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摘抄(精选7篇)
鲁迅作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者之一,到现在仍然很有影响力。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广为流传。《阿Q正传》广为人知,而“阿Q”已经成为了汉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
杨宪益先生和夫人戴乃迭都是非常杰出的汉英翻译家,他们曾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之后于1943年就职于国家编译局,主要负责文学作品的翻译。几十年来,杨宪益先生和夫人戴乃迭致力于国内外文学遗产的翻译和研究。他们的译作,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使他们享誉中外,为中国和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译文赏析
2.1 措辞
钱钟书先生说“化境”是文学翻译的最高水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译者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犯严重的语法错误,且译文能保持原文的味道,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篇译文达到了“化境”的翻译标准。从这点上说,杨宪益先生的这篇译文就是很好的例子。
首先是这篇译文的措辞。
在汉英翻译中,中国的成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哪些成语应该直译,哪些又应该意译?这完全取决于构成这个成语的意象能否被读者接受。在《阿Q正传》中一些成语没有比喻意义,这时就可以采用直译。如:
假使有钱了,他便去押牌宝,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
If he has money he would gamble.A group of men would squat on the ground, Ah Q sandwiched in their midst, his face streaming with sweat.
在这句话中,“汗流满面”就可以被翻译成“his face streaming with sweat”,但是并非所有的成语都可以直译。如:
从此,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并且再不敢走近阿Q的身边:别的人也一样。
After this, Whiskers Wang went about in a daze for many days and dared not go near Ah Q, nor did the others.
这里,“瘟头瘟脑”就不能直译,否则,就会使读者难以理解。在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相对应的成语。这样译者就可以用英语中的习语来替换汉语中的成语,以便给读者一种生动贴切的感觉。例如“魂飞魄散”这个成语就出现在了文章中:
阿Q这时很吃惊,几乎“魂飞魄散”了:因为他的手和笔相关,这回是初次。
Ah Q was now nearly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because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that his hand had ever come into contact with a writing-brush.
杨先生用了英语中的习语“be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来翻译这个成语。
除了成语,谚语也是汉英翻译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直译还是意译?这就取决于该习语的语言特征和文化背景了。由于大部分谚语都具有生动的比喻意义,因此只要不影响读者的理解,都应该采用直译。如: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A gentleman uses his tongue but not his hands!’”protested Ah Q, his head on one side.
在这句话当中,通过直译把“君子动口不动手”译为“agentleman uses his tongue but not his hands”。但有些谚语因为它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处理。如: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However, the truth of the proverb“misfortune may prove a blessing in disguise”was shown when Ah Q was unfortunate enough to win and almost suffered defeat in the end.
杨先生在这句话中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2.2 修辞
修辞手法在翻译中是最棘手的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上都能说明这个问题。通过对《阿Q正传》译文的学习发现,对于修辞有两种处理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最常用的处理修辞的翻译方法。以下这类修辞法通常能按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明喻在英汉修辞法中有共同的特征。英语中有as, like等,而汉语中有“像,好像……”。如:
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
Ah Q had never seen such pitiful looks before;they refreshed him as much as a drink of iced water in summer.
这是一句使用了明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如六月里喝了雪水”可以翻译为“...as much as a drink of iced water in summer”。
暗喻和明喻一样,都是在两件事物上作比较,但暗喻通常是暗示出的比较而不是直接陈述出来的。暗喻一般也采用直译的方法。如: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Then Ah Q, clutching at the root of his queue, his head on one side, would say, “Beating An insect———how about that?I am an insect———now will you let me go?”
这句话是一个典型的暗喻句,因此采用了直译。
另一种修辞法也可以用直译的方法,那就是转喻。转喻是指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名称。在《阿Q正传》中多处出现转喻的修辞方法,最常见的是在一些粗俗的用词上。如: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Mangy dog, who are you calling names?”Whiskers Wang looked up contemptuously.
还有一种修辞方法是折绕语的使用。折绕语可以用来避免直接说到某事,也可以婉转地指出某一特殊的性质。在《阿Q正传》里有一个这样的例子:
“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
“Are your bones itching?”demanded Whiskers Wang, standing up too and draping his jacket over his shoulders.
