已经将就业课作为必修课开设, 自己只能是表示钦佩, 勇气可嘉。我们学校目前还是将就业指导课作为通识选修课开设, 同样也是因为没有那么多合格教师。

但是, 怎样实现就业队伍的专业化?仅仅靠现在社会上颁发的那些资格证书, 我觉得还是不够。新形势下, 就业指导工作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和新问题, 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对待、科学研究。把就业工作当作一门科学, 确实需要一批人把它作为终生可以从事的职业来加以研究。

另外, 在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考核和评价上, 许多有识之士早已形成共识, 即不能仅仅局限于就业率。国外评判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准, 有专家讲所注重的是就业率、成才率和回报率。就业率恐怕只是一个最低标准。从长远角度来讲, 我们做就业工作, 不应该是仅仅拿现在的就业率来评判, 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成功成才, 而成功成才对于目前的学生来讲最缺的就是就业力。什么时候对于高校就业率的高低, 学校领导不仅仅唯就业部门是问, 我想对就业工作的认识就到位了。

不管怎样, 我觉得高校就业工作都应该往前推进, 不要等外部环境都已经完善了再来做, 不要等出路、职称等问题都解决妥了才做事。我们现在在岗的这些人有义务义不容辞地做一些事情, 就像任何一个学校, 不会等所有的设施设备都齐全了才开始招生, 就业也是一样, 我们不能等, 不能陷于种种争论之中徘徊不前, 往前走, 做出事情来以后, 才会有你的位置, 才有可能得到认可。不是有很多人都到国外高校看过吗?国外的高校, 一般都有两个中心, 一个是心理咨询中心, 一个是就业 (咨询) 中心。我们现在的人员素质确实差别比较大, 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赶。

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 篇8

四年以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实施新体系创建工作,通过上下努力取得了长足进展,创建工作基本实现了由最初的“被动应付型”到“主动完善创新型”的转变,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各单位党政领导十分重视,能够按照“融入中心做工作、进入管理起作用”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创建,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二是通过深化新体系创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得到了明显转变,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得到了拓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从围绕转向融入,与中心工作实现了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在促进各单位的改革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各单位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了新体系创建工作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富有个性特点。2007年集团公司从部分成员单位抽调有经验的党委书记和政工人员52人,组成13个检查组,历时20天,深入全系统109个成员单位对新系统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其效果显著。

乘着党的十七大的东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在广泛深入学习宣传的基础上,全集团进入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新阶段。一是按照集团公司党组要求,结合各单位实践,扎实组织开展好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题实践活动,确保取得实效。二是继续深化新体系创建工作,加强典型宣传和经验推广工作,促进新体系建设工作上水平。三是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和各单位的中心工作,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员工、改革创新,进一步抓好宣传思想工作,积极营造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开创集团公司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局面。

3月11日至14日在西安举办的来自全系统110余家单位党委工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为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明确目标、拓宽视野搭建了平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胥立峰、副主任侯新及西北兵工局局长、党委书记刘建民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集团所属844厂、282厂、447厂、617厂和201所等单位分别从推行党员承诺制度、实行党员空白班组“指导员”制度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新体系创建工作的经验。

上一篇: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下一篇:心与心的距离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