这种修辞手法也采用了直译的方式,通常带有暗示的意味。
很多的修辞都有自身的特点,很难进行翻译,其中包括了语法、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而文化背景是最难为读者所理解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类似的表达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拟声词是指模仿某种声音的词汇。通过使用模仿或表现这种声音的音节可以较强地体现对相关事物的比较和联系。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拟声法。中英文中都有拟声词,但有很大的不同,如:
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He saw that Whiskers Wang, on the other hand, was catching first on and then another in swift succession, cracking them between his teeth with a popping sound.
在这个例子中,“毕毕剥剥”翻译成了a popping sound。在英语中有些词语具有拟声的功能,译者可以根据这点来意译这些文字。
2.3 句法
一个英语词组通常由丰富的义素组成,有时,要将英语词组的内容完整地用汉语习语来表达且要保持它的形式几乎是办不到的。这时,我们就得将这个词组改换成一个句子。如:
Ah Q, again, had a very high opinion of himself.He looked down on all the inhabitants of Weizhuang, thinking even the two young“scholars”not worth a smile.
“很自尊”在该句中译作了had a very high opinion of himself。这样翻译的好处是能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原文。
总的来说,英语句子比汉语句子的容纳性更大。因此,我们可以将两句或多句汉语由一个英语句子翻译出来。例如:
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个“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成秀才也。
He looked down on all the inhabitants of Weizhuang, thinking even the two young“scholars”not worth a smile, though most young scholars were likely to pass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
杨先生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了一个英语句子。
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原文中的主动语态变换成被动语态来翻译。
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
By the time the job was done even Ah Q himself was forgotten, to say nothing of his“background”.
这里,杨先生将原文中的主动语态都译作了被动语态。这是因为,确实在汉语句子中没有主语的时候,译成英文句就必须将主语补充出来。
3. 结语
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将这篇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著作之一的《阿Q正传》译成了英文。该译文不仅忠于原文,而且生动地表现出了它的特点,可以说达到了翻译的最高标准———“信、达、雅”。本文将原译文的措辞、修辞法和句法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于实践中掌握巩固更多好的翻译技巧,这也必将有利于今后在翻译方面的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831.
[2]鲁迅小说全编.漓江:漓江出版社, 自序, 1996:2-3.
[3]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167.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 反讽
“反讽”一词来源于希腊,原指希腊喜剧中一种被称为“一个佯装无知者”的角色,后来“反讽”被解释为“讽刺”、“嘲弄”,使用在修辞学中,19世纪上半叶被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家扩展为文学创作原则。布鲁克斯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文本的词语和陈述会因为语境而发生扭曲、变形,让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不一致,出现“新义”,而且这“新义”应该具有讽刺效果。
鲁迅是中国作家中比较自觉地运用反讽艺术的人之一,他笔下亦庄亦谐的语言,喜剧式的悲剧人物,戏谑般揭示的严肃主题,很好地反映了反讽的艺术效果。《阿Q正传》是其比较优秀的作品,小说的标题、立意和语言都体现了反讽的成功运用。
一、小说标题构成的反讽。作者用了一章来解释标题,首先指出“阿Q”这一人物名字的来历。在这个解释过程中,我们发现“阿Q”的原名,无论是“阿贵”还是“阿桂”都具有殷实的气象,而且虽然阿Q姓不姓“赵”似是而非,但毕竟阿Q的姓也是与当地一个旺族、大姓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阿Q”这个名字还是比较富贵的。但生活中的阿Q既不富也不贵,像虫豸一样生活在贫贱之中。就在对阿Q姓氏的考证中,作者还插入了一段生活情景,那就是赵太爷的一句“你哪里配姓赵”如何剥夺了阿Q姓赵的权利。正如另一部作品《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悲惨遭遇是对“祝福”和“祥林嫂”的“祥”字的彻底否定。标题中“正传”一词更是有着反讽意味。“正传”是指章回小说、评书的正文,或指要叙述的正题,作者在文中也说道:“……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正传”一词既像是杜撰又与阿Q一生卑微处境形成矛盾。不只《阿Q正传》和《祝福》,还有《药》和《明天》,小说的标题都有反讽意味,“药”是救治民众的愚昧麻木的革命党人夏瑜的血,却被愚昧麻木的民众吃了下去;“明天”是充满希望给人新生的意象,而《明天》中单四嫂的“希望”儿子宝儿还是死了。
二、小说中对阿Q生活喜剧的表达和其人生的悲剧本质形成反讽。小说中的阿Q总会给人带来“欢笑”,因为他的行为举止常常超出人们的正常思维,出其不意地用他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因为癞头疮,他和未庄人发生冲突,被别人抓住暴打一顿、还被要求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会和人商量:“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他输了钱,切实地感到了苦痛,却“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后心平气和起来。突然萌发的“爱情”让他毫无征兆地跪在吴妈面前,赤裸裸地表达“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因这件事被打后,“似乎一件事已经收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阿Q被抓进了栅栏门,在画押时,他伏下身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阿Q惟一一次立志的事情却并未完成得完美,使他佷“羞愧”。直至阿Q要被砍头示众了,他很想唱“手持钢鞭将你打”,但两手都被捆着,于是无师自通地喊了半句从来不说的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带着一些遗憾。在整个故事中,作者没让阿Q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悲伤和痛苦,他自娱自乐地活着,并用他喜剧性的表现愉悦着未庄人和读者。我们惯用的以伤痛来表达悲剧的手法在这里被打破了,在《阿Q正传》里,一切的“笑 ”比“哭”更透彻地揭示着悲剧的主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如食物、衣服、性欲等等。尊重需要是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地位、尊严、自信、自尊、自豪等等。《阿Q正传》中在作者戏谑般的描摹之下,阿Q的人生被剥夺得一无所有。
阿Q是没有人格的,他的人格先是被别人否定,后来是被他自己否定。“阿”是他名姓中唯一可确定的东西,沦落到大街上一只猫狗一样的地位;他的身体可以被恣意殴打,常是被“抓住辫子”“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的”。而阿Q呢,先骂自己是虫豸,接着是“擎起右手打自己两个嘴巴”,用践踏自己的人格换来心理的满足,化解所受的屈辱,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人格遭受否定、被剥夺后扭曲变态的发泄。阿Q有过生理的需要,但他向吴妈表白后,吴妈哭着要上吊,赵大爷用一支大竹杠将阿Q打出赵府,并借此与阿Q签定了五个条件,地保也讹去了四百文,未庄的女人们见着他“便个个躲进门里去”,也没有人再雇他干活。阿Q因为要追求情爱失去了一切。不仅如此,阿Q对自己想女人的这种思想也是感到羞愧的,在他心里“‘男女之大防历来是非常严的”。情爱不在压抑中爆发就在压抑中死亡,当然这种死亡的形式还可以是情欲的变态。前者如《红字》中的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在清教徒的生活中他遇到了梅丝特,被她吸引屈从了人对情爱的需求。而在最后,他在人性的爆发中撕开衣服,露出刻在胸前的红A字,和梅丝特一起承受苦难;后者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对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他极力把这双重的憎恨搅合在一起,使自己成为一个无法解脱的疯狂的人。于是在爱而不得中,他设置了一系列阴谋,劫持爱斯美拉达,诬陷她,直到把她送上绞刑架……”阿Q处境和克洛德一样,色情的眼光、猥亵的行为,便是阿Q情爱被压抑后扭曲、变态的发泄。作品中阿Q与女人的接近有两次:一是调戏小尼姑;二是五六年前,曾在戏台下的人群中拧过一个女人的大腿。如果说马斯洛的五个层次体现人的需要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那么由人格到生理需要的被剥夺便将一个人的人生悲剧深化了。
三、小说语言上反语的大量使用。鲁迅笔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由于大量使用反语调侃,有人认为他的语言过于油滑。对于这一点,鲁迅也明确地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被认为油滑的作家不止鲁迅,老舍也有嫌疑,然而他们还是不同的,老舍是慈善的温和的劝慰,鲁迅却是犀利的严酷的揭露。鲁迅似乎也无意改正自己这种风格,他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说:“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进。”反语是鲁迅让丑相无处遁逃的武器。《阿Q正传》中反语的使用加强了喜剧效果,也让我们在微笑中更见作者的泪和怒。革命发生后,“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回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了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上一个翰林”,这里的“银桃子”是革命党徽章,“柿油党”就是自由党,虽然作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柿油党……原是‘自由党,乡下人不能懂,便讹成他们能懂的‘柿油党。”用未庄人的未见过世面来阻止读者的疑惑,我们仍然强烈地感受到作者隐去的意图,这里显然用了一个克制陈述,革命应该是轰轰烈烈、众人皆知而且严肃的,却以“银桃子”“柿油党”这样滑稽的语言戏谑地写出,其目的在于“故意把话轻说,但使听者知其重”。鲁迅对革命一直有着冷静的思考,他内心热与冷矛盾冲突着,他满腔热情,希望革命改变现状、改变民众的精神,而又冷眼看穿其中的种种弊端,这句话既反映了未庄人愚昧保守,更批评了革命的不彻底和脱离群众。
文学的魅力来自文本巨大的张力,在有限的文字里给读者尽可能多的意义;文学的魅力还来自文学语言的陌生化,突破正常表意的方式,给读者带来新奇感从而关注它更深层的含义,而“反讽”使得《阿Q正传》具备了这些魅力。
《阿Q正传》是收入于《呐喊》小说集的小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最初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日期是从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2月12日为止,每周或隔一周刊登一次,不到两个月就刊登完毕。
《阿Q正传》是个典型的受报刊体篇幅约束的小说,一共分成九章。第一章是“序”,第二章写“优胜记略”,第三章为“续优胜记略”,第四章为“恋爱的悲剧”,第五章为“生计问题”,第六章为“从中兴到末路”,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九章“大团圆”。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文章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他们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依旧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反而采取了妥协、宽容和姑息态度,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使广大农民承受着精神上的奴役。
鲁迅的《阿Q正传》就是讲述辛亥革命之后封建精神奴役在人民身上体现出的“功绩”和人民饱受着严重的精神摧残,以至精神变态畸形。并严厉批判中国的看客现象,批判中国国民的主性与奴性,批判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头脑。
鲁迅很多作品中都写到了“看客”现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十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在这里,“看与被看”的模式已经转化为“吃与被吃”的模式,而后者正是前者的实质。所以,鲁迅说中国人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通过别人的痛苦来转嫁自己的痛苦。这是中国人非常残酷的地方,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很狗腿的奴才相。文中“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这两个句子中“自然而然”和“身不由己”两个词语充分的刻画了阿Q身上十足的奴性人格,也揭示了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愚民政策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和比自己低贱的人又摆出主子的架子,疯狂进行压榨和欺负。面对小尼姑阿Q说道:“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并强行摸小尼姑的头。就是农民想当主子、专转嫁痛苦的一面。
他们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反抗不得,便自以为生存于“天朝上国”,自以为是世界中心,使自己沉醉于世界之首中,带着自以为的胜利,无知的活着,做着精神上胜利的荒唐梦。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辩护与粉饰态度,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那种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这些都失灵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不管是什么事情失败了,虽然形式上输了,但只要想着这事“儿子打老子”就是胜利。
不得不说,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精神胜利法”效果强悍,是强有力的“镇鼠剂”、“麻
木剂”,使广大人民欣喜地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当中,甘于受压迫和屈辱,对侵略和剥削不反对,不抗争,安于现状,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从容自若,“笑”看日升日落,坐看云卷云舒,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任它颠倒,任它破碎,任它化为尘土化为烟也能保持着中国人民独有的“镇定气质”——“不乱”。
那奴性的根源是什么呢?首先是经济上的原因。其次,是政治压迫、权力压迫的结果,还与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精神奴役密切相关。再次,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原因。最后,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人奴性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容易妥协、放弃信仰。我们从《阿Q正传》中就可以看出,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发达了,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落魄了,则又会是活脱脱一个阿Q。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着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关键词:小说《阿Q正传》,阿Q,精神分析
鲁迅的小说以“不和众器,独具我见”的思想和艺术风格见长。“五四”运动后,受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的影响,他的很多小说是中国传统小说格局和西方现代派多种技法体系合成的产物,其中可以看到精神分析法对其创作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主要指导思想的精神分析法,虽然本身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但是其作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方法,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扭曲变形的人格还是有其独到之处的。
《阿Q正传》是鲁迅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是鲁迅国民性批判的代表作。了解了这篇小说,对了解鲁迅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具有精神分裂的特征。因此,本文以《阿Q正传》为例,结合精神分析批评,分析该小说主人公阿Q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1. 生存压抑与活着的意志的冲突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未庄的一个下层农民,他的性格多变。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他时而表现出农民的质朴,时而表现出游民的狡猾;时而自尊,时而自卑;时而不满强者对自己的凌辱,时而又欺负比自己更弱的弱者;他看不起城里人,又嘲笑未庄人没见过城里人的煎鱼;他保守、仇视异端,却又要造反。可以看出,阿Q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物。但所有性格矛盾都可以用一条线索串联起来,那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行为、言论是受到无意识本能、欲望的驱使的。根据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重,即本我、自我和超我。阿Q作为一个底层的农民,活下去是其无意识的本能,其无意识中的自尊和各种萎缩的想法,如造反之后要分钱抢女人,都在作为超我的各种外界压抑下,衍化为以精神胜利法出现的自我。这是三重人格在冲突中失去平衡时产生的精神病状和人格异常。压抑使本我力量积聚,本我力量未驯服,经常冲动,因此阿Q和王胡、小D发生冲突,调戏小尼姑。“原欲以焦虑的方式来求得发泄,乃是由于潜抑作用的直接命运”(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为了生存的延续人要寻求解压的途径,而弗洛伊德的途径之一就是移情,移情可以让焦虑找到出路。面临无饭可吃的境况,阿Q于是进城了,和一帮人一起做了贼。贼的身份反而让阿Q在未庄赢得了他人至少是表面上的尊重,虽然其真正意义上是出于敬畏。“阿Q在未庄人眼睛里的地位,虽不敢说超过了赵太爷,但谓之差不多;阿Q的大名忽又传遍了未庄的闺中”。阿Q终于赢得了他一直想得到的尊重和敬畏,在从城里回来之后,生存问题被解决了。被枪决前,阿Q的“二十年后又是一个……”是在受人群围观后、自尊心作祟的表现。
2. 性本能的压抑
作为一个无产的下层农民,阿Q一生似乎已没有娶妻生子的机会了。但作为人类本能的性并没有始终被超我压制而循规蹈矩。所以虽然“阿Q本来也是正人”,并对“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但是在那次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了脑袋,在小尼姑身上找回精神上的胜利后,“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觉得大拇指和二拇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时滑腻些”。这飘飘然的精神,其实就是阿Q体内长期被压抑的性本能被唤醒,这对小尼姑轻轻的一捏就让阿Q无意识中潜伏的性本能冰山浮出了水面。
性本能作为无意识的一部分,长期以来被中国传统和阿Q自身的社会地位与条件压制,但只需一点小小的刺激,就会苏醒。苏醒的性冲动必须寻找宣泄对象,因此鬼使神差的,阿Q跪地对吴妈脱口而出:“我和你困觉。”宣泄虽然以失败告终,阿Q赔罪又赔钱,但是其性本能的压抑随后得到了转移,因为“性愿望可以用一种把最初的性目标移走的方式就能得到满足,而不是直接地得到满足,即这种满足能与其他自我成为合为一体”(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阿Q性本能的需求被不自觉地移走,移走至生计问题方面。无工可打、无饭可吃的阿Q已没有闲情逸致去想这些事情了,为了活下去,阿Q离开未庄进了城。从城里回来之后,阿Q在未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这时性本能问题又冒了出来。在土谷祠中有关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的老婆和吴妈的幻想,其实都是他性本能在以一种幻想的形式宣泄出来。性本能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冲动,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它始终是困扰阿Q的一个问题。
3. 阿Q的白日梦
阿Q训斥了赵太爷父子之后,飘飘然回到土谷祠。躺在自己的小屋里,思想也迸跳起来:“造反?有趣?……第一个该死的是赵太爷和小D,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似醉未醉的阿Q想了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钱和女人。白日梦和睡眠中的梦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幻想,其动力是“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阿Q在现实生活中希冀而又得不到满足的东西,用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他的白日梦中,这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钱和女人的具体形象是作为“显现内容”出现的,隐藏在这些形象之下的欲望即“潜在思想”是生存本能和性本能。
鲁迅的很多小说,像《狂人日记》、《孤独者》、《示众》、《在酒楼上》等作品都可以看出精神分析法的痕迹。鲁迅的作品中贯穿的国民性批判的精神,就是对国民扭曲、分裂的人格的批判,表现了在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国人被压抑的灵魂的颤动。对这样一种精神病态,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的内涵,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国民性存在的各种弊病和病态。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5.
[2]陈思和.精神分析狂潮——弗洛伊德在中国[C].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9.
[3]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摘 要: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吴妈,虽说是个小人物,但她与阿Q的悲剧命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她盘剥阿Q的战利品,是个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的看客,可恶成分多于可怜成分。其实吴妈的麻木与冷漠都是封建等级观念支配下的伦理道德观造成的,她既是一个个体,又是不觉悟群体的代表之一,鲁迅正是借此展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关键词:《阿Q正传》 吴妈 可恶 可怜 坚守 道德伦理观
《阿Q正传》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文中塑造的阿Q形象早已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更是奴性思想的代名词,时刻警示着人们。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与阿Q同样处于社会下层的女性,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在赵太爷家里做女仆的吴妈。新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吴妈形象作了如是评价:“吴妈与阿Q同是奴才,被剥削者,按理应该有共同语言,但是她对于奴才的命运似乎非常满意,所以开口闭口就是赵府的事。对于吴妈来说,赵府是她的整个世界……她作为赵府的奴才,妄图与阿Q划清界限,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她只是暂时坐稳了的奴隶,明天还不知是晴还是阴。在盘剥阿Q的胜利品中,她只分到了阿Q破衣衫的小半部分,这令人恶心。吴妈最后去看阿Q游街示众,充分说明吴妈已经变成一个麻木而又缺乏同情心的看客了。她无形中充当了杀害阿Q的众多帮凶中的一个。作者塑造的吴妈,可恶的成分多于可怜的成分。”笔者认为教参对吴妈的评价太过苛刻,值得商榷。
一、可恶?可怜?
从情节上看,是吴妈的过激反应引来赵太爷对阿Q一顿毒打,逼得阿Q走投无路,逃离未庄。不同情阿Q的不久人世,反倒崇尚杀死阿Q的洋枪,此等麻木确实有其可恶的一面,然而把这一切罪过全部归咎于吴妈,断定其“可恶成分多于可怜成分”不免有失偏颇,只能说她是杀害阿Q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不可忽视,但作用微小的分子。
作品中关于吴妈的集中描写不多,她和阿Q同在赵府为仆,同是被剥削者,足以见得她的身份、地位低下;她开口闭口就是赵府的事,一切为主人着想,可见她的忠实;把赵家视为自己生存的全部依靠,生怕有一天失去了,体现出她身上的奴性,算是一个坐稳了的奴隶。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她,面对阿Q突如其来的求爱表现得手足无措、羞辱不堪,以至于寻短见以示自己的清白,恰恰表现了她的“贞节观”。作为处在旧中国环境下的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吴妈的举动属于本能的反应,人们有反响也是正常。那么阿Q最终因此事被打骂,何以被说成是吴妈“妄图与阿Q划清界限”?至于分战利品这个情节,我们知道那五个条件是由赵府派人定下的,它深刻地表现了赵太爷的残忍与贪婪,与吴妈何干?吴妈不过是他们用来盘剥阿Q的理由罢了。说吴妈最终拿到了阿Q破衣衫的一小部分,也未必是她所愿,故不应将她牵扯进来,那么又何以说吴妈“恶心”“盘剥”呢?所以笔者认为:吴妈是可怜的,她只是当时中国众多不觉悟群众中的一员,她身上更多的应是让人同情怜悯的成分。
首先,吴妈是善良的。
“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
“女人……吴妈……这小孤孀。”阿Q想。
阿Q放下烟管,站了起来。
“我们的少奶奶……”吴妈还唠叨说。
这段话明显地表现出吴妈对少奶奶强烈的同情心。从吴妈的身份来说,这是仆人对主人的同情;从吴妈的身世上看,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对另一个即将不幸的女人的怜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她一切为主人着想,可见她的忠实、善良。
其次,阿Q的求爱对于吴妈是不幸的。吴妈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传统女性,丈夫死了,却还要受到别人的调戏,不幸;受传统“贞节观”思想的影响,面对阿Q突然的求爱,她更是感到羞愧、无助,认为这是对死去的丈夫的不忠。从最后结果看,吴妈本可以继续在未庄有钱有势的赵太爷家里做仆人,但是因为阿Q的求爱,失去了在赵府继续生存的机会,悲剧色彩可见一斑。
二、不觉悟群众
虽说从始至终吴妈没想过要刻意害阿Q,但阿Q最终因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封建的“贞节观”思想和麻木的心态。吴妈和阿Q同是劳苦人民,都有着各自理想的精神世界,然而他们面对禁锢了自己的封建思想,不自知、不抵制,相反却自觉遵守,甚至让自己周围的人一起来维护它。这是一种愚昧,亦谓不觉悟。面对吴妈,阿Q想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敖之鬼馁而”,试图用这种思想束缚吴妈;而吴妈则因为“贞节观”誓死反抗,认为坚守自己的正经世界就可以逃避一切现实矛盾、解决一切问题,认为离开就等于没有发生,再见面便视而不见,麻木不仁了,这都是他们不觉悟的表现。所以,不论是吴妈还是阿Q,都体现了不觉悟群众的特征:社会地位低下,却又自觉遵循封建思想,两者形成不合理的分离。
首先,吴妈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毒害。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承传下来的封建伦理道德观中,女子应当讲求“三从四德”,“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这就是贞节观。所以当阿Q向吴妈求爱时,吴妈先是“愣了一息”,而后“突然发抖”,接着“大叫”,然后“往外跑”,“且跑且嚷”,最后哭了。她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无非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贞节,阿Q的求爱打破了她一直坚守的贞节圣地,让她感到羞辱、无助,试图通过哭向旁人证明自己的清白。然而,坚守贞节观的也并非只有吴妈。赵太爷最终因为这事打了阿Q,将其赶出门。而吴妈虽然最后获得邹七嫂“谁不知道你正经”的肯定和洗脱,但毕竟负面影响已经产生,赵太爷家还是容不下她。最终吴妈也离开了未庄。这样看来整个未庄的群众都在无形中捍卫着贞节观。
其次,吴妈冷漠麻木。这表现在吴妈离开赵太爷家到城里打工时。离开了那个让她不正经的未庄,如今她又恢复了正经的境界,当她见到这个曾经与她谈天、向她求爱的男人即将被杀头时,她却视而不见,仿佛已经不认识,只是好奇士兵们背上的洋枪等一些死物。这说明她那天不是来看阿Q的,仅仅来凑热闹而已,之前对少奶奶的那份恻隐之心到这里已荡然无存,此刻她已成为众多麻木看客中的一员。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过:“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死的悲哀。”阿Q、吴妈及未庄其他的人都是这“铁屋子”里的“熟睡的人”,他们恪守教条、愚昧无知。在阿Q的遭遇中吴妈不过是众多冷漠、不觉悟群众中的一个,她的不觉悟主要是封建“贞节观”和冷漠愚昧的表现,而非是“妄图与阿Q划清界限”,就更谈不上“帮凶”、“可恶”了。
三、最终症结——封建等级思想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不觉悟呢?事实上,无论是阿Q的悲剧还是吴妈的表现都是人们封建伦理道德观的一种反映。阿Q由于受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祖训影响,才会想到向吴妈求爱,而吴妈则因为传统的“贞节观”拒绝了他,两人各持一套伦理道德观,谁触犯了它都有麻烦,然而这些封建伦理道德观的背后实际上是受封建等级观念支配的。
阿Q当初受了王胡和假洋鬼子的气后,为了替自己的屈辱报仇,只得调戏比他地位低的小尼姑,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胜利,以至得意。于是想到向吴妈求爱,而吴妈又是赵太爷家里“唯一”的仆人,不要说同是下层人民,吴妈看不上他,就凭这“唯一”,吴妈的地位也他高一筹,阿Q的求爱最终注定会失败。
再看看吴妈,吴妈由于阿Q的求爱,像是冲破了自己坚守的贞节阵地,从而失掉了往日“正经”的良好名誉,感到自己在赵府的地位降低。最终离开赵府,离开未庄到城里做工,试图到那儿去争取重新做人的机会,吴妈最后对阿Q的视而不见、麻木不仁也都与这个脱不了关系。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取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阿Q的一生便是奔波于争取做奴隶的道路上。他争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而不得,最终死在了这条追求的路上。而吴妈则先是在赵府坐稳了奴隶,由于阿Q求爱使她想做奴隶而不得,最终到城里争取,她历经波折却仍然摆脱不了奴隶的命运,所以吴妈是可悲的,她也是受害者,真正杀死阿Q的是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
吴妈的心态其实正是代表了未庄人共同心态的大多数,鲁迅在文中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等级制度为代表的封建伦理思想的罪恶、愚昧,透过吴妈、阿Q等人展露无遗。在封建思想浓烈的未庄,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暂得安稳者都深受其害。这难道不是鲁迅所大声疾呼的中国国民性的严酷现实吗?
【阿q正传摘抄】推荐阅读:
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06-17
《阿Q正传》的教案设计10-08
鲁迅《阿q正传》的赏析01-01
《阿Q正传》中学读书笔记01-29
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02-03
读《阿q正传》有感600字11-01
鲁迅阿q正传优秀学生读书笔记07-06
阿q正传读后感400字07-15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09-30
阿q正传读后感800字10-15